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53.94 KB
- 2021-12-06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小学教科版科学小学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运动和力》说课稿
运动和力
1.让小车运动起来
2.用气球驱动小车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4.弹簧测力计
5.运动与摩擦力
6.运动的小车
7.设计制作小车(一)
8.设计制作小车(二)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1、让小车运动起来》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让小车运动起来》。
一、说教材
学生在三年级是已经发现有时物体是相对静止的,有时是运动的。那么这样
让不同类型的车运动起来,本课的研究就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本课共设计了 2
个主要活动:一是聚焦环节,调查不同类型的小车动力来源;二是探索环节,用
垫圈作为动力,探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包括用多大的力能使小车运动
起来,用不同大小的力小车的运动速度会有什么变化。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不同类
型的小车用不同的动力类型;而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也可以使运动的
物体静止。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见过并体验过各种各样的运动的车辆,也对这些车如何运动起来有
一定的了解。在前面的科学学习中,他们初步认识过“力”,初步知道力可以使
物体运动起来。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实验的角度研究小车运动与力大小之间的
关系。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可以使静止的物体运动,使运动的物体静止
2.不同类型的车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科学探究目标
1.调查了解不同类型的车的不同动力系统
2.会安装用重力拉动的小车
3.会研究拉力大小与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4.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之间的兴趣
2.意识到要用实验数据作为证据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车辆类型是丰富多彩的,具有不同的动力类型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通过实验探究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间的关系
难点:有序地进行合作探究,并用实验数据说明拉力大小和小车运动快慢之
间的关系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1.出示划艇图片
提问:怎样让静止的划艇运动起来?怎样让划艇运动更快?怎样让它停下?
(预设:学生关注到是力影响了物体的运动)
2.图片一次展示马车、推车、火车、汽车、自行车、太阳能小车
提问:它们都是怎么动起来的?
提问:你还知道哪些类型的车?都是怎么动起来的?
教师将学生的回答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3.出示小车,设问:你能让它动起来吗?揭示课题:让小车运动起来(板书)
(二)、探索:探索小车运动与拉力大小之间的关系(预设 20 分钟)
[材料准备:小车、棉绳、垫圈、挂钩、秒表、计算器、学生活动手册]
1.出示小车、绳子、垫圈,设问:你能用这些材料让小车运动起来吗?
2.学生交流想法
教师适时追问:拉小车的绳子多长才合适?(并演示小车的绳子太长或太短
会怎样)
3.设问:让小车运动起来的拉力是怎么产生的?
4.学生交流,教师小结:是垫圈的重力产生了拉力。
5.出示重力资料,引导学生认识重力
6.教师引导:拉力的大小我们可以用垫圈的数量来表示。(教师展示小车)
你觉得让小车运动起来需要几个垫圈
7.学生进行猜测
8.微视频指导:让小车运动起来
9.学生实验探究
10.教师追问:这与你之前的推测一致吗?你有什么发现
11.提出问题:如果用更大的力拉动小车,小车的运动速度有什么变化?怎样
用实验验证?
12.教师微视频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探究,完成活动手册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0 分钟)
1.学生反馈交流实验结果及发现
2.小结:只有拉力达到一定的程度,小车才会运动起来。拉力越大,小车运
动越快。
3.设问:实验中,你是怎样让运动的小车停下来的?
4.追问:要使静止的小车运动起来,需要给它力;如果要使运动的小车静止
呢?
5.小结:让运动的小车静止,也需要用力,这个力是阻力。让小车运动起来
的力是动力。
(四)、拓展(预设 5 分钟)
1.出示踢足球的图片,讨论足球运动员是怎样改变足球的运动状态的?
