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3.63 KB
  • 2021-11-10 发布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 1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 ‎ ‎1. 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 A.金属拉丝 B.甲烷燃烧 C.酒精挥发 D.冰雪融化 ‎ ‎ ‎2. 下列属于纯净物是( ) ‎ A.空气 B.石油 C.海水 D.蒸馏水 ‎ ‎ ‎3. 下列空气成分中,常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起防腐作用的是( ) ‎ A.氮气 B.氧气 C.二氧化碳 D.稀有气体 ‎ ‎ ‎4. 下列标志表示节约用水的是( ) ‎ A. B. C. D.‎ ‎ ‎ ‎5. 氢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 ) ‎ A.原子的质子数不同 B.原子的电子数不同 C.原子的中子数不同 D.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 ‎ ‎ ‎ ‎6. 下列物质中,不能溶于水形成溶液的是( ) ‎ A.食盐 B.蔗糖 C.花生油 D.酒精 ‎ ‎ ‎7. 下列符号中,表示两个氧分子的是( ) ‎ A.O‎2‎ B.‎2O C.‎2‎O‎2‎ D.‎O‎2−‎ ‎ ‎ ‎8. 下列物质的化学式书写正确的是( ) ‎ A.硝酸银AgNO‎3‎ B.碳酸钾KCO‎3‎ C.氧化镁MgO‎2‎ D.氯化锌ZnCl ‎ ‎ ‎9. 下列数据是一些食物的近似pH(常温),其中呈碱性的是(        ) ‎ pH ‎3.5∼4.5‎ ‎2.9∼3.3‎ ‎6.3∼6.6‎ ‎7.6∼8.0‎ 食物 A‎.葡萄汁 B‎.苹果汁 C‎.牛奶 D‎.鸡蛋清 A.A B.B C.C D.‎D ‎ ‎ ‎10. 下列图示的操作中,不正确的是( ) ‎ A. 倾倒液体 B. 加热液体 C. 滴加液体 D. 过滤 ‎ ‎ ‎ ‎11. 某花圃的花卉缺乏磷元素,应施用的化肥是( ) ‎ A.K‎2‎CO‎3‎ B.KNO‎3‎ C.CO(NH‎2‎‎)‎‎2‎ D.‎Ca(H‎2‎PO‎4‎‎)‎‎2‎ ‎ ‎ ‎12. 电热水壶用久后,内壁附着一层水垢(主要成分为CaCO‎3‎).下列物质中,能用来除去水垢的是( ) ‎ A.酱油 B.白醋 C.食盐水 D.水 ‎ ‎ ‎13. 下列各种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 ‎ 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B.石墨作铅笔芯 C.用稀盐酸除去铁锈 D.用铜丝作导线 ‎ ‎ ‎ ‎14. 下列安全措施不正确的是( ) ‎ A.燃放烟花爆竹时,远离人群和可燃物 B.天然气泄漏,立即关闭阀门并开窗通风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立即用湿布盖灭 ‎ ‎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15. 区别下列各组物质,选用的方法或试剂正确的是( ) ‎ 选项 物    质 方法或试剂 A 空气、氧气和氮气 燃着的木条 B 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 酚酞溶液 C 稀盐酸和稀硫酸 氧化铁 D 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 稀盐酸 A.A B.B C.C D.‎D ‎ ‎ ‎16. 下列“家庭小实验”中,不能达到预期目的是( ) ‎ A.用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 B.用碎鸡蛋壳和食盐水制二氧化碳 C.用柠檬酸、果汁、白糖、水、小苏打等自制汽水 D.用塑料瓶、小卵石、石英砂、活性炭、膨松棉、纱布等制作简易净水器 ‎ ‎ ‎17. 某兴趣小组设计的小实验,装置如图所示.打开止水夹,将A滴入试管①中,A与B接触后,在试管②中的导管口处观察到有气泡冒出.下列液体A和固体B的组合不可能出现上述现象的是( ) ‎ A.水和烧碱 B.稀硫酸和镁条 C.稀盐酸和小苏打 D.水和硝酸铵 ‎ ‎ ‎ ‎18. 根据如图溶解度曲线,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t‎1‎‎​‎‎∘‎C时,A的溶解度大于B B.t‎2‎‎​‎‎∘‎C时,A、B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 C.t‎3‎‎​‎‎∘‎C时,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 D.把t‎1‎‎​‎‎∘‎C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C时,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会增大 ‎ ‎ ‎19. 工业用盐中含有的亚硝酸钠‎(NaNO‎2‎)‎是一种有毒物质,利用 NH‎4‎Cl溶液可使NaNO‎2‎转化为无毒物质。该反应分两步进行:①NaNO‎2‎+NH‎4‎Cl=NaCl+NH‎4‎NO‎2‎②NH‎4‎NO‎2‎=N‎2‎↑+2H‎2‎O。 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 A.NH‎4‎NO‎2‎由三种元素组成 B.反应①为复分解反应,反应②为分解反应 C.利用NH‎4‎Cl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 D.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四种 ‎ ‎ ‎20. 下列各选项与右图所示曲线相符的是( ) ‎ 选项 横坐标 纵坐标 A 向一定量稀硫酸中加入锌粉的质量 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 B 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的质量 产生气体的质量 C 向一定量的澄清石灰水中加入碳酸钠溶液的质量 生成沉淀的质量 D 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中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 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A.A B.B C.C D.‎D ‎〖生活现象解释〗小明一家与朋友周末去郊外露营.‎ ‎ ‎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 小明妈妈准备露营的食物. ‎ ‎(1)下列食物中富含蛋白质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 ‎ ‎ ‎(2)牛奶中还含有维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所必需的磷、硒、钙、钠、镁、铁、锌、铜、锰、钾等元素,其中能够防止人体骨质疏松的元素是________(填元素符号).‎ ‎ ‎ ‎ 小明爸爸准备了一个急救小药箱. ‎ ‎(1)‎3%‎的双氧水作为治疗外伤的消毒剂,与伤口、脓液或污物相遇时,人体中的过氧化物酶促使它立即分解生成氧气,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2)“斯达舒”可用于缓解胃酸过多引起的胃痛,其主要成分之一是氢氧化铝.氢氧化铝与胃酸(主要成分为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 小明一家与朋友们决定拼车出行. ‎ ‎(1)拼车出行的好处有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降低出行成本 B.