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69.00 KB
  • 2021-11-12 发布

2020中考语文复习第四部分现代文阅读专题十五议论文阅读

  • 2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专题十五 议论文阅读 类型1 读书学习类 ‎(一)(2019·襄阳)阅读下面议论文,回答问题。‎ 从小学生“读书等身”说开去 ‎①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②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改进教育方式,十几年来,开展每日午读、亲子读书会、阅读节等活动,让孩子们爱上了阅读。小学6年的时间,一个孩子竟能读1700本课外书。阅读不仅让孩子开阔了视野、提高了成绩,还锻炼了口才和思维,跟爸爸妈妈在家里相处也变得更加融洽。‎ ‎③有感于读书给孩子带来的变化,玉峰实验学校的一位家长突发奇想,让孩子与读过的书合一张影,结果发现书堆起来,跟孩子身高一样高。如果要解码该校一些小学生“6年读1700本书”的奧秘,或许正源于学校通过改进教育方式,让这里有了更多“读书等身”的孩子,其实现路径就是挤时间读书一一“只要每天坚持花20分钟时间,就能在小学6年读完1700本书。”‎ ‎④第十六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8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7本,与2017年基本持平;超过半数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阅读,纸质阅读比例下降;在对个人阅读数量评价中,只有2.1%的成年国民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多,6.3%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比较多,37.8%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般,41.5%的认为自己阅读数量很少或比较少。成年国民阅读数量少最主要的原因是“工作忙没时间”。相比小学生“读书等身”,我们是否有点汗颜?‎ ‎⑤古人云:“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抗战名将彭雪枫常告诚自己:“如果不抓紧时间学习,我会输给工作的。”在戎马倥偬的岁月里,他不论行军作战多么艰苦,都坚持每日读书,常常手不释卷、挑灯夜战。他的名言是“知识之在于我,向来是如饥似渴的”,座右铭是“苦读苦读一百个苦读”,约法三章是“每日决学两小时”。今天我们各方面条件都比过去优越得多,即使工作再忙,其实也不难发现有一些碎片时间。比如在公交、地铁等车时,在银行排队时,或者睡前20分钟,都能成为自己专享的读书时间。‎ ‎⑥鲁迅说:“哪里有天才?我是把别人喝咖啡的工夫都用在写作上了。”对读书人而言,就是应该合理地利用自己的时间碎片。在碎片化的时间里,是拿手机刷屏,还是读电子书或者手不释卷,是对我们读书习惯与学习定力的考验。如果在碎片化时间看碎片化信息,那么浅表、庸俗就会无形放大;如果在这期间读有价值的东西,那么我们的修养和才干就会不断累积。所以,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其价值和意义就在这里,同时读纸质书和读电子书也并不相悖。‎ ‎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古人早已为我们指出了读与写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新时代,人人都想“下笔如有神”,取得像大文豪们那样“著作等身”的成就。然而,梦想不会从天而降,还需先静下心来,多挤点时间,“读书破万卷”,才能厚积薄发,梦想成真。作为普通人,纵然我们做不到“著作等身”,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也能做到“读书等身”。‎ ‎ (有删改)‎ ‎1.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用原文语句回答。(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中心论点。注意题干“用原文语句回答”的提示。论点是作者的完整看法、见解或主张,能够统摄全文。有的文章题目就是论点;有的则含在第一段中或最后一段中;少量的在文中;还有的论点则需要结合论题、论据等内容自己进行概括。全文共七段,通读全文可知,本文作者着重阐述“读书”的问题,并在首段给出了论点。‎ ‎2.第②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两段都用了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读书等身”的事例,属于举例论证。这样论证,力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这一中心论点。使论证有说服。‎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第②③段都是在讲述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学生读书的事例,即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只要每天坚持读书,就能做到‘读书等身’”这一中心论点。在答作用时一定要找到文段中的观点句或中心论点。论证方法的作用就是为证明中心论点服务的。‎ ‎3.仔细阅读第⑤段,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引用名言讲道理,再举抗战名将彭雪枫挤时间读书给予佐证,然后自然拿我们和彭雪枫对比,论证了我们缺的不是读书的时间,而是读书的决心。‎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段落的论证思路。要抓住点明结构思路的语言标志。没有词语作为标志就要仔细阅读文章内容,读懂内容后用“首先……然后……接着……最后……”等术语作答。如文章第⑤段先引用“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这一名言讲道理,再用抗战名将彭雪枫挤时间读书为例证,然后拿今天的我们和彭雪枫作对比论证,论证了“我们缺乏读书的决心”这一观点。这样使整个论证过程逻辑严密,条理清晰。使论证更加深刻,观点更加鲜明。‎ ‎4.根据本文观点,说一说在今天这个网络化、信息化的时代,我们可以怎样读书。(答三点即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时间充足的话,静下心来,好好品读纸质书;碎片化时间里,就碎片化利用各种电子工具,学习积累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专门挤时间,把前述两种情况读到的东西,加以整理,付诸文字。这样读书既可能““读书等身”,也可能“知识等身”。‎ ‎[解析]本题考查阅读迁移。首先要读懂原文,运用原文所讲的相关理论,来给读者提建议。告知读者读书的方法。此题的答案比较开放,所提建议合理即可。如可分析第⑥段中的语句。通过整理,即可给读者提出有关读书方法的恰当建议。‎ ‎5.下面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江苏昆山玉峰实验学校通过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爱上了阅读,也让更多孩子“读书等身”。‎ B.第④段引用了大量的调查数据,意在告诉我们: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原因是工作忙没有时间。‎ C.选文第⑦段论述了读与写的关系:读是写的前提,只有大量的阅读,才能厚积薄发。‎ D.全文思路清晰,结构严谨,既摆事实又讲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意。B.成年人纸质阅读量明显不足是他们不抓紧时间读书。‎ ‎(二)(2019·菏泽)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读书的三种姿势(节选)‎ 孙绍振 ‎①读书的姿势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躺着读,这是陶渊明所标榜的好读书不求甚解,但是并不一定真正实行的办法。大多数业余爱好者就是这样读的。其特点是没有固定的目的,真所谓博览群书,这种读书姿势联系着一种态度,那就是读着玩的,读得顺就读下去,读不顺干脆就睡着了也无所谓。这种读法,是一种休息、消遣,也许还是一种享受。日积月累自然也可以增长知识,丰富精神生活,领悟人生的意义,但是,除非是天赋特别好的个别人以外,一般人想要迅速有效地提高自己谋一方面的水平,是不可能靠这种姿势轻松地达到目的的。‎ 28‎ ‎②要真正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得采取另一种姿势,就是要坐着读,古人讲的“正襟危坐”,不但是一种姿势,而是一种心境、态度、一种目的。那就是求知的态度,通常我们说求学问,为什么要说“求”呢?那是意味着追求的意思。要追求就得十分认真、严肃,注意力非常的集中,和躺着相比,这里有强制自己心无旁骛的意味。这是最基本的一种的读书方法。大中小学的学生都不约而同地采取了这种方法。‎ ‎③这种方法的要领是对于书中的每一句乃至一个字,都一丝不苟反复钻研。甚至背诵。上下左右联系,古今中外贯通,力求全面、准确掌握。正襟危坐的姿势表现出一种精神,那就是虔敬地刻苦。不满足停留在表面上。一般说文字的表面是很完整的,甚至给你一种天衣无缝的感觉。如果你没有刻苦虔敬的精神,即使坐着,也可能东倒西歪,精神涣散,小和尚念经,有口无心。坐着读的关键是开放心灵,让它像海绵一样吸收书中全盘的精义。古人说的虚怀若谷,大致可以形容这种心灵状态。‎ ‎④这种读书的方法虽然很好,但还不是最好。因为坐着钻研,全盘吸收,就意味着你所读的书本当然是绝对正确的,不包含任何错误的。但是这样囊括绝对真理的书是没有的。任何作品都免不了有某种历史的和个人的局限。毛泽东说过,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不犯错误,一种是已经死了的人,一种是还没有出生的人。对于书,也可以这样说。坐着钻研的时候,也有一个缺点,那就是你的思路是被动的。读书是为了认识世界和人生,而这主要靠你自己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书本只是一种向导和坐标。因而你要主动地用你自己的经验和智慧去检验它,用马克思主义的俗语说,“批判”它。这时候,你就用不着虚怀若谷了,你也不用把书上的每一句话都当作天条,在追求真理的时候,任何的自卑感都是多余的。‎ ‎⑤这时,你得改变一下读书的姿势,当然绝对不能满足于坐着读,你得站起来,也就是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当你发现书中所说那怕是有一点与实际不符时,你就要揪住不放,因为这就意味着你的认识又有了提高,你已经发现了问题,而发现问题往往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第一步。这就是说在这一点上,你已经比之书本的作者稍稍高明了一点。这时你当然还要反复思考,但是千万千万不要放弃,不要有任何的谦虚,这时候用得上孔夫子一句话,叫做当仁不让。这是一个机遇,你和权威平等了,你在真理面前站起来了。也许你当时还意识不到,但是当你日后回想起来的时候你会感到幸福的,甚至你的脸上会出现无声的微笑。‎ ‎1.通读全文,指出文章题目中的“三种姿势”的含义。(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一种是躺着读,没有固定的目的,只是读者玩;第二种是坐着读,带着求知的精神一丝不苟地去钻研。第三种是站着读,要学习跟思考相结合,用自己的头脑去批判书中的内容。‎ ‎[解析]本题考查信息提取、概括。写出三种阅读姿势的含义,这需要从文章中找到具体的答案,第一种在文章的第③自然段,“躺着读,没有固定的目的,只是读者玩”;第二种在文章的第②③④自然段,第三种在文章的第⑤自然段,站着读,用俯视的姿态,把书上的东西用实际情况去检验,去分析,用你自己的头脑去批判。‎ ‎2.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并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比喻论证,把“坐着读”比作“海绵”,全盘吸收书中的精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坐着读的状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解析]‎ 28‎ 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作用。议论文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回答时先判断论证手法,然后分析其作用。划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坐着读”比作“海绵”,全盘吸收书中的精义,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坐着读的状态,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3.结合下面材料,联系选文,说说你应该采用文中的哪种读书方法。