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3.00 KB
- 2021-11-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9-2020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
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
不给分.
1.(2 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D.灯泡通电发光
2.(2 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矿泉水 C.干冰 D.澄清石灰水
3.(2 分)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KClO3 B.O2 C.O3 D.H2O2
4.(2 分)钋广泛用于抗静电刷。钋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质子数为 84
C.核外电子数为 84 D.相对原子质量为 209g
5.(2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也能剧烈燃烧
B.在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C.碳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
6.(2 分)如图是元素 X 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是金属元素
B.该粒子最外电子层已达到稳定结构
C.该粒子的核电荷数为 18
D.该粒子可表示为 X+
7.(2 分)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增加了对空气的污染
B.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8.(2 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滴加液体
C. 倾倒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9.(2 分)某同学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装药品时先装氧化铜再装木炭粉
B.反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
C.用酒精灯先预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D.盛放药品的试管口向上倾斜
10.(2 分)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 CO2 和 H2 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6H2═X+4H2O 中,X 的化学式是( )
A.C2H4 B.H2C2O4 C.H2CO3 D.CH4
11.(2 分)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将 6000L 的氧气加压装入 40L 的钢瓶,说明氧分子之间有间隔
B.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12.(2 分)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反应发生所需的条件
D.化学反应的快慢
13.(2 分)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其中铬的化
合价是( )
A.+6 B.+3 C.+5 D.﹣3
14.(2 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蒸馏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后有较多泡沫产生
B.自来水厂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可将海水淡化
C.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D.用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15.(2 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中 a 与 b 对比实验,可研究不同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
B.图 1 中 c 和图 2 中 d 的对比实验,可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C.图 1 中 a 与 c 对比实验,可研究水对反应的影响
D.图 1 和图 2 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16.(2 分)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C15H22O5)和双氢青蒿素成
为 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青蒿素分子由 32 个原子构成
B.每个青蒿素分子中含 5 个 H2O 分子
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100%
D.青蒿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 H2O
17.(2 分)煤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还会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硫等污染
物.由此得到的关于煤的组成的推论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 C、H、O、S 元素
B.一定含有 C、S 元素,可能含有 H、O 元素
C.一定含有 C、H 元素,可能含有 O、S 元素
D.一定含有 C、H、S 元素,可能含有 O 元素
18.(2 分)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该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19.(2 分)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 CO2 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 能与水反应
B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一定是
二氧化碳
C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
白磷通入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
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
条件之一
D 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
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
生
该气体是 CH4
A.A B.B C.C D.D
20.(2 分)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向两份相等质量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过
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
D.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二、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32 分.
21.(6 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正确的化学符号表示:
(1)3 个钠原子 ;
(2)碳酸根离子 ;
(3)氯化锌 ;
(4)某化合物只由 N、O 两种元素组成,且在该化合物中 N 的化合价为+5,该化合物的
化学式是 ;
(5)硫酸铁 ;
(6)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22.(4 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的反应现象为 。该化学反应方程式为 。
(2)图 2 中的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 。写出该液体与硫燃烧产物反应的化
学方程式 。
23.(4 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电解水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观察:如图所示,试管 a 和 b 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b 中产生
的气体是 (填化学式)。
(2)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填字母)。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l 个氧原子构成的
(3)从符号上表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
24.(6 分)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清洁、高效的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
重视;2017 年 5 月我国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
外观像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其化学式为 CH4•8H2O,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
底高压),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可迅速分解转化为甲烷气体和水.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 和天然气.
(2)一氧化碳、氢气、甲烷三种气体燃料中最清洁的能源是 .
表:一定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燃料 一氧化碳 氢气 甲烷
质量 28g 2g 16g
热量(kJ) 283.0 285.8 890.3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等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
(3)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该化学方程式中
属于氧化物的是 .
(4)可燃冰(CH4•8H2O)中 C:H:O 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
25.(6 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做如图所示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再向
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变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 B 中的现象是溶液慢慢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
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理由是 。
26.(6 分)甲、乙、丙、丁、戊 5 种物质,由氢、碳、氧、氯、钙 5 种元素中的 2~3 种组
成。
(1)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甲的化学式为 。
(2)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
(3)通过下列反应可生成丁,请在如 1 图所示方框中补全丁的微粒图示。
(4)如图 2 所示,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①
首先打开 K,在盛有少量固体甲的瓶中加入过量丁的溶液,观察到Ⅰ中有气泡,Ⅱ中
溶液变浑浊。
则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②
然后关闭 K,Ⅰ中液体流入Ⅱ中,则Ⅱ中产生的现象是 。
三、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28 分.
27.(10 分)实验室现有提供的药品有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石灰石、过氧化氢溶液、稀硫
酸、稀盐酸、水以及如图中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 B 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夹子夹住与导气管连接的胶皮管,再向 a 中加入
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 ,说明气密性良好。
(2)选用上述装置和药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你选择的装置是 (填字母编号);
(3)利用制取二氧化碳装置,还可以用来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填字母编
号),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
(5)高锰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要制取 0.32g 氧气,需要加热分解 g
高锰酸钾。
28.(6 分)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 A、B、C,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
种,试推断 A、B、C 分别是什么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推断的结论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1)点燃气体,用干冷的
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在 B、C 火焰上方的烧杯壁
上有水滴出现,而 A 火焰上
方的烧杯壁上没有水滴.
结论:
A 、B 、
C .
