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7.00 KB
  • 2021-11-06 发布

2019九年级化学上册 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检测试题 (新版)新人教版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一单元 检测试题 ‎(时间:45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共42分)‎ 一、选择题(共14小题,每小题3分,共42分)‎ ‎1.(2017威海)小丽捡到一枚白色鹅卵石,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小丽认为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在此过程中,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 D )‎ A.猜想 B.实验 C.推理 D.归纳 解析:“这会不会是大理石呢?”,属于猜想;“将其放在食醋中,有气泡产生”属于探究中的实验;“鹅卵石中可能含有碳酸盐。”属于推理;没有应用的科学方法是归纳;故选D。‎ ‎2.下列做法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相违背的是( C )‎ A.开发使用清洁能源,代替化石燃料 B.分类回收利用垃圾,节约资源和能源 C.将工业废水注入地下,治理水污染 D.研发可降解的塑料,减少“白色污染”‎ 解析: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减少了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物质的排放,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分类回收利用垃圾,既节约资源,又能减少污染,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将工业废水注入地下,治理水污染,又会污染地下水,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研发可降解的塑料,可以减少“白色污染”,符合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3.下列仪器可以直接加热的是( B )‎ 解析:量筒不能加热;试管能直接加热;烧杯加热时需要垫石棉网;集气瓶不能加热。‎ ‎4.下列生活中的做法,不是利用化学反应放出的热量工作的是( B )‎ A.用煤取暖 B.用电饭锅做饭 C.发射火箭 D.用炸药开矿 解析:用电饭锅做饭是将电能转化为热能,没有发生化学反应。‎ ‎5.(2017重庆)下列古代文明或工艺一定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C )‎ A.在甲骨上刻文字 B.指南针指引航海 C.用泥土烧制陶瓷 D.用石块修筑长城 解析:A.在甲骨上刻文字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B.指南针指引航海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C.用泥土烧制陶瓷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D.用石块修筑长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C。‎ ‎6.(2017南京)物质的下列性质中,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D )‎ A.颜色 B.状态 C.熔点 D.氧化性 解析:A.颜色属于物理性质,直接观察就可以;B.状态属于物理性质,直接观察就可以;C.熔点属于物理性质,通过仪器测量就行,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 D.氧化性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属于化学 性质。‎ ‎7.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D )‎ 5‎ 解析:读取量筒中液体的体积时,视线应与凹液面的最低处相平,故A错误;取用药品时,取下瓶塞应倒放在桌面上,故B错误;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故C错误;胶头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要垂悬于试管口上方,不能与试管接触,故D正确。‎ ‎8.下列仪器在实验时,不宜用作反应容器的是( D )‎ A.烧杯 B.烧瓶 C.试管 D.量筒 解析:量筒是用来量取液体体积的,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9.(2017自贡)正确的实验操作对实验结果、人身安全都非常重要。下列实验操作正确合理的是( B )‎ 解析:A.过滤时要用玻璃棒引流,不合理;B.熄灭酒精灯用灯帽盖灭,合理;C.不能将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的气味,而是要用手轻轻地扇过来闻,不合理;D.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中添加酒精,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去引燃另一盏酒精灯,熄灭酒精灯要用灯帽盖灭,不合理。‎ ‎10.下列成语中,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B )‎ A.滴水成冰 B.火烧连营 C.大海捞针 D.刻舟求剑 解析:滴水成冰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A错误;火烧连营的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B正确;大海捞针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C错误;刻舟求剑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D错误。‎ ‎11.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主要是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D )‎ 解析:A、B、C项全部利用其物理性质,D项氢气作高能燃料是利用氢气的可燃性,是利用其化学性质。‎ ‎12.下列说法你认为错误的是( C )‎ A.化学变化和化学反应是同一个概念 B.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C.化学变化的特征就是一定会有沉淀生成 D.物质的性质决定了物质的变化,物质的变化反映了物质的性质 解析:变化时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即化学反应;在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本质是生成新物质;物质的变化是由物质的性质决定的。‎ ‎13.(2017邵阳)在2017年邵阳市初中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考试中,某同学抽到“试题三:给液体加热”,考试结束时,老师发现他使用的试管破裂了,其原因可能是( C )‎ 5‎ 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 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 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 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 解析:A.试管口对着自己或他人,易导致液体溅出伤人;B.液体的量超过试管容积的1/3,加热时,液体易因沸腾而喷出试管;C.没有擦干试管外壁的水便开始加热,易导致试管受热不均而炸裂;D.先用外焰均匀加热,再固定位置加热,能使试管均匀受热,不会炸裂。