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C.减少使用汽油,节约能源 D.降低交通压力,缓解拥堵 ‎ ‎ ‎(2)出行前,要给汽车加满汽油.汽油的成分之一为辛烷‎(C‎8‎H‎18‎)‎,辛烷完全燃烧的产物中对气候变化有影响的是________.‎ ‎ ‎ ‎ 途中他们路过首钢旧址. ‎ ‎(1)一座座废弃的高炉已经锈迹斑斑,这是铁长期与________反应的结果.‎ ‎ ‎ ‎(2)这些废弃的高炉曾经用于炼铁,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一氧化碳和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炼铁的反应原理________.‎ ‎ ‎ ‎ 他们到达了露营目的地. ‎ ‎(1)大家共同搭建好帐篷.下列用品中,由有机合成材料做成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尼龙篷布B.钢制撑杆 C.羊毛毯子 ‎ ‎ ‎(2)小明用便携式微型净水器(如图)去河中取水备用.净水器的滤芯由多种滤材组成,包括PP棉、颗粒活性炭、压缩活性炭棒等,其中活性炭在净水过程中主要起________作用.‎ ‎ ‎ ‎(3)河水经过净水器后变得澄清透明,净化后的水属于________(填“混合物”或“纯净物”).‎ ‎ ‎ ‎ 在旁边葡萄园里,果农正在配制波尔多液. ‎ ‎(1)果农分别向硫酸铜中加入沸水、生石灰中加入冷水,其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2)然后将硫酸铜溶液缓慢倒入石灰乳中,边倒边搅拌,即配成波尔多液.这个过程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CuSO‎4‎+Ca(OH‎)‎‎2‎=CaSO‎4‎+‎________.‎ ‎ ‎ ‎ 大家开始生火. ‎ ‎(1)有人带来了木柴和报纸,又捡来一些干树枝,这些可燃物中最容易被点燃的是报纸,从燃烧条件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___.‎ ‎ ‎ ‎(2)用报纸和干树枝引燃木柴时,需将木柴架空,其目的是________.‎ ‎ ‎ ‎(3)大家还准备了一些沙土,用于最后灭火,其灭火原理是________.‎ ‎ ‎ ‎ 大家开始烧烤食物,进行野餐. ‎ ‎(1)用下列物质腌制鱼肉,其中不属于调味品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食盐B.酱油C.水 ‎ ‎ ‎(2)将鱼用铝箔包好进行烤制,很快鱼肉烤熟了,在烤制过程中体现了铝箔具有良好的________性.‎ ‎ ‎ ‎(3)烤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________. ‎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A‎.分子在不断运动                 B.分子的质量很小 C.分子之间有间隔                 D.分子的体积很小 ‎ ‎ ‎(4)野餐结束后,收集到一些垃圾,可回收利用的是________. A.矿泉水瓶B.金属饮料罐C.报纸.‎ ‎〖科普阅读理解〗‎ ‎ ‎ ‎ 阅读下面科普短文(原文作者:袁越).     二氧化碳是著名的温室气体,它能让太阳光顺利通过,却会阻止地表热量的散失.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太阳的辐射强度只有现在的四分之一,为什么那时的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呢?最新的理论认为,液态的水(比如降雨)能够溶解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再把它变为碳酸盐,沉积到岩石层中.同时,地球的内部很热,沉积在地壳中的碳经常会随着火山喷发而重新变为二氧化碳释放到大气中,这就形成了一个碳循环.经过几亿年的时间,这个碳循环逐渐达到了某种平衡,使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保持一定的含量.正是由于这些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生命的诞生促成了另一个碳循环.众所周知,生命的基础是光合作用,就是利用太阳提供的能量,把二氧化碳中的碳元素提取出来,连接成一条长短不一的碳链.这样的碳链被称为“有机碳”,因为它既能作为生命的“建筑材料”,搭建成生命所需的各种有机分子(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氨基酸等),又能“燃烧自己”,产生能量供生命使用.有机碳的燃烧过程又可以称之为“氧化反应”,其产物就是二氧化碳和水. 南极冰钻的结果证明,地球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在过去的‎1‎万年里基本保持稳定.但自工业化以来,由于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二氧化碳浓度开始逐年上升,同时段内地球大气层的平均温度也发生了变化.(见表一和表二) 目前燃烧化石能源而产生的二氧化碳,大气中的实际含量比理论计算值少一倍.有证据显示,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提高加快了森林的生长速度,促进了土壤对二氧化碳的吸收,这说明大自然正在努力地试图平衡人类带来的影响.但是,大自然的平衡能力是有限的,面对突然多出来的这些“碳”,大自然一时也应付不过来了,所以人类必须自己想办法.下图是当前人类为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所采取的措施.(有删改)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 ‎(1)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的原因是________.‎ ‎ ‎ ‎(2)人类使用化石燃料使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逐年上升.下列物质中,属于化石燃料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下同). A.天然气          B.煤   C.酒精 D.石油 ‎ ‎ ‎(3)观察表一和表二后,小德认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持续增加导致地球大气层平均温度持续升高,但小威却不同意他的观点.下列不同年份间数据变化的总趋势能支持小威说法的是________. A.‎1900∼1910‎      B.‎1910∼1940‎   C.‎1940∼1980‎     D.‎1980‎以后 ‎ ‎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________(写出一条即可)等.‎ ‎ ‎ ‎(5)关于碳循环,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二氧化碳是温室气体,对人类的生活有害无利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完全具有自我修复的能力.‎ ‎〖生产实际分析〗‎ ‎ ‎ ‎ 用硫铁矿焙烧取硫后的烧渣(主要成分为Fe‎2‎O‎3‎、SiO‎2‎、Al‎2‎O‎3‎)制取绿矾‎(FeSO‎4‎⋅7H‎2‎O)‎,主要流程如下: ‎ ‎(1)反应①和反应③后都要进行的操作是________.‎ ‎ ‎ ‎(2)反应②中,发生置换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3)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一定有硫酸亚铁和________.‎ ‎ ‎ ‎ 氢能是一种极具发展潜力的清洁能源。以太阳能为热源,热化学硫碘循环分解水是一种高效、无污染的制氢方法。