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1.50 KB
- 2021-11-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擦鞋的女人
①老街的街口总站着一个擦鞋的女人,在她的身旁,有两把半新不旧的藤椅,抹得干净泛光,一尘不染。
②小城的早晨,是勤劳而又新鲜的,擦鞋的女人也是这样。她一脸微笑地立在晨曦里,大方地和来来往往的行人打招呼。她不像其他擦鞋的人不厌其烦地问擦鞋吗?她问:去上班?去买菜?去送小孩?……很得体,很亲切。
③我早上上班,她见着我,笑着问:上班去?有时,她还提醒我:抓紧点,要迟到了。我一看时间果然很紧,便加快了步伐。走了几步,回头看时,她也看着我,一脸的友好,满是真诚的笑意。
④后来,每回经过她的摊前,我就放慢脚步。她看到我,就笑,然后定定地看着我脚上的鞋。我会意,坐在她的椅子上。她笑着说,早啊!我说,你比我还早呢!她就笑着说,老辈人说的——人勤春来早!
⑤然后,她埋下头来认真擦鞋,再无言语。她先用鞋刷轻轻地刷去尘土,不急于上鞋油,而是用小喷壶对准皮鞋面喷潮,再用另一鞋刷蘸点鞋油,在潮的地方打着圈把鞋油涂均匀,然后从鞋尖部位开始擦,一点一点地往后。擦完一只再擦另外一只。两只鞋擦完后,她又重新擦一遍,和上次打圈擦不一样,这次是直线来回擦。最后换软棉布擦,棉布缠在右手上,四指并拢用力向外撑,飞速地来回……
⑥她擦的鞋一尘不染,油光锃亮。尤其,她把鞋带也都解下来,揉在手心,用洗衣液浸了,再用清水冲洗干净。然后,她手执鞋带一端,抻开,在空中甩得啪啪作响。只几下,鞋带就甩干了,洁净似新。
⑦接下来,她帮我系鞋带,执带似丝,穿孔如飞,左手内扣,右手外扣,绕一圈,左手抓右绳,右手抓左绳,绞花一般。最后,用力一扯,成了:好一个大方美观的蝴蝶结!
⑧看,很好,美丽在我的鞋上,幸福在她的脸上。
⑨这时,她抬起头来,再用手抹抹我的鞋面,无一丝灰尘,又轻轻地向鞋面上吹一下,再抹一下,舒口气,她轻轻地抚一下自己额头上的秀发,站了起来。晨曦中的她,朴素得体,健壮生动,让人感觉到一份真实的美丽。
⑩后来,听她聊起她的家乡、孩子和她的工作。她说在这儿擦鞋已有二十多年了。二十多年来,擦鞋挣钱、养家糊口,供儿子上完了大学,直到参加工作成家立业。儿子现在在广州创业办了个小厂,红火着呢……
⑪我说,擦了这么多年鞋,你现在也该回去享享清福了。她说,儿子好几次都要她去带孙子,说一家人在一起比啥都好。我说,那当然,去吧。她却没有接话,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是劳碌命,动惯了,一时半会儿还真是歇不下来……”
⑫她没有说下去,我也没有再劝下去。她低下头,一丝不苟,双手在我的鞋面上飞舞着。
⑬我每回见她捧着鞋的样子,就像捧着一个宝贝似的,全神贯注。有一天,我听得真切,她竟自言自语地说:“鞋啊,不是你穿着它走,是它带着你往前走呢!”
⑭一个夏天,在老街的街口,我没见着她。我四下里张望,还是不见她的影子。那个早晨,无风,闷热,让人有些焦躁不安。接下来几天,仍然不见她出现,没有她的老街街口,仿佛少了一道风景。
⑮后来,我听说这个擦鞋的女人终是经不住儿子的软磨硬泡,到儿子工作的城市带宝贝孙子去了。起先两三年,她整日忙忙碌碌,在儿子宽敞明亮的家里带小孩、做家务。每到节假日,一家人逛商场、游公园、下馆子,她却免不了眼睛滴溜溜地盯着过往行人的脚上看。后来孙子进了幼儿园,她闲着无事,竟背着椅子,操着家什上了街,在一条大街的街口摆起了擦鞋的摊子。不巧却被城管逮个正着,让儿子去领人。堂堂公司总经理的儿子颇感蒙羞,破天荒在老娘面前发了大火。
⑯再后来,她又回到了老街,还是风霜雨雪里立在老街的街口,一脸笑,勤快,整洁,生动,阳光。
⑰远远地见着我,她似见了亲人一般,说,好久好久了,人也蔫了,手也生了……她注视着我脚上的鞋,我有些尴尬,不好意思地也瞧了瞧自己邋遢的鞋,说,早该擦擦了!
⑱她把我的鞋捧在手上,又一丝不苟地擦起鞋来。擦好了,抬起了头,兴奋地对我说:“鞋不擦不亮,人不勤不精神!”
⑲我频频点头称是。望着晨曦中的小县城,有几分美好、清丽和诗意……放眼打量,自己好久没有注视这近处的风景了。
(选自《读者文摘》2018年11月01日,有删改)
18
1.本文写了“擦鞋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4分)
2.结合语境,请从描写角度赏析第⑨段画线句子。(4分)
这时,她抬起头来,再用手抹抹我的鞋面,无一丝灰尘,又轻轻地向鞋面上吹一下,再抹一下,舒口气,她轻轻地抚一下自己额头上的秀发,站了起来。
3.联系上下文,研读第⑪段画线句子,分析擦鞋女人说这句话时的神态和情感。(4分)
她却没有接话,过了一会儿才说:“我是劳碌命,动惯了,一时半会儿还真是歇不下来……”
4.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⑮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5.结合全文,具体分析擦鞋女人的形象特征。(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1分)
跳街舞的男孩
朱卫国
①罗老师走进教室时,发现学生晨读声音不大,稀稀拉拉的,有些意外,更有些恼火,后天就是期末考试了,竟如此萎靡不振!学生见老师面有愠色,便慌乱地读起来,顿时书声鼎沸,好不热闹。再仔细一看,学生的课本下,都压着一张红色纸页,罗老师看了个究竟,气不打一处来——“嘉禾街舞社”暑期招生火热进行中,好家伙,竟把广告单发到课堂上来了!
②李嘉禾,你干的好事?罗老师尽量压住心中怒火,语气中有风雨欲来之势。
③你跟我到办公室来!
④李嘉禾跟了出来,宽大的白T恤上印着黑白舞照,透着几分痞气。
⑤你这是拆我台吗?这一招搅得很及时啊!还考什么试?初二一班的成绩摆了年级的尾,你跟我负全责!
⑥老师,我没这个意思,我只是想证明给我妈看。下学期我不想读了。
⑦罗老师吃了一惊,觉得有必要弄清原委,情绪也缓和了许多。印象中这孩子成绩不错,天资聪颖,满脑子都是街舞,就是爱玩爱动,没少挨过训,以前跟家长沟通过,最近两个月沉稳了许多,没想到一爆发,就是大动作了。
⑧你妈不赞成你跳街舞,是吧?罗老师知道他家长的态度,明知故问。
⑨李嘉禾点头。
⑩那你还越发狂乱了?还什么嘉禾街舞社?还什么火热招生?你这是跟谁干呢!
我不跟谁干,我就是想证明给我妈看,我爱街舞,我要靠街舞创业。跳街舞不是什么不正经的事儿!
李嘉禾越说越激动。初三我不读了,跳街舞也可以跳出名堂来!
罗老师噗地一下笑出声来:所以你要赶在期末考试之前,招一批学徒?
那好,你先安心考试,如果成绩没下滑,我替你招这个生,保证火爆。李嘉禾眼一亮,有些不相信。
头一回遇到这么决绝的学生,罗老师感觉背后的信息量太大,非得家访才弄得清。李嘉禾回教室后,罗老师迅速登门了解情况。
李嘉禾的妈妈接待了罗老师。罗老师把情况一说,她已经哭得说不成话了。
原来,李嘉禾的爸妈已经离了婚。妈妈带着李嘉禾过,本想着儿子还听话,成绩也还好,算是点慰藉吧,没想到儿子又偷偷爱上了什么街舞,一发不可收拾!