气体燃烧的有关反应方程式有:
①
.
(2)燃烧后,迅速把烧杯
倒过来,分别向烧杯中注入
A、B 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
浊,C 杯内澄清石灰水无明
②
.
③
.
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观察.
显变化
29.(12 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 O2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
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
后的气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
CO2+2NaOH═Na2CO3+H2O;
②
浓硫酸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
式: 。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成分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 (填
字母)。
A.C 和 COB.只有 COC.CO 和 O2 的混合气体 D.只有 CO2
(2)小明猜想容器中的气体可能是 CO 和 CO2 的混合气体;小强猜想可能是 CO2 和 O2
的混合气体。小明和小强均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 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 B 中 NaOH 溶液的作用是 。
(2)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 A 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是 ;装置 D 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实验探究 2】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铜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 E 装置验证其猜想。
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 D 中的实验现象是 。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
修改的原因是 。
【拓展延伸】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 6g 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的
取值范围是 。
2019-2020 学年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九年级(上)期末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 20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40 分)注意:每道选择题有四个选项,
其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请用铅笔在答题卡上作答.错选、不选、多选或涂改不清的,均
不给分.
1.(2 分)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夏天粮食酿成美酒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
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D.灯泡通电发光
【分析】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夏天粮食酿成美酒,酒精是新物质,属于化
学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物理变化,用金刚石切割玻璃、秋天水果榨成果汁、
灯泡通电发光都属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的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判断物理变化和化
学变化的依据是: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解答】解:A、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化学变化,夏天粮食酿成美酒,酒精是新物质,
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B、用金刚石切割玻璃,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秋天水果榨成果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灯泡通电发光,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基础性比较强,只要抓住关键点:
是否有新物质生成,问题就很容易解决.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题和填空题中.
2.(2 分)下列物质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
A.洁净的空气 B.矿泉水 C.干冰 D.澄清石灰水
【分析】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混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组成.
【解答】解:A、洁净的空气中含有氮气、氧气等物质,属于混合物;
B、矿泉水中含有水和溶于水的矿物质,属于混合物;
C、干冰是二氧化碳的固体,是由一种物质组成的,属于纯净物;
D、澄清石灰水中含有水和氢氧化钙,属于混合物。
故选:C。
【点评】混合物中至少含有两种物质,根据组成物质的种类就可以判断该物质属于混合
物,还是属于纯净物.
3.(2 分)下列物质中,含有氧分子的是( )
A.KClO3 B.O2 C.O3 D.H2O2
【分析】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空气中含有氧气,含有氧分子的物质为氧气或空气等;
化合物中都不含氧分子;据此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KClO3 是由钾离子和氯酸根构成的,故选项错误。
B、氧气是由氧分子构成的,故选项正确。
C、臭氧是由臭氧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D、过氧化氢是由过氧化氢分子构成的,不含氧分子,故选项错误。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主要考查了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方面的知识,掌握常见物质的
粒子构成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4.(2 分)钋广泛用于抗静电刷。钋元素的信息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属于金属元素 B.质子数为 84
C.核外电子数为 84 D.相对原子质量为 209g
【分析】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原子序数;
根据元素的名称可以初步判断元素的种类。
【解答】解:A、钋元素属于金属元素,该选项说法正确;
B、钋元素的质子数是 84,该选项说法正确;
C、钋元素核外电子数为 84,该选项说法正确;
D、钋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为 209,该选项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相对原子质量的单位不是 g,要注意理解。
5.(2 分)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铁丝在氧气中能燃烧,在空气中也能剧烈燃烧
B.在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都是物理变化
C.碳在氧气中燃烧后生成无色无味的气体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的白雾
【分析】A、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在自来水厂净水的原理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碳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铁丝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火星四射,在空气中不能剧烈燃烧,故选项
说法错误。
B、在自来水厂净水的过程中,发生的变化不都是物理变化,消毒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
说法错误。
C、碳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生成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的气体,
故选项说法正确。
D、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
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6.(2 分)如图是元素 X 的一种粒子结构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X 是金属元素
B.该粒子最外电子层已达到稳定结构
C.该粒子的核电荷数为 18
D.该粒子可表示为 X+
