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9 MB
- 2021-11-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中考要求
┃
类别
考点
能力达标
考查角度
文
言
文
阅
读
积累运用
结合语境解词释义,重点是常见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课文内容理解,课外运用;识记文学常识及经典语句。
解释重点实词和虚词,文学常识填空和经典语句默写。
概括提炼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大意,体会文章思想感情,明确写作目的及写作手法。
理解、表述文章的内容、思想情感或写作手法等。
诵读领悟
要求能掌握朗读节奏和停顿以及断句标点等。
划分朗读节奏,断句。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类别
考点
能力达标
考查角度
文
言
文
阅
读
感悟体验
读文悟道,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认识感悟。
拓展迁移,由课内延伸到课外,围绕文章主旨或观点谈自己的认识。
品析评价
品析文章,分析事件,评价人物,联系现实阐发观点。
对文章的观点、事件、人物有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联系实际加以阐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古
诗
词
鉴
赏
内容和情感
领悟作品的内涵,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
表述重点语句的含义,或概括整首诗的主要内容、思想情感。
形象和意境
诵读古代诗词,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运用联想和想像,领会诗歌的意境。
筛选主要意象,概括或描述形象、意境的特点。
语言
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言。
对精彩的词语或句子进行赏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复习指津
┃
一、考点梳理
考点一 实词含义
理解文言文中的实词,是理解文言文内容的基础和关键。语文教材中文言文后面的练习题,几乎都涉及文言实词。文言文阅读,如果抓住了“实词”这一关键内容,那么,文章内容的理解题、句子的翻译题一般就能迎刃而解。近年来,柳州市中考语文试卷对文言实词理解的考查,或用填空形式,或用选择形式,要求确定一个实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含义。考查的文言实词,往往有特殊的用法: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从对文言实词的考查频率看,往往着重考查那些今天依然有生命力的文言词语,即现代汉语中依然沿用古义的词语。专有名词一般有注解,不会考;通假字的考查时有涉及;而“古今异义”和“一词多义”则是中考考查的重点。“词类活用”是个难点,又和语法知识关联,考查如果涉及,一般只要求写出实词在特殊语言环境里的意义,而不必分析词性的转换。对这个难点,我们应该积累并掌握课本中出现的一些重要词语。同时,对文言实词的考查立足于从课内向课外“迁移”,也就是通过课外阅读的材料来考查在课内学过的实词。对此,我们在积累文言实词的过程中,要注意灵活地理解和运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一些同学已掌握了许多实词的解释,可是还会在准确度上打折扣,不妨自己动手一课一课地整理归纳一下。首先,整理一些特殊实词:通假字、典型的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和一词多义。其次,整理一些虽不特殊但却很重要的实词:在现代汉语中仍有生命力、仍在使用的实词以及课本中注释的重点实词。在整理中夯实基础,拓宽视野,加深理解,并且注意提高灵活运用的能力,举一反三,以不变应万变。
考点二 虚词含义及用法
文言虚词在文言文中,数量比实词少,但出现的频率非常高。我们应该掌握一定量的常见文言虚词的含义和用法,诸如“之”“其”“于”“以”“而”等。重要的是,我们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理解、掌握它们的含义和用法。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对一些难以理解的文言虚词,课文注释比较详细,课文后面也有一些零散的虚词习题。中考对文言虚词的考查:或用填空题,要求写出虚词在语境中的含义和用法;或用选择题,要求辨别、判断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由于虚词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对它们的理解、掌握成了我们学习的难点,对此,我们应该在学习中注意积累和归纳,熟练掌握一些常见虚词的基本用法。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初中文言文常见重点虚词用法荟萃
而
表并列关系
敏而好学
(
而且
,
又
)
《
论语
》
表顺承关系
择其善者而从之
(
就
)
《
论语
》
表转折关系
人不知而不愠
(
然而
,
却
,
可是
)
《
论语
》
表修饰关系
拔山倒树而来
(
地
)
《
幼时记趣
》
于
作介词
苛政猛于虎也
(
比
)
《
捕蛇者说
》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到
)
《
愚公移山
》
告之于帝
(
向
)
《
愚公移山
》
其一犬坐于前
(
在
)
《
狼
》
舜发于畎亩之中
(
从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其
作人称代词
见两小儿辩斗,问其故
(
他们
)
《
两小儿辩日
》
作指示代词
其人视端容寂
(
那
)
《
核舟记
》
作副词,表反问
其真无马邪
(
难道
)
《
马说
》
以
作介词,表方式、凭借、依据、原因等
策之不以其道
(
依照
)
《
马说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因为
)
《
岳阳楼记
》
作连词,相当于“而”,表目的、结果等
作助词,表时间、方位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来
)
《
出师表
》
以塞忠谏之路也
(
以致
)
《
出师表
》
受命以来,夙夜忧叹
(
表时间的界限
)
《
出师表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之
作代词,代人、物、事
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
代狼,译作“它”
)
《
狼
》
作结构助词,相当于“的”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
的
)
《
狼
》
作语气助词,调整音节,无实义
怅恨久之
(
无实义
)
《
陈涉世家
》
作动词
至之市,而忘操之
(
到
……
去
)
《
郑人买履
》
作宾语前置标志,不译
何陋之有
(
不译
)
《
陋室铭
》
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不译
)
《
爱莲说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点三 朗读节奏划分
文言文的诵读应该做到读准字音、读懂句子、读出情味;应该注意朗读的停顿、语速、重音、语气等。对文言文诵读的考查,时有涉及,其考查重点落实在朗读的停顿上。停顿有两种:一是句间停顿,就是根据标点符号来确定句与句之间的停顿的长短和语调的抑扬;二是句中短暂停顿,它是以词或词组为单位,根据句子成分之间的内在关系来划分语气停顿,也有以音节为单位来划分句中的停顿的,例如古诗词的朗读。考查的题型一般有两种:其一,选择题,判断停顿的正误;其二,标注题,用标点标出句间停顿,或用“
/”
标出句中停顿。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点四 文言句子翻译
文言语句翻译是中考的必考内容,翻译的基本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时既要字句对应,又要根据需要进行必要的调整,使译文完整、准确、得体。文言文翻译的方法一般有:
(1)
留。即保留人名、地名、官名或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词语。
(2)
补。即补充单音词为双音词,或补出省略成分等。
(3)
删。即删除不需要译出的虚词等。
(4)
换。即用意思相同的现代汉语词替换古汉语词。
(5)
调。即调整词序或语序,使之合乎现代汉语习惯。
同学们在复习过程中可采取以下方法提高自己的翻译能力:
(1)
选择部分文言语段,运用上面讲到的翻译方法,进行翻译练习,特别要注意那些需要补充和调整的地方。
(2)
每段文字翻译之后,要与原文认真核对一遍,看看意思是否完整、准确,语言是否通顺、规范,如有不妥,再斟酌修改。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点五 理解文言文的重要内容
中考文言文阅读考查点除了常见的字、词、句等内容外,许多考题往往涉及文章的构思与写作技巧。考试题型除了填空题外,还出现了简答题,对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较以前有了更高的要求。涉及文章构思与写作技巧的题目又往往和文章的选材布局、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运用等因素相关。我们在平时的学习中,要注意扎实掌握这些方面的知识,并且努力运用这些知识提高分析文章的能力。
1
.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即要求学生依据试题要求,从所选文段中摘录或概括出试题所要求回答的内容,诸如选文的主要观点、内容、中心句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段中心。它是对文中信息进行提炼和概括、对所述事件说明的道理进行综合与推理,要求考生答出某个论点的根据、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等。所设的题目要求明确,范围确定,答案暗含在选文中,只要整体理解全文内容的大意,就能得出合乎主旨的答案。
3
.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和态度。要从选文的情理入手,透过一事、一言、一行去窥探人物的思想,透过作者对人物、事件、情理的褒贬好恶
(
有的较直露、有的较含蓄
)
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态度,即作者在叙述某一事件或阐述某一道理时的看法,着眼于“分析”“概括”。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分析写作特色。根据不同类型
(
记叙类、非记叙类
)
的文言文,从文体和语言上分析写作特色。揣摩作者遣词造句、布局谋篇上的技巧,理解托物寓意、借物抒怀的意蕴。此项内容设题较少。
5
.分析文章的表达技巧:
(1)
表达方式,如记叙、说明、议论、描写、抒情;
(2)
表现手法,如想像、联想、象征、渲染、烘托、对比、先抑后扬、托物言志、借景抒情、融情于景等;
(3)
选材剪裁,如材料是否典型、真实、新颖,详略是否得当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考点六 古诗词鉴赏
对古诗词鉴赏的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种题型:
1
.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进行考查。
对诗歌语言的考查往往体现在对某个关键字词的理解或赏析上。这一部分是出题的重点,分值一般为
2
分。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
某句诗中的某个字用得十分巧妙,请作简要赏析;
(2)
这一句中的某字能不能换作某字,请你说说其中的原因;
(3)
这首诗非常讲究炼字,请自选一个加以赏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对重要的句子进行赏析。
主要是针对文中重点语句的考查,尤其是那些流传千古和具有警世作用的句子,赏析其含义和表达作用。此类题型也是常考内容,分值一般为
2
分。常见的考查形式是“解释某句诗,并分析其蕴含的哲理
(
或谈谈你的理解
)”
。
3
.考查对表达技巧的运用。
表达技巧包括艺术手法、表现手法、修辞手法等,主要考查学生对这些技巧的理解与运用,通过它们对诗词内容进行赏析。常见的提问形式有:
(1)
这句诗中将什么比喻成什么;
(2)
诗人通过什么来抒发情感;
(3)
这句诗营造了何种意境
(
或描绘了什么样的画面
)
。其中
(1)(2)
多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第
(3)
多以问答题的形式出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作者思想感情的考查。
主要是体味诗人的情感和感知作品的主题,包括内容的归纳整理、全诗所暗含的哲理、诗人的情感态度等。这一部分是命题者出题的重点,分值一般为
2
~
4
分。常见的考查形式有:
(1)
根据提示,完成下面的内容填空;
(2)
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哲理;
(3)
这首诗的感情基调是什么;
(4)
全诗
(
或诗中的某个字、某句诗
)
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对诗词作简要的评析。
这是近几年刚出现的新题型,着重考查学生的鉴赏能力,因此回答此类试题要求学生有较强的知识综合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此题型虽没有被普遍采用,但却是未来的发展趋势。其常见的考查形式是:结合诗歌内容写一段简短的赏析文字。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重点探究
(1)
作者从哪些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
[
点拨
]
作者从“山”“水”两方面描写了三峡的自然景观。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遮天蔽日的特点;写“水”,描绘出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
(2)
作者是如何从不同的季节景象来描写江水的特点的?
