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61 KB
- 2021-11-23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21.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出塞》 是部编小学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是唐人七绝的压卷
之作。 全诗反映了 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也表达
了 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争, 使国家安宁的爱国主
义情感,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凉州词》 是一首
充满豪情但又悲壮的诗歌, 短短几句写出了 出征前男儿从军, 以身许
国, 生死早已置之度外的豪情壮志, 表达他们崇高的爱国之心。《夏
日绝句》 这首诗的写作背景是公元 1128 年发生了 著名的靖康之变,
靖康知府赵明诚见大势已去于是携带妻子李清照从北向南逃窜, 当他
们逃至今安微省和县乌江口 时, 在这里停顿了 下来, 也就是在这个项
羽拔剑自刎的地方, 李清照看当下民族屈辱, 山河破碎, 感慨万千,
于是面对着浩浩江水随口 吟出这首诗。 作者借古讽今, 从而表达自己
家国爱恨, 爱国情怀表达得淋漓尽致。
《出塞》
教学目 标:
1、 准确通顺的诵读古诗, 了 解诗的大意。
2、 诵读古诗, 读悟结合,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感悟诗歌博大的人
性美。
教学重难点:
1、 把握诗歌含义。
2、 想象诗境, 体会诗人情感。
教学过程:
一、 回望古时话边关
1、 同学们, 你们喜欢读诗吗? 老师找了 几句诗, 大家一起来读
一读好吗? PPT 出示:
(1) 王维: 劝君更进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2) 王之涣: 羌笛何须怨杨柳, 春风不度玉门关。
18
2、 在读的时候你们发现这两句诗里其实都含有地名吗?
阳关、 玉门关。
中国古代将玉门关、 阳关以西的广阔地域称为‚西域‛‚塞外‛。
人们从这里出发, 前往西域就称之为‚出塞‛。
板书: ‚出塞‛
3、 塞外远离中原地区, 是我国的边疆。 古往今来, 许多诗人在
此留下足迹:
高适看到: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王维在这里看到的是: 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
还有王昌龄早年赴西域时所作的《出塞》, 今天我们就和王昌龄
一起踏上出塞之路。
二、 初读古诗正字音
1、 同学们, 好好的去读读王昌龄在塞外边关所作的这首诗吧。
读的时候, 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朗读正字音。 注意: 教应读 jiā o(平仄相对, 字义‚使、 令‛)
2、 读诗讲平仄规律, 我们也试着把一声、 二声拉长, 读的平缓;
三声、 四声读的短一些。 学生试读。
3、 大家想读的更好一些吗?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 大家可以给它
画画节奏读一读? (自由朗读)
我们可以根据这种诗体的特点来读, 读出停顿: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4、 一个女加一个子就组成了 一个‚好‛, 下面男生和女生一人一
句, 老师来读题目 !
5、 嗯, 读得很有韵味, 俗话说: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让咱们全
班一起来读吧。
三、 漫步诗歌
1、 王维在塞外看到的是大漠孤烟, 长河落日; 高适瞧见的是黄
18
云白日, 飞雁落雪。那王昌龄又看到了 什么呢?(在诗中找一找吧? )
明月 (月 亮)、 关(边关)、 人(戍边的将士)、 阴山(板书)
2、 唐朝的王昌龄在这里看到的月 亮和边关有何特别之处吗?
秦朝时代的月 亮、 汉朝的边关。
秦汉离王昌龄所处的年代已过千年了 , 读: 秦时明月 汉时关。
唐朝的王昌龄见过秦汉时代的边关和月 亮吗?
3、 是啊, 古人不见今时月 , 今月 曾经照古人。 秦汉的雄关到唐
朝, 也已经变成荒土。 你们觉得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战争
提到战争, 你会想到怎样的画面? 有什么感受吗?
