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4.80 KB
  • 2021-11-16 发布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 3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范文模板 教学设计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简单掌握诗歌作者及写作背景 2、领会诗歌抒情性的特点,把握诗歌的情感走向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仔细探讨品味诗歌语言,把握其精练、准确的特点 2、反复朗读课文,直至熟练背诵 三、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理解、体会诗人崇高的情怀及豪情壮志 【教学重点】 1、 结合词作意象,理清作者的思路,体会作者情感 2、融入课文情景,有激情的朗读词作 【教学难点】 ⒈让学生从意象的角度来把握词作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 ⒉领悟伟人的博大情怀以及人格魅力 【教学方法】 ⒈点拨法。通过点拨关键字词,把握词中意象。 ⒉语言品读法。在反复的朗读,背诵中体会作者情感。 ⒊比较法。可以与作者的其他词作纵向对比,也可以与本单元所 涉及的其他诗歌做横向对比。 【教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单元总括: 1、中国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相对与中国古典诗词而言的,它是 五四前后才出现的,新在用白话写诗,摆脱古典诗词严整格律的 束缚,受外国诗歌影响较大。 2、诗歌鉴赏方法:诗歌重在品味,鉴赏诗歌可以从意象、意境、 语言、情感四个方面着手,优美的诗篇都是用丰富的意象营造出 新颖的意境,借助凝练的语言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世界,因 此在本单元的学习中,我们应该把品位的重点,鉴赏的目标都放 聚焦于意象、意境、语言和情感四个方面! 二、导入新课 “自古英雄出少年”,中国科学院人才学研究小组曾经对 50 位名 人做过研究,发现他们中有 90%是在 20 岁以前就立下了自己的 志向。如岳飞的“精忠报国”,鲁迅的“我以我血荐轩辕”,周恩来 的“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等宏愿,都是他们 在青少年时确立的志向。立志是成才的动力。今天,我们学习的 《沁园春长沙》,就是表现作者青年时的志向和抱负的艺术写照, 这篇词作也经常被人们称为“长沙志”。 三、时代背景 这首词写于 1925 年,1925 年是北伐战争开始的前一年,农民 运动在全国十几个省开展起来。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 民运动,在韶山等地先后建立了二十多个农民协会,创建了湖南 农民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1925 年 10 月,毛泽东同志从韶 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 面对绚丽的秋景,回忆往昔的岁月,写下了这首词。 四、学生朗读、背诵课文,培养语感。 五、讨论分析: 1、结合注释,识记以下生字:舸 峥嵘 遒 遏 强调:“粪土”的意动用法。 上阕: 2、学生集体朗读上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这开头三句点明了什么? 明确: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 这三句的大意:深秋时节,我独自站在橘子洲头,湘江水日夜不 停地向北奔流。--独立寒秋图 3、提问: “独立”两字写出了什么意境? 明确: ⑴写出独自一人来此游览,远望、凝思的情状; ⑵与下阕开头“携来百侣曾游”相照应,说明今天是一人旧地重游。 ⑶联系“寒秋”的分析和注释⑴,可以看出这里更表现出了无产阶 级伟大领袖在革命斗争的惊涛骇浪中昂然屹立的高大形象。 4、提问: “看”字领起下面哪几句?这些句子的内涵应怎样理解? 明确: ⑴“看”字领起内容:“万山红遍……万类霜天竞自由”,描绘了诗人 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 ⑵诗人从山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 由远及近,由上到下的空间顺序,很符合人观察事物的自然顺序。 5、提问: 你能找出这首词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吗?你能各用一个最具有 表现力的词来说说各个意象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明确: 万山(红遍):红之广阔 层林(尽染):红得深透 漫江(碧透):江水溢满 清澈之极 百舸(争流):千帆争发 充满生机 鹰击(长空):矫健有力 鱼翔(浅底):轻快自由 万类(竞自由):昂扬奋进 强调:主席这段即景气魄极大,展示了伟人的博大雄怀和凌云壮 志。短短几句话,写出了山、树、水、船、鹰、鱼乃至世间万物 的情态,有远景如万山、层林,有近景如长江、百舸等,,又有 静景如山、林,亦有动景如争流的帆船,翱翔的雄鹰,水中的游 鱼,即景状物下笔阔绰,气度非凡。 6、提问: 上阕后三句的含义及与前面内容的关系是什么? 明确: ⑴这三句的大意是:面对这一派勃勃生机的大千世界,怎能不激 起思绪万端:广袤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的真正主人 呢? ⑵前面内容是即景,后三句是抒情,词句连贯直下,也为下文的 抒情准备了充足的背景气氛。