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7.89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湖北省2019年、2020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11)——化学实验探究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0•鄂州)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CO(CO2)
通过灼热的CuO
B
NaCl(CaCl2)
加水溶解、加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蒸发
C
C(CuO)
加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D
FeCl2溶液(CuCl2)
加足量的铁粉、搅拌、过滤
A.A B.B C.C D.D
2.(2020•宜昌)下列除杂方法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用浓硫酸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
B.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通过加热除去氯化钾中的氯酸钾
D.用氢氧化钙除去硝酸钠中的硝酸铵
3.(2020•湖北)下表有关物质的除杂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
除杂方法
A
O2(水蒸气)
将气体通过浓H2SO4
B
CO2(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NaCl溶液(Mg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
D
稀盐酸(稀硫酸)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4.(2020•荆门)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MnO2(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至不再放出气体
B
H2(CO2)
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
银粉(锌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NaOH溶液(Na2CO3)
加入过量Ca(OH)2,过滤
A.A B.B C.C D.D
5.(2019•鄂州)提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物质
实验方案
A
CO(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CaO(CaCO3)
在高温下煅烧
C
O2(H2O)
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MnO2(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6.(2019•荆门)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2SO4溶液(NaOH)
滴加适量的稀硫酸
B
铜粉(铁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CO(CO2)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D
NaCl溶液(CaCl2)
通入过量的CO2,过滤
A.A B.B C.C D.D
7.(2020•黄石)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碳粉中少量的CuO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分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
用磁铁靠近粉末
C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浓硫酸
D
鉴别硫酸钡与碳酸钡
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8.(2020•十堰)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碳酸钙
先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C
区分CO和CH4
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
D
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少量MnO2,观察
A.A B.B C.C D.D
9.(2020•随州)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B
鉴别NH4Cl溶液和K2SO4溶液
滴加NaOH溶液或Ba(NO3)2溶液,观察
C
除去KCl固体中混有少量的MnO2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NO3
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10.(2020•咸宁)下列有关物质除杂和鉴别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MnO2中少量的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鉴别NaOH和NH4NO3两种固体
分别溶于等量水中,根据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鉴别
D
鉴别KCl、(NH4)2SO4和尿素三种固体
分别加熟石灰研磨,根据能否嗅到氨味鉴别
A.A B.B C.C D.D
11.(2020•荆州)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集气瓶中的O2和N2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B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检验某固体物质是否是铵盐
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观察是否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D
分离KCl和BaCl2的混合溶液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洗涤,再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加适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12.(2019•湖北)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
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有红色固体生成
铜全部被置换出来了
C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D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火焰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
A.A B.B C.C D.D
13.(2019•孝感)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干燥剂
B.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的产物
C.探究铁锈蚀的条件﹣﹣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D.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鉴别出硝酸铵溶液、硫酸铵溶液、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分别取样装于四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微热,观察现象
14.(2019•随州)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或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或结论
A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
通入装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
B
除去KCl固体中的K2CO3
取样、溶解、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蒸发
C
鉴别碳粉、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后,分别加入稀盐酸
D
鉴别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A.A B.B C.C D.D
二.多选题(共1小题)
15.(2019•十堰)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中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
验证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内壁附着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C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D
鉴别稀盐酸、NaOH 溶液、K2CO3溶液、(NH4)2CO3溶液
取样,相互滴加,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三.填空题(共1小题)
16.(2019•湖北)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血红蛋白含有亚铁离子,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常见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含Fe2+ 3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酸: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查阅资料】
①Fe3+可与KSCN溶液反应,从而溶液会显红色,且Fe3+的浓度越大,溶液红色越深:而Fe2+遇KSCN溶液不会显红色。
②高锰酸钾溶液可以与盐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
③稀硝酸可以将Fe2+氧化成Fe3+。
Ⅰ.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检测该补铁药品中是否含有Fe2+并探究Vc的作用:
①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淡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填序号)。
A.药品中的铁本来就应该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B.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C.药品储存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②加入新制氯水的作用是 。
③药品说明书中“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请说明理由 。
Ⅱ.乙同学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测定该药品是否合格,反应原理为5Fe2++8H++MnO4﹣═5Fe3++Mn2++4H2O.准确称量上述药品10.00g,将其全部溶于试剂2中,配制成10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经换算,用去高锰酸钾的质量为40.32mg。请回答:
④该实验中的试剂2与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试剂1都可以是 (填序号)。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稀硝酸
⑤本实验所用固体药品 (填“能”或“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
(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海水晒盐是氯化钠的主要来源,海水中还含有MgCl2和MgSO4等物质,如图是以上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填化学式)。
②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到t2℃以上时,仍然为饱和溶液的是 (填化学式)。
四.实验探究题(共22小题)
17.(2020•黄石)熔喷布是生产一次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了探究熔喷布的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2.熔喷布易燃,只可能由C、H、O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实验探究】
连接如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mg某熔喷布样品碎片装入玻璃管中,先通入一段时间氧气,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样品完全燃烧,无灰分残留。熄灭酒精灯,再持续通一会儿氧气。冷却,称量。计算得出:B、C装置共增重ag,D装置增重bg。
(1)装置B中 (填实验现象),证明产生了H2O。
(2)装置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尾气中检测不到 (填化学式),说明样品燃烧充分。
【思考拓展】
(4)根据(1)、(2)得出熔喷布中一定含有 元素(填元素符号)。
(5)若 (用含m、a、b的关系式表示),说明该熔喷布不含氧元素。
18.(2020•十堰)复习常见的碱的性质时,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归纳,并设计了学案。以下是学案的部分内容,请你完成。
【知识回顾】氢氧化钠溶液因与空气中的 (填物质化学式)发生反应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举一反三】Ba(OH)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碱,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液态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探究一】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为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已经发生,设计了如下实验: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缓慢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当观察到 ,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2)向盛有少量石灰乳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搅拌,观察到白色浑浊完全消失,该实验 (填“能”或“不能”)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实验探究二】向盛有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 ,说明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三】在完成实验探究一、二后,将三只烧杯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最终得到澄清溶液。该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 。
【归纳总结】碱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酸、某些盐反应,还能使酸碱指示剂显色。
19.(2020•鄂州)了解常见物质重要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有利于我们系统地学习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常用来干燥某些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碱石灰产生了探究兴趣。
【实验步骤】
步骤一:现将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碱石灰放入烧杯中,加足量水溶解,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生成;
步骤二:一段时间后过滤,取滤液,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发现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据此信息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
(1)碱石灰中的氧化钙可做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步骤一向烧杯内的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时,产生的白色沉淀是 。
【实验反思】
(3)固体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 而变质,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4)综合以上信息,向烧杯内的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时,溶液中溶质组成的情况可能有 (有几种情况就写几种,用化学式表示)。
20.(2020•湖北)教材中用图1实验来验证硫能在氧气燃烧,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请完成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根据图2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记录如下:
①连接仪器,并在玻璃管中放入湿润的品红试纸及适量硫粉,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②关闭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硫粉熔化,并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③打开止水夹,通入氧气,观察到的现象:a. ,b.品红试纸褪色,c.小气球变大。
④硫粉完全反应后,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排尽玻璃管中的SO2;待玻璃管冷却至室温时,关闭止水夹,撤下通入氧气的装置,然后应 ,并同时轻轻振荡广口瓶。
(2)问题讨论:
①图1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 。
③反应过程中,玻璃管内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若改放干燥的品红试纸却不褪色,说明使品红试纸褪色
的物质是 (提示:SO2与CO2的性质有相似之处)。
④广口瓶中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为 。
21.(2020•宜昌)国家对化学实验室废弃药品的处理有严格要求,处理关键是确定其成分。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包固体废弃物,可能由铁粉、碳粉、碳酸钠、氧化铜、氯化钠、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同学们取样进行了如图实验:
【实验一】
(1)操作Ⅰ的名称是 。
(2)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没有气泡冒出,固体未完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有 (填化学式,下同),一定没有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二】
步骤一:
步骤二:
取混合物D中的上层清液少许,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3)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则原废弃物中有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4)向混合物D中加过量稀硝酸的现象是 ,加入稀硝酸后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写一个)。
(5)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
【反思与交流】
(6)小鹏对实验二进行了反思,发现混合物D的上层清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的可能组合一共有 种,所以原废弃物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是否存在。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需要对步骤一中某一种试剂的使用做出如下修改: 。
22.(2020•湖北)“如何验证酸与碱反应生成水”是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研究主题,请完成以下相关问题。
【知识回顾】实验证明酸与碱可发生中和反应,如图从微观角度说明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
【提出问题】盐酸、硫酸等酸以酸溶液的形式存在,酸溶液与碱反应时,无法判断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酸与碱发生反应生成了“水”?
【查阅资料】冰醋酸即无水醋酸
蓝色硅胶遇水变红
【实验原理】CH3COOH+NaOH═CH3COONa+H2O,是冰醋酸与NaOH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OONa在水溶液中可解离出自由移动的CH3COO﹣和Na+。
【进行实验】将适量的冰醋酸(CH3COOH)、NaOH固体及几粒蓝色硅胶置于试管中,塞上橡皮塞,轻轻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
【提出质疑】上述实验及实验现象,能说明“水”是化学反应生成的吗?该结论不严谨!
【解决方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思考,应在下列2个实验的基础上,再做上述实验。
实验方案(写出所用试剂即可)、实验现象
实验一
试剂与现象:
实验二
试剂与现象:
【交流讨论】
(1)上述设计采用了 的实验方法。
(2)冰醋酸与NaOH固体充分混合后得到的固液混合物能够导电,是因为 。
23.(2020•黄冈)在一次研学旅行活动中,小红同学撕开某雪饼包装袋,发现袋内有一包干燥剂(如图)。同学们对干燥剂的作用及有效成分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他们将这包干燥剂密封带回学校,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看到干燥剂袋上的文字马上明白干燥的原理。其原理是 。
(2)小明同学用一支试管做实验就证明了该包干燥剂仍然有效,其实验方法是 。
(3)成分探究:这包干燥剂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小亮和小芳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亮
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
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
含有碳酸钙
小芳
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滴加盐酸
无气泡产生
不含碳酸钙
两位同学实验结论截然相反,你认为 同学结论可靠,另一同学结论不可靠的理由是 。
(4)思维拓展:这包干燥剂(假定都是含钙物质)含有哪些物质?小文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实验基础上,认为其成分有两种可能:即Ⅰ:CaO,Ⅱ:CaO、Ca(OH)2,为此,小文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请完成表格中填空内容。
实验
方案
实验
依据
若bg沉淀所含钙元素质量等于ag氧化钙所含钙元素质量
猜想Ⅰ成立
若bg沉淀所含钙元素质量 (大于、小于或等于)ag氧化钙所含钙元素质量
猜想Ⅱ成立
几位同学按此方案各自进行实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都得出猜想Ⅱ成立即该包干燥剂含:CaO和Ca(OH)2。
24.(2020•随州)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活动一
甲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有气泡产生,于是,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经询问老师得知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
活动二
乙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含有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溶质只有CaCl2
猜想二:溶质有CaCl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有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方案设计】
方案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不变色
猜想一正确
酚酞变红色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猜想三正确
【方案评价】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后认为:
(1)方案一能证明猜想二正确,但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
(2)方案二可行,但小组同学在记录时未记录完整,请你替他们补充完整。
【方案反思】(1)方案一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的理由是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不变色;
(2)某同学提出将方案一中酚酞溶液换成 (填写一种试剂即可)同样可以得出猜想二正确。
活动三
甲、乙两组同学将各自烧杯内的剩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大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再探究。
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为了进一步验证可能存在的溶质,请你帮助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任写一种可能情况):
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滤液中可能含有
猜想正确,滤液中含有该物质
25.(2020•咸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疫工作中,“84”消毒液常用于学校环境的消毒灭菌。某校兴趣小组对“84”消毒液的相关知识产生了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a.“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
b.次氯酸钠(NaClO)溶液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有腐蚀性。
c.可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来制取次氯酸钠。
一、初识“84”消毒液:
【提出猜想】“84”消毒液对有色衣物有漂白作用。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有色布条滴加适量该消毒液,放置一段时间。
有色布条 (填“褪色”或“不褪色”)。
消毒液对有色衣物有漂白作用。
二、自制“84”消毒液:同学们在实验室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来制取“84”消毒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H2ONaClO+X↑,则X的化学式是 。
三、实验拓展: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成功制得了“84”消毒液,激发了同学们更大的探究欲望,于是还设计了提纯粗盐(主要成分是NaCl,还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或说明
(1)取一定量的粗盐样品,加入适量水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完全除去杂质MgCl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往步骤(1)中滤液加入过量的 (写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完全除去杂质CaCl2.