(残酷、 荒凉、 牺牲)
边关的战争仅仅发生在唐朝吗? 从秦汉到唐朝, 边疆的战争从未
停止过。 读: 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一次一次又一次, 这明月 边关不知见过多少战火, 此情此景, 王
昌龄感叹道: 秦时明月 汉时关。
4、 王昌龄在这感慨历史, 他翻阅资料, 发现了 一段这样的记载:
《资治通鉴•唐纪》 载, 唐玄宗时, 改府兵为募兵, 兵士戍边时
间从一年延至三年、 六年, 终于成为久戍之役, ‚天宝以后, 山东戍
卒还者十无二、 三‛。
同学们, 你们知道什么叫‚还者十无二、 三‛‚久戍之役‛ 吗?
‚还者十无二、三‛用诗人的话这就叫(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守卫边关, 辛苦吗? 你从哪里感受到的? (万里长征、 未还)
同学们, 请看这张唐朝的地图, 你们看到玉门关了 吗? 战士从这
些城市去守边关, 你怎么形容这个过程呢: 万里长征!
‚万里长征‛ 多么漫长, 谁来读一读?
在这万里的征途中, 战士会遇到哪些困难?
山一程, 水一程, 这些困难造成了 什么结果? (人未还)
‚未还‛ 是什么意思?
18
不能回家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难过, 痛苦)
带着难过的感觉读一读这三个字: 人未还。
这是一场即漫长又痛苦的征途, 读: 万里长征人未还。
战争造成了 多少人有家不能回, 无家可回。 如果你是战士, 此时
你看着这轮明月 会想些什么, 说些什么呢?
思念、 想家、 想亲人、 难过。(板书: 思乡 )
春风 又绿江南 岸, 明 月 何时照 我 还。 可 战士们 回 的 去吗 ?
读. . . . . .
风一更, 雪一更, 聒碎乡 心梦不成, 故园无此声。 带着这份感情,
再读一读这句话‚万里长征人未还。‛
同在月 光照耀下的家乡 的亲人会做些什么呢?(板书: 盼归)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战士们回来了 吗? 读. . . . . .
作为读者, 你读出了 诗人王昌龄此时的心情吗? (同情战士)
带着这种感觉, 再读这一句。
5、 自秦汉至隋唐, 多少战士埋骨青山。 读. (1、 2 句)
自秦汉至隋唐, 多少亲人在家望穿双眼, 哭断心肠。 读. (1、 2 句)
6、 将军百战死, 壮士人未还! 让我们回到长城边, 听听士兵们的呼
唤。(播放电影《长城》 秦腔唱段插曲‚秦时明月 ‛)
看完这段影像, 你们有什么感觉吗? 还能再来读一读这两句话
吗?
7、 同学们, 注意到天空中的那些灯了 吗? 它叫孔明灯, 咱们中
国人燃放孔明灯来许愿。 此时的战士们, 会有些什么心愿呢?
回家、 和平. . . . . . . (板书: 渴望和平)
8、 多么直白而真挚的愿望啊, 王昌龄也在诗里许下了 一个心愿,
去看看吧!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9、 结合注释, 你们能说说王昌龄的愿望是什么吗?
胡: 汉族以外民族的通称。
18
如果敌人度过了 阴山会怎样? (侵略、 战争)
10、 你们知道这个‚飞将‛ 是谁吗?
出示李广的资料
同学们, 你们觉得李将军厉害吗? 是啊, 他很了 不起, 但终究敌
不过历史的浪涛。 汉代的将军可能到唐朝来镇守边关吗?
是的, 不可能。 那王昌龄想表达的是什么呢?
对, 是想有更多像李广那样的人才为国效力。(板书: 求贤若渴)
11、 这两句诗表达了 王昌龄的殷切愿望。 我们来表达一下诗人的
愿望, 引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12、 这两句诗仅仅表达了 王昌龄的愿望吗? 还表达了 谁的愿望?