(4分)‎ 材料:习近平在《领导干部要爱读书善读书——在中央党校2009年春季学期第二批进修班暨专题研讨班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中引用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他要求“领导干部要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第三种阅读方式 站着读,学习跟思考相结合。‎ ‎[解析]本题考查拓展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和文章内容进行回答。材料中引用孔子的名言,告诉我们要学习跟思考结合,“同时防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这两种现象”,原文的第三种阅读站着读要求学习跟思考相结合,因此我们要选择第三种阅读,“站着读”的方式,学习跟思考相结合。‎ ‎(三)(2019·黄冈)阅读下则议论文,完成题目。‎ 读书人是幸福人 谢冕 ‎①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世间有诸多的不平等,财富的不平等,权力的不平等,而阅读能力的拥有或丧失却体现为精神的不平等。‎ ‎②一个人的一生,只能经历自己拥有的那一份欣悦,那一份苦难,也许再加上他亲自感知的那一些关于自身以外的经历和经验。然而,人们通过阅读,却能进入不同时空的诸多他人的世界。这样,具有阅读能力的人,无形间获得了超越有限生命的无限可能性。阅读不仅使他认识了草木虫鱼之名,而且可以上溯远古下及未来,饱览存在的与非存在的奇风异俗。‎ ‎③更为重要的是,读书人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冶。人们从读书学做人,从那些往哲先贤以及当代才俊的著述中学得他们的人格。人们从《论语》中学得智慧的思考,从《史记》中学得严肃的历史精神,从《正气歌》学得人格的刚烈,从马克思学得人世的激情,从鲁迅学得批判精神,从列夫•托尔斯泰学得道德的执著。歌德的诗句刻写出睿智的人生,拜伦的诗句呼唤着奋斗的热情。一个读书人,是一个有机会拥有超乎个人生命体验的幸运人。‎ ‎④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极大可能是注定了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说“极大可能”,指的是不排除读书人中也有卑鄙和奸诈,况且,并非凡书皆好,在流传的书籍中,并非全是劝善之作,也有无价值的甚而起反面效果的。但我们所指读书,总是以其优良品质得以流传一类,这类书对人的影响总是良性的。我之所以常感到读书幸福,是从喜爱读书的亲身感受而发。一旦与此种嗜好结缘,人多半因而向往于祟高一类,对暴力的厌恶和对弱者的同情,使人心灵纯净而富正义感,人往往变成情趣高雅而趋避凡俗。或博爱,或温情,或抗争,大抵总引导人从幼年到成人,一步一步向着人间的美好境界前行。笛卡儿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雨果说,“各种蠢事,在每天阅读好书的影响下,仿佛烤在火上一样渐渐熔化”,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中,“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丧失”的是除了现实世界之外更为浩瀚更为丰富的世界。‎ 28‎ B.“更为重要的是,读书加惠于人们的不仅是知识的增广,而且还在于精神的感化与陶治。”这句话在文中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第⑤段横线上补写一个呼应开头的结尾,这句话可写为:所以,我说,读书人是幸福人。‎ D.“一个人一旦与书结缘,他极大可能是注定与崇高追求和高尚情趣相联系的人。”这句话中“极大可能”应该删去,删去后结论更明确、具体,更令人信服。‎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内容的理解。考生要逐项比对,找出和文章内容不相符的一项。D项中,“极大可能”,从程度上进行限制,如果去掉就过于绝对,它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不能删去。‎ ‎2.第④段加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述了什么道理?(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论证) 读书使人向善避恶(读书使人向善,读书使人避恶)‎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证方法和作用的分析。着眼第④段划线句,从“笛卡儿说”“雨果说”可知,运用了引用论证。然后结合引用名言的论述,扣紧关键句“这就是读书使人向善” “这就是读书使人避恶”来明确所论述的道理。‎ ‎(四)(2019·河南)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一起做“读书种子”‎ ‎①“读书种子”一词的“发明权”,当属宋代的黄庭坚。他在《山谷别集》中说:“四民①皆当世业②,士大夫家子弟能知忠信孝友,斯可矣,然不可令读书种子断绝,有才气者出,便名世矣。”‎ ‎②做一粒“读书种子”,让阅读成为一种力量,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可以说正是读书人的自我期许。从“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的陶渊明,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的杜甫,再到“不是老夫朝不食,半山绝句当朝餐”的杨万里,无不是“读书种子”的精彩写照。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所谓“耕读传家久,诗书继世长”,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千百年来融入中国人的血脉里,成为中国特有的文化禀赋。‎ ‎③在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彭德怀带兵打仗“横刀立马”,平时非常注重抓学习,而且还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他常用吕蒙“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的故事激励大家,乐于把自己收藏的书拿出来共享。为了检查大家是否认真读过了,他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如果发现有人读书做样子,没有把粘饭粒的书页打开,他就会提出严厉的批评。在彭德怀的关心督促下,在他身边工作的同志都养成了读书习惯,以至终身受益。‎ ‎④“童心便有爱书癖,手指今馀把笔痕”。植物种子是有形的,延续繁衍,生生不息;读书种子则是一种无形的东西,不知不觉中变化气质、增长才干,承接弘扬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正因为这样,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黄庭坚所处的北宋,上推文治、下重文教,造就了一片孕育“读书种子”的沃土,于是就有了国学大师陈寅恪所说的,“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做一粒“读书种子”,静下心来读一点书、做一点学问,因为其中有优秀传统文化的承袭,对高雅生活的追求,对时代潮流的引领。‎ ‎⑤“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研究植物种子的钟扬不拘泥于书本知识,在科学上敢于“奇思妙想”,在被认为无法种植红树林的上海滩涂中栽种成功。钟扬的故事向我们所展示的,不只是知识的力量,更有实践的力量、创新的力量,赋予“读书种子”‎ 28‎ 以新内涵。世人常常说,“知识就是力量”,但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读书种子”与实践“沃土”的紧密结合,必能孕育壮苗、结出硕果。‎ ‎⑥阅读是一种超越世俗的力量。今天我们提倡多读书、读好书,并不是为了满足“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功利心,缓解“书到用时方恨少”的紧张感。读书足以怡情,足以长才。少一点对物欲的追求,多一点对知识的渴求;少一点无谓的应酬,多挤一点时间读书;少一点人云亦云的跟风,多一点独立思考的精神,人生境界就能达到崭新高度,活出不一样的精彩自我。‎ ‎(作者:向贤彪。有删改)‎ ‎[注]①四民:士、农、工、商。②世业:世代相传的事业。‎ ‎1.从全文看,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做一粒“读书种子”,重视读书,带动身边的人读书,并与实践相结合,推动文化传统薪火相传。‎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议论文的论点。文章的标题即表明了作者的观点,但是“读书种子”运用了比喻的手法,仅答标题内容不够明确,因此还要结合文章内容对“读书种子”进行阐述,由第②段的“重视学习、重视诗书”可得出“读书种子”首先自身要重视读书,第③段彭德怀“经常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的例子则表明“读书种子”还要能“带动身边的人读书”,第④段强调“读书种子”要在“承接弘扬中”推动“文明薪火不断发扬光大”,第⑤段则赋予“读书种子”新的内涵,即“知识必须与实践结合,使之变成能力或本领之后,才能产生力量”。根据这些进行概括即可。‎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交代“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引出议论的话题。②引用黄庭坚的话,起到了论据的作用,很有说服力。③引用黄庭坚的话,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首段的作用。第①段开头一句即交代了“读书种子”一词的由来,从而引出了论题,同时黄庭坚的话又作为道理论据阐述了读书的重要性,富有说服力。最后,引用黄庭坚的话,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韵味,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据此回答即可。‎ ‎3.第③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举例论证。举彭德怀用饭粒粘书页督促身边工作人员读书的例子,具体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增强了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论证方法有道理论证、举例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画线句子举了彭德怀用饭粒把书中的页码粘起来督促身边工作人员养成读书习惯的例子,属于举例论证,通过这一具有代表性的事例论证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中不少人是“读书种子”的观点(该段的首句),真实可信,增强了说服力。据此回答即可。‎ ‎4.从第②段画波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事例,谈谈你的体会。‎ 读书滋养美好心灵,可以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28‎ 示例:读书滋养了我的心灵。阅读《平凡的世界》,孙少安对奋斗的坚持让我感动,让我明白了奋斗的价值和生活的意义。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的面貌,虽经历重重困境,始终不改初衷,最终走向成功。这本书充满正能量,让我更坚定了努力奋斗、赢得未来的信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的感悟和思考。画波浪线的句子阐述了读书的三个好处:滋养美好心灵、遇见更好的自己、看到更美的世界。考生任选一个角度,结合自己的读书经历,阐述读书的对自己的积极影响即可。‎ ‎(五)(2019·包头)阅读下文,完成问题。‎ 读书箴言 当我们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时,会觉得很轻松,而事实上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了。这样,读书愈多,思维能力反而弱化,犹如时常骑马的人步行能力必定较差,道理是相同的。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一样,如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也会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以人的身体而论,我们所吃的东西并不能百分百被吸收,精神方面的营养亦同。身体靠食物维持健康,精神靠读物日渐丰富,但身体只吸收能吸收的东西。同样的道理,读书人也仅能记住他所感兴趣的东西,也就是适合于他的思想体系或吻合他阅读目的的那些东西。作家各有专擅,例如雄辩、豪放、简洁、优雅、轻快、诙谐、精辟、纯朴、文采绚丽、表现大胆等,然而这些特点并不是读他们作品就可学来的。