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39.50 KB
- 2021-11-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2018·四川宜宾)阅读下面文章,完成第15—18题。(18分)
最后的老师
①他在小河那边,看着最后一名学生走过,才缓缓地回到山上。学校就在山上,山下坐落着十多个村庄,有的在山的东边,有的在山的西边。山上的学校成为这山区保留的最后一所学校,他也是这里最后一名老师。他走路的时候,腿有些一瘸一拐的,头发开始花白,眼睛开始老花。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
②她是他的学生,看见他回来了,指了指放在桌子上的晚饭:“老师,您吃饭。”晚饭极其简单,碗里是刚刚熬好的玉米粥,两个窝窝头放在盘子里,还有一个盘子盛着腌制的萝卜干。他拿起窝窝头,把萝卜干夹进窝窝头里,然后用力挤压,把萝卜干挤到中间,他就开始啃着。他吃得很香,窝窝头的碎屑掉桌子上,也拾起来塞回嘴里。她蹲在屋外边,那边是靠山的一口泉眼,她在青石板上搓着衣服。月儿出来了,她有节奏的搓洗动作在月色中很优美。
③他走过来,蹲在她身边,用山药纸卷烟,片刻,一支自制的香烟卷好了,再掏出打火机点着。她放下手里的衣服,转过脸看他说:“老师,我明天就要回城了。这里还有什么需要的,我下一次来的时候给您捎来。”他凝视着天幕,深邃的夜空星光灿烂,山里的风开始有些凉意:“就是把城里的那些要扔掉的衣服再捎些来,你看看,这些孩子的衣服都破得不能再穿了。马上就要入冬,我想让他们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她看了他一眼:“我说的是您,以后怎么办?这里的教学点就要撤掉了。”
④他抬起头看着这所学校,学校在半山上,已经显得非常孤独,想了想说:“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她似乎想说什么,稍停了停后,说:“上级的意思是,让这些学生都去中心小学上学去。”
⑤他看着她。她也是从这里走出去的,也是他亲自送出去的学生,现在位居教育局的局长。她此次来,目的是想说服老师。她在这里待了几天,但不知道怎样开口,这里的学生已经把老师当自己的亲人。自己当年何尝不是这样?老师的腿就是为了背自己过河,摔倒弄伤的。她记得清清楚楚,那场暴风雨中,老师撑在水里,不让自己下来,咬着牙挣扎着蹚水。小河里流淌着老师的血液,从那以后,老师的腿就瘸了。
⑥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作为教育局长,她上任的第一天起,就是整合教育资源,把山里的孩子们送到城镇里上学。为了这个她认为最得民心的计划,她撤掉几十个教学点,这个也是最后要撤销的教学点。可是阻力来自老师——这是她的恩师。她决定亲自前来劝说,甚至已经给老师考虑好了,让他在教育局当传达室的值班保安。
⑦她来到这里,看到了二十年没有改变的教学点,还是老样子。教室比以前更破了,老师也苍老了许多,但老师还是那么激情澎湃地领着这里的娃们朗读课文。她来的时候,发现自己欠缺什么,她决定住下来,她很想改变这里的状况。她觉得自己的决定是正确的,在这里,她见到了送孩子们上学的老乡。老乡看见她回来了,篮子里装满山货,大家围在一起,问长问短。她是乡亲们的骄傲,大家聚在一起,回忆起她在学校时的往事。老师坐在一边,听着大家对她的称赞。她听着低着头不知道说什么好。是的,她是从这里走出来的学生,但是她给这里带来了什么呢?她很难开口说自己是来撤销这个教学点的。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
⑧可这是县委的决定,也是自己拍着胸脯打保票的,更是为了山里孩子更好的未来啊。她非常为难,看着恩师艰苦的生活,看到这座破败的学校,她流泪了。她第一次烧火做饭,第一次蹲下来搓洗衣服,这都是她能够为老师做的。可是,除了这个,她还能做什么?
⑨她离开这里的时候,老师送她经过那条小河。她缓缓地过河了,他依旧和平常一样,默默地目送她离开。
(选自《2017年中国微型小说精选》,有删改)
15.小说中的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答案】(1)关爱学生,甘于奉献:每天放学送学生离校;为学生争取过冬的衣物;为保护学生以致腿瘸;怕学生们上学不便坚持不撤点到最后。(2)坚守岗位,热爱教育:即使生活艰难也愿留在山区继续教书;即使学校破败、自己年老力衰,仍激情澎湃地教孩子们读书。(3)淡泊名利,甘于寂寞:吃的是玉米粥、窝窝头、腌制的萝卜干。一辈子当一位乡村代课老师,不图名不图利,为了学生默默地坚守到最后。(每概括出一点,并准确写出理由得2分,答出两点即满分。)
【解析】本题分析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考查整体把握文意的能力。分析人物的特点,可以结合人物所做的事情作分析,例如,这位老师二十多年前,在暴雨中背学生过河,弄伤了腿,此后腿残疾了。这表现了老师关爱学生,甘于奉献的品质。也可以从人物的言行举止中分析其特点,例如“
36
要撤就撤吧,最多我每个月少几百块钱,我还是留在这里,那些娃想在这里上学,我还会教他们”,老师的话表现了这位老师扎根山区,奉献教育的品德。还可以从人们对人物的评价里去分析人物的特点,如“这是大山里最后的教学点,他也是全县最后一位代课老师”,通过教育局长的话,衬托老师淡泊名利,甘于寂寞的精神。
16.简要分析文中划线句的作用。(4分)
【答案】环境描写,交待故事发生的背景,写出山村学校的破败与师生学习环境的艰辛。渲染出孤寂、无奈和悲凉的氛围,奠定情感基调,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小说中环境描写的作用大致有:①渲染营造某种氛围,为后边内容作铺垫。②交代人物身份,表现人物性格。③衬托人物心理。④象征和暗示。⑤交代人物活动场所。⑥展开、推动故事情节。“他回到学校,这里很安静,那棵核桃树上的老钟在秋风中微微摆动,几间破旧的教室窗口已经破落,钉在上边的透明塑料布被风吹得哗哗作响。”这段描写,“安静”的气氛,衬托老师的孤独,表现老师安于山区,奉献教育的精神,为下文教学点可能被撤销埋下伏笔,也为学生“她”劝他离开作了铺垫。“破旧”“破落”等,则表现了教学点的破败、师生生活艰辛。
17.这篇小说意蕴丰富,主题深刻,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1)表达了对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老师的赞美与歌颂。(2)提醒反思:决策部门决策时要充分考虑群众实际需求,不搞 “一刀切”。(3)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理解主题的能力。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意蕴丰富,主题深刻”的提示以及分值。文章讲述的是一位老师几十年在一个山里的破败的教学点代课的事情,而这个教学点即将撤掉。首先,作者赞扬了这位老师的精神,即在艰苦环境中默默坚守和奉献的精神。其次,“大家都说,如果没有这个教学点,去镇里的小学拼校,路途这么远,娃们都还小,要不在路上大人担惊受怕,要不在校里寄宿小孩受苦啊”,这说明撤销教学点,政策与群众的要求是有很大距离的,决策部门如何处理这样的矛盾,值得思考。再次,小说所反映的事实,现实当中到处都是,作者提出了社会生活中诸多愿景与现实冲突时的矛盾现状,启人思考。
18.小说结尾并未交待山区的最后这个教学点是否被撤销,你认为结果会怎样?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理由。(4分)
【答案】示例一:最后一所学校被撤销。山区的学校环境确实不利于学生学习和成长;“她”认为自己的做法是希望为曾经生活过的学校里的孩子和恩师谋福利:让孩子们享受到更好的教育,让恩师生活得更好;作为教育局长的“她”要落实县委的相关政策决定等。
示例二:最后一所学校没有被撤销。“她”感受到恩师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和执着;“她”住在山区时,在与恩师、乡亲的交流中感知到她的做法并不符合当地群众的实际需要;“她”为自己只是一厢情愿“整合教育资源”而不能为乡亲父老和恩师带去福利感到愧疚等。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意和创新构思的能力。教学的是否被撤销,应充分说明理由。被撤销的理由是:教学点太破旧,条件艰苦,教学环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政策规定。不被撤销的理由应是:学生上学路途太远,不安全;寄宿,孩子没有独立生活能力,不能照顾自己。答题时,可以先提出自己的观点,再根据课文陈述理由。
2.(2018·湖北黄冈)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29-32题。(14分)
爷爷的黄豆
王琼华
爷爷是染布的。他爱吃黄豆出了名。
在镇子西头,爷爷十七岁那年刷刷地架起了好几口大染锅。这吃饭的手艺是“偷”来的。爷爷从小喜欢跑进大染坊找老板的儿子玩耍。有时老板的儿子跟私塾先生念书,爷爷便蹲在一旁,直愣愣地盯着热气腾腾的大染锅。爷爷蹲着看染布时,就从兜里摸出几粒炒熟的黄豆塞到嘴里嚼,这样一蹲就是一两个时辰。“呆瓜!”染布师傅往往这么笑话爷爷。当爷爷染出第一锅布时,大家才知道爷爷并不呆。
那年,家里遭了大灾,爷爷架起几口大锅开始染布。开业那天,镇子里所有人都听到爷爷一边敲锣一边喊话,开张头半个月染布不收钱,染坏了一赔二。爷爷没钱请帮工,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当爷爷嚼完三四把黄豆时,青布便染成了。青色衬着爷爷额头的汗珠,沉稳得像傍晚袭来的夜幕。
后来,爷爷的技艺越来越精湛,生意越做越大。于是,成了镇子里最大的染坊。那名声像染布匠拿搅锅棍敲锅一样,咣咣当当响得很。在嚼着一把又一把黄豆时,爷爷兜里也开始响着咣咣当当的银元声。
有了钱,除了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还娶了奶奶。
在我的记忆里,爷爷一谈到自己就笑呵呵,一谈到父亲就唉声叹气。
36
闲时,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像在咀嚼他的一生。他说,父亲是一个“倒钱筒”。父亲是爷爷的独苗,奶奶宠着他,惯着他。听爷爷说,父亲才十岁,就开始进大烟馆。没钱,就赊账。烟馆老板拿着赊账本来讨钱时,爷爷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父亲就像一棵荒野的树那样疯长。
我十岁那年,三天三夜,父亲跟人赌输了。大染坊被抵了赌债。那一天爷爷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
搬出大染坊时,爷爷习惯性地掏出黄豆,迟疑了一下,爷爷这回没有把黄豆塞进嘴巴,而是把黄豆一路撒在地上。
没几年,爷爷病得不行了。父亲依然整天不着家,爷爷的安危只是他耳边刮过的一阵微风。
临终前的那个晚上,爷爷示意我到他跟前,他手中攥着一个小布袋,打开来,是些黄豆。昏暗的灯光下,豆子显得金灿灿的,爷爷说,这辈子只剩下这点黄豆了。他的声音很轻,连他旁边油灯的火苗都没有动一下。他颤巍巍地拈出一颗豆子,习惯性地放入口中,又想嚼它。不知是黄豆太硬还是爷爷老了,牙口不行,他没嚼动,又把豆子放入袋中。
他叹叹气,说这辈子就爱这黄豆,人走了带上它,也算来这世上留个念想。他慈爱地对我说,如果你长大了真活不下去,可以再到爷爷这里来拿这黄豆吃。不过,你要是争气,最好就别来扰我了。他语气中满是沮丧。
我愣愣的,不太明白,点了点头。
第二天早晨,爷爷走了,手里紧紧攥着那小袋嚼不动的黄豆。邻居帮忙葬了爷爷后,父亲才回来。没人怪他,他在邻里眼中只是一个能够看得见的影子。
父亲长号着,声音凄厉,如同塌了脊梁。大家都知道他为什么哭。整整两天两夜,他雇了好几个人把小院子掏了一遍又一遍,最后连瓦背也全掀掉了,还是没有找到传说中爷爷那几坨金子。他疯了。
后来,一个金匠跟我说爷爷确实有几坨金子。不过,爷爷临终前偷偷让他把它们打成了一颗颗金珠子。
我蓦然明白,爷爷那小袋黄豆是什么了。爷爷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
这笔活命钱,我一直没有拿,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
现在我有了自己的企业,人们称我是什么“著名企业家”。不久前,一次慈善大会上,我说了,死后捐出全部财产。
为什么这么做?有记者问我,我一时语塞,眼前浮现出爷爷那小袋最后的黄豆。
(根据王琼华《最后一碗黄豆》删改)
29.下列对这篇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方式叙事,叙写了祖孙三代人的人生故事,语言平实,感情真挚,情节发展脉络清晰。
B.小说中的“父亲”赌钱输掉染坊,“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表现了“爷爷”对生活彻底绝望的心情。
C.小说中的“我”明明知道金珠子在哪里,但他坚决不取用,这与“父亲”的所作所为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D.作者综合运用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尤其擅长于捕捉典型的细节,将人物个性刻画得鲜明突出。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和表现手法的分析。解答的时候,先要整体阅读全文,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明确主人公,主要事件。然后逐项比对,找出不正确的一项。B项中小说写“爷爷”搬家那一天“没有嚼他的黄豆,唉声叹气,一脸乌云”,反映出“爷爷”对儿子败家异常气愤和痛苦的心理,“对生活切底绝望”错误,根据后面爷爷对“我”说的话和做的事可以看出这句话是错误的。
30.小说中画横线的语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从结构和内容两方面加以分析。(4分)
【答案】结构上:这一段是个过渡段,起承上启下的作用。内容上:这一段是全文叙事的转折点,上文与爷爷创业的成功,下文开始写到父亲,写了父亲的败家给爷爷带来的伤痛)。
【解析】本题考查对段落作用的分析。针对这个考点,要结合该段落的位置,从结构和内容两个方面来分析。就题目中划横线的语段而言,单句成段,位置在文章中间,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在内容上,横线前主要是叙述爷爷创业的成功,由本语段转入重点叙述父亲,写父亲如何败家给爷爷带来伤痛。
31.结合全文,请简要分析“爷爷”的个性特征。(4分)
【答案】①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他“偷学”染布,无师自通,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善于经营,生意越做越大。②吃苦耐劳,勤奋苦干。他刚开染布坊,没钱请帮工,全靠白己挥汗如雨地苦干;③生活简朴,专注执著。他有了钱仍旧过普通人的生活,只是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他对生意过于专注执著,忽视了对于儿子的教育。④
36
慈爱温和,内心坚强。他经常跟孙子聊天,希望孙子“争气”,临死给孙子留“活命钱”;他对溺爱儿子的妻子、败家的儿子尽管失望,对生活并不绝望。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个性特点的分析。要分析人物个性特点,就要着眼于文中对人物的描写,尤其是对人物细节处的描写,如动作、语言、神态和外貌等方面的描写。从人物的言行中分析人物的个性特点。概括的词语一定要准确,结合好文章的相关内容。如开头写爷爷“偷学”染布,而且技艺越来越精湛,可见其“聪明好学,技艺精湛”。从“自己把麻绳往肚子上一勒,一把黄豆往嘴巴里一塞,一边香甜地嚼着,一边搅动大染锅”的动作描写,可见其吃苦耐劳,勤奋苦干的个性特征。从他有了钱,“每天有滋有味地多嚼几把黄豆”的动作描写,可见其生活的俭朴。从“爷爷经常是一边慢慢地嚼着黄豆一边跟我聊天”,还“给我留了一笔活命钱”,可见其慈爱的个性,对生活还没有绝望。
32.小说中说“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远比那些金珠子还要金贵”,“爷爷给予我的财富”具体指的是什么?请写两条你读这篇小说所收获的人生感悟。(4分)
【答案】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指的是精神财富,具体指爷爷的精神品质对我的影响以及爷爷的人生经验和教训给我的启示,尤其是对物质财富要有清醒认识。
人生感悟:①精神财富的传承比物质财富更为重要,精神的力量才能真正改变人生;②幸福生活靠自己的奋斗得来的;③真正的爱不是溺爱,是要帮助他树立正确的价值观,重视精神品质的养成;④单纯的物质财富并不会让人幸福,相反可能带来生活中的不幸⑤人的健康成长需要长辈的正确教有、引导。⑥人要善于吸收经验教训,成就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就这篇小说而言,前面叙事,后面在取舍中暗含文章的主旨。这两问有一个递进关系,先要明确“爷爷给予我的财富”肯定不是物质财富,那肯定是精神财富。“精神财富”的内涵主要从与“我”聊天、咀嚼人生以及临终嘱咐中概括出来,要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出具体是怎样的精神财富。在此基础上,回答第二个问题谈人生感悟就很方便了。紧扣扣文中“爷爷给予我的财富”,来谈“精神财富”在人生中的重要性。
3.(2018·山东烟台)
坑
①他下了摩托车,蹲下身子久久盯着柏油路面上的那个坑,底部残留着碎石子和前夜下的雨水,坑像被一口撕咬下来似的,他的心隐隐作痛,不觉皱缩着眉头,直到对面的村口传来“突突”的马达声,他才跨上摩托车,逃一般的飞驰而去。
②“怎么到现在才回来?指望你把花生种下,天天都这样。”妻扛着锄头从暮色里走了出来,一脸不高兴地问。
③他把摩托车上的电钻、工具包拿下,脸偏到一边去躲开妻的目光,自顾往家里走,丢下一句道:“不都到现在回,你以为打工想几点就几点?”
④“咦!你长脾气了!”妻在身后盯着他说,他的后背冷飕飕的。
⑤“酒也不喝了,变了你!” "吃晚饭的时候,妻把一口饭塞到嘴里,怀疑地盯着桌上的一瓶啤酒,还是忍不住说。头顶上是一只晕黄的白炽灯,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 a 道:
“饭都堵不住嘴吗?吃饭。”
⑥“肯定有问题!”妻断言道,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
⑦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 b 道:“烦不烦?吃个饭也不安神,你到底想怎样?”
⑧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可是妻没有,客厅里传来碗筷碰触的拾掇声,他把自己隐匿在了卧室的黑影里,一动不动,大气也不敢出一下。
⑨昨晚,他帮一个住户安装好最后一盏电灯后,天已经黑了。住户热情地邀他喝一杯,他也只喝了一杯啤酒,就往回赶。天上下着小雨,当路过有坑的那条路时,他虽刻意避让着,但还是碾了进去,车轮一偏,自己就被摔了出去,也带倒了路旁的一个黑影,黑影倒在地上“哎哟!哎哟!”呻吟着,他魂都散了,跌跌撞撞地爬起来,扶起车子,就一路急驶而去。
⑩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他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
第二天清早,他红肿着眼骑车出门了,拐向了那条有坑的村路。一家小超市坐落在村
路旁,他径直走了进去,掏钱买了一包烟,问:“老板,前天这前面的省道上是不是发生了一起事故?”店主摇摇头说:“没听讲啊!”“前天晚上,八点多。”他提示道。店主就朝外叫道:“李婶,你听没听说前天晚上前面发生了一起事故?”
36
李婶进来说:“什么?——哦!好像张木匠前天夜里被人撞了一下,那人跑了——” “张木匠人呢?严不严重?”他 c 问。“那我就不知道了,老头子昨天才被儿子接走了,好像到武汉儿子那去了。”
他眼神垂到脚面上,半天抬起说:“你有没有他的联系方式?我是水电工,他要我昨天过来修电路的,拜托。”害怕他们怀疑,又补充。店主犹疑地还是瞄了他一眼,拿出手机,翻看着报了一组号码。
他走了出来,面前是一大片广阔绿油油的田地,有暖风拂动。他拨通了张木匠的电
话:“喂!您好!你是张木匠吗?”一个苍老的声音说:“你是谁?”
“我是——”他试探地说。
突然电话里传出一个年轻人的声音:“是谁?爸,陌生号码,骗子,挂了!”