(战士、 百姓、 故乡 的亲人、 统治者。)
是啊, 这是千百年来边关战士的希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
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这也是千百年来家乡 亲人的希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
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更是千百年来所以百姓的愿望, 他们希望——读: 但使龙城飞将
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他们希望国泰民安, 和谐美好。 再读——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
胡马度阴山。
四、 展望未来
1、 这首诗是王昌龄早年去西域所写, 青年王昌龄看见千百年来:
战争未止, 听见战士: 思乡 盼归。 他悲天悯人, 许下这千古豪情。 学
完这首诗, 此时的你们有什么想法吗?
2、 最后, 让我们再一次高歌那秦时明月 。 你们读一句, 老师读
一句。(吟诵)
3、 王昌龄当年渴望的和平, 我们做到了 ; 他求贤若渴的愿望,
我们达成了 ; 他眼中的太平盛世, 我们看到了 !
(PPT: 播放阅兵式视频)
18
你们看到了 那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了 吗? 看到那些像飞将军一样
的人了 吗? 盛世雄风今犹在, 托交尔等后来人。 下课!
【板书】 出塞
明月
边关家对英雄的渴望
征人父母妻子孩子对和平的向往
《凉州词》
教学目 标:
①学习本诗中的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大意, 背诵古诗。
②抓住重点词句, 启发学生想象, 读懂诗意, 体会是人的情感。
③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体会将士们的豪情。
④了 解更多的边塞诗, 体会其特点, 激发学生学习 诗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诵读, 想象画面, 边读边悟。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揭题
1. 上学期, 我们曾经学过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首《凉州词》,
谁来给大家背背?
指名背——齐背
2. 这是一首边塞诗, 边塞诗在唐朝时期尤为兴盛, 进入它发展
的黄金时代, 《全唐诗》 中所收录的边塞诗就有两千多首。
这节课, 老师就带领大家把目 光拉回到遥远的唐代去看一看——
(配乐, 师朗读)
3. 这些都是唐代的边塞诗歌, 他们有的倾诉离别的思念, 有的
描写边关的风光, 有的讲述战争的残酷……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
塞诗, 体会一种别样的情怀:
二、 读题. 解题
1. 生齐读课题
18
2. 通过预习, 你对诗题‚凉州词‛和诗人王翰有了 哪些了 解呢?
(指名回答)
3. 师补充: 凉州词是一种曲调名, 是为唐朝很流行的的一种曲
子(凉州歌) 配的唱词。 王翰是唐代著名的边塞诗人, 性格豪爽, 无
拘无束, 他的诗大多都豪放壮丽。 而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凉州词》,
我们赶快去读读吧!
三、 初读古诗
1. 打开书, 自由读诗, 把字音读准确。
2. 指名读(出示全诗), 相机识字‚琵琶‛ ‚葡萄‛ ‚催‛
3. 读诗不仅要读得字正腔圆, 还要读得有板有眼, 读出节奏,
谁再来试试?
4. 师生合作读(师四生三、 生四师三、 师读题生读全诗)
四、 理解诗意
1. 熟读古诗, 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而要深深地烙印在自己的
心上, 理解就很重要。 要想理解这首诗的意思, 你有什么好方法? 指
名答
出示: ①多读 ②先理解字词再理解一句话 ③查工具书 ④结合
注释
2. 现在请大家结合课后的注释试着理解每句诗的意思, 如有不
懂的地方可以做上记号。 和同桌交流或请教老师都可以。
(生自学 师巡视)
五、 品读感悟
1. 一、 二句 (出示图画及一、 二句)
① 师: 有人说诗词言情, 诗词言志, 而诗词更多的时候是一幅
画。 那在这幅画中你看到了 什么? 听到了 什么?