[结合“思考练习一”讲解] 下阕: 7、学生齐读下阕诗词,思考以下问题: “忆”字领起下阕哪几句?这几句的内涵是什么? 明确: ⑴领起“恰同学少年……粪土当年万户侯”。 ⑵大意是:那时候,同学们正当青春年少,风采焕发,才华横溢, 革命热情奔放,奋发有为,经常在一起评论国家大事,写出批评 恶浊的,表扬善良的文章。把反动统治者视如粪土,作者所忆的 是当年的峥嵘岁月! 8、提问:最后 3 句的含义及在表达上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 ⑴这几句的大意是: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在江中游泳,激起的波 浪,几乎阻止了飞快前进的船只。 ⑵作用:以设问句结尾,但实际上是对“谁主沉浮”的巧妙回答--要 像当年中流击水那样,勇敢地投身于革命风浪中,急流勇进,担 负起主宰国家命运前途的大任。 9、归纳下阕: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共产主义战士雄 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 表达了作者的雄心壮志 。 10、总结归纳全词 ⑴作品的结构特点: 全词分上下两阕,上阕写景,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深秋景色, 并即景抒情,提出了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宰的问题。 ⑵作品借景抒情的特点 上阕即景抒情自然引出问题,下阕由忆巧妙作答,思路清晰。上 阕头三句点明了时间、地点、环境。然后一个“看”总领七句,描 绘了独立橘子洲头所见到的一幅色彩绚丽的秋景图画。诗人从山 上、江中、天空、水底选择了几种典型景物进行描写,即景动静、 远近结合,对照鲜明,生机蓬勃。最后一句由眼前的山、树、水、 船、鹰、鱼,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对在寒秋严霜下的万物蓬 勃活跃,奋发自强的情状作了富于哲理性的概括。自然地为下面 的抒情烘托了背景,准备了气氛。下阕从上阕的独自旧地重游, 自然联想到过去的战友,引起对往昔生活的回忆。一个“忆”字又 统领八句,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最 后以设问句结尾,对上阕的问题作了艺术的回答。 ⑶ 极富表现力的语言 本词语言,用词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如“万山红遍,层林 尽染”,“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层”字表现 出树林的重重迭迭,“染”字则活画出岳麓山一带枫林,仿佛人工 染成一样的壮美景色。“漫江碧透,百舸争流”写的是近景,“漫” 字写出了江水溢满之状,“透”字表现出江水碧绿清澈,“百”字写 舸之多,而一个“争”字,则给碧绿无尘的江面增加了昂扬奋进的 气氛,活现出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烈场面。“鹰击长空”用“击” 而不用“飞”,准确地形容了雄鹰展翅迅猛有力地拍打的矫健勇猛 的雄姿。“鱼翔浅底”用“翔”而不用“游”,精当地把鸟不扇动翅膀盘 旋回飞的状态,用来描写游鱼在水中自如轻快的神态,形象生动。 六、学生背诵全词 七、作业布置: 完成课后练习,阅读作者的其他词作如《沁园春雪》,对比阅读。 教学设计二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在吟诵中通读诗的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2 过程与方法:抓关键词,品味其丰富的表现力,感受诗词豪放 阔大的意境。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感悟诗人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以天下为已 任的历史责任感,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教学重点:在吟诵中通 读诗的意象,学习情景交融的写法 教学难点:品味关键词,领会 意境,感悟情怀。 教学方法:学生探究,教师适时点拨,多媒体 辅助。 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毛泽东少年时有这样一首诗:男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何须桑梓地,人生何处不青山?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少年 毛泽东的什么形象呢?(远大理想和抱负)初中我们学过他的诗有 <<长征>>、词有<<沁园春雪>>。从中我们已经感受过其诗词的 磅礴大气与豪放风格,可以说大家对毛泽东其人其诗有较为深刻 的理解,今天我们来学习他以”沁园春”为词牌写的另一首词《沁 园春•长沙》。 多媒体显示:《沁园春•长沙》毛泽东(一九二五年)让我们通过 诵读,一起来品味这首词的语言,领会它的意境,同时感受感受 毛泽东青年时代的伟大抱负和革命情怀。 二:检查预习 课前我布置了预习内容,让同学们搜集毛泽东诗词并体味其风 格。现在就请同学们说说,你眼中的毛泽东是什么形象?(学生自 由发言,教师给以肯定) 生 1: 从他的生平可看出他是杰出的战略军事家,是铁骨铮铮、 战斗不屈的英雄,挚情切切的大丈夫,可亲可敬、值得尊敬的 人…… 生 2 :从他的诗词可以看出他首先是一个诗人。乐观向上、豪迈 奔放、无所畏惧…… 师:好,那么我再请同学们说说你找的毛泽东诗词有哪些?