其反应过程如图所示: ‎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1)反应I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2)反应Ⅲ中,反应前后化合价发生改变的元素是________。‎ ‎ ‎ ‎(3)在整个反应过程中,SO‎2‎、H‎2‎SO‎4‎、I‎2‎、HI都在循环使用,则制得H‎2‎中氢元素最初来源于________(填化学式)。‎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 ‎ ‎ 纯碱是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玻璃、造纸、纺织和洗涤剂的生产. ‎ ‎(1)起初,人们从盐碱地和盐湖中获得纯碱,但远远不能满足工业发展的需要.纯碱的化学式为________.‎ ‎ ‎ ‎(2)‎1791‎年,“路布兰制碱法”取得专利.该方法以硫酸、氯化钠、木炭、白垩石(主要成分为CaCO‎3‎)为原料,但在‎20‎世纪‎20‎年代后被淘汰.因为生产过程中释放出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其分子结构示意图如所示.该气体遇空气中的水蒸气易形成酸雾,腐蚀金属设备.该酸雾腐蚀金属铁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3)‎1861‎年,“索尔维制碱法”问世.该方法是在用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工业废气时意外发现的,反应后生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NH‎4‎Cl)‎,再加热碳酸氢钠即可制得纯碱.氯化钠溶液吸收的两种气体为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Cl‎2‎             B.NH‎3‎              C.SO‎2‎             D.‎CO‎2‎ ‎ ‎ ‎(4)“侯氏制碱法”由我国化学工程专家侯德榜先生于‎1943‎年创立,是“索尔维制碱法”的改进,大大提高了原料的利用率,至今仍为全世界广泛采用.用如图所示装置可以模拟“加热碳酸氢钠制得纯碱”的过程.当观察到B中出现浑浊时,停止加热,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将A试管冷却至室温,向其中加入稀盐酸,充分反应后测得溶液的pH=5‎,则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为________.‎ ‎〖基本实验〗‎ ‎ ‎ ‎ 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 ‎(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 ‎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 ‎ ‎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气体,可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 ‎ ‎ 实验室要配制‎50g 10%‎的氯化钠溶液,其操作如图所示. ‎ ‎(1)①中称量氯化钠固体的质量为________g.‎ ‎ ‎ ‎(2)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____.‎ ‎ ‎ ‎(3)下列操作会导致所配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________(填字母序号). A.②中将固体倒入烧杯时洒出 B.③中将水倒入烧杯时洒出 C.溶解完全后,转移时溶液洒出.‎ ‎ ‎ ‎ 化学小组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铁的金属活动性. ‎ ‎(1)若要证明Fe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X溶液可选用________,其现象为________.‎ ‎ ‎ ‎(2)若X溶液为少量硫酸铜溶液,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待充分反应后,取出铁片,放入金属R,观察到R表面有黑色固体析出.根据上述实验现象,得出Fe、Cu、R的金属活动性顺序为________.‎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实验原理分析〗‎ ‎ ‎ ‎ 为了研究反应中压强的变化情况,利用如图进行实验. ‎ ‎(1)检查装置气密性:打开a,关闭b,在A中加入水________,则装置的气密性良好.用同样原理可以检查装置另一侧的气密性.‎ ‎ ‎ ‎(2)在A、B中分别加入澄清石灰水,在集气瓶内放入一定量的大理石,将a、b都打开,用注射器加入足量稀盐酸直至液面浸没下端管口,保持注射器活塞不动.此时,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 ‎ ‎ ‎(3)关闭b,集气瓶中持续产生气体,A中的现象是________.判断A中是否发生化学反应:________(若没有反应,写出理由;若发生反应,写出化学方程式).‎ ‎〖科学探究〗‎ ‎ ‎ ‎ 某化学小组用石灰石(含杂质SiO‎2‎、CaO,还可能含有少量的Fe‎2‎O‎3‎)与足量的稀盐酸制备二氧化碳气体,实验结束后对废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溶解于水中的气体成分忽略不计). 【提出问题】废液中的溶质含有哪些物质? 【查阅资料】 ①SiO‎2‎不溶于水,且不与稀盐酸反应. ②FeCl‎3‎溶液遇到硫氰化钾‎(KSCN)‎溶液能够很灵敏的显现出红色. ③FeCl‎3‎只能在较强的酸性溶液中存在,若pH>3.8‎时,FeCl‎3‎会完全与水发生反应生 成Fe(OH‎)‎‎3‎沉淀. ④已知反应:CaCl‎2‎+Na‎2‎CO‎3‎=CaCO‎3‎↓+2NaCl. 【假设猜想】 ‎ ‎(1)该小组同学一致认为废液中一定含有CaCl‎2‎,用化学方程式表示其原因是________.‎ ‎ ‎ ‎(2)结合以上资料,该小组同学作出以下三种合理的猜想 猜想‎1‎:溶质只含有CaCl‎2‎ 猜想‎2‎:溶质含有CaCl‎2‎和HCl 猜想‎3‎:溶质含有________ 【实验验证】 ‎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步骤‎1‎:取少量过滤后的废液于试 管中,滴加溶液 溶液没有变红 废液的溶质中 不含FeCl‎3‎ 步骤‎2‎:另取少量过滤后的废液于试管中,加入过量的Na‎2‎CO‎3‎溶液 猜想‎2‎成立 ‎【反思评价】 (1)上述步骤‎2‎中,小姚同学提出可以通过检测废液的pH来判断是否含有HCl.你认为该方案是否合理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 (2)根据实验结论,实验结束后若要回收CaCl‎2‎溶液,正确的操作是:向废液中加入过量的________,过滤.‎ ‎〖实际应用定量分析〗‎ ‎ ‎ ‎ 工业上用电解饱和NaCl溶液的方法制烧碱,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如下:‎2NaCl+2H‎2‎O‎=​=​=​=​=​=‎通电2NaOH+H‎2‎↑+Cl‎2‎↑‎ ‎ ‎(1)NaOH中钠、氧、氢元素的质量比为________.‎ ‎ ‎ ‎(2)已知‎20‎​‎‎∘‎C时,NaCl的溶解度为‎36g,其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比为________.‎ ‎ ‎ ‎(3)‎20‎​‎‎∘‎C时,取‎136g饱和NaCl溶液电解,当NaCl转化了‎32.5%‎时,理论上剩余溶液的质量为多少?