指名答(出示: 葡萄酒、 夜光杯、 琵琶声、 战马、 将士)
变色
② 把这些事物联系起来, 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 谁能用自己
18
的语言描述一下? 指名描述
③ 这样的画面使你感受到了 怎样的气氛? (板书: 热烈)
④ 指名读一、 二句, 把这种气氛读出来。
⑤ 出示音乐琵琶声, ——你们听, 琵琶声传来了 , 此刻, 军旗
烈烈, 战马嘶鸣, 出征在即, 谁再来试试? 指名读
2. 品三、 四句
① 这样难得的盛宴, 这样难得的气氛, 将士们开怀畅饮, 似醉
非醉之时好像在说—出示三、 四句, 引读
② 在说什么呢?
指名答(醉就醉吧, 醉卧在沙场上又有什么呢? 请不要见笑, 从
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几个是活着回来的呢? )
③ 是啊, 从古至今出去打仗又有几个人能活着回来呢? 我们一
起去看看边关的战场吧!(课件展示)
④ 这战场怎样? 板书: 残酷
⑤ 这次酒宴后, 将士们就要奔赴这残酷的战场, 等待他们的也
许会是什么? (死亡)
⑥ 而此时他们仍在高兴的喝酒, 你觉得这是为什么呢?
(举杯消愁、 视死如归、 将生死置之度外)
⑦ 带着自己的体会读三、 四句。
⑧ 师: 此刻, 在将士们眼中只有这红红的葡萄酒而别无他物,
也许面对残酷的战争他们想举杯消愁, 但更多的是即将奔赴沙场前将
生死置之度外的壮烈与豪迈。(板书: 豪迈)
⑨ 让我们带着这种情感再读后两行(引读)
⑩ 是啊, 这一醉,(板书: 醉) 醉在这热烈的气氛, 还有什么不
能看开呢? 这一醉, 醉在这残酷的现实, 在潇洒中实现自己悲壮的辉
煌; 这一醉, 醉在这豪迈的气概, ‚为国捐躯, 视死如归‛ !
六、 拓展延伸
千百年来, 多少视死如归的勇士, 他们就这样胸怀壮志, 共赴困
18
难, 精忠报国, 魂归关外, 豪放不羁的诗人王翰作为运送粮草的官员
曾亲历边关, 被边关战士英勇杀敌的爱国精神所感动, 却又对战士们
残酷、 悲凉的军旅生活无可奈何! 于是, 诗人将这强烈的情感诉诸笔
端, 写下了 这首千古绝唱。 让我们再一起读一读这壮丽的诗篇! 齐读
七、 作业
课后, 老师再向大家推荐一首边塞诗,
从军行
唐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
终不还。
(解释: )
板书: 凉州词
唐 王翰
热烈↘
残酷→醉
豪迈↗
《夏日绝句》
教材分析:
这是一首起调高亢的诗歌, 诗人鲜明地提出了 自己人生的价值取
向。 根据这首古诗的特点, 本教学以情为主线, 体现以读为本的教学
思想, 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 读中品情; 力图通过各种方式引导学生
去体验、 感受、 升华、 拓展; 使学生自主地与文本、 与诗人进行跨时
空的心灵对话, 感受诗人的爱国热情, 从而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 、 理解古诗中重点字的意思和在诗中的含义。
2 、 有感情有节奏地朗读古诗, 并能背诵。
3 、 通过熟读, 体会古诗的意境。
18
过程与方法:
指导学生运用多种形式反复诵读诗文, 结合具体语境展开想象,
从而让学生在自读自悟的过程中体会诗的意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 、 体会诗人宁死不屈的品质, 感悟其强烈的爱国热情。
2 、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重点和难点:
体悟诗人的爱国热情, 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操。
教学准备:
教师: 多媒体课件
学生: 1 、 搜集诗人的相关资料及写作背景。
2 、 本课的生字、 词语卡片。 1
3、 自读《四面楚歌》 等成语故事, 了 解历史人物。
教学时间: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景, 揭示课文题目
1 : 不知道。 师: 他是
西汉时期著名的史学家、 文学家、 思想家。 他的成就主要是——
板书: 《史记》, 师: 知道这部著作吗? 生大多数不知道。
板书: 四面楚歌, 师: 听过这个故事吗? 生: 听过。
师: 这是司马迁记载在《史记》 中的一个故事。 在《有故事的
成语》 一文中我们学过。 那么哪个勇敢的孩子来给大家讲讲这个故事
呢?
