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61.00 KB
  • 2021-11-06 发布

2020-2021学年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期中、期末试题及答案解析(共7套)

  • 5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全册单元、期中、期末试题 第一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日常生活中下列做法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给自行车打气 B.把煤粉制成蜂窝煤 C.用食醋去除水垢 D.用砂纸磨去铁片表面的铁锈 ‎【解答】解:A、给自行车打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把煤粉制成蜂窝煤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C、食醋中的醋酸能和水垢中的碳酸钙反应生成醋酸钙、水和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正确;‎ D、用砂纸磨去铁片表面的铁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如果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化学变化.‎ ‎2.下列仪器可以直接用酒精灯火焰加热的是(  )‎ ‎①量筒 ②试管 ③燃烧匙 ④集气瓶 ⑤烧杯 ⑥烧瓶.‎ A.⑤⑥ B.②③ C.②③④ D.②⑤⑥‎ ‎【解答】解: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有:试管、燃烧匙、蒸发皿和坩埚等;需要垫石棉网的是:烧杯、烧瓶、锥形瓶等.不能加热的仪器有:漏斗、量筒、集气瓶等.‎ 故答案选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能够直接加热的仪器,比较基础,只要掌握了常用的加热仪器,问题就会很容易解决,学生应熟悉常见仪器及使用.‎ ‎3.厨房中发生的下列现象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食盐结块 B.食物腐烂 C.液化气燃烧 D.食物煮熟 ‎【解答】解:A、食盐结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烂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液化气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食物煮熟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 B.实验时,用剩的药品要放回到原试剂瓶中,以免浪费 C.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与桌面大约成45度角 D.用量筒量取液体时,应使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解答】解:A、为了节约药品,实验时,如果没有说明液体药品的用量时,应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故A说法正确;‎ B、实验时,用剩的药品不能放回原瓶,不能带出实验室,要放到指定的容器中,故B说法错误;‎ C、给试管内液体加热的注意事项是:试管内液体量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试管口不能朝着有人的地方,夹试管时从底部往上套,套到距试管口三分之一处.试管与桌面呈45度角.开始加热时要预热,再在不停移动试管使液体中下部均匀受热.要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故C说法正确;‎ D、使用量筒量取液体时视线与量筒内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不要在做实验时进行错误操作.‎ ‎5.以下实验基本操作正确的是(  )‎ A.‎ 用滴管滴液 B.‎ 加热液体 C.‎ 向试管加固体 D.‎ 熄灭酒精灯 ‎【解答】解:A、胶头滴管伸入试管内或接触试管,会造成药品的污染,故A错误.‎ B、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试管与水平面成约45度角,液体不超过其容积的三分之一,用外火焰加热,所以B正确.‎ C、取用块状固体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固体放在试管口,再让试管慢慢地竖起来,图中操作错误;故C错误;‎ D、熄灭酒精灯时,应手拿灯帽把酒精灯盖灭,不能投掷灯帽,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实验部分的考查内容占有重要地位,其中基本操作更是中考必考内容之一.‎ ‎6.蜡烛(主要成份是石蜡)燃烧时,发生的变化(  )‎ A.只有物理变化 B.只有化学变化 C.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 D.只是状态发生了变化 ‎【解答】解: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蜡烛受热融化由固态变为液态,属于状态的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所以蜡烛燃烧既含有物理变化,也含有化学变化.‎ 故选:C.‎ ‎【点评】搞清楚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区别是解答本类习题的关键.判断的标准是看在变化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一般地,物理变化有物质的固、液、气三态变化和物质形状的变化.‎ ‎7.下列对化学的认识中错误的是(  )‎ A.化学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 B.化学在医药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C.化学的发展导致了生态环境的恶化 D.原子论和分子学说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解答】解:A、化学就是以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为目的,A说法正确.‎ B、化学能开发新的医药产品,B说法正确.‎ C、化学的发展能帮助解决生态问题,C说法不正确.‎ D、原子论和分子论是近代化学的基础,D说法正确.‎ 故答案选:C.‎ ‎【点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学科,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 ‎8.判断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属于化学变化的依据是(  )‎ A.发出耀眼的白光 B.放出大量的热 C.生成了白色固体 D.固体质量增加了 ‎【解答】解:判断镁在空气中燃烧是化学变化需抓住其本质特征产生新物质,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固体质量增加了,都不能说明产生了新物质;生成白色固体说明有新物质生成,是判断发生化学变化的依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对化学变化特征的考查,有新物质生成是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 ‎9.某衣服标签上标明:“面料成份:67%棉,33%涤纶”说明该衣服的面料(  )‎ A.全面天然材料 B.全由人造材材料制成 C.由天然材料和人造材料制成 D.无法判断 ‎【解答】解:面料中的棉属于天然有机高分子材料、涤纶属于合成有机高分子材料;‎ A、该面料既有天然材料棉又有合成材料涤纶,故A错误;‎ B、该面料既有天然材料棉又有人工合成材料涤纶,故B错误;‎ C、该面料既有天然材料棉又有人工合成材料涤纶,故C正确;‎ D、该面料中含有天然材料棉和合成材料涤纶,故D错误;‎ 故选C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分析题中选项中的叙述,然后结合标签和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 ‎10.往试管中取用液体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该取用的液体量是(  )‎ A.约占试管容积的二分之一 B.约占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 C.刚盖满试管底部 D.1mL~2mL ‎【解答】解:取用药品时,如果没有说明用量,应该取用药品的最少量,液体一般取1﹣2mL,固体盖满试管底部.‎ 故答案为:D.‎ ‎【点评】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是做好化学实验的基础,学生要在平时的练习中多操作,掌握操作要领,使操作规范.‎ ‎11.下列是某化学学习小组在“人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有什么不同”的探究活动中提出的一些说法,其中错误的是(  )‎ A.证明呼出的气体含二氧化碳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 C.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水蒸气多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 D.证明呼出的气体含氧气的证据是:呼出的气体能使木条燃烧更旺 ‎【解答】解:A、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是二氧化碳,呼出的气体使石灰水出现浑浊,证明呼出的气体比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B、判断呼出的气体含氮气的依据是:空气中含有氮气,而氮气不为人体吸收,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C、呼出的气体中含有较多的水蒸气,能在玻璃片上结下水珠,此项说法正确,不合题意;‎ D、呼出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不旺,甚至熄灭,说明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变少,故此项说法错误,符合题意;‎ 故选D ‎【点评】人体的呼吸是新城代谢的过程,吸入氧气分解有机物产生二氧化碳,同时排出一定量的水蒸气,它也是人体排泄的一种方式.‎ ‎12.小刚在量取液体时,开始采用俯视读数为18mL,倒出一定量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8mL,则该同学倒出的液体的体积为(  )‎ A.>10 mL B.<10 mL C.=10 mL D.无法确定 ‎【解答】解:用量筒量取液体时,量筒要放平,读数时视线应与凹液面最低处相平;如果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低,若俯视液面,读数比实际偏大.小刚在量取液体时,开始采用俯视读数为18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大,那么实际体积应小于18mL;倒出一定量液体后又仰视读数为8mL,其读数会比实际偏小,那么实际体积应大于8mL;则该学生实际倾倒的液体体积小于10mL.‎ 故选:B.‎ ‎【点评】量筒的使用是中考热点之一,量筒操作错误时会出现“俯大仰小”,即俯视读数,数值比实际体积大,反之,则小.‎ ‎13.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是(  )‎ A.有固体生成 B.有气体生成 C.有新物质生成 D.有放热和发光的现象产生 ‎【解答】解:A、有固体生成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B、有气体生成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C、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故选项正确;‎ D、有放热和发光的现象产生,属于实验现象,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变化的特征,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14.下列仪器中,不能用于加热的是(  )‎ ‎①试管②蒸发皿③集气瓶④量筒⑤燃烧匙⑥烧杯.‎ A.①② B.③④ C.①⑥ D.③⑥‎ ‎【解答】解:实验室中,试管、燃烧匙、蒸发皿能直接加热;烧杯必须垫石棉网才能加热;集气瓶和量筒不能用于加热反应;故选B.‎ ‎【点评】要熟记常见仪器的名称、性质和用途,在实验中会有很大的帮助.‎ ‎15.用托盘天平称量10克食盐时,天平调零后,开始称量.称量过程中若发现指针向左偏,此时的操作是(  )‎ A.减少食盐 B.添加食盐 C.增加砝码 D.调节平衡螺母 ‎【解答】解:用托盘天平10克食盐时,步骤是:调节天平平衡,先向右边托盘添加砝码和拨动游码,然后向左边托盘添加药品直至天平平衡;天平指针偏向左偏移,说明食盐的质量大于砝码质量,应减少食盐.‎ 故选:A.‎ ‎【点评】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化学的基本操作之一,是中考考查的热点,掌握天平的使用步骤、注意事项、误差分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55分)‎ ‎16.(18分)将“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名词填在下列横线上.‎ 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   ,加热碳酸氢铵能生成氨气(NH3)、二氧化碳(CO2)和水(H2O)   ,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   .‎ ‎【解答】解:碳酸氢铵是一种白色固体属于物理性质;氨气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加热时产生的水蒸气在试管口凝结成水珠属于物理变化;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属于物理性质;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属于化学变化.‎ 故填: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物理变化;物理性质;化学变化.‎ ‎【点评】判断一种性质是否属于化学性质的方法是要分析这种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如果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就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判断一种变化是否属于物理变化的方法是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如果没有新物质生成就属于物理变化.‎ ‎17.(16分)在题后横线上简要说明下列操作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 ‎①滴管取用试剂后平放或倒放在桌子上   ‎ ‎②取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手心   ‎ ‎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   ‎ ‎④加热液体时,试管口朝着有人的方向   ‎ ‎⑤给试管里的物质加热时,不预热   ‎ ‎⑥熄灭酒精灯时,用嘴吹   ‎ ‎⑦取细口瓶里的药液时,瓶塞正放在桌子上   ‎ ‎⑧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超过试管容积的  .‎ ‎【解答】解:①取用试剂后的滴管若平放或倒置,会造成药液流入胶头造成胶头腐蚀;‎ ‎②倾倒细口瓶里的药液时,标签没有向着手心,可能会造成液体流下腐蚀标签;‎ ‎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可能造成的后果引起火灾;‎ ‎④加热液体时,试管口不能对着有人的方向,以防造成液体沸腾溅出时伤人;‎ ‎⑤加热前未给试管进行预热,容易造成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 ‎⑥由于酒精具有挥发性,用嘴吹灭酒精灯可能会引起火灾;‎ ‎⑦取下试剂瓶塞正放在桌面上,或腐蚀桌面,将桌面上的杂质带入试剂瓶,污染试剂;‎ ‎⑧加热液体时,试管内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以防试管中的液体沸出伤人.‎ 答答案为:①药液流入胶头造成胶头腐蚀;②药液流出腐蚀标签;③引起火灾;④液体沸腾溅出时伤人;⑤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⑥引起火灾;⑦腐蚀桌面和污染试剂;⑧液体沸出伤人.‎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18.(12分)将下列实验所用仪器的名称填在横线上.‎ ‎(1)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时,常用 胶头滴管 ;‎ ‎(2)用排水法收集气体时,常用 水槽 、 集气瓶 ;‎ ‎(3)给物质加热时,常用 酒精灯 ;‎ ‎(4)量取一定量体积的液体时,常用 量筒、胶头滴管 ;‎ ‎(5)能直接加热的仪器是 试管 ;加热时,应用火焰的 外焰 部分加热.‎ ‎【解答】解:(1)胶头滴管用于吸取和滴加少量液体;‎ 排水法收集气体要用水槽盛装水,集气瓶收集;‎ ‎(3)给物质加热最常用的仪器是酒精灯;‎ ‎(4)量筒用于量取一定体积的液体,接近刻度线时用胶头滴管定容;‎ ‎(5)试管、烧杯是可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可直接加热;给物质加热要用到酒精灯,它的火焰分三层,加热时要用外焰,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故答案为:(1)胶头滴管;(2)水槽;集气瓶;(3)酒精灯;(4)量筒、胶头滴管;(5)试管;外焰.‎ ‎【点评】本题考查常见仪器的作用和实用时的注意事项,属于基础知识题.‎ ‎19.(9分)在给试管内的液体加热及实验完毕洗涤试管时,有多种不当操作会引起试管破裂,请列举三 、 ‎ ‎  、   .‎ ‎【解答】解:‎ 如果在加热时不进行预热就集中加热可能造成试管炸裂;试管外壁有水珠也会造成试管受热不均匀,使试管炸裂;在加热试管时如果试管与灯芯接触,也会使试管受热不均匀,造成试管炸裂.‎ 答案为:未均匀预热就集中加热 试管外壁有水珠 试管与灯芯接触.