[
点拨
]
夏天,写了因水大而形成的险阻和江流的迅急,突出江水凶险和疾速的特点;春冬之时,水退潭清,景色秀丽,突出了三峡春冬景色的清丽奇秀;秋季的景色清冷寂静,水枯气寒,以高猿哀鸣衬托深秋的凄清,渲染了秋天的萧瑟气氛。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8
.理解背诵
(1)
表现群山高峻的句子是: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2)
表现水流急速的句子是: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3)
表现春冬清流的句子是: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4)
表现秋季凄清萧瑟的句子是: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
(5)
引用渔歌反衬深秋清幽寂静的句子是: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9
.拓展延伸
(1)
昔日郦道元笔下美丽的三峡,如今因三峡工程更闻名于世,并吸引了无数中外游客前来观赏、旅游。请你用简洁生动的语言为三峡写一句广告词,向前来观光的游客宣传三峡、介绍三峡。
[
点拨
]
示例一:走进三峡人家,品尝金黄蜜橘;登上三峡大坝,感受磅礴气势。示例二:多情的三峡风光,热情的三峡人民,期待着您的光临。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三峡适合修建水力发电站,可以从本文找出两个理由。请先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再写出出自文中的原句。
[
点拨
]
理由:①水势迅猛
(
水流湍急
)——“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②落差大
——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论语
》
八则
1
.
通假字
(1)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说”同“悦”,愉快
)
(2)
诲女知之乎
(“
女”同“汝”,你
)
(3)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最后一个“知”同“智”,聪明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成语积累
温故知新
:温习旧的知识,进而能有新的体会。
择善而从
:从,学习
(
善者
)
的优点。指采纳正确的建议或选择好的方法或好的制度加以实行。
三人行,必有我师
:原文解释为许多人一起行走,其中一定有能当我老师的人。三,泛指多数。现在解释为许多人同行,其他人各具优点和缺点,他们的优点我要学习,他们的缺点,如果自己有,要改正;如果没有,要自己注意,加以防范,避免重蹈他们的覆辙。所以他们都可以是我的老师。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后世被用来提醒人们用老实的态度对待知识问题,来不得半点虚伪和骄傲。要养成踏实认真的学习态度、实事求是的作风,避免鲁莽虚荣的习气。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格言警句
[
学习态度
]
三人行,必有我师。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
学习方法
]
学而时习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
[
修身做人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理解背诵
(1)《
论语
》
中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
生活中表现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
《
论语
》
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
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
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要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5)
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
《
论语
》
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重点探究
本文采用了以花喻人、托物言志的写法。课文中的“牡丹”“菊”“莲”分别象征什么样的人?作者对莲的描述和赞美寄寓着他怎样的思想感情?
[
点拨
]
牡丹:“花之富贵者”,象征追求功名、富贵的人。菊:“花之隐逸者”,象征不趋炎附势的隐士。莲:“花之君子者”,象征品德高尚的贤能之士。思想感情:不慕名利、洁身自好,要在污浊的世间保持高洁的品格和坚贞的节操。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理解背诵
(1)
周敦颐
《
爱莲说
》
中的咏莲名句是: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2)
公园花展,观赏牡丹的人总比观赏其他花的人多,用
《
爱莲说
》
中的话来说就是: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3)
表现作者不受世人羁绊,对世俗生活厌弃的句子是:莲之爱,同予者何人?
(4)
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相对比,集中表现莲的高洁品质、现在人们常用来比喻某些人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5)
比喻君子美名远扬的语句是:香远益清。最能概括莲花高贵品质的句子是
(
主旨句
)
:莲,花之君子者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拓展延伸
短文赞扬莲花“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质,实则是作者思想感情的抒发。可现实生活中,有的人却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对这两种观点,你是怎样看待的?
[
点拨
]
这两种观点各有道理。两种观点实际上讲的是人与环境
(
或社会
)
的关系问题。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强,能不受环境影响,就可以做到“出淤泥而不染”,保持自己的高尚情操。反之,一个人如果自控力弱,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就有可能跟着坏人学坏,也就是“近墨者黑”。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重点探究
(1)
本文的写作顺序是什么?
[
点拨
]
空间顺序。
(
发现小石潭→潭中景物→潭源→氛围
)
(2)
文章前面写“心乐之”,后面又写“悄怆幽邃”,一乐一忧似矛盾,该如何理解?
[
点拨
]
乐是忧的另一种表现形式。柳宗元参与改革,失败被贬,心情愤懑难平,因而凄苦是他的感情的主调,而寄情山水正是为了摆脱这种抑郁的心情;但这欢乐毕竟是暂时的,一经凄清环境的触发,忧伤悲凉的心情又会流露出来。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理解背诵
(1)
侧面写出小石潭人迹罕至的四字短语是:伐竹取道。
(2)
从侧面衬托水清
(
描写游鱼和潭水的特点
)
的句子: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3)
从听觉角度写流水的四个字:如鸣佩环。
(4)
写游鱼静态的句子:日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
(5)
写游鱼动态的句子: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6)
文章的点睛之笔是: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拓展延伸
为了发展旅游事业,当地拟把小石潭作为旅游景点,请你根据文章内容为该景点写一则简介。
[
点拨
]
小石潭位于小丘西南面一百二十步,这里石奇水清,游鱼相戏,四周竹树环抱,环境十分优美,是观光旅游、愉悦心情的好去处。唐代文学家柳宗元曾来过这里,写下了千古传诵的优美散文
《
小石潭记
》
。小石潭由此闻名遐迩。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重点探究
(1)
如何理解文中“闲人”的含义?
[
点拨
]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感情尽在其中。或表现作者虽遭贬谪仍强作轻松的复杂心情。既有由赏月咏月而发的自豪自慰,又有为“闲人”的境遇而生的惆怅和苦闷。
(2)
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好在哪里。
[
点拨
]
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把皎洁的月光比作清澈透明的积水,把竹子、柏树的影子比作藻、荇。生动形象地描写出庭院的月色美景,表现了作者旷达的胸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理解背诵
(1)
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语句是: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
表达作者微妙复杂的感情的语句是: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
文中抒发作者感受的句子
(
全文的画龙点睛之笔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4)
文中正面写月的句子:月色入户。文中侧面写月的句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找出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①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②怀民亦未寝。③相与步于中庭。④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6)
文中表现作者兴奋和喜悦的句子是“欣然起行”,它与“解衣欲睡”一句相照应,显得一起一伏,一活跃,一沉闷。
(7)
文中比喻庭院中月光清澈透明的词语:积水空明。文中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的词语:藻荇交横。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拓展延伸
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此文作者也写了竹柏,有何作用?
[
点拨
]
表现了作者和张怀民之间深厚的友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重点探究
本文采用了托物寓意的写法,文中的“千里马”“伯乐”
“食马者”各指什么?文中抨击了什么现象?
