- 101.0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2.《孟子》三章
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扩充文言词汇量,
逐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
2.了解孟子的道德主张,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把握古人运用具体事例、正反对比或比喻说理的方法,
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引导学生正确选择,摒弃一已之私利,将正义、道义
放在首位,明辩是非,做一个大写的人。
学习重点 理解文意,理清论证思路,背诵课文。
学习难点 掌握本文的论证方法。
学法指导 朗读法,讨论法,合作探究法。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同学们,社会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的战国时代,有一位继孔子之
后的儒家学派的大师是谁?(孟子)面对他所处的社会现实,谁知道孟子提出
了哪些主张?今天让我们走近孟子,理解孟子的理想,感受孟子的风采。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1.作者简介
孟子(约前 372--前 289),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
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提出“民贵君轻”
的民本思想,被称为“亚圣”。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
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而没有得到实行。
2.背景链接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儒家经典著作之
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
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感情充沛,雄辩
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句积累
1.读准字音
米粟(sù) 亲戚畔之(pàn) 域(yù)民
2.重点词语
城:内城。
郭:外城。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三里、七里:均非实指,说明城邑之小。
人和:指人心所向,上下团结等。
寡助之至:之,动词,到。至,极点。
池:护城河。
兵革:泛指武器军备。兵,兵器;革,皮革制成的甲、胄、盾之类。
坚利:坚固锋利。
米粟:指粮食。
多:充足。
天下顺之:顺,归顺,服从。
3.通假字
亲戚畔之(通“叛”,背叛。)
4.古今异义
委而去之(古义:放弃。今义:委任。)
委而去之(古义:离开。今义:到……去。)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古义:限制。今义:地域。)
5.词类活用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用作动词,限制。)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巩固。)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形容词用作动词,震慑征服。)
6.翻译下列句子。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
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2)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
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3)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
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三、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注意把握字音、停顿、重音。
2.教师示范背读课文,注意读出文章的气势。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稍作朗读指导。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
如: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中心论点是“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一、深层探究
1.文章开篇提出中心论点。围绕此论点,文章是如何逐层展开论证的?
文章开篇提出论点,指出“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由此逐层展开,用
概括性的战例加以证明,分别就天时与地利、地利与人和作比较,指出天时、地
利、人和三因素在战争中所起的作用不同;然后由战争中的“人和”推出治国
安邦的道理,得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结论, 阐明了“人和”结果是“多
助”“天下顺之”;最后把“多助” 与“寡助”进行对比,自然导出“得道者
多助,失道者寡助”的结论。
课文论证方式如下:
中心论点: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
论证:战例一(攻方失利)天时不如地利。
战例二(守方失利)地利不如人和。
↓
总结:得出主旨: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2.“人和”与下文所说的“道”是什么关系?
“道”即指仁政。“得道”就是施行仁政。施行仁政则“多助”,“多助”
则“天下顺之”,这就是“人和”,即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的情况下,为什么还要写“故曰......战必
胜矣”?
这样写的作用是在前面论述的基础上的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
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其次,“得
道”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
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因而,最后一句绝非多余的闲笔。
4.为了引证自己的观点的正确性,作者列举了哪两个例子?这两个例子分
别从哪两个角度提出的?
例一:城环而攻之不胜——突出地利的重要性(从进攻一方而言);
例二:城高兵利粮足不守——突出人和的重要性(从防守一方而言)。
5.本文论述的是不是军事问题?理由是什么?
不是,作者论述的不是军事问题,而是政治问题。孟子生活在兼并战争激
烈的战国中期,他继承孔子的思想,极力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他曾经
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虽不见效,而他的“仁政”思想已昭明天下。由此,
我们可以推断,非常厌恶、极力反对战争的孟子大抵不会去研究怎样夺取战争
的胜利,他考虑的只能是怎样行“仁政”。本文确实用了不少笔墨去论证军事
问题,但这只是表象,只是凭借,本文的最终目的是论证政治问题。本文的意
图是强调人和的重要性,告诉人们通过行“仁政”来统一天下,而决不是告诉
人们怎样去夺取战争的胜利。
二、语言赏析
1.文章的“城非不高也.......米粟非不多也”运用什么句式?有什么效果?
运用双重否定的排比句,起肯定、加强语言气势的作用,极言防御一方地
理条件的优越。
2.文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运用什么句式
将“得道者”与“失道者”作比较有什么效果?
