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44 MB
  • 2021-11-10 发布

中考语文第二模块阅读说明文阅读

  • 131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用类文本阅读 —— 说明文阅读 一、 互联网安全吗 ? 如今 , 人们越来越深地把自己的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 , 我们已离不开网络 , 但是互联网安全吗 ? 假如世界上所有的互联网都瘫痪了 , 会发生什么情况 ? 早期的互联网使用者丹尼 · 希里斯曾忧心忡忡地呼吁人们充分考虑互联网崩溃的可能性和后果 ,“ 互联网变化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 只消一小时 , 一切都可能变得完全不同 ” 。赞成希里斯意见的人大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焦虑。 互联网远比我们想象的更 “ 健壮 ” 其实想把整个互联网弄瘫痪并没那么简单 , 互联网的 “ 结实 ” 程度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高 , 这和它本身的结构有关。互联网并不存在一个 “ 总开关 ” 。它的核心设施分布在全球各个国家的重要节点。这些节点包括解析域名的根域名服务器 , 连接各大洲的海底电缆 , 还有储存、管理和分发海量信息的超级数据中心 , 日常的网络服务大部分都是通过这些重要节点来运行的。重要节点之间也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指挥运行的。比方说 , 全球共有 13 组 504 台根域名服务器 , 遍布世界各国。这些服务器又互相支持 , 并行运转 , 即使其中一台损坏 , 互联网也能在其他服务器的支持下继续运转下去。最典型的例子是 2002 年 10 月发生的一场黑客攻击 , 当时瘫痪了 13 组根域名服务器中的 9 组 , 但互联网并未因此彻底瘫痪。在攻击结束之后 , 网络迅速恢复了正常 。 事件结束之后 , 全球各地的根域名服务器迅速加强了免疫措施。和十多年前相比 , 今天的互联网对黑客来说更难攻破。 这种通过重要节点运转的网络被称作 “ 无尺度网络 ”, 它的结构其实和人类大脑或人际关系的结构非常相似。美国印第安纳州圣母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 : 在 “ 无尺度网络 ” 中 , 除非将重要节点全部删除 , 否则即便大量地删除节点 , 网络的性能也不会受到影响。 用物理方法能彻底摧毁互联网吗 还真有可能。攻击计划的第一步是切断互联网通讯的基础海底电缆。这些电缆承担了 95 % 以上的网络传输 , 没有它们 , 各大洲会变成信息孤岛 , 不过 , 想要阻断全球信息传输 , 你必须把目前正在使用的 285 条电缆都斩断才行。 下一步 , 摧毁根域名服务器 , 如果你能跨越重重安保措施 , 将这些服务器摧毁的话 , 就等于给了互联网 “ 致命一击 ” 。 最后 , 你要做的是攻击全球数据中心 , 首选的打击对象是那些具有一定规模的超级数据中心 , 它们出故障会导致所属区域大片网络瘫痪。 如果你完成了以上步骤 , 你已经让全球 99 % 的互联网瘫痪了。不过 , 鉴于互联网的超强修复能力 , 上述步骤最好同步完成 , 也就是说 , 不消耗规模惊人的人力物力来发动一场全球规模的 “ 战争 ”, 是不可能完成这个计划的。如果爆发了这样规模的全球战争 , 可能在互联网被彻底摧毁之前 , 人类文明就已经崩溃了。在这种情况下 , 互联网消失后会怎样显然已经不是人们最担心的问题了。 ( 选自《百科知识》 2015.2, 有删改 ) 链接一 : 我们有各种各样应对互联网瘫痪的备用方案 , 一种可行的方案是改变信息传递结构 , 网状网络就是这样一种新技术 , 在这种网络中 , 每个设备都能利用蓝牙、电信通道等连接邻近的节点 , 在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组成独立的局域网 , 也可通过其中一个节点与互联网相通 , 哪怕真的断网 , 也不必恐慌。因为人类社会本身 , 就已经是个足以媲美互联网的超级网络。我们通过互联网能够做的事 , 借助人际网络照样能够完成 , 只不过速度和效率要差得多了。 ( 摘自网络 , 有删改 ) 链接二 : 互联网上的内容会一直存在吗 ? 互联网现有的机制 , 就是用新信息冲刷旧信息 , 将 “ 新 ” 的价值放大 ,“ 老 ” 的价值弱化。互联网还没有建立 “ 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 的系统 , 美国的学者悲观地认为 , 互联网上的 “ 历史资料 ” 会随着网站的关闭和内容的删除而消失 , 它们称之为 “21 世纪的数字黑洞 ” 。很多现在看来平常但却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 , 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为此 , 英国数个图书馆联手开展一项历史资料保存计划 , 将互联网上的内容保存下来。杂志、图书、文学、新闻、评论、学术论文等内容 , 都会被收集存底 , 以便供历史研究使用。 ( 摘自网络 , 有删改 ) 链接三 : “ 绵羊墙 ” 是西方各种黑客大会或安全大会上经常出现的趣味活动。在体验区中 , 组织者设置了专门的钓鱼 WiFi , 你的手机如果接入此 WiFi , 就会被人通过钓鱼页面盗取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 , 这些信息会展示在 “ 绵羊墙 ” 上。此举旨在警示手机用户 , 不要随意登录陌生的 WiFi , 一旦登录 , 就可能被轻易盗取资料。因此 , 除了不断更新技术手段外 , 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 至关重要。 ( 摘自网络 , 有删改 ) 1. 阅读上述材料 , 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D ) A. 互联网发展变化速度之快让人难以想象 , 人们都对互联网的脆弱性感到忧心忡忡。 B. 互联网的核心设施分布全球各国 , 网络服务大部分是由超级数据中心独立完成的。 C. 互联网并非完全坚不可破 , 使用物理方法切断传输通信海底电缆可彻底摧毁它。 D. 有人认为互联网的变迁会让很多 “ 历史资料 ” 消失 , 造成 “21 世纪的数字黑洞 ” 。 2. 下列对材料中 “ 无尺度网络 ” 的描述 , 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D ) A. 支持 “ 无尺度网络 ” 运转的多个重要节点 , 它们并不是由一台计算机来控制的。 B.“ 无尺度网络 ” 和人际关系在结构上类似 , 这种结构远比我们想象的 “ 健壮 ” 。 C. 除非将 “ 无尺度网络 ” 中的重要节点全部删除 , 否则不会对网络性能产生影响。 D.2002 年 10 月黑客攻击的典型事例 , 是为了充分说明 “ 无尺度网络 ” 极其脆弱。 3. 下列对材料中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我们依赖网络 , 越来越深地把生活构建在互联网上 , 需要提高个人网络安全意识。 B. 人们要想用物理方法让互联网彻底瘫痪 , 在目前看来 , 只是在理论上具有可行性。 C.“ 历史资料保存计划 ” 将取代 “ 保存有价值的历史资料 ” 系统 , 成为各国关注重点。 D. 如果随意地使用手机登录陌生 WiFi , 我们的姓名、手机号码等信息将可能被盗取。 4. 请分析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 孤岛 ” 原指与世隔绝的岛屿 , 文中指没有了承担网络传输任务的电缆 , 各大洲将面临的信息封锁、沟通脱节的状态。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 , 突出了电缆在互联网通讯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 强调了其对信息传递和网络传输的重要性。 5. 请分别概括以上材料中谈及的几个方面的网络安全问题。除此之外 , 还有什么网络安全问题 ? 你将如何应对 ? 安全问题 : ① 具有历史价值的片段 , 将会随着互联网的变迁而消失得无影无踪 ; ② 登录陌生 WiFi , 个人信息的安全隐患问题突出 , 极易被黑客盗取。 其余网络安全问题 : ① 互联网信息发布过程中虚假欺骗行为 ; ② 重要的数据、资料信息外泄。 应对措施 : ①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及时进行系统修复 ; ② 加强对网络安全评估系统的监管 , 对出现的漏洞进行及时修补。 二、 “ 毒胶囊 ” 有多毒 ? 谢滨欢 ① 自央视曝光 “ 毒胶囊 ” 事件以来 , 不少人开始谈药色变。药用胶囊是一种药品辅料 , 主要是供给药厂用于生产各种胶囊类药品。某些企业用生石灰浸渍膨胀、工业强酸强碱中和脱色等手段清洗处理皮革废料 , 熬制成工业明胶 , 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 , 制成毒胶囊 , 流向药品企业。 ② 那么 , 这种胶囊会对人体产生怎样的危害呢 ? 它到底有多毒 ? ③ 经检测 , 毒胶囊中的铬含量严重超标。胶囊之所以会发生铬超标 , 是因为某些黑心企业在制作药用胶囊时 , 用成本低廉的工业明胶替代了药用明胶。合格的药用明胶所采用的原材料是新鲜或冷冻的猪皮和牛皮 , 或是未经铬盐鞣制 ① 或未经有害金属污染的制革生皮 , 而制革厂的边角料只能用来生产工业明胶。 ④ 铬是一种化学元素 , 在元素周期表中属 Ⅵ B 族 , 常见化合价为 +3 、 +6 和 +2, 其中三价和六价化合物较常见。三价铬是用来鞣制的铬。六价铬就是臭名昭著的 “ 毒素 ”, 它和氧原子结合在一起形成原子团 , 以铬酸根的形式存在。六价铬有很强的生物毒性 , 长期接触容易致癌 , 它的急性毒性剂量范围在 50~150 微克 / 千克。即使在皮革行业中 , 六价铬也是人见人厌。各国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都有明确要求 , 最严格的是德国 , 法令规定皮革中不得含有六价铬。 ⑤ 准确评估工业明胶的健康风险比较困难 , 原因有两个 : 第一 , 虽然鞣制使用的是三价铬 , 但是工业用鞣制试剂并不纯 , 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 ; 第二 , 毒性较小的三价铬和毒性剧烈的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⑥ 了解了毒胶囊的危害 , 我们需要理性面对问题 , 置之不理和谈药色变都是不可取的。 ⑦ 网上传言说 , 摄入 14ppm(ppm 即百万分之一 ) 的铬就会造成基因突变 , 这是对文献的误读。相关文献中所述的基因水平变化不等于突变。另外 , 该传言还把总铬和六价铬混为一谈。总之 , 吃铬超标的胶囊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⑧ 当然 , 既然发现了问题 , 我们就需要知道如何鉴别毒胶囊。 首先 , 药用明胶和食用明胶一般为无色或淡黄色。而工业明胶颜色深 , 厂家会多加着色剂以掩饰杂质 , 所以颜色越鲜艳的胶囊越有可能是用工业明胶制成的 ; 其次 , 一般工业明胶杂质多 , 可能含有淀粉等非明胶成分 , 所以胶囊一捏易碎 ; 再次 , 用工业明胶制成的胶囊质量和工艺相对较差 , 胶囊口比较松 , 容易拧开。 ⑨ 面对毒胶囊问题 , 我们无需恐慌 , 只要理性对待 , 即可很好地避免再受侵害。 ( 本文有删改 ) 【注释】 ① 鞣 ( róu ) 制 : 用鞣料加工兽皮 , 制成皮革。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 ) A. 六价铬是人见人厌的化学元素 , 它有很强的生物毒性 , 长期接触容易致癌 , 对皮革中六价铬的含量要求最严格的是德国。 B. 某些企业将皮革废料通过生石灰浸渍膨胀等手段处理后 , 熬制成工业明胶 , 卖给药用胶囊生产企业 , 以替代药用明胶。 C.“ 毒胶囊 ” 的毒性难以检测 , 原因是工业用鞣制试剂不纯 , 不可避免地含有六价铬 , 以及三价铬和六价铬在使用和保存中可以互相转化。 D. 本文条理清楚 , 先介绍 “ 毒胶囊 ” 的由来 , 接着说明其危害 , 最后教给人们辨别的方法。语言简明、准确。 2. 阅读选文第 ⑧ 段 , 说说如何鉴别 “ 毒胶囊 ” 。 ① 看颜色 , 毒胶囊颜色鲜艳 ; ② 看质地 ( 成分 ), 毒胶囊杂质多、易碎 ; ③ 看工艺 ( 质量 ), 毒胶囊口比较松 , 易拧开。 3. 根据文意 , 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理性对待胶囊类药品。 ① 用工业明胶替代药用明胶的只是少数黑心企业 , 不必恐慌 ; ② 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认识 “ 毒胶囊 ” 的危害性 ; ③ 要掌握鉴别 “ 毒胶囊 ” 的方法 ; ④ 吃铬超标的胶囊类药品对身体造成的危害 , 并不会像传言所说的那样发生基因突变 , 我们不必谈药色变。 