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54 KB
  • 2021-11-06 发布

2020年中考复习 说明文阅读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说明文阅读 ‎1.(2019•包头中考)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①“看遍花无胜此花,剪云披雪蘸丹砂。开当青律二三月,破却长安千万家。”这首诗赞美的就是牡丹。牡丹是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归类于毛茛科、芍药属。其花大色艳,香气袭人,素有“花中之王”的美誉。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 ‎②从花色上分,牡丹素以八大色著称,如白色的“夜光白”、蓝色的“蓝田玉”、红色的“火炼金丹”等。在同一色中深浅浓淡也各不相同,姚黄、魏紫,欧碧、赵粉被称为牡丹四大品种。这里单说“魏紫”,出自五代洛阳魏仁博家,花紫红色,花呈荷花形或皇冠形。花期长,花量多,花朵丰满,被推为“花后”,宋代有诗赞云“姚魏从来洛下夸,千金不惜买繁华。”‎ ‎③牡丹本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有数千年的自然生长和1500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牡丹作为观赏花木栽培,最早出现在南北朝时期。《太平御览)中有谢灵运关于壮丹的记载:“永嘉水际木间多牡丹。”唐代刘禹锡《嘉话录)记载:“北齐杨子华有画牡丹。”‎ ‎④从中国牡丹的发展史可看出,牡丹起源于陕甘秦巴之地,随着历代栽培地沿革转移,形成以黄河中下游为主要栽培中心,其他产地为次要栽培地的格局。牡丹适应性较强,产地亦广,现在不仅在中国栽培甚广,还早已引种到世界各地。‎ ‎⑤牡丹自古以来引无数文人墨客讴歌赞美,牡丹第一次在文学作品中出现是在2400多年前的《诗经》。作为爱情的信物被提及﹣﹣“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芍药”,这明明写的是芍药,为什么要说是牡丹呢?原来古时候,牡丹和芍药是不分的,后来有了木芍药和草芍药的说法,再后来木芍药就成了牡丹。唐代刘禹锡在《赏牡丹》一诗中赞云:“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白居易在《买花》诗中写道:“帝城春欲暮,喧喧车马度。共道牡丹时,相随买花去。”陆游的《赏花至湖上》写道:“良辰乐事真当魁,莫遣匆匆一片飞。”《栽牡丹》中:“携锄庭下掘苍苔,墨紫艳红手自栽”,写出了他赏牡丹、栽牡丹的生活乐趣。又有民谣曰“谷雨三朝看牡丹”,牡丹花一般在暮春开放,迟开不争春,这点也引起诗人、词家的赞美,据初步收集,历代文人专写牡丹的诗词就有四百余首,其中以唐、宋两朝为最多,共130多人留下270首优美的诗词,仅苏轼一人就有三十多首,‎ ‎⑥“剪裁偏得东风意,浅薄似矜西子妆。雅称花中为首冠,年年长占断春光。”牡丹在 花卉界独树一帜,蕴含着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体现了我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作者:刘慧慧 有改动》‎ ‎(1)牡丹为何被誉为“花中之王”?‎ (1) ‎【答案】从牡丹的特性看,它花大色艳、香气袭人,极具观赏价值,是中国特有的木本名贵花卉;从历史来说,在清代末年,牡丹曾是国花,这也提升了它在花卉中的地位;从文化层面,牡丹历来为文人墨客讴歌赞颂,蕴含了丰富的精神文化底蕴。‎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理解与分析。逐段理解内容,根据题干要求进行概括即可。‎ ‎(2)概括②~④段的说明内容。‎ (2) 8‎ ‎【答案】首先介绍了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然后说明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接着说明了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并概括的能力。由第二段可以得知该段是在介绍牡丹的花色和品种;由第三段可以得知该段是在说明牡丹的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由第四段可以得知这是在说明中国牡丹栽培地的历史沿革和产地广。‎ ‎(3)第③段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答案】引资料,列数字。说明了牡丹自然生长和人工栽培历史长。‎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答题时,根据句子特征找相关的说明方法,注意表说明方法的语言标志。回答格式:这段文字运用了(说明方法),(准确地/具体地/生动地/清楚 地)说明了(说明对象)的××(特点)。