‎ ‎14. 下列关于实验方法的归纳错误的是( A )‎ A.给玻璃仪器加热时,均应垫上石棉网 B.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应先均匀加热,再在固定部位加热 C.取用固体药品可以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 D.用过的胶头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严禁采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 解析:给玻璃仪器加热时,无须均垫上石棉网,如试管可以直接进行加热;给试管里的固体药品加热时,应先均匀加热,再在固定部位加热,操作正确;取用固体药品可以用药匙,有些块状药品用镊子夹取,操作正确;用过的胶头滴管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严禁采用未经清洗的胶头滴管再吸取别的试剂,操作正确。‎ 第Ⅱ卷 非选择题(共58分)‎ 二、填空简答题(共5小题,共40分)‎ ‎15. (6分)某同学为研究呼出气体与吸入气体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用如图所示的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发现澄清石灰水 变浑浊 ,红墨水向 左 移动,说明动物呼出气体中二氧化碳含量 高 。 ‎ 解析: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可以说明呼出气体比吸入气体(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的含量高,由于二氧化碳被澄清石灰水吸收,气体体积减小,红墨水向左移动。‎ ‎16.(11分)请你仔细观察下列实验基本操作,按要求回答问题:‎ ‎(1)指出有标号仪器的名称:a. 试管 ,b. 胶头滴管 ,c. 试剂瓶 ,d. 量筒 ,e. 酒精灯 ,f. 试管夹 。 ‎ ‎(2)请指出操作中出现的错误并分析可能导致的后果:‎ A. 加入块状固体时,试管竖直,试管底部可能被打破 ; ‎ B. 胶头滴管伸入试管中,易污染胶头滴管 ; ‎ C. 将鼻子靠近试剂瓶口,易中毒 ; ‎ D. 仰视读数,读数偏小 ; ‎ E. 试管口略向上倾斜,水倒流炸裂试管 。 ‎ ‎17.(6分)指出如图所示倾倒液体的操作中的错误并回答造成的不良后果:‎ 5‎ ‎(1) 标签朝外 ; ‎ 造成的后果: 倾倒液体的残留液腐蚀标签 。 ‎ ‎(2) 试管口没有紧靠试剂瓶口 ; ‎ 造成的后果: 将液体倾倒在试管外 。 ‎ ‎(3) 瓶塞正放在桌面上 ; ‎ 造成的后果: 腐蚀桌面和污染试剂 。 ‎ ‎18.(6分)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化学的许多重大发现和研究成果都是通过实验得到的,正确规范的操作是实验成功的关键。请回答下列操作的理由。‎ ‎(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 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 ‎ ‎(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要将试管口对着人: 防止液体喷出 伤人。 ‎ ‎(3)探究铁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水: 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 ‎ 解析:(1)倾倒液体时,试剂瓶贴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处,是防止药液流下腐蚀标签。(2)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不要将试管口对着人,防止液体喷出伤人。(3)探究铁在氧气中燃烧时,集气瓶底部先放一些水,防止灼热的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19.(11分)取一根银白色的镁条做如下实验,并做好记录:①用剪子剪一片;②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③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④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 上述各项中发生的变化,只属于物理变化的有(填序号) ① 与 ④ ;理由是 没有新物质生成 ;属于化学变化的是(填序号) ② 与 ③ ;由此可知镁的物理性质至少有 比较软 、 具有导电性 ;化学性质有 能与醋酸反应 、 具有可燃性 等。 ‎ 解析:用剪子剪一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体现出镁比较软的性质;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把镁条剪成细丝状并连接电池与灯泡,灯泡发光,说明镁条具有导电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另取一片镁条放入醋酸中产生大量气泡,说明镁能与醋酸反应;在空气中点燃镁条产生大量白烟,说明镁具有可燃性。‎ 三、实验探究题(共1小题,共18分)‎ ‎20. (18分)化学兴趣小组的三位同学对蜡烛(主要成分是石蜡)及其燃烧进行了如下探究。‎ ‎ (1)贝贝取一支蜡烛,用小刀切下一小块,把它放入水中,蜡烛浮在水面上。结论:石蜡的密度比水 小 。 ‎ ‎(2)芳芳点燃蜡烛,观察到火焰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 如图把一根火柴梗放在火焰中约1 s后取出,可以看到火柴梗的 a (填“a”“b”或“c”)处先炭化。结论:蜡烛火焰的 外焰  温度最高。 ‎ 5‎ ‎(3)婷婷在探究蜡烛燃烧的过程中,发现罩在火焰上方的烧杯内壁被熏黑,你认为她的以下做法中不恰当的是( C )‎ A.反复实验,并观察是否有相同现象 B.查找资料,了解石蜡的主要成分,探究生成的黑色固体是什么 C.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 D.询问老师或同学,讨论生成黑色物质的原因 ‎(4)三位同学在探究过程中,将短玻璃导管插入焰心,发现另一端也可以点燃。‎ ‎【提出问题】 导管里一定有可燃性气体,气体成分可能会是什么呢?‎ ‎【猜想】 贝贝认为:可能是蜡烛不完全燃烧时产生的一氧化碳。‎ 芳芳认为:可能是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 婷婷认为:可能以上两种情况都有。‎ ‎【实验方案】 ‎ 换一根较长的导管,并用冷的湿毛巾包住导管,然后在导管另一端做点火实验。经查阅资料,一氧化碳燃烧产生蓝色火焰。‎ ‎【结论与现象】 ‎ ‎①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并产生蓝色火焰,去掉毛巾,导管内壁看不到冷凝的固体 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 ‎ ‎②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不能点燃,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以看到冷凝的固体 现象,则芳芳的猜想正确。 ‎ ‎③如果观察到 导管口同样能点燃并且产生蓝色火焰,去掉毛巾,导管内壁可以看到冷凝的固体 现象,则婷婷的猜想正确。 ‎ 解析:(1)蜡烛能浮在水面上,说明石蜡的密度比水小。‎ ‎(2)因为火焰的最外层燃烧最充分,所以放出热量最多。‎ ‎(3)认为与本次实验无关,不予理睬,这不符合科学探究精神的要求,也会使实验结论不完整,不准确,故C是不恰当的做法。‎ ‎(4)①因为一氧化碳气体不易液化,燃烧时产生蓝色火焰,生成物是二氧化碳气体,因此玻璃导管中没有明显现象,故如果观察到玻璃导管中没有明显现象,导管口有蓝色火焰现象,则贝贝的猜想正确;②如果芳芳的猜想正确,蜡烛受热后产生的石蜡蒸气到导管里时冷却,又可凝结成石蜡,故玻璃导管中有冷凝的固体,导管口没有明显现象,则证明芳芳的猜想正确;③如果上述两种现象都有,即玻璃导管中有冷凝的固体,导管口有蓝色火焰,则证明婷婷的猜想正确。‎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