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83.86 KB
  • 2021-11-12 发布

菏泽市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 9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保密★启用前 ‎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考试 高一历史试题(B)‎ 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据今约5000年前,长江流域下游、黄河流域、北方辽河流域分别出现良渚文化、龙山文化和红山文化。它们各具特色,又交流借鉴,都出土了精美的玉器,出现了较大规模的祭坛和神庙。这反映了 A.中华文明早于世界其他地区的文明 B.中华文明起源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C.中华文明起源的时期是夏商周时期 D.当时出现玉礼器为代表的礼乐制度 ‎2.西周初期,在商代宗族制度的基础上,统治阶级内部确立了“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的原则。其根本目的 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 B.消弭商朝政治的影响 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 D.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 ‎3.汉代刺史作为中央政府派遣的监察特使,对于郡国诸侯王的违法行为一经查出便可奏报皇帝,其不察小吏,专察大吏,不仅能举劾奏报,还可以贬退大吏。据此可知,刺史 A.重在维护中央权威 B.能够决定官吏升迁 C.可以监察文武百官 D.直属中央位高权重 ‎4.《朱子语类》记述道:“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散。”作者认为北宋制度设计 A.达到了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 B.提高了政府机构的行政效率 C.根本上杜绝割据存在的隐患 D.导致地方贫弱无力对抗边患 ‎5.明代政治暴戾已是人所尽知的事实,廷杖、诏狱、流徙乃至日常的薄俸,人主对士大夫的施虐几乎无所不在。然而,在明代二百七十多年历史上,却从未有过士大夫谋反的确凿记录。出现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发展到极致 B.士大夫失去进取之心 C.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D.严刑峻法的威摄力量 ‎6.自宋代以来,在东南沿海地区的民间流传着妈祖护航的传说,到明代更加普遍;这种虔诚的海神信仰在宋代多次被帝王敕封,但是明朝敕封只有一次,清初三十五年间,朝廷未进行任何敕封,该现象说明了 A.宋代开放政策推动海外贸易发达 B.民间信仰与官方态度逐渐背离 C.明清政府海禁闭关禁绝对外贸易 D.民间信仰愚味迷信政府不支排 ‎7.美国汉学家费正清在谈到中国明清时期某一政策时说:“归根到底,它是倾向倒退,眼光向里,防守和排外的。”该政策是 ‎ A.君主专制 B.重农抑商 C.闭关锁国 D.八股取士 ‎8.下表中影响中国农民洋货购买力的因素是 A.银贵饯贱 B.白银大量流入 ‎ C.自给自足 D.洋货物美价廉 ‎9.戊戌变法期间出现了第一批具有近代意义的知识分子,这些人成为最自觉的承担时代使命的社会力量。这说明戊戌变法 A.壮大资产阶级的实力 B.实现救亡图存的任务 C.起到思想启蒙的作用 D.增强了革命社会基础 ‎10.清末新政推行的教育改革,是想造就“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的人,但无论是在国内新式学堂中还是在留学生中,清政府并没有获得多少为己所用的人才,反而出现了一个不同于传统类的知识分子群体。材料旨在说明新政 A.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B.推动了思想解放 C.挽救了清王朝的危机 D.传播民主科学思想 ‎11.张謇主办的南通大生纱厂,是依靠张之洞创办湖北官纱局时廉价转让的纱锭打下的基础。广州民族机器工业中享有“机器老人”称号的技术元老陈桃川,便是洋务企业广州机器局的工人出身。这一现象说明洋务运动 A.抵制列强经济侵略 B.推动民族工业发展 C.培养近代科技人才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 ‎12.1945年,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报告中指出: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是在曲折的道路上发展起来的。这个战争,还是在一九三一年就开始了。毛泽东如此界定抗日战争 A.意在突出中国共产党的作用 B.有利于推动重庆谈判的进行 C.忽视了国民党对抗战的贡献 D.利于完整还原抗战历史过程 ‎13.1958年《红旗》杂志转述毛泽东的话说:我们的方向,应该逐步地有次序的把“工农商学兵”组成一个大公社,从而构成我国社会的基本单位。这反应出当时党和政府 A.调整生产关系,忽视生产力水平 B.为实现一五计划,改革社会基层组织 C.加强民族凝聚力,应对美苏争霸 D.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规律 ‎14.有人把新中国成立后农村土地政策归纳为三个步骤:给农民土地—土地收归公有给农民士地经营权。以上三个步骤对应的历史事件是 A.减租减息 土地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 农业合作化运动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C.土地革命 人民公社化运动 农村土地流转 D.土地革命 土地改革 建立农业生产合作社 ‎15.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主张不与任何大国结盟,也不与任何大国集团结盟,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和一切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这一外交主张出现的背景是 A.