三、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李栓科 ① 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 , 所到之处 , 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 然而 , 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 沙尘暴古已有之 , 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 , 青藏高原的隆起 , 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 , 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 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 , 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 , 使许多土地裸露 , 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 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 , 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 , 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 , 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 , 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 , 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 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 , 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 首先 , 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 , 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 , 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 , 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 , 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因沙尘暴向亚马孙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 1 300 万吨 , 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 190 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 , 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 , 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 , 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 , 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 40 % 是由沙尘暴带入的 , 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 事实上 , 处在什么自然带上 , 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 , 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 , 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 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 , 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 , 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 , 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 , 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 , 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 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 , 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 , 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 , 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 本文有删改 )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 ) A. 青藏高原的隆起 , 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 , 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 B. 如果人类消灭了沙尘暴及沙漠干旱地区 , 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 , 绝灭了一切物种 , 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C. 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沙尘暴带入海洋中的营养物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D. 沙尘暴之所以会被妖魔化 , 主要是因为人们只看到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 , 而忽略了它有利的一面。 2. 第 ③ 段 “ 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 , 使许多土地裸露 ” 一句中 ,“ 过度 ” 和 “ 许多 ” 能去掉吗 ? 请说明理由。 不能去掉。 “ 过度 ” 表程度 , 说明人类放牧等活动 , 超出了大自然的承受能力 ;“ 许多 ” 表范围 , 强调的只是部分土地裸露 , 并非全部。这些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 根据文意 , 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① 沙尘暴是一种自然现象 , 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② 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活动无关 ; ③ 沙尘暴有害也有利 ; ④ 沙尘暴的发生 , 人类没有能力、也没有必要阻挡。 【高频考点一】说明的对象及特征 【中考常见的题型】 1. 指出说明的对象。 2. 按要求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3. 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标题 。 【技法点拨】 ( 一 ) 明确说明对象和主要内容 考查这个知识点一般有两种提问方式 : 1. 指出说明对象是什么 ? ( 对策 : 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对象 , 说明的对象是具体事物 , 说明的目的是使读者了解、认识这个或这类事物的特征。例如 : 《中国石拱桥》是事物性说明文 , 说明对象是中国石拱桥 ; 事理说明文说明的对象是某个抽象的事理 , 说明的目的是阐明事理 , 它以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介绍科学道理为主。找准开头 , 结尾的总结句。具体可从两方面入手 : 一看文题 , 二看首尾。《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看云识天气》 ) 2. 概括说明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 ( 对策 :a. 如果有中心句 , 可以直接摘取中心句 ;b. 如果文段中式几层并列的内容 , 就可以把几个意思联结、归纳出一个主要意思 ;c. 如果文段中用结构类似的词语、短语或句子 , 那么这些往往是所要找的几个要点。 ) 3. 说明对象的特征 事物特征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说明文 , 被说明对象的特征总是说明的核心。 事物的特征主要表现在结构、形态 ( 大小、长短等 ) 、性质 ( 硬、软、冷、热等 ) 、变化 ( 动、静、快、慢 ) 、成因 ( 简单、复杂 ) 、功用等等。 考查中 , 直接找出说明事物的特征的句子 , 概括说明事物的特征。 对策 : 一般来说 , 说明文要说明的重点 , 往往就是事物的特征。除说明的重点外 , 还要弄清作者介绍的事物有哪些方面的特征 , 又是从哪些角度介绍的。 题目 ; 首段 ; 关键词句。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A 看题目 ; 首段 ; 抓关键词句。抓中心句、总说句、分说句、过渡句等。 B 分析文章结构 , 抓中心句及连接词 , 如 :“ 首先 ”,“ 其次 ”;“ 还 ” 、 “ 也 ” 、 “ 此外 ” 等词语。 【真题演练】 中华鲟俗称腊子、鲟鱼、鳇鱼等 , 体形较大 , 一般体长为 2.5 米左右 , 体重约 200 千克。 中华鲟是我国的特产珍稀物种 , 主要分布在长江水系 , 此外在辽河、黄河、淮河、钱塘江、闽江、珠江等水域也都有发现。它属于很原始的硬骨鱼类 , 祖先与恐龙处于同一个时代 , 为白垩纪古棘鱼的后裔 , 距今已有一亿三千多万年的历史 , 故有 “ 活化石 ” 之称。在它的身上仍然保留着许多遗留下来的原始特征 , 如全身的骨骼大部分是软骨 , 体表有硬鳞 , 尾为歪形 , 有吸水孔 , 肠的里面有一个接一个的漏斗状螺旋瓣等。但也有一些现代硬骨鱼的特点 , 如具少数硬骨 , 有鳃盖 , 有较大的、仅有 1 室的鳔 , 繁殖为体外受精等。所以它是介于软骨鱼与硬骨鱼之间的一个过渡性类型 , 称为软骨硬鳞鱼类 , 在鱼类的起源和演化历史的研究上有着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 中华鲟具有溯河洄游的习性 , 是长江中洄游路线最长的。每年 7—8 月 , 在我国黄海、东海等东部沿海大陆架附近索饵、育肥的成体 , 纷纷汇聚于长江口等河口处 , 然后溯江而上 , 到产卵场所繁殖后代 , 冬季则在河床深槽等适宜的场所越冬。整个洄游过程大约历时一年 , 路途长达 3 000 余公里。从进入长江以后 , 便开始绝食 , 在淡水中消耗的能量和性腺发育需要的物质 , 全靠在海中所积累的大量脂肪来供给。产卵场所位于长江上游的宜宾一带具有石质河床的江段 , 这里水流湍急 , 含氧量充沛 , 水质、水温非常适宜。 幼体出生以后 , 便同成体一起 , 又开始顺流而下 , 最后返回大海中去成长。等到十余年后 , 性腺成熟之时 , 再溯河洄游 , 重返出生地产卵繁殖。由于中华鲟世世代代不忘故地 , 表现了对故乡的至诚至爱 , 在洄游的旅途中 , 还表现出了不惧艰险的坚强品格 , 因而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 中华鲟成熟期长 , 生长周期长 , 繁殖率低。其寿命为 50 年左右 , 一般雄性 11 岁 , 雌性 14 岁才开始生殖。雌性相隔 3—5 年才产一次卵 , 在自然界成活率仅有 1% 。在产卵群体中 , 中老年个体多 , 繁殖率低 , 恢复率也低。所以经不起环境的剧烈变化 , 资源一旦遭到破坏 , 则要很长时间才能恢复。 ( 选自 2009 年 3 月《百科知识》 作者李湘涛   有删改 ) 1. 文段的题目可拟定为 : 珍稀物种 —— 中华鲟 。 2. 阅读说明文要抓住事物的特征。请细读全文 , 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中华鲟的几个特点。 (1) 体形较大。 (2) 物种珍稀 , 研究价值重大。 (3) 有溯河洄游的习性。 (4) 中华鲟成熟期长 , 生长周期长 , 繁殖率低等。 【高频考点二】理清说明顺序   明确文章结构 【技法点拨】 时间顺序 : 即以时间的先后为说明顺序。一般文中会出现表示时间或先后的标志性词语。 ( 《从甲骨文到缩微书》 ) 空间顺序 : 即按照事物的空间存在的形式 , 以前后左右、上下高低、东西南北等为顺序 , 一般用来说明事物的构造或形态。 ( 《核舟记》舱 — 船头 — 船尾 — 船背 ) 逻辑顺序 : 即按照事物的内部联系或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来安排说明顺序。《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常用的逻辑顺序 : 由表及里 ; 由主到次 ; 由局部到细部 ; 由现象到本质 ; 由特点到用途 ; 由整体到部分 ; 由概括到具体 ; 由原因到结果。 