‎ ‎(4)第⑤段画线诗句和《爱莲说》对“牡丹”分别寄寓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原因是什么?‎ ‎(4)【答案】文中诗句对牡丹寄寓赞美之情,因其雍容大气,国色天香,令众人喜爱,《爱莲说》对牡丹持贬斥的态度,认为它是从众媚俗、贪慕的象征。‎ ‎【解析】本题考查划线句情感的分析。第⑤段画线诗中“真国色”三字,力重千钧,掷地有声,牡丹与芍药、荷花相比,雍容华贵、艳压群芳,才产生“动京城”的效应,神韵毕现。通过写芍药的妖无格和荷花的净少情,和牡丹进行对比,以烘托牡丹之美。这首诗借赏牡丹抒发了作者的个人抱负与情感,因为只有真国色方能动京城。而《爱莲说》中作者先用三种花象征三种人,用三种爱象征三种生活态度。菊花在花草凋零的秋天独吐幽香,所以将它比作隐士。文中用陈述句,表达对菊及爱菊者并不反感,只是慨叹真正隐逸之士极少。牡丹绚丽浓艳,所以将它比作贵人。文中用感叹句,表达对牡丹及爱牡丹者的厌恶鄙弃,因为作者认为它是贪图富贵、追求名利的象征。‎ ‎2.(2019•本溪中考)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列各题。‎ 氧气是否会被耗尽 ‎①氧气是地球上大多数生命进行各种活动所必需的物质之一。不过,也有人担心氧气会被耗尽,那么,这种担心是不是真的像杞人忧天那样毫无根据呢?‎ ‎②在空气中氧气占21%,我们和其他生物呼吸空气中的氧,释放出二氧化碳,即体内废气。一个健康的成人每天大约需吸入500升的氧气,呼出约400升的二氧化碳;除人类外大部分其他生物同样也吸收氧而释放二氧化碳。通常,大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的含量是不变的。一般二氧化碳含量为0.03%,但是生产的发展使煤、石油、天然气等含碳燃料被大量使用,造成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逐年增加。美国世界观察研究所公布了一份报告统计:100年前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仅为9600万吨,而目前则达到50亿吨,预计在最近10年将递增到80亿吨,增长速度惊人。‎ ‎③早在100多年前,就已有人为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而担心了。1898年,英国物理学家凯尔文曾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多,这种情况十分让人担心。地球上的氧气500年后将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④二氧化碳增多的直接后果是地球的“温室效应”。同时,它还使地球的温度上升,冰川融化。据科学家预测,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则可使美国的摩天大楼淹没20层,并淹没掉荷兰等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使它们不复存在。那时的陆地面积很可能只占地表面积的5%~10%.在更为狭小的陆地上将生存全世界60亿~70亿的人口,人类恐怕也会逐渐灭绝。‎ 8‎ ‎⑤那些和凯尔文一样担心氧气将会被耗尽的人们,只看到了问题的个方面。事实上,除了绿色植物在消耗二氧化碳外,科学家们还发现在二氧化碳和水的作用下,岩石中所含的碳酸钙会变成酸式碳酸钙,这种形式的碳酸钙可以溶解在水中。据分析,每年由于岩石风化耗掉大约40亿~70亿吨二氧化碳,这些风化的岩石随着江河流入大海,它再与石灰化合并重新形成石灰石,并以新的岩石的形式沉入海底。‎ ‎⑥当然不必担心氧气会被耗尽的主要理由是,地球上生长着种类丰富、数量众多的绿色植物。世界上大量的绿色植物在光合作用中会吸收大量的二氧化碳,同时排出氧气。据科学家们实验分析,三棵大桉树每天吸收的二氧化碳,相当于一个人每天所呼出的二氧化碳的量。因而一些人乐观地认为,地球不会变成二氧化碳的世界,但二氧化碳的含量也会略微增加。各国科学家积极探索一些新遼径,希望能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并尽可能将其再生利用,但是却没有更好的方法增加氧气的生成。专家们认为,减少森林面积的流失、保护绿色植物就是人类最好的保护氧气的方法。大量的绿色植物生产了我们人类赖以生存的氧气。‎ ‎⑦我们可以想象,如果有一天地球上的氧气被消耗殆尽的话,将会出现多么恐怖的场景。而地球上的氧气是否真的会耗尽,则取决于人类的努力程度。如果人类乱砍滥伐,破坏生态平衡,势必会造成氧气生成机制的阻碍,那么我们真的可能会在某一天面临缺乏氧气的危机。反之,若人类能未雨绸缪,尽早地采取相应措施,就有可能避免氧气被耗尽的窘境。一切都取决于我们人类自身的行为。‎ ‎(1)人类的哪些行为能造成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增加?请概括出来。‎ ‎(1)【答案】人类的呼吸活动人口增加;生产的发展(工业的发展);人类乱欣密伐,破坏生态平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依据题干提示,分别在第②③⑦段提取相关信息作答即可。