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0.16 KB
  • 2021-11-06 发布

导学案合集部编版九上语文全册

  • 14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 《沁园春· 雪 》 学案 学习 目 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2. 品读意象, 领略词的意境美。‎ ‎3. 感受作者的伟大胸襟, 树立远大理想抱负。‎ 学习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诗词, 把握本词的感情基调。‎ 学习 难点:‎ 品读意象, 领略词的意境美。‎ ‎【新知预习 】‎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 )园春 莽莽( ) 分( ) 外妖娆( ) 数( ) 风流人物 折( ) 腰 成吉思汗( ) 稍逊( ) 风骚( ) 还看今朝( )‎ ‎2. 了解作者。‎ 毛泽东, 字( ) , 笔名 子任。 湖南湘潭人。 伟大的 ‎( )、( ) 和( ), 中国共产党、 中国人民解放军 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诗人, 书法家。‎ ‎【课堂探究】‎ ‎1. 请给本词标注停顿与重音, 并尝试有感情诵读。‎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 大河 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 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2. 作者望见了怎样的雪景? 用一个词概括, 并说出理由。‎ ‎3. 在词里, 作者把空间写得如此广阔, 景色写得如此壮丽, 表现 了他怎样的感情? 请找出关键词品读。‎ 141‎ ‎4. 毛泽东笔下的雪世界又让我们看到他一个怎样的人呢?‎ ‎【拓展延伸】‎ 讨论: 谁是真正的英雄?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你学了这首词后,‎ 有什么感悟?‎ ‎【学习 评价】‎ 自评 ☆ ☆ ☆ 师评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沁园春 qìn 莽莽 mǎng mǎng 分 fân 外妖娆 ráo 数 shǔ风 流人物 折 zhã腰 成吉思汗 hán 稍逊 xùn 风骚 sāo 还看今朝 zh āo ‎2. 字润之 无产阶级革命家、 战略家、 理论家 ‎【课堂探究】‎ ‎1. 停顿与重音示例:‎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 ‎.‎ ‎/长城内外, 惟 ‎.‎ 余/莽莽;‎ 大河/上下, 顿 141‎ ‎.‎ 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 . .‎ ‎。‎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 ‎. .‎ ‎/妖娆。‎ 江山/如此 ‎. .‎ ‎/多娇 ‎. .‎ ‎,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 . .‎ ‎。 惜 ‎.‎ ‎/秦皇汉武, 略 ‎.‎ 输/‎ 文采; 唐宗/宋祖, 稍 ‎.‎ 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 只识 ‎. .‎ ‎/弯弓射 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 . . .‎ ‎, 还看/今朝 ‎. .‎ ‎。‎ 141‎ ‎2. 壮丽。 从“千里”“万里” 看出视野的辽阔,“惟余” 体现白雪 覆盖的范围之广,“顿失” 表现冰封速度之快, 用了夸张的修辞。“山 舞银蛇, 原驰蜡象” 运用比喻拟人手法, 把“山”、“原” 人格化。“雪 山” 因蜿蜒、 高低起伏而说“舞”,“高原” 因雄伟浩大说驰。 化静为 动, 画面生动活泼, 景色壮观无比!‎ ‎3. 从“望” 字感受到诗人的豪迈; 从“舞, 驰” 感受到中华民 族不屈不挠的精神; 从“稍逊”“略输” 二词体会到作者对秦皇汉武 和唐宗宋祖在文治方面的不足略有批评; 从“只识” 一词看出出对成 吉思汗的一种嘲讽; 从“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体会到作者后来 居上的气概, 以及超越历代英雄人物、 建功立业的自信和豪情壮志。‎ ‎4. 从“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这两句我感到毛泽东是一个勇敢 的人, 一个有气魄的人, 一个伟大的人。 从“欲与天公试比高”, 可 见毛泽东是一个胸怀大志的人。“须晴日, 看红妆素裹, 分外妖娆”‎ 这几句, 可以看出毛泽东是一个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人。 从评说古代 帝王看出毛泽东昂扬向上, 积极乐观的心态和气吞山河、 雄视千古的 伟大气魄。‎ ‎【拓展延伸】‎ 今朝的风流人物, 是在文武两方面, 有更杰出的才能, 更伟大的 抱负的人, 应该是人民群众, 也应该是领导人民群众进行斗争的无产 阶级革命家, 还应该是诗人的自况。 这是诗人的自信和自励, 是他们 决心登上历史舞台的威武雄壮的宣言。‎ 作为新时代的接班人, 应该拥有民族自豪感和坚定的信念; 继承 和发扬先辈们那种革命精神和豪情壮志; 肩负起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 重任。‎ 141‎ ‎2 《我爱这土地》 学案 学习 目 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把握感情基调。‎ ‎2. 品读意象, 领会象征意义。‎ ‎3. 品味语言, 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 重点: 品味语言, 体会爱国精神。‎ 学习 难点: 品读意象, 领会象征意义。‎ ‎【新知预习 】‎ 141‎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 ) 喉咙( ) 腐烂( ) 黎明 ( ) 汹涌( )‎ ‎2. 了解作者。‎ 艾青(1910—1996), 原名( ), 浙江金华人, 现代著名 诗人。 诗人曾自称为“悲哀的诗人”。 他生长在农村, 自幼为贫苦农 妇哺养, 对我们民族的主体--农民有着儿子般的深情。 长大后的曲 折经历、 坎坷遭遇, 使他很快成为一个革命者。 早期诗作多诅咒黑暗,‎ 调子沉重忧郁; 抗战时期的作品多为觉醒民族而歌唱, 格调高昂。 主 要诗集有《 》、《 》 等, 成名作为《 》。‎ ‎【课堂探究】‎ ‎1. 请给本诗标注节奏, 并尝试有感情地诵读。‎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2. 请找出揭示全诗主旨的诗句, 并谈谈理由。‎ ‎3. 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作者对土地的“爱” ?‎ ‎4. 诗人对土地如此深沉的爱, 他借助哪些意象来表达这种情感的?‎ ‎5. 诗中的这些意象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 请结合时代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141‎ ‎【拓展延伸】‎ 诗人艾青心目中那“无比温柔的黎明” 已经实现了, 假如你也是 一只鸟, 面对日益繁荣昌盛的祖国, 展望我们美好的未来, 你是不是 也想尽情歌唱属于自己的光明前景, 请你用“假如我是一只鸟” 开头,‎ 仿照本诗的格式也写几句诗。‎ ‎【学习 评价】‎ 自评 ☆ ☆ ☆ 师评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 ‎1、 给下列划线字注音。‎ 嘶哑(sī ) 喉咙(lïnɡ ) 腐烂(fǔ) 黎明 (lí) 汹涌(xiōnɡ)‎ ‎2、 蒋海澄, 主要诗集有《大堰河》、《火把》 等, 成名作为《大 堰河──我的保姆》。‎ ‎【课堂探究】‎ ‎1. 标注示例:‎ 假如/ 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 用嘶哑的喉咙/ 歌唱:‎ 这/ 被暴风雨/ 所打击着的/ 土地,‎ 这/ 永远汹涌着我们的/ 悲愤的/ 河流 ,‎ 这无止息地/ 吹刮着的/ 激怒的/ 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 无比温柔的/ 黎明„„‎ ‎——然后/ 我死了,‎ 连羽毛/ 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 我的眼里/ 常含泪水?‎ 因为/ 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2. 诗最后一段: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141‎ 的深沉„„”。 这两句诗一问一答, 直抒胸臆, 以“我的眼里常含泪 水” 的情状, 托出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 形象地表达了诗人 对土地, 对祖国的眷恋和热爱。‎ ‎3. “嘶哑” 表达了歌唱不已, 真情无限的情怀, 哪怕唱至喉咙充 血, 声音嘶哑, 面对困难斗争的悲伤, 也不会停息对大地的歌唱。‎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它歌唱土地、 河流、 风和黎明,‎ 生命耗尽后便投身土地的怀抱, 与它所挚爱的土地融为一体, 充分表 达了诗人对土地的眷念。‎ ‎4. 诗中以“一只鸟” 的形象来表达感情。 意象有: 鸟儿、 土地、‎ 暴风雨、 河流、 风 、 黎明。‎ ‎5. 鸟儿的歌唱中, 用到了“暴风雨”“土地”“河流”“风”“黎明”‎ 这些意象。 根据当时抗日战争这一历史现实, 我们可以看出, “暴风 雨” 象征着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 “土地” 象征着繁衍了中华民族的 祖国大地;“悲愤的河流”“激怒的风” 则象征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 反抗精神; “温柔的黎明” 则预示着民族独立自由的曙光, 必将降临 于这片土地。‎ ‎【拓展延伸】‎ 示例: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清脆的喉咙歌唱:‎ 这被阳光所照耀的土地,‎ 这永远荡漾着我们的喜悦的河流,‎ 这静悄悄地吹拂着的清爽的风,‎ 和那来自校园的无比清晰的琅琅书声……‎ ‎——然后我笑了, 连笑声也渗透进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笑意?‎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纯真……‎ 141‎ 141‎ ‎3 《乡愁》 学案 学习 目 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感受诗歌韵律上的音乐美。‎ ‎2. 品读诗歌语言, 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3. 通过诵读,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 重点: 通过诵读, 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 学习 难点: 品读诗歌语言, 感受意象选择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新知预习 】‎ ‎1. 了解作者。‎ 余光中, 1928 年生于南京, 祖籍福建永春, 台湾诗人、 散文家。‎ ‎60 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 故而被人们称为“ ”。 代 表作有: 《 》《 》《 》。‎ ‎【课堂探究】‎ ‎1 . 反复朗读诗歌,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尝试划 分诗的节奏, 标注重音, 并说说阅读本诗需要遵循哪些要求。‎ 141‎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2. 思考诗人把“乡愁” 寄托在哪里?‎ ‎3.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分别寄托了作者什么样的愁?‎ ‎4. 这四种意象前表修饰、 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 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5.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一个诗节, 发挥联想和想象, 用散文化的语言, 描绘出余光中所营造的那一幅幅图画。‎ ‎6.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 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 那么, 如果有一天你走出家门, 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 仿照课文, 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受。‎ 141‎ 乡 愁 是 ; ‎ 乡 愁 是 ;‎ 乡 愁 是 ; ‎ 乡 愁是 。‎ ‎【学习 评价】‎ 自评 ☆ ☆ ☆ 师评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 ‎1.“乡愁诗人”。 代表作有:《乡愁》《乡愁四韵》《春天, 遂想起》。‎ ‎【课堂探究】‎ ‎1. 本诗感情是忧郁深沉的, 所以语速要稍慢且舒缓。 重音和节奏 的处理如下: 共四节, 第一节稍平淡, 回忆的口气; 第二节增加了遗 憾的语气; 第三节, 要体现出深深的失落和痛苦; 第四节, 表现出而 今的惆怅。 节与节之间要有足够的停顿, 特别在前三节与第四节之间,‎ 约停 2 秒。 边读边想象。‎ 乡 愁 小时候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 我/在这头 母亲/在那头 长大后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 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啊” 轻声)‎ 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外头 (语调稍微提高)‎ 141‎ 母亲/在里头 (语气要转激烈, “在里头” 可拖音)‎ 而/现在 (语气转平和)‎ 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 大陆/在/那头 (“那头” 拖长音, 表现深深的惆怅和期盼)‎ ‎2. 邮票、 船票、 坟墓、 海峡(乡愁物化)‎ ‎3. 邮票: 小时候 求学在外思念母亲 母子离愁 船票: 长大后 新婚离别思念娇妻 夫妻离愁 家 愁 坟墓: 后来 生死隔绝哀思难抑 丧母哀愁 海峡: 现在 海峡阻隔忧思绵绵 思归浓愁 国愁 ‎4. “一枚”“一张”“一方”“一湾” 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 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 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 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 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语言委婉含蓄, 深沉哀怨。 同时, “小小的、 窄 窄的、 矮矮的、 浅浅的” 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 ‎5. 示例: 一个春寒料峭的晚上, 昏黄的油灯下, 一位少年正在书 写家信, 信写好后, 贴上邮票, 手托两腮, 想起了母亲送儿去远方的 那一幕: 少年满脸伤感, 手拎着行李箱, 走在码头上。 在分手的那一 刻, 母亲的一声:“别忘了, 到那边来信, ——孩子„„” 少年哭了,‎ 母亲也哭了。 船消失在天水之间。 母亲仍然伫望着, 伫望着„„‎ 一个夏天的早晨,“我”, 一位风尘仆仆的年轻人, 手拿一张窄窄 的船票, 步履匆匆地挤到轮船上, 在船上甜蜜地回忆与妻子的相识、‎ 相依, 相互离别的情形, 潸然泪下。‎ ‎6. 乡愁是老屋门前的小河, 轻诉着儿时不尽的欢乐; 乡愁是庭树 落叶的寂寞, 一泓秋水映着凋零的残荷。‎ 141‎ 141‎ ‎4《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学案 学习 目 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感受诗歌的韵律, 领略诗歌和悦流畅的音 乐美。‎ ‎2.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 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 感 受语言魅力。‎ ‎3. 捕捉诗歌的意象, 体悟作者倾注于诗中的感情。‎ 学习 重点: 捕捉诗歌的意象, 体悟作者倾注于诗中的感情。‎ 学习 难点: 揣摩词语和重点语句的表现力, 赏析作者奇特的艺术手法,‎ 感受语言魅力。‎ ‎【新知预习 】‎ ‎1. 了解作者。‎ 林徽因(1904-1955)。 原名林徽音, 中国著名( )、( )、‎ ‎( ) ,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深化方案的设计者 之一。 著有散文、 诗歌、 小说、 剧本、 译文和书信等, 代表作《 》‎ ‎《 》 《 》 等。 其中, 《 》 最为大众熟知, 广为传诵。‎ ‎2. 加点字注音。‎ 娉婷( ) 鲜妍( ) 冠冕( ) 呢喃( )‎ ‎. . . .‎ ‎【课堂探究】‎ ‎1 . 反复朗读诗歌,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尝试 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 141‎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 早天里的云烟,‎ 黄昏吹着风的软, 星子在 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 你是,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 天真, 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 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鲜 初放芽的绿, 你是; 柔嫩喜悦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是燕 在梁间呢喃, ——你是爱, 是暖,‎ 是希望, 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 ‎2. 诗中的“你” 指代哪些内容? 有什么特点?‎ ‎3. 诗人笔下的爱有什么特点呢? 试结合内容进行分析。‎ ‎4. 本诗到底写给谁? 请结合写作背景及作者生平事迹说说你的 理解。‎ ‎5. “新月 派” 的重要成员之一闻一多先生曾提出了“三美原则”,‎ 即“音乐美、 绘画美、 建筑美”, 奠定了新格律诗派的理论基础。 本 诗既是新格律诗的典范, 它是否表现了“三美”原则? 是如何表现的?‎ ‎【学习 评价】‎ 自评 ☆ ☆ ☆ 师评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 ‎1. 建筑师、 诗人、 作家, 《你是人间四月 天》 《莲灯》 《九十九 度中》 等。 其中, 《你是人间四月 天》 最为大众熟知。‎ ‎2. 加点字注音。‎ 141‎ 娉 ‎.‎ 婷(pī nɡ) 鲜妍 ‎.‎ ‎(yá n) 冠冕 ‎.‎ ‎(miǎ n) 呢 ‎.‎ 喃(ní )‎ ‎【课堂探究】‎ ‎1. 你是人间的四月 天 ‎——一句爱的赞颂 我说/你是人间的 ‎. . .‎ ‎/四月 天 ‎. . .‎ ‎;‎ 笑响/点亮了四面风; 轻灵 ‎. .‎ 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 . . .‎ ‎。‎ 你是四月 /早天里 ‎. . .‎ ‎/的云烟 ‎. .‎ ‎,‎ 黄昏/吹着风的软 141‎ ‎. . .‎ ‎, 星子在 无意中闪, 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 那娉婷 ‎. .‎ ‎, 你是 ‎. .‎ ‎, 鲜妍 百花的冠冕/你戴着, 你是 天真, 庄严, 你是夜夜的月 圆 ‎. . . . .‎ ‎。‎ 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 .‎ ‎; 新鲜 初放芽/的绿, 你是 ‎. .‎ ‎; 柔嫩喜悦 ‎. . . .‎ 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 .‎ ‎。‎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 ‎. . . . . . .‎ ‎, 是燕 在梁间呢喃 ‎. . . .‎ ‎, ——你是爱 141‎ ‎.‎ ‎, 是暖 ‎.‎ ‎,‎ 是希望, 你/是人间 ‎. .‎ 的/四月 ‎. .‎ 天!‎ ‎2. 指代“人间的四月 天”“四月 早天里的云烟”“鲜妍百花”“新 鲜初放芽的绿”“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呢喃”“爱, 暖, 希望”, 突出 了“你” 娇柔、 温和、 静雅的特点。‎ ‎3. 第一节, “风” 是抽象的, 是爱的“笑响” 点亮了它, 从听觉 到视觉。“笑响” 是对爱的生动描述, “交舞着变”, 是一种刻骨铭心 的爱。‎ 第二节,“云烟”, 柔和中带着朦胧, 呈现出一种爱的静态美;“吹 着” 的“风”, 闪动的“星子”,“洒在花前” 的“细雨点”, 呈现出一 种爱的动态美。 这一节, 抒写爱的无处不在。‎ 第三节, 把“爱” 比作“四月 的花” 和“月 圆”, 表现了爱的美 与庄严。‎ 第四节, 用“雪化后那片鹅黄”“初放芽的绿”“白莲” 表现了爱 的生命力和纯净。‎ 第五节, “一树一树的花开”“燕子呢喃” 表现爱之深, 情之切。‎ ‎4. 略 ‎5. 音韵美: (1)注重押韵, 每一节都是第一行和第三行押韵。 (2)‎ 诗人故意用一些“陌生化” 的断句, 读起来需放慢语速, 使这种节奏 美得以表现。 (3)十二个“你” 字, 既突出了主题, 又起到了“衬韵”‎ 的作用。‎ 141‎ 绘画美: 诗人所选的意象鲜艳而美丽, 如夕阳无限好的“黄昏”,‎ 闪亮的“星子”, 色彩缤纷的“百花”, “雪化后那片鹅黄”, “初放芽 的绿”, 梦中的“白莲” 等, 诗人将春天一系列美好的景物, 饱含感 情地描画出来, 色彩鲜妍, 如画一般美。