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9.00 KB
  • 2021-11-11 发布

2019-2020学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 27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题 2 分,共 20 分) 1.(2 分)2019 年,侯马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同比往年大幅增加。为使我市人 民生活环境更美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B.不用木炭进行露天烧烤 C.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随意倾倒 D.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2.(2 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用活性炭净化水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3.(2 分)下列符号中,能表示 2 个氧分子的是( ) A.2O B.2CO2 C.2O2 D.2H2O2 4.(2 分)下列数据是一些物质的 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 液体肥皂 B. 胡萝卜 C. 蕃茄汁D. 柠檬汁 5.(2 分)我国自主研发的龙芯 CPU 已经应用于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十几种国家重器中, 芯片作为所有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 用化学方法制高纯硅的反应原理为: ① 2C+SiO2 2CO↑+Si(粗硅) ② Si+2Cl2 SiCl4(液态) ③ 2H2+SiCl4 4HCl+Si(高纯硅) 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6.(2 分)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达到初步提纯的目的 B.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黄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比铜片的浅 C.氢气可以燃烧,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D.配制 50 克 5%的 NaCl 溶液时,把称好的固体倒入到量好水的量筒中进行溶解 7.(2 分)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银杏酸化学式为 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 是( ) A.从宏观上看: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银杏酸由 22 个碳原子、34 个氢原子和 3 个氧原子构成 C.从类别上看:银杏酸属于化合物 D.从质量上看: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1:17 8.(2 分)配制 50g 质量分数 5%的 KNO3 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 KNO3 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 A.所用 KNO3 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KNO3 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 9.(2 分)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2:5 B.乙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到 t1℃,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分别从 t2℃降温到 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10.(2 分)下列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 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 B 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度 pH 试纸 C 检验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 D 鉴别蔗糖和食盐 取样品尝 A.A B.B C.C D.D 二、生产生活应用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15 分.)【关注生活现象】 11.(1 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 12.(1 分)厨房中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时,会出现 (填“溶解”或“乳化”) 现象。 13.在酒厂附近常可以闻到酒味。请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 。 14.(3 分) ① 硬水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 ② 通常向清水池投放高铁酸钠(化学式为 Na2FeO4)杀菌消毒,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 合价为 。 ③ 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经上述流程净化后进入用户的饮用水含铁(0.3mg•L﹣1,含铜< 1.0mg•L﹣1,…….其中的“铁、铜”指的是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15.(2 分)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 (1)铁是生活中常用的金属。如图是某“取暖片”外包装的图片。该“取暖片”中发热 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其发热是利用铁生锈时会放热。 ① 发热剂需接触到空气才会发热,原因是铁要与 等物质共同作用才会生锈。 ② 发热剂成分中氯化钠中的阳离子是 。 16.(3 分)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试航,标志着我国海军国防力量的不断壮大。 (1)甲板用钢能承受强烈冲击、高摩擦力和几千度的火焰灼烧。写出炼铁时 CO 与 Fe2O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燃气轮机用到的氮化硅(Si3N4)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Si3N4 中 Si 和 N 的 原子个数比为 。 17.