‎ ‎(2)选文第②段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答案】列数字、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全世界每年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碳在增加,且增长速度惊人;进而说明”氧气会被耗尽”这种担忧并非毫无根据。‎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解答此类题应先指出说明方法,再写出说明效果,然后写出说明内容。‎ ‎(3)自然界中有哪些可以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 ‎(3)【答案】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岩石的风化。【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筛选信息。依据题干提示,在第⑤⑥段提取信息作答即可。‎ ‎(4)分析选文第⑥段加点的词语“略微”的表达作用。‎ ‎(4)【答案】“略微”起修饰限制作用,表程度说明二氧化碳的含量会增加,只是增加的量很少;这一词语的使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要先解释词语含义,再答词语所起作用,然后结合语境写出词语表现的内容,最后指明其所表现的语言特点。“略微”是“稍微”的意思,体现说明文语育准确、严密的特点。‎ ‎(5)选出下列说法不合文意的一项( )‎ A.氧气对地球上大多数生命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之一。‎ B.500年后地球上的氧气会全部被消耗光,只剩下日益增多的二氧化碳。‎ C.如果南极大陆的冰川因高温而融化,其增加的水量会淹没一些地势较低的国家。‎ D.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探索,但尚未找到更好的方法以增加氧气的生成。‎ ‎(5)【答案】B 8‎ ‎【解析】据文章第三段可知,这种说法只是物理学家凯尔文的观点,不是事实,选项中的说法太过绝对。‎ ‎3.(2019•云南中考)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 杨志峰 ‎①在我们居住的这颗蔚蓝的星球上,有着许许多多不同的生态系统:湿热的雨林、广袤的海洋、寒冷的苔原,还有时常寒风凛冽的高耸山脉和四季分明的温带平原,为诸多的生物提供了繁衍生息的生存环境。但几乎没有哪个生态系统能够像湿地一样,以狭小的面积,孕育了如此众多的生命。‎ ‎②顾名思义,“湿地”就是富含水分的湿润地方。广义的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静止或流动,淡水、半咸水或咸水体,还是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水域,以及珊瑚礁、滩涂、红树林、湖泊、河流、河口、沼泽、水库、池塘、水稻田等;而狭义的湿地则仅指地表过湿或经常积水,且生长湿地生物的地区。‎ ‎③即使按照最为宽泛的定义来划分,湿地在地球陆地面积中所占的比例,也只有大约6%.它们可能是天然形成,也可能由人类活动所塑造。但就是这些只占地球表面积很小一部分的区域,却为全球大约20%的生物提供了居所。栖居于湿地的野生动植物不仅种类丰富,而且数量繁多,以至于湿地成为了地球上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区域之一。‎ ‎④当我们走近湿地,我们可以领略到栖息其中的动物们的独到生存智慧。黑鹭会将自己的翅膀围成伞状来遮住阳光,使想要寻找阴凉的鱼落入陷阱;丹顶鹤演化出修长的双腿,使它们可以在沼泽地带跋涉和觅食;弹涂鱼独特的身体结构,使它们可以离开水生活一段时间……如果有幸观察这些生活在湿地里的生灵,相信你会不由得感慨演化的力量留在它們身上的印记。‎ ‎⑤而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湿地如同天然的海绵,在洪水来临时充分蓄水,削减洪峰;在干旱的季节则成为重要水源,补给河川和地下水。而且,不同于河流,湿地里的水流较缓,使水体中的有毒、有害物质逐渐沉淀下来,通过化学转化、微生物分解和植物吸收富集等途径去除污染物,从而有效地净化水质。这种全方位的调蓄和净化能力,使湿地扮演着“地球之肾”的角色。‎ ‎⑥但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许许多多的湿地特别是天然湿地,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围填海、城市扩张和工农业活动,都在挤压着本已不多的湿地;而在一些湿地周围,过度排放的污染物也超过了生态系统的自我净化能力,令“地球之肾”面临“坏死”的命运。但如果某一个湿地系统完全退化,栖居于其中的动植物,还有巧妙的食物网,以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美景,也会随之永远消失。