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3.50 KB
  • 2021-11-06 发布

辽宁省营口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解析)

  • 1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辽 宁省营口市 2013 年中考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12 道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其中 1-8 小题每小题 1 分,9-12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16 分.请将符合题意选项的字母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1.(1 分)(2013•营口)下列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 A.樟脑球升华 B.铁栅栏生锈 C.活性炭除臭 D.霓虹灯闪烁 考点: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 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有无新物质生成,据此抓住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区别结合 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樟脑球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铁栅栏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活性炭除臭过程中只是吸附臭味物质,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霓虹灯闪烁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这里的新物质是指和变 化前的物质是不同种的物质,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 化学变化. 2.(1 分)(2013•营口)下列物质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清澈的泉水 C.寒冷的干冰 D.新鲜的牛奶 考点: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物质的分类. 分析: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 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解:A、新鲜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清澈的泉水中含有水、可溶性矿物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态,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D、新鲜的牛奶中含有水、蛋白质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故选 C.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要分析物质是由几种物质组成的,如果 只有一种物质组成就属于纯净物,如果有多种物质就属于混合物. 3.(1 分)(2013•营口)小明每天早上都要喝一杯豆浆,这为他补充的营养素是( ) A.蛋白质 B.油脂 C.维生素 D.无机盐 考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化学与生活健康. 分析:根据人体所需六大营养素的种类、食物来源,结合题中所给的食物判断所含的营养素, 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豆浆中富含蛋白质,故选项正确. 2 B、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而不是富含油脂,故选项错误. C、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而不是富含维生素,故选项错误. D、豆浆中富含蛋白质,而不是富含无机盐,故选项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各种营养素的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等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4.(1 分)(2013•营口)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倾倒液体 B. 量取液体 C. 滴加液体 D. 检查装置气密性 考点:液体药品的取用;测量容器-量筒;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专题:常见仪器及化学实验基本操作. 分析:A、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量筒读数时视线要与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 瓶塞没有倒放、瓶口没有紧挨,所示操作错误. B、量取液体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仰视刻度,操作错误. C、使用胶头滴管滴加少量液体的操作,注意胶头滴管不能伸入到试管内或接触试管 内壁,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滴加液体,防止污染胶头滴管,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检查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把导管的一端浸没在水里,双手紧贴容器外壁,若导管 口有气泡冒出,装置不漏气;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 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5.(1 分)(2013•营口)下列实验现象描述正确的是( ) 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蓝紫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B.涤纶和羊毛纤维点燃后,都可以闻到烧毛发的气味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黑色固体 D.将 CO2 通入紫色石蕊溶液中,溶液变为红色 考点:氧气与碳、磷、硫、铁等物质的反应现象;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棉纤维、羊毛纤维 和合成纤维的鉴别. 专题:实验现象的观察和记录. 分析:A、根据硫粉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羊毛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蛋白质燃烧时能产生烧焦羽毛的气味. C、根据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3 D、根据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紫色石蕊溶液遇酸性溶液变红,进行分析判 断. 