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2.73 KB
- 2021-11-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018年人教版初中历史中考历史总复习
专题一 两次世界大战
名 称
第一次 世界大战
第二次 世界大战
时 间
1914.7-1918.11
1939.9.1-1945.9.2
交战双方
同盟国-协约国
德意日轴心国集团--国际反法西斯联盟
爆发原因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帝国主义国家之间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
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影响
导火线
萨拉热窝事件
开始标志
1914年7月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
1939年9月1日,德国闪击波兰,英法对德宣战。
重要战役
凡尔登战役(绞肉机)
斯大林格勒战役,诺曼底登陆
结 果
同盟国失败。
德意日法西斯投降
结束标志
德国投降(1918.11)
日本签署投降书(1945.9.2)
战后会议
巴黎和会华盛顿会议
雅尔塔会议
战后格局
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美苏两极格局
战后组织
国际联盟(1920)
联合国(1945)
战争性质
帝国主义掠夺战争
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
影 响
战争给交战各国人民
带来深重的灾难。
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场空前的浩劫;改变了世界的面貌,影响了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
对革命的影响
一战后诞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二战后社会主义国家扩大到十几个,社会主义阵营出现
专题二 思想解放
一.近现代中国思想解放运动
1.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变法图强的声音日益高涨。
2.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日益深入人.
3.新文化运动:领导人:陈独秀 李大钊 鲁迅 胡适
阵 地:《新青年》
口 号:民主科学。后期宣传马克思主义
意 义:启发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4.改革开放:1978年,围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冲破了“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等,进一步解放了思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5中国的思想理论:
毛泽东思想: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即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邓小平理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
魏源:在 《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严复:在《天演论》中提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的进化论思想。
二.近代西方思想解放潮流。
1.文艺复兴
(1)根本原因: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2)时 间:14—16世纪
(3)发源 地:意大利
(4)指导思想:人文主义
(5)实 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6)代表人物及成就:
但 丁
《神曲》
文艺复兴的先驱
达芬 奇
《蒙娜丽莎》
《最后的晚餐》
多才多艺的艺术大师
莎士比亚
《罗密欧与朱丽叶》《哈姆雷特》
文艺复兴时的文学巨匠
(7)影响:推动了欧洲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了思想文化基础。
2.思想启蒙运动:
(1)时 间:17-18世纪
(2)起 源:法国
(3)核心思想:理性主义(自由平等人权法治)
(4)性 质:欧洲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5)代表人物及主要成就:
伏尔 泰:猛烈抨击封建专制和天主教会,积极宣传自由平等思想。主张由开明君主执政。
孟德斯鸠:倡导三权分立
卢 梭:否定封建王权
(6)实践: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拉美独立运动。
(7)影响: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为新兴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取代封建贵族提供了有力的支援;促进了欧洲社会的进步。
3.马克思主义(国际共产主义运动)
(1)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
(2)标 志:1848年《共产党宣言》的发表
(3)意 义:《共产党宣言》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从此,国际工人运动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
(4)实 践: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掌握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失败;
俄国十月革命是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把马克思主义变成了现实。
中国人民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专题三 科技革命
名称
工业革命
第二次工业革命
第三次科技革命
开始
18世纪60年代纺织业
19世纪70年代 重工业
20世纪40.50年代军事工业
起源
英国
美国,德国
美国
主要
标志
蒸汽机的发明
电力的广泛应用
人类在原子能、计算机(核心)、航天技术、生物工程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
能源
煤炭
电力 、石油
原子能(核能)
理论
牛顿力学
法拉第电磁学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进入
蒸汽时代
电气时代
信息化时代
成果
蒸汽机,火车,轮船
飞机、汽车,电话,电灯
互联网,人造卫星,原子弹,多利山羊
影响
创造力巨大生产力,改变了世界面貌。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
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使人类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推动了世界格局的多极化。
对中国影响
英国发动对中国的鸦片战争,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近代工业产生;中国人开始学习科学技术。
帝国主义加大了对中国的侵略,政治上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使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科学技术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随着改革开放,引进外国先进技术,在科技领域硕果累累。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正满怀信心,抓住机遇,迎接挑战。
中国错过了三次战略机遇的原因是什么?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中国是个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与世隔绝,使我们错过了机遇。
第二次科技革命时: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中外反动势力的压迫下,中国又一次错过机遇。
中国未能把握住发展机遇原因:(1)中国处于解放战争和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战争的破坏和帝国主义的封锁包围,中国没有发展先进科技的环境。(2)建国后不久,“左”的思想日渐严重,对教育没有高度重视,失去了发展机会。
