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0 MB
  • 2021-11-20 发布

四年级上册语文课件-中华经典素读范本第2课-人教部编版(共33张PPT)

  • 3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中华经典素读范本》 四年级上册 第 2 课 内容一 论语 · 学 而篇第一(二) 内容二 诗经·王风·兔爰 诗经·王风·葛藟 内容一 论语 · 学而篇第一(二) 一、温故揭题 (一)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一)》。 (二)师生合作吟诵《观沧海》。 二、尝试初读 ( 一)初读《论语· 学 而篇第 一 ( 二 )》, 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 ( 二)标注易读错字词:道( dǎo )千乘( shèng )之国、惮 ( 三)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 ( 四)师生拍手齐读 。 ( 五)学生说读后感受 。 三、分步练读 (一)学习 1.5 1. 文白对读。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译文 : 孔子说:“治理不大的国家,做事要恭敬慎重,对民众讲诚信,节约费用,爱护百姓,役使老百姓要遵循农时。” 2. 素解文意。 链接: ①“仁、义、礼、智、信”为儒家“五常”,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信”意为诚实,讲信用,不虚伪。孔子认为,在社会生活中,“信”是一个人立身之本,如果没有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基本条件。他强调要“言而有信”,认为只有“信”,才能得到他人的信任。孔子还认为,如果一个国家对老百姓不讲诚信,就必然得不到老百姓的支持;只有对老百姓讲诚信,才能够树立起“威信”。儒家把“信”作为立国、治国的根本,是要求人们互守信用,借以调和各阶级之间的矛盾。 ②《鸡黍之约》 拓展 :守信,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你准备怎样做到守信用?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二)学习 1 .6 1.文白对读。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 : 孔子说:“后生小子在父母跟前要孝顺父母,出了房门要敬爱兄长,谨慎诚信,博爱他人,亲近有仁德的人。这些事做好了后还有余力,就再去学习文献。” 2. 素解文意。 点拨: 1 . 2中有过关于“孝悌”的阐述,这里再次提及,孔子要求弟子首先要培养孝悌、谨信、爱众、亲仁等良好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如果还有多余的时间和精力,则去学习古代典籍,增长文化知识。这说明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为中心的,文化学习只是其次。 拓展: 我们前面讲过“孝”的字形字义,“孝”是一种感恩与回报,骨肉之情于我们而言,本就是老天爷赠予的最朴实、最感人的礼物,要到达儒家所提倡的“仁”的境界,就要从“孝悌”起步,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培养自己的美德。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三)学习1 .7 1.文白对读。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译文 : 子夏说:“对妻子,要看重品德而不重容貌;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主,能豁出生命;和朋友交往,说话诚实守信。这种人,就算没有学习过,我也认为他已经学过了。” 2. 素解文意。 链接: 子夏(前507~?),姓卜,名商,字子夏,孔子的弟子。子夏才思敏捷,以文学著称,是孔子后期学生中的佼佼者,因常有独到见解而得到孔子的赞许。 点拨: 这里子夏说的话实际就是对16中“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进一步发挥。子夏认为一个人有没有学问,学问程度如何,主要不是看他的文化知识,而是看他是否践行了“孝、忠、信”的道德修养。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四)学习1 . 8 1.文白对读。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也不能巩固所学。要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犯了过错就不要害怕改正。” 