(4 分)常温下,氯酸钾的溶解度较小,在工业上可通过如下转化制得. (1)实验室用 KClO3 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反应Ⅰ中,通电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NaCl+3X NaClO3+3H2↑,则 X 的 化学式为 . (3)反应Ⅱ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4)该转化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填名称). 三、科普阅读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18.(6 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谈到氨气(NH3),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它的刺激性气味,其实 NH3 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十分广泛. NH3 与食品工业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等粮油及其制品中.在食 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该方法是利用 NH3 与 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的降低黄曲霉 的毒性. 实验人员通过实验寻找氨气熏蒸法的最佳条件.将 50g 花生破碎成粉末,包裹密封并注 入 NH3,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图 1 是在相同熏蒸时间、NH3 浓度和花生含水量的条件 下,熏蒸温度对降解某种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NH3 与无机化工 近年来,CO2 捕集与封存被认为是减少 CO2 排放的有效途径. NH3 溶于水后形成的氨 水可作为吸收 CO2 的新型吸收剂. 图 2 为工业吸收 CO2 的装置示意图.实验研究表明,CO2 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 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 40℃时,CO2 的脱除率随 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 85%,大大减少了 CO2 的排放, 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至此,你对 NH3 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希望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你还会对 NH3 有更 全面的认识!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出 NH3 的物理性质 (答 1 条即可). (2)氨气熏蒸法中,NH3 与食物中水的结合过程属于 (填“化学变化”或“物 理变化”). (3)依据图 1 回答: ① 当温度为 40℃和 45℃时,降解率分别为 84.34%和 84.35%,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 取的最佳熏蒸温度为 . ② 在 2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逐渐 (填 “增大”或“减小”). (4)喷雾塔中利用氨水吸收 CO2.氨水以雾状喷洒的目的是 . (5)下列关于氨水吸收 CO2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填序号). A.从喷雾塔出气口排放出的气体中不含 CO2 B.吸收过程中,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对 CO2 脱除率没有影响 C.反应温度低于 40℃时,喷洒浓度较高的氨水,有助于提升 CO2 的脱除率. 四、物质组成及辨析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6 分.) 19.(2 分)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回答: (1)从微观角度解释图甲,图乙的本质区别是 。 (2)图乙所示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 20.(4 分)A、B、C、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 A 是无色气体单质。B,C 均为氧化物,且 B 为有毒气体,D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 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1)写出物质 A 的化学式 ;它的用途有 。 (2)写出实验室用 D 制备 C 的化学方程式 。 五、实验探究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16 分.)【基本实验】 21.(3 分)“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图 A 中,可观察到 (填火焰的名称)处的火柴炭化最明显。 (2)图 B 中 (填“左”或“右”)边试管发烫。 (3)从图 C 中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图 D 中打开可乐的瓶塞,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有 关。 22 . ( 7 分 ) 根 据 下 列 装 置 图 , 回 答 问 题 :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若用 D 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时,便可开始收集。 (2)图 G 是某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 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 。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 E 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 ; 如图 F 向装满 CO2 的软塑料瓶注入约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 是 。 23.(6 分)现有 A、B 两种银白色的金属,某同学想要探究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 【设计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块金属,用砂纸打磨光亮,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加入等 量的同种稀盐酸,操作与现象如下: 实验 试管 1 试管 2 操作 现象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慢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思考结论】(1)通过上述实验,判断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填“>” 或“<”)B。 (2)假设其中的一种金属是铁,除观察到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外,还能观察到反应后的 溶液呈 (填“浅绿色”或“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3)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 (4)如果两种金属是镁和铁,还可以用镁和一种化合物的溶液来证明两者的金属活动性 强弱,你认为该化合物可以是 (填化学式)。 六、定量分析题(共 8 分) 24.(8 分)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质量分数。 称量 68g 过氧化氢溶液和 0.1g 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计算: (1)制得氧气的质量是 g。 (2)过氧化氢质量分数是多少? 2019-2020 学年山西省临汾市侯马市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每个小题只有一个符合题目要求.每题 2 分,共 20 分) 1.(2 分)2019 年,侯马市“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的天数同比往年大幅增加。为使我市人 民生活环境更美好,下列做法错误的是( ) 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 B.不用木炭进行露天烧烤 C.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随意倾倒 D.为增加节日气氛大量燃放烟花爆竹 【分析】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改善环境; B、根据露天烧烤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会污染空气分析; C、根据生活垃圾集中处理的好处分析; D、根据燃放烟花爆竹的危害分析。 【解答】解:A、大力植树造林,增加植被面积,可改善环境,保护空气,正确; B、木炭进行露天烧烤产生的有害气体和粉尘会污染空气,会污染环境,不用木炭进行露 天烧烤,可减少空气污染,正确; C、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不随意倾倒,可减少环境污染,对保护环境有利,正确 D、燃放烟花爆竹主要的危害有:污染空气、产生噪声、易引发火灾,对保护环境不利, 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环境污染的来源及保护措施的掌握,比较简单,但是中考 的常考知识点。 2.(2 分)下列物质的用途中,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 A.氧气用于炼钢 B.用活性炭净化水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 D.氮气用作食品保护气 【分析】物质的化学性质是指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物质的物理性质是指不需 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氧气用于炼钢,是利用了氧气能支持燃烧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 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B、用活性炭净化水,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能表现出来,是利用了其物理性质,故选项 正确。 C、二氧化碳用于灭火,即利用了其不燃烧、不支持燃烧的化学性质,又利用了其密度比 空气大的物理性质,故选项错误。 D、氮气用作保护气,是利用了氮气化学性质稳定的性质,需要通过化学变化才表现出来, 是利用了其化学性质,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区分物质的用途是利用了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关键就是看 利用的性质是否需要通过化学变化体现出来。 3.(2 分)下列符号中,能表示 2 个氧分子的是( ) A.2O B.2CO2 C.2O2 D.2H2O2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 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 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 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2 个氧分子就是在氧气化学式的前面加上数字 2, A、表示的是 2 个氧原子,错误; B、表示的是 2 个二氧化碳分子,错误; C、表示的是 2 个氧分子,正确; D、表示的是 2 个过氧化氢分子,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 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4.(2 分)下列数据是一些物质的 pH,其中呈碱性的是( ) A. 液体肥皂 B. 胡萝卜 C. 蕃茄汁D. 柠檬汁 【分析】当溶液的 pH 等于 7 时,呈中性;当溶液的 pH 小于 7 时,呈酸性;当溶液的 pH 大于 7 时,呈碱性;据此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液体肥皂的 pH 大于 7,呈碱性,故 A 正确; B、胡萝卜汁的 pH 小于 7,呈酸性,故 B 错误; C、番茄汁的 pH 小于 7,呈酸性,故 C 错误; D、柠檬汁的 pH 小于 7,呈酸性,故 D 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溶液的酸碱性和溶液 pH 大小之间的关系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5.(2 分)我国自主研发的龙芯 CPU 已经应用于包括北斗卫星在内的十几种国家重器中, 芯片作为所有电脑、智能家电的核心部件,它是以高纯度的单质硅(Si)为材料制成的。 用化学方法制高纯硅的反应原理为: ① 2C+SiO2 2CO↑+Si(粗硅) ② Si+2Cl2 SiCl4(液态) ③ 2H2+SiCl4 4HCl+Si(高纯硅) 其中属于置换反应的是( )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③【分析】置换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 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 ① 2C+SiO2 2CO↑+Si,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 另一种单质和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② Si+2Cl2 SiCl4,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符合化合反应的特征,属于化 合反应。 ③ 2H2+SiCl4 4HCl+Si,该反应是一种单质和一种化合物反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 另一种化合物的反应,属于置换反应。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置换反应的特征(反应物和生成物均是两种,其中一种是 单质和另一种是化合物)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6.(2 分)下列实验方法不正确的是( ) A.通过溶解、过滤、蒸发去除粗盐中难溶性杂质,达到初步提纯的目的 B.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黄铜片上留下的痕迹比铜片的浅 C.氢气可以燃烧,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 D.配制 50 克 5%的 NaCl 溶液时,把称好的固体倒入到量好水的量筒中进行溶解 【分析】A、根据粗盐提纯是将粗盐中含有的泥沙等不溶物除去,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合金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可燃性气体与空气混合后点燃可能发生爆炸,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溶解操作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粗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粗盐提纯是通过溶解(把不溶物与食盐初步 分离)、过滤(把不溶物彻底除去)、蒸发(食盐从溶液中分离出来而得到食盐)得到精 盐的过程,故选项实验方法正确。 B、合金的硬度比组成它的纯金属的硬度大,黄铜片和铜片互相刻画,黄铜片上留下的痕 迹比铜片的浅,故选项实验方法正确。 C、氢气可以燃烧,为防止发生爆炸,在点燃氢气前一定要检验其纯度,故选项实验方法 正确。 D、配制 50 克 5%的 NaCl 溶液时,把称好的固体倒入到烧杯中进行,不能在量筒中进行 溶解,故选项实验方法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 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7.(2 分)银杏果中含有银杏酸(银杏酸化学式为 C22H34O3),下列有关银杏酸说法正确的 是( ) A.从宏观上看:银杏酸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B.从微观上看:银杏酸由 22 个碳原子、34 个氢原子和 3 个氧原子构成 C.从类别上看:银杏酸属于化合物 D.从质量上看: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 11:17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组成来分析; B.根据物质的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从宏观上看: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所以银杏酸由碳、氢、氧三种元素 组成,故错误; B.从微观上看:银杏酸是由银杏酸分子构成的,每个银杏酸分子是由 22 个碳原子、34 个氢原子和 3 个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由化学式可知,银杏酸是由三种元素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故正确; D.银杏酸中碳元素和氢元素的质量比为:(12×22):(1×34)=132:17,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等 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2 分)配制 50g 质量分数 5%的 KNO3 溶液,作为无土栽培所需的营养液,溶解过程中 KNO3 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所示,观察图象,分析形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 A.所用 KNO3 固体中含有水分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 C.KNO3 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 【分析】配制 50g 质量分数 5%的 KNO3 溶液,由溶解过程中 KNO3 的质量分数随时间变 化关系图,结果偏大;溶质质量分数偏大,则可能是溶质质量偏大或溶剂质量偏小,可 以分析出可能造成这两个方面错误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所用 KNO3 固体中含有水分,会造成实际所取的溶质的质量偏小,则使 溶质质量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B、量筒量水时俯视刻度线,读数比实际液体体积大,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小, 则使溶质质量分数偏大,故选项正确。 C、KNO3 固体溶解前所用烧杯内有水,会造成实际量取的水的体积偏大,则使溶质质量 分数偏小,故选项错误。 D、配好的溶液装瓶时部分液体洒落在试剂瓶外,溶液具有均一性,溶质质量分数不变, 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解答本题可从溶质质量分数的概念入手,与溶质和溶剂的 质量有关,分析操作中的错误操作,判断错误操作对溶质、溶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此类 题的关键。 9.(2 分)甲、乙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t2℃时,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为 2:5 B.乙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到 t1℃,溶液仍饱和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相等 D.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分别从 t2℃降温到 t1℃,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 ① 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 物质的溶解性, ② 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 的质量分数的大小, ③ 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 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t2℃时,甲的溶解度为 40g,故甲的饱和溶液中溶质和溶剂的质量之比 为 40g:100g=2:5,正确; B、乙的溶解度随温度的降低而减小,故乙的饱和溶液从 t2℃降温到 t1℃,会析出晶体, 溶液仍饱和,正确; C、t1℃时,甲、乙两种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溶液质量不确定,无法比较溶 