解答:解:A、硫粉在空气中燃烧时,发出淡蓝色火焰,生成具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故选 项说法错误. B、羊毛纤维的主要成分是蛋白质,燃烧时有烧焦羽毛的气味,涤纶没有,故选项说 法错误. C、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故选项说法 错误. D、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生成的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故选项说法 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涤纶和羊毛纤维的检验方法、二氧化碳的 化学性质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6.(1 分)(2013•营口)如图是镁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信息和该原子的原子结构示意图,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镁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g B.镁原子的核电荷数为 12 C.镁属于非金属元素 D.在化学反应中,镁原子容易得到 2 个电子 考点:元素周期表的特点及其应用;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原子序数、相对原子质量、元素符号、元素种 类等;原子结构示意图中,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非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 易得电子,若最外层电子数<4,则一般为金属元素,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电子.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可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 24.31, 相对原子质量单位是“1”,不是“克”,故选项说法错误.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 24;根据原子序数 =核电荷数,则该元素的原子核电荷数为 12;或由镁原子的结构示意图,其核电荷数 为 12,故选项说法正确.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中获取的信息,该元素的名称是镁,属于金属元素,故 选项说法错误. D、镁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是 2,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 2 个电子而形成阳子,故选项 说法错误. 故选 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及辨别元素种类的方法、 对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其意义的理解,明确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人含义、原子结构 4 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与得失电子的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7.(1 分)(2013•营口)如果发现火险或遭遇火灾,要沉着应对.你认为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 A.纸篓着火用水浇灭 B.电器着火用水扑灭 C.夜晚液化气泄露开灯检查 D.室内起火打开门窗通风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根据灭火的原理:(1)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根据日常经验和燃烧的物质的性质作出正确 的判断. 解答:解:A、纸篓着火时用水浇,可以使温度降到纸篓的着火点以下,从而达到灭火的目 的,故做法正确; B、电器着火若用水扑灭极易造成电线短路和人体触电,所以电器着火应先切断电源, 再灭火,故做法错误; C、液化气有可燃性,泄漏后与空气混合,遇电火花可能引燃发生爆炸,因此不能打 开灯检查,故做法错误; D、室内失火时,打开门窗,造成空气对流,氧气量充足,使火势加大,故做法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根据灭火原理的知识,采用不同的灭火方法进行灭火,考查了灵活运用知 识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 8.(1 分)(2013•营口)2012 年 11 月,白酒塑化剂风波再次引发食品安全领域的“地震”.塑 化剂的化学式为 C24H38O4,对人体血液系统会造成损害.你认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塑化剂是一种氧化物 B.塑化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 12:19:2 C.塑化剂由 66 个原子构成 D.塑化剂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73.8%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 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氧化物是只含有两种元素且其中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B、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分析判 断. C、根据塑化剂的微观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进行分析判 断. 解答:解:A、塑化剂中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不属于氧化物,故选项说法错误. B、塑化剂中碳、氢、氧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24):(1×38):(16×4)≠12:19:2, 故选项说法错误. C、塑化剂是由塑化剂分子构成的,1 个塑化剂分子是由 24 个碳原子、38 个氢原子和 5 4 个氧原子构成的,则 1 个塑化剂分子由 66 个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D、塑化剂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约为 100%≈73.8%,故选项 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 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9.(2 分)(2013•营口)如图是一定条件下某化学反应的微观模拟示意图,下列说法错误的 是( ) A.该反应是化合反应 B.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1:1 C.