①运用排比句,再次强调“地利”不足恃。②运用对比手法,把“得道者”
与“失道者”的后果进行对比,点明文章主旨。
3.“故曰......战必胜矣”,体会句中画线词语的作用。
“故曰”,在文章中起承接作用。“故”一笔概括了前面文字,“曰”总
领发起下文议论。
从“故曰”到“战必胜矣”进一步论证“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的道理。
《富贵不能淫》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人们经常说“大丈夫说到做到”、“大丈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么
是不是只要是男人就可以是“大丈夫”呢?我们这节课就一起来看看亚圣孟子
对“大丈夫”的阐释。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助学资讯
孟子(约前 372-前 289),是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
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
派的又一最有影响的大师,封建时代被尊为“亚圣”,又与孔子并称“孔
孟”。孟子提倡“仁政”“王道”,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
本思想。曾以所学游说诸侯,但不为所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作《孟
子》七篇,计 260 章。《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
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主张德治。南宁时朱熹将《孟子》
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孟子》行文气势磅礴,
感情充沛,雄辩滔滔,极富感染力,流传后世,影响深远。
二、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公孙衍(yǎn) 丈夫之冠(ɡuàn) 富贵不能淫(yín)
2.重点实词
岂不诚大丈夫哉(真正,确实)
丈夫之冠也(行冠礼)
3.古今异义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1)以顺为正者(古义:准则,标准;今义:位置在中间)
(2)父命之(古义:教导、训诲;今义:命令)
(3)与民由之(古义:遵循;今义:理由)
4.词类活用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惑乱;
使……改变;使……屈服)
5.翻译句子
①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下来,天下就会平安无事。
②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③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
——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④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富贵不能使我惑乱,贫贱不能使我动摇节操,威武不能使我屈服意志。
三、整体感知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2.为了证明中心论点孟子采用了什么方法?
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针对景春提出的“大丈夫”标准,孟子首先摆出自
己的观点,认为公孙衍、张仪之流靠摇唇鼓舌、曲意顺从诸侯的意思往上爬,
没有仁义道德的原则,因此谈不上是“大丈夫”。然后通过言“礼”来说明女
子出嫁时母亲的嘱咐,由此得出“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的观点,进一步
说明公孙衍、张仪之流不过是小人、女人,奉行的是“妾妇之道”,根本谈不
是“大丈夫”。最后摆出自己的观点,真正的“大丈夫”就是“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深层探究
1.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形象是怎样的?
景春心目中的大丈夫,是像公孙衍、张仪那样的位高权重,令人望而生畏
的当权者。
2.孟子所说的“妾妇之道”和“大丈夫之道”有什么不同?
“妾妇之道”表现为顺从,其本质是在权利面前无原则,如张仪之流,只
是顺从秦王的意思;“大丈夫之道”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
不能屈”,其本质是对内心的仁义礼的坚守,一如儒家所倡导的“穷则独善其
身,达则兼济天下”。
3.孟子认为,大丈夫怎样才能做到“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
屈”?
居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行走
在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就同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
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4.深入讨论什么样的人才是大丈夫,并举例说明。
富贵不能淫——文天祥、方志敏。
贫贱不能移——陶渊明、杜甫、朱自清。
威武不能屈——颜真卿、闻一多、刘胡兰。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 学 内 容
环节一
新
课
导
入
大家都熟悉“卧薪尝胆”的故事吧。越王勾践欲报吴仇,苦身焦思,置胆
于坐,饮食尝之,终于打败了吴国,重振越国。越王勾践的经历给我们什么样
的启示呢?请走进《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去寻找答案。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一、字词积累
1.读准字音
畎亩(quǎn) 傅说(yuè) 胶鬲(ɡé) 行拂(fú)
拂士(bì) 曾益(zēnɡ)
2.重点实词
(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2)傅说举于版筑之间(选拔、任用)
(3)管夷吾举于士(狱官)
(4)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5)然后能改(这样以后)
(6)征于色(征验、表现)
(7)而后喻(了解、明白)
(8)入则无法家拂士(指在国内)
(9)出则无敌国外患(指在国外)
3.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同“增”,增加)
(2)衡于虑(同“横”,梗塞、不顺)
(3)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4.词类活用
(1)苦其心志(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痛苦)
(2)劳其筋骨(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劳累)
(3)饿其体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饥饿)
(4)空乏其身(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贫困之苦)
(5)所以动心忍性(动: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受到震撼;忍:形容词的
使动用法,使……坚忍)
5.一词多义
(1)拂 ①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环节二
自
主
学
习
②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2) ①舜发于畎亩之中(从)
于 ②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给)
6.翻译句子。
①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
【译文】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责任落到这个人身上,一定先要使他的内心
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受到贫困(之苦),使
他做事不顺。
②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译文】心里忧愁,思虑堵塞,然后才有所作为;表现在脸上,流露在言
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③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译文】(如果一个国家)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
在国外没有敌对的国家和外来的忧患,往往这个国家就会灭亡。
二、整体感知
1.节奏划分
(1)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
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
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2.找出文中阐述作者观点的语句。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第 1 段在文中起何作用?
