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53.50 KB
  • 2021-11-06 发布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二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 解析版

  • 3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二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19年12月开始,新冠状病毒开始向全球肆虐,下列采取的措施科学合理的是(  )‎ A.室内消毒时喷洒大量的酒精溶液 ‎ B.消毒后的教室门窗要紧闭 ‎ C.身体强壮的人不需带口罩 ‎ D.食堂餐具可通过高温消毒 ‎2.(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干冰升华 C.滴水成冰 D.汽油挥发 ‎3.(2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O2 B.H2O C.NaCl D.He ‎4.(2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 A.碳酸钠 NaCO3 B.硫酸 H2SO4 ‎ C.氧化铁 FeO D.氢氧化钾 K(OH)2‎ ‎5.(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 ‎ B.氧气验满 ‎ C.向试管内倾倒少量稀盐酸 ‎ D.过滤 ‎6.(2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 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 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 ‎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7.(2分)下列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是(  )‎ A.HClO B.NaClO2 C.ClO2 D.KClO3‎ ‎8.(2分)当氯气通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3Cl2+6NaOH═5NaCl+X+3H2O,X是下列哪种物质(  )‎ A.NaCl B.NaClO2 C.ClO2 D.NaClO3‎ ‎9.(2分)84消毒液显碱性(主要成分是NaClO),如与酸性清洁剂混用,就会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氯气。84消毒液属于(  )‎ A.碱 B.氧化物 C.盐 D.混合物 ‎10.(2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油加入汽油中,振荡后可形成溶液 ‎ B.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 C.稀硫酸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 D.在2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液变为紫红色 ‎11.(2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①NH3+CO2+H2O═NH4HCO3‎ ‎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 ‎③2NaHCO3Na2CO3+H2O+CO2↑在上述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12.(2分)回顾基础实验“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3g,需要水的体积为47mL ‎ B.称取氯化钠:用药匙往托盘天平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当发现指针向左偏转,应该将砝码向右移动 ‎ C.量取水: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 D.溶解、转移:用玻璃棒搅拌至氯化钠完全溶解,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贴上标签 ‎13.(2分)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油脂和维生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组成都含有C、H、O、N等元素 ‎ B.在一定条件下,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可转化为淀粉、纤维素等物质 ‎ C.人体所需的各类维生素,都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合成 ‎ D.常温下,动物性脂肪通常呈液态 ‎14.(2分)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Fe3O4 B.CO2→O2 C.H2O2→H2 D.CuO→CuCl2‎ ‎15.(2分)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物质区分开的是(  ) ‎ 选项 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 分别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B 棉线、羊毛线 分别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C 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氯化钾溶液、硫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16.(2分)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 B.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 C.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 D.向点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17.(2分)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Fe3+、Cl﹣ B.Na+、K+、CO32﹣ ‎ C.Ba2+、Na+、OH﹣ D.Mg2+、NH4+、SO42﹣‎ ‎18.(2分)下列关于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说法不合理的是(  )‎ A.KNO3是一种复合肥料 ‎ B.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 ‎ C.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D.将氯化铵和草木灰混合使用 ‎19.(2分)某同学取4g ZnO、Al2O3、Cu的混合固体,与73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混合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A.70% B.40% C.30% D.60%‎ ‎20.(2分)将草酸(H2C2O4,沸点约150℃,分解温度约190℃)隔绝空气加热,得到的混合物经充分冷却后,残余气体M(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M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M中一定含有CO2 ‎ B.若丙中固体变黑、丁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M中一定含CO ‎ C.若装置甲、乙位置互换,则无法判断M中是否含有CO ‎ D.若加热所得混合物不经充分冷却,则M中可能混有草酸蒸气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国家电网兴建的国内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于4月30日在上海开工。这是高温超导电缆输电技术在国内首次启动商业化应用。‎ 所谓高温超导,是指在相对于绝对零度而言的接近零下200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下,利用超导材料的超导特性,使电力传输介质接近于零电阻,电能传输损耗接近于零,从而实现低电压等级的大容量输电。