妈妈越是反对,少年的叛逆越是迸溅,李嘉禾甚至逃课躲到校园角落里,刻苦练习,非得要跳出个惊天动地来。看来,心结还得用心来打开,这样吧,后天下午四点,学生期末考试结束,你到学校来一趟,我们一起来打开李嘉禾的心门。罗老师胸有成竹地说。李嘉禾妈妈将信将疑。
这天下午,考试结束铃一响,罗老师在学校广播里发布了海报,特别邀请全校师生前往一号篮球场观看个人街舞表演,并有好礼相送。
被罗老师带到布置好的场地时,李嘉禾激动得不知所措,红红的会标上印着“李嘉禾街舞表演个人专场会”
18
。音乐一起,四围掌声如潮,此刻,他觉得自己站在了世界的中心,一方小舞台竟如此辽阔,如此辉煌。
青春与活力,力量与变幻,在一个个舞姿中演进、迸发、飞越、升华,李嘉禾的舞技一鸣惊人,博得阵阵喝彩,他仿佛舞的精灵,特地来到人间诠释街舞的魅力。
李嘉禾的妈妈隐在观者中,眼里噙满泪水,那一刻,她第一次感到作为母亲的自豪。
表演结束,罗老师上台隆重推介李嘉禾,并宣布,学校暑期免费提供场地开办嘉禾街舞兴趣班,由李嘉禾担任教练,打造我校第一个精品兴趣社,有意者现场报名,零学费……
收拾场地时,李嘉禾仍沉浸在兴奋中,看着罗老师满是汗水的脸,他既感动又愧疚,心里在暗暗使劲,一定要努力,不能让罗老师失望。
罗老师,真的要谢谢你。有点遗憾,要是我妈在现场就好了。
罗老师笑了笑,手一指,你看——李嘉禾的妈妈正站在不远处,擦拭着脸上的泪花,向儿子走来。
1.本文写了罗老师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分)
2.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中的“激动”分别表现了李嘉禾怎样的心理。(4分)
(1)李嘉禾越说越激动。
(2)被罗老师带到布置好的场地时,李嘉禾激动得不知所措,红红的会标上印着“李嘉禾街舞表演个人专场会”。
3.看着罗老师满是汗水的脸,李嘉禾为什么“既感动又愧疚”,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4.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罗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5.结合全文,分析文章这样结尾有哪些妙处?(5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我与父亲的秘密
马德
①我很为有这样一个父亲而丢人现眼。
②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曾经留过一个《我的父亲》的作文题目,同学们都写了很多,整整一节课,我却只字未写,我不知道怎么去写这个每星期都到城里为人家搓澡的父亲。除了夏秋地里忙的时候,偶尔还可以看到他。冬天,几乎整整一个冬天,便很难再看到他的影子了。到别的伙伴家玩,看到人家的父亲坐在炕上和一家人有说有笑的温暖情状,我的心里就涩涩的,说不出的难受。
③就因为那篇作文,语文老师把我叫到办公室,老师问,李小乐,你的作文为什么仅仅写了那么几行文字。我半天一句话没说,我以我的沉默反抗着与老师谈父亲的事倩。阳光从宽大的窗户照进来,照在老师的脸上,老师的面容在耐心中泛着慈祥的光芒。他想尽办法,想与我沟通我与父亲的情况,但任凭他怎么说,我始终沉默着,一句话也不说。
④这样的父亲,没什么可说的。
⑤然而,没有料到的是,我快上高中的时候,父亲便不再去城里了。隐约听他说,好像要和别人一块儿去做买卖,便辞去了为人家搓澡这个活儿。我说不出是高兴,还是解脱,总之似乎一下子轻松了许多。其实,父亲还不知道,我原本并不打算去上高中了,因为高中就在城里,我不想让同学们知道我是搓澡工的儿子,更怕哪一天,突然在大街上看到他。既然他不去搓澡了,我便开始筹划上高中的事情。报到的那一天,父亲说,我去送送你吧。我说不用了,父亲便不做声,默默地住一边帮我拾掇。就在我跨上自行车的那一刻,他一下抓住车把,颇有些坚决地说,你没出过门,还是让我送你去吧。我一口回绝了父亲,连头也没回就走了。父亲一个人,在坡上望了我许久。
⑥上高中的那一段日子是快乐的。不仅是高中的学习生活让我快乐,更重要的是,父亲终于不再是一个搓澡工了,每次月休回家的时候,我都会看到父亲和母亲在家里等我回来。我兴高采烈地给他们讲学校里发生的事情,他们一边认真地听,一边不断地额首微笑。看得出来,父母也为我在学校取得的成绩而自豪。
⑦高三的那一年冬天,我回到家已经很晚了,只有母亲一个人在。我问,父亲呢?母亲说,出去好几天了,还没有回来.我便有些怅然。睡到后半夜的时候,院里响起沉闷的咳嗽声,父亲回来了。父亲的棉帽子上须髯上挂白着白的霜,像一个圣诞老人一样。推门进来,他便眯眯地冲着我笑,说,小子,看,给你买来了啥。说完后,父亲便从挎包里倒出几本书来,我一看,竟然是一整套的
18
《高中各科复习综合训练》。我翻着崭新的书,心里有说不出的高兴。父亲抚摸着我的头,不断地重复着,好好学吧,好好学吧。那一刻,我的心里突然间涌动着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异样感觉,后来我知道,那叫幸福。
⑧高中毕业后,我考上了大学,然后,又分配到另一座城市。一次,我遇到了初中的语文老师。他说,你还不知道吧,你父亲为你付出了多少。见我愣在那里 ,他接看说,那年,我把你作文中的情况反映给你父亲后,他便以做买卖为名义,偷偷地躲着你和别人,到邻县的澡堂里搓澡去了。为了不让你知道,约摸你什么时候月休,他就什么时候提前等在家里。就连你们村里的人,也不知道你父亲那几年到底在忙什么 ……
⑨这就是一个父亲为孩子的成长所付出的。若干年之后,我理解了父亲,我也知道了一个孩子的虚荣给父亲带来了什么。是的,卑微的父亲没有别的手艺,为了养家糊口,他有的只是劳作和承受。
⑩后来,我一直没有问过父亲这件事,我不想把它捅破,我想珍藏起来,用一生的时间去体味饱含于其中的辛酸。前些日子,我洗澡,父亲正坐在沙发里看电视,我说,爸爸,给我搓搓澡吧。就在父亲给我搓下去的那一刹,我发现,我哭了,父亲也泪流满脸。
(节选自《新青年》)
1.文章采用时间顺序,写了“我与父亲”的哪几件事?结合文章内容进行概括。(4分)
时间
事件
初中时
我因为父亲搓澡工的身份以及父亲疏于对我的陪伴,不愿意将父亲写进作文。
高中时
(1) 。
大学之后
(2) 。
多年之后
决定珍藏父亲的谎言,让父亲给我搓澡,父子俩泪流满面。
2.文章题目中“我与父亲的秘密”,“秘密”是什么?为什么我始终没有在父亲面前捅破这个秘密?(4分)
3.结合全文,具体分析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4.第⑨段画线句中,我的“虚荣”指什么?从哪里可以看出来?(4分)
若干年之后,我理解了父亲,我也知道了一个孩子的虚荣给父亲带来了什么。
5.文章最后一段写道“我哭了,父亲也泪流满脸。”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我和父亲哭的原因。(4分)
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1分)
黑夜里的境遇
禹正平
①知青年代,我下放在一个偏远的小山村。一天晚上,我们几个知青在大队部刚开完早稻抢插动员大会,急着往回赶路。那天刚下过雨,山村的夜一片漆黑,我们凭着感觉匆忙走在泥泞的土路上。
②我怕踩湿脚,努力去分辨眼前的路,但脚下黑黝黝的,偶然见到一个淡淡的亮点,以为那是一块平整的路面,于是径直踩上去,却是一洼积水,心里顿时涌出一种难以言状的失落感。同行的老乡说,亮光的地方是水,漆黑的地方是路。果然,依照老乡的说法,避开那些亮光,一直走到知青屋,我再也没有踩湿脚。
③如今,我早已离开了那个小山村,成了城市的一分子。为了奔自己的前程,我带着美好的向往奔波在人生路上,风餐露宿,艰辛辗转,有时看似找到了一段光明的道路,却陷入了糟糕的境地。突然想起当年老乡所说的话,才慢慢明白,不只是泥泞的乡间夜路上,在人生的路上,有时那些看似光亮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坦途,很可能是打湿你信念的积水之渊。
④那年,是我下乡的第一年,冬天来临时,我的房间里冰冷冰冷的,找不出一块取暖的木炭。
⑤
18
过了几天,我跟着老乡去50里开外的大山里挑炭。天刚蒙蒙亮,我们已吃过早饭,每人带了几个熟红薯当中餐,各自挑着一担箩筐出发了。一路翻山越岭,中午时分,我们来到一座大山的半山腰,争先恐后地钻进刚烧好的木炭窑。我们平时买的木炭是黑色的,而刚烧好的木炭是灰白色,留有二三十度的余温。装好木炭,称好重量,我们陆续走出炭窑,吃完中餐,便开始往回走。
⑥第一次进山挑炭,我显得有些兴奋,不晓得怎么分配体力,挑着80来斤的木炭,一路急匆匆地往前赶,还没到回程的三分之一,脚就开始抬不动了,每走一步,好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慢慢地我落在了其他人的后面。
⑦冬季日短又是山路,我走走停停,心里只有一个愿望,再难也要坚持走回去。可是当黑夜来临时,我离知青屋还有10来里。这时,山道弯弯,荒野无人,黑影幢幢,已看不清脚下的路。落单的我有些害怕了,慌乱之中,一脚踩偏,摔倒在路边的灌木丛里,右脚割开一道长长的口子,箩筐里的木炭散落一地。当我狼狈不堪地收拾好一地鸡毛,再次上路时,才发现脚也崴了,无助的我只能一瘸一拐地艰难前行。不知什么时候,天下起了小雨,汗水伴随着雨水湿透了衣衫,坎坷黢黑的山路将归程变得更加艰辛……当转过又一个山坳,孤独无助的我惊喜地发现山对面几位老乡举着火把,高喊着我的名字寻我而来。那一刻,我泪流满面……
⑧许多时候,上帝给了我们黑暗的境遇,但是并没有剥夺我们向往光明的权利;给了我们坎坷的遭遇,但并没有剥夺我们战胜困难的勇气。人生旅途,山高水长,不如意事常八九,最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向困难低头,而是要学会在黑夜中,在自己的心里点亮一盏前行的灯,痛并快乐着走下去,完成那一时段该完成的使命。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第9期)
1.文章以“我”在黑夜里的境遇为线索展开叙述,阅读全文,补全故事情节。(4分)