电话里就响起了一连串“嘟嘟”声,像是水煮沸,他被热水煎熬着,脸寡白着。他痛恨自己,鼓起勇气再拨电话,一连串说:“我就是前天撞了你的人——”
“什么?没事,只是破了一点皮。”对方哈哈一笑,“嗯!”就像是一块石头掉进水里,他喃喃道。
他买了水泥,骑着车带了黄沙,停在了坑旁,拌好,填在了坑里,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了。 。
(文章有删改)
19.将下面短语填入文中a、b、c空白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2升)
①涨红着脸 ②瓮声瓮气 ③梗着脖子
A.①②③ B.②①③ C.③②① D.②③①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选词填空的能力。通读全文,根据人物撞人后的心理发展过程,结合a、b、c三个空白处的上下文语境分析后,明确:a处,他刚撞人逃跑,做了违背良心的事回到家,妻子说他“长脾气了”“变了你”,用怀疑的眼光看他,而他“把自己的脸藏在碗里”,表明此时他带有羞惭、逃避的心理,所以用“瓮声瓮气”合适。b处,妻子的义正辞严“你肯定有问题”,此时他“他哆嗦了一下,把饭碗往桌上一顿,额头上出现了细密的汗珠”,表明他有被揭露后的懊恼,此时与之对应的是“梗着脖子”的狡辩。C处,写他去打探被撞者的消息,有对被撞者伤情的极度担心,又怕暴露身份,所以用“涨红着脸”,写出他的担心、紧张。由此确定,答案选D。
20.第⑩段划线句“卧室的灯突然被点亮,像一只蚊虫叮在眼皮上”“叮”字写出了主人公“他”
的心理。(2分)
【答案】恐慌不安(大意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词句、探究人物心理的能力。研读第⑩段,探究划线句的上下文语境,结合上文“如果妻再逼问,他恐怕就会完全交代了”和第⑨段对往事的回忆,以及第⑩段中“咬牙一动不敢动,担心眼睛轻微地眨动,秘密就会炸开,被暴露在灯光下,又喷泉般涌了出来”,由此确定“他”此时的心理犹如惊弓之鸟,处于秘密害怕被揭穿的极度恐慌不安中。
21.下面对小说解读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小说开头部分即描写主人公自责苦恼的情状,设下悬念,引起读者的好奇心。
B.第⑥段写妻子“像一个义正辞严的法官”,是为了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
C.第段中的破折号可以看出“他”迟疑、犹豫的心理。
D.題目“坑”一语双关,既指路上的坑,也指主人公起初逃避责任时人性上的“坑”。
【答案】B。
【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分析开头段作用、赏析关键词句、分析标点符号作用、理解标题含义等能力。A项,“久久盯着”“隐隐作痛”“皱缩着眉头”“逃一般的飞驰而去”等神态和动作、心理等描写,流露作者自责苦恼的情感,同时设置悬念,让读者感到好奇,心头涌起诸多疑问。B项,探究该句的上下文语境,我们知道此时“他”带着撞人逃逸的秘密回到家,内心害怕被揭穿,所以妻子的猜测“肯定有问题!”让他羞惭惊恐,所以他觉得妻子像法官。但行文妻子始终不知他撞人逃逸的事实,所以“突出妻子的威严和正义”的说法不恰当。C项,探究第段的破折号,从“他试探地说”和打电话交流的对象为被撞老人,以及对被撞老人情况并不知晓的实情,可以确定他此时的心境是想赔偿老人、还清良心债,又怕老人伤得重,且老人会找他算账,所以“迟疑、犹豫”。D项,通读全文,结合主人公的经历和表现,结合最后一段“等坑被磨平,他才直起腰,撕裂的伤口也被填上了”,确定“坑”
36
有两重含义,既是实指也是虚指主人公人性上的缺陷。
22.在文章最后一段空白处,补写景物描写的句子,使之符合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3分)
【答案】示例:远处,如镜面般湛蓝的天空平展展地延伸着。(不符合人物心境,不得分;符合人物心境1分,语言流畅有文采2分)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补写结尾句或景物描写句的能力。此处的补写离不开语境,此时主人公弥补了自己肇事逃逸造成的后果,路上的坑也填平了,内心的负担放心,他的心里应该是轻松愉悦的。所以补写的景物也应该把人物的这种心境表现出来。比如蓝的天、白的云、唱歌的鸟儿、莎啦啦唱歌的树等都可以,注意所补写的景物与人物此时的心境一定要相符合。
4.(2018·湖北荆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两张纸条
那天,我妈骑三轮从外面回来,一进门就说,她遇着好人了,坐在沙发上,还自顾自絮叨起来。
当我听见她说“那人把我的三轮碰歪了”,我这才把头转向母亲,发现她衣服上粘满尘土,这儿一片,那儿一片。我妈却仿佛捡了大便宜似的,滔滔不绝。
“马路上一个人也没有,他原本可以不管我的,他却刹下车子,跑过来扶我,问我摔坏了没有。我踢蹬踢蹬腿,再甩甩胳膊,说,没事儿,走吧。他仍然不走,非让我走几步。确定我真的没事后,又把我搀到车上,说,骑上去试试,看车摔坏了没有。
你说一个大男人家怎么婆婆妈妈的,我都觉得啰嗦了,推开他说,快走吧,我也该回家做饭了。说完,我蹬起三轮就走了。哪承想,他又追了上来,塞给我一张纸条,他说纸条上是他的手机号......”
这时,我忙不迭地问我妈,纸条呢?我妈说人好好的,要它做什么。说完,站起身来就往厨房走。我妈突然哎哟一声。我问怎么了,她朝我摆摆手说,没事儿。可是,第二天,我妈就起不来床了。
我把我妈送进医院。当我把做B超、CT等检查单拿给医生时,医生说得马上做手术。
我在办理住院手续一边不停地埋怨母亲,狠狠地想,一定把那个“好人”找出来。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我的火气蹭蹭往上蹿,逼着我妈找出那个写着手机号的纸条。我妈迟迟疑疑地说,想不起来了,一边不停地在各个衣兜里摸索起来。我妈突然颤抖着声音喊,找着了。真是苍天有眼。
我用发颤的手指按下那个号码。关机。一连几天,这就是您老人家遇见的好人?
我妈却仍然为那人辩护说,兴许人家手机没电了呢。但明显没了底气。
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但我不敢再埋怨我妈。这件事情以后,她在我面前像个犯人似的,一天到晚大气都不敢喘,让人心疼。
出院后的一天,我家门铃响了,我开门一看,一位头发花白,脊背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未等我开后询问,母亲急慌着把他让进屋里。
他吞吐吐地说,家里出了点事儿,一直脱不开身……
我明白了,打断他说,您啥也别说了,十万元的住院费。
我妈忙打圆场:你是怎么找到这里的?他说,那天您走后,我不放心,悄悄跟着,您进了家门才再开。他忽而把头转向我说,您请假照顾大娘单位要扣钱的吧,一并算到我头上。
我妈接过话说,这可使不得,要不这样吧,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再说,那天要不是我急着曰家做饭,也不会……
他说,这钱怎么能让您拿呢?稍作犹豫,他不好意思地接着说,我一下拿不出这么多,我先给您打个欠条行不行?您放心,我一定尽快还清。
我没好气地说,又来一张没用的纸条?
他的脸腾地红了,说,对不起,那天我于机丢了,换了新号。
说完,他一瘸一拐地走向书朵,准备给我打欠条,他注意到,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于是,提起裤脚,坦然地说,两条假腿,车祸中没的,撞他的人跑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节)
18.文章中,随着情节的发展,“我”的心理发生了五次变化,请根据示例进行概括。(3分)
(1)冷淡 (2) (3) (4) (5)纠结
答案:焦急 埋怨(抱怨) 愤怒(生气)
36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心理。妈妈回家后自己唠叨遇到“好人”。“我”没有插话,写出对妈妈说的这件事的漠不关心;妈妈住院后,焦急地寻找“好人”留下字条后;找到字条后,因为电话打不通,所以,“我”抱怨妈妈放走那个人;“我”认为那个人是故意留下假的电话号码,来欺骗母亲,对此非常气愤。
19.结合语境,品味下列语句。(4分)
(1)那天是个很好的天气,然而,阳光有多明媚,我心里就有多阴晦。
(2)一位头发花白,脊分略为伛偻的大叔,手里拎着着一口袋水果,拘谨地站在我家门前。
答案:(1)运用反衬(或对比)的手法,表现了我在母亲车祸后,既心疼母亲,又愤怒被人欺骗的郁闷心情。
(2)通过肖像(或外貌)描写,表现大叔生活困难,处境不如意,暗示他诚信,善良的性格特点,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赏析。(1)母亲被撞伤住院花费了不少钱,按照撞人者留下的电话号码,却打不通电话,所以“我”感到心情沮丧,气愤。母亲因为放走了撞人者,给“我”增加了经济负担,所以感到自己愧对家人。母亲的心理更增加了“我”对撞人者的气愤,所以,“我”的心情变得更糟,文章为了突出这种心情,用天气进行衬托。
(2)大叔因为手机丢失,所以“我“的电话没有打通,他没有推卸责任,而是在母亲出院后主动看望,这句话描写了大叔的头发,脊背佝偻等外貌特征,从外貌上看,年纪很大,生活艰难,经济拮据,但他能主动上门承担责任,可见其精神品质高尚,同时,通过这一举动,引出下文对他本人被撞经历的续写。突出其能以己推人,诚实,善良的品德。
20.从全文看,以“两张纸条”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①标题新颖别致,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线索作用,纸条贯穿全文,由“失号码条”到“得号码条”,最后“打欠条”,使文章结构连贯,一步步推动情节的发展。
③刻画人物形象,正是通过这两张纸条的展示,揭示大叔诚信、善良的性格。
④深化文章主题,大叔作为车祸的受害者,反而始终坚守诚信的美德,发人深省。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题目的理解。文章以“两张纸条”作为标题,能够引发读者对两张纸条内容的猜测和联想,引发读者阅读兴趣。同时这两张纸条一个是“电话号码条”一个是“欠条”。前文围绕着第一张条来写,后文大叔登门看望,引出第二张条,两张纸条贯穿全文,是文章的线索。通过把“手机号码条”留给被撞者,写出大叔的诚实与善良,通过“欠条”看出大叔用于担责和诚信的品质。文章结尾通过写大叔被车撞后,肇事者逃跑,从侧面突出了大叔推己及人,即使自己暂时没有能力承担巨额的医疗费,但也要写下欠条,日后偿还,写出大叔不推卸责任,坚守诚信的美德。
21.小说以省略号结尾,给人以意犹未尽之感,如果将情节补充完整,你认为“我”还会要求“大叔”还钱吗?请作出选择并简要说明理由。(5分)
答案:示例1:不会。结尾处既点出了大叔同样是车祸受害者、生活十分困难的事实,也通过“有意无意”这一神态描写,暗示了“我”态度的变化。“我”放弃让大叔还钱情节的补充。更能表现出对善良、诚信美德的褒扬。
示例2:会。从全文来看,“我”的家庭并不富裕,十万元并不是个小数目,情节中也有“母亲”“一人摊一半”的暗示,而且“我”的态度一直比较恶劣。通过要求“还钱”这一结尾的补充,更能流露出对当下社会伦理道德日益沦丧的忧虑与反思。
解析:本题考查开放阅读能力。主观性试题。回答“会”与“不会”都可以。但要写清楚理由。(1)如果回答“不会”,可以从对大叔的外貌描写推测出他的经济状况不佳,无力偿还这笔钱,可见“还钱”是不符合实际的角度分析。“我有意无意看着他不太自然的走姿”写出“我”对大叔的由“恨”到“同情”的心理转变,随着“我”心理的转变,也不会让大叔还钱。同时从文章主题来看,这样做更能表现出对诚信美德这种社会正能量的肯定,突出文章的主题。(2)回答“会”。可以从“面对一笔不菲的费用”看出这笔医药费对“我”家来说很多,“我”家无力承担,而且,文中母亲说“十万,咱们一人摊一半”,“我”自始至终对大叔没有好的说话语气与态度。通过要求“还钱”,通过写“我”的自私冷漠,写出对社会伦理道德沦丧的忧虑。
5.(2018·江苏无锡)赵三贴
刘剑飞
①清末民初,谯城南门里有一赵家正骨堂,主堂大夫姓赵,擅接骨,尤擅配制膏药,人称“赵三贴”。
②
36
这赵三贴长得白白胖胖,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可甭看其身胖体拙,手上功夫却是了得,碰到有人伤筋断骨找他来,他笑眯眯看着对方,伸出胖手这么一摸,里面怎么回事,立马心知肚明。而后,谈笑间,趁人不备,忽而双手如电,分抓断骨两端,一推一送一按一揉,但闻咔咔几响,不待那人喊疼,断骨就已接上。随即,再往伤处敷一贴膏药,上两块夹板,就算完事。临走时,照例给伤者另拿两贴膏药,嘱咐好七天一换。回去了,不出二十一天,伤处自愈,准能行动如常。人们无不啧啧称奇,于是送他绰号“赵三贴”。
③有一年,镖局的杨镖头外出护镖,路遇悍匪,被打得四肢齐断、奄奄一息。看了几个大夫,均是摇头叹息。后来找到赵三贴,接上断骨,贴了膏药,到了一个月头上,就能打拳练棒了。杨镖头很是感激,花重金为赵家正骨堂做一牌匾,并请书法名家题写了“赵三贴”三个大字。自此,赵三贴名声更盛。
④自古道:同行是冤家。在城北也有一家治骨伤的老字号,主家姓孙,人称“孙接骨”。自从赵三贴名声大盛后,这孙家的生意就日渐冷清。孙接骨就恨上了赵三贴,逢人便讲赵三贴是江湖野医,根本不懂接骨续骨之正法。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
⑤一日上午,赵家正骨堂突然闹嚷嚷抬进一个伤者。这人正是街面上的一个混混儿,名叫马三。但见他左脚低垂,小腿红肿,显然是左小腿骨断了。
⑥正位,接骨,贴膏药。正当赵三贴准备上夹板时,马三吸溜着嘴,阴阳怪气地道:都说你赵三贴擅接骨、膏药神,马爷我这腿,你确保能接好吗?
⑦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一贴正骨、二贴生肌、三贴闭合,不出三七二十一天,定能让你走路。
⑧呵,好大的口气!马三一撇嘴,到时我这腿要是不好,可要砸你的招牌!
⑨赵三贴就知道是遇上找碴的了,轻笑一声,不再多言。
⑩二十一天后的下晌,十多个无赖抬着马三,骂骂咧咧地闯进赵家正骨堂。
⑪一进门,马三就指着赵三贴大骂,你他娘的什么赵三贴?说什么二十一天准能行走,现在你给我睁眼瞧瞧,老子的腿接好了吗?
⑫赵三贴一愣,走上前细看马三的伤处,但见左腿依然红肿,一只脚无力地垂着,竟是没接上!待伸手去摸断骨的部位,不禁心中一惊,豆大的汗珠顺额头流下。
⑬弟兄们,给我砸!马三一声喊,众无赖早已跑出堂外,摘掉写有“赵三贴”的那面牌匾,稀里哗啦,一通猛砸。
⑭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抄起一把大扫帚,慢悠悠地清扫地上的碎匾。
⑮再说孙接骨,听说赵家招牌被砸,高兴得又是放鞭炮又是换匾,发誓要研制一种骨伤新药,盖过赵三贴。
⑯转眼到了第二年春天,孙接骨带着徒弟,去城西六十里的龙山采药。孙接骨从崖上摔下,竟硬生生把脊椎骨给摔折了。其徒弟再三施救,也没能将他的断骨续上。正当孙家人哭天抢地、一筹莫展时,赵三贴竟背着药箱,上门治伤来了。
⑰经此一事,孙接骨是又惭愧又感激。伤愈后,在芍香楼订一桌酒席,答谢赵三贴。席间,孙接骨说起当年马三找碴闹事,砸赵家的招牌,皆是他花钱收买,幕后指使的。
⑱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当初马三的断骨本是齐碴,伤在膝下四寸;第二次再来找我,断的却是斜碴,伤在膝下五寸,显然是外力挫伤所致。而细观挫断其腿骨的手法,正是你孙家的分筋挫骨手。只是,当时有些震惊,这生生将人闭合之骨再次挫断,也未免太有违医道了!
⑲喝了一口酒,赵三贴又道:其实,孙兄不知,我们行医之人,招牌不在店门,全在病人的心里。故此,你虽让人砸了我的招牌,却无法砸去病人对我的信任。
⑳一旁的孙接骨,早已听得又羞又愧……
16.本文主要写了与赵三贴有关的四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他三件事。(3分)
①
②
③
④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
【答案】①赵三贴为杨镖头接骨,杨镖头赠匾。②马三受孙接骨指使找碴砸匾。③赵三贴主动上门为孙接骨治伤。
【解析】本题考查梳理内容、概括事件的能力。先通读全文,围绕事件,划分层次,排除已知条件,仿照给出的例子,概括事件答题即可。围绕赵三贴与他人的关系分析,明确第③段写赵三贴与杨镖头之间的故事,主要包括接骨、赠匾。第④到段写赵三贴与混混马三之间的关系,结合下文看,这与孙接骨的指使有关,主要包括找碴、砸匾。第段到最后,写赵三贴与孙正骨之间化解恩怨的故事,包括主动上门接骨、答谢说出真相。但本题目的第④条已经概括了“孙接骨伤愈后答谢赵三贴,说出真相”,那么抛却这段内容,上面应该概括的是“主动上门接骨”部分。梳理到这里,按照“人物+事件”的思路概括事件答题即可。
36
17.赏析第②自然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比喻,动作描写、视听结合,生动传神地写出了赵三贴接骨动作的麻利娴熟,表现了他医术的精湛。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关键句的能力。先确定赏析角度,该句“双手如电”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分抓”“一推一送一按一揉”运用动作描写,“双手”“一推一送一按一揉”调用视觉描述,“咔咔几响”调用听觉描述,总之描写的对象都是赵三贴给人接骨的过程,从中能够感受到他“动作的麻利娴熟”,更能体会到他的医术精湛。
18.阅读全文,简要概括赵三贴的性格特点。(4分)
【答案】乐观随和;宽宏大度;自信淡定,正直善良。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人物形象特点从事件中来,从人物描写中来,从关键词句中来。行文写了赵三贴几次“笑”,第②段“又终日爱笑,活脱就是庙里的弥勒”“他笑眯眯看着对方”,第④段“三贴听到传言也不生气,依然乐呵呵地配药接骨”,第⑦段“赵三贴淡然一笑,不紧不慢地道”,第⑨段“轻笑一声,不再多言”,第段“赵三贴也不讲话,脸上依然带着笑”,第段“赵三贴一笑,这事你不说我也知晓”,由此可见赵三贴的“乐观随和”“自信淡定”,再结合赵三贴对待马三找碴、砸匾,对待孙接骨背后指使、恶意竞争,主动为孙接骨疗伤的做法,提炼出赵三贴“宽宏大度”“正直善良”的特点。归拢这几条概括答题即可。
19.说说第⑲自然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答案】行医之人不能追求牌匾等外在的形式或虚名,应该依靠高超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去赢得病人的信任和尊重
【解析】本题考查提炼关键句含义的能力。结合上下文语境,分析该句的含义,明确:招牌虽然被砸,但是赵三贴并不慌张,他更重视“病人的心里”的招牌,结合下文看,这块“招牌”叫“信任”,而从全文赵三贴对待马三、孙接骨的表现看,赵三贴是个医术高超、医德高尚的医生,他赢得了其他病人的尊重和信任,最终也赢得了孙接骨的尊重和信任。综上来看,从行医之人不追求外在形式或虚名,重视医术和医德,赢得病人信任和尊重角度概括答题即可。
6.(2018·湖南怀化)小说阅读(16分)
十八岁那年的单车
①十八岁那年,李卓看到别人骑着单车跑来跑去,十分羡慕,吵着要母亲买一辆,父亲横着眼说:“别做梦!有本事自己去买!”