‎ ‎1987年中国科学院赵忠贤发现的超导体钇钡铜氧化物体系(Y﹣Ba﹣Cu﹣O)当温度达到﹣183℃时,电阻值为零。后来其他科学家研究发现铋鍶钙铜氧化物体系(Bi﹣Sr﹣Ca﹣Cu﹣O)也具有超导性,其电阻值为零时,温度为﹣153℃.这些研究成果使超导体应用的研究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高温超导输电,是当前电力行业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工程技术之一。该项目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达100%,预计将于2020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成为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距离最长、全商业化运行的35千伏超导电缆工程。‎ ‎(1)高温超导输电的过程中,利用液态氮的   、   (填两点性质);‎ ‎(2)钙的原子序数为20,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在反应中易   电子,所形成的微粒符号为   ;‎ ‎(3)超导材料属于   材料。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看,高温超导电缆输电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它具有   、   等重大意义。‎ ‎22.(7分)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小红在化学实验报告中是这样记录生锈铁钉和足量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刚接触,生锈铁钉表面就有气泡产生,还未反应的铁锈会掉入到试管底部,溶液逐渐变为黄色;反应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持续有较多细小气泡产生,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反应经过一昼夜后,溶液显浅绿色,试管底部有一些黑色残渣。‎ ‎(1)从上述实验中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断铁锈是一种   物质(结构特点);‎ ‎(2)铁锈(主要成分Fe2O3)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 ‎(3)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浅绿色,是还未反应的铁将Fe3+转化为Fe2+.在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的过程中,减少的微粒是   (填微粒符号);‎ ‎(4)经过一昼夜的反应后,试管中黑色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填一种即可)。‎ ‎23.(12分)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几种常用装置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②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该反应属于   (填基本反应类型),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用E装置收集气体,当   时收集比较适宜。为什么?   。‎ ‎(3)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填字母序号)。‎ ‎(4)再探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是初中常见物质,其熔点是356℃.将0.2g氧化铁和1.0g氯酸钾混合加热,通过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如图2。‎ ‎①若氧化铁是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则在反应后氧化铁的质量为   g;‎ ‎②由图可知,氯酸钾的分解温度   (填“高于”或者“低于”)356℃;‎ ‎③若用氯酸钾和氧化铁混合加热制氧气,A装置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 ‎④若要测量制得氧气的体积,需要将上述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接口按照a→b→c→d的顺序连接起来,且F装置内的“b”或者“c”需要延伸,请在图F中画出延伸部分。‎ ‎24.(10分)‎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中含有人类生存和从事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半成品”。我们要变废为宝,保护好环境,首先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 ‎(1)在垃圾回收中,我们提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下列物质中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 A.旧书、旧报纸 B.易拉罐 C.空矿泉水瓶 D.废弃的口罩 E.果皮 ‎(2)我们的现代生活离不开电池,电池的使用能减少大气污染物和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但废弃的电池(如含汞电池)却属于有害垃圾呢?   (文字叙述)。‎ ‎(3)一些可燃性的垃圾可用于燃烧发电。‎ ‎①垃圾发电厂中的可燃性垃圾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水分,我们一般可通过   等措施,促进可燃性垃圾完全燃烧,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②在燃烧过程中,可能会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除去二氧化硫还可以用石灰乳吸收,写出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 ‎③在综合反应塔和袋式除尘器之间的水平烟道中,喷入活性炭粉末,对残留的二噁英等有害有毒气体进行   。‎ ‎(4)在我们一些农村中,将植物的秸秆和人、动物的排泄物加入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 ‎25.(6分)利用制磷肥的副产物氟硅酸钠(Na2SiF6)生产冰晶石(Na3AlF6‎ ‎)的工艺流程如图1:‎ 注:‎ ‎①氨水在常温下易挥发;‎ ‎②水浴加热过程中生成冰晶石的化学方程式:2NaF+4NH4F+NaAlO2Na3AlF6↓+4NH3↑+2H2O;‎ ‎③冰晶石作溶剂,将氧化铝溶解,然后电解。冰晶石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它解决了氧化铝熔点高(达2050℃)、又不导电、无法单独电解的困难。氧化铝溶入冰晶石之后就可以在940~980℃下进行电解。‎ ‎(1)分解过程发生的反应为Na2SiF6+4NH3•H2O═2NaF+4NH4F+X↓+2H2O.工业上把滤渣X叫白炭黑,其化学式为   。‎ ‎(2)分解时白炭黑产率和冰晶石纯度与pH的关系如图2,分解时需要控制溶液的pH=   ;能提高其分解速率的措施有   (填字母)。‎ A.快速搅拌 B.加热混合液至100℃‎ C.减小氨水浓度 ‎(3)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 ‎(4)冰晶石在电解冶炼铝中,它在熔融状态时比铝轻,电解得到的铝沉于槽底,冰晶石浮于其上,起着   的作用。‎ ‎26.(10分)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由上表可以总结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 ‎(2)20℃时,向50g水中加入15.8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 ‎(3)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固态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则小烧杯中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的是   (填字母)。‎ a.冰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4)40℃时,向100g水中加入80g硝酸钾若要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 ‎(5)现有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10g,若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   ;通过   操作可将析出的硝酸钾晶体和溶液分离。