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这样的读书可教我们如何发挥自己的天赋,也可借以培养写作能力,但颇以自己有这些禀赋为先决条件。‎ 书籍中也有无数的坏书,像野草伤害五谷,使它们枯死,读它们不但无益且危害甚大。因此,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一般人通常只读新出版的书,而不愿阅读前贤的睿智作品,有许多书,专门介绍或评论古代的大思想家,一般人喜欢读这些书,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因为他们只顾赶时髦,他们觉得那些浅薄无聊的话比大人物的思想更容易理解,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我们拿起一本这样的书来,即便只读半小时,也会觉得无比轻松、愉快、清净、超逸,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这是由于古代寓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其作品历经千年,仍无损其价值。‎ 买书又有读书的时间,这是最好的,但是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读而不精。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一是因再读能更深入理解内容,再则是读第二次时,会有与第一次读时不同的情调和心境,犹如在不同的照明中看一件东西一样。‎ ‎[作者:(德国)叔本华 有改动]‎ ‎1.本文围绕“读书”写了哪些方面的内容?(4分)‎ ‎【答案】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读书要结合自己的禀赋才可学到作者的优点;读书要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名著;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还要多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 ‎【解析】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选文共四个段落,第一段抓住“不假思索拿书来读”“我们的头脑已成为别人思想的运动场”“常受别人思想的压力”“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提炼出“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第二段抓住“如果我们自己天生就有着这些特质,也许可因读书而受到启发,发现自己的天赋,以此为榜样加以应用。这样我们才能有类似的优点”,提炼出“读书要结合自己的天赋可学到作者的优点”。比较有难度。第三段,抓住“我们读书之前要慎重选择”“却不读那些思想家的原著。他们宁愿让它摆在书架上,太可惜了”“没有别的事情比读名著更能给我们精神上的快乐”等关键句,提炼出“慎重选择,多读思想家原著,要读名著”的内容。第四段,抓住“一般人往往是买而不读”“重要的书都应该再读一遍”“更深入理解内容”分析,归纳出“书买来要读,重要的书要多读,才能有更多收获”的核心内容。梳理以上四段内容即可。‎ 28‎ ‎2.简述本文首段论述的特点。(2分)‎ ‎【答案】形象、通俗易懂地论证了只读书不思考,思维能力就会弱化,精神就会麻痹。‎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语言特点的能力。仔细阅读第一段,抓住“犹如时常骑马”“一条弹簧如果久受外物压迫,会失去弹性,我们的精神也一样”等,明确运用比喻、类比推理的方法,形象、通俗易懂论述了“只读书不思考的弊端”,即“思维能力反而弱化”“失去弹性而变得麻痹”。‎ ‎3.文中画线语句写得入情入理,作者是如何做到这点的?(3分)‎ ‎【答案】连用若干形容词,又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阅读带给人精神上的享受描写得淋漓尽致,将描写和议论相结合,描绘出读古人名著带给人的益处,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经得住时间考验,有很高的阅读价值。‎ ‎【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的能力。先结合上下文语境,读懂画线句。然后分析语言,“轻松、愉快、清净、超逸”“舒适”等属于形容词,“仿佛汲饮清冽的泉水般舒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读书获得的精神享受,可谓淋漓尽致。从拿起书,到读半小时,到一系列精神享受,在议论的前提下还有描写,“这是由于古代寓言之优美,更是因为作者的伟大和眼光之深远”属于议论,这样描写与议论相结合,写出读古人名著的益处,也高度评价了经典作品有很高的阅读价值。梳理以上内容答题即可。‎ ‎4.以你读过的一部典作品为例,说说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了怎样的积极影响?(3分)‎ ‎【答案】示例: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中深厚的父子之爱、纯洁的同窗友情、美好的同事情分、纯朴的乡邻情谊,这些人间真情感染着我,我的心也变得温暖澄激,哥哥孙少安不安于现状,立志改变乡村贫困面貌:弟弟孙少平渴望走出乡村,融入现代文明。他们自强不息、坚忍不拔的精神感动激励着我,使我变得勇敢坚强,‎ ‎【解析】本题考查名著阅读。筛选一本最熟悉的,内容、人物、主旨等都容易把握的作品,列出其作者及书名。然后结合其人物经历、情感主旨或内容观点等展开分析,说明它对你心灵世界产生的积极影响即可。‎ ‎(六)(2019·镇江)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问题。‎ 训练语感(节选)‎ 叶圣陶 ‎①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辞的意义和情味,单靠翻查字典辞典是不够的。必须在日常生活中随时留意,得到真实的经验,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正确丰富的了解力,换句话说,对于语言文字才会有灵敏的感觉。这种感觉通常叫做“语感”。‎ ‎②夏丏尊先生在一篇文章里讲到语感,有下面的一节说:在语感敏锐的人的心里,“赤”不但解作红色,“夜”不但解作昼的反对吧。“田园”不但解作种菜的地方,“春雨”不但解作春天的雨吧。见了“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自然的化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旨趣,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寥等等说不尽的意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 ‎③夏先生这篇文章提及的那些例子,如果单靠翻查字典,就得不到什么深切的语感。唯有从生活方面去体验,把生活所得的一点一点积聚起来,积聚得越多,了解就越深切。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 ‎④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末了说那个人“感到了健康的疲倦”,这是很生动很实感的说法。但是语感欠锐敏的人就不觉得这个说法的有味,他想:“疲倦就疲倦了,为什么加上‘健康的’这个形容词呢?难道疲倦还有健康和不健康的分别吗?”‎ 28‎ 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他自己有过劳动的经验,觉得劳动后的疲倦确然和一味懒散所感到的疲倦不同;一是发皇的、兴奋的,一是萎缩的、萎靡的,前者虽然疲倦但有快感,后者却使四肢百骸都像销溶了那样地不舒服。现在看见作者写着“健康的疲倦”,不由得拍手称赏,以为“健康的”这个形容词真有分寸,真不可少,这当儿的疲倦必须称为“健康的疲倦”,才传达出那个人的实感,才引得起读者经历过的同样的实感。‎ ‎⑤这另外一个读者自然是语感锐敏的人了。他的语感为什么会锐敏?就在乎他有深切的生活经验,他知道同样叫做疲倦的有性质上的差别,他知道劳动后的疲倦怎样适合于“健康的”这个形容词。‎ ‎⑥看了上面的例子,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一个人即使不预备鉴赏文艺,也得训练语感,因为这于治事接物都有好处。为了鉴赏文艺,训练语感更是基本的准备。有了这种准备,才可以通过文字的桥梁,和作者的心情相契合。‎ ‎(选自《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有改动)‎ ‎1. 在如何训练语感方面,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2分)‎ 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主要观点就是作者的主张,就是议论的中心,训练语感的目的是具备锐敏的语感,从“可见要求语感的锐敏,不能单从语言文字上揣摩,而要把生活经验联系到语言文字上去”中可知,要与生活经验联系是中心论点。‎ ‎2.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了“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 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解析】此题考查议论文论证方法及作用。题干明确是第④段,阅读第④段,找出相关语句,“譬如作者在作品中描写一个人从事劳动”中的“譬如”就是举例,“语感欠锐敏的人”“另外一个读者却不然了”写了两个人不同的感觉,形成对比,由此可知本段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论证的观点可以从列举的事例中感知,一般在举例上或举例后找论点,作者举例的是作品中的人和事,就是讨论如何鉴赏作品,由此找到“直到自己的语感和作者不相上下,那时候去鉴赏作品,就真能够接近作者的旨趣了”这一个观点。‎ ‎3. 作者对如何训练语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请结合加点的字回答问题。(5分)‎ ‎(1)这榆树在园子的西北角上,来了风,这榆树先啸,来了雨,大榆树先就冒烟了。‎ ‎——萧红《呼兰河传》‎ ‎(榆树怎么会“啸”呢?“冒烟”是怎么回事?)(2分)‎ 大风吹在榆树上,发出响声。雨打树叶,腾起雨雾,就像烟一样。‎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答题时,要联系生活实际,榆树被大风吹起,用“啸”说明风比较大,更富有拟人化,“冒烟”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把“腾起的雨雾”比作烟雾。‎ ‎(2)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院子里怎么会有“积水”?又怎么会有“藻荇”?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境?)(3分)‎ 照亮庭院的皎洁月光,就像注满池塘的清水。竹柏的影子看上去就像交错纵横的水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恬静的心境。‎ ‎【解析】此题考查重点词语的理解。句子中用“如”“盖”一词,可见,作者结合生活环境,比喻月光的皎洁,用以烘托恬静的心情,积水是因为月光洒落地面,清澈明亮,藻荇是竹柏的影子,落在地面上,形象生动。‎ 类型2 修养励志类 ‎(一)(2019·益阳)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28‎ ‎①现在,焦虑、着急和不耐烦仿佛成了一些人的常见病,干什么事都显得急不可耐,总是等不得、坐不住、慢不了和静不下。‎ ‎②比如,有的人看到他人成名成功了,一下子会乱了自己的方寸、节奏和步伐,变得焦躁不安、心慌意乱;有的人看到他人提拔重用了,顿时沉不住气,千方百计走捷径;有的人则经不起一点怠慢和挫折,绕不得一点弯路和曲折,不愿也不舍得花更多时间做那些默默无闻、精雕细琢的事,恨不得一蹴而就,早日“梦想成真”;还有的人甚至变得有话不好好说,遇事不好好商量,碰到点问题动辄“一急二躁三冒火”,等等。一言以蔽之,没耐心。‎ ‎③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 ‎④耐心成就成功之美。在相当意义上说,耐心是成功的“通行证”。在人生的征途上,哪有一帆风顺?总会遭遇挫折,有时还布满荆棘,如果没有耐心,不能坚持到底的话,则很难看到成功的模样。‎ ‎⑤耐心成就过程之美。耐心是一种积极的等待和良好的心态。《道德经》上说,静为躁君。《大学》里讲:“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⑥耐心成就意志之美。哲人说:“无论何人,若是失去了耐心,就失去了灵魂。”耐心考验人的毅力和定力。古往今来,滴水穿石也好、铁杵磨成针也罢,愚公移山也好、精卫填海也罢,难在耐心、贵在耐心、成也在耐心。俗话说,慢工出细活。我们做很多事情,往往要靠绣花功夫、工匠精神,而离开了耐心,这些都无从谈起。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细水长流,这也正是对人的意志品质的锤炼和塑造。‎ ‎⑦耐心是一种修养,需要修炼养成。