‎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试管炸裂原因是受热不均匀造成的.‎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人的生存离不开空气.如图为空气成分示意图,其中R指的是(  )‎ A.氮气 B.氧气 C.稀有气体 D.二氧化碳 ‎【解答】解: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体积分数分别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它气体和杂质占0.03%.由图可知,a占的体积分数最大,是氮气.‎ 故选A.‎ ‎【点评】本题很简单,熟练掌握空气的成分及其体积分数即可轻松正确解答本题.‎ ‎2.下列有关原子、分子和离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可以再分,原子不能再分 B.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D.分子、原子和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粒子 ‎【解答】解:A、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原子又可以分成原子核和电子,故A不正确;‎ B、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叫做离子,故B正确;‎ C、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故C正确;‎ D、构成物质的粒子有分子、原子、离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例如,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有些物质是原子构成的,例如,铁是由铁原子构成的;由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氯离子和钠离子构成的,故D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有关分子、原子、离子的概念及性质,要认识微粒的客观存在,建立微观粒子的模型,体会它与宏观物质的不同.‎ ‎3.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应理解为(  )‎ A.分子 B.原子 C.离子 D.元素 ‎【解答】解: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指的是在食盐、牛奶中添加了相应的元素.‎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元素的有关知识,从而加深了学生对分子、原子、离子和元素的认识.‎ ‎4.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的粒子是(  )‎ A.碳原子 B.氧原子 C.氧分子 D.二氧化碳分子 ‎【解答】解:A、碳原子不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故A错;‎ B、氧原子不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故B错;‎ C、氧分子不能表示二氧化碳分子,故C错;‎ D、二氧化碳分子能保持二氧化碳化学性质,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在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 ‎5.下列关于空气的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空气是一种十分重要的天然资源 B.少量有害气体进入空气中,依靠大自然的自净能力,空气仍能保持洁净 C.按质量计算,空气中约含氮气78%,氧气21%,其他气体和杂质约占1%‎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为“惰性气体”‎ ‎【解答】解:A、空气是人类及动植物赖以生存的重要天然资源,故A正确;‎ B、空气有自净能力,能净化空气中的少量有害气体,故B正确;‎ C、空气中各成分的含量多少是按体积计算的,不是按质量计算的,故C不正确;‎ D、空气中的稀有气体化学性质稳定,一般不跟其他物质反应,曾被称“惰性气体”,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考查空气对人类的重要性,严重污染空气会给人类带来危害,空气的各成分是按体积计算的.考查一些基本知识,基本原理.‎ ‎6.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其中合理的是(  )‎ A.八月挂花飘香说明分子总是在不断运动 B.水结成冰,是因为温度降低,分子停止运动 C.酒精挥发说明酒精分子的体积增大 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说明同种分子化学性质不同 ‎【解答】解:A、八月挂花飘香,是因为桂花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桂花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B、分子总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仍在不断的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C、酒精挥发,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增大,故选项解释错误.‎ D、碳单质在不同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氧分子的浓度不同,故选项解释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7.“AD钙奶”中的“钙”指的是(  )‎ A.单质 B.元素 C.原子 D.分子 ‎【解答】解:宏观物质的组成,用宏观概念元素来表示;分子的构成,用微观粒子来表示.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是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AD钙奶”中的“钙”是宏观概念,指的是元素,‎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根据元素与微观粒子及物质的区别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元素和原子的区别和联系:‎ 元素 原子 区别 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联系 元素是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原子是元素的基本单位.‎ 以水为例,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相互关系:‎ ‎8.下列各组微粒结构示意图中,与表示的意义一致的是(  )‎ A.‎ 都属于阳离子 B.‎ 属于同种元素 C.‎ 都属于阴离子 D.‎ 属于同一种原子 ‎【解答】解:A、前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0,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B、两者的核内质子数均为12,质子数相同,属于同一种元素,故选项说法正确.‎ C、后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8,为原子;故选项说法错误.‎ D、两者的核内质子数分别是9、13,质子数不同,属于不同种元素的粒子,故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对粒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粒子中核内质子数和核外电子数之间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9.分子、原子、离子等都是构成物质的微粒.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氯化钠 B.黄金 C.金刚石 D.干冰 ‎【解答】解:A、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B、黄金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金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C、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D、干冰是固态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已知某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 A.26 B.56 C.82 D.86‎ ‎【解答】解:由题意某原子的质子数为26,中子数比质子数多4,则中子数为26+4=30;根据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则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26+30=56.‎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并灵活运用原子中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11.如图是水分子在一定条件下分解的示意图,从中获得的信息不正确的是(  )‎ 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不变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数目不变 ‎【解答】解:A、一个水分子由二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说法正确;‎ B、水分解后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分子数比为2:1,说法正确;‎ C、水分解过程中,分子的种类发生了改变,生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说法错误;‎ D、水分解过程中,原子的种类没有发生改变,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图中提供的信息方面的知识,能根据图示写出物质的化学式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2.下列有关空气成分的说法错误的是(  )‎ A.空气中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 B.空气中分离出的氮气可用于食品防腐剂 C.空气中敞口放置的饼干变软是因为空气中含有水蒸气 D.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上升不会影响地球环境 ‎【解答】解:A、植物的光合作用能产生氧气,空气中的氧气主要来自植物的光合作用,故说法正确.‎ B、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可以用作食品防腐剂,故说法正确;‎ C、由于空气中含有水蒸气,所以饼干在空气中受潮变软,故说法正确;‎ D、空气中的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其含量上升会造成气温上升,从而影响地球环境,故说法错误;‎ 故选:D.‎ ‎【点评】了解空气的成分及各成分的性质、应用是解答本题的基础.‎ ‎13.受损元素周期表中某元素的残留信息如图所示,根据残留信息得出的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元素是金属元素,原子序数为11‎ B.该元素符号为Mg C.该元素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D.该元素的原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由残留部分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11,汉字名称的偏旁是“金”字,说明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正确;‎ B.原子序数为11的元素是钠元素,故错误;‎ C.钠原子核外有11个电子,其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故正确;‎ D.钠原子的最外层有1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1个电子,故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4.小明用如图装置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对该实验认识正确的是(  )‎ A.使用红磷的量多或少,都不会影响实验结果 B.燃烧足够的红磷可使进入容器的水占容器的 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压强下降,水面上升 D.红磷一燃烧完,就要立即观察,并记录水进入容器的刻度 ‎【解答】解:A、红磷要足量,否则测量不准确,故选项错误;‎ B、红磷燃烧只消耗氧气,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约占空气体积的,故选项错误;‎ C、红磷燃烧消耗空气中的氧气,使容器内外产生压强差,故选项正确;‎ D、要冷却到室温再读数,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的是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探究实验,根据实验操作图,回忆实验中现象,由实验中的注意事项,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从而理解该实验的探究目的.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是近几年中考的重点之一,要好好把握.‎ ‎15.在各一个氧分子、过氧化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中,含一样多的是(  )‎ A.氧分子 B.氧原子 C.氧离子 D.氧元素 ‎【解答】解:‎ A、氧分子数:由于过氧化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只含氧原子不含氧分子,所以选项错误.‎ B、氧原子数:一个氧分子、过氧化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中含氧原子数为2个.所以含氧原子数相同.因此选项正确;‎ C、氧分子、过氧化氢分子、二氧化碳分子、二氧化硫分子中不含氧离子,所以选项错误.‎ D、元素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二氧化碳和二氧化硫中含有相同的氧元素,此项说法错误.‎ 答案:B.‎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化学式中数字的意义的认知情况,有利于学生对这部分知识的整体认知.‎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32分)‎ ‎16.(12分)在①分子、②原子、③质子、④中子、⑤电子、⑥离子这些微粒中:‎ ‎(1)能构成物质的微粒有   ; (2)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有   ;‎ ‎(3)质量最小的微粒是   ; (4)一定带正电荷的微粒有   ;‎ ‎(5)一定带负电的微粒有   ; (6)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的是   .‎ ‎【解答】解:(1)分子、原子、离子能直接构成物质.故填:①②⑥;‎ ‎(2)显示电中性的微粒有分子、原子、中子.故填:①②④;‎ ‎(3)质量最小的微粒是电子.故填:⑤;‎ ‎(4)一定带正电荷的微粒有质子.故填:③;‎ ‎(5)一定带负电的微粒有电子.故填:⑤;‎ ‎(6)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的是离子.故填:⑥.‎ ‎【点评】解此题要了解各种微粒的电性和物质的微观构成等内容,难度较小.‎ ‎17.(10分)(1)化学用语是最简明、信息丰富、国际通用的语言.请用化学用语和数字表示填空:‎ ‎①2个磷原子   ;②4个五氧化二氮分子   ;③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   .‎ ‎(2)请用物质构成与组成的理论回答:‎ ‎④生活中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是指   (填“元素”或“原子”).‎ ‎⑤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粒子是   .‎ ‎【解答】解:(1)①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磷原子,就可表示为:2P;‎ ‎②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4个五氧化二氮分子可表示为4N2O5;‎ ‎③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高锰酸钾中锰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KO4;‎ ‎(2)④生活中加碘食盐、高钙牛奶中的“碘、钙”是指元素;‎ ‎⑤水通电分解过程中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1)①2P;②4N2O5;③KO4;(2)④元素;⑤氢原子和氧原子;‎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8.(10分)如图是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实验装置.‎ ‎①盛放在燃烧匙内的物质常用   .‎ ‎②实验中看到在集气瓶内产生   ,燃烧停止一段时间后,钟罩内水面约占   .‎ ‎③若实验后发现测定结果与实际值相差较大,可能的原因是   .‎ ‎④实验中燃烧匙上为什么要放红磷?  ‎ ‎  .‎ ‎【解答】解:①红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消耗氧气,生成固体物质,‎ 故答:红磷;‎ ‎②红磷在空气中燃烧,冒出大量的白烟,放出热,火焰因大量白烟而难以观察到,‎ 故答:大量白烟;‎ 燃烧停止一段时间后,钟罩内气体降至室温,因空气中占的氧气被完全消耗,罩内气体减少的体积由水进入补充;‎ 故答:钟罩容积;‎ ‎③测定中较大的误差可能是氧气没有完全消耗,或者是消耗的气体因装置气密性不好而被罩外空气进入罩内补充.