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数目不变 D.该示意图中共有 3 种分子 考点:微粒观点及模型图的应用;反应类型的判定. 专题:化学反应模拟图型. 分析:利用微观反应的图示和分子的结构,结合化学反应的实质对该反应过程进行分析,即 可得到反应前后分子、原子及元素种类的变化情况,对相关选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分析反应的图示可以发现反应前后存在相同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存在没有参加 反应的分子,故该图示可转化为如图的情况: A、由图示可知反应前的物质含有两种分子,即两种物质,而反应后含有一种分子, 即一种物质,故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化合反应特征; B、由转化图示可知参加反应的两种物质的分子个数比为 2:1 或 1:2; C、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的分开原子的重新组合过程,所以该反应前后,原子种类、 数目不变(由图示信息也可知道); D、由图示可知反应前的物质含有两种分子,而反应后含有一种分子,故该示意图中 共有 3 种分子; 故选 B 点评:该题不仅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考查了学生观察理解微观模型示意图 的能力,从多方面考查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10.(2 分)(2013•营口)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pH 等于 8 的溶液一定是碱的溶液 B.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溶质质量分数一定变大 C.向某固体中滴加稀盐酸,有气泡产生,则固体中一定含有碳酸根离子 6 D.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所得溶液质量一定大于原来酸溶液的质量 考点:溶液的酸碱性与 pH 值的关系;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变的方法;酸的化学性 质;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课本知识同类信息. 分析:A、根据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分析, pH 等于 8 的溶液是碱性的溶液; B、通过改变温度将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饱和溶液的情况,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C、根据活泼金属也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分析; D、根据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金属成为离子进入溶液,氢被置换出来成为氢 气逸出溶液分析. 解答:解:A、pH 等于 8 的溶液是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故说法错误; B、通过改变温度将不饱和溶液析出晶体后变为饱和溶液的情况,溶质质量分数变小, 故说法错误; C、活泼金属也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气体,故说法错误; D、金属与酸溶液发生置换反应,金属成为离子进入溶液,氢被置换出来成为氢气逸 出溶液,由于参加反应的金属的质量大于生成的氢气的质量,因此所得溶液质量一定 大于原来酸溶液的质量,故说法正确;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较大,掌握 pH 与溶液酸碱性的关系、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的方法以及 金属与酸反应的知识即可解答,注意:碳酸盐的检验方法. 11.(2 分)(2013•营口)要除去以下四种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除杂试剂不正确的 是( ) 选项 待提纯的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试剂 A NaOH(Na2SO4) Ba(OH)2 溶液 B KCl(CuCl2) KOH 溶液 C CO2(HCl) NaOH 溶液 D Cu(CuO) 稀盐酸 A.A B.B C.C D.D 考点:物质除杂或净化的探究;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酸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 专题:压轴实验题;物质的分离、除杂、提纯与共存问题.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 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 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Na2SO4 能与 Ba(OH)2 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 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CuCl2 能与 KOH 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钾,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 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 和 HCl 气体均能与 NaOH 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 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O 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Cu 不与稀盐酸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 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7 故选 C.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 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12.(2 分)(2013•营口)下列四个图象的变化趋势,能正确描述对应操作的是( ) A. 向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中逐滴加入氯化钠溶液 B. 将浓盐酸敞口放置在空气中 C. 向一定质量的氢氧化钠溶液中不断滴加稀硫酸 D. 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固体混合物 考点:盐的化学性质;催化剂的特点与催化作用;酸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中和反应及其应用. 专题:元素化合物知识型;压轴实验题. 