‎ ‎(6)现有80℃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则至少降温到   (温度范围)才能得到硝酸钾针状晶体。‎ a.0℃﹣20℃‎ b.20℃﹣40℃‎ c.40℃﹣60℃‎ d.60℃﹣80℃‎ ‎27.(7分)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我们初中化学中两种常见的碳酸盐,它们与酸反应的情形非常相似。两者与酸反应有区别吗?老师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几组探究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1】:同时将足量的稀盐酸倒入锥形瓶甲和锥形瓶乙中。‎ 反应至5s生成气体的速率:碳酸氢钠   碳酸钠(选填“>”、“<”、“=”)。‎ ‎【实验2】: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2g碳酸钠粉末,一个锥形瓶中倒入20mL的蒸馏水,另一个锥形瓶中倒入20mL质量分数15%的稀盐酸,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其温度变化(如图a)。另取2g碳酸氢钠粉末,重复上述实验(如图b)。‎ ‎(1)从温度曲线看,碳酸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   (吸收或放出)热量。碳酸氢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   (吸收或放出)热量。‎ ‎(2)两种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它们与酸的反应速率   (填“有”或“无”)较大影响。‎ ‎【实验3】:分别将极稀的盐酸逐滴滴入试管甲和试管乙中,边滴边振荡。‎ 现象为:‎ ‎①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②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反思】在【实验3】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为何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研究小组查阅资料,绘制出微观示意图。‎ ‎①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 ‎②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   碳酸钠(选填“>”,“<”,“=”)。‎ ‎2020年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二中中考化学模拟试卷(5)‎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单项选择题(包括20题,每题2分,共40分.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2分)2019年12月开始,新冠状病毒开始向全球肆虐,下列采取的措施科学合理的是(  )‎ A.室内消毒时喷洒大量的酒精溶液 ‎ B.消毒后的教室门窗要紧闭 ‎ C.身体强壮的人不需带口罩 ‎ D.食堂餐具可通过高温消毒 ‎【分析】根据新冠肺炎的消毒措施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室内消毒时不能喷洒大量的酒精溶液,因为酒精具有可燃性,应该喷洒适量的酒精溶液,说法错误;‎ B、消毒后的教室门窗不要紧闭,要注意通风,说法错误;‎ C、身体强壮的人也需带口罩,说法错误;‎ D、食堂餐具可通过高温消毒杀死细菌,说法正确;‎ 故选:D。‎ ‎2.(2分)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钢铁生锈 B.干冰升华 C.滴水成冰 D.汽油挥发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确定。判断一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要依据在变化过程中有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生成其他物质的是化学变化,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是物理变化。‎ ‎【解答】解:钢铁生锈生成了主要成分是氧化铁的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故A正确;‎ B、干冰升华是由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B错;‎ C、滴水成冰是由液态变为固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 D、汽油挥发是由液态变为气态,只是状态的改变,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 故选:A。‎ ‎3.(2分)下列物质由离子构成的是(  )‎ A.O2 B.H2O C.NaCl D.He ‎【分析】根据金属、大多数固态非金属单质、稀有气体等由原子构成;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气态的非金属单质和一般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氢气、水等;有些物质是由离子构成的,一般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如氯化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氧气属于气态非金属单质,是由氧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B、水是由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是由水分子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C、氯化钠是含有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的化合物,氯化钠是由钠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符合题意,故选项正确。‎ D、氦气属于稀有气体单质,是由氦原子直接构成的,不符合题意,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2分)下列物质的化学式的读法和写法都正确的是(  )‎ A.碳酸钠 NaCO3 B.硫酸 H2SO4 ‎ C.氧化铁 FeO D.氢氧化钾 K(OH)2‎ ‎【分析】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解:A、碳酸钠中钠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Na2C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B、硫酸中氢元素显+1价,硫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H2SO4,故选项化学式书写正确。‎ C、氧化铁中铁元素显+3价,氧元素显﹣2价,其化学式为:Fe2O3,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D、氢氧化钾中钾元素显+1价,氢氧根显﹣1价,其化学式为:KOH,故选项化学式书写错误。‎ 故选:B。‎ ‎5.(2分)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测定溶液PH ‎ B.氧气验满 ‎ C.向试管内倾倒少量稀盐酸 ‎ D.过滤 ‎【分析】A、根据pH试纸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氧气的验满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 ‎【解答】解:A、用pH试纸测定未知溶液的pH时,正确的操作方法为用玻璃棒蘸取少量待测液滴在干燥的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比来确定pH.不能将pH试纸伸入待测液中,否则会污染待测液,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氧气验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向试管中倾倒少量稀盐酸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盛滤液的容器应使用烧杯、漏斗下端应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6.