(3)往步骤(2)中滤液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写出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符号: 。
把步骤(3)中所得溶液倒入蒸发血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结晶即可得到较纯的食盐。
【实验反思】
a.此方案最终所得NaCl比原粗盐样品中的NaCl多,其原因是 。
b.有同学认为只需要上述实验方案中的步骤(2),不仅能完全除去杂质CaCl2.还能完全除去杂质MgCl2,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
26.(2020•武汉)如图1所示,小瑾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 (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 (写离子符号)。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 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方法 。
27.(2020•荆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用滴管慢慢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溶液为无色。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M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过量,溶液M呈碱性。
猜想Ⅱ: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M呈中性。
猜想Ⅲ: 。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Ⅰ不正确,其理由是 。
【实验探究】
(1)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显 色
猜想Ⅱ正确
(2)小强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正确
【分析评价】同学们对小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如果猜想Ⅱ正确,按照方案二的实验操作,也会生成白色沉淀,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再次探究】
如果要验证猜想Ⅲ正确,可以设计实验方案三: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进行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填序号)。
①锌粒 ②铜丝 ③二氧化碳 ④氧化铁 ⑤氢氧化钾 ⑥硫酸铜 ⑦碳酸钙 ⑧硝酸铵
【拓展应用】若将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
28.(2020•武汉)实验室有一包久置的生铁粉末(成分为碳、铁和氧化铁)。为测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小怡取两份质量均为m的生铁粉末样品,分别进行如图实验。
Ⅰ.测定碳的含量
已知: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
(1)步骤①的具体实验操作中包括过滤,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
(2)生成滤渣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
Ⅱ.测定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样品2,打开止水夹K,在球形干燥管出口处检验氢气纯净后,点燃酒精灯,待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灯,冷却至室温,关闭止水夹K。
(3)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装置甲中的实验现象是 。
(4)若无装置乙,会导致测得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实验过程中无污染性气体生成,且实验结束,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为单质铁,丁装置中浓硫酸质量比实验前增重了0.54g。则m= g(结果精确到0.01)。
29.(2020•孝感)线上化学课堂中,老师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复学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作出猜想】根据燃烧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温度达到脱脂棉的 。
【进行实验】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口P处放置 ,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还观察到 ,说明反应还放出了热量。
【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②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1:CO2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
猜想2:H2O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OH;
猜想3: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和NaOH。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氯化钡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有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蒸气都能反应,猜想3正确。请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 (填字母序号)灭火。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细沙
C.水基型灭火器
30.(2019•恩施州)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有浓硫酸、碱石灰(CaO 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等,后者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碱石灰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 ④Ca(OH)2分解温度为580℃,CaCO3分解温度为825℃,Na2CO3的分解温度为1744℃。
[提出问题]碱石灰是否变质?其成分可能有哪些?
[进行猜想]①若没有变质,碱石灰吸水性良好,成分只有CaO和NaOH;
②若变质,该碱石灰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实验过程]
(1)验证碱石灰是否变质:图中的B为干燥装置,常用于固体干燥剂干燥气体。现用A、B装置检验碱石灰是否变质,取适量的无水硫酸铜和碱石灰样品分别装入A、B中,连接好A、B装置,从 (填“c”或“d”)端向B中缓缓通入水蒸气,观察A装置中的现象为 ,证明碱石灰已变质。
(2)验证碱石灰是否完全变质:取适量碱石灰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溶液变浑浊,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无明显变化,证明碱石灰已完全变质。则样品成分最多有 种可能性(填数字)。
(3)为进一步确定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该小组继续实验并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现象或数据
实验结论
实验一
①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
②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③向滤液B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静置;
④ 。
操作③的主要目的是:
操作④的现象:
样品中一定有Ca(OH)2
①取干燥样品50g,控制在600℃内,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
操作①中称得固体质量为45.5g;操作②固
样品中一定没有
实验二
却后称量;
②将①中剩余固体控制在850℃内反复加热,冷却后称量。
体质量无变化。
(填化学式)
[探究结论]通过整个探究活动分析得知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 (填化学式),其中盐的质量分数为 。
[反思与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大家知道该碱石灰变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生成盐的化学方程式为 ;明白了碱石灰要密封保存的原因。
31.(2019•湖北)碳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它在常温下易分解,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铵的成分存在疑问,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不与碱石灰反应。
Ⅰ、检验溶液中的阴、阳离子。
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盐酸,把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另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石蕊试纸变蓝色。
(1)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碳铵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能是 和 (填离子符号)。
(2)根据实验现象,碳铵与浓NaOH溶液加热反应生成了 (填化学式)气体。
Ⅱ.测定碳铵中C元素和N元素质量比。在此过程中,用到如图1所示装置,请回答:
(3)给碳铵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
(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本实验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气球来收集尾气,还可以选用如图2所示的 (填序号)装置来处理尾气。
32.(2019•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屑,其成分是铁、氧化铁和水。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
将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硬质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
Ⅱ.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N2,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Ⅲ.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再次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硬质玻璃管
硬质玻璃管和样品
步骤Ⅱ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步骤Ⅲ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质量
m1
m2
m3
m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
(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用m1、m2、m3、m4的代数式表示)。若步骤Ⅲ中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有关样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标号)。
A.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m2﹣m3)
B.样品中铁单质和氧化铁的质量总和为m3﹣m1
C.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为m4﹣m1
D.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m4
33.(2019•黄石)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并将空白答案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 (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 (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l和K2CO3
V溶质为KCl、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
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Ⅳ、Ⅴ不正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
溶液(填化学式)
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 (用文字表
述)
34.(2019•黄冈)获悉某处矿井中瓦斯报警器发出警报后,学校兴趣小组请求该矿井安全监测人员提供了少量气体样品,进行成分探究。兴趣小组经资料查询,通常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等气体。为确定该气体是否含有这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组组长初步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
(已知:CH4+4CuO4Cu+CO2+2H2O)
(1)同学甲认为,氧化钙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对实验造成干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2)同学乙认为,若装置C中CuO变红,则除了甲烷与CuO可能发生反应外,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学丙认为,欲通过D装置中浓硫酸因吸收水分而增重,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H4的思路不严密,认为需要在 (填序号)间再增加一个D装置(编号为F),才能证明含有CH4;
(4)同学丁认为,B装置可有可无。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
(5)同学戊认为,该装置存在着 重大安全隐患,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综合上述讨论,兴趣小组将经过安全处理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写结论:
装置
实验现象/数据
实验结论
A
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小组成员一致认为该气体样品中含有 。
B
无明显现象
C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D
装置D增重3.6g
E
装置E增重4.4g
35.(2019•武汉)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探究固体的组成
(1)向固体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产生的气体是 。
(2)生成白色滤渣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
实验二:进一步探究固体中是否含氯化钠
得出结论:原固体中一定含NaCl。
(4)试剂X是 溶液。
(5)滤液C中除含Fe(NO3)3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
36.(2019•随州)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未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对NaOH与CO2能否反应进行验证,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活动一
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甲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你把实验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猜测
如图甲,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①CO2溶于NaOH溶液中
②CO2与NaOH反应
活动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猜测②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三支试管中,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如图所示实验。
(2)同学们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冒出,B、C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请你写出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
(3)以上三个实验均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请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活动三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反应后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请你分析烧杯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填离子符号)。小组同学对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烧杯内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静置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O32﹣、无Ca2+
②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指示剂除外)
有OH﹣
【反思评价】
(1)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烧杯内上层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填离子符号)。
(2)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 (填名称)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可以有效防止水体污染。
37.(2019•咸宁)日常生活中,每位同学都会接触到硬水。咸宁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硬水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拓展实验。
【查阅资料】水的硬度是由水中溶解的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引起的,硬水中溶解的钙和镁化合物可分为两类:钙、镁的碳酸氢盐;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一般所说的水的硬度是由上述两类化合物引起的。
(1)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这种方法可靠吗?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模拟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分别取适量碳酸氢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同时加热
A试管中产生气泡,有沉淀生成,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Ⅱ
冷却后,在上述实验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几滴肥皂水,振荡
① (填“A”或“B”)试管中有较多泡沫,另一支试管中泡沫较少。
实验结果: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小组同学对硬水中为什么含有碳酸氢钙非常感兴趣,于是再次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道了当石灰岩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小组同学思考: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是否也能生成碳酸氢钠?
于是他们对此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Na2CO3;猜想二:溶质为 NaHCO3;猜想三:溶质为② 。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二③
(填“成立”或“不成立”)
b.取实验步骤a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一不成立
写出实验步骤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 。
通过实验,小组同学得出了正确结论。
(3)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老师说其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小组同学认为可使用稀盐酸除去,请写出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 。
(4)小组同学还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图象(如图二),同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温度变化图象(如图三),实验过程中保温良好,忽略热量散失。
Ⅰ.请分析图三,能得到什么结论⑥ 。
Ⅱ.图三中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⑦ (填写化学式)。