理清说明顺序的一般方法 :(1) 认清说明对象 , 分析说明顺序。 事理说明文多采用逻辑顺序 , 事物说明文多采用空间顺序 , 时间顺序在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中都可能用到。 (2) 把握语言标志 ,“ 读 ” 出说明顺序。 时间顺序多用表时间的词语 , 空间顺序多用表方位的词语 , 逻辑顺序多用表逻辑层次的关联词。所以 , 把握这些语言 “ 标志 ”, 可顺利地理清说明顺序。 例 1: 到了近代 , 随着造纸工业的发展和印刷技术的提高 , 印书花样翻新 , 如油印、石印、铅印、胶板彩印等 , 于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书。 随着电子和激光技术的广泛应用 , 近年来 , 双出现了许多奇妙的书 , 像会说话的书 ,“ 电视唱片 ” 书立体的书以及缩微型的书 , 等等。 ( 说明顺序 : 时间顺序 ) 例 2: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的朱漆方台 , 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 , 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 6 根高大的蟠龙金柱 , 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 , 周围环绕着 6 颗小珠 , 龙头 , 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 , 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 , 有行龙、升龙、降龙 , 多态多姿 , 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 说明顺序 : 空间顺序 ) 例 3: 为什么我国的石拱桥会有这样光辉的成就 ? 首先在于我国的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他们制作石料的工艺极其精巧 , 能把石料切成整块大石碑 , 又能把石块雕刻成各种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 修建于 800 年前 , 有的石梁一块就有二百来吨重 , 究竟是怎样安装上去的 , 至今不完全知道。其次 , 我国石拱桥的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 , 建成的桥 , 用料省 , 结构巧 , 强度高。再次 , 我国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 , 便于就地取材 , 这了为修造石桥提供了有利条件。 ( 说明顺序 : 逻辑顺序 ( 由主到次 )) 说明文结构 常用的结构模式有两种 : 1. 总分式 : 这种结构大体有三种形式 :a. 总分式  b. 总分总式  c. 分总式。事物说明文多用总分式 , 其 “ 分 ” 的部分又常按并列方式安排。 2. 递进式 : 事理说明文多用递进式结构 , 一层一层地剖析事理。 【真题演练】 ( 一 )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1) 当今时代 , 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 ,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 ,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 , 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兴无线业务的出现 , 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2) 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 , 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位置 , 例如 , 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 , 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 , 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 , 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 , 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 在日常生活中 , 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 , 例如 , 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 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 , 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 (3) 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 , 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 (GPS), 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 , 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4) 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 , 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 , 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 , 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 , 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 , 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 , 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 , 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5) 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 , 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 , 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 , 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 , 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 , 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装监测设备 , 在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 , 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6) 从手机发出的信号达到基站 , 需要一定的时间 , 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 , 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 , 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 , 后来 , 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 , 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7) 手机距离基站越远 , 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 , 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 , 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 , 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同时 , 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 , 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 , 所以 , 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8) 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 , 电磁波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 , 测量入射角度 , 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 , 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 , 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 , 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 , 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9) 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位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 , 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 , 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 , 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 (GPS) 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 , 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 , 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位 , 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10) 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 , 但是 , 随着技术的发展 , 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1. 本文按照什么说明顺序说明了怎样的中心内容 ? 逻辑顺序。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 或如何用手机来定位 ) 。 2. 本文采用什么样的结构方式 ? 第 (6)~(8) 介绍了哪几种手机定位技术 ? 总分式结构 , 分别介绍了计算时间差定位 , 根据信号场强定位 , 测量入射角定位。 3. 第 (9) 段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 总结上文并进行补充说明。 【高频考点三】辨别说明方法 , 分析说明作用 【中考常见的题型】 1. 这段文字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请结合文章举例说明。 2. 画线的句子使用的什么说明方法 ?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3. 画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请举一例说明其作用。 【技法点拨】 考查对说明方法的掌握主要有两个方面 : 1. 会判断 ( 这段文字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 请从文中举例 ) 2. 会分析其作用 ( 运用这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 方法 : 注意语言标志 说明方法及作用 1. 常见的说明方法有 : 举例子、打比方、列数字、分类别、下定义、引用、摹状貌、作诠释、列图表 2. 