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72.00 KB
- 2021-11-0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广东省中山市2015-2016学年八年级(上)期中物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本题7小题,每小题3分,共21分)
1.下列估测最符合实际情况的是( )
A.人的步行速度5m/s B.全新的2B铅笔长约10cm
C.人的正常体温是37℃ D.物理书的长度为50cm
【考点】速度与物体运动;温度;长度的估测.
【专题】估算题;估算综合应用题.
【分析】解答本题我们需要掌握估测法:估测法是利用物理概念、规律、物理常数和常识对物理量的数值、数量级进行快速计算以及对取值范围合理估测的方法.
【解答】解:
A、人步行的速度为1.1m/s左右,5m/s应该是骑自行车的速度.故A不符合实际;
B、一只新铅笔的长度在20cm左右.故B不符合实际;
C、人的正常体温为37℃,感觉舒适的温度在23℃左右.故C符合实际;
D、中学生伸开手掌,大拇指指尖到中指指尖的距离大约20cm,物理课本的长度比20cm大一些,在25cm左右.故D不符合实际.
故选C.
【点评】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需要凭借生活经验、需要简单的计算;物理学中,对各种物理量的估算能力,是我们应该加强锻炼的重要能力之一.
2.热现象在一年四季中随处可见,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春天的早晨经常出现大雾,这是凝华现象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升华现象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小露珠,这是液化现象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凝固现象
【考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凝固与凝固放热特点;生活中的升华现象;生活中的凝华现象.
【专题】应用题.
【分析】解决此题需掌握:①物质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是液化;物质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的过程是升华;物质由气态直接变为固态的过程是凝华.
②物态变化中,熔化、汽化、升华是吸热的;凝固、液化、凝华是放热的.
【解答】解:A、雾是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冷液化形成的,需要放出热量.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B、夏天揭开冰棒包装后会看到冰棒冒“白气”,这是液化现象,不符合题意.
C、秋天的早晨花草上出现的小露珠是空气中的水蒸气液化而成的,需要放出热量.此选项正确,符合题意.
D、初冬的早晨地面上会出现白色的霜,这是水蒸气的凝华现象,不属于凝固现象.此选项错误,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3.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流传着许多朗朗上口、生动形象的诗句,在我们鉴赏这些忧美诗句的同时.常常能体会出其中蕴含的物理知识.对下列几种现象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
A.“湖光映彩霞”﹣﹣光的反射现象
B.“皮影戏、影子”﹣﹣光的直线传播现象
C.“风吹草低现牛羊“﹣﹣光的直线传播
D.“日食、月食”﹣﹣光的反射现象
【考点】光的反射;光在均匀介质中直线传播.
【专题】应用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①要解决此题,需要掌握光的反射现象,知道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②要掌握光的折射现象,知道水底看起来比实际的要浅、斜插入水中的筷子向上折、海市蜃楼、凸透镜成像都是光的折射.
③要掌握光沿直线传播现象,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解答】解:A、“湖光映彩霞”属于平面镜成像,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故A说法正确.
B、影子的形成说明光是沿直线传播的,由于光的直线传播,被物体挡住后,物体后面就会呈现出阴影区域,就是影子.所以B说法正确.
C、“风吹草低现牛羊”是由于光沿直线传播而形成的,故C说法正确.
D、发生日食和月食时,太阳、月球、地球三者都在同一直线上,都可以用光沿直线传播来解释,不同的是发生日食时月球在中间;发生月食时地球在中间,故D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了光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平时要注意区分.在平时学习中练习用所学知识解释有关的自然现象.
4.声音是人们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下列有关声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切发声体都在振动
B.摩托车的消音器是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的
C.声音可以在真空中传播
D.我们可以利用响度区分不同人说话的声音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音色;防治噪声的途径.
【专题】声现象.
【分析】①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②防治噪声可以从噪声的产生、噪声的传播及噪声的接收三个环节进行;
③声音传播需要介质,真空不能传声;
④声音的特性有三个:音调、响度和音色.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响度是指声音的大小,音色是指声音的感觉特性.