下放乡村,雨夜赶路→A →B →摔倒割伤,感悟境遇
2.结合全文,说说你对第③段画线句子的理解。(3分)
不只是泥泞的乡间夜路上,在人生的路上,有时那些看似光亮的地方,并不一定是坦途,很可能是打湿你信念的积水之渊。
3.请结合语境,按要求赏析下面句子。(6分)
(1)挑着80来斤的木炭,一路急匆匆地往前赶,还没到回程的三分之一,脚就开始抬不动了,每走一步,好像灌了铅似的沉重,慢慢地我落在了其他人的后面。(从修辞角度)
(2)这时,山道弯弯,荒野无人,黑影幢幢,已看不清脚下的路。落单的我有些害怕了,慌乱之中,一脚踩偏,摔倒在路边的灌木丛里,右脚割开一道长长的口子,箩筐里的木炭散落一地。(从环境描写或人物描写角度)
4.第⑧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这一段在文中起了哪些作用?(4分)
5.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不可避免的会遇到各种黑夜里的境遇,联系你的亲身经历并结合文本,说说你如何看待这些黑夜里的境遇。(4分)
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故乡气味
①北方的冬天,空气清冷干燥,无风亦无霾时,若在阳光下深呼吸,冰凉的鼻孔里,有一种熟悉味道旋转着钻进来,是故乡过年的气味。
②故乡的年,是一个气味的年。从腊月开始,人们开始准备做各种馍馍,面和水交融的气味,酵母和蒸汽蔓延的气味;接着,人们开始炸鱼、炸丸子、炸黄面肉,散发出脂肪和油的气味,大料和葱姜的气味;再接着,就被火药的气味瞬间铺满。从大年三十开始,一夜不停的鞭炮,让故乡的年一点也不寂寞,只是稍微有些刺鼻,等不及散去,又有了糖和点心的气味,香烟和白酒的气味,它们从串门走亲戚的人身上散发出来,带着热情和疲惫,带着欣喜与期盼。过年的时候,在故乡,不看日历,闭上眼,呼吸一口空气,也能闻出一个大概的日期。
③故乡的气味,不光是在过年,四季都独特。那些独特的气味很难去具体描述,而且,只有故乡的人才能清晰地分辨。像出生在乌苏里江的大马哈鱼,在大海深处成长,产卵期时逆流而上回到故乡,凭的就是对母河气味的记忆。莫言曾说,“母河的气味,不但为它们指引了方向,也是它们战胜苦难的力量。”
④每个人的记忆中,故乡都有许多种气味难以忘怀。在我上小学的某一年春天,因为出疹子,我一个人闷在家里,盖着厚厚的被子,不敢见风。终于到了快好的时候,我实在忍不住推门出去,一股刺鼻的槐花香扑面而来。我抬起头,刺眼的阳光中,外面一树树槐花在风中摇曳,香得让人感动。我几乎愣在了那里,忘记了自己还没有出完的疹子,第一次觉得生命如此美好,如槐花迷人的香气。
18
⑤到了夏天,故乡又换了一种气味。那时没有空调,闷热的夏夜,人人都睡在凉席上,凉席有草编,有藤编,也有竹编,一个夏天,就能睡出一层人形包浆。若睡得沉,早晨起来,脸上还留着凉席的花纹,鼻孔里是竹子、草和汗混在一起的气味儿。
⑥秋天的故乡,气味更接近旷野。枯草的味道从乡村飘到县城,那种刚刚收割的气味,还带着些许镰刀的铁锈味,即将腐朽,即将燃烧,即将和土地永别。有一年秋天,在城郊的田野,我和两个哥们买了一提啤酒,就着一袋牛肉肠,在夕阳下痛饮。那时候我们二十出头,未来有无限可能,又都不知未来究竟如何是好。在一个水坑沿上,点了一把火,蹿得老高,火苗映在水上,映在三个年轻人的脸上,他们不再是少年,从少年到青年的那个秋天,故乡给他们留下了火的气味。
⑦每个人的故乡,都有独特的气味,留存在了自己的DNA里。前不久,在去锡林郭勒盟的一次晚餐上,大家都喝多了,一位考到清华的本地老兄,突然举杯站起来,说起了一件往事。二十多年前,他刚去北京读书时,很少回家,有一次,他偶然看到一辆马车从清华门口经过,马身上一股他很久都没有闻到的气味,是他从小就熟悉的草原的气味,他一下就愣住了,情不自禁地跟着马车跑,从清华跑到了中央民族大学,赶马车的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莫名其妙地看着这名狂奔的少年……讲到这里,他已泪流满面。
⑧我不知道他是否看过《静静的顿河》,肖洛霍夫在书中描写了草原的青草味、干草味、腐草味,还有马匹身上的汗味,还有哥萨克男人和女人们身上的气味。小说的卷首语里有这么一句:“哎呀,静静的顿河,我们的父亲!顿河的气味,哥萨克草原的气味。”
⑨这是每个人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故乡的气味。
(选自《文苑》2018.11.13)
1.文章以“故乡的气味”为线索展开叙述,阅读全文,补全下面表格。(4分)
故乡过年的气味
面和水交融的气味,酵母和蒸汽蔓延的气味;脂肪和油的气味,大料和葱姜的气味;火药的气味;香烟和白酒的气味。
故乡春天的气味
A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故乡夏天的气味
夏天竹子、草和汗混在一起的气味儿。
故乡秋天的气味
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每个人的故乡气味
都有独特的气味,只有故乡的人才能清晰地分辨。
2.请结合语境,说说第②段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过年的时候,在故乡,不看日历,闭上眼,呼吸一口空气,也能闻出一个大概的日期。
3.阅读全文,第③段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5分)
4.第⑦段中“讲到这里,他已泪流满面”有着丰富的内涵,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4分)
5.文章结尾说“这是每个人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故乡的气味。”结合你的经历,描述你难忘的一种故乡的气味。(4
六、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1分)
父亲的光
周进平
①那应该是一个很特别的冬天。父亲所在的石灰厂垮了,他成了一名普通的农民,心情郁闷到了极点。父亲又大病一场,恰好那个时候,奶奶从梯子上摔了下来,摔得很重,经抢救才保住了性命。还有弟弟在一棵树上玩耍,树枝插进了眼角,在省城大医院里动了手术,差点瞎了。
②这突如其来的一系列打击,特别是经济上的打击,让整个家庭笼罩在巨大的阴影当中。
③
18
直到有一天下午,我放学回家,还没有进家门,就听到父亲与母亲那熟悉的谈笑声,这声音非常悦耳。我一进门,父亲就拉我过去,这让我有点受宠若惊,他指着地上一堆莲藕给我看,那些莲藕还没有洗净,被黑色的淤泥包裹着。这天,父亲去挖湖藕了。家乡有许多湖泊,野藕遍地是,但是相对好挖的地方已经被人承包了起来,只有那些湖泥很深,相对贫瘠的地方可以任意挖。但要挖起来也是相当费力,若肯出力,掀开一大片湖泥,在一米多深的地方,还是能够挖到一些野生的莲藕的。于是,失去工作的父亲干起了挖藕的营生。
④于是父亲开始早出晚归。晚上回家,在清点藕的斤两的时候,父亲即使再累,也会凑到称秆边看斤两,再用粉笔头在墙上写下数字,他很得意,犹如自己拿到了一张满分的试卷。
⑤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都不知道父亲挖藕的地方,更不知道他是先将冰块敲碎,弄干湖里的水,再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越挖越深,掀到上面的泥越堆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到人影了。
⑥弄清楚了父亲在挖藕的地点后,每个周末的中午就由我给父亲送饭菜和酒。第一次给他送饭的时候,我差点哭了。一大片的泥泞地里,到处是翻开的淤泥,遍布大大小小的坑洼。寒风刺骨,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很难发现父亲的身影。我跑到湖堤的高处,只望到黑茫茫的一片,我大声地喊“爸爸”,一遍一遍声嘶力竭,声音一下子就消失在宽阔的湖面,没有一丝回响。我沿着湖堤来回地跑,不停地呼喊,北风呼呼地叫,把我的呼喊都吹向了身后。我心里焦急万分,怕饭菜很快凉了,更害怕在严寒的冬天里会有更可怕的事情发生,我不敢想下去,一边“哇哇”地哭了起来,一边冲进了湖里的淤泥里。沿着风干了的湖泥,我爬上了一个干枯的泥堆,四下望了望。
⑦我突然看见在几百米的地方有一丝微弱的亮光从某一个泥坑里发出来,内心一下子振奋起来,快步地朝那个方向跑去,一双鞋都深陷到淤泥里,差一点儿滚进了挖藕挖的深坑里。
⑧我多么希望父亲就在那里,那怕他是睡着了,或是受点小伤。当我的呼喊声已经足够传到那个泥坑的时候,从里面钻出来一个人影,那就是父亲,是他,他正在张望。刚刚止住的眼泪一下子更汹涌地淌了下来,我突然感觉到自己累得上气不接下气,嗓子干冷得难受极了,我蹲了下来,擦了擦鞋子上的泥,抹干了眼泪。他一边打开饭盒,一边要我坐下,问:“你是怎么找到我的?”我没有跟他说我是如何慌张,如何艰难地找到他,只是说:“这边有一丝亮光。”父亲挖得太深,四周的泥堆得太高,里面看不见,他开着一个矿灯。
⑨那一年冬天,父亲挖了65天藕,一天都没有间断过,挖到了过年的费用,挖到了开年的学费,同时也戏剧性地戒掉了几十年的烟瘾。
⑩这么多年,我一直不敢忘却那盏灯的亮光。父亲从村干部到厂里的中层领导,应该来说还是比较顺利,中年却遭遇到了许多不幸,那段最困难的年月,应该是父亲人生最为灰暗的日子。但作为家中的顶梁柱,父亲挺了过来,他像一盏灯一样,在我们最惶恐、最无助、没有方向的时候,教会我们怎么去做。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8年9期,有删改)
1.结合第⑥~⑧段,补全下面表格。(4分)
事件
感情变化
很难发现父亲的身影
A__________________
看见微弱的亮光
振奋起来
看见父亲在张望
B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6分)
(1)他是先将冰块敲碎,弄干湖里的水,再用工具一点一点地掀铲淤泥,越挖越深,掀到上面的泥越堆越高,不一会儿就看不到人影了。
(2)寒风刺骨,天空阴沉,湖里全是黑泥,很难发现父亲的身影。