耐心不够,或因心里想法太多、欲望太强,或因沉不住气、性子太急。少一点功利,多一份淡泊;少一点焦虑,多一份淡定;少一点杂念,多一份纯净;少一点喧嚣,多一份宁静。如此,方可保持一颗耐心,成就人生之美。‎ ‎(《华声文萃》2018年11期)‎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答案]“耐心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或者“好的人生需要文火慢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中心论点的分析归纳。中心论点,是作者对所论述的问题的最基本看法。是作者在文章中所提出的最主要的思想观点,是全部分论点的高度概括和集中。从“耐心就是不急躁、不厌烦,它既是一种性格,也是一种品格,是‘高尚的秉性’,能够成就事业,更成就人生”可提炼出中心论点。‎ ‎2.请分析选文第⑥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首先提出本段论点(全文分论点)——耐心成就意志之美;然后,运用讲道理、摆事实的方法(引用哲人的话和举滴水穿石、铁杵磨成针等例子)进行论证;最后回扣论点:通过文火慢炖、细水长流,人的意志品质得到锤炼和塑造(耐心成就意志之美)。‎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分析。分析论证思路要注意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去分析。按照首先-然后-最后的格式回答。第⑥段首先提出分论点--耐心成就意志之美,然后,引用哲人的话,再举例子论证,最后又总结论点。‎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第①②段写生活中一些人没有耐心的现象,目的是为了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B.第④段的画线句意在说明耐心只是成功的条件之一,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C.“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这句话不可以作为本文的论据。‎ D.本文的结构模式是“引论—本论—结论”,其中本论部分采用并列式论证结构。‎ ‎[答案]C 28‎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这句话表达的是有耐心就不怕困难可以成就事业的观点,可以作为文章的论据。‎ ‎(二)(2019·娄底)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 叶子腾 王财忠 ‎①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家国情怀始终是历久弥新的歌颂主题,自近代以来,在中华民族抵御外族侵略、重建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的壮阔征程中,爱国主义始终是凝魂聚气、攻坚克难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只有精忠能报国,更无乐土可为家”,___甲_。 对祖国的爱亦如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天然有之的朴素情感,是不需要任何客观理由的爱。在法国启蒙思想家卢梭的思想中,爱国是第一位的美德,是一种无限崇高的公共精神。从古至今,自人类社会诞生国家以来,人民都会自觉地把自己的存在与国家的存在视为一体,热爱自己的国家是人性的自觉表现和终生为之忘我奉献的伟大目标,热发自己的国家,为她寻求光荣和福祉是天经地义的人之常情。‎ ‎③“繁霜尽是心头血,洒向千峰秋叶丹”___乙 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教仁人志士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之下而立不世之功、而成千秋伟业。汉朝张骞怀揣报国之志开辟丝绸之路,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民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南宋名将岳飞一首《满江红》成为抒发爱国深情的千古绝唱,激励了世世代代的华夏儿女奋发图强、建设河山: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方志敏用《可爱的中国》表达了革命家气壮山河的赤胆忠心。爱国情怀比天高、比海深。‎ ‎④“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__丙 。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只有把爱国转化为实践,把对祖国的深情转化为实际行动,爱国的力量方如有源之水,流之不竭。人民的好总理周恩来十六岁便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爱国给予的奋斗力量;大科学家黄大年在祖国的事业面前“俯首甘为孺子牛”是爱国赋予的奉献力量。爱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强力之表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原子弹,是爱因力量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⑤在这个伟大的时代,中国正以昂扬的姿态雄踞于世界的东方,当代青年躬逄千年未有之盛世,务必坚定爱国的自觉、奋发为国的情怀,激发强国的力量,把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统一起来,把自己的梦想融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壮阔奋斗之中,将爱国主义写在青年奋进的旗帜上。‎ ‎(选自中国青年网,有删减)‎ ‎1.根据选文,请将下面三句话的序号分别填入相应位置。(3分)‎ ‎①爱国是一种情怀,爱国的情怀是最为深厚的情怀。‎ ‎②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 ‎③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 甲: 乙: 丙: ‎ 答案:甲:3乙:1丙:2‎ ‎[解析]此题考查对句子间的语意连贯的把握能力。从第②句中的“祖国的爱亦如对母亲的爱,是一种天然有之的朴素情感”来分析,可知爱国是一种自觉,甲处选③句;从第③段中的“无教仁人志士正是在家国情怀的感召之下”可分析,爱国是一种情怀,所以乙处选真①句;从第④段中的“爱国的力量方如有源之水,流之不竭”中分析,丙处应选②句。‎ ‎2.结合选文第④段,说说对加点字的理解。(3分)。‎ 爱国的力量是精神的强力之表现,毛泽东同志所讲的精神原子弹,是爱国力量最生动形象的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答案:把爱国力量比作“精神原子弹",生动形象,有力地论述了“爱国是一种力量,爱国的力量是最无坚不摧的力量”这一分论点,让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解析]此题考查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含义的能力。“精神原子弹”显然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合语境,可知其比喻“爱国力量”。从原子弹的力量来分析,说明爱国力量是非常巨大的。答题格式,可用“句子运用了……的修辞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这一分论点,使抽象的道理浅显易懂,便于读者接受”的格式。‎ ‎3.下列链接材料,作哪一段的论据最恰当,请说说理由。(3 分)‎ 链接材料:“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诗人陆游生死离别之际唯一牵挂的是“王师”何时北定中原,这就是爱国的自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这一则材料最适合作为第2段的论据。因为材料用爱国诗人陆游生离死别还念念不忘“北定中原"体现爱国的自觉这一事例与第二段的论点“爱国是一种自觉,爱国的自觉是最为深刻的自觉”一致。‎ ‎[解析]此题考查材料与论点之间的关系的辨析能力。材料作为论据,先分析陆游的“示儿”诗表现的是什么观点,再结合段落中的内容来分析。通过分析,可知与第②段的“爱国是一种自觉”一致。‎ ‎(三)(2019·深圳)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题。。‎ 拥抱自己的不完美 ‎①又到年底了,忽然发现年初制定的种种计划,到现在几乎没有一项百分之百完成。反躬自省,完不成计划的原因有种种,如懒惰、突发意外、工作繁忙、能力不足等等, 但同时,有的时候也是因为完美主义作祟。比如我在年初曾经计划写一本小说,可惜因为写不出一个完美的开头,迟迟没有进展。‎ ‎②完美,无疑是人人都想追求的目标。可是,真正的完美,却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如果过度执着于完美而自缚手脚,就是走入了一个人生迷局。‎ ‎③著名的老牌科幻电影《千钧一发》曾讲述了在一个过度依赖基因评定的社会中, 人们倾向于培育最优基因组合的后代,在如此的社会中,拥有完美基因的“优等人”的一生似乎在受精卵形成的一刹那就已经是被写好的剧本,一切都有条不紊地完美运行,绝对不会出现因为懒惰、遗忘甚至智商不够而造成的失误。然而,即便是拥有如此完美的基因的人,人生的结局也并不让人羡慕。‎ ‎④英国作家毛姆曾经说过,“完美有一个重大缺陷,它往往是无趣的。”更何况,完美从来没有统一的定义,今天的完美不一定是明天的完美,今天的某种理解,明天就有可能被颠覆。在模特行业,完美的长相和身材,无疑是竞争的最大优势。然而,不久前, 一名患有白癜风疾病的模特却出人意料地登上了国际著名秀场——长相身材的不完美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一些条件并不完美的模特,因为在千篇一律的模特界独树一帜,反而更容易获得成功。‎ ‎⑤人生不会因为生来完美就事事顺风顺水,也不会因为生来不完美就此生无望。维纳斯并不因断臂而缺少一丝美丽,霍金也没有因为身体被禁锢在轮椅上就禁锢了他智慧的大脑。我们生活中有那么多并不完美的小人物,包括你我,也正是靠着不甘心、不放弃、不认输的勇气在创造着属于我们自己的别样精彩人生。‎ ‎⑥正是因为个体的种种不完美,在朝着完美的人生奋斗过程中,在品尝着命运带来的酸甜苦辣中,在踏破荆棘中展现出来的人性之光、力量、梦想,才让人欣赏和崇尚。若是一切都被设计好,就像电影《千钧一发》里的“优等人”一样,他们也就会因为丧失了梦想和奋斗的力量而黯然失色。‎ 28‎ ‎⑦其实,那些不完美啊,就如同制定年初计划一样,若是一切都按照计划完美运行, 没有突发、没有变化,既不符合常理,也并不一定是好事,或许还会因此错过更为重要的机遇。调整好姿态,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或许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文/魏薇 选自《人民日报》2018 年 12 月 4 日第 19 版)‎ ‎1.通读全文,请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拥抱自己的不完美,我们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概括议论文的中心论点的能力。需注意区分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区分论点和论题。中心论点统领全篇,一般在标题、开头或结尾居多。它应当是一个表观点、态度的陈述句,不用否定式或反问句式,也不用修辞手法;而论题则是议论的话题或内容范围,一般不涉及观点、态度,这篇文章的论题是如何看待不完美。选文的标题就是中心论点,可以将选文的结尾句与标题整合起来。‎ ‎2.请在文章第②段找出“转移话题”和“推进论证”的词语。(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可是 如果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证思路的能力。此题难度不大,一般的,议论文往往用“可是”“另一方面”等标志词“转移话题”,用“如果”“进一步说”等标志词“推进论证”。第①段过度追求完美导致不能完成既定目标,指出人人都想追求完美,用“可是”将笔锋一转,指出真正的完美,“往往是一个小概率事件”,接着用“如果”引出分析追求完美带来的危害,从而引出对不完美的论述。‎ ‎3.请根据文章第⑤自然段的内容,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贝多芬并不因为失聪而隔绝了音乐的世界。‎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议论文的论据的能力,具体考查补充事实论据。‎ ‎4.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生命中有很多的不完美,对于人生不完美,你有什么看法?你能否接受自己的不完美?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想法。