②李卓发了一个月脾气。母亲心疼儿子,就买了一辆旧单车,在一个夏日的午后推回了家。李卓骑上单车就跑,天天呼朋唤友,在集镇上闲逛。只有在外面没处混的时候,他才会回家,迎接他的自然是父亲铜铃般的眼珠子。李卓把他爹当空气,吃完饭,跨上单车又风一样飘走了。
③那一天,李卓没有骑车出门。单车在墙角拧着脖子,父亲越看越来气,举起一把锄头,攒足力气砸了下去。单车散了架。
④“你──”李卓正从外面回来,抄起一根扁担,横在父亲面前。母亲赶紧跑过去夺下了扁担。
⑤父亲本来体弱,这回又气又恨,病倒了。
⑥第二天,李卓在埋头收拾衣服,母亲惊诧地问:“你要干啥?”“你别管。”李卓头也不回, ,走了。
⑦“有本事你就别回来!”病床上的父亲吼道。
⑧李卓走后,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
⑨李卓真的有半个月没回家了。母亲急了,找男人吵。父亲便四处打听李卓的下落。
⑩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
⑪两个月后的一天中午,母亲在打盹,听到屋里有响声,睁开眼。儿子正打着赤膊一门心思地擦着一辆新单车。父亲斜着眼看他,他装着不知道。
⑫母亲万分高兴,跑到厨房打了一大碗溏心鸡蛋。李卓吃着鸡蛋,母亲在一边说:“这次你爸的病一直不见好,今天你把他驮到医院看一下吧!”
⑬李卓不作声,站在单车旁,低头摸着崭新的龙头。父亲不愿意,母亲硬把他推到单车边,架了上去。
⑭李卓在前面使劲蹬车。父亲紧紧地拽着座凳下的立杆。父子俩你不理我,我不理你。走了一程,父亲手一松,就从单车上掉下来了。
36
⑮李卓两条长腿支挺了车,不耐烦地说:“又怎么了?”
⑯“我不走了。”父亲说,“你这辆车是哪里弄来的?借的?偷的?抢的?”
⑰“关你什么事!”
⑱“我是你爹!”
⑲“起来!”
⑳父亲没动。
“不起来拉倒!”李卓按了一把车铃,“叮铃铃——”跑了!
父亲爬起来,拍拍屁股,看见李卓又把单车骑回来了。
“我说单车是给人家搬砖挣钱买的,你信不信?”李卓的口气缓和了一些。
父亲看了看儿子,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这还差不多。”他嘟哝了一句,就往单车上坐。儿子伸手拉了他一下:“我要冲了,你抓牢。”
父亲犹豫了一下,伸出手环住了儿子的腰。李卓身体一震,顿了一下,脚下一蹬,单车就飞跑起来,身后留下了一串清脆的车铃声……
21.小说以“ ”为线索,情节生动,请根据故事的情节在横线处填写恰当的内容。
故事情节:母亲购买旧车—— ——李卓挣钱买车—— (3分)
【答案】单车 父亲生气砸车 父子骑车看病
【解析】本题考查线索、情节的梳理归纳。这篇小说的标题中已经透露出线索的信息,就是“单车”;对于情节的归纳要找出文章内容的起止,题干中“母亲购买旧车”是①②两段,接着③至⑤写的是“父亲生气砸车”,后面的内容写的是“李卓挣钱买车”和“父子骑车看病”,内容虽然交织在一起,但不难辨别出来。
22.填入第⑥段横线里的句子,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3分)
A.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B.冒着冷丝丝的寒风
C.迎着雾蒙蒙的细雨 D.踩着金灿灿的落叶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的连贯。答题时注意联系上下文,结合语境,把四个选项放进横线处,斟酌最符合要求的答案,根据下文“脸和胳膊都晒得黑黝黝的”透露的信息分析,答案应该是“顶着火辣辣的太阳”。
23.文章第⑧段与第⑩段都写了 和 的内容,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4分)
【答案】答案示例:情节: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用意:这些重复动作蕴含着父母对儿子的牵挂,突出了对孩子的爱:也为后文父子矛盾的解决做了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的筛选和写作技巧的运用。答题时要反复阅读两个段落,找出相互重合的内容概括出来。第⑧段中“母亲每天晚上都会把李卓的饭留在锅里。半夜,父亲起来喝水,总忍不住揭开锅盖看看”与第⑩段中“母亲依然每天都给李卓留饭。父亲依然每晚都揭开锅盖看一眼”可以归纳出“母亲留饭”和“父亲揭开锅盖看”两个动作。然后分析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即流露出父母对李卓的疼爱,可以联系上下文来分析。
24.你认为文中的李卓是一个怎样的人?(2分)
【答案】叛逆、吃苦耐劳、有骨气、不善言辞内心却关心父母的人。(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概括。答题时要联系文本,从人物的事迹中归纳人物的性格特点,从李卓离家出走可以看出他的叛逆,从李卓搬砖挣钱买车可以看出他的吃苦耐劳,有骨气等,答题时注意要全面,从不同角度归纳。
25.细读第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说说结尾的妙处。(4分)
【答案】①“环住”体现了父亲对儿子的认可,父子隔阂的消除;②身体“一震”也是内心的震动,表明李卓体会到了父亲的信任与关爱;③“清脆的车铃声”渲染了父子和好带来的愉悦。④结尾含蓄而巧妙地表现了主题:一个曾经叛逆的少年在父母的关爱和生活的磨练中获得了成长。(答对两点即得满分)
【解析】本题考查语段的表达作用。答题时要注意联系加点词语,先分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如“环住”说明父子二人之间的隔阂已经消除,“一震”是内心的震动,说明李卓感受到了父亲的信任,“清脆的车铃声”这是父子二人和好如初之后的愉悦声音。然后再看看结尾段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围绕结构、内容两个方面。通过对文本的把握可知,本文结尾段主要是在内容上起到点明主旨的作用。
7.(2018·新疆乌鲁木齐)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 13~17 题。
我念出了那张纸片
佚名
36
①上高中的时候,学校搞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要参与课题研究,每个人都要提交想法。我们的负责人是个地理老师,她让我们在纸条上写自己好奇的问题。
②高一的我叛逆自负,觉得这些东西十分无聊,也觉得全世界就自己最厉害,相当痛恨应试教育,觉得学校这种地方,实在承载不了我的才华。所以,就像是恶作剧一样,我写的问题是,“为什么我积木搭得这么好,学校却不开积木课”。我胡乱地写完,把纸条交上去,然后微眯着眼睛,不再理会教室里的一切。
③那是我和她的第一次见面,可我永远忘不了她读到我的纸条时眼睛里忽然泛出的光,然后,她说话了:“谁是李云飏?举个手好吗?”我睁眼,举手。“我觉得你的想法很棒。”她微笑着,认真地说。
④那天课上过了四个选题,我的建议是其中之一,名字定为“论学校开展积木课的可行性探究”。我就开始弄这个开玩笑一样的课题了。政治老师上课还点过我的名,说不行就算了,别搞了。我不服了。我找数据,研究乐高,写论文。地理老师不知道上哪里找的那么多资料,她每次单独找我都会给我好几个方向,后来我才知道,这都是她熬夜弄的。
⑤现在回想起来不仅感动,甚至有些震撼——她一定看到了我的所有叛逆和傲气,甚至所有孤独?或许那天她拿起那张纸条,看到我微眯眼睛的那一刻,就看透了我的诸多本质——我高一时一天说话不超过五句,一个朋友也没有。
⑥最后答辩前,我拿出一张纸片,上面是一些字,我看着她,说想把这些念出来。上面是我对教育制度的质疑。她沉默了很久,说:“你想清楚了,这些评委不一定会喜欢。”
⑦那天答辩是我第一次上台,一开始脚就狂抖,还剩一分钟时,我还有三页结论没讲,可我却做了个自己都没想到的决定。我放下话筒,走上前三步,从衬衫口袋里掏出那张纸片。之后的五分钟,到现在为止,都是我二十二年的人生中我认为最辉煌的时刻,我无数次梦见那一幕。
⑧我把那段话念了出来。
⑨那张纸片我已经找不到了,我记得我写过,“为什么我们只能去相信而不能去思考”“你可以阻止我笑,但你不能阻止我想象”……很二,但气势恢宏。我清晰地记得,评委老师们很意外,但听得很专注,年级里前排几个打瞌睡的兄弟都把背挺直了。
⑩班主任第二天早自习进教室时笑眯眯地对我讲:“李云飏,你出名了。好几个老师都在向我打听你,说很喜欢你。”可我越想越觉得愧疚,这份论文地理老师耗费的心血比我多,尤其是结论——那最后被我完全略过的、只字未提的地方。那里她研究了很久,并且三番五次地嘱咐过我,怎么尽量严谨,怎么得体表述,甚至答辩时怎么打动评委。本来起初就是个野路子的选题,完成这些都不是容易的事情。
⑾那天我低着头,跟她说了许多愧疚的话,她打断我:“你把想说的话当着全年级说出来的时候,开心吗?”我愣了愣,然后点点头。她微笑:“开心就好,你很棒!”
⑿说完,她依然微笑着。看着她,我突然流泪了。
⒀这是我高中唯一一次流泪。我是个成绩不好的顽劣学生,而这时有个老师站出来,告诉我, 我很棒。告诉我大学是个能充分发挥一个人才华的地方,如果我确实喜欢这种感觉,一定要去经历大学。
⒁我捡起了从没及格过的功课,从个差生开始起步,拼搏了三年,最后,终于进了一个自己向往的一本院校。
⒂我很庆幸我当时的选择,选择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更庆幸有那个老师教会了我做出这个选择。
(文章有删改)
13.文中“我”回忆了上高中时的什么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4 分)
13. “我”恶作剧式的选题却得到地理老师的支持,虽然答辩时“我”举动出格,但她仍激励、引导“我”,使“我”迷途知返,通过努力最终考取理想院校。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要点的能力。记叙文的内容概括,可从记叙文的“六要素”出发,找出“起因、经过、结果”,再用简洁的语言整合成:谁干了什么事,什么原因,什么结果。选文第①~⑤段,写“我”叛逆,写了一个恶作剧式的课题,没想到被地理老师相中,认为“很棒”,并熬夜帮“我”找资料,这是开端。选文第⑥~⑿段写“我”答辩时,念了对应试教育评价的一段话,地理老师用微笑和谈心鼓励“我”,帮我研究课题,激励“我”,让“我”第一次流泪,这是发展。选文第⒀~⒂段是结果,写“我”迷途知返,最终考取了理想的大学。
14.文中的“她”是个怎样的老师?请简要分析。(6 分)
14.①关爱、包容,和蔼可亲;②细心、智慧,洞察一切;③认真、用心,善于引导。(回答时须结合作品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结合第13题,地理老师对“我”的出格的举动,如课题的内容、答辩时的出格表现,始终以微笑面对,并没有一棍子打死,而是帮助“我”收集资料、研究“我”的课题,修改细微处,还找“我”谈心,鼓励“我”,引导“我”,最终使“我”知道了自己的狂妄、无知。将地理老师的做法提炼成品格即可。
15.写地理老师时,文中多次用到“微笑”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请简要赏析。(6 分)
36
15.“微笑”一词:①描写人物神态,且反复出现,刻画并突出了地理老师和蔼可亲的性格特点;②用语虽平实朴素,但细小传神,令人印象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中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的能力。这是典型的细节描写,通过对她的神态的多次描写,能留给读者深刻、鲜明的印象,能突出其性格特点。回答时先找出文中出现的多个“微笑”,看看它们各自的含义,分析前因后果,最后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地理老师“微笑”着面对“我”的狂妄无知,并没有责骂甚至挖苦讽刺“我”,可见她的和蔼可亲、关爱包容,善于引导叛逆的学生如何走出自我,砥砺前进。
16.请理解结尾一段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 分)
16.(4 分)感谢地理老师用激发和鼓励,让“我”找到自信、不再叛逆自负,并做出开始拼搏努力的决定。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含意丰富的句子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先找出句子中含义深刻、丰富的关键词,回答清楚其原委即可。“更庆幸有那个老师教会了我做出这个选择”一句的关键词有:“庆幸”“选择”。可思考:“我”为何会感到“庆幸”,“我”做出的是什么“选择”。结合全文内容,“我”“庆幸”的是遇到了激励“我”帮助“我”的地理老师,做出的选择是“不再顽劣而开始拼搏”。
17.你赞同文中的“我”在全年级的课题答辩会上念出那张纸片上内容的举动吗?为什么?请说说你的理由。(6 分)
17.示例1: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有勇气。在大庭广众敢于亮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大家的评判,还有可能遭遇别人异样的眼光。②有思想。“我”虽然有些偏激武断,叛逆孤 傲,但对教育制度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不人云亦云。
示例2:不赞同。因为这一举动体现出“我”①做事有些莽撞。冲动随性,不计后果,忽略了老师为课题论文付出的心血,显出“我”的幼稚不成熟。②思想有些偏激。“我”对教育制度虽然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但比较偏激武断,有些以偏概全。
(有一定开放性,能言之成理即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评价作者在文中的观点及阅读感悟、体会的能力。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可以理解为一篇缩微型的小辩论稿。先亮明观点,是“赞同”还是“不赞同”,再简要阐述自己的理由。如果赞同,可考虑这一举动,彰显了“我”的个性,勇气,不随波逐流;如果反对,可考虑这一举动,显得鲁莽,不成熟,冲动,幼稚,而且偏激。
8.(2018·湖北江汉油田、潜江、天门、仙桃)散文阅读(15分)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蒋 勋
①
②少年的时候,有诗句陪伴,可以一个人躲起来,在河边、堤上、树林里、小角落里,不理会外面世界轰轰烈烈发生什么事。也可以背包里带一册诗,或者,就是一本手抄笔记,或者就是脑子里背诵记忆的一些诗句,也足够用。可以一路念着,唱着,一个人独自行走天涯海角。
③有诗就够了,我年轻的时候常常这么想。行囊里有诗,口中有诗,心里有诗,四处流浪,很狂放,也很寂寞。
④相信可以在世界各处流浪,相信可以在任何陌生的地方醒来,大梦醒来,或是大哭醒来,满天星辰,可以和一千年前流浪的诗人一样,醒来时随口念一句:今宵酒醒何处?无论大梦或大哭,仿佛只要还能在诗句里醒来,生命就有了意义。
⑤少年时候,有过一些一起读诗写诗的朋友。现在也还记得名字,也还记得那些青涩的面容,笑得很腼腆。读自己的诗或读别人的诗,都有一点悸动,像是害羞,也像是狂妄。
⑥后来星散各地,杳无音信,心里有惆怅唏嘘,不知道他们流浪途中,是否还会在大梦或大哭中醒来,是否还会狂放又寂寞地跟自己说:今宵酒醒何处?
⑦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
⑧小时候,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虎死留皮人留名啊。那人是街角捡字纸的阿伯,但常常出口成章,我以为是字纸捡多了也会有诗。邻居们见了面总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里动人的一句叮咛:上言加餐饭。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
⑨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在惩罚里大声朗读: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朗读是肺腑的声音,无怨无恨,像天山明月,像长风万里,那样辽阔大气,那样澄澈光明。诗句让惩罚也不像惩罚了。
⑩小时候顽皮,一伙儿童去偷挖地瓜,被老农民发现,手持长竹竿追出来。他一路追一路骂,口干舌燥,追到家里,告了状。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背到“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时,我好像忽然读懂了杜甫,在此后的一生里,记得人在生活里的艰难,记得杜甫或老农民,会为几根茅草或几块地瓜,唇焦口燥地追骂顽童。
⑪我们都曾是杜甫诗里欺负老阿伯的“南村群童”,在诗句中长大,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敬重一句诗,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
⑫有诗,就没有了惩罚。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
⑬家家户户门联上都有风调雨顺、国泰民安,那是《诗经》的声音与节奏。
⑭在一个春天走到江南,偶遇花神庙,读到门楹上两行长联,真是美丽的句子:
风风雨雨,寒寒暖暖,处处寻寻觅觅。
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
36
⑮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平仄、对仗、格律,仿佛不只是技巧,而是一个民族传下来可以进入“春天”,可以遇见“花神”的通关密语。
⑯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
(选自《文苑》2018年第5期,有删改)
13. 请为文章补写一个总领全文的简短开头。(字数在15字以内)(2分)
答案:示例:①我喜欢诗,喜欢读诗、写诗。②我喜欢诗,喜欢与诗相伴的时光。③我爱在生活中读诗、听诗。④美好生活不能没有诗。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本题题目已经写明补写的开头要简短,在15字以内,补写的内容要能够总领全文。阅读全文可知,本文主要写了诗对于作者的意义,记录了自己少年时的读诗(读自己的诗和别人的诗)、写诗的时光,写诗影响了自己的生活、影响了自己对美、对生命的理解,表达了对诗歌的喜爱和不可割舍。据此在限定字数内补写开头即可,注意语言风格要婉约,要与文章风格统一。
14. 文章第⑦段说“我习惯走出书房,在生活里听诗的声音”,下文写了“我”在哪几种生活情境中“听诗的声音”?请简要概括。(3分)
答案:示例:(1)在街坊邻居闲聊间听诗。(2)在惩罚里听诗。(3)在门联、门楹上听诗。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筛选概括。阅读题目,确定答题范围。即第⑦段以下的内容中寻找“我”在生活中听诗的声音。筛选可知,第⑧段写了“我”“听街坊邻居闲聊,常常出口就是一句诗”;“邻居们见了面总是问一句:吃饭了吗”也让“我”想到乐府诗“上言加餐饭”,即在街坊邻居闲聊间听诗。第⑨段“有些诗,是因为惩罚才记住的”,第⑩段“父亲板着脸,要我背《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作为惩罚”,“我”听懂了“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写出“我”在惩罚里听诗。第⑬段~第⑮段则写了我在家家户户的门联上听到了《诗经》的声音与节奏,在江南花神庙的“门楹”上听到了让我骄傲的美丽诗句,写出了我在门联和门楹长联上听诗。据此分别概括即可。
20. 请揣摩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4分)
(1)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加餐饭”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答案:示例:“加餐饭”的表层含义是指多吃一点,保重身体;深层含义是指要多阅读、多积累,补充精神食粮,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解析:本题考查对关键词句含义的理解,作答时一般从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两方面作答。“加餐饭”表面意思是多吃一点饭,结合整句“生活里”“文学里”,“加餐饭”都一样重要,则“加餐饭”应指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上要多加餐饭,保重身体;同时在文学上,在精神上也要多“加餐饭”,多阅读精神食粮,充实自己的思想和精神世界,厚实自己的文化底蕴。据此回答即可。
(2) 那一对长联,霎时让我觉得骄傲,是在汉字与汉语的美丽中长大的骄傲,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请品析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示例:“长大”一词形象地写出了美丽的汉字汉语给予我的自豪感越来越强烈,表现出作者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强烈的文化自信。
解析:本题考查词句赏析。“长大”写出了作者所受美丽的汉字与汉语的浸淫之深,写出了时间之过渡,联系“骄傲”一词,以及后半句“只有汉字汉语可以创作出这样美丽工整的句子”,可以看出这骄傲是“美丽的汉字汉语”给予“我”的,且这骄傲感越来越强烈,充分表现了“我”对传统文化(“诗”“长联”“汉字汉语”)的热爱,传递出了作者强烈的文化自信。据此概括即可。
15. 第⑫段中“有诗,就没有了惩罚”有何含义?(3分)
答案:示例:因为在惩罚中我感受到了诗歌之美,懂得了领悟与反省,懂得了敬重生命,有了精神寄托,懂得了应该持有豁达的人生态度。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句子含义的理解。联系上文,作者在惩罚中听诗,但是诗让作者读懂了杜甫(第⑩段),“知道领悟和反省”“懂得在诗里尊重生命”(第⑫段),因此,作者说有了诗,就没有惩罚;同时结合下文作者提到“苏轼总是在政治的惩罚里写诗,越惩罚,诗越好。流放途中,诗是他的救赎”,可知,诗是苏轼在苦难的受到政治惩罚的人生中的精神寄托,苏轼一生豁达,作者从苏轼和他的诗中也体悟到了这一点。结合上下文进行概括即可。
16. “有诗,就有了美的钥匙”,这是作者读诗的深切体验。在你心中,什么是美的钥匙呢?请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简述。(3分)
答案:示例:①我认为,音乐是美的钥匙。音乐能让人在浅唱高歌中放飞心灵,获得美的享受。②我认为,书法是美的钥匙。在横竖撇捺的书写中,我感受到了流动的美,懂得了做人的道理。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主题的迁移。考生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选择让自己的精神得到陶冶、思想得到提升,享受观察到生活的美的事物及其原因进行相应阐述即可。
36
9.(2018·广东深圳)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4-18题,(14分)
贺兰人的唱灯影子
冯骐才
①我每次看皮影,都要跑到布幕后边瞧上几眼。因为那些在布幕上神出鬼没、又哭又笑的灯影子都是在后边耍弄出来的。严严实实的布幕后边总是充满了神秘感,给我以极大的诱惑。
②今晚_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剧目叫做《王翦平六国》,说的是秦代名将王翦辅助秦始皇横扫六国、统一天下的故事。这出戏是张进绪从他父亲张维秀手里接过来的。张维秀在三十多年前就已去世,如今张进绪也是六十开外;个子矮矮,灰衣皂裤,头扣小帽,神色平和,然而,他往布幕后边一站,立时好像长了身个儿,一员大将似的,气度不凡。
③布幕后边的地界挺小,不足一丈见方,叫拉琴击鼓的乐队坐得密不透风。布幕下边是一条长案,摆着各种道具;其余三面使竹竿扎成的架子,横杆上挂了一圈花花绿绿、镂空挖花的皮影人。张进绪的这些皮影人儿和全套的乐器,都是祖上一代代传下来的老物件,摆在那儿,有股子惟老东西才有的肃穆又珍贵的气息。尤其这上百个皮影人,生旦净丑,一概全有。好似人间众生,都挂在那里等候出场。但他们不是被无序或随意挂在那里的,而是依照着出场的前后排次有序。别看他们面无表情,神色木然,只要给张进绪摘下来在布幕前一耍,再配上锣鼓唢呐,以及那种又有秦腔又有道情又有当地的山花的腔调,便立时声情并茂地活蹦乱跳,眉飞色舞,活了起来。
④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后台是他的舞台。他略带沙哑的嗓子又唱又说又喊又叫,两只手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看他的表情真像站在台上唱戏演戏一般,给我以强烈的感染。但在布幕那一边,却早化成戏中一个个性情各异的灯影子了。
⑤当我回到布幕前边,坐下来细细品赏,便看出他演唱的高超。他不单唱得味儿如醇酒,大西北的苍劲中,兼有黄河滋育的柔和;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一时觉得,这唱不是张进绪唱,分明是灯影子在唱。于是,灯影、乐声和剧情浑然一体。如今的贺兰还有多少人有这种功夫?