【分析】在结构示意图中,弧线表示电子层,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上的电子数,
离核最远的电子层称为最外层;圆圈内的数字为微粒的质子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的
微粒为原子;在原子结构示意图中,最外层电子数小于 4,一般为金属元素;最外层电子
数大于 4,一般为非金属元素;根据以上知识,对四个选项中的说法进行判断。
【解答】解:A、由 X 元素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质子数<核外电子数,该结构为
阴离子结构,而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为 7 大于 4,因此,判断该元素为非金属元素。故 A
不正确;
B、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最外层有 8 个电子,为稳定结构。故 B 正确;
C、由 X 元素的粒子的结构示意图可知,该粒子的质子数 17,则核电荷数为 17.故 C 不
正确;
D、由粒子的结构示意图,核外的电子数比核内的质子数多 1,该粒子可表示为 X﹣.故
D 不正确。
故选:B。
【点评】了解原子和离子的相互转化;掌握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的区别、
特点;掌握核外电子在化学变化中的作用和得失电子的规律特点。
7.(2 分)如图表示治理汽车尾气所涉及反应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增加了对空气的污染
B.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
C.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D.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反应前后质量不相等
【分析】根据反应的微观过程,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方程,根据方程式分析
判断有关的问题。
【解答】解:由反应的微观过程可知,反应物是一氧化氮和一氧化碳,生成物是氮气和
二氧化氮,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式:2CO+2NO═N2+2CO2;
A、该反应将有毒的气体一氧化碳和一氧化氮转化为无毒的气体氮气和二氧化碳,减少了
空气的污染。故 A 不正确;
B、由上述分析可知,该反应将有毒物质转化为无毒物质,故 B 正确;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物质,不属于化合反应,故 C 不正确;
D、该反应分子个数发生了改变,反应前后质量相等,故 D 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微观粒子的反应模型图,考查了微观上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学会通过
微观示意图把宏观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从微观的角度分析物质的变化是正确解答
此类题的关键。
8.(2 分)下列图示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加热液体 B. 滴加液体
C. 倾倒液体 D. 点燃酒精灯
【分析】A、根据给试管中得液体加热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向试管中滴加液体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向试管中倾倒液体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点燃酒精灯的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给液体加热时,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
过试管容积的 ,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在试管口正上方,垂悬滴加,不能伸进试管或接触
试管壁,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取用液体药品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对准手心,瓶口紧挨,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D、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
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9.(2 分)某同学进行木炭还原氧化铜实验操作,其中正确的是( )
A.装药品时先装氧化铜再装木炭粉
B.反应结束时,先熄灭酒精灯
C.用酒精灯先预热,然后再集中加热
D.盛放药品的试管口向上倾斜
【分析】碳还原氧化铜时,要把刚烘干的碳粉和氧化铜粉末要均匀混合后,平铺在试管
底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用酒精灯加热,试管中的固体由黑色逐渐变成亮红色;实验
结束时,要先撤出导气管,再移走并熄灭酒精灯,待试管冷却后再把试管内的粉末倒在
纸上.
【解答】解:A. 碳还原氧化铜时,要把刚烘干的碳粉和氧化铜粉末要均匀混合后,平
铺在试管底部,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错误;
B. 反应结束时,实验结束时,要先撤出导气管,再移走并熄灭酒精灯,错误;
C. 用酒精灯先预热,然后再集中加热,正确;
D. 盛放药品的试管口略向下倾斜,错误;
故选:C。
【点评】解答这类题目时,要熟记和理解碳还原氧化铜实验的化学反应方程式、装置、
操作及注意事项和现象,以及金属铜的冶炼原理、氧化还原反应.
10.(2 分)科学家采用“组分转化”技术,将 CO2 和 H2 按一定比例混合,在一定条件下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CO2+6H2═X+4H2O 中,X 的化学式是( )
A.C2H4 B.H2C2O4 C.H2CO3 D.CH4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的实质可以知道,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不变,原子的个数不
变,进行分析推断本题。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物中总共有 2 个碳原子,4 个氧原子和 12 个氢原
子,而生成物中只有 8 个氢原子和 4 个原子,还少 2 个碳原子和 4 个氢原子,因此 X 的
化学式为 C2H4;
故选:A。
【点评】此题难度不大,掌握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即可顺利解答。
11.(2 分)用分子的相关知识解释下列生活中的现象,解释错误的是( )
A.将 6000L 的氧气加压装入 40L 的钢瓶,说明氧分子之间有间隔
B.热胀冷缩现象,说明分子的大小随温度升降而改变
C.闻到花的香味,说明分子在不停地运动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说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
【分析】根据分子的基本特征:分子质量和体积都很小;分子之间有间隔;分子是在不
断运动的;同种的分子性质相同,不同种的分子性质不同,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
同不不”,结合事实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将 6000L 的氧气加压装入 40L 的钢瓶,是因为分子间有间隔,气体受
压后,分子间隔变小,故选项解释正确。
B、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间的间隔(而不是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故选项解释错
误。
C、闻到花的香味,是因为花香中含有的分子是在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使人们闻到
花香,故选项解释正确。
D、湿衣服在夏天比冬天容易晾干,是因为夏天高,温度升高,分子的运动速率加快,说
明分子的运动速率随温度升高而加快,故选项解释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可以简记为:“两小运间,同同不不”)
及利用分子的基本性质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12.(2 分)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获得的信息是( )
A.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反应发生所需的条件
D.化学反应的快慢
【分析】化学方程式的含义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种类;反应的条件;反应物和生成物
的微观粒子个数比;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等.
【解答】解:A、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的反应物和生成物。
B、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各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比。
C、根据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发生所需的条件。
D、根据化学方程式不能判断化学反应的快慢。
故选:D。
【点评】解答本题要充分理解化学方程式表示的含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
做出正确的判断.