2.学生交流。
3.教师小结:如脚踢静止的足球,可以使足球运动起来;脚踩住足球,可以
使足球静止;通过脚踢的用力大小控制足球的运动速度等。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1.让小车运动起来
拉力越大,小车运动越快;
拉力越小,小车运动越慢;
动力 阻力
以上是我对《让小车运动起来》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2、用气球驱动小车》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用气球驱动小车》。
一、说教材
本课的活动,是帮助学生加深对力和运动关系的理解,指向核心概念“力可
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的建构。学生从感受气球喷气时所产生的气流和气球的
推力开始,体会气流方向和气球运动方向之间的关系;再测试组装的气球小车能
行驶多远,用更多的办法使小车行驶得更远,体会改变喷气装置会影响小车的运
动速度。这样一方面可以认识“反冲力”,另一方面加深对“力可以改变物体运
动的快慢”的理解。
在生活中还有那些反冲力的例子。课文安排了学生在生活中常玩的气球,把
气球吹足气,气球怎样运动中展开,然后让学生动手安装一辆喷气小车,让学生
解释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最后让学生明白了要让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必须
对物体用力。要使物体运动的更快必须用更大的力。
三、学情分析
由于本课是关于气球驱动小车的问题,学生在实际生活中经常玩气球,也玩
过小车,学生在玩中看到了气球吹足了气以后,会向相反方向运动,部分细心的
孩子感受过气球喷出气体的方向和气球运动的方向是相反的,但没有考虑这两者
之间的关系,大多数孩子没有注意或考虑过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
气球为什么能推动小车的问题,引起学生思考,激发兴趣。还有生活中常见的划
船,游泳等。学生会想到这是用力一种相反的力,才使小船前进。所以本课不难
理解。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这个力叫反冲
力;
2.要使静止的物体运动,就要对物体施加力。反冲力越大,小车行驶得越远;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组装用气球反冲力作动力的小车;
2.会研究小车运动快慢与反冲力大小的关系;
3.能用实验数据证明自己的推测;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运动和力的兴趣
2.意识到要把实验现象转化为支持观点的证据
3.体验合作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可以用反冲力作为动力驱动车辆、火箭、飞机等物体运动,满足人
们生产生活的需要;
2.改变喷管粗细和气球充气量会影响小车的动力大小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小车的反冲运动
难点:对小车反冲运动的解释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1.把气球充足气后放开,气球会怎么运动?
(1)玩气球,教师把吹足气的气球放开,气球会怎样?
(2)请你也来这样玩一玩,想一想气球为什么会飞出去。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2.我们能用气球驱动小车吗?
(二)、探索:(预设 10 分钟)
1.活动一:感受认识反冲力
结合学生手册中的记录单,记录反冲力的方向。
(1)学生一起尝试气球游戏,并提出要求:
把气球吹足气再松开口部,观察并画出气球喷漆方向和运动方向,试着做出
自己的解释。【操作方法,见 PPT】
(2)尝试固定气球的运动方向
(3)词汇教学——推力和反冲力
2.活动二:组装气球车
(1)交流讨论安装方法。
(2)出示小车安装示意图
出示材料,微视频指导组装气球车。
任务:让小车笔直的往前跑。
(1)调试小车。
(2)试着让你的小车能行驶更远。
(3)思考,为什么充气的气球可以驱动小车呢?
3.活动三:如何让小车跑的更远
(1)你认为可能应吸纳过小车行驶距离的因素有哪些?
如果想要行驶更远,可以怎么改进?
(2)现在你们小组打算采取什么措施,让你的小车快速行驶;
(3)怎么比较他们的远近呢?
微视频指导测量距离方法:
【见微视频】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15 分钟)
1.反冲力的认识
(1)准备好材料
吹足气的气球,放开后,气球会飞走;
气球往哪个方向飞?有什么规律吗?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推力和反冲力教学】
2.反冲力越大,车运动的越远。
(1)整理你们小组的实验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2)你们的结论和旁边小组的结论一致吗?
力能使物体运动发生改变,力越大运动越远。
(四)、拓展:(预设 10 分钟)
生活中的反冲力
1.你还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冲力?
