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6 KB
- 2021-12-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3《现代诗二首》
教材分析:
《秋晚的江上》 是近代诗人刘大白 1923 年的作品, 这首诗从整体
框架上采用了 当时流行的小诗体, 小幅的描写, 简洁的勾勒, 散文的
句式, 即兴的抒发, 描绘出了 一个江边秋天黄昏时的景象。《花牛歌》
是徐志摩的作品, 将草地里行走的花牛形象巧妙生动地展现。
教学目 标
1. 认识‚巢、 苇、 罗‛ 等 6 个生字。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愿望的美好。
教学难点
掌握诗歌的特点, 激发学生学写诗的兴趣。
第一课时
教学目 标
1. 认识本课的字词。
2.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感受童年幸福
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3.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一、 谈话激趣, 交流导入
1. 同学们, 走过了 春天, 度过了 夏天, 我们走进了 带着凉意的秋
天, 谁能说说想到秋天你会想到什么?
2. (落叶、 丰收) 从古至今有很多诗人对秋天也是情有独钟的,
在他们笔下是怎样描绘的呢, 现在我们就一起交流一下, 请同学们来
说一说自己找到的关于秋的诗。
3. 今天, 我们就来学习刘大白的一首描写秋天的诗《秋晚的江上》
和徐志摩的《花牛歌》。(板书: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7
二、 初读诗文, 学习生字
1. 自由朗读课文, 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巢、 苇、 罗、 眠、 霸、 占‛ 并分别组词。
2. 分小节读诗文。
三、 范读诗歌, 整体感知
出示诗文
1.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给你的印象。
2. 引导学生观看课文配图。
四、 自由读诗, 理解诗意
1. 学生练习读, 教师相机指导评价。(出示诗歌指导读)
2. 赏析《秋晚的江上》 这样美的景色, 我们现代的诗人刘大白会
用什么样的笔触去描写呢? 出示《秋晚的江上》。
(1) 读诗歌, 品诗意。
诗中写诗人在一个秋天的黄昏时所看到的情景。 这情景好比一幅
画, 但在画面上的事物是动的, 而不是静的。 作者把芦苇拟人化了 ,
给全诗平添了 一些情趣与生气。
(2) 读了 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归巢的鸟、 斜阳、 白色的芦苇)(板书: 归巢的鸟 斜阳 白
色的芦苇 美景)
3. 欣赏古诗《花牛歌》。 这是一首赞美儿童的诗, 边读边想, 诗
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出示《花牛歌》。
(1) 读这首诗, 讨论诗意。
诗人描写了 童年幸福快乐的生活和美好的愿望, 也表现了 归巢的
鸟儿对自由的渴望、 向往, 对现实的抗争。
(2) 读了 这首诗, 你仿佛看到了 什么?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板书: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五、 指导朗读, 感受诗情
1.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 要注意读准字音, 读流利。
7
2. 指名朗读, 尝试着读出诗的节奏。
3. 齐读。 边读边想, 诗人是怎样表达自己的美好心愿?
4. 生谈自己的发现。
六、 总结拓展, 布置作业
秋晚的江上黄昏时的景色是美丽的, 而《花牛歌》 描写了 作者童
年时的乐趣。 想一想, 自己童年生活是否也曾经有过无数的梦想或者
也曾经有过许多有趣的童年往事, 模仿这首诗, 记录下你的童年梦想。
(要求: 只写一个小节)
板书设计
秋晚的江上 花牛歌
归巢的鸟
斜阳 美景 花牛在草地里睡觉 童趣
白色的芦苇
教学反思:
《秋晚的江上》 这首诗中, 作者以凌空高蹈的视角, 敏锐地捕捉
到了悄然发生于暮晚秋江上的动人一幕: 倦鸟归巢, 背驮斜阳, 忽又
抖落斜阳于江水之中。 诗人以清秀优美的语言, 描绘出的是一幅超迈
旷远, 奇异瑰丽, 而又令人心醉神往的‚倦鸟归巢图‛, 创造出的是
一种意趣丛生, 情味绵绵, 耐人咀嚼的诗意境界。
《花牛歌》 牛的造型童趣盎然, 毛茸茸的云朵, 毛绒绒的花牛,