分析:根据物质的性质结合图象进行分析,硝酸银能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浓盐酸 具有挥发性;氢氧化钠溶液的 pH 大于 7;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 气时,二氧化锰是催化剂,据此解答. 解答:解:A、硝酸银能与氯化钠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当硝酸银全部消耗尽,沉淀的质量 不再变化,故 A 正确; 8 B、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敞口放置,挥发出溶质氯化氢气体而溶质质量分数减小,故 B 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的 pH 大于 7,开始时 pH 小于 7 了,故 C 错误; D、在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取氧气时,二氧化锰是催化剂,二氧化锰的 质量不变,故 D 错误; 故选 A. 点评:本题考查了化学反应现象的图象表示,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具体的反应进行. 二、填空题(本大题包括 4 道小题,每空 1 分,共 18 分) 13.(3 分)(2013•营口)用化学用语填空: (1)两个氢原子 2H ; (2)氢氧根离子 OH﹣ ; (3)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1)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元素 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 (2)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 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 前,数字在后. 解答:解:(1)由原子的表示方法,用元素符号来表示一个原子,表示多个该原子,就在其 元素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故 2 个氢原子表示为:2H. (2)由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 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 1 个电荷时,1 要省略.故氢氧根离子可表示 为:OH﹣. (3)由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 在前,数字在后,故氧化铝中铝元素的化合价可表示为: . 故答案为:(1)2H;(2)OH﹣;(3) .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常见化学用语(原子符号、化合价、离子符号等) 的书写和理解能力. 14.(5 分)(2013•营口)化学与我们的生产生活息息相关,请从铜、硝酸钾、氯化钠、熟 石灰、金刚石中选择适当物质,并用相应的化学式填空. (1)用于切割玻璃的是 C ; (2)用于制导线的是 Cu ; (3)用于改良酸性土壤的是 Ca(OH)2 ; (4)用于配制生理盐水的是 NaCl ; (5)用作复合肥料的是 KNO3 . 9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首先根据题意确定物质的化学名称,然后根据书写化学式的方法和步骤写出物质的化 学式即可. 解答:解:(1)金刚石是天然存在的最硬的物质,可用于切割玻璃,其化学式为:C. (2)铜具有良好的导电性,用于制导线,其化学式为:Cu. (3)熟石灰是氢氧化钙的俗称,氢氧化钙具有碱性,属于碱,可用于改良酸性土壤, 其化学式为:Ca(OH)2. (4)氯化钠可用于配制生理盐水,其化学式为:NaCl. (5)硝酸钾中含有氮元素和钾元素,可用作复合肥料,其化学式为:KNO3. 故答案为:(1)C;(2)Cu;(3)Ca(OH)2;(4)NaCl;(5)KNO3.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练掌握常见物质的性质、用途、组成及化学式的书写是正确解答此 类题的关键所在. 15.(5 分)(2013•营口)水是生命之源,爱护水资源是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请回答下列 有关问题: (1)请举出你在生活中节约用水的一种做法: 洗菜水浇花(或洗衣服水拖地、冲厕所或 使用节水龙头等) . (2)下列是一些净水的方法,其中可使硬水变成软水的是: ②④ (填序号). ①过滤 ②蒸馏 ③沉淀 ④煮沸 (3)下列物质在水中能形成溶液的是 ② (填序号). ①面粉 ②蔗糖 ③植物油 ④冰块 (4)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一段时间后,理论上 A 试管中产生的气体与 B 试管中产生 的气体的体积比为 1:2 ,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考点:保护水资源和节约用水;电解水实验;硬水与软水;溶液的概念、组成及其特点;书 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空气与水. 分析:(1)根据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进行解答; (2)根据使硬水变成软水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进行解答; (3)根据物质的水溶性进行解答; (4)根据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进行解答. 解答:解:(1)生活中节约用水的措施有洗菜水浇花(或洗衣服水拖地、冲厕所或使用节水 龙头等);故填:洗菜水浇花(或洗衣服水拖地、冲厕所或使用节水龙头等); 10 (2)使硬水变成软水的方法有蒸馏和煮沸,而过滤、沉淀只除掉水中难溶性杂质; 故填:②④; (3)面粉在水中形成的悬浊液,植物油在水中形成的乳浊液,而蔗糖溶于水形成溶 液,冰和水是同一物质;故填:②; (4)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二者的体积比为 1:2, 该实验过程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故填:1:2; 2H2O 2H2↑+O2↑.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充分理解节能环保的重要性,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 断. 16.(5 分)(2013•营口)如图为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1)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 减小 (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2)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 乙>甲=丙 . (3)t2℃时,将 40g 甲固体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80 g. (4)将 t3℃时等质量的甲、丙的饱和溶液降温到 t1℃,所得溶液的质量关系是:甲 < 丙 (填“>”、“<”或“=”). (5)当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提纯甲物质所采用的方法是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 和溶液) .