三次科技革命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地位;
英国成为世界霸主;
东方从属于西方。
由于各国政治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形成两大军事侵略集团,最终导致一战的爆发。
各国抓住这次发展的机遇,积极迅速发展,特别是欧共体和日本,对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形成挑战,这就使得世界格局也向多极化趋势发展。
启示: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我国应大力发展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2)科技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丰富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推动了社会进步;另一方面科技涉及战争问题环境问题高科技犯罪克隆人等道德问题。所以我们要合理利用科学技术,趋利避害。
我们应该如何应对新的科技革命
(一)从国家来讲:①学习借鉴最新科技成果,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为科技的发展奠定物质基础;②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建立知识创新体系;③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的发展观;④努力推进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
(二)从学生个人来讲:努力学习,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注意对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专题四 资产阶级革命
名称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法国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美国内战
辛亥革命
时间
1640-1688
1789-1794
1775-1783
1861-1865
1911
爆发
原因
英国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法国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殖民地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两种经济制度的矛盾影响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清朝封建专制制度腐朽没落
领导
克伦威尔
罗伯斯庇尔
华盛顿
林肯
孙中山
任务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资本主义
推翻英国殖民统治,实现国家独立
维护国家统一
同英法一样
导
线
苏格兰人民起义
三级会议的召开
波士顿倾茶事件
林肯就任美国总统
开始
国王召集议会
攻占巴士底狱
来克星顿的枪声
南方军队挑起内战
战役
纳西比战役
萨拉托加大捷
武昌起义
结束
1688年宫廷政变。
罗伯斯庇尔被送上断头台(高潮结束)
1783年英承认美国独立
结果
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
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实现了民族独立,建立了联邦制国家
维护了国家统一
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专题五 资本主义发展
阶段
重要事例
意义或影响
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文艺复兴
(发现了人)
新航路开辟
(发现了世界)
奴隶贸易和殖民掠夺
为资本主义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
世界连成了一个整体,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
为资本主义的产生积
累了资金,推动了西
方资本主义经济的快
速发展。
资本主义制度确立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法国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
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资本主义最终战胜封
建主义,确立了资本
主义对世界的统治,
形成了西方先进东方
落后的局面。
资本主义发展与高潮
第二次工业革命
与第一次世界大战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争夺殖民地、争夺世界霸权。
资本主义衰落
经济危机与罗斯福新政;德日建立法西斯专政;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帝国主义实力削弱,
殖民体系瓦解。
资本主义恢复和
高度发展
第三次科技革命
美国霸权地位的确立:西欧和日本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世界经济政治格局多极化。
专题六 社会主义运动(一)
1.前 提:国际工人运动兴起------英国宪章运动
世界上第一次群众性政治性的无产阶级革命运动
2.思想理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3.探索实践:巴黎公社---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一次伟大尝试。
十月革命---第一次取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
4.制度建立:苏联1936年新宪法颁布,
中国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5.道路探索:斯大林模式和中国的改革开放
6.结果: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
7认 识:苏联解体和东欧巨变表明社会主义事业遭遇严重挫折, 但这只是苏联模式的失败,不是社会主义的失败。
8.启 示: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改革开放;走适合自己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社会主义运动(二)苏联的探索
领导人
政策
特点
结果或影响
列宁
战时共产主义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
大工业企业收归国有;实行余粮收集制
允许多种所有制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
帮助苏联渡过了难关,保证了军事的胜利。
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斯大林
斯大林模式
优先发展重工业
建立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
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成为世界一流的
工业强国。
但阻碍了苏联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不利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发挥。
赫鲁晓夫
对经济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把企业由国家管理交由地方政府管理
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但未从根本上打破斯
大林时期形成的经济
模式。
戈尔巴乔夫
初期把经济改革作为重点,后转向政治改革。
实行多党制和三权分立
未收到预期效果,经
济发展速度和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下降,导致苏联解体。
专题七:中国近代的屈辱和抗争
一。帝国主义侵华战争简表
侵华战争事例
签订条约
影响
鸦片战争1840-1842
《南京条约》
中国开始逐步沦为半殖民的半封建社会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
《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中国半殖民化程度进一步加深
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
《马关条约》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
