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2.50 KB
  • 2021-11-11 发布

2019九年级化学全册 第二单元 常见的酸和碱 第三节 溶液的酸碱性(2)同步测试 鲁教版五四制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溶液的酸碱性、PH、中和反应”‎ ‎1.酸碱指示剂可以检验溶液 ,而溶液的酸碱性强弱程度常用    表示。  ‎ ‎2.某pH=1的溶液显    性,滴入紫色石蕊试液时,溶液变成    色。若使该溶 液pH=8可向溶液中加入 。若向原溶液中加水,pH逐渐变    ,但pH    ‎ ‎(填“>”“<”“=”)‎ ‎3.测定pH简单方法是使用    ,方法是用    蘸取待测液少许滴在    ,显 色后与    对照。使用pH试纸时先用蒸馏水润湿,若待测溶液呈碱性,则测得结果 会   。‎ ‎4.小明在凉拌紫甘蓝时,加入一些食醋,发现紫甘蓝变红了。他想这是不是巧合呢?于是 又取紫甘蓝的汁液重复加食醋,现象相同,他又在紫甘蓝汁液中加入一些纯碱,结果发现紫 甘蓝汁液变绿,请你和小明一起解决下列问题:‎ ‎(1)食醋的pH 7(填“<”“=”或“>”), 纯碱属于 (填“酸”、“碱”或“盐”)类化合物。‎ ‎(2)结合小明的实验,请你联想紫甘蓝汁液的用途 。 ‎ ‎5. 酸与碱之间发生中和反应,其实质是酸溶液中大量自由移动的H+和碱溶液中大量自由移 动的OH-结合成水分子的过程。请根据以下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反应的实验,回答问题。‎ ‎【实验1】用酚酞试液 (1) 向一锥形瓶中倾倒‎20g质量分数为4.00%的氢氧化钠溶液,滴入3滴酚酞试液,振荡,‎ 再逐滴滴入质量分数为3.65%的稀盐酸,边滴边振荡,直至溶液刚好变为 ‎ 色为止,共用去稀盐酸‎20g,则反应后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为 (结果精确到0.1%)。反应后溶液中的溶质可用 的方法(填一操作名称)使其析出。用酚酞作指示剂可逐滴控制酸、碱溶液反应的量,视觉效果灵敏,操作简便。‎ ‎【实验2】用pH试纸 ‎(2)向一支试管内倒入约2mL氢氧化钠溶液,再逐滴滴入盐酸,边滴边振荡。然后用玻璃棒 蘸取反应液沾到pH试纸上,与标准比色卡对照。因无法通过肉眼观察到反应进程,需间隔 数滴多次检测溶液的pH,所以每使用玻璃棒蘸取溶液前,必须进行 的预处理。‎ ‎(3)除了用酸碱指示剂、pH试纸外,还可用 (填方法)检测中和反应 是否发生。‎ ‎6.在一只盛有稀硫酸的烧杯中,漂浮着一块木块,如图所示,往烧杯中加少量某固体物质后,木块浸没在水中的体积变大(假设此过程中溶液的体积变化忽略不计)加入的固体物质可能是( )‎ A. Ag B. Zn C. Ba(OH)2 D. Ba(NO3)2‎ ‎7.土壤的酸碱性直接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已知某地区土壤显微酸性。参照下表,‎ 从土壤酸碱性考虑,推断在该地区不适宜种植的作物是(  ) ‎ A.西瓜   B.甘草   C.小麦  D.油菜   ‎ ‎8.下列除杂质的方法不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括号内为杂质)‎ 除杂方法 A N2(O2)‎ 通过灼热的铜网 B KCl(MnO2)‎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C CO2(水蒸气)‎ 通过盛浓硫酸的洗气瓶 D CaO(CaCO3)‎ 加入适量的稀盐酸 5‎ ‎9. 只用一种物质就能将稀硫酸、水、澄清的石灰水三种无色液体鉴别出来,可供选用的物质有:①pH试纸;②酚酞试液;③稀盐酸;④碳酸钠溶液;⑤石蕊试液,其中能用于鉴别的是( )‎ A.①④⑤ B.①②⑤ C.①②③ D.③④⑤‎ ‎10. 下列措施能达到目的的是( )‎ A. 用氢氧化钠溶液除去二氧化碳气体中混有的氯化氢气体 B. 用醋酸除去热水瓶中的水垢(主要成分是碳酸钙和氢氧化镁)‎ C. 用Ca(OH)2溶液除去溶液中混有的少量CuCl2‎ D. 用碳酸钙中和化工厂排出的酸性污水 ‎11. 欲将含盐酸的氯化钙溶液中和至中性,在不用指示剂的条件下,应当选用的试剂是(  ) A.石灰石粉末  B.生石灰  C.熟石灰  D.纯碱 ‎12. 下图以横坐标表示加入物质的质量,纵坐标表示溶液的pH变化。试分析哪个图像与哪项实验可能相对应?将其标号填在所列实验后面的括号内。(每个括号只能填一个标号)‎ ‎(1)向稀硫酸中逐滴加稀氢氧化钠溶液(  )(2)向水中不断通二氧化碳(  )‎ ‎(3)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逐滴加水稀释 (  ) (4)向水中加熟石灰 (  )‎ 一、选择题 ‎1.小华帮助家人科学种田,查阅有关农作物生长最适宜的pH范围:‎ 农作物 棉花 玉米 大豆 茶树 pH ‎6.1-6.8‎ ‎6.0-7.0‎ ‎6.5-7.5‎ ‎5.0-5.5‎ 他测知家乡的土壤pH接近7,你认为小华家最不适宜种植的农作物是(  )‎ A.棉花       B.玉米        C.大豆         D.茶树 ‎2.某同学不小心被黄蜂蜇了一下(黄蜂毒液呈碱性),为了减轻疼痛可以涂抹(  )‎ A.浓硫酸    B.食醋(pH=3)  C.食盐水(pH=7)  D.苏打或肥皂水(pH=9-10)‎ ‎3.经测定,某工厂排放的废水的pH为3,污染环境。若将该废水治理成pH为8时,可向该废水中加入适量的(  )‎ A.氯化钠        B.硫酸      C.氧化钙       D.废铜片 ‎4.