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33 KB
  • 2021-11-01 发布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4.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 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长春版语文八年级下教案《4.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文章中一些重点生字词的读音及字形。 2.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3.学习分角色朗读的技巧和方法。 4.在讨论和表达的过程中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增强思想认识的深度。 5.认识三种人的悲剧性。 6.感受鲁迅先生痛苦的绝望和深沉的悲哀。 7.摒弃奴才和聪明人的人性弱点,学习傻子高贵的精神品质,完善自我人格。 教学重点 认识三种人的悲剧性。 教学难点 1.理解文章“笑着哭”的风格。 2.体会鲁迅先生的绝望和悲哀心情。 课时安排 2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他是伟大的文学家,“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他也是伟大的思想家,助国 人呐喊,为民族彷徨;他更是伟大的革命家,“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 牛”。他是民族文化的高山,巍然屹立;是民族历史的长河,永远奔流。他就是 中华民族的精魂——鲁迅先生。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的一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学生自读课文,梳理文章的生字词。让学生复述文章的故事情节。 三、学生对文章进行分角色朗读。 要求:读音准确,声情并茂,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和性格特点。 第一组 3 名同学,读到“可见天理没有灭绝”。 第二组 4 名同学,读剩余部分。 四、探讨奴才的形象特点。 1.聪明人、傻子、奴才这三个人中,文章首先刻画的是哪一个人物?是从哪些方 面来刻画的? 奴才。是从奴才的语言、表情、心理和行动四个方面来刻画的。 2.文章首先刻画的是奴才,重点刻画的也是奴才。“奴才总不过是寻人诉苦。” 他为什么这样热衷于诉苦? 因为奴才处境非常悲惨,所以他通过诉苦来缓解内心的痛苦,获得别人的同情和 安慰。 3.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奴才处境悲惨? 诉苦的语言——吃的差,住的差,工作多,受鞭打。 诉苦的表情——“他悲哀地说,眼泪联成一线,就从眼角上直流下来。” 4.你认为奴才诉苦经中的哪一段写得最好?为什么? “可是做工是昼夜无休息的: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晴洗衣裳雨张 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分,有时还挨 皮鞭。” 这段话:(1)生动地表现了奴才饱受压榨的悲惨境遇。 (2)经常找人诉苦,熟能成诵,带着一种职业性的熟练。 (3)作者用轻松诙谐的笔调讽刺奴才通过诉苦来获得安慰的做法。 5.奴才怎样才能改变自己的悲惨处境?(讨论) 奴才应该斗争,为自己争得做人的权利和自由。但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奴才 的斗争将是极其艰苦的,而且很可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只有斗争才会获得人权 和自由。虽然奴才并不一定获得整个世界,但他“失去的是锁链”,得到的是做 人的尊严和权利。 6.傻子热情地帮助奴才,奴才对傻子的言行持何种态度? “混帐!”那人大叫起来,使他吃惊了。(惊讶) “这怎么行?”“这不行!主人要骂的!”(反对) “人来呀!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快来呀!迟一点可要打出窟窿来了!”他哭 嚷着,在地上团团地打滚。一群奴才都出来了,将傻子赶走。(诬蔑 出卖) 7.奴才有什么样的性格特点? 苟且偷生、愚昧无知、卑劣无耻。 五、总结。 奴才对于现实生活苟且偷生,通过寻人诉苦,来自我安慰;他没有把希望寄托在 傻子身上,而是把希望寄托在主子身上,幻想主子大发慈悲,赏识自己,从而提 高自己的地位,摆脱悲惨的命运,这是何等的愚昧无知!更为严重的是他出卖傻 子,向主子邀功,向主子讨好,又是何等卑劣无耻。奴才可怜、可悲、更可恨! 