‎ 故答:漏气或红磷量不足;‎ ‎④红磷燃烧,红磷和氧气发生化合反应,生成固体五氧化二磷,不会影响测定结果,符合实验对药品的要求.‎ 故答:红磷燃烧只消耗空气中氧气且生成固态的五氧化二磷,对测定结果影响小.‎ ‎【点评】教材中实验的再现和解释,在学习中对教材中的实验多问几个为什么可以更深入理解实验.‎ 三、实验题(共23分)‎ ‎19.(23分)图Ⅰ是小红按课本进行的一个化学实验,在实验时同学们闻到了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于是小明对原实验装置进行了改进,装置如图Ⅱ.‎ ‎【实验操作】‎ a.向B、C、E三支试管中分别加入5mL的蒸馏水,各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溶液颜色.‎ b.在A、D试管中分别加入2mL浓氨水,立即用带橡皮塞的导管按实验图Ⅱ连接好,并将D试管放置在盛有热水的烧杯中,观察几分钟.‎ ‎【分析讨论】:‎ ‎(1)E试管放有酚酞溶液,其目的是   ;‎ ‎(2)进行操作b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  ;‎ ‎(3)由此可以得到的实验结论是:①   ;②   ;‎ ‎(4)对比改进前的实验,改进后实验的优点是  ‎ ‎  .‎ ‎【解答】解:(1)酚酞试液本身为无色,而当遇碱液时变红,单独放只盛有酚酞试液的试管,是想说明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起到一个对比的作用,故答案为:进行对比;‎ ‎(2)A试管为常温,D试管为高温,温度不一样,分子的运动速度就不一样,故答案为:B试管中的酚酞溶液慢慢变红色,C试管中的酚酞溶液很快变红色.‎ ‎(3)根据实验现象可以得出本题答案为:①分子是客观存在,并总在不断运动的,②温度越高,分子运动速度越快.‎ ‎(4)改进前能闻到刺激性气味,是因为装置气密性不好,且同一温度下不能说明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的因素,而改进后的装置则解决了这个问题,故答案为:能尽量防止氨气逸出,更能体验化学变化的过程;能够说明分子运动的快慢等.‎ ‎【点评】本题考查了分子的存在与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设计对比试验是关键.‎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泄漏,车厢里充满了汽油味,这时应该采用的应急措施是(  )‎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 B.打开所有的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 D.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解答】解:A、汽油难溶于水,洒水不会溶解汽油蒸气,故A错误.‎ B、打开车通风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它达不到着火点,严禁一切烟火可防止汽油的温度可燃达到着火点,疏散乘客能使乘客摆脱险境,故B正确.‎ C、为防患于末然,在汽油还没有燃烧时要紧急疏散,而不是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故C错误.‎ D、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说明车厢中有汽油蒸气,汽油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电火花会发生爆炸,而开灯时可能产生电火花,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2.稀土元素铕(Eu)是激光及原子能应用的重要材料.已知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则氧化铕的化学式为(  )‎ A.EuO B.Eu2O3 C.Eu3O2 D.EuO3‎ ‎【解答】解:氯化铕的化学式为EuCl3,氯元素显﹣1价,设铕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x+(﹣1)×3=0,则x=+3价.‎ 氧化铕中铕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Eu2O3.‎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书写方法、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3.下列物质分别在氧气中燃烧,有二氧化碳和水生成的是(  )‎ A.木炭 B.硫 C.石蜡 D.磷 ‎【解答】解:A、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燃生成二氧化碳.故A不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燃生成二氧化硫.故B不符合题意;‎ C、石蜡在氧气中燃烧燃生成水和二氧化碳.故C符合题意;‎ D、磷在氧气中燃烧燃生成五氧化二磷.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此类题时,首先要分析各种物质的生成物,然后结合题中的要求进行分析解答.也可以利用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来分析.‎ ‎4.下列灭火方法错误的是(  )‎ A.房屋着火用高压水枪喷灭 B.煤气着火用灭火器喷灭 C.电源着火用水浇灭 D.炒菜时着火用锅盖盖灭 ‎【解答】解:A、楼房着火用高压水枪浇灭,是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一下灭火,故正确;‎ B、煤气着火用灭火器喷灭,故正确;‎ C、电源着火不能用水浇灭,以防触电,故错误;‎ D、油锅着火时盖上锅盖,是隔绝空气灭火,故正确.‎ 故选C.‎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降低温度到着火点一下、隔绝空气(氧气)灭火、撤离可燃物灭火.‎ ‎5.氧气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 A.密度比空气大 B.不易溶于水 C.能支持燃烧 D.无色无味 ‎【解答】解:A、密度比空气大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不易溶于水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C、能支持燃烧是氧气的助燃性,属于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无色无味属于氧气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区分,要记忆有关氧气的性质,并能够在比较的基础上进行应用,本考点的基础性比较强,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6.实验室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制取氧气,有关该实验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锰是催化剂 B.与高锰酸钾制取氧气装置相同 C.可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D.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氧气 ‎【解答】解:A、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其中的二氧化锰作为反应条件,是催化剂,故说法正确;‎ B、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和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都是固体加热型的发生装置,故说法正确;‎ C、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因此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故说法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因此可以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用来检验氧气,故说法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气体正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及氧气的检验方法,选择发生装置时,要考虑反应物的状态、反应条件等因素;选择收集装置时,要考虑气体的水溶性、密度、能否和空气中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等因素,属于基础性的考查.‎ ‎7.某气体既能用排水法收集,又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该气体所具备的物理性质应是(  )‎ A.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B.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C.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 D.难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小 ‎【解答】解:能用排水法收集说明气体不易溶于水或难溶于水,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说明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知道气体的收集方法与气体的溶解性和密度有关.‎ ‎8.在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点燃火柴的时候要将火柴头向下倾斜,燃烧会很顺利,如果将点燃的火柴竖直向上,火柴不易继续燃烧,请你用学到的知识分析其中的原因(  )‎ A.火柴梗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 B.火柴梗没有接触氧气 C.火柴梗潮湿,不易继续燃烧 D.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 ‎【解答】解:A、火柴竖直向上时,仍然与氧气充分接触,燃烧产生的热量向上散逸,使火柴梗得不到充足的热量,温度达不到火柴梗的着火点,故选项正确.‎ B、火柴竖直向上时,仍然与氧气充分接触,故选项错误.‎ C、火柴竖直向上时,火柴梗是干燥的,故选项错误.‎ D、根据A选项的分析,火柴不易继续燃烧的原因不是火柴梗的着火点比火柴头的高,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熟练掌握燃烧的条件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9.下列混合气体点燃时不会发生爆炸的是(  )‎ A.甲烷、二氧化碳 B.一氧化碳、空气 C.氢气、氧气 D.天然气、空气 ‎【解答】解:A、甲烷属于可燃性气体、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缺少助燃性气体,故不会发生爆炸;故A正确;‎ B、一氧化碳属于可燃性气体、空气中含有氧气属于助燃性气体,所以点燃后达到爆炸极限就能发生爆炸,故B错;‎ C、氢气属于可燃性气体、氧气属于助燃性气体,所以点燃后达到爆炸极限就能发生爆炸,故C错;‎ D、天然气属于可燃性气体、空气中含有氧气属于助燃性气体,所以点燃后达到爆炸极限就能发生爆炸,故D错.‎ 故选A.‎ ‎【点评】点燃可燃性气体与氧气(或空气)的混合物都有可能发生爆炸.‎ ‎10.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关于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化合反应 B.生成物都是固体 C.都需要点燃 D.都要放出热量 ‎【解答】解: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都属于化合反应;‎ B、生成物中,四氧化三铁和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二氧化硫是气体;‎ C、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D、燃烧时都能够放出大量的热.‎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物质燃烧时的实质方面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1.一辆客车夜晚行驶在公路上,发现油箱漏油,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这时应该采取的应急措施是(  )‎ A.洒水降温溶解汽油蒸汽 B.打开所有车窗,严禁一切烟火,疏散乘客 C.让车内的乘客集中到车厢后部 D.开灯查找漏油部位 ‎【解答】解:A、汽油难溶于水,洒水不会溶解汽油蒸气,故A错误.‎ B、打开车通风可降低可燃物的温度,使它达不到着火点,严禁一切烟火可防止汽油的温度可燃达到着火点,疏散乘客能使乘客摆脱险境,故B正确.‎ C、为防患于末然,在汽油还没有燃烧时要紧急疏散,故C错误.‎ D、车厢里充满了汽油的气味说明车厢中有汽油蒸气,汽油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或电火花会发生爆炸,而开灯时可能产生电火花,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化学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与生产、生活相关的知识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灵活运用所学知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 B.催化剂一定能加快化学反应速率 C.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属于分解反应 D.化学变化中不一定有物理变化 ‎【解答】解:A、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都是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B、催化剂能加快反应速度,也能减慢反应速度,故选项说法错误.‎ C、工业上制取氧气的方法,利用的是分离液态空气法,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D、化学变化中一定有物理变化,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工业上制取氧气的原理、氧化反应、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关系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用嘴吹灭燃着的生日蜡烛,利用的主要灭火原理是(  )‎ A.隔绝空气 B.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清除可燃物 D.使可燃物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解答】解:A、也不对,因为没有隔绝空气,故错误;‎ B、物质着火点是固定不变的,所以着火点是不能改变的,故错误;‎ C、很明显的不对,可燃物并没有消除,故错误;‎ D、用嘴吹灭蜡烛,降低了温度,所以蜡烛熄,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此题考查了运用灭火的原理的对所给予的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解答时,应充分熟知物质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14.用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反应时加进了二氧化锰,二氧化锰在该反应中是(  )‎ A.催化剂 B.氧化剂 C.生成物 D.反应物 ‎【解答】解: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原理是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因此二氧化锰是生成物.‎ 故选项为: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属于基础性的考查,掌握实验室制取氧气的反应原理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用一块棉布手帕浸泡在盛有质量分数约为70%的酒精溶液中,待均匀湿透后取出.将浸透的手帕舒展开,用镊子夹住两角,用火点燃(如图所示)当手帕上的火焰熄灭后,手帕完好无损.对于这一现象,下面解释正确的是(  )‎ A.这是魔术,你所看到的是一种假象 B.火焰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C.手帕上的水和酒精的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D.酒精燃烧后使棉布的着火点升高 ‎【解答】解:手帕完好无损是因为手帕上的水汽化吸热,使手帕的温度低于棉布的着火点;‎ 不是魔术,可燃物的着火点一般不能改变.‎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燃烧条件方面的知识,解答时要理解燃烧的三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4分)‎ ‎16.(9分)根据①木炭、②红磷、③铁、④硫四种物质都能在氧气中燃烧,请填空:‎ ‎(1)能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的是   ;(填物质名称,下同)‎ ‎(2)产生浓厚白烟的是   ;‎ ‎(3)能生成黑色固体的是   .‎ ‎【解答】解:(1)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2)红磷在氧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 ‎(3)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一种黑色固体.‎ 故答案为:(1)硫;(2)红磷;(3)铁;‎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物质燃烧的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17.(15分)《三国演义》中的“赤壁之战”,曹操率百万水师乘船横渡长江,声势浩大,却被周瑜的火攻和孔明“借”来的东风弄得大败而逃.用燃烧三要素回答以下问题:‎ ‎(1)周瑜使用了“火箭”射进曹军的连环木船一,“火箭”能使木船着火的原因是 ‎   .‎ ‎(2)起火后曹军的部分船只逃脱,这些船没被烧的原因是   .