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22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曹刿论战》导学案
导学目标
1.诵读课文,积累文言词语;
2.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3.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4 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重点难点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等;
2.品析“论战”内容;领会课文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特点;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知识链接
1.《左传》简介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
军事、外交、文化等方面情况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史记》和《汉书•艺文志》都认为它是孔
子的同代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清代有的学者认为系刘歆改编。近人认为是战国初年人根
据各诸侯国史编成。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 722 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前 454 年)。书
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简练生动,尤其善于描写战争及复杂事件,又善于通过对话和
行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左传》分年记事, 没有篇名。晋杜预把它按年代顺序分附在《春秋》后面,认为它
是用史实来阐述《春秋》经义的。《春秋》记事非常简单,近乎大事年表,例如这篇课文所
记之事在《春秋》中就只有一句话:“十年春,王正月,公败齐师于长勺。”我们现在所看到
的《左传》节文的标题,都是后人加的。
2.“春秋三传”
“春秋三传”即《左氏春秋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春
秋》经文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则无法了 解。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谷梁三
家,另有邹氏、夹氏二家,早在汉朝即已失传。所以自汉至今,学者只藉三传研读《春秋》。
《春秋》是记事的,后多散佚,仅留下经孔子整理的鲁国的《春秋》,汉代有重新编撰整理
的“春秋三传”,即《公羊传》、《谷(榖)梁传》、《左传》。《春秋三传》都是编年体史书。
3.背景简介
本篇选文又题作“齐鲁长勺之战”或“长勺之战”。这一战事发生在鲁庄公十年(前 684),
是齐桓公即位后向鲁国发动的第二次战争。
前此两年,齐桓公(公子小白)与其庶兄公子纠曾进行过激烈的争夺君位的斗争。当时
篡君夺位的公孙无知(齐襄公堂弟)已被杀,齐国一时无君,因此避难于鲁国的公子纠和避
难于莒国的公子小白都争相赶回齐国。鲁庄公支持公子纠主国,亲自率军护送公子纠返齐,
并派管仲拦击、刺杀公子小白。然而鲁国的谋划没有成功,公子小白已出乎意料地抢先归齐,
取得了君位。齐桓公即位后当即反击鲁军,两军交战于乾时(齐地),齐胜鲁败。乘兵胜之
威,齐桓公胁迫鲁国杀掉了公子纠。齐桓公虽在其庶兄的血泊中巩固了权位。但对鲁国却一
直怨恨难平,因此转年春便再次发兵攻鲁,进行军事报复和武力惩罚。本篇所记即是这次在
鲁地长勺展开的战事。
4.伟人评价
毛泽东《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中一对长勺之战的评价:春秋时期,鲁与齐战。当
时的隋况是弱国抵抗强国,鲁庄公起初不待齐军疲惫就要山战,后米被曹刿制止了,采取了
“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胜了齐军,创造了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
预习导学
1.阅读“知识链接”,了解《左传》的相关常识和时代背景。
2.读通课文:
①结合课下注释中的注音大声朗读课文。
②画出不认识的生字。
③画出停顿不准的句子。
3.读懂课文
要求: 结合课下注释,小组内合作疏通文意;不会的做好记录。重点字词做好标记。
4. 预习检测
(1)给下面的字注音:
曹刿(guì) 又何间焉(jiàn) 鄙(bǐ) 弗(fú)敢专也 小惠未编(biàn)
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公与之乘(chéng) 辙(zhé) 夫战(fú)
轼(shì) 旗靡(mǐ)
(2)加点词的古今义
a.又何间.焉(古义:参与;今义:隔开不连接)
b.小大之狱.(古义:案件;今义:监狱)
c.弗敢加.也(古义:虚报夸大;今义:增加)
d.必以信.(古义:言语真实;今义:诚信)
e.牺牲..玉帛(古义:祭祀用 的牛、羊、猪等;今义:为正义献出自己的生命)
f.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古义:目光短浅;今义: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
g.可以..一战(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能,行)
h.再.而衰(古义:第二次;今义:事情进行重复,再一次)
i.必以情.(古义:实情;今义:感情)
j.忠.之属也(古义:尽力做好本分的事;今义:忠诚、忠心)
k.忠之属.也(古义:类;今义:同一家族的人)
l.衣食所安.(古义:养;今义:安稳)
m.弗敢专.也(古义:个人专有; 今义:独自掌握和占有)
n.神弗福.也(古义:赐福,保佑;今义:幸运)
o.齐师伐.我{古义:讨伐;今义:砍)
p.虽.不能察(古义:即使;今义:虽然)
(3)翻译下列重点语句
①肉食者谋,未能远谋。
居高位,享厚禄的人(当官的人)目光短浅,不能深谋远虑。
②小信未孚,神弗福也。
(这只是)小信用,未能让神灵信服,神是不会保佑你的。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一一明察,也一定能根据实情(来判断)。
④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作战,要靠勇气。第一次击鼓能够振作士气;第二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衰减了 ;
等到第三次击鼓,士气就用完了。对方的士气用完了,而我方的势气正旺盛,所以战胜了齐
国。
第一课时
学习要点
1.预习检查;2.熟读课文;3.理解文章一、二段。
导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像三国时
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
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 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
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
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
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
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
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预习检查
三、自主学习
(一)朗读课文: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声音响亮。
(二)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一、二段的文意,
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三)分析理解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
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鲁
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三个
准备“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四)分析理解第二段
1.这次战争是由谁指挥的?根据何在?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2.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四、合作交流
五、展示点评
(一)朗读课文:节奏合理,语速适中,声音响亮。
(二)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一段的文意,请你
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三)分析理解第一段
1.“齐师伐我”的“伐”是什么意思?齐国军队为什么要“伐”鲁国呢?