《辛丑条约》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日本侵华战争 1931-1945
1931年九一八事变中国局部抗战开始;
1937年七七事变爆发中国掀起全面抗战。
①抗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次取得胜利的反侵略战争。
②抗日战争扭转了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屡败局面,洗刷了近代以来的民族耻辱,成为中华民族由衰败到振兴的转折点。
二. 中国近代屈辱条约表
条约
战争
主要内容
影响
《南京条约》1842.8
鸦片战争
1.割香港岛给英国
2.赔款2100万银元
3.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为通商口岸
4.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中国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
1.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端。
《瑷珲条约》
《北京条约》《天津条约》
第二次鸦片战争
《北京条约》割九龙司地方一区给英国,俄国割占中国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约40万平方公里土地
《瑷珲条约》俄国割占中国东北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割占领土最多的条约)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
《马关条约》 1895
日本
甲午中日战争
1.割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给日本 (中国的领土和主权遭受严重损失)
2.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3.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腹地 )
4.允许日本在华投资办厂,(严重阻碍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辛丑条约》 1901
英美俄日法德意奥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向各国赔偿白银4.5亿两(赔款最多的条约)
2.在北京东交民巷设立“使馆界”,不许中国人居住,各国驻兵保护
3.拆毁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各国派兵驻守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的要地
4.保证禁止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镇压人民的工具 .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
1.1939年6月3日,民族英雄林则徐领导虎门销烟。
2.左宗棠收复新疆
3.1851—1864年,洪秀全领导了太平天国运动,抗击洋枪队。
4.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在黄海大战中抗击日军,英勇牺牲。
5.1898—1901年,义和团运动抗击八国联军入侵。
6.抗日战争取得胜利。
启示:
①落后就要挨打
②中国人民有着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③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战争给人类带来的都是灾难,落后就要挨打,挨打首先是人民受难
⑤要提高我国综合国力,建设强大国家才能保证人民不受难。
⑥要认识侵略战争的罪恶,维护世界和平而努力,让悲剧不再重演
⑦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⑧要敢于同压迫势力作斗争
专题八 中国人民的探索史和近代化问题
一、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抗争与探索史
(一)农民阶级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和探索
1、太平天国运动(1851—1864) 失败
2、义和团运动(1898—1900) 失败
启示: 农民阶级由于其阶级的、时代的局限性,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作为无产阶级最忠实的同盟军,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地主阶级探索强国之路的主张和实践
1、鸦片战争时期,以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开始面向世界,寻求强国御侮之道,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救国主张,但未能付诸实践。
2、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19世纪60—90年代),破产了。
启示:地主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
(三)资产阶级的探索和实践
1、资产阶级维新派进行戊戌变法,被顽固派镇压了。
2、资产阶级革命派掀起辛亥革命(1911),袁世凯窃取了胜利果实。
3、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者发起新文化运动(1915年开始)
4.清末状元实业家张謇提出“实业救国”思想
启示:资本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四)无产阶级革命的探索
毛泽东找到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伟大胜利。
启示: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
(五)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探索:
邓小平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增强了中国的综合国力。
二、中国近代化问题
近代化(现代化)是指由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变迁过程,其核心是经济的工业化和政治的民主化。中国的近代化从19世纪60年代开始启动。
中国的近代化开始于洋务运动,近代化主要在经济领域;政治领域的近代化开始于维新运动。思想的近代化开始于新文化运动。
1、四次运动的思想主张及对近代化的作用
思想主张
洋务运动——“师夷长技”
维新运动——变法图强;或救亡图存
辛亥革命——三民主义
新文化运动——“民主”、“科学”
积极作用
洋务运动——刺激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近代化开辟道路。
维新运动——起了思想启蒙作用,为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君主制度,使民主共和国的观念深入人心。
新文化运动——促使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2、中国近代化起步的特点和启示
特点:从经济变革到政治变革再到思想文化的变革,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启示:①对外开放、兼收并蓄,国家才能跟上时代步伐;②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③科教兴国是现代化的关键;④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具体国情做出科学决策。
(二)、近代化精神
中国近代化过程中体现出的精神是:探索救亡图存的精神,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艰苦奋斗的精神,爱国主义精神,追求进步、追求民主的精神。
专题九:祖国统一大业
“一国两制”(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的基本原则)
“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是由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它最初是为解决台湾问题而提出,但首先在香港问题上得以成功运用,而后运用它又解决了澳门问题。
运用“一国两制”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统一后,台湾和香港、澳门的区别在于:台湾可以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
香港问题
1、香港问题的由来
(1)1842年清政府签订《南京条约》,把香港岛割让给英国;
(2)1860年清政府签订《北京条约》,把九龙司地方一区割让给英国;