‎ 建筑美: (1) 诗歌中用句奇谲, 如“雪化后那片鹅黄, 你像; 新 鲜/初放芽的绿, 你是; 柔嫩喜悦” 的语序本该为“你像雪化后那片 鹅黄, 新鲜; 你是初放芽的绿, 柔嫩喜悦”, 诗人在此故意打破原有 语序, 使其满足音韵美需要, 同时也令人眼前一亮。 (2) 诗共有五节,‎ 每节三行, 且字数与句式灵活多变, 灵动而不呆板。‎ 141‎ ‎5 《我看》 学案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领略诗歌节奏美、 意境美。‎ ‎2. 独立阅读品味诗歌, 体会诗作的艺术魅力。‎ ‎3. 捕捉诗歌的意象, 把握诗歌意蕴。‎ 学习重点: 捕捉诗歌的意象, 把握诗歌意蕴。‎ 学习难点: 独立阅读品味诗歌, 体会诗作的艺术魅力。‎ ‎【新知预习 】‎ ‎1. 了解作者。‎ 穆旦(1918—1977) , 原名( ) , 著名爱国主义( ) 、‎ ‎( ) 。 出生于天津, 祖籍浙江省海宁市。 曾用笔名梁真, 与著 名作家金庸(查良镛) 为 同族的叔伯兄弟, 皆属“良” 字辈。 1934‎ 年查良铮将“查” 姓上下拆分, “木” 与“穆” 谐音, 得“穆旦” (最 初写作“慕旦” ) 之名。 20 世纪 80 年代之后, 许多现代文学专家推 其为现代诗歌第 一人。 穆旦于 20 世纪 40 年代 出版了《 》 、‎ ‎《 》 (1939~1945) 、 《 》 三部诗集, 将西欧现代主义 141‎ 和中 国 传统诗歌结合起来, 诗风富于象征寓意和心灵思辨, 是 ‎“ ” 的代表诗人。‎ ‎2. 加点字注音。‎ 丰润 ‎.‎ ‎( ) 沉醉 ‎. .‎ ‎( ) 凝 ‎.‎ 望 ( ) 忧戚 ‎.‎ ‎( )‎ 枉 ‎.‎ 然 ( ) 飘逸 ‎. .‎ ‎( ) 勃 ‎.‎ 发 ( ) 摇曳 ‎.‎ ‎( )‎ ‎【课堂探究】‎ ‎1. 反复朗读诗歌, 在朗读的过程中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尝试 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我看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141‎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 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 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 去吧, 哦 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 云的流盼, 树的摇曳;‎ 哦,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2. 我看到了什么?‎ ‎3. 请找出诗中的意象, 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诗中所展现的意 境。‎ ‎4. 年轻的诗人面对瑰丽的大自 然, 在春风晚霞中想到了什么 呢?‎ ‎5. 结合时代背景, 思考作者心中为什么有“忧戚”和“哀愁”呢?‎ ‎6. 仔细体会一下我愿怎样活?‎ ‎【写作特色探究】‎ ‎1. 请结合前几首诗歌的学习经验总结本诗的写作特色。‎ 141‎ ‎【学习 评价】‎ 自评 ☆ ☆ ☆ 师评 ☆ ☆ ☆‎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 ‎1. 了解作者。‎ 查良铮, 诗人、 翻译家 《探险者》 、 《穆旦诗集》 、 《旗》‎ ‎“九叶诗派”‎ ‎2. 加点字注音。‎ 丰润 ‎.‎ ‎(rùn) 沉醉 ‎. .‎ ‎(chén zuì) 凝 ‎.‎ 望 (nínɡ) 忧戚 ‎.‎ ‎(qī)‎ 枉 ‎.‎ 然 (wǎ nɡ) 飘逸 ‎. .‎ ‎(piāo yì) 勃 ‎.‎ 发(bó) 摇曳 ‎.‎ ‎(yè)‎ ‎【课堂探究】 1 .‎ 我看 141‎ 我看/一阵向晚的春风 悄悄/揉过丰润的青草,‎ 我看它们/低首/又低首,‎ 也许远水荡起了一片/ 绿潮;‎ 我看飞鸟平展着翅翼 静静吸入/深远的/晴空里,‎ 我看流云/慢慢地红晕 无意/沉醉了凝望它的/大地。‎ 哦, 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我/枉然/在你的心胸里/描画!‎ 哦! 多少年来/你丰润的生命 永在寂静的谐奏里/勃发。‎ 也许/远古的哲人/怀着热望,‎ 曾向你舒出/咏赞的叹息,‎ 如今/却只见他生命的静流 随着季节的起伏/而飘逸。‎ 去吧, 去吧, 哦 生命的飞奔,‎ 叫天风/挽你坦荡地漫游,‎ 像鸟的歌唱, 云的流盼, 树的摇曳;‎ 哦, 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让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里,‎ 像季节/燃起花朵/又把它吹熄。‎ ‎2. 在春天的一个黄昏, 看到春天特有的美丽图画。 诗人看到了大 地春风拂过青草, 飞鸟滑翔在蓝天, 流云在夕阳的照耀下泛着红晕,‎ 大地一片生机勃勃。‎ ‎3. 意象有: 春风、 青草、 绿潮、 飞鸟、 晴空、 流云、 大地 展现的意境: 向晚的春风悄悄地吹过丰润的草地, 荡起一片片绿 潮, 飞鸟在深远的晴空中静静的平展翅翼飞翔, 天空中的白云, 在夕 141‎ 阳的映照下泛着红晕无意的流动 。‎ ‎4. 诗人联想到远处的湖水泛起青绿, 联想到此前自己对这片热土 发出过的由衷的赞美以及因它正在遭受着的苦难而发出的忧戚, 联想 到远古的哲人对这片土地倾诉的咏赞的叹息。‎ 他想到的是时间和生命。 人的一生转瞬即逝, 我们的欢乐忧伤,‎ 与大自然的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相比, 多么微不足道。‎ 第四节是向远古的哲人致敬, 但是他们的咏叹再怎么伟大, 在大 自然面前仍然是一缕静流。 这里让我想到“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 最后一节。 尽管人的生命在大自然面前渺小无比, 我们还是要活 出精彩。 要飞奔吧, 要漫游吧, 要如鸟、 如云、 如树, 活得自由自在。‎ 最后三句达到高潮, 点出主旨:“让我的呼吸与自然合流!” 与大 自然拥抱在一起, 欢笑与哀愁都是生命的一部分, 也如同花朵一样开 了又谢。‎ ‎5. 这首诗写于 1938 年, 日本帝国主义已全面侵华, 中华民族陷 入民族危急, 诗人心中充满着对祖国的忧虑。‎ ‎6. 诗人看到美丽的自然之景, 联想到自己及人类经历的欢乐和 忧戚, 在自然面前显得如此的平静, 希望自己能像自然一样平静的对 待生活, 表达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聊以自慰的心理。‎ ‎【写作特色探究】‎ ‎1. 用丰富的意象来隐喻和暗示诗人的内心世界。 这首诗以鲜明深 邃的诗歌意象传达情感, 阐述思想。 诗歌中的大量意象可谓是形神兼 备, 形情兼备, 形理兼备。 如: 向晚的春风、 丰润的青草、 展翅的飞 鸟、 深远的睛空等。 对春天的着色自然明亮, 意象的选择贴近春天的 丰满气质。‎ ‎2. 富有节奏美和音韵美。 全诗韵脚分明, 及时换韵, 富有音乐美。‎ 连续四个“我看”, 不断重复, 获得了一种旋律的美感, 诗中的词句 呈现出跌宕之美, 富有张力, 具有丰富错落的层次感。‎ ‎3. 首尾照应, 结构严谨。 ①第五节的“天风”“ 鸟的歌唱, 云的 141‎ 流盼, 树的摇曳” 照应了第一节和第二节; ②“欢笑和哀愁洒向我心 里” 又照应了第三节的“逝去的多少欢乐和忧戚”; ③“像季节燃起 花朵” 又照应了第一节的“春”。‎ 4. 虚实结合, 凸显了“风” 柔和的特点。‎ ‎6《敬业与乐业》 学案(一)‎ ‎【学习 目 标】‎ ‎1 . 理解“敬业” 与“乐业” 的含义。‎ ‎2. 积累经典语句、 格言。‎ ‎3. 学习 议论文基本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 ‎4. 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学习 重难点】‎ ‎1 . 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和思路。‎ 141‎ ‎2. 体会演讲的口语特色。‎ ‎3.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 的精神旨意。‎ ‎【新知预习 】‎ 一、 演讲的基本知识 演讲是以口语表达的方式面对听众, 就某一问题发表自 己观点,‎ 阐述某一事理的活动。 演讲不仅是宣传和动员 群众的手段, 而且还是 阐明理论观点、 发表学术见解的一种手段, 同时又是锻炼和培养青年 口才的一种手段。 演讲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要求:‎ ‎①认清对象。 确立主旨。 这里讲的是针对性。 演讲是直接面对听 众交流思想和感情, 所以必须了解听众对象, 认清环境场合, 明确演 讲的主旨。 “到什么山上唱什么歌” , 对于演讲尤为重要。‎ ‎②思路清晰, 节奏明快。‎ ‎③感情充沛, 例证动人。‎ ‎④语言准确, 形象生动。‎ 二、 走近作者 梁启超(1 873-1 929) , 近代思想家, 著名学者。 戊戌维新运动 领袖之一。 字卓如, 号任公, 别号饮冰室主人。 广东新会人。 与其师 康有为一起领导了“戊戌变法” 。 他兴趣广泛, 学识渊博, 在文学、‎ 史学、 哲学、 佛学等诸多领域都有较深的造诣。 他一生著述宏富, 所 遗《饮冰室合集》 计 1 48 卷, 1 000 余万字。‎ ‎【字词预习 】‎ 一、 给加点字注音。‎ 厌恶 ‎.‎ ‎( ) 禅 ‎.‎ 师( ) 佝偻 ‎. .‎ 141‎ ‎( ) ( ) 骈 ‎.‎ 进( )‎ 哭丧 ‎.‎ 着脸( ) 强聒 ‎.‎ 不舍( ) 教诲 ‎.‎ ‎( )‎ 二、 解释词语的意思。‎ 敬业乐群:‎ 安居乐业:‎ 断章取义:‎ 不二法门:‎ 言不及义:‎ 亵渎:‎ 强聒不舍:‎ ‎【课堂探究】‎ 探究 1: 速读全文, 找出演讲中哪句话最能体现作者的观点。‎ 探究 2: 思考本文运用了怎样的结构形式, 并划分文章的结构。‎ 探究 3: 思考本文在论证论点时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说明。‎ ‎【优化训练】‎ ‎1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 孔子说: “饱食终日 , ________, 难矣哉! ” 一现尊荣。‎ ‎(2) 我便一点不迟疑答道: “百行业为先, ________。 ”‎ ‎(3) 孔子自 述生平, 说道: “其为人也, ________, ________, 不 知老之将至云尔。 ”‎ 141‎ ‎2. 请你根据课文和自 己的理解回答问题。‎ 作者认为乐业的理由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外延伸】‎ 还是要提倡说真话 ‎①不知何时何因, “提倡说真话” 成了 一个引人关注的课题, 而 谁能讲真话谁也就有了值得大家称道的美德。 可见讲真话之难。 如果 不难, 也就用不着“提倡” 了 , 也算不上什么“美德” 了 。‎ ‎②古今中外从未听说过谁以讲假话为荣, 也从未听说过有人公开 去赞美一个天天讲假话的骗子。 因为大家都知道讲假话违背天理正 义, 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 一个人一生讲真话, 即使没有高官 厚禄、荣华富贵、辉煌业绩, 但他可以毫无愧疚地说自 己达到了做“人”‎ 的起码标准。 相反, 如果一个“伟人” 说假话连篇累牍, 习 以为常,‎ 则距离做“人” 的标准也就非常之遥远了。 我看, 说真话假话也是道 德范畴美与丑的分野。‎ ‎③楚楚风范, 甚至有些假话比真话还悦耳动听, 所以孰真孰假还 需要人们动一番脑子。 有些假话, 可能永远不被说破, 而有些假话则 很容易被戳穿。 如过去说亩产能达到几千斤几万斤粮食, 有实践经验 的人一看就知道是假的; 但为什么那假话能风靡全中国呢? 可见, 鉴 别假话还不算太难, 最难的是敢于揭露那些说假话者。所以就有了“提 倡说真话” 这个课题。 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 就 要冒一点风险。 如果你讲的真话是诸如夏天太热冬天太冷之类, 当然 不会有人找岔子。 如果是说个别单位假报成绩: 他那里学雷锋仅在嘴 上说说就吹嘘成已经“扎扎实实” 、 “广泛深入” 地开展起来了; 他 那里仅订出几条廉政措施公之于众就夸耀成绩如何辉煌, 而实际上贪 污受贿、 请客送礼、 行业不正之风依然如故。 当人们都在兴高采烈为 141‎ 那些虚假的东西拍手叫好的时候, 你在那里揭老底岂不讨人嫌? ! 轻 则说你不识时务, 重则说你戴着有色眼镜专看阴暗面。 所以讲真话需 要勇气, 需要胆略, 一不怕讥笑, 二不怕孤立, 三不怕栽赃陷害, 相 信真理的声音终究不会窒息的。‎ ‎④敢于讲真话就是针对讲假话的, 而且不是针对一般无关宏旨和 大局的讲假话, 主要的是针对那些当权者为自 己升官发财牟取私利所 讲假话说的。 这些人手中有权, 一句话就能使你受到伤害。 你要讲真 话揭露人家, 自 己首先要做到无私无畏, 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 一个 人死都不怕, 别人也就奈何你不得了。 谁能做到这一点, 谁就为端正 党风和社会风气做出了贡献, 就当前来说, 这也是十分难得的。‎ ‎⑤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 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 如果人们在谎言和空话面前无动于衷, 人云 亦云, 那么那个地方的工作十之八九是不能真正开展并取得成效的。‎ 有识之士应该碰碰这个地方。 我们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小 平同志关于讲实话办实事的教导, 就是我们手中的武器, 有了这个武 器, 正气必然战胜邪恶, 阳光必然战胜阴霾。‎ ‎1 .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画线部分主要运用________的论证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的 主要目 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 ‎. 第③段“讲真话必然要涉及讲假话者和爱听假话者, 就要冒一点风 险”一句中“风险”在这里是指什么? 为什么讲真话就要冒一点风险?‎ 请用自 己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讲真话需要勇气, 需要胆略” , 这其中的“勇气” “胆略” 是 141‎ 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用原文回答)‎ ‎5. 结尾一段说: “有了这个武器, 正气必然战胜邪恶, 阳光必然战 胜阴霾” 中“这个武器” 是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作者说: “提倡人们讲真话能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这是一个地方兴旺发达的表现。 ”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为什么? 你认 为自 己该为“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做点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 评价】 自 评: ☆ ☆ ☆ ☆ ☆‎ 师评: ☆ ☆ ☆ ☆ ☆‎ 参考答案 ‎【字词预习 】‎ 一、 给加点字注音。‎ wù chá n ɡō u l ó u piá n sā nɡ ɡuō huì 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敬业乐群: 对自 己的事业很尽职, 和朋友相处很融洽。‎ 安居乐业: 安定地生活, 愉快地工作。‎ 断章取义: 不顾全篇文章的内容, 而只根据需要, 孤立地取其中 一段或一句的意思。‎ 不二法门: 最好的或独一无二的方法。‎ 言不及义: 只说些无聊的话, 不说一句有道理的话。‎ 亵渎: 轻慢, 不敬。‎ 强聒不舍: 唠唠叨叨说个没完。 聒, 声音嘈杂, 使人厌烦。‎ ‎【优化训练】‎ ‎1 .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 无所用心(2) 万恶懒为首 (3) 发愤忘食, 乐以忘忧 141‎ ‎2. 首先, 苦乐全在主观的心, 不在客观的事。 其次, 凡职业都是有 趣味的, 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 趣味自 然会发生。‎ ‎【课外延伸】‎ ‎1 . 我们要提倡说真话 ‎2. 对比 突出强调了“只有讲真话才是做人的本分” 这一内容, 更 有力地论证了“提倡说真话” 这一中心论点。‎ ‎3. 讨人嫌, 被人误会, 被人孤立甚至被人诬陷; 因为你说出真相,‎ 严重地影响了那些说假话者的切身利益, 他们便会想方设法打击、 报 复, 甚至诬陷你。‎ ‎4. 一不怕讥笑, 二不怕孤立, 三不怕栽赃陷害, 相信真理的声音终 究不会窒息的。‎ ‎5. 我们党确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小平同志关于讲实话办实事 的教导。‎ ‎6. 同意。 因为人们提倡讲真话, 就会为“说真话” 者提供了一个良 好的道德舆论上的后盾, 就会给说真话者以鼓励、 信心、 勇气和力量。‎ 再者, 一个人说真话会影响到另 一个人说真话, 这样整个社会相互感 染、 学习 , 最终会形成人人勇于讲真话的良好风气。 (也可回答不同 意, 因为当人们的自 身素质还没有达到一定的水准时, 要让人们说真 话恐怕是比较困难。 因此, 要想提倡讲真话, 归根结底是要努力提高 人们的思想水平和自 身素质, 这样才能真正地“为讲真话创造一良好 的社会环境” 。 只要回答的有道理即可。 )‎ 示例: 作为一名新时代的中学生应该从自 己做起, 从现在做起, 时时、‎ 事事讲真话, 并尽自 己的最大努力, 去说服、 影响周围的人说真话,‎ 敢于揭露和打击说假话者, “为讲真话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 贡 献自 己的微薄之力。‎ ‎6《敬业与乐业》 学案(二)‎ ‎【学习 目 标】‎ ‎1 . 学习 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体会其层次分明、 条理清晰的特点。‎ 141‎ ‎2. 体会本文语言通俗浅显、 准确周密、 生动有力的特点。‎ ‎3. 真切领悟“敬业与乐业” 的精神旨意, 建立快乐学习 观。‎ ‎【学习 重难点】‎ ‎1 . 学习 演讲词的结构安排。‎ ‎2. 体会本文语言的特点。‎ ‎【自 主学习 】‎ 一、 新知预习 ‎1 . 找出文中表现作者观点、 看法的语句有哪些, 在文中用波浪线画 出。‎ 2. 探究文章的写作技巧。‎ 二、 课堂探究 探究 1: 文章围绕主旨谈了哪几个问题?它们之间有着怎样的逻 辑关系?‎ 探究 2: 演讲最后, 作者言简意赅地把" 敬业与乐业” 总结为“责 任心” 和“趣味” , 并说“我深信人类合理的生活总该如此” 。 那么,‎ 你认为“人类合理的生话” 应该是怎样的?‎ ‎【拓展延伸】‎ 讨论: 作者提出了许多关于敬业和乐业的观点, 你最信服哪一点? 有 不同意见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习 评价】 自 评: ☆ ☆ ☆ ☆ ☆‎ 师评: ☆ ☆ ☆ ☆ ☆‎ 参考答案:‎ 一、 新知预习 A、 结构:‎ 141‎ ‎1 . 下笔立论(开门见山) : 首段即点出文题出处及题旨。‎ ‎2. 总分式结构, 层次分明: 引论一论有业的必要一论敬业一论乐业一 总结,‎ ‎3. 首尾呼应: 文末呼应首段(敬业与乐业是人类生活的不二法门) 。‎ ‎——结论: 结构严谨。‎ B、 论证方法:‎ ‎1 . 归纳法: 推理方法的一种, 即根据多个情况, 如名人言行、 设例等,‎ 概括找出共通点, 推论出一个结论。‎ ‎2. 演绎法: 推理方法的一种, 即根据一般已知的原理(大前提) 推论出 个别情况(小前提) , 从而得出新结论的论证方法。‎ ‎3. 正反举例论述(对比) 。‎ ‎4. 引用、 例证法: 引证法(包括名言、 谚语) , 例证法(包括事例、 设 例) 。‎ C、 语言特色:‎ ‎1 . 多用设问句。‎ 好处: 制造悬念吸引听众(读者) 的注意力, 使听众(读者) 从质疑到释 疑, 加深了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2. 多用反问句。‎ 好处: 增强语势, 把原来确定的意思表达得更加鲜明和不容置辩。‎ 二、 课堂探究 探究 1: 梁启超引用《礼记》 和《老子》 中的格言, “断章取义”‎ 归结出“敬业乐业” 的主旨后, 分别谈论了 “有业” “敬业” 和“乐 业” 三个问题。 “敬业乐业” 的前提是“有业” , 并说“百行业为先,‎ 万恶懒为首” , 强调了“有业” 是做人之本。 “敬业” 的含义就是专 心致志、 心无旁骛, 而“敬业主义, 于人生最为必要, 又于人生最为 有利” 。 但仅有 “发愤忘食” 的“敬业” 还不够, “乐以忘忧” 的 ‎“乐业” 才是人生最高的境界和价值。‎ 探究 2: “合理的生活” , 首先是要有一份正当的职业(或做任 141‎ 何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 不能 “饱食终日 , 无所用心” 。 对于所做的 事情, 要生出敬意, 从而全神贯注, 心无旁骛, 忠实地把它做好;要 从专心做事中发现乐趣, 不是皱着眉头、 满腹牢骚地叫苦, 而是要达 到“乐以忘忧” 的境界。‎ ‎【拓展延伸】‎ 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 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 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 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 人生在世, 是要天天劳作的。‎ 劳作便是功德, 不劳作便是罪恶。‎ 因自 己的才能、 境地, 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 便是天地间第一等 人。‎ 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 每一职业之成就, 离不了奋斗; 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 从刻苦中 将快乐的分量加增。‎ 人生能从自 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 生活才有价值。‎ ‎. . . . . .‎ ‎(学生的见解只要言之有理, 言之有据, 就应鼓励。 )‎ 141‎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 1 课时学案 ‎【学习 目 标】‎ ‎1 . 了解作家及背景资料。‎ ‎2. 整体把握文意, 感悟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把握文意, 感悟雨果深厚的人道主义精神。‎ ‎【新知预习 】‎ ‎1 .