38.(2019•湖北)(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 mL,这是因为 。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 。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 。
五.解答题(共1小题)
39.(2020•恩施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微专题复习时,围绕酸、碱中和反应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学习。请你参与其中,按要求回答问题和开展探究。
(1)下列选项的应用与中和反应的原理无关的是 。
A.使用浓硫酸干燥CO2气体
B.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服用含有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D.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2)某工厂化验室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8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是 g。
(3)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内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只含有CaCl2;
猜想二:含有CaCl2、HCl和Ca(OH)2;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 。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四是成立的。请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二
将一颗生锈铁钉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取一定量烧杯中的溶液加入其中。
三
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第三支试管中,加入 。
产生气泡
【反思与拓展】①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某种物质,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
②为了验证猜想三中不含有Ca(OH)2,小智的方案是: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即说明猜想三不正确。
你还有什么方案,请说出一种: 。
③结合如图,分析HCl和NaOH反应的实质: 。
湖北省2019年、2020年化学中考试题分类(11)——化学实验探究
一.选择题(共14小题)
1.(2020•鄂州)除去下列物质中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所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CO(CO2)
通过灼热的CuO
B
NaCl(CaCl2)
加水溶解、加适量的Na2CO3溶液、过滤、蒸发
C
C(CuO)
加足量的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D
FeCl2溶液(CuCl2)
加足量的铁粉、搅拌、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A、一氧化碳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二氧化碳不能,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溶解后,碳酸钠能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再过滤、蒸发,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氧化铜能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碳不能与硫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铁粉能与氯化铜溶液反应生成氯化亚铁和铜,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A。
2.(2020•宜昌)下列除杂方法有错误的一组是( )
A.用浓硫酸除去氧气中的水蒸气
B.用活性炭除去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C.通过加热除去氯化钾中的氯酸钾
D.用氢氧化钙除去硝酸钠中的硝酸铵
【答案】D
【解答】解:A、浓硫酸能够吸收水蒸气,该选项方法正确;
B、活性炭能够吸附色素、异味等,该选项方法正确;
C、加热条件下氯酸钾分解生成氯化钾和氧气,该选项方法正确;
D、氢氧化钙和硝酸铵反应生成硝酸钙、水和氨气,除去硝酸铵带入硝酸钙,该选项方法不正确。
故选:D。
3.(2020•湖北)下表有关物质的除杂方法中,不正确的是( )
选项
括号内的物质是杂质
除杂方法
A
O2(水蒸气)
将气体通过浓H2SO4
B
CO2(O2)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铜网
C
NaCl溶液(MgCl2溶液)
加入适量的NaOH溶液、过滤
D
稀盐酸(稀硫酸)
加入适量的Ba(NO3)2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解:A、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氧气通过灼热的铜网时可与铜发生反应生成氧化铜,而氮气不与铜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MgCl2溶液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再过滤,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稀硫酸能与适量的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4.(2020•荆门)除去下列物质中的杂质,所选试剂及操作均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选用试剂及操作方法
A
MnO2(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至不再放出气体
B
H2(CO2)
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C
银粉(锌粉)
加入足量稀盐酸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D
NaOH溶液(Na2CO3)
加入过量Ca(OH)2,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C
【解答】解: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锰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浓硫酸不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能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C、锌粉能与足量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溶液和氢气,银不与稀盐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Na2CO3能与过量Ca(OH)2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氢氧化钙(过量的),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C。
5.(2019•鄂州)提纯是化学实验常用的方法。除去下列物质中所含的少量杂质(括号内为杂质),选用的实验方案不合理的是
( )
选项
物质
实验方案
A
CO(CO2)
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CaO(CaCO3)
在高温下煅烧
C
O2(H2O)
通过盛有浓硫酸的洗气瓶
D
MnO2(KCl)
溶解、过滤、洗涤、干燥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A、CO能与灼热的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CaCO3固体高温煅烧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正确。
C、浓硫酸具有吸水性,且不与氧气反应,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洗涤、干燥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故选:A。
6.(2019•荆门)除去下列物质中混有的杂质,所用试剂和操作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去杂质的方法
A
Na2SO4溶液(NaOH)
滴加适量的稀硫酸
B
铜粉(铁粉)
加入足量稀硫酸,过滤、洗涤、干燥
C
CO(CO2)
通过足量的NaOH溶液,干燥
D
NaCl溶液(CaCl2)
通入过量的CO2,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解:A、NaOH能与适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B、铁粉能与足量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氢气,铜不能与稀硫酸反应,再过滤、洗涤、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CO2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CO不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再干燥,能除去杂质且没
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D、CO2不能与CaCl2溶液反应,不但除去杂质,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D。
7.(2020•黄石)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碳粉中少量的CuO
在空气中充分灼烧
B
分离铜粉中混有的铁粉
用磁铁靠近粉末
C
干燥二氧化碳气体
通过浓硫酸
D
鉴别硫酸钡与碳酸钡
分别加入足量稀盐酸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A、高温条件下碳和氧气反应生成二氧化碳,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B、铁能被磁铁吸引,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C、浓硫酸能够吸收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不能和硫酸钡反应,能和碳酸钡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8.(2020•十堰)下列实验方案不能达到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2气体中混有的少量CO
将气体通过灼热的氧化铜
B
除去生石灰中少量碳酸钙
先加水充分溶解,再过滤
C
区分CO和CH4
点燃,在火焰上方分别罩一个干燥的烧杯,观察
D
区分水和过氧化氢溶液
取样,分别加入少量MnO2,观察
A.A B.B C.C D.D
【答案】B
【解答】解:A、高温条件下一氧化碳和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B、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该选项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一氧化碳燃烧生成二氧化碳,甲烷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过程中烧杯内壁出现水珠的是甲烷,不出现水珠的是一氧化碳,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D、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过程中产生气泡的是过氧化氢溶液,该选项能够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B。
9.(2020•随州)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不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检验硬水和软水
取样,分别加入肥皂水,振荡
B
鉴别NH4Cl溶液和K2SO4溶液
滴加NaOH溶液或Ba(NO3)2溶液,观察
C
除去KCl固体中混有少量的MnO2
加水充分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D
除去NaCl溶液中混有少量的NaNO3
加入适量的硝酸银溶液,过滤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解:A、可用肥皂水检验硬水和软水,观察泡沫的多少,产生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产生泡沫较少,则是硬水,故选项方案正确。
B、K2SO4溶液能与Ba(NO3)2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钾,NH4Cl溶液不能,可以鉴别;NH4Cl溶液能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钠、氨气和水,硫酸钾溶液不能,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案正确。
C、KCl易溶于水,MnO2难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方案正确。
D、NaCl能与适量的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氯化银沉淀和硝酸钠,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方案错误。
故选:D。
10.(2020•咸宁)下列有关物质除杂和鉴别的实验方案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MnO2中少量的KMnO4
加热固体混合物
B
除去CO2中少量的CO
通入氧气后点燃
C
鉴别NaOH和NH4NO3两种固体
分别溶于等量水中,根据形成溶液的过程中温度的变化鉴别
D
鉴别KCl、(NH4)2SO4和尿素三种固体
分别加熟石灰研磨,根据能否嗅到氨味鉴别
A.A B.B C.C D.D
【答案】C
【解答】解:A、加热时,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除去高锰酸钾带入锰酸钾,该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B、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被点燃,该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C、溶于水,温度升高的是氢氧化钠,温度降低的是硝酸铵,该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D、分别加熟石灰研磨,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硫酸铵,不能区分氯化钾和尿素,该选项实验方案不正确。
故选:C。
11.(2020•荆州)下列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鉴别集气瓶中的O2和N2
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
B
除去粗盐中的难溶性杂质
将粗盐研碎、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检验某固体物质是否是铵盐
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观察是否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氨气
D
分离KCl和BaCl2的混合溶液
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过滤,洗涤,再分别向滤渣和滤液中加适量的稀盐酸
A.A B.B C.C D.D
【答案】D
【解答】解:A、分别将燃着的木条伸入集气瓶中,观察现象,能使木条燃烧更旺的是氧气,能使木条熄灭的是氮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B、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C、取样,加入少量熟石灰粉末,混合、研磨,根据是否放出刺激性气味的氨气,可检验某固体物质是否是铵盐,故选项实验操作能达到实验目的。
D、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过滤,洗涤,再分别向滤渣中加适量的稀盐酸,碳酸钡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钡、水和二氧化碳,向滤液中加入稀盐酸,碳酸钠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得到的是氯化钠和氯化钾的混合溶液,故选项实验操作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D。
12.(2019•湖北)下列实验设计及操作,其现象足以说明结论的是( )
选项
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
溶液变为红色
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
在某硫酸铜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铁粉
有红色固体生成
铜全部被置换出来了
C
向某无色溶液中加入氯化钡溶液。再加稀硝酸
先产生白色沉淀,后白色沉淀不溶解
该无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
D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
木条火焰熄灭
该气体一定是二氧
体中
化碳
A.A B.B C.C D.D
【答案】A
【解答】解:A、向某无色溶液中滴加2滴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该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也可能是盐溶液,例如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该选项说法正确;
B、有红色固体生成,说明反应生成了铜,不能说明铜全部被置换出来,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该无色溶液中不一定含有硫酸根离子,也可能是含有银离子,这是因为银离子能和氯离子结合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D、木条火焰熄灭,不能说明该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气体也可能是氮气、稀有气体等,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A。
13.(2019•孝感)下列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A.除去二氧化碳中的水蒸气﹣﹣通过氢氧化钠固体干燥剂
B.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的产物
C.探究铁锈蚀的条件﹣﹣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观察现象
D.用一种试剂一次性鉴别出硝酸铵溶液、硫酸铵溶液、稀硫酸和氯化钠溶液﹣﹣分别取样装于四支试管中,再分别滴加氢氧化钡溶液,微热,观察现象
【答案】D
【解答】解:A、氢氧化钠固体具有吸水性,但能与二氧化碳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B、检验酒精中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可在空气中点燃,检验生成的产物,根据生成物由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确定是否含有碳、氢、氧三种元素,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C、将一枚光亮的铁钉放入盛有适量水的试管中,无法确定铁锈蚀的条件,应进行对比试验,故选项实验方案不能达到预期目的。
D、氢氧化钡溶液能与硝酸铵溶液反应生成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硫酸铵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和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与氯化钠溶液不反应,可以鉴别,故选项实验方案能达到预期目的。
故选:D。
14.(2019•随州)为了达到实验目的,下列方案或结论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或结论
A
除去CO2中混有少量HCl气体
通入装有足量NaOH溶液的洗气瓶
B
除去KCl固体中的K2CO3
取样、溶解、加入足量的稀硫酸,蒸发
C
鉴别碳粉、铁粉和氧化铜粉末
取样后,分别加入稀盐酸
D
鉴别某溶液中是否含有SO42﹣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一定有SO42﹣
A.A B.B C.C D.D
【答案】C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方案错误。
B、碳酸钾能与足量的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水和二氧化碳,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硫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方案错误。
C、取样后,分别加入稀盐酸,有气泡产生的是铁粉,黑色粉末溶解、溶液变蓝色的是氧化铜,无明显变化的是碳粉,可以鉴别,故选项方案或结论正确。
D、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滴加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该溶液中不一定有SO42﹣,也可能是硝酸银溶液等,故选项方案或结论错误。
故选:C。
二.多选题(共1小题)
15.(2019•十堰)为达到实验目的,下列实验方案设计合理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CO中的HCl气体
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再通过浓硫酸
B
验证甲烷中含有碳、氢两种元素
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内壁附着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
C