[
点拨
] “
千里马”
——
指人才;“伯乐”
——
指善于识别人才的统治者
(
圣明的君主
)
;“食马者”
——
指愚妄无知、平庸浅薄的封建统治者。现象
——
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理解背诵
(1)
点明伯乐对千里马的命运起决定作用的句子是: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2)
本文的主旨句: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3)
千里马的悲惨遭遇是: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
(4)
世上众多千里马被埋没、摧残的根本原因:伯乐不常有。
(5)
对“食马者”的无知发出强烈谴责的语句是: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重点探究
(1)“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这一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
点拨
]
引起下文,说明具有美好的德行的室主人使陋室不陋。用类比、比兴手法,强调陋室也有名、灵的性质。
(2)
文中说“斯是陋室”,而结尾却说“何陋之有”,到底这屋子陋还是不陋呢?
[
点拨
]
不陋。这个屋子从构造布局来讲是简陋的,但因为室主人品德高尚,这就不显得简陋了。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理解背诵
(1)
文章点明全文主旨的句子是: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
文中描写“陋室”环境恬静、雅致,令人赏心悦目的语句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3)
表现陋室主人交往之雅的句子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4)
作者在文中结尾把自己与古代贤士相比,表现出了他的高尚情趣的句子是: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
(5)《
陋室铭
》
中与“时人莫小池中水,浅处无妨有卧龙”意思相近的句子是: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拓展延伸
本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涉及“交朋友”的话题。在“交朋友”方面你有怎样的个性化感悟?请联系本文内容,自选角度,具体谈谈你的看法。
[
点拨
]
示例一:我认为对朋友的选择是需要慎之又慎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要选择那些可以给予我们帮助的朋友,在潜移默化中,达到人格的自我完善。示例二:交朋友应交有品位、有追求的人,与这样的人相处自己便能不断提高。示例三:要保持君子本色,除了自身的修养之外,朋友的影响也是很重要的,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多与“善人”“鸿儒”交往,有助于修身养性。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文章主旨
《
送东阳马生序
》
是宋濂写于晚年的一篇劝学之作。本文通过作者自叙青年时代求学的困难和刻苦学习的经历,并与今天太学生求学之易进行对比,得出“业有不精、德有不成”主要是因为用心不专,不知勤苦求学之理的结论,并劝勉马生及其他太学生在优越的学习环境中更应勤奋、专心致志地学习。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理解背诵
(1)
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勤”的句子: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最能体现作者求学之“艰”的句子: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
(2)
体现太学生读书环境之优越的句子:坐大厦之下而诵
《
诗
》《
书
》
。体现太学生教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有司业、博士为之师,未有问而不告、求而不得者。体现太学生读书条件之优越的句子:凡所宜有之书皆集于此。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表明马君则专心致志而且学有所成也是“善学”的结果的句子:撰长书以为贽,辞甚畅达。与之论辨,言和而色夷。
(4)
本文揭示道理的句子: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岂他人之过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拓展延伸
(1)
请列举几个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然后说说你的启发或收获。
[
点拨
]
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用锥刺股。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连头悬屋梁。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晋朝,车胤囊萤读书。晋朝,孙康家贫,映雪读书。启示:古人苦学的做法后人不必要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我们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
点拨
]
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能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的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艰”,专心致志,这是宋濂的切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成语积累
(1)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2)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3)
怡然自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4)
无人问津:没有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文章主旨
桃花源虚构了一个与黑暗现实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表达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强烈追求,同时含蓄地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渴望摆脱剥削压迫、追求幸福安宁的美好愿望。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理解背诵
(1)
本文线索:渔人进出桃花源的行踪
(
发现→访问→离开→再寻
)
。
(2)
描写桃花林草美花繁
(
桃花林奇异景象
)
的句子: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
从环境的角度写桃花源美景的句子: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4)
从人物的角度写桃花源和平安乐的句子: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表现桃花源社会风尚的句子: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拓展延伸
作者写渔人以及后来许多人再也找不到桃花源的意图是什么?
[
点拨
]
桃花源只是作者以及无数劳动人民美好愿望的体现。它表现了人们对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这个理想社会在当时是不能实现的。写桃花源无迹可寻,其实是一种隐喻,隐喻桃花源这样的理想社会是不存在的。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文章主旨
作者借描写岳阳楼周围景物,表达了“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也表达了作者对滕子京的慰勉之意。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理解背诵
(1)
文中表现洞庭湖“胜状”或“岳阳楼大观”的句子是: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2)
文中描写鸟类活动的句子是:沙鸥翔集。文中描写鱼类活动的句子:锦鳞游泳。文中描写植物的句子是:岸芷汀兰,郁郁青青。
(3)
文中从时间角度描写洞庭湖景色的句子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4)
文中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的句子是: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5)
文中能表现作者阔大胸襟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
文中表现“古仁人之心”的内涵的句子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7)
全文的中心句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拓展延伸
当今社会,有的人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而一千多年前的范仲淹,却追求“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境界。请结合这两者谈谈你的认识。
[
点拨
]
我不赞同那些过分看重物质和金钱、斤斤计较个人得失的人。我们要不因外物之优、个人之得而喜,也不因外物之劣、个人之失而悲。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就忧愁,在天下人快乐之后才快乐。即不计较个人得失,心忧天下,吃苦在前,享乐在后,同时要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志向。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成语积累
(1)
觥筹交错:酒杯和酒筹交互错杂,形容宴饮尽欢。
(2)
峰回路转:山势回环,道路随之迂回。今常比喻事情经历曲折后,出现新的转机。
(3)
醉翁之意不在酒:比喻本意不在此,而在别的方面。
(4)
风霜高洁:指天气高爽,霜色洁白,秋高气爽。
(5)
水落石出:本指水位下降后石头显露出来。后用以比喻事物真相完全显露。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文章主旨
全文以“乐”字为线索,层层深入,通过对滁州优美风景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随遇而安、与民同乐、乐民所乐的旷达情怀,抒发了自己的政治理想和寄情山水以排遣忧愁的复杂感情。
6
.理解背诵
(1)
文章的主线句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
全文的主旨句是: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
(3)
作者自号“醉翁”的缘由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文中写山间早晨景色的句子是:日出而林霏开。写山间傍晚景色的句子是:云归而岩穴暝。
(5)
文中写春景的句子是:野芳发而幽香。写夏景的句子是:佳木秀而繁阴。写秋景的句子是:风霜高洁。写冬景的句子是:水落而石出者。
(6)
解释“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句子是: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7)
照应“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的句子是: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拓展延伸
(1)
假如你是一位滁州人,有位游客来到滁州城向你打听去醉翁亭的路,请你根据本文第一段的内容告诉他怎么走。
[
点拨
]
请你一直沿着滁州城的西南方向走,就会到达琅琊山,再沿着山往上行走大概六七里路就到了。
(2)
欧阳修写
《
醉翁亭记
》
这篇文章时只有四十岁,为何却自称“醉翁”?
[
点拨
]
这里运用的是文学作品中常用的艺术夸张手法。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文章主旨
本文通过记叙齐鲁“长勺之战”中曹刿对于战争的论述,生动地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和掌握战机,是弱国战胜强国的必要条件,表现了曹刿政治上的远见卓识和军事上稳重果断的指挥才能,刻画出一个关心国事、深谋远虑的军事家的形象。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重点探究
曹刿的“远谋”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点拨
] ①
注重战前的准备,强调政治上取信于民。充分表现了他的政治远见和战略思想。②战中采用了“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两个“未可”和两个“可矣”表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③战后通过他的论述,既交代了他指挥若定、判断正确的原因,又进一步表现了他的“远谋”。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理解背诵
(1)《
曹刿论战
》
中反映战前政治准备,表现曹刿“取信于民”的战略思想的一句话是: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
曹刿冲破阻挠,坚持觐见鲁庄公的原因是: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
曹刿在对战争的论述中提出追赶敌兵时机的句子是:视其辙乱,望其旗靡。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拓展延伸
(1)
列举古代以少胜多的战役。
[
点拨
]
示例: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2)
有人说长勺之战的胜利曹刿功不可没,但从某种意义上说,鲁庄公也有一定的功劳。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
点拨
]
示例一:有功劳。鲁庄公知人善任,虚心听取曹刿的意见,做出正确的决策,所以他有一定的功劳。示例二:没有功劳。他是一位平庸鄙陋的君主,他把战争的希望寄托在神灵上,可见他政治上无能;作战中他急切求战,说明他军事上无知,所以他没有功劳。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重点探究
邹忌高超的劝谏技巧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
点拨
] ①
为对方打算
——
不暴露目的。邹忌入朝后,并未单刀直入,而是以“闺房小事”说自己的体会,“小题大做”。现身说法使齐王也同理得证“王之蔽甚矣”,于是一声令下,广纳谏言,终于“战胜于朝廷”。②用婉言相劝
——
忠言顺耳利于听。邹忌实话实说“不如徐公美”,创设情境,婉谏威王。邹忌谙习“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顺耳利于行”。③巧施攻心术
——
先对方之忧而忧。邹忌很了解齐王处在许多人对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惧、有所求的环境中,必然是个耳不聪心不明的受蒙蔽者,他为国之清明担忧;又因晓得齐王有修明内政以兴邦的宏志,因此设喻使齐王欣然接受劝告,提升了齐国的威望,赢得了诸侯的尊敬。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理解背诵
(1)
描写邹忌外貌的句子是: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
(2)
写邹忌经过思索,找出妻、妾、客认为自己比徐公美的原因的句子是: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3)
写齐王受邹忌启发,用悬赏的方法广泛征求臣民意见的句子是: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文中邹忌先从切身经历设喻,再将家事与国事进行比较,最后得出“王之蔽甚矣”的结论,使得齐王心悦诚服地采纳了他的谏言。这以后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取得了“皆朝于齐”的成效。
(5)
邹忌的讽谏最后收到的效果是: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
6
.拓展延伸
邹忌成功地说服了齐王,他的劝说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的人际交往有什么启示?