(3)1898年英国强租“新界”。
2、香港回归(1997年7月1日)
标志着香港回归了祖国的怀抱,英国在香港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结束了,中国人民洗雪了香港被侵占的百年耻辱。
3、香港问题的解决有什么现实意义
香港问题的解决,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战略方针的成功运用,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范例,必将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早日实现。
4、启示:落后就要挨打,清朝的落后,使外国列强侵略中国;只有国家强盛才能维护领土和主权完整。
澳门问题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强行占据澳门;1999年12月20日,澳门回归。
台湾问题
1、历史上台湾与祖国大陆的三次隔离与统一:
(1)第一次隔离与统一: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入台湾,直到1662年被“反清复明”将士郑成功收复台湾。1683年康熙帝派军进军台湾,台湾才纳入中央政府的版图。
(2)第二次隔离与统一: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后,日本侵占台湾,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政府才恢复行使对台湾的主权。
(3)第三次隔离:1949年12月,国民党政府退踞台湾。从此,国民党当局割据台湾,坚持反共拒和,造成海峡两岸的长期分离。
2 .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解决台湾问题的主张
1956年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表示了“争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但未能推行。
1982年1月邓小平第一次明确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
1995年1月,江泽民发表了重要讲话: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和前提。
3.当前解决台湾问题的主要障碍何在?海峡两岸一定能实现统一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主要障碍:
①.台独势力的阻扰和破坏。
②.美国政府对中国内政的肆意干涉。
美国政府经常违背中美三个联合公报的原则,在台湾问题上设置障碍,制造麻烦,如对台出售先进武器,允许台独过境等;美国不希望中国统一和强大,希望中国保持分裂状态,以便从中渔利。
4.统一的依据:(有利因素)
①.根本保证:经过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极大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②.人心所向:结束台湾海峡两岸的分裂状态,实现统一,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是不可抗拒的历史潮流;
③.历史依据: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④.国际法依据:《中美联合公报》;
⑤.政策保证:邓小平一国两制的伟大理论;
⑥.榜样借鉴:港澳回归,并保持了繁荣,提供了榜样和借鉴;
专题十:中国的外交
一.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史实
(1)清政府:四次侵略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丧权辱国,使中国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2)北洋军阀政府:巴黎和会中国外交的失败;华盛顿会议签署《九国公约》再一次损害中国的主权。
(3)南京国民政府:二战中雅尔塔会议上美苏在没有中国政府参加的情况下要求中国政府承认外蒙自治,苏联租旅顺港为条件换取苏联出兵对日宣战。
2、近代中国屈辱外交原因
(1)当时中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独立。
(2)当时中国综合国力弱,弱国无外交。
二.新中国的外交
1、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建国初期的外交
(1)国际形势:冷战时期,美国等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国敌视、孤立、封锁、包围。
(2)成就:
①建国第一年同17个国家建交,为恢复经济建设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②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③日内瓦会议提高中国国际地位,打开中国外交新局面
④万隆会议上,周恩来总理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使大会圆满成功。
3、70年代的外交
(1)国际形势:美苏争霸,苏攻美守
(2)成就
①1971年10月25日,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在国际舞台上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
②1972年中日建交。
③1979年中美关系正常化,表明美国孤立中国的失败和中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的胜利。
④70年代初国际上兴起与中国建交的热潮。
4、改革开放后的外交
(1)国际形势:两极格局解体,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和平与发展成为两大主题。
(2)成就
①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是一国两制和平统一方针的成功运用。
②2001年成功举办上海APEC会议,是中国迄今为止举行的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多边外交活动。
③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有助于加强我国与世界各国各地区经贸联系,为我国的对外开放扩展新的空间。
④成立上海合作组织,进一步加强与周边国家的关系。
5、取得外交成就的原因
(1)新中国成为主权独立的国家
(2)综合国力,国际威望不断提高
(3)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贯彻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4)针对国际形势的变化,采取积极灵活的外交政策
6、新中国的外交成就得到的启示
推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创设和平友好的外部环境,才能使国家更快更好的发展,反过来,只有更快更好的发展自己,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才能更好的维护祖国的和平与安全。所以和平与发展是相互作用、互为因果的关系,所以我们应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之路。
三.中美关系
(1)扶蒋反共,控制中国。
二战结束后,美国经济实力、军事实力大为增强,凭借强大的实力,美国力图称霸世界。为达到控制中国的目的,美国实行扶蒋反共政策,出钱出枪援助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1950年派遣第七舰队驶入台湾海峡,阻挠我国对台湾的解放。
(2)政治孤立、经济封锁,走向对抗。
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拒绝承认,并对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军事包围,外交孤立,经济封锁,致使中美关系走向全面对抗。
(3)走向和解、中美建交。
20世纪70年代苏美争霸,美国处于守势。尼克松上台后,美国对外战略进行收缩。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问中国,中美签订上海公报,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4) 前进道路,一波三折。
中美正式建交后,双方在广泛的领域开始了合作关系,对中美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也存在诸多矛盾冲突。美国始终末放弃霸权政策,在中美关系上围绕着台湾问题、人权问题等百般刁难中国,致使中美关系的发展呈现出一波三折的特点。尤其是台湾问题成为中美关系的焦点。
⑸据史说说中美两国应如何交往?
