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4.73 KB
- 2021-11-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复习课件
(
二
)
目录
当堂检测
02
01
作品梳理
01
作品梳理
·
第
73
首
定风波
·
第
74
首
临江仙
•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
第
75
首
太常引
•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
第
76
首
浣
溪沙
定
风波
北宋 苏轼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
①
,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
②
且徐行。竹杖芒鞋
③
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
④
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
⑤
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第
73
首
重点注释
①雨具先去:有人带雨具先走了。 ②吟啸:高声吟咏。 ③芒鞋:草鞋。 ④料峭:形容微寒。 ⑤萧瑟:指风雨吹打树木的声音。
背景知识
这首记事抒怀之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1082)
的三月七日,这时苏轼被贬居黄州。苏轼与朋友春日出游突遇风雨,他却毫不在乎,泰然处之,吟咏自若,缓步而行。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①
“谁怕?”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界的风雨和人生的风雨毫不在乎、无所畏惧。
②
“风雨”二字一语双关
,既指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
(2)
表现手法
①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全词
即景生情
,语言诙谐。上阕开头两句是全篇枢纽,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
②“一蓑烟雨”实际上是说词人的全身都在风吹雨打之中。“一蓑烟雨”也
象征
人生的风雨、政治的风雨。“任平生”是说一生任凭风吹雨打,而始终那样从容、镇定、达观
。
(3)
情感
全词表现了作者
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的胸怀
。
(4)
哲理
大自然的风雨阴晴是正常的天气现象,政治生涯中的风云变幻和荣辱得失又何尝不是人生的正常现象呢?
作品主旨
这首词通过写野外途中偶遇风雨一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景,表现了词人旷达超脱的生活态度。
参考译文
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有人带雨具先走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作了这首词。
不必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放开喉咙吟唱,从容而行。拄竹杖、穿草鞋,轻便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披一件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
。
春风微寒吹醒我的酒意,微微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迎面照来。回头望一眼走过来的风雨萧瑟的地方,我信步归去,不管它是风雨还是天晴。
临
江仙
•
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
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
①
多是豪英
②
。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③
。
第
74
首
重点注释
①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②豪英:这里指出色的人物。 ③渔唱起三更:渔歌在夜半响起。
背景知识
靖康之难后,词人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退居青墩镇僧舍时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重点赏析
(1)
炼字
“忆”字开篇,
既照应题目,又引出对旧游的回忆。
(2)
表现手法
①上下片
今昔对比
,增加了作品的乱世怀古伤今的厚重感。
②
以静衬动
。以“长沟流月去无声”的一片宁静来衬托酒席的热闹。
(3)
写作方法
上片忆旧
,写词人与英豪们在洛阳聚饮,突出了风云际会、豪气干云的盛况。
下片抒怀
,经历国破家亡的流离之苦,看破尔虞我诈的宦海沉浮,体味沧桑世事,不胜感慨。
(4)
写作方法
最后三句
通过视觉和听觉
,把国家兴亡和人生的感慨都托之于渔唱,进一步表达作者
内心的寂寞悲凉
,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洞达世事、淡看烟云的旷达。
作品主旨
这首词通过今昔的对比,抒发了作者对国家沦陷的悲痛和自己漂泊四方的落寞孤寂之情。
参考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都让渔人在半夜里当歌来唱。
太
常
引
•
建
康中秋
夜为吕叔潜赋
南宋 辛弃疾
一轮秋影
③
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
④
: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⑤
。
第
75
首
重点注释
①太常引:词牌名。
②建康:今江苏南京。
③秋影:指月亮。
④姮娥:即嫦娥,传说中月宫的仙女。
⑤斫
(
zhuó
)
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传说月中有桂树。杜甫
《
一百五日夜对月
》
诗:“斫却月中桂,清光应更多。”斫,砍。
背景知识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
(1174)
中秋夜,是一首即席寄兴之作。当时辛弃疾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十二年中,为了收复中原,他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但都未被采纳,所以只能以诗词来表达自己的心愿。
重点赏析
(1)
修辞手法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运用了
比喻
的修辞手法,把月亮比成刚刚磨过的铜镜,月轮转动,暗示着时光的流逝。
(2)
表现手法
①这首词运用了
托物言志
的手法,巧妙用天上的虚事
映射
人间
真实矛盾的现实,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抒发自己的豪情壮志。
②最后三句,以斫桂枝给人间更多光明
象征
扫清朝廷中阻碍北伐的人,把光明给广大人民。
(3)
写作方法
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以寄托自己的理想与情怀。下片抒写词人的豪情壮志。
作品主旨
这首词通过神话传说表达了词人老而无功的悲愤,以及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地的政治理想。
参考译文
一轮中秋皓月洒下万里金波,好似那刚磨亮的铜镜又飞上了夜空。我举起酒杯问那月中的嫦娥:我白发渐渐增多,这不是欺负人,又是什么?