其风格 特点呢? 生 3: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 阵苍。《菩萨蛮•大柏地 》 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清 平乐• 会昌》 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忆秦娥•娄山关》 生 4: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清平乐•六盘山》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 京 》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沁园春•雪》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生 5:诗的风格是豪迈奔放。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现在请一个同学读一下<<沁园春长沙>> 这首词,要读出豪迈奔放的风格来。(1)生读后,同学们做指点。 (2)播放朗诵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 (设计依据:用 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 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 (3)叫一生再读。 三:合作探究 同学们对本词已做了多角度的详尽的思考,也提出了不少的问 题,我把它们整理为以下三个大问题: (一)多媒体显示:1,同学们对本词的豪放风格把握很准确,那么 请大家说说“豪放”二字从本文哪能些地方可以体现出来? 生分小组讨论,师点拨:小组 1 :我们组从上阕中寒江、霜天、万 山、飞鹰、游鱼这些景物上可以看出具有豪放风格。 师评价:诗词中的景物就是诗词的意象,它是情感化了的物象。 有作者的感情包涵在其中。象大家说的寒江、霜天、万山、飞鹰、 游鱼这些意象可以看出诗人对自然,对社会的乐观态度及壮志豪 情; 从下阕中的同学少年这个意象可以看出他们以天下为已任、 改造旧社会创造新天地的战斗精神。 小组 2:我们组同学认为本词的语言形象,富有表现力。认为本词 的语言形象,富有表现力。 动词:染,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树色之浓;争,写出行之奋; 击,写出雄鹰之健; 翔,写出游鱼之乐。 形容词:红,树色特点;碧,江水之色。 副词:遍,尽,枫色之广;漫,江水之溢;透,江水之清。 数量词:万:山峰之多;层,枫林之;百,只之多。 师小结:很好。同学们,对于古诗词的鉴赏,捕捉关键词做分析 是很重要的方法。其技艺往往表现在用词上,而用词的技巧往往 体现在动词、形容词、副词上。 小组 3 :我们组是主要从语句上分析的。“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 染;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物霜天竞 自由。”可以看出这是一派壮丽秋景。从“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可以这是一群具有豪迈气概的革命青年…… 小组 4:我们组除了以上说得外,还从毛泽东的手迹上进行了分 析。 毛泽东精通书法,是中国当代的书法巨匠,被公认为二十 世纪最杰出的书法家之一。 其书法采千古之遗韵,熔百家于一 炉,龙蛇飞舞,俏俊飘逸,大气磅礴,豪放酣畅。 师:很好,这组同学独到的见解大家给更热烈的赞扬。独到的见 解大家给更热烈的赞扬。 (二)多媒体显示:2。可以看出本文写了长沙这儿的景色,那作者 是如何描写景物的? 生齐声朗读毛泽东笔下的秋景这一段。 师点拨:应找出景物的特点,描写景物的方法及角度来探讨这个 问题。 请学生自己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最后要明确: 由远而近,自上而下描写,从视角的变换色彩形态动态的变化等 方面描绘湘江秋色的多姿多彩。 (三)多媒体显示:3。讨论毛泽东笔下的”秋景”与古人笔下”秋景”的 不同。 请学生自己分小组讨论回答,教师最后要明确: 古人“多悲秋、怨秋”。 如:“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 “秋风秋雨愁煞人”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忧国伤己) 但也有别种 风格。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清静无 为) 自古言秋多寂寥,我自言秋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 到九霄。(老而弥坚) 可见一切“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 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这便是“情景交融”写法的体现 。 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绚丽多彩、生机盎然、充满活力,正象征了如 火如荼的工农革命活动。这在当时,毛泽东在躲避军阀追捕的情 况下,秋景如此的美丽,与他的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是离不 开的。