13.(2 分)交警常用装有重铬酸钾(K2Cr2O7)的仪器检测司机是否酒后开车,其中铬的化
合价是( )
A.+6 B.+3 C.+5 D.﹣3
【分析】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结合重铬酸钾(K2Cr2O7)的化学式进
行解答本题。
【解答】解:钾元素显+1 价,氧元素显﹣2 价,设铬元素的化合价是 x,根据在化合物
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得:(+1)×2+2x+(﹣2)×7=0,则 x=+6 价。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利用化合价的原则计算指定元素的化合价的方法即可正确
解答本题。
14.(2 分)下列关于水的说法错误的是( )
A.蒸馏水中加入肥皂水,振荡后有较多泡沫产生
B.自来水厂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可将海水淡化
C.过滤可以除去水中不溶性杂质
D.用活性炭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
【分析】A、根据蒸馏水属于软水进行分析;
B、根据自来水厂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的原理进行分析;
C、根据过滤的原理进行分析;
D、根据活性炭的吸附作用进行分析;
【解答】解:A、蒸馏水属于软水,蒸馏水中加入肥皂水搅拌可以得到大量的泡沫,故说
法正确;
B、通过沉淀、过滤、吸附、消毒只能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色素以及异味、细菌等,但
不能将海水淡化,故说法错误;
C、过滤可以除去水中的不可溶性的杂质,不能除去所有杂质,故说法正确;
D、活性炭可除去水中部分不溶性杂质和异味、色素等,不能将硬水转化成软水,故说法
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通过水考查了有关的化学知识,难度不大,属于基础知识,应加强基础知
识的学习。
15.(2 分)如图所示的一组实验可用于研究燃烧的条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 1 中 a 与 b 对比实验,可研究不同物质燃烧所需的最低温度不同
B.图 1 中 c 和图 2 中 d 的对比实验,可研究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C.图 1 中 a 与 c 对比实验,可研究水对反应的影响
D.图 1 和图 2 中的热水只起提高温度的作用
【分析】燃烧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可燃物;二是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三
是可燃物要与氧气接触。在设计探究实验时就是根据这三个条件来设计。
【解答】解:A.在图 1 中铜片上的白磷与红磷作对照,可以说明温度都达到着火点时,
可燃物才能燃烧,能比较白磷和红磷的着火点高低,故正确;
B.图 1 中 c 和图 2 中 d 的对比实验,可研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故错误;
C.图 1 中 a 与 c 对比实验,可研究氧气对燃烧的影响,故错误;
D.图 1 和图 2 中的热水起到了提高温度和隔绝氧气的作用,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我们往往认为水中的任何物质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燃烧。但是从过这一实验
我们可以知道,只要是满足燃烧的条件,无论在何环境下都可燃烧。
16.(2 分)我国药学家屠呦呦因创制新型抗疟药﹣﹣青蒿素(C15H22O5)和双氢青蒿素成
为 2015 年度诺贝尔生理医学奖得主之一。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青蒿素分子由 32 个原子构成
B.每个青蒿素分子中含 5 个 H2O 分子
C.青蒿素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式为 ×100%
D.青蒿素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只生成 H2O
【分析】A.根据青蒿素的分子结构来分析;
B.根据分子构成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质量分数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D.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解:A.1 个青蒿素分子是由 15 个碳原子、22 个氢原子和 5 个氧原子构成的,则
一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 42 个原子,故错误;
B.青蒿素分子是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的,其中不含水分子,故错误;
C.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 可知,青蒿素中碳
元素质量分数为: ,故正确;
D.根据青蒿素的组成可知,其完全燃烧生成水和二氧化碳两种物质,故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
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2 分)煤在空气中燃烧时,不仅产生二氧化碳和水,还会同时排放出二氧化硫等污染
物.由此得到的关于煤的组成的推论正确的是( )
A.一定含有 C、H、O、S 元素
B.一定含有 C、S 元素,可能含有 H、O 元素
C.一定含有 C、H 元素,可能含有 O、S 元素
D.一定含有 C、H、S 元素,可能含有 O 元素
【分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数目没有
增减,原子的质量也没有改变.
【解答】解:因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和水中有碳元素,硫元素,氢元素和氧元素。而
煤是在氧气中燃烧的,也就是,反应物除了煤外,还有氧气。故生成物中的氧气可能来
自煤,也可能来自氧气,故不能肯定煤中含有氧元素。
故选:D。
【点评】本题是运用化学中的基本思想质量守恒思想,通过归纳不同物质或不同变化过
程中相同点和不同点有效地寻找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融合点和嫁接点,从而培养
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18.(2 分)逻辑推理是学习化学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分析推理说法正确的是( )
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则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B.氧化物中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都是氧化物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所以带电的微粒一定是离子
D.碳酸钠与盐酸反应能生成二氧化碳,因此该反应能用于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
【分析】A、根据原子的特点考虑本题;
B、根据氧化物的定义去判断是否属于氧化;
C、根据常见的带电的粒子进行分析判断;
D、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由于反应速率过快,实验室不选用碳酸钠来
制取二氧化碳.
【解答】解:A、原子在化学变化中不能再分,所以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正确;
B、氧化物是指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所以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
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都是氧化物,错误;
C、离子是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但带电的微粒不一定是离子,也可能是电子、质子等,
错误;
D、碳酸钠可以和盐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但由于反应速率过快,实验室不选用碳酸钠来
制取二氧化碳,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可依据已有的知识解答.