‎ ‎(3)孔明“借”来的“东风”不仅使火势吹向曹营,还为燃烧提供了   ,使火势烧得更旺.‎ ‎【解答】解:(1)“火箭”能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满足使木船着火燃烧的所有条件.‎ 故答:提供热量,使木船达到着火点;‎ ‎(2)部分船只逃脱,相当于“移走可燃物”,破坏了燃烧所需要满足的条件,这些逃脱的船只没被烧掉.‎ 故答:移走可燃物;‎ ‎(3)随着风吹空气流动,使火场得到氧气补充,燃烧更加剧烈.‎ 故答:充足的氧气.‎ ‎【点评】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而只要破坏燃烧三个条件中的任何一个条件即可达到灭火的目的.‎ 三、实验题(共31分)‎ ‎18.(16分)如图所示是某同学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的装置.玻璃管中装的是细铜丝.‎ ‎(1)若加热前,两注射器组成的密闭系统中有30mL空气,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后,理论上密闭容器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   mL,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2)不同的同学在做上述实验时结果差别较大,甲同学最后剩余气体26mL,你认为可能的原因有哪些?‎ ‎【解答】解:(1)停止加热冷却到室温后,理论上密闭容器中剩余的气体的体积为:30mL﹣30mL×=24mL,由此证明空气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五分之一.‎ 故填:24;五分之一.‎ 四、计算题(15分)‎ ‎19.橡皮是必不可少的文具.现在普遍使用的塑料橡皮,主要以氯乙烯基树脂为原料.氯乙烯基树脂是氯乙烯单体(C2H3Cl)聚合而成的,这种小粒子有着很好的附着性和粘着性,因而清洁效果好.‎ ‎(1)C2H3Cl中碳、氢、氯元素的原 子个数比是C:H:Cl=   ‎ ‎(2)氯乙烯单体(C2H3Cl)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3)氯乙烯单体(C2H3Cl)中碳元素与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 ‎(4)通过计算求C2H3Cl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根据氯乙烯单体(C2H3Cl)的化学式可知,氯乙烯单体(C2H3Cl)中碳、氢、氯元素的原子个数比是:2:3:1;故答案为:2:3:1.‎ ‎(2)C2H3Cl相对分子质量:12×2+1×3+35.5=62.5;故填:62.5.‎ ‎(3)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则C2H3Cl中碳、氢元素的质量比=(12×2):(1×3)=8:1;故填:8:1;‎ ‎(4)氯乙烯单体(C2H3Cl)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8.4%,故答案为:38.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了化学式的含义、有关化学式的简单计算等知识,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答实际问题是解题的关键.‎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水是生命之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长期饮用蒸馏水利于身体健康 B.将河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吸附等净化处理后,所得的水是纯水 C.实验室用蒸馏和过滤的方法都能使硬水软化 D.在活性炭净水器里,活性炭的作用是吸附和过滤水中杂质 ‎【解答】解:‎ A、蒸馏水中不含矿物质,对人体健康不利,不宜长期饮用蒸馏水,故错误.‎ B、将河水经过沉淀、过滤、活性炭吸附等净化处理后的水还含有可溶性杂质,所以所得的水不是纯水,故错误.‎ C、使硬水软水的方法是加热煮沸或蒸馏,过滤只能除去水中的不溶性杂质,不能使硬水软化,故错误.‎ D、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并能起到过滤水中杂质的作用,故正确.‎ 故选:D.‎ ‎【点评】通过回答本题知道了常见净水的方法,掌握相关知识即可顺利解答.‎ ‎2.在化学反应A+B═C+D中,mg A与ng B完全反应,生成pg C,则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  )‎ A.(m+n﹣p)g B.(n+p﹣m)g C.(n﹣p﹣m)g D.(p﹣n+m)g ‎【解答】解:在化学反应A+B═C+D中,mg A与ng B完全反应,生成pg C,由质量守恒定律,则同时生成D的质量是mg+ng﹣pg=(m+n﹣p)g.‎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3.煤燃烧时会排放出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二氧化硫与二氧化氮能发生反应:SO2+NO2=SO3+X,其中X的化学式为(  )‎ A.N2 B.NO C.N2O D.N2O3‎ ‎【解答】解: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在SO2+NO2=SO3+X中,左边S、O、N的原子个数分别是:1、4、1,右边S、O的原子个数分别1、3,所以X的化学式为NO.由此可知:‎ A、X的化学式不是N2,故A错误;‎ B、X的化学式是NO,故B正确;‎ C、X的化学式不是N2O,故C错误;‎ D、X的化学式不是N2O3,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推断,难度不大.‎ ‎4.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反应前,他们的质量如白色条形图所示.反应结束后,他们的质量如黑色条形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丙一定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B.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C.甲、乙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一定为2:3‎ D.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2:1‎ ‎【解答】解:由反应前后质量的变化可知,甲的质量由3g增加到7g是生成物,生成了4g;乙的质量有8g减少到2g,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是6g;丁的质量由4g增加到6g是生成物,生成了2g.丙的质量不变.‎ A、由分析可知,丙的质量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故说法错误;‎ B、由分析可知,乙为反应物,甲、丁为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分解反应,故说法错误;‎ C、由上分析可知,甲、乙的质量之比为4g:6g=2:3,但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不一定是2:3,故说错误;‎ D、反应过程中甲和丁变化的质量比为4g:2g=2:1,故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学生根据图表数据分析问题的能力,要学会去伪存真,挖掘出有效数据.然后根据质量守恒定律以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求解.‎ ‎5.在反应5X+KIO3+3H2SO4=3K2SO4+3H2O+3I2中,X的化学式是(  )‎ A.K2S B.KI C.K2SO3 D.KOH ‎【解答】解:根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5X+KIO3+3H2SO4=3K2SO4+3H2O+3I2,反应后K、S、O、I、H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6、3、15、6、6,而反应前除5个X分子外K、S、O、I、H元素的原子个数分别为1、3、15、1、6;根据反应前后原子个数不变,可判断5个X分子中应含有5个钾原子和5个碘原子,则每个X分子由1个钾原子、1个碘原子所构成,所以,物质X的化学式为KI;‎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推断化学式的能力.此类问题是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常见题,根据化学方程式,得出未知的化学式中所含元素的原子个数,即可推断出化学式.‎ ‎6.下列有关过滤操作,正确的是(  )‎ A.倾倒液体时,液面不得超过滤纸边缘 B.为了防止液体从漏斗口流出,滤纸边缘应超过漏斗边缘 C.为了方便操作,实验中直接将浑浊的天然水倒人漏斗中 D.为了防止污染漏斗,漏斗下端应处于烧杯中央而不能与烧杯内壁接触 ‎【解答】解:A、倾倒液体时,液面不得超过滤纸边缘,正确;‎ B、滤纸的边缘低于漏斗的边缘,故错误;‎ C、为了方便操作,实验中直接将浑浊的天然水倒人漏斗中,会使过滤不彻底,故错误;‎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不能与烧杯内壁接触,故错误.‎ 故选:A.‎ ‎【点评】了解过滤的操作要点,并能结合题意分析解答,难度不大.‎ ‎7.相同质量的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消耗氧气最多的是(  )‎ A.P B.H2 C.S D.C ‎【解答】解:根据所该物质写出这4个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按O2的化学计量数为1进行配平;计算每种物质与O2的质量比,然后比较得出答案.‎ P+O2P2O5、2H2+O22H2O、S+O2SO2、C+O2CO2‎ 消耗32份质量的O2所需4种物质的相对质量分别为:24.8、4、32、12,所以相同质量的这4种物质消耗O2最多的是H2.‎ 故选:B ‎【点评】解答该题的方法是很多种的,但是最简单的方法就是我们称之为“归一法”,即假定某种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为“1”,或假定每种物质各1g,写出化学方程式,便可计算比较出结果.‎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由X、Y、Z、Q四种物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量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物质 X Y Z Q 反应前质量/g ‎8‎ ‎10‎ ‎1‎ ‎21‎ 反应后质量/g ‎0‎ ‎21‎ 未测 ‎9‎ A.反应后反应物质Z的质量为9g B.反应后物质Y和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1:1‎ C.反应中生成的Y的质量为21g D.若Q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 ‎【解答】解:由表中数据分析可知,反应前后X的质量减少了8g﹣0g=8g,故X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X的质量为8g;Y的质量增加了21g﹣10g=11g,为生成物;同理确定Q的质量减少了21g﹣9g=12g,故Q是反应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则8g+10g+1g+21g=0g+21g+未测+9g,故待测的数值为10g.‎ A、由质量守恒定律,则8g+10g+1g+21g=0g+21g+待测+9g,故待测的数值为10g.即反应后物质Z的质量为10g,故选项说法错误.‎ B、反应中物质Y与Q发生改变的质量之比为(21g﹣10g):(21g﹣9g)=11:12,故选项说法错误.‎ C、反应生成Y的质量为21g﹣10g=11g,故选项说法错误.‎ D、根据分析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中,物质X与Q均为反应物,若Q为氧气,则该反应为氧化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题的关键是分析表中数据,灵活运用质量守恒定律.‎ ‎9.2016年6月5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为生命呐喊”,与之相呼应的中国主题为“改善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 B.禁止使用农药化肥 C.推广使用节能灯和太阳能路灯 D.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木筷 ‎【解答】解:A、禁止使用含磷洗衣粉,能防止水体的富营养化,故A正确;‎ B、农药化肥的使用要合理不能禁止,故B错误;‎ C、推广使用节能灯和太阳能路灯,能减小二氧化碳的排放,故C正确;‎ D、尽量不使用一次性木筷,能减少树木的砍伐,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故D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绿色的含义,知道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应该如何做才能符合绿色消费等.‎ ‎10.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13.8‎ ‎6.4‎ ‎32.5‎ ‎3.6‎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12‎ ‎22.5‎ ‎8‎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物质甲一定为催化剂 B.物质丙一定是化合物 C.反应生成的乙与丁的质量比为3:2‎ D.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解答】解:由表中的数据可知,物质乙、丁反应后质量增加为生成物,且乙增加了12g﹣6.4g=5.6g;丁增加了8g﹣g3.6=4.4g,丙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且减少了32.5g﹣22.5g=10g,因为乙、丁增加的质量和为5.6g+4.4g=10g,等于丙减少的质量.因此甲的质量不变,甲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该反应的反应物为一种,生成物为两种,为分解反应.由此可知:‎ A.物质甲可能为催化剂.故A错误;‎ B、由上述分析可知,丙分解生成了乙、丁,物质丙一定是化合物.故B正确;‎ C、反应生成的乙与丁的质量比为:5.6g:4.4g=14:11.故C错误;‎ D、该反应是分解反应.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和化学反应的类型,解本题的关键根据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确定反应物和生成物.‎ ‎11.对化学反应:2CO+O22CO2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该反应中,CO、O2、C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2‎ C.该反应中反应物是CO和O2,生成物是二氧化碳 D.该反应中,CO、O2、CO2的质量比为7:8:11‎ ‎【解答】解:A、该反应满足多变一的条件,属于化合反应,故A正确;‎ B、该反应中,CO、O2、CO2的分子个数比为2:1:2,故B正确;‎ C、由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反应物是CO和O2,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故C正确;‎ D、该反应中,CO、O2、CO2的质量比为28:32:88=7:8:22,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化学方程式是最重要的化学用语之一,掌握化学方程式的含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在化学反应Cu+4HNO3=Cu(NO3)2+2X+2H2O中,X的化学式为(  )‎ A.N2O5 B.NO C.N2 D.NO2‎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保持不变.所以反应前铜原子的数目是1个,氢原子的数目是4个,氮原子的数目是4个,氧原子的数目是12个;反应后铜原子的数目是1个,氢原子的数目是4个,氮原子的数目是2个,氧原子的数目是8个.因此反应前后相差的原子的种类和个数分别是:氮原子2个,氧原子4个,又因为X的系数是2,则说明X的组成是一个氮原子和2个氧原子,即二氧化氮,故选D.‎ ‎【点评】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和应用,学会这种计算物质的化学式的方法.‎ ‎1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在与外界隔绝的条件下,物质间不论发生何种变化,其总质量保持不变 B.aL氢气和bL氧气完全反应,生成(a+b)L水 C.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D.引燃密闭容器中的ag氢气和bg氧气,冷却后得到水的质量一定等于(a+b)g ‎【解答】解:‎ A、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适合于化学变化,A答案不正确;‎ B、质量守恒定律不是体积守恒,B答案不正确;‎ C、由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可知,在化学反应前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C答案正确;‎ D、ag氢气和bg氧气不知是不是恰好完全反应,若是则正确,若不是则不正确,D答案不正确.‎ 故选C.‎ ‎【点评】该题考查的是质量守恒定律,解答时首先分析出反应物与生成物,找准“参加”或“生成”的物质质量.‎ ‎14.下列是化学式H2O所表示的意义,其中错误的是(  )‎ A.表示水这种物质 B.表示1个水分子 C.表示水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 D.表示1个水分子由2个氢元素和1个氧元素构成 ‎【解答】解:根据化学式的意义可知:‎ A.H2O可表示水这种物质;‎ B.H2O可表示1个水分子;‎ C.H2O可表示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 D.