“雪碧”等碳酸型饮料的pH小于7,晃动后打开瓶盖,其pH将(  )‎ A. 变大     B. 变小     C. 不变      D. 无法判断 ‎5.下图X、Y、Z表示的是水、石灰水、稀盐酸的近似pH。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X是稀盐酸     B.Y是水      C.Z是石灰水    D.无法确定X、Y、Z ‎6.在生活生产和科学研究中,常用pH试纸测定溶液的pH。以下测定操作正确是(  )‎ A.将被测液滴到放在玻璃片上的pH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B.将pH试纸直接投入被测液中,显色后,取出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 C.先用少量水湿润试纸,后滴上被测液,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D.先用蒸馏水清洗滴管,随后吸取被测液滴到试纸上,显色后,与标准比色卡比较 ‎7.下列关于pH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酸溶液的pH越大酸性越强  B. 碱溶液的pH大于7,盐溶液的pH等于7‎ C.测定溶液的pH时,需先将pH试纸湿润 D.测定人体内液体pH,可以了解人体健康状况 5‎ ‎8.小明同学在实验室中测定某未知溶液的pH,他的实验操作如下:先用蒸馏水将pH试纸润湿,然后用玻璃棒蘸取待测试液于pH试纸上进行测定,你认为小明同学这样测得的结果与该溶液的实际pH比较(  )‎ A.偏低        B.偏高      C.不变     D.无法判定 ‎9.根据下列实验现象可以判断某溶液一定呈碱性的是(  )‎ A.常温下,测得溶液的pH<7        B.溶液中滴入酚酞显红色 C.溶液中滴入石蕊显红色            D.溶液中滴入酚酞不显色 ‎10.某中学化学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监测一次降雨过程中雨水的pH。取雨水水样,用pH计(测pH的仪器)测得数据如下:‎ 测定时间 ‎5:05‎ ‎5:15‎ ‎5:25‎ ‎5:35‎ ‎5:45‎ pH ‎4.95‎ ‎4.94‎ ‎4.86‎ ‎4.84‎ ‎4.84‎ 小组同学对数据的分析推理错误的是(  )‎ A.本次降雨通常会影响作物的生长 B.在测定期间雨水的酸性逐渐减弱 C.本次降雨对大理石建筑有腐蚀作用 D.当时空气中二氧化硫的含量可能超标 ‎11.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发现人体心肺血管中存在微量的硫化氢(H2S),它对调节心血管功能有重要作用。硫化氢能溶于水,其水溶液显酸性,称为氢硫酸。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硫化氢由2种元素组成                       B.硫化氢中硫元素的化合价为-2价 C.氢硫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            D.氢硫酸能与NaOH溶液发生中和反应 ‎12.酸与碱作用生成盐和水的反应,叫做中和反应。下列应用与中和反应原理无关的是(  )‎ A.用熟石灰和硫酸铜配制波尔多液      B.服用含Mg(OH)2的药物治疗胃酸过多 C.施用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D.用NaOH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13.下列关于物质用途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食盐可用作调味品           B.熟石灰可用于改良碱性土壤 C.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D.盐酸可用于金属除锈 ‎14.下列反应属于中和反应的是(  )‎ A.Na2CO3+2HCl==2NaCl+H2O+CO2↑   B.2NaOH+H2SO4==Na2SO4+2H2O C.SO2+2NaOH==Na2SO3+ H2O         D.Zn+CuSO4==ZnSO4+Cu ‎15.鉴别下列各组物质,括号中选用的试剂或方法,不合理的是               (  )‎ A.C2H5OH和NaCl溶液(闻气味)      B.NaOH溶液和稀H2SO4(酚酞试液)‎ C.Ca(OH)2溶液和NaOH溶液(稀盐酸) D.KMnO4和KClO3(观察颜色)‎ ‎16.下面是某同学进行碱的化学性质实验时记录的实验现象,其中与事实不相符的是 (  )‎ A.在Ca(OH)2溶液中加入稀盐酸,无明显变化 B.在NaOH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有白色沉淀生成 C.在Ca(OH)2溶液中加入几滴石蕊溶液,溶液呈蓝色 D.在NaOH溶液中加入CuSO4溶液,有蓝色沉淀生成 ‎17.物质的性质决定其用途。下列物质的用途与性质对应关系错误的是(  )‎ A.氢氧化钙可用来改良酸性土壤----氢氧化钙溶液呈碱性 B.氮气常用作保护气----氮气化学性质稳定 C.固体二氧化碳可用人工降雨----二氧化碳能与碱反应 D.氧化钙可做食品干燥剂----氧化钙能与水反应 ‎18.下列实验方法无法达到实验目的的是(  )‎ A.用肥皂水鉴别硬水和软水            B.用燃着的木条鉴别氮气与二氧化碳 ‎ C.用熟石灰中和废液中的盐酸          D.