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5 MB
  • 2021-11-12 发布

二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2课-人教部编版(共24张PPT)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二年级上册 第 2 课 内容一 千字文(二) 内容二 诗经 · 秦风 · 蒹葭 内容一 千字文(二) 一、 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千字文(一)》。 (二)师生合作吟诵《赠汪伦》《望天门山》。 二、尝试初读 (一)初读《 千字文 ( 二 )》,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白驹食场(cháng)、器欲难量(liáng)、景行(háng)维贤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四)师生拍手齐读。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第一部分,从 “ 爱育黎首 ” 到 “ 赖及万方 ” 。 1. 文白对读。 原句 爱育黎首,臣服戎羌。 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译文 爱护老百姓,四方的少数民族都俯首称臣。 远近统一,都归服于王。 凤凰在竹林中鸣叫,白马在草场上觅食,处处安详。 仁德教化遍及一草一木,惠及天下百姓。 2. 素解文意 ( 1 )爱育黎首,臣伏戎羌。 启思 : 猜猜看这两个字是什么字? 点拨: “黎首”就是指黎民百姓。正因为帝王们爱护和体恤黎民百姓,所以四方的人都来臣伏。除了国内的黎明百姓,连少数民族都来了。“戎羌”是指的四方少数民族,是“南蛮北狄,西戎东夷”的简称。 (2)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释义: “率宾”等于“率滨”,海滨的“滨”,是四海之内的意思。“率宾归王”一句,语出《诗经·小雅·北山》,其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诗句。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王,天下所归也。”这里的“王”字,不是指哪一个具体的帝王,而是特指“王道”,“以德服人”的政治就是王道。 点拨: 远远近近的都来归顺王道,天下统一,于是就有了太平盛世欣欣向荣的景象,也就是“遐迩一体,率宾归王”。 ( 3 )鸣凤在竹,白驹食场。化被草木,赖及万方。 链接: 凤凰、麒麟、龙 启思: 看看这个甲骨文是什么字? 点拨: 以德治国的王道,不仅动物呈现吉祥之态,连植物也被润泽了,这就是“化被草木”;不仅仅是人、动物和植物,而是一切众生都被润泽了,这就是“赖及万方”。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第二部分,从“ 盖此身发 ”到“ 克念作圣 ”。 1. 文白对读。 原句 盖此身发,四大五常。 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译文 人的身体发肤是父母给予的,要尊崇天地亲师,遵循仁义礼智信。 恭敬地记着父母的养育之恩,怎么敢毁坏损伤它。 女子要敬慕贞洁者,男子要效法有才有德的贤者。 知错就要改正,学到了知识技能就不要忘记。 原文 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译文 不要谈论别人的短处,不要依仗自己的长处而妄为。 诚信要经得起考验,气度要大到难以被度量。 墨子悲叹白丝被染色,《诗经》以羔羊来称赞君子节俭正直。 高尚的德行只有贤人才具备,要克制欲念,向圣人看齐。 2. 素解文意。 (1)盖此身发,四大五常。恭惟鞠养,岂敢毁伤。 释义: 四大:儒家以天、地、亲、师为四大。五常:仁、义、礼、智、信。 链接: 百善孝为先 链接: 《哪吒闹海》 点拨: 四大指的是“天、地、亲、师”,是中国儒家祭祀的对象,体现了儒家对天地的感恩,对君师的尊重,对长辈的怀念之情。五常是“仁、义、礼、智、信”,即五种行为规则。 ( 2 )女慕贞洁,男效才良。 点拨: 女子要敬慕贞洁者,男子要效法有才德的贤者。这是中国自古以来提倡的“榜样教育”,一代代中国人在无数的榜样的引导下,茁壮成长。 (3)知过必改,得能莫忘。 链接: 《负荆请罪》 (4)罔谈彼短,靡恃己长。 释义: ①“罔”和“靡”都是没有、不要的意思。 ②“恃”是依靠的意思。 链接: 这句话出自汉朝崔瑗的《座右铭》:“无道人之短,无说己之长。” (5)信使可覆,器欲难量。 点拨: 诚信要经得起考验,气量要大到难以被度量。古代有一句俗语:“宰相肚里能撑船”,《负荆请罪》故事里的蔺相如,位居人上,面对廉颇的屡次挑衅,仍以国家为重,处处忍让,最终感动廉颇,负荆请罪,这就是气量大的一个人。 (6)墨悲丝染,诗赞羔羊。 链接: 墨子悲丝 (7)景行维贤,克念作圣。 点拨: 只有做到了以上的修为,才能“景行维贤,克念作圣”。《诗经·小雅·车舝(xiá)》中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说的就是贤德之人,德如高山人人敬仰,行如大道人人向往。 链接: 《管宁割席》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第三部分,从“德建名立”到“虚堂习听”。 1. 文白对读。 原句 德建名立,形端表正。 空谷传声,虚堂习听。 译文 有了德行,就会树立好名声,形体举止端正了,就会仪表堂堂。 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会传得很远,在宽敞的厅堂说话,可以听到回声。 2. 素解文意。 点拨: 有了德行,就会树立好的名声,形体举止端正了,就会仪表堂堂。空旷的山谷中,呼喊声才会传得很远,在宽敞的厅堂说话,可以听到回声。 3. 多形式熟读文本。 4. 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诗经 · 秦风 · 蒹葭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千字文( 二 )》的内容。 