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75 KB
  • 2021-11-01 发布

人教八年级语文下册罗布泊消逝的仙湖导学案之二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课题:《罗布泊,消逝的仙湖》 ‎ 学习目标:‎ 理解、积累“读一读、写一写”中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并理解其含义。‎ 感受并理解作者强烈的忧患意识,培养热爱自然的精神。‎ 学习重难点:‎ 了解罗布泊的过去和现在,归纳理解变化的原因。‎ 深入理解课文传达的忧患意识,加强社会责任感。‎ 课时安排:二课时 学法指导:‎ 本篇文章作者通过翔实的资料警醒世人要拯救生态环境,树立环保意识,做好生态保护。‎ ‎ 课文全篇充满了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痛惜之情,为罗布泊生态之恶化而痛苦,为人们索取之盲目而痛惜。为了表达这种感情,作者运用了各种表现手法,一是拿罗布泊的过去与现对比,昔日的美丽繁华、今日的荒凉破败,巨大的反差不仅造成文势的跌宕,更产生震撼人心的力量;二是运用拟人手法,以事物自身的诉说引起人内心的震动,如“站在罗布泊边缘,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文句所描写的罗布泊的惨状,实让人痛心疾首;三是运用数据客观说明,具体、确凿、真实的说明了人的盲目无知和对生态资源的巨大破坏,令人扼腕痛思。这些在学习中要仔细体会。‎ 学习过程:‎ ‎ 一、(课前)预习·导学 ‎1.给加粗的字注音或者根据拼音写汉字。‎ 栖息( )  和煦( )  干涸( )  吞噬( ) 张骞( )‎ 掘堤( )  庇护( ) 罗布泊( ) 远眺( )‎ 威xié( ) 崩tā( ) luǒ露( ) 萧sè( )‎ cānɡ海桑田( ) hún然一体( ) ‎ ‎2.解释下列词语并选出1、2个词语造句。‎ 浑然一体:_ ‎ 沧海桑田:_ ‎ 干涸:_ ‎ 吞噬:_ ___‎ 和煦:_ ‎ ‎3.请同学们在课文中用直线划出阐述罗布泊消逝的句子。‎ ‎4.同学们认真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 二、(课堂)学习·研讨 ‎ ‎(一)、导入 ‎(二)课堂研讨 ‎ 1、阅读课文,整体感知:作者采用对比的手法,罗布泊过去是什么样子,现在又变成了什么样子?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归纳一下变化的原因。‎ ‎ ‎ ‎ 2.再次阅读课文,从中“明白了什么?”‎ ‎ ‎ ‎ ‎ ‎3.认真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理解作者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青海湖、月牙泉正在上演怎样的悲剧?作者引用具体数据,告诉我们什么?‎ ‎4.要求学生在文中划出直接表达作者忧患意识的句子,并朗读。 ‎ ‎ ‎ ‎5. 同学们,假如你是一位世纪老人,见证了罗布泊的百年沧桑,请发挥你的想象,你将向人们诉说什么?‎ 三 、(当堂)训练 . 巩固 ‎(1)下列句中加粗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汉书·西域传》记载了西域36国在欧亚大陆的广阔腹地画出的无边无垠的绿色长廊,夏季走入这里与置身江南无异。‎ B.翻开有关西域的历史书籍,你会惊异于罗布泊的热闹繁华。‎ C.罗布泊很快与广阔无垠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浑然一体。‎ D.我们只得钻出汽车,将目光投向近在咫尺的罗布泊。‎ ‎(2)把下面一段话重新排序。‎ ‎①30年前那片胡杨茂密、清水盈盈的湖面就在这瞬间从我们的眼中消失了。‎ ‎②那一片巨大的黄色沙地深深地刺痛着我们的心,使我们个个心情沉重。‎ ‎③30年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一瞬。‎ ‎④此时此刻,我们停止了说笑。‎ 排序:_ ________‎ ‎(3)下列句中使用修辞格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 )‎ A.那奇形怪状的枯枝、那死后不愿倒下的身躯,似在表明胡杨在生命最后时刻的挣扎与痛苦,又像是向谁伸出求救之手!‎ B.盲目增加耕地用水、盲目修建水库截水、盲目掘堤引水、盲目建泵站抽水……‎ C.站在罗布泊边缘,会突然感到荒漠是大地裸露的胸膛,大地在这里已脱尽了外衣,露出自己的肌肤筋骨。‎ D.你能看清那一道道肋骨的排列走向,看到沧海桑田的痕迹,你会感到这胸膛里面深藏的痛苦与无奈。‎ ‎ ‎ 四、(课后)拓展 . 延伸(2010年百色中考题)‎ 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高峰)‎ ‎①按照我们一贯的理解,沙漠地区缺乏生命所需的水,所以鲜有生命能在那里生存。