【解答】解:
A、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故A正确;
B、摩托车安装有消声器,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故B错误;
C、声音传播需要介质,无法在真空中传播,故C错误;
D、能区分不同人说话的声音,是因为他们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声音的产生和传播,音色的特征,防治噪声的途径,这类题目是中考声学知识点的重点题目.
5.为了响应“低碳生活”,小明每天骑自行车上学,他看到路边的小树向后“飞过”.则他选择的参照物是( )
A.树 B.地面 C.旁边的山 D.自行车
【考点】参照物及其选择.
【专题】长度、时间、速度.
【分析】一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决定于所选择的参照物,相对于参照物,如果研究对象位置发生变化,就是运动的;如果位置没有变化,就是静止的.
【解答】解:
A、研究对象是小树,不能选择小树本身做参照物.不符合题意;
B、相对于地面,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C、相对于旁边的山,小树的位置没有变化.不符合题意;
D、小树相对于自行车的位置不断变化,所以是以自行车为参照物的.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参照物的确定,需要清楚:参照物不同,物体运动状态不同.
6.如图所示,相同的水下录音装置A、B录下在海里同一位置的鲸发出的同一段声音.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由此可以推测;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的声音是( )
A.频率较低的 B.音调较高的 C.能量较小的 D.响度较小的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由题意“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结合A、B距离鲸的远近即可作出选择.
【解答】解:音调的高低是由发声体的振动频率决定的,振动频率快,音调高,振动频率慢,音调低;
由图可知,A距离鲸鱼较近,B距离鲸鱼较远,因为A录到的有高、低音,B录到的只有低音,说明录到的是频率较低的,所以频率较低的声音在海洋中能传播较远距离.
故选A.
【点评】此题考查声音的特性中音调这一知识点,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有一定的拔高难度.
7.如图所示声波的波形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乙的音调和响度相同 B.甲、丙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C.乙、丁的音调和音色相同 D.丙、丁的音色和响度相同
【考点】音调、响度与音色的区分.
【专题】声现象.
【分析】音调跟物体的振动频率有关,振动频率越大,音调越高.
响度跟物体的振幅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音色跟发声体的材料、品质有关.
相同时间内,振动的次数越多,频率越大;偏离原位置越远,振幅越大.
【解答】解:A、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同时间内,甲和乙振动的频率相同,所以音调相同的是甲和乙.故A正确;
B、甲、丙的振动的频率不同,故音调不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B错误;
C、乙、丁的振动的频率相同,故音调相同,没有指明是同一种乐器,故音色不一定相同,故C错误;
D、丙、丁的振幅不相同,故乙、丙响度不相同,音色不一定相同,故D错误;
故选A.
【点评】通过比较声音的波形图来考查频率对音调的影响和振幅对响度的影响,解题的关键是能够从波形图上看懂频率和振幅.
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24分)
8.据5月29日《扬子晚报》报道,江苏省拟推出和谐配乐版广场舞.广场舞的音乐声是由音箱中的纸盆振动产生,经空气传播到人耳.音乐声过大会形成噪声,有关人士建议,有条件的地区,可以关掉音箱,改用蓝牙耳麦接受信号.关掉音箱是在声源处控制噪声.
【考点】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条件;防治噪声的途径. [来源:Zxxk.Com]
【专题】声现象.
【分析】(1)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
(3)防治噪声的途径,从三方面考虑:①在声源处减弱噪声;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③在人耳处减弱噪声.
【解答】解:(1)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我们听到的音乐是由音箱中的纸盆振动产生的.
(2)音乐声是通过介质,即空气传到人耳.
(3)关掉音箱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防止影响人们正常生活.
故答案为:振动;空气;声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及控制噪声的途径等知识,比较简单,是一道声学的基础题.
9.周末小敏去公园,看见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它在湖水中的像是虚像(选填“虚”或“实”),鸟在向下俯冲的过程中,像的大小是不变(选填“逐渐变大”、“逐渐变小”、“不变”),能够分辨出不同鸟类的叫声,是因为不同种类的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考点】光的反射;音色.
【专题】应用题;声现象.