⑥据说,此地的皮影是一百多年前由一位名叫赵小卓的满族人从陕西带到宁夏来的,后来由贺兰县几位颇具才情的村民接过衣钵,继承发扬,在皮影制作、演唱风格上融入本地的文化与气质,深受百姓热爱。昔时,交通不便,钱太少,戏班子很难深入到穷乡僻壤。老百姓便用这种简朴又优美的影戏自演和自娱。这应是一种原始的“影视艺术”。这种“唱灯影子”不单在贺兰县这一带扎下根,成了气候,影响还远及银南、隆德、盐池和内蒙古鄂托克旗等地。据说,当时传承赵小卓皮影戏的有刘派(刘有子)和张派(张维秀)两家。但刘派后继无人,人亡而歌息;张派却传了下来。难得的是今儿的传人张进绪的禀赋依然很高,又深爱这门古艺,所有家传皮影和演奏器具都好端端保存至今。时下,逢到各乡各村举办节庆或喜事的时候,都会请他去演出助兴。届时,他弟弟、妹妹、孩子全是伴唱奏乐的成员。如今这种家庭化的影戏班子,已经非常罕见,传承人的水平又如此之高,真叫我们视如珍宝了。
⑦我忽然想到,这么好的贺兰人的唱灯影子,可千万别只叫我们这代人看到。
(文/冯骥才选自《今晚报》2009年10月6日刊有删改)
36
14.根据提示请在下列词语中选择一个,完成填空:主演,主辜,主导,主办。(2分)
(1)今晚__________这台戏的师傅是贺兰县无人不知的张进绪。
(2)身材矮小的张进绪一旦入戏,便有股子霸气,好似天下事的兴表,戏中人的祸福,全由他来_____________。
14.(1)主演( (2)主宰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与运用,要想正确运用需准确把握词语的意思,“主演”有扮演主角之意。“主宰” 指起主管、支配与控制作用的力量。“主导” 指能引导全局并推动全局发展。“主办” 指主持办理。根据文中内容可知张进绪是这场灯影戏的关键角色,所以他是主演。再有文中所写“好似天下事的兴衰、戏中人的祸福"这是一种事件人物的变化趋势,须由他来掌控。所以选“主宰”。
15.阅读全文,请将表格中。“我”的活动补充完整,(2分)
布幕后边
②
①
“我”欣赏灯影表演
15.(1)“我”好奇并研究灯影表演的慕后准备 (2)布幕前边
【解析】本题考查故事情节的梳理。根据所给出的提示语,从中提取有效信息与规范作答格式。文中写“我”的活动是按照“我”所处的不同地点进行的。认真阅读全文,按照“‘我’在什么地方做什么”的格式概括即可。(1)“我”在“布幕后边”看到各种道具,写出了“我”对布幕后边的好奇与研究。(2)“我”欣赏灯影表演的情节,在文中对应的地点是“我”在“布幕前边”。
16.结合全文,用自己的话说说文中描写的皮影戏的特点。(3分)
16.①皮影戏起名形象具体。②灯影、乐声与剧情融为-体、场面通真生动。③演员配置少、稀缺。
【解析】本题考查对皮影戏特点的理解,实际上也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需要找出对应的描写句与结合文中句子去把握皮影戏的特点即可。如①文中皮影戏的剧名叫《王翦平六国》,恰是体现了王翦辅助秦始皇平定六国的内容, 剧名形象具体。②张进绪演唱皮影戏时,灯影子能随若节奏灵活摇动。王翦平定敌军时,敌军首级坠落声与剧情巧妙结合,无不体现了皮影戏的灯影、乐声与剧情融为一体场面逼真生动的特点。③文中张进绪“两只手能把一桌子的皮影折腾得飞来飞去,由此可知皮影全由其一人操纵,人员配置少。
17.请赏析文章画线的句子。(4分)
那些灯影子的举手投足,则无不鲜活灵动,神采飞扬,而且居然能随着说唱和音乐的节奏,摇肩晃脑,挺胸收腹:甚至连同手指头也随之顿挫有致。
17.该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灯影拟人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感染力强的特点,进而表现了张进绪演唱技艺的高超,表达了作者对皮影戏的喜爱和对皮影表演艺术家的赞美。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分析这个句子采用“修辞手法十表达效果”的模式答题。根据“灯影子”“摇肩晃脑,挺胸收腹”可判断此句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结合句子陈述的对象可知,该句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灯影子的鲜活灵动的特点,从表现的作者的情感角度突出了作者对皮影戏的喜爱及对张进绪的演唱技艺高超的称赞。
18.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我们应该怎么保护文化遗产。(3分)
18.作为青少年的我们要有保护、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如在面对皮影戏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要自觉遵守文物保护的规章制度,不去随意乱摸和损坏皮影,也不去破坏其相关道具。同时也要自觉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文物保护知识。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化遗产的行为及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
【解析】此题是开放题,看似开放但也有一定限制,文中“皮影戏”是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需要去保护,因此可以结合文中的内容去回答,也可以围绕着如何去保护类似的文化遗产展开论述,同时也要注意文中的关键词“保护”, 要做到保护,首先要有对应的意识,要有保护、珍爱祖国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接着有相关的实施办法,如自觉对身边的亲人朋友宣传正确的文物保护理念与文物保护知识。主动对所见到的有损文化遗产的行为及时进行“力所能及”的劝阻或者举报等。
10.(2018·北京)阅读《信天游》,完成18-21题。(共10分)
36
信天游
刘成章
①信天游这个名字,如明月流水,如仙界的风,即使把它放到全世界数千年来所有的艺术品类之中,也数得上奇美浪漫。
②透过渺远和苍凉,是一眼望不尽的峁①梁连绵,沟壑纵横。这边山头犁铧②翻着土浪,羊肚子手巾扎在头上,扶犁者汗湿衣褂;那边沟里扁担一闪一闪,小脚片踩出花似的踪迹,挑水者是个十三四岁的小女女。扶犁汉子也许觉得今天特别口渴,便朝沟里喊去:“哎——风儿!晌午送饭,别忘了给我多舀半罐子米汤!哎——洋芋丝丝也拿上一点!”小女女便转脸应声:“哎——舅舅!我听下啦!”他们必须扯长声儿,不然,对方就难以听清。而他们觉得需要排遣寂寞无聊的时候,便以更高亢、更悠扬的嗓音唱了——这就是与中原文化迥异的信天游了。祖祖辈辈,年年岁岁,信天游唱在放羊的山坡上,唱在赶脚的大路上,唱在锄地的五谷间——处处都是宏阔的舞台,声声都如云霞之辞。
③小时候的我被母亲牵着稚嫩的手,走在延河畔上。突然,好像从那云缝中,猛乍乍淌出一股飘逸的光,瑰丽迷人。那是我平生所听见的第一支信天游:
你妈妈打你你给哥哥说,
为什么你要把洋烟喝?
我妈妈打我我不成材,
露水地里穿红鞋。
这样土气,这样简单,却这样富于艺术魅力的两句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骨,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了。
④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得死去活来。我买了一本何其芳、张松如二人主编的《陕北民歌选》,又念歌词又唱曲谱。书上那“上畔畔的葫芦”,那“清水水玻璃”,那“双扇扇门来单扇扇开”,虽然都是我熟悉的事物,但还是给我开启了一个诗意的世界,令我神往。
⑤有一天我登上了一个山顶,突有一支嗓音浑厚的信天游响在我的耳畔。我看见,唱歌的是个放羊老汉。他唱得实在太美了,但我写作文时竟不知该如何描述。我那时候望着那苍茫辽阅、连绵起伏的黄土高原,听着这支信天游,实在分不清信天游是脱胎于它,还是它有几分信天游的影子?后来我曾经暗暗地想,假使信天游可以像天下万物似的有形有色,而且其形色永不糟朽,那么,整个陕北高原的天空,一代代的累积,它每寸蓝天每寸云彩都会缀满音符和文字的晶亮钻石。
⑥1956年,我还是个高一学生。在延安举行的五省(区)青年造林大会上,我见到了31岁的诗人贺敬之。之后不久,一首信天游形式的作品横空出世,那就是他的《回延安》。它让我爱不释手。诗中经典名句“几回回梦里回延安,双手搂定宝塔山”,既有信天游的质朴语言和韵味,又充溢着李白一样的浪漫诗思。
⑦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不知不觉间,我收集购买的信天游和陕北民歌,以及与之相近的爬山歌、山西民歌的资料和书籍,无法尽数。把它们堆在一起,竟有十几斤重了。忽有一日,省上组织了个创作班子,拿着初步改端下的五首陕北革命民歌来到延安,一边修改一边征求意见。好像是一个上午吧,我们延安文工团创作组一行数人,被召去开会。经过初步改编的陕北民歌,如久埋土中的明珠出土、如重开的牡丹,闪耀在人们面前。为了新写一首中央红军初来陕北的歌子,我在带来的那堆书里翻找,找见了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的两句:“山丹丹开花红满了山,中央来了大发展。”我好不高兴!天色入暮,我把它交给我团的老作曲家航海。不久之后,一首深受人们喜爱的信天游歌曲《山丹丹开花红艳艳》,与其他几首民歌一起,震响在全国的广播喇叭之中。
⑧我自己当然也写过信天游歌曲。那一年,我以上下两句原生态的信天游为动机,与作曲家王建民合作,创作了一首完全是信天游味道的歌曲,里面每节都有“圪③梁粱”三字回旋萦绕,便名之为《圪梁梁》。我还与他合作过一首以信天游为基调的女声独唱《崖畔上酸枣红艳艳》。当陕北的山水间飘荡着这两首歌的时候,我整个身心便油然生出一种归属感。
⑨大约在十多年之前,我曾忧心,那曾经像野草一样一个劲地往出钻的信天游歌手,在陕北这片可爱的黄土地上,怎么忽然间变得稀缺超来了!可幸好是我的感觉有些偏差。完全在不经意间,我终于发现信天游歌手就像春雨过后的山丹丹,开得好红好红,这山是,那山也是。更让我欣喜的是,那一年回延安,一下火车,便有小青年们一边出车站,一边放开嗓门,高唱着一声声的信天游。他们大概一看见宝塔山,嗓子就痒痒了。他们对着延安群山环抱着的空旷夜空,就像虎归深山鱼归海,便任情任性起来。
⑩啊,陕北,生我养我的这片厚土啊,我愿像这信天游一样地高高飞起,化作装饰你的夜空的月晕,绕着月亮转 。
(有删改)
注:①[峁(mǎo)]我国西北地区称顶部浑圆、斜坡较陡的黄土小丘。②[犁铧(huá)]翻地的农具。③[圪]念gē。
18.阅读第①段,你想到的问题是什么?请把这个问题写出来,并结合这段的内容简要说明产生问题的原因。(2分)
36
问题:
原因:
问题:为什么信天游是一件绝伦的艺术品?
原因:文章第一段极度赞美 了信天游但是没有任何具体介绍,为下文作铺垫同时吸引读者兴趣,为什么它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解析】本题其实考查学生对于文章第一段在文中作用的理解。新颖之处在于题干中“说说产生问题的原因”会让部分学生出现理解偏差,解答本题需要抽丝剥茧,问题原因其实就是概括第一段内衣文章第一段高度赞美了信天游,但是却没有任何具体介绍,很明显是为了引起读着兴趣引出下文。考生只需要提出“什么是信天游”或“为什么信天游是一间绝伦的艺术品”等问题并在原因中提到第段为下文做铺垫等内容即可得分。
19.阅读第③-⑨段,将这部分文字中体现作者情感脉络的关键语句摘抄下来。(2分)
19.这样富于魅力的信天游,一经入耳,便入髓,我此生便再怎么也忘不了。上初中后,因为爱上了文学,我被信天游迷的死去活来。我是一路苦恋着信天游走进中年时代的。我整个身心便油然而生一种归属感。
【解析】本题考查作文的情感脉络。3-9段作者的成长经历一直伴随着信天游,作者在成长过程中也对信天游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在答本题的时候重点关注3-9段中时间地点以及作者年龄的变化。找出相应的情感类句子摘抄即可。
20.简要分析第②段画线语句是如何用形象的语言写出信天游特点的。(3分)
20.第二段划线句运用了比喻和对偶修辞手法,将陕北的山川大地都比喻成延长信天游的舞台,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信天游的普及以及贴近生活的特点。将信天游的歌声比喻成了云质之辞,体现了信天游的高亢嘹亮的特点。
【解析】本题属于赏析题,划线句所包含的修辞手法明显,分别将唱信天游的地点与唱出的歌曲比喻成了“舞台”与“云霞”,分别对应了第二段前文信天游贴近生活,遍地开花,高亢嘹亮的特点,只需将该处的修辞手法说明,并且说明该处修辞的作用即可。
21.根据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从下面三个短语中选择一个填入文章结尾的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甲】红圈圈 【乙】一圈红 【丙】圈圈红
21. [丙]
【解析】本题类似之前的中考题目《沙枣》中的词语顺序题,难度较大。如果过分关注语法,极容易认为[甲)是正确选项,而本题的核心在于审题,题干中指向明确,根据作者表达的情感选择答案,而本篇文章语言质朴,生活化,充满了地方特色,因此丙]的语序更加贴近口语,更加亲切。更加能够表达作者对于信天游的情感。
11.(2018·吉林长春)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那祥云缭绕的地方
宗璞①
图书馆,在一座大学里,永远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这里钻研学问,学子在这里发奋学习,任何的学术成就都是和图书馆分不开的。
我结识清华图书馆是从襁褓中开始的。我出生两个月,父亲执教清华,全家移居清华园。母亲在园中来去,少不得有时抱着我,或用儿车推着我。从那时,我便看见了清华图书馆。我想,最初我还不会知道那是什么。渐渐地,能认识那是一座大建筑。在上幼稚园时就知道那是图书馆了。
图书馆外面的石阶很高,里面的屋顶也很高,一进门便有一种肃穆的气氛。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不记得我什么时候第一次走进图书馆。父亲当时在楼下,向南的甬道里有一间朝东的房间,我和弟弟大概是跟着父亲走进来的。那房间很乱,堆满书籍文件,我不清楚那是办公室还是个人研究室,也许是兼而用之。每次去不能多停,我们本应立即出馆,但常做非法逗留,在房间外面玩。给我们的告诫是不准大声说话,于是我们的舌头不活动,腿却自由地活动。我们把朝南和朝西的甬道都走到头,甬道很黑,有些神秘,走在里面像是探险或者是去爬楼梯,跑到楼上再跑下来。有时还从楼下的饮水管中吸满一口水,飞快地跑到楼梯顶往下吐,听见水“啪”的一声落地,觉得真有趣。我们想笑却不敢笑,这样的活动从来没有被人发现。
上小学时学会骑车,有时由哥哥带着坐大梁,有时自己骑,当时校中人不多,路上清静,慢慢地骑着车左顾右盼很是惬意。我们从大礼堂东边绕过来,到图书馆前下车,走上台阶,再跑下来,再继续骑,算是过了一座桥。我们仰头再仰头,看这座“桥”和上面的楼顶。楼顶似乎紧接着天上的云彩。云彩大都简单,一两笔白色而已,但却使整个建筑显得丰富。多么高大,多么好看。这印象还留在我心底。
从外面看图书馆有东西两翼。东面的爬山虎爬得很高。西面的窗外有一排紫荆树。那紫色很好看,可是我不喜欢紫荆,对于看不出花瓣的花朵我们很不以为然。有人说紫荆是清华的校花,如果真是这样,当然要刮目相看。
36
抗战开始,我们离开清华园,一去八年,对北平的思念其实是对清华园的思念。在清华园中长大的孩子对北平的印象不够丰富,而梦里塞满了树林、小路、荷塘和那一片包括大礼堂、工字厅等处的祥云缭绕的地方。胜利以后,我进入清华外文系学习,在家中虽然有一个小天地,图书馆是少不得要去的,我喜欢那大阅览室。这里是那样安静,每个人都在专心地读书,只有轻微地翻书页的声音。几个大字典架靠墙站着,字典永远是打开的,不时有人翻阅。我总是坐在最里面的一张桌上。因为出入都要走一段路,就可以让自己多坐一会,在那里看了一些参考书,做各种作业。在家里写不出的作文,在图书馆里似乎是被那种气氛感染,很快便写出来,当然也有时在图书馆做功课不顺利,在家中自己的小天地里做得很快。
在这一段日子里,我惊异地发现图书馆变得越来越小,不像儿时印象中那样高大,但它仍是壮丽的。也常有一两笔白色的云依在楼顶。
四年级时,便要做毕业论文,可以进入书库。置身于书库中,真像是置身于一个智慧的海洋,还有那清华图书馆著名的玻璃地板,半透明的。让人觉得像是走在湖水上,也像是走在云彩上,真是祥云缭绕了。我的论文题目是托马斯·哈代的诗,本来我喜欢哈代的小说,后来发现他写诗也是大家,深刻而有感染力,便选了他的诗做论文题目。导师是美国教授温德。在书库里留恋徜徉真是乐事,只是在当时火热的革命形势中,不很心安理得,觉得喜欢书库是一种落后的表现。直到以后很多年经过时间的洗磨,又经过不断改造,我只记得曾以哈代为题做毕业论文,内容却记不起了。有一次,偶然读到卞之琳翻译的哈代的诗,竟惊奇哈代的诗原来这样好。
那时,图书馆里有教室。我选了邓以蛰的美学,便是在图书馆里授课,这门课除我之外还有一个男生。邓先生却像有一百个听众似地每次都做了充分准备,带了许多图片,为我们放幻灯。幻灯片里有许多名画和建筑,我在这里第一次看见蒙娜丽莎,可惜不记得邓先生的讲解了。这门课告诉我们,科学的顶尖是数学,艺术的顶尖是音乐。只是当时没有音响设备,课上没有听音乐。
父亲在图书馆楼下仍有一个房间,我有时去看看。常见隔壁的房门敞开着,哲学系学长唐稚松在里面读书,唐兄先学哲学又学数学,在“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工程”方面有重大成就,享有国际声誉。我们在电话中谈到清华、谈到图书馆,都认为清华教我们自强、严谨、要有创造性,终身难忘。
从清华图书馆里走出来的还有少年闻一多和青年曹禺②。闻一多1912年入清华学堂,在清华学习九年中少不了要在图书馆读书,在九年中他课余写的旧体诗文还自编为《古瓦集》。去年经整理后出版,可惜我目力太弱,已不能阅读,只能抚摸那典雅的蓝缎面,让想象飞翔在那一片彩云之上。
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我想,演员若能扮演曹禺剧中人物,是一种幸运。他的台词几乎不用背,自然就会记得。“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头,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我们要睡了。”上中学时,如果有人说一句“太阳出来了”,立刻会有人接上“黑暗留在后头”。“我的中国名字叫张乔治,外国名字叫乔治张”,短短两句话给了多么宽广的表演天地。也许这是外行话,但这是我的感受。
从图书馆走出的还有许多在各方面有成就的人,无论成就大小,贡献大小,都是促使社会进步的力量,想来,在清华献出了毕生精力的教职员工都会感到安慰。
我已经把哈代忘了许多年。忽然有一天,收到清华图书馆韦庆媛的信,说图书馆中保存了我的毕业论文,这真是意外之喜。后知馆中存有五〇、五一级的大部分论文。我即分告同班诸友,大家都很高兴。韦女士寄来了我的论文的复印件:《哈代诗歌中的必然观念》,厚厚的有二十七页。我拿到这一册东西,仿佛看见了五十年前的自己,全部文章是我自己打出的,记得为打这篇论文我特地学了英文打字。原来我是想写一本研究哈代的书,这论文不过是第一章。生活里是要不断地忘记许多事,不然会太沉重,忘得太多却也可惜。我在论文的序言中说,希望以后有时间真写出一本研究哈代的专著以完夙愿。这夙愿看来是完不成了。我已告别阅读,无法再读哈代,也无法读自己五十年前写的文字,我想,若是能读,也读不懂了。
今年夏天,目疾稍稳定,去清华参观新安排的冯友兰文库,便也到图书馆看看。大阅览室依旧,许多同学在埋头读书,安静极了。若是五年换一届学生,这里已换过十届了。岁月流逝,一届届学生的黑发变成银丝,但那自强不息的精神永在。(选自《烟斗上小人儿的话》人民文学出版社有删节)
【注释】①宗璞: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②曹禺:本名万家宝。
17.给下面词语中加点字注音。(2分)
缭绕( )(2)告诫()(3)刮目相看()(4)流逝()
【答案】liáo jiè guā shì
36
【解析】本题考查给加点字注音,这样的题目需要仔细辨别,不要只读一边,注音时要符合汉语拼音方案中规定的拼写规则,同时要注意声调符合要正确。“缭”读“liáo”不要拼成“láo”,“逝”读“ shì”不要拼成“sì”。
18.首段在整篇文章中起到什么作用?(4分)
【答案】结构上统领全篇,引起下文,内容上,为下文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以及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表达对图书馆的高度赞美与怀念。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的作用,这样的题目需要从段落的内容和结构方面回答,内容一般是需要通读全文然后联系段落的内容作答,结构需要看段落在文中的位置,第一段的作用一般是引出下文,奠定全文的感情基调,设置悬念等等,本文主要讲述了我在读书馆的见闻,所以第一段在结构上统领全篇,引出下文,内容上,为下文作者在图书馆的见闻以及在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做铺垫,表达对图书馆的高度赞美与怀念。