元素是个宏观概念,只讲种类不讲个数,一个水分子由2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学式的宏观与微观意义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在化学反应A+2B═3C+D中,6g A与8g 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9g D若反应生成15g C,则生成B的质量为(  )‎ A.8g B.24g C.12g D.16g ‎【解答】解:6gA恰好与8gB恰好完全反应,生成了9g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的C的质量为:6g+8g﹣9g=5g,所以B与C的质量比为8:5,所那么当生成15gC时,需要的B的质量为x,则:x:15g=8:5,解得:x=24g,分析所给选项可以知道选项B是正确的.‎ 故选B.‎ ‎【点评】此题是质量守恒定律考查题,解题的关键是确定BC的质量比,主要依据是利用质量守恒定律对第一次反应时C的生成物的质量的计算.‎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4分)‎ ‎16.(8分)在反应Mg+CuOMgO+Cu中,   分质量的镁跟   分质量的氧化铜反应,生成   分质量的氧化镁和   分质量的铜.‎ ‎【解答】解:在反应Mg+CuOMgO+Cu中,反应中镁、氧化铜、氧化镁、铜的质量比为24:80:40:64;故24份质量的镁与80份质量的氧化铜反应,生成40份质量的氧化镁和64份质量的铜.‎ 故答案为:24;80;40;64.‎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充分理解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7.(8分)资料显示:禽流感病毒在高温、碱性环境(如氢氧化钠溶液)、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等消毒剂中生存能力较差.请回答:‎ ‎(1)次氯酸钠(NaClO)是否属于氧化物   (填是或否),其中氯元素的化合价为   价.‎ ‎(2)用加热高锰酸钾熏蒸消毒禽舍,写出所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其反应的基本类型   .‎ ‎【解答】解:(1)NaClO由三种元素组成,故不属于氧化物;钠显+‎ ‎1价,氧显﹣2价,可设氯元素的化合价为X,根据化合物中化合价代数和为0,得:(+1)+(﹣2)+X=0,解得X=+1;‎ ‎(2)根据实验室高锰酸钾加热制取氧气可写出其化学方程式:2KMnO4K2MnO4+MnO2+O2↑,该反应的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 故答案为:(1)否;+1;(2)2KMnO4K2MnO4+MnO2+O2↑;分解反应.‎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物质类别、化合价的求法以及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8分)如图所示是水的电解实验装置图.‎ ‎(1)该实验中,与两个电极相连的a、b两支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分别是   和   ,体积比约为   .‎ ‎(2)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   组成的.‎ ‎(3)电解水的符号表达式   ‎ ‎(4)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点燃时易发生   ,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   .‎ ‎【解答】解:(1)由电解水的实验装置可知,与负电极相连的a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较多是氢气,则b玻璃管中产生的气体是氧气,体积比约为2:1. ‎(2)电解水实验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3)水电解的反应化学方程式是:2H2O2H2↑+O2↑.‎ ‎(4)氢气属于可燃性的气体,混有空气(或氧气)的氢气,点燃时易发生爆炸,所以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氢气的纯度.‎ 故答案为:(1)氢气;氧气;2:1;(2)氢、氧两种元素;(3)2H2O2H2↑+O2↑;(4)爆炸;纯度.‎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电解水试验的现象、结论以及水体的污染源,属于课本的基础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分析解答即可.‎ 三、实验探究题(共12分)‎ ‎19.(12分)某校化学兴趣小组为测定某硝酸铵样品的纯度,将10g样品溶于30g水后,再加入13.7g氢氧化钠浓溶液共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硝酸铵中的杂质不与氢氧化钠反应,也不溶于水),硝酸铵与氢氧化钠的反应方程式为:NH4NO3+NaOHNaNO3+H2O+NH3↑).把产生的所有NH3用足量的硫酸溶液吸收,同时测量2分钟内硫酸溶液增加的质量,结果如下表所示:‎ 时间/s ‎0‎ ‎20‎ ‎30‎ ‎40‎ ‎60‎ ‎80‎ ‎100‎ ‎120‎ 增加的质量/g ‎0‎ ‎0.7‎ m ‎1.2‎ ‎1.5‎ ‎1.6‎ ‎1.7‎ ‎1.7‎ 试回答下列问题:‎ ‎(1)请在下面的坐标纸上,以反应时间为横坐标,以产生的NH3质量为纵坐标,画出能够表明产生气体的质量随时间变化的关系曲线;‎ ‎(2)表中m约为   ;‎ ‎(3)硝酸铵样品的纯度为   ;‎ ‎(4)试计算反应后所得硝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考虑反应过程中水损失的质量).‎ ‎【解答】解:(1)根据测定数据表中的时间与质量数据确定一些点,然后把各点利用平滑曲线图连接;绘制曲线时要做到:曲线平滑、趋势正确、给出平台;‎ 故答案为:‎ ‎(2)根据所绘制的曲线,可估计反应进行至30s时,增加的质量约为1.0g;‎ 故答案为:1.0g;‎ ‎(3)放出1.7gNH3消耗硝酸铵的质量为m NH4NO3+NaOHNaNO3+H2O+NH3↑‎ ‎ 80 17‎ ‎ m 1.7g ‎ m=8g 硝酸铵样品的纯度=×100%=80%‎ 故答案为:80%;‎ ‎(4)设纯净硝酸钠的质量为x NH4NO3+NaOHNaNO3+H2O+NH3↑‎ ‎ 85 17‎ ‎ x 1.7g ‎ x=8.5g 反应后所得硝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X100%=17%‎ 答:反应后所得硝酸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7%.‎ ‎【点评】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所得硝酸钠溶液的质量=样品中硝酸铵的质量+溶解所加水的质量+氢氧化钠浓溶液的质量﹣反应放出氨气的质量.‎ 四、计算题(共19分)‎ ‎20.(6分)用氢气还原32克氧化铜,可以得到多少克铜,同时需要多少克的氢气?(H2+CuO═Cu+H2O)‎ ‎【解答】解:设可以得到铜的质量为x.需要氢气的质量为y;‎ H2+CuOCu+H2O ‎2 80  64‎ y 32g   x ‎=‎ x=25.6g,y=0.8g 答:得到25.6克铜,同时需要0.8克的氢气.‎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要保证在正确的书写化学方程式的前提下,利用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由反应中任意物质的质量可计算出反应中其它物质的质量.‎ ‎21.(13分)实验室常用过氧化氢溶液与二氧化锰混合制取氧气.现将2.5g二氧化锰放入盛有50g过氧化氢溶液的锥形瓶中,完全反应后,放出气体的质量与反应时间的关系如图所示.试求 ‎(1)完全反应后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g.‎ ‎(2)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并烘干滤渣,称得滤渣的质量为   g.‎ ‎(3)计算原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 ‎【解答】解:(1)由图示可得生成氧气质量为1.6g;‎ ‎(2)反应结束后,过滤,洗涤并烘干滤渣,称得滤渣的质量就是二氧化锰的质量,是2.5g;‎ ‎(2)设:生成1.6g气体需要该过氧化氢溶液中过氧化氢的质量为x ‎2H2O22H2O+O2↑ ‎ ‎ 68 32‎ ‎ x 1.6g ‎ ‎ 解得 x=3.4g ‎ 故答案为:(1)1.6;(2)2.5;(3)原过氧化氢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3.4g.‎ ‎【点评】本道题目比较简单,是一道最基本的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题,解题关键是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氧气的质量.‎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1.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的是(  )‎ A.金刚石 B.石墨 C.碳60 D.一氧化碳 ‎【解答】解:互为同素异形体的物质要符合以下两个条件:同种元素形成,不同单质;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必须是碳元素形成的单质.‎ A、金刚石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B、石墨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C、碳60是由碳元素形成的单质,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错误.‎ D、一氧化碳属于化合物,不是单质,不属于碳元素的同素异形体,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判断是否互为同素异形体的关键要把握两点:①同种元素形成,②不同单质,这是解决此类题的关键之所在.‎ ‎2.书写重要文献时,要求再保存期内清晰不褪色,应选用(  )‎ A.铅笔 B.蓝色圆珠笔 C.碳素墨水 D.蓝墨水 ‎【解答】解:碳素墨水、墨汁中含有碳,用碳素墨水笔或墨汁书写的材料能够保持很长时间不褪色,其它材料均无该特性.‎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碳的化学性质稳定,在常温下不易与其他物质反应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3.1991年碳纳米管被发现,碳纳米管是由石墨中的碳原子卷曲而成的管状的材料,管的直径一般为几纳米(最小为1纳米左右)到几十纳米,管的厚度仅为几纳米.碳纳米管由于其独有的结构和奇特的物理、化学特性以及其潜在的应用前景而受到人们的关注.下列有关碳纳米管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碳纳米管是一种新型的高分子化合物 B.碳纳米管的化学性质常温时很稳定 C.碳纳米管导电属于化学变化 D.碳纳米管的结构和性质与金刚石相同 ‎【解答】解:A、根据题中信息知碳纳米管是由碳原子组成的,所以不属于化合物,A错误.‎ B、碳原子最外层为4个电子,化学性质非常稳定,所以碳元素的单质化学性质都很稳定,B正确.‎ C、导电是电子定向移动的结果,属于物理变化,C错误.‎ D、根据题干知碳纳米管是管状结构,金刚石是立体网状结构,二者不同,所以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信息,筛选信息结合已有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4.最理想的能源是(  )‎ A.氢气 B.煤 C.石油 D.天然气 ‎【解答】解:A、氢气作为燃料,具有三大优点:资源丰富、燃烧放出的热量多、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因此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正确.‎ B、煤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C、石油燃烧会产生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D、天然气是一种较为清洁的能源,但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碳会造成温室效应,不是最理想的能源,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气体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氢气作为能源的三大优点(来源广、燃烧热值高、无污染)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5.实验室制取CO2一般有五个步骤:‎ ‎①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②按要求装配好仪器;‎ ‎③向漏斗中注入酸液;‎ ‎④向广口瓶放人小块的大理石;‎ ‎⑤收集气体.‎ 下列操作顺序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④②③⑤ D.②③④①⑤‎ ‎【解答】解: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是:连(连接仪器、组装实验装置)→查(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加(加入固体药品)→倒(倒入液体药品)→定(用铁架台固定仪器装置)→收集(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制取二氧化碳的操作步骤和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世界上已发现113种元素,因此世界上就只有113种单质 B.元素组成相同的物质一定是同种物质 C.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 D.普通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金属铅 ‎【解答】解:A、同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不同的单质,错误;‎ B、元素组成相同的物质不一定是同种物质,例如氧气和臭氧,错误;‎ C、仅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也可能是混合物,例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正确;‎ D、普通铅笔芯的主要成分是石墨和粘土,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考查了物质组成的有关知识,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7.管道煤气的主要成分是H2和CO.下列关于管道煤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管道煤气泄露不会使人中毒 B.管道煤气燃烧后的产物主要是H2O和CO2‎ C.管道煤气燃烧时热效率没有燃煤高 D.管道煤气有气味,故H2和CO这两种气体也有气味 ‎【解答】解:A、管道煤气中含有的一氧化碳是有毒的气体,泄漏易造成人中毒,故A错误;‎ B、氢气燃烧生成水,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故B正确;‎ C、管道煤气中含有的氢气发热量高于燃煤,故C错误;‎ D、氢气和一氧化碳是无味的气体,故D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考查了常见气体的性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 ‎8.除去CO2气体中混入的少量CO,可采用的方法是(  )‎ A.把混合气体点燃 B.把混合气体通过水中 C.把混合气体通过灼热的CuO粉末 D.把混合气体通过足量的澄清石灰水 ‎【解答】解:A、注意CO是杂质含量极少,也就是说二氧化碳很多,二氧化碳能阻止燃烧,同时没有氧气的存在也不会被点燃.故A错;‎ B、二氧化碳能溶于水,一氧化碳不溶于水,通入水不能除去一氧化碳.故B错;‎ C、通入灼热氧化铜,CuO+CO Cu+CO2,一氧化碳转化为二氧化碳,既除了一氧化碳又增加了二氧化碳.故C正确;‎ D、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发生反应CO2+Ca(OH)2=CaCO3↓+H2O,除去的是二氧化碳.故D错;‎ 故选C.‎ ‎【点评】在除去杂质的同时保证原物质不受影响,可以把杂质转化为原物质,也可以把杂质通过过滤,蒸馏,状态的变化等方法与原物质分离,同时不会污染原物质,而且处理完之后还不能混入新的杂质.‎ ‎9.化石燃料是不可再生的能源.下列不属于化石燃料的是(  )‎ A.煤 B.石油 C.乙醇 D.天然气 ‎【解答】解:当今世界最重要的三大化石燃料是天然气、煤、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因此BCD均是化石燃料.只有A乙醇可由粮食酿造的,所以是可再生能源,且不属于化石燃料.‎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化石燃料的种类和特点,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0.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时应选用的仪器是(  )‎ A.漏斗、集气瓶、水槽、导管 B.酒精灯、试管、导管、集气瓶 C.平底烧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导管 D.大试管、单孔塞、集气瓶、导管 ‎【解答】解:‎ A、只能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二氧化碳,不用水槽,也不用长颈漏斗,故A不正确;‎ B、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应选用固﹣液不加热型的发生装置,不用酒精灯.故不B正确;‎ C、平底烧瓶、长颈漏斗、集气瓶、导管,这四个仪器都会用到,但缺少单孔橡皮塞,故C不正确;‎ D、大试管、单孔塞、集气瓶、导管,这四个仪器都会用到.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道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发生装置、收集装置仪器的选取,要求学生在学习中不仅要会选择实验室制取气体所用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还要会选择每种装置所用的仪器.‎ ‎11.利用如图所示装置,能完成实验室制取气体的是(  )‎ A.用①③制取氧气 B.用②③制取二氧化碳 C.