正是毛泽东与众不同之处,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 志杰出的政治家,有经天伟地之才,再造乾坤之志,他有博大的 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 多愁善感的仟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设计依据:比较古代文弱诗人和革命领袖不同的胸襟和气度, 从而理解诗歌是不同性情的人的不同的心情写照,领会本诗流露 出的诗人的革命豪情) 四。师小结:同学们,我们通过这三个问 题的计论已经完成了这节课要达到的教学目标。希望大家在以后 的诗文学习中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 五、齐读全词:要求感情充沛,气势高昂。 六、布置作业。 1、背诵默写全词。 2、经长沙,虽身处险境,但面对如火如荼的革命运动,毛泽东 对命运多舛的国家充满了力挽狂澜的豪情。那么,走进王庄,虽 或悲或喜,你又将以怎么样的情怀走向未来,请以《沁园春 王 庄》为题,仿写一首词,可以以本文为参照。 备教手记: 这节课我自以为设计较为成功。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讨论的形式使 师生在对话教学中实现了互动。我在设题时紧扣文本,启发诱导, 循循善诱;学生鉴赏诗词时,从朗读、到品味意象、品味关键词 到体悟情感,再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本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 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 雄气概,胸怀着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这节课我自以为设 计较为成功。成功之处在于通过讨论的形式使师生在对话教学中 实现了互动。我在设题时紧扣文本,启发诱导,循循善诱;学生 鉴赏诗词时,从朗读、到品味意象、品味关键词到体悟情感,再 到感怀心志,循序渐进。本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了青年毛泽东所具有的革命英雄气概,胸怀着 激浊扬清,改天换地的鸿鹄之志。 教学设计三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①品味关键词语,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 ②感受毛泽东博大的情怀和革命的壮志。重点及难点:①品味意 象,感悟词中阔大的境界。②从词中关于湘江秋景的描写把握词 作的形象性、抒情性。授课方法:语言品读法,点拨法,比较法。 一、导入 古代有才学之士、有抱负之士,一旦登上高处眺望远方,必定生 出很多感慨。曹操登上碣石山,大发诗兴,写下《观沧海》。“日 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这几句表现出诗人 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陈子昂在幽州台上吟诵“前不见古人,后 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感叹宇宙之寥廓, 人生之苦短,抒发了他怀才不遇的愁苦之情。那么,毛泽东重游 橘子洲时又会抒发什么样的情怀呢?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毛泽 东的词《沁园春 长沙》。(板书:题目、作者) 二、写作背景 毛泽东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伟大的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 理论家、杰出的文学家。这首词作于 1925 年,当时革命运动正 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 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 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 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景,回忆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 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词。 三、关于词的知识。 1、定义:词,又称长短句,产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最初称 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 诗的一种,所以又称为“诗余”。 2、特点:词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每首词都有一个曲 词名称,叫词牌。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在“沁园春.长沙”里面,“沁园春”就是词牌。为什么会起这么个名 字呢?相传东汉明帝有个女儿名沁水公主,她的园林名沁园。后 来沁园被外戚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吟咏这件事,“沁园春”词 牌由此得名。既然“沁园春”是词牌,那“长沙”,就是这首词的标 题。 3、词牌和词的标题的区别: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词的标 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长沙,作为 这首词的标题,揭示这首词的主要内容均与诗人当年在长沙求学 时有关。 