‎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2016年北京市海淀区中考化学一模试卷 一、(每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1分)‎ ‎1.‎ ‎【答案】‎ B ‎【考点】‎ 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判别 ‎【解析】‎ 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 解:A、金属拉丝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甲烷燃烧过程中有新物质二氧化碳等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冰雪融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2.‎ ‎【答案】‎ D ‎【考点】‎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解析】‎ 纯净物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是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据此结合常见物质的组成成分逐项分析即可.‎ ‎【解答】‎ A‎、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B、石油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C、海水中含有多种物质,属于混合物。 D、蒸馏水中只含有一种物质,属于纯净物。‎ ‎3.‎ ‎【答案】‎ A ‎【考点】‎ 常见气体的用途 ‎【解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用途反映性质,根据氮气的性质分析解答.‎ ‎【解答】‎ 解:氮气的化学性质稳定,且无毒,常用于充入食品包装袋起防腐作用; 故答案为:A.‎ ‎4.‎ ‎【答案】‎ C ‎【考点】‎ 几种常见的与化学有关的图标 ‎【解析】‎ 解答本题可根据图中所示标志的含义及题目的要求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A、图中所示标志是塑料制品回收标志,故选项错误. B、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烟火标志,故选项错误. C、图中所示标志是节水标志,故选项正确. D、图中所示标志是禁止燃放鞭炮,故选项错误. 故选C.‎ ‎5.‎ ‎【答案】‎ A ‎【考点】‎ 元素的概念 ‎【解析】‎ 根据已有的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元素的种类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有关,据此解答.‎ ‎【解答】‎ 解:元素的种类与原子的核内质子数有关,故氢元素与氧元素的本质区别是核内质子数不同,故选A.‎ ‎6.‎ ‎【答案】‎ C ‎【考点】‎ 溶液的相关概念、组成及其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的概念,在一定条件下溶质分散到溶剂中形成的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解答】‎ 解:A、食盐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A错; B、蔗糖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B错; C、花生油不溶于水,与水混合形成乳浊液,故C正确; D、酒精易溶于水,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属于溶液,故D错. 故选C.‎ ‎7.‎ ‎【答案】‎ C ‎【考点】‎ 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 ‎【解析】‎ 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分子符号前加上相应的数字,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 解:由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则两个氧分子可表示为:‎2‎O‎2‎. A、O‎2‎可表示‎1‎个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B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2O可表示‎2‎个氧原子,故选项错误. C、‎2‎O‎2‎可表示‎2‎个氧分子,故选项正确. D、O‎2−‎可表示‎1‎个氧离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C.‎ ‎8.‎ ‎【答案】‎ A ‎【考点】‎ 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 ‎【解析】‎ 化合物化学式的书写一般规律:先读后写,后读先写;金属在前,非金属在后;氧化物中氧在后,原子个数不能漏,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解答】‎ 解:A.硝酸银中,银元素显‎+1‎价,硝酸根显‎−1‎价,化学式为AgNO‎3‎,故正确; B.碳酸钾中钾元素显‎+1‎价,碳酸根显‎−2‎价,其化学式为K‎2‎CO‎3‎,故错误; C.氧化镁中,镁元素的化合价是‎+2‎,氧元素的化合价是‎−2‎,氧化镁的化学式是MgO,故错误; D.氯化锌中,锌元素的化合价是‎+2‎,氯元素的化合价是‎−1‎,氯化锌的化学式是 ZnCl‎2‎.错误. 故选A.‎ ‎9.‎ ‎【答案】‎ D ‎【考点】‎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解析】‎ 本题考查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解答】‎ 酸性溶液的pH<7‎,中性溶液的pH=7‎,碱性溶液的pH>7‎,故D正确。 故选D。‎ ‎10.‎ ‎【答案】‎ D ‎【考点】‎ 液体药品的取用 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 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 ‎【解析】‎ A‎、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给试管中得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胶头滴管的使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过滤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解:A、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B、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1‎‎3‎,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C、向容器中滴加液体,滴管的下端不能伸入容器中,要垂直悬空滴加,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过滤液体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图中缺少玻璃棒引流,漏斗下端没有紧靠在烧杯内壁上,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D.‎ ‎11.‎ ‎【答案】‎ D ‎【考点】‎ 常见化肥的种类和作用 ‎【解析】‎ 根据题意,应施用含氮元素的化肥;含有氮元素的肥料称为氮肥,含有磷元素的肥料称为磷肥,含有钾元素的肥料称为钾肥,同时含有氮、磷、钾三种元素中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肥料称为复合肥.