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箱箧 ‎.‎ ‎( ) 惊骇 ‎.‎ ‎( ) 晨曦 ‎.‎ ‎( ) 劫掠 ‎.‎ ‎( )‎ 瞥 ‎.‎ 见( ) 赃 ‎.‎ 物( ) 制裁 ‎.‎ 141‎ ‎( ) 珐琅 ‎. .‎ ‎( )( )‎ ‎2. 解释下列词语。‎ 荡然无存:‎ 眼花缭乱:‎ 惊骇:‎ 制裁:‎ ‎3. 了 解背景。‎ 英法联军远征中国 英法联军之役, 又称第二次鸦片 战争, 是 1 856~1 860 年英法联 合发动的侵华战争。 清咸丰六年(1 856 年) 英国借口亚罗号事件,‎ 进犯广州, 挑起这场战争。 次年英法组成联军, 1 2 月 攻陷广州。 1 858‎ 年 5 月 英法舰队在俄美支持下攻陷大沽炮台, 逼近天津。 清政府派桂 良、 花沙纳为钦差大臣赴天津谈判, 6 月 分别与俄、 美、 英、 法四国 代表签订《天津条约》 , 1 1 月 又在上海签订中英、 中法、 中美通商 章程。 沙俄趁机于 5 月 间用武力迫签《中俄瑷珲条约》 , 割去中国黑 龙江以北, 外兴安岭以南大片 领土。 1 859 年英、 法、 美借口换约又 派军舰北上, 6 月 突攻大沽炮台。 清军奋勇抗击, 重创英法舰队。 1 860‎ 年英法再组联军, 扩大战争。 8 月 英法联军二万五千人由北塘登陆,‎ 攻陷大沽, 进占天津, 9 月 在通州(今属北京市) 八里桥击败清军后,‎ 直攻北京。 咸丰帝逃往热河, 遗留恭亲王奕媾和。 1 0 月 英法联军控 制北京城, 焚掠圆明园。 后奕分别与英法代表签订中英、 中法《北京 条约》 和批准中英、 中法《天津条约》 。 沙俄又迫使清政府签订《中 俄北京条约》 , 割去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大片 领土。 帝国主义的蛮横侵 略与清朝封建统治者的妥协投降, 使中国继鸦片 战争之后又一次大量 丧失领土和主权。‎ 圆明园 141‎ 在北京海淀附近, 清代名园之一。 始建于康熙四十八年(1 709‎ 年) 。 为环绕福海的圆明、 万春、 长春三园的总称。 周约十余公里。‎ 凿湖堆山, 种植奇花异木, 仿照国内外名胜四十景, 有建筑物 1 45 处。‎ 其中除具有独创形式的庭园建筑外, 长春园中还有海晏堂、 远瀛观等 西洋风格的建筑群。 并利用长廊、 墙垣、 桥梁与自 然景物相联系。 艺 术价值甚高, 被誉为“万园之园” 。 清咸丰十年(1 860 年) 英法联 军劫掠园中珍物, 并纵火焚毁。‎ ‎4. 作者简介 雨果(1 802—1 885) , 法国作家。 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重要代表。‎ 生于军官家庭。 早期诗作《短歌集》 将中世纪理想化, 歌颂波旁王朝 复辟。 后受进步思想启发, 逐步摆脱保皇党观点。 长篇小说《巴黎圣 母院》 反对专制和教会。 路易·波拿巴政变后, 被迫离开法国。 1 861 ~‎ ‎1 869 年完成长篇小说《悲惨世界》 , 从人道主义观点描写资本主义 社会的罪恶; 1 870 年回国。 1 874 年完成长篇小说《九三年》 , 描写 法国革命高潮一年的动人场景。 其他作品有诗作《历史传说集》 , 歌 颂历史上人民反对罪恶统治者的斗争。 还写有政论和演说稿等。‎ ‎【课堂探究】‎ 探究 1 : 文章内容可以分为几部分? 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探究 2: 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探究 3: 讽刺侵略者的语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作 用?‎ ‎【优化训练】‎ 这个奇迹已经消失了。‎ 有一天,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一个强盗洗劫, 另 一个强盗放 火。 似乎得胜之后, 便可以动手行窃了 。 对圆明园进行了 大规模的劫 掠, 赃物由两个胜利者均分。 我们看到, 这整个事件还与额尔金的名 字有关, 这名字又使人不能不忆起巴特农神庙。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 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只是更彻底, 更漂亮, 以至于(‎ 141‎ ‎)。‎ 我们所有大教堂的财宝加在一起, 也许还抵不上东方这座了不起的 ‎(‎ ‎) 的博物馆。 那儿不仅仅有艺术珍品, 还有大堆的金银制品。‎ 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腰包, 这是看得见的,‎ 另 一个装满了箱箧。 他们手挽手, 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这就是这两 个强盗的故事。‎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 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明 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将受到历史制裁的这两个强盗, 一个叫法兰西, 另 一个叫英吉利。‎ 不过, 我要抗议, 感谢您给了 我这样一个抗议的机会。 治人者的罪行 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 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法兰西帝国吞下了这次胜利的一半赃物, 今天, 帝国居然还天真 地以为自 己就是真正的物主, 把圆明园富丽堂皇的破烂拿来展出。 我 希望( ), 解放了 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还给被 掠夺的中国。‎ 现在, 我证实, 发生了一次偷窃, 有两名窃贼。‎ 先生, 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1 . 填写文中空缺的三处词语。‎ ‎2.“这个奇迹” 指____________,“两个强盗” 指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他们手挽手, 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用了 _________‎ 修辞手法。‎ ‎3. “这就是文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指_______________ 。‎ ‎4. 从全文来看, 结尾句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照应,‎ 用了______修辞手法。‎ ‎【学习 评价】 自 评: ☆ ☆ ☆ ☆ ☆‎ 师评: ☆ ☆ ☆ ☆ ☆‎ 参考答案 141‎ ‎【新知预习 】‎ ‎1 . qi â hà i xī jiã piē zā nɡ cá i fà l á nɡ ‎2. 荡然无存: 形容东西完全失去, 一点没有留下。‎ 眼花缭乱: 形容看见美色或繁复新奇的事物而感到迷乱。‎ 惊骇: 惊慌害怕。‎ 制裁: 用强力管束并处罚。‎ ‎【优化训练】‎ ‎1 . 荡然无存 富丽堂皇 有朝一日 ‎2. 圆明园 法兰西 英吉利 拟人 ‎3. 英法联军洗劫、 烧毁圆明园 ‎4. “而你想知道, 我对英法的这个胜利会给予多少赞誉” 反语 ‎7《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 第 2 课时学案 ‎【学习 目 标】‎ ‎1 . 揣摩文中的关键语句,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2. 进一步体悟作者鲜明的立场和爱憎分明的强烈感情, 了 解雨果伟大 的人格。‎ ‎【重点难点】‎ 品味本文的语言特色, 理解课文的深刻内涵。‎ ‎【自 主学习 】‎ 一、 新知预习 ‎1 . 说说对下列语句的理解, 体会其中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1) 我们欧洲人是文明人, 中国人在我们眼中是野蛮人。 这就是文 明对野蛮所干的事情。‎ ‎(2) 治人者的罪行不是治于人者的过错;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 而人 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3) 现在, 我证实, 发生了 一次偷窃, 有两名窃贼。‎ ‎2. 选出没有运用反语的一项( )‎ 141‎ A. 先生, 以上就是我对远征中国的全部赞誉。‎ B. 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 只是更彻底,‎ 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 C. 丰功伟绩!收获巨大!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 腰包, 这是看得见 的, 另 一个装满了箱箧。‎ D. 我希望有朝一日 , 解放了 的干干净净的法兰西会把这份战利品归 还给被掠夺的中国。‎ 二、 课堂探究 ‎1 . 雨果提及艺术有哪两种来源, 分别产生哪两种艺术?‎ ‎2. 各国艺术都有其代表建筑, 如: 希腊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 埃 及有_________, 罗马有____________, 巴黎有____________, 而东 方 有__________。‎ ‎3. 雨果是怎样评价圆明园的? 找出文中评价圆明园的语句、 盛赞的词 语。‎ ‎4. 按照雨果的描绘, 圆明园中有哪些物品?‎ ‎5. 雨果认为圆明园是为谁而建?为什么?‎ ‎【达标练习 】‎ 阅读“有一天, 两个强盗闯进了圆明园。 ……政府有时会是强盗,‎ 而人民永远也不会是强盗。 ” 回答问题。‎ ‎1 . 文中运用多个反语, 冷嘲热讽, 表达了对两个强盗的愤怒和谴责。‎ 请找出两个反语。‎ ‎①‎ ‎②‎ ‎2. “他们手挽手, 笑嘻嘻地回到了欧洲。 ” 这句话活化了 两个强盗 ‎( ) 。‎ A. 凯旋而归的丑态 B. 狼狈为奸的丑态 C. 得意忘形的丑态 D. 尴尬的丑态 ‎3. 本段文字的中心是( ) 。‎ 141‎ A. 揭露额尔金火烧圆明园的罪行。‎ B. 批评欧洲人把中国人当做野蛮人认识。‎ C. 谴责侵略者掠夺中国, 毁灭文明的强盗行径。‎ D. 谴责强盗们不应该放火销赃。‎ ‎【学习 评价】 自 评: ☆ ☆ ☆ ☆ ☆‎ 师评: ☆ ☆ ☆ ☆ ☆‎ 参考答案:‎ ‎【自 主学习 】‎ 一、 新知预习 ‎1 . (1 ) 文明人烧杀抢掠, 无所不为, 何来“文明” ?野蛮人饱受文明 人的欺压与凌辱。 两相对照, 自 诩为文明人的英法联军何来“文明” ?‎ 类似反语的用法, 是雨果对侵略者的愤怒谴责。‎ ‎(2) 这正是雨果人道主义精神的体现, 发动战争的罪魁祸首不是人 民, 而是治人者——政府。 鲜明的立场, 表现了 雨果是人民的雨果。‎ ‎(3) 好一个“我证实” , 其凛然之气、 无畏的精神, 让人折服。‎ ‎2.‎ D 二、 课堂探究 ‎1 . 一是理想, 产生欧洲艺术; 一是幻想, 产生东方艺术。‎ ‎2. 巴特农神庙; 金字塔; 斗兽场; 圣母院; 圆明园 ‎3. 总评: “世界奇迹” ; 分述: ①与巴特农神庙比较, 指出圆明园的 艺术性质和成就; ②具体讲园中之物; ③耗费了巨大劳动; ④圆 明园属于全人类的亚洲文明杰作。‎ 盛赞的词语: “巨大的典范” “言语无法形容的建筑” “恍若月 宫的 建筑”“某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洞府”“令人惊骇而不知名的杰作”“亚 洲文明的剪影” 。‎ ‎4. 大理石, 玉石, 青铜, 瓷器, 异兽, 花园, 水池, 喷泉, 成群的天 鹅、 朱鹭、 孔雀等 141‎ ‎5. 为了各国人民; 因为“岁月 创造的一切都是属于人类的” 。‎ ‎【达标练习 】‎ ‎1 . ①从前对巴特农神庙怎么干, 现在对圆明园也怎么干只是更彻底,‎ 更漂亮, 以至于荡然无存。‎ ‎②丰功伟绩! 收获巨大! 两个胜利者, 一个塞满了腰包, 这是看得见 的, 另 一个装满了箱箧。‎ ‎2. C ‎3. C 141‎ ‎8*《论教养》 学案 ‎【学习 目 标】‎ ‎1 .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 论证方法。‎ ‎2. 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3. 努力改正没有教养的行为, 学习 做个有教养的人。‎ ‎【重点难点】‎ ‎1 . 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学习 论证方法。‎ ‎2. 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揣摩重要词语的含义。‎ ‎【新知预习 】‎ 一、 走近作者 德米特里•利哈乔夫(1 906-1 999) , 苏联学者, 政治家、 作家、‎ 文艺理论家和基督教活动家。 他生于圣彼得堡, 目 睹了十月 革命。 1 7‎ 岁时进入大学学习 人类学与语言学。 1 938 年, 入列宁格勒的俄罗斯 文学研究所。 参加过惨烈的列宁格勒保卫战。 1 946 年至 1 953 年, 在 列宁格勒大学任教授。 1 971 年, 被推举为苏联科学院(现俄罗斯科学 院) 院士。 1 986 年, 他开始重新寻找基督教和俄罗斯文化之根。 苏联 解体后其地位相当于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 作为文化大师, 他 把他的一生都献给了 他的祖国, 成为 20 世纪俄罗斯的知识象征。‎ 二、 字词预习 ‎1 . 给加点字注音 恪 ‎.‎ 守( ) 箴 ‎.‎ 言( ) 自 吹自 擂 ‎.‎ ‎( )‎ 允 141‎ ‎.‎ 诺( ) 妨碍 ‎.‎ ‎( ) 矫 ‎.‎ 揉造作( )‎ 愚蠢 ‎.‎ ‎( ) 尴 ‎.‎ 尬( ) 絮絮叨 ‎.‎ 叨( )‎ 积淀 ‎.‎ ‎( ) 谚 ‎.‎ 语( ) 大发雷霆 ‎.‎ ‎( )‎ 二、 解释词语的意思 贸然:‎ 彬彬有礼:‎ 涵养:‎ 恪守:‎ 矫揉造作:‎ 附庸风雅:‎ 箴言:‎ 141‎ 絮絮叨叨:‎ 疲惫不堪:‎ 随机应变:‎ ‎【课堂探究】‎ 探究 1 : 自 读课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 探究 2: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述中 心论点的?‎ 探究 3: 作者认为教养首先体现在家里。 对此, 你怎么看?‎ ‎【精读品味】‎ ‎1 . 文中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2. 找出文中有表现力的词语并品析。‎ ‎【优化训练】‎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 苏轼政治失意, 兄弟分离, 正是豁达的情 怀让他将所有的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 之中, 从而获得了心灵的 自 由与解放。 从容淡定, 能让我们在困境中超然忘我, 使我们的精神 得到升华, 让我们的人生绽放出灿烂的光芒。‎ 从容淡定是一种修养。 庄子说:“平易恬淡, 则忧患不能入, 邪 气不能袭。” 从容淡定, 表现为“八风吹不动”。 所谓八风就是利、 衰、‎ 毁、 誉、 称、 讥、 苦、 乐。“八风吹不动” 意思是说: 无论顺境还是 逆境, 称赞还是诽谤, 都能泰然处之。‎ 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中华民族的先贤志士为我们做出了诠 释。 正因为有远大的理想, 诸葛亮才能做到淡泊宁静; 正因为有豁达 的胸襟, 范仲淹才能做到宠辱不惊; 正因为有深厚的爱国情怀, 文天 祥才能从容面对生死。‎ 做到从容淡定, 还需要有专注的精神。 面对军阀混战, 社会变革,‎ 新旧文化激烈交锋的现实, 著名学者胡适先生说:“这个世界乱纷纷,‎ 先把自 己铸炼成器。” 他是这样说的, 也是这样的做的。 他排除干扰,‎ 141‎ 从容淡定, 潜心治学, 在文学、 哲学、 史学、 考据学等诸多领域均有 建树, 使自 己成为一位文化巨匠。‎ ‎(选文有改动)‎ ‎1 .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请指出下列句子所运用的论证方法。 (一个括号只能填写一种 论证方法。 )‎ ‎(1 ) 苏轼政治失意, 兄弟分离, 正是豁达的情怀让他将所有的 抑郁惆怅融化在了清风明月 之中, 从而获得了心灵的自 由与解放。‎ ‎( )‎ ‎(2)庄子说:“平易恬淡, 则忧患不能入, 邪气不能袭。 ”( )‎ ‎3. 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4. 作者认为怎样才能做到从容淡定?‎ ‎【学习 评价】 自 评: ☆ ☆ ☆ ☆ ☆‎ 师评: ☆ ☆ ☆ ☆ ☆‎ 参考答案:‎ 二、 字词预习 ‎1 . kâ zhē n l ã i yǔ n à i ji ǎ o chǔ n ɡā n dā o di à n yà n tí nɡ ‎2. 贸然: 轻率地, 不加考虑地。‎ 彬彬有礼: 形容文雅、 有礼貌的样子。 彬彬, 原意为文质兼备的样子,‎ 后形容文雅。‎ 涵养: 能控制情绪的功夫。‎ 恪守: 严格遵守。‎ 矫揉造作: 形容过分做作, 极不自 然。 矫, 把弯的弄直。 揉, 把直的 弄弯。‎ 附庸风雅: 为了装点门面而结交文人, 参加有关文化活动。‎ 141‎ 箴言: 劝诫的话。 箴, 劝告、 劝诫。‎ 絮絮叨叨: 形容说话啰唆、 唠叨。‎ 疲惫不堪: 形容非常疲乏。 堪, 能忍受。‎ 随机应变: 随着情况的变化灵活机动地应付。‎ ‎【优化训练】‎ ‎1 . 从容淡定是一种境界和修养。‎ ‎2. 举例论证 道理论证 ‎3. 这个世界很混乱, 我们不要为其所扰, 应先致力于把自 己做到铸造 锤炼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4. 做到从容淡定, 需要有远大的目 标, 深厚的情怀, 豁达的胸襟和专 注的精神。‎ ‎9﹡ 《精神的三间小屋》 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解“精神的三间小屋” 的深刻内涵及关系。‎ ‎2. 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灵, 提升精神境界。‎ ‎3. 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接受美的熏陶。‎ ‎【重点难点】‎ ‎1. 理解三间小屋的深刻内涵。‎ 141‎ ‎2. 品味文章具有的独特美学风范的语言。‎ ‎【新知预习】‎ 一、 走近作者 毕淑敏, 女, 国内一级作家, 内科主治医师。 祖籍山东文登, 1952‎ 年生于新疆伊宁, 长在北京。 17 岁赴西藏高原阿里地区当兵, 在海 拔 5000 米的高原部队服役 11 年。 历任卫生员, 军医, 1980 年转业 回北京, 在北师大获文学硕士学位。 从事医学工作 20 年后, 开始专 业写作。‎ ‎1987 年发表处女作《昆仑殇》 , 共发表作品 200 余万字。 著有 长篇小说《红处方》 《血玲珑》 《拯救乳房》 ; 中短篇小说《昆仑殇》‎ ‎《女人之约》 《预约死亡》 ; 散文集《婚姻鞋》 《素面朝天》 《提醒 幸福》 《保持惊奇》 等; 著有《毕淑敏文集》 四卷。 曾获庄重文文学 奖、 小说月 报百花奖、 当代文学奖、 北京文学奖、 昆仑文学奖、 解放 军文艺奖、 青年文学奖等各种文学奖 30 余次。‎ 二、 字词预习 ‎1. 给加点字注音 宽宥 ‎.‎ ‎( ) 游弋 ‎.‎ ‎( ) 轻觑 ‎.‎ ‎( ) 麾 ‎.‎ ‎( ) 下 广袤 ‎.‎ ‎( ) 赘 141‎ ‎.‎ ‎( ) 余 窗棂 ‎.‎ ‎( ) 坍 ‎.‎ ‎( ) 塌 要诀 ‎.‎ ‎( ) 困厄 ‎.‎ ‎( ) 襟 ‎.‎ ‎( ) 怀 驰骋 ‎.‎ ‎( )‎ 自惭形秽 ‎.‎ ‎( ) 憎恶 ‎. .‎ ‎( ) ( ) 俯拾即 ‎.‎ ‎( ) 是 二、 解释词语的意思 ‎1. 自惭形秽:‎ ‎2. 不知所措:‎ ‎3. 林林总总:‎ ‎4. 俯拾即是:‎ ‎5. 鸠占鹊巢:‎ 141‎ ‎6. 李代桃僵:‎ ‎7. 形销骨立:‎ ‎【课堂探究】‎ 探究 1: 自读课文, 梳理文章的结构。‎ 探究 2: 第二间小屋盛放我们的事业, 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探究 3: 第三间, 安放我们自身, 作者是怎样描述的?‎ 探究 4: 概括第 18、 19 自然段的内容。‎ ‎【精读品味】‎ ‎1. 有人认为三间小屋之间是并列平行关系, 你同意吗? 根据你的 理解, 谈谈“精神的三间小屋” 之间的内在联系。‎ ‎2. 分析文章结构, 体会“大中求小, 小中见大” 的精妙构思。‎ ‎【学习评价】 自评: ☆ ☆ ☆ ☆ ☆‎ 师评: ☆ ☆ ☆ ☆ ☆‎ 参考答案:‎ 二、 字词预习 ‎1 . yîu yì qù huī mào zhuì línɡ tān juã â jīn chěnɡ huì zēnɡ wù jí ‎2.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自惭形秽: 原指因自己容貌举止不如别人而感到羞愧。 后泛指因 不如别人而感到惭愧。‎ 不知所措: 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形容遭受困窘或处境为难时心神 慌乱。‎ 林林总总: 林林, 众多的样子; 总总, 众多而杂乱的样子。 形容 杂乱众多。‎ 俯拾即是: 只要低下头来捡取, 到处都是。 形容多而易得。‎ 鸠占鹊巢: 斑鸠占据喜鹊的巢。 比喻强者欺凌弱者, 获得现成的 东西。‎ 李代桃僵: 李树代替桃树僵死。 比喻兄弟相爱相助, 患难与共。‎ 141‎ 后用以指互相顶替或代人受过。‎ 形销骨立: 形容身体非常消瘦。‎ ‎【课堂探究】‎ 探究 1: 第一部分 (第 1——6 自然段) 引出话题——如何布 置我们的心灵空间。‎ 第二部分(第 7——17 自然段) 分析人们的精神世界里应该建立 ‎“三间小屋” 。‎ 第一层(第 7——8 自然段) 分析如何建立第一间精神小屋, 即 盛放着爱和恨的小屋。‎ 第二层(第 9——13 自然段) 分析如何建立第二间精神小屋, 即 盛放着事业的小屋。‎ 第三层(第 14——17 自然段) 分析如何建立第三间精神小屋,‎ 即安放我们自身的小屋。‎ 第三部分(18——19 自然段) 指出把精神的三间小屋建筑得美 观结实的条件, 并希望在此基础上把小屋扩建成精神大厦。‎ 探究 2: 作者先列出一组庞大的数字, 给人们一个对事业的时间 概念。 揭示出一个道理: 不要小看人们所从事的事业对人产生的深远 影响。 并告诫人们适合自己的事业要自己寻找, 只有规划好自己的事 业, 才能使事业和人生相得益彰。‎ 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事业? 我们可以这样来理解:‎ 首先是寻找阶段, 站在高处向远方望去, 高瞻远瞩, 确立远大目 标。‎ 其次是耕耘阶段, 再苦再累, 在所不惜, 只要努力达成目标。‎ 最后境界是收获阶段, 已经为追寻目标精疲力尽, 快要放弃时,‎ 却在最不起眼的地方获得了成功。‎ 探究 3: 作者首先用一个反问句引出下文, 接着用了两个比喻句 说明没有自己的悲哀。 告诫人们: 做人不能迷失了自我。‎ 通过举例分析说明这里的“自身” 不单指人的个体生命, 更是指 141‎ 向这个个体生命所具有的特立独行的人文精神。 它是一种积极的心 态, 更是一种崇高的精神境界。‎ 探究 4: 总结全文, 指出建立精神栖息地是我们的义务和权利,‎ 提出扩大精神空间的建议。‎ ‎【精读品味】‎ ‎1.