质的大小,错误; D、甲、乙两种饱和溶液分别从 t2℃降温到 t1℃,形成饱和溶液,且该温度下的溶解度相 等,故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相等,正确;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 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2 分)下列根据实验目的所设计的实验方案中,正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除去铁粉中的铜粉 加入过量硫酸铜溶液 B 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度 pH 试纸 C 检验二氧化碳 燃着的木条 D 鉴别蔗糖和食盐 取样品尝 A.A B.B C.C D.D 【分析】A、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 ① 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 物质反应; ② 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B、根据测定溶液酸碱度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的检验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实验室中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粉能与过量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硫酸亚铁溶液和铜,反而会把原物质 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B、测定氢氧化钠溶液的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 pH 试纸,故选项实验方案正确。 C、检验二氧化碳,应使用澄清石灰水,故选项实验方案错误。 D、实验室中不得尝任何药品的味道,鉴别蔗糖和食盐,不能用取样品尝的方法,故选项 实验方案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 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生产生活应用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15 分.)【关注生活现象】 11.(1 分)化学就在我们身边,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房屋着火时,用高压水枪灭火,其灭火原理是 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 【分析】根据燃烧需要同时满足的三个条件,灭火可采取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着火点 以下或撤离可燃物的原理进行灭火。 【解答】解:用高压水枪喷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故答案为:降低温度至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即可顺利解答。 12.(1 分)厨房中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时,会出现 乳化 (填“溶解”或“乳化”) 现象。 【分析】根据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房中用洗洁精除去餐具上的油污时,利用的是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能使 植物油分散成无数细小的液滴,而不聚成大的油珠。 故答案为: 乳化。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了解洗洁精具有乳化作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3.在酒厂附近常可以闻到酒味。请从微观角度加以解释 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 【分析】根据分子的性质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构成酒精的分子在不断运动,所以在酒厂附近常可以闻到酒味。 故答案为: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熟悉分子的性质,并能灵活运用。 14.(3 分) ① 硬水危害人们健康,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是 煮沸 。 ② 通常向清水池投放高铁酸钠(化学式为 Na2FeO4)杀菌消毒,高铁酸钠中铁元素的化 合价为 +6 。 ③ 我国有关部门规定,经上述流程净化后进入用户的饮用水含铁(0.3mg•L﹣1,含铜< 1.0mg•L﹣1,…….其中的“铁、铜”指的是 C 。 A.原子 B.分子 C.元素 【分析】 ① 根据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② 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进行分析解答。 ③ 食品、药品、营养品、矿泉水等物质中的“铁、铜等不是以单质、分子、原子等形式 存在,而是指元素,通常用元素及其所占质量(质量分数)来描述。 【解答】解: ① 煮沸可以除去水中的一些可可溶性钙镁化合物,生活中软化硬水的方法 是煮沸。 ② 钠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 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x+(﹣2)×4=0,则 x=+6 价。 ③ 饮用水含铁(0.3mg•L﹣1,含铜<1.0mg•L﹣1,其中的“铁、铜”是不是以单质、分子、 原子等形式存在,这里所指的“铁、铜”是强调存在的元素,与具体形态无关。 故答案为: ① 煮沸; ② +6; ③ 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硬水软化的方法、加深 对元素概念的理解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5.(2 分)人类生活离不开金属。 (1)铁是生活中常用的金属。如图是某“取暖片”外包装的图片。该“取暖片”中发热 剂主要成分有铁粉、活性炭、氯化钠、水等,其发热是利用铁生锈时会放热。 ① 发热剂需接触到空气才会发热,原因是铁要与 氧气、水 等物质共同作用才会生锈。 ② 发热剂成分中氯化钠中的阳离子是 Na+ 。 【分析】 ① 根据铁锈的条件来分析; ② 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解答】解: ① 铁要与空气中的氧气、水等物质共同作用才会生锈;故填:氧气、水; ② 氯化钠中的阳离子是钠离子﹣﹣Na+;故填:Na+。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锈蚀的条件以及物质的结构,难度不大。 16.(3 分)我国首艘国产航母的试航,标志着我国海军国防力量的不断壮大。 (1)甲板用钢能承受强烈冲击、高摩擦力和几千度的火焰灼烧。写出炼铁时 CO 与 Fe2O3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CO+Fe2O3 2Fe+3CO2 。 (2)燃气轮机用到的氮化硅(Si3N4)陶瓷是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Si3N4 中 Si 和 N 的 原子个数比为 3:4 。 【分析】(1)根据 CO 和 Fe2O3 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一个氮化硅分子的构成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工业上采用高炉炼铁,CO 和 Fe2O3 反应生成铁与二氧化碳,化学方程 式为:3CO+Fe2O3 2Fe+3CO2; (2)1 个氮化硅分子是由 3 个硅原子和 4 个氮原子构成的,则氮化硅中硅原子与氮原子 的数目比为 3:4, 故填:(1)3CO+Fe2O3 2Fe+3CO2;(2)3:4。 【点评】本题考查化学方程式得书写和化学式的计算。 17.(4 分)常温下,氯酸钾的溶解度较小,在工业上可通过如下转化制得. (1)实验室用 KClO3 制取氧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 (2)反应Ⅰ中,通电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NaCl+3X NaClO3+3H2↑,则 X 的 化学式为 H2O . (3)反应Ⅱ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复分解反应 . (4)该转化中可以循环利用的物质是 氯化钠 (填名称). 【分析】根据给出的转化关系对应的过程分析每个对应的问题,或者直接分析每个问题, 从给出的信息中找对应的信息. 【解答】解: (1)实验室用 KClO3 制取氧气是氯酸钾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下加热生成氯化钾和氧气,对 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ClO3 2KCl+3O2↑. (2)反应Ⅰ中,通电时发生的反应方程式为 NaCl+3X NaClO3+3H2↑,反应后 现有钠原子 1 个,氯原子 1 个,氧原子 3 个,氢原子 6 个;而反应前现有钠原子 1 个, 氯原子 1 个;缺少 氧原子 3 个,氢原子 6 个,而这些原子分布在 3 个 X 分子中,所以每 个 X 分子含有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则 X 的化学式为 H2O. (3)反应Ⅱ是氯酸钠和氯化钾反应生成氯酸钾固体和氯化钠,对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NaClO3+KCl=KClO3↓+NaCl,为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生成两种新的化合物,其基 本反应类型为复分解反应. (4)由于开始时氯化钠是反应物,而结束时氯化钠是生成物,所以该转化中可以循环利 用的物质是氯化钠. 故填: (1)2KClO3 2KCl+3O2↑. (2)H2O. (3)复分解反应. (4)氯化钠. 【点评】读图,从中获得解答题目所需的信息,所以在解答题目时先看解答的问题是什 么,然后带着问题去读给出的图进而去寻找解答有用的信息,这样提高了信息扑捉的有 效性.解答的问题实际上与复杂的转化图相比,其实很简单很基础,或者可以说转化图 提供的是情境,考查基本知识. 三、科普阅读题(每空 1 分,共 6 分.) 18.(6 分)阅读下面科普短文. 谈到氨气(NH3),首先让我们想到的是它的刺激性气味,其实 NH3 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 十分广泛. NH3 与食品工业 黄曲霉毒素具有很强的致癌性,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等粮油及其制品中.在食 品工业生产中,常利用氨气熏蒸法降低食物中滋生的黄曲霉毒素.该方法是利用 NH3 与 食物中的水反应生成一水合氨,一水合氨再与黄曲霉毒素反应,从而有效的降低黄曲霉 的毒性. 实验人员通过实验寻找氨气熏蒸法的最佳条件.将 50g 花生破碎成粉末,包裹密封并注 入 NH3,置于恒温箱进行熏蒸.图 1 是在相同熏蒸时间、NH3 浓度和花生含水量的条件 下,熏蒸温度对降解某种黄曲霉毒素的影响. NH3 与无机化工 近年来,CO2 捕集与封存被认为是减少 CO2 排放的有效途径. NH3 溶于水后形成的氨 水可作为吸收 CO2 的新型吸收剂. 图 2 为工业吸收 CO2 的装置示意图.实验研究表明,CO2 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 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 40℃时,CO2 的脱除率随 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增加而明显升高,最高可达到 85%,大大减少了 CO2 的排放, 降低其对环境的影响. 至此,你对 NH3 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呢?希望在今后的化学学习中你还会对 NH3 有更 全面的认识! 依据文章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请列举出 NH3 的物理性质 有刺激性气味 (答 1 条即可). (2)氨气熏蒸法中,NH3 与食物中水的结合过程属于 化学变化 (填“化学变化”或 “物理变化”). (3)依据图 1 回答: ① 当温度为 40℃和 45℃时,降解率分别为 84.34%和 84.35%,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 取的最佳熏蒸温度为 40℃ . ② 在 2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升高,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逐渐 增大 (填 “增大”或“减小”). (4)喷雾塔中利用氨水吸收 CO2.氨水以雾状喷洒的目的是 增大氨水与 CO2 的接触面 积,使其充分吸收 . (5)下列关于氨水吸收 CO2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C (填序号). A.从喷雾塔出气口排放出的气体中不含 CO2 B.吸收过程中,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对 CO2 脱除率没有影响 C.反应温度低于 40℃时,喷洒浓度较高的氨水,有助于提升 CO2 的脱除率. 【分析】(1)物理性质是指不需要通过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2)氨气与水结合生 成氨水,属于化学变化;(3) ① 根据温度升高,需要消耗能源从而耗费资金分析解答; ② 根据图中信息分析解答;(4)根据使物质充分反应需增大接触面积分析解答;(5)根 据题中信息解答. 【解答】解:(1)氨气的物理性质为:有刺激性气味; (2)氨气与水结合生成水合氨,属于化学变化; (3) ① 当温度为 40℃和 45℃时,降解率分别为 84.34%和 84.35%,降解率差别不大, 但温度相差较大,升高温度需要消耗能源,从而耗费资金,考虑到经济性原则,应选择 的最佳熏蒸温度是 40℃; ② 由图中信息可知,在 25℃~45℃的范围内,随着熏蒸温度的 升高,黄曲霉毒素的降解率逐渐增大; (4)喷雾塔中利用氨水吸收 CO2.氨水以雾状喷洒的目的是增大氨水与二氧化碳的接触 面积,使其充分吸收; (5)A、由图中信息可知,二氧化碳的脱除率最高可达到 85%,故 A 错误; B、实验研究表明,二氧化碳的脱除率受到反应温度、氨水流量、氨水浓度等多种因素影 响,故 B 错; C、当喷雾塔内的反应温度低于 40℃时,二氧化碳的脱除率随着氨水流量和氨水浓度的 增加而明显升高,故 C 正确. 