用②④制取氧气 D.用①⑤制取二氧化碳 ‎【解答】解:(1)装置①②均可以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装置④⑤均可以用于实验室收集氧气 ‎(2)实验室中只能利用装置②制取二氧化碳;只能用装置④收集二氧化碳.‎ 答案为:C ‎【点评】气体的制取装置取决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气体的收集装置取决于所生成气体密度(与空气比较)和溶解性.‎ ‎12.洁净光亮的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Mg+CO2 C+2MgO,该反应中具有还原性的是(  )‎ A.Mg B.CO2 C.C D.MgO ‎【解答】解:洁净光亮的镁条在二氧化碳中可以燃烧,其化学方程式为:2Mg+CO2 C+2MgO,在此反应中Mg得氧发生了氧化反应,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CO2失氧发生了还原反应,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故选:A.‎ ‎【点评】在化学反应中氧化剂与还原剂往往同时存在,初中阶段一般利用得氧失氧的方法判断,得氧的是还原剂(具有还原性),失氧的是氧化剂(具有氧化性).‎ ‎13.能源问题是当今世界三大问题之一,下列有关能源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乙醇汽油中添加的乙醇属于可再生能源 B.人类通过化石燃料获得能量的过程是物理变化 C.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 D.我国南海海底储藏了大量“可燃冰”,它将成为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 ‎【解答】解:A、乙醇可通过粮食发酵制得,所以属于可再生资源,故A说法正确;‎ B、化石燃料的燃烧生成大量二氧化碳水等物质同时释放出能量,属于化学变化,故B说法错误;‎ C、促进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所以将煤球制成“蜂窝煤”是为了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使其燃烧更充分,故C说法正确;‎ D、可燃冰储量大,燃烧产物是水和二氧化碳,不污染空气,所以是替代化石燃料的新能源,故D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乙醇的制取方法,促进燃烧的方法,可燃冰燃烧的产物.‎ ‎14.下列关于二氧化碳的说法错误的是(  )‎ 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 B.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必需的物质 C.将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D.实验室用大理石与稀硫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 ‎【解答】解:A、二氧化碳是引起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之一,说法正确,故A不可选;‎ B、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必要物质,此说法正确,故B不可选;‎ C、二氧化碳溶于水成为碳酸,所以二氧化碳气体通入紫色石蕊试液中,溶液会变为红色,说法正确,故C不可选;‎ D、实验室常用大理石与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说法不正确,故D可选.‎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二氧化碳的有关性质及制取方法的掌握,难度不大.‎ ‎15.用玻璃管向盛有紫色石蕊试液的试管里吹气,过一会儿再给试管加热,试管里溶液颜色变化情况是(  )‎ A.紫色→红色→紫色 B.紫色→蓝色→红色 C.蓝色→红色→紫色 D.红色→紫色→蓝色 ‎【解答】解:二氧化碳与水作用生成碳酸,紫色的石蕊试液与酸变红,碳酸受热易分解成水和二氧化碳,紫色的石蕊又由红变成本身的颜色紫色.‎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又考查了碳酸的不稳定性,受热易分解以及使酸碱指示剂变色.‎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4分)‎ ‎16.(6分)普通干电池在生活中的用途很广,其构造示意图如图.回答下列问题:‎ ‎(1)普通干电池胜任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   .‎ ‎(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   性能;‎ ‎(3)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不同.‎ ‎【解答】解:‎ ‎(1)普通干电池照明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2)电池中石墨表现出优良的导电性能;‎ ‎(3)石墨与金刚石物理性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碳原子的排列方式不同.‎ 答案:‎ ‎(1)电能;‎ ‎(2)导电;‎ ‎(3)碳原子的排列方式 ‎【点评】本题通过回收利用废旧普通干电池的工艺流程考查了能量的转化,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可解答.‎ ‎17.(8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多,会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变暖,若继续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后果不堪设想.‎ ‎(1)空气中二氧化碳正常的体积分数为   ;‎ ‎(2)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   ;‎ ‎(3)自然界中的绿色植物可以通过   作用消耗二氧化碳;‎ ‎(4)为了防止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继续增加,可采取的措施是   .‎ ‎【解答】解:(1)二氧化碳占空气体积的0.03%,所以本题答案为:0.03%;‎ ‎(2)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动植物的呼吸作用,所以本题答案为:动植物的呼吸作用;‎ ‎(3)自然界中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主要是植物的光合作用,所以本题答案为:光合作用;‎ ‎(4)要减少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可以增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以采取植树造林的措施,所以本题答案为:植树造林.‎ ‎【点评】本题考查了二氧化碳的产生和消耗,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本题的易错点就是认为空气中二氧化碳的主要来源是化石燃料的燃烧.‎ ‎18.(10分)能源、环境与人类的生活和社会发展密切相关.‎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  ‎ ‎  .‎ ‎(2)为减少污染、提高煤的利用率,可将其转化为可燃性气体,此过程可认为是碳与水蒸气在高温下的反应,其微观示意图如图所示:‎ ‎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②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个数比为   ;‎ ‎(3)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人们积极寻找不含碳元素的燃料.经研究发现NH3‎ 在空气中燃烧的产物为没有污染的一种氧化物与空气中含量最多的气体,且释放大量能量,有一定应用前景.①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②将NH3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解答】解:(1)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 ‎(2)①由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H2O CO+H2;‎ 该反应生成物的分子数比为:1:1;‎ ‎(3)①氨气(NH3)中氮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4×1):(1×3)=14:3;‎ ‎②NH3燃烧生成水和氮气,方程式为:4NH3+3O26H2O+2N2.‎ 故答案为:(1)天然气;‎ ‎(2)①C+H2O CO+H2;②1:1;‎ ‎(3)①14:3;②4NH3+3O26H2O+2N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石燃料的种类,煤的利用,属于基础的知识,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的知识即可解答.‎ 三、实验探究题(共12分)‎ ‎19.(12分)为了弄清一个防空洞内气体成分中是否含有水蒸气、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甲、乙两个兴趣小组的同学从防空洞内采集了一些气体样品,分别用下列盛有药品的仪器(图中铁架台等夹持仪器均省略)检查气体成分.)‎ ‎(1)甲组采用分别检验的方法进行实验:‎ ‎①当选用B装置时,B中出现   现象,证明样品中含有水蒸气.‎ ‎②当选用D装置时,D中溶液变混浊,证明样品中含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③当选用   装置(填序号)时,该装置无明显现象,证明样品中不含一氧化碳.‎ ‎(2)乙组采用上述仪器按B→D→C→E→A顺序连接用来检验气体样品,C装置的作用是   ,写出C装置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  .‎ ‎(3)有了上述检测结果后,进人防空洞前还需进行   试验,因为空气里二氧化碳的体 ‎【解答】解:①白色硫酸铜粉末遇到水会生成蓝色的胆矾,当白色固体变蓝时就说明有水存在.②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变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化学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③一氧化碳能还原氧化铜,生成红色的铜,无现象就说明没有一氧化碳气体.‎ ‎(2)浓氢氧化钠溶液的作用就是除去混合气体中的二氧化碳,防止二氧化碳对后面实验的干扰.‎ ‎(3)人畜进入含二氧化碳的山洞或低洼的地方时要做灯火实验,避免过量的二氧化碳对人畜造成危害.‎ 答案:(1)①白色固体变蓝 ②Ca(OH)2+CO2═CaCO3↓+H2O ③A ‎(2)除去二氧化碳;2NaOH+CO2═Na2CO3+H2O ‎(3)灯火 ‎【点评】掌握常用的检验气体和除去气体的装置以及反应时的现象是解决此类题目的关键.‎ 四、计算题(共19分)‎ ‎20.(8分)有一种石灰石样品,其中含有的杂质是二氧化硅(一种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耐高温的固体).某学生想测定该样品的纯度,他取用2克这种石灰石样品,把20克稀盐酸分4次加入,充分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见下表.‎ 稀盐酸的用量 第1次加入5克 第2次加入5克 第3次加入5克 第4次加入5克 剩余固体的质量 ‎1.315克 ‎0.63克 ‎0.3克 ‎0.3克 问:(1)2克石灰石样品中,有杂质多少克?‎ ‎(2)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多少?‎ ‎【解答】解:‎ ‎(1)由图表分析知每加入5g盐酸会消耗0.685g固体,分析知第三次加入稀盐酸时碳酸钙已无剩余,故杂质的质量为0.3g;‎ ‎(2)由图表分析知第三次剩余的固体即为杂质的量,故有:‎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纯度为:×100%=85%‎ 答案:‎ ‎(1)2克石灰石样品中,有杂质0.3克;‎ ‎(2)石灰石样品的纯度是85%.‎ ‎【点评】此题是考查学生对图表的分析能力,并利用分析结果进行计算,关键是把握住完全反应的数据,利用有用的数据进行计算.‎ ‎21.(11分)某厂用石灰石高温煅烧制得生石灰,同时生成二氧化碳.若每天消耗含杂质5%的石灰石原料300t.请根据计算回答 ‎(1)理论上每天可生产氧化钙   t(假设杂质受热不分解)?(保留一位小数)‎ ‎(2)若每吨石灰石以100元的价格买入,制得的生石灰(含原杂质)以每吨250元卖出,扣除每吨石灰石原料生产的加工费30元,则该厂每天可获利润  ‎ ‎  元.‎ ‎【解答】解:(1)设生成氧化钙的质量为x.‎ CaCO3CaO+CO2↑‎ ‎100 56‎ ‎300t×(1﹣5%) x ‎=‎ x=159.6t ‎(2)该厂每天可获得的利润为 ‎250元/t×174.6t﹣(100元/t×300t+30元/t×300t)=4650元 答:(1)生产出的氧化钙的质量为159.6t.‎ ‎(2)该厂每天可获得的利润为4650元.‎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有关含杂质物质的化学方程式计算,难度较大.‎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中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实验室里有一瓶标签残缺的试剂.为能立即确定它是什么溶液,你认为下列做法合理的是(  )‎ A.猜想假设 B.查阅资料 C.进行试验 D.交流讨论 ‎2.学习化学可以了解日常生活中某些变化的本质,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川融化 B.葡萄酿酒 C.西瓜榨汁 D.玻璃破碎 ‎3.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它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液氧气于发射火箭 B.包装食品时充氮气以防腐 C.液氮用作制冷剂 D.氮气用于填充灯泡以延长寿命 ‎4.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空气中O2含量 B.‎ 检查气密性 C.‎ 硫燃烧 D.‎ 过滤 ‎5.市场上有“加碘食盐”、“高钙牛奶”等商品,这里的“碘、钙”指的是(  )‎ A.元素 B.分子 C.原子 D.离子 ‎6.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可以和许多物质发生化学反应.如图所示,关于三个反应的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都是化合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都需要点燃 D.生成物都是固体 ‎7. 2014年5月7日在南京丢失的放射源铱﹣192,于5月10日安全回收.铱﹣192是高危放射源,会危害人体健康、据如图判断,有关铱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铱的元素符号是Ir B.铱原子的原子序数为77‎ C.铱元素是非金属元素 D.铱元素的相对原子量为192.2‎ ‎8.据报道,用于清洗龙虾的“洗虾粉”中含有柠檬酸钠、亚硫酸钠[Na2SO3]等,可能会对人体的健康产生危害.其中Na2SO3中,S元素的化合价为(  )‎ A.﹣2 B.+2 C.+4 D.+6‎ ‎9.朝核问题引发了国际关注,核问题的关键是核能的如何利用,已知某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那么(  )‎ A.该原子是一种氢原子 B.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2‎ C.该原子核外有3个电子 D.该原子核带2个单位的正电荷 ‎【点评】此题是对原子结构的考查,解题的关键是对原子中质子、电子和核电荷数等关系的掌握.‎ ‎10.百合具有润肺止咳、养颜美容等功效,百合中含有秋水仙碱,其化学式为C22H25NO6,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秋水仙碱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一个秋水仙碱分子由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3个氧分子构成 C.秋水仙碱分子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22:25:1:6‎ D.秋水仙碱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 ‎11.阻燃剂氢氧化铝受热分解时吸收热量,同时生成耐高温的氧化铝和水蒸气,起到防火作用.下列关于该阻燃剂防火原因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反应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B.生成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表面,隔绝空气 C.生成大量水蒸气,降低可燃物周围氧气浓度 D.反应能够降低温度,可燃物不易达到着火点 ‎12.逻辑推理是学好化学的重要思维方法,下面是从小明同学学习笔记中摘录出来的一些推理,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 ‎①化学变化常有发光放热现象,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化学变化; ‎ ‎②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所以纯净物一定是由同种分子构成的;‎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⑥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所以具有相同质子数两种粒子一定是同种元素;‎ ‎⑦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 A.③⑤ B.①②⑤ C.①③④ D.①②③⑤⑥‎ ‎13.下列关于化学式“NaCl”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 B.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C.表示氯化钠是由Na原子核Cl原子构成的 D.