【分析】①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像和物体的大小相等,上下(或左右)相反,它们的连线垂直于镜面,它们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②音色是指声音的品质与特色.它与发声物体的材料有关,一般不同物体发声的音色是不同的.[来源:学#科#网]
【解答】解:一只鸟正冲向水面捕食,湖面上出现的小鸟的倒影就是小鸟在湖水上成的虚像,在小鸟向下俯冲靠近水面的过程中,小鸟与水面的距离变小,但小鸟在水中所成的像始终不改变,与小鸟大小相等.
由于不同鸟类发声时物体的振动材料不同,所以不同种类的鸟发出声音的音色不同.
故答案为:虚;不变;音色.
【点评】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特点的理和掌握和音色,紧扣平面镜成像原理和成像特点去分析即可比较容易地做出解答,学生容易被“鸟向下俯冲”迷惑,误认为像变大.
10.如图是被水环抱的国家大剧院的照片.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产生这种视觉效果的原因是平面镜成像,所成的是一个虚像(选填“虚”或“实”);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这是镜面反射(选填“镜面”或“漫”).
【考点】光的反射;镜面反射.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要解答本题需掌握: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平面镜成像是由于光的反射,以及镜面反射的定义.
【解答】解:由于平静的水面相当于一面镜子,剧院在水中成一等大的虚像,所以从远处观看大剧院和水中的倒影形成一个完整的“鸭蛋”;
由于镜面反射,所以漂亮的“蛋壳”闪着耀眼的光芒.
故答案为:平面镜成像;虚;镜面.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平面镜成像,以及光的反射的了解和掌握,是一道基础题.
11.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的原理制成的.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小强用温度计测量烧杯中液体的温度,分别进行了三次操作,如图所示,其中正确的操作是图C.
【考点】液体温度计的构造与工作原理;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
【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
【分析】①常用温度计是利用液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
②使用温度计测量物体时,首先要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③测量过程中要使温度计的玻璃泡与物体充分接触;读数时,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物体;根据液柱上表面对应的刻度读数,视线要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解答】解:
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原理制成的.
使用温度计时,首先要观察它的量程和认清它的分度值;
温度计不能离开液体,同时手不能接触玻璃泡,故A的操作是错误的;
玻璃泡与液体接触的太少,故B的操作也是错误的;
玻璃泡与液体接触充分,视线与液柱上表面相平,故C操作正确.
故答案为:液体热胀冷缩;量程;C.
【点评】温度计是日常生活和物理实验中经常使用的测量工具,需要熟练掌握其使用和读数方法.
12.如图所示,MN是两种均匀介质的分界面,已知两种介质其中一侧是空气.一束光从介质A进入介质B,则入射角为40°,折射角为60°,其中界面的右(填“左”或“右”)侧是空气.
【考点】光的折射规律.
【专题】图析法;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根据反射定律确定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并且根据角之间的关系求出入射角的大小;在利用折射定律求出折射角的大小,即较大的角对应的光线在空气中.
【解答】解:过入射点O做出法线DE,由图可知: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应该在同一种介质中,所以MN左侧的两条光线为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
因为反射光线与界面夹角为50°,所以反射角等于90°﹣50°=40°;
又因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所以入射角等于40°;
已知折射光线与界面的夹角为30°,所以折射角等于90°﹣30°=60°;
又因为折射角大于入射角,所以MN右侧为空气.
故答案为:40°;60°;右.
【点评】会根据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确定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并且会根据光路确定介质.
13.电视机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电视机遥控器用红外线(填“红外线”或“紫外线”)来遥控电视机的;验钞机是利用荧光物质在紫外线(填“红外线”或“紫外线”)的照射下能够发光的原理制成的.[来源:Z+xx+k.Com]
【考点】色光的三原色和颜料的三原色;红外线;紫外线.
【专题】应用题;光的折射、光的色散.
【分析】(1)红、绿、蓝三种色光叫色光三原色.彩色电视机的丰富多彩的画面是由三原色光混合而成.
(2)红外线是一种不可见光,它在生活中的应用很广泛,可以做成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探测仪等.
(3)紫外线的用途:紫外线能使荧光物质发光;杀菌;能促使维生素D的合成.