‎ ‎【解答】‎ 解:根据题意,应施用含磷元素的化肥; A、K‎2‎CO‎3‎中含有钾元素,属于钾肥.  B、KNO‎3‎中含有钾、氮元素,属于复合肥.  C、CO(NH‎2‎‎)‎‎2‎中含有氮元素,属于氮肥. D、Ca(H‎2‎PO‎4‎‎)‎‎2‎中含有磷元素,属于磷肥. 故选D.‎ ‎12.‎ ‎【答案】‎ B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解析】‎ 根据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酸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物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 A‎、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与酱油反应,故选项错误。 B、碳酸钙难溶于水,能与白醋中的醋酸反应,能用来除去水垢,故选项正确。 C、碳酸钙难溶于水,不与食盐水反应,故选项错误。 D、碳酸钙难溶于水,用水不能除去水垢,故选项错误。 故选:B。‎ ‎13.‎ ‎【答案】‎ C ‎【考点】‎ 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解析】‎ 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是化学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是物理性质.‎ ‎【解答】‎ 解:A、干冰用于人工降雨,是利用了干冰升华时吸热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B、石墨作铅笔芯,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C‎、用稀盐酸除去铁锈,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正确. D、用铜丝作导线,是利用了铜的导电性,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C.‎ ‎14.‎ ‎【答案】‎ C ‎【考点】‎ 易燃物和易爆物安全知识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防范爆炸的措施 ‎【解析】‎ A‎、根据火药能燃烧爆炸的性质判断. B、根据天然气与空气混合后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的性质判断. C、根据自然界的水能导电的性质判断. D、根据灭火的原理判断.‎ ‎【解答】‎ 解:A、燃放烟花爆竹时,火药能燃烧爆炸,所以要远离人群和可燃物,故A正确. B、天然气与空气混合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开窗通风,一者能降低天然气的温度,防止它达到着火点,二者可稀释天然气,防止达到爆炸极限,故B正确. C、正在使用的家用电器着火,立即用水浇灭,易连电短路,或造成触电事故,故C错误. D、燃着的酒精灯不慎碰倒,引起失火,火势小易控制,可用湿布盖上以隔绝空气或氧气,达到灭火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C.‎ ‎15.‎ ‎【答案】‎ A ‎【考点】‎ 物质的鉴别、推断的综合应用 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 ‎【解析】‎ 根据两种或三种物质与同种试剂反应产生的不同现象来鉴别它们,若两种物质与同种物质反应的现象相同,则无法鉴别它们.‎ ‎【解答】‎ 解:A、插入燃着的木条,若木条燃烧更旺,则是氧气;若木条正常燃烧,则是空气;若木条熄灭,则是氮气;现象明显,能一次鉴别出这三瓶气体,故选项正确. B、氯化钠溶液和稀盐酸分别显中性、酸性,均不能使酚酞二氧变色,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C、稀盐酸和稀硫酸均能与氧化铁反应,分别生成氯化铁和水、硫酸铁和水,均会观察到氧化铁溶解、溶液变黄,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D、澄清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均能与稀盐酸发生中和反应,均无明显变化,不能鉴别,故选项错误. 故选:A.‎ ‎16.‎ ‎【答案】‎ B ‎【考点】‎ 实验方案的评价 水的净化 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 A‎、根据某些植物的花瓣中含有能够遇酸碱会变色的物质分析解答; B、依据鸡蛋壳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不能和食盐水反应的情况分析解答;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柠檬酸中含有酸,碳酸盐和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 D、根据过滤难溶性杂质、吸附可溶性杂质等净水的措施来分析解答.‎ ‎【解答】‎ 解:A、由于某些植物的花瓣中含有能够遇酸碱会变色的物质,所以用酒精浸泡捣烂的某些植物的花瓣制酸碱指示剂,故A正确; B、鸡蛋壳的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不能和食盐水反应的,所以不能用碎鸡蛋壳和食盐水制二氧化碳,故B错误; C、小苏打是碳酸氢钠,柠檬酸中含有酸,碳酸盐和酸能反应生成二氧化碳,再加入果汁、白糖和水即可制得汽水,故C正确; D、小卵石和石英砂能够起到过滤的作用,而活性炭能吸附可溶性的杂质、异味及色素,而膨松棉可以阻挡活性炭进入水中,可以达到净水的目的,故D正确. 故选:B.‎ ‎17.‎ ‎【答案】‎ D ‎【考点】‎ 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 碱的化学性质 ‎【解析】‎ 在试管②中的导管口处观察到有气泡冒出有两种可能:第一:物质溶于水放出热量,使试管内气体受热膨胀,压强增大从试管②中的导管口处冒出;第二:固体与液体反应产生气体,气体从试管②中的导管口处冒出.‎ ‎【解答】‎ 解:A、烧碱溶于水会放出大量的热,有气泡产生; B、镁条和稀硫酸反应能产生气体,有气泡产生; C、稀盐酸能与小苏打碳酸氢钠反应生成气体,有气泡产生; D、硝酸铵溶于水温度降低,没有气泡产生; 故选D.‎ ‎18.‎ ‎【答案】‎ C ‎【考点】‎ 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 晶体和结晶的概念与现象 ‎【解析】‎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根据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某一温度时物质的溶解度大小比较;   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根据溶解度曲线可以判断蒸发水时,析出晶体质量的大小比较.‎ ‎【解答】‎ A‎、t‎1‎‎​‎‎∘‎C时,A的溶解度小于B的溶解度,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B、t‎2‎‎​‎‎∘‎C时,A、B的溶解度相等,如果都是饱和溶液,则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相等,如果不都是饱和溶液,则无法比较大小,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C、t‎3‎‎​‎‎∘‎C时,A的溶解度大于B的溶解度,即质量相等的水中,溶解的甲物质的质量大于B物质的质量,因此将A、B的饱和溶液分别蒸发掉‎10g水,析出A的质量大,该选项说法正确; D、A、B的溶解度都是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因此把t‎1‎‎​‎‎∘‎C时A、B的饱和溶液升温至t‎3‎‎​‎‎∘‎C时,都变成不饱和溶液,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都不变,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19.