(3 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完美,勇于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让自己不断接近完美。我能够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因为只有接受自己的不完美,才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不断改进,接近完美。例如我的每篇作文也都并不完美,找到自己的不完美之处,才能不断修改让它变得接近完美。‎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感悟文章主题的能力。解答此题,先明确文章的中心论点,再联系生活实际,谈想法。文章的中心论点是“我们应当拥抱自己的不完美”,因为这样“才能更好地激发斗志,走向更完美的人生”。可列举日常生活事例,比如长相不算漂亮,但找准自己的弱点,比如自卑、毛躁等,改掉缺点,变得能干,又能助人为乐,在人们心目中,就一样是最漂亮的。‎ ‎(四)(2019·淄博)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12分)‎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 28‎ 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甲]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乙]‎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丙]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充满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1.阅读全文,根据提示填空,完成对本文论证思路的梳理。(4分)‎ ‎ 提出论点: 第①段:“燃”的内涵 ‎ A 第②段:“燃”对人生的意义 ‎ 第③段: C ‎ ‎ 论述论点 ‎ ‎ B 第④段:再平凡的人也能“燃”起来 ‎ 第⑤段: D ‎ ‎ 总结论点: 第⑥段:“燃”起来吧,不要辜负生命 28‎ ‎[答案]A: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B:怎样“点燃”自己;C: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D:“燃状态”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出“舒适区”,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思路的梳理补充能力。解答这类题目,需要先梳理出全文的结构,然后再结合给出的已知项完成填空项的答案。A处对应内容是本文的第一个层次,其主要目的是提出论点。细读①②两段,可以抓住第②段的最后一句话,这是本文的中心论点;B处对应的是本文的第二个层次,细读第③ ~⑤段,主要论述怎样“点燃”自己。C处概括的是第③段的主要内容,该段首句是本段的总括句,稍加概括即可。D处则是对第⑤段主要内容的概括,该段首句是本段的总括句,由此进行概括即可。‎ ‎2.下面这个句子,是从原文中摘出来的,如果还原到文中去,放在[甲][乙][丙]哪一处更合适?请简述理由。(4分)‎ 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乙]处。“心中揣着一团火”照应第③段段首“心灵的温度”,“锐气才不会散,‎ 脚步才不会停”照应段中“进取的意志”,这句话强调了心态对人状态的重要性,与第③段内容相呼应(因为第三段分论点为“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乙与此观点一致,并承接上句“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 )‎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论据与论点是否统一的辨析能力。句子“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强调心中应有理想,然后才能锐意进取,不断前行。这显然与第③段首句“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相呼应。将该句放入第③段中检验,可以发现该段先从反面论述,再从正面论述,正反对比,从而突出了本段主要观点“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 ‎3. 请从邓稼先、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概述其相关事迹,为本文补写一个事实论据。不少于80字。(4分)‎ ‎[答案]示例一:邓稼先心有祖国,为了祖国的强大,他从美国归来后甘守戈壁荒滩,隐姓埋名,至死不懈,默默地燃烧着自己,他为祖国的国防事业作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示例二:闻一多为了民族的解放,为了祖国的未来,他心有信念,不怕牺牲,听闻李公朴被杀害后,他拍案而起,满腔悲愤地发表了演讲。会后闻一多先生又参加了记者招待会,在他离社返家途中,被特务分子暗杀。他为了民族的未来,燃烧了自己。‎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题目要求从邓稼先和闻一多两人中任选一人,结合所学课文内容,概述其相关事迹,来充当本文论据。概括时,我们可以从第③段和第⑤段所论述的角度进行概括。如第③段,我们可从心中有理想的角度思考:举邓稼先心有祖国,冒死回国,努力奉献和闻一多心有未来,奋力反抗的事例。答题时,要根据论述需要,列举合适事例。同时,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 ‎(五)(2019·宿迁)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13分)‎ 谈谦虚 朱光潜 ‎①‎ 28‎ 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像虚伪者所常表现的假面孔;它是起于自知之明,知道自己所已知的比起世间所可知的非常渺小,未知世界随着已知世界扩大,愈前走发现天边愈远。他发现宇宙的无边无底,对之不能不起崇高雄伟之感,反观自己渺小,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谦虚者的心目中必有一种为自己所不知不能的高不可攀的东西,老是要抬着头去望它。这东西可以是全体宇宙,可以是圣贤豪杰,也可以是一个崇高的理想。一个人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不知道天高地厚的人就老是觉得自己伟大,海若未曾望洋,就以为“天下之美尽在己”。谦虚有它消极方面,就是自我渺小的意识;也有它积极方面,就是高远的瞻瞩与恢阔的胸襟。‎ ‎②看浅一点,谦虚是一种处世哲学。“人道恶盈而喜谦”,人本来没有可盈的时候,自以为盈,就无法再有所容纳,有所进益。谦虚是知不足,“知不足然后能自强”。一切自然节奏都是一起一伏。引弓欲张先弛,升高欲跳先蹲,谦虚是进取向上的准备。老子譬道,常用谷和水。“谷神不死”“旷兮其若谷”“上善若水”“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谷虚所以有容,水柔所以不毁。人的谦虚可以说是取法于谷和水,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这道理好比打太极拳,极力求绵软柔缓,可是“四两拨千斤”,极强悍的力士在这轻推慢挽之间可以望风披靡。‎ ‎③看深一点,谦虚是一种宗教情绪。宗教都有一个被崇拜的崇高的对象,我们向外所呈献给被崇拜的对象是虔敬,向内所对待自己的是谦虚。虔敬和谦虚是宗教情绪的两方面,内外相应相成。这种情绪和美感经验中的"崇高意识"以及一般人的英雄崇拜心理是相同的。我们突然间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于是栗然生畏,肃然起敬:但是惊心动魄之余,就继以心领神会,物我交融,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对自然界的壮观如此,对伟大的英雄如此,对理想中所悬的全知全能的神或尽善尽美的境界也是如此。在这种心境中,我们同时感到自我的渺小和人性的尊严,自卑和自尊打成一片。‎ ‎(选自《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有删改)‎ ‎1.请简述第①段的论证思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先分析谦虚的内涵,再分析谦虚的内因,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为下文的进一步论述铺垫。‎ ‎[解析]本题考查理顺文段论证思路的能力。解答本题先要细读文段,理清本段层次:文章第1段先分析谦虚的内涵:谦虚并非故意自贬身价,做客套应酬……就不能不起谦虚之感;再分析谦虚的内因——谦虚必起于自我渺小的意识;然后和不知天高地厚者对比,点出谦虚消极和积极的意义。解答时在各层次前分别加上“首先、然后、最后”一类的表示承接关系的词语,进行表述即可。‎ ‎2.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论证了什么观点?(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运用了比喻论证。通过通俗的比喻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的及其作用的把握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辨识画线句所运用的论证方法,接着分析如何运用这一方法,最后指出运用这一方法所论述的观点。如画线句把“人的谦虚”比喻为“打太极拳”,这就生动形象地论证了“人的谦虚,它的外表虽是空旷柔弱,而它的内在力量却极刚健”的这一观点。‎ ‎3.依据文本内容简要概括谦虚的作用(3分)‎ ‎ ‎ ‎ ‎ ‎[答案]谦虚必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 28‎ ‎;谦虚是对崇高意识的虔诚和向往。‎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概括。解答本题需仔细阅读文本,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题目要求提取关键词或基本观点并概括作答。本题可抓住以下关键句“必须见地高远,知道天高地厚才能真正地谦虚”“知不足然后能自强”“发现对象无限伟大,无形中自觉此身渺小……不知不觉中把自己也提升到那同样伟大的境界”等来概括作答。‎ ‎4.结合选文和下面的材料,说说你对“谦虚”的看法。(4分) ‎ ‎[链接材料]在一次科研实验的关键环节中,导师要求一位同学独立去完成,可是这位同学却说自己不会做。在导师的坚持下,他无法推脱,结果实验完成的很成功,导师就问:“你为什么说不会做呢?”他说:“谦虚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导师听了哈哈大笑:“会就会,不会就不会,为什么要如此谦虚呢?”‎ ‎ ‎ ‎ ‎ ‎[答案]谦虚是一种优良品质,它让你面对成就不张扬,面对不足而自强。生活、工作中我们应该保有这种精神品质。但我们也要恰当地发扬它,过分的谦虚就会让我丧失自信和斗志,实事求是的面对自己的工作、学习才是正确的选择。‎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及个性化阅读能力。解答本题,需在理解文章内容准确把握文章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提炼出自己的观点,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理由。链接材料中的同学有能力来完成任务却还要“谦虚”,可从“人需要谦虚,但不要过分谦虚”的角度,结合生活实际来发表自己的看法。‎ ‎(六)(2019·邵阳)议论文阅读 淡泊之心自高远 覃光林 ‎①“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南北朝人慧能的这首偈子世世代代被人们所传颂。高僧淡泊名利的思想,以一种“世间万物皆空”的意念去面对尘世间的事物,以一种心中静若水,处事波澜不惊的心境去面对外界的诱感,受到了后人的敬佩和称赞。‎ ‎②“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淡泊”这个词,在字典里的意思是:不追求,不热衷,“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朗如日月,清如水镜。‎ ‎③淡泊之心,说着容易,做起来难;尘世繁杂,谁又能真正静心于其中,哭过、笑过、恨过、痛过,不过是一场蹉跎;每个人的背后都有故事,每个人都有不公、难过、愤恨的时候,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处理方式。要经历一些事情,オ真正看清人情世故,才真正体会人走茶凉的苦楚,也更坚定了自己的信念和人生的价值。常怀淡泊之心,オ能让尘世的种种规划为零,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④真正的淡泊,不是力不能及的无奈,不是心满意足的自赏,更不是碌碌无为者的虚伪的自嘲。淡泊,是一种功名利禄,繁华于我如浮云的心境,是一种坚守人生之道的气节。