故答案为:(1)有刺激性气味 (2)化学变化 (3) ① 40℃ ② 增大 (4)增大氨水与 CO2 的接触面积,使其充分吸收 (5)C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能灵活引用题干中的信息进行分析总结. 四、物质组成及辨析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6 分.) 19.(2 分)如图分别是水蒸气液化、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据此回答: (1)从微观角度解释图甲,图乙的本质区别是 图甲中水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 本身没有变化;图乙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变化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 (2)图乙所示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 氢原子和氧原子 。 【分析】观察水蒸气液化、水电解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变化分析变化的本质区别、 微粒的变化等。 【解答】解:(1)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图甲,图乙的本质区别是:图甲中水分子的间隔 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图乙中水分子发生了变化,变化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 (2)由微粒的变化可知,图乙所示化学变化中一定不变的粒子是氢原子和氧原子。 故答案为:(1)图甲中水分子的间隔发生了变化,分子本身没有变化;图乙水分子发生 了变化,变化成了氢分子和氧分子。(2)氢原子和氧原子。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分子在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中的变化实质,完成此 题,可以依据相关的知识进行分析。 20.(4 分)A、B、C、D 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这四种物质中均含有同一种元素。其中 A 是无色气体单质。B,C 均为氧化物,且 B 为有毒气体,D 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它们 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所示(图中反应条件及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已省略)。 (1)写出物质 A 的化学式 O2 ;它的用途有 供给呼吸,用作氧化剂、进行光合作 用等 。 (2)写出实验室用 D 制备 C 的化学方程式 CaCO3+2HCl═CaCl2+H2O+CO2↑ 。 【分析】氧气是一种气体单质,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不完全燃烧生成一 氧化碳,一氧化碳有毒,燃烧生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在高温条件下和碳反应生成一氧 化碳; 实验室中通常利用碳酸钙和稀盐酸制取二氧化碳。 【解答】解:A 是无色气体单质,B,C 均为氧化物,且 B 为有毒气体,D 是大理石的主 要成分,说明 A 是氧气,B 是一氧化碳,C 是二氧化碳,D 是碳酸钙; (1)氧气的化学式是 O2,它的用途有供给呼吸,用作氧化剂、进行光合作用等。 故填:O2;供给呼吸,用作氧化剂、进行光合作用等。 (2)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aCO3+2HCl ═CaCl2+H2O+CO2↑。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物质的性质,解答时要根据各种物质的性质,结合各方面条件进 行分析、判断,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五、实验探究题(化学方程式 2 分,其余每空 1 分,共 16 分.)【基本实验】 21.(3 分)“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常用的方法。根据以下实验回答问题。 (1)图 A 中,可观察到 外焰 (填火焰的名称)处的火柴炭化最明显。 (2)图 B 中 左 (填“左”或“右”)边试管发烫。 (3)从图 C 中可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 ,发生反应的化学方 程式为 4P+5O2 2P2O5 。 (4)图 D 中打开可乐的瓶塞,可观察到大量气泡冒出,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 压强 有 关。 【分析】(1)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与氧的 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解答; (2)根据物质溶于水的吸放热情况分析; (3)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二者必须同时具备, 缺一不可; (4)打开汽水瓶冒出大量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与压强有关; 【解答】解:(1)根据火焰各部分温度的不同,可分为外焰,内焰,焰心三层,外焰与 氧的接触面积最大,燃烧最充分温度最高,火柴放在外焰位置最先变黑;故填:外焰; (2)氢氧化钠溶于放热,使溶液的温度升高;硝酸铵溶于水吸热,使溶液的温度降低; 故填:左; (3)铜片上的白磷和红磷都与氧气接触,而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能够燃烧,温度 没有达到红磷的着火点,不能燃烧,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着火点时才能够燃烧。白磷燃 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P+5O2 2P2O5.故填:温度达到可燃 物着火点;4P+5O2 2P2O5。 (4)打开汽水瓶冒出大量气泡,说明气体的溶解度随压强的减小而减小;故填:压强。 【点评】本题需要掌握火焰的温度,物质溶于水的吸放热情况,燃烧的条件以及气体的 溶解度影响因素。难度不大,根据已有知识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22 . ( 7 分 ) 根 据 下 列 装 置 图 , 回 答 问 题 :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序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若用 D 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 气泡均匀 连续冒出 时,便可开始收集。 (2)图 G 是某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 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 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 E 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 防止灼 热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 ;如图 F 向装满 CO2 的软塑料瓶注入约 体积的水,立即旋 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 软塑料瓶变瘪 。 【分析】(1)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反应发生需要的条件及特殊要求选择发生装置;根据 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书写化学方程式;根据用排水法收集气体的注意事项进行分 析; (2)根据装置 G 的特点进行分析; (3)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根据二氧化碳能溶于水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属于固、固加热型,适合用装置 A 作发生装置; 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若用 D 装置收集氧气,当观察到气泡均匀连续 冒出时,便可开始收集; (2)图 G 是某同学利用报废试管设计的制二氧化碳的发生装置,该设计除了废物利用的 优点外,请另写一个优点: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3)用收集的氧气完成图 E 铁丝燃烧的实验,集气瓶中预先放少量水的原因是:防止灼 热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因为二氧化碳能溶于水,如图 F 向装满 CO2 的软塑料瓶注入 约 体积的水,立即旋紧瓶盖,振荡,观察到的现象是:软塑料瓶变瘪。 故答案为:(1)A;2KMnO4 K2MnO4+MnO2+O2↑;气泡均匀连续冒出; (2)能够控制反应的发生与停止; (3)防止灼热的熔化物溅落炸裂瓶底;软塑料瓶变瘪。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实验室气体的制取,熟练掌握气体的制取原理,了解确定发生 装置、收集装置的因素和注意事项等知识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23.(6 分)现有 A、B 两种银白色的金属,某同学想要探究这两种金属的活动性。 【设计实验】取大小相同的两块金属,用砂纸打磨光亮,分别放入两支试管中再加入等 量的同种稀盐酸,操作与现象如下: 实验 试管 1 试管 2 操作 现象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慢 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快 【思考结论】(1)通过上述实验,判断出两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A < (填“>” 或“<”)B。 (2)假设其中的一种金属是铁,除观察到铁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外,还能观察到反应后的 溶液呈 浅绿色 (填“浅绿色”或“黄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Fe+2HCl═FeCl2+H2 ↑ 。 (3)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的目的是 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 。 (4)如果两种金属是镁和铁,还可以用镁和一种化合物的溶液来证明两者的金属活动性 强弱,你认为该化合物可以是 FeCl2 (填化学式)。 【分析】(1)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且金属的位 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3)根据金属的表面可能有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或污物,进行分析解答。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 来,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1)A 与稀盐酸反应,金属表面产生气泡较慢,B 与稀盐酸反应,金属表 面产生气泡较快,金属的位置越靠前,其活动性越强,反应越剧烈,则两种金属的活动 性顺序是 A<B。 (2)假设其中的一种金属是铁,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除观察到铁 的表面有气泡产生外,还能观察到反应后的溶液呈浅绿色;铁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 和氢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Fe+2HCl═FeCl2+H2↑。 (3)金属的表面可能有与氧气反应生成的氧化物或污物,实验前用砂纸打磨金属片,其 目的是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 (4)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 来,如果两种金属是镁和铁,还可以用镁和一种化合物的溶液来证明两者的金属活动性 强弱,该化合物可以是氯化亚铁,其化学式为 FeCl2。 故答案为: (1)<; (2)浅绿色;Fe+2HCl═FeCl2+H2↑; (3)除去金属表面的氧化物或污物; (4)FeCl2(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通过实验探究来判断金属的活动性强弱,实验设计时灵活运用 “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六、定量分析题(共 8 分) 24.(8 分)化学兴趣小组用一瓶久置的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并测量过氧化氢质量分数。 称量 68g 过氧化氢溶液和 0.1g 二氧化锰进行实验,反应前后质量随时间变化关系如图。 计算: (1)制得氧气的质量是 0.8 g。 (2)过氧化氢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过程中质量的减少是因为生成了氧气,所以可以求算 氧气的质量,根据氧气的质量和对应的化学方程式求算过氧化氢的质量,进而求算对应 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得,生成的氧气的质量为 68.1g﹣67.3g=0.8g 设参加反应的过氧化氢质量为 x。 2H2O2 2H2O+O2↑ 68 32 x 0.8g = x=1.7g 过氧化氢质量分数: ×100%=2.5% 答:过氧化氢质量分数是 2.5%。 【点评】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时,第一要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第二要使用正确的数据, 第三计算过程要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