[
点拨
]
他的劝说方式,即委婉劝说,其优点在于充分尊重被劝说者,使之受到启发、明白道理,从而乐于接受。今天的人际交往这种做法仍值得借鉴。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论证方法
比喻论证:“舍鱼而取熊掌”是一个巧妙而贴切的比喻,提出“鱼”和“熊掌”都是好吃的东西,但如果两样不能同时得到,那就舍鱼而取熊掌。
对比论证:生和义相比,义比生更可贵;死与不义比,不义比死更可恶。又用假设与事实作对比,赞扬了舍生取义的人。这就起到了突出中心思想的作用。
道理论证:第一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第二、三段主要采用的论证方法,举“穷人不食嗟来之食”的事例,使推理更加有力;举“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的事例,批判了那些只贪图荣华富贵而不顾礼义廉耻的权贵们。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难点剖析
如何评价
《
鱼我所欲也
》
一文的思想内容?
[
点拨
]
人应该有舍生取义的精神,这一观点在战国时代有积极作用,对后世知识分子的精神修养也有极好的影响。如岳飞、邓世昌、闻一多。但孟子“舍生取义”观点的根据是唯心主义的性善论,他的说理仅止于是否丧失“本心”,有明显的局限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义”的内涵发生了变化。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是指社会公义,即个人利益要服从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在当今社会,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该作出正确的抉择。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理解背诵
(1)
本文的中心论点、主旨、观点是:舍生取义。
(2)
表明本文中心论点的句子是: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3)“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中的“是心”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4)
孟子认为失其本心的行为是: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
(5)
体现“性本善”思想的句子是: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承上启下,从人们熟知的生活现象谈起的句子是: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7)
文中与“嗟来之食”的意思相一致的句子是: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8)
在作者看来,面对高官厚禄而不辩礼义的根本原因是:失其本心。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拓展延伸
(1)
请列举一个奉行“舍生取义”这一行为准则的事例,并简要概述。
[
点拨
]
南宋末年文天祥组织力量坚决抵抗外敌入侵,失败被捕后,面对敌人的威逼利诱,竟毫不动摇,视死如归,最终被杀,这种高尚的民族气节和为正义而献身的精神永远值得后人学习。
(2)
本文主要阐述了“舍生取义”的道理,作为
21
世纪的中学生,你怎样理解这个“义”字?
[
点拨
]
做于国于民有益的事。社会上的哥们义气是与小团体个人私利相关的江湖义气,与本文的“义”不同。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文章主旨
本文阐述了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在人才的培养中,逆境作用不可小视;在国家的治理中,如果没有严格的执法、直言敢谏的臣子和邻国的侵扰,国家就会在安逸享乐中灭亡。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理解背诵
(1)
本文的中心句: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
本文的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3)
课文第二段主要阐述的是:要成就大业,必须经受一番苦难磨炼。其中阐述在思想上受磨炼的句子是:必先苦其心志。在行动上受磨炼的句子是:行拂乱其所为。在生活上受磨炼的句子是: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4)
课文中反映了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语句是: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5)
由个人推论到国家,作出判断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拓展延伸
(1)
请写出有关鼓励人艰苦奋斗、积极向上的名言警句。
[
点拨
]
示例: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自古英雄多磨难,从来纨绔少伟男。
(2)
今天,社会安定繁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孟子所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对我们来说还有什么现实意义?
[
点拨
]
首先它提醒我们不要贪图安逸,要居安思危。其次,它鼓励我们发愤图强,争取更大的发展。无论社会发展到什么程度,我们都要有竞争意识、忧患意识。对于个人来说,不思进取、贪图享乐意味着在竞争中处于失败之地;对于国家而言,落后就要挨打。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成语积累
妄自菲薄:过分看轻自己。形容自卑。妄,胡乱的;菲薄,小看,轻视。
三顾茅庐:用来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顾,拜访;茅庐,草房。
作奸犯科:为非作歹,触犯法令;指干违法乱纪的事。
危急存亡:情势危险急迫,关系到生存或灭亡。
临危受命:在危难之际接受任命。
计日可待:指为期不远。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重点探究
诸葛亮给后主提了哪些建议?
[
点拨
] ①
广开言路
——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②严明赏罚
——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
——
亲贤臣,远小人。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理解背诵
(1)
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
文中与“先帝不以臣卑鄙”中的“卑鄙”一词相呼应的语句是: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3)
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严明赏罚建议的语句是: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4)
表现作者无意于功名,表明其志趣的句子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
指出出师战略目标的句子是: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中考真题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数:一一列举。
[
答案
]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例句中,以:动词,认为。
A
项与例句相同。
B
项,以:介词,因为。
C
项,以:连词,用法相当于“而”。
D
项,以:介词,用。
[
答案
]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下列对文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齐威王和景公都善于纳谏,能理解大臣的良苦用心。
B
.邹忌和晏子都采用了巧妙的规劝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C
.两个文段都是用日常小事作类比,用排比手法增强语气。
D
.两个文段给了我们一个启示:给别人提意见要注意方式。
[
解析
]
乙文没有运用类比和排比手法。
[
答案
]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请把两个文段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
答案
]
大小官吏百姓能够当面指责我的过错的,受上等奖赏。
(2)
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
[
答案
]
让我们的君王因为鸟的缘故杀人。
[
解析
]
注意下面这几个关键词要翻译准确:面,当面;刺,指责;使,让;以,因为。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A
项,身高;修建。
B
项,一周年;约定。
C
项,意思都是早上、早晨。
D
项,偶尔、间或;夹杂。
[
答案
]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A
项,介词,跟、和;语气词,通“欤”。
B
项,都为连词,即使。
C
项,连词,于是、就;副词,竟然。
D
项,介词,比;副词,像、好像。
[
答案
]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下列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A
.本文记叙了战国初期邹忌劝谏齐王采纳群言,使齐王广开言路、修明政治的故事。
B
.妻、妾、客三者在回答邹忌与徐公谁美的问题上,都是由衷赞美,语气也一致。
C
.齐王纳谏,颁布政令,并取得巨大成效,这表明他是个善于听取不同意见的君主。
D
.邹忌劝谏齐王讲究策略,以切身经历设喻,由己及君,由家到国,道理由浅入深。
[
解析
] B
项,三者不都是由衷赞美,语气明显不同。
[
答案
]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
答案
]
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
(2)
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
答案
]
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在朝廷上战胜
(
别国
)
。
[
解析
]
注意关键词“美”“私”“此”等的含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吃。
等到。
[
解析
]
本题考查重点实词的含义,难度不大,根据上下文即可推断其含义。
6
.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客削瓜侵肤稍厚,罴意嫌之。
[
解析
]
注意关键词“嫌”的含义。
[
答案
]
客人把瓜皮削得稍微厚了点,王罴心里厌恶他这种行为。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你怎样看待王罴的“直率”?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
解析
]
观点明确,结合原文阐明理由即可。
[
答案
]
示例一:我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敢于用自己的言行制止浪费的行为,让浪费者感到惭愧。示例二:我不赞赏王罴的直率。王罴制止浪费的言行太直接,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让人感到尴尬,这不利于人际关系的和谐。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迫近。
日光。
在
……
之前。
困苦不堪。
[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要关注特殊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A
项,顺承;修饰。
B
项,因为;用。
C
项,都是“就”的意思。
D
项,代词,代虫负蝂;动词,到、去、往。
[
答案
]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甲文中不是用来表现范仲淹忧国忧民的一项是
(
)
A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B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C
.是进亦忧,退亦忧
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
[
解析
]
本题要看清题目要求“不是”,并结合全文分析。
[
答案
]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理解填空。
甲文中弘扬的是一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乙文中讽
刺的是一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行为。
[
答案
]
贪得无厌
(
贪心不足、聚敛资财
)
[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微斯人,吾谁与归?
[
答案
]
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同谁一道呢?