用紫色石蕊试液鉴别稀硫酸和蒸馏水 ‎19.以下两幅微观示意图揭示了化学反应的微观实质。下列相关说法错误的是(  )‎ 5‎ A.图①表示的是化合反应 ‎ B.图①表示的反应中元素的化合价没有改变 C.图②说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 反应生成了H2O D.上述两图说明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都不会发生变化 ‎20.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中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中和反应生成盐和水,则生成盐和水的反应一定是中和反应 B.化合物是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所以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一定是化合物 C.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所以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D.活泼金属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则能与稀硫酸反应放出气体的物质一定是活泼金属 二、填空题 ‎21.下图是氢氧化钠溶液和盐酸用滴加方式反应时,‎ 溶液pH随滴入溶液体积变化的曲线。‎ ‎(1)氢氧化钠和盐酸恰好完全反应时,溶液的pH    7‎ ‎(填“大于”或“小于”或“等于”)。‎ ‎(2)根据曲线判断,该反应是将(填“氢氧化钠溶液”或“盐酸”,下同)滴入中,理由是          。‎ ‎(3)当滴入溶液的体积为5mL时,所得溶液中的溶质为(写化学式),若在此溶液中滴入石蕊溶液,溶液显    色。‎ ‎22.小天同学在做中和反应实验时,向盛有氢氧化钠溶液的烧杯中滴加稀盐酸后,发现忘了滴加指示剂。为确定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是否恰好完全反应,设计如下实验:‎ ‎(1)从烧杯中取出少量反应后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酚酞试液,振荡观察到酚酞试液不变色,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 ‎(2)欲选用两类不同的试剂进一步探究,他可以选择的试剂:①         ;②          。如果氢氧化钠溶液与稀盐酸没有恰好完全反应,而是酸过量加入试剂①观察到的现象应是           。‎ ‎23.向盛有10mL NaOH溶液(其中滴有少量无色酚酞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稀盐酸,用pH计(用来精确测定溶液pH的仪器)测定溶液的pH,所得数据如下:‎ 加入稀盐酸的体积/mL ‎0‎ ‎2‎ ‎4‎ ‎6‎ ‎8‎ ‎10‎ ‎12‎ ‎14‎ 烧杯中溶液的pH ‎12.9‎ ‎12.7‎ ‎12.5‎ ‎12.3‎ ‎11.9‎ ‎7.0‎ ‎2.1‎ ‎1.9‎ ‎(1)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         mL时,NaOH溶液和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 ‎(2)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3mL时,溶液显      色;当加入稀盐酸的体积为14mL时,溶液显      色。‎ ‎(3)当烧杯中溶液的pH=2.1时,溶液中的溶质有:                              ‎ ‎24.小亮在做“盐酸中和氢氧化钠溶液”的实验时,滴加盐酸前忘了加入指示剂,导致无法判断该中和反应进行的程度。于是他对所得溶液的酸碱性进行探究。‎ ‎【探究目的】探究所得溶液的酸碱性 ‎【提出猜想】所得溶液可能呈碱性,也可能呈       性,还可能呈       性。‎ ‎【实验验证】‎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结论 5‎ 用试管取该溶液1-2mL,滴入1-2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 无色酚酞溶液变 溶液呈碱性 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 溶液呈 ‎ ‎【分析与思考】(1)若溶液呈碱性,则溶液中使其呈碱性的离子是           (填写微粒符号),为避免碱性溶液污染环境,小亮对所得溶液进行了如下处理:向溶液中逐滴加入     ,溶液由   色刚刚变为   色时,则为中性。该过程涉及的化学方程式为                 。‎ ‎(2)若无色酚酞溶液不变色,为了进一步确定溶液的酸碱性,小亮提出了以下方案:‎ 方案一:取样,加入碳酸钙粉末,若观察到                ,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方案二:取样,加入金属锌,若有气泡产生,则所取溶液呈酸性,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若无明显现象,则呈中性。‎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