(2分)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是化学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释下列现象,其中不合理的是(  )‎ A.水结成冰﹣﹣分子停止运动 ‎ 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分子本身发生变化 ‎ 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分子间有间隔 ‎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分子很小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分子总在是在不断的运动的,水结成冰,分子并没有停止运动,故选项解释错误。‎ B、氢气和氧气生成水,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在化学变化中分子本身发生变化,故选项解释正确。‎ C、1体积水和1体积酒精混合后总体积变小,是由于分子间有间隔,水和酒精混合时分子相互占据了间隔,故选项解释正确。‎ D、1滴水中大约有1.67×1021个水分子,说明了分子很小。故解释正确。‎ 故选:A。‎ ‎7.(2分)下列物质中氯元素化合价最高的是(  )‎ A.HClO B.NaClO2 C.ClO2 D.KClO3‎ ‎【分析】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0、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各选项中的化学式进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A、HClO中氧元素显﹣2,氢元素显+1,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x+(﹣2)+1=0,则x=+1;‎ B、NaClO2 氧元素显﹣2,钠元素显+1,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y,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y+(﹣2)×2+1=0,则y=+3;‎ C、氧元素显﹣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m,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则:m+(﹣2)×2=0,则m=+4;‎ D、钾元素显+1,氧元素显﹣2,设氯元素的化合价是z,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KClO3中氯元素的化合价:(+1)+z+(﹣2)×3=0,则z=+5;‎ 故选:D。‎ ‎8.(2分)当氯气通入热的氢氧化钠溶液中3Cl2+6NaOH═5NaCl+X+3H2O,X是下列哪种物质(  )‎ A.NaCl B.NaClO2 C.ClO2 D.NaClO3‎ ‎【分析】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原子个数不变进行分析。‎ ‎【解答】解:反应物中有6个氯原子、6个钠原子、6个氧原子、6个氢原子,生成物中有5个钠原子、5个氯原子、6个氢原子、3个氧原子,所以X是NaClO3,故选:D。‎ ‎9.(2分)84消毒液显碱性(主要成分是NaClO),如与酸性清洁剂混用,就会发生反应产生有毒物质氯气。84消毒液属于(  )‎ A.碱 B.氧化物 C.盐 D.混合物 ‎【分析】根据混合物的概念判断即可。‎ ‎【解答】解:84消毒液主要成分是NaClO,属于混合物,‎ 故选:D。‎ ‎10.(2分)下列有关溶液的说法错误的是(  )‎ A.食用油加入汽油中,振荡后可形成溶液 ‎ B.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吸收热量,溶液温度降低 ‎ C.稀硫酸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有较多自由移动的离子 ‎ D.在20℃硝酸钾饱和溶液中加少量高锰酸钾固体,溶液变为紫红色 ‎【分析】A.依据食用油在汽油中的溶解性,分析能否形成溶液;‎ B.依据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的热量变化,分析温度变化;‎ C.依据稀硫酸溶于水的电离出的离子,分析导电原因;‎ D.依据饱和溶液的性质分析。‎ ‎【解答】解:A.食用油能溶于汽油,所以食用油加入汽油中,振荡后可形成溶液,A正确,不符合题意;‎ B.氯化钠固体溶于水时没有热量变化,所以氯化钠固体溶于水形成溶液也无温度变化,B错误,符合题意;‎ C.因为溶液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离子,稀硫酸溶于水能电离出的自由移动的氢离子和硫酸根离子,C正确,不符合题意;‎ D.某温度下的某饱和溶液的是不能溶解某种溶质但可以溶解其它溶质。在20℃硝酸钾饱和溶液加少量高锰酸钾固体,可以溶解高锰酸钾,所以溶液为紫红色,D正确,不符合题意;‎ 故选:B。‎ ‎11.(2分)我国化工专家侯德榜发明了“联合制碱法”,其生产过程中发生的反应主要是:‎ ‎①NH3+CO2+H2O═NH4HCO3‎ ‎②NH4HCO3+NaCl═NaHCO3↓+NH4Cl ‎③2NaHCO3Na2CO3+H2O+CO2↑在上述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A.化合反应 B.分解反应 C.置换反应 D.复分解反应 ‎【分析】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有: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复分解反应。‎ 化合反应是指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另外一种物质的反应。‎ 分解反应是指由一种物质生成另外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的反应。‎ 置换反应是指由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复分解反应是指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 ‎【解答】解:①由NH3+CO2+H2O═NH4HCO3可知,反应物是三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 ‎②由NH4HCO3+NaCl=NaHCO3↓+NH4Cl可知,反应是由两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两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③由2NaHCO3Na2CO3+H2O+CO2↑可知,反应物是一种,生成物是三种,属于分解反应。‎ 在上述反应中没有涉及到的基本反应类型是置换反应。‎ 故选:C。‎ ‎12.(2分)回顾基础实验“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下列做法不正确的是(  )‎ A.计算: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3g,需要水的体积为47mL ‎ B.称取氯化钠:用药匙往托盘天平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当发现指针向左偏转,应该将砝码向右移动 ‎ C.量取水: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配制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 D.溶解、转移:用玻璃棒搅拌至氯化钠完全溶解,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贴上标签 ‎【分析】A、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基本步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配制50g溶质质量分数为6%的氯化钠溶液,需氯化钠的质量=50g×6%=3g;溶剂质量=溶液质量﹣溶质质量,则所需水的质量=50g﹣3g=47g(合47mL),故选项说法正确。‎ B、用药匙往托盘天平左盘的纸片上加氯化钠,当发现指针向左偏转,说明药品的质量大于砝码的质量,应减少药品,故选项说法错误。‎ C、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液面,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小,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说法正确。