第 1 段用排比句式列举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说明担负重任并做出
了成绩的人物并不是天生如此,而是经过一番艰苦磨炼的,为下文得出结论提
供了充足的事实论据。
4.第 2 段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第 2 段主要论述了人要担负重任、有所作为、成就大事,必须在思想、生
活、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苦磨炼,以及人处于困境中才能奋发,无忧惧则往
往遭到灭亡的道理。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1.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论证的?请简述论证思路。
围绕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作者从个人、国家两方面
进行论证。文章先谈造就人才的问题,以六个出身低微、经过种种磨炼而终于
身负“大任”的显贵人物为例来说明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同时又重视
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从两方面说明人要
有所作为,成就大业,就必须在生活、思想、行为等方面经受一番艰难甚至痛
苦的折磨。接着由个人论及国家,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
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2.第 1 段哪些句子讲述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程?讲述的是一个什么道理?
现在人们常说的哪些话与这个道理相同?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
身,行拂乱其所为,所心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讲的是一般人的成长历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程,讲述了一个“逆境出人才”的道理。“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等与之相同。
3.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理解。
就造就人才而言,一方面人的才能是在艰难困苦的磨炼中形成的、增长的。
担当“大任”者,必先经历一番“苦”“劳”“饿”等艰难困苦的磨炼,方能
增长才能,担当大任。才能不是天生的,而悠哉游哉,贪安图乐,自然也增长
不了才能,才能从磨炼中来。另一方面人要能够经受住挫折困顿的考验,在挫
折困顿中奋起,发挥主观能动性,方能冲出困境;若颓然丧志,一蹶不振,自
然也就消沉下去。就国家的治理问题而言,孟子指出拥有贤臣,采纳谏诫,保
持警觉,居安思危对一个国家是极其重要的,这关系到国之存亡。孟子的这个
思想有深远的意义,试想,一个国家如果奸邪当道,佞臣弄权,沉湎安乐,丧
失警觉,那么其前途命运是可想而知的。
环节三
合
作
探
究
《孟子》三章写法:
1.论证有特色。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逻辑严密,层次深入。文章第1句,开门见山提
出中心论点,接着引用战例,分别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
和”,突出了“人和” 的重要;下文进一步阐发、说明,欲得“人和”,必
先要“得道”。全文紧紧围绕着“人和”这一中心,环环相扣,逐层推理,显
示出极其严密的论证艺术和极强的逻辑性。《富贵不能淫》从景春与孟子的对
话写起,通过孟子的驳斥,得出中心论点: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
能屈。此之谓大丈夫。《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同样将中心论点置于篇末,作
者先论证“生于忧患”,后论证“死于安乐”。论证“生于忧患”是全文重点,
方法是先举同类事例,加以说明。论证“死于安乐”,只有“入则无法家拂士,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一句,这是历史上大量亡国事实的高度概括。
2.运用排比修辞,语句整齐流畅,气势磅礴。
三篇短文多处运用排比,不仅增强了文章的气势,而且增强了文章的说服
力。如《富贵不能淫》中“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一句有力
地论述了“大丈夫之道”的内涵。又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文,开头一
连列举了六位历史上著名人物的事例,运用排比句式,说明担负重任做出成绩
的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经过了一番艰苦的磨练,才有所成就,从而间接地证
明了“生于忧患”这个论点。
环节四
文
章
主
旨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突出强调“人和”的重要性,“人和”
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具体地说,就是阐明战争的胜败主要取决
于人心的向背,而人心的向背,又取决于统治者是否“得道”。
《富贵不能淫》通过景泰和孟子的对话,阐述了大丈夫之道,
表现出孟子对道义准则的坚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通过列举事实和正反对比论证,阐
述了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若要成功,都应该经历磨炼的道理。
点
拨
归
纳
教
学
板
书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论点 论据 结论
天时不如地利 →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
得道多助
地利不如人和 → 城高池深,兵革坚利,米粟多,委而去之 →
失道寡助
公孙衍
景春举例谈对“大丈夫”的认识
富贵不 张仪
能淫 孟子深入浅出 富贵不能淫
地论证何为 贫贱不能移
“大丈夫” 威武不能屈
论据——历史事例(六人):
生于 出身低微、艰苦磨炼、终担重任 居
忧患, 正面论证——忧患造就人才 安
死于 论证 对比 思
安乐 反面论证——安乐致国灭亡 危
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环节五
拓
展
延
伸
1.积累孟子名言
(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
够再生长的。
2.在当今社会,什么是合乎“道义”的?什么是不合乎“道义”的呢?
第一,合乎国家与国家平等的原则,也就是说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
都应在平等的原则下参与国际事务;第二,有利于维护国家间的和平共处,这
是鉴于20世纪的战争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的灾难,维护和平、避免战争,对
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是至关重要的。“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这一中国儒家
的思想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历史资源应受到我们的重视。
3.写一篇 400 字的小短文,谈谈自己准备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 学 反 思
在本课文的教学过程中,先从字音词义等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再对中心论
点进行概括、对论证思路进行分析等,最后让学生通过课文的学习进行体验和反思。整体来
看,整个教学过程流畅,学生学习也不是很吃力。
由于时间问题,只是匆忙地完成了教学任务,在文言文翻译这个重要的环节有所疏忽,
讲解不够细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