(2)
行遇物,辄持取,昂其首负之。
[
答案
](
它
)
爬行遇到物体,就抓取过来,抬起头来背着它。
[
解析
]
注意“微”“谁与”“辄”“负”等关键词的含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将近。
正在。
同“返”,往返。
说。
[
解析
]
本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要关注特殊的语言现象并结合语境理解词义。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A
项,“焉”的意思分别是“在哪里”“语气词,啊”;
B
项,“其”的意思分别是“他,代愚公”“加强反问语气”;
C
项,“以”的意思分别是“凭”“来”;
D
项,“之”都指代“愚公挖山这件事”。
[
答案
]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翻译下面的句子。
(1)
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
答案
]
你思想顽固,顽固到了不能通达事理的地步。
(2)
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
答案
]
李白被她的想法所感动,回去后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学业。
[
解析
]
注意译准“固”“彻”“感”“卒”等关键词。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由乙文演变的民间俗语为
_________________
。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知识的积累。
[
答案
]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
5
.这两个故事,给你怎样相同的启示?
[
解析
]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能力。
[
答案
]
示例:做任何事情都要有恒心、有毅力,这样才能成功。
(
符合题意,语言简明通顺,言之成理即可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A
项,的;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无意义。
B
项,
……
的样子;这样。
C
项,都译为“在”。
D
项,被;是。
[
答案
]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A
项,穷:形容词作动词,走到
……
的尽头;茗:名词作动词,煮茶喝。
B
项,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以
……
为异;飞:动词的使动用法,使
……
飞。
C
项,前:名词作状语,向前;蹇:这里指驴,名词作动词,骑驴。
D
项,都为名词,借代用法。
[
答案
]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请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解析
]
翻译句子首先要注意基本意思正确,且字字落实,不能遗漏,尤其是一些关键实词和常用虚词的意思一定要准确。
[
答案
]
土地平坦宽广,房屋排列整齐。有良田、美池、桑、竹之类
(
的景物
)
。田间小路纵横交错,互相通达,
(
村落间
)
鸡鸣犬吠之声可以互相听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下列对两则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选文甲通过渔人所见村落、房舍、良田、美池以及男女耕作、老幼欢乐的情形,展示了桃花源生活的风貌,勾勒出了这个理想社会的雏形。
B
.选文乙通过对山光水色、柳条麦田的描写,以及对游人的欢欣、鱼鸟的悠然自得等情态的描绘,勾勒出了一幅满井春色图。
C
.选文乙的作者写初春景象,抓住了万物复苏的特点,如“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一句,写出了春回大地时柳枝初展、麦苗抽芽的神韵。
D
.甲、乙两文都属于游记,均采用描写、抒情、议论等多种表达方式,描绘了美丽和谐的景象,表明了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
解析
]
甲文通过虚构记游桃花源的故事,表达作者对理想社会及生活的向往与追求,同时也是对当时黑暗社会的批判;乙文则表明作者寄情山水、追求淡泊生活的志趣。
[
答案
]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
.诗人通过哪些景物表达离别伤感的愁绪?
[
解析
]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及关键词语的提取能力。
[
答案
]
杨花、子规、明月、风。
(
答出其中两个景物即可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一句中,诗人运用了拟人、想像、情景交融等手法,请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分析其作用。
[
解析
]
分析手法作用时要注意结合诗句内容。
[
答案
]
示例一:拟人修辞,把明月当做使者,表达对友人的同情与关切。
示例二:奇特的想像,把无知无情的明月,想像成善解人意的知心人,把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带到夜郎西。
示例三:情景交融
(
或以景传情、借景抒情
)
,把明月之景与对朋友的思念之情交融在一起,表达自己对朋友的怀念和同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解析
] C
项,第一幅画应是“水中映月图”,第二幅画应是“天边云霞图”。
[
答案
]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
.请在颔联
(
第三、四句
)
和颈联
(
第五、六句
)
中任选一联,从写法角度作简要的赏析。
[
解析
]
答题时要注意明确指出手法及其作用。
[
答案
]
颔联:以“风飘絮”“雨打萍”为喻,形象地抒写了国家山河破碎、个人身世飘零的悲哀。
颈联:巧借“惶恐”“零丁”两个地名的谐音双关,暗示了形势的险恶、作者境况的危苦和对前途的忧虑。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解析
]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内容及诗人情感的理解能力。
[
答案
]
表达了作者舍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
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文言文能力操练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pián
sù
鞭打
(
用鞭子打,驱使
)
。
同“返”,返回。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把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
答案
]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恐怕是真不认识千里马吧。
(2)
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
[
答案
]
死马尚且花五百金购买,何况活马呢?
4
.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甲文作者以“千里马”寓
_____________
,以“食马者”寓
___________________
。
人才
愚妄浅薄的统治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甲、乙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说说它们的不同之处。
[
答案
]
甲文中的“千里马”因为不能得到统治者的赏识、任用,最终不能“以千里称”。乙文中的“千里马”因为君主渴求并能够采纳正确的建议,而得以脱颖而出。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
书写。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
……
当做宾客。
得到。
同“披”,这里是穿的意思。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
答案
]
让
(
他
)
作诗,
(
写出来的诗已经
)
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
(2)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
答案
]
因为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
(
指读书
)
,不觉得吃的
穿的不如人。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阅读这两则短文,你得到哪些有益的启示?请写出三点。
[
答案
]
提示:可以从博览群书、刻苦学习、诚心求教、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后天教育与成才的关系等方面来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
解析
] A
项,分别解释为动词,去,到;助词,的。
B
项,分别解释为连词,表修饰;连词,表并列。
C
项,分别解释为介词,向;动词,做。
D
项,均为代词,他。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请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
[
答案
]
如今逃跑也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同样都是死,为国家而死可以吗?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陈涉历尽艰辛最终“立为王,号为张楚”,舜、傅说、胶鬲、管夷吾、孙叔敖、百里奚等均出身卑微但终成大业。请细读甲、乙两则选段,并摘选其中你认为最恰当的选文原句写出他们成功的缘由。
[
答案
]
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比高远。
看到。
全,都。
到,等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翻译下列句子。
(1)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
[
答案
]
横斜的树枝在上面遮蔽着,即使在白天也还像黄昏一样。
(2)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答案
]
湖中怎么还能有这样的人!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填空和简答。
(1)
甲文通过描写富春江的山水,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厌弃尘俗,向往自然
(
或 “寄情山水”
)
。
(2)
乙文中“雾凇沆砀
……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几句意境优美。
有人依此作一幅画,请你为这幅画加个标题:
___________
。
[
答案
]
示例一:湖山夜雪 示例二:湖中赏雪图 示例
三:雪夜赏西湖
(3)
甲、乙两文画线句都写环境的幽静,但艺术手法不同,
请简析。
[
答案
]
甲文以声音衬托幽静
(
以闹写静
)
,乙文文字简练,
直接写静。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
解析
] A
项中“念”应理解为“考虑、想到”;
C
项中“相与”应理解为“共同、一起”;
D
项中“盖”应理解为“原来是、大概是”。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
解析
] A
项中的两个“可”都是“大约”之意;
B
项中的“之”分别是代词和动词;
C
项中的“以”分别是“用”和“因为”之意;
D
项中的“而”分别表示顺接和转折。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
解析
]
甲文表达的是乐观豁达之情,乙文则表达悲凉凄苦的思想感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把下面两个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
庭下如积水空明。
[
答案
]
月色洒满庭院,如同积水充满院落,清澈透明。
(2)
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
答案
](
溪水
)
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
时隐时现。
(
重点词语为:斗、蛇、明灭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彰显
(
显示
)
。
痛心遗憾。
安抚,抚慰。
亲人
(
亲近的人
)
。
3
.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咸 畏 而 爱 之 刑 政 虽 峻 而 无 怨 者 以 其 用 心 平 而 劝 戒 明 也。
/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
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答案
]
全部来询问他,就一定能使军队上下团结、和睦,
才能高和才能差一点的人都能得到合理的安排。
(2)
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
[
答案
]
善的
(
好的
)
没有
(
因为
)
微小而不奖赏,恶的
(
坏的
)
没有
(
因为
)
轻微而不惩罚。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乙文中称赞诸葛亮是“识治之良才”,请结合甲文加
以说明。
[
答案
]
示例:甲文中诸葛亮要求后主做到严明赏罚、亲贤远佞,并举荐一批忠臣良将,这充分展示了诸葛亮治国的雄才大略。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同“弼”,辅佐。
边境。
2
.翻译句子。
(1)
人恒过,然后能改。
[
答案
]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
(2)
旱斯具舟,热斯具裘。天下名言也!
[
答案
]
天旱要准备船只,天热要准备裘皮衣。真是
世间的名言啊!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甲、乙两文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甲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主要观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法上共同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防患于未然。
卒章显志。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胜过。
类。
2
.翻译句子。
(1)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
答案
](
为功名利禄
)
像鹰飞到天上
(
极力攀高
)
的人,看到那雄伟的山峰
(
如此险峻
)
,
(
就会
)
平息他那热衷功名利禄的心;为世俗奔波劳碌的人,看到
(
这幽美的
)
山谷,
(
就会
)
流连忘返
(
来此归隐
)
。
(2)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
答案
]
田间小路,交错相通,
(
村落间
)
能相互听见鸡鸣狗叫的声音。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甲文段中画波浪线的语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作用?