19.(2 分)通过下列实验操作和现象能得出相应结论的是( )
实验操作 现象 结论
A 向收集满 CO2 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
塑料瓶变瘪 CO2 能与水反应
B 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 木条熄灭 该瓶中气体一定是
二氧化碳
C 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
白磷通入氧气
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
通氧气后白磷燃烧
氧气是燃烧需要的
条件之一
D 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
干燥的烧杯
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
生
该气体是 CH4
A.A B.B C.C D.D
【分析】A、根据二氧化碳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能使燃着的木条熄灭的气体具有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的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燃烧的三个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冷而干燥的烧杯可以检验水蒸气的存在,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向收集满 CO2 的软塑料瓶中加入约 体积的水,旋紧瓶盖,振荡,塑
料瓶变瘪,可能是因为二氧化碳溶于水、也可能是二氧化碳能与水反应,故选项实验结
论错误。
B、把燃着的木条插入某瓶无色气体中,木条熄灭,该瓶中气体不一定是二氧化碳,也可
能是氮气等气体,故选项实验结论错误。
C、将白磷浸没在热水中,再向热水中的白磷通入氧气,通氧气前白磷不燃烧,通氧气后
白磷燃烧,说明氧气是燃烧需要的条件之一,故选项实验结论正确。
D、点燃某气体,在火焰上方罩一个冷而干燥的烧杯,烧杯内壁有无色液滴产生,不能说
明该气体是 CH4,也可能是氢气等气体,故选项实验结论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
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解题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
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20.(2 分)下列图象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
A. 将水通电电解一段时间
B. 加热一定量的高锰酸钾固体
C. 向两份相等质量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过
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
D. 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
【分析】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比约为 1:
2;
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
反应物接触越充分,反应速率越快;
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解答】解:A、电解水时,正极产生的是氧气,负极产生的是氢气,氧气和氢气的体积
比约为 1:2,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B、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随着反应的进行,氧气逸出,固体
质量不断减小,固体中锰元素质量不变,因此随着反应的不断进行,锰元素在固体中的
质量分数不断增大,该选项对应关系不正确;
C、粉末状大理石比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向两份相等质量的块状大理
石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
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比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短,该选项对应关系
正确;
D、向一定量的二氧化锰中加入过氧化氢溶液时,由于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因此反应前后
质量不变,该选项对应关系正确。
故选:B。
【点评】实验现象是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外在表现,因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观察实验、
分析实验,为揭示物质之间相互作用的实质奠定基础.
二、本题包括 6 小题,共 32 分.
21.(6 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请用正确的化学符号表示:
(1)3 个钠原子 3Na ;
(2)碳酸根离子 CO32﹣ ;
(3)氯化锌 ZnCl2 ;
(4)某化合物只由 N、O 两种元素组成,且在该化合物中 N 的化合价为+5,该化合物的
化学式是 N2O5 ;
(5)硫酸铁 Fe2(SO4)3 ;
(6)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
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O+H2O═Ca(OH)2 .
【分析】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是:正前负后,然后利用十字交叉法书写;化学符号周
围的数字表示不同的意义: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右上角的
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右下角的数字表示几个原子构成一个分子;元素正上
方的数字表示元素的化合价.3 个钠原子表示为 3Na,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CO32﹣,氯化锌
表示为 ZnCl2,某化合物只由 N、O 两种元素组成,且在该化合物中 N 的化合价为+5,
该化合物是五氧化二氮,表示为 N2O5,硫酸铁表示为 Fe2(SO4)3;市售“自热米饭”
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生成氢氧化钙.
【解答】解:(1)符号前面的数字,表示原子、分子或离子的个数;3 个钠原子表示为
3Na,故答案为:3Na;
(2)右上角的数字表示一个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碳酸根离子表示为 CO32﹣,故答案为:
CO32﹣;
(3)氯化锌表示为 ZnCl2,故答案为:ZnCl2;
(4)某化合物只由 N、O 两种元素组成,且在该化合物中 N 的化合价为+5,该化合物是
五氧化二氮,表示为 N2O5,故答案为:N2O5;
(5)化学式书写的一般规律是:正前负后,然后利用十字交叉法书写;硫酸铁表示为
Fe2(SO4)3,故答案为:Fe2(SO4)3;
(6)市售“自热米饭”的自加热原理:饭盒夹层中的水与生石灰接触,反应放出大量热,
生成氢氧化钙;故答案为:CaO+H2O═Ca(OH)2;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化学式和离子符号的书写,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化
学用语的书写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要加强练习,理解应用.本考点主要出现在选择
题和填空题中.
22.(4 分)根据如图所示实验,并阅读小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图 1 中的反应现象为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产黑色固体 。该化学
反应方程式为 3Fe+2O2 Fe3O4 。
(2)图 2 中的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 H2O 或 NaOH 。写出该液体与硫燃烧产物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SO2+H2O=H2SO3 或 SO2+2NaOH=Na2SO3+H2O 。
【分析】(1)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化学方程式以及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2)根据硫在氧气燃烧的化学方程式、二氧化硫的性质以及氧气的浓度进行分析;
【解答】解:(1)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成黑色固体;该反
应的化学方程式是:3Fe+2O2 Fe3O4,;
(2)硫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S+O2 SO2,产物二氧化硫是有毒气体,
且二氧化硫能与氢氧化钠起反应,所以集气瓶中加入的液体可能是水或氢氧化钠溶液,
其目的是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
故答案为:(1)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热量,生产黑色固体; 3Fe+2O2 Fe3O4
(2)H2O 或 NaOH; SO2+H2O=H2SO3 或 SO2+2NaOH=Na2SO3+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丝、硫在氧气中燃烧实验的操作注意事项,完成此题,可以依据
已有的课本知识进行。
23.(4 分)在宏观、微观和符号之间建立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根据电解水的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从宏观上观察:如图所示,试管 a 和 b 中产生气体的体积比约为 2:1 ,b 中产
生的气体是 O2 (填化学式)。
(2)从微观上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C (填字母)。
A.水是由氢气和氧气组成的
B.水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
C.每个水分子是由 2 个氢原子和 l 个氧原子构成的
(3)从符号上表示:电解水的化学方程式为 2H2O 2H2↑+O2↑ 。
【分析】根据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
体积比为 2:1,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
(1)电解水实验的现象和结论,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
2:1,b 产生的气体是氧气;
(2)A、水是纯净物,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故错误;
B、水是直接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故错误;
C、水是由水分子构成,一个水分子才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故正确。
(3)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化学方程式是 2H2O 2H2↑+O2↑。
答案:(1)2:1;O2;(2)C;(3)2H2O 2H2↑+O2↑;
【点评】熟练掌握水电解时的现象及结论,是解决此题的基础;水电解时正极产生氧气,
负极产生氢气,氢气、氧气体积比为 2:1。
24.(6 分)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人们日益关注的问题,清洁、高效的能源日益受到人们的
重视;2017 年 5 月我国运用“蓝鲸一号”钻探平台,首次实现可燃冰试采成功,可燃冰
外观像冰,学名天然气水合物,其化学式为 CH4•8H2O,它是天然气的固体状态(因海
底高压),常温常压下“可燃冰”可迅速分解转化为甲烷气体和水.