战争威胁已经消除 B.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 C.两极格局已经解体 D.中国与世界各国关系和谐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6题11分,第1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 ‎16.(11分)察举制是汉代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初选拔人才和委任官吏沿袭秦朝,重在军功,辅之以“任子”等方式,任子是沿袭西周以来的“世卿世禄”制。由于任子、赀选讲究门第和财产,不仅排斥了被统治阶级入仕为官,也排斥了地主阶级中下层进入仕途,容易引起在野者阶层的强烈不满。军功则要在战场立军功,受封军功爵。随着社会逐渐趋于安定,朝廷急需大批治国安邦人才,仍按“军功爵”选官,仅有弊端,而且不是长久之计。‎ ‎——摘编自赖华明《汉代察举制的内容及其功过》‎ 材料二 察举制由地方政府的郡国守相向皇帝推荐各郡国能够担任官职的人才汉武帝时孝廉一科为最重要。孝是指孝敬父母,廉是指清廉勤政。察举孝廉的标准有四条:一是德行高妙,志节清白;二是学通行修,熟知经书;三是明习法令,善于决狱;四是头脑清楚,才干出众。察举制举荐的范围也逐渐扩大到“布衣”平民。此外,考试是汉代察举制度的重要环节。被举者经考试后,由政府量才录用。随着考试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到隋唐以后更发展成“科举制”。‎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察举制产生的背景。(4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代察举制的特点,并分析其积极影响。(7分)‎ ‎17.(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内学界一般提到宋朝历史总是与经济上积贫、军事上积弱划等号,这其中的原因绕不开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但也有学者认为,“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的繁荣。‎ 根据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观点,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论述。‎ ‎(要求:观点明确,论述须有史实依据,史论结合。)‎ ‎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表是明清时期加强边疆管理的部分措施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两代边疆管理的共同特点。(6分)‎ 材料二 1761年,为解决乌鲁木齐兵屯地荒和内地流民无地可种的问题,乾隆命令陕甘总督杨应琚招募内地流民前往乌鲁木齐种地,杨遂从甘肃安西、高台等处招募贫民四百户,携眷前往屯种。1764年,甘肃大早,乾隆再次提出移民乌鲁木齐,杨从肃州、敦煌共招七百零八户前往。至乾隆末年,乌鲁木齐地区民屯,共开垦土地五十多万亩。‎ ‎——据《清高宗实录》‎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移民乌鲁木齐的历史作用。(6分)‎ ‎19.(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作为少数民族入主中原所建立的王朝,尽管采用满汉并用的政策,但实权却掌握在满洲官吏手中,很大程度上诱发了汉人排斥满族的“大汊族主义”情绪.鸦片战争后,列强在中国取得一系列特权,打破清朝封建统治的“稳定”,肆意千涉地方政务,地方要员也“扶洋自重”。随着通商口岸的増加,国内一些持巨资的买办、商人在地方投资设厂,‎ 使得中央政府在经济上对地方依赖。作为封建王朝支柱的八旗军腐朽不堪,面对地方起义,清政府不得不依靠湘军、淮军镇压。‎ ‎——马淑娴《略析晚清中央休制变化的动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中央集权走向崩溃的原因(6分)‎ 材料二 晚清的非统一政治格局,是其后很长一段时间中国遭受列强凌辱的最直接原因之,日相伊藤博文在分析甲午战争时说:“中国名为一国,实則十八国也。其为一国,則诚十余倍于日本,其为十八国则无一能及日本之大者,吾何畏焉?”在这种非统一的政治格局下,地方权力努力的目标是政治军事权力的扩大,而不是以生产活动促进国内市场形成。像机器局、船政局这些地方机构,都是由督抚经办且各自为政,这种官办、官督商办的企业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束缚了企业的进一步发展。‎ ‎——张玲玲《晚清时期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晚清“非统一政治格局”的影响。(6分)‎ ‎20.(10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口号是一个时代的鲜明印记,下表是近代中国部分口号。‎ 时期 口号 十九世纪四五十年代 师夷长技以制夷;“自强”“求富”‎ 十九世纪九十年代 实业救国;扶清灭洋;变法革新 二十世纪一十年代 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德先生賽先生 十世纪二十年代 打倒列强除军阀;国民革命向前进;打土豪、分田地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 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全民族团结起来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 一寸山河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军;自己动手,丰衣足食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的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定的论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高一历史试题(B)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l.B 2.D 3.A 4.D 5.C 6.B 7.C 8.A 9.C 10.A ‎11.B 12.D 13.A 14.B 15.B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各小题,第16题11分,第7题10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0分。