19.“说来惭愧,对于孩子们,它竟是一个好玩的地方。”你如何理解作者的“惭愧”?(3分)
【答案】惭愧本指做错了事未能尽责而感到不安,文中作者回忆年少往事,作者和弟弟在本应肃穆的场所跑来跑去,并且玩得不亦乐乎,在长大了之后看来是幼稚的,惭愧的。
【解析】本题考查词语在文中的含义,首先要解释词语的本义,然后解释词语的语境义,最好能联系上下文内容作答。惭愧本指做错了事未能尽责而感到不安,文中指在图书馆玩得不亦乐乎,长大之后回想起来感觉是幼稚的,惭愧的,应该好好珍惜当时的读书机会才对。
20.请写出作者在清华图书馆中亲身经历的事。(两件即可)(4分)
【答案】(1)作者小时候在图书馆里“探险”“吐水”玩的不亦乐乎。(2)选了邓以蛰先生的美学课,在图书馆里上课,虽然听课的只有两个人,但是老师总是很认真的备课。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答题时需要从原文的有关段落中找出作者讲述的事件,并用精炼的语言把事件加以概括,注意一定要找在图书馆里发生的事件,如果是图书馆外的事件应该不得分,概括时注意语言简洁, 把事件的内容概括明白。
21. 理解文中画横线句子的含义(4分)
我们不能说清华给了我们一个曹禺,但我们可以说清华有助于万家宝成为曹禺
【答案】曹禺能获得成就除了本身的能力,还因为在清华这种环境下的熏陶。清华不决定曹禺的成功,但是无疑会深深地影响这曹禺的成熟和发展。
【解析】回到原文划线处的位置,联系上下文,论述两句话所暗示的意义。原文中说“曹禺的第一部剧作《雷雨》是在清华图书馆里写成的。我想那文科的教育,外国文学的熏陶,那祥云缭绕的书库,无疑会影响着曹禺的成熟和发展”,从这句话中不难看出清华环境和精神对曹禺创作的影响。
22. 请简要回答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主要情感。(4分)
【答案】本文通过讲述作者与清华图书馆的“不解之缘”和在自己图书馆的成长历程,对清华图书馆进行高度赞美,表达了作者图书馆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把握,类似的题目需要通读全文,在弄懂文章大意和主题的基础上进行分析,可以采用这样的模板回答“本文记叙了……体现了……感情”,通读全文,不难看出,作者通过讲述自己与图书馆发生的故事 ,写出了自己对图书馆的深厚感情。
23.作者为什么将清华图书馆称为“祥云缭绕的地方”?(4分)
【答案】(1)首先,图书馆十分高大,它的顶楼顶着云彩,在表面看来是那样祥云缭绕的地方。
(2)岁月流逝,但图书馆自强不息的学习的精神永在,永远高大,使作者心生敬意。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中句子的含义,这需要联系上下文,一要解释句子的表层含义,二要从句子的深层含义去理解。“祥云缭绕的地方”的表层含义是指“图书馆的顶楼顶着云彩,在表面看来是那样祥云缭绕的地方”,深层含义是“图书馆自强不息的学习的精神让作者心生敬意”,回答时注意阐述清楚的两种含义,答出表层和深层含义即可。
12.(2018·湖北武汉)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3-16题。
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
①大学四年,我听了无数次讲座和演讲。在所有这些演讲中,听众最多的,当然是那些创业成功者来做的演讲。有趣的是,这些以招聘和广告为目的的演讲,题目中一定包含着“梦想”两个字。从那时候开始,我对“梦想”这个词产生了怀疑。
36
②现在,当我打开电视,听到最多的词也是梦想。选秀节目的评委问:“你的梦想是什么?”台上的选手说:“唱歌给更多的人听。”其实意思是: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答对5道题目打败4个人闯过3关也是梦想。
③我们是多容易被词汇迷惑啊。自从有了“成功人士”这个称谓,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做马”;自从“梦想”这个词被滥用,它所指代的内容就是: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④一次,我在异地看了一部电影——《世界第一麦方》,梗概是:作为主角的年轻人有着坎坷的童年,经过不断地打拼奋斗和经历挫折,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这是电影对年轻人的励志教育。说实话,看了之后,我颇为我们的梦想感到自豪,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
⑤后来,我见到一个报社的社长,他说他的儿子读了当地最好的大学,然后去哈佛读了经济学,又去伯克利修了EMBA,等到全部的学位修完之后,他的儿子对他说.“爸,我该念的书都念完了,我不欠你的啦。现在,我要去实现我的梦想了。”按照我们的猜测,他儿子应该是去创业了才对,结果,那个年轻人现在成了一名很优秀的西餐厨师。我听完这个故事,忙不迭地对社长表示同情,他却非常诧异,他说自己非常为孩子感到自豪。
⑥“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高学历的年轻人去做饭,他的父亲很为这种选择骄傲……这种种命题,我也是经历了很长时间才能消化和理解,或许这些才是正常的,不正常的是我。
⑦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
⑧可厌的工作、无趣的工作,仅仅因为待遇高于其他人而备受重视—一这是人类最残酷无情的磨难之一。
⑨我们长久以来受此磨难而不自知,每日万分苦闷却不知它何起何终。
⑩我们长久以来只承认一种“成功”而否定其他生活方式,同时也否定自己的内心。
11我们长久以来以他人的目光来审视自己,以他人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去听来自“过来人”的每一句规劝和告诫。
12我们长久以来,都陷入对他人光鲜生活的羡慕,想走他人走过的路,到达他人所在的地方。
13我们长久以来都忽视的一个简单真理是:每个人选择的路都是通向自我的征途,是对一条道路的尝试,是一条小径的悄然召唤。
14我同意顾城的话:“一个彻底诚实的人是从不面对选择的,那条路永远会清楚地呈现在你面前,这和你的幢憬无关,就像你是一棵苹果树,你幢憬结橘子,但是你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
15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他的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耳、入心。当一个人有所追寻时,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
16坚定地成为自己,同时关心他人的命运。学会爱这个世界,但随时准备好与之抗争。选就是我每日对自己说的。
(原文/蒋方舟,基于命题需要有改动)
13.请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4分)
(1)我们对于“成功”的想象就是“白玉为堂金作马”
(2)有朝一日,“大鸣大放”,路人皆知
【答案】 (1)财富和地位 (2)出名(走红)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点词句语境义的理解和把握能力。解答这类试题,既要紧扣具体语段,又要联系上下文进行合理推断,理解其深层含义。“白玉为堂金作马”出自《红楼梦》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判断葫芦案。原句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形容贾家的富有。结合具体语境本题中应理解为财富和地位。“大鸣大放,路人皆知”出自亦舒的《流金岁月》,本文中可理解为“出名或走红”。
14.文章①-③段讲述了当前社会人的“梦想”,结合全文说说这一“梦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6分)
【答案】
(1)特点;功利的、外在的
(2)原因:社会风气的影响,自己无法抵御名利的诱惑(或听信他人的劝诫,受到生活的诱惑)。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把握以及筛选、整合、提取信息的能力和语言概括能力。解答本题应明确信息筛选的方向——社会人的“梦想”特点及其产生的原因,范围①-③段,但也要结合全文;其次要对原文语句进行加工概括,用凝练准确的语言来作答。从“我想红……成为明星是梦想,成为冠军是梦想……”可知社会人的“梦想”特点是为名为利。分析原因时应结合文章第11—13段等内容从社会方面和个人方面两个角度进行阐述。
15.关注第④-⑤段中加点的两个“自豪”,同为“自豪”,原因大不同。请简要概括“我”和“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6分)
36
“我”感到自豪的原因:
“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
【答案】 “我”:为我们追求的梦想是远大的(或不平凡的)而自豪。“社长”:为儿子的梦想是出于内心的热爱(或遵从自己的内心)而自豪。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对重点段落内容的理解把握能力和信息梳理筛选提取能力。解答本题应回到文中相关语段,仔细研读,梳理筛选提取相关信息。由第4段,《世界第一麦方》的主角经过不断打拼奋斗,终于成为世界面包冠军,“做最好的厨子”“做世界上最好吃的面包”也能被称为梦想,以及他们的梦想竟然这样“不入流”等句中可知“我”感到自豪的原因是与他们“不入流”的梦想相比我们的梦想是多么的远大。“社长”感到自豪的原因可从第5段入手,结合“地球上的居民多半是为了生存而工作,因为不得不工作,他们选择这项或那项职业,不是出于内心的热爱,生存环境才是他们选择的依据”等内容分析概括出来。
16.如何理解作者所说“一个彻底诚实的人,如同黑夜中也健步如飞的人”这句话?(6分)
【答案】一个彻底诚实的人,能清楚地认识自己,真正知道自己的梦想,不会受外部环境的各种干扰,专注而坚定地追寻自己的梦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中重点语句含义的理解能力以及语言表述能力。解答本题要将题干中的句子回归到原文中的位置,在此基础之上,联系上下文,瞻前顾后,联系文章的主旨和情感,因本句是比喻句,考生可通过分析喻体和本体的相似之处,探究整合句子隐藏的真实本义,品味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彻底诚实”指的是从不面对选择,是一棵苹果树,虽幢憬结橘子,但是还是诚实地结出苹果一样。也就是能够清醒地了解自己的追求与目标;“黑夜中也健步如飞”是比喻的说法,指的是内心只有一种声音,世俗的虚荣、生活的诱惑、他人的劝诫、权力的胁迫,这一切都无法入其耳、入其心,他只会看到它所追寻的东西。也就是目标坚定的人是不会受环境的影响的。
13.(2018·江苏淮安)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20题。(22分)
老圣人
赵长春
(1)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
(2)老圣人也被称作“圣人”,当年,他被唤作“圣人”,原因不得而知。现在老了就加了个定语,“老圣人”。
(3)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就拿春分这—天来说,他要把村里的小孩子们召集起来,在村中老槐树下的大碾盘上,立蛋。
(4)立蛋,就是春分这一天,将鸡蛋立起来。老圣人先示范,轻手撮一鸡蛋,竖在平展的碾盘上,屏息,慢慢松开,鸡蛋就立起来了!然后,他给孩子们分鸡蛋,一人两枚,围绕碾盘,看谁先立起来,发奖。
(5)这个时候,是村子里春节过后的又一次小热闹。不过,大人们不多,年轻人更少,这时候,老圣人看着孩子们,一脸的笑。
(6)人们说:“这有啥意思?自己买鸡蛋,再买些铅笔、写字本文具盒……”老圣人说:“这很有意思。就拿春分立蛋来说,是老祖宗们四千多年前就玩的游戏,一辈辈、一袋袋,传到现在了,会玩的人少了,人家外国反而玩疯……”老圣人说:“一年之计在于春,让孩子们立鸡蛋,心静一下,比玩游戏好。”
(7)说话间,已经有好几个孩子将鸡蛋立起来了。孩子们很开心地围拢着老圣人,听他讲春分,讲节气,讲碾盘的故事。
(8)碾盘也有故事,碾盘很老了,村里人用了好多年,如同村口的老井。现在,条件好了,人们不用碾盘了,包括石磙,还有老井。老井早就被填埋了,一些石磨、石磙,还有马槽,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后来,人们才知道,被人偷跑了,卖到城里了……老圣人就操心老槐树下的大碾盘。有个夜晚,老圣人突然喊了起来,就在老槐树下。原来,那些人又来偷了!
(9)老圣人说,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村子都有历史,每一家都是传奇。这老碾盘,每家的祖辈都吃过它碾出的面、小米、苞谷……他说的故事,有个后来上了大学的孩子写了出来,写进了他的书里。老圣人保护老碾盘,差点儿拼了老命。
(10)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他说:“别看我,看看咱们的老槐树、老碾盘。”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
(11)还有,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这也与老圣人有关。他喜欢管闲事,不怕人家烦。他说:“
36
人都光想着赚钱了,不行,还得讲老理,这就是仁义礼智信。这些老理,是几千年的好传统,不能丢。丢了,就丢了脸面。”
(12)想一想,对,就是当年孔圣人周游列国时说的,提倡的。
(13)老圣人有一方墨,古墨,好多年了,油亮,沁香。他有个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的验方,就是点燃油松枝,烘烤古墨,然后按摩孩子的额头。古墨微软,香香的透出凉意,有股幽幽的药味。几声喷嚏,打个冷战,小孩子就好了!他还治疗痄腮,研墨,毛笔蘸汁涂抹腮边,一圈一圈,如此两三天,就好了!
(14)老圣人说:“古人凭心,诚信为本。墨也讲究,内有冰片、麝香、牛黄等,为的是读书人安心、静心。学须静也,静须学也。可惜,好多人做不到了。”
(15)老圣人九十多岁了,身体很好。他习惯饭前喝水,小半碗白开水。有记者采访,问这是不是他的长生之道。他说:“哪里呀,儿时家贫,每当吃饭,父母先让孩子们喝水,喝完检查,如果碗里控出来水,就少给饭……”说着,老眼泛出泪花,又笑道:“现在多好,吃啥喝啥,都有!”
(16)老圣人大名叫王恒骧,袁店河畔人。
(17)叫他“老圣人”,我觉得有些委屈了他,在袁店河的语境里。
(18)不过,“圣人”的真正意思是很有讲究的。在袁店河,也只有他能配上这个称呼。
(19)现在,读书的人少了,越来越少,谁还能再被称为“圣人”呢?
(原载《百花园》2017年2期)
16.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老圣人”做了哪些“不同于他人”的事。(4分)
【答案】春分立蛋,保护老碾盘,爱管闲事(讲老理),善用古墨(或用古墨治病,或用古墓治病,或用古墨静心亦可),饭前喝白开水。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信息的筛选和概括能力。文章第3段开始说:老圣人做的事情有些不同于他人。下面就开始介绍着这些“不同于他人”的事,一直到文章的第15段,从中总结答案就可以。
17.品味第⑤段画线句,展开合理想象,将“老圣人”此刻的心理描写出来。(60字以内)(4分)
【答案】【示例一】是礼仪太好了,孩子们对立蛋游戏非常感兴趣,我们的好传统后继有人了。虽然这些大人不感兴趣,但是我会坚持的做下去。【示例二】春分是个好机会啊,立鸡蛋让孩子们的心好好静一下,现在玩这些游戏的人少了,但孩子感兴趣,传承就有了希望。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笑是心理满足高兴的外在表现,这里,“老圣人”笑了是因为看到孩子能立起鸡蛋,这是对孩子行为的赞美,也是看到这一传统后继有人的欣慰,围绕这样的主题,组织答案皆可。
18.说说第⑬段两处加点的“就好了”有何表达效果。(4分)
【答案】运用反复的手法突出强调了古墨治病的神奇疗效,语言简洁活泼,表现孩子病愈后的轻松语言,表达了对老师智慧(或者传统文化)的赞叹。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重点词语的理解能力。“就好了”这个句子出现了两次,这是使用了反复的手法,根据语境,这是在用古墨治疗小孩子感冒、头痛,“好了”说明古墨有效果,也表达了对其疗效的赞叹之情。
19.联系全文回答,“我”为什么觉得在袁店河的语境里,叫他“老圣人”有些委屈了他? (4分)
【答案】在作者眼里“老圣人”是一个继承弘扬传统文化的读书人。用他的道德智慧,改善乡风民俗,德才兼备),含有对老圣人的敬佩之意,在袁店河语境里,“老圣人”只是指年纪大,读书出不来的人,具有嘲讽的意味。
【解析】本试题考查对文本的理解能力。文章的开头写道:袁店河有个说法:人读书多了,读得出不来了,就叫“圣人”。这个说法有点讽刺和嘲弄。而文章的“老圣人”的行为,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和继承,所以说有些委屈了他。
20.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请探究其作用。(6分)
【答案】(结构上)“老碾盘”使情节更加紧凑,(串联了老圣人所做的事,是行文的线索)。(内容上)“老碾盘”代表着乡村的历史和传奇,(象征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意蕴上)是表现了圣人道德与智慧的重要物件(表达对像老圣人一样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者的赞美)。(主旨上)呼吁充分认识传承弘扬传统文化(表达对漠视传统文化的担忧)。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探究能力。文中多次出现“老碾盘”,是老圣人故事中的主角,从文章内容“春节,村上的人多了起来,都从外面回来过年,掂了年货去看老圣人……老槐树、老碾盘,就成了村子一景”来看,体现了村民对老圣人的尊敬;“与别的村子相比,村上喝酒、赌博的人少,打骂老人的事基本没有”体现了老圣人对于村里道德教化的良好作用。从这些方面进行探究即可。
36
14.(2018·黑龙江哈尔滨)阅读《偶遇》,回答15-19题。(15分)
偶 遇
①小城有家卖饰品的小店,店名极有意思,叫“偶遇”。小店开在一条古旧的街道上。店里卖的都是小饰品:精美的钥匙扣,拙朴的香水瓶,会唱歌的玻璃小人,五颜六色的发圈……每一样,都是精致小巧的。一间再普通不过的小屋,被装点得像童话。让人颇感意外的是,店主是个六十开外的老妇人,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举手投足间,自有一段风情。年轻时,她迷恋小饰物,一直没有机会开这样的店。退休了,她重拾旧梦,天天守着一堆“宝贝”,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
②那条街道我不常去,自然不知道这间“偶遇”。那天突然撞见,欢喜莫名。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后来的一些天,我脑子里不时会蹦出那家小店来,一屋的小饰品,丁丁当当,丁丁当当。与老妇人的优雅,竟十分的般配。我不由自主地微笑,岁月里,我们会渐渐老去,梦想却不会。
③也是这样的偶遇,在武汉。文友拉我去逛光谷步行街。天桥之上,我被一朵一朵怒放的玫瑰花牵住了脚步。确切地说,那不是花,那是一堆橡皮泥。可它分明又是花,瓣瓣舒展,鲜艳欲滴。
④捏橡皮泥的,是个矮个子男人。眼睛细小,皮肤黝黑,满脸沧桑。沧桑中却有种淡定的平和。他在眨眼之间,把一小坨橡皮泥,捏成一朵盛开的玫瑰。我蹲下去,看他捏。他十指扭曲,严重残疾,却灵活。手像被施了魔法似的,在橡皮泥上轻轻一按,一瓣花开了。再轻轻一按,一朵花开了。
⑤我挑起一枝,紫色,典雅大方。想买。他说,这个不卖,人家预定好了的,你要买,我再给你捏。我惊讶了,我说,你可以重捏一个给预定的人啊。他却坚持不卖,说他答应过给人家留着的,就一定得留着。一会儿,他给我捏出另一朵来,洒上荧光粉。他关照:你回去对着灯光照上十来分钟,它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的。
⑥从武汉回来,别的东西没带,我只带了那枝花回来。看见它,我总要想一想花后的那个人,生活对他或许有诸多不公,他却能够做到心境澄清,让花常开不败!