(1)目前人类以化石燃料为主要能源,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 石油 和天然气.
(2)一氧化碳、氢气、甲烷三种气体燃料中最清洁的能源是 H2 .
表:一定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的热量
燃料 一氧化碳 氢气 甲烷
质量 28g 2g 16g
热量(kJ) 283.0 285.8 890.3
根据表中数据分析,等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最少的是 CO .
(3)常温常压下,可燃冰会发生分解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 CH4•8H2O=CH4↑
+8H2O .该化学方程式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H2O .
(4)可燃冰(CH4•8H2O)中 C:H:O 元素的最简质量比是 3:5:32 .
【分析】(1)根据化石燃料的分类来分析;
(2)根据燃料燃烧的产物以及每克燃烧燃烧放出的热量来分析;
(3)根据化学反应的原理以及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4)化合物中各元素质量比=各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个数之比,进行解答.
【解答】解:(1)常见的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和天然气;故填:石油;
(2)氢气燃烧的产物只有水,不会对环境造成任何污染,是最理想的燃料;由表格中的
数据可知,等质量的燃料完全燃烧,放出热量最少的是一氧化碳;故填:H2;CO;
(3)可燃冰发生分解反应生成甲烷与水,其中水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且含有氧
元素,属于氧化物;故填:CH4•8H2O=CH4↑+8H2O;H2O;
(4)可燃冰(CH4•8H2O)中 C:H:O 元素的质量比是:12:(1×20):(16×8)=3:
5:32;故填:3:5:32.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
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5.(6 分)某兴趣小组同学做如图所示探究分子运动的实验,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实验Ⅰ: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3 滴酚酞试液,无明显现象;再向
其中滴加浓氨水,溶液变红色。由实验Ⅰ得出的结论有 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浓氨水能使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变红色 。
(2)实验Ⅱ:(如图甲所示)烧杯 B 中的现象是溶液慢慢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
是: A 烧杯中的浓氨水分子慢慢扩散到 B 烧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浓氨水能使
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变红色 。
(3)为使实验结论准确可靠,该兴趣小组的同学设计实验Ⅲ(如图乙所示)作为对比实
验。你认为有无必要? 没必要 理由是 实验Ⅰ中已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
色 。
【分析】根据酸碱指示剂与溶液相互作用时的显色情况判断实验现象,以及微观粒子的
特征可以判断宏观方面的现象进行分析。
【解答】解:(1)酚酞遇碱变红色,所以在盛有少量蒸馏水的小烧杯中滴入 2~3 滴酚酞
溶液,溶液不变色,再向其中滴加浓氨水,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是溶液变红,由实验Ⅰ得
出的结论有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色,氨水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2)分子在不断运动,烧杯 B 中的现象是酚酞试液变红色,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氨
气分子是不断运动的,向四周扩散,进入酚酞试液中形成氨水,氨水显碱性,能使酚酞
试液变红色;
(3)没有必要,理由是:因为实验 I 中已经证明了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故答案为:(1)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浓氨水能使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变红
色;
(2)A 烧杯中的浓氨水分子慢慢扩散到 B 烧杯滴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中,浓氨水能使滴
有酚酞试液的蒸馏水变红色;
(3)没必要,实验 I 中已证明蒸馏水不能使酚酞试液变红色。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要掌握微观粒子的特征和酸碱指示剂与溶液相互作用的显色
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对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26.(6 分)甲、乙、丙、丁、戊 5 种物质,由氢、碳、氧、氯、钙 5 种元素中的 2~3 种组
成。
(1)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甲的化学式为 CaCO3 。
(2)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化合反应 。
(3)通过下列反应可生成丁,请在如 1 图所示方框中补全丁的微粒图示。
(4)如图 2 所示,进行以下实验操作:
①
首先打开 K,在盛有少量固体甲的瓶中加入过量丁的溶液,观察到Ⅰ中有气泡,Ⅱ中
溶液变浑浊。
则Ⅰ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CaCO3+2HCl=CaCl2+H2O+CO2↑ ;
②
然后关闭 K,Ⅰ中液体流入Ⅱ中,则Ⅱ中产生的现象是 浑浊变澄清 。
【分析】本题属于推断题,根据题目给出的信息: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因此甲是碳
酸钙;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然
后关闭 K,Ⅰ中液体流入Ⅱ中,则Ⅱ中产生的现象是浑浊变澄清,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发
生了反应。
【解答】解:(1)甲是大理石的主要成分,因此甲是碳酸钙;故答案为:CaCO3;
(2)乙、丙组成元素相同,乙燃烧能生成丙。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化合反应;故答
案为:化合反应;
(3)通过下列反应可生成丁,请在如 1 图所示方框中补全丁的微粒图示;故答案为:
(4)碳酸钙和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钙和水和二氧化碳,配平即可;然后关闭 K,Ⅰ中液体
流入Ⅱ中,则Ⅱ中产生的现象是浑浊变澄清,因为碳酸钙与盐酸发生了反应;故答案为:
①
CaCO3+2HCl=CaCl2+H2O+CO2↑;
②
浑浊变澄清;
【点评】本考点属于物质的推断题,是通过对实验方法和过程的探究,在比较鉴别的基
础上,得出了正确的实验结论。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内容之一,都是通过实验现象,从
而得出物质的组成。此考点主要出现在填空题和实验题中。
三、本题包括 3 小题,共 28 分.