当今世界两种制度将长期共存,既有合作,又有斗争。中美两国应该加强交流与合作,共谋合作与发展。我们既要积极吸收和利用西方先进文明成果加快发展自己,也要对敌对势力保持高度的警惕。
⑹台湾问题对中美关系的影响如何?
台湾问题是中美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中国的内政,在台湾问题上坚持《中美联合公报》和一个中国的原则,中美关系才能健康发展。
四:中日关系
1.新中国成立后的中日关系
(1)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中日关系正常化。
(2)改革开放后,日本扩大对华投资,中日经济贸易往来频繁,贸易额巨大。
(3)小泉纯一郎六次参拜靖国神社,中日关系降至冰点。
(4)日本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侵华罪行,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
(5)近年来,日本国内的右翼势力活动猖獗,在中国钓鱼岛问题上,多次制造麻烦,公然向中国人民挑衅,侵犯中国主权。
2.对当前中日关系的几点认识.
(1)中日关系的最大障碍是日本不能正确 对待历史。
(2)中日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两害,中日关系必将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和平友好始终会是双方关系的主流。
5你觉得应如何发展中日关系?
在处理中日关系时 要本着:“与邻为善”“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原则去 努力改善,避免过激的不理智的行为发生。
应把“以和为贵”、“和平共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和平发展”与外交的原则性进行综合性体悟,站在全局性、大局性的角度考察中日关系的走向,立足于中日友好。
五.中国外交地位的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①.弱国无外交
②.综合国力是外交的后盾
③.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综合国力增强,国家地位提高。
专题十一:民主法制的进程
1. 世界近现代民主法治的进程
(1)英国颁布《权利法案》,限制了王权,建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是人治走向法治的开始。
(2)美国发表《独立宣言》,提出天赋人权不可侵犯。
《1787年美国宪法》规定美国为联邦制的国家,确立了“三权分立”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3)法国颁布《人权宣言》,提出了自由平等的思想,它是引导法国走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指针。
拿破仑《法典》巩固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确立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
(4)俄国1861年改革签署了废除农奴制的法令,承认农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使农奴获得解放。
(5)美国内战颁布了《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使黑人奴隶获得了人身自由,从而废除了黑人奴隶制。
2.中国近现代民主法制进程
(1)1898年的维新变法运动,维新派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制,建立民主政治制度,虽以失败告终,但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
(2)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主权在民”的政治原则。
(3)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也是我国有史以来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宪法。
(4)十年文化大革命,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我国的民主法制遭到严重践踏。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的民主法制建设取得重大成就。1982年颁布了第四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新时期我国一部比较完善的宪法。此后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宪法为核心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法律框架。依法办事成为人们的共识,我国逐渐向依法治国的道路迈进。
3.启示
(1)法律制度和民主建设要依据各国国情,不能盲目照抄照搬他国模式。
(2)以人为本、依法治国是相辅相成的二者不可偏废。不同国家的民主法制建设可以取长补短相互借鉴
(3)民主取代专制,法治取代人治是历史的进步,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专题十二:中外近代史上的重大改革
1.近代中国地主阶级的政治改革:
洋务运动:第二次鸦片战争后,清内外交困,统治集团欲寻求救亡图存之出路,开始了“师夷长技以制夷”为目的的改革运动,洋务派创办了许多近代军事工业,民用工业,建立了新式海军,开办了新式学堂,但后来,随着甲午战争失败洋务运动破产了。它是一次失败的封建统治者的自救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但是客观上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为中国近代化开辟了道路.