‎ D、用玻璃棒搅拌至氯化钠完全溶解,将配好的溶液倒入细口瓶中,盖紧瓶塞,贴上标签,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3.(2分)下列关于糖类、蛋白质、油脂和维生素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它们的组成都含有C、H、O、N等元素 ‎ B.在一定条件下,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可转化为淀粉、纤维素等物质 ‎ C.人体所需的各类维生素,都可以通过人体自身合成 ‎ D.常温下,动物性脂肪通常呈液态 ‎【分析】根据食物中的营养素、以及物质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A、糖类和油脂中不含有氮元素,说法错误;‎ B、在一定条件下,植物体内的葡萄糖可转化为淀粉、纤维素等物质,说法正确;‎ C、人体所需的各类维生素,是通过摄入蔬菜和水果获得的,说法错误;‎ D、常温下,动物性脂肪通常呈固态,不是液态,说法错误;‎ 故选:B。‎ ‎14.(2分)下列物质间的转化不能一步实现的是(  )‎ A.Fe→Fe3O4 B.CO2→O2 C.H2O2→H2 D.CuO→CuCl2‎ ‎【分析】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 B、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 C、过氧化氢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气;‎ D、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 ‎【解答】解:A、铁在氧气中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该选项能够一步实现;‎ B、光合作用时,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有机物和氧气,该选项能够一步实现;‎ C、过氧化氢不能通过一步反应生成氢气,该选项不能一步实现;‎ D、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该选项能够一步实现。‎ 故选:C。‎ ‎15.(2分)只用下列鉴别方法不能把待鉴别物质区分开的是(  ) ‎ 选项 待鉴别物质 鉴别方法 A 软水、硬水 分别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 B 棉线、羊毛线 分别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 C 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 D 氯化钾溶液、硫酸钠溶液 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分析】鉴别物质时,首先对需要鉴别的物质的性质进行对比分析找出特性,再根据性质的不同,选择适当的试剂,出现不同的现象的才能鉴别。‎ ‎【解答】解:A、分别滴加肥皂水,搅拌,观察产生泡沫多少,产生泡沫较多的是软水,较少的是硬水,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B、分别点燃,闻燃烧产生的气味,错误烧焦羽毛气味的是羊毛线,产生烧纸气味的是棉线,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碳酸钠溶液均显碱性,均能使酚酞溶液变红色,不能鉴别,故选项正确。‎ D、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能产生白色沉淀的是硫酸钠溶液,无明显现象的是氯化钾溶液,可以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6.(2分)某化学小组利用数字化传感器探究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反应过程,测得烧杯中溶液的pH随滴加液体体积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该实验是将氢氧化钠溶液滴入稀盐酸中 ‎ B.a点所示溶液中,溶质只有NaCl ‎ C.b点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 ‎ D.向点c所示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 ‎【分析】A、根据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图象中pH值的变化是从小于7逐渐的增大到大于7,可知原溶液显酸性,然后不断的加入碱性溶液,使pH增大,说明是把氢氧化钠溶液滴加到稀盐酸中,故选项说法正确。‎ B、a点时溶液的pH小于7,溶液显酸性,说明稀盐酸过量,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HCl和NaCl,故选项说法错误。‎ C、b点时溶液的pH等于7,表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恰好完全反应,故选项说法正确。‎ D、c点时溶液的pH大于7,显碱性,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变蓝色,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17.(2分)下列各组离子在pH=1的无色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 A.Na+、Fe3+、Cl﹣ B.Na+、K+、CO32﹣ ‎ C.Ba2+、Na+、OH﹣ D.Mg2+、NH4+、SO42﹣‎ ‎【分析】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根据复分解反应的条件,离子间若能互相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则离子不能大量共存;本题还要注意溶液呈无色,不能含有明显有颜色的铜离子、铁离子和亚铁离子等。‎ ‎【解答】解:pH为1的水溶液显酸性,水溶液中含有大量的H+。‎ A、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但Fe3+的水溶液显黄色,故选项错误。‎ B、H+、CO32﹣能结合生成二氧化碳和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C、H+、OH﹣能结合生成水,不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故选项错误。‎ D、三种离子间不能结合成沉淀、气体或水,能在酸性溶液中大量共存,且不存在有色离子,故选项正确。‎ 故选:D。‎ ‎18.(2分)下列关于酸、碱、盐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说法不合理的是(  )‎ A.KNO3是一种复合肥料 ‎ B.高温煅烧石灰石可制得生石灰 ‎ C.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 D.将氯化铵和草木灰混合使用 ‎【分析】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解题时根据物质的组成、性质及其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A.KNO3含有农作物需求量大的钾元素与氮元素,是一种复合肥料,选项说法正确;‎ B.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高温煅烧可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选项说法正确;‎ C.小苏打能与胃酸中的盐酸反应,所以可用小苏打可用于治疗胃酸过多,选项说法正确;‎ D.氯化铵是一种铵态氮肥,草木灰溶液显碱性,二者反应会释放出氨气,造成肥效降低,因此不能混合使用,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D。‎ ‎19.(2分)某同学取4g ZnO、Al2O3、Cu的混合固体,与73g质量分数为10%的稀盐酸混合后恰好完全反应,则该混合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  )‎ A.70% B.40% C.30% D.60%‎ ‎【分析】根据氧化锌、氧化铝均能与稀盐酸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锌和水、氯化铝和水,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混合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氧化锌、氧化铝均能与稀盐酸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锌和水、氯化铝和水,铜不能与稀盐酸反应,稀盐酸中氢元素的质量为73g×10%××100%=0.2g;能生成水的质量为0.2g÷(×100%)=1.8g,则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8g﹣0.2g=1.6g。