[
答案
]
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水的湍急,给人一种气势磅礴的动态美感。
4
.甲、乙两文分别反映出作者怎样的生活情趣?
[
答案
](
甲
)
沉湎山水
(
寄情山水,热爱山水
)
;
(
乙
)
安宁、闲适。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借。
周到。
很少。
名声。
2
.翻译句子。
(1)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答案
]
抄写完了,赶快跑着送还借的书,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
(2)
其聪识通朗,高雅密博,今之华夏,鲜见其俦。
[
答案
]
他聪慧通达,高雅缜密,当今华夏,很少看到能与他相比的。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甲文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文的中心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余幼时即嗜学。
泰博学,善谈论。
4
.甲、乙两文在刻画人物时其写作手法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
答案
]
甲文运用了正面描写,从借书之难和求师之艰写出了“我”的嗜学。乙文运用了侧面描写,从符融和李膺对郭泰的评价写出了郭泰的博学善谈。
5
.甲、乙两个文段中的主人公都取得了成功。请从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
答案
]
示例:一个人要在学习上有所成就,就应该刻苦勤奋、博览群书、虚心请教。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有时。
奔驰的快马。
消失。
告辞。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
.翻译句子。
(1)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
答案
]
如果不是正午就看不见太阳,如果不是半夜就看不见月亮。
(2)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
答案
]
两岸猿猴的啼声不断,回荡不绝。猿猴的啼声还回荡在耳边时,轻快的小船已驶过连绵不绝的万重山峦。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甲文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描绘了山形的挺拔险峻,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尽了深秋的凄婉幽美。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
4
.甲、乙两文同样写猿声,其作用有何不同?
[
答案
]
甲文用猿声“哀转久绝”表现峡谷幽长的特点,渲染了秋天三峡的萧瑟气氛。乙文用猿声衬托行船之快和作者的愉悦心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表示约数。
断,停止。
消散。
这里指代鱼。
2
.阅读甲文,画线句在描写上有什么特点?
[
答案
]
这几句描写不仅写出了山的形貌,而且赋予了山生命的活力,使人感受到大自然强烈的生命节奏。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翻译句子。
(1)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
答案
]
蝉接连不断地鸣叫,猿猴不停地啼着。
(2)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
答案
]
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甲、乙两文中的水的特点有何异同?试简要分析。
[
答案
]
从甲文中的“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和乙文中的“清流见底”,可知两文中的水都具有“清澈”这一特点;而与乙文不同的是,甲文中的水还具有迅猛的特点。
5
.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两文都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娱情山水、避世退隐、鄙弃名利的情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消散。
到。
正在。
收,聚。
2
.翻译句子。
(1)
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
答案
]
一年四季的景色不相同,而我的快乐也是无穷无尽的。
(2)
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
[
答案
]
秋风吹起,拂过草地,草就要变色;掠过森林,树就要落叶。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甲文中画线的句子从
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来描写四时美景;乙文画线句则从
____________________
四个方面把秋天到来之后万物所呈现的风貌和秋之内在“气质”描绘得具体可感。
春、夏、秋、冬
色、容、气、意
4
.甲、乙两文运用了同样的写作手法,表现了作者截然不同的情感,试加以评析。
[
答案
]
同是借景抒情,甲文是寄情山水,乐在其中;乙文是满怀伤秋之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同“避”,躲避。
假如,假使。
名词用作动词,腰中缠着。
丢弃。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翻译句子。
(1)
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
答案
](
我
)
需要的还有比生命更重要的,所以我不能做苟且偷生的事。
(2)
其侣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为?”
[
答案
]
他的同伴说:“你
(
平日
)
最擅长游泳,现在为什么落在后面了呢?”
4
.你觉得甲、乙两文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答案
]
示例:人要学会取舍,否则就可能什么也得不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跑。
降职远调。
妻子和儿女。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翻译句子。
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答案
]
读书的人
(
贤德的人
)
应当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
4
.甲、乙语段中的人物幼年时的人生经历有哪两个共同点?
[
答案
]
家境贫寒,刻苦读书。
5
.甲文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当代中学生应该如何看待这种学习态度和从师尊师方式?
[
答案
]
略。
(
可以从“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这一角度去答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
答案
]
我认为军营中的事情,都拿来问问他,一定能够使军队团结和睦,才能高的和低的人都能各得其所。
4
.甲文是表文,选段中诸葛亮既是向后主推荐贤才,也是在做出师后的
_______________
,选段既紧扣上文提出的
__________________
,又引出下文的
______________
;乙文是故事,通过晏子与“御”的对比,生动地说明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道理。
(
均用自己的话回答
)
国内政事安排
广开言路和严明赏罚
亲贤远佞
做人要谦逊,不能高傲自大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诸葛亮和晏子都是古代名相,结合选段,用自己的话说说他们选用人才的标准有何不同。
[
答案
]
诸葛亮推荐文武大臣的原则:忠诚、细心、能干、公正,久经锻炼和考验。晏子的标准则是:有了缺点能虚心接受意见,并及时加以改正。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古诗词能力操练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表现了诗人思念故乡的思想感情
(“
思乡之情”
“乡愁乡思之情”亦可
)
。
5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脍炙人口,“生”和“入”用得很妙,请说说妙在何处。
[
答案
]
“生”“入”采用拟人手法,将“日”和“春”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的意志和情思。该句本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中蕴含哲理。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本诗开头为什么从“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
[
答案
]
由“折戟”写起,引发后文对历史的咏叹,为后文的议论作铺垫。
8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请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及作者的情感。
[
答案
]
以二乔的命运形象代表东吴的命运,以小见大,感情表达含蓄。表达了作者对历史兴亡的慨叹,他认为历史上英雄的成功都有某种机遇,
'
或许只要有机遇,相信自己也会有作为,反映出作者抑郁不平的心境。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0
.词的上片描写了“兰芽浸溪”“沙路无泥”“暮雨规啼”三幅画面。请你展开想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下其中的一幅图画。
[
解析
]
要求展开想像用简洁的语言描述一幅画面,要注意描述与翻译的区别,描述更自由,发挥空间大,但要求形象、生动,富有文采。
[
答案
] (
示例
)“
兰芽浸溪”:三月间,山下的兰草刚刚冒出短短的嫩芽儿,芽儿浸在兰溪里,显得生机盎然,充满活力。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1
.词的下片由写景转入抒怀,请结合全词内容,试从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的一点,谈谈你的理解。
[
答案
]
提示:本题要求谈谈句意、哲理、作者情感等方面中的一点,如句意,就是下片的翻译;如哲理,即人可以青春常在,不必为光阴流逝、人生衰老而叹息;如作者的情感,则要考虑词的写作背景:作者当时正是政治上失意处于逆境之中,本词表现了作者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及豁达的胸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5
.词中最富有哲理的一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6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作者在政治失意时,幻想超脱物外;但积极的思想最终战胜了消极遁世的念头,表现了作者乐观的心态和豁达的情怀。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8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句诗?
[
答案
]
写早春之景,用“酥”作喻,突出春雨的可贵,草因雨而绿,小雨中的草色不是惹眼的一片碧绿,而是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富有生机。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9
.体会“绝胜”二字在诗句中的作用。
[
答案
]“
绝胜”的意思是远远胜过。将满城烟柳与淡远草色对比,突出早春的可爱。
20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表达了诗人对早春景色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
答案
]
调动的是词人的嗅觉和听觉。词人通过嗅觉和听觉来捕捉夏夜景物特征,反衬出夜色之静,给人的印象鲜明而深刻。这句词表现了词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和喜悦的心情。
24
.该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表达了词人欢快的心情,虽被贬官,但作者仍能体会到乡村之乐,也体现了作者的豁达、乐观。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7
.诗的一、二句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用的是什么手法?
[
答案
]
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心境。用了对比的手法,即将古人的悲秋和自己的颂秋进行对比来表现。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0
.诗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
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明月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的思念、牵挂与同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潭影空人心”一句中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
[
答案
]“
诗眼”是“空”。“空”是说潭水清澈,临潭顾影,使人心中的俗念
(
或杂念
)
消除净尽。“空”字写出了诗人的心情与山光水色相应,心如止水,万事皆空的内心旨趣。
(
不脱离文本,言之成理即可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意思似乎是矛盾的,请你从表现手法和诗人内心旨趣两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
答案
]
不矛盾。这里是以静写动,以动衬静的手法,只剩下钟磬的声音,其他尘世的声音都没有了,这样写抒发了作者对佛门清静生活的向往心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句中“坼”和“浮”有何妙处?