【解答】解:彩色电视画面的颜色是由红、绿、蓝三种色光合成的;
电视机的遥控器可以发出红外线来遥控电视,不同按钮发出红外线的频率是不同的.
紫外线可以使荧光物质发光,所以可以用来检验钞票中的荧光物质,从而辨别真假.
故答案为:红、绿、蓝;红外线;紫外线.
【点评】本题考查了光学和声学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知识得到学以致用,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提高学习的兴趣.
14.小明站在平面镜前1米出观察自己在镜中的像,他的像到自己的距离是2m,他向后退的过程中,像的大小不变(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另外一同学通过平面镜能看到小明,这是利用了反射光路的可逆性.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
【分析】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进行判断:物体在平面镜中成虚像,物像大小相等,物像连线与镜面垂直,物像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
反射时,光路是可逆的.
【解答】解:小明站在平面镜前1米,所以像到平面镜的距离也为1米,则他的像到自己的距离是1m+1m=2m;
小明后退远离平面镜,小明像的大小跟小明的大小有关,跟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小明的像大小不变.
由于反射光路是可逆的,所以另外一同学通过平面镜能看到小明.
故答案为:2;不变;反射光路的可逆性.
【点评】物体在平面镜中成像,像的大小只跟物体大小有关,跟平面镜大小,跟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但是我们远离平面镜时,看到自己在平面镜中的像变小,是因为眼睛看像的视角变小,产生了错觉,像的实际大小是没有发生变化的.
15.如图所示,一束平行光经过凸透镜后,在光屏上得到一个最小、最亮的光斑.由此可知,凸透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它的焦距是10.0cm.
【考点】凸透镜的会聚作用;主光轴、光心、焦点和焦距.
【专题】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掌握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根据焦距的概念,计算出焦距的大小.从焦点到凸透镜的距离.
【解答】解:由图中,平行光线经凸透镜后会聚到一点,说明凸透镜对光线具有会聚作用;
光屏上得到的最小、最亮的光斑便是凸透镜的焦点,所以焦距为40.0cm﹣30.0cm=10.0cm.
故答案为:会聚;10.0.
【点评】此题考查了凸透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及焦点和焦距的概念,是一道基础性题目.
三、作图题(3小题,共11分)
16.(1)一束光射向一块玻璃砖,如图1所示,画出这束光进入玻璃和离开玻璃后的径迹;
(2)如图2,平面镜前有一点S,从S发出的光线经平面镜发射后经过A点,请作出光路图.
(3)如图3,完成下列光路图.
【考点】作光的折射光路图;作光的反射光路图;透镜的光路图.
【专题】作图题;光的传播和反射、平面镜成像;光的折射、光的色散;透镜及其应用.
【分析】(1)先画出法线,根据光的折射规律画出所给光线的折射光线.光线再由玻璃射出来时,原来的折射光线此时又变成了入射光线,同样根据光的折射规律再做折射光线.光线在空气与玻璃之间发生两次折射.
(2)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与物的对称,找到发光点S的像S′,然后连接AS′画出反射光线,再连接S与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
(3)在作凸透镜、凹透镜的光路图时,先确定所给的光线的特点再根据透镜的光学特点来作图.
【解答】解:(1)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折射角大于入射角.如图所示:
(2)首先根据平面镜成像时像与物的对称性,找到发光点S的像S′,然后连接AS′画出反射光线,这样AS′与平面镜有一个交点,此交点即为入射点,再连接S与入射点画出入射光线.注意标上箭头表示光的传播方向.如图所示:
(3)①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②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如图所示: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光的折射规律:当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当光从玻璃斜射入空气时,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入射角小于折射角.
(2)该题考查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图,需要注意的是哪些线是实线、哪些线是虚线,另外不要把方向标反了.
(3)凹透镜三条特殊光线的作图:①延长线过另一侧焦点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其折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凸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①通过焦点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平行于主光轴.②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将过焦点.③过光心的光线经凸透镜折射后传播方向不改变.