4、词的分类:词按字数的多少分小令(58 字以内)、中调(59—90 字)、长调(90 字以上)。词的流派分豪放派和婉约派。豪放 派作品气势豪放,意境雄浑,充满豪情壮志,给人一种积极向上 的力量,代表作家是苏轼和辛弃疾。婉约派作品清丽含蓄,感情 婉转缠绵,情调或轻松活泼,或婉约细腻,题材较狭窄,多是写 个人遭遇、男女恋情,也有写山水、融情于景的,代表词人有柳 永、秦观、李清照等。 四、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1.听录音,正音。 舸 寥廓 峥嵘 稠 遒 遏 五、赏析课文上阕:请问:上片描写了几幅图?请概述。明确: 独立寒江图、湘江秋景图(先分析诗句,再导出每幅画的名称) 1、鉴赏第一句:独立寒秋图。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1)起句“独立”二字破空而来,以“寒秋”、“橘子洲”点明时间、 地点、独立的形象,北去的江流,又有“寒秋”着色,便有了无限 的涵咏之味和沉郁豪迈之气。这一句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 环境等因素。所以可以概括为独立寒秋图。 (2)诗歌语言跳跃性很大,语序往往倒装,而且有些成份省略 了,要靠想象把诗意串合起来。那么,那位同学能把它按正常的 语序调整好,并把词的大意说一下?明确:寒秋(时节),(我) 独立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词意:深秋时节,毛泽东独立 于橘子洲头,凝望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3)思考讨论:“独立”能否改为“站立”或“直立”? 明确:不能。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使人中流砥柱的气概。联系 当时背景,诗人遭军阀通缉,身处险境却能独立寒秋,何等的坦 荡从容!联想到柳宗元《江雪》中“独钓寒江雪”。这是他政治革 新失败以后,被贬到永州后写的,表露了他决不妥协的决心。一 个“独钓寒江”,一个“独立寒秋”,意境相似,但封建士大夫与革 命伟人的胸襟境界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2.具体研习第二、第三句:描绘绚丽壮观的秋景图,即湘江秋景 图。 (1)一个“看”字,一直控制到哪里? 明确:万类霜天竞自由。 共 7 句。在古诗中,这叫一字起领,俗称领字,是词学中的专用 名词。读诗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请同学读一下。注意“看” 是领字,要稍顿,以下几句要读的抑扬顿挫,最后一句是哲理概 括,要读出感叹之情。) (2)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内容?找同学读一下。看万山红遍,层 林尽染;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 万 类霜天竞自由。现在大家来找一下,“看”字统领了那些意象?(山、 林、江、舸、鹰、鱼) (3)在这几句中,那些字用得好?为什么好?明确:遍、染、 争、击、翔万山红遍:指漫山遍野都是红色的枫林,也就是像火 一样的枫林。遍:写出红之广。这一句很容易让人联想起什么? (让人联想起星火燎原的革命火炬,因为革命形势蓬勃发展,大 有燎原之势)。 层林尽染:树经霜后变红的程度和红遍现象。联系:杜牧《山行》: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染:用了拟人的手法。古 人早就用了“染”字来描绘秋林,王实甫在《西厢记》中即有“晓来 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的名句。一个“染”字就把一带枫林彷佛 人工染成的一样的壮美景色描绘出来。 漫江碧透,百舸争流:满江的水如碧玉般清澈见底,江面上往来 的船只争先恐后,你追我赶。描写了一个十分热闹的场面。漫: 写出江水满溢之状。争:展现了江面上千帆竞发、争先恐后的热 闹场面。 鹰击长空:击,能否改为“飞”字?明确:不能。击:把雄鹰展翅 奋飞、迅猛有力地拍打天空的那种矫健的勇猛的雄姿绘显出来, “飞”太一般了。 鱼翔浅底:“翔”是不是改为“游”更准确一些,鱼怎能像鸟一样飞 翔呢?明确:“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蓝天倒影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好像飞翔一样。 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鱼在水中酣游时的那种轻松自如的神态。 万类霜天竞自由:竞:竞争、竞赛。竟:出人意料。(板书:竞、 竟)由眼前之物一下子扩展到世界万物,并作了哲理性的概括。 既然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中争着过自由自在的生活,在斗争中获得 生存的自由,那么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特别是被压迫的人民, 不是更应该争自由吗?照此理解,可以认为这句话实际上是对被 压迫人民的一种什么?(问)是号召和呼唤。 (4)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怎样?明确:绚丽多 彩,生机盎然。古人写秋多怨秋、悲秋,把秋写得萧杀悲凉,清 冷惨淡,什么“自古逢秋悲寂寥”、“万里悲秋常作客”、“秋风秋雨 愁刹人”等等。 这么一副绚烂的秋景图,词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来描绘的呢?