2.素解文意。 链接: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义为己任,处事恰到好处,恪守中庸之道。在儒家看来,君子不是天生而成的,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能提高自身的人格修养。当一个人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并且切实做到为其所当为、行其所当行的时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即“君子”。 点拨: 一个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从外表上应当给人以庄重大方、威严深沉之感,使人感到稳重可靠,可以付之重托。他重视学习,不自我封闭,善于结交朋友,对人忠心且守信用,而且有错必改。以上所提四条原则是相当重要的。 拓展: “过则勿惮改”是君子对待错误和过失的正确态度。你们有没有过知错后能勇于改正的经历?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五)学习1 . 9 1. 文白对读。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译文: 曾子说:“丧事和祭祀要慎重恭敬,民风就会淳厚。” 2.素解文意。 这一章还是在强调孝道。在孔子的观念中,祭祀之礼不单单是祭祀亡灵,而且是一个人孝道的表现,通过祭祀之礼,子女可以寄托对父母及先祖的追思。儒家之所以重视孝道,是因为“孝”是“忠”的基础, 1 . 2 中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所以,“忠”是“孝”的延续和外化。 3.多形式熟读文本。 4.尝试镂空背诵。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共读。 (二)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三)镂空记忆背诵。 五、本课总结 内容二 诗经·王风·兔爰 诗经·王风·葛藟 一、温故揭题 用陈琴歌诀乐读法背诵《论语·学而篇第一( 二 )》。 二、学习《诗经·王风·兔爰》 (一)解诗题 《王风》来自于《诗经·国风》,“王”是指当时周王朝的直接统治区。“兔爰”是指兔子自由自在的样子。诗人借兔作比,喻君子生不逢时。 (二)正诗音 1. 初读《诗经·王风·兔爰》,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 标注易读错字词:爰、雉、罹、寐、吪、无觉( jiào )、罦、罿、庸 3. 标注入声字: 4. 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5. 师生拍手齐读。 6. 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明诗意 1. 文白对读。 原句 有兔爰爰, 雉离于罗。 我生之初,尚无为; 我生之后,逢此百罹。 尚寐无吪! 有兔爰爰,雉离于罦。 我生之初,尚无造; 我生之后,逢此百忧。 尚寐无觉! 有兔爰爰,雉离于罿。 我生之初,尚无庸; 我生之后,逢此百凶。 尚寐无聪! 译文 兔子自由又自在,野鸡落进罗网来。 我刚出生时,生活安定没灾难; 自我出生后,偏遭逢各种忧患。 但愿永远睡着不动弹。 兔子自由又自在,野鸡落进网套来。 我刚出生时,生活安定没有灾; 自我出生后,偏遭逢各种患忧。 但愿永远睡去不醒来。 兔子自由又自在,野鸡落进网里来。 我刚出生时,生活安定不辛劳; 自我出生后,各种坏事上门来。 但愿永远睡去听不见。 2. 素解诗意。 ①爰爰:宽缓,自由自在的样子。 ②雉:野鸡。离:通“罹”,遭受。罗:网。 ③罹:忧患。 ④尚:庶几,表希望的意思。吪:动。 ⑤罦:一种装有机关的网。 ⑥造:作,为。 ⑦罿:捕鸟网。 ⑧庸:劳。 ⑨聪:听见。 链接: 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说:“周室衰微,诸侯背叛,君子不乐其生,而作此诗。”这首诗表现了社会剧变的背景下人民的深重苦难和郁愤之情。 (四)品诗味 品味: ①本诗运用了比兴手法,比兴是中国诗歌中的一种传统表现手法,最早出现于《诗经》。比就是打比方,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譬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是借助其它事物作为开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有的“兴”兼有发端与比喻的双重作用,所以后来“比兴”二字常联用,专用以指诗有寄托之意。在这首诗 歌中,“有兔爰爰,雉离于罗(罦、罿)”就是比兴兼用,古人认为兔子本性狡猾,所以这里用来比喻小人;野鸡性耿介,这里用以喻君子;“罗”和下面两章的“罦”“罿”,都是捕鸟兽的网,既可以捕雉,也可以捉兔。