常见说明方法的作用 : ① 举例子 : 这里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通过举 …… 具体的实例对 …… 加以说明 , 从而使说明更具体 , 更有说服力。 ② 分类别 : 这里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 对 …… 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 更清楚更明确 ) 。 ③ 作比较 : 这里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把 …… 和 …… 加以比较 , 突出强调了事物的 …… 。 ④ 列数字 : 这里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 …… 加以说明 , 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⑤ 打比方 : 这里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将 …… 比作 ……, 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 …… 。 ⑥ 作描写 ( 摹状貌 ): 这里运用作描写 ( 摹状貌 ) 的说明方法 , 对事物的 …… 加以形象化的描摹 , 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⑦ 下定义 : 这里运用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 …… 加以揭示 , 从而更科学准确地揭示事物的 …… 。 ⑧ 作诠释 : 这里运用作诠释的说明方法 , 对事物的 …… 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 , 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 列图表 : 这里运用列图表的说明方法 ,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 …… 加以说明 , 使说明更简明更直观。 ⑩ 引用说明 : 引用说明有以下几种形式 —— A. 引用具体的事例 ;( 作用同举例子 ) B. 引用具体的数据 ;( 作用同列数字 ) C. 引用名言、格言、谚语 ; 作用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D.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诗词名句、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 , 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 区别 “ 下定义 ” 与 “ 作诠释 ” 下定义 : 要准确简明 , 概括性较强 ; 即定义的对象与所下的定义的外延要相等。 作诠释 : 不要求完整 , 只要揭示概念的部分内涵。 注重说明外观的表象、性质和特点。 下定义 句子前后可颠倒。 作诠释 句子前后颠倒 , 意思有时就说不通。 下定义 : 甲是乙  乙是甲 ( 成立 ) 作诠释 : 甲是乙  乙是甲 ( 不成立 ) 回答说明方法的作用 , 除了记住以上这些基本作用之外 , 还必须结合具体的文章和句子进行具体分析 , 一般的模式是 :  这段文字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 准确地 / 具体地 / 生动地 / 清楚地说明了 ——( 说明对象 ) 的 —— 特点。 ( 一般找段落中心句 , 特征尽量要具体说出 ) 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 一 ) 1. 人是能制造工具并使用工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 ( 下定义 ) 2. 笑是一种复杂的神经反射作用。 ( 作诠释 ) 3. 食物是一种能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 ( 下定义 ) 4. 铀 , 是银白色的金属。 ( 作诠释 ) 请说出下列句子的说明方法 ( 二 ) 1. 太和殿俗称金銮殿 , 高 28 米 , 面积 2 380 多平方米 , 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 列数字 ) 2. 裂片中央有突起部分 , 有的尖锐如刺 ……( 打比方 ) 3. 在建筑技术上 , 有好多创造 , 在起重吊装方面更有意想不到的办法。如福建漳州的江东桥 …… ( 举例子 ) 4. 按屏的建造材料及其装饰的华丽程度 , 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 ……( 分类别 ) 5.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 , 极少使用彩绘。梁和柱子以及门窗栏杆大多漆广漆。 ( 作比较 ) 下面这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 请结合其中一例说明其作用。 松鼠不敢下水。有人说 , 松鼠过水的时候 , 用一块树皮当作船 , 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松鼠不像山鼠那样一到冬天就蛰伏不动 , 它们是十分警觉的。只要有人稍微在树根上触动一下 , 它们就从窝里跑出来 , 躲在树枝底下 , 或者逃到别的树上去。松鼠跑跳轻快极了 , 总是跑跳着前进 , 有时也连蹦带跳。 打比方  作比较  举例子 答案示例 : “ 松鼠过水的时候 , 用一块树皮当作船 , 用自己的尾巴当作帆和舵。 ” 这一句采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形象而生动地说明了松鼠过河的方法 , 突出其乖巧的特征。 方法归纳 : 答题模式 : 说明方法 + 表达效果 + 对象的特征 基本句式 : 这句话运用了 …… 的说明方法 …… 说明了说明对象的 …… 特点。 巩固练习 : 请指出下面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 , 并分析其作用。 我从东长安街向天安门广场走去 , 未进入广场就望见纪念碑。它像顶天立地的巨人一样矗立在广场南部 , 和天安门遥遥相对。 答案示例 : 这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作者把人民英雄纪念碑比做顶天立地的巨人 , 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巍峨、雄伟、庄严的特征。 【真题演练】 闲话白菜 钱国宏 ① 白菜是南北方一种极其普通的蔬菜。别看它普通 , 闲暇时 , 弄一桌 “ 白菜宴 ”, 既解馋又养生。 ② 白菜栽培历史悠久 , 种类繁多。据考证 , 自从有人类以来 , 它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其种类北方有胶州白、北京青白、天津绿、东北大矮白菜、山西大毛边等 ; 南方有乌金白、蚕白菜、鸡冠白、雪里青等。 ③ 白菜味道鲜美 , 营养丰富 , 有 “ 菜中之王 ” 美称。用于炖、炒、熘、拌以及做馅、配菜都可以 , 故俗语云 :“ 肉中就数猪肉美 , 菜里唯有白菜鲜。 ” ④ 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 , 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古代医书《名医别录》里记载 :“ 白菜能通利胃肠 , 除胸中烦 , 解酒毒 ” 。清代《本草纲目拾遗》中说 :“ 白菜汁 , 甘温无毒 , 利肠胃 , 除胸烦 , 解酒渴 , 利大小便 , 和中止嗽 ”, 并说 “ 冬汁尤佳 ” 。 ⑤ 白菜食法颇多 , 从烹调方法上看 , 无论是炒、熘、烧、煎、烩、扒、涮、凉拌、腌制 , 都可做成美味佳肴 , 如果同鲜菇、冬菇、火腿、虾米、肉、栗子等一起烧 , 还可以做出很多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用新鲜猪肉末制成丸子 , 再加大白菜红烧 , 这是河南地区有名的 “ 大白菜烧丸子 ” 。把干辣椒节过油炸 , 然后用醋与白菜块同炒 , 这是有名的 “ 醋溜白菜 ” 。东北有道名菜就叫 “ 栗子烧白菜 ”, 这道菜的特点是汁鲜味美 , 酥烂适口 , 红白黄三色相间 , 色、香、味兼备。此外 , 还有 “ 奶汁靠白菜 ” 、 “ 如意白菜卷 ” 等等一系列菜肴。 ⑥ 总之 , 白菜食用方法很多 , 仅入书的就有数百种 , 在东北 , 吃得最普遍的还是炖白菜汤和炖酸菜。东北人喜欢把白菜渍成酸菜 , 酸菜炖火锅、炖大骨头成为了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家常菜。酸菜炖大骨头端上桌后 , 香气缭绕 , 热气腾腾 , 骨头肉颤巍巍 , 丝丝缕缕 , 泾渭分明 ; 酸菜晶莹剔透 , 油花闪烁 , 让人举箸之际 , 耳边油然想起东北腔席卷四方的断喝 :“ 翠花 , 上酸菜 !” 1. 第二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有何作用 ? 分类别的说明方法。对白菜的种类分门别类加以说明 , 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 更清楚更明确 ) 。 2. 第 ④ 段中画浪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有何作用 ? 引用的说明方法。通过引用古代医书使 “ 白菜除作为蔬菜供人们食用之外 , 还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 更有说服力。 3. 第五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 有何作用 ? 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列举了河南地区有名的 “ 大白菜烧丸子 ”,“ 醋溜白菜 ”, 东北有道名菜就叫 “ 栗子烧白菜 ” 等具体例子 , 具体有力地说明了白菜有多种吃法。 【高频考点四】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中考常见的题型】 1. 辨析句、段的语言特点。 2. 加点词有何用处 ( 效果 )? (1) 考查用词的准确性 (2) 考查用词的生动性 3. 加点的词能否删去 ?( 加点的词能否替换 ?) 【技法点拨】 主要特点 :  准确、严密 主要表现在 : 说明文往往对说明对象进行精确的修饰、限制、补充 , 甚至以模糊词语 ( 如 : 基本、大约、比较、一般、大多数、左右、主要等 ) 来达到准确说明的目的。特别要注意表示时间、空间、频率、范围、程度的有关词语的作用。 在准确的情况前提下 , 说明文语言有的以平实见长 , 有的以生动活泼见长。 说明文语言准确性的考查经常有下面几种方式 : 1. 找出体现语言准确性的词语或分析该词语的表达作 用。 对策 :a. 找有精确数据的句子 ;b. 找有概数的句子 ;c. 找使用限制性词语的句子。 2. 加点词语能否删掉 , 为什么 ? 对策 :a. 表态 (“ 删 ” 还是 “ 不删 ”);b. 定性 , 如 :“ 比较 ” 、 “ 几乎 ” 、 “ 相当 ” 等词表程度修饰 ;“ 大约 ” 、 “ 可能 ” 、 “ 左右 ” 等表估计 ;“ 多 ” 、 “ 有余 ” 等表数量。 c. 若删去 , 意思就变了 , 不符合实际 , 太绝对了。 d.“××” 词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3. 某两个或多个词语的顺序能否颠倒 , 为什么 ? 对策 :a. 不可以 ;b. 原词的意思和内容 ;c. 所换词语的意思和内容 ;d. 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 , 不符合实际。 4. 加点字作用。 对策 :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 , 格式 :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事物 ×× 的特征。 5.“××” 词好在哪里 ? 答 : 用了 “××” 词 , 生动地 ( 准确地 ) 说明了 …… 事物的 …… 特征 , 能够激发读者的兴趣 ( 符合实际情况 , 具有科学性 ) 。 6. 某词能否换其它词。请说明理由。 方法 : (1) 不可以。 (2)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 (3) 所换的词的意思或内容。 (4) 换了之后意思有何改变 , 不符合实际。 例 : “ 在我国福建、台湾、广东、海南部分沿海滩涂地区 , 生长着一片片常绿灌木小乔木。 ”“ 部分 ” 一词能否删去 , 为什么 ? 答 : 不能。 “ 部分 ” 一词是从范围上加以限制 , 说明不是所有的沿海滩涂地区都能生长常绿灌木小乔木。如果删去 , 不符合实际 , “ 部分 ” 一词表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例 :“ 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至少 200 亿元。 ”“ 至少 ” 一词能否删去 ? 为什么 ? 