‎ ‎16.(11分)‎ ‎(1)背景:汉初沿袭秦制产生弊端;依据门第选拔人才,限制选拔范围;以军功爵为标准,与稳定的社会局面不符。(每点2分,仟答两点得4分)‎ ‎(2)特点:由地方向中央推荐,自下而上:重视道德品行、才能;儒学为主,儒、法并用;选官范国扩大;考试成为重要环节。(4分,每点1分,任答4点得4分。)‎ 积极影响:有利于人才诜拔:为平民参政提供渠道:有利于巩固统治:为科举制提供借鉴。(3分,每点1分,任答3点得3分。)‎ ‎17.(10分)‎ ‎【示例一】宋代“重文轻式”国策促进了宋朝的繁荣。(2分)‎ 论述:宋朝实行“重文轻武ˆ政策,在政治上铲除割据势力,维护了国家统一和社会稳定;安定的社会局面,有利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社会环境宽松,文人享有较多自由,推动了理学兴起,文学艺术的发展。(6分)‎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促进了宋朝社会政治、经济、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2分)‎ ‎【示例二】宋代“重文轻武”国策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2分)‎ 论述:宋朝强化皇权实施“重文轻武”政策,军事调兵权和统兵权分离,严重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和国防力量,在对辽、西夏的战争中屡战屡败。大量文职官员的设置,导致官僚机构越来越臃肿庞大,造成了严重的冗官、冗费的局面,财政支出紧张,国力虚弱。(6分)‎ 综上所述,“重文轻武”国策的推行,使宋朝最终陷于积贫积弱的局面,与其宋代军事上的失利、失败有重要关联。(2分)‎ ‎【示例三】宋代“重文轻武”国策一方面推动了宋代社会繁荣,同时也导致了积贫积弱局面。(2分)‎ 论述:略,兼采观点一与观点二论述。(6分)‎ 综上,宋代“重文轻武”国策既有其积极意义,又有社会局限,因此,对国家政策的评价,应该采取全面辩证的方沄,既要看到其积极,又要看到其不足。(2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 ‎18.(12分)‎ ‎(1)特点:有战有和;武力平叛;册封当地首领;设立管理机构;尊重各民族习俗和宗教信仰,优待各族上层人士。(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2)作用:缓解内地人地矛盾:促进了新疆地区的开发;促进民族交融、文化交流;加强了边疆管理。(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得6分)‎ ‎19.(12分)‎ ‎(1)原因:固有的满汉矛盾:列强侵略:地方实力增强。(每点2分,共6分)‎ ‎(2)影响:易被列强利用,导致民族危机加深;易导致军阀割据、混战;阻碍国内市场形成(或阻碍民族工业发展)(每点2分,共6分)‎ ‎20.(10分)‎ ‎【示例一】论题:救亡图存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2分)‎ ‎19世纪中期以来,面对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先进的中国人在奋起抗争外来侵略的同时,也兴起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地主阶级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并在洋务运动中加以实践;19世纪末面对列强掀起的瓜分狂潮,农民阶级掀起了“扶清灭洋”的义和团运动,民族资产阶级分别以实业救国、变法图强和民主共和为旗号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新高潮。这些运动一定程度上抵御了外来的侵略,同时又传播了新思想,启迪了民众的智慧,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6分)‎ 综上,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自强始终是近代中国的主题。(2分)‎ ‎【示例二】论题:中国共产党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制定和修改政策(2分)‎ 近代以来,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中华民族面临反帝反封建的双重革命任务,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就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调整白己的政策和措施。国民大革命时期,面临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双重压迫,国共两党实现了第一次合作,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中共总结经验教训,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中共提出了“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口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成为抗战胜利的根本保证。(6分)‎ 综上所述,白成立以来,党的路线、方针都是根据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不断制定和修改的。(2分)‎ 评分说明:考生答案不必拘泥于参考答案的文字表述,只要言之有理即可,得分不能超过该题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