探究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
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
D
鉴别稀盐酸、NaOH 溶液、K2CO3溶液、(NH4)2CO3溶液
取样,相互滴加,观察现象
A.A B.B C.C D.D
【答案】AD
【解答】解:A、除去CO中的HCl气体,可以将气体通过NaOH溶液,因为氯化氢气体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带出的水被浓硫酸吸收,正确;
B、点燃甲烷,在火焰上方罩一内壁附着石灰水的烧杯,观察现象,只能证明含有碳元素,不能证明含有氢元素,错误;
C、用棉花分别蘸酒精和水,放在酒精灯火焰上加热片刻,观察现象,不能可以证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物质的着火点,因为酒精是可燃物,有两个变量,错误;
D、鉴别稀盐酸、NaOH 溶液、K2CO3溶液、(NH4)2CO3溶液,将溶液两两混合,能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是NaOH和(NH4)2CO3,剩余两种液体分别滴入到这两种液体中,无现象的是K2CO3,剩余一种是HCl,HCl与NaOH和(NH4)2CO3反应,有气泡产生的是(NH4)2CO3,可以辨别,正确;
故选:AD。
三.填空题(共1小题)
16.(2019•湖北)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1)血红蛋白含有亚铁离子,起着向人体组织传送O2的作用,如果缺铁就可能出现缺铁性贫血,但是摄入过量的铁也有害。下面是一种常见补铁药品说明书中的部分内容:该药品含Fe2+ 33%~36%,不溶于水但能溶于人体中的胃酸: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
【查阅资料】
①Fe3+可与KSCN溶液反应,从而溶液会显红色,且Fe3+的浓度越大,溶液红色越深:而Fe2+遇KSCN溶液不会显红色。
②高锰酸钾溶液可以与盐酸反应,而不与稀硫酸反应。
③稀硝酸可以将Fe2+氧化成Fe3+。
Ⅰ.甲同学设计了以下实验,来检测该补铁药品中是否含有Fe2+并探究Vc的作用:
①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淡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 BC (填序号)。
A.药品中的铁本来就应该以三价铁的形式存在
B.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
C.药品储存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②加入新制氯水的作用是 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
③药品说明书中“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请说明理由 Vc能够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 。
Ⅱ.乙同学采用在酸性条件下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的方法测定该药品是否合格,反应原理为5Fe2++8H++MnO4﹣═5Fe3++Mn2++4H2O.准确称量上述药品10.00g,将其全部溶于试剂2中,配制成1000mL溶液,取出20.00mL,用高锰酸钾标准溶液滴定,经换算,用去高锰酸钾的质量为40.32mg。请回答:
④该实验中的试剂2与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试剂1都可以是 C (填序号)。
A.蒸馏水 B.稀盐酸 C.稀硫酸 D.稀硝酸
⑤本实验所用固体药品 不能 (填“能”或“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
(2)氯化钠是重要的调味品,海水晒盐是氯化钠的主要来源,海水中还含有MgCl2和MgSO4等物质,如图是以上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
①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 MgCl2 (填化学式)。
②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到t2℃以上时,仍然为饱和溶液的是 MgSO4 (填化学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Ⅰ.①加入KSCN溶液后溶液变为淡红色,说明溶液中有少量Fe3+,该离子存在的原因可能是:在制药过程中生成少量三价铁,药品储存过程中有少量三价铁生成。
故填:BC。
②加入新制氯水的作用是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故填:把亚铁离子氧化成铁离子。
③血红色溶液加入Vc后褪色,说明Vc能把铁离子还原成亚铁离子,因此药品说明书中“与Vc(维生素C)同服可增加本品吸收”,理由是Vc能够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
故填:Vc能够防止亚铁离子被氧化成铁离子。
Ⅱ.④该实验中的试剂2与甲同学设计的实验中的试剂1都可以是稀硫酸,这是因为稀硫酸能和样品反应,不能和高锰酸钾反应。
故填:C。
⑤本实验所用固体药品是10.00g,而托盘天平只能够精确到0.1g,因此不能用托盘天平称量。
故填:不能。
(2)①t1℃时,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最大的是MgCl2。
故填:MgCl2。
②将t1℃时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加热到t2℃以上时,氯化钠、氯化镁变成不饱和溶液,仍然为饱和溶液的是MgSO4。
故填:MgSO4。
四.实验探究题(共22小题)
17.(2020•黄石)熔喷布是生产一次性口罩的主要原材料。为了探究熔喷布的元素组成,某学习小组设计了如下实验。请完成探究,并回答问题。
【查阅资料】
1.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2.熔喷布易燃,只可能由C、H、O元素中的一种或多种组成。
【实验探究】
连接如图所示装置,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将mg某熔喷布样品碎片装入玻璃管中,先通入一段时间氧气,再点燃酒精灯。一段时间后,样品完全燃烧,无灰分残留。熄灭酒精灯,再持续通一会儿氧气。冷却,称量。计算得出:B、C装置共增重ag,D装置增重bg。
(1)装置B中 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填实验现象),证明产生了H2O。
(2)装置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Ba(OH)2=BaCO3↓+H2O 。
(3)尾气中检测不到 CO (填化学式),说明样品燃烧充分。
【思考拓展】
(4)根据(1)、(2)得出熔喷布中一定含有 C、H 元素(填元素符号)。
(5)若 m=a+b(或m=) (用含m、a、b的关系式表示),说明该熔喷布不含氧元素。
【答案】(1)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2)CO2+Ba(OH)2=BaCO3↓+H2O;
(3)CO;
(4)C、H;
(5)m=a+b(或m=)。
【解答】解:(1)因为白色无水硫酸铜遇水变蓝,题中实验结论有H2O生成,所以装置B中白色固体变为蓝色,故填:白色固体变为蓝色;
(2)熔喷布可能含有C、H、O元素中,装置D中有白色沉淀产生,说明有二氧化碳生成,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钡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则反应方程式CO2+Ba(OH)2=BaCO3↓+H2O,故填:CO2+Ba(OH)2=BaCO3↓+H2O;
(3)含碳元素的物质不完全燃烧会生成CO,所以尾气中检测不到CO,说明样品燃烧充分,故填:CO;
(4)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元素种类不变,因为有H2O生成,说明熔喷布中含有H,因为有CO2生成,说明熔喷布中含有C,又因为反应前有氧气参加反应,所以依据生成物不能确定熔喷布中含有O,故填:C、H;
(5)依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质量守恒,ag水中氢元素质量为ag××100%=ag,b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bg××100%=bg,若熔喷布中只含C、H,当m=a+b=,说明该熔喷布不含氧元素,故填:m=a+b(或m=)。
18.(2020•十堰)复习常见的碱的性质时,在老师引导下同学们进行了归纳,并设计了学案。以下是学案的部分内容,请你完成。
【知识回顾】氢氧化钠溶液因与空气中的 CO2 (填物质化学式)发生反应易变质,所以必须密封保存。
【举一反三】Ba(OH)2是一种易溶于水的碱,向Ba(OH)2溶液中加入少量液态三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a(OH)2+SO3=BaSO4↓+H2O 。
【实验探究一】碱能与酸发生中和反应,为探究中和反应是否已经发生,设计了如下实验:
(1)向盛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中先滴加几滴酚酞溶液,再缓慢滴加稀盐酸,边加边搅拌。当观察到 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2)向盛有少量石灰乳的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搅拌,观察到白色浑浊完全消失,该实验 不能 (填“能”或“不能”)说明中和反应已经发生。
【实验探究二】向盛有氯化铜溶液的烧杯中加入过量稀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 有蓝色沉淀生成 ,说明碱能与某些盐发生反应。
【实验探究三】在完成实验探究一、二后,将三只烧杯中的所有物质倒入废液缸,最终得到澄清溶液。该溶液中除酚酞外,一定含有的溶质有 NaCl、CaCl2、CuCl2 。
【归纳总结】碱能跟某些非金属氧化物、酸、某些盐反应,还能使酸碱指示剂显色。
【答案】【知识回顾】CO2。
【举一反三】Ba(OH)2+SO3=BaSO4↓+H2O。
【实验探究一】(1)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不能。
【实验探究二】有蓝色沉淀生成。
【实验探究三】NaCl、CaCl2、CuCl2。
【解答】解:【知识回顾】氢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可以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空气中含有二氧化碳,所以氢氧化钠可与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反应;
故答案为:CO2。
【举一反三】氢氧化钡与三氧化硫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水,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化学方程式为Ba(OH)2+SO3=BaSO4↓+H2O;
故答案为:Ba(OH)2+SO3=BaSO4↓+H2O。
【实验探究一】(1)澄清石灰水呈碱性,加入酚酞后变红,再加入盐酸,盐酸与氢氧化钙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不再显碱性,红色变为无色,证明反应发生;
故答案为: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2)石灰乳是氢氧化钙的过饱和溶液,加入稀盐酸时也会有水加入,此时溶剂增大,可以溶解更多氢氧化钙,可使白色浑浊消失;
故答案为:不能。
【实验探究二】氯化铜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氢氧化铜为蓝色沉淀,所以可以看到有蓝色沉淀生成;
故答案为:有蓝色沉淀生成。
【实验探究三】在实验探究一种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探究二中氯化铜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氯化钠,混合后,溶液为澄清,说明氢氧化铜被溶解,且溶液不含有氢氧化钙,因为若存在氢氧化钙就会有沉淀生成,因此盐酸与氢氧化铜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氢氧化钙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而探究二中生成的氯化钠,不参与反应,最终留在溶液中,所以氯化钠、氯化钙和氯化铜一定存在,而盐酸是否有剩余无法判断;
故答案为:NaCl、CaCl2、CuCl2。
19.(2020•鄂州)了解常见物质重要的物理及化学性质,有利于我们系统地学习并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常用来干燥某些气体。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对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碱石灰产生了探究兴趣。
【实验步骤】
步骤一:现将放置在空气中一段时间的碱石灰放入烧杯中,加足量水溶解,烧杯底部有白色沉淀生成;
步骤二:一段时间后过滤,取滤液,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发现没有白色沉淀生成。
据此信息请你参与探究完成下列问题:
【实验探究】
(1)碱石灰中的氧化钙可做某些气体干燥剂的原因是 CaO+H2O═Ca(OH)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步骤一向烧杯内的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时,产生的白色沉淀是 碳酸钙 。
【实验反思】
(3)固体氢氧化钠曝露在空气中,容易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潮解;同时吸收空气中的 二氧化碳 而变质,因此氢氧化钠固体必须密封保存。
(4)综合以上信息,向烧杯内的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时,溶液中溶质组成的情况可能有 NaOH;NaOH、Na2CO3 (有几种情况就写几种,用化学式表示)。
【答案】(1)CaO+H2O=Ca(OH)2;
(2)CaCO3;
(3)二氧化碳;
(4)NaOH;NaOH、Na2CO3。
【解答】解:(1)因为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固体的混合物,做某些气体干燥剂一是因为氢氧化钠固体极易吸水,二是因为氧化钙与水反应,反应方程式为CaO+H2O=Ca(OH)2,故填:CaO+H2O=Ca(OH)2;
(2)因为碱石灰中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潮解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所以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产生白色沉淀CaCO3,故填:CaCO3;
(3)依据碱的性质可知氢氧化钠固体吸水潮解后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生成碳酸钠而变质,故填:二氧化碳;
(4)依据题中信息可知样品加足量的水溶解时,发生的反应有CaO+H2O=Ca(OH)2、Ca(OH)2+Na2CO3=CaCO3↓+2NaOH,因为一段时间后过滤,向滤液中加入一定量的碳酸钠溶液,没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溶液中不含氢氧化钙,所以溶液中溶质组成的情况可能有两种情况NaOH;NaOH、Na2CO3,故填:NaOH;NaOH、Na2CO3。
20.(2020•湖北)教材中用图1实验来验证硫能在氧气燃烧,某化学兴趣小组对该实验进行了改进,改进后的实验装置如图2,请完成实验过程中的相关问题。
(1)根据图2进行实验,操作过程与现象记录如下:
①连接仪器,并在玻璃管中放入湿润的品红试纸及适量硫粉,向广口瓶中加入足量NaOH溶液。
②关闭止水夹,点燃酒精灯,加热,观察到硫粉熔化,并产生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③打开止水夹,通入氧气,观察到的现象:a. 产生蓝紫色火焰 ,b.品红试纸褪色,c.小气球变大。
④硫粉完全反应后,熄灭酒精灯,继续通入氧气,排尽玻璃管中的SO2;待玻璃管冷却至室温时,关闭止水夹,撤下通入氧气的装置,然后应 挤压小气球 ,并同时轻轻振荡广口瓶。
(2)问题讨论:
①图1实验设计中的不足之处是 装置不密闭,会污染空气 。
②硫在氧气中燃烧更剧烈是因为 氧气浓度大 。
③反应过程中,玻璃管内湿润的品红试纸褪色,若改放干燥的品红试纸却不褪色,说明使品红试纸褪色的物质是 亚硫酸 (提示:SO2与CO2的性质有相似之处)。
④广口瓶中吸收SO2的化学方程式为 2NaOH+SO2=Na2SO3+H2O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③因为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紫色火焰,故填:蓝紫色火焰;
④分析③中观察到小气球胀大可知有部分二氧化硫气体没被吸收进入小气球,为了使二氧化硫全部被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所以进行的操作是挤压小气球,故填:挤压小气球;
(2)①分析图1实验装置可知,需要在集气瓶外点燃硫粉,会污染空气,分析图2可知,反应在封闭装置内进行不会污染空气,不仅验证了硫在空气和氧气中燃烧实验,还验证了SO2能否使品红褪色的性质,故填:装置不密闭,会污染空气;
②物质燃烧的剧烈程度与氧气的浓度和接触面积有关,氧气浓度越大,物质燃烧越剧烈,故填:氧气浓度大;
③依据题意干燥品红试纸遇二氧化硫气体不褪色,湿润的品红试纸遇二氧化硫气体褪色,再依据提示SO2与CO2的性质有相似之处,说明二氧化硫遇湿润的品红试纸中的水反应生成亚硫酸,亚硫酸使品红褪色,故填:亚硫酸;
④依据碱的性质可知,二氧化硫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亚硫酸钠和水,所以反应方程式为2NaOH+SO2=Na2SO3+H2O,故填:2NaOH+SO2=Na2SO3+H2O;
21.(2020•宜昌)国家对化学实验室废弃药品的处理有严格要求,处理关键是确定其成分。某校化学实验室有一包固体废弃物,可能由铁粉、碳粉、碳酸钠、氧化铜、氯化钠、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为确定其成分,同学们取样进行了如图实验:
【实验一】
(1)操作Ⅰ的名称是 过滤 。
(2)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没有气泡冒出,固体未完全溶解,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说明原废弃物中一定有 CuO、C (填化学式,下同),一定没有 Fe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O+2HCl═CuCl2+H2O 。
【实验二】
步骤一:
步骤二:
取混合物D中的上层清液少许,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
(3)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则原废弃物中有 Na2CO3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Ba(OH)2═BaCO3↓+2NaOH 。
(4)向混合物D中加过量稀硝酸的现象是 沉淀消失,产生气泡 ,加入稀硝酸后一定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BaCO3+2HNO3═Ba(NO3)2+H2O+CO2↑或NaOH+HNO3=NaNO3+H2O (写一个)。
(5)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HNO3、NaNO3、Ba(NO3)2 。
【反思与交流】
(6)小鹏对实验二进行了反思,发现混合物D的上层清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的可能组合一共有 6 种,所以原废弃物中还有物质不能确认是否存在。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需要对步骤一中某一种试剂的使用做出如下修改: 把氢氧化钡溶液换成硝酸钡溶液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操作Ⅰ的名称是过滤,通过过滤除去不溶于水的物质。
故填:过滤。
(2)向固体A中加入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没有气泡冒出,说明固体中不含有铁,固体未完全溶解,是因为碳不能和稀盐酸反应,说明固体中含有碳,溶液由无色变成蓝色,是因为氧化铜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即原废弃物中一定有CuO、C,一定没有Fe,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2HCl═CuCl2+H2O。
故填:CuO、C;Fe;CuO+2HCl═CuCl2+H2O。
(3)混合物D中有白色沉淀,是因为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氢氧化钠,则原废弃物中有Na2CO3,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Ba(OH)2═BaCO3↓+2NaOH。
故填:Na2CO3;Na2CO3+Ba(OH)2═BaCO3↓+2NaOH。
(4)向混合物D中加过量稀硝酸的现象是沉淀消失,产生气泡,是因为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加入稀硝酸后一定发生的反应: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稀硝酸和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反应生成硝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BaCO3+2HNO3═Ba(NO3)2+H2O+CO2↑,NaOH+HNO3=NaNO3+H2O。
故填:沉淀消失,产生气泡;BaCO3+2HNO3═Ba(NO3)2+H2O+CO2↑或NaOH+HNO3=NaNO3+H2O。
(5)混合物F中有白色沉淀,其上层清液中含有的溶质是过量的硝酸、稀硝酸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的硝酸钠、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的硝酸钡。
故填:HNO3、NaNO3、Ba(NO3)2。
(6)小鹏对实验二进行了反思,发现混合物D的上层清液中能使酚酞变红的物质的可能组合一共有6种,即:碳酸钠和氢氧化钡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钠,氢氧化钠和过量的碳酸钠,氢氧化钠和过量的氢氧化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钾,氢氧化钠、碳酸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氢氧化钡、氢氧化钾;
原废弃物中不能确认是否存在氢氧化钾,为了确认其是否存在,且不影响其他物质的检验,需要把氢氧化钡溶液换成硝酸钡溶液,以防止对检验氢氧化钾产生影响。
故填:6;把氢氧化钡溶液换成硝酸钡溶液。
22.(2020•湖北)“如何验证酸与碱反应生成水”是以下探究过程中的研究主题,请完成以下相关问题。
【知识回顾】实验证明酸与碱可发生中和反应,如图从微观角度说明中和反应的实质是 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
【提出问题】盐酸、硫酸等酸以酸溶液的形式存在,酸溶液与碱反应时,无法判断生成物中有“水”生成。如何设计实验验证酸与碱发生反应生成了“水”?