淡泊,抑或是仕道受阻后的醒悟,繁华过后的心归,但无论如何,淡泊者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 ‎⑤‎ 28‎ 漫漫人生路,看风起云卷,花开花落,蓦然回首浅浅一笑。守一颗淡泊之心,拥一份淡然之美。一切随心而为,笑怒骂皆自由オ是生活的本意,亮化自我心灵,放眼悠悠天地,淡泊之心自然高远,以淡泊之心对待名利,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 ‎⑥在人的生命历程中,轰轰烈烈是暂时的,大部分时间都在平淡中度过,只要怀有淡泊的心境和一生一世永不放弃的追求,就一定能获得生活馈赠的那份幸福和快乐,成功赋于的那份慰藉和乐趣。用一颗淡泊的心,怀着感恩的信念,对父母,对朋友,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享受生命中的每一天,豁达地面对人生的得失,保持从容不迫的生活态度。我们所看到的世界,被我们浸染了内心的色彩,如果我们先把内心描绘得五彩缤纷,色彩斑斓,世界就是光明和美好的。‎ ‎⑦人贵有淡泊之心。有了淡泊之心,面对失败才能不灰心丧气,面对成功才会不骄做自满,始终保持一种平和淡泊、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有了淡泊之心,才能用一种超然的心态去对待眼前的一切,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做世间功名利禄的奴隶,也不为凡尘中各种烦恼左右,使自己的人生不断升华;有了淡泊之心,我们才能挑开一切名利的束缚让人性回归本真状态,从而获得心灵的充实、丰富、自由、纯净。‎ ‎⑧学会淡泊,你就获得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拥有淡泊,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1.文章开篇引用高僧慧能的一首偈子,其作用是什么?(2分)‎ ‎ ‎ ‎ ‎ ‎[答案]⑴引出论题,充当道理论据 ⑵因为人物身份,故事,还能充当事实论据。‎ ‎[解析]本题考查引用名人名言的作用。议论文的开头,引用名人名言,一方面起到开门见山、引出论题的作用,并且作为道理论据;另一方面,因为具有人物和故事内容,属于事例,还可以作为事实论据。‎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什么样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2分)‎ ‎ ‎ ‎ ‎ ‎[答案]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永远纯净,目光永远辽远,思维永远清晰,信念永远坚毅;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人。‎ ‎[解析]本题考查内容理解。题目是“淡泊之心自高远”,开头前两段是提出论题,并简要介绍“淡泊”的含义,第③至⑤段是论证什么的人才能做到真正的淡泊,第⑥至⑧段是告诉我们,人贵有淡泊之心,并总结只有淡泊才会幸福、才能体会超然的人生。‎ ‎3.试分析文章第五段划线句子的论证方法及作用。(2分)‎ ‎[答案]用了引用论证及比喻论证。两者融合在一起,既有道理的严谨和无可辩驳,又有比喻的通俗易懂,震聋发聩,又引人深思。‎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及其作用。首先要了解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对比论证等常用的论证方法及其区别;其次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进行判断,并能分析其作用。第五段划线部分是韩非子的名言,属于引用论证,即道理论证;同时把“贪”比作“火”,把“欲”比作“水”,这是比喻论证。道理论证的作用是论证严谨、具有说服力等,比喻论证的作用是生动性、通俗易懂等。‎ ‎4.请围绕文章“淡泊之心自高远”这一中心,仿照示例,补充一个事实论据。(2分)‎ ‎ ‎ ‎ ‎ 示例:陶渊明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远离官场,才有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 28‎ ‎ [答案]王维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放弃晋升,才有了“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的空灵飘逸。‎ ‎[解析]本题考查仿写。根据题目来看,补充的事实论据需要证明“淡泊之心自高远”,同时事实论据需要有人物和事件;根据示例来看,在结构上形式“人物+因为有了淡泊之心,主动+……,才有了‘……(诗句)’”的+……,选取恰当的人物、诗句和词语填空即可。‎ ‎(七)(2019·无锡)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后天的太阳 ‎① 被誉为“创业教父”的阿里巴巴集团董事局主席马云,曾一度将高尔夫作为他的理想。随之诞生的高球场上“一杆定乾坤”的故事,更是成为商界广为流传的一个传奇。如今,早已功成名就的马云把高尔夫作为他生活和生意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一直到现在。在长期的挥杆中,马云悟出了他独特的“云式高球哲学”,就是两个“永不”:永不抬头、永不后退。‎ ‎②永不抬头,就是要目标专一,排除所有杂念,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 ‎③不妨重提那一杆挥就10亿美元的辉煌经典。2005年5月的一天,时任UT斯达康(中国)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的吴鹰,电话邀请不会打高尔夫的马云一起“去练练”。嗅觉敏锐的马云立即料想其中必有深意,于是欣然前往。果不其然,等在加州卵石滩高尔夫球场的,正是包括雅虎“酋长”杨志远在内的一些硅谷投资界、互联网界的重量级人物。‎ ‎④打球伊始,有人就提议让同样不会打球的吴鹰和马云一起比赛打定点,看谁打得远,且是一杆定胜负。吴鹰身高一米八零,身体壮实,一副英雄健将架势;而马云身高不足一米七,身体瘦弱,俨然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但见马云神情淡定地站到球前,按照杨致远指导的要领,屏气、转肩、挥杆……“嗖”的一声,白色的小球高高地飞了出去。而吴鹰却在一片加油声中,挥杆打了个空,小球纹丝不动。结果,吴鹰输,马云赢。就是这一杆,不仅让马云赢了球,还迎来了雅虎中国给阿里巴巴注入的10亿美元。‎ ‎⑤ 马云赢在了他的专注,他的气定神闲,赢在了他对寻求合作机遇的全心把握。正如马云语录所言:看见10只兔子,你到底抓哪一只?有些人一会儿抓这只兔子,一会儿抓那只兔子,最后可能一只也抓不住。机会太多,只能抓一个。我只能抓一只兔子,抓多了,什么都会丢掉。‎ ‎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 学习高尔夫之初,只在练习场练了三次的马云,就直接下了球场。因为他觉得:高尔夫并不难,老在练习场也很枯燥。起初,马云打得并不好,但他勇敢地跟着朋友下场了。一年左右的锲而不舍,马云很快就取得了从150多杆到110多杆,再到稳定与95杆左右的骄人成绩。‎ ‎⑧ 马云对这一成绩的取得,有他的独到体悟:高尔夫是一项不断追求进取的运动,打高尔夫要永不后退。要坚持打完18洞,不管是低于标准杆,还是100多杆,你都不能后悔。就像生命,一旦开启,不管好与坏、顺与逆、快乐与悲哀,都只能向前。正如马云语录所言: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 ‎1.根据文章的论证思路,在文中第⑥自然段横线处拟写一个分论点。(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永不后退,就是开弓没有回头箭,想好的事情就要做到底,不到最后绝不放弃。‎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分论点的把握。解答此题,首先从第①段的“永不”——永不抬头、永不后退。”可知此分论点应是围绕“永不后腿”展开的,然后再抓住⑦⑧两段的内容,从“今天很残酷,明天更残酷,后天很美好,但是绝大部分人是死在明天晚上,只有那些真正的英雄才能见到后天的太阳。”句中概括出其分论点。‎ ‎2.第⑤自然段画线句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8‎ ‎[答案]运用了道理论证(引用论证)的方法,有力地论证了“永不抬头,就是要目标专一,排除所有杂念,坚定不移地走好自己的路。”的论点,使论证更具说服力。‎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的辨析及其作用。从“马云语录所言”可知是引用了马云的语录中的句子,运用了道理论证的方法。作用可从论证了……的论点去分析即可。‎ ‎3.谈谈你对第⑧自然段画线句的理解。(3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通往成功的路不是一帆风顺的,最初的残酷往往会让许多人放弃,但是只要你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不放弃,你就一定能取得最后的成功,成为一个英雄。‎ ‎[解析]本题考查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要认真阅读选文,分析其主要内容,再结合文章的上下文和主旨来回答。划线句子是文章的结尾句,是论证第⑥段的分论点并且强调了中心论点的句子,因此可从文章的主旨上去回答。围绕句子的意思,结合内容,展开即可。‎ ‎(八)(2019·济宁)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题目。 ‎ 有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 赵宗彪 ‎①唐僧师徒一个个都在苦水中泡过,取经路上的日子也是风餐露宿,饥寒交迫,险象环生,苦海无边。‎ ‎②我们有一种根深蒂固的奇怪的想法,就是“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就是“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好像只有苦难才是一个人成功的前提。苦难在一定程度上能提升人的精神。但太多的苦难,也能毁灭一个人的所有尊严和自信。孟子说,大丈夫必须“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但能够做到的,人世间又有几个?太多的苦难,只会剥夺生命的质量,摧毁人的意志、自尊、理想和信念,而只有极少数有大志而且意志特别坚韧的人、才华特别丰富的大才、奇才,才有可能逆水而上,成就梦想。‎ ‎③唐憎的苦难,同成就他的事业并无必然联系。 他如果小时候有天伦之乐,未必就不会读书。孙悟空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这些不是因为苦难才得来。而是他拜须菩提祖为师,在环境优美的须弥山学习十一年的成果。孙悟空的苦难,那是压在五行山下的五百年。这苦难给他带来了什么?是驯服、奴化、忍耐和逆来顺受。在五行山下的时间里,孙悟空的法术并没有提升,只是不羁的精神目渐消磨,活跃的创造能力逐步萎缩。‎ ‎④孙悟空的苦难缔造者,严格说来,是玉帝本人。孙悟空虽然出身寒微,但毕竟有能力有水平。但玉帝和他所创造的天庭,却大材小用,只让他当个马夫。后来虽说封了齐天大圣的空头街,却又不给他相应的待遇,连一张蟠桃大会的入场券都没有,谁能咽得下这口气?即使没有孙悟空出现,迟早会有张悟空、李悟空、王悟空等来叫板。沙僧原本是玉帝的侍卫官,职官是卷帘大将,却只是因为打碎了一只琉璃盏这样的小过失,竟然要下凡做妖怪,每七天还要飞剑穿胸百余下。比起孙悟空的打碎天堂的所有殿堂庙字、亭台楼阁、瓶瓶罐罐来,简直是不值一提。尽管沙和尚沉默寡言,但他心里会平衡吗?‎ ‎⑤尽管苦难来了,我们必须毫不迟疑地面对,但我们能否分析一下,哪些苦难是可以避免的?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不是因为汉武帝对他实施了宫刑,而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否则,就难以反证,历史上受到宮刑的人那么多,为什么却仅有一部《史记》?“吹尽狂沙始到金”,是因为首先有金,否则,狂沙吹尽,还不照样是狂沙?‎ ‎⑥任何人为的苦难,对人类而言,都是噩梦。‎ ‎⑦如果因为极少一部分的人在苦难中依然作出了成就而歌颂苦难,那就是自欺欺人。歌颂苦难,鼓励苦难,怀念苦难,而那些苦难的制造者们,却由此可以逃避惩罚而变成恩主,这不正是他们所希望的最好结果吗?‎ ‎⑧‎ 28‎ 孙悟空们在一个个的苦难面前坚持下来了,但原先那个充满灵气和自由思想的精灵,却如泥牛人海,一去不复返了。生龙活虎的孙悟空从压在五行山下的时候起,即已死了。‎ ‎(选自《今晚报)2019- 04--28,有删改)‎ ‎1.简要分析第②段的论证思路。(3分)‎ ‎ ‎ ‎ ‎ ‎[答案]这一段以道理论证为主。开头先引用名言和名句,引出作者要批驳的错误观点,然后既引名句分析它的难点,再具体分析苦难于常人就是灾难,只是极小数伟人才可能脱颖而出。由此表明自己成功不需要苦难锻炼的观点。‎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议论文论证思路的能力.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2.分析第⑤段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4分)‎ ‎ ‎ ‎ ‎ ‎[答案]本段使用了举例论证(摆事实),用司马迁写《史记》的事实证明并不是苦难让他成功,没有他遭受的苦难,他也会成功。