3.结合文章,具体分析父亲是个怎样的人?(3分)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标题“父亲的光”的含义。(4分)
5.文中第⑧段找到父亲后,“我没有跟他说我是如何慌张,如何艰难地找到他”,请紧扣文章内容,描写“我”此刻的心理活动。(4分)
七、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最美是荷花绽放的心
①
18
初秋的一个中午,丝丝缕缕的阳光从大朵大朵白云中透出,清灵、透明,仿佛触手可及。绸缎般柔软的风在荷塘上空荡漾。片片荷叶闪烁着青翠的光泽,一如荷叶上滚动着晶莹的露珠。荷花正如火如荼地开放,粉粉嫩嫩的,那感觉就像孩子翘首嘟起的嘴。我闭了眼,凝神谛听,似乎已经融入荷花开花的世界中:鸟儿啾啾清唱,风儿呢喃絮语,水在荷花下眨着调皮的眼睛……远处一群孩子叽叽喳喳走来,给整个荷塘带来活跃和清纯的气息。
②我从遐思中醒来,忙举起手中的相机,按下快门,记录着眼前天然的水彩画。
③一大帮孩子向我这边涌来。大的孩子大约只有十来岁。他们脸上绽放着天真的微笑,宛若眼前盛开一朵朵粉粉嫩嫩的荷花。一个大一点儿的男孩儿躲躲闪闪地来到我的身边,流露出胆怯的目光望着我手中的相机。半天,他憋红了脸,吐出浅浅祈求的话语:“叔叔,我叫梁衡,你能不能给我们拍一张合影?”我望着他满脸闪动着若荷花含苞待放的期待,莞尔道:“可以啊!”那个男孩儿忽闪着眼睛说:“等我一会儿,我回去把朋友小娟喊来一块儿合影。”说完,飞快地跑到孩子当中,大家像叽叽喳喳的麻雀议论着什么。须臾,一个男孩儿向村庄跑去。
④大约半个钟头的时间,那个回村庄的男孩儿连拉带拽着一个小姑娘向荷塘这边慢腾腾地走来。我当时很纳闷,这群孩子到底在玩儿什么把戏。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那个大概叫娟子的小女孩儿被那个回村庄的男孩儿带到我的跟前。只见女孩儿低垂着头,脸上铺满忧戚的神色,这让我更纳闷了。
⑤那个叫梁衡的男孩儿转身又来到我的跟前,歉意地说:“叔叔让你久等了,不好意思!”说完,他冲大伙儿发话了:“我们今天请叔叔给我们照一张欢乐合影,大家说,好不好?”除了那个女孩儿缄默不语,大家异口同声喊道:“好!”梁衡接着发表倡导言:“我们都露出最真的微笑,让叔叔给我们拍照!”他说完,让大家围着小姑娘蹲成弧形,那个小姑娘就站在大伙儿的中间。梁衡对满脸忧戚的女孩儿下达了命令:“娟子,为了完成整体合影,你现在必须快乐起来。”女孩儿点了点头。我举起相机发了话:“大家笑一笑,我拍照了!”那个女孩儿终于露出了笑脸。我急忙按下快门,“咔嚓”一声,把他们欢笑的一瞬定格。拍完照,梁衡接着宣布:“大家以后都要像刚才拍照中的自己,永远都快乐欢笑着……”
⑥孩子们拉着娟子欢快地离去。梁衡却迟迟没有挪步。他见伙伴们走远,悄声地告诉我:“刚才拉来的那个叫娟子的姑娘是我的远房表妹。她的父母三个月前出了车祸,她双亲都死于车祸中。她现在住在姥姥家,插班进来,和我们在一个学校读书。父母都死了,她很伤心,整天都愁苦着脸。今天,她终于露出了微笑。谢谢你叔叔。”说完,向我深深鞠了一躬。
⑦我一下子明白了:刚才那群孩子之所以皆蹲着,让那个姑娘站着拍照,是为了她!让她从忧伤痛苦中解脱,还原属于她的快乐生活。
⑧收好相机,望着孩子们远去的背影,我震颤了:这初秋最美的景色并非仅仅是满荷塘粉粉嫩嫩绽放的荷花,而是这群纯真灿烂的孩子们,他们就是荷花绽放的心——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我更知道,没有爱之荷的根系孕育,没有春天的萌芽、夏天的延续,这初秋的美景和震撼将不复于我的眼前。
⑨远处,荷叶田田,馨香荡荡……
1.选文以“最美是荷花绽放的心”为题,有什么作用?(3分)
2.结合语境,品析选文第③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半天,他憋红了脸,吐出浅浅祈求的话语:“叔叔,我叫梁衡,你能不能给我们拍一张合影?”
3.选文写女孩儿低垂着头,脸上铺满忧戚神色的来到“我”面前有什么用意?(5分)
4.选文第⑥段中梁衡为什么要等伙伴们走远后,告诉“我”小娟的经历?(5分)
5.选出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3分) ( )
A.选文通过大量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细腻而真实地写出了梁衡和他的朋友们对小娟的关爱。
B.经过半个钟头,梁衡带着一群伙伴和小娟前来合影,这时的“我”已经对合影的事很不耐烦。
C.选文第⑥段是插叙,交代了小娟双亲因车祸罹难的背景,表现了小娟身世的悲凉和梁衡的懂事。
D.“我”在得知事情的原委后,为孩子们的善举动容,他们的善行就如同满池绽放的荷花一样美。
七、(20分)1.(3分)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赞美孩子们纯真灿烂的美好心灵(1分);作为文章的叙述线索,暗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叙写孩子们帮助他人绽放美丽的故事(1分);标题新颖温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4分)“吐”在选文中是说出来的意思(1分),突出了小男孩面对陌生人胆怯、淳朴的性格特点,衬托出男孩为人着想的善良品格(3分)。
18
3.(5分)设置悬念(1分),通过写女孩儿合影时慢腾腾地走来及合影时的满脸忧愁,先把小娟的忧愁抛给读者,而不说明原因,设置悬念,引起了读者的注意与思考(2分),达到突出主题的目的(2分)。
4.(5分)梁衡迟迟不走是因为他希望能在小伙们离开后告诉我他之所以请求我为他们合影的原因(1分),向我同意为他们合影并久候他们表示感激(2分),同时也是为了保护好小娟,不给小娟造成二次伤害(2分)。
(3分)B
【解析】B项可定位到选文第④段,依据选文第④段“我当时很纳闷,这群孩子到底在玩儿什么把戏。就在我胡思乱想的时候”可知“我”对这群孩子们的举动感到诧异和纳闷,原文并未陈述“我”因等候了半个小时而感到不耐烦,B项表述有误。
八、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妈妈的厨艺
颜巧霞
①我妈说话爱用比喻,那些比喻很俗气但又像菜市场上浓妆艳抹的女人,让人印象深刻。她在外婆膝下做女儿时,不会煮饭,她这样形容自己:“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都说环境造就人,我妈为人妻、为人母后才有了相当了得的厨艺,烹炸煎煮全部得心应手,无师自通地成为了一名乡村厨子。
②每一个身处童年时期的小孩子,都像原野上的草般疯长。而“长”常常伴随着一个字“吃”。幼时的我们问得最多的话就是:“妈,家里有没有好吃的?”其实,贫穷的家哪有什么好吃的?但一个母亲总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失望的。母亲能拿得出来的,无非是自家鸡下的蛋、自家种的大白菜、花生、豆子等。鸡蛋还得拿到集市上,换来一点小钱贴补家用。我妈常用一个鸡蛋给我们做蒸蛋,她在鸡蛋里放上一把炒米、一摊细细的肉末,撒上葱花,最后蒸出了一大盘别具风味的蛋,让我们吃得心满意足。一颗卷心菜,我妈把白色的梗和黄绿色的叶分开切,菜叶切成大块儿煮汤,白色的梗切成比小指头还细的条儿,下锅里加大量的猪油爆炒,这样做出来的菜特别下饭。我妈也给我们做零食,从花生种子里选出个小、卖相不好的,等攒够了一碗,就给我们炒挂霜花生米吃。挂霜花生米——花生米上好像裹了一层薄薄的秋霜,邻家主妇们谁也不会,这让我和小弟的虚荣心在小伙伴中得到了极大的满足。我妈做得最好的零食是油炸小鱼。那种一片柳叶儿般长短、细窄的小鱼,人家买来喂食猫,但我妈用来油炸。我妈没花几个钱买回来,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凈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包了一包带到学校去,我立刻就成了最受同学们欢迎的人。
③我去远方念书的时候,曾把我妈做的藕团子带去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说,我妈不开个饭店是我家的重大损失。
④我们日渐长大,家境也渐渐好转,我妈仍然喜欢在做菜上花心思,仍是一腔热情,不留余力给我们做各种美食。可是,母亲的美食留不住我们向往外面世界的心。母亲是一面湖,但是好像鱼儿的我们,怎么甘心仅仅在湖里,不去看看远方的大海,不去尝尝别处新鲜的吃食?新鲜是一种多么强大的力量。
⑤终于有一日,我向我妈宣布,我要去吃别人做的菜了。其实,开始的时候,我并不觉得那位妈妈做的菜好吃,但因为她的儿子,她做的菜,我也就能心甘情愿吃下去。
⑥现如今,我也做了妈妈,妈妈做了外婆,我的女儿也长到会品评菜的口味的年纪。一日,在饭桌上,女儿挑剔地对我说:“我觉得外婆做的菜真难吃。奶奶做的菜就特别好吃!”我点头同意孩子的评价,这并不是孩子偏心和厚爱那一位她的祖母,她只是总是说实在话。
⑦我和小弟离开了家,爸爸去世后,剩妈妈一个人过日子。妈妈再也没有好好地做过饭,炒上一盘青菜可以吃上两天,炖上一碗红烧肉甚至可以吃上三天,她再也不像年轻时候,挖空心思地弄出好吃的。偶尔,我们回家吃饭,她做出满满一桌菜来,不是油多了,就是盐少了,厨艺大不如从前了。
⑧倒是婆婆,因为我们一家子都围在她身边要吃要喝的,有时我还把办公室里听说到的菜名告诉她,想着我们能吃好的她,就总是愿意一试。婆婆还自创了不少菜式,夏季的丝瓜皮炒撒子,冬季的藕干红烧肉,早餐桌上的葱油鸡蛋小饼,晚饭时配粥吃的佛手瓜干……无不让家人称好,外人称道。婆婆今日的厨艺早已不是我当初进门时候的样子,她这位妈妈的厨艺确实是与日俱好,越发了得。
⑨妈妈们的厨艺的确是儿女历练出来的,儿女在,厨艺长,儿女远,厨艺消。“此消彼长”
18
这一说,妈妈们因爱逃不脱。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2018.11.18)
1.阅读全文,补全下面表格。(4分)
时间
妈妈的厨艺变化