[
答案
]
一“坼”一“浮”,把洞庭湖的气象描绘得壮阔而又生动。“坼”字,诗人写得有力,仿佛洞庭水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洞庭湖几乎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将壮阔的图景展现在读者眼前。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8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一句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这两句诗抒发了诗人政治生活坎坷,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情感。“亲朋无一字”,表达了诗人得不到精神和物质方面的任何帮助;“老病有孤舟”,写出了诗人从大历三年正月乘舟出峡以来,既“老”且“病”,漂流湖泊,以舟为家,前途茫茫,无处安身的孤苦无依。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2
.赏析“沙场秋点兵”这句词,并体味该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
答案
]
运用场面描写,描写出肃穆威严的气氛,展现出一位豪情满怀、临敌出征的将军形象,渲染出战争激烈的气氛。其中“秋”字,既点明了季节,也为将士出征增添了肃杀之气。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3
.赏析“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一句。
[
答案
]“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收复失地、完成祖国统一大业、赢得青史留名的理想。“可怜白发生”凝聚着作者万千感慨,词意急转直下,作品就在这力重千钧的转笔中收尾,有如重锤猛击在铜钟之上,震荡着读者的心。其中“可怜”两字极为沉痛,为壮志难酬表现出极大的惆怅和愤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6
.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第三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写了“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景物;营造了“苍茫”
(
或“空旷”“旷远”“辽阔”“广袤”等意思相近的词语
)
的意境;表现了诗人漂泊天涯的悲壮情怀和难以排遣的孤寂之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0
.赏析“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
答案
]
本句引用典故,抒发了诗人对岁月难再、世事茫然的空幻感,也为下文写乡关难归的无限愁思作铺垫。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2
.赏析“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
答案
]
这一联是景物
(
场面
)
描写,描写了一幅美好的月夜归耕图,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愉快和归隐的自豪。
23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这两句诗反映了诗人怎样的思想?你是怎样理解的?
[
答案
]
反映了诗人洁身自好、安贫乐道的思想。“愿”,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坚持人生的理想,以真诚的态度、自然的方式,过完人短暂而有价值的一生;表明了诗人隐居躬耕、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愿望。这一联有点明题旨的作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一联中,“抵万金”有什么表达效果?
[
答案
]
运用夸张的手法,形容家书的珍贵,表达对亲人强烈的思念之情。
6
.自选角度赏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
答案
]
通过对肖像这一细节描写,含蓄地表现了诗人忧国思家的情怀。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0
.说说这首诗第一句中两个“笼”字的妙处。
[
答案
]
两个“笼”字把烟、水、月、沙四者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一幅朦胧冷寂的极淡雅的水边夜色图。
11
.这首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
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也蕴含着
对世道的愤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3
.诗中的“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当时怎样的处境?它们在诗中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诗中的“僵”与“孤”写出了诗人卧病在床、孤苦无助的处境;其作用是以“僵卧孤村”来反衬“不自哀”,更显其志坚定不移。
14
.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愿望?
[
答案
]
表达了作者光复故土、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愿望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1
.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试具体分析。
[
答案
]
比喻。大宋王朝支离破碎像风吹散的柳絮,自己的一生时起时沉,如同水中雨打的浮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国家命运和个人命运紧密相连。
22
.
《
过零丁洋
》
中表达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身取义的生死观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
。这两句慷慨激昂,采用
____________
的方式,表明诗人
____________
的决心,以及崇高的
____________
和
____________
的爱国情怀。
人生自古谁无死
留取丹心照汗青
直抒胸臆
以死明志
民族气节
为国献身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0
.试赏析颈联所表达的含义。
[
答案
]
颈联写出了友谊的哲理,真正的友谊是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的,既是永恒的,也是无所不在的,因而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31
.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
答案
]
抒发了诗人与知己的惜别之情,体现出高远的志趣和旷达的胸怀。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4
.这首诗首句是怎样写“离愁”的?
[
答案
]
用“浩荡”表现“离愁”的广阔无边,用“白日斜”的特定情境烘托“离愁”。
35
.你认为这首诗的后两句广为传诵的原因是什么?
[
答案
]
示例:这两句话以“落红”和“春泥”为喻,表达了作者虽辞官离京,却仍然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的思想感情;现在常被用来赞颂牺牲自己,培育新人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这两句诗语言生动形象,内容蕴含哲理,格调昂扬向上。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9
.诗中表明诗人并未登上泰山之顶的依据有两个,一是标题中的“
________”
字,二是诗句中的“
________”
一词。
望
会当
40
.这首诗中颔联描写近望泰山所见景物,其中“钟”“割”两字,历来被人称道。请你选择其中一字分析好在何处。
[
答案
]
示例:“钟”字形象地写出了大自然把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到泰山上,表现了作者对泰山的喜爱之情。“割”字用拟人手法写出了高大的泰山将山南山北的阳光切断,形成了阴阳两种不同的自然景观,突出了泰山遮天蔽日的特点。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48
.从本诗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
写两个以上
)
[
答案
]
从以下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象:“水面初平”
“几处”“新燕”“早莺”“争暖树”“啄春泥”“浅
草”“没马蹄”。
49
.这首诗通过描写西湖初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
答案
]
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
或“抒发了诗人对西湖早春景色的喜爱、赞美之情”“抒发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赞美之情”
)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2
.这首诗中,“浮云”这个意象的寓意是什么?
[
答案
]
眼前的困难、挫折、障碍。
53
.诗人善于把抽象事理寓于具体形象中,这首诗揭示了怎样的人生哲理?
[
答案
]
只有站得高看得远,才能不怕阻挠,不被眼前的困难吓倒。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57
.阅读全诗,试从表现手法或内容方面谈谈你对这首诗歌的理解。
[
答案
](
示例
)
表现手法:①首联运用比喻、夸张的手法,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②善于用典:颈联用荆轲在易水边慷慨而歌的典故,表现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的精神。尾联用战国时期燕昭王置千金于黄金台上以招贤才的典故,既与战争地点吻合,又称颂了天子对人才的重视和将士誓死杀敌、报效朝廷的决心。
58
.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这首诗歌颂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报国的英雄气概,也表达了诗人立志报国
(
尽忠报国
)
的决心。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赏析“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
答案
]
运用了比喻手法,生动现象地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理想与现实矛盾的不可调和,表现了他内心忧愁和苦闷的沉重。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0
.请你谈谈对“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的理解。
[
答案
]
此句是景物描写,形象地描绘了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孤城,夕阳西下时,便紧紧地关闭城门的情景,突出塞下秋景与中原的不同。同时点明了战事吃紧、戒备森严的特殊背景。
11
.“异”字统领了上片哪些景物?请用原词中的关键词语回答。全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衡阳雁、边声连角、千嶂、长烟、落日、孤城。
(
答出
4
个景物即可
)
全词表达了词人对家乡的怀念和忠贞的爱国之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4
.“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绘了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
答案
]
示例:①反衬手法,以乐景写哀情,反衬诗人孤苦寂寞、思念家乡之情。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
意对即可
)
15
.小令中“枯藤”“老树”“昏鸦”“夕阳”等词语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这首小令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深秋晚景图;表达了游子
(
天涯沦落人
)
孤寂愁苦、思念家乡的情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2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历来受到人们的赞赏,你怎样理解这两句诗?
[
答案
]
这两句诗运用比喻手法,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对自己不幸遭遇的愤懑和惆怅,同时也表达出豁达的情怀。现在人们赋予它新意,常用来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4
.请你从内容、情感、语言或写法四个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进行品析。
[
答案
]
内容、情感:本句表达了诗人对所爱的人至死不渝的深情。语言、写法:从比喻、对偶、谐音双关等修辞的角度或语言风格的悲剧色彩等角度谈都可;如扣住“到”
“成”“方”“始”中某一字的强调作用谈也可。
25
.赏析本诗尾联“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说说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尾联运用“借用典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希望能够再与亲人相见的情感。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9
.写出诗中描写环境的句子,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
答案
]“
巴山夜雨涨秋池”是描写环境的句子。作用:借景生情,绵绵秋雨引起了诗人无尽的思念,也成了诗人感情的载体。
30
.这首诗短短
28
个字却出现了两处重复,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作用。
[
答案
]“(
示例
)“
巴山夜雨”:第一个,实写眼前景色,这景色也是引起诗人离思的缘由,是诗人写此诗的情景;第二个,则是虚写,诗人想像等到和亲人团聚之后,一起回忆当年的巴山夜雨时的情况,表达了诗人期待和亲人团聚的愿望,也烘托了自己此时无限的思念。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3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
[
答案
]
运用“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用“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
(
答出“比兴”“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
)
4
.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
(
对美满生活、对幸福生活
)
的追求。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6
.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这些景物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
答案
]
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萧瑟、凄清
(
或冷寂、萧索、凄凉
)
的晚秋画面。
7
.你如何理解这首诗所抒发的感情?