事实胜于雄辩,论证说服力不言而喻。‎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把握。解答此类试题,首先要分析所给内容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分析其作用。由“司马迁能写出伟大的《史记》,……是他本来就有理想有才华”可知运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其目的是论证本段的观点:不是苦难让司马迁成功,没有遭受这样的苦难,司马迁也会成功。使论证更具体有力。‎ ‎3.第⑦段能否删掉?为什么? (3分)‎ ‎ ‎ ‎ ‎ ‎[答案]不能。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这是对前文论述的一个补充,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解析]本题考查关键段落的作用理解。第一问比较简单,肯定是不能删。分析原因时首先要概括这段话的内容:补充强调苦难中有人作出成就,但绝不能因此为苦难歌功颂德;其次要结合文本特点分析这段文字在前文论证基础上所起的作用,使论述观点更全面,更易于让人理解接受。‎ 类型3 生活热点类 ‎(一)(2019·泰州)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题目。‎ ‎①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②家是温馨的港湾,在步履匆匆的返乡途中,在“爸妈装的行李箱”中,在难改的口味与乡音中,人们感受家的温暖,体悟家的意义,真诚感叹“有家真好”。 但不要忘记,无论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追求,还是“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爱意延伸,这种由私而公的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每个人孝亲敬长、安居乐业,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③爱家不能小家子气,更不应局限于小情怀之中。公益短片《家国与边关》曾在全国上万家影院播出,感动了无数观众。在海拔5380米的神仙湾、最低气温达零下57度的伊木河,边防战士与恶劣环境、枯燥孤寂搏斗,无怨无悔,只因脚下站立的地方是祖国。现实中,执勤交警、电力工人、白衣天使,他们都是普通人,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这,何尝不是对家国情怀的有力诠释。‎ ‎④“没有国家繁荣发展发展,就没有家庭幸福美满。同样,没有千千万万家庭幸福关满,就没有国家繁荣发展。”‎ 28‎ 读懂家与国的辩证法,涵养深沉的家国情怀,我们就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汇聚亿万人民的智慧与热忱,用奋斗托举美好未来。‎ ‎(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作者:石羚)‎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 ‎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中心论点的能力。仔细分析本文的内容可知,文章开篇即提出了中心论点“在中国人的精神谱系里,国家与家庭、社会与个人,都是密不可分的整体”,以下各段都是围绕着这一中心论点展开并论述的。‎ ‎2.概括第②段的论证思路。(4分)‎ ‎ ‎ ‎ ‎ ‎[答案]第②段首先提出观点:家是温馨的港湾;然后摆事实讲道理,由浅入深、由私而公论述家与国的密切关系,指出家国情怀一直是中华传统文化所倡导的价值理念;最后得出结论:每个家庭都为中华民族大家庭作出贡献,才能聚沙成塔,汇聚成同心筑梦的强大力量。‎ ‎[解析]本题考查议论文段论述思路的把握。解答时,通过仔细阅读文本可知,第②段首先提出观点,然后摆事实讲道理,由浅入深进行论述,最后得出结论。‎ ‎3.请在第③段划线处写一段话,使之与上下文意思连贯。(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示例)一颗颗普通的“螺丝钉”、一块块寻常的“铺路石”,坚守平凡岗位,守护万家灯火。‎ ‎[解析]本题考查句子的衔接与连贯。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把握语段的大意;接着看所需补写的句子在语段中的位置,判断它与语段其他内容的关系;然后依据句子间的关系分析横线前后句子的内容,找出所需补写的句子的要点;最后通读补写后的语段,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即可。‎ ‎(二)(2019·岳阳)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题目。‎ 柔软地带 ‎①菜市场外,路边小贩在和城管交涉,对收摊的要求,讨价还价。“再等会儿,再等会儿。“不能再等了,你再不走,我就要丢饭碗啦!”‎ ‎②我饶有兴致地驻足倾听,观看。我看到了一种新的东西——一种存于人的内心的柔软地带。社会总是在进步,几年前,在我的印象中,城管跟小贩交流只用动作——他们飞起一脚,小贩的莱篮子随即像足球一样飞起。同样这个地点,我看到过多起。‎ ‎③我站在双方的立场上去想,好像谁都没有错:小贩提篮卖点小菜能有什么错?城管为交通道路畅通有序而整顿又能有什么错?需要那么尖锐地对立吗?‎ ‎④几天前,我看过一本书,书中有个细节: 1992 年2月,柏林墙倒塌两年后,守墙士兵亨里奇受到审判。在柏林墙倒塌前,他射杀了一位企图翻墙的青年。法庭上,亨里奇的律师辩称亨里奇仅仅是在执行命令,别无选择。而法官西奥多不以为然,他的一番话振聋发聩。他说:“作为警察,不执行上级命令是有罪的,但打不准是无罪的。作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此时此刻,你有把枪口抬高一厘米的权利。”把枪口抬高一厘米,这在法律管辖的范畴之外。在任何情况下,只要人的内心不是铁板一块,应该都能做到。‎ ‎⑤法律和法规是坚硬的东西。如果不够坚硬,人们可以自由触碰,久之形同虚设,除此,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人的内心,也应该有软硬两个地带,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 ‎⑥绝对的 “神圣”,许多都化成后来的“荒诞”。因为世间没有什么比时间和常识更为强大的东西,它们的检验,能够摧毁人们心中曾经毫无怀疑的确信与坚守。‎ 28‎ ‎⑦因此,在是与非之间,在权力与欲望之间,需要建立一个缓冲地带,这个缓冲地带能给后来的进与退留一点余地,给调整与纠偏留一点空间,而这, 需要人们的内心有一块可以松动的柔软部分。‎ ‎⑧记得一个有趣的细节。早在20世纪20年代,胡适就和鲁迅商量着要改写《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到了1934年,胡适终于将《西游记》的最后一回做了改写。“观音点薄添一难,唐僧割肉度群魔”,——单看题目就知道唐僧做了些什么。‎ ‎⑨唐僧的内心始终有个柔软地带,不似悟空见了妖魔一棒打死那么简单,因为妖魔是打不绝的,而且它们中的许多,还是天神们的坐骑或宠物。改写的部分,胡适让唐僧终于割肉了,妖魔被唐僧的大慈悲感化,为自己的欲望羞愧,每位只吃一小口,或者不吃。最后,待到东方满天红霞时,唐僧摸摸全身,肌肉复生,丰润如初。‎ ‎⑩这就是柔软的力量——对立被缓解,和解也已达成,唐僧也终于将大慈悲进行到底.‎ ‎ (文/查一路,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说说“柔软地带”具体指什么? (2分)‎ ‎ ‎ ‎ ‎ ‎[答案] “柔软地带 ” 指生活中刚性的规则下良知的灵活变通。 ‎ ‎[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论点。“柔软地带 ” 是本文的题目,也是本文的论题,其具体所指的内容,即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从第⑤段至第⑦段的理论论据和几个事实论据,尤其是“硬的是原则”“软的是良知”等词语,即可总结出中心论点。‎ ‎2.第④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分析其作用。(2分)‎ ‎ ‎ ‎ ‎ ‎[答案] 举例论证。以典型的事例来论证观点、讲述道理,既有一定的故事性,吸引人注意,又能给人事实胜于雄辩说服力,让人无可置辩。 ‎ ‎[解析]本题考查论证方法。首先依据题干要求研读第④段,该段主要叙述守墙士兵亨里奇因射杀一位企图翻越柏林墙的青年而受到审判这件事,可知其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从该段最后一句的“只要人的内心不是铁板一块”来看,其作用是为了论述“柔软地带”。当然,答题时要记住举例论证的一般作用,按照回答这类题目的答题模板答题就可以了。 ‎ ‎3.将下面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文的论据,可以吗?为什么? (2分)‎ ‎[链接材料]在机场办机票的时候,工作人员要是看到带2岁以下的孩子坐飞机的乘客,只要飞机上的座位坐得不是特别满,他们往会把这类乘客安排在一个空座位的旁边。‎ ‎ ‎ ‎ ‎ ‎[答案]可以。这个工作人员的作法就是选文强调的“柔软地带 ”,既不破坏规则,又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 ‎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运用。选择论据要围绕论点,论据的作用就是为了证明论点。这个事例中,“飞机上的座位坐得不是特别满”——不破坏规则;“2岁以下的孩子”“把这类乘客安排在一个空座位的旁边”——给弱者以关怀和帮助。由此可见这则链接材料作为本文文的论据。 ‎ ‎4.第⑤段画线句“生活还需要刚性之外的柔软地带”,对这个观点,你怎么看?写段议论性的文字,表明自己的看法。(2分)‎ ‎ ‎ ‎ ‎ ‎[答案] 我认为不需要。生活需要规则,“柔软地带”‎ 28‎ 其实是规则的漏洞。本来就有好事之人会去钻这些漏洞,如果执法者再给人以 “柔软地带”,等于在纵容这些人投机取巧,其实是在伤害更大人群的正当利益。(同意观点亦可) ‎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感悟能力。这是一道开放性题目,答题时首先必须明确观点,肯定或者否定,二者选一,不能既肯定又否定。然后选取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当然,依据题干“写段议论性的文字”这一要求,要选取理论论据,不要选取事实论据。‎ ‎(三)(2019·通辽)议论文阅读 家风 ‎①家训是什么?父亲说,人活在世上,必须勤劳,吃得了苦;妈妈说,绝不能因自身利益去伤害他人,这就是普通老百姓一些最质朴最简单的家训。家训是一个家族代代沿袭,能够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的珍贵的家族文化,它润物细无声,对一个人的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人事交往中,倘若说某某人的家教好,那可是高度赞赏。民间,在决定女儿婚姻之前,有一个不可或缺的程序叫察亲,即女方组织亲朋好友到男方家考察,了解的不仅是硬件,最重要的是对男方家人的品行、邻里关系作一个全面把握,说白了就是全面了解男方家庭的家训家风。‎ ‎ ②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三字经》曰:“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窦燕山的“义方”实际就是良好家训,诚信礼义、克己利人。以此为教,家门和睦,子孙昌盛。历览前代先贤,如诸葛亮、曾国藩、林则徐,都是家训熏陶的干才。修身齐家,才能治国平天下。一部《曾文正公家书》,它与《朱子家训》一样,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家教经典。《曾氏家训》诲弟篇曰:不贪财、不失信、不自是,为处世为人之本,不应存当官发财之私念。又如,“应听得进逆耳之言,从‘畏慎’二字痛下功夫,一定要谦让相诫,应视富贵功名为浮荣”。这些金玉良言,现在读来,仍觉质朴可贵。‎ ‎③徽州的《家训》《家规》《祖训》《族法》等,所体现的核心价值,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A修身,提高道德修养,规范自身行为;B齐家,调解宗族关系,保证宗族和睦;C治国,遵守家法国律,践行太祖圣谕;D平天下,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比较著名的绩溪章氏《章氏家训》,寥寥196字,分齐家、修身、立业、劝学、笃行5篇。其主要内容就是把耕读作为传家之宝,俭勤作为发家之道……,提倡休存猜忌之心,休听离间之语,休作生忿之事,休专公共之利,而最要紧的是实事求是、以诚为本,将不良行为及早消灭在萌芽状态,切不可发展成恶习。徽州家训,所强调的儒家传统文化中的修齐治平观,对于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弘扬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启发与借鉴意义。‎ ‎ ④家训是家庭的核心价值观,家风是家族子孙或行家训体现出来的处世风范。