明 确:有远有近,有仰有俯,有动有静,有颜色的对比(红,碧), 有动作的对比(击、翔) 为什么毛泽东笔下的秋如此绚丽多彩、充满生机?这与一个人的 什么有关?明确:与气度、胸襟、性格、身份有关。毛泽东是叱 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杰出的政治家。他不同于那些多 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也不同凡响,充满豪情壮志。 (5)品读上片最后一句: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A: 面对着绚丽多姿、充满生机的湘江秋景,词人为什么会感到“怅” 呢?(联系时代背景)明确:词人面对着生机勃勃的大自然和广 阔的宇宙,面对着在大自然和宇宙中竞自由的万物,他想到了被 压迫、被剥削的人民,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于是感 到了“怅”。这里的“怅”不是失意,是怅惘。于是他就开始了“问”。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含义是什么?表达了词人怎么样的感 情?明确:词人由大自然的万物引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主沉 浮”在这里是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之意,实质是词人进 入深沉的历史思索,提出革命领导权的问题。(板书:问:谁主 沉浮)抒写出词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 和豪情壮志。写壮景,抒豪情,表凌云之志。(板书: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 六、课堂小结。上片写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该由谁来 主宰的问题,体现出诗人的博大胸怀。七、作业:背诵全词。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解读《沁园春•长沙》下片中“峥嵘岁月”图和“中流击水”图, 进一步把握全词的巧妙结构和主旨。 2、引导学生自学《采桑子•重阳》【教学过程】 一、检查巩固 1、指定学生背诵全词。 2、检查重点词语的掌握与运用。 二、提问:上片作者独立湘江,观赏了一副雄伟壮阔的湘江秋景 图,并借景抒情,发出了“谁主沉浮”的感叹。面对上片提出的“谁 主沉浮”的问题,下片跟着是如何回答的?明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岁月稠。毛泽东与 1913 年——1918 年,在湖南第一师 范肄业,常常跟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或游泳。故地重游,回忆 那不寻常的岁月太多了。 三、重难点的解决过程 1、具体研习“峥嵘岁月图”。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恰 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 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1)提问:“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岁月稠”在全文结构中起什 么作用?明确: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在 词中其承接过渡的作用。词的上下片下发也有分工,常常上片写 景,下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 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的想到以前同学携手来游的情 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中,在此过渡非常的自 然,衔接也是非常的巧妙的。 (2)“峥嵘岁月”指的是什么?简析“稠”。明确:① “峥嵘岁月”是 对往日不平凡的斗争生活的形象概括。毛泽东在长沙生活、学习、 从事革命工作期间(1911—1925),国内外发生了许多重大事 件:辛亥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十月革命、五四运动、中 国共产党成立等,都是影响世界形势的巨大变革。这样的岁月, 如历史群山中耸立的一座又一座的峥嵘的高峰。②“稠”形象地说 明了世界变化的风起云涌。 (3)如何表现“同学少年”这个意象的? 也就是毛泽东一群人的 形象如何?战斗岁月:携来百侣曾游,峥嵘岁月稠年龄气质:同 学少年,风华正茂精神状态: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战斗行动:指 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明确:江山:国家(指代) 指代——用相关的事物来代替所要表达的事物的修辞方式(也就 是部分代整体)。这群人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敢于 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 (4)表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情感?明确:词人借对“同学少年” 的回忆,流露出对往事的无限怀念,表现了他和革命战友们以天 下为己任,蔑视反动派、改造旧世界的革命战斗豪情。 2、引导学生研习“中流击水图”。