四、实验题(17题6分,18题7分,19题7分)
17.几种测量仪器的测量结果如图所示
(1)如图1,被测物体的长度为2.65cm;
(2)如图2,温度计的读数为﹣4℃;
(3)如图3,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
【考点】长度的测量;温度计的使用及其读数;时间的测量.
【专题】应用题;基本仪器的使用专题.
【分析】(1)刻度尺的分度值是刻度尺相邻两刻度线表示的长度.使用刻度尺时要明确其分度值,起始端从0开始,读出末端刻度值,就是物体的长度;起始端没有从0刻度线开始的,要以某一刻度线为起点,读出末端刻度值,减去起始端所对刻度即为物体长度,注意刻度尺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2)使用温度计测量液体温度时,先要弄清楚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读数时视线与液柱最高处所对刻度相垂直,并注意区分温度是零上还是零下.(3)秒表的中间的表盘代表分钟,周围的大表盘代表秒,秒表读数是两个表盘的示数之和.
【解答】解:
(1)刻度尺上1cm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长度是0.1cm=1mm,即此刻度尺的分度值为1mm;物体左侧与1.00cm对齐,右侧与3.65cm对齐,所以物体的长度为L=3.65cm﹣1.00cm=2.65cm.
(2)温度计上10℃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的温度是1℃,即此温度计的分度值为1℃;液柱的高度在0℃的下面,所以读数是:﹣4℃.
(3)由图知:在秒表的中间表盘上,1min中间有两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5min,指针在“5”和“6”之间,偏向“6”一侧,所以分针指示的时间为5min;在秒表的大表盘上,1s之间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小格代表0.1s,指针在37.5s处,所以秒针指示的时间为37.5s,即秒表的读数为5min+37.5s=5min37.5s.
故答案为:(1)2.65;(2)﹣4;(3)5min37.5s.
【点评】物理测量中有很多的测量工具,刻度尺、秒表、电流表、电压表、天平、量筒、弹簧测力计、温度计等,任何一种工具,一定要注意每一个大格和每一个小格各代表多少.刻度尺需要估读,其他的测量工具不需要估读,读出最接近的数值.
18.在做“探究水的沸腾”实验中:
(1)实验装置如图1甲所示,组装过程中需要先调整的是B(填“A”或“B”)部分.
(2)当水的温度加热到90℃,每隔1min记录一次温度,直到水沸腾后几分钟为止.记录数据如表:
时间/min
0
1
2
3
4
5
6
7
温度/℃
90
94
96
98
98
98
98
第1min温度计的示数如图1乙所示,水的温度是92℃,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可知水的沸点是98℃
(3)某实验小组观察到沸腾前和沸腾时水中气泡上升过程中的两种情况如图2中的(a)、(b)所示,则图b是水在沸腾前的情况.
(4)为了减小从开始到沸腾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适当减少所加热水的质量.
(5)通过实验可知,水沸腾时,温度不变;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吸热.[来源:Z。xx。k.Com]
【考点】探究水的沸腾实验.
【专题】实验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在此实验中,酒精灯及温度计的使用都有特殊的规定:使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完全浸没在液体中,但不能碰到容器底;所以要从下向上进行调节;
(2)明确温度计的最小分度值,读出示数;要知道水在沸腾前吸热温度不断升高,达到沸点时开始沸腾,在沸腾过程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知道此时的温度便是沸点,并且能利用沸腾数据分析出液体的沸点;
(3)掌握水沸腾前和沸腾时的现象区别:沸腾前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沸腾时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
(4)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减少水的质量或提高水的初温;
(5)水沸腾的特点: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
【解答】解:(1)由于要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所以需先根据酒精灯固定A的高度;
(2)温度计的分度值是1℃,温度计的示数是92℃;从表格中数据可以看出,水从第4分钟,温度保持98℃不变,所以从第4分钟开始沸腾,并且沸腾时的温度为98℃;
(3)b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减小,所以是沸腾前得现象;a图气泡在上升过程中,体积逐渐增大,所以是沸腾时的现象.
(4)实验中为了减少从开始加热到沸腾所用的时间,可以采取的措施是减少水的质量;
(5)由数据可知,水在沸腾过程中不断吸热,但温度保持不变;停止加热,水不能继续沸腾,说明沸腾过程中水需要继续继续吸收热量.