答 : “ 至少 ” 是最低限度的意思 , 它起到限制作用 , 强调了经济损失之大 , 如果去掉这个词 , 意思变成 “ 我国每年被污染的粮食合计经济损失刚好是 200 亿元 ”, 表达就不准确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方法归纳 :(1) 表态 : 不能删 ; (2) 定性 : 解释这个词或结合句意说明其作用 ; (3) 如果删去 , 句子意思成了 …, 不符合实际 ( 或者太绝对了 ); (4)×× 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表态 : 不能删 + 解词 + 带词解句 + 去词解句 + 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例 :“ 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相当 , 但高度要高得多了 ”, 句中的 “ 相当 ” 可以换成 “ 相同 ” 吗 ? 说说理由。 答 : 不可以 , “ 相当 ” 是差不多的意思 , 说明红玫瑰大厅的规模与人民大会堂差不多 , 但仍有差别。如果换成 “ 相同 ” 则表示两者完全相同 , 与实际情况不符合 , “ 相当 ” 表达准确、严密 , 所以不可替换。 【真题演练】 ① 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的开发可以有效缓解中国的能源供应困局 , 其中产业化条件最为成熟的首推风力发电。较之其他新能源 , 风电优势更加明显 : 它蕴藏量大 , 超过所有油、气、煤的储藏量 ; 理论上仅 1% 的风能就能满足人类能源需求。 ② 在江苏沿海 , 从南通向北直到连云港 , 有连绵数百公里的滩涂 , 这是一块孕育着财富和梦想却一直被自然掖藏着的新大陆。这里常年风速保持在每秒 7—8 米 , 正是绝佳的风电场。 ③ 这一带可建超过 1 000 万千瓦的海上风电场 , 相当于三峡的装机容量 , 堪称 “ 海上三峡 ”, 却没有百万移民的负担 , 也不占用耕地和消耗水资源。而 1 个三峡的投资 , 可以建 2-3 个三峡规模的风电场。而且风力是一种洁净的自然资源 , 没有火力发电排放大量二氧化碳所带来的污染。 ④ 虽然前景如此诱人 , 但是风能却并非竖起风车就等着发电。因为它有两个世界性的 “ 拦路虎 ”: 一是 , 风电之于火电 , 由于电压、频率波动性大 , 因而大规模并入常规电网 , 会危害常规电网 ; 二是 , 风力机结构复杂 , 风电价格远高于煤电 , 我国风电设备单位功率的费用是煤电的两倍以上 , 电网公司很难接受或根本不愿意购买风电 , 有人据此将风电比喻为 “ 垃圾电 ” 。 ⑤ 有专家经过 10 年研究发现 , 风电对于某些工业生产 , 特别是有色冶金、氯碱等高耗能产业 , 如能直接非并网利用 , 会像黄金一样宝贵。不但减少或完全消除对电网的危害 , 也降低了生产成本 , 大大提高生产效率。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 , 使 “ 垃圾电 ” 变成 “ 黄金电 ” 。电解铝生产来说 , 每吨铝的耗电量是惊人的 1.5 万千瓦时 , 如果风电专门供应大型铝厂 , 巨大的电能就被 “ 置换 ” 出去 , 风能也因此获得了普惠社会的方式。这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 , 有很强的挑战性 , 如果能够成功 , 中国的风电技术将领先世界。 ⑥ 目前 , 非并网技术已经基本攻克 , 下一步就是在江苏省内找一个试点。一旦试点成功 , 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1. 体会一下第 ⑥ 段画线句中 “ 基本 ” 一词能删掉吗 ? 为什么 ? “ 基本 ” 一词不能删掉。因为 “ 基本 ” 是一个表范围的副词 , 若去掉了 , 则表示 “ 并非网技术 ” 已经攻克 , 这与事实不相符。而用上 “ 基本 ” 一词就更能准确在表明意思 , 同时 , 也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 结合语境 , 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 通过非并网技术使风电快速进入特定高耗能产业 , 使 “ 垃圾电 ” 变成 “ 黄金电 ” 。 “ 黄金电 “ 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 生动而形象地说明非并网技术将使风电产生巨大的效益 , 变得像黄金一样宝贵。 ② 一旦试点成功 , 它将是世界利用风能的最新里程碑。 “ 一旦 “ 表示时间的不确定 , 表明非并网技术还在试点阶段 , 将来有可能成为现实。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一、标题的妙处   开头的作用 设问句     引人思考 比喻 拟人 生动形象 故事 增强可读性 诗文 增强文学性 引出说明对象和说明内容 , 激发读者兴趣。 有关说明文题目的作用典型试题 ( 一 ): 例 : 文章以 “ 把玉米穿在身上 ” 为题 , 有怎样的表达作用 ?( 《把玉米穿在身上》 ) 答 : 题目形象生动 , 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 同时也引出了本文所要说明的对象 , 即以玉米为原料的新产品。 有关说明文题目的作用典型试题 ( 二 ): 例 : 本文以 “ 梦的科学与科学的梦 ” 为题有什么好处 ? 答 : 这个题目既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 , 又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并启发人们思考 “ 科学 ” 与 “ 梦 ” 之间的辩证关系。 有关说明文题目的作用典型试题 ( 三 ): 例 : 《漫话对联》段首引用几副名联的作用是什么 ? 对联大家都不陌生。中华大地妙联佳对俯拾即是 :“ 四面河山归眼底 , 万家忧乐到心头 ” 是镌刻在岳阳楼上的名联 ;“ 夜眠人静后 , 早起鸟啼先 ” 是古代劝学的佳对 ;“ 虽然毫末技术 , 却是顶上功夫 ” 是理发店的妙联 …… 可见 , 生活处处有对联。 ( 节选自《漫话对联》第一段 ) 答 : 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 引出下文有关对联知识的介绍。 归纳方法 : 1. 分析语言修辞特点。 2. 说明作用 : 引出说明对象或内容 ; 引起读者思考或引发读者兴趣。 开头作用有 : ① 引出说明对象 ; ② 引出说明的内容 ; ③ 提出说明的问题 。 结尾作用有 : ① 总结全文 ; ② 提出一些希望、展望、预测等。 二、准确筛选、提取信息、归纳概括。 准确理解说明的内容 , 把握说明的要点 , 然后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 这是中考阅读理解重点考察的内容。因此 , 同学们一定要掌握好答题技巧 , 按要求准确作答。 首先 , 要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 , 有了明确的目的 , 筛选、提取信息就有了挑选的范围和标准。其次 , 是正确理解所找信息的内涵 , 弄清所需信息的内涵从而决定取舍。答案主要从文本中寻找。 典型题型 : 结合文章内容 , 请问只有在什么情况下才能向沙漠进军 ? 沙漠在地球上有其存在的必然性。地球上各种生态系统相互支持和制约 , 组成了全球的大生态系统。 “ 人进沙退 ” 的治理方式 , 只有在原先因不合理的土地利用、从而造成土地沙化的局部地方 , 采取合理的恢复重建措施 , 才有可能。而总结多年来相当多的地方防沙治沙的实战经验则是 :“ 人进沙进 , 人退沙退。 ” 人类利用一些外来水源 , 可以在沙漠周边建设一些人工绿洲 , 但从总体上说 , 不应当也不可能消灭沙漠或 “ 征服 ” 沙漠。防沙治沙应定位于防治原有耕地、草地、林地的沙化。 ( 选自《不要盲目 “ 向沙漠进军 ” 》 ) 三、联系实际 拓展延伸 这一类型的试题有列举型的 , 更多的是谈认识和体会。这类试题有助于增加学生主体参与意识 , 扩大学生独立发表见解的余地 , 鼓励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在训练理解能力的同时 , 训练表达能力。大家对答案的表述不能只靠一个符号或一个词语来完成 , 要写成一句或一段完整的话。 开放性试题 , 大多不规定唯一的答案 , 可以各抒已见 , 一是就材料回答问题 , 意思答对就给满分 ; 二是就阅读材料联系实际谈感想 ; 三结合链接材料发表自己的看法。 典型试题 : 阅读文章 , 结合生活实际 , 谈自己看法和见解。 “ 视觉污染 ”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多的。请从你的生活中 , 举一个视觉污染的例子 , 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案示例 : 在城市、旅游区、河道旁散落的塑料包装物给人们 “ 视觉污染 ”, 影响了城市、风景点的整体美感 , 破坏了市容、景观。保护环境 , 要从我做起。 方法归纳 : 1. 抓住要求整合提取的信息 ;2. 结合内容设想做法或作用 ;3. 紧扣主题抒写感受或看法。 四、指示代词的含义类型 指示代词如 “ 这些条件 ”“ 这种现象 ”“ 同样道理 ” 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 对策 :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 , 找最近的一句话。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典型试题 : 画线句中的 “ 这 ” 指代什么内容 ? 不过对于中老年人 ,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来说 , 一且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 , 就应及时向医生求助 , 万万不可大意 , 因为这可能是脑梗塞即将降临的信号 。 答案示例 : 句中的 “ 这 ” 指代前半句中说的 “ 中老年人 , 尤其是患有高血压、脑动脉硬化等疾病的中老年人经常不由自主地频繁打哈欠 ” 的情形。 方法归纳 : 1. 对整篇文章语文的品析 , 一般从二个角度谈 :A. 准确 ;B. 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A 是一般说明文的共同特点。 B 是针对不同语文风格的角度谈。做这种评析整篇文章语言特点的题目 , 一定要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谈 , 比如可以选择一句话为例子。格式如下 : 这篇文章充分体现了语文准确 / 生动形象 / 简明平实的特点 , 如 “ …… ” 一句 , 就准确 / 生动形象 / 简明平实地说明了事物 “ …… ” 的特征 / 事理。 2. 对具体篇 / 句 / 词的评析篇 / 句的作用基本同上。 一、通读全文 , 整体感知 1. 读标题 , 明确文章大致为哪一类型的说明文。 2. 读全文时 , 一定要逐段读懂。 标出体现段落的重点信息的词、句。据此 : ① 把握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文章要说明的主要内容 ; ② 分析段与段之间的关系 , 理清说明顺序 , 把握说明文的结构层次。 ③ 标出文章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3. 把握说明文的中心。 —— 整体感知说明文 , 就是从整体入手 , 大处着眼 , 把握说明文的重要信息、行文特点、主旨等 , 对文章能有一个基本的总体认识。 二、认真审题 , 把握题干中的重点信息 , 迅速找准解题的方向。 1. 注意提干中修饰、限制性的词语。 2. 明确括号中的要求。 3. 理解题目意思和考点所在 , 避免盲目性。 三、带着问题 , 回读文章 , 在文中寻找解题的思路或答案。 在第一遍通读全文时 , 我们对各段的所说明的主要内容就有了印象。 这样 , 我们回答问题时候 , 再回读文章时 , 就能很快找出答题的范围和对应句 , 以帮助我们快速解题 , 写出答案。 要注意的是有些题目在题干中就明确了在哪一段中寻找答案。 一、 “ 超速高铁 ” 比飞机还快 ① 乘坐一种超快速交通工具 , 从纽约到洛杉矶的时间缩短至 45 分钟 ; 从纽约至北京仅需两小时 , 这似乎只有在科幻大片《钢铁侠》中才会发生。然而 , 据物理学家组织网日前报道 , 美国 Hyperloop 运输科技公司计划明年将在加利福尼亚首建一条五英里的高铁轨道 , 开启了这一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工程 , 将 “ 超速交通 ” 的梦想实现。 ② Hyperloop 超级高铁计划具有一套全新的运输概念体系 , 它并非以火车 , 而是以 “ 胶囊 ” 为运输工具 , 或者说是一个梭子 , 将 “ 胶囊 ” 置于管道之中 , 然后像发射炮弹一样将它发射至目的地。 ③ 每一个 “ 胶囊 ” 重达 183 公斤 , 长 4.87 米 , 能容纳 4 至 6 名乘客 , 还有存放行李的货厢。连接两个目的地的管道跟高速铁路一样 , 会搭建在地上。按照预想的规划 , 这样的管道或许可以 “ 附着 ” 到既存的高速铁路架桥上 , 以节省路线资源与基础设施搭建成本。 ④ 这种真空管道磁悬浮列车 (Evacuated Tube Transport) 项目的动力供应采用的是磁悬浮技术。整台梭子处于一个几乎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 , 以某种弹射装置发射出去 , 无间断地驶往目的地。 ⑤ 简而言之 , 其原理是建造一条与外部空气隔绝的管道 , 将管内抽为真空后 , 在其中运行磁悬浮列车等交通工具 , 由于没有空气摩擦的阻碍 , 列车运行速度令人瞠目结舌。据预计 , 其速度可以达到 22 500 公里 / 小时以上 , 可大大缩短地球表面任意地点间的时空距离。 ⑥ 保守估计 , 乘坐这种列车 , 华盛顿至北京仅需 2 小时左右 ; 旧金山到洛杉矶 24 分钟 ; 纽约到洛杉矶 45 分钟 ; 用数小时就可完成环球旅行。本地旅行速度达每小时 350 公里 , 城际间旅行速度达每小时 1 000 公里 , 国际间旅行速度大于每小时 4 000 公里。 ⑦ 这种列车是比飞机还快两倍 , 能耗不到民航客机 1/10, 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零的新型交通工具。由于管道是密封的 , 因此可以在海底及气候恶劣地区运行而不受任何影响。整套系统低摩擦、低耗能 , 通过太阳能电池板就能提供日常的用电 , 乘客搭乘的 “ 豆荚 ” 舱 , 也不用像飞机一样 , 需要按时间来搭乘 , 而是随到随走。 ⑧ 据外媒报道 , 实际上美国的高铁计划十分难产。受到财政预算、运力审核以及环境保护等各个方面的阻碍 , 加州联通旧金山与洛杉矶的高铁项目一直没有得到落实。其中最大的一个制约因素莫过于建造成本。 ⑨ 相比天价的加州高铁计划 , Hyperloop 的预算要低很多。按照穆斯克的估算 , 客运版将耗资 60 亿美元 , 客货两用版将耗资 75 亿美元左右。一旦建成 , 旧金山至洛杉矶的旅行时间将缩短至半小时。一个论证了近 30 年的运输计划 , 如今很可能会在三五年内被这一民间项目所替代。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B ) A.“ 超速高铁 ” 采用的是磁悬浮技术 , 运行在几乎没有摩擦力的环境中。 B.“ 超速高铁 ” 系统连接两个目的地的管道跟高速铁路是一样的。 C. 第 ⑥ 段运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方法说明了 “ 超速高铁 ” 的速度很快。 D. 乘坐 “ 超速高铁 ”, 不同区域间的旅行速度是不相同的。 2.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 ) A.“ 超速高铁 ” 以 “ 胶囊 ” 为运输工具 , 而非以火车为运输工具。 B.Hyperloo 的预算比加州高铁计划要低得多 , 所以很可能会在三五年内实现。 C. 由于建造成本的问题 , 加州联通旧金山与洛杉矶的高铁项目一直没有落实。 D. 磁悬浮列车在真空管道中运行 , 可大大缩短地球表面任意地点间的时空距离。 3. 根据文意 , 谈谈 “ 超速高铁 ” 在哪些方面比飞机有优势 ? 在真空管道中运行 , 比飞机还快两倍 , 噪音和废气污染及事故率接近于零。可以在海底及气候恶劣地区运行而不受任何影响。低摩擦、低耗能 , 通过太阳能电板就能提供日常的用电。不用像飞机一样 , 需要按时间来搭乘 , 而是随到随走。 二、 “ 金属氢 ” 理论向现实的华丽转变 ① 2017 年 1 月 26 日 , 世界著名的《科学》杂志报道了美国哈佛大学科学家在实验室成功制造出 “ 金属氢 ” 的消息 , 引起世界科学界的震动 , 因为这项研究与超高压技术、超低温技术、超导技术、原子能等 20 多门学科的发展密切相关。那么 , 什么是 “ 金属氢 ” 呢 ? ② 众所周知 , 氢是宇宙中最丰富的元素 , 它在自然界中通常是以气态的氢气存在 , 在 19 世纪末曾被认为是无法液化的 “ 永久气体 ” 。直至 1898 年 , 詹姆斯 · 杜瓦制作了拥有巧妙热力学设计的 “ 杜瓦瓶 ”, 首次将氢气液化 , 第二年又首次制取了氢气的固态。 ③ 然而 , 这些早在一百多年前就制备出来的液态和固态氢并不具备金属的特点 , 都不能称之为 “ 金属氢 ” 。 “ 金属氢 ” 是具有金属的良好导电性甚至超导性的液态或固态氢。 ④ 哈佛大学科学家获得的 “ 金属氢 ”, 是将一块微小的固态氢样品置于相当于 488 万个大气压的压力下制造出来的 , 这一压力远远超过了地球中心 360 万个大气压的压力值 。在这一超高气压的压力下 , 分子氢的化学键被打开 , 最终由氢原子形成类似金属原子组成的氢晶体 , 原子所带的电子可以在原子之间自由运动 , 这时的氢晶体电阻通常小于一百欧姆 , 远远小于原有的几十到几百兆欧姆。 ⑤ 为什么人们如此费尽心血地研制 “ 金属氢 ” 呢 ? 这是因为 “ 金属氢 ” 具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性质 , 可以用来做成约束等离子体的 “ 磁笼 ”, 把炽热的电离气体 “ 盛装 ” 起来 , 这样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就能很方便地实现 , 人类也可以建造出一座座 “ 模仿太阳的核电厂 ”, 然后将原子核能转变为电能 , 这种电能既廉价又干净 , 人类的能源问题最终将得到解决。 ⑥ 此外 ,“ 金属氢 ” 还具有超导性。用它输电 , 其输电效率在 99% 以上 , 可以大幅降低输电损耗 , 使全世界的发电量增加四分之一以上。如果用 “ 金属氢 ” 制造发电机 , 其重量不到普通发电机重量的 10%, 而输出功率可以提高几十倍乃至上百倍。 ⑦ 除此之外 ,“ 金属氢 ” 在航空航天领域还具有重大价值。比如火箭一般采用液氢作为燃料 , 因此必须把火箭做成一个很大的类似热水瓶的容器 , 以便确保低温。由于相同质量的 “ 金属氢 ” 体积只是液态氢的七分之一 , 如果使用了 “ 金属氢 ”, 火箭就可以制造得非常小巧。而由 “ 金属氢 ” 组成的燃料电池 , 可以较容易地应用于汽车 , 那时 , 城市就不再像现在这样喧哗 , 尾气污染等问题也将得到有效解决。 ⑧ 虽然 ,“ 金属氢 ” 非常有用 , 但我们也看到了它在是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获得的。为了验证它的存在 , 人类花费了一百多年的时间去营造了一个极端高压的环境 , 因此 , 要真正地生产和应用还需要经历漫漫长路。据了解 , 大规模实现接近 500 万个大气压的极端高压条件是制造 “ 金属氢 ” 的前提 , 这在实验室都需要耗尽洪荒之力才能实现 , 大规模生产谈何容易。 ⑨ 其实 , 我们没有必要把自己局限在地球上 , 看看我们太阳系最大的行星 —— 木星 , 就在距离地球约 4.2 个天文单位的地方。木星由大量的氢构成 , 核心的最高压力几乎可以达到 4 500 万个大气压 , 具备了制造 “ 金属氢 ” 的所有条件。现有研究推测 , 在木星核的外围存在着大量的 “ 金属氢 ”, 可以说是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同时 , 我们也相信 , 随着航天科技的不断发展 , 开发和利用木星内部的 “ 金属氢 ” 或许在未来将会变成现实。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 ) A.“ 金属氢 ” 使受控热核聚变反应很方便地实现 , 人类通过建造更多的核电厂 , 将原子核能转变为电能 , 能源问题将得到解决。 B.“ 金属氢 ” 具有超导性 , 可以大幅降低输电损耗 , 增加全世界的发电量 , 制造发电机可以减轻重量 , 大幅提高输出功率。 C.“ 金属氢 ” 在航空航天领域和汽车的节能环保方面具有重大价值。 D. 木星由大量的氢构成 , 核心的最高压力可以达到 4 500 万个大气压 , 具备了制造 “ 金属氢 ” 的所有条件。 2. 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推断 ,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为什么人们会如此费尽心血地研制 “ 金属氢 ” 呢 ? 这是因为 “ 金属氢 ” 一旦问世 , 就会和多个学科的研究产生关联 , 这将引起整个科学技术领域一场划时代的革命。 B. 从理论上看 , 在超高气压的压力下 , 液态或固态氢中的氢分子将分裂成单个氢原子 , 分子内受束缚的电子被挤压成公有电子 , 这种电子的自由运动 , 使 “ 金属氢 ” 具有了导电的特性。 C. 用 “ 金属氢 ” 作为燃料 , 火箭的体积就可以造的更加庞大 , 航程也会变得更远 , 航天事业将因此产生巨大的飞跃。 D. 大规模的制造 “ 金属氢 ” 在目前还难以实现 , 而现有研究推测木星上存在着取之不尽 , 用之不竭的 “ 金属氢 ”, 伴随着人类航天科技的不断进步 , 开发和利用木星内部的 “ 金属氢 ” 或许在未来将会变成现实。 3. 请分析第 ④ 段中的画线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运用了作比较和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 将 “ 制造金属氢的大气压的压力 ” 和 “ 地球中心大气压的压力值 ” 进行准确地对比 , 突出了 “ 金属氢 ” 需要在超高气压的压力下才能制造出来的特点 , 从而使说明的事物更直观、具体、形象。 三、家养植物与小气候 ① “ 苔痕上阶绿 , 草色入帘青。 ” 如今 , 不少人都会在室内或阳台上种些花花草草。这么做不仅可以美化环境 , 陶冶性情 , 还能有利于身体健康。 ② 与室内环境相比 , 阳台具有空间小、通风好、空气干燥等特点。同时 , 由于所处位置和朝向不同 , 每个阳台的光照和气温条件也各不相同 —— 拥有自己的小气候。因此 , 在阳台上种植花草 , 应根据其小气候特征 , 选择适宜的品种。简单来说 , 在光照强烈的东西向阳台 , 宜选择那些喜光的 “ 阳性植物 ”; 在光照较少的北向阳台 , 宜选择那些 “ 阴性植物 ” 。 ③ 室内的光照时间较短 , 所以最好选择那些能较长时间耐荫蔽的阴生观叶植物或半阴生植物 , 如文竹、万年青、龟背竹、棕竹、虎尾兰、橡皮树等。工作繁忙的人可以选择一些生命力较强的植物 , 如万年青、虎耳草、佛肚树、竹节秋海棠等 —— 这些植物不用精心打理也能生长得很好。有些家庭会遇到客人吸烟的情况 , 主人碍于面子往往不好意思制止。那么可以在客厅中养一些常春藤 , 其叶片上的微小气孔可以吸收空气中的甲醛和尼古丁 , 将有害物质转化成对人体无害的物质。卧室是人们休息的地方 , 所以在选择植物的时候一定要注意 , 最好不要选择有浓烈香味、会释放有害气体或者会大量释放二氧化碳的植物。另外 , 带尖刺的植物和大型植物也不适宜放置在卧室中 , 这样不但会影响视觉效果 , 还容易在夜晚黑暗的环境中误伤人。 ④ 室内空气质量是大家比较关心的问题。许多功能性植物可以吸收有害气体 , 起到空气净化器的作用。比如 , 吊兰是净化空气的小能手 , 它可以吸收氮氧化物、甲烷、甲醛等多种有害气体 ; 波士顿蕨每小时能吸收大约 20 微克的甲醛 , 因此被认为是最有效的生物净化器。 ⑤ 此外 , 选对植物还可以反过来调节和改善室内的小气候。比如 , 在阳台上种植牵牛花、常春藤以及盆栽葡萄等藤本植物 , 可以在炎炎夏日起到遮挡烈日、隔热降温的作用。 ⑥ 在实际栽培过程中 , 想要养好花草 , 仅从植物品种上考虑往往是不够的 , 我们还需要采取一些改变小气候的措施。 ⑦ 最关键的一点是对光照的调节。以阳台为例 , 为了防止烈日暴晒 , 我们可以用遮盖物遮阴 , 以起到减少光照的作用。同时 , 阳台的朝向不同 , 需要布置遮盖物的位置也不同。比如 , 东向阳台可在南端加设遮盖物 ; 南向阳台可在西端加设遮盖物 , 以防西晒。此外 , 如果想要增加光照 , 还可以采用灯光照射的方式。 ⑧ 除了光照 , 温度、湿度和风速等 , 都是不可忽略的气象要素。其中 , 温度可以利用遮阴和喷水喷雾来调节。遮阴不仅能起到消光作用 , 还有降温效果。喷水喷雾时 , 水在蒸发过程中大量吸热 , 能使环境温度大幅度下降 , 也能起到降温作用。此外 , 通风同样具有降温效果。另外 , 还有塑料薄膜保温、遮盖物保温和外界加热等升温保温措施。 ⑨ 要想增加空气湿度 , 除了可以采取临时性的喷水喷雾外 , 还可以采取一些长效性的措施。比如 , 可以将盛了水的水缸、水盆放在阳台上 , 再用矮架把盆栽支在其上 , 就能起到很好的保湿作用。 ( 选自《科学画报》 , 有删改 ) 1.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开头引用《陋室铭》中的名句 , 不仅增添了文采 , 还形象地说明了居室选种植物的策略 , 为下文的进一步介绍做好了必要的铺垫。 B. 第 ② 段采用了作比较、分类别的说明方法 , 清晰地介绍了阳台上选种植物的方法。 C. 第 ③ 段采用了空间顺序 , 由室外到室内 , 由客厅到卧室 , 条理清晰 , 思路分明。 D. 第 ⑥ 段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 标志着文章内容由对植物品种的选择深入到对植物生长小气候的优化上。 2. 下列关于改变阳台小气候的做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C ) A. 根据阳台的不同朝向 , 确定需要布置遮盖物的相应位置以达到消光作用。 B. 利用遮阴、喷水喷雾、通风等方法降温 , 或者采用塑料薄膜、遮盖物和外界加热等升温保温措施。 C. 桌用灯光照射、安装防盗网等方式减轻强风对植物的伤害 , 保证植物能健康生长。 D. 采用喷水喷雾等临时性措施或摆设水缸、水盆等长效性方法增加空气湿度。 3. 阿姨家刚装修好 , 她想买几种植物放在客厅里。请根据文意给她至少提两点建议 , 并说明理由。 一是多选用吊兰、波士顿蕨、常春藤等功能性植物 , 因为它们可以吸收氮氧化物、甲烷、甲醛等多种有害气体 , 起到空气净化器的作用。二是最好选择那些能较长时间耐荫蔽的阴生观叶植物或半阴生植物 , 如文竹、万年青、龟背竹、棕竹、虎尾兰、橡皮树等 , 因为客厅光线没有室外强。 四、民以 “ 食 ” 为天 俞水生 (1) 自古以来 , 中国就有 “ 民以食为天 ” 的说法 , 中国人在饮食上追求美感与喜悦 , 讲究色、香、味、行俱佳。