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持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呵护脆弱的湿地系统,是人类社会在21世纪里需要认真审视的任务。‎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2019年02期)‎ ‎(1)结合本文概括“湿地”的功能。‎ ‎(1)【答案】①滋养生命;②调节水分平衡;③净化水体。‎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内容的归纳概括。这篇文章说明的条理清晰,文章第一段引出说明对象,第二段介绍什么是湿地,然后第三至五段具体介绍湿地的作用。根据其中的“在滋养生命的同时,湿地也发挥着调节水分平衡和净化水体的功能”一句即可提炼出答案。‎ ‎(2)标题“着眼湿地,呵护‘地球之肾’”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8‎ ‎(2)【答案】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湿地孕育众多生命,保护温湿地,呵护湿地。呵护湿地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己。保护湿地生态,共建美丽家园是我们共同的责任。‎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的判断与作用分析。阅读标题,可以看出作者将“湿地”比作“肾”,运用的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此来具体形象地说明湿地相对于地球的重要性,保护湿地,就像保护我们的“肾”一样重要。‎ ‎(3)第①段中加点词语能否删除?请简要分析。‎ ‎(3)【答案】不能,因为“几乎”是副词,表范围,“接近”的意思。如果删除就指“全部”的意思,不能体现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解答此类题先明确观点,说明词语的意思,说明用了该词句子的意思,再说明删去此词句子的意思,最后强调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 ‎(4)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大力推进,“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深入人心。阅读本文,结合实际,请你提出保护湿地的三条措施。‎ ‎(4)【答案】【示例】①建设湿地管理与保护长效机制。②政府加大力度建人工湿地公园。③制定人均温地面积达标措施。④学校开设湿地科普课程。⑤一手抓经济,一手抓环保,两手都要硬。‎ ‎【解析】本题考查文本内容的理解与问题的解决。根据课文最后一段给出的湿地面临的危机,有针对性的给出三条有效保护措施即可。‎ ‎4.(2019•常州中考)阅读说明文,完成各题。‎ 猕猴桃的奇异之旅 ‎①猕猴桃奇异之旅的第一站是它的发源地﹣﹣湖北省宜昌市。早在先秦时期,这里充沛的雨量与湿涧的空气就催生了一种古老的藤本果树,椭圆形果子表皮覆盖着浓密的緘毛,内里是亮绿的果肉和一排排黑色点状的种子。‎ ‎②《诗经》记载了人们与它的初见:“隰①有苌楚,猗傩其枝。天②之沃沃③,乐子之无知。”“其楚”可能是猕猴桃最早的名字。唐朝的《本草拾遗》中出现了“猕猴桃”的记载:“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关于“猕猴桃”名称的来历,有两种说法。一说是果子外皮的绒毛状似猕猴,另一说法是果实常被猕猴食用。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 ‎③猕猴桃缓慢地持续着它的旅程,却一直未被前人驯化栽培。究其原因,一是猕猴桃喜阴怕晒,畏旱怕涝,对水分、土壤的要求都较高;二是猕猴桃属于雌雄异株,花朵对蜜蜂的吸引力不强,人工栽培的难度较大。就这样,猕猴桃默默在山间谷底生长了上千年,就连它最广为流传的名字﹣“猕猴桃”,也散发着一种野果的味道。‎ ‎④不过命运卷起了这颗果实,给了它一张通往海洋另一边的船票。1904年新西兰教育学者伊莎贝尔到宜昌探望妹,猕猴桃的种子漂洋过海,随着她返回新西兰,来到了南太平洋岛国。‎ ‎⑤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新西兰是猕猴桃生长的理想之地,很难授粉的问题也在技术上得到了解决,猕猴桃被广泛种植并于1924年培育出新的品种。改良后的品种个头更大,皮表绒毛分布均匀,耐受磕碰,口味鲜美,营养丰富。也许是猕猴桃的中国名字传递的灵感,有人觉得这种全身绒毛、暗绿色的鸡蛋形果实和新西兰特有的几维鸟(Kiwi bird)倒是很像,1966年前后,Kiwi fruit(奇异果)这个新名字诞生了。这个名称是如此响亮,以至于逐渐成为所有商业化猕猴桃的代称。再通过运输、储存和销售的产业实践,20世纪70年代,新西兰在猕猴桃栽培和销售的世界版图里一枝独秀,但随后奇异果的生产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 8‎ ‎⑥2016年,全球猕猴桃产量为430万吨,除了新西兰,智利、意大利、法国、日本和中国都是猕猴桃的生产大国。