【查阅资料】冰醋酸即无水醋酸
蓝色硅胶遇水变红
【实验原理】CH3COOH+NaOH═CH3COONa+H2O,是冰醋酸与NaOH固体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H3COONa在水溶液中可解离出自由移动的CH3COO﹣和Na+。
【进行实验】将适量的冰醋酸(CH3COOH)、NaOH固体及几粒蓝色硅胶置于试管中,塞上橡皮塞,轻轻振荡试管,观察到的现象是 蓝色硅胶变为红色 。
【提出质疑】上述实验及实验现象,能说明“水”是化学反应生成的吗?该结论不严谨!
【解决方案】以科学严谨的态度思考,应在下列2个实验的基础上,再做上述实验。
实验方案(写出所用试剂即可)、实验现象
实验一
试剂与现象: 试剂:冰醋酸与蓝色硅胶,现象:蓝色硅胶不变色
实验二
试剂与现象: 试剂:氢氧化钠固体与蓝色硅胶,现象:蓝色硅胶不变色
【交流讨论】
(1)上述设计采用了 对比 的实验方法。
(2)冰醋酸与NaOH固体充分混合后得到的固液混合物能够导电,是因为 冰醋酸与NaOH固体反应生成CH3COONa和H2O,CH3COONa在水溶液中可解离出自由移动的CH3COO﹣和Na+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知识回顾】依据氢氧化钾与盐酸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反应前溶液中含有K+、OH﹣、H+、Cl﹣,反应后溶液中含有K+、Cl﹣和H2O,所以中和反应的实质是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故填:氢离子与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
【进行实验】依据题意可知冰醋酸与NaOH固体反应生成CH3COONa和H2O,蓝色硅胶遇水变红,所以观察到的实验现象为蓝色硅胶变为红色,故填:蓝色硅胶变为红色;
【解决方案】依据对比的实验方法还需验证反应物冰醋酸与氢氧化钠固体分别能否使蓝色硅胶变色的实验,所以实验一的试剂:冰醋酸与蓝色硅胶,现象:蓝色硅胶不变色,实验二的试剂:氢氧化钠固体与蓝色硅胶,现象:蓝色硅胶不变色,故填:试剂:冰醋酸与蓝色硅胶,现象:蓝色硅胶不变色;试剂:氢氧化钠固体与蓝色硅胶,现象:蓝色硅胶不变色;
(1)因为分组实验是控制某一因素方法,所以采取的是对比实验的方法,故填:对比;
(2)因为冰醋酸与NaOH固体反应生成CH3COONa和H2O,CH3COONa在水溶液中可解离出自由移动的CH3COO﹣和Na+,又因为溶液能够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自由移动的离子,故填:冰醋酸与NaOH固体反应生成CH3COONa和H2O,CH3COONa在水溶液中可解离出自由移动的CH3COO﹣和Na+。
23.(2020•黄冈)在一次研学旅行活动中,小红同学撕开某雪饼包装袋,发现袋内有一包干燥剂(如图)。同学们对干燥剂的作用及有效成分产生了极大兴趣,于是他们将这包干燥剂密封带回学校,到实验室进行相关实验活动。回答下列问题。
(1)同学们看到干燥剂袋上的文字马上明白干燥的原理。其原理是 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
(2)小明同学用一支试管做实验就证明了该包干燥剂仍然有效,其实验方法是 取一定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看是否放热 。
(3)成分探究:这包干燥剂中是否含有碳酸钙?小亮和小芳分别进行如下实验探究: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小亮
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水溶解、过滤
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
含有碳酸钙
小芳
取少量干燥剂于试管中滴加盐酸
无气泡产生
不含碳酸钙
两位同学实验结论截然相反,你认为 小芳 同学结论可靠,另一同学结论不可靠的理由是 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滤纸上的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钙 。
(4)思维拓展:这包干燥剂(假定都是含钙物质)含有哪些物质?小文同学在前面同学的实验基础上,认为其成分有两种可能:即Ⅰ:CaO,Ⅱ:CaO、Ca(OH)2,为此,小文同学设计如下方案。请完成表格中填空内容。
实验
方案
实验
依据
若bg沉淀所含钙元素质量等于ag氧化钙所含钙元素质量
猜想Ⅰ成立
若bg沉淀所含钙元素质量 小于 (大于、小于或等于)ag氧化钙所含钙元素质量
猜想Ⅱ成立
几位同学按此方案各自进行实验,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都得出猜想Ⅱ成立即该包干燥剂含:CaO和Ca(OH)2。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由干燥包上文字可知,干燥剂是石灰干燥剂,石灰是氧化钙,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故原理是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2)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故实验方法是取一定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看是否放热。
(3)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放出大量热,从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氢氧化钙和氧化钙均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无气泡产生,说明不含碳酸钙,故小芳同学结论可靠,小亮结论不可靠的理由是:氧化钙和水反应放出大量热,氢氧化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滤纸上留有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钙。
(4)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氢氧化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碳酸钙和氯化钠,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和种类均不变,
设相同质量为ag的氢氧化钙和氧化钙生成的碳酸钙质量分别为mg,ng,
可得:CaO∽CaCO3,
56 100
ag mg
可得:m=g;
Ca(OH)2∽CaCO3,
74 100
ag ng
可得:n=ag,
因为,
所以猜想Ⅱ中含有氧化钙和氢氧化钙,则生成的沉淀中的钙元素的质量小于氧化钙中钙元素的质量。
故答案为:(1)氧化钙和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
(2)取一定量干燥剂于试管中,加入适量水溶解,看是否放热;
(3)小芳;氢氧化钙微溶于水,滤纸上的白色固体可能是氢氧化钙;
(4)小于。
24.(2020•随州)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化学课堂围绕“酸碱中和反应”,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在老师引导下开展探究活动。以下是教学片断,请你参与学习并帮助填写空格(包括表中空格)。
活动一
甲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有气泡产生,于是,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经询问老师得知该氢氧化钠溶液已变质,请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变质的原因 2NaOH+CO2═Na2CO3+H2O 。
活动二
乙组同学向盛有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一会儿后发现忘记了滴加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了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溶质的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溶液中的溶质含有什么物质?
【作出猜想】猜想一:溶质只有CaCl2
猜想二:溶质有CaCl2和Ca(OH)2
猜想三:溶质有 CaCl2和HCl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方案设计】
方案
方法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方案一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无色酚酞溶液
酚酞不变色
猜想一正确
酚酞变红色
猜想二正确
方案二
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 石蕊试液
溶液变红色
猜想三正确
【方案评价】小组同学通过讨论后认为:
(1)方案一能证明猜想二正确,但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
(2)方案二可行,但小组同学在记录时未记录完整,请你替他们补充完整。
【方案反思】(1)方案一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的理由是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不变色;
(2)某同学提出将方案一中酚酞溶液换成 氯化镁溶液 (填写一种试剂即可)同样可以得出猜想二正确。
活动三
甲、乙两组同学将各自烧杯内的剩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将大烧杯中的混合物过滤,得到滤渣和滤液。同学们对滤液中溶质成分进行再探究。
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 氯化钠 ,为了进一步验证可能存在的溶质,请你帮助设计实验并进行验证(任写一种可能情况):
你的猜想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滤液中可能含有 碳酸钠(或氯化钙)
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或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正确,滤液中含有该物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活动一
氢氧化钠变质,是因为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NaOH+CO2═Na2CO3+H2O。
故填:2NaOH+CO2═Na2CO3+H2O。
活动二
【作出猜想】
猜想一:盐酸和氢氧化钙恰好完全反应时溶质只有CaCl2
猜想二:氢氧化钙过量时溶质有CaCl2和Ca(OH)2
猜想三:稀盐酸过量时溶质有CaCl2和HCl。
故填:CaCl2和HCl。
【方案设计】
方案二:取少量烧杯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猜想三正确。
故填:石蕊试液;溶液变红色。
【方案反思】
(1)方案一不能证明猜想一正确的理由是酚酞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都不变色;
(2)某同学提出将方案一中酚酞溶液换成氯化镁溶液,同样可以得出猜想二正确,是因为氯化镁能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氢氧化镁和氯化钙。
故填:氯化镁溶液。
活动三
甲、乙两组同学将各自烧杯内的剩余物倒入同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出现,是因为甲中碳酸钠过量,乙中稀盐酸过量,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完全反应后碳酸钠过量,碳酸钠和氯化钙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
大家经过讨论一致认为滤液中一定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氯化钠;
猜想:滤液中可能含有碳酸钠(或氯化钙);
实验步骤: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或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
实验现象:产生气泡,是因为碳酸钠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说明滤液中含有碳酸钠(或产生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钙和碳酸钠反应生成白色沉淀碳酸钙和氯化钠,说明滤液中含有氯化钙);
实验结论:猜想正确,滤液中含有碳酸钠或氯化钙。
故填:氯化钠;碳酸钠(或氯化钙);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稀盐酸(或取适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碳酸钠溶液);产生气泡(或产生白色沉淀)。
25.(2020•咸宁)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防疫工作中,“84”消毒液常用于学校环境的消毒灭菌。某校兴趣小组对“84”消毒液的相关知识产生了兴趣,于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a.“84”消毒液的主要成分是次氯酸钠(NaClO)和氯化钠,NaClO为有效成分。
b.次氯酸钠(NaClO)溶液有漂白、杀菌、消毒功效,有腐蚀性。
c.可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的方法来制取次氯酸钠。
一、初识“84”消毒液:
【提出猜想】“84”消毒液对有色衣物有漂白作用。
【设计实验】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向有色布条滴加适量该消毒液,放置一段时间。
有色布条 褪色 (填“褪色”或“不褪色”)。
消毒液对有色衣物有漂白作用。
二、自制“84”消毒液:同学们在实验室通过电解氯化钠溶液来制取“84”消毒液,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Cl+H2ONaClO+X↑,则X的化学式是 H2 。
三、实验拓展:在老师指导下,同学们成功制得了“84”消毒液,激发了同学们更大的探究欲望,于是还设计了提纯粗盐(主要成分是NaCl,还含有可溶性杂质MgCl2、CaCl2等)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目的或说明
(1)取一定量的粗盐样品,加入适量水完全溶解,再加入过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完全除去杂质MgCl2,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MgCl2+2NaOH=Mg(OH)2↓+2NaCl 。
(2)往步骤(1)中滤液加入过量的 Na2CO3 (写化学式)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
完全除去杂质CaCl2.
