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18.14 KB
  • 2021-11-01 发布

八年级上语文一课一练18 古文二则_语文版(2016)

  • 3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五单元 18 古文二则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南朝梁时丹阳秣陵(今江苏 南京)人,卒谥贞白先生.他曾经担任诸王的侍读,因看透了混浊的人 世,“虽在朱门,闭影不交外物,唯以披阅为务”。(《 南史 》)后隐 居句曲山,可是“国家每有吉凶征讨大事,无不前以咨询,月中常有数 信,时人谓为‘山中宰相’”。 2.文体知识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 答谢中 书书 》是六朝山水小品名作,同时也是陶弘景写给谢徵的一封回信.谢 中书即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人,曾作中书鸿胪,所以称之为“谢中书”。 3.主题解说 《 答谢中书书 》以清俊的笔触具体描绘了秀美的山川景色,表达了作者 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 记承天寺夜游 》这篇短文以寥寥数语描绘了月夜幽美深远、冰清玉 洁的透明世界,映照出作者光明磊落、胸无尘俗的襟怀,又饱含着宦海沉 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感悟到生命自由与光明的哲理,坦率地表露其豪放不 羁、随缘自适的旷达乐观的个性. 4.结构图解 5.重点聚焦 (1)《答谢中书书》从多角度写景,别有一番情味,你能找出这些美点 并加以赏析吗? ①山水相映之美。山水相伴相映,神采焕然。如:“高峰入云,清流见 底”一句。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静的溪流清澈见底,山的倒影给水 铺上了异彩,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水相映,情味盎然。 ②色彩配合之美。如:“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 俱备”两句。石岩壁立千仞,五色争辉,众彩纷呈,熠熠生光,加之 又有青林翠竹间杂其中,就如五彩锦缎上缀以碧玉翡翠,顿成奇观。 ③晨昏变化之美。早晨,先是白雾缭绕,继而是如絮如带,再而是似 烟似缕,最后不见雾纱,只见晨曦,猿啼鸟鸣,众音齐会,生机勃勃。 傍晚,红日西沉,暮霭罩山,飞鸟归林,猿猴息树,山色苍茫,潜游 水底的鱼飞跃而出,静中见动,寂中现响,别具意趣。 ④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 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 鱼跃水为动(声响)。 (2)你能说说“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句 写景的妙处吗? 生甲:这一句描写庭院月色,比喻生动逼真,将月色当作水来描写, 将月下的竹柏影当作水中的藻荇来描写。前者突出月光的清澈透明, 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后者则给人以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 生乙:皎洁的月光与朦胧的月影、寂静的庭院构成一幅幽静澄清的淡 雅画面,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世界。古人爱用竹柏比喻君子、好友 ,苏轼借景抒情,表达了他和张怀民之间纯洁深厚的友情。 6.难点突破 (1)怎样理解“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够从中发现 无尽的乐趣,字里行间,与谢灵运比肩之意溢于言表。表达了作者沉 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2)《记承天寺夜游》的结尾一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文章结尾点明了文章的深意:“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 两人耳。”在作者看来,这样的竹柏筛影,有哪个地方会缺呢?只是这 般情趣,恐怕很少有人欣赏罢了。那些汲汲于名利,为俗务所累之辈, 何曾领略一二?这一段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世人大都汲汲于名利,为俗 务所累,意思虽然平常,可是说得含蓄、饶有余味。 都 消散 坠落 争着 想要,将要 高兴的样子 想 表示推测 C D “乱”字描绘出猿啼鸟鸣的热闹景象。 “竞”字表现出清流之鱼争相戏水的活跃场景。 “颓”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写出夕阳即将西沉的情景。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了猿猴、鸟儿此起彼伏的叫声;夕阳快 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哪一夜没有月亮呢?哪里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很少有像我们两个这样 的“闲人”罢了。 6.用文中的句子填空。 (1)《答谢中书书》中作者从听觉与视觉的角度来写一天中的景物变化的 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答谢中书书》中表达作者归隐山林而欣然自得的心境的语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事件起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7.对照阅读苏轼的另两首词作中的名句。(阿凡题 1069340)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 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浣溪沙》)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 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水调 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两首词和《记承天寺夜游》一样,都写于苏轼政治失意之时,却都 表达了一种乐观旷达的情怀。由此,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示例:人生愈艰苦,心胸就应愈坦荡。 