情感、 事业、 自身是密不可分的。 爱恨之情, 是精神的原动力,‎ ‎“三十功名尘与土, 八千里路云和月 ” 的岳飞, “我自横天向天笑,‎ 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以及“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的鲁迅, 不都是在爱国情感驱使下完成宏图伟业、 实现人生价值的 吗? 所以情感是精神的基石, 事业是精神的支撑, 自身则是精神的栖 息地。 “虽九死其犹未悔” 的屈原, “不为五斗米折腰” 的陶潜, “安 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的李白, 为了理想而献出生命的布鲁诺不都开辟 了自己的精神圣地, 让自己的精神小屋金光闪闪而彪炳千古吗?‎ ‎2.学生自由发表意见, 教师小结: 人类情感丰富多彩, 事业五色 斑斓, 对自身的认识也是逐渐拨云见日的, 房屋虽 “小” , 可盛放 的宝物确是无法用数字来计算的, 作者是借几间小屋使大心具体化、‎ 形象化, 这样大中求小, 衬托呼应, 既是作者行文的机智, 更是作者 谦逊人格的体现。 三间小屋组成了作者辽阔的精神世界, 如果人人都 能像毕淑敏那样建造好自己的精神小屋, 间间累积, 势必会矗起一栋 民族的精神大厦!‎ 141‎ 141‎ ‎10 《岳阳楼记》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 学习记叙、 描写、 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和骈散结合的语言。‎ ‎3. 体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难点】‎ ‎1. 学习记叙、 描写、 抒情和议论相结合的写法和骈散结合的语言。‎ ‎2. 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一、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 范仲淹:‎ ‎2. 背景资料:‎ ‎3. “记” 文体知识:‎ 二、 朗读课文, 理解文意 ‎4. 给加点字注音:‎ 谪 ‎.‎ 守( ) 浩浩汤 ‎.‎ 汤( ) 怒号 ‎.‎ ‎( ) 山岳潜 ‎.‎ 形( )‎ 薄 ‎.‎ 暮冥 ‎.‎ 141‎ 冥( )( ) 岸芷汀 ‎.‎ 兰( ) 宠辱偕 ‎.‎ 忘( )‎ ‎5. 解释下列加点词语。‎ 明年 ‎. .‎ ‎( ) 百废具 ‎.‎ 兴( ) 际涯 ‎. .‎ ‎( ) 连月 不开 ‎.‎ ‎( )‎ 山岳潜 ‎.‎ 形( ) 去国 ‎.‎ 怀乡( ) 春和景 ‎.‎ 明( )‎ ‎6.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②微斯人, 吾谁与归?‎ 三、 感知内容:‎ ‎7. 本文围绕“岳阳楼记” 写了哪些内容?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8. 第 1 自然段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 这背景是什么?说明了什么?‎ 141‎ 参考答案:‎ ‎1. 范仲淹(989—1052) , 字希文, 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 人, 北 宋政治家、 文学家。 他出身贫寒, 幼年丧父, 对下层人民的痛苦感受 深刻。 26 岁进士及第, 因敢于直言强谏, 屡遭贬斥, 久不被重用。‎ 死后谥号“文正”, 世称“范文正公”。‎ ‎2. 《岳阳楼记》 是范仲淹被罢去参知政事而贬官河南邓州时, 应 好友滕子京之请而写的。 膝子京请范仲淹为重修岳阳楼写记, 并送去 一幅《洞庭晚秋图》 。 范仲淹依据此图, 凭着丰富的想象, 写下了千 古名篇《岳阳楼记》 。 滕子京与范仲淹同年举进士, 才华出众但豪迈 自负, 被权贵所嫉, 贬谪到岳州做太守。 范仲淹熟知他的思想和性格,‎ 经常想劝慰他, 却一直无机会。 适逢滕子京重修岳阳楼, 请范仲淹代 笔记胜, 这就给了范仲淹一个规箴知己的好机会。 因自己在贬中, 亦 有抒发自己理想的需要, 于是范仲淹就写下了这篇抒发自己胸襟、 规 劝朋友的千古名篇。‎ ‎3. “记”, 古代一种无固定模式的文体, 叙事、 写景、 状物的成 分居多, 而且目的在于抒发作者的情操和抱负; 或阐述作者对某些问 题的观点。 在写法上大体可分为两类: 一类是寓情理于事、 景、 物之 中; 一类是由事、 景、 物之中自然生发出情理, 而常以“卒章显志”‎ 的方式表现出来。 本文属于第二类。‎ ‎4. zhã shān¨ À háo qián bï mín¨ À tīn¨ À xiã ‎5. 到了第二年 同“俱”, 全 边际 指天气放晴 隐没 国都 日光 ‎6. ①看了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 恐怕会有所不同吧?‎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 我同谁一道呢?‎ ‎7. 写重修岳阳楼的背景和作记缘由; 描写岳阳楼周围的景色, 引 出“迁客骚人” 登楼“览物” 而产生的两种不同感受。(或写洞庭湖 的景色并提出“迁客骚人”“览物之情, 得无异乎” 的问题。 写“迁 客骚人” 的“览物之情” 因景而异。) 借对“古仁人之心” 的探求,‎ 141‎ 抒发作者的旷达胸襟和政治抱负。 点明作“记” 的时间。‎ ‎8. 在“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的基础上“重修岳阳楼” , 这说明 滕子京在谪守的逆境中, 仍不以己悲, 把政事治理得井井有条。 由此 可见作者欣赏他的阔大胸襟, 与一般的“迁客” 不同。‎ ‎10 《岳阳楼记》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学习文章把叙事、 写景、 抒情和议论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体会文章骈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2. 领会作者博大的胸襟和旷达的思想情怀,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学习重点】‎ ‎1. 理解作者“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崇高思想 境界。‎ ‎2. 学习文章叙事、 写景、 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体会文章骈 散结合的句法形式。‎ ‎【学习难点】‎ ‎1. 理解作者所阐述的主要观点。‎ ‎2. 学习文章叙事、 写景、 议论、 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温故知新】‎ ‎1. 小组为单位, 竞赛背诵课文。‎ ‎2.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谪 ‎.‎ 守巴陵郡 ( ) ②予观夫巴陵胜 ‎.‎ 状( )‎ ‎③朝晖 ‎.‎ 夕阴 ( ) ④锦鳞 141‎ ‎.‎ 游泳 ( )‎ ‎⑤长烟一 ‎.‎ 空 ( ) ⑥属 ‎.‎ 予作文以记之( )‎ ‎(2)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政通人和, 百废具兴。‎ ‎②沙鸥翔集, 锦鳞游泳。‎ ‎③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精读赏析】‎ ‎3. 朗读课文, 说说作者分别描写了哪几幅洞庭湖的景色? 这些景 物各有什么特点? 请结合文中具体语句赏析。‎ ‎4. 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描写这些景色抒发了怎样的情感呢?‎ ‎5. 作者这样写景的目的是什么?‎ ‎6. 谈谈对“微斯人, 吾谁与归? ” 的理解?‎ ‎【探究写法】‎ ‎7. 《岳阳楼记》 成为千古不衰的名篇, 主要原因是什么?‎ ‎8. 思考: 你是怎样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这 句话的?‎ ‎【拓展延伸】‎ ‎9. 历史上“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你还知道哪些?‎ 请举例说说。‎ ‎10. 结合实际, 请你谈谈如何达到这一境界。‎ 参考答案:‎ ‎2.(1) ①谪: 贬官 ②胜: 美好 ③晖: 日光 ④鳞: 代指鱼 ⑤‎ 141‎ 一: 全⑥“属” 同“嘱”, 嘱咐 ‎(2) ①政事顺利, 百姓和乐, 各种荒废了的事业都兴办起来了。‎ ‎②沙洲上的白鸥时而飞翔, 时而停歇, 美丽的鱼儿游来游去。‎ ‎③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 ‎④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 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3. 明确: 巴陵胜状图; 凄风阴雨图; 春和景明图。‎ 巴陵胜状图: 气势非凡; 壮阔无边; 气象变化多端。 (结合语句 分析略)‎ 凄风阴雨图: 萧然凄凉、 处处险恶。‎ 春和景明图: 生机盎然、 色调明丽。‎ ‎4. 作者描写洞庭湖萧然凄凉的景色, 渲染了一种悲凉愁苦的气 氛, 衬托“迁客骚人” 悲伤之情。 描写洞庭湖明丽的景色, 渲染一种 开阔愉悦的气氛, 衬托“迁客骚人” 喜悦之情。 悲景衬悲情, 喜景衬 喜情, 这就是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的写法。‎ ‎5. 将迁客骚人与古仁人作对比, 突出古仁人“不以物喜, 不以己 悲” 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政治抱负。‎ ‎6. 直抒胸臆, 既表达了作者以“古仁人” 自比的旷达胸襟和远大 抱负, 又含蓄地规劝好友滕子京放下思想包袱, 走出消沉的心境, 以 国家和人民利益为重, 成就一番伟大的事业。‎ ‎7. ①语言美: 多用对偶句, 骈句与散句结合, 错落有致, 字斟句 酌, 精妙传神; ②精神美: 思想境界高尚, 具有旷达的胸襟和远大的 政治抱负; ③情感丰富; ④叙述、 写景、 议论、 抒情相结合: 先由叙 事带出写景, 然后触景生情, 情景交融, 最后由情抒议, 点明全文主 旨, 做到了情、 景、 议的高度融合。‎ ‎8. 体现“与民同乐” 的思想。 范仲淹在本文中把它发展成为“先 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 的观点, 并以此作为对待仕途进退 的原则, 表现他旷达的胸襟和伟大的抱负。 他提倡的吃苦在前, 享受 在后的精神, 在今天仍有着借鉴和教育的意义。‎ 141‎ 9. 略。 10. 略。‎ ‎11 《醉翁亭记》 学案(一)‎ ‎【学习目 标】‎ ‎1.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积累重要的文言词语。‎ ‎2. 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 语言骈散相融, 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3.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重点难点】‎ ‎1.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 背诵课文。‎ ‎2. 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 体 会其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 ‎3. 理解本文从“乐” 和“醉” 中抒发的“与民同乐” 的思想。‎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 欧阳修:‎ ‎2. 写作背景:‎ ‎3.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环滁( ) 壑( ) 琅琊( ) 潺潺( ) 辄( ) 霏( )‎ 暝( ) 晦( ) 伛偻( ) 提携( ) 野蔌( ) 觥筹( )‎ ‎【疏通文意】‎ ‎4.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山间之朝 ‎.‎ 141‎ 暮也( ) ②野芳 ‎.‎ 发而幽香( )‎ ‎③杂然而前陈 ‎.‎ 者( ) ④弈 ‎.‎ 者胜( )‎ ‎5.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时之景不同, 而乐亦无穷也。‎ ‎②苍颜白发, 颓然乎其间者, 太守醉也。‎ ‎【感知内容】‎ ‎6. 《醉翁亭记》 是一篇游记, 其中以描写、 记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 请大家从描写、 记叙的角度梳理课文脉络?‎ ‎7. 下面试着理出每一段的内部层次, 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介绍。‎ 参考答案:‎ ‎1. 欧阳修(1007—1072) , 字永叔, 自号醉翁, 晚年又号六一居士, 谥 号文忠, 世称“欧阳文忠公”。 吉州永丰(现在江西永丰) 人, 北宋著 名文学家、 史学家, 是“唐宋八大家” 之一。 有《欧阳文忠公全集》‎ 传世。‎ ‎2.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 年), 参知政事范仲淹等人遭馋被罢去职务。‎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 被贬到滁州做了两年知州。 欧阳修在滁州 实行宽简政治, 发展生产, 使当地人过上了一种和平安定的生活, 年 丰物阜, 而且又有一片令人陶醉的山水, 这是使欧阳修感到无比快慰 的。 但是当时整个的北宋王朝, 虽然政治开明、 风调雨顺, 但却不思 进取、 沉溺于现状, 一些有志改革图强的人纷纷受到打击, 眼睁睁地 看着国家的积弊不能消除, 这又不能不使他感到沉重的忧虑和痛苦。‎ 这是他写作《醉翁亭记》 时的心情, 悲伤中又有一份欢喜。 这两方面 141‎ 是糅合一起, 表现在他的作品里的。‎ ‎3. chú hâ 1ánɡ yá chán zhã fēi mínɡ huì yǔ lǚ xiã sù ɡōnɡ ‎4. ①早上/早晨 ②香花 ③摆开/摆放/陈列 ④下棋 ‎5. ①四季的景色不同, 而那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②脸色苍老、 头发花白, 醉醺醺地坐在人群中间, 这是太守喝醉了。‎ ‎6. 亭外山水风光---山中朝暮四时---亭下官民同乐---宴后太守醉归 ‎(或点出亭---亭外景---亭中宴---离亭归)‎ ‎7. 一段: 山-水-亭-名-太守 二段: 朝-暮-春-夏-秋-冬 三段: 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太守醉 四段: 太守归-游人去-禽鸟乐, 从人乐, 太守乐 ‎11 《醉翁亭记》 学案(二)‎ ‎【学习目 标】‎ ‎1. 学习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的, 语言骈散相融, 节奏富于变化的写法。‎ ‎2. 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情怀。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 旷达的人 生态度。‎ ‎【重点难点】‎ ‎1. 感受作者对醉翁亭周围美好的自然风光和人物欢乐场景的描绘, 体 会其融情入景、 情景交融的写法。‎ ‎2. 理解本文从“乐” 和“醉” 中抒发的“与民同乐” 的思想。‎ ‎【精读赏析, 合作探究】‎ ‎1. 朗读全文, 思考: 本文是一篇山水游记, 其中有写景也有记事, 那 么文中写了哪些具体的景和事?‎ ‎2. 醉翁亭依山傍水, 景色千变万化, 作者描绘了几幅画面? 写景的顺 序是怎样的? 结合描写景物的具体语句赏析。‎ ‎3. 好山好水好地方, 自然会有人来欣赏。 课文是如何描写人们欢乐的 场面的呢? 思考: 人们的欢乐体现在哪里? 使用简洁语言概括。‎ 141‎ ‎【再读课文, 探究主旨】‎ ‎4. 作者写这篇山水游记不仅仅为写景而写景, 而是寄托了作者怎样的 思想感情? 请同学们找出文中议论、 抒情的句子体会情感。‎ ‎5. 写滁人游与太守“乐” 有何关系?‎ ‎【拓展延伸】‎ ‎6. 对比阅读《岳阳楼记》 和《醉翁亭记》 , 说说这两篇文在创作背景、‎ 内容和艺术风格上有什么异同?‎ 参考答案:‎ ‎1. 醉翁亭周围的山水之景、 朝暮之景、 四时之景、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醉。‎ ‎2. 第 1 段, 作者从空间着手, 移步换景, 由远及近, 由俯及仰, 抓住 景物特点: 滁州四面环山的地理特点,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特点, 琅 琊山蔚然而深秀的特点, 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山水特写, 可归纳为:‎ 群山环绕图→琅琊秀色图→酿泉流水图→溪亭展翅图。‎ 第 2 段, 利用时间推移, 抓住朝暮及四季特点, 描绘了对比鲜明的晦 明变化图及四季风光图。 写早晚景色变化, 抓住“明”“晦” 的特点,‎ 用“日出” “云归” 写出“林开” “岩暝” 的变化景象, 成为对比鲜 明的两幅画面。 写四时景抓住了山间独特的景物花、 木、 泉、 石, 写 出了迥然有异的四幅图景: “野芳发而幽香” 春意盎然, “佳木秀而 繁阴” 暑气逼人,“风霜高洁” 秋高气爽,“水落石出” 一片寂然。 真 是美不胜收, 难怪作者写道: “朝而往, 暮而归, 四时之景不同, 而 乐亦无穷也。 ”‎ ‎3. 滁人游、 太守宴、 众宾欢、 太守宴。‎ ‎4. 山水之乐、 宴酣之乐、 禽鸟之乐、 太守之乐、 与民同乐。‎ 本文将写景与抒情自然结合, 由景生情, 情景交融。 以“乐” 为主线,‎ 用“醉” 与“乐” 的统一, 写出作者“与民同乐” 的思想。‎ ‎5. 滁人欢乐情形全是从太守眼中看出的。 享受“山水之乐” 的不仅有 太守及其宾客, 还有滁州的百姓, 一州之人, 人人都可以纵情山水。‎ 141‎ ‎“滁人游” 写得有声有色———有歌声和呼应声, 有负者和行者, 有 老人和孩子。 百姓此时兴高采烈地出游, 是因为生活安定富足, 而这 又跟太守励精图治有关。 太守为此而乐, 醉是表象, 乐是本意, 本质 在于与民同乐, 这是他的政治理想。‎ ‎6. 相同点: (1) 两篇散文写作背景相同; (2) 都是借触景生情来抒 发自己的抱负和情怀, 都表述了自己虽遭贬谪却仍怀济世安民之心的 高尚情感; (3) 语言都非常优美, 读起来琅琅上口。‎ 不同点: 主题深度有别。 《醉》 文表述主题的方式是含蓄深沉的。 醉 翁把“与民同乐” 的济民之情隐含在描写叙述之中, 没有一语道破,‎ 而是在醉中写乐, 在乐中写醉, 因而才留下了“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 乎山水之间也” 的千古名句。 而《岳》 文表达主题的方式是直抒胸臆。‎ 范公在比较了“迁客骚人” 的仕途进退的悲喜之情后, 直接道出了他 的“不以物喜, 不以已悲” 的磊落胸怀, 并以“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 天下之乐而乐” 的至理名言, 展示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高风亮节。‎ 141‎ ‎12*《湖心亭看雪》 学案(一)‎ ‎【学习目 标】‎ ‎1. 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积累常见的文言词语及名言警句。‎ ‎2. 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 搜集写“西湖” 诗句:‎ ‎2. 张岱:‎ ‎【理解文意】‎ ‎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更 ‎.‎ 定( ) 毳 ‎.‎ 衣( ) 沆砀 ‎. .‎ ‎( ) 雾凇 ‎.‎ ‎( ) 余舟一芥 ‎.‎ ‎( )‎ 铺毡 ‎.‎ 对坐( ) 余拏 ‎.‎ 一小舟( )‎ ‎4. 解释加点词语。‎ ‎①是 141‎ ‎.‎ 日更定 ‎. .‎ 矣( ) ②余挐 ‎.‎ 一小舟, 拥毳衣 ‎. .‎ 炉火( )‎ ‎③雾凇沆砀 ‎. .‎ ‎( ) ④湖中焉得更 ‎. . .‎ 有此人( )‎ ‎⑤余强 ‎.‎ 饮三大白 ‎.‎ 而别( ) ⑥上下一白 ‎. .‎ ‎( )‎ ‎⑦与余舟一芥 ‎.‎ ‎( ) ⑧客 ‎.‎ 此( )‎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②有两人铺毡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141‎ ‎③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④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 ‎【课堂探究】‎ ‎6. 朗读课文, 文章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尝试使用小标题来概括。‎ ‎7. 找出文章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参考答案:‎ ‎1.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 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2. 张岱(1597—1689) , 字宗子, 又字石公, 号陶庵, 又号蝶庵居士,‎ 山阴(今浙江绍兴) 人。 明末清初文学家。 著有《陶庵梦忆》 和《西 湖梦寻》 等。‎ ‎3. ɡēnɡ cuì hànɡ dànɡ sōnɡ jiâ zhān ná ‎4. ①这; 晚上八时左右。 ②撑船; 用毛皮制成的衣服。 ③白气弥漫 的样子。 ④哪能; 还。 ⑤尽力; 酒杯。 ⑥全白。 ⑦小草。 ⑧客居。‎ ‎5. ①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 湖中行人、 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②(我) 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 相对而坐, 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 的酒烧得滚沸。‎ ‎③我痛饮了三大杯, 然后(和他们) 道别。‎ ‎④不要说相公您痴, 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 ‎6. 夜游西湖赏雪、 偶遇雅士饮酒。‎ ‎7. “独往湖心亭” 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及舟子的喃喃自语。‎ ‎12*《湖心亭看雪》 学案(二)‎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学习写景、 叙事、 抒情相结合的写法, 体会对比、 白描手法的 运用。