27.(10 分)实验室现有提供的药品有高锰酸钾、二氧化锰、石灰石、过氧化氢溶液、稀硫
酸、稀盐酸、水以及如图中仪器,请回答下列问题。
(1)检查 B 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夹子夹住与导气管连接的胶皮管,再向 a 中加入
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 一段时间后,水柱高度不变 ,说明气密性良好。
(2)选用上述装置和药品制取一瓶二氧化碳,你选择的装置是 AE 或 BE (填字母编
号);
( 3 ) 利 用 制 取 二 氧 化 碳 装 置 , 还 可 以 用 来 制 取 氧 气 , 反 应 的 化 学 方 程 式 为
2H2O2 2H2O+O2↑ 。
(4)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并用排水法收集,应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C (填字母编号),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
(5)高锰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 158 ,要制取 0.32g 氧气,需要加热分解 3.16 g
高锰酸钾。
【分析】(1)根据检验装置气密性的正确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
比空气大,溶于水进行分析;
(3)根据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进行分析;
(4)根据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高锰酸钾在加
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进行分析;
(5)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原子个数和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之和,以及化学方程式进行
计算。
【解答】解:(1)检查 B 装置气密性的方法是:先用夹子夹住与导气管连接的胶皮管,
再向 a 中加入水至形成一段水柱,静置,若观察到一段时间后,水柱高度不变,说明气
密性良好;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反应物是固体和液体,反应条件是常温,二氧化碳密度比空
气大,溶于水,所以选择的装置是 AE 或 BE;
(3)过氧化氢 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 下分解生成水和氧气, 化学方程式为:
2H2O2 2H2O+O2↑;
(4)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反应物是固体,反应条件是加热,所以应选用的发生
装置是 C,高锰酸钾在加热的条件下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
2KMnO4 K2MnO4+MnO2+O2↑;
(5)高锰酸钾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9+55+16×4=158,
设要制取 0.32g 氧气,需要加热分解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x
2KMnO4 K2MnO4+MnO2+O2↑
316 32
x 0.32g
=
x=3.16g
故答案为:(1)一段时间后,水柱高度不变;
(2)AE 或 BE;
(3)2H2O2 2H2O+O2↑;
(4)C,2KMnO4 K2MnO4+MnO2+O2↑;
(5)158,3.16。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与收集装置的探究,发生装置依据反应物的
状态和反应条件选择,收集装置依据气体的密度和溶解性选择。
28.(6 分)有三瓶无色、无味的气体 A、B、C,它们分别是甲烷、氢气、一氧化碳中的一
种,试推断 A、B、C 分别是什么气体?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推断的结论和反应化学方程式
(1)点燃气体,用干冷的
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
在 B、C 火焰上方的烧杯壁
上有水滴出现,而 A 火焰上
方的烧杯壁上没有水滴.
结论:
A 一氧化碳 、B 甲烷 、C
氢气 .
气体燃烧的有关反应方程式有:
①
2CO+O2 2CO2 .
②CH4+2O2 CO2+2H2O .
③
2H2+O2 2H2O .
(2)燃烧后,迅速把烧杯
倒过来,分别向烧杯中注
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
荡,观察.
A、B 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
浑浊,C 杯内澄清石灰水无
明显变化
【分析】由题目的信息可知:(1)点燃气体,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在 B、
C 火焰上方的烧杯壁上有水滴出现,而 A 火焰上方的烧杯壁上没有水滴;那么 A 是一氧
化碳;(2)燃烧后,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
观察;A、B 杯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杯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那么 B 是甲烷,
C 是氢气;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
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配平即可.
【解答】解:(1)点燃气体,用干冷的烧杯罩在火焰上方,观察;在 B、C 火焰上方的
烧杯壁上有水滴出现,而 A 火焰上方的烧杯壁上没有水滴;那么 A 是一氧化碳;(2)燃
烧后,迅速把烧杯倒过来,分别向烧杯中注入少量澄清的石灰水,振荡,观察;A、B 杯
内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 杯内澄清石灰水无明显变化;那么 B 是甲烷,C 是氢气;故
答案为:A 是一氧化碳;B 是甲烷;C 是氢气;
一氧化碳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碳,甲烷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二氧化
碳 和 水 , 氢 气 和 氧 气 在 点 燃 的 条 件 下 生 成 水 , 配 平 即 可 ; 故 答 案 为 :
①
2CO+O2 2CO2;
②
CH4+2O2 CO2+2H2O;
③
2H2+O2 2H2O;
【点评】本考点考查了常见气体的鉴别方法,要充分利用气体本身的性质,按照操作、
现象和结论的流程来描述,不同的气体会出现不同的现象.在叙述鉴别方法时,要注意
语言描述的严密性,要记住由现象得出结论.本考点在中考中经常出现,主要出现在选
择题和实验题中.