⑦还是这样的偶遇,在云南。夜晚的广场上,一群人围着篝火在跳舞。不断有人加入进去,天南地北,并不熟识。不要紧的,笑容是一样的,快乐是一样的,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我站在圈外看,有人跟我招手,来呀,一起来跳啊。我笑着摇摇头。手突然被一女子牵了,她不由分说把我牵进那欢乐的人群中。灯光暗影里,她脸上的笑容明明暗暗,如星星闪烁。她说,跳吧,一起跳吧,很好玩的呀。她很快踩上音乐的节奏,身体像条灵活的鱼,看得我眼热,跟在她后面跳起来。那是我平生第一次跳舞,完全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曲终,转身寻她,不见。满场的欢声笑语,经久不散。
⑧人生还有多少这样的偶遇?在时间无垠的荒野里,我们都是跋涉的旅人,却因这偶然的相遇和眷顾,布下温暖的种子。日后,于某一时刻,不经意地想起,那些温暖的种子,早已在记忆深处,生根发芽,抽枝长叶,人生因此变得丰盈。
(选自丁立梅精品十年精选集《遇见》,金城出版社)
15.(2分)老妇人“把日子过得如花似玉”是说她把生活过得怎样?(如花似玉:旧时比喻女子年轻美丽。)
15.(2分)美好而充满活力。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含义丰富的词语的能力。此题相关内容主要在在选文前两段,老妇人为了实现梦想,开了一家饰品店,装点得像童话世界。她“重拾旧梦”,追求美好;她“穿大红的衫,戴贝壳串成的手链,笑容灿烂”,由之可知,她虽年老,却依旧活力无限。
16.(2分)第④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作为一个手艺人,他 。第⑤段画线句能看出矮个子男人具有 的优良品质。
16.(2分)技艺高超 诚实守信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文学作品中人物形象的能力。第④段画线句子是动作描写,两个“轻轻一按”,就成了一朵花,可见他手艺好,技艺高超;第⑤段画线的句子,他以人家预定好了的,坚决不卖给“我”,可见他信守承诺。
17.(4分)第⑥段中加点的“花常开不败”有什么深层含义?“我”为什么会认为矮个子男人能“让花常开不败”?
17.(4分)(1)示例一:美好的生活一直延续下去(生活一直美好幸福)。
示例二:优秀的精神品质一直保有。
示例三:给人的温暖、美好的感受一如既往。
(2)示例:生活虽然对他不公(他虽然历经沧桑),但他能不为所困,淡定平和(心境澄清),坚强面对(用心努力地生活),所以他能“让花常开不败”。
36
【解析】(1)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把握文章的主旨,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第一问:选文第③~⑥段写“我”偶遇一个捏泥花的残疾人,他坚决不卖给“我”做好的花,说是别人预定的,其诚信美德和捏花的高超记忆让“我”印象深刻。根据选文内容,“花常开不败”中的“花”具有多义性,任选一个角度切入均可。这句话可以理解为是“我”对他的祝福;从全文来看,与文章的主题“我”希望这种乐观、美好、向上的精神“生根发芽,抽枝长叶”有关。第二问:要解答这道题,需要从矮个子男人身上的优秀之处来分析:他“满脸沧桑”“十指扭曲,严重残疾”,但他“淡定”“平和”,并告诉“我”捏的花“会发光的,很美,很温暖”,可见他对生活是热爱的,能坦然、坚强地面对。
18.(3分)第⑦段中“心灵因一团篝火,在瞬间洞开”的意思应如何理解?
18.(3分)一群陌生人的心灵因围绕篝火共舞,共同感受到了快乐,而在瞬间打开,相通相连。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分析把握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画线的句子在选文第⑦段,这一段写陌生人围着篝火跳舞,大家彼此的笑容、快乐,就如同熊熊燃烧的篝火,照亮了黑夜,也照亮了“我”的心。“我”被陌生女子牵手拉入舞池,尽管不得章法,“欢乐却像燃着的篝火,把人整个点燃”。因此,理解这句话可以从我们尽管彼此陌生,但却被篝火点燃了心中的欢乐这一点来回答。
19.(4分)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文章第②段中,有一句话说出了三次偶遇的共同特点,请找到并写出。
(2)请写出你阅读本文后的两条启示。(要求:两条启示合理且不重复)
19.(4分)(1)这样的偶遇,不特意,不约定,带来惊喜。
(2)示例:①保持阳光心态,乐观、快乐地看待生活;②应当将优秀的品德,如诚实守信发扬光大;③应当让梦想永不老去;④让温暖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解析】(1)本题考查筛选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段紧承第①段,总结上文:“我”意外撞见“偶遇”饰品店,“欢喜莫名”。下一句“这样的相遇,不约定,带来惊喜”开头“这样的”既承上,又启下,具有总领性质。(2)本题考查阅读感悟、谈启示的能力。阅读启示类题目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但有评分标准。回答时一定要扣住选文中所体现出来的作者的情感、态度。选文共选了三个小故事,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偶遇”的美好,表达了作者对这些美德的期盼、厚望。
15.(2018·贵州黔东南、黔南、黔西南)
一粒新西兰糖果
①如今的航空公司,飞机上服务的往往都是漂亮的空中小姐。你走进法兰西航空公司、阿联酋航空公司的机舱,哇,一个比一个漂亮。有些航空公司却不然,反其道而用之,服务的都是手脚麻利的大嫂、大婶。这回我们从奥克兰乘新西兰航班飞香港,飞机上服务的全都是空中“胖大叔”“胖大伯”。一米八以上的身材,往那儿一站,整条过道差不多堵死。但“胖大叔”“胖大伯”服务好得不得了,满面笑容,随时过来问你要这要那。还过来捏捏被角,“先生,你脚上盖的够不够?”用完了早餐,飞机已快到香港上空,空中“胖大伯”又拿出小藤筐,准备给乘客发“餐后糖果”了。
②此时,天已经发亮,太平洋的天边云际,正投过来一线霞光。于是我看清与我坐在一排,等着接糖果的,是四位父母和他们的孩子。三个孩子跟我一样,是黑眼睛黑头发的,一个孩子是蓝眼睛黄头发的。胖大伯突然停了下来,玩了个把戏:“在拿糖果之前,我想请小朋友替我帮忙……”
③胖大伯有什么点子啊?
④“我想请一位小朋友替我把筐里的糖果,发给每位乘客。”这显然是在培养孩子。事情虽小,但很有意思。几乎所有的人都把目光对准了座位上的四位孩子和他们的父母。我自然是希望三个中国小孩能站出来。但是,三个“黑眼睛”什么反应也没有。他们父母头都没抬,有—位甚至将书盖在眼睛上,似乎在补回昨晚的睡眠。看来,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原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⑤“Let me try(让我试试)——”那个黄头发的小孩站了出来!马上,机舱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小男孩接过胖大伯的藤筐,快乐地小跳着,小雀儿一样满机舱给叔叔阿姨、爷爷奶奶送糖果。
⑥情不自禁,我心中涌出难言的滋味,突然想到另一件事。有一次,我们返回深圳,到广州转汽车要上一道天桥,有一段长长的斜坡。当时,人来人往,背背包的、拖箱子的、提行李的,都鱼贯上坡。我突然问妻子,这么多人,你能分出,哪些是香港人,哪些是大陆人吗?同样的黄皮肤、同样的黑眼睛、操着几乎同样的粤语……她摇摇头。
⑦“可以分出来——”我说。你看那大人提着行李大包小包,让小孩轻松走在前头的,必是大陆人。而那大人若无其事,轻松说笑,让孩子提着拖着行李上坡的,是香港人。一问,还真八九不离十。
36
⑧“Hello——”这时,我听到耳边一个稚气的声音,是那个黄头发的孩子站在我身边,向我伸过来一个藤筐。我随手从中拿了一枚。
⑨我吃了这一粒甜蜜的糖果,却把舒展开的这张糖纸带了回来,放在客厅的橱柜里,让所有来我家的孩子都能听到这个故事。
(选自《悦读馆》,作者陈秉安,有删改)
19. 请从第①段写出新西兰航空公司做法和服务不一样的地方。(4分)
【答案】一反常规,机上服务人员为胖大叔胖大伯;胖大伯们堵死了过道,服务却又特别热情温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提炼。第①段内容较多,解题时要紧紧抓住“做法”和“服务”两个关键词,找到和“做法”(服务人员为胖大叔)、“服务”(服务热情温馨)相关的语句和词语,由于原文语言较为具体,所以作答时要注意进行提炼和归纳。
20. 请从内容和结构解说结尾段的作用。(3分)
【答案】照应标题,收束全文,满怀期待,意犹未尽。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尾的作用。文章结尾往往有照应开头的作用,另外使文章戛然而止,意味绵长,发人深思,有卒章点题,意味深长等作用。具体到本文的结尾段,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作答:一是再次出现“糖果”,照应标题。二是“我”把“舒展开的糖纸带回来”并“放在橱柜上”,这就给人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让人回味悠长,同事收束全文。
21. 请从文中选写两例,说明运用对比在表达上的好处。(4分)
【答案】对比比比皆是:新西兰航空公司招收服务人员与别的航空公司招用漂亮小姐的对比,胖大叔体型与服务态度的对比,中外孩子对发放糖果态度的对比,香港父母孩子跟大陆父母孩子携带行李的对比,大陆父母期待值与发放糖果小把戏的对比……好处是使文中形象突出鲜明,读者印象深刻。
【解析】本题考查对比手法的赏析。所谓对比,是把对立的意思或事物、或把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作比较,让读者在比较中分清好坏、辨别是非。关于本文的对比,在文中出现了很多出,例如从选文的开端就能够找到,将新西兰航空的做法与服务与别的航空公司进行对比,这就表现了新西兰航空公司的的本质特征,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2. 请就第四段划线句子说说你读后看法。(4分)
看来,三个孩子是要成为买卖房地产的大亨,吞吐千万资本的富豪大商的,他们可能愿意一个星期上五次钢琴、礼仪、跆拳道的兴趣班,却怎么也不会热心做给别人献糖果的小把戏!
【答案】示例:多年来,我们的教育误入歧途,价值取向偏颇,功名利禄至上,包办溺爱,忽略孩子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的培养。
【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试题,解决此类题型,要注意写出感悟最深的几点,如价值取向偏颇,还可以从道德素养方面如功利性太强等,然后进行阐释归纳,在作答时还要注意运用议论性的语言。
16.(2018·黑龙江龙东)阅读《担担面的尊严》一文,回答第22-25题。(共9分)
担担面的尊严
①2013年四川雅安地震,我一位在华西医院当医生的朋友参加了医院组织的救援队,奔赴灾区,我当时正好在当无业游民,就跟着去帮忙抬担架。回程途中,车队堵在了成雅高速上,6个小时都没能移动分毫。
②沿连有很多乡民贩卖方便面火腿肠,我问了一下,一碗方便面竟然卖到了40元,开水2元。“这些小资产阶级!”我的医生朋友骂道。
③为了表达对发国难财的鄙视,她买了一碗方便面不加水啃着吃,我当时指出这不是干脆面,不适合干吃。她表示不是心疼那2元钱,这代表着她的honor问题。
④
36
就在这时,我看见以三蹦子为主的大军中多了一位佝偻的老者,他挑着一条扁担,扁担两端是一口铜锅和一个煤球炉子,颤颤巍巍地行走着。我好奇地下车上前一探究竟,只见他支起锅炉,打开火,取出一把细薄的手工面,扔进铜锅开煮。同时极其麻利地打起了调料碗,我用鼻子都能闻出里面的红油、芽菜、蒜末、花椒面,以及透着一股焦香的猪肉臊子。
⑤这是正宗的担担面。你能想象在大半天粒米未进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碗担担面的情形吗?我掏出钱包,摸出一张百元大钞,跟老者说:“来一碗。”“有没有零钱,我找不起。”老者半眯着眼睛回答。
⑥我愣住了,我想以该地段的物价水平,方便面都要卖40元,一碗担担面不破百就是对成都小吃的侮辱。我坚持把100元塞给老者,我说这不是钱的问题,是honor问题。
⑦片刻功夫,面煮好了,老者用大盘子端着10碗面上了我们的车,他说10元一碗,绝不发国难财。
⑧“这是我的原则。”他说。
⑨车上7个人,我吃了2碗,那个刚啃完方便面的医生朋友吃了3碗,她看着瞠目结舌的我,赶紧尴尬地解释:“我其实没有这么能吃,这是一种大爱。”
⑩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
(摘自《意林》2017年12月24期)
【注】honor:道德标准。
22.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请简要概括。(2分)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位卖担担面的老者,在雅安地震的非常时期,依然按原价卖面的故事。
【分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梳理文章内容,找出时间、地点、主要人物、事件,进行概括。本文的故事发生在雅安地震时期,主人公是卖担担面的老者,事件是老者不发国难财依然按原价卖面;将这些内容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23.本文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答案】示例:本文主要采用了对比的手法,用其他乡民哄抬物价的行为与老人坚持原价卖面的行为作对比,突出老人不为利益所诱惑,坚守原则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表现手法的理解和分析。掌握常见的表现手法,结合文章内容进行辨析。雅安地震后,一些乡民将方便面卖到40元;而一位老汉却坚持原价10元卖担担面,这两种行为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老人的高尚品质。
24.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请从结构与内容两方面进行回答。(2分)
【答案】示例:结构上收束全文(总结全文),内容上升华主题,高度赞扬了老者的优秀品质。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段落作用。段落在结构上的作用包括:总领下文、为下文做铺垫、承上启下、埋下伏笔、照应标题、总结全文等作用。内容上的作用包括:丰富文章内容、抒发情感、表现或升华文章主题等作用。结尾“在那天之后,我再也没见过真正的担担面。在那天前,我也没见过”在结构上总结了全文,这里的“真正的担担面”是指老者不发国难财依然按原价卖面的的高尚品质。在内容上表达了对老者赞美之情,升华了文章主题。
25.读了本文,请你谈谈生活中我们将如何维护自己的尊严。(3分)
【答案】在生活中我们要用自己坚守道德准则的行为来维护自己的尊严。不管在什么情况下,都要戒除私心,时时处处事事为他人着想,用高尚的社会道德来约束自己,不做损人利己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探究能力。正解理解本文所阐述的中心:人应该时时刻刻坚守道德准则,不要为利益所诱惑。然后在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分析。
17.(2018·广西桂林)阅读老臣的《拱桥》一文,完成21~25题。(15分)
拱桥是一个人,不是一座桥。
听这名字,你就可以想到他的形象,比如角弓或者青虾,还有课本上的赵州桥。
我认识他时,他的腰已经很弯,人也很老。那时,他已在村庄东边一座老旧的石屋里当了许多年的校长。其实,校长、老师也就是他一个人。
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胡茬子布满两腮和下巴,尤其是下巴,总是硬扎扎的。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而是低沉着嗓音说:“把手伸出来吧,手背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
我那时读三年级,很捣蛋的,有次挨了扎,便对同班的二青说:“校长的下巴要是脚后跟儿多好,咱就不怕他了。”脚后跟儿同校长的下巴比起来,的确有本质的不同,光溜溜的,没有钢针一样的胡茬,手背拂上去很平展的。二青听了,先是嘎嘎笑了两声,然后就当了叛徒,把我出卖给校长。校长便把我找去,用浑浊的老眼定定地望着我,说道:“你真的怕我的下巴?”
我望着他宽阔的脸,敬畏地点点头。
36
他用手掌刮刮下巴,发出“嚓嚓”的响,说:“怕就别捣乱了,小子。”
除了用下巴刮手背儿,他对我们很好,比如,下雨天,他的弯背就成了座真的拱桥。
山里人家,稀稀落落的,校舍三面倚山,一面临沟。我和其他十来个学生,上学放学是要过沟的。那条四五丈宽的沟,冬天干涸,雨天却气势汹汹,浊流滚滚。沟上没有桥,水虽仅齐校长的膝盖,但对十来岁的孩子可是难以逾越的鸿沟了。
我攀“拱桥”只一次,是在怨校长下巴不是脚后跟儿不久。
洪水把我们隔在这岸,校长便从那岸过来,在水中蹚来蹚去。没人能替他,一个学校三个年级一个老师,校长是最年长的,我和二青则是第二、第三年长的。我是不好意思让他背的,一是觉着着有关脚后跟儿的比喻对不起他,二是觉着自己大了不能让人背,尤其是让一个老人背。八个同学给背过对岸,只剩下我了,再没办法去解。校长已垂着弯背,哗啦哗啦蹚水过来了。他浑身透湿,喘气的声音像是在拉风箱。
“来吧。”他蹲下来,袒给我一面弓形的脊背。
“不!”我拒绝,说,“我敢过。”但这是吹牛,水浑浑的,浪头一个撵着一个,看着都让人晕眩,何况那水要淹没我的肚脐眼儿呢?
“来吧,孩子。”他又说说。拱形的脊背一动不动,静等我伏在上面。
我急得要哭了,我该怎么办呢?