表示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 ‎14.某种氮的氧化物中,已知氮元素与氧元素质量比为7:20,则该氧化物氮元素的化合价为(  )‎ A.﹣3 B.+1 C.+3 D.+5‎ ‎15.医务人员用3%的过氧化氢溶液为伤者处理伤口时.伤口上会看到大量的气泡.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 A.生成的气体可能是过氧化氢分解产生的氧气 B.伤口处的生物酶可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 C.只有二氧化锰能够使过氧化氢在常温下迅速分解产生氧气 D.过氧化氢和水的分子构成不同.所以它们的化学性质不同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3分)‎ ‎16.(9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基本工具.请用化学符号或化学式填空:‎ ‎(1)2个氢原子   ; (2)镁离子   ; (3)3个氧分子  .‎ ‎17.(8分)下面是从元素周期表中找出的几种元素相关信息,请回答下列问题:‎ ‎(1)钾元素属于   (填“金属”或“非金属”)元素,一个钾原子内的质子数为   .‎ ‎(2)现有下列粒子的结构示意图:‎ 用序号填空:属同种元素的粒子是   ,属阳离子的是   .‎ ‎18.(6分)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如图所示.‎ ‎(1)由该实验得,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①   ;②   .‎ ‎(2)实验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中使用铜片,是利用了铜的   .‎ ‎(4)烧杯中热水的作用是   ,   .‎ 三.实验题(共15分)‎ ‎19.(15分)研究和控制化学反应条件有重要意义.‎ ‎(1)同学们想探究双氧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三次实验,记录各收集一瓶相同体积氧气所需要的时间. ‎ 实验 ‎30%双氧水的质量(g)‎ 加入的水的体积(mL)‎ 二氧化锰质量(g)‎ 收集时间(s)‎ ‎1‎ ‎10‎ ‎40‎ ‎5‎ ‎200‎ ‎2‎ ‎20‎ ‎30‎ ‎5‎ ‎100‎ ‎3‎ ‎30‎ ‎20‎ ‎   ‎ ‎67‎ ② 取用二氧化锰的仪器是图1中的 B (选填编号).‎ ‎②写出上述反应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③ 实验3中,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为   g.‎ ④ 相同条件下,实验3产生氧气的速率最快,说明  ‎ ‎  .‎ ‎(2)同学通过查阅资料得知,双氧水在70℃以上会较快分解产生氧气.为了验证加热双氧水也可以产生氧气,同学们选择图2装置(气密性良好)进行实验.实验中观察到试管内产生气泡,但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可能的原因是   ,同学分析原因后,采用了   法收集气体,再检验,证明加热双氧水也可产生氧气.‎ 四、计算题(共17分)‎ ‎20.地沟油中含有一种强烈致癌物黄曲霉素B2(C17H14O6),长期食用会引起消化道癌变,请回答:‎ ‎(1)黄曲霉素B2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 ‎(2)黄曲霉素B2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3)‎15.7g黄曲霉素B2中含有   g氧元素.‎ 参考答案 ‎1. C 解析:‎ A、猜想假设只是对问题的可能性进行合理的推测,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溶液,故该做法错误.‎ B、查阅资料只是为实验探究过程找寻理论支持,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溶液,故该做法错误.‎ C、通过进行实验以及对实验现象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确定它是什么溶液,故该做法正确.‎ D、交流讨论可以使实验探究更合理、更完善,不能代替实验做出实验证明,不能确定它是什么溶液,故该做法错误.‎ ‎2. B 解析:A、冰川融化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葡萄酿酒的过程中有新物质酒精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西瓜榨汁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玻璃破碎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3. C 解析:A、液氧气于发射火箭,是利用了氧气的助燃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包装食品时充氮气以防腐,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稳定,无毒,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C、液氮用作制冷剂,是利用了液氮蒸发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正确.‎ D、氮气用于填充灯泡以延长寿命,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稳定,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4. B 解析:A、不能用硫来测空气中O2含量,因为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做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集气瓶底要放少量水,目的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大气,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用弹簧夹夹住右边导管,向长颈漏斗中倒水,液面高度不变,说明装置气密性良好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5. A 解析:“加碘食盐”、“高钙牛奶”等商品,这里的“碘、钙”指的是元素,如果是指单质,碘、钙等单质对人体有害,因此是指元素.‎ ‎6. D 解析:A、铁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硫燃烧生成二氧化硫,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都属于化合反应;‎ B、都是氧化反应;‎ C、反应条件都是点燃;‎ D、生成物中,四氧化三铁和五氧化二磷是固体,二氧化硫是气体.‎ ‎7. C 解析:A、根据右上角的字母可知,其元素符号为:Ir,故说法正确;‎ B、在原子中,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由元素周期表中左上角的数字77可知,其原子序数为77,故说法正确;‎ C、根据铱元素的汉字名称“铱”的偏旁“金”可知,为金属元素,故说法错误;‎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下方的数字192.2为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故说法正确.‎ ‎8. C 解析:钠元素显+1价,氧元素显﹣2价,设硫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3=0,则x=+4价.‎ ‎9. A 解析:A、由于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所以质子数为1的原子是氢原子,故说法正确;‎ B、该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2=3,故说法错误;‎ C、原子中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所以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的原子核外电子数为1,故说法错误;‎ D、这种核原料的原子核中含有1个质子和2个中子,每个质子带一个单位的正电荷,中子不带电,故该原子核带1个单位的正电荷,故说法错误.‎ ‎10. C 解析:A.秋水仙碱的化学式为C22H25NO6,可见它是由碳、氢、氮、氧四种元素组成的,故错误;‎ B.秋水仙碱的化学式为C22H25NO6,可见一个秋水仙碱分子中有22个碳原子、25个氢原子、1个氮原子和6个氧原子,故错误;‎ C.秋水仙碱的化学式为C22H25NO6,可见其中碳、氢、氮、氧原子个数比为22:25:1::6,故正确;‎ D.秋水仙碱的化学式为C22H25NO6,其中碳元素的质量为:12×22=264;氢元素的质量为1×25=25;氮元素的质量为14;氧元素的质量为16×6=96,可见其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大,故错误.‎ ‎11. A 解析: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环境温度降低,但着火点是物质本身的属性,不能降低,故A错误;‎ B、生成的氧化铝覆盖在可燃物的表面,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故B正确;‎ C、该反应生成了水,形成的水蒸气使可燃物与氧气接触的面积减少,从而减低可燃物周围氧气的浓度,故C正确;‎ D、该反应是吸热反应,能使温度降低,使温度达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故D正确.‎ ‎12. D 解析:①化学变化常有发光放热现象,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化学变化,如电灯发光,属于物理变化;②分子可以构成物质,但是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如铁是由原子构成的;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是不正确的,因为氧气和臭氧组成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是正确的;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不正确,例如高锰酸钾中含有氧元素,但不是氧化物;⑥同种元素的原子具有相同的质子数,但具有相同质子数两种粒子不一定是同种元素;‎ ‎⑦当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个电子时,元素的性质比较稳定,氖原子核外最外层电子数为8,所以氖气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正确;‎ ‎13. C 解析:A、NaCl可表示氯化钠这种物质,故选项说法正确.‎ B、氯化钠属于化合物,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故其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故选项说法正确.‎ C、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D、NaCl可表示氯化钠由钠元素和氯元素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14. D 解析:氮的氧化物中,氮、氧质量比为7:20,则该氮的氧化物的分子中氮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比为:=2:5,故该氧化物的化学式为N2O5.‎ 氧元素显﹣2价,设氮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2x+(﹣2)×5=0,则x=+5价.‎ ‎15. C 解析:A、由于过氧化氢中含有氧元素,所以生成的气体可能是氧气,故A正确;‎ B、因为一种反应的催化剂可能有多种,所以说伤口处的生物酶可能对过氧化氢的分解起到催化作用,故B正确;‎ C、过氧化氢分解产生氧气的反应,可以用二氧化锰作催化剂,也可以用氧化铁、氧化铜等作催化剂,故C错误;‎ D、同种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分子性质不同,故D正确.‎ ‎16. (1)2H; (2)Mg2+ (3)3O2‎ 解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就是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所以2个氢原子,就可表示为:2H;‎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故镁离子可表示为:Mg2+;‎ ‎(3)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3个氧分子表示为:3O2.‎ ‎ 17. (1)金属;19;(2)AC;AD.‎ ‎【解答】解:(1)钾的汉字偏旁是“金”,可见属于金属元素;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故填:金属;19;‎ ‎(2)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AC属于同种元素;在阳离子中,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故填:AC;AD.‎ ‎18.(1)氧气(O2或空气);温度达到着火点.‎ ‎(2)4P+5O22P2O5;‎ ‎(3)导热性;‎ ‎(4)提供热量;隔绝空气(或氧气).‎ 解析:(1)可燃物要燃烧具备两个条件:一是与氧气接触,二是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磷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2P2O5‎ ‎(3)在本实验中铜片能传热,利用这一性质给白磷和红磷加热;‎ ‎(4)探究燃烧的条件,热水是加热铜片温度,隔绝空气.‎ ‎19. 氧气中混有较多的水蒸气;排水.‎ 解析:(1)①二氧化锰是固体粉末,取用时要用药匙;故填:B;‎ ‎②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故反应的方程式是:2H2O22H2O+O2↑;‎ ‎③实验探究双氧水的溶质质量分数对反应速率的影响.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进行了三次实验,所以实验3中,加入的二氧化锰质量为5g;故填:5;‎ ‎④通过实验中的数据可知,在相同的条件下,双氧水的溶质质量分数越大,反应速率越快.故填:相同条件下,反应物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2)在加热双氧水的过程中一定会有水蒸气散出,使收集的氧气不纯,所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导管口没有复燃;为收集到较纯净的氧气,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 ‎20. (1)314;(2)17:14:6;(3)‎‎4.8g.‎ 解析:(1)黄曲霉毒素B2(C17H14O6)的相对分子质量=12×17+1×14+16×6=314;‎ ‎(2)一个黄曲霉素B2(化学式C17H14O6)分子是由17个碳原子、14个氢原子、6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黄曲霉毒素B2(C17H14O6)中C、H、O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17:14:6;‎ ‎(3)‎15.7g黄曲霉素B2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为:‎15.7g××100%=‎‎4.8g.‎ 科粤版化学九年级上册期末测试题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45分)‎ ‎1.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冰雪融化 B.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 C.酒精燃烧 D.石蜡融化 ‎2.下列情况:①煤燃烧;②燃放鞭炮;③工业废气任意排放;④燃油汽车排放的尾气;⑤氢能源汽车排放的尾气,会引起空气污染的是(  )‎ A.①④⑤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⑤ D.①②③④⑤‎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纯净氧气时,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 B.把试管口略向下倾斜固定在铁架台上 C.导管口开始有气泡放出时就立即收集,防止生成的气体跑掉 D.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停止加热时,先要把导管移出水面,然后再熄灭酒精灯 ‎4.对下列实验中出现的异常现象分析合理的是(  )‎ A.制取O2气体时,始终收集不到O2﹣﹣收集O2的集气瓶没盖严 B.点燃氢气时,发生爆炸﹣﹣点燃前可能没有检验氢气的纯度 C.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炸裂﹣﹣用于引燃的火柴过长 D.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少于 ﹣﹣红磷过量 ‎5.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不对应的是(  )‎ A.食品包装中充氮气以防腐﹣﹣常温下氮气的化学性质不活泼 B.一氧化碳用于冶炼金属﹣﹣一氧化碳具有可燃性 C.稀有气体能制成多种用途的电光源﹣﹣稀有气体在通电时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D.干冰可用做制冷剂﹣﹣干冰升华吸热 ‎6.小强同学进行的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B. C. D.‎ ‎7.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倡导健康安全的生活理念。下列做法中,不合理的是(  )‎ A.开发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能源 B.将污水排入大海 C.察觉燃气泄漏后,严禁明火或电火花 D.将垃圾分类投放 ‎8.下列对一些事实的解释中,错误的是(  )‎ 事 实 解 释 A 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 原子大小发生改变 B 酒香不怕巷子深 分子不断运动 C CO有毒 CO2无毒 两种物质的分子构成不同 D CuSO4溶液和Na2SO4溶液的颜色不同 两种溶液中的阳离子不同 ‎9.