二、解诗题 《蒹葭》属于《诗经·秦风》,“风”即各地的民歌。秦地包括陕西关中到甘肃东南部一带。秦风共十篇,大都是东周时代这个区域的民歌。《蒹葭》被认为是用来讥刺秦襄公不能用周礼来巩固他的国家,或惋惜招引隐居的贤士而不可得,现在一般认为这是一首情歌,为追求心中思慕之人而不可得而作。 三、正诗音 (一)初读《蒹葭》,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蒹、葭、萋、晞、溯、湄、跻、坻、涘、沚 (三)标注入声字: 蒹葭苍苍, 白 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 一 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 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 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四)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五)师生拍手齐读。 (六)学生说读后感受。 四、明诗意 (一)文白对读 原句 蒹葭苍苍, 白 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 一 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 白 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译文 河边芦苇白苍苍,白露凝成霜。 心上的那个人儿,在水的那一方。 逆着河流去寻觅,道路险阻又漫长。 顺着河流去寻觅,仿佛在那水的中央。 河边芦苇繁又密,白露还未干。心上的那个人儿,在河水岸边。 原句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 白 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译文 逆着河流去寻觅,道路险阻又难攀。 顺着河流去寻觅,仿佛在水中沙洲里。 河边芦苇白茫茫,露水尚未干。心上的那个人儿,在河水岸旁。 逆着河流去寻觅,道路险阻又曲折。 顺着河流去寻觅,仿佛在水中沙滩上。 (二)素解诗意 释义: 蒹:荻草。葭:芦苇。苍苍:和下文的“萋萋”“采采”,都指茂盛的样子。 所谓:所念。伊人:那人,指所思慕的对象。 溯洄:逆着河流向上走。溯:逆流而上。 洄:水流迂回之处。阻:险阻,(道路)难走。 溯游:顺着河流向下走。宛在水中央:是说顺流虽然易行,然所追从之人如在水之中央,可望而不可即也。 晞:干。晒干。 湄:水边。 跻:登高,指道路越走越高。 坻:水中小沙洲。 涘:水边。 右:迂回曲折。 链接: 本诗诗旨 五、品诗味 (一)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品味: 这句以水、芦苇、霜、露、伊人等意象营造了一种朦胧、神秘而又凄清的氛围,既点明了季节与时间,又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人物怅惘的心情,达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艺术境地。 (二)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品味: “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是人生常有的境遇,“溯徊从之,道阻且长”的困境和“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的幻境,也是人生常有的境遇;这几句完整地展现了从追求的兴奋,到受阻的烦恼,再到失落的惆怅的心理转变过程,我们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爱情的境遇和唤起爱情的体验,也可以从这里联想到理想、事业、前途诸多方面的境遇和唤起诸多方面的人生体验。 (三)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品味: 第二章仍以秋景起兴,但从上一章中的“为霜”(凝成霜)到这里的“未晞”(还未干),体现出了时间的流逝,而诗人苦苦追寻的“伊人”却依旧无法接近。从创作手法上看,这三章都运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即各章的句法基本相同,中间只更换了相应的几个字,反复咏唱,在回环往复中渲染气氛。 链接: 《诗经》的吟诵与情感 六、背诗句 (一)复沓式读诗。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七、想诗境 (一)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二)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八、悟诗情 在象征性诗歌意境的建构过程中,不是某词某句用了象征手法,而是意境的整体象征。诗中看来似乎是真景物的河水、道路险阻,乃至逆流、顺流的追寻路线,以及伊人所在的“水中央”等各个地点,都成了虚拟的象征性意象。对它们均不需要作何时何地、何山何水的深究,否则,伊人既在河的上游又在河的下游就自相矛盾,两个人为什么不能渡河相见也成了问题。《蒹葭》的成功,就在于诗人准确地抓住了人的心象,创造出似花非花、空灵蕴藉的心理情境。因此,我们不妨把“在水一方”看成是表达人生中一切可望不可即的情境的一个艺术典范。这里的“伊人”,可以是贤才、友人、情人,可以是功业、理想、前途,甚至可以是福地、圣境、仙界;这里的“河水”,可以是高山、深堑,可以是宗法、礼教,也可以是现实人生中可能遇到的其它任何障碍。只要有追求、有阻隔、有失落,就都是它的再现和表现,因为它们都包蕴在“在水一方”的象征意义之中。 九、本课总结 思维导读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