故答案为:
(1)B;(2)92;98;(3)b;(4)适当减少所加热水的质量;(5)不变;吸热.
【点评】在观察水沸腾的实验中,应正确使用温度计,并学会记录相关数据,绘制温度随时间变化的图象,同时重点观察沸腾过程中的现象,这些都是该实验中应该重点掌握的内容.
19.如图1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
(1)除图1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平面镜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图2是某小组同学用白纸记录的蜡烛和它所成的像的位置关系.分析图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有同学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后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所以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又可表述为: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考点】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现象及其实验方案.
【专题】探究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要用刻度尺来测量;
(2)在实验中,玻璃板应与纸面垂直,这样才能在一个水平面内找到像的位置;平面镜成像的实质是光的反射;
(3)平面镜成像时,像物等距,相对于镜面是对称的,其连线与镜面垂直.
【解答】解:(1)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中,要比较像与物体到镜面的距离,所以除图1所示的实验仪器外,还需用到的测量工具是刻度尺.[来源:学+科+网Z+X+X+K]
(2)实验时,玻璃板要与纸面垂直放置.沿玻璃板画一条直线MN代表平面镜的位置,然后把一支点燃的蜡烛放在玻璃板的前面,可以看到蜡烛在玻璃板后面所成的像.这个像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
(3)分析图2中信息可得出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像和物到平面镜的距离相等;像和物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
如果将白纸沿直线MN对折,会发现蜡烛的位置和它的像的位置重合,这说明平面镜成的像与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故答案为:(1)刻度尺;
(2)垂直; 平面镜; 反射;
(3)相等; 垂直; 对称.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动手操作实验的能力并能合理解决实验中出现的问题.只要熟练掌握平面镜的成像特点和实验的探究过程,解答此类题目就很容易.
20.某物理兴趣小组利用带有刻度尺的斜面、小车和秒表“测量小车的平均速度”,如图所示,图中显示他们测量过程中的小车在甲、乙、丙三个位置及其对应时间的情形,显示时间的格式是:“时,分,秒”.
(1)请根据图示完成下表:
甲至乙
乙至丙
甲至丙
路程
s1=26cm
s2=64cm
s3=90cm
时间
t1=2s
t2=4s
t3=6s
(2)某同学计算甲至丙这个过程的平均速度,采用了下列两种方法计算:方法1:v3=;方法2:v3=(+)÷2.以上两种方法正确的是:方法1(选填“方法1”或“方法2”).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0.15m/s.
(3)分析表中数据,小车全程不是(选填“是”或“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增大,可采用的方法有增大斜面角度(写出一种即可).
【考点】变速运动与平均速度.
【专题】测量型实验综合题.
【分析】(1)根据图示可知表中数据对应的物理量;由图示刻度尺可求出小车的路程,小车两位置所对应的刻度尺示数之差是小车的路程;由秒表可求出小车的运动时间,两秒表示数之差是物体的运动时间;
(2)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
已知小车的路程及对应的运动时间,由速度公式可求出小车的平均速度;
(3)分析实验数据,看在相同的路程内所用的时间,得出结论;
(4)现在路程一定,要使小车的平均速度变大,由速度公式v=可知就要减少下滑时间,可从下列方法考虑:增大斜面角度、或在更光滑的斜面上实验.
【解答】解:(1)根据图示和表中数据可知,表中第一行数据为路程,第二行数据为时间,并且s1=90cm﹣64cm=26cm,t2=10s﹣6s=4s;
(2)方法1计算平均速度是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正确;方法2是加起来被2除,那叫速度的平均,错误;
甲至丙的路程s3=90cm=0.9m,时间t3=6s,所以甲至丙的平均速度是v3===0.15m/s;
(2)由表中实验数据可知,在s1=26m=0.26m,所用的时间t1=2s,所以此路程的平均速度为v1===0.13m/s,全程中小车不是做匀速直线运动;
(4)增大斜面角度,减少下滑时间,由速度公式v=可知,在路程一定时,可以增大小车平均速度.