童年时期
A__________________
远方念书
妈妈做的藕团子带给来自五湖四海的同学吃,他们赞不绝口
日渐长大
B__________________
现如今
妈妈做的菜真难吃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下列句子。(4分)
(1)我做小姑娘时,连水和米是怎么成亲的都不知道!(从修辞角度)
(2)用大拇指刮去鱼鳞,挖去内脏,洗净之后擦上薄薄的一层盐,放在太阳下晒干。她用小葱拌干面粉做成糊,裹在小鱼身上,再把小鱼下到滚油里炸,炸到面皮金黄,捞出锅来。一口一个,又鲜又脆。(从描写角度)
3.阅读全文,从内容和结构方面说说第⑦段的作用。(4分)
4.结合全文,具体分析妈妈的形象特征。(4分)
5.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最后一段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九、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18分)
做一个寥若晨星的少年
①我当过很久的差生,尤其是在进入初三之后。初三那年新开了化学课,第一次考试我只考了19分。可我并没有在拿到成绩单的时候感到羞耻或难过。未来那么远,成绩有什么用呢?考重点高中?考重点大学?那好像本来就不属于我吧。我不是个叛逆的学生,我只是对成绩“无能为力”——就抱着这样消极的想法,我把一天又一天的时间荒废掉了。
②生活的转机是从那年的12月开始的。原来的班主任生病住院,我们班换了新的班主任兼数学老师。自从他来到班级后,整个班就陷入了低气压。新老师要求每个同学早读前必须先到操场上跑步,患有“早起困难症”的我真是叫苦不迭。
③我本来数学就不好,他上课又喜欢叫人到讲台上做题,我就坐在讲台前面,时刻面临被点名的危险,所以比一般同学还害怕他。如果远远地看见他,宁肯绕整整一大圈再进教室,也不愿和他打照面。
④他上任之后的第一次数学考试,我忘了自己到底考了多少分,只记得满纸都是红色的斜杠。考试之后,他挨个儿找同学们谈话,叫到我名字时,我惴惴不安地捏着衣角百般磨蹭,提心吊胆地走进办公室。我没想到平时凶神恶煞的他这么和蔼,他并没有训斥我,只是看着我满是红色的试卷时轻轻叹了口气。他在帮我分析完各科成绩之后,语重心长地对我说:“有些人凭着家庭和出身,不需要努力就能过上好的生活,但我们不行,对吧?我们得非常努力,才能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对吧?”如此简单的两个问句,让我的耳朵烧红了一圈。
⑤他没再多说什么,就让我回去了。从老师办公室出来,他的话一直在我耳边萦绕,让我明白,作为一个家境一般资质平常的女孩,没有放肆的资本,得用自己的双手去争取另一种生活。
⑥没人知道,是从那天之后,我才决意要变成另一个人。
⑦我不再在课间偷懒,开始缠着同桌帮我检查作业,每天都抽出一节自习课赖在化学老师的办公室里恳求他给我讲解习题,尽管他不耐烦,但我仍然锲而不舍地问下去,求他给我讲第三遍第四遍直到我再也不会做错。我也不再躲着班主任,甚至主动要求去讲台上做数学题,就算全班同学都做完了我还在讲台上苦苦地演算,但我总算克服了自己的恐惧。
⑧几个月悄然而逝,很快就迎来了中考,我只记得自己化学考了满分,总分也挤上了重点中学的分数线。
⑨许多年后,我在毛姆《生活的道路》一文中看他写道:“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生活是由环境决定的。他们在命运的拨弄面前,不仅逆来顺受,甚至还能随遇而安。我尊重这些人,可我并不觉得他们令人振奋。还有一些人,他们把生活紧紧地掌握在自己手里,似乎一切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创造生活。这样的人虽然寥若晨星,却深深吸引着我。”
18
⑩我永远不会忘记自己是怎样逆袭了自己的中学时代。我们的命运从来不是上天注定的,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堆叠出自己的未来。希望你也有相同的勇敢,像毛姆说的,做一个寥若晨星的少年。
1. 选文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4分)
2. 文中的老师教育学生有自己的方式方法,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这位老师的性格特点。(4分)
3. 根据文章④⑤段内容,概括“我”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内容
心理变化
走进办公室
(1)________________
没被老师训斥
意外
聆听老师教导
羞愧
回味老师的话
(2)________________
4. 结合上下文,赏析第⑧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很快就迎来了中考,我只记得自己化学考了满分,总分也挤上了重点中学的分数线。
5.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4分) ( )
A. 第③段中的“所以比一般同学还害怕他”写出了“我”对这位新老师的畏惧,并且直接表现了老师的严厉。
B. 第④段运用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老师,这两种描写方法的综合运用,使老师的形象更鲜明突出。
C.第⑦段是细节描写,通过描写我如何努力做出改变,与前文形成对比,是因为我想证明给老师看。
D.第段引用毛姆《生活的道路》中的话,目的是将文章的立意进一步升华,同时起到点题的作用。
九、(18分)1. (4分)交代了“我”初三那年极差的学习成绩和消极的学习态度;与后文“我”的变化形成对比;突出了老师对“我”的影响之大。
2.(3分)关心学生学习和身体健康(组织晨跑);认真负责(让学生到讲台上做题);对学生谆谆教诲(考试后,挨个儿与学生谈话)
3. (4分)(1)惴惴不安(提心吊胆) (2)顿悟
4. (4分)叙述了“我”在考试前几个月的勤奋努力以及“我”考上重点中学的不易,也表现了“我”当时的庆幸与自豪之情。
5. (3分)D 【解析】A项中“直接表现”,应该是间接表现,A项有误。第④段没有刻画老师的心理,这一段的心理描写的是 “我”的心理,B项有误。文中第段没有表明是想证明给老师看才努力做出改变,C项有误。故选D项。
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巷口的红灯笼
李忠元
①漆黑的巷口突然多了一盏大红灯笼,高高地挂在树上,虽然并不怎么明亮,可有了灯笼照亮,经过巷口的夜归人,步履变得轻松了许多,他们能够看清脚下,轻而易举地找到家门。
②搞此善举的是谁呢?挂灯笼的树下,只坐着个表情漠然、抱着竹竿的盲人。难道灯笼的主人真的是这个看不见路的老人吗?
③总是夜归的心理医生李闯心里感受到了一丝温暖,他开始留心起这件事,终于找到了答案。
④挂灯笼的人果然是那个盲人!每天天一擦黑,盲人就有些急切地一只手执竹竿探路,另一只手提着那盏红灯笼从那间低矮的平房里步履蹒跚地走出来,来到那个巷口,费力地将大红灯笼高高地举起,挂在树上旁逸斜出的一个丫杈上,就慢慢坐下来,面向前方,把自己定格成一个翘首期盼的雕像。
⑤李闯很好奇,慢步走过去,轻轻地开口问:“老伯,您每天在这里坐着,是在等什么人吗?”
⑥老人听有人说话,先是一愣,下意识地耸耸肩膀,抱紧了那支竹竿,答道:“是啊,我是在等孙子啊!他放了学就会回来了……”老人说话时,并没有回头,依旧表情漠然地“望”着远方,好像怕因自己一时疏忽,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⑦
18
老人还说他的孙子是个乖巧的孩子,很听话,在附近的盲人学校念书,成绩好得不得了,将来一定是个高材生!说这话时,老人的脸上没了冷漠,换而代之的是一脸骄傲。
⑧李闯以为自己找到答案了,没了疑问,就撇下了老人,去忙自己的事儿去了。
⑨有一天,李闯回来得更晚,却看到了让他费解的一幕:一个三十多岁的年轻人晚归,抽出手里早已预备好的小竹竿,交到老人手里,而后被牵引着,有意深一脚浅一脚地拐进小巷,进了那间低矮的平房。
⑩这个就是老人的孙子吗?怎么看怎么也不像啊!李闯停下来,想一探究竟。
不一会儿,那个青年却再次钻出平房。李闯很生气地质问道:“你这人怎么这样,每天晚上折腾一个双目失明的老瞎子,还有没有一点人道了?”
那人被李闯这么一问,竟像一个做了错事的孩子,起先是抽抽搭搭,继而掩饰不住地大声哭起来。
李闯不知所措,刚要说什么,那人却转身要给李闯跪下,他一边抽搭,还一边乞求李闯,说:“大哥,您千万保守秘密啊!那个老人不是别人,他就是我的父亲,他的精神暂时出现了一点问题……”
李闯耐心地倾听,真的听到了故事里去了。
原来,一个月前,巷子口修路,本来还很宽的路面,却不知为何今年突然瘦身了。老人的孙子在离巷子口不远的盲人学校念书,孩子虽然看不见路,可自己却非常自立、自强,上下学都不用人接送,一连上了五年都没什么差错,可这次修路,却不知为何把路修窄了,青年贪黑起早忙着在外面打工养家糊口,忘了交代孩子,没想到儿子放学了,从学校到巷口40米的距离,他还是照旧走了90步就拐弯了,拐弯撞树上也好,可偏偏市政在那里又新修了一个马葫芦,当天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孩子冲上马路牙子,就掉了下去,当时天黑还下着雨,马葫芦里积满了水,刚一入水孩子还将那支小竹竿举过头顶晃动,企图引起路人的注意,可巷口太黑了,没人发现晃动的竹竿,孩子挣扎了半天,终于溺水身亡……
青年说到这里,已是泣不成声。
此时,李闯的眼里也涌出了泪水,但他还是强忍着,继续听着这个让人无比痛心,又异常令人感动的故事──
孩子的爷爷接到邻居报信,当即就昏了过去,等老人醒来后,他就像变了一个人,魔怔了一样,每天天一擦黑,他就点上灯笼,吃力地摸到巷子口,把灯笼挂在树上,坐下来,慢慢等孙子放学,直到青年下班回来,悄无声息地扮演孙子角色,让他牵着回到家里,他老人家才能安心地上床睡觉!……
青年最后哭着说:“大哥,老人都这把年纪了,我能装装孙子,也算是尽孝了吧!”