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结晶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专题:压轴实验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1)根据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分析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 (2)根据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比较在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 的溶解度的大小关系; (3)根据在 t2℃时,甲固体物质的溶解度进行计算分析; (4)根据甲、丙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情况分析; (5)根据甲、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情况,分析分离提纯的方法. 解答:解:(1)由丙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丙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 (2)由甲、乙、丙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1℃时,甲、乙、丙三种物质的 溶解度的大小关系是:乙>甲=丙; (3)由甲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 t2℃时,甲的溶解度是 60g,由溶解度的含义可 知,将 40g 甲固体放入 50g 水中,充分搅拌,只能溶解 30g,所得溶液的质量是 80g; (4)由甲、丙的溶解度曲线可知,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丙的溶解度随 11 温度的降低而增大,甲在 t3℃时饱和溶液降温到 t1℃,会析出晶体,溶液质量会减小; 丙在 t3℃时饱和溶液降温到 t1℃,会变为不饱和溶液,溶液质量不变,所以,所得溶 液的质量关系是:甲<丙; (5)由于甲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变化不大,所 以当甲物质中含有少量乙物质时,提纯甲物质所采用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故答为:(1)减小;(2)乙>甲=丙;(3)80;(4)<;(5)降温结晶.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所标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 解度曲线解决相关的问题. 三、简答题(本大题包括 4 道小题,共 20 分) 17.(4 分)(2013•营口)化学无处不在,请按要求用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下列现象或做法: (1)用微粒观点解释:洗过的湿衣服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干 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 . (2)用嘴吹灭蜡烛的灭火原理是 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 (3)氮气作食品包装袋中的保护气 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 . (4)服用含有氢氧化铝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Al(OH)3+3HCl═AlCl3+3H2O (用化学 方程式解释). 考点: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常见气体的用途;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 达式、电离方程式;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是在不断的运动的,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 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进行分析解答. (4)氢氧化铝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即可. 解答:解:(1)洗过的湿衣服过一段时间后会变干,是因为水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水分子 运动到空气中去了. (2)用嘴吹灭蜡烛时吹走了蜡烛火焰的热量,从而降低了蜡烛的温度,导致可燃物 的温度降到了其着火点以下,使蜡烛熄灭. (3)氮气化学性质不活泼,可用作食品包装袋中的保护气. (4)氢氧化铝能与胃液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 3+3HCl═AlCl3+3H2O. 故答案为:(1)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2)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3)氮气化学性 质不活泼;(4)Al(OH)3+3HCl═AlCl3+3H2O.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灭火的原理、常见气体的性质与用途等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18.(4 分)(2013•营口)环境与能源问题是当今社会备受关注的热点. (1)现在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有:煤、 石油 、天然气. (2)化石燃料的燃烧,会导致很多环境问题.去年我国大范围内出现了雾霾天气,PM2.5 是造成这种天气的“元凶”之一.PM2.5 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 2.5 微米的颗粒物,也称 可入肺颗粒物.下列行为能产生 PM2.5 的是 ABCD . A.将校园的垃圾堆积起来,就地焚烧 B.为方便出行,提倡大量购买和使用私家车 C.大力发展火力发电 D.节日里燃放鞭炮 12 (3)化石燃料的燃烧会产生 CO2,这是引发温室效应的最主要原因,自然界中消耗 CO2 的 主要途径是 绿色的植物光合作用 . (4)化石燃料的燃烧对空气质量的影响很大,因此我们要注重开发和使用新能源,有待开 发的新能源有 太阳能 (写一种即可). 考点: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空气的污染及其危害;自然界中的碳循环;资源综合利用和 新能源开发.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化学与能源. 分析:(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 (2)A、垃圾就地焚烧会产生的烟尘,污染空气; B、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 C、火力发电的原料通常使用的是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 D、节日里燃放鞭炮,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 (3)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 (4)太阳能、风能等都属于新能源. 