我们哀其不幸,更怒其不争! 第二课时 一、探讨傻子的形象特点。 1.讨论:傻子傻吗?为什么? 不傻。因为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敢为。 尼采说过:“一切的大爱高出于怜悯。”傻子的这种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作 敢为的精神的确令人敬佩,但是他对奴才的帮助过于盲目,有些冲动,应该先对 傻子进行思想启蒙,从精神思想上帮助他,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变傻子的悲惨命 运。 教师总结:尽管傻子也有自己的不足,但是傻子的精神还是非常伟大的。这种精 神,也正是鲁迅先生所倡导和颂扬的。 2.既然傻子不傻,鲁迅先生为什么称之为“傻子”? 从聪明人的视角看他无私忘我,是傻的;从奴才的视角看,被奴才利用,被更多 的奴才驱赶,是傻的;从社会的视角看,他不同于许许多多的庸人、市侩、骗子, 是社会上的少数派,是傻的。傻子寄寓了鲁迅先生对当时中国社会的沉痛哀叹。 二、探讨聪明人的形象特点。 1.哪些方面表现出了聪明人的“聪明”? 从聪明人的语言、表情和行为可以看出来。聪明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明哲保 身,只是用语言安慰同情奴才,并没有用实际行动帮助他。 2.你如何看待聪明人的“聪明”? 不是聪明,而是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于欺骗。 三、探讨文章的内容风格。 1.你认为这篇文章是喜剧还是悲剧?为什么? 以喜剧的形式,表达悲剧的内容。 嬉笑中的怒骂,诙谐中的哭声,是一种“笑着哭”的风格。 2.“悲剧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篇文章的悲剧性表现在什么地方? 从奴才来看,他苟且偷生,不思斗争,也不想斗争,甚至积极维护主子的统治, 要以此来维持自己的生活,这是奴才的悲剧性;聪明人巧言令色,虚伪圆滑,惯 于欺骗,让奴才苟安于悲惨的生活,让黑暗的现实继续运行,聪明人的做法是悲 剧性的;傻子的一腔热情,所作所为受到无情的打击,最后被更多的奴才赶走, 这不仅仅是傻子的悲剧,也是当时社会的悲剧。 四、联系现实。 1.你认为在现实生活中有这三类人的原型吗? 有。面对现实的困境,我们有时像奴才一样苟安,不思进取,甚至于拒绝别人的 真诚帮助;也有人像聪明人一样只是虚假地安慰别人,并不真诚地去帮助别人。 当然也有人像傻子那样无私忘我、满腔热情地帮助别人。 2.学生联系自己的感受探讨,我们自身有聪明人或者奴才的影子吗? 我们身上也有奴性,也有市侩和庸人的特征,这也可以说是人性的一种弱点、劣 根性。我们有时真的缺少傻子的这种精神。我们应该摒弃人性的弱点,使我们的 精神世界更加光明、无私。 五、总结。 学了这篇文章,我们厌恶奴才两面派的性格,为了讨好主人而不惜出卖真诚帮助 他的人;不喜欢聪明人的“聪明”相,他一副假惺惺的样子,事不关己,高高挂 起,让人感到虚伪。相反,我们欣赏傻子的“傻”,他无私忘我,诚实热情,敢 作敢为,为了帮助一个陌生人而奋斗。在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要有“傻子”那样 的处事方式,用真诚的心对待每一个人,用热情的心帮助每一个人,用勤奋的心 做好每一件事。 (二) 教学目标 1.了解文章的内容和情节。 2.学习文中关键词语的表达作用。 3.掌握分析人物形象的基本方法。 4.理解鲁迅先生的写作目的。 教学重点 分析三种人的形象特点。 教学难点 1.通过动作、语言分析人物形象。 2.体会鲁迅先生绝望和悲凉的心情。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接触过许多作品,其中不乏描写贫苦人民凄惨生活的,“可怜身上衣正单, 心忧炭贱愿天寒。”“昨日到城郭,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如此贫困呢? 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这样概括中国的历史: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暂时 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就是中国的历史,上下五千年就被这 20 个字浓缩了。中 国的历史是老百姓的历史,要么做不成奴隶,要么暂时做稳了奴隶。同时,鲁迅 又把人分为三类:聪明人、傻子和奴才。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的这篇文章——《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二、初步感知,熟悉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放声朗读。 3.正音。 三、深入探究,分析形象。 1.