【补充介绍历史背景】齐襄公在国内做了一些坏事,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恐怕被
连累,离开齐国避祸。公元前 685 年,齐国发生内乱,国君被杀,住在鲁国的公子纠和住在
莒国的公子小白都抢着赶先回国,想做国君。鲁庄公派兵护送公子纠回去,哪知公子小白抢
先赶回齐国,做了国君,就是齐桓公。齐桓公起兵迎击。当时齐强鲁弱,鲁军大败,齐桓
公胁迫鲁庄公杀了公子纠。从此两国结下深仇大恨。鲁庄公十年的春天,齐再次兴兵攻鲁,
战于长勺。从历史背景得知齐师兴兵完全属于侵略行为,所以“伐”应译为“侵犯”。
2.“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句中的“肉食者”指什么? “远谋”二字是此文的关
键,贯穿全文。从曹刿的这句话里可见他具有什么样的品质?
“肉食者”,吃肉的人。“肉食”在当时与公膳制有关。公膳是对某种品位的官员在办
公时间免费供给的一种膳食。按规定“大夫以上,食乃有肉”。因此,“肉食者”,是指
古代享受公膳食肉待遇的大夫以上官员,一般称为“肉食者”,用以借指有权位的人。
从曹刿的对答中反映曹刿关心国家大事和深谋远虑的品质。
3.“何以战”这三个字唤起下文 分析战争的条件,突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
鲁庄公认为要作哪几方面的准备呢?对于这几个方面的准备,曹刿是如何回答的?为什么第
三个准备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是“可以一战”的主要条件?
三方面:①“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
②“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③“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因为民心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因素。这就突出表现了曹刿重视人民力量的政治远
见。
本段末句“战则请从”,不仅写出了曹刿重视战前的政治准备,而且注意实际作战中的
战略战术。文章也以此作为过渡,转入下文写他临阵参战指挥。
(四)分析理解第二段
1.作战地点选在哪里?
长勺(“战于长勺”是个状语后置句),在鲁国境内,地理条件对鲁国有利。
2.曹刿是怎样帮助庄公选择时机的呢?
战斗刚开始,不待齐军疲倦,庄公就急于出战(“公将鼓之”;“鼓”,名词作动词,
“击鼓”);当鲁军刚获胜,庄公又急于去追击(“公将驰之”),曹刿又阻止了庄公的过
急行动。他懂得攻击和追击都必须把握有利的时机,要根据双方的士气和实力的变化作出正
确判断。曹刿的两个“可矣”,使得战争出现“齐师败绩”和“遂逐齐师”的大好形势。
六、归纳小结
第 1 段,写的是曹刿请见,论战前准备,显示了曹刿热爱自己国家、深谋远虑的品质以
及鲁庄公“勇于纳谏”的胸怀。
第 2 段,叙述的是曹刿指挥作战的情况,作战的过程写得非常简略,突出写了曹刿“谋”
的作用,为下文“论战”打下伏笔。曹刿临阵从容,胸有成竹,善于掌握时机,所以才击败
敌人,获得战争胜利。
七、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导学要点
1. 理解文章三段;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3.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导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二、作业检查
三、自主学习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三段的文意,请你
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二)分析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可以分为几层?
(三)分析人物形象
1. 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2.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3. 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四)详略分析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四、合作交流
五、展示点评
(一)对照书上注释、查阅工具书并结合相关资料,逐字逐句理解第二、三段的文意,
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在小组内讨论。
(二)分析第三段
1.鲁国获胜后(“既克”),“公问其故”的“故”是什么意思?