最近,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研究人员却发现,不少沙漠地区并非干得不能生长植物,而是肥力不够,因为沙漠土壤中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氮。令人担忧的是,随着气候不断变暖,沙漠地区土壤中含量可怜的氮还会不断挥发,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②研究人员在美国莫哈韦沙漠地区选了几处试验点,通过精密测量仪器了解土壤中的氮是如何随着气温升降而变化着的。研究发现,不管有没有阳光照耀沙漠,当土壤温度达到400C~500C的高温时,土壤中的氮会以气体形式从土壤中迅速释放出来。而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研究人员还发现,地表温度越高,沙漠土壤中释放氮的速度越快。因此,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沙漠的气温和地表温度也将越来越高,土壤中的氮也将越来越少,沙漠也将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 ‎③近年来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也由此找到了原因,他们在干旱地区种植实验田地,虽然保障了充分的水,但是土地的出产还是不尽如人意。原来,干旱地区土壤的肥力本身不如气候温和地区,需要付出更大的代价才能和气候温和地区有相同的农林物产。‎ ‎④以往的研究表明,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虽然全球气候变暖可让沙漠和其他干旱地区的降水比以往稍微增多一点,但是这只能带来临时性的草芽萌生,并不能阻止沙漠化进程的加快,更不可能带来多样化的绿洲生态,气候变暖在沙漠地区导致的损失比收获要巨大得多。‎ ‎⑤干旱地区的氮不但从土壤中偷偷溜走,而且很难再回到土壤之中。在气候温和地区,氮在土壤和大气中的循环是平衡的:当地土壤中的一部分氮虽然也会通过分解或植物收割流向大气,但是在雷雨天,空气中的氮气会在雷电的作用下变成氮肥回到土壤中。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的温度会骤然增高,空气分子被加热到3万度以上(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浓度很低的硝酸,并随雨水降到地面,很快与土壤中的矿物质化合变成很好的化肥——硝石。然而,干旱地区很少会有雷雨天气,也就很少会有氮再返回到土地中。因此,干旱地区的氮平衡被恶劣的气候所打破,而进入一种恶性循环中。‎ ‎⑥正是因为干旱地区氮的流失是不可逆转的,我们花再大的代价,也不可能让沙漠变成绿洲。除非,我们可以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下来。‎ ‎⑦如果不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代表着沙漠未来希望的零星绿色将越来越少,直至完全绝迹,沙漠的扩张也将变得气势汹汹而且肆无忌惮。(选自《青年文摘》2010年第11期,)‎ ‎7.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 A.全球气候变暖 B.沙漠荒凉的真正原因 C.沙漠缺乏植物赖以生存的水 D.沙漠地区的恶劣气候 ‎8.下列说法与原文不一致的一项是: ( )(2分)‎ A.沙漠地区土壤中的氮含量很少,气候不断变暖导致它以气体的形式大量流失。‎ B.即使没有阳光的照耀,沙漠土壤中的氮也会随地表温度的升高而迅速释放出来。‎ C.如果能有充分的水,那么干旱地区土地的出产就会得到改善。‎ D.土壤中的氮是植物生长过程中除水之外的第二大必需营养物质。‎ ‎9.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2分) ‎ A.第③段中“让农林科研人员头疼的现象”是指沙漠“变得越来越贫瘠和荒凉”的现象。‎ B.气候温和地区的氮在土壤和大气中能循环而达到平衡,功劳在于大雨。‎ C.如果能让沙漠地区的气温及地表温度降到一定程度,就有可能减少干旱地区氮的流失。‎ D.如果能有效遏制气候变暖的发展趋势,那么沙漠扩张的势头将会减弱。‎ ‎10.选出说法有误的一项:(A )(2分) ‎ A.第①段加点的词语“可怜”,重在表达作者强烈的感情。‎ B.“在沙漠中,每天都有数小时的地表高温”中的“都”字表示全部。‎ C.第⑤段用了作诠释、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D.本文采用的结构方式是“总-分-总”,采用的说明顺序是逻辑顺序。‎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