(3)往步骤(2)中滤液加入过量的稀盐酸。
写出所得溶液中含有的阳离子符号: Na+、H+ 。
把步骤(3)中所得溶液倒入蒸发血中,用酒精灯加热蒸发结晶即可得到较纯的食盐。
【实验反思】
a.此方案最终所得NaCl比原粗盐样品中的NaCl多,其原因是 除杂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
b.有同学认为只需要上述实验方案中的步骤(2),不仅能完全除去杂质CaCl2.还能完全除去杂质MgCl2,你认为正确吗?说明理由:
不正确,因为碳酸镁微溶于水,只加碳酸钠不能将杂质氯化镁完全去除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一、有色衣物被漂白,说明消毒液可以使有色布条褪色;
故答案为:褪色。
二、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还应有2个氢原子存在,满足反应前后原子数目不变,而两个氢原子正好可以组成1分子氢气,所以X为氢气;
故答案为:H2。
三、(1)粗盐中氯化镁可与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镁沉淀和氯化钠,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及沉淀符号,所以为MgCl2+2NaOH=Mg(OH)2↓+2NaCl;
故答案为:MgCl2+2NaOH=Mg(OH)2↓+2NaCl。
(2)粗盐中还存在氯化钙,而提纯粗盐是得到氯化钠,结合钙离子与碳酸根生成沉淀,同时不引入其他杂质离子,所以加入碳酸钠溶液;
故答案为:Na2CO3。
(3)步骤(2)之后,得到滤液中溶质为氯化钠、氢氧化钠和碳酸钠,加入过量盐酸,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和水,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所以此时溶液中存在氯化钠和剩余的盐酸,阳离子为钠离子和氢离子;
故答案为:Na+、H+。
【实验反思】a.除杂过程加入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最终与盐酸反应生成了氯化钠,所以使原样品中的氯化钠质量增加;
故答案为:除杂过程中有氯化钠生成。
b.碳酸钠与氯化镁反应生成碳酸镁和氯化钠,碳酸镁微溶于水,不能全部去除,所以不能只加碳酸钠就可以去除氯化镁;
故答案为:不正确,因为碳酸镁微溶于水,只加碳酸钠不能将杂质氯化镁完全去除。
26.(2020•武汉)如图1所示,小瑾将反应后试管中的物质全部倒入烧杯时,发现烧杯内白色沉淀明显增多。为了探究烧杯内物质的成分,她立即向其中逐滴加入稀硝酸,并不断搅拌,烧杯内沉淀的质量随加入稀硝酸的质量变化如图2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 BaSO4、BaCO3 (写化学式)。
(2)BC段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CO3+2HNO3═Ba(NO3)2+H2O+CO2↑ 。
(3)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离子为 Na+、Cl﹣、SO42﹣ (写离子符号)。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 2 种物质组成。
(4)检验D点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方法 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图1所示,烧杯内的白色沉淀是氯化钡和硫酸钠、碳酸钠反应生成的硫酸钡、碳酸钡。
故填:BaSO4、BaCO3。
(2)BC段,碳酸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O3+2HNO3═Ba(NO3)2+H2O+CO2↑。
故填:BaCO3+2HNO3═Ba(NO3)2+H2O+CO2↑。
(3)A﹣B过程中,沉淀质量增大,是因为稀硝酸和碳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钡、水和二氧化碳,硝酸钡和硫酸钠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硝酸钠,A点,烧杯内的溶液中一定大量含有的物质是氯化钠和硫酸钠,存在离子为Na+、Cl﹣、SO42﹣;
B点,烧杯内的沉淀由2种物质组成,记碳酸钡和硫酸钡。
故填:Na+、Cl﹣、SO42﹣;2。
(4)检验D点溶液中含有氯离子的方法: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故填:静置,取上层清液少许于一只洁净的试管中,向其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
27.(2020•荆州)某化学兴趣小组在进行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先向烧杯中加入适量稀盐酸,并滴加几滴酚酞溶液,然后用滴管慢慢滴入稀氢氧化钠溶液,并不断搅拌,一会儿后停止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观察到烧杯中溶液为无色。同学们对反应后的溶液M的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猜想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过量,溶液M呈碱性。
猜想Ⅱ: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M呈中性。
猜想Ⅲ: 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Ⅰ不正确,其理由是 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
【实验探究】
(1)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小明设计了实验方案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显 紫 色
猜想Ⅱ正确
(2)小强设计了实验方案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硝酸银溶液和稀硝酸
产生白色沉淀
猜想Ⅲ正确
【分析评价】同学们对小强的实验方案进行了分析,认为他的实验结论不正确。如果猜想Ⅱ正确,按照方案二的实验操作,也会生成白色沉淀,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Cl+AgNO3═AgCl↓+NaNO3 。
【再次探究】
如果要验证猜想Ⅲ正确,可以设计实验方案三: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然后分别加入下列物质进行实验,能观察到明显现象并得出正确结论的是 ①④⑦ (填序号)。
①锌粒 ②铜丝 ③二氧化碳 ④氧化铁 ⑤氢氧化钾 ⑥硫酸铜 ⑦碳酸钙 ⑧硝酸铵
【拓展应用】若将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溶液混合。充分反应,则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 硝酸钾、氢氧化钾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猜想假设】
猜想Ⅰ:氢氧化钠过量,溶液M呈碱性。
猜想Ⅱ:氢氧化钠与盐酸恰好完全中和,溶液M呈中性。
猜想Ⅲ: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
同学们经过讨论后认为猜想Ⅰ不正确,其理由是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填:稀盐酸过量,溶液显酸性;氢氧化钠过量时溶液显碱性,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实验探究】
(1)取少量溶液M于试管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溶液显紫色,说明溶液显中性,猜想Ⅱ正确。
故填:紫。
(2)【分析评价】
如果猜想Ⅱ正确,按照方案二的实验操作,也会生成白色沉淀,是因为氯化钠能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氯化银和硝酸钠,此时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NaCl+AgNO3═AgCl↓+NaNO3。
故填:NaCl+AgNO3═AgCl↓+NaNO3。
【再次探究】
①锌粒能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锌和氢气,过程中产生气泡,能够说明猜想Ⅲ正确;
②铜丝不能和稀盐酸反应,不能说明猜想Ⅲ正确;
③二氧化碳不能和盐酸反应,不能说明猜想Ⅲ正确;
④氧化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过程中溶液由无色变黄色,能够说明猜想Ⅲ正确;
⑤氢氧化钾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钾和水,过程中无明显现象,不能说明猜想Ⅲ正确;
⑥硫酸铜不能和盐酸反应,不能说明猜想Ⅲ正确;
⑦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过程中产生气泡,能够说明猜想Ⅲ正确;
⑧硝酸铵不能和盐酸反应,不能说明猜想Ⅲ正确。
故填:①④⑦。
【拓展应用】
氢氧化钾和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钾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KOH++HNO3═KNO3+H2O,
56 63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将等质量、等质量分数的氢氧化钾溶液与硝酸溶液混合,完全反应后氢氧化钾过量,则所得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反应生成的硝酸钾和过量的氢氧化钾。
故填:硝酸钾、氢氧化钾。
28.(2020•武汉)实验室有一包久置的生铁粉末(成分为碳、铁和氧化铁)。为测定各组分的质量分数,小怡取两份质量均为m的生铁粉末样品,分别进行如图实验。
Ⅰ.测定碳的含量
已知:过氧化氢溶液能将Fe2+转化为Fe3+。
(1)步骤①的具体实验操作中包括过滤,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 引流 。
(2)生成滤渣丙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
Ⅱ.测定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如图所示装置气密性良好。在硬质玻璃管中放入样品2,打开止水夹K,在球形干燥管出口处检验氢气纯净后,点燃酒精灯,待充分反应后,熄灭酒精灯,冷却至室温,关闭止水夹K。
(3)打开止水夹K,观察到装置甲中的实验现象是 长颈漏斗中液面下降,试管中液面上升浸没固体,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
(4)若无装置乙,会导致测得氧化铁的质量分数 偏大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5)实验过程中无污染性气体生成,且实验结束,硬质玻璃管中剩余固体为单质铁,丁装置中浓硫酸质量比实验前增重了0.54g。则m= 10.76 g(结果精确到0.01)。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步骤①的具体实验操作中包括过滤,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
故填:引流。
(2)生成滤渣丙,是因为硫酸铁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铁沉淀和硫酸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
(SO4)3+6NaOH═2Fe(OH)3↓+3Na2SO4。
故填:Fe2(SO4)3+6NaOH═2Fe(OH)3↓+3Na2SO4。
(3)打开止水夹K,锌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锌和氢气,观察到长颈漏斗中液面下降,试管中液面上升浸没固体,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故填:长颈漏斗中液面下降,试管中液面上升浸没固体,固体逐渐溶解,有气泡产生。
(4)若无装置乙,氢气中的水蒸气会进入丁中,导致丁中测定的水的质量偏大,进一步导致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氧化铁质量偏大,会导致测得氧化铁的质量分数偏大。
故填:偏大。
(5)碳和氧化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及其质量关系:
2Fe2O3+3C4Fe+3CO2,
320 36
3.2g 0.36g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与碳反应的氧化铁质量是3.2g,
丁装置中浓硫酸质量比实验前增重了0.54g,说明反应生成了0.54g水,水中氧元素来自于氧化铁,因此氧化铁质量:0.54g×÷=1.6g,
则氧化铁质量:3.2g+1.6g=4.8g,
其中铁元素质量:4.8g×=3.36g,
滤渣丙是氢氧化铁,17.12g氢氧化铁中铁元素质量:17.12g×=8.96g,
样品中铁质量:8.96g﹣3.36g=5.6g,
则m=5.6g+4.8g+0.36g=10.76g。
故填:10.76。
29.(2020•孝感)线上化学课堂中,老师演示了“吹气生火”实验,他向包有过氧化钠(Na2O2)粉末的脱脂棉上用导管吹气,脱脂棉燃烧了起来。同学们对该实验产生了浓厚兴趣,复学后进行了如下探究。
探究一:脱脂棉燃烧的原因。
【作出猜想】根据燃烧条件分析:①脱脂棉是可燃物;②吹出的气体可能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③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温度达到脱脂棉的 着火点 。
【进行实验】在如图所示装置中,向过氧化钠粉末中不断吹气,观察到过氧化钠粉末由淡黄色逐渐变为白色,在导管口P处放置 带火星的木条 ,木条复燃,说明试管内生成了氧气。同时还观察到 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说明反应还放出了热量。
【得出结论】吹出的气体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同时反应放出热量,满足了脱脂棉燃烧的条件。
探究二:试管内残留白色固体的成分。
【查阅资料】①吹出的气体主要成分有氮气、二氧化碳和水蒸气;②过氧化钠与氮气不反应。
【作出猜想】猜想1:CO2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
猜想2:H2O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OH;
猜想3:CO2和H2O均参加反应,固体成分是Na2CO3和NaOH。
【实验验证】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残留白色固体于试管中配成溶液,向其中加入足量的
氯化钡溶液,静置
产生白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有碳酸钠
②取适量①的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少量氯化铜溶液
产生蓝色沉淀
固体成分含有 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水蒸气都能反应,猜想3正确。请写出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CO2+2Na2O2=2Na2CO3+O2 。
【拓展延伸】化工厂存有过氧化钠时,一旦失火,不能选用 AC (填字母序号)灭火。
A.二氧化碳灭火器
B.细沙
C.水基型灭火器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探究一:【作出猜想】脱脂棉为可燃物,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了氧气,需要燃烧还需达到脱脂棉的着火点,而反应放热,温度升高,达到了脱脂棉的着火点,发生了燃烧;
故答案为:着火点。
【进行实验】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因此将带火星的木条置于导管口处,通过观察木条复燃,证明气体为氧气;反应放出热量,锥形瓶内温度升高,压强增大,气体受热膨胀,体积变大,逸出导管,在烧杯内导管口处形成气泡;
故答案为:带火星的木条;烧杯内导管口有气泡冒出。
探究二:【实验验证】氢氧化钠可与氯化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蓝色沉淀,因此可以得出含有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氢氧化钠。
【实验结论】根据题目信息可知,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氧气,书写化学方程式注意配平;
故答案为:2CO2+2Na2O2=2Na2CO3+O2。
【拓展延伸】A、根据实验可知,二氧化碳与过氧化钠发生反应生成碳碳酸钠和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使火灾加剧,A符合题意;
B、细沙覆盖后,隔绝氧气,可以起到灭火作用,B不符合题意;
C、根据实验可知,水与过氧化钠反应生成氢氧化钠和氧气,氧气具有助燃性,使火灾加剧,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AC。
30.(2019•恩施州)实验室常用的干燥剂有浓硫酸、碱石灰(CaO 和NaOH的固体混合物)等,后者在潮湿的空气中易变质。某化学兴趣小组对实验室中一瓶久置的碱石灰展开探究。
[查阅资料]①碱石灰易吸收空气中的水蒸气和二氧化碳 ②氯化钙溶液呈中性,碳酸钠溶液呈碱性 ③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溶于水温度变化不明显 ④Ca(OH)2分解温度为580℃,CaCO3分解温度为825℃,Na2CO3的分解温度为1744℃。
[提出问题]碱石灰是否变质?其成分可能有哪些?