‎ 生成水中氧元素的质量即为混合固体中氧元素的质量,则该混合固体中金属元素的质量百分含量为×100%=60%。‎ 故选:D。‎ ‎20.(2分)将草酸(H2C2O4,沸点约150℃,分解温度约190℃)隔绝空气加热,得到的混合物经充分冷却后,残余气体M(CO、CO2中的一种或两种)。为探究M的成分,设计如图所示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M中一定含有CO2 ‎ B.若丙中固体变黑、丁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M中一定含CO ‎ C.若装置甲、乙位置互换,则无法判断M中是否含有CO ‎ D.若加热所得混合物不经充分冷却,则M中可能混有草酸蒸气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B.根据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进行分析;‎ C.根据氢氧化钙溶液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碳进行分析;‎ D.根据草酸的沸点进行分析。‎ ‎【解答】解:A.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若甲试管内溶液变浑浊,则M中一定含有CO2,故A正确;‎ B.丙中固体变黑是因为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了铁和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使丁试管内溶液变浑浊,故B正确;‎ C.若装置甲、乙位置互换,二氧化碳会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甲中澄清石灰水无变化,则无法判断M中是否含有CO2,故C错误;‎ D.因为草酸(H2C2O4),沸点约150℃,分解温度约190℃,如果温度没有冷却到150℃以下,则M中可能混有草酸蒸气,故D正确。‎ 故选:C。‎ 二、非选择题(共60分)‎ ‎21.(8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由国家电网兴建的国内首条35千伏公里级高温超导电缆示范工程于4月30日在上海开工。这是高温超导电缆输电技术在国内首次启动商业化应用。‎ 所谓高温超导,是指在相对于绝对零度而言的接近零下200摄氏度的液氮环境下,利用超导材料的超导特性,使电力传输介质接近于零电阻,电能传输损耗接近于零,从而实现低电压等级的大容量输电。‎ ‎1987年中国科学院赵忠贤发现的超导体钇钡铜氧化物体系(Y﹣Ba﹣Cu﹣O)当温度达到﹣183℃时,电阻值为零。后来其他科学家研究发现铋鍶钙铜氧化物体系(Bi﹣Sr﹣Ca﹣Cu﹣O)也具有超导性,其电阻值为零时,温度为﹣153℃.这些研究成果使超导体应用的研究向前大大迈进了一步。‎ 高温超导输电,是当前电力行业最具革命性意义的工程技术之一。该项目核心技术国产化率达100%,预计将于2020年底建成投产,届时将成为世界上输送容量最大、距离最长、全商业化运行的35千伏超导电缆工程。‎ ‎(1)高温超导输电的过程中,利用液态氮的 沸点低、易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 、 化学性质稳定 (填两点性质);‎ ‎(2)钙的原子序数为20,它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  ,在反应中易 失去 电子,所形成的微粒符号为 Ca2+ ;‎ ‎(3)超导材料属于 复合 材料。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看,高温超导电缆输电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它具有 节约能源 、 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等重大意义。‎ ‎【分析】(1)根据液态氮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2)根据原子结构示意图的画法、最外层电子数以及离子符号的写法来分析;‎ ‎(3)根据材料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用途来分析。‎ ‎【解答】解:(1)高温超导输电的过程中,利用液态氮的沸点低、易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且化学性质稳定,故填:沸点低、易汽化会吸收大量的热;化学性质稳定;‎ ‎(2)钙元素的原子序数为20,即钙原子核内有20个质子,核外有20个电子,分成4层排列,由内向外依次为2、8、8、2,钙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2个电子,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的2个电子而形成带有2个单位正电荷的钙离子﹣﹣Ca2+;故填:;失去;Ca2+;‎ ‎(3)由题干信息可知,超导材料是由多种不同性能的材料复合在一起组成的,属于复合材料;从能源和环保的角度看,高温超导电缆输电技术的商业化应用,它具有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等重大意义;故填:复合;节约能源;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22.(7分)观察是学习化学的重要方法。在化学实验中要特别观察和记录实验现象。‎ 小红在化学实验报告中是这样记录生锈铁钉和足量稀盐酸反应的实验现象: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刚接触,生锈铁钉表面就有气泡产生,还未反应的铁锈会掉入到试管底部,溶液逐渐变为黄色;反应一段时间后,铁钉表面持续有较多细小气泡产生,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反应经过一昼夜后,溶液显浅绿色,试管底部有一些黑色残渣。‎ ‎(1)从上述实验中的现象,我们可以推断铁锈是一种 疏松多孔 物质(结构特点);‎ ‎(2)铁锈(主要成分Fe2O3)与稀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Fe2O3+6HCl=2FeCl3+3H2O ;‎ ‎(3)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由黄色逐渐变为浅绿色,是还未反应的铁将Fe3+转化为Fe2+.在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的过程中,减少的微粒是 Fe3+ (填微粒符号);‎ ‎(4)经过一昼夜的反应后,试管中黑色残渣的主要成分是 碳 (填一种即可)。‎ ‎【分析】(1)根据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刚接触,生锈铁钉表面就有气泡(氢气)产生进行判断;‎ ‎(2)根据酸的化学性质来分析解答;‎ ‎(3)根据溶液的颜色变化分析判断;‎ ‎(4)根据生铁和钢的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解:(1)根据生锈铁钉和稀盐酸刚接触,生锈铁钉表面就有气泡(氢气)产生,说明里面的铁能接触稀盐酸,铁锈是一种疏松多孔物质;‎ ‎(2)铁锈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反应方程式:Fe2O3+6HCl=2FeCl3+3H2O;‎ ‎(3)在反应过程中,溶液由黄色(Fe3+导致)逐渐变为浅绿色(Fe2+导致),是还未反应的铁将Fe3+转化为Fe2+,说明在溶液由黄色变为浅绿色的过程中,减少的微粒是Fe3+;‎ ‎(4)生铁和钢中的碳都不能与稀盐酸发生反应,说明试管中黑色残渣的主要成分是碳。‎ 答案为:(1)疏松多孔;(2)Fe2O3+6HCl=2FeCl3+3H2O;(3)Fe3+;(4)碳。‎ ‎23.(12分)如图1是实验室制取气体的几种常用装置图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标号仪器的名称:② 集气瓶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该反应属于 复分解反应 (填基本反应类型),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 B (填字母序号)。用E装置收集气体,当 气泡均匀连续冒出 时收集比较适宜。为什么? 此时排出的气体是纯净的气体 。‎ ‎(3)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的装置组合是 AE (填字母序号)。‎ ‎(4)再探氯酸钾制取氧气:氯酸钾是初中常见物质,其熔点是356℃.将0.2g氧化铁和1.0g氯酸钾混合加热,通过传感器得到氧气浓度随温度变化的示意图如图2。