2近代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
(1)1898年中国戊戌变法是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迈出了中国政治近代化的第一步。
(2)俄国1861年农奴制改革是沙皇实行的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使俄国走上了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3)1868年的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4).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在保持资本主义制度的前提下,
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全面干预和指导,美国渡过了危机,巩固了资本主义民主制度,开创了政府大规模干预经济的先河。
3. 社会主义性质的改革
(1)苏俄新经济政策:1921年苏俄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苏俄赫鲁晓夫改革:1954年至1964年期间,赫鲁晓夫试图克服斯大林时代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弊端,在经济领域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冲击力斯大林模式,但并未从根本上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进入60年代,改革带来的各种矛盾日益突出。
(3)东欧国家的改革:以匈牙利为代表的东欧国家的改革,成为东欧社会主义改革中最有成效的。但未能收到预期的效果,反而引起国内经济形势的恶化,进而带来了政治危机,最终导致东欧剧变。
(4)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革: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改革开放的重大战略决策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进入了一个新时期。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然后扩展到城市经济体制改革。改革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经济取得了重大发展,综合国力不断提高,国际地位日益上升,人民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4. 改革启示:
(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通过改革,为国家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可使国家变得更加和谐有力。
(2)改革是富国强国之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只有不断地 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精髓,善于吸收和消化他国的科技成果,才能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才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3)改革应注意从本国的国情出发,实事求是。
(4)通过改革,除旧布新,才有可能使一个国家或民族重新焕发生机,推动社会发展。
(5)作为新一代的青少年要有创新意识和革新观念。
专题十三:近现代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随着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和殖民争霸活动的愈演愈烈,世界呈无序状态。一战后建立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通过国际会议和一系列的条约建立起战胜国主导的世界新秩序。二战后期及战后形成的雅尔塔体系,仍然是建立在大国强权政治基础上的。20世纪90年代两极格局解体,世界朝多极化方向发展,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的主题。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与地区冲突仍然不断。
一.一战后的国际格局------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1.产生背景:一战结束,帝国主义对世界的角逐回到会议桌上。
2.确立标志:
(1)1919年英法美等国在巴黎召开会议,签订包括对德《凡尔赛和约》在内的一系列和约。凡尔赛体系形成。
(2)1921—1922年美日等九国代表在华盛顿召开会议,签订包括《九国公约》在内的一系列条约。华盛顿体系形成。
3.作用:
(1)凡尔赛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和非洲的统治秩序。
(2)华盛顿体系协调了美日矛盾,确立了帝国主义在东亚和太平洋地区的统治秩序。
(3)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暂时缓和了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稳定了资本主义政治局势,构成了一战后国际关系的新格局。
4.存在矛盾
(1)掠夺战败国,加深了战败国与战胜国之间的矛盾
(2)分脏不均,加深了战胜国内部的矛盾。
5.结束:德日法西斯化,欧亚战争策源地形成,德国突袭波兰。日本挑起太平洋战争,标志着这一体系彻底瓦解。
二.二战后国际格局----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
1.产生背景:二战以后,美苏双方寻求世界霸权,双方力量均衡。
2.形成过程
(1)形成:1949年北约建立,1955年华约建立,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2)结束:1991年12月,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结束。
3.影响:严重威胁世界和平,也给美苏带来沉重的军费负担。
三.冷战后的多极化趋势
1.背景: 东欧巨变,苏联解体;西欧、日本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第三世界国家的兴起。
2.世界主要力量中心
(1)“一超”:美国
(2)“多强”:俄罗斯、欧盟、日本、中国。
3.主要障碍:霸权主义。
4.决定因素:经济实力。
5.发展趋势:“一超多强”的局面还将继续,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新格局尚未形成。
20世纪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三次变化,其中前两次政治格局的变化都与两次世界大战有直接的关系。第三次政治格局的变化是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有关,它是冷战的产物。
国际格局的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的前提下,历来体现了强权政治,在当今多极化的条件下,“一超多强”的多极化格局有利于世界和平,但也面临着危机和挑战,因此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和发展是各国面临的主要任务。
专题十四:三农问题
一、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土地政策
资产阶级革命派:“三民主义”中的民生主义
孙中山采用“平均地权”的办法解决土地问题,不是废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说明资产阶级不能解决中国的土地问题。
二.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经历了四次变革:
1、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的封建剥削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土地所有制。土地改革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国家工业化开辟了道路。
2、农业合作化:在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中,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积极发展,稳步前进的方针,通过典型示范,逐步推进,全国掀起了农业合作化的高潮。国家基本上实现了把土地等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提高了农村生产力。
3、人民公社化运动: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一些党的领导人认为农业合作化的规模越大、公有制程度越高,就越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1958年轻率地发动了人民公社化运动。人民公社化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挫伤了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4、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作出在农村实行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要形式的责任制。即在坚持土地公有制的前提下,实行包产到户,分户经营,自负盈亏。这一政策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三、世界史农业问题
1、俄国
1861年改革时废除了农奴制,农奴获得解放并得到一块份地,但必须出高价赎买。它的实质是对农民的掠夺,但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资金、劳动力。
2、苏联(苏俄)
十月革命时期,苏俄颁布《土地法令》,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分配给农民使用;
1918—1920年,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时期,实行余粮收集制。
1921年列宁开始实施新经济政策,农民交够农业税之后余粮归自己支配
斯大林时期实行农业集体化,引导农民参加集体农庄。有利于为工业化提供资金,但是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
3、美国
1862年林肯政府颁布《宅地法》,满足了人民对于西部土地的需要,有利于美国的西部开发,也提高了人民群众的革命热情。
1933年罗斯福新政对农业的调整,主要是让农民缩减耕地和屠宰牲畜,由政府补偿。
4、日本
1868年明治维新时,规定允许土地买卖,事实上承认了土地私有。
四、关于政策调整的启示:
①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②在制定经济发展政策时必须实事求是,合乎经济规律
③ 调整经济政策必须有利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
④ 要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维护农民的利益。
专题十五:国共关系
1. 三次合作:
第一次合作:建立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成就:基本上消灭了北洋军阀在全国的统治
开始:国民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
结束:蒋介石背叛革命建立南京国民政府
第二次合作:抗日战争
成就: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开始:卢沟桥事变
结束:抗日战争胜利
第三次合作: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互补互利
开始: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实现“三通”,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
2.两次内战:
第一次内战:1927年南昌起义----1936年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危害:给日本侵略造成可乘之机。
第二次内战:开始:1946年6月,蒋介石撕毁《双十协定》,对中原解放区发动疯狂进攻,全面内战爆发。
结束: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危害:从此海峡两岸分离
3、启示:
①国共双方只有团结合作,才能共同发展
②合则两利,战则两伤
③打内战会损害中华民族的利益
④团结就是力量
⑤实现民族团结才能维护民族利益
⑥任何党派和个人都应以民族利益为重
专题十六 世界主要大国的崛起
一.葡萄牙与西班牙
(一)兴起:新航路开辟后,开始了早期的殖民扩张,控制了东西方海上通道,建立了庞大的殖民帝国。
二)衰落:1588年,西班牙无敌舰队被英国打败,迅速地衰落下去。
二、英国
1、光荣革命:1640年,英国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1689年颁布《权利法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
2、霸权确立:18世纪后期,英国打败了荷兰和法国,确立了世界殖民霸权,逐步建立起“日不落”的殖民帝国,在世界上拥有最广大的殖民地。
3、达到顶峰: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首先从英国开始。在工业革命中重视科技的创新,成为世界第一个工业强国。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在世界工业中居垄断地位,有“世界工厂” 之称,是当时世界无可争议的头号霸主。
4、经济开始衰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不重视技术和设备的更新,而且把大量资金投向国外,制约了经济的发展。逐渐失去了“世界工厂”的地位。
5、世界霸主地位的衰落:一战后,随着国力的衰退,欧洲(英法)虽仍是国际关系的中心,但英国霸主地位已经严重削弱。
6、二战后大国地位的丧失: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严重削弱和殖民体系的瓦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头号强国,英国不得不唯美国马首是瞻,成为美国的伙伴国、追随者。
三、法国
(一)兴起:法国爆发大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
(二)极盛:1810年左右,拿破仑建立的法兰西第一帝国盛极一时,控制了从波兰到西班牙,从荷兰到意大利的扩大领土。
(三)衰落:
1、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由于科技创新缺乏。工业产量由第二降到了第四。
2、由于两次世界大战的严重打击,在世界诸大国中地位逐渐下降
四、德国
1.工业崛起:19世纪末,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德国工业产值跃居世界第二。
2.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失败。
3.战后宰割:战后签订《凡尔赛和约》,成为被宰割的对象。
4:法西斯专政
30年代,为解决经济危机,建立了法西斯专政,对外疯狂扩张,
5.发动二战:组织形成轴心国集团,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
6:国家分裂:二战战败后被四大国分区占领,国家分裂( 雅尔塔会议)。
7.经济腾飞:20世纪60年代,联邦德国成为西欧最强大的经济大国。
8德国统一:1990年,两德实现统一,德国再度成为欧洲大国。
五.美国
一、美国的建立——美国独立战争(1775—1783年)
经过1775年—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美国摆脱了殖民统治,赢得了国家独立,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维护国家统一、废除奴隶制——美国内战