‎ ‎【答案】‎ D ‎【考点】‎ 化学方程式及有关化学式的综合应用 反应类型的判定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解析】‎ A‎、根据NH‎4‎NO‎2‎的元素组成进行解答; B、根据复分解反应和分解反应的含义进行解答; C、根据反应①②可知NH‎4‎Cl 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进行解答; D、根据化合物中各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以及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进行解答.‎ ‎【解答】‎ A‎.NH‎4‎NO‎2‎是由氮、氢、氧三种元素组成,故A正确; B.NaNO‎2‎+NH‎4‎Cl=NaCl+NH‎4‎NO‎2‎是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另外的两种化合物,属于复分解反应,而NH‎4‎NO‎2‎=N‎2‎↑+2H‎2‎O是属于一变多的分解反应,故B正确; C.根据反应①②可知NH‎4‎Cl 处理NaNO‎2‎最终转化为NaCl、N‎2‎和H‎2‎O,故C正确; D.Na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NH‎4‎NO‎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分别为‎−3‎价、‎+3‎价,NH‎4‎Cl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3‎价,而N‎2‎中氮元素的化合价为‎0‎价,所以上述反应所涉及的物质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有三种,故D错误; 故选D。‎ ‎20.‎ ‎【答案】‎ C ‎【考点】‎ 盐的化学性质 溶质的质量分数 金属的化学性质 酸的化学性质 ‎【解析】‎ A‎、根据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会逐渐减小,然后保持不变进行分析; B、根据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的质量,氢氧化钠会先于盐酸反应,然后碳酸钠再与盐酸反应进行分析; C、根据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进行分析; D、根据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具有盐的质量分数,所以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所以加入硝酸钾后质量分数不会从零开始进行分析.‎ ‎【解答】‎ 解:A、硫酸和锌反应生成氢气和硫酸锌,溶液中氢元素的质量会逐渐减小,然后保持不变,故A错误; B、向一定量的氢氧化钠和碳酸钠混合溶液中加入稀盐酸的质量,氢氧化钠会先于盐酸反应,然后碳酸钠再与盐酸反应,气体质量不会从零开始,故B错误; C、碳酸钠和氢氧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氢氧化钠,沉淀质量从零开始,故C正确; D、在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不饱和硝酸钾溶液具有盐的质量分数,所以加入硝酸钾固体的质量,所以加入硝酸钾后质量分数不会从零开始,故D错误. 故选:C.‎ ‎〖生活现象解释〗小明一家与朋友周末去郊外露营.‎ ‎【答案】‎ ‎(1)C、D  (2)‎Ca ‎【考点】‎ 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解析】‎ ‎(1)人类需要的营养物质有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水和无机盐.鱼肉、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碘属于人体需要的微量元素 ‎【解答】‎ 解:(1)鱼肉、牛奶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 ‎(2)人体内缺钙,中老年人易患骨质疏松症, ‎ ‎【答案】‎ ‎(1)‎2H‎2‎O‎2‎‎=​=​=​=​=​=‎过氧化物酶2H‎2‎O+O‎2‎↑‎;‎ ‎(2)Al(OH‎)‎‎3‎+3HCl=AlCl‎3‎+3H‎2‎O.‎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 解:(1)‎3%‎的双氧水在人体中的过氧化物酶催化作用下立即分解生成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氢氧化铝和胃酸中的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铝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Al(OH‎)‎‎3‎+3HCl=AlCl‎3‎+3H‎2‎O. ‎ ‎【答案】‎ ‎(1)ABCD.‎ ‎(2)CO‎2‎(或二氧化碳)‎ ‎【考点】‎ 空气污染的危害及防治措施 ‎【解析】‎ ‎(1)拼车可降低出行成本、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使用汽油,节约能源、降低交通压力,缓解拥堵.‎ ‎(2)根据汽油的成分之一为辛烷‎(C‎8‎H‎18‎)‎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分析.‎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解答】‎ 解:(1)拼车可降低出行成本、减少汽车尾气排放、减少使用汽油,节约能源、降低交通压力,缓解拥堵.‎ ‎(2)汽油的成分之一为辛烷‎(C‎8‎H‎18‎)‎完全燃烧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其中二氧化碳属于温室气体,会造成温室效应. ‎ ‎【答案】‎ ‎(1)水和氧气;‎ ‎(2)‎3CO+Fe‎2‎O‎3‎‎=​=​=​=​=​=‎高温2Fe+3CO‎2‎.‎ ‎【考点】‎ 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1)根据金属生锈的条件分析;‎ ‎(2)根据金属铁的冶炼原理方程式解答.‎ ‎【解答】‎ 解:(1)金属生锈的条件是与氧气和水接触,所以一座座废弃的高炉已经锈迹斑斑,这是铁长期与水和氧气反应的结果.‎ ‎(2)用赤铁矿(主要成分为Fe‎2‎O‎3‎)和一氧化碳炼铁的反应物是一氧化碳和氧化铁,写在等号的左边,生成物铁和二氧化碳写在等号的右边,根据得失氧进行配平,反应条件是高温写在等号的上边,所以化学方程式为:‎3CO+Fe‎2‎O‎3‎‎=​=​=​=​=​=‎高温2Fe+3CO‎2‎. ‎ ‎【答案】‎ A‎;     ‎ ‎(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故填:吸附;‎ ‎(3)净化后的水在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故填:混合物.‎ ‎【考点】‎ 合成材料的使用及其对人和环境的影响 纯净物和混合物的概念及判别 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解析】‎ 根据材料的类别、活性炭的吸附性以及净化后水的成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 解:(1)尼龙属于有机合成材料,‎ ‎(2)活性炭具有吸附作用,能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 ‎(3)净化后的水在含有可溶性物质,属于混合物,‎ ‎【答案】‎ ‎(1)CaO+H‎2‎O=Ca(OH‎)‎‎2‎;‎ ‎(2)Cu(OH‎)‎‎2‎↓‎.