李闯很受感动,在李闯的劝说下,青年把老人搀到了他的心理工作室,经过李闯一段时间认真细致的心理疏导,老人的病终于痊愈了。
老人再也不去那个巷口守夜了,可那个没有路灯的巷口,还是每晚都挂着一盏大红灯笼,风雨不误。那是盲人老伯坚持要挂的。他说:“有了这盏大红灯笼,那些走夜路的人才不会像孙子一样迷失方向!”
(选自《小小说月刊·下半月》2018年7期)
1.请按照故事发展的脉络,从李响的角度补全情节。(4分)
情节
事件
开端
对巷口突然挂上红灯笼感到奇怪
发展
①
高潮
②
结局
免费治愈盲人老伯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老人说话时,并没有回头,依旧表情漠然地“望”着远方,好像怕因自己一时疏忽,丢了什么东西一样。
(2)他还是照旧走了90步就拐弯了,拐弯撞树上也好,可偏偏市政在那里又新修了一个马葫芦,当天马葫芦盖偏偏让人偷走了。
3.第⑫段中青年“起先是抽抽搭搭,继而掩饰不住地大声哭起来”,这一细节表现了青年怎样的心理?(4分)
4.第⑮段运用了那种叙述方式?有什么作用?(4分)
18
5.作者为什么要通过李闯的眼光来讲述盲人老伯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1.(4分)①从盲人老伯嘴里知道挂灯笼是为了等孙子回家 ②从青年口里知道盲人老伯因孙子去世悲伤成疾
2.(4分)(1)写出了老人因孙子去世后悲伤成疾、对外界无所知觉、一心牵挂孙子的状态,表现出老人对孙子的极度思念之情。
(2)准确刻画出孩子的去世令人意外,表现了青年因为儿子意外去世后的悲伤、难受心理。
3.(4分)表现了青年被责备后的难受,以及为儿子意外死亡及父亲的悲伤成疾而感到无比痛心的悲伤心理。
4.(4分)插叙;(1分)青年回忆孩子出事的经过,交代了盲人老伯挂红灯笼的原因,丰富了文章内容,推动了情节的进一步发展(3分)。
5.(4分)①李闯是小说的线索人物,通过李闯的见闻将老人挂红灯笼的前因后果交代得清清楚楚;②从李闯的角度对事实进行客观描述,显得更真实,更具有说服力;③李闯作为事件的参与者,无偿治愈老人的心理疾病,进一步突显出文章中心,使读者产生共鸣。(每点2分,共4分)
十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八岁那年的玉米地
田中美
①确切地说,那年我还不满八岁。那一年,父亲在城里上成人中专,弟弟只有六岁,家里所有农活落在母亲一个人身上,而母亲偏偏又常年体弱多病。
②那天夜里,我是在睡梦中被母亲从床上拎起来的,村里的大喇叭正扯着嗓门喊:“今晚有冰雹,乡亲们抓紧时间抢收玉米,最好在凌晨三点前干完。”大喇叭仿佛吃了兴奋剂,一遍遍不厌其烦地叫着,宁静的夜一下子被它搅得沸腾起来。
③还没等我反应过来,母亲已经将我扔上了地排车,我的两只眼皮还在不断打架,迷迷糊糊地看到狭窄而不平的小路上演电影般聚满了父老乡亲,他们都在为同一个目标匆匆前进。
④经过长时间的跋涉,我们终于到了目的地,乡亲们疯了般穿梭在玉米地里,我只听到一个个玉米“咔嚓咔嚓”被掰下来。在母亲的催促下,我跟在她身后将掰下的玉米装进蛇皮袋,而且还要负责给母亲用手电筒照明。很快,我便累得蹲下来。可是,我必须跟上母亲的速度,否则只能一个人被远远地丢在无边的黑暗和恐惧中。
⑤不知道究竟过了多久,母亲开始将我装好的玉米背到地头,然后放到车上,本来想着,我可以跟着母亲一起回家。可她却命令我守在玉米地里,理由是,等她回来后,只要喊我的名字,便能找到自家的玉米地。起初我死活不肯,可是母亲声嘶力竭说服我,我只好答应留在玉米地里等她。因为我知道即使在白天,自家的地都很难找,更何况是没有月亮的夜里,我的留守可以为母亲的抢收节省时间。
⑥母亲走后,我才发现,我的选择是错误的。那晚的夜色仿佛一个巫师穿上了浓黑的长袍,我努力寻找,也找不到那轮可爱的月亮。我时而坐下,时而站起来,无论站着还是坐着,在一眼望不到边的玉米地里,都显得那么渺小。忽然,我感觉脚上有什么东西在爬,它小心翼翼地试探着穿过我的脚面,我吓得一动也不敢动。我一向讨厌和害怕小虫子,此时在我眼里,它却变得那样亲切和温暖,至少比黑夜真实得多。
⑦夜色越来越浓,看起来要下雨了,我感觉母亲好像已经走了一个世纪。我多么希望能听到母亲的声音,我支起耳朵,听到风的声音由温柔变得强悍,到处是沙沙声。我吓得闭上眼睛,泥塑般蜷缩在地里一堆掰下的玉米前。不知道什么时候,我开始抱怨母亲,继而是父亲,我怨恨父亲不该去上学,抱怨母亲不该把我一个人留在玉米地里。我甚至想,等母亲回来喊我时,我假装睡熟了,让母亲也害怕一回。
⑧在我的担忧和恐惧达到极点时,终于听到母亲唤我乳名的声音。我心里一阵窃喜,我躲到一个高大的玉米秸后,屏住呼吸,母亲的声音一阵高过一阵。我蹲在地上,不但不出声,还有一种获胜的报复感。
⑨突然有什么东西击中了我的头,接着,又有一个凉丝丝的类似拳头的东西打在我的胳膊上,我害怕了,想哭,却努力让自己不要出声。我听到了噼噼啪啪的声音,那一刻,我感觉整个天要塌下来了。继而我听到玉米秸被扑倒的声音,看到一个黑影跌跌撞撞地朝我走来,边走边叫着我的名字,我终于看到了母亲。
⑩
18
手电筒发出微弱的光,那些光虽然照在我脸上,但我却分明看到了母亲被汗水浇透的脸。看到母亲来了,我害怕她会教训我,就闭上眼睛假装睡着。母亲扔掉手电筒,紧紧抱住蹲在地上的我,一股温暖瞬间传遍全身。母亲的衣服被水浸透了,混着一股泥土与玉米叶的芳香。她的呼吸急促得让人听了害怕,嘴里只有两个字“孩子”。我偷偷吸了一口母亲身上的水,苦苦的,但我却感到了甜。
⑪母亲用自己的衣服将我严严实实地包住,抱起我,飞快地穿过一个又一个玉米秸,我听到了冰雹打在她头上的钝响,听到玉米叶上的锯齿划破她皮肤的声音。在母亲怀里的我再也不想离开,我害怕母亲会再把我丢在玉米地里。突然她一个趔趄,被倒下的玉米秸绊倒在地。我毫发未伤,实在无法装下去,趴在她身旁嚎啕大哭起来。我害怕母亲跌倒了再也爬不起来,我使劲儿拉起地上的母亲。母亲抱着我,她连哭的力气都没了。我听不到母亲的哭声,却感觉到她的泪是那么温热,浇灭了一个孩子心里所有的抱怨和不满。
⑫那天我忘记了自己是怎样回家的,只知道我家的玉米大部分被冰雹击到了土里。当第二天的太阳升起时,我站在地头,看着母亲一点点抠出掉在土里的玉米粒时,哭得一塌糊涂。我跑过去,帮母亲捡拾玉米,却看到母亲低下去的眼里竟然又一次掉出眼泪。
⑬二十多年过去了,曾经的许多记忆都淡为云烟,但母亲怀抱里裹挟着汗水和雨水的温暖依然在。
(选自《润·文摘》2018年10期)
1.阅读全文,将下面故事情节补充完整。(4分)
①半夜被母叫醒,迷迷糊糊→②陪母收玉米,十分劳累→③ →④母唤不答应,暗自窃喜→⑤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面句中的哭分别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1)我毫发未伤,实在无法装下去,趴在她身旁嚎啕大哭起来。
(2)我站在地头,看着母亲一点点抠出掉在土里的玉米粒时,哭得一塌糊涂。
3.请结合语境,品析下面句子。(4分)
(1)那晚的夜色仿佛一个巫师穿上了浓黑的长袍,我努力寻找,也找不到那轮可爱的月亮。
(2)母亲扔掉手电筒,紧紧抱住蹲在地上的我,一股温暖瞬间传遍全身。
4.结合全文,分析第⑪段运用对比手法的作用。(4分)
5.阅读全文,具体分析母亲具有怎样的性格特征。(4分)
十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青藏公路上的等待
葛 闪
①青藏公路,格尔木段。随着路况变得凶险起来,我们的货车和其他车辆一样,放缓速度直至停下,等待着前面的车如蜗牛般缓缓通过。
②那个叫作丹增的小女孩,依然坐在简易帐篷下,和她的母亲一起,为过往的司机提供茶水,且分文不收——我们常在这条路上来往,每当经过这里时都会停下车,顺便喝杯热茶。次数多了,才渐渐地注意到丹增和她的母亲有个很奇怪的举动:每当看到斯太尔品牌的货车经过,都要一一拦下,然后打量开车人的面孔,好似在寻找某个人。
③前方堵塞了,看来要好长一段时间才能通车。我们索性下了车,坐在丹增的帐篷下喝茶聊天。丹增的母亲很热情,给我们每人端了一杯热腾腾的酥油茶,还告诉我们,今天是她们最后一天在这里提供茶水,以后便不来了。
④我笑着说:“你们提供茶水却分文不取,肯定坚持不下去。”
⑤丹增的母亲摇摇头,说,不是钱的事,我们是在等一个司机,等了五个月,终于在今天早晨等到他了。
⑥原来,一年前,丹增的母亲得了场重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后,终于从死神手中挣脱。医生嘱咐,术后要特别注意补充营养。而几年前就丧夫的她,已一贫如洗,哪有钱买营养品?