还有毛融融的小草, 让人忍不住伸手想去抚摸。 用了 回环反复的结构
形式, 韵脚多变换, 读来通体匀称。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 引导学生独立阅读课文, 想象诗歌描绘的意
境,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快乐, 激发学生读儿
童诗的兴趣。
一、 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教学目 标, 我取得了 以下教学效果:
1. 儿童诗之于儿童, 首先是感受诗的趣味。
7
诗的趣味首先是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花牛歌》 诗人以一种逆向
的思维, 表达了 儿童独特的探究精神, 以酣畅淋漓的语言抒写了 童心
童趣, 引发了 小读者更为开阔的想象。
联想和想象是读诗的延伸, 可以丰富对原作的认知, 从而在感情
上引起共鸣, 让内心得到抚慰, 让心灵得到庇护, 从而进入了 诗的意
境。 读儿童诗, 更多的是为诗中所表现的超拔奇特的幻想所感染。 如
果是小读者, 他可能为之赞叹; 如果是大读者, 他又会为久违了 的童
年的异想天开而快乐。 阅读这些儿童诗, 会使我们更亲近儿童, 更佩
服他们的想象力。 想象力丰富的人是智慧的人, 是有创造力的人。
2. 孩子们心气健旺, 在他们的心目 中, 这个世界上所有美好的事
物, 都是有灵性的。 面对一朵小花, 一场春雨, 或悄然凝思, 或与之
对语。《秋晚的江上》 一时的情与境会, 那些平凡的景物便纷至沓来,
倦鸟、 斜阳栩栩然活了 起来, 都成了 童话王国的角色。 细细品味这些
小诗, 我们的灵魂早已伴随着花朵、 白云、 小鸟飞入了 幻境。 我们感
受到的是童年纯美的情境和隽永的趣味。
3. 读诗还可以让我们体验到故事情节之外的乐趣, 这就是诗的独
特的表现形式。
诗不但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 也是在形式上处于不断变化的样
式。因此, 读诗不能不注重它的形式, 这也是读诗的一种趣味。
中国的新诗, 从它诞生的那一天开始, 就在不断地探索表现形式。
从所收入的二十首诗看, 就可发现诗的艺术风格不同, 表现形式也不
同, 有的遵守一定的格律, 有的靠近民歌体, 有的追求散文美。 无论
哪一种形式, 诗都不可涣散, 要凝练集中; 诗都不可呆板, 要气韵生
动。 如徐志摩的《花牛歌》, 用了 回环反复的结构形式, 韵脚多变换,
读来通体匀称。
说到诗与画的关系, 古人常以‚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加以褒奖,
这是因为诗有很强的画面感, 借景抒情, 情景交触, 景语即情语, 都
可以让我们在读诗时产生种种幻象。 而画又是有内涵的, 画所表现的
7
意境与诗意很贴近, 这也就是诗与画的相映成趣。
4. 总之, 读诗要细致入微, 不漏掉只言片语, 而要紧紧地追踪着
诗人的情感脉络。 读诗, 要引发感情的共鸣, 要激发想象力, 要读出
乐趣。 读诗, 还常常会引发并不相同的理解, 有的理解轻浅, 有的理
解深邃, 甚至超出作者的原意, 这都是允许的。 因为诗讲究含蓄, 有
字面的意义, 有时还有隐含的意义。 由于读者生活阅历的不同, 审美
趣味的不同, 对诗的鉴赏也就有了 差异。
古人说的‚诗无达诂‛, 正是说明了 好诗没有终结的诠释, 这给
我们理解诗歌开辟了 广阔的天地, 这也是读诗的一种乐趣。
二、 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 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 在这两首现代诗的教
学中, 培养了 读诗的乐趣, 是一种审美的阅读, 这种阅读有利于提高
文学整体的鉴赏水平。 以诗歌为文学基础的图画书, 更是画家的挥毫
写意, 他们通过对诗的理解, 创造了 新的意象, 帮助了 我们对诗的理
解,同时, 也帮助我们感受绘画的神韵。
三、 不足之处
教学时对时间的把握不好, 过多的让学生说, 没有很好地体现出
老师的调控引导作用, 但反过来想, 如果孩子们热情高涨还不让说的
话,不知又会产生怎么样的效果?
四、 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 我会这样做: 首先自由读诗, 读通
顺, 读流利。 找喜欢的伙伴读诗、 互评、 互相正音。 再自由读诗, 把
不理解的词语勾画出来。 接着把你印象最深的地方勾出来, 结合重点
词语想象诗歌描绘的意境, 体会儿童丰富的想象力, 感受童年生活的
快乐。 最后拓展延伸, 发挥想象, 自创一首现代诗。
7
7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