‎ ‎【考点】‎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写、配、注、等)进行书写即可.‎ ‎【解答】‎ 解:(1)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氢氧化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O+H‎2‎O=Ca(OH‎)‎‎2‎.‎ ‎(2)硫酸铜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uSO‎4‎+Ca(OH‎)‎‎2‎=CaSO‎4‎+Cu(OH‎)‎‎2‎↓‎. ‎ ‎【答案】‎ ‎(1)报纸的着火点低;‎ ‎(2)增大木柴(或可燃物)与氧气的接 触面积,使其充分燃烧;‎ ‎(3)隔绝氧气.‎ ‎【考点】‎ 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解析】‎ ‎(1)根据燃烧的条件(同时满足三个条件:①可燃物,②氧气或空气,③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从促进燃烧的方法角度考虑;促进可燃物燃烧的方法有:增大氧气的浓度;增大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 ‎(3)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用沙土扑灭,属于隔绝氧气灭火.‎ ‎【解答】‎ 解:(1)根据燃烧的条件可知,物质燃烧必须具有可燃性(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或空气接触,温度必须达到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即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木柴、报纸、干树枝,这些可燃物中最容易被点燃的是报纸,因为报纸的着火点低.‎ ‎(2)将木柴架空了一些,能使木柴与空气充分接触,促进木柴燃烧.‎ ‎(3)用沙土扑灭,属于隔绝氧气灭火. ‎ ‎【答案】‎ ‎(1)C;(2)导热;(3)A;(4)ABC.‎ ‎【考点】‎ 氯化钠与粗盐提纯 金属的物理性质及用途 金属的回收利用及其重要性 利用分子与原子的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 ‎【解析】‎ 根据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常见化学物质的性质和用途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解答】‎ 解:(1)用食盐和酱油腌制鱼肉,其中不属于调味品的是水,故选C.‎ ‎(2)将鱼用铝箔包好进行烤制,很快鱼肉烤熟了,在烤制过程中体现了铝箔具有良好的导热性;‎ ‎(3)烤鱼散发出诱人的香味,能闻到香味的原因是分子在不断运动;‎ ‎(4)野餐结束后,收集到一些垃圾,可回收利用的是矿泉水瓶、金属饮料罐、报纸. ‎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科普阅读理解〗‎ ‎【答案】‎ 由于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 ‎(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故填:ABD;‎ ‎(3)‎1900∼19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但是温度呈下降趋势;‎1940∼198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大,但是温度变化不明显,二者均能支持小威说法;故填:AC;‎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或将碳封存起来;故填:碳封存(答案合理);‎ ‎(5)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错误;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故正确;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故正确;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并不能完全自我修复,超过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就会引发自然灾害,故错误. 故填:BC.‎ ‎【考点】‎ 二氧化碳对环境的影响 化石燃料及其综合利用 ‎【解析】‎ ‎(1)根据题干信息结合二氧化碳是造成温室效应的气体之一来分析;‎ ‎(2)天然气、煤、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3)根据表格数据来分析;‎ ‎(4)根据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措施分析判断;‎ ‎(5)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用途及碳循环来分析.‎ ‎【解答】‎ 解:(1)有题干信息可知,二氧化碳产生的温室效应,使得地球的温度不至于太冷,所以在地球形成的初期,地球没有被冻成冰球;‎ ‎(2)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酒精不属于化石燃料;‎ ‎(3)‎1900∼191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增加,但是温度呈下降趋势;‎1940∼1980‎年,二氧化碳的排放量迅速增大,但是温度变化不明显,二者均能支持小威说法;‎ ‎(4)人类为降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采取的措施有:开发新能源、植树造林或将碳封存起来;‎ ‎(5)A.二氧化碳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原料,故错误; B.保持自然界的碳循环处于平衡状态是至关重要的,故正确; C.人类过多的工业活动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打破了碳循环的平衡,故正确; D.当碳循环的平衡状态被破坏时,大自然并不能完全自我修复,超过大自然自我修复的能力,就会引发自然灾害,故错误. ‎ ‎〖生产实际分析〗‎ ‎【答案】‎ ‎(1)过滤;‎ ‎(2)Fe+H‎2‎SO‎4‎=FeSO‎4‎+H‎2‎↑‎;‎ ‎(3)硫酸钠.‎ ‎【考点】‎ 物质的相互转化和制备 置换反应及其应用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1)根据分离难溶性的物质需要过滤进行解答;‎ ‎(2)根据硫酸过量,所以溶液A中含有硫酸,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进行解答;‎ ‎(3)根据氢氧化钠和硫酸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钠,而硫酸亚铁没有反应进行解答.