中国饮食不仅内容丰富 , 其背后蕴含的文化也非常丰厚。 (2) 中国疆域辽阔 , 地形多样 , 加上气候多变 , 这就为中国人的饮食提供了大量的动植物原料 , 并形成了汉民族的基本饮食结构特征 : 以粮食作物为主食 , 以丰富的动植物作为副食。 (3) 米食和面食是汉族主食的两大类型。南方气候湿热 , 多种植稻类 , 故以米食为主 ; 北方气候相对干冷 , 多种小麦 , 则以面食为主。 (4) 与风俗的主食相对 , 故称副食 , 中国菜肴在长期烹饪中出现了许多流派 , 并形成不同类型的地方菜系。其中 , 粤菜、川菜、鲁菜、淮扬菜、浙菜、闽菜、湘菜、徽菜被称为 “ 八大菜系 ” 。不同的菜系 , 其口味具有很大的不同。过去 , 人们常把中国人的口味概括为南甜、北咸、东辣、西酸。此说在一定程度上道出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 也反映了人们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练习。譬如 , 喜辣的饮食习俗多与东部地区气候潮湿有关 , 经常吃辣可以驱寒祛湿 ; 过去新鲜蔬菜在北方是罕见的 , 人们习惯把菜腌制后慢慢食用。这样 , 北方大多数就养成了吃咸的习惯。 (5) 除了地理环境因素外 , 各地的烹饪方法 , 包括配料、调味、火候、刀工等不同要求 , 都是形成不同菜肴类型的重要因素。我们在品尝菜肴时 , 往往会说这道菜好吃 , 然而 , 若要进一步细究为什么 “ 好吃 ”, 恐怕一般人讲不清楚了。这说明 , 中国饮食似乎有着一种难以言传的美妙。这种美妙 , 关键在于它的味道 , 玉熙坊 “ 菜生而鲜 , 食分而餐 ” 的饮食传说相比 , 中国烹饪更讲究调和之美 , 这是中国烹饪艺术的精妙之处。美味的产生在于调和 , 使食物的本味、配料和调料 , 交织融合在一起 , 使之达到中和之美的最佳味道。 (6) 中国很早就有 “ 礼乐文化适于食 ” 的观念。从古至今 , 中国人喜欢把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 , 每逢年节或婚丧寿辰 , 都会举办各种宴请活动。在节日里 , 人们通过相应的饮食活动即可加强亲友联系 , 又可活跃节日气氛。过节的菜肴也有讲究 , 经常通过谐音、双关等方式 , 表达吉祥、祝福的寓意 , 如 “ 鸿运当头 ” 、 “ 全家福 ” 等。 (7) 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近年来 ,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 人们在吃的方面已不满足于、吃好 , 而是对 “ 吃什么 ” 和 “ 怎么吃 ” 讲究起来。显然 , 这已不单是为了满足口欲而吃 , 主要是为了健康、长寿而吃了。 1. 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B ) A. 中国人在饮食文化上追求精神上的美感和愉悦 , 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B. 中国南北方汉民族基本的饮食结构是由人们的喜好决定的。 C. 南甜、北咸、东辣、西酸的口味与地理环境存在着相应的联系。 D. 中国饮食的美味 , 在于把食物的本味与配料和调料相调和 , 使之达到中和之美。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本文主要介绍了南北方和 “ 食 ” 相关的饮食结构以及礼俗文化。 B. 第 ⑥ 自然段采用举例子、作比较的说明方法 , 介绍了饮食与节庆、礼仪活动结合在一起的饮食习俗。 C. 第 ⑦ 段 “ 一个地区的饮食礼俗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 一句中加点词 “ 相对的 ” 不能删除 , 否则会影响原文的意思。 D. 本文介绍汉民族的饮食时先介绍南北方的主食 , 在介绍副食 , 最后介绍饮食礼俗文化。 3. 请你根据上文有关饮食方面的知识 , 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 , 回答后面的问题。 【链接材料】大年三十 , 张伯家欢聚一堂 , 女儿与在北方长大的女婿从北京回到长沙过年 , 做年夜饭的时候 , 张伯特意嘱咐做菜的老板 , 一是做菜的口味要比平时要稍微咸一点 , 二是一定要做一道红烧鱼。 ① 张伯为什么嘱咐做菜的口味要比平时稍微咸一点 ? ② 张伯为什么嘱咐要做一道红烧鱼 ? ① 因为女婿是在北方长大的 , 而北方人口味偏咸。 ② “ 鱼 ” 谐音 “ 余 ”, 过年吃鱼意味着年年有余 , 表达吉祥的寓意。 五、盐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 杨孝文 ① 据《史记 · 五帝本纪》记载 , 炎、黄两个部落是在阪泉之战后才整合到一起的。从此 , 中国大地上的大小部落走向联合统一。史学家钱穆和张其昀谈到炎黄血战的原因时 , 都认为这场战争实因食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占略物资而起。 ② 此后 , 盐在中华文明的进程中 , 一直占据着无可取代的地位。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 , 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 , 史称 “ 尧都 ”“ 舜都 ”“ 禹都 ” 。尧、舜、禹为何要在这些地方筑城 ? 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③ 盐给华夏民族带来前行力量的同时 , 也带来了丰厚的财富 , 所以尧、舜、禹三帝对盐充满了感恩之情。舜帝曾创作了一首《南风》 , 诗化了盐对百姓和国家的重要性。 ④ 春秋战国长达 550 年的历史进程中 , 盐再一次成为国家与民族整合的无形推手。这一时期 “ 盐政 ” 概念定型 ,“ 盐业官营 ” 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 , 产盐各国因此而获暴利 , 为日后的兼并积聚了雄厚的战争本钱 , 先秦各诸侯国因国力变化而重新洗牌。 ⑤ 在盐与税收捆绑到一起后 , 盐更成为左右诸侯国兼并战争走向的隐性力量。因盐税暴富而强大的 , 除了西部的晋国外 , 还有东方的齐国和燕国。这些重要的产盐国 , 财富积聚 , 国力大增 , 很快在诸侯战争中占得上风。 ⑥ 对盐觊觎最迫切的是秦国。 “ 商鞅变法 ” 后 , 秦国迅速夺取了山西境内的 “ 安邑盐池 ”, 开始池盐大生产。食盐专营 , 开征盐税 , 为进一步征战奠定了物质基础。有了盐的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 最终灭了六国 , 统一华夏 , 真可谓 “ 得盐者得天下 ” 。 ⑦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 , 但长期对抗北方匈奴的边境战争 , 耗空了国库。于是 , 汉武帝下令施行盐铁专卖 , 将这两种物资的买卖权收归国有 , 以保证战争和国防军费。 ⑧ 唐朝中叶后 , 国库空虚 , 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 , 增加财税。每斗盐一下子由 10 钱涨到 110 钱。 ⑨ 为此 , 历朝历代都禁止私人售盐。汉武帝的 “ 禁私令 ” 规定 , 私贩食盐一旦被发现 , 要将犯人的左脚大拇指砍掉。五代时的后唐也有相应的惩治措施 : 贩私盐 “ 五斤以上 , 买卖人各决臀杖二十 , 处死 ” 。明清时期 , 官府 “ 禁售私盐 ” 空前严格 , 几乎与现代一样严厉。但由于暴利的驱使和生活所迫 , 私盐贩卖历代不绝 , 而且因盐而起的社会事件层出不穷。如唐末 , 贩私盐出身的王仙芝、黄巢 , 率先起义 ; 再如元末 , 盐户出身的张士诚带领盐民揭竿而起 …… 由此可见 , 盐与江山社稷息息相关。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C ) A. 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 , 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蒲坂、安邑筑城。 B. 春秋战国时期 “ 盐政 ” 概念定型 ,“ 盐业官营 ” 这一日后的专营制度出现并被迅速推广。 C. 秦国夺取了山西境内的 “ 安邑盐池 ” 之后 , 进行了 “ 商鞅变法 ”, 开始食盐专营 , 开征盐税。 D. 唐朝中叶后 , 国库空虚 , 朝廷便强行加价卖盐 , 增加财税。 2. 下面对文章内容和写法的分析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第 ① 段引《史记》和史学家的论述 , 引出了本文说明的对象 —— 盐。 B. 第 ④⑤ 两段介绍 “ 盐政 ”, 说明盐进一步促进了国家与民族的整合。 C. 第 ⑨ 段介绍历代对私人售盐的严厉惩治措施 , 其目的是说明盐私售的巨大危害。 D. 本文主要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 , 举各种史实为例 , 使说明更具体、更可信。 3.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 请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 时间顺序。本文在介绍盐对促进华夏民族的形成和政府禁售私盐时 , 以时间为顺序进行介绍 , 一是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事实 , 二是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六、鱼医生 ① 生活在海洋中的鱼类 , 也有自己的医生 —— 一种体态小巧 , 行动轻盈的小鱼。鱼医给鱼治病 , 不是通过用药 , 而是州尖尖的嘴巴为病鱼清除细菌和坏死的细胞。实际上鱼医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的。 ② 病鱼就诊时 , 必须头朝下 , 尾巴朝上 , 笔直地悬浮在水中。如果是喉咙生病 , 那么病鱼就得乖乖地张大嘴巴让鱼医钻进嘴里去。病鱼会不会把鱼医吃掉呢 , 根据海洋学家的观察分析 , 这种事情不会发生。即使是遇上敌害 , 病鱼也会将鱼医吐出后再逃之夭夭。 ③ 海年学家试图在鱼医经常活动的水域将鱼医捉走 , 结果 , 前往求医的大为减少。令人惊讶的是 , 鱼医失踪两周后 , 该水域的很多鱼都染上疾病 , 一些鱼的鳞、腮和鳍上开始出现脓肿。海洋学家又做了一个试验 , 在一些鱼池中放有鱼医 , 而在另一些鱼池中不放鱼医。结果 , 有鱼医的水池里 , 鱼都不生病 , 而在没有鱼医的水池中 , 疾病迅速蔓延。 ④ 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一位海洋生物学家留连续 6 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 , 经他统计 , 一条鱼医在这 6 小时内竟医治了 300 条病鱼 ! ⑤ 海洋学家还发现 , 拜访鱼医的病鱼以雄鱼居多。有时 , 一条雄鱼一天中竟几次找不同的鱼医看病。经过观察发现 , 原来是雄鱼间为了争夺雌鱼 , 常常发生激烈的 “ 情战 ”, 因而负伤的机会较多。此外 , 海洋学家还发现 , 有些雄鱼根本没有负伤 , 也没有病 , 但它们仍然频繁地去找鱼医。对此他们猜想 , 雄鱼们可能是为了取悦雌鱼 , 而找鱼医为自巴 “ 美容 ” 的。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D ) A. 鱼医给鱼治病 , 实际上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 B. 根据海洋学家观察分析 , 即使遇上敌害 , 病鱼吃掉鱼医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C. 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 , 一条鱼医 6 小时内可以医治 300 条病鱼。 D. 雄鱼去找鱼医治病的唯一原因 , 是因为雌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发生激战 , 经常负伤。 2. 下列关于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经海洋学家统计 , 一条鱼医在这 6 小时内竟医治了 300 条病鱼 !” 运用了列数字的方法 , 给人以具体、准确的印象。 B. 选文第 ⑤ 段运用了举例子的方法 , 通过具体的、有代表性的例子来说明事物。 C. 选文第 ③ 段运用了分类别的方法 , 让我们清楚、全面的认识事物。 D. 选文中第 ① 段的第一句运用了摹状貌的方法有助干把说明的对象说得更具体、生动。 3.“ 一位海洋生物学家曾连续 6 小时在水中观察鱼医治病 , 经他统计 , 一条鱼医在这 6 小时内竟医治了 300 条病鱼 !” 中的 “ 竟 ” 字能否去掉 , 为什么 ? “ 竟 ” 是表示鱼医医治的鱼数量之多 , 体现的是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 所以不能去掉。 七、用头顶球的风险有多大 顾凡及 ① 足球如其他运动一样 , 如果不注意科学训练 , 也有可能对运动员造成伤害。在我国 , 由于足球运动普及度不高 , 所以这个问题还不突出 , 但是在一些足球大国 , 人们已经对这个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研究 , 甚至据此颁发了相应的法律。 ② 足球运动最大的风险之一是脑震荡 。其症状表现为记忆减退、眩晕、头痛、迷茫、恶心呕吐、视觉模糊、眼冒金星、耳鸣、注意力不集中 , 甚或意识丧失。 ③ 以上症状可能只出现一种或几种 , 持续时间从几分钟到几天不等。其中绝大多数症状只有患者自己才知道 , 如果他们不说 , 家长和教练可能根本就注意不到。而许多运动员有了相关症状也不自知 , 他们错误地认为只有丧失意识才是脑震荡呢。 ④ 脑是人体的 “ 司令部 ”, 同时又是一个非常娇嫩的器官。脑受到坚固的颅骨的保护 , 脑的外表面还包裹有三层脑膜 , 其中和脑组织表面紧贴的一层软脑膜和上面的脑膜之间充满了脑脊液 , 这就使得脑好像是悬浮在蛋清中的蛋黄一样 , 可以减轻外界的冲击力。尽管如此 , 如果头部受到过分冲撞 , 虽然颅骨并未破裂 , 然而 , 脑由于惯性运动会和颅壁冲撞造成损伤 , 甚至造成脑出血或水肿。用头顶球一次的风险虽然没有前面讲的可能引发脑震荡的几种情形那么大 , 但是频繁顶球的后果也不容忽视。 ⑤ 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者招募了 34 名成人志愿者 , 他们从小就玩足球 , 并都参加了球队的比赛。研究者向他们发了调查表 , 要他们回答过去一年中用头顶了多少次球 , 是否有过脑震荡的症状。然后 , 研究者对球员进行了记忆和其他认知功能测试 , 并对其进行脑成像扫描以找出脑中是否发生了结构性变化。 ⑥ 结果发现 , 那些在过去 12 个月中用头顶球超过 1 100 次的球员 , 比起那些不常用头顶球的球员 , 他们脑中和记忆、注意力以及视觉信息处理有关部位的白质 ( 也就是脑中专门传送信号的线路 ) 有明显的损失。这和严重脑震荡以后的情形很类似。此外 , 对他们做记忆测试 , 例如 , 将一张词汇表给他们听 , 要他们回想听过哪些词 , 那些在一年中用头顶球超过 1 100 次的球员的表现也要比不经常顶球的球员差得多。从这一研究似乎可以得出结论 , 经常用头顶球确实有损伤脑的风险。 ⑦ 美国的另一组研究者也对大学里的 51 名男女足球运动员做了调查研究。这些运动员多半是在学期中用头顶球 , 而到学期结束时他们在视觉记忆方面的表现要比学期开始时差。此外 , 这些运动员比起其他运动员更多地报告说有过头痛和眩晕。 ⑧ 现在 , 关于顶球造成脑震荡危险的可能性还有争论。一些观点认为 , 顶球不是造成脑震荡的主要原因 , 运动员头相撞或是头和地相撞更危险。不过 , 当运动员用头顶球时往往会不慎和其他运动员的头相撞。不管怎么说 , 这些因素都有可能造成脑震荡 , 或是通过长期作用对球员的认知造成损害 , 需要严加防范。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章原意的一项是 ( A ) A. 顶球引起的脑震荡没有引起重视 , 主要由于运动员及其家长、教练们对它认识片面。 B. 第 ② 段画线句子中 “ 之一 ” 准确地说明足球运动风险很多 , 脑震荡只是其中的一种。 C. 本文先由足球运动的风险引出了对脑震荡症状的介绍 , 接着从大脑结构的角度揭示了脑震荡的形成原因 , 然后用科学研究证明了顶球的危害 , 最后总结全文 , 表明正确的态度。 D. 虽然用头顶球造成脑震荡的危险的可能性还没有定论 , 但作者还是认为应当严加防范。 2. 下列对第 ⑤⑥⑦ 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B ) A. 美国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研究得出了 “ 经常用头顶球确实有损伤脑的风险 ” 的结论。 B. 从研究对象看 , 第 ⑤⑥ 段中的志愿者比第 ⑦ 段中的足球运动员用头顶球的时间更长 , 因而研究结论更科学可靠。 C. 第 ⑦ 段中的调查研究不仅有研究对象的前后情况的纵比 , 还将研究对象与其他运动员比较 , 因而研究是可信的。 D. 美国的这两项研究方法不尽相同 , 但都证明了经常用头顶球的危害。 3. 根据文章内容 , 请给迷恋足球的同学至少提两点建议。 一是必须限制顶球的次数 , 不要超过每年 1 100 次 ; 二是必须注意每次踢球以后是否有头痛、头晕之类的现象 , 如果有就要及时就诊。   八、中国的茶 ① 中国是茶的故乡 , 也是茶文化的发源地。中国茶的发现和利用 , 在中国已有四五千年历史 , 且长盛不衰 , 传遍全球。茶是中华民族的举国之饮 , 中国茶文化糅合了中国佛、儒、道诸派思想 , 独成一体 , 是中国文化中的一朵奇葩 。 ② 中国何时开始饮茶 , 人人言殊 , 莫衷一是。唯大体上可谓开始于汉 , 而盛行于唐。唐以前饮茶 , 陆羽《茶经》卷下《六茶之饮》概为言之 , 谓 :“ 茶之为饮 , 发乎神农氏 , 闻于鲁周公 , 齐有晏婴 , 汉有扬雄、司马相如 , 吴有韦曜 , 晋有刘琨、张载、远祖纳、谢安、左思之徒 , 皆饮焉。 ” 但此多非史实 , 纵是史实 , 非加申述 , 亦不易明。《茶经》云 : 神农《食经》 “ 茶茗久服 , 有力悦志 ”( 刘源长《茶史》卷一 ) 。陆羽《茶经》以为饮茶起于神农氏 , 然《食经》为伪书 , 尽人皆知 , 不足为据。《尔雅》有 “ 苦荼 ” 之句 , 世以《尔雅》为周公时作品 , 谬以为饮茶自周公始 , 不知《尔雅》非作于周公 , 也不足为饮茶起始之证。 ③ 在古代史料中 , 茶的名称很多 , 但 “ 茶 ” 则是正名 ,“ 茶 ” 字在中唐之前一般都写作 “ 荼 ” 字。 “ 荼 ” 字有一字多义的性质 , 表示茶叶 , 是其中一个义项。 “ 茶 ” 字从 “ 荼 ” 中简化出来的萌芽 , 始发于汉代 , 古汉印中 , 有些 “ 荼 ” 字已减去一笔 , 成为 “ 茶 ” 字之形了。不仅字形 ,“ 茶 ” 的读音在西汉已经确立。在古代史料中 , 有关茶的名称很多 , 到了中唐时 , 茶的音、形、义已趋于统一 , 后来 , 又因陆羽《茶经》的广为流传 ,“ 茶 ” 的字形进一步得到确立 , 直至今天。 ④ 茶能消除疲劳 , 使人精神振奋 , 增强思维和记忆能力 ; 饮茶能兴奋中枢神经 , 增强运动能力。茶中含有多种抗氧化物质与抗氧化营养素 , 对于消除自由基有一定的效果。因此每天喝三两杯茶可抑制细胞衰老 , 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和氨基酸 , 喝茶对于清油解腻 , 增强神经兴奋以及消食利尿也具有一定的作用。但饮茶也需注意 , 并不是喝得越多越好 , 不宜餐前睡前喝茶﹐餐前喝茶容易刺激肠胃 , 睡前喝茶则容易影响睡眠品质 ; 茶水不宜过浓 , 也不宜置放太久 ; 服用药物时 , 不可以茶水配服 , 会影响药效。 ⑤ 茶文化的内涵其实就是中国文化的内涵的一种具体表现 , 谈茶文化必须结合中国汉文化而论之。中国素有礼仪之邦之称谓 , 茶文化的精神内涵即是通过沏茶、赏茶、闻茶、饮茶、品茶等习惯和中华的文化内涵和礼仪相结合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征的一种文化现象 , 也可以说是一种礼节现象。礼茶文化是中国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文化。中国不仅是茶叶的原产地之一 , 而且 , 在我国不同的民族 , 不同的地区 , 至今仍有着丰富多样的饮茶习惯和风俗。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 , 不正确的一项是 ( C ) A. 茶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茶文化包括茶的自然科学和茶的人文科学两个方面 , 而狭义的茶文化主要指其后者。 B. 据《神农百草经》记载 :“ 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 , 得荼而解之。 ” 可见在当时荼与茶是一回事 , 荼就是茶 , 茶也就是荼。 C. 茶叶的生产远在茶文化萌芽期之前 , 就开始由四川向全国传播 , 后来逐步形成了八大茶区 , 到了宋代 , 达到鼎盛时期。 D. 随着茶的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 唐代出现了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 —— 《茶经》 , 它的作者陆羽 , 被后人尊为 “ 茶圣 ” 。 2. 下列理解和分析 , 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D ) A. 陆羽的《茶经》开我国茶书之先河 , 其贡献远非首创 , 还在于其阐述之系统 , 记载之全面 , 介绍之详尽。 B. 唐代诗僧皎然的茶道包括了茶礼、茶韵、茶境、茶禅、养生、修身、茶德等 , 是日本的茶道精神的由来。 C. 荣西禅师被称为 “ 日本茶祖 ”, 他两度来华 , 归国时带回茶籽引种日本各地 , 推动了日本茶文化的发展。 D. 有 “ 茶诗状元 ” 之称的陆游一生爱茶 , 是茶与文人关系密切的代表 , 在古代就连高僧都是茶文化专家。 3. 文章第 ②③④⑤ 段分别从哪个角度介绍了有关茶的知识 ? 请简要概括 , 每句字数不超过 8 个字。 第 ② 段茶的起源 ; 第 ③ 段茶字的历史 ; 第 ④ 段茶的功用和禁忌 ; 第 ⑤ 段茶的文化内涵。 九、美妙的羚羊峡谷 ① 美国西南部的亚利桑那州有一个并不繁华的小镇 , 那里聚集了众多名声显赫的国家公园。而就在这个小镇东南不远处 , 有两段神秘的峡谷 , 当阳光照进幽深宁静的谷中 , 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这就是美妙的羚羊峡谷。 ② 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 , 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 谷壁看似轻柔 , 实则非常坚硬 , 岩石表面像被精心打磨 , 纹层顺着岩壁流淌 , 如同一万年前的波浪被定格在这峡谷中。 阳光从峡谷顶部射入 , 幻化出奇幻的色彩。所以也有人说 , 羚羊峡谷是 “ 被上帝抚摸过的地方 ” 。 ③ 羚羊峡谷分上、下两段 , 两段相隔的几公里之间都是平坦的沙漠。 ④ 上峡谷只有 180 米长 , 谷底稍宽一些 , 但最宽的地方也不过 5 米。走进上峡谷好像进入了一个大自然的神殿。头顶上射下来的阳光让曲折的峡谷时而暗影朦胧 , 时而红光沐浴。一道道层峦叠嶂的优美弧线背后不时透出柔和的彩光 , 神秘莫测 , 吸引着无数探奇的游人。 ⑤ 下峡谷是一条长 800 米 , 深约 10 米到 20 米的 “ 地缝峡谷 ” 。它像蛇一样蜿蜒在地下 , 宽的地方只有两三米 , 狭窄处难有下脚的地方。谷底很平坦。两侧光溜溜的砂岩壁上呈现出各种曲线的三维组合 , 水平的波纹和纵向的波浪形曲面相交 , 凹凸有致。构成羚羊峡谷的岩石是红色的砂岩 , 它之所以显示出鲜艳的红色或橘红色 , 是因为铁元素以氧化物的形式同沙子一同沉淀下来 , 充当了红色的染色剂。阳光从头顶上的天缝里倾泻下来 , 像舞台上的追光灯束 , 缓缓地扫过地缝。红色的砂岩就在光影里呈现出柔和的各种暖色色阶 , 从橙黄到赤紫 , 像火焰在舞蹈 , 像丝绸在飘动 , 也像涟漪在变幻。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⑥ 羚羊峡谷主要由流水侵蚀形成。羚羊峡谷地处科罗拉多高原的中部 , 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暴雨造成的山洪水量大 , 水流急 , 常常沿地表的低洼缝隙急速流下。流水与其中裹挟的沙石块和树木一路撞击侵蚀河床 , 让它越来越深越来越宽 , 逐渐变成了宽大的峡谷。 ⑦ 科罗拉多河在日夜流淌 , 继续塑造着大峡谷。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也无定时地冲过羚羊峡谷之类的狭缝谷 , 把它们不断地加深加宽。地质学家告诉我们 , 再过几百万年 , 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 , 深得与海平面平齐。那么到那时 , 如今的缝隙般的羚羊峡谷会不会被溪水开凿成新的大峡谷呢 ? 1. 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D ) A. 当阳光照进羚羊峡谷时 , 光与影的舞蹈便在这里释放魅力。 B. 羚羊峡谷属于狭缝谷 , 深入谷底会发现它如同一个美妙的艺术宫殿。 C. 科罗拉多高原的降水多以集中的暴雨形式在夏季出现。 D. 科罗拉多高原上数不清的季节性河流定时地冲过狭缝谷。 2. 下列对选文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 A. 选文是从位置、构成、成因和发展四个方面介绍羚羊峡谷的。 B. 选文第 ② 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摹状貌、打比方 , 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羚羊峡谷谷壁美妙的形态特点。 C. 羚羊峡谷呈现美妙色彩的原因砂岩地层与阳光共同创造了这奇妙的峡谷。 D. 选文第 ⑦ 段加点词 “ 那时 ” 指科罗拉多大峡谷将变得宽得望不到对岸 , 深得与海平面平齐的时候。 3. 请具体分析选文第 ③④⑤ 段不可以调换顺序的原因。 第 ③ 段整体说明羚羊峡谷的特点 , 第 ④ 段说明上峡谷的特点 , 第 ⑤ 段说明下峡谷的特点 , 第 ④⑤ 段与第 ③ 段一一对应。 ( 第 ③ 段总写羚羊峡谷的特点 , 第 ④⑤ 段分写上、下峡谷的特点 , 第 ③ 段与第 ④⑤ 段是由总写到分写的逻辑顺序 , 第 ④⑤ 段与第 ③ 段一一对应。 ) 所以此三段不能调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