生讲‚四面楚歌‛ 的故事。 刘邦和项羽大战, 项羽却大败, 最
后被刘邦给围在垓下, 但项羽是猛人啊! 于是刘邦就想了 一计, 即
四面楚歌, 找了 许多会江东的乐曲的人在垓下周围弹奏, 歌唱, 表现
繁华的一面, 这样, 项羽的部队就军心不定了 , 许多兵听到家乡 的曲
便想家老, 再也无心战斗, 最后项羽的部队投降了 一大半。
18
2
1) 师: 项羽被刘邦打败, 逃到乌江边上, 想到江对岸的百姓觉
得愧疚难当, 便拔出宝剑自刎了 。
2) 板书: 李清照, 师: 你了 解这个人吗? 生通过资料作介绍本
诗作者。
3) 师: 多年以后, 李清照来到项羽自刎的乌江边上, 想到自己
的生世, 感慨万千, 于是作下《夏日绝句》 这首诗。
3 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夏日绝句》 这首诗的创作是有一定的背景的, 孩子们
处于二年级, 单独来理解这首诗的话会显得很吃力。 如果把它放在具
体的历史背景中去, 结合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史记》 中记载的‚四面
楚歌‛ 这个故事来理解就比较容易了 。
二、 合作学习生字, 初读古诗
1
2 小组相互纠正字音。
3
顺口 溜……鼓励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小组合作识记生字。
4
从音、 形、 义三方面进行讲解, 其他的孩子可以补充。 教学中着重指
导‚鬼‛、‚亦‛ 的书写。
5 开火车抽读生字并组词。
设计意图: 初读古诗, 先要扫清字词障碍。 这个环节在课前布置了
预习作业。 课堂上就采用检查汇报的方式。 这个过程充分发挥孩子们
的自主合作的意识。
三、 读中悟诗, 讨论交流
1、 学生自读古诗。
2、 师: 字音准确, 声音洪亮而又整齐。 读得真不错。 掌声响起!
对孩子们的朗读给予充分肯定。
18
3 师再范读, 请孩子们仔细听诗的节奏如何把握。
预设生: 1、 2 行采用 1、 2、 2 节奏, 3、 4 行采用 2、 1、 2 节奏。
师: 为什么要这样朗读呢?
预设生 A: ‚生‛ 与‚死‛ 是反义词, ‚人杰‛ 与‚鬼雄‛ 相对;
预设生 B: 整个整个的词画在一个节奏里, 这样才不会把句子读
破。
4、 学生自由读。
5、 小组比赛读。
6、 个人展示读。 其他孩子听后谈谈自己的看法, 作出评价。
在反复朗读中理解诗句意思, 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 体会诗人强
烈的爱国情怀。
设计意图: 孩子处于小学低段, 对古诗朗读的节奏把握不准, 还
处于模仿阶段, 所以在教学中采用听范读, 找节奏, 再模仿读这样的
方式进行。 但因为孩子们有一些诗词积累, 所以我们又提出‚为什么
要这样读? ‛ 让孩子们感受如何不把句子给读破了 。 在反复朗读中理
解诗句意思, 感受项羽的悲壮之举, 体会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怀。
四、 读出韵味, 深入体会
1、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这首古诗, 看谁读得最好。
2、 分小组讨论, 理解诗句含义。 师: 孩子们, 学了 这首诗, 你
有什么收获? 你还有什么疑惑?(这个环节主要采用孩子们自己内部
解决的方案: 一个孩子提问题, 请其他孩子帮忙解决。)
预设问题 1: 理解第一句‚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人活着要做人中豪杰; 死了 , 也要成为鬼中英雄。
预设问题 2: ‚至今思项羽, 不肯过江东。‛
至今人们还怀念项羽, 佩服他宁死不肯逃回江东。
预设问题 3:‚项羽‛ 是什么人? 李清照为什么‚至今思项羽‛ ?