‎ ‎2. 领略雪后西湖美景, 感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预习, 自主学习】‎ 141‎ ‎1. 舟子是如何评价张岱的? 一个字概括?‎ ‎2. 找一找文中哪些地方让你看出“相公痴” ?‎ ‎【写法探讨】‎ ‎3. 作为一篇游记, 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 叙事、 抒情的关系的?‎ ‎【拓展延伸】‎ ‎4. 柳宗元的《江雪》 描写的也是雪景, 也写到人的活动, 体会它 和本文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感情上的不同之处。‎ 参考答案:‎ ‎1. 莫说相公痴, 更有痴似相公者。“痴”。‎ ‎2. (1)“痴行” ①“是日更定” 说明时间之早。 ②“独往湖心亭 看雪” 看出张岱这么冷的天气, 还凌晨时分去湖心亭看雪的, 可见他 的“痴”, 表现他不畏严寒的雅兴和超凡脱俗的情趣。“独” 字反映出 文人雅士的清高孤傲。 ③“十二月 ”“大雪三日, 湖中人鸟声俱绝”,‎ 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 痴人“痴行”,‎ 真是“怪异” 啊。‎ ‎(2)“痴景”(“雾凇沆砀,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 湖上影 子, 惟长堤一痕、 湖心亭一点、 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文中的白描抓住了景物的突出特征来写,“一痕”“一点”“一芥”‎ ‎“两三粒”, 高度抽象概括, 不渲染、 不雕饰, 简洁、 朴素、 自然,‎ 寥寥几笔就勾勒出湖中雪景之美, 表现出悠远脱俗的情味。‎ ‎(3) “痴人”(“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客此金陵人”)“客此”‎ 写出这两个人与作者一样是客居他乡的游子。 有同样的情趣、 有同样 的遭遇,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金陵人” 暗示他对 故国的思念。‎ ‎3. 人与景相融合。 人与景的融合是本文的特色之一, 作者抓住 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 是茫茫雪景 中的亮点, 作者以其精准的感受, 体会到隐藏在简单背后的震撼力,‎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 但重在抒情。‎ 141‎ ‎4. 在描写手法上, 《湖心亭看雪》 主要使用白描, 西湖的奇景和 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照。《江雪》 主要使用烘托手法, 景为人设。 在 表达的情感上, 《湖心亭看雪》 表达了作者清高自赏、 超凡脱俗的感 情, 《江雪》 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13《诗词三首》 学案(一)‎ ‎【学习目 标】‎ ‎1. 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诗歌的内容。‎ ‎2. 品读重点语句, 理清作者情绪变化, 感悟作者复杂情感。‎ ‎3. 体会诗歌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培养学生乐观、 自信的人 生态度。‎ ‎【课前预习】‎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41‎ ‎1. 李白:‎ ‎2. 写作背景:‎ ‎3. 写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正确读音。‎ 樽 ‎.‎ ‎( ) 箸 ‎.‎ ‎( ) 羞 ‎.‎ ‎( ) 直 ‎.‎ ‎( ) 塞 ‎.‎ ‎( ) 济 ‎.‎ ‎( )‎ ‎【初读诗歌, 感知内容】‎ ‎4. 朗读诗歌, 面对《行路难》 这个题目, 你能提出哪些问题?‎ ‎5. (1) 找出写“行路难” 的句子, 说说难在哪里?‎ ‎(2) 诗人在这句诗中运用了“象征” 的手法, 表现了他内心怎样的 情感?‎ ‎6. 面对仕途的坎坷, 诗人内心的情感还怎样呢? 从哪看出来的?‎ ‎【细读诗歌】‎ ‎7. 朗读诗歌, 诗人到底想走一条怎样的人生之路呢?‎ ‎8. 理想的愿望总是美好的, 而现实总是残酷的, 面对残酷的现实, 诗 人又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9. 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 这一句的妙处。‎ 参考答案:‎ 141‎ ‎1. 李白(701-762), 字太白, 号青莲居士, 祖籍陇西成纪(今甘 肃静宁西南), 隋末其先人流寓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北部托克马克 附近)。 幼时随父迁居绵州昌隆县(今四川江油) 青莲乡。 他是继屈 原之后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 世人称他为“诗仙”。 其诗风雄奇豪放,‎ 想象丰富, 语言流转自然, 与杜甫合称“李杜”。‎ ‎2. 写作背景: 《行路难》 (其一) 作于诗人被迫离开长安时, 感叹 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 李白少有大志, 胸怀着“济苍生, 安社稷”‎ 的理想, 想辅佐帝王, 成就伟业。 他二十四岁“辞亲远游”, 直到四 十二岁才奉诏供奉翰林。 因为他傲岸奔放, 蔑视权贵, 不容于朝。 天 宝三年, 被逼出京, 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 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 艰难, 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其一) 。‎ ‎3. zūn zhù xiū zhí sâ jì ‎4. 略。‎ ‎5. (1) “欲渡黄河冰塞川, 将登太行雪满山。 ” 结合背景: “欲 渡黄河” “将登太行” ——象征对人生理想的追求(想要步上仕途,‎ 实现自己辅佐帝王、 成就伟业的理想) “冰塞川” “雪满山” ——‎ 象征仕途之路的艰难险阻。‎ ‎(2) 求仕之路迷惘、 惆怅。‎ ‎6. 苦闷。 拔剑四顾心茫然。‎ ‎7. 明确: “闲来垂钓碧溪上, 忽复乘舟梦日边。 ” 诗人希望像吕 尚、 伊尹一样得到赏识, 委以重任。‎ ‎8. “行路难! 行路难! 多歧路, 今安在? ” 反复——强烈地抒 发出诗人的痛苦心情。 “理想和现实的差距怎么这么大啊” “进仕的 道路这么宽广, 唯独没有我的出路! ”‎ ‎9.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 但诗人相信自己总会有一天高挂云帆, 乘 风破浪, 横渡沧海, 到达理想的彼岸, 这是一种积极的追求, 乐观的 自信。 现在常用这两句诗表达自己有宏大的理想包袱和实现理想抱 负的坚定信念。‎ 141‎ ‎13《诗词三首》 学案(二)‎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学习目标】‎ ‎1. 朗读并背诵诗词, 理解诗词的内容。 2. 学习用典抒情、 借景抒情的 写法。 3. 理解诗人的情感变化, 学习诗人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 ‎【课前预习】‎ ‎1. 刘禹锡:‎ ‎2. 写作背景:‎ ‎3. 解题:‎ ‎4. 给下列粗字注音。‎ 酬( ) 吟( ) 烂柯人( ) 侧畔( )‎ 暂凭( ) 长精神( )‎ ‎【初读诗歌, 整体感知】‎ ‎5. 朗读诗歌, 谈谈诗歌给你的感受是什么? 用“我从诗中读出了„„”‎ 的句式进行表达。‎ ‎6. “怀旧空吟闻笛赋, 到乡翻似烂柯人。” 这句运用什么手法?‎ ‎【细读诗歌, 合作探究】‎ ‎7. 找出你认为最有哲理的句子, 谈谈你的理解。‎ ‎8. 尾联写什么? 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9. 在古代诗歌中, 运用想象的手法, 写今日而想他日的诗歌为数众多,‎ 你还知道有哪些诗文运用了这种手法?‎ ‎10. 请想象两位诗人相逢时的情景。‎ 参考答案:‎ ‎1. 刘禹锡(772-842) , 字梦得, 洛阳(今河南省洛阳) 人, 唐 代文学家, 哲学家, 有“诗豪” 之称。 曾任太子宾客, 世称“刘宾客” ,‎ 自称为汉代中山王刘胜的后人。 贞元九年进士, 官至察御史。 王叔文 失败, 被贬为朗州司马, 后又任连州、 夔州、 和州等刺史, 官至检礼 141‎ 部尚书兼太子宾客。 有《刘宾客集》 , 又称《刘中山集》《刘梦得集》 。‎ ‎2. 唐敬宗宝历二年(826) , 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 同时 白居易从苏州归洛, 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 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醉 赠刘二十八使君》 , 对刘长期遭受贬谪表示同情。 刘禹锡便写了《酬 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来酬答他。‎ ‎3.“酬” , 酬谢, 这里是以诗相答的意思。 “乐天” 白居易的字。‎ 地点是在扬州。 “初逢” 理解为久别之后, 再次相逢。 “席上见赠”‎ 是对白居易的诗的回赠之说。‎ ‎4. chïu yín làn kē câ pàn zàn pínɡ zhǎnɡ ‎5. 略 ‎6. 典故。‎ ‎7. 沉舟侧畔千帆过, 病树前头万木春。 这两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 手法。 把贬谪的自己比作“沉舟” 和“病树”, 沉舟侧畔, 有千帆竞 发; 病树前头, 正万木争春。 借用自然景物的变化暗示社会的发展,‎ 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意思是说, 个人的沉沦算不了什么, 社会总是要 向前发展的, 未来肯定会比现在好。‎ ‎8. 对友人关怀的感谢, 与友人共勉。 点明了酬答白居易的题意。‎ 表现坚韧不拔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9. 高适的《别董大》“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李白 的《行路难》(其一)“长风破浪会有时, 直挂云帆济沧海”。‎ 9. 略。‎ ‎13《诗词三首》 学案(三)‎ 水调歌头 ‎【学习目标】‎ ‎1. 朗读并背诵诗歌, 理解词的内容。‎ ‎2. 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理解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 培养学生积极、 健康、 乐观的人生态度。‎ ‎【课前预习】‎ 141‎ 课前搜集资料加深认识。‎ ‎1. 苏轼:‎ ‎2. 题解:‎ ‎3. 写作背景:‎ ‎【朗读诗歌】‎ ‎4. 解释下列词语。‎ 把酒___________________ 琼楼玉宇__________________‎ 不胜___________________ 何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何事___________________ 此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共婵娟_________________‎ ‎【感知诗歌内容】‎ ‎5. 本词以什么为线索?它在上、 下阕各起到什么作用?‎ ‎6.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 这句话表达了作 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探究诗歌】‎ ‎7.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8. “不应有恨, 何事长向别时圆?”‎ ‎9. “人有悲欢离合, 月 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 ‎10. 赏析“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 参考答案:‎ ‎1. 苏轼(1037-1101) 北宋文学家、 书画家。 字子瞻, 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 人。 因反对王安石新法而求外职, 任杭州通判,‎ 历任密州、 徐州、 湖州太守。 后以作诗“谤讪朝廷” 罪贬黄州。 哲宗 时任翰林学士, 曾出知杭州、 颖州等, 官至礼部尚书。 后又贬谪惠州、‎ 儋州。 北还后第二年病死常州。 南宋时追谥文忠。 与父苏洵、 弟苏辙,‎ 合称“三苏”。 其文明白畅达, 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 。 其诗清新豪 健, 善用夸张比喻, 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 对后 代很有影响,《念奴娇· 赤壁怀古》《水调歌头· 明月 几时有》 等传诵 141‎ 甚广。‎ ‎2. 水调歌头, 是词牌名。 相传隋炀帝开汴河时曾制《水调歌》。‎ 唐代演变为宫廷乐舞的“大曲”。 截取大曲《水调》 开头的一段, 另 填新词, 因而得名。‎ ‎3. 思乡: 苏轼原是四川眉山人, 此时被贬官至山东密州, 远离家 乡, 相隔千里之遥, 自然少不了对家乡家人的思念。‎ 思人: 苏轼与弟弟苏辙(子由) 兄弟情深, 苏辙在山东为官, 苏 轼为了能离弟弟近些, 所以上书皇帝要求从杭州调任至密州, 可即便 相隔不远, 但兄弟俩依然不能常相见, 所以孤独之余东坡不免伤感嗟 叹。‎ 仕途坎坷: 苏轼由于朝廷党争, 被排挤出中央政府, 几经坎坷,‎ 仕途并不得意, 在这中秋月 夜, 怎能不勾起他的哀伤、 思念。‎ ‎4. 端起酒杯。‎ 指想象中的月 中仙宫。‎ 经不住。‎ 哪里比得上。‎ 为什么。‎ 指人的“欢” 和“合” 和月 的“晴” 和“圆”。‎ 共同享受美好的月 光。‎ ‎5. 本词通篇咏月 , 明月 是词的中心形象和红线, 它以“明月 ” 开 端, 以“婵娟” 收尾。 上阕写月 下饮酒, 由幻想超脱尘世, 转化为喜 爱人间生活, 可以说是借明月 自喻清高, 下阕写对月 怀人, 由感伤离 别转为对离人的祝福, 可以说是用圆月 来衬托别离、 升华为美好的祝 愿。‎ ‎6. 作者自比神仙, 一个“欲”, 一个“恐” 字, 表示他想去月 中 宫殿, 但终因害怕那儿的寒舍, 一进一退, 显示了苏轼感情的波澜起 伏。 这里天上和人间, 幻想和现实, 出世与入世两方面都在吸引着他,‎ 使他处于矛盾之中。‎ 141‎ ‎7. 明确: ①月 下起舞, 清影随人, 真令词人陶醉。 他对着自己的 影子, 说明当时没有别人, 表达他当时孤独的心情, “何似在人间” ,‎ 词人觉得在人间乘着皎洁的月 光翩翩起舞的情景, 哪像在人间, 但较 独处琼楼玉宇又更富有意兴和情趣。 有了这样人生境界的感受, 也就 摆脱了这一人生的矛盾了。‎ ‎②因为当时作者被贬官了, 所以认为这里“何似在人间” , 还有 对现今的生活的满足, 安于现状。‎ ‎8. 词人用埋怨的口吻对月 亮无可奈何地发问: 明月 不应有什么感 情缺憾, 使它在人间离别相思之时, 又亮又圆, 使人更加愁情难遣,‎ 真是有“月 圆人不圆” 的遗憾之情。‎ ‎9. 这是蕴涵了人生哲理的句子, 将人世的聚合离散看作如明月 的 阴晴圆缺, 非人力所能左右。 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不顺境遇的释怀, 超 然解脱的心境。‎ ‎10. 这一句是苏轼对一切经受着离别之苦的人表示的美好的祝 愿。 表现了东坡不计个人得失, 祝愿天下人的旷达胸襟, 是点明主旨 的句子。‎ 141‎ ‎14《故乡》 学案 (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鲁迅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 梳理鲁迅文学作品。‎ ‎2. 理清文章线索, 把握文章内容, 提炼小说三要素。‎ ‎3. 整体把握文章, 理清思路, 概括故乡的三个层次的内容。‎ 学习重难点: 整体把握文章, 理清思路, 概括故乡的三个层次的内容。‎ 一、 自主学习 ‎1. 《故乡》 选自《‎ ‎》 , 体裁是________, 作者是______,‎ 原名_______, 文章以________________为线索, 故事的背景是 ‎______________。‎ ‎2. 小说主要采用_________的写法来刻画人物形象。‎ 141‎ ‎3. 小说主要刻画了三个人物, 每个人物都具有典型性, 闰土是一个 ‎___________形象; 杨二嫂是一个_____________形象; “我” 是一个 ‎____________的形象。‎ 二、 自主探究 ‎4. 品味下列句子, 说说它们刻画了人物什么样的性格。‎ ‎(1)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 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2)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 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 请 老爷„„‎ ‎(3) 他大约只是觉得苦, 却又形容不出, 沉默了片时, 便拿起烟管 来默默的吸烟了。‎ 参考答案:‎ 一、 自主学习 ‎1.《呐喊》, 小说, 鲁迅, 周树人,“我” 回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 辛亥革命后十年 ‎2. 对比 ‎3. 勤劳善良, 但不觉悟的农民 贪婪、 尖刻、 鄙俗的小市民 对现实 不满正在追求新生活的进步知识分子 二、 自主探究 ‎4. ①贪婪、 鄙俗 ②善良、 纯朴 ③麻木、 痛苦 ‎14《故乡》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学习小说从描写方法及对比的手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 法。‎ ‎2. 探讨文章主题, 深刻理解我国农村经济凋敝、 农民生活日益贫 困的根源。‎ 一、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划横线的词语注音。‎ 141‎ 阴晦(‎ ‎) 瓦楞(‎ ‎) 胯(‎ ‎) 下 獾(‎ ‎)‎ 秕( ) 谷 鹁鸪( )(‎ ‎) 髀(‎ ‎)‎ 嗤( ) 笑 絮絮(‎ ‎) 瑟(‎ ‎) 索 蜷(‎ ‎) 缩 寒噤(‎ ‎)‎ 折(‎ ‎) 本 惘(‎ ‎) 然 恣睢(‎ ‎)(‎ ‎) 潺潺(‎ ‎) 黛(‎ ‎) 色 愕(‎ ‎) 然 五行(‎ 141‎ ‎) 颧(‎ ‎) 骨 二、 自主探究 ‎1. 闰土见到了“我” 时为什么不叫“迅哥儿”, 而称“我” 为“老 爷” ? 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A. 因为他十分尊敬“我”‎ B. 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 因为他很懂礼貌 D. 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2. 他“仿佛石像一般” 表现了闰土(‎ ‎)‎ A. 生性沉默寡言 B. 苦难生活磨炼得人意志坚强 C. 农村人见不惯生人 D. 生活磨难使人变得麻木 ‎3. 文中闰土说话时有许多省略号, 刻画出他说话吞吞吐吐, 欲 言又止的神态。 这神态说明他哪方面的情况? 分析确切的一项是 ‎(‎ ‎)‎ A. 天生口吃, 说不出话 B. 处境悲哀, 有口难言 C. 心里害怕, 不敢说话 D. 生活平淡, 无话可说 ‎4. 下面对“非常难。 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 一段文字的 理解, 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非常难” 指的是孩子多, 总是吃不够 141‎ B. “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 表明战乱频繁, 兵匪骚扰,‎ 给百姓带来了深重灾难 C. “挑去卖, 总要捐几回钱” 表明苛税繁多, 百姓苦不堪言 D.“不去卖, 又只能烂掉„„” 表明生活困苦, 又找不到别的出 路 参考答案:‎ 一、 自主学习 ‎1. huì lãng kuà huān ‎2. bǐ bï gū bì chī xù sâ quán jìn shã wǎng zì suī chán dài â xíng quán 二、 自主探究 ‎1. D 2. D 3. B 4. A ‎14《故乡》 学案(三)‎ 学习目标:‎ ‎1. 分析理解部分重点语句的涵义, 探讨文章主题。‎ ‎2. 摘抄积累词语、 句子和精彩语段。‎ 一、 自主学习 ‎1.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1) 苍黄的天底下, 远近横着几个 xiāo suǒ(‎ ‎) 的荒村, 没 有一些活气。‎ 141‎ ‎(2) 海边有 rú xǔ(‎ ‎) 五色的贝壳。‎ ‎(3) 然而圆规很不平, 显出 bǐ yí(‎ ‎) 的神色, 仿佛嗤笑法 国人不知道拿破仑, 美国人不知道华盛顿似的。‎ ‎2.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描写方法。‎ ‎(1) 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 , 下面是海边的沙地, 都 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 (‎ ‎)‎ ‎(2) 我吃了一吓, 赶忙抬起头, 却见一个凸颧骨, 薄嘴唇, 五十 岁上下的女人站在我面前„„(‎ ‎)‎ ‎(3) 他站住了, 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 动着嘴唇, 却没有 作声。 (‎ ‎)‎ ‎3. 指出下列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 ‎(1) 两手搭在髀间, 没有系裙, 张着两脚, 正像一个画图仪器里细 脚伶仃的圆规。 (‎ ‎)‎ ‎(2) 现在我所谓希望, 不也是我自己手制的偶像么? (‎ ‎)‎ ‎(3)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 (‎ ‎)‎ ‎(4) 圆规一面愤愤的回转身, 一面絮絮的说, 慢慢向外走, 顺便将 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 出去了。 (‎ ‎)‎ 二、 自主探究 ‎4. 课文中说闰土“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 那么记忆上的闰土 141‎ 是怎样的?请说说使闰土发生变化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5. 作者对中年闰土进行了哪些描写?举例说明体现了人物怎样 的特点?