故答案为:
(1)26cm;4s;
(2)方法1;0.15;
(3)不是;
(4)增大斜面角度.
【点评】本题为测量物体平均速度、探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实验题,其中,计算平均速度,要用总路程除以总时间,而不是速度的平均(加起来被2除),易错点!
六、综合能力题(21题8分,22题6分)
21.用学过的物理知识,将下表中的空格填写完整.
现象或情景
写出物态变化并注明吸热或放热
洒在水泥板面上的水过一会儿不见了
铁块经高温加热后变为铁水
.
雾、露珠的形成、自来铁水管“出汗”
霜、雪、雾凇的形成
【考点】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熔化与熔化吸热特点;液化及液化现象;升华和凝华的定义和特点.
【专题】应用题;温度计、熔化和凝固;汽化和液化、升华和凝华.
【分析】物体由液态变为固态的过程叫凝固,物体由固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体由液态变为气态态的过程叫汽化,汽化的两种方式是蒸发和沸腾.物体由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叫液化.物体由固态变为气态的过程叫升华.
【解答】解:(1)洒在水泥板面上的水过一会儿不见了,是水汽化为水蒸气了,属于汽化现象,汽化吸热;
(2)铁块经高温加热后变为铁水,属于熔化现象,熔化吸热;
(3)雾、露珠的形成、自来铁水管“出汗”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液化现象,液化放热;
(4)霜、雪、雾凇的形成是水蒸气遇冷发生的凝华现象,凝华放热.
故答案为:
现象或情景
写出物态变化并注明吸热或放热
洒在水泥板面上的水过一会儿不见了
汽化、吸热
铁块经高温加热后变为铁水
熔化、吸热
雾、露珠的形成、自来铁水管“出汗”
液化、放热
霜、雪、雾凇的形成
凝华、放热
【点评】此题考查的是我们对于生活中物态变化的分析能力,物态变化是中考必考的一个知识点.
22.阅读下面的短文
超声波及其应用
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人声音叫超声波.
超声波具有许多奇异特性:①空化效应,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体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迅速剥落,从而达到净化物件表面的目的.②传播特性,它的波长短,在均匀介质中能够定向直线传播,根据这一特性可以进行超声探伤、测厚、测距、医学诊断等.
(1)超声波的频率范围是高于20000Hz;
(2)超声波能够清洗物件是因为声波具有能量;
(3)宇航员在月球上不能利用超声波测定两山之间的距离,是由于真空不能传声.
(4)若声音在海水中的传播速度为1500m/s,利用回声定位原理从海面竖直向海底发射超声波,到接收回声所用时间为6s,那么该处海洋的深度为多少m?
【考点】回声测距离的应用;超声波与次声波.
【专题】信息给予题;声现象.
【分析】前两空可以根据原文内容进行分析得出答案;
第三空根据声音的传播条件和月球表面没有传声介质的事实来填写;
第四空根据公式s=vt,计算出的结果再除以2.
【解答】解:
(1)根据原文内容:人能够听到声音的频率范围从20Hz到20000Hz.低于20Hz的声音叫次声波,高于20000Hz的声音叫超声波.
(2)根据原文内容:超声波能在水中产生气泡,气泡爆破时释放出高能量,产生强冲击力的微小水柱,它不断冲击物件的表面,使物件表面及缝隙中的污垢剥落.
(3)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月球表面是真空,真空不能传声;
(4)由v=得:
s=vt=1500m/s×6s=9000m,
这是声音往返走的路程,单程是海洋的深度,所以海洋的深度h=s=×9000m=4500m.
故答案为:(1)高于20000Hz;(2)能量;(3)真空不能传声;(4)该处海洋的深度为4500m.
【点评】信息给予题要仔细阅读短文,从短文中寻找问题答案的线索;利用回声计算距离时,不要忘记除以2.
相关文档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 全章高频考点专2021-11-0131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43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33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26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2 声音的特性 2021-11-0119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021-11-0114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人教版八年级物理2021-11-0193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42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2-1声音的产生与2021-11-0130页
- 八年级上物理课件八年级上册物理课2021-11-011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