‎ ‎【解答】‎ 解:(1)分离难溶性的物质需要过滤,所以反应①和反应③后都要进行的操作是过滤;‎ ‎(2)硫酸过量,所以溶液A中含有硫酸,铁和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H‎2‎SO‎4‎=FeSO‎4‎+H‎2‎↑‎,且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化合物反应生成另外的单质和化合物,属于置换反应;‎ ‎(3)氢氧化钠和硫酸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沉淀和硫酸钠,而硫酸亚铁没有反应,所以溶液B中含有的溶质一定有硫酸亚铁和硫酸钠. ‎ ‎【答案】‎ SO‎2‎+2H‎2‎O+I‎2‎‎​‎‎​‎‎​‎H‎2‎SO‎4‎+2HI H‎、‎I H‎2‎O ‎【考点】‎ 有关元素化合价的计算 资源综合利用和新能源开发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1)根据反应I为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I进行分析; (2)根据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分析; (3)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解答。‎ ‎【解答】‎ 由图可知,反应I为二氧化硫与碘发生氧化还原反应生成硫酸和HI,该故答案为:SO‎2‎+2H‎2‎O+‎I‎2‎=H‎2‎SO‎4‎+2HI;‎ 反应Ⅲ中,H和I由化合态变为游离态,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改变;‎ 反应I的化学方程式为:SO‎2‎+2H‎2‎O+I‎2‎‎​‎‎​‎‎​‎H‎2‎SO‎4‎+2HI,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制得H‎2‎中氢元素最初来源于水; 故答案为:(1)SO‎2‎+2H‎2‎O+I‎2‎‎​‎‎​‎‎​‎H‎2‎SO‎4‎+2HI;(2)H;I;(3)H‎2‎O。‎ ‎〖物质组成和变化分析〗‎ ‎【答案】‎ Na‎2‎CO‎3‎ Fe+2HCl=FeCl‎2‎+H‎2‎↑‎ BD ‎2NaHCO‎3‎=Na‎2‎CO‎3‎+H‎2‎O+CO‎2‎↑‎‎,HCl和NaCl 第25页 共28页 ◎ 第26页 共28页 ‎【考点】‎ 纯碱的制取(侯氏制碱法)‎ 溶液的酸碱性与pH的关系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1)根据纯碱的性质和化学式分析;‎ ‎(2)根据浓盐酸的挥发性和酸性,以及与金属的反应进行分析;‎ ‎(3)根据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气体,主要吸收NH‎3‎ 和CO‎2‎进行分析;‎ ‎(4)根据碳酸氢钠的性质,能受热分解以及酸碱反应和溶液的pH进行分析;‎ ‎【解答】‎ 解:(1)纯碱不是碱是盐,它的化学式Na‎2‎CO‎3‎;‎ ‎(2)根据浓盐酸有挥发性,挥发出一种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有两种元素组成,所以这种酸是盐酸;盐酸与铁反应的化学方程式Fe+2HCl=FeCl‎2‎+H‎2‎↑‎;‎ ‎(3)氯化钠溶液吸收两种气体,主要吸收NH‎3‎ 和CO‎2‎,NH‎3‎溶于水生产氨水,显碱性易吸收CO‎2‎,形成碳酸氢钠和氯化铵;‎ ‎(4)碳酸氢钠能受热分解,生成碳酸钠,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2NaHCO‎3‎=Na‎2‎CO‎3‎+H‎2‎O+CO‎2‎↑‎;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且溶液的pH=5‎,显酸性,所以该溶液中含有的溶质是HCl和NaCl. ‎ ‎〖基本实验〗‎ ‎【答案】‎ ‎(1)酒精灯;‎ ‎(2)‎2KMnO‎4‎=K‎2‎MnO‎4‎+MnO‎2‎+O‎2‎↑‎;‎ ‎(3)BC.‎ ‎【考点】‎ 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 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 ‎【解析】‎ ‎(1)依据常用仪器的用途和名称回答;‎ ‎(2)依据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产生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据此书写方程式;‎ ‎(3)依据发生和收集装置的选取方法进行判断.‎ ‎【解答】‎ 解:(1)a是酒精灯;‎ ‎(2)A装置是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加热高锰酸钾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方程式是:‎2KMnO‎4‎ ‎=​=​=​=​=​=‎‎△‎ K‎2‎MnO‎4‎+MnO‎2‎+O‎2‎↑‎;‎ ‎(3)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用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不需加热,属于固液常温型,故选发生装置B;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且能溶于水,故用向上排空气收集C. ‎ ‎【答案】‎ 解:(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0%=5g;‎ ‎(2)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故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3)A、称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洒出,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将水倒入烧杯时洒出,会使水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由于溶液的均一性,配好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 答案:(1)‎5‎;(2)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3)A.‎ ‎【考点】‎ 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 ‎(1)利用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溶质的质量分数,可根据溶液的质量和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配制溶液所需要的溶质的质量;‎ ‎(2)根据题中信息可知解答,根据玻璃棒的作用解答;‎ ‎(3)配制溶液的质量分数偏小,可以是溶剂多,也可能是溶质少所导致.‎ ‎【解答】‎ 解:(1)配制‎50g质量分数为‎10%‎的氯化钠溶液,需要氯化钠的质量为‎50g×10%=5g;‎ ‎(2)④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速溶解;故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 ‎(3)A、称好的氯化钠倒入烧杯时有少量洒出,会使氯化钠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 B、将水倒入烧杯时洒出,会使水的质量减小,从而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大; C、由于溶液的均一性,配好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对溶质质量分数无影响. 答案:(1)‎5‎;(2)搅拌加速氯化钠的溶解;(3)A.‎ ‎【答案】‎ 盐酸(或稀硫酸),铁片表面有气泡冒出,一段时间后,溶液变成浅绿色 CuSO‎4‎+Fe=FeSO‎4‎+Cu‎,R>Fe>Cu(或CuFe>Cu(或CuFe>Cu(或C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