‎ ‎6.“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 我就知道, 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 悲的厚障壁了。”“我” 为什么“打寒噤” ?“厚障壁” 指什么?这样的 比喻表现“我” 怎样的心情?‎ ‎7. 20 余年之后, 闰土见到童年的好友“我” 时, 应该是“欢 喜” 的, 为什么又现出“凄凉” 的神情?‎ 参考答案:‎ 一、 自主学习 ‎1. (1) 萧索 (2) 如许 (3) 鄙夷 ‎2. (1) 景物描写 (2) 外貌描写 (3) 神态描写 ‎3. (1) 比喻 (2) 反问 (3) 比喻 (4) 借代 二、 自主探究 ‎4. 身材是现在的一半, 手红活圆实, 脸是紫色的圆脸, 头上一 顶小毡帽, 颈上是明晃晃的银项圈。 根本原因: 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的双重压迫。‎ ‎5. 外貌语言、 神态、 动作。 如“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 分 明的叫道: ‘老爷! „„’”。 说话吞吞吐吐, 断断续续, 谦恭而又含 糊, 显得迟钝麻木。‎ ‎6. 因为两颗心灵被“老爷” 这个称呼挡在了两边, 无法交流了,‎ 无法融合了。“厚障壁” 比喻人与人之间的隔膜, 表现我失望、 痛苦 的心理。‎ 7. ‎20 多年贫困生活, 使闰土感到痛苦、 难堪和自卑。‎ ‎《我的叔叔于勒》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了解文章内容, 梳理课文的情节结构。‎ ‎2. 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 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 141‎ 方法。‎ 教学重难点:‎ 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 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 法。‎ 一、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褴褛 ‎. .‎ ‎( )( ) 手帕 ‎.‎ ‎( ) 栈 ‎.‎ 桥( ) 拮据 ‎. .‎ ‎( )‎ ‎( )‎ 哆嗦 ‎. .‎ ‎( )( ) 挣 ‎.‎ 钱( ) 别墅 ‎.‎ ‎( ) 牡蛎 ‎. .‎ ‎( )‎ ‎( )‎ ‎2.《我的叔叔于勒》一文选自短篇小说集________, 作者________‎ 是________国著名作家, 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 141‎ 二、 自主探究 ‎3. 根据小说的情节, 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小标题。‎ 开端(‎ ‎):‎ 发展(‎ ‎):‎ 高潮(‎ ‎):‎ 结局(‎ ‎):‎ ‎4. 这篇小说是以 为线索, 来安排 故事情节的。 ?‎ ‎5.‎ 说说小说刻画的人物主要有哪些? 这些人物有怎样的性格特 点?‎ ‎6. 根据课文内容,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有两处景物描写, 第一处轻快明丽, 第二处阴郁浓重, 实 际上是人们的两种心境的反映。‎ B. 于勒的生活经历了三个阶段: 生活荒唐, 花了哥哥很多钱——‎ 国外发了财——穷困潦倒地回国。‎ C. 小说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 因此“于勒” 是小说的主人 公, 是推动情节发展的关键人物。‎ D. 小说中的“我”, 是个富有同情心的孩子。 虽然他也渴望叔叔 于勒发财回来, 把自己一家从困境中拯救出来, 但他发现叔叔是个穷 水手后, 默念“我的亲叔叔”, 并自作主张地给了叔叔十个铜子的小 费。‎ 参考答案:‎ 一、 自主预习 141‎ ‎1. lán lǚ pà zhàn jiã jū duō suo zhâng shù mǔ lì ‎2. 《羊脂球》‎ 莫泊桑 法 ‎《羊脂球》《项链》 等 ‎3. (1-4) 盼于勒 ‎(5-19) 赞于勒 ‎(20-47) 见于勒 ‎(48-49) 躲于勒 ‎4. 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5. 菲利普是典型的小市民形象, 他虚荣、 势利、 自私、 贪婪、‎ 冷酷, 有着一副可怜又可鄙的拜金相。‎ 菲利普太太除了有和丈夫一样的小市民阶层的共性外, 还精细、‎ 刻薄、 泼辣。‎ ‎“我” 富有正义感和怜悯心。‎ ‎6. C ‎《我的叔叔于勒》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认识 19 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正确的金 钱观和价值观, 提高道德观念。‎ ‎【学习重难点】‎ 141‎ ‎1. 多角度理解小说的主题。‎ ‎2. 认识 19 世纪法国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正确的金 钱观和价值观, 提高道德观念。‎ 资料助读:‎ 社会背景: 1 9 世纪法国工业发展迅速, 但却使广大人民流离失 所, 小资产阶级贫困破产成为普通的问题, 阶级矛盾尖锐, 中下级人 民的生活艰辛, 金钱成为社会权力的第一杠杆, 人们因钱而扭曲了 自 己的观念。‎ 一、 巩固练习 ‎1. 依次填入句中横线上的词语, 恰当的一项是( )‎ ‎(1) 于勒叔叔把自己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________之后, 还大 大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2) 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 我希望________, 那时我们就 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3)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________的事, 大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 划, 甚至计划到要用这位叔叔的钱置一所别墅。‎ ‎(4) 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 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 勒? ” 母亲有点________, 就问: “哪个于勒? ”‎ A. 分文不值 为期不远 十拿九稳 迟疑不决 B. 一干二净 为期不远 十拿九稳 莫名其妙 C. 一干二净 指日可待 大快人心 捉摸不透 D. 分文不值 指日可待 大快人心 烦躁不安 ‎2. 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 ——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 总之 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一个姓。‎ B. 等我把 2 法郎交给父亲, 母亲诧异起来, 就问: “吃了 3 个 法郎? 这是不可能的。”‎ C.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 吞吞吐吐地说: “你疯了! 既然你知道不 141‎ 是他, 为什么这样胡说八道? ”‎ D. 在有钱的人家, 一个人好玩乐无非算作糊涂荒唐, 大家笑嘻嘻 地称他一声“花花公子。”‎ 二、 自主探究 ‎1. 回顾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2. 小说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 但是从行文看, 对于勒仅有 几笔直接描写, 多是侧面着墨, 而对菲利普夫妇的刻画却用了很多篇 幅。 那么, 本文的主人公到底是谁?‎ ‎3.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 三、 拓展延伸 读完这篇小说, 大家有没有什么话想对小说中的人物说呢? 或者 对作者有什么话说呢?‎ 以“读完这篇小说, 我想对 说„„” 的句式说话。‎ 参考答案:‎ 一、‎ ‎1. B ‎2. D 二、‎ ‎1. 虚荣、 虚伪, 自私, 贪婪, 势利、 冷酷, 唯利是图, 金钱至上。‎ ‎2. 菲利普夫妇 ‎3. 多元解读:‎ ‎①资本主义社会异化的人和人的关系。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 于勒被弃的遭遇是资本主义金钱至上社会的概括。 恰如马克思、 恩格 斯说: “现代的资产阶级家庭是建筑在什么基础上的呢? 是建筑在资 本上面, 建筑在私人发财上面的。”‎ ‎②小人物生活的辛酸。 作品中的菲利普是一个既可鄙又可怜的形 象。 他们挣扎在社会的底层, 也正因于勒的恶行, 将一家人的生活拖 累到贫困中不能自拔。 生活的艰辛, 乃至女儿出嫁都成了问题。 于勒 141‎ 发财的消息, 成了摆脱生活窘迫的唯一救命稻草, 可现实是他们遇见 了无脸归来的穷困潦倒的于勒。 面对无奈的现实, 他们的选择无疑是 艰难的。 势利, 作为人类普遍的劣习和商品社会必然会衍生的生活现 象, 是超越时代、 地域的。‎ 三、 略(言之成理即可)‎ 141‎ ‎16《孤独之旅》 学案 学习目标:‎ ‎1. 理清故事情节, 了解主人公成长的历程, 把握课文主题。‎ ‎2. 体会小说中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性格的作用, 掌 握鉴赏小说的方法。‎ ‎3. 感悟人物的成长历程, 树立奋进信念, 培养战胜孤独的勇气。‎ 学习重点:‎ 梳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学习难点:‎ 体会环境描写和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 一、 自主学习 ‎1. 给下列词中加粗字注音。‎ 捆扎( ) 撩逗( ) 胆怯( )‎ 掺杂( ) 旧茬( ) 戳破( )‎ ‎2. 根据下列词中的注音写汉字。‎ tiào 望() xī闹() 纯 cuì()‎ qū除() 肥 shuî() chuī烟()‎ ‎3. 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 就是杜小康家。‎ 厚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过不一会儿, 暴风雨就歇斯底里地开始了, 顿时, 天昏地 暗, 仿佛世纪已到了末日。‎ 歇斯底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41‎ ‎(1)仿佛只要稍微慢下一点来, 他也会像他的儿子一样________‎ 地对前方感到________和恐惧。‎ ‎(2) 父亲________也是有所慌张的。 但他在儿子面前, 必须显 得镇定。‎ ‎(3) 到暴风雨将歇时, ________还有十几只鸭没被找回来。‎ ‎(4) 那几十只受了惊的鸭, ________一步不离地挨着主人蹲了 下来。‎ 二、 自主探究, 释疑解惑 ‎“孤独之旅” 是什么含义? 结合本文的内容谈一谈。‎ 三、 迁移扩展 每个人的成长道路都不同, 杜小康的成长历程给了你什么启示?‎ 答案答案:‎ 一、 自主预习 ‎1. zā liáo qiâ chān chá chuō ‎2. 眺 嬉 粹 驱 硕 炊 ‎3. (1) 丰富、 富裕。‎ ‎(2) 形容情绪异常激动, 举止失常。 这里指暴风雨异常猛烈。‎ ‎4. (1) 突然 茫然 ‎(2) 显然 ‎(3) 依然 ‎(4) 居然 二、 自主探究, 释疑解惑 可以概括为两点:‎ ‎①杜小康因为家道中落, 不得不失学。 离开同学、 学校, 对一个 少年来说, 是无比痛苦和寂寞的。 失去一起长大的伙伴, 也就等于失 去成长道路上的朋友、 依靠。 不仅如此, 离开小伙伴. 也等于失去了 充满童真童趣的生活。 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 离开了村庄、 人群, 等 于失去了人文环境。 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也就失去了感情、 文 141‎ 化以及物质之间的交流, 在精神上会感到痛苦, 甚至是一种折磨。 放 鸭生活中, 父子之间一种看似默契的“省略”, 其实是一种空虚、 贫 乏生活的表现。‎ ‎②杜小康和父亲离家去放鸭, 来到“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 感到一种恐惧。 这样的恐惧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对自然环境的恐惧。‎ ‎“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 ‎“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 大自然的空阔与未知, 对一个幼小 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 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杜小康“迟 迟不能入睡”; 二是对前途的恐惧, 去放鸭的路上, 杜小康想的是:‎ 还要走多远?前方是什么样子?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 更代表了他对前 途的迷茫和无奈。‎ 三、 拓展迁移 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即可。‎ 141‎ ‎17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 了解作者和写作的时代背景。‎ ‎2. 梳理文章结构, 理清文章思路。‎ ‎3.‎ 把握对方错误的论点和论据。‎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搽( ) 玄 ‎.‎ 虚( ) 渺 ‎.‎ 茫( ) 诓 ‎.‎ 骗( )‎ 脊 ‎.‎ 梁( ) 污 141‎ ‎.‎ 蔑( ) 脂 ‎.‎ 粉( ) 抹 ‎.‎ 杀(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现在是既不夸自 己, 也不信国联,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 ‎....‎ 了 ——却也是事实。‎ 怀古伤今:‎ ‎(2) 他们在前仆后继 ‎. . . .‎ 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 被抹杀, 消灭 于黑暗中, 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 前仆后继:‎ ‎(3) 要论中国人, 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 欺欺人 ‎. . . .‎ 的脂粉所诓骗, 却 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 自欺欺人:‎ 二、 文学常识填空。‎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____________》, 作者______,‎ 原名周树人, 浙江绍兴人, 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 , 短篇小说集 ‎《______》 《______》 等, 我们初中阶段还学过他的散文《______》‎ ‎《______》 《______》 、 小说《______》 等。‎ ‎【课堂探究】‎ 探究 1: 划分文章的结构层次。‎ 141‎ 探究 2: 第 1、 2 段对方提出了怎样的论点和论据?‎ ‎【优化训练】‎ ‎1. 根据课文填空。‎ 两年以前, 我们( ) 自夸着“地大物博” , 是事实; 不久( )‎ 不再自夸了, ( ) 希望着国联, 也是事实; 现在是( ) 夸自 己, ( ) 信国联, 改为一味求神拜佛, 怀古伤今了。‎ ‎2. 文章开头连续列举三个“事实” , 有什么作用?‎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chá xuán miǎo kuānɡ jǐ wū zhī mǒ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怀古伤今: 追念古代的事情, 感伤现在的事情。 指落寞、 悲观 的思想情绪。‎ ‎(2) 前仆后继: 前面的倒下了, 后面的紧跟上去。 形容斗争得英勇壮 烈。‎ ‎(3) 自欺欺人: 指欺骗自己, 也欺骗别人。‎ 二、 文学常识填空。‎ ‎《且介亭杂文》 鲁迅 《朝花夕拾》 《呐喊》 《彷徨》 《阿 长与<山海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藤野先生》 《社戏》‎ ‎【优化训练】‎ ‎1. 总 就 只 既不 也不 ‎2. 开篇承认对方的论据确是事实, 为下文指出这些论据不能证明论点 作铺垫, 即论证上不合逻辑。 这样, 通过驳论证直接驳斥了对方论点。‎ ‎1 7 《中国人失掉自 信力了吗》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学习文章论证严密, 论述层层深入 141‎ 的写作特点。‎ ‎2. 体会鲁迅杂文的特点。‎ ‎3.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 增强民族自信心、 自豪 感,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课堂探究】‎ 探究 1: 对方提出了怎样的错误观点。‎ 探究 2: 针对对方的错误观点, 鲁迅先生提出了怎样的观点? 依 据是什么?‎ 探究 3. 鲁迅先生认为“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的 依据是什么?‎ ‎【优化训练】‎ 一、 简答题。‎ ‎1. 作者是如何驳论证的?‎ ‎2. 作者在文中指出“中国的脊梁” 有何现实意义?‎ 二、 指出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 现在是既不夸自己, 也不信国联, 改为一味 ‎. .‎ 求神拜佛, 怀古 伤今了。‎ ‎2. 然而, 在这笼罩 ‎. .‎ 之下,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3. 他们前仆后继的战斗, 不过一面总 ‎.‎ 再被摧残, 被抹杀„„说中 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 倘若加于全体, 那简直 ‎. .‎ 是 141‎ 污蔑。‎ ‎【拓展延伸】‎ 一、 将下列句子改为陈述句式, 并思考其表达效果有何不同?‎ 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改句:‎ 表达效果:‎ 二、 列举出一些“埋头苦干的人” “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 ‎“舍身求法的人” 的人。‎ 参考答案:【优化训练】‎ 一、 1. 作者首先承认对方的论据是事实, 但只能是一部分人, 不能 指全体中国人, 因此不能证明论点, 这是通过驳论证来驳论点。‎ ‎2. 鲁迅先生反复赞扬“中国的脊梁” , 可以鼓舞斗志, 增强中国人 的自信力, 唤醒了民族自豪感。 表现了作者的拳拳爱国心。‎ 二、 1. “一味” 表现其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顽固不化的样子。‎ ‎2. “笼罩” 一词生动形象的描绘了“自欺” 思潮像毒雾一样禁锢着人 们的头脑, 并蔓延到各个领域。‎ ‎3. “总” 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程度, 间接讴歌了“中国的脊梁” 屡 挫屡战的精神。 “简直” 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愤慨之情。‎ ‎【拓展延伸】‎ 一、 改句: 这一类的人们, 就是现在也不少。‎ 表达效果: 原句为反问句, 表达了强烈的语气, 表现了作者强烈 的民族自豪感, 增强了感染力。‎ 二、 “埋头苦干的人” : 毕升、 徐霞客、 司马迁、 华罗庚等。‎ ‎“拼命硬干的人” : 岳飞、 文天祥、 关天培、 林则徐等。‎ ‎“为民请命的人” : 梁启超、 鲁迅等。‎ ‎“舍身求法的人” : 如商鞅、 谭嗣同、 李大钊、 闻一多等。‎ 141‎ ‎18 《怀疑与学问》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主要内容。‎ ‎2. 梳理文章结构, 理清文章论证脉络。‎ ‎3. 了解文章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譬 ‎.‎ 如( ) 折 ‎.‎ 扣( ) 大儒 ‎.‎ ‎( ) 停滞 ‎.‎ ‎( )‎ 颛 ‎.‎ 顼( ) 帝喾 ‎.‎ ‎( ) 唐尧 ‎.‎ ‎( ) 虞舜 ‎.‎ ‎( )‎ 流俗 ‎.‎ 141‎ ‎( ) 盲 ‎.‎ 从( ) 程颐( ) 腐 ‎.‎ 草为萤( )‎ 辨伪去 wànɡ ( ) 不ɡōnɡ自破(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我们若能这样追问, 一切虚妄 ‎. .‎ 的学说便不攻自破 ‎. . . .‎ 了。‎ 虚妄:‎ 不攻自破:‎ ‎(2)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 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的 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 ‎. .‎ 或迷信。‎ 盲从:‎ ‎(3) 若使后之学者都墨守 ‎. .‎ 前人的旧说, 那就没有新问题, 没有新发 明, 一切学术停滞 ‎. .‎ ‎, 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墨守:‎ 停滞:‎ 二、 文学常识填空。‎ 141‎ ‎1. 《怀疑与学问》 选自《宝树园文存》 , 作者______, 字铭坚,‎ 江苏苏州人, ______学家, 编有《古辨史》 , 著作有《秦汉的方士与 儒生》 《孟姜女故事研究集》 《妙峰山》 等。‎ ‎2. “四书”“五经” 是中国儒家的经典书籍。 “四书” 又称“四 子书” , 是指《大学》 《中庸》 《______》 和《______》 。 “五经”‎ 是指《诗经》 《尚书》 《礼记》 《周易》 和《春秋》 五本儒家经典。‎ ‎【课堂探究】‎ 知识链接: 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 是作者在文章中 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 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 分论点是从属于中心论点并为阐述中心论点服务的若干思想观 点。