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MB
  • 2021-11-11 发布

2020年化学精品教学教案10单元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指示剂遇酸、碱颜色变化的认识。‎ ‎2.实验探究酸、碱的化学性质。‎ ‎3.通过实验探究,提高实验分析能力和设计实验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进一步了解酸、碱的各项化学性质,酸、碱的中和反应。‎ ‎2.在实验过程中探讨实验现象与化学变化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探究活动的兴趣和学习成功的喜悦,增强学生对化学现象的求知欲,进而增加学习化学的兴趣并培养其合作能力。‎ ‎【实验用品】‎ 试管、药匙、蒸发皿、玻璃棒、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坩埚钳、胶头滴管、火柴、白色点滴板。‎ 稀盐酸、稀硫酸、稀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钙粉末、石蕊溶液、酚酞溶液、pH试纸、生锈的铁钉。‎ 合作探究 探究点 酸、碱的化学性质 ‎ ‎1.酸的水溶液和碱的水溶液在反应前各有什么离子?反应后又有哪些微粒?‎ ‎2.中和反应的实质是什么呢?‎ ‎ 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实验活动1】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实验操作】在两个白色点滴板上分别滴入稀盐酸、稀硫酸、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向一白色点滴板上的酸碱溶液中滴加紫色石蕊溶液,向另一白色点滴板上的酸碱溶液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观察现象。‎ ‎【实验现象】‎ 加入紫色石蕊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加入无色酚酞溶液后的颜色变化 稀盐酸 变红色 不变色 稀硫酸 变红色 不变色 氢氧化钠溶液 变蓝色 变红色 氢氧化钙溶液 变蓝色 变红色 ‎【实验结论】酸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使无色的酚酞溶液不变色;碱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蓝色,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第 3 页 共 3 页 ‎【实验活动2】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实验操作】取两个生锈的铁钉放入两支试管中,然后加入约2mL稀盐酸,观察现象。当观察到铁钉表面的锈去掉变得光亮时,将其中一支试管中的铁钉取出,洗净。继续观察另一支试管中的现象,过一段时间将铁钉取出,洗净。比较两支铁钉。‎ ‎【实验现象】①铁锈慢慢消失,溶液由无色慢慢变成黄色;②铁钉表面产生气泡;③后取出的铁钉变小。‎ ‎【实验结论】(1)6HCl+Fe2O3===2FeCl3+3H2O ‎(2)2HCl+Fe===FeCl2+H2↑‎ ‎【实验活动3】‎ 实验操作 反应的现象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2mL硫酸铜溶液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 溶液中产生蓝色沉淀 ‎2NaOH+CuSO4===Cu(OH)2↓+Na2SO4‎ 再向上述试管中加入稀盐酸 沉淀溶解 ‎2HCl+Cu(OH)2===CuCl2+2H2O ‎【实验活动4】中和反应 实验操作 反应的现象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1mL氢氧化钠溶液中加入酚酞溶液,再慢慢加入稀盐酸 溶液先变为红色,然后溶液由红色变为无色 HCl+NaOH===NaCl+H2O 取上述无色的溶液1mL置于蒸发皿中加热至液体蒸干 有白色固体析出 ‎【实验活动5】‎ 实验操作 反应的现象 结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向少量的氢氧化钙粉末中加入1mL水,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1mL水,振荡 溶液变为红色,加水后颜色不变 向同质量的氢氧化钙粉末中加入1mL水,振荡,再滴入1~2滴酚酞溶液,再加入1mL稀盐酸,振荡 溶液变为红色,加稀盐酸后溶液红色消失 ‎2HCl+Ca(OH)2===CaCl2+2H2O ‎(1)实验活动2中,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应如何操作?‎ ‎(将铁钉放入试管时,先将试管横放,把铁钉放在试管口,然后将试管慢慢竖起。)‎ ‎(2)实验活动5中,可以验证氢氧化钙的哪些性质?‎ ‎(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能使无色酚酞溶液变为红色;氢氧化钙能与稀盐酸反应。)‎ 板书设计 实验活动6 酸、碱的化学性质 ‎1.酸、碱与指示剂的反应 ‎2.酸与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3.中和反应 成功之处 本节课是学生实验课,实验活动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主动地体验化学实验的过程,在知识的形成、相互联系和应用过程中使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 第 3 页 共 3 页 在科学的探究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不足之处 个别学生对实验操作要领及注意事项掌握不牢,所做的实验没有实验现象或实验现象不明显,甚至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第 3 页 共 3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