猜猜谁是猕猴桃产量的冠军?猕猴桃的故乡重新夺冠﹣﹣中国居首位,占世界猕猴桃总产量的56%.新西兰猕猴桃品种在上世纪70年代后期被引入中国,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猕猴桃摇身一变成了奇异果。基于丰富的原生品种资源,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人员分别从四川和湖北的野生猕猴桃品种中,培育出了含有金色果肉的“黄金猕猴桃”与果心为红色的“红心猕猴桃”,在商业猕猴桃果肉颜色里红绿黄三分天下。‎ ‎⑦世界第一的种植面积,稳定的产量,强劲有力的研发力量,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根据《新华文摘》等资料整理)‎ ‎【注释】①隰:xí,低湿的地方。②婍摊:ěnuó,美的样子。③夭:yāo,茂盛。④沃沃:涧泽。‎ ‎(1)本文的题目有什么妙处?请简要分析。‎ ‎(1)【答案】运用了拟人的写作手法,激发读者阅读兴趣,并形象的说明了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解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标题的理解,这就要结合它在文章的内容以及主题的作用上去分析。对于分析题目的小题,一般从两个方面着手分析,一是看标题是以物件,事物为标题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内容以及文章的线索;二看标题是以有深意的短语做题目的,往往就是点明文章的主题思想的。要依据具体的情况进行分析。题目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写猕猴桃的商业发展历程。‎ ‎(2)猕猴桃具有哪些价值?根据第②段简要概括。‎ ‎(2)【答案】供药用,主治骨节风;庭院中栽植观赏。‎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的内容,只要结合原文,概括分析即可。可用中心句法、关键句法。由“猕猴桃味咸,温,无毒,可供药用,主治骨节风。”、“猕猴桃的叶子呈圆形或心形,花开乳白色转黄色,有人会在庭院中栽植观赏。”可概括出答案。‎ ‎(3)根据⑤⑥两段内容,总结出猕猴桃生产商业化的基本过程。‎ ‎(3)【答案】在新西兰猕猴桃被命名为“奇异果”,成为所有商业化种植猕猴桃的代称,在世界果蔬市场大放异彩;随后猕猴桃在多国得到商业种植,特别是百年的猕猴桃重新回到中国,并培育出商业新品种。‎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说明某一部分内容,只要从文中找到与之有关的文字,认真研读,思索感悟,概括出来即可。本题难度不大。‎ ‎(4)联系⑥⑦两段的语境,解释画线短语的含义。‎ ‎①曾经出口的水果以“进口水果”的身份回到了老家。‎ ‎②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猕猴桃终于回家了。‎ ‎(4)【答案】①因为猕猴桃发源地在中国,再从国外进口到中国销售,就像外出的人回老家一样。‎ ‎②发源地在中国的猕猴桃,现在重新在中国大量种植,并且种植面积世界第一,产量稳定,研发力量强劲有力,还有潜力无限的消费市场。这就像客居他乡的人重新回到家。‎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重点短语的理解。理解时要联系上下文,结合句子所用的拟人修辞,来分析解答。‎ 8‎ ‎(5)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文章①②两段运用了摹状貌和引用资料的说明方法,介绍了猕猴桃名称的变化和外形等特征,增强了文学性和趣味性。‎ B.奇异果(Kiwi fruit)和猕猴桃的命名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都容易引起人们的联想,令人印象深刻。‎ C.我国野生的猕猴桃一直未被驯化栽培,是因为品种单一和习性特殊,加上繁殖的复杂,人工栽培的难度很大。‎ D.本文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条理清晰。‎ ‎(5)【答案】D ‎【解析】文章采用逻辑顺序,介绍了猕猴桃的奇异之旅,不是按照时间和空间相结合的顺序。‎ ‎5.(2017•河南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高超音速飞行器呼之欲出 范韬 ‎①“高超音速”是个专业术语,指超过5倍音速的速度。5倍音速又被称为5马赫,相当于声音在海平面每小时6200公里或高海拔每小时5300公里的速度(在高海拔位置,气温低、空气稀薄,声音传播速度也很慢)。‎ ‎②工程师们正在构想一种飞行器,它必须重量轻,能以空气为氧化剂,不需携带额外氧化剂,并且飞行方式和普通喷气飞机一样,速度可达5马赫或更高﹣﹣这就是构想中的高超音速飞行器。‎ ‎③飞行器在大气层以高超音速飞行,会带来诸多好处。