‎ 探究 1: 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 探究 2: 写出文章的论证结构。‎ ‎【优化训练】‎ ‎1. 文章是如何提出中心论点的?‎ ‎2. 写出文中的两个分论点。‎ ‎3. 本文的两个分论点之间是______关系。 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 来?‎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pì zhã rú zhì zhuān kù yáo shùn sú mánɡ yí fǔ 妄 攻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虚妄: 没有事实根据的。‎ 不攻自破: 不用攻击, 自己就溃败了, 多形容观点、 情节等站不 141‎ 住脚, 经不起反驳或责问。‎ ‎(2) 盲从: 不问是非地附和别人; 盲目随从。‎ ‎(3) 墨守: 因循保守, 不知变通。‎ 停滞: 因为受到阻碍, 不能顺利地运动或发展。‎ 二、 文学常识填空。‎ ‎1. 顾颉刚 历史 2. 《论语》 《孟子》‎ ‎【优化训练】‎ ‎1. 引用我国两位著名学者的话提出中心论点。‎ ‎2. (1) 怀疑是消极方面辨伪去妄的必需步骤。‎ ‎(2) 怀疑是积极方面建设新学说、 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3. 递进关系。 从两个分论点之间运用的递进关系的关联词语“不 仅„„也„„” 可以看出来。‎ ‎18《怀疑与学问》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品析重要语句的含义, 把握中心论点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 ‎2. 学习举例论证和道理论证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 ‎3. 培养在学习和生活中敢于怀疑, 善于发问的精神。‎ ‎【课堂探究】‎ 探究 1: 文章在论述第一个分论点时, 分了几个层次?‎ 探究 2: 第 4 段、 第 5 段论述了什么内容? 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 法?‎ 探究 3. 第 4 段、 第 5 段论述既然论述了同样的内容, 为什么 写了第 4 段还写第 5 段? 两段内容有何不同?‎ ‎【理解论证方法】‎ 指出下列语段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 .‎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 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 说得 如何凶险, 那便是别人的传说, 不一定可靠; 要知道实际的情形, 只 141‎ 有靠自 己亲自 去视察。‎ ‎2.‎ 经过“怀疑” “思索” “辨别” 三步以后, 那本书才是自 己 的书, 那种学问才是自 己的学问。 否则便是盲从, 便是迷信。‎ ‎3.‎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 , 也就是教我们要有一点怀疑 的精神, 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 ‎【拓展提高】‎ 一、 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二、 学习了本文之后, 你有怎样的收获? 可以从学习所得谈谈对 议论文的感悟, 也可以谈谈自己对于学习的领悟。‎ 参考答案:‎ ‎【理解论证方法】‎ ‎1. 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证明了别人的传说, 不一定可靠。 引 出“我们对于传说的话, 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的道理。 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 运用对比论证方法, 突出论证了怎样以怀疑精神做学问, 使论 证有力。‎ ‎3. 运用道理论证, 引用孟子的名言, 充分有力地论证了做学问要 有一点怀疑精神。‎ ‎【拓展提高】‎ 一、 文章开头两段引用我国古代两位著名学者的话, 提出中心论 点。 第 3~5 段先从消极方面论证, 第 6 段在从积极方面论证。 层层 深入, 对怀疑精神在做学问过程中的必要性和意义, 做了全面而精当 的阐述。‎ 二、 略 141‎ 141‎ ‎19、谈创造性思维 学案(学生版)‎ ‎【学习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 学习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学习难点 ‎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141‎ 一、新课导入 ‎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 ‎(1)订正字音 汲( ) 取 根深蒂( ì)固 锲( )而不舍 孜( )孜不倦 ‎(2)词语释义 汲 取: ‎ 根深蒂固: ‎ 锲而不舍: ‎ 孜孜不倦: ‎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141‎ ‎(2)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4)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四、课堂小结 五、练习设计 ‎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19、谈创造性思维 学案(教师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词语,掌握“汲取、推敲、根深蒂固、孜孜不倦”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了解议论文的相关文体知识。‎ ‎3.了解看问题角度不同,常会有不同结果的道理,认识本文不拘泥于传统的思维方式,独辟蹊径,富于思辨色彩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1.区分文章的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理解评价作者的观点。‎ 141‎ ‎2.把握本文的论证方式及其方法,逐步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创造性思维在实际生活中的重大意义,鼓励学生争做一个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力的人。‎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本文紧扣中心逐层展开论述的论证思路以及运用事实论证的写法。‎ 教学难点 ‎ ‎1.理解“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这一句话的含意。‎ ‎2.品味设问句的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请大家回答一个问题:1+1等于几?‎ 其实答案可以有很多。比如:(一个男子)+(一个姑娘)=一个家庭 ‎(一滴水)+(一粒种子)=一棵树 ‎(一把锯子)+(一片森林)=一片荒漠 ‎(一支笔)+(一张纸):一幅画、一首诗、一首歌、一个世界……‎ ‎(雪)+(太阳)=水、春天……‎ 同样一个问题,只要充分发挥创造力,答案就可以是丰富多彩的。今天我们学习来《谈创造性思维》,探究创新奥秘。‎ 二、自主预习 ‎1. 背景资料 罗迦‧费·因格(1948—),当代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是“创意思考顾问公司”的创立人与总裁。“创意思考顾问公司”位于加州,专门提供激发创意与革新的方法。他为全球各大企业提供演讲与专业课程,这些公司包括可口可乐、奇异公司、迪士尼、英特尔、MTV、微软公司、美国太空总署、苹果电脑、花旗集团与美国奥运协会。他之前写作过两本创意思考的书籍:《当头棒喝》与《在屁股上踢一脚》,并推出广受欢迎的《创意大惊奇》卡片书。‎ ‎2.检查预习 141‎ ‎(1)订正字音 汲(jí) 取 根深蒂(dì)固 锲(qiè)而不舍 孜(zī)孜不倦 ‎(2)词语释义 汲 取:吸取。汲,从下往上打水。‎ 根深蒂固:比喻根基深厚牢固,不可动摇。‎ 锲而不舍:雕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手。比喻有恒心、有毅力 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孜孜,勤勉、不懈怠。‎ 三、合作探究 ‎(一)整体感知 ‎1.本文主要论述什么问题?‎ 答案示例:主要论述怎样才能拥有创造力的问题。‎ ‎2.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答案示例: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不满足于—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如果能做到这些,就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 ‎(二)研读分析 ‎1.突破重难 ‎(1)为什么要确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思维方式?作者是用什么样的论证方法来阐明这一事理的?运用这一论证方法有什么好处?‎ 答案示例:“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种思维方式符合客观实际,遵循自然规律。只有认识到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我们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进步。‎ 作者先从反面论证。“如果你认为正确的答案只有一个的话,当你找到某个答案以后,就会止步不前。”然后从正面论证。“不满足于一个答案,不放弃探求,这一点非常重要。”‎ 正反对比论证,说理更全面,更透彻。‎ ‎(2)区分一个人是否有创造力,关键看什么?作者是怎样论述这一结论的?‎ 答案示例:作者通过引用某心理学专家小组的研究结论,指出区分一个人是否拥有创造力,关键看他是否留意自己的细小想法。‎ ‎(3)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明确作者的思维流程。‎ 141‎ 答案示例:本文围绕“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这个中心论题从多层面展开论述。先剖析了“事物的正确答案只有一个”的思维方式的错误,解决人们认识中存在的问题;又论述了创造性思维必须具备的要素,进而阐明每个人都具有创造力;最后水到渠成,得出结论:拥有创造力需要具备三个关键性的要素。本文逐层论述,由分到总,思路清晰。‎ ‎(4)课文选用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丝·布歇尔两个什么例子来证明什么观点?这种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为了证明“发挥创造力的真正关键,在于如何运用知识”,作者列举了两个事例:第一个事例是德国发明家约翰·古登贝尔克将葡萄压榨机和硬币打制器组合起来,发明了印刷机和排版术。第二个事例是美国实业家罗丝·布歇尔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开始了游戏机的革命。通过这两个事例,作者有力地论证了要想有创造性思维就必须精通各种知识,必须有探求新事物,并为此而活用知识的态度和意识。典型事例的运用有力证明了作者的观点,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2.写法探究 请找出文中所有的设问句,并分析其作用。‎ 答案示例:文章开篇对四种图形的选择,如:“你是怎么回答的呢?要是你选择的是……”“那么,D又怎样呢?这是唯一……”‎ 第4段段尾:“那么,创造性思维又有哪些必需的要素呢?”‎ 第9段:“这种创造性的思维是否任何人都具备呢?是否存在富有创造力和缺乏创造力的人的区别呢?”‎ 议论文中常常用设问句。设问是一种无疑而问、自问自答的修辞方式。它的作用有:提醒注意,引发思考,突出某些内容,使文势有变化,起波澜;在结构上起承接、过渡的作用,使文章结构紧密,条理清楚。上面三例均有引发读者思考的作用,后两例的承接、过渡作用在理清论证思路时我们已充分体会到。‎ 四、课堂小结 本文运用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论证方法,逐层深入地论证怎样才能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人的道理,使我们认识到思维方式、知识、活用知识的观念等对于创造性人才的培养的重要性。创新是思想火花的迸射,是社会前进不竭的动力。人类社会的车轮正是在创新中前进的。古猿从树上下来,开始直立行走,制造使用工具,是创新;瓦特改良蒸汽机,把人类带入蒸汽时代,是创新,爱因斯坦提出狭义、广义相对论,是创新;邓小平提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创新。21世纪刚刚开始,世界经济一体化和全球化的浪潮冲击着我们这个东方大国,只有创新,才能发展!让我们张开创新的双翅,在开放的世界中任意翱翔,尽展雄姿。‎ 五、练习设计 141‎ ‎ 请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教后反思:‎ 141‎ ‎20《创造宣言》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熟读课文, 整体感知, 了解作者。‎ ‎2. 了解演讲词的特点。‎ ‎3. 理清文章的脉络思路。‎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给下面的加点词语注音。‎ 中 ‎.‎ 伤( ) 遁 ‎.‎ 词( ) 鲁钝 ‎.‎ ‎( ) 玄奘 ‎. .‎ ‎( ) ( )‎ 懦 ‎.‎ 夫( ) 屋檐 ‎.‎ ‎( ) 樵 ‎.‎ 夫( ) 经石峪 ‎.‎ ‎( )‎ 141‎ 六贤祠 ‎.‎ ‎( ) 趋 ‎.‎ 向( ) 烟囱 ‎.‎ ‎( ) 剃 ‎.‎ 头( )‎ 镰 ‎.‎ 刀( ) 灌溉 ‎.‎ ‎( ) 豢 ‎.‎ 养( ) 崇 ‎.‎ 拜( )‎ 曾参( ) ( )‎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 画龙点睛:‎ ‎(2) 山穷水尽:‎ 走投无路:‎ 二、 文学常识。‎ ‎《创造宣言》 作者______, 安徽歙县人, ______家。 主要教育 思想是“____________” , 主要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 《中国大众 教育问题》 等。‎ ‎【课堂探究】‎ 141‎ ‎1. 知识链接:‎ 演讲词, 俗称演说词、 演讲稿、 讲话稿, 旨在表达感情, 发表建 议和主张, 提出号召和倡议。 通过它, 讲话的人可以把自 己的主张、‎ 观点、 见解, 以及思想感情传达给与会者, 从而产生一定的作用和影 响, 达到宣传和教育的作用。 演讲词属于议论文的范畴, 但它一般不 讲求说理的严密性和思维的逻辑性, 而总是一某一种精神鼓舞人, 以 真切的感情打动人。‎ ‎2. 探究:‎ ‎(1) 速读课文, 给课文划分层次, 并概括层意。‎ ‎(2) 作者是如何引出议论的话题的?‎ ‎【优化训练】‎ 指出下列句子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 .‎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 己崇拜的人。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 是创造出值得自 己崇拜的学生„„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 不但是所 塑之像失败, 亦是合作塑像者之失败。 倘若活人之塑像是由于集体的 创造, 而不是个人的创造, 那未这成功失败也是属于集体而不是仅仅 属于个人。‎ ‎2. 在一个集体当中, 每一个活人之塑像, 是这个人来一刀, 那个 人来一刀, 有时是万刀齐发。 倘使刀法不合于交响曲之节奏, 那便处 处是伤痕, 而难以成为真善美之活塑像。 在刀法之交响中, 投入一丝 一毫的杂声, 都是中伤整个的和谐。‎ 参考答案:‎ ‎【新知预习】‎ 一、 查找工具书,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问题。‎ ‎1. zhînɡ dùn dùn xuán zànɡ nuî yán qiáo yù cí qū cōnɡ tì lián ɡài huàn chïnɡ zēnɡ shēn ‎2. (1) 画龙点睛: 多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 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 141‎ 实质, 使内容更加生动有力。‎ ‎(2) 山穷水尽: 意思是山和水都到了尽头。 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走投无路: 无路可走。 比喻陷入绝境, 没有出路。‎ 二、 文学常识填空。‎ 陶行知 教育家 生活教育 ‎【优化训练】‎ ‎1. 运用对比论证, 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教育工作中的创造成功 与失败, 从而突出创造的重要性, 极具说服力。‎ ‎2. 比喻论证。 把“刀法” 比作教育, 把“交响曲之节奏” 比作 正确的教育方法, 生动形象地论述了教育过程中创造正误的重要性。‎ ‎20《创造宣言》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学习运用对比论证、 举例论证、 比喻论证等论证驳斥错误观点 的方法;‎ ‎2. 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体会其作用。‎ ‎3. 树立创造意识, 培养敢于创造的精神。‎ ‎【探究写法】‎ 探究 1: 第二部分作者主要针对哪几种错误观点来进行批驳? 作 者是怎样对错误观点进行批驳的?‎ 列举事例:‎ 探究 2: 第三部分(12~15 段) , 第 12 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运 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探究 3. 第 13 段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品味语言】‎ 课文大量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 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增强了论 证效果, 充分体现了“宣言” 的特点。 阅读课文, 找出运用比喻、 排 比、 反问等修辞手法的句子, 体会其作用。‎ ‎1.‎ 141‎ ‎2.‎ ‎3.‎ ‎4.‎ ‎【优化训练】‎ 指出下列各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表达作用。‎ ‎1 .‎ 平凡无过于一张白纸, 八大山人挥毫画他几笔, 便成为一幅 名贵的杰作。 平凡也无过于一块石头, 到了飞帝亚斯, 米开朗罗的手 里可以成为不朽的塑像。‎ ‎2. 歌德说: “没有勇气一切都完。 ”‎ ‎3.‎ 像屋檐水一样, 一点一滴, 滴穿阶沿石。 点滴的创造固不如 整体的创造, 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而不为, 呆望着大创造从天而降。‎ 参考答案:‎ ‎【探究写法】‎ 探究 1: 五种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生活太单调不 能创造; 年纪太小不能创造; 太无能不能创造; 陷入绝境不能创造。‎ 列举的事例或引用的名言:‎ ‎①列举飞帝亚斯、 米开朗琪罗的事例, 反驳“环境太平凡不能创 造” 的错误观点。‎ ‎②列举《易经》 《正气歌》 、 苏联国歌、 《尼赫鲁自传》 和雷赛 布及平老静的事例, 强调“在单调的环境中一样可以创造惊世之作” ,‎ 极具说服力。‎ ‎③列举莫扎尔特、 爱迪生、 帕斯加尔等名人事例, 反驳“年纪太 小, 不能创造” 的观点, 令人信服。‎ ‎④引用慧能的名言, 阐述了出身低微的人往往会有过人的智慧的 道理, 否定了“太无能, 不能创造” 的观点。‎ ‎⑤列举玄奘、 哥伦布、 莫扎尔特创造奇迹的事例, 强调有志者排 141‎ 除万难也可取得巨大成就。‎ 探究 2: 结构上: 承上启下; 内容上: 深化中心论点。‎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将“点滴的创造” 比作“屋檐水滴” ,‎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的观点, 易于理解。‎ 探究 3: 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 借东山樵夫眼中只有茅 草, 而没有看到泰山享誉天下的种种美景, 从反面论述了“创造的 重要性” , 阐明了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 ‎【优化训练】‎ ‎1. 运用举例论证方法, 列举飞帝亚斯、 米开朗琪罗的事例反驳 ‎“环境太平凡不能创造” 的错误观点。‎ ‎2. 运用道理论证, 引用歌德的名言, 突出强调了勇气的重要性。‎ ‎3. 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 将“点滴的创造” 比作“屋檐水滴” ,‎ 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不要轻视点滴的创造” 的观点, 易于理解。‎ 141‎ ‎21《智取生辰纲》 学案(一)‎ ‎【学习目标】‎ ‎1.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2. 分析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3. 具体分析梁山好汉的“智取”。‎ ‎【重点难点】‎ ‎1. 分析环境描写在文章中的作用。‎ ‎2. 具体分析梁山好汉的“智取”。‎ ‎【新知预习】‎ 一、 简介作家作品 施耐庵生平不详, 元末明初小说家, 曾在钱塘(今浙江杭州) 生 活。‎ ‎《水浒传》 也称《水浒》 《忠义水浒传》 。 它并非一人一时之作,‎ 而是在民间口头传说, 艺人讲说演唱的基础上由文人加工编撰而成 的。 它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全过程的长篇小说。 此书 描写了北宋末年“官逼民反” 的历史真实, 热情讴歌了农民起义的正 义性。‎ 二、 小说基本常识 141‎ ‎(1) 概念: 小说——以塑造人物为中心, 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 的叙述和环境的描写反映社会生活。