“别不好意思,爷爷背孙子嘛。该上课了,快来。咱爷儿俩得赶紧过去,同学们在等呢。”他不容拒绝地说道。
我闭上眼睛,趴上了那座“拱桥”。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迈下水去。浪声灌满双耳,我却趴得紧紧的,与那面脊背紧紧箍在一起。
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但我并没有掉下拱桥,因他宽大的手紧紧板着我。“这不过来了吗?”他说。是的,过来了,我从桥上滑下,落在坚实的大地上,站着。
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他的模样,真像一座坍塌的拱桥。
喘吁了一会儿,他站起来,我们拥着他走向老旧的教室。二青靠近我,说:“校长背你过河,不是走的,是爬。”“爬”用来说人是贬义,我讨厌他说校长“爬”,便狠踹了他一脚。
那年秋天,我转学了,校长也走了,他实在再也教不动书了。小学校便黄了数年,直到盖起希望小学。已当了乡长的二青说:“盖座拱桥吧!”于是,通往学校的沟上就有了座石桥……
许多年过去,我过的桥比小时走的路还多,但我忘不了那座拱桥。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 (有删改)
21.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写出“拱桥”在文中蕴含的三层含义。(3分)
21.“拱桥”的三层含义:①校长年老,脊背弯曲,形如拱桥;②校长背学生过河,仿佛一座血肉拱桥;③校长教书育人,是孩子成长的桥梁。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标题的含义。分析标题含义要从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分析,浅层含义要从解释字面意思和概括文章内容,深层含义是要从抓住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主旨角度入手。本文中的“拱桥”是指校长的脊背,形如拱桥,文章叙述了他像一座桥一样背学生过河,表现出了他对教育事业的奉献,是孩子们成长的桥梁。
22.校长怎样惩罚犯错的男生?为什么要这样惩罚?(2分)
22.①他用长满硬扎扎胡茬的下巴蹭男生的手背。 ②这样做既有所惩罚又不太重。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从第四段中“哪位男生犯了纪律,他从不打手板,……他的大手便把你的小手抓牢,将下巴挨近那颤抖着的小小面积的手背儿,来回蹭那么几下,让你觉得刮了刺猬一般的痒痛。因此,我们对他宽宽的下巴充满畏惧。”可知校长是用胡茬来惩罚学生,因为这样的惩罚不会太重。
23.文章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写校长的“老”,试举两例简要说明。(4分)
23.①肖像(外貌)描写。“他的脸上有许多褶皱,一说话就满脸开花”用满脸皱纹直接描绘校长的老态。②语言描写。“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用他自己大不如前的感叹突出他的年老力衰。③动作描写。“趔趄”“瘫坐”“爬”背学生过河的动作十分吃力勉强突出了校长的年老力衰。(答细节描写或间接描写,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的表现手法。首先明确人物的描写手法有外貌、动作、神态、心理、语言等直接描写,也有间接描写,本题要找到体现校长“老”的细节描写语句进行分析。如文中语句“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苦笑着脸,说:“老了,老了,我背你们爹妈时,可不是这副模样。”
36
针对这里可从动作、神态、语言三个方面来写突出了校长的“老”。
24.从叙事安排角度来看,文章划线句中“爬”这个动作,是否显得突兀?为什么?(3分)
24.①不突兀。②因为前有伏笔,如“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或:(他)“瘫坐在地,大张着缺牙的嘴倒气”。(如果从“炼字”的角度回答,不给分)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情节安排。此题问“爬”这个动作是否突兀,是指在前文是否对校长的这个动作进行了铺垫。审清题意很关键。前文的“身体被浮载起来,晃晃悠悠”“临上岸时,校长趔趄一下,校长却没有站着,而是瘫坐在地,”这两处描写都表明校长背我过河很吃力很艰难,为下文二青的评价埋下伏笔。
25.这座“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如何理解这座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3分)
25. ①这座“拱桥”有“宽厚、踏实、温热”的特点。②校长对教育的奉献精神、对学生的关爱,让“我”永难忘怀、终生受益。
【解析】本题考查对人物特点概括分析的能力。结合文章结尾内容“那座宽厚、踏实、温热的血肉拱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可知第一个问题的答案。从校长背学生过河、一个人撑起学校、教育了两代人等细节可知“让我一生都走不到头”是指校长对教育事业的奉献精神和对学生的无私的爱让“我”一生都难忘。
18.(2018·山东滨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9~23题。(18分)
世界还很年轻
刘丽丽
①初中毕业,我考到县城读书,母亲做了个相当前卫的决定:垦荒种棉花,来年用自家的棉絮给女儿做一床新铺盖。在这个精彩纷呈的世界上,彰显母爱的事每天都会发生,没有什么稀奇,唯一不同的就是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
②那时环绕在村子四周的都是水田,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就算种出了棉花,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否则虫子猖獗,到秋后留不下几个棉桃。但是在成堆的困难面前,母亲大手一挥,她很坚决,她的理由也很简单: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公家发的她信不过。
③开学后我就忙碌自己的学业,母亲也忙,忙秋收,忙着打听种棉花的事。那时候村里没有电话,她又不会骑自行车,种棉花的亲戚离我们村十几里地,她都是一步步走着去的,从没有喊过累。她选中的棉田依傍着沟渠,是一块撂荒地,长满了白茅和芦苇。土地解冻之后,母亲就扛着铁锹去垦荒。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这样的地块,掘起来很费劲。往常一锹下去就能翻上来的土,这里得多费几倍的力气。一个春天下来,母亲的脸变得又黑又瘦,以致我回家看到她的模样,吓了一跳。母亲黑了瘦了,但是那块荒地却变得有边有角,平头正脸。种子已经播到地里,盖了白生生的薄膜芜杂的世界在春天中呈现出新的秩序。
④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她就钻进厨房先忙活出一家人的饭食,然后趁着薄暮时分的天光,再钻进棉花趟子里,掐杈子,打花心,捉虫子。干这些活都是零打碎敲的工夫,牺牲的却是她的休息时间。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
⑤那段时间我的成绩并不稳定,心情晴朗的时候少,阴天的时候多。功课紧张,偏偏班主任又指定让我参加学校的演讲赛。虽说我普通话比较标准,但是以我内向的性格,让我在人前侃侃而谈,甚至连比划带拍桌子的演讲,把观众感动到掉眼泪,我实在觉得为难。当我站在棉花地头跟母亲大吐苦水的时候,就是怀着这样一种抗拒的心情,我想打退堂鼓。
⑥那是秋天的清晨,草籽在秋风中陆续成熟,草叶上闪烁着晶莹的光亮。母亲正在棉田里忙碌着,她的腰间系了一块塑料布,防止露打湿衣服,但是裤脚上却已经变得湿漉漉的。她一边掐去疯长的权子,一边仔细翻检棉花嫩蕾上的虫子。在一棵棵棉苗前,母亲的急性子和坏脾气都消失了,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就像面对着十分宠爱的孩子。是啊,从春天到秋天,田里的无数棵棉花,就是这样一遍遍翻检过去,又抚摸过来的,每一棵棉花上都留下了她的指纹和温度。母亲的情意没有白费,棉花们都很争气,叶子深绿,极力展开的枝杈间已经见到累累的棉桃。听完我的诉苦,母亲说:“老师让咱讲是看得起咱,那你就好好地讲。”回头揪下一个被雨水捂烂的桃子,惋惜叹了一口气,继续说,“一遍讲不好,你就多讲几遍。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
⑦最后的这句话突然击中了我的心。看着黑瘦的母亲,我突然一阵心酸,同时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心底泛起。为了我的新铺盖,母亲在“熬”;为了演讲赛的好成绩,我也要“熬”
36
。她虽然讲不出深刻的道理给我听,但她倔强地认定,自己的心血和汗水最终会变成洁白的棉絮,去温暖女儿,让她在白天繁重的课业之后,夜有一个轻盈幸福的梦。为了这份信念,她不喊苦不叫屈,硬生生将一块荒地变成了棉田。那时候,她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一大摊子家务。在焦头烂额里,信念如同一盏孤灯,在黑暗中亮起。循着这光亮,她看到了丰收在望的棉花,她的女儿也读出了一番人生的隽语。
⑧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这些年来,每当我疲倦偷懒,我便习惯性地向着故乡的方向张望一会儿,然后俯下身子继续我的工作。
⑨世界在窗外,未来在远方,亲爱的同学,你准备好出发了吗?希望你的心头也有一盏灯照拂,希望你坚定而努力。正如茨维塔耶娃在诗中写的那样:
⑩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
(选自《中学生阅读》2018年第7期)
19.第①段结尾说“我感觉她的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案】没有现成的棉花地;种出棉花变成新被褥需要1年时间;种棉花要天天喷药;公家发被褥。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意。题目要求写出作者认为“这个决定又笨又没有必要”的原因。作答时要能够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找寻答案。根据上下文,不难看出,第②段是回答此题的核心所在。“没有现成的棉花地”,“……变成新被褥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再者,种棉花几乎要天天喷药……”,“女儿考到县城就必须配好的被褥”,综上即可得出答案。
20.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面语句。(6分)
(1)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像一条错综的毯子。(从修辞角度)
【答案】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土地的芜杂(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暗示了母亲垦荒的艰难(费劲),表现了母亲的辛劳和爱的伟大。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语言特色。赏析句子的方法有:①从修辞的角度赏析;②从特殊句式入手赏析;③从内容情感上分析句子;④从表达方式的角度赏析;⑤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具体赏析方法为:明确赏析角度+结合具体语句具体分析所运用的手法,然后分析其表达效果,或描绘事物的特质,或表达的感想,或揭示的主旨等。本题限定了从修辞角度,难度有所降低。“那块土地”像“毯子”,显然是比喻;“茅草根和小芦苇的根,把那块地包裹得又密又厚”,显然可见茅草根和芦苇根的多和密,可知土地的荒芜,从而可知母亲开荒的艰难,以此来表现母爱的伟大。
(2)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品味词语的表达效果)
【答案】“竟然”,居然,出乎意料的意思,写出了母亲的劳累和我听到这一消息时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词语表达效果的能力。赏析字词,不如从修辞角度切入那么明确,需要学生根据句子的实际情况来做答。回答题目,则需要先写明词语的意思,再结合文章具体内容来作答。很显然,“有一回可能是太累了,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中的“竟然”,突出的是“我”的的惊讶、心酸以及对母亲的心疼。
21.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的理解。(2分)
【答案】成功(幸福)是坚持(奋斗、努力)出来的。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重要语句的含意。作答时,一是了解语句的基本含意,二是联系语境揣摩潜在的意蕴。“好东西”,显然是指“成功”“幸福”之类的抽象意义;“熬”呢,则是指“坚持”“奋斗”等。
22.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母亲形象。(3分)
【答案】(1)爱子心切。如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2)吃苦耐劳。如面对垦荒的种种困难,她不喊苦不叫屈。(3)富有耐心。如在棉苗面前,她变成了一个极其耐心的人(4)朴实而睿智。如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5)孝顺顾家。如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形象特征。注意题干中“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的要求,意为要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人物的形象特征。分析时,注意从文章的具体内容入手,通过对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或其它的侧面描写进行分析总结。如从“母亲为给我做新铺盖垦荒种棉”,可见一位母亲的拳拳爱子之心;“母亲既要照顾半身不遂的祖父,又要处理家务”,则可见母亲的孝顺顾家。第④段,“学校的功课紧张,她每天如何辛劳我是不知道的。后来听邻居说起,每天下地回来……母亲竟然歪在棉花地旁边的草沟里睡着了”,最能体现她的吃苦耐劳。第⑥段母亲开导我,“好东西都是熬出来的”,鼓励我参加演讲比赛,可见一个农村妇女的朴实与睿智。
23.文章用“世界还很年轻”做标题,有何用意?(3分)
【答案】(1)引用诗歌作为标题,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发读者的阅读兴趣。(2)题目充满朝气,启示我们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解析】本题考查对标题作用的理解。首先,总览全文,不难发现第⑩段“世界还很年轻,一切都将发生,为了你能到来”,源自茨维塔耶娃的诗,所以用意之一即“新颖且富有诗意,能够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6
。其次,要结合文章主题来回答。本文通过对母亲这一形象的塑造,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钦佩与感恩,“多年之后回望,我还记得整日里那个劳碌的身影,记得她的不服输和坚持”,最重要的是作者从母亲身上体会到了更为深刻的内容: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心中有信念,坚定而努力,一切都将会发生。
19.(2018·黑龙江齐齐哈尔)阅读《低头见花》一文,回答20-23题。(共9分)
①有些东西,只有低下头来,才会发现它的存在,或者它的美丽。就如尘埃之中,那些被忽略的闪光之球,又似回首时,眷恋着的,总是那些不经意间走过的寻常点滴。
②在夏日的山岭间攀爬,至顶,四望都是起伏峰峦,长风浩荡,单调的苍凉与沧桑漫卷心头。只是一低头的刹那,见谷间丛丛簇簇的灿烂,那些幽幽的花儿,就在这样不期然的时刻,与我的目光猝然相连。于是,高处的寂寞与孤独消于无形,那些年年开且落的幽谷之花,把一种心绪点亮,把一种感动暗放。
③有的人,在境界上,或者在道路上,远超众人,于是有了高处不胜寒的喟叹。其实那只是一种性情上的缺失,他们过多地注目于自身的高度,从而错过了许多开在尘埃里的花。可那些在低处默默的东西,却是无比的宽容,它们就在那里,我们只要低下头,就会与美好相遇,它们就会给我们一种全新的心境。
④有一年去一个大草原的深处,碧草连天,极远极淡处,天之蓝与草之绿交融于一处。驰心骋怀间,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此情此境之中,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同行的旅伴却惊喜地叫:“看,脚下的草里有花!”于是都低下头,那些狭长的草叶间,生长着一种不知名的小花,没有指甲大,黄白两色,此时却是如此地装点着我们的眼睛和心灵。
⑤而更多的人,更像那些深谷之中或草叶之下的小小花朵,终其一生的平凡,就连那花儿也是毫不张扬,湮没于芸芸众生之中。可是,我们却很少有人抱怨,其实也并没有什么好抱怨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索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也会在某个时间,落入别人惊喜的眼中。如此,就足够了。就算无人用温柔的目光把那些花儿轻抚,只要绽放过,就是无悔。
⑥每一个生命都是一朵花儿,每一个生命也都是一个赏花者。我们在行走的匆匆里,不忘时常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同时也努力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期待在某天,映亮一双落寞的眼睛。
⑦相互洇染,相互温暖。我们与那些花儿的距离,我们与那些美好的距离,其实只隔着一低头的空间,只隔着一低头的瞬间。
20.阅读全文,谈谈文题“低头见花”的含义。(2分)
【答案】表层含义是指作者在草原上低头看见小花,深层含义是指我们要关注生活中那些毫不张扬、易被忽略的平凡的人或生命,欣赏他们身上的美好的品质,体会其中的幸福与暖意。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于文章题目的理解。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低头见花”的含义,在第①②④段都是描写自然界的花,而第③⑤段主要描写像花朵一样平凡的人,第⑥⑦两段议论,阐述赏“花”的作用。所以本文的“花”有两层含义,需要从“表面”和“深层”两方面来分析。
21.结合语境,品析第④段“装点”一词的表达效果。(2分)
【答案】“装点”本义是装饰点缀。在句中的意思是指在无边的单一的绿色映衬下,突然看见无名花的美丽,给我们所带来的惊喜和心灵上的触动。表达了对小花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对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理解关键词语在文中的含义,一是先写出其本身的字面意思,字面意思是“装饰点缀”,二是结合具体语境,联系上下文,文中写到“为无边的绿而震撼,也为其无涯而感到怅然”时,“极想看到一点别的色彩,来缓冲那种万里的单一”,这时候出现了“一种不知名的小花”,从而“装点”“眼睛和心灵”,根据这些关键句子回答,最后加上词语或句子表达作者的情感。
22.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2分)
【答案】每个人都要做最好的自己,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同时也要学会欣赏别人所绽放的美丽。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要句子含义的理解以及对文章主旨的理解与把握能力。解答本题要结合上下文的具体语境分析,“每一个生命”既是一朵花,又是一个赏花者,“是一朵花”就要“让自己的生命芬芳四溢”,“一个赏花者”就要“低下头去看那些花朵的美丽”,也就是欣赏别人绽放的美丽。
23.结合文中的语句,从下面的链接材料中任选一人,写出此人低头所见之“花”的深刻内涵。(3分)
【链接材料】
A.杨绎:我回家看着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幺,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 (选自《老王》)
B.梁启超: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
36
(选自《敬业与乐业》)
【答案】示例1:从文中的“相互洇染,相互温暖。”一句可以看出杨绛曾经给予过老王帮助,老王不忘情谊,临终前还送她香油鸡蛋,这种行为体现生活在社会底层、穷苦卑微的老王那份朴实的真情。可见杨绎低头所见之“花”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尊重、理解、关爱。
示例2:从文中的“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可以看出有的人虽然职业很普通很平凡,但是只要脚踏实地勤恳敬业,就能把事情做好,体会其中的乐趣。可见梁启超低头所见之“花”是指在敬业中发现乐趣,体现人生的价值。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章主旨的理解、应用。A项,杨绛与老王的关系可用文中“相互洇染,相互温暖”这句话来概括。对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王,杨绛“总觉得心上不安”,可见杨绛对老王的关心和惦记,表现杨绛看到的花是“平等、理解、尊重、关爱”的花。B项,“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与文中“只要能努力开出自己的花,即使再小再素淡,也是芬芳美丽的一朵”这句话表达的道理相似,表明再普通平凡的人,只要勤奋、坚持做好自己工作,就能体会工作中的趣味。所以梁启超所见之“花”,就是职业乐趣。
20.(2018·吉林)(甲)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16分)
冻年货
王彦
①“上冻了!”奶奶说这话时,我便知道,哈尔滨的冬天真的来了。看吧,天冻裂了,漏下朵朵晶莹的雪花;地冻厚了,上面的新雪盖着下面的旧雪;松花江冻硬了,流动的水结成了锃亮的冰场,连小姑娘手里的冰糖葫芦也冻得嘎嘣脆了。
②这时侯,奶奶也要忙着冻年货了。奶奶有七儿一女,一大家人,虽不富裕,但生活从不单调,不管是什么食材,到了她手里,总能变成一桌美味。
③“小孩小孩你别馋,
过了腊八就是年……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
④听到女儿唱这童谣,便会想起奶奶的枣馒头。每到年前,奶奶都会悄声早起,把一大盆雪花粉和成面团,再把面盆放在炕头,盖上厚厚的棉被,然后便是静静地等待了。等到面团涨得胖鼓鼓,便铺开案板,端来洗净的红枣,开始做花馒头了。奶奶的手真巧,光滑的面团在她手里揉搓、翻转、按压,一会儿变成美丽的玫瑰花,一会儿变成盘旋的飞龙,一会儿变成层层叠叠的宝塔,一会儿又变身呆萌的小刺猬……看了都忍不住流口水。当新的麦香伴着枣子的甜香飘来,我们便知道馒头蒸好了,于是团团地围着奶奶。奶奶拿出一些给我们尝尝鲜,但大部分要端到屋外,冻起来,留着过年吃,也取个“蒸蒸日上”的好彩头。
⑤过去,哈尔滨冬天水果很少,再加上交通不便,外地的果蔬运不进来,想要过个丰盛的年,是要动些脑筋的。冻水果,便是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法子。瞧吧,不管是梨子、柿子还是海棠果儿,只要天一上冻,奶奶便赶紧去早市买了,一股脑儿地冻上。寒冷的室外,就是我们天然的大冰箱。还别说,当娇嫩的果子经住了冰雪的考验,凝聚了天地的灵气,吃起
来,味道更鲜美,也更独特了。
⑥当然,冻水果也是有些讲究的,比如冻梨,奶奶首选花盖梨。这是我们当地产梨子,据说它耐早,又耐寒,开花时,花白如雪,很合哈尔滨人的心意。说来奇怪,一提到花盖梨,我也会自动脑补出“海棠未雨,梨花先雪,一半春休”“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些诗意的画面。
⑦出门一看,花盖梨黄色的果皮已经冻成了乌黑透亮,摸上去也是杠杠硬了,这便是冻好了。想吃时,提前拿进屋,放到凉水盆里解冻,我们称之为“缓”,缓到梨子周遭只剩一层透明的冰壳,敲碎冰壳就可以吃了。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过年时,爷爷和爸爸他们总要喝上几盅,酒过几巡,奶奶便会端来冻梨,既帮着解酒,又有助于消化。
⑧这些冻出来的美味,在别处是吃不到的。长大后定居北京,我也试过用电冰箱做,可怎么也冻不出老家的味道。幸运的是,如今九十多岁的奶奶依然身板硬朗,听说我们过年回家,她又开始张罗冻年货了。(《人民日报》)
16.“而我更难忘的,是冻水果。这可是严冬赐予东北孩子的一道‘特产’。”这句话是从文中哪个自然段的开头抽取出来的?请说明理由。(4分)
答案:位置在⑤自然段;理由围绕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来谈即可。示例:⑤自然段,起承上启下作用(由蒸馒头、冻馒头过渡到冻水果)。
36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结构。本文题目是“冻年货”,前面的①—④段写奶奶蒸馒头、冻馒头,⑤—⑧段写奶奶冻水果,第⑤自然段开头一句中“更”是与“冻馒头”相比较而言的,引出下文“冻水果”的情节。所以,此句在结构上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17.“坐在奶奶烧得暖暖的炕头,吃上一口清冽匝牙、肉脆汁肥的梨子,那叫一个酸爽!”此处感叹号包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4分)
答案:围绕“对冻梨好吃的赞叹;吃到冻梨时的满足、幸福、快乐”两方面回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情感体验。“清冽匝牙、肉脆汁肥”“酸爽”通过写自己吃梨时对梨滋味的品味,写出对冻梨好吃滋味的赞叹,一个平常的冻梨,作者却吃得津津有味,因为其中饱含着奶奶的爱与家庭生活的温馨幸福,所以能让作者感受到吃梨时的幸福、快乐与满足。
18.请你具体说一说,奶奶是怎样使“生活从不单调”的?(答出两点即可)(4分)
答案:围绕“冬天蒸馒头;冻馒头;一上冻就开始买各种水果并冻水果;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任意两方面作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节的理解与概括。“生活不单调”是指生活不乏味,有趣味。文中写哈尔滨的冬天天寒地冻,缺少吃食,奶奶蒸馒头、冻馒头,冻水果,奶奶根据当地的气候,用“冻”的方式,给一家人的生活增添乐趣,丰富了家人的生活。
19.奶奶忙于冻年货,甚至九十多岁还张罗冻年货,对奶奶而言,为家人冻年货究竟意味着什么?(4分)
答案:围绕“丰富生活,使生活不单调;让家人高兴,感觉热闹、幸福;体现着对生活的热爱;体现着生活情趣;对家人的爱;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年龄虽大,仍可为及家人做事的欣慰快乐”等任意两方面作答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奶奶冻年货,丰富了家人的吃食;奶奶冻年货是为了给家人吃,家人的愉快就是奶奶的幸福;今天的生活里也许不缺少奶奶冻的年货,但奶奶依然为家人冻年货,冻年货成为奶奶的生活习惯和乐趣;“奶奶烧暖炕头让我们坐在炕头吃解冻的水果;爷爷和爸爸喝酒,奶奶端缓好的冻梨给他们解酒、助消化”写出奶奶珍惜与家人在一起的时光和对家人的关爱;九十多岁的奶奶用冻年货的方式为家人做力所能及的事,并从中感到快乐。
21.(2018·河南)阅读下文,完成7—10题。(共16分)
父亲的长笛
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笛声一响,她就用跑调的声音跟着哼歌。母亲也停下手边的活,侧耳倾听,发丝垂在脸上,格外柔美。
夏天的傍晚,父亲有时会拿着长笛去巷口儿。邻居们说:“来来,吹一段儿!”“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笛长横放嘴边。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那样的时光里,她是红人儿,孩子们羡慕极了她有一个这样将笛子吹得声声悦耳的父亲,哄着她,把好吃的分给她一份,只为了听她父亲吹笛子时可 以靠近一点儿。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
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是小学五年级的时候。那天晚上,她写完作业后,父亲又拿出长笛来吹。笛声刚响,她就大吼一声:“唉呀!别吹了好不好!烦死人了!”笛声戛然而止。她看也没看父亲一眼,转身跑回自己屋。
她三年级时,父亲的工厂倒闭,两年后,左腿残疾又没技术的父亲被安排当了环卫工,负责她学校周边街区的卫生。那天,一个捣蛋鬼在班里嚷嚷:“门口那扫地的老大爷是小敏她爸!”顿时,嘘声,哄笑声连成一片。她感到无地自容,趴在桌子哭了。那一刻,她只恨父亲没出息!