识奴才 (1)全篇着墨最多的是哪一个人? 奴才。 (2)奴才出场前鲁迅给了他怎样的评价?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只要这样,也只能这样。”“只要”说明奴才从内心里是接受“这样”的,而 “只能”则说明奴才的奴性是不能改变的。 (3)奴才遇到了聪明人,向他诉苦。奴才有什么表现?这种表现代表了他内心 的何种感受?而当他得到聪明人的同情的时候,又有何表现? 奴才的表现是流泪,证明他内心悲苦之极。但当他听到“这实在令人同情”的话 时却又马上高兴起来。 (4)奴才从悲苦到高兴的转变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奴才真正需要的应该是什 么?而这个奴才需要这些吗? 奴才其实只要得到别人的同情(只要这样)就可以了,因此会变得高兴起来。事 实上,奴才真正需要的绝非同情,应该是解放。但奴才却不要这些,他认为只要 有同情就足够了。 (5)当真正出现了一个真心帮助他,要给他开一扇窗的人时,奴才的反应是怎 样的?为什么会这样? 奴才极力反对,因为他并不要解放。 (6)在这种情况下,奴才是如何做的?你注意到他语言中的关键词了吗?根据 这个关键词揣摩一下奴才的心理。 当有人来帮助他时,他大声报信:“强盗在毁咱们的屋子了!”这句话中“咱们” 一词很值得思考。在奴才心里,他和主人是一家人,不仅甘于受欺凌,还要做其 走狗。 (7)请看描写奴才饱受压榨生活的话:“清早担水晚烧饭,上午跑街夜磨面, 晴洗衣裳雨张伞,冬烧汽炉夏打扇。半夜要煨银耳,侍候主人耍钱;头钱从来没 分,有时还挨皮鞭” 思考:作者为什么为他设计这样一段打油诗的告白? 奴才经常找人诉苦,很娴熟,不像被压迫,可笑更可悲,更能体现出奴才是甘心 安于现状的。 奴才一辈子可以说只做了两件事:忙于诉苦,乐于邀功。 2.辨聪明 (1)聪明人出场,做了哪些聪明事,说了什么聪明话呢? 和许多人一样,聪明人在听了奴才的诉苦之后,安慰奴才:“我想,你总会好起 来”“这实在令人同情。” (2)当奴才维护主人的利益,聪明人去慰问时,对奴才的所为持何种态度?据 此你可以判断聪明人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这样说? 聪明人对奴才所为持赞同的态度。这实际上说明他是个伪善圆滑的人,他所说的 “你总会好起来”实际上是在敷衍奴才,而最终的赞同也是在敷衍。这种态度正 符合其伪善圆滑的特点。 (3)对于奴才,聪明人做了几件事?你认为聪明人所做的事对奴才有无帮助? 两件事:巧于安慰,惯于欺骗。聪明人的做法让奴才有个倾诉的机会,满足了奴 才的要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可以认为是有帮助的,但从奴才解脱悲苦命运的角 度来看,却是起到了一个完全相反的作用。 (4)思考:鲁迅为什么称之为“聪明人”?说说鲁迅笔下的“聪明人”具有怎 样的特点。 鲁迅所谓的“聪明人”,就是善于钻营作伪与不择手段捞取实利美名的卑劣小人, 对于这种人,鲁迅疾之如仇,他甚至将之看成是人性的一种劣根性。文中的这个 人正具备了上面的特点,故称之为“聪明人”。 鲁迅在《狗·猫·鼠》一文中说:“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 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却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 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 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 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而人呢,从能够直立, 到能说话,再到能写字作文,自然是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 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 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而对于这些善于以做伪来博取美名实 利的“聪明人”,鲁迅总是忍不住要去揭露他们,剥下他们身披的庄严美丽的外 衣。相形之下,鲁迅更加同情于不会说谎、不会打着“公理”“正义”的旗子而 行巧取豪夺之实的“傻子”甚至“笨牛”们。 (5)“聪明人”既有如此的特点,显然,他们的做法只能起到维持现状或相反 的作用。鲁迅为什么说“这个社会是不能靠聪明人支持下去的,尤其是中国的聪 明人”? (学生讨论。) 聪明人只有花言巧语,而无实际行动。都如聪明人一样,这个社会就不会有真正 的发展。 3.赞傻子 (1)这个世界不需要“聪明人”,那么需要什么人? 傻子。 (2)请大声说出傻子的台词:“混帐!”思考为什么傻子要这样说。 想帮助奴才,对主人的做法感到愤恨,想改变奴才悲苦的命运。 (3)傻子接下来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 傻子开始动手砸墙,却被奴才拦住,最终被奴才赶走。 (4)对于傻子的结局,你有什么看法?试分析这一结局及傻子的性格特点。 傻子的结局实际上是意料之中的,因为奴才的奴性不转变,傻子的帮忙只能是空 费气力。 傻子让人头疼的地方正是他的“傻”。当奴才与聪明人在一个诉苦、一个同情的 默契中维持着既成的秩序的时候,却硬生生地撞进一个见一就是一、见二就是二, 不知道世故圆滑为何物的傻子,使原来奴才与聪明人之间以一种心照不宣的潜规 则来维持的和谐被撞得裂缝横生,所谓奴才之为奴才,所谓“聪明人”的狡猾与 做作,都在这傻乎乎的撞击之下原形毕露。可以说,这里的傻子就像那个实话实 说地大声说出“皇帝身上什么也没有穿”的孩子一样,在似乎懵懵懂懂之中,直 接用手、用行动撕下了虚伪者的面纱,并引起了哄然的笑声。 显然,傻子之为傻子就在于他的无知——对某些常人以为天经地义、心照不宣的 游戏规则的无知,由此导致他简单与执拗的“一根筋”的思维与性格,他是“无 可理喻”的,在他面前,人类为自己发明的所有的灵活变通的办法、保全虚伪的 面子与尊严的手段全然失效,所有的假面具都摇摇欲坠,所有粉饰的太平都将剥 落,所有的巧智与诡辩都将无法通行。 也正因为如此,社会才更需要这样的傻子,去真正改变现状。 (5)既如此,鲁迅为什么还要叫他“傻子”?作者在这里对“傻子”持怎样的 态度? “傻”,只是在聪明人眼中的形象,这绝非真正意义上的“傻”,而应冠以“正 直忘我”的概念。作者对“傻子”持赞美的态度,实际上,鲁迅有相当一部分作 品都可以看做关于某种傻子与聪明人的寓言,在这些作品中,傻子们以各种变相 反复出现,有意无意地剥扯着绅士们的庄严的长袍。 (6)探究:在当今社会中,你认为是否还需要这样的“傻子”? (学生讨论。) 我们需要“傻子”这样敢于坚持真理的人,只有这样,社会才能进步。 (7)总结。 奴才——饱受压榨,忙于诉苦,乐于邀功——可悲 聪明人——伪善圆滑,巧于安慰,惯于欺骗——可恶 傻子——无私忘我,甘于拯救,敢于抗争——可敬可爱 (8)分角色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涵。 四、总结全文,探究思想。 你认为作者通过写此文,最终的目的是想表达自己的何种思想? 作者实际上非常希望能有那么一天,中国的百姓不再坚持自己的奴性,而学会抗 争,因为,希望始终是存在的。 鲁迅先生对社会始终有着清醒的认识,他目光如炬,洞若观火,他觉得这样的社 会是必须改变的,对现实的思考让他感到痛苦,这种痛苦是我们无法想象的,可 他更痛苦的是他不能找到改变这个社会的具体方法。在《故乡》里,他希望下一 代过着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怎样的生活?他没说。他只是说: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中间包含了鲁迅太多的渴 望,渴望中国的民众不再甘于压榨,渴望有一天,中华民族真的走向辉煌。 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日本作家增田涉这样回忆:“有一天夜里两三点钟的时候, 我走过他所在的大楼的下面,只有他的房间还亮着灯,那是青色的灯光。透过台 灯的青色灯罩发出的青色的光,在漆黑的夜里,只有一个窗门照耀着,那不是月 光,但我好像感到鲁迅是在月光里在月光一样明朗,但带着悲凉的光辉里,他注 视着民族的将来。” 今天,鲁迅的愿望已经实现,中国人终于摆脱了被奴役的命运,但是,希望鲁迅 笔下正直忘我的“傻子”会更多地涌现,这样,我们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五、联系现实,深化对文章的理解。 同学们,现在如果让你选择的话,聪明人、傻子和奴才三类人,你愿意做哪一种 人呢? “傻子!” 请大家理直气壮地再大声说一声:“傻子!” 下面老师请大家看一个“傻子”式的人物。 投影:林秀贞的照片 认识她吗?(不认识!)她像不像我们邻家的大妈? 老师介绍投影文字: 她就是“感动中国 2006”获奖人物,她叫林秀贞。她被称为“孤寡老人的好女 儿”。 林秀贞是河北省衡水市枣强县王常乡南臣赞村农民,30 年如一日,她克服了各 种困难,像女儿一样赡养了 6 位孤寡老人。这位朴实的农村人,始终记得她母亲 的朴素教诲:人人管闲事,世上没难事;人人都帮人,世上没穷人;千千治家 ——用一千分的力量来治理自己的家,万万治邻——用一万分力量来治理邻里关 系。 颁奖辞: 用 30 载爱心让一村之中老有所终,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富人 做这等事是慈善,穷人做这等事是圣贤,官员做这等事是本分,农民做这等事是 伟人。这位农妇让九州动容。 (师生齐读颁奖辞。) 愿我们都像林大妈一样,做一个新时代的“傻子”!好了,马上就要下课了,今 天,老师要给大家布置一份要用你的一生去完成的作业!那就是请大家牢记下面 的一句话,并把它落实到具体的生活之中: 让别人因自己的存在而感到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