解答:解:(1)煤、石油、天然气属于三大化石燃料,故答案为:石油 (2)A、垃圾就地焚烧会产生的烟尘,污染空气; B、汽车排放的尾气也是造 成空气污染的原因之一; C、火力发电的原料通常使用的是煤炭,煤炭燃烧会产生有 害气体和烟尘;D、节日里燃放鞭炮,会产生有害气体和烟尘,污染空气.故答案为: ABCD (3)二氧化碳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原料,自然界中绿色的植物光合作用能消 耗二氧化碳,故答案为:绿色的植物光合作用 (4)太阳能、风能等都属于新能源,故答案为:太阳能(风能等合理答案) 点评:此题涉及的是化学与环境保护的问题,是近几年考试的热点问题. 19.(6 分)(2013•营口)金属在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1)据有关报道,每年因锈蚀而报废的铁制品约占年产量的 20%~40%,铁制品生锈的条 件是 与水和氧气同时接触 . (2)写出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 6HCl+Fe2O3═2FeCl3+3H2O . (3)同学们通过实验来验证 Cu、Fe、Ag 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实验室提供的药品有: Cu(NO3)2 溶液、AgNO3 溶液、Fe(NO3)2 溶液、稀盐酸、铜丝、铁丝、银丝. Ⅰ、小华同学设计并完成了如下实验: ①把铁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 ②把铜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 ③把银丝插入装有稀盐酸的试管中; ④把铜丝插入装有 AgNO3 溶液的试管中. 观察到①中的实验现象是 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④中的化学 方程式是 Cu+2AgNO3═2Ag+Cu(NO3)2 .你认为小华所做的实验 ③ (填序号) 是多余的. Ⅱ、后来,小贝只选用了上述药品中的三种,通过两步实验,也达到了实验目的.他选用的 三种药品是 铜丝、AgNO3 溶液、Fe(NO3)2 溶液 (写出一种药品组合即可). 考点: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酸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 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1)铁与氧气和水充分接触时容易生锈,水和氧气同时存在是铁生锈的必要条件; 13 (2)铁锈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 (3)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排在前面的金属能够把排在后面的金属从它的盐溶液中 置换出来. 解答:解:(1)铁制品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故填:与氧气和水同时接触. (2)用稀盐酸除铁锈的化学方程式为:6HCl+Fe2O3═2FeCl3+3H2O. 故填:6HCl+Fe2O3═2FeCl3+3H2O. (3)Ⅰ、铁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氢气,氯化亚铁溶液是浅绿色的,观察 到①中的实验现象是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故填:铁丝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变为浅绿色. 铜排在银的前面,能和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银和硝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u+2AgNO3═2Ag+Cu(NO3)2. 故填:Cu+2AgNO3═2Ag+Cu(NO3)2. 由①②可知,铁比铜活泼,由④可知,铜币银活泼,所以③是多余的. 故填:③. Ⅱ、用铜丝、Ag NO3 溶液、Fe(NO3)2 溶液可以鉴别铁、铜、银的活泼性顺序,把 铜丝伸入硝酸银溶液中时,铜丝表面附着了一层银白色物质,说明铜比银活泼,把铜 丝伸入硝酸亚铁溶液中时,无明显现象,说明铁比铜活泼,由分析可知,三种金属的 活泼性是:铁比铜活泼,铜比银活泼. 故填:铜丝、Ag NO3 溶液、Fe(NO3)2 溶液.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铁生锈的条件、化学方程式的书写、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判断等方面的知 识,书写化学方程式时要注意四步,一是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要正确,二是遵循 质量守恒定律,三是写上必要的条件,四是看是否有“↑”或“↓”. 20.(6 分)(2013•营口)A~I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如图所示,(“→” 指向生成物.)其中 B 是红色粉末,A、C 常温下是气体,H 和 I 中含有一种相同元素,H 不溶于稀硝酸. 请回答下面问题: (1)物质 I 的化学式是 Fe(OH)3 ; 物质 E 的化学式是 H2SO4 . (2)反应②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复分解反应 . (3)物质 F 属于 碱 (填“酸”、“碱”、“盐”或“氧化物”). (4)物质 C 的用途有 灭火(或作气体肥料或化工产品的原料等合理答案) (写一点即 可). (5)反应①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 . 考点:物质的鉴别、推断;常见的氧化物、酸、碱和盐的判别;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反应 类型的判定;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框图型推断题;压轴实验题. 14 分析:此题中 B 是红色粉末,且能与气体 A 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所以 B 是氧化铁,A 是气 体故是一氧化碳,两者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B 能够和 E 反应,则 E 应该是酸类 物质,以此为突破口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B 是红色粉末,且能与气体 A 反应生成两种物质,所以 B 是氧化铁,A 是气体 故是一氧化碳,两者反应能生成铁和二氧化碳,B 能够和 E 反应,则 E 应该是酸类物 质,由于 H 不溶于稀硝酸,所以 H 是氯化银或硫酸钡,H 和 I 中含有一种相同元素, 所以含有的相同的元素是氧元素,则 H 是硫酸钡,I 是氢氧化铁,G 是硫酸铁,F 是 氢氧化钡; (1)由分析知 I 是 Fe(OH)3,E 是 H2SO4; (2)反应②氧化铁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铁和水的反应,该反应属于复分解反应; (3)F 是氢氧化钡,属于碱类物质; (4)物质 C 是①的反应生成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不能支持燃烧,所以可以用来灭 火,也可气体肥料或化工产品的原料等; (5)反应①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生成铁和二氧化碳的反应,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 故答案为:(1)Fe(OH)3;H2SO4;(2)复分解反应;(3)碱;(4)灭火(或作气 体肥料或化工产品的原料等合理答案);(5)Fe2O3+3CO 2Fe+3CO2; 点评:解答这类框图推断题的关键是找好突破口,缩小范围之后根据已推出的作为源头根据 题中信息导出其他的物质;同时做推断题还要根据信息敢于大胆假设. 