如图是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从该图获取的信息正确的是(  )‎ A.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20‎ B.该元素原子的电子数为40‎ C.该元素属于非金属元素 D.该元素在地壳中的含量为40.08%‎ ‎10.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铜 B.二氧化碳 C.金刚石 D.氯化钠 ‎11.硒是人体必需的一种微量元素,严重缺硒有可能诱发皮肤疾病。已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下列有关硒原子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核电荷数为79 B.核外电子数为34‎ C.质子数为34 D.中子数为45‎ ‎12. “世界无烟日”的主题是“清洁空气、拒吸二手烟”。香烟燃烧产生的烟气中含有尼古丁(化学式为C10H14N2)、焦油、一氧化碳。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吸烟有害健康 B.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5:7:1‎ C.CO比O2更容易同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内缺氧 D.尼古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7.3%‎ ‎13.我国著名化学家徐辉碧教授根据众多实验事实,提出了硒元素(Se)与艾滋病的发生和发展有关。K2SeO4是一种含硒的化合物,其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 A.+4 B.+6 C.+2 D.﹣4‎ ‎14.婴幼儿食用含三聚氰胺(化学式为C3N6H6)幼儿奶粉导致婴幼儿产生肾结石病症。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三聚氰胺是化合物 B.三聚氰胺的一个分子中含15个原子 C.三聚氰胺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3:6:6‎ D.三聚氰胺在空气中充分燃烧除生成CO2和H2O外,还生成氮的氧化物 ‎15.下列灭火方法不合理的是(  )‎ A.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面上燃烧,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B.森林发生火灾,可砍掉部分树木,形成隔离带 C.堆放杂物的纸箱着火,用水浇灭 D.油锅着火,泼水灭火 二、填空题(本题包括3小题,共22分)‎ ‎16.(6分)如图所示,将细铁丝分别放在充满氮气、氧气的集气瓶中进行实验。‎ 实验 Ⅰ Ⅱ 集气瓶中的气体 氮气 氧气 接通电源加热后观察到的现象 铁丝红热,不燃烧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 ‎(1)实验Ⅱ中,反应后有   色固体生成,集气瓶中水的作用是  。‎ ‎(2)接通电源后,对比Ⅰ、Ⅱ实验现象,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3)在上述实验中,能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的依据是  ‎ ‎  。‎ ‎17.(6分)实验桌上放置一瓶无色无味的气体(如图所示)‎ ‎ 请你猜想一下是什么气体?‎ ‎(1)写出两种可能性   。‎ ‎(2)并对其中一种猜想用实验的方法验证,写出实验的操作步骤、现象和结论  ‎ ‎ ‎ ‎  。‎ ‎18.(10分)目前部分农村的饮用水主要还是地下水。饮用遭到污染或硬度大的地下水不利于人体健康。政府积极建设自来水厂,让农民喝上健康的水。‎ ‎(1)检验某地下水是硬水还中软水,可用的物质是   。‎ ‎(2)为了降低水的硬度,要建议农民在饮用前要   。‎ ‎(3)自来水生产过程中可用   方法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4)自来水厂用活性炭的   性去除水中的色素,该性质是   性质(填“化学”或“物理”)。‎ ‎(5)目前湘江河水污染严重,河水污染的原因之一是  ‎ ‎  ,从保护水资源的角度向全市人民发出倡议:  ‎ ‎  。‎ 三、实验题(共16分)‎ ‎19.实验室利用如图实验装置进行有关化学实验,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仪器甲、乙的名称:甲   ,乙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可选择图中的   (填标号),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   (填“a”或“b”)端通入。‎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   (填“a”或“b”)端,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   。‎ ‎(4)用上述制取二氧化碳实验后的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蒸发的操作训练。‎ ‎①对固液残留物进行过滤,应选择图中   (填标号)装置,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 ‎②取上述少量滤液进行蒸发,蒸发过程玻璃棒不断搅拌的目的是   ,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   。‎ 四、计算题(共17分)‎ ‎20.把干燥纯净的氯酸钾与二氧化锰混合物15.5g装入大试管中加热,待反应完全后,将试管冷却、称量,得到10.7g剩余固体。求:‎ ‎(1)生成氧气多少克?‎ ‎(2)剩余10.7g固体中氯化钾、二氧化锰各多少克?‎ 参考答案)‎ ‎1.C.解:冰雪融化,还是水分子,故A项错误;‎ 分离液态空气制氧气,空气中有氧气,故B项错误;‎ 酒精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故C项正确;‎ 石蜡融化,还是石蜡,故D项错误。‎ ‎2. B解:①煤是复杂的混合物,主要含有碳元素,还含有氮、硫、氧以及无机矿物质,燃烧产物除二氧化碳外,还有一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等空气污染物,所以会引起空气污染;‎ ‎②燃放鞭炮会产生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烟尘等空气污染物,还会产生噪声污染,所以会引起空气污染;‎ ‎③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有害气体和烟尘,所以会引起空气污染;‎ ‎④用汽油为燃料的汽车排放的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未燃烧的碳氢化合物、氮的氧化物、含铅化合物等,所以会引起空气污染;‎ ‎⑤氢气的燃烧产物是不污染环境的水,所以不会引起空气污染。‎ ‎3. C解:为了收集的氧气更纯净,应在试管口放一团棉花,防止高锰酸钾粉末进入导管,故A项正确;‎ 为防止加热时试管内壁出现的小水珠流到试管底部将试管炸裂,因此试管口要略向下倾斜,故B项正确;‎ 导管口的气泡连续、均匀的放出时开始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不纯,故C项错误;‎ 为防止冷水倒吸入热的试管,则在实验完毕后,先将导管移出水面再熄灭酒精灯,故D项正确。‎ ‎4.B.解:制取氧气时,始终收集不到气体,可能是由于装置漏气所引起;而收集时集气瓶没盖严并不影响气体的收集,故A项不符合题意;‎ 可燃性气体氢气点燃时发生爆炸,可推断氢气不纯,在点燃氢气前没有进行纯度的检查,故B项符合题意;‎ 细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在集气瓶底放少量水或铺一层沙,可以防止高温生成物直接落在瓶底而使瓶底炸裂;集气瓶底炸裂,则是由于集气瓶底没留水或未铺沙,与引燃火柴过长无关,引燃火柴过长只会造成氧气的大量消耗。故C项不符合题意;‎ 在验证空气中氧气含量时,为使氧气完全反应,需要加入过量的红磷;而进入水的量少于 ,则可能是由于红磷量不足所造成等的,故D项不符合题意。‎ ‎5. B解: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食品包装中充氮气可以防腐,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一致,故A项正确;‎ 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因此一氧化碳可用于冶炼金属,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不一致,故B项错误;‎ 稀有气体通电发出不同颜色的光,可用于制作霓虹灯,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一致,故C项正确;‎ 干冰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故该物质的性质与其用途对应一致,故D项正确。‎ ‎6. D解:液体倾倒时,瓶塞要倒放,标签对准手心,瓶口与试管口紧挨,而且试管要稍微倾斜,故A项错误;‎ 读取量筒内液体的体积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故B项错误;‎ 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冒盖灭,切不可用嘴吹灭,故C项错误;‎ 将粉末状药品装入试管时,试管横放,用药匙或纸槽将药品送入试管,不可沾在试管壁上,故D项正确。‎ ‎7. B解:开发新能源,减少使用化石能源能有效的控制污染,保护环境,故A项正确;‎ 将污水排入大海,会造成水体的污染,故B项错误;‎ 察觉燃气泄漏后,严禁明火或电火花,以防引起爆炸,故C项正确;‎ 将垃圾分类投放可以使部分垃圾回收,能节约资源,故D项正确。‎ ‎8. A解:温度计中的水银(汞)热胀冷缩,是因为汞原子间的间隔发生了改变,而不是原子大小发生改变,故A项解释错误;‎ 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为酒精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酒香,故B项解释正确;‎ CO有毒,CO2无毒,是因为它们分子的构成不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故C项解释正确;‎ CuSO4溶液和Na2SO4溶液的颜色不同,是因为两种溶液中的阳离子不同,故D项解释正确。‎ ‎9. A解: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该元素原子的质子数为20,故A项正确;‎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故B项错误;‎ 根据化学元素汉字名称的偏旁可辨别元素的种类,金属元素名称一般有“金”字旁;因此该元素属于金属元素,故C项错误;‎ 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可知,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40.08,故D项错误。‎ ‎10. D解:铜属于金属单质,是由铜原子直接构成的,故A项不符合题意;‎ 二氧化碳是由二氧化碳分子构成的,故B项不符合题意;‎ 金刚石属于固态非金属单质,是由碳原子直接构成的,故C项不符合题意;‎ 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故D项符合题意。‎ ‎11. A解:由题意可知“硒的原子序数为34,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为79”,再根据“原子序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核电荷数”,则可知核外电子数为34、质子数为34、中子数为79﹣34=45,核电荷数为34。‎ ‎12. B解:烟草在燃烧过程中,产生了许多有害物质,如尼古丁、一氧化碳、焦油等,吸烟有害健康,故A选项说法正确;‎ 尼古丁中碳、氢、氮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0):(1×14):(14×2)≠5:7:1,故B选项说法错误;‎ 一氧化碳能和血红蛋白结合使人中毒,CO比O2更容易同血红蛋白结合,导致人体内缺氧,故C选项说法正确;‎ 尼古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100%≈17.3%,故D选项说法正确。‎ ‎13. B解: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K2SeO4中硒元素的化合价为:‎ ‎(+1)×2+x+(﹣2)×4=0,则x=+6。‎ ‎14. C解:根据化合物的定义,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为化合物,故A正确;‎ 由三聚氰胺的化学式C3N6H6可知,其一个分子中的原子个数为:3+6+6=15;故B正确;‎ 三聚氰胺中碳、氮、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3):(14×6):(1×6)=6:14:1,故C错误;‎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故D正确。‎ ‎15. D解:酒精在桌上燃烧,可用湿抹布扑盖,使酒精隔绝氧气,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A合理;‎ 扑灭森林火灾时,设置隔离带撤走可燃物,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B合理;‎ 放杂物的纸箱着火时,可以喷大量水,降温到燃烧物的着火点以下,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合理;‎ 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D不合理。‎ ‎16. (1)黑 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2)与氧气接触 ‎(3)实验Ⅱ(或在氧气中)中,加热前不燃烧,接通电源(或加热)后燃烧 解:(1)实验Ⅱ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为防止生成物炸裂集气瓶,需集气瓶中放水;‎ ‎(2)接通电源后,实验Ⅰ中铁丝红热,不燃烧;实验Ⅱ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可知可燃物燃烧的条件之一是与氧气接触;‎ ‎(3)实验Ⅱ(或在氧气中)中,加热前不燃烧,接通电源(或加热)后燃烧,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温度达到着火点。‎ ‎17.(1)该气体可能是氧气还可能是二氧化碳 ‎(2)把带火星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木条复燃,该气体是氧气(或向集气瓶中倒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该气体是二氧化碳)‎ 解:集气瓶正放,说明该气体的密度比空气大,另外该气体还无色无味,就我们所熟悉的气体来说,该气体可能是氧气,也可能是二氧化碳;氧气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可用带火星的木条检验,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所以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检验。‎ ‎18. (1)肥皂水 (2)煮沸 (3)过滤 (4)吸附 物理 ‎(5)工业废水未处理达标后排放或生活污水未处理后排放或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 禁用含磷洗衣粉;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 解:(1)硬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少,软水中加入肥皂水产生泡沫多,所以检验某地下水是硬水还是软水,可用的物质是肥皂水。 ‎ ‎(2)硬水软化可加热煮沸,硬水中的钙镁化合物会转化成沉淀,使硬水软化。 ‎ ‎(3)水中不溶性杂质可用过滤的方法除去。‎ ‎(4)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水中杂质、除去臭味;此过程中,并没有生成新物质,所以发生的属于物理变化。‎ ‎(5)造成水体污染的主要原因有工业废水未处理达标后排放,生活污水未处理后排放,大量使用化肥农药等;防治水体污染的方法有:①不用含磷洗衣粉,②生活污水、工业污水处理达标后再排放等措施可以达到保护水资源的目的。‎ ‎19. (1)酒精灯 烧杯 (2)A 2KMnO4 K2MnO4+MnO2+O2↑ a ‎(3)CaCO3+2HCl=CaCl2+H2O+CO2↑ a 澄清的石灰水 ‎(4)①D 引流 ②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 氯化钙 解:(1)根据实验室常用仪器可知:甲、酒精灯;乙、烧杯。‎ ‎(2)高锰酸钾受热时能够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故选A,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KMnO4K2MnO4+MnO2+O2↑;氧气的密度比水的小,故用充满水的装置C收集氧气,则氧气需从a进。‎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二氧化碳能够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用装置C收集二氧化碳,从b进,验满时,燃着木条应放在a端;检验二氧化碳的试剂是澄清的石灰水。‎ ‎(4)①固液分离可以用过滤的方法,过滤时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②蒸发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为的是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飞溅,析出的固体中一定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钙。‎ ‎20.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15.5g﹣10.7g=4.8g; ‎ ‎(2)设生成氯化钾的质量为x,‎ ‎ 149 96‎ ‎ x 4.8g x=7.45g ‎10.7g固体物质中,二氧化锰的质量为:10.7g﹣7.45g=3.25g,‎ 答:10.7g固体物质中含有氯化钾和二氧化锰,质量分别是7.45g、3.2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