⑦丹增心疼母亲,利用放学后的时间,偷偷去公路上捡报纸、饮料瓶等卖钱给母亲补充营养。一天下午,丹增在车流间来回穿梭,看得司机们胆战心惊,有的都骂出了口。只有一个货车司机下了车,将丹增拉到路旁,告诉她这样很危险。丹增红着脸、流着泪将母亲的事告诉了司机。司机好心肠,听了丹增的话,顷刻间就落下了泪水,塞了五百元钱到丹增的手里。五百元,在丹增的眼中,是个很大的数目。
⑧丹增的母亲得知此事,待身体恢复得差不多后,就和丹增一起,将免费茶水点开在了格尔木段:这里路难行,交通极易堵塞,过往的车辆到这里都会慢下来,很多司机就会顺道喝杯茶,她们也好顺便留意好心人。
18
⑨“我们等了整整五个月,今天早上终于让我们给逮着了。”丹增母亲说到这里,突然变得兴奋,以至于用词不当,“我们就知道,跑货车的司机一定还会经过这条线的。”
⑩“你们是怎么找到他的?”我问。
⑪“她呀,她认得车的牌子是斯太尔,认得好心人的模样。”丹增的母亲指向丹增,“只要看到斯太尔,我们就拦下来看看,一辆一辆找,肯定能找到的。”
⑫“五个月?你们用五个月的时间在这里摆摊点,就是为了找他?”
⑬丹增的母亲低下头去,有点不好意思:“是呀,丹增这孩子不懂事,接了人家的钱就呆住了,连个‘谢’字都没说。等缓过神来,人家已经走了。”“那你们找他是……”
⑭“我们穷,没什么回报的。只是想当着面,给他献条哈达,说声‘谢谢’。得了人家的帮助,总得表个谢意吧。”
⑮五个月的风餐露宿,就是为了找到那个司机,就是为了说声“谢谢”,任凭我们再怎么想也想不到。
(选自《润·文摘》2018年10期)
1.阅读全文,补全下列故事情节。(4分)
①丹增公路上冒险捡废品为母亲补充营养→② →③为寻找好心人道谢,母女免费摆茶摊→④
2.结合语境,说说下列句中加点词语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理。(4分)
我们等了整整五个月,今天早上终于让我们给逮着了。
3.文章以“青藏公路上的等待”为题有何妙处?请简要分析。(4分)
4.文章第⑮段运用了何种写作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5.有人认为,丹增母女花费五个月的时间在青藏公路上等待好心司机这一行为不值得,你是否同意此观点?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
十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老杨树下
①宿舍楼前耸立着一棵老杨树,树荫底下横了一条绑着磨刀石、悬挂小铁罐的长凳。旁边有个拿菜刀的老太太正与身材消瘦的磨刀师傅侃价。师傅磨一把菜刀要6元,老太太不干,坚持只给4元。我打圆场:“你们各让一步,5块钱磨了吧!”磨刀师傅没吭气,撩起衣襟擦了擦额头上的汗,抬起一双被细密皱纹围裹的干眼狠狠地瞪了瞪我。争执双方各不相让,僵持了一会儿,不欢而散。
②“你这是何苦呢!”我在一旁轻声埋怨磨刀师傅说:“5块钱给她磨了算啦,不就是少收1块钱嘛!”“那不成!”磨刀师傅断然拒绝:“少收她1块,待会儿再来人磨刀,俺不都得少收1块。那俺今晚买干粮、买菜的钱就不够啦!”
③通过交谈,我大致了解到磨刀师傅的人生经历。他姓邵,年近六旬,早先在一家县刀具厂上班,厂子倒闭后回乡务农。妻子多病,三天两头跑医院。为了看病方便,他和儿子陪妻子进城长住。租房、吃饭、看病、买药……全需要钱。儿子每天去建筑工地打工。他的肾有病不能干重活儿,只能凭磨刀的手艺挣一份零钱。我对邵师傅的同情心油然而生,脑子里转悠的只是能为他做点什么。
④这时一位中年妇女提把菜刀走近问:“师傅,磨菜刀多少钱?”“6块。”“呦,怎么贵啦?不都是5块嘛!”“那是过时的行市啦!”我抢着替师傅解释,“眼下企业职工、公务员们不都涨工资啦?干个体服务的价格也该适当涨涨吧!再说这么大热天,他‘吭哧、吭哧’地磨,容易吗?您就别计较这1块钱啦!”听了我这番话,中年妇女默认了6元的价格。邵师傅从随身携带的工具袋里掏出一把小刷子,蘸了蘸小铁罐中的水,滴在磨刀石上,接过菜刀俯身磨起来。趁着邵师傅干活儿,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又倒了一杯凉开水拿到老杨树下。邵师傅此刻正伸出左手大拇指在磨得铮亮的刀刃上试了试,然后把菜刀递给中年妇女,叮嘱说:“这刀刃可锋利,用时留点神,当心拉了手。”
⑤“邵师傅,你先喝口水,再帮我磨磨这几把刀剪。”邵师傅接过水杯连声道谢,仰面朝天一口气喝完,然后开始干活儿。活儿干完后,我对他说:“4把刀剪,该给你24块对吧?”不料他回答:“你送的活儿多,得给你优惠,每把5块。”“那怎么行,不能坏了你的规矩。”
18
我寸步不让地与他逆向侃价,一番拉锯后,邵师傅让步了。我抽出一张50元的递给他。他为难地说:“今儿送活儿的人少,手头没零钱找。”我一把将钱塞进他手里说:“那就别找啦!”他摇头道:“那不成!俺哪能占这种便宜?”说罢他拿着那张钞票转身直奔向邻楼底层的小卖部,不一会儿气喘吁吁地跑回来,先退给我26元,又把一小瓶显然是为换零钱而买的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
⑥我收下钱,跟邵师傅道了别,回家刚坐下,忽听门铃响。开门一看,原来是邵师傅。他微微喘着气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那是一张不设密码任何人持有都能使用的商场购物卡。我告诉他这张卡不是我丢的,让他再问问别人。邵师傅有些失意地说:“已问过几个人了,都没人认领啊!”“那你就留着自己用呗,”为了使他安心,我又添了一句:“反正又不是偷的、骗的。”“那不成!不属于俺的俺不能要!”邵师傅回绝的神情仿佛人格遭受了侮蔑似的,直拿那双干眼瞪我。我急忙致歉说刚才失言了。“丢卡的人还不知有多着急呐!”邵师傅说罢又问我居委会的所在地。
⑦邵师傅匆匆离去后,我的心潮难以平静。我伸头望窗外,老杨树下已空无一人,但“叮啷、叮啷”的铁板敲击声似乎仍在回荡。老杨树被夕阳铺洒上一层迷人的金色,晚风拂动着枝叶发出轻微的声响,宛若应和着铁板声在歌唱。
1.选文以“老杨树下”为题,有什么作用?(5分)
2.文章主要记叙了邵师傅的哪些事?请简要概括出来。(3分)
3.选文第⑤段写邵师傅把那瓶矿泉水宝贝似的放进工具袋里,有何用意?(6分)
4.结合语境,品析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3分)
他微微喘着气举起一张卡问:“这是你刚才丢的吧?俺收工时在地上捡到的。”
5.选出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3分) ( )
A.文章以“邵师傅为一块钱和老太太僵持不下”为开端,与后文的“坚持找‘我’零钱”和“坚持找到购物卡失主”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了邵师傅的高尚的品格。
B.文章第③段插叙了邵师傅的人生经历,补充说明了邵师傅为一块钱僵持不下的原因,同时也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C.文章第④段“我回了趟家,翻出4把生锈的刀剪”只是因为邵师傅的磨刀技术好,所以我也想让邵师傅帮我磨。
D.选文以“我”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叙述亲切自然,以第一人称“我”增强小说的真实性和亲切感,同时也有助于作者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
十四、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修单车的女人
袁道一
①每当街灯亮起,昏黄的光晕里,总有一个中年女人如期出现。支起一块小三合板,薄薄的,肯定是从哪里捡来的边角废料,上面歪歪斜斜地写着几个字:修自行车。字是黑色的,在发黄的三合板上,像一道道凝重的眉头,带着几分莫可名状的酸涩。一个锈迹斑斑的脸盆里装了半盆多水,一动不动的水面隐现女人靠近时皱褶的脸庞。周边横七竖八地散落着扳手、起子、刀片、橡皮等修车用具,唯一享受站立待遇的是打气筒,身上的油漆已经剥落,像一根废弃的小木桩杵在那儿。
②修车的女人站累了,没生意的话,就坐在空坪和马路相接的台阶上。有顾客来时,她站起身来,总是习惯性用双手在屁股上急忙拍几下,迎上前去。一脸的笑意从阴暗模糊的脸上流淌出来,山泉水一样清亮。女人动作麻利,技术娴熟,往往不出几分钟就会解决自行车的毛病。如果是补胎,她总是要细心地试水三次,才安装上去。遇到没有更新的大部件,女人喜欢不厌其烦地和车主说在哪里买零部件是最低廉的,那态势就像车主多花钱就是花了她的一样。
③修车女人在很久的时光里,对于我和我身边很多的人而言,就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直到一天我家小子的自行车轮胎瘪了,我和他一起去补胎。到了她的地盘,刚才还一脸倦容的女人起身,笑呵呵地问:“师傅,有什么要帮忙的啦?”我还没来得及说话,小子尖声尖气地回答:“轮胎烂了!”女人哦了一声,但没有动,目光如水漫过我,直接倾覆在小子身上,里头有无限的慈爱。如同遇到磁铁,女人的目光一下子拔不出来。我颇有些不解,小子被她看得躲到了我的身后,女人才猛然醒过来一般,一把将小自行车推到水盆边,不好意思地朝我笑了笑。
④
18
补胎对于女人来说本是小菜一碟,历来行云流水,一气呵成,那种酣畅让我想起庖丁解牛。奇怪的是我带小子来补胎,女人竟然显得很生涩,目光散乱,粘轮胎皮子都粘了几下才粘牢。我抽完两根烟,小子等得都有些不耐烦了。此时,又来了一个要修车的,女人才镇定地加快速度,车胎补好,收费五元,很便宜。我尾随孩子推车回家,但我的直觉告诉我,修车女人一直在目送我们离开。
⑤此后几次小子跟我去散步,远远地走过去,修车女人都会停下手里的活儿,朝我们打招呼,满脸的笑靥如一朵花,更像一只黑黝黝的蝴蝶。后来,我给小子的自行车去打气,次次都是免费。我以为只对我额外,慢慢发现对所有来的人都是免费的。
⑥自行车越来越少,修车的女人生意寥落得让附近熟知的居民心寒,但是修车女人依旧不离不弃,照旧在每一个无雨无雪的夜晚设点维修。随着她待得久,大伙对她的了解加深。这个女人果然不幸,是从山里来的,家里有个长年瘫痪在床的男人,白天干完酒店的清洁工,夜晚出来修车弄点零钱补贴家用。女人很乐观,说闲着也是闲着,修车得一个算一个,总比没有好。
⑦某个夜晚,打开电视百无聊赖地看着,突然都市一时间频道里出现了修车女人,穿着一件花格子衣服,比修车时的灰不溜秋顿时显得年轻多了,那张黑黝黝的脸庞很打眼,当然最抢镜头的是修车女人在失声痛哭,抱着一个比她高出一头的男孩子。修车女人不停地哭喊着:“崽啊崽啊,你总算回来了!”听节目主持人的画外音,才知道那个白皙的男孩是她失散多年的孩子,在福建找到,警方送了回来。修车女人在镜头前断断续续地说:“我这个崽啊,十岁就被人拐走了,我想他想得睡不着吃不好啊,要不是他爸走不动,我早去找孩子啦!这么多年里,我只要看见十岁左右个子和我崽差不多的小孩,我就想我崽,想得厉害啊,看到眼睛都转不动!”