(说说项羽的故事。)
秦朝末年, 统治者的残暴激起了 人民的不满, 各路豪杰纷纷起义
18
抗秦, 项羽率领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转战中原, 消灭秦军主力, 立下赫
赫战功, 秦朝灭亡后, 与刘邦争夺天下, 最终, 项羽兵败亥下, 退至
乌江渡口 。 当时, 乌江亭长劝他急速渡江, 回到江东, 重振旗鼓, 项
羽觉得自己无颜再见江东父老, 不肯过江逃生, 便下马步战, 杀敌数
百, 负伤十余处, 最后从容自刎, 时年 31 岁。
预设问题 4: : 你理解了 项羽为什么‚不肯过江东‛ 吗?
师小结: 是啊! 项羽活着是西楚霸王, 人中豪杰, 就是死, 也要
做鬼中英雄, 而决不屈膝投降。 这种精神就叫做‚舍生取义‛。
3
‚死‛ 相对, ‚人杰‛ 与‚鬼雄‛ 相对。
4
设计意图: 学习 是在自身已有的基础是有所提高这样一个过程。
孩子们在学习这首诗之后, 究竟明白了 什么, 还有什么不懂, 这个环
节的设计就是让孩子们对自己本节课的一个小结与反思的过程。 谈谈
自己的收获或者疑惑, 促进自己的成长。
五、 指导书写
1、 老师在田字格里示范写一遍生字, 提醒学生注意笔顺笔画。
2、 学生选出难写的字交流写好它们的办法。
3、 学生练习写字, 教师巡视并相机指导。
4 展示学生书写作品, 大家一起欣赏评价。
设计意图: 识字写字仍然是本课教学的重点, 识字教学中, 以学生
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回顾常用 的记忆字形的方法, 让孩子们自 主识
字。 写字教学中, 我将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书写习惯, 对本课容易出错
的字, 进行板书示范, 孩子一观察, 二描, 三书写, 四评价, 经过四步走,
扎扎实实提高孩子们的书写能力。
六、 拓展延伸
1、 把这首诗的意思讲给同学听。
2、 课外收集李清照的词读一读, 如《声声慢》 等等。
18
设计意图: 中国古代诗词是祖国文化中的瑰宝, 本课只是一个引
子, 我们在教学中应该鼓励孩子们去读去了 解更多的优秀诗词, 把优
秀的文化进行传承。
板书设计:
司马迁《史记》 四面楚歌
李清照 夏日绝句
教学反思:
《出塞》 这首诗属于汉朝乐府诗题, 是一首感叹边战不断、 国无
良将的经典之作。 诗人以平凡的语言, 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 气势流
畅。 全诗反映了 作者对驻守边疆的将士们久征未归的同情, 也表达了
诗人希望朝廷起任良将, 早日平息边塞战事, 使国家安宁的忧国忧民
之情, 是一首思想性与艺术性完美结合的佳作。
《凉州词》 描写了 祖国山川的雄伟气势, 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
地理形势, 突出了 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 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
提供了 一个典型环境。 后两句写的是戍卒的离愁。 当戍边士卒听到羌
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杨柳》 曲调时, 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何须
怨‛ 三字, 使诗意更加含蓄, 更有深意。 王之涣这首诗表现了 戍边士
兵思念家乡 思念亲人的情感, 表达了 作者对戍边将士不得还乡 的同情,
写得苍凉慷慨, 悲而不失其壮。
《夏日绝句》 整首诗的文字高亢、 激昂, 字里行间, 包含两段历
史, 三个典故, 作者借古讽今, 从而表达自己家国爱恨, 爱国情怀表
达得淋漓尽致。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1. 借助资料的阅读, 反复品悟。 通过想象,
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
2. 了 解古诗的大意, 体会戍边将士思念家乡 , 思念亲人的情感。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在上课前, 我对‚折柳赠别‛ 这一环节中是否要用诗句有过
18
犹豫, 但最终还是保留了 。 我引入‚折柳赠别‛ 这一环节, 目 的是为