‎ ‎①若氧化铁是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则在反应后氧化铁的质量为 0.2 g;‎ ‎②由图可知,氯酸钾的分解温度 高于 (填“高于”或者“低于”)356℃;‎ ‎③若用氯酸钾和氧化铁混合加热制氧气,A装置需要进行的改进是 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 ‎④若要测量制得氧气的体积,需要将上述实验室制取气体装置的接口按照a→b→c→d的顺序连接起来,且F装置内的“b”或者“c”需要延伸,请在图F中画出延伸部分。‎ ‎【分析】(1)要熟悉各种仪器的名称、用途和使用方法;‎ ‎(2)实验室通常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反应不需要加热,大理石和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 ‎(3)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受热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 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不易溶于水;‎ ‎(4)为了防止氯酸钾熔化流出,试管口应该略向上倾斜;‎ 催化剂在反应前后化学性质和质量都不变。‎ ‎【解答】解:(1)②是集气瓶。‎ 故填:集气瓶。‎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应选择的发生装置是B;‎ 用E装置收集气体,当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时收集比较适宜,是因为此时排出的气体是纯净的气体。‎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复分解反应;B;气泡均匀连续冒出;此时排出的气体是纯净的气体。‎ ‎(3)用加热高锰酸钾的方法制取并收集比较纯净的氧气,应选用A作为发生装置;‎ 因为氧气的密度比空气大,可以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氧气不易溶于水,可以用排水法收集,用排水法收集的氧气比用排空气法收集的氧气纯净。‎ 故填:AE。‎ ‎(4)①若氧化铁是氯酸钾制取氧气的催化剂,则在反应后氧化铁的质量为0.2g。‎ 故填:0.2。‎ ‎②由图可知,氯酸钾的分解温度高于356℃。‎ 故填:高于。‎ ‎③若用氯酸钾和氧化铁混合加热制氧气,为了防止氯酸钾熔化流出,A装置需要进行的改进是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故填:试管口略向上倾斜。‎ ‎④图F中延伸部分如下所示:‎ ‎。‎ 故答案为:。‎ ‎24.(10分)‎ 垃圾分类,人人有责。‎ 新华社北京6月3日电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近日对垃圾分类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习近平强调,实行垃圾分类,关系广大人民群众生活环境,关系节约使用资源,也是社会文明水平的一个重要体现。垃圾中含有人类生存和从事生产劳动所需要的“半成品”。我们要变废为宝,保护好环境,首先我们每个人都要自觉地对垃圾进行分类。‎ ‎(1)在垃圾回收中,我们提倡实行垃圾分类回收。下列物质中属于可回收垃圾的是 ABC 。‎ A.旧书、旧报纸 B.易拉罐 C.空矿泉水瓶 D.废弃的口罩 E.果皮 ‎(2)我们的现代生活离不开电池,电池的使用能减少大气污染物和提高能量的转化效率,但废弃的电池(如含汞电池)却属于有害垃圾呢? 废弃的电池中含有汞、镉等有害离子 (文字叙述)。‎ ‎(3)一些可燃性的垃圾可用于燃烧发电。‎ ‎①垃圾发电厂中的可燃性垃圾中通常含有较多的水分,我们一般可通过 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等措施,促进可燃性垃圾完全燃烧,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 ‎②在燃烧过程中,可能会有二氧化硫气体产生,除去二氧化硫还可以用石灰乳吸收,写出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硫的化学方程式 Ca(OH)2+SO2═CaSO3↓+H2O ;‎ ‎③在综合反应塔和袋式除尘器之间的水平烟道中,喷入活性炭粉末,对残留的二噁英等有害有毒气体进行 吸附 。‎ ‎(4)在我们一些农村中,将植物的秸秆和人、动物的排泄物加入沼气池中发酵产生沼气(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CH4+2O2CO2+2H2O 。‎ ‎【分析】根据垃圾的类别、废弃电池中含有的物质、促进燃烧的方法、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A.旧书、旧报纸属于可回收垃圾;‎ B.易拉罐属于可回收垃圾;‎ C.空矿泉水瓶属于可回收垃圾;‎ D.废弃的口罩不属于可回收垃圾;‎ E.果皮不属于可回收垃圾;‎ 故填:ABC;‎ ‎(2)废弃的电池(如含汞电池)属于有害垃圾,是因为废弃的电池中含有汞、镉等有害离子,故填:废弃的电池中含有汞、镉等有害离子。‎ ‎(3)①可燃性垃圾可通过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等措施,促进可燃性垃圾完全燃烧,减少有害物质的产生,故填: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②石灰乳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钙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a(OH)2+SO2═CaSO3↓+H2O,故填:Ca(OH)2+SO2═CaSO3↓+H2O;‎ ‎③在除尘器之间的水平烟道中,喷入活性炭粉末,可以对残留的二噁英等有害有毒气体进行吸附,故填:吸附。‎ ‎(4)沼气的主要成分是甲烷,甲烷在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化学方程式为CH4+2O2CO2+2H2O,故填:CH4+2O2CO2+2H2O。‎ ‎25.(6分)利用制磷肥的副产物氟硅酸钠(Na2SiF6)生产冰晶石(Na3AlF6)的工艺流程如图1:‎ 注:‎ ‎①氨水在常温下易挥发;‎ ‎②水浴加热过程中生成冰晶石的化学方程式:2NaF+4NH4F+NaAlO2Na3AlF6↓+4NH3↑+2H2O;‎ ‎③冰晶石作溶剂,将氧化铝溶解,然后电解。冰晶石在这里起了关键作用,它解决了氧化铝熔点高(达2050℃)、又不导电、无法单独电解的困难。氧化铝溶入冰晶石之后就可以在940~980℃下进行电解。‎ ‎(1)分解过程发生的反应为Na2SiF6+4NH3•H2O═2NaF+4NH4F+X↓+2H2O.工业上把滤渣X叫白炭黑,其化学式为 SiO2 。‎ ‎(2)分解时白炭黑产率和冰晶石纯度与pH的关系如图2,分解时需要控制溶液的pH= 8.5 ;能提高其分解速率的措施有 A (填字母)。‎ A.快速搅拌 B.加热混合液至100℃‎ C.减小氨水浓度 ‎(3)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 氨气 。‎ ‎(4)冰晶石在电解冶炼铝中,它在熔融状态时比铝轻,电解得到的铝沉于槽底,冰晶石浮于其上,起着 隔绝氧气,防止铝被氧化 的作用。‎ ‎【分析】‎ ‎(1)化学反应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种类、原子种类、总个数和质量都不变;‎ ‎(2)根据提供信息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判断;‎ ‎(3)根据工艺流程可以判断循环利用的物质;‎ ‎(4)铝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铝。‎ ‎【解答】解:(1)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2个,氟原子都是6个,氮原子都是4个,氢原子都是20个,反应前硅原子是1个,反应后应该是1个,包含在X中,反应前氧原子是4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其中2个包含在X中,X的化学式为SiO2。‎ 故填:SiO2。‎ ‎(2)分解时需要控制溶液的pH=8.5,是因为此时冰晶石纯度最大;‎ A.快速搅拌,能使反应物充分接触,能够提高分解速率;‎ B.加热混合液至100℃时,导致氨气挥发,不能提高分解速率;‎ C.减小氨水浓度,导致反应速率减慢,不能提高分解速率。‎ 故填:8.5;A。‎ ‎(3)流程中可循环利用的物质为氨气。‎ 故填:氨气。‎ ‎(4)冰晶石浮于其上,起着隔绝氧气,防止铝被氧化的作用。‎ 故填:隔绝氧气,防止铝被氧化。‎ ‎26.(10分)下表提供了硝酸钾固体在不同温度时的溶解度。