⑧那一刻,我才明白那时她为什么那般如痴如醉般粘我家小子。这个女人心里藏着一片何其辽阔的苦海!这下好了,失散十年的孩子回来了,女人也该松气了。
⑨半个月后,修车女人又来修车了。大伙儿聚在一块问长问短,这才知道修车的女人去了福建,她亲自把自己的崽送了回去。修车女人满脸安详地说:“福建那边的养父养母对我崽很好,亲生的一样,现在都供他上大学了!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将心比心,人家也是辛辛苦苦带大他,只要孩子好,就当多一对父母,只要他快乐,那他就去那边,每年能回来看我们一次也就满足了!”
⑩此后,每次看见她,我都要小子主动叫她一声阿姨。不管小子懂与不懂,我反复告诉他,这个修车的阿姨拥有一颗博大的爱心。
(选自《伊犁河》2018年第3期,有删改)
1.文章首段用大量笔墨描写修车摊的破旧简陋有什么作用?(4分)
2.阅读下面的语句,回答括号中的问题。(4分)
(1)有顾客来时,她站起身来,总是习惯性用双手在屁股上急忙拍几下,迎上前去。(从人物描写角度赏析句子的表达效果)
(2)此后,每次看见她,我都要小子主动叫她一声阿姨。(请说说“我”为什么要这样做?)
3.文章第⑥段为什么要交代女人的家庭现状?(4分)
4.作者为什么要以第一人称“我”的视角来讲述修单车女人的故事?请分析这种叙事角度的好处。(4分)
5.修单车的女人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5分)
十五、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5题。(20分)
永远的回程票
包利民
①年少的他离家出走。这是他思量再三,才做出的决定。由于成绩不好,又和别人打了一架,回家后被父母打了一顿,他便狠了狠心,揣了一百块钱,离开了家门。
②到最近的一个城市,从火车上下来,口袋里的钱少了大半。十五岁的他第一次独自出门,面对车水马龙,有一种不期然的恐惧。可是不能回头,他咬了咬牙,走进那一片陌生。买了一个面包一瓶水,填饱了肚子,便又买了张火车票,向下一个城市进发。他觉得还是离家太近,再远些,可能就不想家了。
③就这样辗转到了离家近千里的一个城市。而他也惊恐地发现,钱已用尽,就是想回去,也没有可能了。想自己找点活干,可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而且未经历过世事,根本是不可能的事。在街上走着,终于决定,即使要饭也不回去。
18
④后来,饿得实在不行,就向一个小吃部走去,豁出去了,先吃饱,再面对无钱付账的残酷。他要了一碗面狼吞虎咽,吃过后,却一下子决心失落,面对服务员的微笑,竟不敢说些什么,只是红了脸不知所措。那个服务员姐姐说:“小朋友没钱了吧,没关系,这碗面不收你钱了,早点回家吧!”
⑤意外的情况让他一下子呆住,只是不停地说着“谢谢”。晚上就睡在天桥下,幸好是夏天,没有寒冷之忧。再次饿得不行,决定再去行险吃霸王餐,他知道,自己不会每次都遇见好心人。可是也真是出乎意料,竟然真的是每次都遇到好心人,不是小吃部的老板心好,就是邻桌的客人善良。他觉得别人能看出来自己是一个离家出走的孩子,要不然他们怎么都会劝自己回家呢?
⑥最后终于决定回家,他站在天桥下大喊着“我要回家”,可是却没有路费。等他喊完,回到自己睡觉的地方,竟意外地捡到了二百块钱,这真是让他喜出望外!他安心地睡了一觉,准备明天一早就买票回家。第二天,他早早起来,激动地向火车站走去。可是到了售票厅,一摸口袋,那二百元钱竟不翼而飞!
⑦心一下子跌落进深渊里。他欲哭无泪,可是回家的渴望已被点燃,再难熄灭。最后他没办法,只好学那些以前常在车站见到的情景,小声地向来往的人乞求。可是人们根本不理他,在车站,这样的小骗子着实不少。就在他快要绝望的时候,一个阿姨出现在他面前,仔细地询问了他的情况,面对慈祥的阿姨,他仿佛像面对母亲般,哭着说了自己的经历。那个阿姨帮他买了回家的车票,并给他买了许多车上吃的东西,并把他送上车,才向他挥手告别。
⑧坐在回去的车上,他想着遇见的那些好心人,心里感动不已,他决定,以后自己遇见需要帮助的人,一定毫不犹豫地伸出温暖的手。
⑨到了家,父母竟然瘦了许多,丝毫没有责备的言语和表情,而他,也早已淡忘了当初的那份仇恨。是的,虽然只是短短七天的流浪,让他明白了家的温暖。他开始好好读书,再也不打架,并能帮助别人,身边的人都惊讶于他的转变。后来,他无意中听邻居说起,自己出走的那几天,父母竟也不在家,直到自己回来的前一天,父母才回来。他隐隐约约想到了什么,便去找父母问个明白。
⑩父母并没有隐瞒,告诉他,他前脚走后,他们就在后面跟着。那些饭馆小吃部的账,其实都是父母先他一步结算的,包括扔在天桥下的二百元钱。最后,父母对他说:“别怪爸爸妈妈狠心,如果不让你在外面呆够了,你也不会想回来,而且,让你经历一下那些也好。虽然我们一直在后面跟着你,可是,就算没有我们,世界上的好心人也是有许多的!”
⑪他并没有怪父母,而是更为了自己的无知冲动而悔恨。最后,他惊奇地对父母说:“给我买车票的那个阿姨也是你们安排的吧,她表演得真是太好了!”父母很奇怪,说:“我们不知道啊,给你留下二百元后,我们就连夜坐车先赶回来了!”
⑫他一下子明白,父母并不知道自己丢了钱的事,而那个阿姨也是一个真真正正帮助自己的人。他的心里涌起无尽的暖流,他一直保留着那张回程车票,父母说得很对,世界上的好心人,还是很多很多的。他知道,有父母的爱,有陌生人的热情帮助,不管自己走出多远,迷失多久,那些暖暖的情,就是他永远的回程票!
1.阅读全文,根据故事情节发展顺序,仿照示例填空。(4分)
来到陌生城市,惊恐害怕→___________________→捡到二百块钱,喜出望外→_____________________→得到陌生阿姨资助,感动感恩
2.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1)可是不能回头,他咬了咬牙,走进那一片陌生。
(2)心一下子跌落进深渊里。
3.小说有多处伏笔暗示他在陌生城市的“好运”实则是父母的帮助,请找出其中的两处,并说明从哪些地方体现是埋伏笔。(4分)
4.为什么在七天的流浪之后,“他开始好好读书,再也不打架,并能帮助别人”?(4分)
5.请结合全文,说说小说标题“永远的回程票”的含意。(4分)
18
相关文档
- 语文版九年级语文上册同步练习题162021-11-106页
- 部编版九年级语文下册《屈原》导学2021-11-108页
- 2020-2021学年初三语文上学期期中2021-11-1011页
- 2021初三语文 模 拟 测 试含答案2021-11-1016页
- 2020年中考总复习人教版语文字音基2021-11-105页
- 2019济南中考各区县语文 基础知识2021-11-1014页
-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人生》教案2021-11-104页
- 精品解析:浙江省温州市2020年中考语2021-11-1018页
- 2020年中考语文 成语练习2021-11-1038页
- 2019济南中考语文课外文言文2021-11-10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