明确:缘故,“攻击”的缘故和“追击”的缘故。
2.曹刿是如何回答的?
有两层意思:一层说明为什么要选择“齐人三鼓”(“彼竭”)的时机进行攻击。“夫
战,勇气也”(这是个判断句,“也”表示判断),“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再”
和“三”后面省略“鼓”),“彼竭我盈,故克之”(敌方的勇气已经消失而我方的勇气正
盛,所以我们打败了敌人)。“彼竭我盈”四个字高度概括了进攻时的最佳战机。
一层解释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看到敌人“辙乱”“旗靡”才追击的原因
是“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夫”,发语词,议论或说明时,用在句子开头,没有
实在意义)。可见曹刿考虑问题周到,行动谨慎,观察仔细,善于抓住时机,故而夺取了战
争胜利。
3.小结:第 3 段写曹刿论述战胜齐国的原因。
(三)分析人物形象
1. 曹刿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有政治远见,谨慎冷静,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
2. 曹刿认为“肉食者鄙”在文中能找到根据吗?
大臣们与庄公一样匆忙应战,没有人像曹刿那样去更好地战前思索筹划。庄公对战争取
胜的根本没有正确的认识。指挥作战时更显示其才能浅陋。“公将鼓之”“公将驰之”“公
问其故”对于作战时机没有清醒的把握,甚至已经胜利了还不明就里。
3. 庄公除了见识鄙陋之外,就没有值得肯定的地方吗?
有。庄公有胸怀,大度,能采纳不同的意见。特别是没有以身份地位看待人,不仅接见
曹刿这一介贫民,而且采纳其建议,这是一个领导者,特别是一国之君很难做到的。
【点拨】要一分为二地看待庄公:政治平庸,军事无知;但战前作风民主,集思广益,
愿接见还是一个平民的曹刿的求见并采纳其民本思想;战中知 人善任,大胆放权;战后不
耻下问,虚心求教,是一位难得的开明君主。)
(四)详略分析
1.若文中加入战场厮杀场面描写和追杀齐军场面描写好吗?
课文的标题是“论战”,通过“论战”表现曹刿卓越的军事才能。若加入战场厮杀场面
和追击齐军场面,只能冲淡“论战”这个中心,有损全文主题。
2.文中哪些内容详写?哪些内容略写?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
第1段详写了“何以战”。围绕“何以战”曹刿和鲁庄公三问三答,表现了曹刿“取信
于民”的 政治“远谋”;第2段略写了“如何战”。通过对比表现曹刿从容不迫,指挥若
定;第3段详写了“何以胜”。充分显示了曹刿的军事“远谋”,完成了对他卓越的军事家
形象的刻划。
【点拨】本文重点在刻画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的卓越才能,而不在记叙战争
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 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
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
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
六、归纳总结
1. 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即:(迎战)——(备战)——(胜战)
——(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
2. )曹刿与庄公论战,可分为三个阶段:战前(“曹刿请见”)——战时(“战于长
勺”);战后(“既克”)。
3.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
刿是怎样论战的。根据曹刿与庄公论战的三个阶段,全文可分成三部分,每段为一部分。
第一段,写鲁国战前的准备,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乃入见”)写曹刿跟乡人的对话,说明曹刿“请见”的原因。
第二层(从“问:‘何以战?’”到段末)写曹刿跟鲁庄公的对话,说明政治上取信于
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
第二段,叙长勺之战的全过程,以写鲁方之战术决策为主。
第三段,写曹刿论述鲁国在长勺之战中取胜的原因,可分两层:
第一层(从开始到 “故克之”)以“夫战,勇气也”为根据,提出要选择“彼竭我盈”
的时机发动反攻的观点,回答了为什么等待“齐人三鼓”而后“鼓”的问题。
第二层(从“夫大国”到段末)以“大国难测,惧有伏焉”为根据,提出作战中必须
时刻注意判断敌方意图的观点,说明了他“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之后才认为可以追击的
原因。
4.归纳中心思想:本文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
战争胜利的道理。
5.题目为“曹刿论战”,这是一篇记叙文还是议论文?
这是一篇记叙文 ,但全文以“论”为中心。第 1 段记叙论战前政治准备的内容;第 2
段记叙战斗经过;第 3 段通过“叙”来“论”战争胜利的原因。
七、课后作业:练习册 P
八、板书设计
肉食者鄙 爱国热情
曹
刿
论
战
问战
参战
评战
三问三答 民 政治远见
公将鼓之
公将驰之
未可
齐师败绩
遂逐齐师
军事才能
攻击
追击
勇气
惧伏
彼竭我盈
辙 乱 旗 靡
谋略过人
远
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