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 舟。 (1)当年,作者曾和蔡和森等数十名同学战友,在盛夏水涨的 时候到湘江游泳,坚持不懈,知道隆冬季节,以此来锤炼自己的 意志和胆识。现在,作者独立于橘子洲头,回忆起当时的情景, 不禁向同学和战友亲切发问,这一句既写出了当时的情景,其中 又暗含了勉励之意,“遏”字,传神之笔,掷地可作金石之声,使 我们彷佛看到了他们激昂的情态,好似听到了他们的豪言壮语! (2)提问:“中流击水”这一幅图有何深刻意义?明确:暗含着 能在革命洪流汹涌之时起到中流砥柱作用的人应该是上面提到 的“同学少年”,诗人巧妙地借用““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这样的图 景,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形象的表达了诗人以天下为己任, 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中国的壮志豪情。 (3)最后三句,多么大的气魄!这些青年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这样的人不主沉浮,谁又能主宰沉浮呢?y 因此,我们说下片通 过回忆往昔的峥嵘岁月,表达了诗人和战友们为改造旧中国英勇 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对上片的“谁主沉浮”提 问做了回答。 3、学生再次朗读整首词,体会豪迈的气势。这些豪迈的气势从 何而来? (1)〈沁园春•长沙〉意象美:“意象”简释意:创作者的思想感 情象:作品中的客观物象意象:带上诗人主观情感的物象。即: (物)象+(情)意=意象。客观 主观 主观从空间:山上的“层 林”,江中的“百舸”,空中的雄鹰,水底的游鱼。从状态:静态的 火红的枫林,动态的“争流”的百舸等。这些景物或广博,或宏伟, 或雄峻,竞相向上、生机勃勃,与毛泽东积极向上,昂扬奋进的 立意契合,可谓“以壮景抒豪情”。色彩美:“万山红遍”“层林尽 染”“漫江碧透”中的“万”“层”“漫”以及“遍”“尽”“透”这些词在范围、程 度、层次等方面,使红绿两色更为突出,更为丰富,更为浓艳鲜 明,令人感到可爱。 (2)对比手法的运用。词中含有多种对比,使描绘的形象鲜明, 如“万山红遍”与“漫江碧透”主要是颜色的对比;“鹰击长空”与“鱼 翔浅底”、“指点江山”与“激扬文字”主要是动作的对比;“同学少年” 与“万户侯”是明比;“万类霜天竞自由”与人民的被压迫(未在文中 点明)是暗含的对比。 (3)极富表现力的语言。本词用语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 如“万”字写出了山之多,“遍”字写出了红之广,“漫”字、“争”字、“击” 字、“翔”字等等都极为准确精当。 4、“同学少年”是否就是《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明确: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 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 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关心国家命运,富有 斗争精神,正是革命的“中流砥柱”。 5、这首词怎样把写景、抒情完美的结合起来的? ①词的上片虽然写景,却处处借景抒情。词以“独立”开篇,以江 洲的背景,构成以词人为主体的画面,流露出词人激荡的思潮。 生机盎然的“湘江秋景”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不仅仅是四周 枫林如火的写照,而且寄予着词人火热的革命情怀;“万山红遍” 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 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主义的憧憬。“鹰击长空, 鱼翔浅底”也不仅仅是鹰鱼自由世界的展示,而且蕴含了词人对 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一个“怅”字更是词人由自然景观联想到 人类社会与政治风云后发自心底的感慨。 ②词的下片虽然忆事,但也不乏融情于事之处。一“忆”直贯以下 7 句,描绘了早期革命者的群体英雄形象。“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展现了一幅奋勇进击、劈波斩浪的宏伟画面,艺术地回答了上片 的发问。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描绘了一副多姿多彩、生机 勃勃的湘江寒秋图,并即景抒情,提出了沧茫大地应该由谁来主 宰的问题。下片忆事,回忆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 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含蓄地给出了 “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 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小结:本文通过上片写景, 下片忆事,借景抒情,融情于事,表达了革命青年国家命运的感 慨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四、作业:课外阅读:读下面 所选的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做的三首词,谈谈自己的感悟和 理解。 展开全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