‎ 温度/℃‎ ‎0‎ ‎20‎ ‎40‎ ‎60‎ ‎80‎ 溶解度/g ‎13.3‎ ‎31.6‎ ‎63.9‎ ‎110‎ ‎169‎ ‎(1)由上表可以总结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趋势是 硝酸钾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 ‎(2)20℃时,向50g水中加入15.8g硝酸钾,充分溶解后得到 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24.0% 。‎ ‎(3)如图所示,小烧杯中盛放的是上述(2)中所得的硝酸钾溶液,若将少量的下列固态物质分别小心地加入到大烧杯的水中,不断搅拌,则小烧杯中一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的是 ac (填字母)。‎ a.冰 b.生石灰 c.硝酸铵 d.氢氧化钠 ‎(4)40℃时,向100g水中加入80g硝酸钾若要使硝酸钾完全溶解,可以采用的措施有 加入水或升温 。‎ ‎(5)现有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10g,若降温至20℃,析出硝酸钾晶体的质量是 78.4g ;通过 过滤 操作可将析出的硝酸钾晶体和溶液分离。‎ ‎(6)现有80℃时溶质质量分数为30%的硝酸钾溶液,则至少降温到 b (温度范围)才能得到硝酸钾针状晶体。‎ a.0℃﹣20℃‎ b.20℃﹣40℃‎ c.40℃﹣60℃‎ d.60℃﹣80℃‎ ‎【分析】(1)根据表格中的数据来分析;‎ ‎(2)根据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分析判断即可;‎ ‎(3)观察表中数据可知,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为上述(2)中所得的溶液是硝酸钾饱和溶液,所以只要能使饱和溶液温度降低的就能让小烧杯中有固体析出;‎ ‎(4)根据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 ‎(5)根据硝酸钾的溶解度以及分离混合物的方法来分析;‎ ‎(6)降温时溶液需要先达到饱和时才能再继续降温时析出晶体,故应先利用30%求出这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然后进行判断即可。‎ ‎【解答】解:(1)由表格数据可知硝酸钾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故填:硝酸钾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加;‎ ‎(2)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31.6g,所以该温度下向50g水中加入15.8g硝酸钾恰好得到硝酸钾的饱和溶液;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故填:饱和;24.0%;‎ ‎(3)因为硝酸钾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所以只要能使小烧杯中的温度降低的就可以使固体析出。即只要加到大烧杯中的物质能够吸热即可。a.冰融化要吸热;b.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c.硝酸铵溶于水要吸热;d.氢氧化钠溶于水要放热;故填:ac;‎ ‎(4)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63.9g所以80g溶质在100g水中不可能完全溶解,要使其溶解则可升温或增加溶剂。故答案为:加入水或升温;‎ ‎(5)6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10g,2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g,所以60℃的硝酸钾饱和溶液210g,有100g水和110g硝酸钾,降温至20℃,析出晶体的质量为:110g﹣31.6g=78.4g;将析出的晶体分离出来可采用过滤的方法;故填:78.4g;过滤;‎ ‎(6)要想使溶液析出晶体则先要使溶液达到饱和状态,利用这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可求此温度下的溶解度,设溶解度为s。‎ 则有:×100%=30%,解得s=42.86g,此溶解度应该在20℃﹣40℃之间,也就是只有温度降到这一温度范围时溶液才可能析出晶体。‎ 故选b。‎ ‎27.(7分)控制变量,设计对比实验是实验探究的重要方法。‎ 碳酸钠、碳酸氢钠是我们初中化学中两种常见的碳酸盐,它们与酸反应的情形非常相似。两者与酸反应有区别吗?老师通过控制变量法设计几组探究实验,进行探究。‎ ‎【实验1】:同时将足量的稀盐酸倒入锥形瓶甲和锥形瓶乙中。‎ 反应至5s生成气体的速率:碳酸氢钠 > 碳酸钠(选填“>”、“<”、“=”)。‎ ‎【实验2】:在两个锥形瓶中分别加入2g碳酸钠粉末,一个锥形瓶中倒入20mL的蒸馏水,另一个锥形瓶中倒入20mL质量分数15%的稀盐酸,利用温度传感器测定其温度变化(如图a)。另取2g碳酸氢钠粉末,重复上述实验(如图b)。‎ ‎(1)从温度曲线看,碳酸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 放出 (吸收或放出)热量。碳酸氢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 吸收 (吸收或放出)热量。‎ ‎(2)两种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它们与酸的反应速率 有 (填“有”或“无”)较大影响。‎ ‎【实验3】:分别将极稀的盐酸逐滴滴入试管甲和试管乙中,边滴边振荡。‎ 现象为:‎ ‎①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②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后,继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 ‎【反思】在【实验3】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为何刚开始没有气泡产生?研究小组查阅资料,绘制出微观示意图。‎ ‎①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依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2CO3+HCl═NaCl+NaHCO3 、 NaHCO3+HCl═NaCl+H2O+CO2↑ 。‎ ‎②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 < 碳酸钠(选填“>”,“<”,“=”)。‎ ‎【分析】【实验1】‎ 甲中气球膨胀比乙更明显,反应至5s生成气体的速率:说明碳酸氢钠大于碳酸钠。‎ ‎【实验2】‎ ‎(1)从温度曲线看,碳酸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碳酸氢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 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就i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 ‎【实验3】‎ 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后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 ‎②实验3中,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碱性比碳酸钠溶液弱。‎ ‎【解答】解:【实验1】‎ 甲中气球膨胀比乙更明显,反应至5s生成气体的速率:说明碳酸氢钠大于碳酸钠。‎ 故填:>。‎ ‎【实验2】‎ ‎(1)从温度曲线看,碳酸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放出热量;‎ 碳酸氢钠粉末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中,吸收热量。‎ 故填:放出;吸收。‎ ‎(2)两种粉末状固体溶于水及与酸反应过程的能量变化,对它们与酸的反应速率有较大影响,是因为温度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 故填:有。‎ ‎【实验3】‎ ‎①碳酸钠溶液中逐滴滴入稀盐酸,稀盐酸先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钠,后和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故填:Na2CO3+HCl═NaCl+NaHCO3;NaHCO3+HCl═NaCl+H2O+CO2↑。‎ ‎②实验3中,试管甲中的溶液开始时显浅红色,逐滴滴入稀盐酸立即有气泡产生,浅红色逐渐消失,试管乙中的溶液开始时显红色,滴入稀盐酸没有气泡产生,溶液颜色逐渐变为浅红色,说明相同浓度的碳酸氢钠溶液和碳酸钠溶液的碱性:碳酸氢钠<碳酸钠。‎ 故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