她毕竟还是个懂事的孩子,没有把这件事告诉父母。只是不再喜欢父亲吹长笛了,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
上了初中,离家远,她从不跟别人提家里的事。可事情就是这么巧,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节目播出后,恰巧被她老师看到,把这事当作励志故事讲给同学们听,班里爽直的同学对她说:“小敏,你爸好酷哇,扫大街还不忘了吹笛子!”
她万万没想到自己极力隐藏的父亲,就这样被曝光在全班同学面前。她忍无可忍,到家就跟父亲吵:“你说你扫个垃圾,还吹什么长笛,丢人都丢到电视上去了,我都快没脸活着了!”“啪”地一声,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别跟孩子瞎说八道!”父亲喝住了母亲。“你可是听着你爸的笛声长大的呀!你小时候那么爱听,你爸干一天活儿回来,多累都吹给你听……
父亲的沉默和母亲的训斥并没有打动她,她还是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虽然那一刻她心里也有丝丝的不舍。她等着父亲爆发,然而,没有。自此,父亲再没提过长笛的事儿。
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对父母很好,常常给他们买吃的穿的。儿子初一那年,学校要
36
开“感恩”主题晚会,儿子在家练唱《父亲》这首歌:“想想您的背影,我感受了坚韧;抚摸您的双手,我摸到了艰辛……我的老父亲,我最疼爱的人,人间的甘甜有十分,您只尝了三分。”儿子唱了一遍又一遍,唱得她心里一阵阵酸,一阵阵疼……
第二天,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父亲先是一愣,随即欣喜地摩挲起来。她吞吞吐吐,说:“爸,对不起,当初是我扔了你那长笛。”父亲一笑:“傻丫头,我早知道是你干的。”母亲走过来,:“还是闺女疼你懂你呀!你这条腿没白断,委屈没白受啊!”“腿?没白断?”她吃惊地问。“还不是因为你三年级那年非吵着要电子琴,你爸为了挣钱给你买琴,你爸大雪天骑车给人送货,摔断了腿……”“哎!跟孩子提这些干啥!都是过去的事儿了!”父亲笑着打断母亲。转脸看她。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久违的笛声从父亲嘴边漫延开来,飞扬在屋子的各个角落,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鬓角的白发泛着银光,格外柔美。
(作者:赵文静。有删改)
7.请以长笛为线索,从父亲的角度概括父女之间发生的四件事。(4分)
7.①父亲爱吹长笛,经常吹给女儿听。②父亲因女儿讨厌、制止他吹长笛,所以不在家里吹长笛了。③父亲因女儿扔了他的长笛,从此不再提长笛的事儿。④父亲因女儿给他买来新长笛,又吹起了长笛。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主要事件的归纳概括能力。概括四件事情的时候,注意依据时间顺序和女儿的心理变化:先是,小时候,每天晚饭后,父亲总喜欢拿出心爱的长笛吹奏一曲。那是,她特别爱听,她亦是非常的骄傲的,那时,父亲是天,是地,是她心目中的大英雄。后来是她开始讨厌父亲吹长笛,每次父亲一吹就被她狠狠地制止。渐渐的,家里就听不到笛声了。再后来,上了初中,父亲工作间隙坐在环卫车旁的马路牙子上吹长笛,竟被电视台记者录进了镜头。她悄悄地拿走了长笛,扔在了城边的小河里。最后是多年以后,她有了孩子,懂得了做父母的艰辛。她买了一支上好的长笛,给父亲送去。
8.下面的语句是如何描写笛声的?请简要赏析。(4分)
清脆悠扬的笛声从父亲的嘴边漫延开来,如哗啦啦的小河流水。大人们摇头晃脑陶醉着,孩子们停止嬉闹,围在父亲身边,眼里充满了好奇与崇拜。
8.示例一:①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延”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②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③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示例二:①正面(直接)描写。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笛声比作小河流水,表现笛声的清脆悠扬。或:用“清脆悠扬”直接描写笛声给人的感受。或:用“漫廷”形象地写出笛声的扩散、飘扬。(意思对即可)②侧面(间接)描描写。通过描写大人和孩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了笛声的悦耳动听。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句赏析能力。语句赏析一般可以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和表现手法等角度入手。本句首先能确认的是比喻修辞手法的运用——“如”,比喻词,这是正面展现,直接把悠扬笛声比作小河的流水声,其次写到了孩子们的表现,从听众的陶醉写出父亲笛声的优美,属于侧面描写,有衬托的作用。
9.请品读下面的语句,联系上下文揣摩她和父亲的心理。(4分)
她赶紧抹一把泪,挤出笑来,说:“来来,吹一段!”“吹一段?”父亲似问似答。将长笛横放嘴边。
9.她的心理:①得知父亲断腿的真相后,伤心自责(为父亲对自己的隐忍和宽容而感动)②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流泪,想让父母开心(想活跃气氛)。(意思对即可。) 父亲的心理:①为女儿的理解、体贴而欣慰。②为自己能重新吹长笛而高兴(意思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情感的把握能力。答题时应首先明确该句出自文末,即多年后女儿为老父亲买笛子的事情;“赶紧”“挤出笑”说明女儿不想让父母看到自己这个样子,已经明白了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和委屈,而父亲是父亲似问似答则是父亲欣慰高兴心理的表现。
10.母亲这一形象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4分)
10.①从情节看,母亲的话设置悬念,引发读者的疑问;又是母亲的话交代父亲断腿的原因因,使情节有波潮、更完整合理。②从人物形象看,母亲打她、训斥她与父亲的沉默形成对比,表现父亲的隐忍和对女儿的爱,突出父亲的形象。③从主题看,母亲在听父亲吹长笛和她哼唱时流露出的幸福,突出了家庭的和谐、温馨,丰富了文章的主题。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作用的理解能力。母亲相对于父亲属于次要人物,要注意从情节、人物、主题等角度组织答案。母亲的言语行为,母亲的巴掌落在她脸上:“你个没良心的,你怎么这样说你爸!要不是你,你爸……”
36
设置了悬念,母亲的言行(特别是最后揭开父亲残疾原因)推动了全文情节发展。而母亲的行为与父亲的沉默形成了对比,展现了父亲的伟大,结尾处“她跟着哼唱,母亲则满脸温柔”展现了家庭的和谐与幸福。
22.(2018·甘肃兰州)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20题。(20分)
父亲的轮廓 袁哲生
①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
②每当母亲用一些类似“牙膏没有从最尾端挤出”“冰箱门没关紧”“看电视超过半个小时”等等小事向我兴师问罪,并且总是将矛头转向我的成绩上时,我便知道,夜里,父亲又会来到我的房间。
③父亲个性中有一种非常腼腆的特质。他总是等我和母亲都睡着以后,才蹑手蹑脚地轻轻扭开门把,走进我的房间,在小书桌的台灯底下压一张纸条。偶尔,在情况较糟的时候,父亲会在纸条上用歪斜支离的字迹写下“忍一时,风平浪静”与我共勉;这句话成了我们彼此之间的默契,那表示父亲知道在我和他一样敏感而容易受伤的心灵中,又遭受了一次无情的考验。在父亲要来的那个晚上,临睡前,我总是记得检查一下房门是否上锁了,从来没有失误过。
④曾经有过几回,父亲来的时候我并未睡着,我听到父亲用力握住门把,再缓缓转开的声音,便立刻翻过身去面向墙壁眯着眼睛。尽管父亲极力不愿发出声响,我还是听到一双塑胶拖鞋在黑暗中静静地走向书桌,然后是纸张摩擦桌面的窸窣声,父亲沉重的呼吸声……有时,父亲会拉开椅子,把台灯扭开一点点亮,然后坐在我的书桌前沉默不动,过了好一会儿,才靠上椅子。离去前,父亲会替我把桌上的书本和作业簿摆放整齐,然后才扭熄台灯。在那一刻,我的眼前又恢复成一片黑暗。
⑤我从不知道父亲坐在我的椅子上时,心里在想些什么;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的目光来打破沉默。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
⑥高三那年,是我生命中的第一个难关。当时,在我不觉生命有何可喜的脑海里,的确曾经生起过自杀的念头。我不知道父亲是否经历过高考的压力,不过,在那没完没了的一年里,的确只有父亲曾经察觉到我失去生活勇气的念头。
⑦接近高考的某个夜晚,我正在教室里做考前冲刺,日光灯管把教室照得明亮而冷清,同学们都埋首书桌、互不交谈。我选了一个邻接走廊靠窗的座位,设法让自己专心在书本上;突然,我听到一阵用手指关节轻轻敲打玻璃的声音,抬起头来,父亲的脸出现在窗格里面,我悄悄绕到教室的后面出去和他会合。
⑧我永远记得和父亲并肩坐在空荡、黑暗的体育馆长椅上,而心里渴望着时光永远停止的情景。父亲先是取出温热的蒸饺和我一起吃,他细心地把饭盒掀开,然后为我撕开筷子的封套。我知道那是父亲在夜市入口的小摊上买的,老板娘是个扎着一条蓝因裙的胖女人……父亲取出口袋里的餐巾纸放在我面前备用,他像面对一位长辈似的对待我,令我终生感激。我知道父亲拙于言辞,在面对生命中难以省略的伤痛时,更无力打破沉默。
⑨吃蒸饺的时候,我想起那些蒸饺原先排列在小蒸笼里冒着蒸汽的模样;我想起那个卖蒸饺的老人坐在圆凳上,被一团团白色水汽模糊了脸孔的形象;我仿佛看见父亲孤独地走上前去,老人从圆凳上站起来,剥下一只饭盒,再给它穿上一层透明的塑料袋,然后掀开其中的一个蒸笼盖……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我想到这个世界上必定还有类似蒸笼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那天晚上,是个寒冷的夏夜,父亲和我相对无语,临走前,他对我说了一句话:“好好活下去,不一定要在意別人的话,人生有时候要走自己的路。”
⑩那句话同时把我和父亲变成了另外一个人。父亲成了我心目中的无名英雄,我永远忘不了,那天晚上,他为了避过校门口警卫的询问,索性爬墙离开的那一幕。在淡蓝色的月光映照下,他奋力攀上围墙,骑坐在墙顶上向我挥手,并且很诚恳地将手划向眉梢向我行了一个军礼,然后才纵身跳落校外的小路上。
①我站在墙内,听到父亲落地的一声轻响,顿时热泪盈眶。我紧握双拳,叮嘱自己永远不可再有绝望的念头,要好好活下去。
(有删改)
16.为什么说“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请结合全文简要说明。(4分)
16.①在“我”因生活琐事受到母亲苛责暗自垂泪时,父亲总会默默地陪伴,悄悄地写字条安慰我;②在“我”因高三的压力而丧失生活勇气时,父亲能带着温热的蒸饺陪伴我,鼓励我好好活下来。
【解析】本题考查归纳概括能力。文章首段中的句子“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起到统领全文的作用。围绕这句话对两件事进行细节描写,突出这一主题。一件事在我受到母亲苛责时,用字条安慰我;另一件是我在高三因为压力大而沮丧时,他送蒸饺并鼓励我。
17.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语言。(5分)
36
(1)我也从来不敢抬起头来,用一声叫唤,或者两道清醒目光来打破沉默。(句中“从来”不可删去,理由是什么?(2分)
(2)我想到那些蒸饺原先蹲在竹笼子里高兴地窃窃私语着的样子。(从修辞的角度赏析这句话的妙处)(3分)
17. (1) “从来”,强调了“我”一直以来都舍不得打破和父亲之间的默契,体现出“我”对这种默契的珍视。
(2)“蹲”“窃窃私语”赋予“蒸饺”人的情态和动作,再现了蒸饺的温热之态;与后文“温热且快乐”相照应,写出了父亲的关爱给予“我”的感受。
【解析】本题考查品析语言的能力。(1)从第⑤段中的“也许我没有勇气,怕自己会在父亲面前哭了起来;更让我恐惧的是,若不幸看见父亲的眼角也含着泪光,默默地坐在我的书桌前,我该如何面对那种时刻?”可见“从来”强调了“我”怕打破父子之间的默契,我珍惜父亲的这种关爱方式。(2)要求修辞角度赏析句子,“蹲”“窃窃私语”是将蒸饺拟人化,与下一句“那样温热且快乐的角落”呼应,表现了“蒸饺”温热的特点,表现父亲对“我”的关爱和带给“我”温热的感受。
18.第④段详细描述了父亲夜里来“我”房间的情景,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18.①文代了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原因;②真实再现父亲“蹑手蹑脚”来“我”房间写字条,陪伴和安慰我的场景;③体现了父亲对我的关心和体贴,突出父亲对“我”情绪变化的关注;④为下文父亲觉察到我绝望的心理到学校看望和鼓励我作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段落作用的能力。段落的作用要从内容和结构两个角度来思考作答。内容上,通过细节描写表现出父亲对我的安慰和关爱,突出父爱的伟大;交代了父亲一直是我最好的朋友的原因,呼应开头;结构上,为下文高考前夕,“我”的异常情绪被父亲觉察,因此他特意到“我”的学校来鼓励“我”做铺垫。
19.仔细揣摩第⑩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父亲当时是怎样的心理?(4分)
19.①在感觉到孩子已经走出绝望的阴影后,内心觉得轻松;②为孩子在成长路上又一次度过难关,由衷地喝彩;③用自己的行动鼓励孩子要像军人一样勇敢,战胜困难。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人物心理的能力。用自己的行动鼓励孩子要像军人一样勇敢,战胜困难。用自己轻松的姿势暗示孩子要放轻松,鼓足勇气渡过难关。
20.文章标题为“父亲的轮廓”,请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轮廓”的理解。(3分)
20.①“轮廓”是指人物的概貌;;②一方面,父亲“非常腼腆”“拙于言辞”,和“我”交流不多,在我记忆中只有父亲大致的面貌;③另一方面,父亲的形象,代表了众多深爱孩子,而不善言谈的父亲的大致面貌。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标题的意蕴的能力。分析标题含义要从浅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来分析,浅层含义要从解释字面意思和概括文章内容,深层含义是要从抓住作者的情感以及文章主旨角度入手。“轮廓”是从人物外貌来说的;而从文章内容入手分析,父亲“非常腼腆”“拙于言辞”,和“我”交流不多,他留给“我”的父亲的面貌是“模糊”的;从表现父亲的形象角度看,从父亲在母亲对我发难时对“我”的默默关心,高考前,父亲找“我”聊天,“父亲的轮廓”就是一种深爱孩子,但不善于表达的父亲的形象。
23.(2018·江苏扬州)阅读下文,完成19—22题。(16分)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36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这时我的泪又来了。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这还是父亲吗?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19.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解析】本题考查对事件的概括能力。本文一共写了四件事。以时间顺序,中间有一部分插叙。②段“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是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③段“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是回忆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⑥段“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是回家后父亲挑粪浇地;⑦⑧段是父亲迟到我高血压和高血脂,要摘苦柚给我。
20.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4分)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答案】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作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人物描写和修辞角度出发。外貌描写和动作描写,比喻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年轻时健壮的身体和劳动的场景,与现在年老枯瘦的形象作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21.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4分)
【答案】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需要联系前后文回答。写到油画,打破了作者的美好记忆,真实的场景和父亲的形象并非那么震撼和高大,从而突出父亲的辛苦和现在的苍老。
22.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为什么?(4分)
【答案】不矛盾。“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情感的理解。全文以《背影》为线索,围绕它展开。父亲的背影,一共有两个,一个是年轻时健壮的背影,令“我”崇拜和依靠;另一个是年老沧桑的背影,让“我”心疼和想要陪伴。总之,在父亲的背影中,包含了作者对父亲无限的爱。
36
相关文档
-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谈生命》教2021-11-116页
- 2019年初中语文基础知识点专题讲练2021-11-118页
- 2019年重庆中考语文A卷及答案(word)2021-11-119页
- 湖北省襄阳市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2021-11-1117页
- 中考语文第三模块作文六个角度谈创2021-11-1118页
- 2020年龙岩九年级语文质检试卷及答2021-11-119页
- 2016年中考语文模拟试题分项汇编:专2021-11-1122页
- 2020年中考语文真题专题分类汇编-2021-11-1159页
- 江苏省南京市各地2020年中考语文模2021-11-1127页
- 人教语文九上敬业与乐业导学案2021-11-11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