[进行猜想]①若没有变质,碱石灰吸水性良好,成分只有CaO和NaOH;
②若变质,该碱石灰中可能含有CaO、NaOH、Ca(OH)2、Na2CO3、CaCO3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
[实验过程]
(1)验证碱石灰是否变质:图中的B为干燥装置,常用于固体干燥剂干燥气体。现用A、B装置检验碱石灰是否变质,取适量的无水硫酸铜和碱石灰样品分别装入A、B中,连接好A、B装置,从 c (填“c”或“d”)端向B中缓缓通入水蒸气,观察A装置中的现象为 白色无水硫酸铜迅速变蓝 ,证明碱石灰已变质。
(2)验证碱石灰是否完全变质:取适量碱石灰样品放入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溶液变浑浊,用手触摸试管外壁,温度无明显变化,证明碱石灰已完全变质。则样品成分最多有 3 种可能性(填数字)。
(3)为进一步确定碱石灰样品的成分,该小组继续实验并记录如下: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现象或数据
实验结论
实验一
①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
②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③向滤液B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静置;
④ 取操作③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
操作③的主要目的是: 除尽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
操作④的现象:
溶液变红色
样品中一定有Ca(OH)2
实验二
①取干燥样品50g,控制在600℃内,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
②将①中剩余固体控制在850℃内反复加热,冷却后称量。
操作①中称得固体质量为45.5g;操作②固体质量无变化。
样品中一定没有 CaCO3 (填化学式)
[探究结论]通过整个探究活动分析得知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 Ca(OH)2、Na2CO3 (填化学式),其中盐的质量分数为 63% 。
[反思与评价]通过探究活动,大家知道该碱石灰变质的化学反应过程,其中生成盐的化学方程式为 CO2+2NaOH=Na2CO3+H2O ;明白了碱石灰要密封保存的原因。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实验过程]
(1)连接好A、B装置,从c端向B中缓缓通入水蒸气,观察A装置中白色无水硫酸铜迅速变蓝,证明碱石灰已变质,是因为样品已经不能吸收水蒸气。
故填:c;白色无水硫酸铜迅速变蓝。
(2)碱石灰已完全变质,则样品成分:碳酸钠和氢氧化钙,或碳酸钠和碳酸钙,或碳酸钠和氢氧化钙、碳酸钙。
故填:3。
(3)操作③的主要目的是:除尽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
取操作③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色,说明溶液中含有氢氧化钙;
取干燥样品50g,控制在600℃内,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称得固体质量为45.5g,说明氢氧化钙分解生成水的质量:50g﹣45.5g=4.5g,操作②固体质量无变化,说明样品中不含有碳酸钙,实验过程如下所示:
实验编号
实验操作
实验目的、现象或数据
实验结论
实验一
①取适量样品于试管中,加入足量蒸馏水使其充分溶解;
②过滤,得到滤渣A和滤液B;③向滤液B中加入足量CaCl2溶液,静置;
④取操作③中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向试管中滴加酚酞试液。
操作③的主要目的是:除尽溶液中的碳酸根离子
操作④的现象:
溶液变红色
样品中一定有Ca(OH)2
实验二
①取干燥样品50g,控制在600℃内,加热至质量不再发生变化,冷却后称量;
②将①中剩余固体控制在850℃内反复加热,冷却后称量。
操作①中称得固体质量为45.5g;操作②固体质量无变化。
样品中一定没有CaCO3
[探究结论]
通过整个探究活动分析得知碱石灰样品的成分是 Ca(OH)2、Na2CO3,
氢氧化钙分解生成水的质量是4.5g,则氢氧化钙质量:4.5g×÷=18.5g,
其中盐(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0%=63%。
故填:Ca(OH)2、Na2CO3;63%。
[反思与评价]
其中生成盐是碳酸钠,氢氧化钠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故填:CO2+2NaOH=Na2CO3+H2O。
31.(2019•湖北)碳铵是一种常用的化肥,它在常温下易分解,某化学兴趣小组对碳铵的成分存在疑问,进行了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氨气具有刺激性气味,极易溶于水,其水溶液呈碱性:氨气能使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变蓝:氨气不与碱石灰反应。
Ⅰ、检验溶液中的阴、阳离子。
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盐酸,把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再另取少量碳铵放入试管中,加入浓NaOH溶液,加热,用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生成的气体,石蕊试纸变蓝色。
(1)根据实验现象,推测碳铵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能是 HCO3﹣ 和 CO32﹣ (填离子符号)。
(2)根据实验现象,碳铵与浓NaOH溶液加热反应生成了 NH3 (填化学式)气体。
Ⅱ.测定碳铵中C元素和N元素质量比。在此过程中,用到如图1所示装置,请回答:
(3)给碳铵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 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 。
(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本实验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气球来收集尾气,还可以选用如图2所示的 BD (填序号)装置来处理尾气。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把生成的无色无味的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推测碳铵中所含有的阴离子可能是HCO3﹣和CO32﹣。
故填:HCO3﹣;CO32﹣。
(2)根据实验现象,碳铵与浓NaOH溶液加热反应生成了NH3气体,这是因为红色石蕊试纸变蓝色。
故填:NH3。
(3)给碳铵固体加热时,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的原因是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
故填:防止水蒸气冷凝回流炸裂试管。
(4)从安全和环保的角度考虑,本实验可以用如图1所示的气球来收集尾气,还可以选用如图2所示的BD装置来处理尾气,这是因为BD装置都能够防止液体倒吸。
故填:BD。
32.(2019•武汉)某校实验室有一瓶久置的铁屑,其成分是铁、氧化铁和水。为测定其中各成分的质量分数,某兴趣小组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装置气密性良好:固定装置已略去;氮气不与铁屑中的成分反应;碱石灰是氧化钙和氢氧化钠的混合物)。
部分实验步骤如下:
Ⅰ.称量硬质玻璃管的质量。
将样品放入硬质玻璃管中,称量硬质玻璃管和样品的质量。
Ⅱ.连接好装置。缓缓通入N2,点燃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Ⅲ.再次连接好装置,继续实验。通入CO,点燃丙处的酒精灯和甲处的酒精喷灯。待硬质玻璃管中固体恒重,熄灭酒精喷灯,继续通入CO直至硬质玻璃管冷却。再次记录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的质量。
实验数据记录如下表:
硬质玻璃管
硬质玻璃管和样品
步骤Ⅱ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步骤Ⅲ硬质玻璃管和剩余固体
质量
m1
m2
m3
m4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的作用是 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
(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2Fe+3CO2 。
(3)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 ×100% (用m1、m2、m3、m4的代数式表示)。若步骤Ⅲ中氧化铁没有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 不变 (填“偏大”“偏小”或“不变”)
(4)有关样品,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B (填字母标号)。
A.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m2﹣m3)
B.样品中铁单质和氧化铁的质量总和为m3﹣m1
C.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为m4﹣m1
D.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为m3﹣m4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
(1)步骤Ⅲ丙处酒精灯是进行尾气处理,因为一氧化碳有毒,所以作用是 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2)步骤Ⅲ硬质玻璃管中是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O3+3CO
2Fe+3CO2。
(3)设样品中氧化铁的质量分数为x。由于实验设计中用于检测氧化铁反应情况的是实验III,实验II是探究水的含量的,所以无论氧化铁是否完全反应,样品中水的质量分数测量结果将 不变。
Fe2O3+3CO2Fe+3CO2固体质量变化
160 112 160﹣112=48
(m2﹣m1)x m3﹣m4
=
x=×100%
(4)A.样品中水的质量为(m2﹣m3),所以样品中氢元素的质量为(m2﹣m3)。正确;
B.m3中只是比样品少了水,所以品中铁单质和氧化铁的质量总和为m3﹣m1.正确;
C.样品中铁元素的质量为m4﹣m1,而非样品中铁单质的质量为m4﹣m1,错误;
D.m3﹣m4仅是样品中氧化铁中氧元素的质量,而样品中氧元素的质量还包括水中的。错误;
故选:AB。
故答案为:
(1)把一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防止污染环境。
(2)Fe2O3+3CO2Fe+3CO2。
(3)×100%;不变。
(4)AB。
33.(2019•黄石)某化学学习小组在学习常见的盐的性质后,完成了如下实验。该学习小组对废液杯上层清液的溶质的成分进行了探究。请完成以下探究过程,并将空白答案填入答题卡相应位置。
【提出问题】上层清液中含有什么溶质?
【作出猜想】Ⅰ溶质仅为 KCl (填化学式);
Ⅱ溶质为KCl和BaCl2
Ⅲ溶质为KCl和 K2SO4 (填化学式);
Ⅳ溶质为KCl和K2CO3
V溶质为KCl、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
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
无明显现象
猜想Ⅳ、Ⅴ不正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
K2SO4 溶液(填化学式)
猜想Ⅱ正确
【交流反思】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其理由是 氯化钾、氯化钡、硫酸钾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用文字表述)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作出猜想】硫酸钾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钾,碳酸钾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钡沉淀和氯化钾,若均恰好完全反应,则溶质可能仅为氯化钾,其化学式为KCl.也可能是KCl和BaCl2;也可能是KCl和K2SO4;可能为KCl和K2CO3;可能为为KCl、K2SO4和K2CO3。
【设计方案】取少量废液缸中上层清液,分装于甲、乙两支试管中,先向甲试管中滴加盐酸至过量,无明显现象,说明不含碳酸钾,则猜想Ⅳ、Ⅴ不正确。
再向乙试管中滴加硫酸钾溶液,硫酸钾能与氯化钡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钡白色沉淀,若产生白色沉淀,说明猜想Ⅱ正确(合理即可)。
学习小组经过讨论认为:实验过程中无须使用AgNO3溶液,是因为氯化钾、氯化钡、硫酸钾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故答案为:
【作出猜想】KCl;K2SO4;
【设计方案】K2SO4;产生白色沉淀;
【交流反思】氯化钾、氯化钡、硫酸钾均能与硝酸银溶液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34.(2019•黄冈)获悉某处矿井中瓦斯报警器发出警报后,学校兴趣小组请求该矿井安全监测人员提供了少量气体样品,进行成分探究。兴趣小组经资料查询,通常瓦斯气体可能含有CO、CO2、CH4等气体。为确定该气体是否含有这三种气体中的一种或几种,小组组长初步设计了如下实验方案供大家讨论:
(已知:CH4+4CuO4Cu+CO2+2H2O)
(1)同学甲认为,氧化钙的作用是防止空气中的CO2和H2O对实验造成干扰,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2)同学乙认为,若装置C中CuO变红,则除了甲烷与CuO可能发生反应外,还可能发生的反应是 CO+CuOCu+CO2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3)同学丙认为,欲通过D装置中浓硫酸因吸收水分而增重,说明混合气体中含有CH4的思路不严密,认为需要在 BC (填序号)间再增加一个D装置(编号为F),才能证明含有CH4;
(4)同学丁认为,B装置可有可无。说说你的看法和理由: 装置B必须有,Ca(OH)2微溶,装置A不能保证CO2吸收完全 ;
(5)同学戊认为,该装置存在着 可燃性气体中含有氧气,加热时可能爆炸 重大安全隐患,小组成员一致同意。
综合上述讨论,兴趣小组将经过安全处理后的混合气体,通过改进后的装置进行了实验探究,请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填写结论:
装置
实验现象/数据
实验结论
A
石灰水变浑浊
通过实验现象和数据,小组成员
一致认为该气体样品中含有 CO2、CH4 。
B
无明显现象
C
黑色粉末变成红色
D
装置D增重3.6g
E
装置E增重4.4g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2)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能与氧化铜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CuOCu+CO2。
(3)气体通过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时会带出水蒸气,需要在BC间再增加一个D装置,以吸收水蒸气。
(4)装置B必须有,因为Ca(OH)2微溶于水,装置A不能保证CO2吸收完全,需用氢氧化钠溶液来完全吸收二氧化碳。
(5)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可能发生爆炸,可燃性气体中含有氧气,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
A中石灰水变浑浊,说明原气体中含有二氧化碳;黑色粉末变成红色,说明含有还原性的气体;装置D增重3.6g,装置E增重4.4g,即生成了3.6g水和4.4g二氧化碳;说明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4.4gCO2中含有碳元素的质量为:4.4g××100%=1.2g,3.6g水中含有氢元素的质量为:3.6××100%=0.4g,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g:0.4g=3:1,恰好等于甲烷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则混合气体中一定含有甲烷,不含一氧化碳。
故答案为:
(2)CO+CuOCu+CO2;
(3)BC;
(4)装置B必须有,Ca(OH)2微溶,装置A不能保证CO2吸收完全;
(5)可燃性气体中含有氧气,加热时可能发生爆炸(合理即可);CO2、CH4。
35.(2019•武汉)有一包白色固体,可能含氯化钠、碳酸钠、硫酸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钡中的一种或几种。某兴趣小组为探究其成分做了以下实验:
实验一:探究固体的组成
(1)向固体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产生的气体是 CO2 。
(2)生成白色滤渣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Ba(NO3)2+MgSO4=BaSO4↓+Mg(NO3)2 。
(3)原固体中一定不含有的物质是 Na2SO4 。
实验二:进一步探究固体中是否含氯化钠
得出结论:原固体中一定含NaCl。
(4)试剂X是 Ba(NO3)2 溶液。
(5)滤液C中除含Fe(NO3)3外,一定还含有的溶质是 HNO3、NaNO3、Mg(NO3)2、Ba(NO3)2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实验一
根据白色固体中加过量的稀硝酸,有无色气体生成可知,原固体中一定有碳酸钠;根据向无色无色溶液加过量硫酸镁有白色滤渣生成可知,原固体中一定有氢氧化钡,一定没有硫酸钠。
(1)根据题干所提供的信息可知,向固体样品中加入过量稀硝酸,产生的气体是二氧化碳;
(2)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原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钡,氢氧化钡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钡,所以白色滤渣甲是硝酸钡和硫酸镁反应生成的硫酸钡,化学方程式为:Ba(NO3)2+MgSO4=BaSO4↓+Mg(NO3)2;
(3)在原白色固体中加入过量稀硝酸得到无色溶液,通过以上推断可知原固体中含有氢氧化钡,所以一定不停硫酸钠;
实验二
(4)滤液A中含有硫酸镁,硫酸根离子和银离子结合生成微溶于水的硫酸银,会干扰氯离子的检验,所以要向滤液A中加入过量的硝酸钡溶液除去硫酸根离子;向滤液B中滴加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说明原固体中含有氯化钠;
(5)固体样品中加入的是过量稀硝酸,滤液C中一定有硝酸;碳酸钠和稀硝酸反应生成硝酸钠,所以滤液C中一定硝酸钠;无色滤液中加入硝酸铁,整个过程中没有和其他物质反应,所以滤液C中一定有硝酸铁;硫酸镁和过量的硝酸钡反应生成硝酸镁所以滤液C中一定含有硝酸镁和硝酸钡。
故答案为:
(1)CO2;
(2)Ba(NO3)2+MgSO4=BaSO4↓+Mg(NO3)2;
(3)Na2SO4;
(4)Ba(NO3)2;
(5)HNO3、NaNO3、Mg(NO3)2、Ba(NO3)2。
36.(2019•随州)科学探究是学习化学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法。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做实验,向盛有少量NaOH溶液的试管中通入CO2,未看到明显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对NaOH与CO2能否反应进行验证,并对废液的成分进行探究。
活动一
同学们经过讨论,设计了甲装置并进行实验,请你把实验现象补充完整。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猜测
如图甲,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
塑料瓶变瘪
①CO2溶于NaOH溶液中
②CO2与NaOH反应
活动二
兴趣小组的同学对猜测②进行如下探究实验
(1)取软塑料瓶中的液体于三支试管中,三位同学分别完成如图所示实验。
(2)同学们观察到A试管中有气泡冒出,B、C试管中均有白色沉淀生成。请你写出A试管中生成气体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Na2CO3+2HCl=2NaCl+H2O+CO2↑ 。
(3)以上三个实验均能证明CO2与NaOH发生了反应。请写出甲装置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NaOH+CO2=Na2CO3+H2O 。
活动三
实验结束后,同学们将三支试管中反应后的剩余物倒入一个洁净的大烧杯中(如图),充分搅拌、静置,观察到烧杯内上层是无色溶液,下层有白色沉淀。请你分析烧杯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 H+ (填离子符号)。小组同学对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的离子进行如下探究。
【提出问题】烧杯内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哪些离子?