通过1861年---1865年的美国南北战争,美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为经济的起飞扫清了道路。
内战局限性——没有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三、工业强国地位的确立
1、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1807年富尔顿发明汽船
2、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
(1)主要发明:爱迪生(电灯泡、留声机和电影放映机)、莱特兄弟(1903年飞机)
(2)经济发展,率先采用新技术、新设备,成为资本主义第一工业国。
3、第三次科技革命:美国确立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地位,开始推行霸权政策
四、两次世界大战,远离本土,大发战争财。
1、一战中
1917年,美国参战成为主要战胜国之一;一战削弱了欧洲列强,美国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加强。
2、一战后
巴黎和会上提出建立国际联盟,但由于未达目的而没有参加;在东亚特别是中国,美国同日本争夺势力范围,华盛顿会议上美国压制日本。
3、二战中
(1)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对外政策调整,倡导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2)重大战事:中途岛海战、诺曼底登陆、向日本投下两颗原子弹。
(3)参与并主导四次国际会议
五、罗斯福新政:面对1929—1933年经济危机,实行罗斯福新政,通过颁布《国家工业复兴法》,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使经济得到恢复,资本主义统治得到巩固。
六、二战后美国开始推行霸权政策
(1)美国的“冷战”政策和对亚洲的侵略
(2)美苏争霸。
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企图独霸世界。表现:不断插手别国事务和地区争端,借助北约干涉别国内政,严重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如海湾战争、科索沃战争、伊拉克战争等。
六.日本
一、走上资本主义道路——明治维新
影响:
(1)积极方面:①使日本从闭关锁国的封建国家逐步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②摆脱了沦为半殖民地国家的危机,成为亚洲强国。
(2)消极方面:①保留了不少封建残余。②随着经济军事实力的增长,日本推行军国主义,开始对亚洲邻国进行侵略扩张。
二、1894—1895年挑起甲午战争;
三、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签订《辛丑条约》;
四、巴黎和会上参与瓜分德国的海外殖民地,并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全部权益;
五、“二战”期间
1、日本法西斯专政的建立
2、发动法西斯侵略战争: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1941年12月7日日军突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 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
六、二战后的日本
1、对日本法西斯的处理:日本在美军占领下实行非军事化政策,随着冷战的加剧,特别是中国大陆形势的变化,美国开始扶植日本。
2、日本经济的发展
①日本开始谋求政治大国地位,希望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影响。②70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逐渐形成美、欧、日三足鼎立局面。 ③7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成为美国重要的战略伙伴。
七.沙俄(苏俄、苏联、俄罗斯)
1 .名称演变:
沙皇俄国→苏维埃俄国→苏联(1922—1991)→(俄罗斯)
2、走上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1861年改革
3、利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时机强占中国150多万平方千米土地;
4、与英法结成三国协约,参与争夺殖民的的世界大战。
5、走上社会主义道路——1917年十月革命
6、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1)、苏联的成立
(2)、苏联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3)、1936年新宪法
7、二战前后的苏联
(1)、二战中:1941年6月22日德军突袭苏联,苏德战争爆发,;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战役;参加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参与重大国际会议(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攻占柏林和对日宣战。
(2)、二战后初期
对德国和柏林进行分区占领;控制社会主义阵营;成立华沙条约组织;美苏争霸
8、苏联的改革历程
(1)、赫鲁晓夫的改革 ( 2)、戈尔巴乔夫的改革
9、回到资本主义道路——苏联解体(1991年)
大国兴衰对中国的启示:
(1) 必须实现民族独立,国家统一,政治稳定
(2) 必须有巩固的经济基础。
(3) 坚持开放,防止闭关自守。
(4) 保持科技、教育、思想观念、制度创新。
(5) 善于抓住机遇,果断决策。
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三次历史性巨变(三个伟人)
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毛泽东:领导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新中国。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性质。
邓小平:领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成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附:中国近代史以来的两次转折性的会议:
1.遵义会议:
转折:结束了王明在党中央的错误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意义:这次会议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革命。是我党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2.十一届三中全会:
转折:否定了“两个凡是“的方针,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停止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意义: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转折。它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的拨乱反正,是改革开放的开端。从此中国历史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三代领导核心:
毛泽东:遵义会议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中共七大确立毛泽东思想在我党的指导地位。
邓小平:十一届三中全会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
中共十五大:确立邓小平理论为党的指导思想。
江泽民:中共十四大形成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