培育良好家风,一个关健点就是培育家庭美德。孩子是家庭的继承人,也是国家未来的建设者,家庭美德是孩子成长成才的必备元素,每一个家庭都应通过日常要求、家庭格言等丰富的教育形式,培养子女勤俭节约、孝敬老人等美德,教育子女走正道、讲规矩,引导子女端正人生态度。让它成为融化在子女血液中的气质,沉淀在子女骨子里的品格。‎ ‎⑤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而要想培育美好的家风,要从自身做起。俗话说,言传不如身教,父母是子女的第一老师,首先应规范自己的言行,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懂得感恩,崇尚勤俭,乐于奉献,形成良好的价值观念,方能培育出优秀的下一代。“治家严,家乃和;居乡恕,乡乃睦。”家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要通过家教传承良好的家训,培育美好的家风,给子女们的人生系上良好品性的“第一粒扣子”,进而影响和带动社会上的其他人。‎ ‎⑤只有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良好家风。今天我们谈论家训家风,既是为了承续传统、启进当下,也是为了涤风励德、淳化风俗,更是为了更好地建设文明国家、和谐社会。‎ ‎(稿件原载:《学习时报》2019年05月03日12版,有剧改)‎ ‎1.本文中的中心论点是什么?(2分)‎ 28‎ ‎ ‎ ‎[答案]只有传承良好家训,才能形成美好家风。‎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论点的把握。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要整体感知文本,进行归纳总结。本文以“家风”为标题,在文中第⑤段提出了“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的观点,在文章结尾提出“只有践行良好家训,才能形成良好家风”的观点,这两句话既扣题目,又是对前文内容的总结,可以适当修改后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②段画横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3分)‎ ‎ ‎ ‎[答案]道理论证(引用论证),引用《曾氏家训》中的话论证了“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的观点,进而论证中心论点。‎ ‎[解析]本题考查对论证方法及其作用的分析。常用的论证方法有:比喻论证、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选文第②段画线句子引用了《曾氏家训》中的话,使用的是道理论证的方法。对其作用的分析,一般要联系画线句子所在的段落,尤其要关注段落的首句,因为它往往是该论证方法要证明的观点。此处的画线句就有力地论证了第②段首句“传统文化历来重视家训”这一观点,进而论证了本文的中心论点。‎ ‎3.选文第③段中A、B、C、D四个画波浪线句能否调换位量?为什么?(3分)‎ ‎ ‎ ‎[答案]不能调换,因为ABCD四句话与上文“就是中华儒家传统修齐治平的注解”这句话中的“修齐治平”一一对应,同时“修齐”是“治平”的前提、基础,所以不能调换。‎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分析。此类题目首先要表明观点——“不能调换”,然后,分析这四句话与前后文的关系,即与上文“修齐治平”一一照应,因此不能调换。‎ ‎4.给选文第⑤段补充一个论据,下面选项中不符合的一项是(3分)( )‎ A.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教育子女“不管当多大官,都不要忘记勤勤恳恳为人民服务”,良好家风教育出了优秀儿女。‎ B.杨绛出生在诗书世家,父亲杨荫杭是中国近代的进步学者,博览群书,很注重培养子女读书兴趣。杨绛在这样的家庭中成长,打下了深厚的文学功底。‎ C.北宋欧阳修,不仅是散文大家,字也写得神采秀发,清劲妩媚。欧阳修小时候家贫如洗,没钱买纸笔,他就用芦秆在沙地上练字,后来他的书法也很有成就。‎ D.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教导儿子:为人处世谦虚,遇困难不气馁,要有艺术、人格尊严,要有民族责任感……父亲的谆谆教诲使傅聪成为著名的钢琴艺术家。‎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论据的使用。读第⑤段话,可看出本段论证的观点是“培养美好的家风,必须传承良好的家训。”C项讲的是欧阳修无畏家贫,勤学苦练,终有所成的故事,与第⑤段论点不符。‎ ‎(四)(2019·福建)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28‎ ‎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入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一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  (有删改)‎ ‎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文章第二段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而后文正是在分析第一段结尾“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这一问题。由此可得知,本文采用总分的结构形式。所以D错。‎ ‎2.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6分)‎ ‎ ‎ ‎ ‎ ‎[答案]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概括。文章第二段中“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由此可知,树立文化自信要知晓文化家底;第三段“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第四段“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三处综合可知真正树立文化自信的方法。‎ ‎3.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分)‎ ‎ ‎ ‎ ‎ ‎[答案]①重要文化遗产;②民间文化遗产;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归纳。文章第一个例子“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由此可知,这是从重要文化遗产方面来论述的;第二个例子“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可见要挖掘文化遗产;第三个例子“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可知是少数民族文化遗产。‎ ‎(五)(2019·长沙)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爱国的内涵 28‎ ‎①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和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传承了五千年的美德,新时代,我们青少年更应该懂得爱国的内涵。‎ ‎②爱国的内涵是什么?陆游在《病起抒怀》中用一句“位卑未敢忘国忧”作了最好的诠释。历史上,屈原流放中仍眷恋楚国,苏武牧羊数十年心志不变,都是炎黄子孙爱国的写照。‎ ‎③爱国的内涵是什么?曹植在《白马篇》中说得明白:“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文天样《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更是荡气回肠。近代无数仁人志士正是用鲜血和生命,诠释了中华民族的灵魂之歌。爱国就是要以身许国,不存杂念。这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灵魂。 ‎ ‎④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西汉名将甘延寿流传千古的名句“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是最有力的回答,为保卫祖国的河山,维护祖国的统一和领土完整,无为中华儿女执着坚守,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戚继光,一代名将;面对倭寇入侵。奋起组建“戚家军”,潜心操练。英勇奋战,终将倭寇赶出国门; 。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这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⑤爱国的内涵是什么?爱国就是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是世界史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化,是先秦诸子百家到汉魏六朝歌赋,从唐诗宋词元曲到明清小说,中华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沉淀和发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爱国要以敬重的态度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优秀文化。‎ ‎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青少年生活在一个幸福和谐的社会中,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进征途上, 我们肩负重任,做出自己的贡献。‎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从“爱国是人类共有的感情”切入,引出议论对象“爱国的内涵”。‎ B.第②段采用引用论证和对比论证的方法,论证了爱国的内涵。‎ C.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紧迫性。‎ D.全文从四个层面进行了论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完整。‎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对议论文阅读分析能力。解答此种题型,一定要在整体感知文意的基础上,将每个选项逐一还原到文本中,仔细审读,然后辨析确定。本题,A项正确;B项错误,第②段没有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C项错误,第⑤段从目的和行动上论证了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态度;D项错误,全文从三个层面“心系祖国,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传承文化”进行了论述,层层递进,结构清晰完整。‎ ‎2.如果要在第④段的横线上补充一句话,下面最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 詹天佑,我国第一批出国的留学生,学成回国,凭借杰出才能完成了京张铁路的修建,给了藐视中国的帝国主义一个有力回击。‎ B. 任正非,75‎ 28‎ 岁的华为公司创始人,在众多媒体面前表示;要拥抱世界,依靠全球创新发展,为中国企业砥砺奋进树立榜样。‎ C. 李文波,一个普通的南海守礁士兵,二十年坚守,他从健壮小伙变成了两鬓斑白的“小老头”,他就是守护祖国的一块坚不可摧的磁石!‎ D. 林俊德,一位将军,也是一位院士,他参与了中国全部的45次核试验,他人生75年都默默无闻,一直工作到生命的最后时刻。‎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补写论据的能力。解答要首先明确第④段所论述的观点,然后辨析四个选项是否能够证明这一观点。本题,第四段抓住对“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这一问题的回答,判断作者的观点是“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所补写的内容页应该体现这个观点。第四段的戚继光事例,证明“爱国要以维护祖国统一为己任”的观点,与戚继光事例最相符的一个选项应该是C,李文波以守护祖国为己任。‎ ‎3.爱国的内涵是什么?请依据文章的内容简要概括。(4分)‎ ‎[答案]爱国的内涵是心系祖国(“位卑未救忘忧国”),以身许国,守护祖国(保卫祖国或维护祖国统一),传承文化(继承和弘扬文化)。‎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把握。根据具体段落回答。文章用四段内容来阐述“爱国的内涵”,可分别概括:第②段由陆游的诗句概括;第③段由曹植、文天祥和无数仁人志士的事例概括;第④段由甘延寿、戚继光事例概括;第⑤段由本段最后一句总结性的句子概括得出。‎ 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