【猜想与假设】上层溶液中可能含有OH﹣、CO32﹣、Ca2+中的一种或几种。
【进行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①取烧杯内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 ,静置
有白色沉淀生成
有CO32﹣、无Ca2+
②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 硫酸铜溶液 (指示剂除外)
蓝色沉淀生成
有OH﹣
【反思评价】
(1)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烧杯内上层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 Na+、Cl﹣、CO32﹣和OH﹣ (填离子符号)。
(2)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 盐酸 (填名称)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可以有效防止水体污染。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活动一
如图甲,向集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使瓶内压强降低,在外界大气压的作用下塑料瓶变瘪;
活动二
(2)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Na2CO3+2HCl=2NaCl+H2O+CO2↑;
(3)在甲装置中,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化学方程式为:2NaOH+CO2=Na2CO3+H2O;
活动三
由于碳酸钙和盐酸不能共存,所以烧杯上层溶液中一定不含有的离子是H+;
【进行实验】
①因为溶液中含有CO32﹣,要检验CO32﹣、可用氯化钙或氯化钡溶液进行检验,为了不干扰氢氧根离子的检验,要把CO32﹣完全除去;所以取烧杯内无色溶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②因为有溶液中OH﹣,可用硫酸铜溶液检验。取①中反应后的上层清液少许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硫酸铜溶液,观察到溶液变浑浊,有蓝色沉淀生成;
【反思评价】
(1)经过综合分析,最终确定烧杯内上层溶液中一定存在的离子有:Na+、Cl﹣、CO32﹣和OH﹣;
(2)排放的污水要大致呈中性,否则会污染水源,将烧杯内的物质过滤,滤渣回收,向滤液中加入适量的盐酸中和掉过量的氢氧化钠。
故答案为:
活动一
塑料瓶变瘪;
活动二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2NaOH+CO2=Na2CO3+H2O;
活动三
H+;
【进行实验】
①滴加过量的氯化钙溶液(或氯化钡溶液);
②硫酸铜溶液;蓝色沉淀生成;
【反思评价】
(1)Na+、Cl﹣、CO32﹣和OH﹣;
(2)盐酸。
37.(2019•咸宁)日常生活中,每位同学都会接触到硬水。咸宁市某校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老师的带领下对硬水进行了一些探究和拓展实验。
【查阅资料】水的硬度是由水中溶解的可溶性钙和镁化合物引起的,硬水中溶解的钙和镁化合物可分为两类:钙、镁的碳酸氢盐;钙、镁的硫酸盐或氯化物,一般所说的水的硬度是由上述两类化合物引起的。
(1)日常生活中常用煮沸的方法将硬水软化,这种方法可靠吗?小组同学设计了如下模拟实验。
实验序号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Ⅰ
分别取适量碳酸氢钙溶液和氯化钙溶液于A、B两支试管中,同时加热
A试管中产生气泡,有沉淀生成,B试管中无明显现象。
Ⅱ
冷却后,在上述实验后两支试管中,分别滴加几滴肥皂水,振荡
① A (填“A”或“B”)试管中有较多泡沫,另一支试管中泡沫较少。
实验结果: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
(2)小组同学对硬水中为什么含有碳酸氢钙非常感兴趣,于是再次学习九年级化学下册课本中的资料卡片:石笋和钟乳石的形成。知道了当石灰岩遇到溶有二氧化碳的水时,会反应生成溶解性较大的碳酸氢钙:CaCO3+CO2+H2O═Ca(HCO3)2
小组同学思考:若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是否也能生成碳酸氢钠?
于是他们对此开始实验探究(不考虑二氧化碳和碳酸作为溶质的情况)
【提出问题】所得溶液中溶质是什么?
【提出猜想】
猜想一:溶质为Na2CO3;猜想二:溶质为 NaHCO3;猜想三:溶质为② Na2CO3和NaHCO3 。
【设计实验】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
有白色沉淀生成
猜想二③ 不成立
(填“成立”或“不成立”)
b.取实验步骤a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
有气泡冒出
猜想一不成立
写出实验步骤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④ NaHCO3+HCl=NaCl+H2O+CO2↑ 。
通过实验,小组同学得出了正确结论。
(3)热水瓶用久后,瓶胆内壁常附着一层水垢,老师说其成分主要是碳酸钙、氢氧化镁等。小组同学认为可使用稀盐酸除去,请写出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⑤ Mg(OH)2+2HCl=MgCl2+2H2O 。
(4)小组同学还对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发生中和反应进行了如下探究:
用pH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溶液的pH变化图象(如图二),同时用温度传感器测得烧杯内温度变化图象(如图三),实验过程中保温良好,忽略热量散失。
Ⅰ.请分析图三,能得到什么结论⑥ 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 。
Ⅱ.图三中A点对应溶液的溶质成分是⑦ NaCl和NaOH (填写化学式)。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①根据实验结果可知,用煮沸的方法可以降低水的硬度,所以A试管中有较多泡沫,另一支试管中泡沫较少;
(2)【提出猜想】
向碳酸钠溶液中通入一定量的二氧化碳,所得溶液中溶质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碳酸钠不和二氧化碳、水反应,溶质是碳酸钠;
②部分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溶质是Na2CO3和NaHCO3;
③全部碳酸钠和二氧化碳、水反应,溶质是碳酸氢钠;
故猜想三:溶质为②碳酸氢钠和碳酸钠;
【设计实验】
a.取所得溶液少许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过量的C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溶液中一定有碳酸钠;猜想二③不成立;
b.取实验步骤a中上层清液,滴加适量稀盐酸,有气泡冒出,说明溶液中含有碳酸氢钠,则猜想一不成立;碳酸氢钠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④:NaHCO3+HCl=NaCl+H2O+CO2↑;
(3)氢氧化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镁和水是中和反应,化学方程式为⑤:Mg(OH)2+2HCl=MgCl2+2H2O;
(4)Ⅰ.根据图三中的信息,能得到的结论是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
Ⅱ.图三中A点对应溶液中氢氧化钠过量,溶质是NaCl和NaOH。
故答案为:
①A;
②Na2CO3和NaHCO3;
③不成立;
④NaHCO3+HCl=NaCl+H2O+CO2↑;
⑤Mg(OH)2+2HCl=MgCl2+2H2O;
⑥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放出热量;
⑦NaCl和NaOH。
38.(2019•湖北)(1)为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某课外活动小组对课本上的实验做了如下改进:如图1所示,在一个注射器和装有较多铜丝的硬质玻璃管内共封闭80mL空气,然后给硬质玻璃管加热,并缓慢向右推动注射器的活塞,至硬质玻璃管内铜丝变黑且较长时间内无进一步变化时停止加热,待剩余气体冷却至室温,请回答:
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 气球膨胀 ,说明气密性良好。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 16 mL,这是因为 80mL空气中含有16mL氧气 。
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实验现象是 黑色固体变红色 。乙方案的烧杯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uO+2HCl═CuCl2+H2O 。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 A (填序号)。
A.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B.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
C.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D.实验开始时,先加热,再通入CO;实验结束时,先停止通入CO,再停止加热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 操作简单,安全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①实验前,检查本装置气密性的一种方法是:先固定注射器的活塞,再用酒精灯加热硬质玻璃管,可观察到气球膨胀,说明气密性良好。
故填:气球膨胀。
②实验结束后,注射器内气体的体积减少了约16mL,这是因为80mL空气中含有16mL氧气。
故填:16;80mL空气中含有16mL氧气。
(2)①甲方案的玻璃管中氧化铜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铜和二氧化碳,实验现象是黑色固体变红色;
乙方案的烧杯中氧化铜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CuO+2HCl═CuCl2+H2O。
故填:黑色固体变红色;CuO+2HCl═CuCl2+H2O。
②甲方案实验过程中,操作步骤正确的是实验开始时,先通入CO,再加热,以防止发生爆炸;
实验结束时,先停止加热,再停止通入CO,以防止液体倒流炸裂玻璃管。
故填:A。
③两种方案相比,乙方案更好,其原因是操作简单,安全。
故填:操作简单,安全。
五.解答题(共1小题)
39.(2020•恩施州)某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进行微专题复习时,围绕酸、碱中和反应这一主题展开了深度学习。请你参与其中,按要求回答问题和开展探究。
(1)下列选项的应用与中和反应的原理无关的是 A 。
A.使用浓硫酸干燥CO2气体
B.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C.服用含有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
D.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2)某工厂化验室用10%的氢氧化钠溶液洗涤一定量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共消耗氢氧化钠溶液80g,洗涤后的溶液呈中性。这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是 9.8 g。
(3)做酸碱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烧杯内的氢氧化钙溶液中加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中溶液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只含有CaCl2;
猜想二:含有CaCl2、HCl和Ca(OH)2;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 CaCl2、HCl 。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 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四是成立的。请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和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一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试管中,滴加几滴紫色石蕊溶液。
溶液变红色
二
将一颗生锈铁钉放入另一支试管中,取一定量烧杯中的溶液加入其中。
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三
另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第三支试管中,加入 锌粒 。
产生气泡
【反思与拓展】①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某种物质,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为了验证猜想三中不含有Ca(OH)2,小智的方案是: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酚酞溶液,振荡,观察到酚酞溶液不变色,即说明猜想三不正确。
你还有什么方案,请说出一种: 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振荡,观察到石蕊试液不变色,说明猜想三不正确 。
③结合如图,分析HCl和NaOH反应的实质: 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
【答案】见试题解答内容
【解答】解:(1)A.使用浓硫酸干燥CO2气体,不是酸碱中和反应;
B.使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酸碱中和反应;
C.服用含有Al(OH)3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症,是酸碱中和反应;
D.利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是酸碱中和反应。
故填:A。
(2)设硫酸质量为x,
2NaOH+H2SO4═Na2SO4+2H2O,
80 98
80g×10% x
=,
x=9.8g,
由以上质量关系可知,一定量石油产品中含硫酸的质量是9.8g。
故填:9.8。
(3)【猜想】猜想一:恰好完全反应时只含有CaCl2;
猜想二:含有CaCl2、HCl和Ca(OH)2;
猜想三:氢氧化钙过量时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盐酸过量时含有CaCl2、HCl。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二不合理,理由是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故填:CaCl2、HCl;盐酸和氢氧化钙不能共存。
【进行实验】
方案一:溶液变红色。
方案二:铁锈溶解,溶液由无色变黄色。
方案三:锌粒。
【反思与拓展】
①CaCO3+2HCl═CaCl2+H2O+CO2↑。
②取少量烧杯中溶液于试管中,滴入几滴石蕊试液,振荡,观察到石蕊试液不变色,说明猜想三不正确。
③氢离子和氢氧根离子结合生成水分子。
相关文档
- 中考生物总复习必背知识过关卡5被2021-11-102页
- 【2020年中考语文,含答案;word可编辑2021-11-109页
- 内蒙古呼和浩特2020年中考语文试题2021-11-1013页
- 2020年山东省临沂市蒙阴县高都中学2021-11-1035页
- 2019年全国各地中考化学试题-浙江2021-11-1048页
- 重庆市2021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含答2021-11-1017页
- 2019年四川省南充市中考数学试题(含2021-11-1012页
- 2019年黑龙江省黑河市中考数学试卷2021-11-1033页
- 呼和浩特专版2020中考数学复习方案2021-11-1047页
- 2018年山东省济南市高新区中考历史2021-11-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