‎ ‎(2) 小说分类: 长篇、 中篇、 短篇(按篇幅长短)‎ ‎(3) 小说三要素: 人物、 故事情节、 环境 ‎(4) 人物塑造方法: 外貌、 语言、 动作、 心理、 神态等 ‎(5) 故事情节: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序幕、 尾声)‎ ‎【字词预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趱 ‎.‎ 行( ) 虞 ‎.‎ 候( ) 嗔 ‎.‎ 怪( ) 怄 ‎.‎ ‎( )‎ 朴 ‎.‎ 刀( ) 恁 ‎.‎ 地( ) 兀 ‎.‎ 的( ) 芥 ‎.‎ 菜( )‎ 罗唣 ‎.‎ 141‎ ‎( ) 聒 ‎.‎ 噪( ) 三阮 ‎.‎ ‎( ) 省 ‎.‎ 得( )‎ 勾当 ‎. .‎ ‎( ) 喏喏 ‎. .‎ 连声( ) 剜 ‎.‎ 口割舌( )‎ 面面厮觑 ‎.‎ ‎( )‎ 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晓事:‎ 忍气吞声:‎ 喃喃呐呐:‎ 絮絮聒聒:‎ 热不可当:‎ 分说:‎ 勾当:‎ 死心塌地:‎ ‎【课堂探究】‎ 探究 1: 速读课文, 试用自己的话概述故事情节, 要求说清故事 141‎ 的起因、 经过和结果。‎ 探究 2: 小说以“生辰纲” 的争夺为中心事件, 采用了双线结构,‎ 明线是什么? 暗线是什么?‎ 探究 3: 在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环境描写, 并分析其在文章中的作 用。‎ 探究 4: 晁盖、 吴用等人劫取生辰纲用“智” 主要体现在哪些方 面?‎ 参考答案:‎ ‎【字词预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zǎn yú chēn îu pō nân wù jiâ zào ɡuō ruǎn xǐnɡ ɡîu dànɡ nuî wān qù 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晓事: 明白事理。‎ 忍气吞声: 形容受了气而强自忍耐, 不说什么话。‎ 喃喃呐呐: 连续不断地小声说话的声音。‎ 絮絮聒聒: 絮絮叨叨, 来回地说。‎ 热不可当: 热得无法抵挡。‎ 分说: 分辩。‎ 勾当: 事情。‎ 死心塌地: 形容主意已定, 决不改变。‎ ‎【课堂探究】‎ 探究 1:‎ 故事发生: 杨志改时送生辰纲(开头至“今日天下怎的不太平”) 。‎ 故事发展: 七雄贩枣蒙杨志(“杨志却待要回言” 至“自去一边 树下歇凉” )‎ 故事进一步发展: 白胜设计诱官军(“没半碗饭时” 至“也这般 罗唣” ) 。‎ 141‎ 故事高潮: 杨志无奈买白酒(“那对过众军汉见了” 至“自下冈 子去了” ) 。‎ 故事结局: 杨志误失生辰纲(“那七个贩枣子的” 至“挣不得,‎ 说不得” ) 。‎ 尾声: 吴用智取生辰纲(最后一段) 。‎ 探究 2:‎ 明线: 杨志押运生辰纲。 上路——中计——失纲 暗线: 晁吴智取生辰纲。 定计——施计——劫纲 探究 3:‎ 自然环境: ①是指天气酷热, 照应下文的众人行动困难和军士买 酒解渴; ②是指黄泥冈上松树林内, 交代劫生辰纲的地方。‎ 社会环境: 一方面是指当时尖锐的阶级矛盾, 如白胜歌中所唱“农 夫心内如汤煮, 楼上王孙把扇摇” ; 另一方面是指都管等人对杨志的 歧视、 轻视, 如“量你是个遭死的军人” “草芥子大小的官职, 直得 恁地逞能” , 揭示了内部的矛盾, 交代了冲突的内因, 也暗示了杨志 不得志于统治者的悲剧命运。‎ 小说的环境描写, 在作品中一方面为推动情节的发展服务, 另一 方面则用来烘托人物性格与暗示人物命运。‎ 探究 4:‎ 智用天时——六月 初四正午 智用地利——黄泥冈松树林 智用人和——上下齐心 智用计谋——‎ 一稳——扮客商, 稳住对方(初消疑心)‎ 二诱——佯争酒, 引诱对方(消尽疑心)‎ 三麻——巧下药, 麻倒对方(放倒杨志)‎ ‎21《智取生辰纲》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41‎ ‎1. 分析杨志形象特点及其失败的原因。‎ ‎2. 掌握设置矛盾冲突刻画人物的方法。‎ ‎3. 辩证地评价作品, 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人生观。‎ ‎【自主学习】‎ ‎1. 杨志最终失陷生辰纲从而贻误终身, 是否在他身上确实无智可 言呢?‎ ‎2. 速读课文, 画出小说中能够表现杨志思想性格的语句。 归纳其 性格特点。‎ ‎【课堂探究】‎ 探究 1: 为什么如此一个精明, 谨慎多智的杨志来押送生辰纲,‎ 仍逃不了失败的命运? 请替他总结一下失败的原因是什么?‎ 探究 2: 课文中有哪些矛盾冲突? 你觉得最精彩的片段在哪里?‎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1. 杨志为了押运成功, 也是殚精竭虑、 绞尽脑汁, 文中许多地方 可看出他的智谋:‎ ‎(1) 他不多带些兵, 伪装成客商就是为了掩人耳目, 智藏行踪。‎ ‎(2) 离京五七日后杨志对时间作了调整: 五更→日中, 辰牌→‎ 申时: 说明他小心谨慎, 智变行辰。 怕在晨光中或暮色中遭偷袭, 而 正午天气炎热, 恐怕歹人也不愿出来活动。‎ ‎(3) 杨志一行人放着宽平的官道不走, 而净找偏僻崎岖的小径:‎ 说明他智选路径。 这样艰难的路径, 连强盗也不愿走。‎ 从智藏行踪, 智变行辰, 智选路径, 可以看出杨志是用心良苦的, 为 保生辰纲的安全是煞费苦心的。‎ ‎2. (1) 忠于职守、 精明谨慎: 如“五七日后, 人家渐少, 行客又稀,‎ 一站站都是山路。 杨志却要辰牌起身, 中时便歇。 ”‎ ‎(2) 急功近利、 蛮横粗暴: 如“杨志赶着催促要行, 如若停住, 轻 则痛骂, 重则藤条便打, 逼赶要行。 ” “杨志跳起来喝道: 那里去!‎ 141‎ 且睡了, 却理会。 ”“杨志大骂道:‘你们省得甚么! ’ 拿了藤条要打。 ”‎ ‎【课堂探究】‎ 探究 1: (1) 天无时——天气酷热难当 ‎(2) 地不利——黄泥冈人迹罕至, 盗匪出没 ‎(3) 人失和——上下离心 探究 2:‎ 矛盾: 杨志押送与晁、 吴等人夺取的矛盾冲突——主要矛盾冲突;‎ 杨志与军健、 虞候、 老都管之间的内部矛盾冲突——次要矛盾冲 突。‎ 最精彩的片段(略)‎ ‎22《范进中举》 第 1 课时学案 ‎【学习目标】‎ ‎1. 掌握小说的文学常识。‎ ‎2. 整体感知课文, 理清文章的脉络。‎ ‎3.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重点难点】‎ 理清文章的脉络,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严重毒害。‎ ‎【新知预习】‎ 一、 作家作品介绍 ‎(1) 吴敬梓(1701- 1754) , 字敏轩, 号粒民, 安徽全椒人, 清 141‎ 代小说家。‎ 吴敬梓出身于一个世代书香门第, 早年也曾热衷功名, 但考场屡 屡失意, 同时在家境由富到贫的变化中, 他也饱尝世态炎凉, 这些使 他对现实, 尤其对科举制度有了较清醒的认识, 促使他写下了约四万 字的章回体讽制小说《儒林外史》 。‎ ‎(2) 《儒林外史》 是我国第一部章回体长篇讽刺小说, 共计五 十六回, 课文节选的是第三回的后半回, 原题是“周学道校士拔真才,‎ 胡屠户行凶闹捷报” 。‎ ‎“儒林” 指读书人这一阶层。 《儒林外史》 全书正是以封建知识 分子为主要对象, 描写他们的生活和精神状态。 书中人物, 大都以当 时真人真事为影, 全书故事没有一个主干, 但有一个贯穿其中的中心,‎ 即反对封建科举、 封建礼教, 讽刺因热衷功名而造成的极端虚伪的社 会风气。 作品塑造了许多典型人物, 如周进、 范进马二先生、 严监生 等等。 在中国文学史上, 尤其是讽刺小说中, 这本书获得了很高评价。‎ ‎【字词预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星宿 ‎.‎ ‎( ) 斋 ‎.‎ 公( ) 醺 ‎.‎ ‎( ) 行 ‎.‎ 事( ) 攥 ‎.‎ ‎( )‎ 带挈 141‎ ‎.‎ ‎( ) 啐 ‎.‎ ‎( ) 作揖 ‎.‎ ‎( ) 侥 ‎.‎ 幸( ) 桑梓 ‎.‎ ‎( )‎ 二、 解释词语的意思 作揖:‎ 带挈:‎ 狗血喷头:‎ 不省人事:‎ 夹七夹八:‎ 果不其然:‎ ‎【课堂探究】‎ 探究 1: 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讨论并归纳文章结构。‎ 探究 2: 课文是怎样描写范进的喜极发疯的过程?‎ 探究 3: 课文写范进的喜极而疯说明了什么?‎ ‎【达标训练】‎ ‎1. 文中写范进见报帖以后“看了一遍, 又念一遍” 的原因是 ‎(‎ ‎)‎ A. 喜讯来得太突然, 不敢轻易相信。‎ B. 范进已沉浸在喜悦之中。‎ C. 范进已处于疯癫状态。‎ 141‎ D. 范进对中举无动于衷。‎ ‎2. 下列对课文的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课文选自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 “尖锐的讽刺” 是本文 的显著特点。‎ B. 课文讽刺滑稽, 其特点表现为在现实基础上加以夸张变形,‎ 前后进行鲜明的对比。‎ C. 范进 20 岁就屡试不第, 苦苦挣扎至垂老, 一旦中举, 竟喜极 而疯。 可见封建等级制度对他的毒害。‎ D. 课文具体而深入地描写了范进生活的社会环境, 充分显示了 范进是这么一个畸形社会的必然产物。‎ 参考答案:‎ ‎【字词预习】‎ 一、‎ xiù zhái xūn hánɡ zuàn qiâ cuì yī jiǎo zǐ 二、‎ 作揖: 两手抱掌前推, 身子略弯, 表示向人敬礼。‎ 带挈: 带领, 提携。‎ 狗血喷头: 形容骂得很凶。‎ 不省人事: 指昏迷过去, 失去了知觉。 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夹七夹八: 形容说话乱七八道, 没有条理。‎ 果不其然: 指事实跟预料的一样。 多用来强调不出所料。‎ ‎【达标训练】‎ ‎1. A ‎2. C(“封建等级制度” 应为“封建科举制度” 。 )‎ ‎22《范进中举》 学案(二)‎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 了解范进这一形象的典型性。‎ 141‎ ‎2. 品味小说语言, 领会讽刺艺术的魅力。‎ ‎3.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对知识分子的毒害。‎ ‎【重点难点】‎ ‎1. 分析范进等人物形象。‎ ‎2. 领会小说讽刺艺术的魅力。‎ ‎【新知预习】‎ 清代的科举制度是这样的: 清人为了取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 格, 先要参加童试, 参加童试的人称为儒童或童生, 录取“入学” 后 称为生员, 又称为为生、 俗称秀才。 这是功名的起点, 正式的科举考 试分为三级: (1) 乡试; (2) 会试; (3) 殿试。 乡式通常每三年在各省 省城举行一次。 乡试取中后称为举人, 第一名称为解元。 会试在乡 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礼部举行。 参加会试的是举人, 取中后为贡士,‎ 第一名称为会元。 殿试是皇帝主试的考试, 考策问。 参加殿试的是贡 士, 取中后统称为进士。 殿试分三甲录取, 第一甲赐进士及第, 第二 甲赐进士出身, 第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第一甲录取三名, 第一名俗称 状元, 第 二名俗称榜眼, 第三名俗称探花, 合称为三鼎甲。‎ ‎【课堂探究】‎ ‎1. 范进中举前后、 胡屠户对他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胡屠户是一个 怎样的人?‎ ‎2. 范进中举后, 周围人有什么反应? 说明了什么?‎ ‎3. 你怎样评价范进这个人物?‎ ‎4. 归纳主旨 本文通过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这两个典型形象的塑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课堂探究】‎ 141‎ ‎1. 中举前, 胡屠户对范进又训又骂; 中举后对范进又敬又畏, 阿 谀奉承令人肉麻。 文中胡屠户说的、 骂的、 训斥的、 夸口的、 奉承的、‎ 恭维的话, 占了很大的篇章, 通过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表现了一个 前倨后恭、 欺贫爱富、 趋炎附势、 嗜钱如命、 庸俗自私的典型市侩的 形象。‎ ‎2. 中举前, 邻人们对范进的困窘不闻不问, 甚至百般奚落嘲讽;‎ 中举后又拿鸡蛋又拿白酒, “有背了斗米来的, 也有捉两只鸡来的” 。‎ 通过这些鲜明对比, 无情地讽刺了当时的社会风气, 揭示了科举制度 扭曲人的心灵、 败坏社会风气的罪恶本质。 在现实基础上的夸张, 是 讽刺艺术的重要手段。 课文成功地运用了夸张这一手法。 范进因中举 而发疯, 就是通过合理夸张而设置的情节。 在现实生活中, 因中举而 发疯的事未必多见, 但热衷科举、 醉心功名利禄的封建知识分子, 十 年寒窗苦, 有的甚至是读到须发皆白, 中了举欣喜若狂, 落了榜痛不 欲生乃普遍现象。 小说在此基础上合理夸张, 不仅真实可信, 而且更 典型, 更能揭露科举制度的罪恶。‎ ‎3. 范进: 一个热衷功名的下层知识分子, 中举前穷困潦倒, 地位 卑微, 逆来顺受, 甘受屈辱。 中了举, 情形就完全不同了。 梦寐以求 的功名富贵一旦出现使他惊喜得发了疯。 课文刻画范进为功名利禄而 神魂颠倒的典型形象。‎ ‎4. 范进 胡屠户 深刻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心灵的荼毒 以及在科举制度下的炎凉世态。‎ 141‎ ‎23《三顾茅庐》 学案 ‎【学习目标】‎ 141‎ ‎1. 梳理故事情节, 体会小说精妙的构思。‎ ‎2. 分析人物形象,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的手法。‎ ‎3. 理解文章表现出来的人性美, 培养谦恭有礼的思想品质。‎ ‎【重点难点】‎ ‎1. 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的手法。‎ ‎2. 感悟人物形象的人性之美。‎ ‎【新知预习】‎ 简介作家作品 罗贯中(约 1330-约 1400) , 山东东原(今山东东平) 人, 名本,‎ 字贯中, 号湖海散人。 元末明初著名小说家、 戏曲家, 是中国章回小 说的鼻祖。 一生著作颇丰, 主要作品有: 剧本《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忠正孝子连环谏》 《三平章死哭蛮虎子》 ; 小说《隋唐两朝志传》‎ ‎《残唐五代史演义》 《三遂平妖传》 等。‎ ‎《三顾茅庐》 选自我国古典长篇小说名著《三国演义》 , 是根据 第三十八回“司马徽再荐名士, 刘玄德三顾茅庐” 改写的。 课文记叙 了刘备第三次前去隆中草庐拜谒诸葛亮, 终于第一次见到了诸葛亮本 人, 在他精诚所至、 礼贤下士的感召下, 诸葛亮答应出山相助, 辅佐 他完成统一国家大业。 课文用张飞的莽撞、 无礼, 反衬刘备求贤若渴 的态度。‎ ‎【字词预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1) 给加点字注音:‎ 拜谒( ) 纶 ‎.‎ ‎.‎ 巾( ) 末胄 ‎.‎ ‎( ) 愧赧 141‎ ‎.‎ ‎( )‎ 倾颓 ‎.‎ ‎( ) 存恤 ‎.‎ ‎( ) 殆 ‎.‎ 尽( ) 疏懒 ‎.‎ ‎( )‎ 鄙 ‎.‎ 贱( ) 如雷贯 ‎.‎ 耳( ) 顿开茅 ‎.‎ 塞( )‎ 二、 解释词语的意思 谬举:‎ 存恤:‎ 愧赧:‎ 如雷贯耳:‎ 顿开茅塞:‎ ‎【课堂探究】‎ 探究 1: 刘备三顾茅庐, 可谓是真诚至极。 他的哪些行为表现出 了这种真诚?‎ 探究 2: 在文中, 刘备、 诸葛亮、 张飞的形象, 塑造得都很鲜明。‎ 141‎ 他们各有什么特点?‎ 探究 3: 文中哪些语言给你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结合语言,‎ 体味作者或文中人物的情感。‎ 探究 4: 本文是一篇小说, 在塑造人物形象上颇见技巧, 请归纳 小说塑造人物的最成功的两种手法。‎ ‎【达标训练】‎ ‎1. 本文节选自( )。它是我国第一部( )‎ 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着重叙述( ) 、 ( ) 、‎ ‎( ) 三国的兴衰过程, 反映了东汉末年及三国时期政治腐 败、 ( ) 、 ( ) 、 ( ) 的社会现实。‎ ‎2. 下列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曹操势不及袁绍, 而竟能克 ‎.‎ 邵者 (战胜)‎ B. 将军既帝室之胄 ‎.‎ ‎(后代)‎ C. 孔明固辞 ‎.‎ 不受 (推辞)‎ D. 玄德屏人促 ‎.‎ 席而告曰 (催促)‎ ‎3. 熟读课文, 概括文章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4. 在诸葛亮眼里, 刘备是一个怎样的人? 请从文中找出原句回 答。‎ 参考答案:‎ ‎【字词预习】‎ 141‎ 一、 给加点字注音 yâ ɡuān zhîu nǎn tuí xù dài lǎn bǐ ɡuàn máo 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谬举: 妄加举荐。‎ 存恤: 爱惜, 体恤。‎ 愧赧: 因羞惭而脸红。‎ 如雷贯耳: 形容人的名声很大。‎ 顿开茅塞: 比喻忽然开窍, 醒悟或明白了一个道理。‎ ‎【达标训练】‎ ‎1. 《三国演义》 章回体 魏蜀吴 生灵涂炭 农民起义 诸侯割据 ‎2. D ‎3. 课文记叙了刘备三顾茅庐, 诚心诚意请诸葛亮出山, 辅佐他完 成统一国家大业的故事。 赞扬了刘备求贤若渴、 礼贤下士的精神。‎ 2. 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 总揽英雄, 思贤如渴。‎ 141‎ ‎24* 《刘姥姥进大观园》 学案 ‎【学习目标】‎ ‎1. 读懂课文, 把握小说的结构和内容, 整体把握人物形象。‎ ‎2.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 ‎3. 亲近经典名著, 加深对祖国语言的热爱之情, 提高审美鉴赏 能力。‎ ‎【重点难点】‎ 把握人物形象, 学习通过人物的语言、 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分析人 物性格。‎ ‎【新知预习】‎ 141‎ ‎1. 作家作品了解 曹雪芹(约 1715—约 1763) , 名霑, 字梦阮, 号雪芹, 又号芹 溪、 芹圃, 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 的作者, 籍贯沈阳(一说辽阳) ,‎ 出身清代内务府正白旗包衣世家, 他是江宁织造曹寅之孙, 曹顒之子 ‎(一说曹頫之子, 约生于 1724 年) 。 曹雪芹早年在南京江宁织造府 亲历了一段锦衣纨绔、 富贵风流的生活。 至雍正六年(1728) , 曹家 因亏空获罪被抄家, 曹雪芹随家人迁回北京老宅。 后又移居北京西郊,‎ 靠卖字画和朋友救济为生。 曹雪芹素性放达, 爱好广泛, 他以坚韧不 拔的毅力, 历经多年艰辛, 终于创作出极具思想性、 艺术性的伟大作 品——《红楼梦》 。‎ ‎2. 故事背景介绍 一部《红楼梦》 刘姥姥共三次进贾府。‎ 一进: 是刘姥姥的女婿狗儿不争气弄得家业萧条, 就搬出了城住 到了乡下。 到了年冬岁末, 狗儿家生活艰难, 岳母刘姥姥只好借着狗 儿祖上与王夫人家连过亲, 到贾府攀亲, 寻求救济。‎ 二进: 刘姥姥为感谢上次贾家的救助, 特地去谢恩。 见识到大户 人家的吃穿行等事宜, 课文所选即是二进大观园内容。‎ 三进: 刘姥姥得知贾府被抄, 去狱神庙探望凤姐, 凤姐拜托她一 定要把巧姐找回来, 她费了好大劲才把学唱戏的巧姐赎回来, 带着巧 姐到乡下。‎ ‎【字词预习】‎ 一、 给加点字注音 ‎(1) 给加点字注音:‎ 潇 ‎.‎ 湘( ) 蓼溆 ‎. .‎ ‎( ) 摄丝戗 141‎ ‎.‎ 金( )‎ 篾 ‎.‎ 片( ) 银箸 ‎.‎ ‎( ) 麈 ‎.‎ 尾( )‎ 敁敠 ‎. .‎ ‎( ) 漱 ‎.‎ 盂( ) 发怔 ‎.‎ ‎( )‎ 筵 ‎.‎ 席( )‎ 二、 解释词语的意思 调停:‎ 蓼溆:‎ 敁敠:‎ 不伏手:‎ 促狭鬼儿:‎ ‎【课堂探究】‎ 探究 1: 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给本文内容划分结构。‎ 探究 2: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各具情态的笑, 给人留下了难忘 141‎ 的印象。 请说说主要人物的笑有什么不同, 反映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 点。‎ 探究 3: 赏析有关刘姥姥的言谈举止的句子, 分析刘姥姥这一人 物形象。‎ 探究 4: 凤姐、 鸳鸯为什么要导演这场“笑” 剧? 这场“笑” 剧 的背后包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达标训练】‎ ‎1. 《刘姥姥进大观园》 一文选自《 》 , 其作者 是 代小说家 , 该书与《 》 、《 》 、‎ ‎《 》 并列为我国“四大古典白话小说” 。‎ ‎2. 下列词语书写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鸳鸯 岔气 弯腰曲背 B. 琥珀 搓起 摆大筵席 C. 促峡 丫鬟 三镶银箸 D. 漱盂 潇湘 捏丝戗金 ‎3. 下面三段文字是《红楼梦》 中对林黛玉、 贾探春、 薛宝钗三 位姑娘的外貌描写, 请分别指出描写的是哪一位。‎ ‎(1) 削肩细腰, 长挑身材, 鸭蛋脸面, 俊眼修眉, 顾盼神飞,‎ 文彩精华, 见之忘俗。 ( )‎ ‎(2) 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 先就看见×××坐在炕上做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簪儿, 蜜合色棉袄, 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 葱黄绫棉裙, 一色半新不旧, 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 眉不画而 翠, 脸若银盆, 眼如水杏。 ( )‎ ‎(3) 两弯似蹙非蹙罥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 态生两靥之 愁, 娇袭一身之病。 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 闲静时如姣花照水, 行动 处似弱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 ( )‎ 参考答案:‎ ‎【字词预习】‎ 141‎ 一、 给加点字注音 xiāo liǎo xù qiànɡ miâ zhù zhǔ diān duo shù zhânɡ yán 二、 解释下列词语的意思 调停: 安排处理。‎ 蓼溆: 水边有着许多花草的地方。 文中指大观园中的一个景点。‎ 敁敠: 通“掂掇” , 估计, 盘算。‎ 不伏手: 不称手, 不好用。‎ 促狭鬼儿: 爱作弄人的人。 促狭, 爱捉弄人。‎ ‎【达标训练】‎ ‎1. 《红楼梦》 清 曹雪芹 《三国演义》 《水浒传》 《西游记》‎ ‎2. B ‎3. (1) 探春 (2) 薛宝钗 (3) 林黛玉 141‎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