首先,它不受现存弹道导弹条约的限制;其次,可以躲避拦截,如果目标移动,它也能随之改变轨道;第三,利用高超音速飞行器,人们飞入大气层高端位置的成本也随之下降,这项技术有助于降低军用或民用设备进入外太空的成本。‎ ‎④虽然有着种种好处,这种飞行器发动机的构造却与现有客机和战斗机使用的涡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非常不同。现有飞机的速度很少能超过2马赫(2倍音速),如果超过这个速度,喷气发动机的旋转叶片就不能将进气口的空气速度减慢至亚音速,这将使喷气发动机无法正常燃烧燃料。为提升飞行器的速度,工程师设计出一种被称为冲压喷气发动机的新型发动机。冲压喷气发动机的进气口采用精心设计的形状,能将空气流在进气口处进行压缩,从而减缓空气流进入喷气发动机的速度。‎ ‎⑤然而,要将飞行器在大气层里的飞行速度提高至5马赫或更高,意味着冲压喷气发动机必须利用超音速空气流来燃烧燃料。这种情况使工程师不得不面对一个大难题:让冲压发动机吸入超音速空气流,并且在超音速空气流里点燃燃料。这种情况如同在飓风里点燃一根火柴并保持其燃烧。‎ ‎⑥一个解决办法就是采取特殊的燃料喷嘴,使其能以特定的角度将燃料注入超音速空气流中。燃料导致空气流中产生微小震荡波,这种微小震荡波能将氧气和燃料充分混合;随后氧气一燃料混合物进入冲压喷气发动机燃烧室,燃烧室内更大的空气震荡波会将这种混合物点燃。此外,澳大利亚国防学院也发明了另一种冲压喷气发动机的点火方法:他们使用持续时间为几纳秒的激光脉冲来剥离燃料混合物的电子,从而在冲压喷气发动机燃烧室内产生大量的热等离子,燃料混合物被热等离子点燃。这种点火方式与汽油发动机的火花塞放电类似。‎ 8‎ ‎⑦最近的两次高超音速飞行器测试是由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进行的,这表明美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被测试的两架飞行器全部由运输机带到空中,在空中被释放后,首先由火箭助推器进行加速,然后再启动超音速冲压喷气发动机进行飞行。无须讳言,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是困难重重的工作,但没有人会放弃它。‎ ‎(选自《自然与科技》,有改动)‎ ‎(1)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特点有哪些?‎ ‎(1)【答案】重量轻,能以空气为氧化剂(不需携带额外氧化剂),飞行方式和普通喷气飞机一样,飞行速度可达5马赫或更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根据第二段中的“程师们正在构想一种飞行器,它必须重量轻,能以空气为氧化剂,不需携带额外氧化剂,并且飞行方式和普通喷气飞机一样,速度可达5马赫或更高﹣﹣这就是构想中的高超音速飞行器“可提炼出答案。‎ ‎(2)指出文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2)【答案】打比方。把超音速空气流比作飓风,把点燃燃料比作点燃一根火柴,形象地说明了冲压发动机利用超音速空气流来燃烧燃料的难度。【解析】本题考查说明方法。根据划线句中的“如同“可知,这是一个比喻句,也就是打比方的说明方法。把把超音速空气流比作飓风,把点燃燃料比作点燃一根火柴,形象地说明了冲压发动机利用超音速空气流来燃烧燃料的难度。‎ ‎(3)文章结尾提到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是“困难重重”的工作,请结合文中内容具体说明。‎ ‎(3)【答案】发展高超音速飞行器遇到的困难是一个接一个:解决了第④段发动机无法正常燃烧燃料的问题,又面临第⑤段如何在超音速空气流里点燃燃料的更大问题。【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根据第四段中的“种飞行器发动机的构造却与现有客机和战斗机使用的涡扇或涡轮喷气发动机非常不同。现有飞机的速度很少能超过2马赫(2倍音速),“和第五段中的“让冲压发动机吸入超音速空气流,并且在超音速空气流里点燃燃料。“可作答本题。‎ ‎(4)本文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 ‎ (4)【答案】逻辑顺序。先介绍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相关术语、特点、好处等;然后详细说明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最后说明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的最近进展(已经进入测试研究).【解析】本题考查说明顺序。说明顺序一共有三种,一是空间顺序,二是时间顺序,三是逻辑顺序。本文先介绍高超音速飞行器的相关术语、特点、好处等;然后详细说明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中遇到的重重困难;最后说明高超音速飞行器研究的最近进展,这是逻辑顺序。‎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