C D 10.《答谢中书书》中写景动静相衬,其中通过生命活动的描写,为景 增添动感的语句是“_________”和“__________”。《记承天寺夜游》中 写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两篇短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答谢中书书》描写了“_______”之美, 《记承天寺夜游》描写了“_______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 情有所不同,《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感 情;《记承天寺夜游》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 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___________________”的 语句中。 猿鸟乱鸣 沉鳞竞跃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山川 月色(月夜) 热爱自然,沉醉山水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 (一)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阿凡题 1069341)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 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阳欲颓,沉鳞竞 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夜登华子岗,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 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 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 朝雊。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 邀?然是中有深趣矣!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C D 1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夕阳要落山了,潜游在水底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 (2)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 如果你不是这样天性清新高雅的人,我哪能用这不打紧的事务(游 山玩水的闲事)相邀呢?(意思对即可) 15.甲文中的“猿鸟乱鸣”和乙文中的“吠声如豹”都是描写声音, 其作用有何不同? 示例:“猿鸟乱鸣”使景色灵动,充满生机活力;“吠声如豹”以动 写静,衬托了冬夜的空旷寂静。(意思对即可) 16.甲、乙两文都是写给朋友的书信,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示例:甲文和朋友分享对山川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乙文邀请朋友 来山中同游,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意思对即可) (二)(盐城中考)阅读下面两篇短文,回答问题。(阿凡题 1069342) 【甲】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苏轼《记承天 寺夜游》) 【乙】徙知徐州。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城将败 ,富民争出避水。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 能败城。”驱使复入。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 且为我尽力。”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①,吾侪小人,当效命。”率其 徒持畚锸②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轼庐于其上,过家 不入,使官吏分堵③以守,卒全其城。复请调来岁夫增筑故城,为木岸,以 虞水之再至。朝廷从之。 (节选自《宋史·苏轼传》) 【注】①涂潦:泥沼雨水。②畚锸:箕畚铁锹。③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 各一丈为一堵。 散步,漫步 只,只是 到……去 最终,终于 18.用斜线(/)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河将害城 事急矣 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 19.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月光下)庭院的地面像积满了水一样清澈透明,水里(好像)还有水藻 荇菜交相错杂,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而已)。 (2)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 富人出城了,百姓都人心躁动不安,我和谁守城呢? (3)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 苏轼把自己的住所建造在河堤上,(即使)路过家门也不进去。 20.【甲】文表现了苏轼安闲自适的心境,还流露出作者怎样的 情绪?【乙】文记述了苏轼率领官兵抗洪筑堤、保城安民的事迹, 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1)宦途失意的苦闷。(2)勤于政事,爱护百姓。 21.月,是众多文人笔下的常用意象。试着对月进行描写,注意要体现 自己的某种心境。(150字左右) 示例:夜幕降临的时候,月亮升起来了。她像是望着我们,对着我们笑 。她那圆圆的脸庞有些嫣红,也许是暗暗的粉红,像一个红红的灯笼挂 在天边。月亮懒懒地往上升的时候,就像是背着一个大包袱,慢慢地向 上爬,一纵一纵的,看起来很累。费了好大的劲,月亮才冲出了地平线 ,挂在了半空中。这时,她脱去了红装,换上了金黄色的纱巾,用白玉 般的笑脸来迎接芸芸众生。可是我们再看看她的面庞,就又感到是蓝月 亮、绿月亮,蓝微微、绿莹莹,也许月亮姑娘是个变脸大王,美得令人 惊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