了 让学生了 解为什么战士要吹奏《折杨柳》 的曲子, 因为《折杨柳》
所表现的是离愁别绪, 更表现了 战士思念家乡 , 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诵读折杨柳赠别的诗, 也是为了 让学生感受那种离愁别绪, 但周老师
说没有必要, 《折杨柳》 只是‚别解‛, 既是‚别解‛, 每个人有每个
人的看法。 但我觉得, 因为战士用羌笛吹奏《折杨柳》, 更能表现他
们的思念之情, 这对本课的主题有关, 有助于学生理解战士戍边生活
的痛苦和寂寞。
2. 每首诗都有自己的基本内涵, 即使是像这样一首比较复杂的古
诗, 它所要表达的基本意思也是明确的。 它跟王翰的《凉州词》:‚葡
萄美酒衣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 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
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都有保家卫国, 不打败敌人誓不回家的壮志
豪情。 有老师说, 战士守卫边疆那种壮志豪情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
难道战士们对战争的厌恶与埋怨不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存在吗? 如果
硬要把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作为王之涣诗的主旨, 这语文教学真的应
该如此另类。 一首诗难道可以承载古诗教学的全部? 难道对学生各种
人文精神的滋养都要在一节课中完成? 难道有诗人对战争描写得‚壮
怀激烈‛就一定不能容忍其他诗人描写战争的残酷与无情? 难道对学
生的教育也一定只能渗透保家卫国的思想而不能让他们感受战争的
悲惨从而树立反对战争, 拥抱和平的情感?
3. 课堂上我抓住‚生当作人杰, 死亦为鬼雄‛ 这两句诗, 从修辞
手法和思想感情两方面入手, 进行深入赏析, 体会项羽的英雄气概,
李清照的赞颂、 悲愤、 担忧等复杂的感情。 课堂上给孩子创设情境,
出示李清照、 项羽和南宋的历史资料, 从而使孩子们能融情于文本中。
学生的学习兴趣比较浓厚, 在一次一次的朗读中将感情表达得淋漓尽
致, 并能结合古诗赏析明白做人的价值取向: 有正气、 有骨气、 有气
节。 每个孩子心中都有崇拜的英雄, 也激励自己努力去做这样的英雄,
18
预设的教学目 标就完成了 。 最后通过欣赏名言警句、 古诗, 拓宽学生
的视野, 也感受到中华古诗词的魅力。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这三首古诗的教学
中, 感受到古诗的教学还要以读为手段, 鼓励学生积极的自主探究,
不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经过训练后, 基本上能自己结合
工具书, 完成对诗意的理解, 。 在教学中, 我进一步加强了 对诗歌的
评析, 使学生的理解达到更高的层次。
三、 不足之处
1. 教师的激情没有更好地带动学生的激情, 在情感上没能产生理
想化的共鸣。
2. 教师心情有些急躁, 当学生的回答有些茫然时, 没有更好地去
引导他们去思考, 而是将自己的想法告诉孩子。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引导学生结合拼
音把每首诗词读正确, 读流利, 在此基础上, 从整体上对诗词的内容
有个大概的了 解; 然后结合注释, 采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的方
式, 理解每句诗词的意思, 进而理解整首诗词的意思, 体会作者的思
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诗词, 背诵诗词。 引导学生理解词语, 应尽
量避免就词解词的做法, 要体现从整体入手的原则。 采用多种方式训
练学生诵读, 应避免单纯的朗读技巧的指导和机械的朗读腔调的模仿。
结合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和对作者感情的体会, 引导学生把握住作者的
感情基调, 读出自己的感受。
18
18
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