29.(12 分)某化学兴趣小组在一个充满 O2 的密闭容器中加入一定量的碳粉,在高温条件
下使其充分反应,待反应结束后,容器中的碳粉已完全消失。该小组成员对容器中反应
后的气体成分进行如下探究:
【查阅资料】
①
CO2+2NaOH═Na2CO3+H2O;
②
浓硫酸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
【知识回顾】碳充分燃烧和不充分燃烧的产物是不同的,写出碳不充分燃烧的化学方程
式: 2C+O2 2CO 。
【提出猜想】
(1)小红对容器中气体的成分提出如下四种猜想,你认为猜想不合理的有 AC (填
字母)。
A.C 和 COB.只有 COC.CO 和 O2 的混合气体 D.只有 CO2
(2)小明猜想容器中的气体可能是 CO 和 CO2 的混合气体;小强猜想可能是 CO2 和 O2
的混合气体。小明和小强均开展了以下实验探究来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
【实验探究 1】小明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探究。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装置 B 中 NaOH 溶液的作用是 除去二氧化碳 。
(2)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 A 中的实验现象是 澄清石灰水变浑浊 ,反应的化学
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装置 D 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 黑色粉
末变为红色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Fe2O3+3CO 2Fe+3CO2 。
【实验探究 2】小强把小明实验中的氧化铜换成了铜丝网,并去掉 E 装置验证其猜想。
若小强的猜想成立,则装置 D 中的实验现象是 铜丝网变黑 。
【反思交流】有同学认为,小强应先通入容器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你认为这样
修改的原因是 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排除空气中氧气的干扰 。
【拓展延伸】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 6g 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的
取值范围是 8g~16g 。
【分析】【知识回顾】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据此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提出猜想】氧气足量时,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氧气不足时,碳和氧气反应
生成一氧化碳;高温条件下,碳和二氧化碳反应能生成一氧化碳;
【实验探究 1】(1)氢氧化钠可以与二氧化碳反应;
(2)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高温条件下,氧化铁和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铁和二
氧化碳;
【实验探究 2】空气中含有氧气,加热条件下,铜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
【反思交流】实验时要排除空气中氧气的干扰;
【拓展延伸】利用极值法分析。
【解答】解:【知识回顾】碳不充分燃烧生成一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 2C+O2 2CO;
【提出猜想】碳不是气体,CO 和 O2 点燃的条件下会继续反应,不会共存,猜想不合理
的是 AC;
【实验探究 1】(1)由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装置 B 中 NaOH 溶液的作用
是除去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2)若小明的猜想成立,则装置 A 中的实验现象是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
式是:CO2+Ca(OH)2═CaCO3↓+H2O;装置 D 玻璃管中的实验现象是红色粉末变成黑
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2O3+3CO 2Fe+3CO2。
【实验探究 2】如果氧气过量,则乙容器中气体的组成是 CO2 和 O2 的混合气体;加热条
件下,铜能和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所以铜丝网变黑;
【反思交流】应先通入乙中气体一段时间后方可加热,这样修改的原因是排净玻璃管中
的空气,排除空气中氧气的干扰;
【拓展延伸】设碳完全炭烧生成二氧化碳时,氧气的质量为 x
C+O2 CO2
12 32
6g x
解得:x=16g
设碳不完全炭烧生成一氧化碳时,氧气的质量为 y
2C+O2 2CO
24 32
6g y
解得:y=8g;
所以若反应前容器中碳粉的质量为 6g 且小明的猜想成立,则容器中氧气质量的取值范围
是大于 8g,且小于 16g;故填:大于 8g,且小于 16g。
故答为:【知识回顾】2C+O2 2CO;
【提出猜想】(1)AC;
【实验探究 1】(1)除去二氧化碳;
(2)澄清石灰水变浑浊;CO2+Ca(OH)2═CaCO3↓+H2O;黑色粉末变为红色;
Fe2O3+3CO 2Fe+3CO2;
【实验探究 2】铜丝网变黑;
【反思交流】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排除空气中氧气的干扰;
【拓展延伸】8g~16g 或 8g<m(O2)<16g。
【点评】合理设计实验,科学地进行实验、分析实验,是得出正确实验结论的前提,因
此要学会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分析实验,为学好化学知识奠定基础。
相关文档
- 江苏省泰州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wo2021-11-1114页
- 九年级化学上册第五章燃料5-3二氧2021-11-113页
- 湖南省娄底市2013年中考化学试题(wo2021-11-1120页
- 九年级化学全册4-3化学方程式的书2021-11-1117页
- 2007年全国初中学生化学素质和实验2021-11-118页
- 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单元清检测内容2021-11-114页
- 【中考化学试题,word版,含答案,可再编2021-11-118页
- 2010年海南省初中化学竞赛初赛试题2021-11-118页
- 【2020年中考化学,含答案,word版,可再2021-11-1110页
-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导学案(71页)2021-11-117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