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09 KB
  • 2021-11-12 发布

2018年人教版语文九下《音乐之声》教案10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音乐之声》教案 课题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理解“鳞次栉比、顶礼膜拜”等词的词义,并学会运用。‎ ‎2.认识影视剧本的特点,了解《音乐之声》的剧情。‎ 过程与方法 ‎1.把握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的性格特点,感受其形象美。‎ ‎2.结合影视剧本的特点,赏析其画面美,培养学生阅读影视剧本的兴趣。‎ 情感态度价值观 引导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对一切美好事物的挚爱之情。 ‎ 教学重点 感知主要人物形象玛丽亚,学习课文运用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来刻画玛丽亚形象的写法。‎ 教学难点 感受课文的画面感以及其中人物唱词所体现的音乐故事片的底色。‎ 教学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型 新授 教 学 活 动 教学环节补充 一、导入: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萨尔茨堡地方有一个冯•特拉普上校,他和他的七个孩子以及原先是家庭教师的妻子,在纳粹德国吞并奥地利之后,组成了家庭合唱团,到处演唱奥地利民歌和爱国歌曲。      这个故事曾被拍摄成德国影片《菩提树》,后来由“二十世纪福斯公司”改拍成电影《音乐之声》。‎ 影片获得五项奥斯卡奖。两年内放映收入剧增至四千二百五十万美元,超过《飘》。许多观众,多半是妇女,连看十数次。到1971年《音乐之声》仍然脍炙人口,在美国历年来票房收入最多的影片中站第三位。‎ 二、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节选的部分讲述了怎样的情形。 2.课文中的情节发生在怎样的不同场景中?它们各自具有怎样的特征?你认为这样两相比照有什么意味?‎ 三、朗读课文,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1.学生分角色上台表演朗读课文。 要求“演员们”模拟修女们和玛丽亚的动作、表情和说话语调,体会动与静、活泼与古板、率性天真和压抑收敛之间的对比,以及在对比中呈现出来的矛盾冲突与美感趣味。‎ ‎2.文中的各位修女是怎样评价玛丽亚的?她们喜欢她吗?你从何得知? 从文中找到修女们的评价是很容易的,而她们对玛丽亚的态度则分为两类:以院长嬷嬷为首的众多修女对玛丽亚是似“恨”实爱,而贝尔塔的态度则较为严厉。不过她们的观点是一致的:都认为玛丽亚不适合留在修道院。‎ 四、探讨阅读 ,理解文章主旨 ‎ ‎1.玛丽亚是一名见习修女,你认为她合格吗?如果你是院长嬷嬷,能执掌玛丽亚的去留大权,你会让她留下吗? 2.课文中存在哪些冲突?把它们找出来,说说作者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 品味课文中随处可见的冲突是一件饶有趣味的事。课文中体现得最为明显的是一班恪守修道院“清规戒律”的修女与无拘无束、无视“清规戒律”的玛丽亚的冲突。在冲突中我们对双方的原则、观点、性格都有了更深的了解。‎ ‎3.文章还有哪些值得学习的地方,找出来 。‎ 师补充:‎ ‎①景色的比照:阿尔卑斯山山坡上比照修道院里,一是纯自然景观,一是被施加了更多人的意愿的人文景观,二者的不同恰恰暗示着玛丽亚和修女们之间必然产生的矛盾冲突。 ②语言节奏的比照:群口杂唱《玛丽亚》一段节奏很快、很紧凑,把众修女七嘴八舌数落玛丽亚的情态描摹得惟妙惟肖;而之前的一段问答节奏很慢,似乎在我们眼前活画出几位修女在寻找措辞的样子。语言节奏富于变化,使人读来兴味盎然。 ③同类人物不同语言和态度及性格的比照:院长嬷嬷比照贝尔塔,身份同属修女而性格、修养迥异。作者描绘群像而绝不千人一面。 ④同一人物前后神态、动作的比照:玛丽亚在山坡上自由自在的样子比照玛丽亚在修道院里发现众人严肃的目光之后小心翼翼的样子。‎ 五.课堂小结 ‎ 《音乐之声》是电影史上一部经典的音乐故事片,这一节课我们集中欣赏了其画面美、形象美,音乐美。眼前似乎是萨尔茨堡那壮田优美的景色、玛丽亚活泼轻快的身影,耳边似乎传来玛丽亚欢快的歌唱,那优美动人的旋律从心里流过,得到了至美的艺术享受。让我们诚挚地道一声:感谢玛丽亚,感谢勒曼。‎ 板书设计:‎ 教 学 反 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