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2.50 KB
  • 2021-11-23 发布

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17 古诗三首《望洞庭》1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能力目标:能凭借课文插图或通过理解古诗大意;课外吟诵刘禹锡的其它古 诗。 情感目标:感悟古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洞庭湖的喜 爱和赞美之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想像这首诗描绘的优美景象,感受诗人笔下的月夜洞庭山水的柔美皎洁和精 美绝伦。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理解词语“两相和”、“白银盘”和“青螺”,感悟诗境,体会诗人对洞庭 湖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 1、资料搜集:作者刘禹锡的生平、君山的传说 2、电化教具:投影片、课文录音磁带 3、实物准备:白盘子、青螺 教学过程: (一)整体读,感知美。 1、导入: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地大物博,山青水秀,美不胜收。今天 这节课,我们将追随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足迹,到湖南岳阳的洞庭湖走一走,看一 看。 板书:望洞庭 2、指名说了解的刘禹锡和洞庭湖。 (刘禹锡,唐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字梦得。洛阳人。刘禹锡工诗能 文,兼擅书法。所著有《刘宾客集》。洞庭湖,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绵延八百里, 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3、播放朗读录音,学生边看插图边听读,整体感知美。 4、自己练读,达到正确、流利。 5、同位互查读,力争人人过关。 (二)理解读,洞察美。 1、导入:学习古诗,意在读出它的韵味,它的意境,读好古诗要做哪些准 备工作呢? 2、学生各抒己见。 3、学生读诗,先说说能够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1)自由理解。 (2)小组内研讨。 (3)全班交流。 (相:相互和:和谐镜:铜镜,比喻洞庭湖水面 镜未磨:未被磨拭过的铜镜遥望:远望) 重点研讨“镜未磨”:为什么把湖面比喻成未经磨拭的铜镜呢? 引导学生想象:作者观察时恰逢晚间,在月光照映下,湖面迷迷蒙蒙,不是 很清楚,而未经磨拭过的铜镜应该就是一种模糊的感觉。 4、凭借课文插图,叙说古诗大意。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插图,发挥想象,大胆述说古诗意思。 (2)小组内练说,让平时不爱发言的同学先说,其余同学做好补充。 (3)指名到台前看投影上的插图解说。 重点指导理解“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师演示:一个大白盘子里放着一颗青螺。 让学生谈看到的感受。 质疑:诗中的“白银盘”是指什么?“一青螺”又指什么? 再与课文插图对照,洞察艺术之美。 (古诗大意:秋夜,洞庭湖水清澈透明,与明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显得十分 宁静、和谐;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就像未经磨拭的铜镜一样。在皓月银辉 下,青翠的君山,清澈的湖水,浑然一体,远望如同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 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5、练读,读出诗的韵味,感受诗的意境。 (1)自由练读,想象画面。 (2)同位赛读,欣赏插图。 (3)展示评读,美化诗境。 6、背诵古诗,水到渠成。 (注:诗中有画,读诗要想象重现诗中的画面;画中有诗,读诗要欣赏诗中精 妙语言对画面的描述。如诗如画,品诗赏画,古诗词文字精简,给读者留下了非 常广阔的想象空间。通过启发学生想象,填补了诗句的含蓄和跳跃,丰富了诗句 的语言和画面。学生边读诗,边想象,如临其境,如闻其声。) (三)对比读,深化美。 1、投影映示: 望洞庭 潭面镜未磨,潭面无风镜未磨, 湖光秋月和。湖光秋月两相和。 洞庭山水色,遥望洞庭山水色, 盘里一青螺。白银盘里一青螺。 2、对比读,比较内容的不同之处,说说原诗的精妙之处。 3、自由理解的基础上,同位交流。 4、指名汇报。(正因无风,湖面才会如此宁静、和谐;正因作者在远望洞庭 的山山水水,君山才显得小巧玲珑;之所以是“白银盘”,正因是在皓月银辉下。) 5、再读原诗,深化美。 (注:诗可言志,亦可传情。古诗是语言的浓缩,而往往浓缩就是精华。作 为中国独有的宝贵文化遗产,让学生意识到古诗语言的精炼与美妙,不仅可以加 深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还可以引发学生对祖国古代文化的热爱。) (四)延伸读,升华美。 1、投影映示: 题君山题君山 雍陶方干 烟波不动影沉沉, 曾于方外见麻姑, 碧色全无翠色深。闻说君山自古无。 疑是水仙梳洗处, 元是昆仑山顶石, 一螺青黛镜中心。海风吹落洞庭湖。 2、自由练读后,指名读。 3、师:自古君山的来历便充满神奇色彩,众说纷纭,流传着许多美丽的传 说。 4、指名讲述课前搜集的有关君山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代,洞庭湖中并没有岛。每当狂风大作、白浪滔天时,来往船 只无处停靠,常被恶浪吞没,当地人民苦不堪言。这事引起了水下 72 位螺姑娘 的同情。她们忍痛脱下身上的螺壳,结成一个个小岛,后来连在一起,就成了今 天的君山。君山上的 72 峰,就是 72 位螺姑娘变成的。 又相传 4000 多年前,禹帝南巡,他的两个爱妃娥皇、女英随后赶来,船被 风浪阻于洞庭山。忽闻禹帝已死于苍梧(今广西梧州市),二妃悲痛欲绝,扶竹南 望,涕泪纵横,点点泪珠洒于竹上,呈现斑斑点点,因此便成了现在君山北边生 长的“湘妃竹”,也叫“斑竹”。二妃也因悲恸过度身亡,葬于此地,故在君山 东麓有二妃墓。民间有诗曰:“禹帝南巡去不还,二妃幽怨云水间。当时垂泪知 多少,直到如今竹尚班。”而在二妃墓前,立有“禹帝二妃之墓”石碑,旁坚石 柱,上刻麒、麟、狮、象浮雕。墓前一对石柱,上刻楹联一幅:“君妃二魄芳千 古,山竹诸斑泪一人”。二妃称为君妃、湘妃,为了纪念她们,就把洞庭山改为 君山,也叫湘山。据说这就是君山和湘山名称的由来。 有趣的是,君山在历史上还有过负罪的传说。据传,秦始皇当年巡狩天下, 船过君山时,忽然风浪大作,始皇大怒,说:“我真命天子行舟,本应风平浪静, 是谁如此大胆,竟敢兴风作浪?”接着,他便问左右:“此乃何地?”侍臣回答说 是君山。始皇一听愈加恼怒,说:“普天之下,唯我为‘君’,怎么山也称起‘君’ 来了?”他遂命刑徒三千砍光了全山的树木,并下令于石壁上刻封山令。今临湖 石壁上仍可见一石印,长 1 米,宽 0.8 米,字迹依稀可辨,似是“永封”二字, 俗称为“封山印”。 4、再读两首《题君山》,洞庭湖与君山的神奇之美在脑中升华。 (注:诗中有诗,诗外有诗,以诗带诗,以诗比诗,把相关的诗词优化组合, 既加深对原有教材的理解感悟,又丰富拓展学习内容,让学生悟出了学习古诗要 运用对比的方法。美丽的传说自然勾起学生的幻想,演绎精彩的朗读。这是教学 内容的延伸,亦是学生情感升华的阶梯。) (五)多样作业,表现美。 1、写一写:想象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写下来。 2、画一画:把这首诗描绘的景色用多彩的画笔表现出来。 3、找一找:收集刘禹锡的其它诗作,与同学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