[
答案
]
对美好爱情
(
恋人、意中人、幸福生活
)
的追求、向往或相思之苦。
(
意对即可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8
.重章叠唱是
《
诗经
》
典型的艺术特色,请简要分析这首诗重章叠唱的表达效果。
[
答案
]
全诗三章,采用重章叠唱的形式,一唱三叹,节奏鲜明,旋律优美,反复抒写道路的险阻,表达了主人公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3
.这首词多处用到对比的写法,这样写有何表达作用?试作简要分析。
[
答案
]
词上片“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两句构成“新”与“旧”的对比,下片“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两句构成“来”与“去”的对比。表达作用:旧的亭台和新词的对比,突出了物是人非的惆怅情怀;“去”的是落花,“来”的是燕子,两者对比,增加了对时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14
.“夕阳西下几时回”一句寓情于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
[
答案
]
抒发了词人惜春伤时的惆怅和寂寞,叹惜年华将逝的情思。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5
.赏析“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意蕴。
[
答案
]
对仗工整:“无可奈何”“似曾相识”是情感的描摹;“花落去”“燕归来”是物象的对仗,是时间的有形流逝。“无可奈何花落去”是对春光的流逝表达惋惜之情;“似曾相识燕归来”是对巢燕的归来兴怀旧之感。人间生死,同花开花落一样,不由自主,所以说“无可奈何”;旧地重游,前尘往事,若幻若真,所以说“似曾相识”。透露在词中的是一种人生惆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9
.这首小令是李煜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怎样的感情?其感情基调如何?
[
答案
]
这首小令是南唐李后主降宋后所写,借以表达他的亡国哀思。其感情基调是凄婉的。
20
.词人是如何表现离愁的?请根据下片的前三句词意作简要赏析。
[
答案
]
词人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愁绪比作具体的丝线,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词人愁肠百结难以排遣的心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3
.品一品“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两句诗的妙处。
[
答案
]
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用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表现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具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几乎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充满奔放愉悦之情,联想、造境俱称奇绝。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4
.最后两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峰回路转,行人消失在雪地里,诗人还在深情地目送,伫立良久,表现了诗人远望归客别去的怅然心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6
.这是一首抒怀言志、富有人生哲理的诗,请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它体现了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和精神思想。
[
答案
]《
龟虽寿
》
体现了作者达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和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表现了作者不甘衰老和寿命不全由天决定,主观努力也起作用的积极奋发的思想感情。
(
结合诗句略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7
.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
答案
]
示例一:“悠然”形象地写出了诗人远离世俗后心灵的自得、闲适、恬淡的神态。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示例二:“见”写出了诗人看到南山美景时的随意与自然的情态,体现了作者心灵的自由和惬意。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
任选一词,言之成理即可
)
8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中的“真意”指的是什么?
[
答案
]
自然之趣和人生真谛。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2
.诗中引用两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
答案
]
引用姜太公垂钓碧溪、伊尹梦舟日边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大的功业。
13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为后人称道,试简要分析。
[
答案
]
尽管前路障碍重重,但仍将会有一天,乘长风破万里浪,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运用比喻手法,突出表现了诗人坚定的信念、不屈的品质、豪迈的气概和乐观的精神。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6
.古典诗词讲究炼字,首联中的“足”字用得好,请你说说好在哪里。
[
答案
]“
足”字表程度深,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倾其所有的盛情。
17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一句为什么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
答案
]
示例一:这句话的本意是“诗人在山路上行走时,当认为无路可走时,却惊喜地在转角那柳暗花明处发现了一个村落”。这句蕴含哲理,告诉人们:当你认为前路渺茫时,往往在转角处充满了希望。这句话激励遭遇失败的人们,激励他们不要绝望,要对明天充满希望,因此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引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示例二:这一句表现作者在担心无路可行时忽然见到一村庄的惊喜,表达了人们应在困难中看到希望,前后句先抑后扬,更突出在困难中见到转机的希望,也教会后人不怕困难,勇于战胜困难。
示例三:因为这句诗的意思为“山回路转,前方似乎是绝境,但在柳、花交错间又发现了一村落”。表达了作者乐观、积极向上、不畏困难的精神,也喻示在重重的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这一想法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都同样重要,能引起读者的深刻同感,所以这一名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示例四:这句诗寓意遇到困难、挫折切勿低头放弃,爬起来勇敢地前行,就会看到前方不远处闪烁着希望的曙光、成功的光芒,具有激励人生的作用,故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引用。
示例五:这句诗写出了山西村山环水绕、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说明了在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这一富有哲理的诗句给人以乐观向上的积极的感受,给人以启发,自然被人们广泛引用。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19
.从“水何澹澹”到“洪波涌起”都写了哪些景物?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的?
[
答案
]
写了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这些景物;是从静态和动态两方面写的。
20
.这首诗以哪一个字总领全诗?全诗表达了什么主题?
[
答案
]
观;借景抒情,表达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B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D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C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5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一句有什么含义?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
答案
]
这是词人以魏尚自喻,意思是说,什么时候朝廷能像派冯唐赦免魏尚那样起用自己呢?表达上运用典故,使表达委婉含蓄。
26
.词的结尾句的意思是什么?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
答案
]
到那时我一定会把雕弓拉得满满的,向西北方的天狼星猛射过去。表达了自己报效国家、关心国家命运、为国御敌立功的壮志。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A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8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中“聚”和“怒”写得都很生动形象,请你就此说说你的理解。
[
答案
]“
聚”“怒”二字把“峰峦”“波涛”的雄伟气势写得极其生动形象。“聚”形容潼关在重重山峦的包围之中,“怒”形容黄河之水的奔腾澎湃,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写出了潼关的险要。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29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中“亡,百姓苦”好理解,为何“兴”百姓也苦呢?这首散曲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答案
]
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宫殿,从而给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一个朝代灭亡了,在战争中遭殃的也是人民。这两句议论,揭示了封建制度给人民带来的苦难,非常精辟。本曲抒发了作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对统治阶级残暴贪欲的痛恨和对劳动大众所受苦难的同情。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附:江苏教育版语文古诗词目录
七年级上册
(10)
1
.
《
次北固山下
》
2.《
赤壁
》
3.《
浣溪沙
(
山下兰芽短浸溪
)》
4.《
十五夜望月
》
5.《
水调歌头
(
明月几时有
)》
6.《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
7.《
西江月
·
夜行黄沙道中
》
8.《
秋词
》
9.《
迢迢牵牛星
》
10.《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七年级下册
(16)
11
.
《
题破山寺后禅院
》
12.《
登岳阳楼
》
13.《
蝉
》
14.《
孤雁
》
15.《
鹧鸪
》
16.《
采莲曲
》
17
.
《
莲叶
》
18.《
赠荷花
》
19.《
白莲
》
20.《
卜算子
·
咏梅
》
21.《
木兰诗
》
22.《
观刈麦
》
23.《
破阵子
·
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
24.《
使至塞上
》
25.《
黄鹤楼
》
26.《
归园田居
(
其一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八年级上册
(11)
27
.
《
春望
》
28.《
泊秦淮
》
29.《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
30.《
过零丁洋
》
31.《
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
32.《
己亥杂诗
》
33.《
望岳
》
34.《
钱塘湖春行
》
35.《
登飞来峰
》
36.《
雁门太守行
》
37
.
《
别云间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八年级下册
(14)
38
.
《
闻雁
》
39.《
池鹤
》
40.《
迎燕
》
41.《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
42.《
渔家傲
》
43
.
《
天净沙
·
秋思
》
44.《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45.《
无题
》
46.《
同儿辈赋未开海棠
》
47.《
题红叶
》
48.《
山中
》
49.《
城东早春
》
50.《
夜雨寄北
》
51.《
论诗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九年级上册
(12)
52
.
《
塞下曲六首
(
其一
)》
53.《
凉州词
》
54.《
塞下曲
》
55.《
惠崇
〈
春江晚景
〉
二首
(
其一
)》
56
.
《
木兰花
》
57.《
蝶恋花
》
58.《
关雎
》
59.《
蒹葭
》
60.《
相见欢
》
61.《
浣溪沙
》
62.《
龟虽寿
》
63.《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
第三部分┃ 古诗文阅读
九年级下册
(7)
64
.
《
饮酒
》
65.《
行路难
》
66.《
游山西村
》
67.《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
68.《
观沧海
》
69
.
《
江城子
·
密州出猎
》
70.《
山坡羊
·
潼关怀古
》
相关文档
- 北京专版2020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第2021-11-1137页
- 2020版中考道德与法治一练通第一部2021-11-1114页
- 2019年吉林省长春市中考数学试卷2021-11-1130页
- 安徽专版2020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训2021-11-118页
- 2011年山东枣庄中考数学数学试题2021-11-115页
- 2021初中道德与法治100道基础知识2021-11-118页
- 百色专版2019中考道德与法治八下第2021-11-113页
- 2019济南中考语文课内文言文与古诗2021-11-1123页
- 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中考2021-11-1119页
- 安徽专版2020中考道德与法治复习专2021-11-1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