但诗中只说野鸡落进罗网,兔子自由又自在,意思就是指小人可以逍遥自在,而君子无故遭难。诗人通过这一形象而贴切的比喻揭示出当时社会的黑暗,并以此引起后文的沉重哀叹:生活在这样的年代里,还不如长睡不醒。 ②各章的中间部分四句都是将“我生之初”与“我生之后”作对比,表现出对过去的怀恋和对现在的厌恶。在过去,生活安定没有灾难(“无为”“无造”“无庸”),可以自由 自在地生活;而现在,偏偏遭逢各种忧患(“百罹”“百忧”“百凶”),让人心烦。这一对比表现了时代剧变的背景下人民遭受的深重苦难。 (五)背诗句 1.复沓式读诗。 2.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3.镂空记忆背诵。 (六)想诗境 1. 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 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七)悟诗情 《兔爰》风格悲凉,反覆吟唱诗人的忧思,方玉润评价为:“词意凄怆,声情激越。”这种凄怆的格调对后世诗人的创作风格产生了影响。东汉蔡琰所作的著名诗歌《胡笳十八拍》中“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 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这种“我生之初……我生之后……”的句式就是脱胎于《王风·兔爰》 三、学习《诗经·王风·葛藟》 (一)解诗题 1. 葛藟又称“千岁藟”,生长于山坡、林边或路旁灌丛中,夏季开花,圆锥花序,果实黑色、味酸,不能生食,根、茎和果实可入药。 2. 关于《王风·葛藟》的背景,有多种说法。旧说以为此诗乃东周初年姬姓贵族所作,旨在讥刺平王弃宗族而不顾。朱熹《诗集传》云:“世衰民散,有去其乡里家族,而流离失所者,作此诗以自叹。”现代学者一般赞同朱熹的说法,认为这是流浪者自诉寄人篱下之无尽屈辱的怨诗,表现了百姓历经春秋战乱,流离失所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 (二)正诗音 1. 初读《诗经·王风·葛藟》,老师读一句,学生跟读一句。 2. 标注易读错字词:葛藟、浒、终远( yuàn )兄弟、涘、漘、亦莫我闻( wèn ) 3. 标注入声字: 4. 学生读一句,老师跟读一句。 5. 师生拍手齐读。 6. 学生说读后感受。 (三)明诗意 1. 文白对读。 原句 绵绵葛藟,在河之浒。 终远兄弟,谓他人父。 谓他人父,亦莫我顾! 绵绵葛藟,在河之涘。 终远兄弟,谓他人母。 谓他人母,亦莫我有! 绵绵葛藟,在河之漘。 终远兄弟,谓他人昆。 谓他人昆,亦莫我闻! 译文 葛藤长长,蔓延在河边。 既远离了兄弟,我认他人为父。 叫他人为父,也没人把我眷顾! 葛藤长长,蔓延在河滨。 既远离了兄弟,我认他人为母。 叫他人为母,也没人与我亲近! 葛藤长长,蔓延在河边。 既远离了兄弟,我认他人为兄。 叫他人为兄,也没人把我慰问! 2.字词释义。 ①绵绵:连绵不断的样子。葛藟:植物名,葛藤。 ②浒:水边。 ③终:既。远:远离,离弃。 ④谓:叫,称呼。 ⑤顾:眷顾,顾念。 ⑥涘:水边。 ⑦漘:水边。 ⑧昆:兄。 (四)品诗味 品味: ①“葛藟”有缠绕、攀附的特点,它那四处生长的特点、缠绕扭转的形态,是不是就像缭绕在我们心间的乡愁呢?诗人正是以此起兴,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②诗歌各章开头的“绵绵葛藟,在河之浒(涘、漘)”写眼前景物。诗人流落他乡,见到河边葛藤茂盛,绵绵不断,不禁触景伤情,联想到自己手足分离、漂泊异乡的身世,感到人不如物。他流落异乡,六亲无靠,就不得不去求人,甚至不顾尊严“谓他人父(母、昆)”,可见其处境之艰难;但即便如此,也未博得人家的一丝怜悯。“谓他人父(母、昆),亦莫我顾”一句中包含无限屈辱和酸楚。诗人直抒情 事,语句简质,却很感人,表现了无家可归的凄苦和世情的冷漠。 (五)背诗句 1.复沓式读诗。 2.用陈琴歌诀乐读法再读。 3.镂空记忆背诵。 (六)想诗境 1. 请大家静听吟诵,尽可能地在脑海中想象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2. 请脑海中出现了画面的同学举手,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 (七)悟诗情 《葛藟》是一首流浪者自诉寄人篱下之无尽屈辱的诗歌,语句质朴,但感情强烈,牛运震《诗志》评为:“乞儿声,孤儿泪,不可多读。”方玉润《诗经原始》评为:“沉痛语,不忍卒读。”他们都被诗中表现出的流离之苦深深打动,相信这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感受。 四、熟读成诵 (一)师生有感情地共读《诗经·王风·兔爰》和《诗经·王风·葛藟》。 (二)背诵《诗经·王风·兔爰》和《诗经·王风·葛藟》。 五、本课总结 思维导图助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