四、实验与探究题(本大题包括 3 道小题,共 20 分) 21.(4 分)(2013•营口)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途径,请根据图示回答相关问 题. (1)A 图实验的结论是 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 ; (2)B 图中玻璃棒搅拌的目的是 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 (3)C 图中的实验操作会导致的后果是 集气瓶底炸裂 ; (4)D 图中出现的错误是 氢氧化钠和砝码位置放反了 . 考点:空气组成的测定;称量器-托盘天平;蒸发与蒸馏操作;氧气的化学性质. 专题:实验性简答题. 分析:(1)A 图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结论是氧气约占 空气总体积的; (2)根据蒸发实验中玻璃棒的作用分析,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防止因局部温度过 15 高,造成液滴飞溅; (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分析; (4)根据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分析. 解答:解:(1)A 图是利用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来测量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实验结论是氧气约 占空气总体积的; (2)蒸发实验中要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做铁丝燃烧实验时应在集气瓶底部放一些水或沙子,防止加热生成的高温熔融 物溅落引起集气瓶底炸裂; (4)托盘天平的使用时,应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而图中氢氧化钠和砝码 位置放反了. 故答案为:(1)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2)防止因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 (3)集气瓶底炸裂;(4)氢氧化钠和砝码位置放反了.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知识点较多,掌握空气中氧气含量测定实验的结论、蒸发实验中 玻璃棒的作用、铁丝燃烧实验的注意事项以及托盘天平的使用等是解决问题的关键. 22.(8 分)(2013•营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利用下列装置进行气体的制取实验,请分析回 答下列问 题. (1)选用 A 装置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 2KMnO4 K2MnO4+MnO2+O2↑ . (2)A、E 连接,制取的氧气不纯的原因是 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或集气瓶 没有装满水) (写一点即可). (3)若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需要用到装置 F,则装置 F 中应放入的物质 是 浓硫酸 ,气体应从 a 端通入(填“a”或“b”) (4)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选择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是 BD (填选项字母),选择该发 生装置的依据是 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 ,检验二氧化碳是否收集满的方法是 将 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 (5)若用 F 装置检验制得的气体是否为二氧化碳,则 F 装置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 考点:常用气体的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与选取方法;气体的干燥(除水);实验室制取氧气 的反应原理;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二氧化碳的检验和验满;书写化学方程式、文 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根据发生装置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药品制取氧气并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2)根据加热固体制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解答氧气不纯的原 16 因; (3)根据浓硫酸具有吸水性可以干燥氧气分析; (4)检验 CO2 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气瓶口,看木 条是否熄灭; (5)检验二氧化碳用石灰水,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写出反应的方程 式. 解答:解:(1)该发生装置的特点属于固体加热型,且导管口塞一团棉花,所以是加热高锰 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方程式为:2KMnO4 K2MnO4+MnO2+O2↑; (2)用排水法收集氧气的合适时机是:气泡连续均匀冒出时收集,以防收集的氧气 不纯,因此 A、E 连接,制取的氧气不纯的可能原因是: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 收集;另外集气瓶内若没装满水,留有气泡,也会使收集的气体不纯; (3)用过氧化氢溶液制取一瓶干燥的氧气,则 F 装置是干燥装置,则装置 F 中应放 入的物质是浓硫酸,氧气从长管进入,可以得到充分的干燥; (4)制取二氧化碳的药品是石灰石和稀盐酸,属于固体和液体在常温下的反应,因 此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B;因为二氧化碳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故收集装置 D(向 上排空气法);选择该发生装置的依据是: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属于固体和液体 反应,不需要加热;检验 CO2 气体是否已充满集气瓶的方法是:将燃着的木条放置集 气瓶口,若木条熄灭,说明收集满; (5)检验二氧化碳用石灰水,因为二氧化碳可以使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方程式为: CO2+Ca(OH)2=CaCO3↓+H2O; 故答案为:(1)2KMnO4 K2MnO4+MnO2+O2↑; (2)导管口刚有气泡冒出就开始收集(或集气瓶没有装满水等合理答案); (3)浓硫酸(或浓 H2SO4); a; (4)BD; 固体和液体反应,不需要加热(表述合理即可);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 气瓶口,若木条熄灭则二氧化碳已收集满. (5)CO2+Ca(OH)2=CaCO3↓+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实验室常见气体的制取原理的书写、发生装置、收集装置的选择以及气体 干燥、检验和验满等,综合性比较强.