我要乘风飞上万里长空,俯视祖国的大好山河。还要砍去月中树影摇曳的桂树,人们都说,这将使月亮洒下人间的光辉更多。
浣
溪沙
清
纳兰性德
身向云山那畔
①
行,北风吹断马嘶声,深秋远塞若为
②
情!
一抹晚烟荒戍垒
③
,半竿斜日旧关城
④
。古今幽恨几时平!
第
76
首
重点注释
①那畔:那边。
②若为:怎样的。
③戍垒:边防驻军的营垒。
④关城:关塞上的城堡。
背景知识
康熙二十一年
(1682)
八月,纳兰性德奉命赴梭龙巡边,十二月返回。这首词大约作于这一时期,抒发了词人奉旨出塞的凄惘之情。
重点赏析
(1)
炼字
“断”
字不仅生动描绘了马嘶声在北风中被阻断的情景,突出了寒风的凛冽,同时也从
侧面烘托
出人被隔绝在荒野的凄凉之感。
(2)
表现手法
全词
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结尾处更是点明主旨,
加强
语意,抒发情感。
(3)
写作方法
上片极写深秋时节身处边塞的愁绪纷乱、心情悲伤;末句
画龙点睛,点明词的主旨是“古今幽恨”
,面对满目萧瑟的冷清破败,古恨新愁油然而生,满腹凄惘。
作品主旨
这首词描写了出塞远行的清苦和古今幽恨,抒发了词人奉旨出塞的凄惘之情。
参考译文
向着北方边疆一路前行,凛冽的北风吹散了骏马的嘶鸣声。在遥远的边塞,萧瑟的深秋季节,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
一抹晚烟飘在荒凉萧瑟的营垒上空,半竿红日斜挂在旧时关城,令人不禁想起古往今来金戈铁马的故事,心潮起伏不平。
当堂检测
02
1
2
3
阅读苏轼的
《
定风波
》
,回答下列问题。
1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词的上阕写雨中情形,词人不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吟啸徐行,无一丝慌乱之意,与小序中“同行皆狼狈”形成鲜明对照。
B
.词中的“归去”取自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照应上阕的“一蓑烟雨”句,表达了词人归隐田园的决心。
C
.全词从叙事到抒情,从表达感受、提出见解到体现诗人的胸襟、个性,都紧密关系着旅途中遇雨一事。
D
.诗人以曲笔抒发胸臆,把日常生活的形象和深邃的生活哲理,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读来令人深受启迪。
【
点拨
】
词中并没有表达词人归隐田园的思想。
【
答案
】
A
2
.
(
核心
素养
•
语言建构和运用
)
“
也无风雨也无晴
”
一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
这一句用了“一语双关”的修辞手法,“风雨”“晴”既指自然界的天气现象,也指生活中的顺境和逆境,亦指官场的升迁和沉浮。
3
.
(
核心素养
•
审美鉴赏和创作
)
王国维在
《
人间词话
》
中提到“东坡之词旷”,请结合本词简要分析。
苏轼的词旷达,多表现在开朗豁达的胸襟和乐观的生活态度上。词中,“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表现词人无论面对自然的阴晴还是人生的荣辱,都泰然处之的胸襟和超然物外的情怀。词中,词人遇雨无雨具,不是怨天尤人,而是高兴地体验雨趣,并巧妙地把途中遇雨事件与政治生活相联系,表现了词人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相关文档
- 杭州专版2020中考生物复习第12课时2021-11-0658页
- 初中物理中考复习单元复习课件PPT2021-11-0652页
-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数学同步课件-第22021-11-0619页
- 人教版9年级语文上册 23隆中对 课2021-11-0640页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碳和碳2021-11-0622页
- 中考生物总复习第一部分基醇点巩固2021-11-0615页
- 初中数学中考复习课件章节考点专题2021-11-0644页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2021-11-0619页
- 华东师大版数学中考专题复习与训练2021-11-0624页
- 中考生物总复习:第二篇知能综合突破2021-11-065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