关键是明确发生装置、收集方法选择的依据及 相关的知识,是需要重点掌握的知识,也是中考常考的题型. 23.(8 分)(2013•营口)小丽在探究碱的化学性质时,将稀盐酸滴入到氢氧化钠溶液中, 意外地看到有气泡产生,她认为氢氧化钠溶液已经变质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氢氧化钠溶液 变质的原因: CO2+2NaOH=Na2CO3+H2O . 【提出问题】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假设】小丽对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中的溶质成分做出了两种猜想: 猜想一: Na2CO3 ;猜想二: NaOH 和 Na2CO3 . 【实验设计】为验证上述猜想哪个正确,小丽设计了如下方案: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 试管中,滴加几滴无色酚酞溶液,观察溶液颜色变化.小红认为小丽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理 由是: 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 . 【实验与结论】小红另外设计并完成了实验,请你帮她填写下面的实验报告: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 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 17 量的 CaCl2 溶液 (或 Ca(NO3)2、BaCl2、Ba(NO3)2 溶液) 正确 步骤 2: 将步骤 1 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滴加无 色酚酞溶液 无明显现象 (或溶液不变红) 考点:药品是否变质的探究;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电离方程式. 专题:压轴实验题;科学探究. 分析: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写出反应的方程 式; 【猜想假设】根据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是部分变质,也可能是全部变质进行猜 想; 【实验设计】根据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进行分析; 【实验与结论】要证明氢氧化钠变质的程度,应该先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然后 再证明剩余溶液是否碱性; 解答:解: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发生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方程 式为:CO2+2NaOH=Na2CO3+H2O; 【猜想假设】变质后的氢氧化钠溶液可能是部分变质,含有碳酸钠和氢氧化钠;也可 能是全部变质则含有碳酸钠; 【实验设计】无论氢氧化钠是否变质,酚酞试液都会变成红色,因为氢氧化钠和碳酸 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 【实验与结论】先加入氯化钙等溶液可以证明碳酸钠的存在又可以除去碳酸钠产生白 色沉淀;再向上层清液中加入酚酞看是否变色,从而证明是否含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CO2+2NaOH=Na2CO3+H2O 猜想一:Na2CO3 猜想二:NaOH 和 Na2CO3(猜想一、猜想二可以互换) 理由是:氢氧化钠和碳酸钠的水溶液都呈碱性,都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红(表述合理 即可)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结论 步骤 1:取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样品于试管中,向其中滴 加过量的 Ca Cl2 溶液 (或 Ca(NO3)2、BaCl2、Ba(NO3)2 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一正 确 步骤 2:将步骤 1 试管中的混合物过滤,向滤液中滴加 无色酚酞溶液 无明显现象 (或溶液不变红) (其他合理方法也可,但猜想、所用试剂、实验现象和结论必须对应,答案中的化学 式均可用物质名称代替.) 点评:此题是一道关于氢氧化钠变质程度的实验探究题,解题的关键是把握在证明氢氧化钠 部分变质时,先除去氢氧化钠中的碳酸钠,然后再证明剩余溶液显碱性,才能说明氢 氧化钠部分变质. 五、计算题(本大题包括 1 道小题,共 6 分) 24.(6 分)(2013•营口)将一定量的石灰石放入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恰好完全 反应,产生 4.4g 气体,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参 与反应)计算: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精确到 0.1%) 18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 专题:压轴实验题;溶质质量分数与化学方程式相结合的计算. 分析: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求出参加反应的石灰石中 CaCO3 的质量、氯化氢的质量以及生 成氯化钙的质量,利用反应后所得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20%求出反应后所得溶液 的质量,进而求出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即可. 解答:解:设生成 CaCl2 的质量为 x,石灰石中 CaCO3 的质量为 y,参与反应的 HCl 的质量 为 z.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 73 111 44 y z x 4.4g x=11.1g y=10 g z=7.3g 所以反应后溶液的质量= =55.5g 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 ×100%=14.6% 答:反应前稀盐酸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4.6%.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属于质量分数和化学方程式的综合应用,是中 考计算题中经常出现的题型.做题时要注意:化学方程式要写正确,始终不要忘记质 量守恒定律.本考点主要出现在计算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