(1)学生汇报
(2)出示喷气式飞机、火箭的图片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2 . 用气球驱动小车
推力
反冲力:
气球里的气体喷出时,会产生一个和喷出方向相反的推力
以上是我对《用气球驱动小车》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一、说教材
生活中,不同的车辆可能具有不同的动力驱动方式。在第 2 课我们学习了用
气球喷气产生的反冲力作为动力,本课要学习另一种动力驱动方式,即用橡皮筋
作为动力驱动小车轮子转动,轮子再带动整个小车前进。
聚焦板块,教材用一组图片,唤醒学生玩橡皮筋的生活经验,让学生思考“把
橡皮筋拉伸后,有什么感觉”,然后提出驱动性问题“我们能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吗”,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探索板块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用橡皮筋组装小车,这是为第
二个活动作准备的。第二个活动是本课的重点,主要研究小车运动距离与橡皮筋
缠绕圈数的关系,实际上,也是研究小车运动状态与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之间的关
系,是对“运动和力”概念的进一步构建和理解。
研讨板块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指向了小车动力的来源,第二个问题指向
小车行驶远近与其动力大小的关系。通过研讨,学生会认识到橡皮筋缠绕后被拉
伸产生的力为小车动物提供了动力,缠绕的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小车行
驶得越远。
拓展板块,教材呈现了一幅橡皮筋拉长时的照片,引导学生发现,被挂的钩
码越多,橡皮筋拉得越长,橡皮筋产生的力越大。
四、学情分析
橡皮筋是学生所熟悉的物品,在生活中已经玩过橡皮筋,知道它的一些
用途比如发射小球、栓系袋子、制作模型时的连接……,也知道橡皮筋拉伸后会
恢复到原来状态,而且橡皮筋拉伸的越长,产生的力会越大。但不知道橡皮筋拉
伸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力叫做弹力,也不知道如何将橡皮筋作为动力驱动小车?
通过本课学习,学生将认识橡皮筋动力小车的驱动特点,有利于了解生活中机动
车驱动的特点,更是为后面研究车辆的摩檫力、设计制作小车奠定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橡皮筋产生的动力大小会影响小车的运动距离。
2.橡皮筋在外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形变。
3.当物体形状改变时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就是弹力。
科学探究目标
1.会安装用橡皮筋做动力的小车。
2.探究橡皮筋缠绕的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运动和力的兴趣。
2.认同收集数据作为证据、进行解释的重要性。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小车就具有不同类型的动力。
2.改变橡皮筋的弹力大小会对小车的运动有影响。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
难点:探究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运动距离的关系;并对数据进行收集、处
理和分析。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3 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
1.出示橡皮筋,让学生拉一拉,说说发现。
(预设:橡皮筋有弹性,橡皮筋会被拉长,松手后被拉长的橡皮筋会被弹回
来,变回原来样子。)
2.是的,像橡皮筋这样的物体在受到外力作用时,形状很容易改变,在形状
改变时它们会产生一个要恢复原来形状的力,这个力叫弹力。
3.那你能用橡皮筋的弹力驱动小车,让小车动起来吗?
揭示课题:用橡皮筋驱动小车(板书)
(二)、探索: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活动一:如何用橡皮筋驱动小车(预计 8 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
1.学生讨论组装方法。(若学生想不出将橡皮筋绕在车轴上的方法,我们可
以出示一个装有发条的玩具)
2.橡皮筋应该绕在小车的哪个部位才能让小车动起来?(重点强调橡皮筋一
端固定在车尾车身上,一端要绕在前轮车轴上)
3.出示 2 组动图,教师介绍两种方向的橡皮筋缠绕方法。
4.学生分组活动,用橡皮筋让小车动起来。
5.你成功让小车动起来了吗?橡皮筋两种方向缠绕下,小车运动方向一样
吗?(不一样)所以想要让小车向前运动我们应该采用第一种方法,橡皮筋从车
轴上方勾在车轴上,向后转动车轮。
活动二: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预计 18 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小车、皮尺、微视频、学生活动手册]
1.通过刚才的活动,你觉得什么情况下,小车会行驶的远一点?
(预设:橡皮筋多绕几圈)
2.是不是如你们所说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呢?我们可以
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一下。
3.学生思考讨论下列问题,师生共同归纳实验方法。
问题①:橡皮筋缠绕时,怎样算一圈?
问题②:如何测量小车行驶距离?
问题③:为了让现象更加明显,我们可以设计分别缠绕几圈橡皮筋?
问题④:每组实验测几次为宜?如何取平均值?
4.通过刚才的讨论,相信大家已经对接下来的探究活动有所了解了,老师这
还有一段完整的实验方法介绍视频,让我们通过这段视频在做一次梳理。(播放
微视频)
5.学生分组活动,10 分钟。
(三)、研讨:实验数据的处理与分析(预计 7 分钟)
[材料准备:班级记录单]
1.汇报数据,说一说橡皮筋缠绕圈数与小车行驶距离的关系。(预设达成共
识: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2.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橡皮筋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弹力大小一样吗?
(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产生的弹力越大)
3. 橡皮筋缠绕一圈时和橡皮筋缠绕多圈时,橡皮筋产生的弹力作用在小车
上的时间一样吗?
(预设: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作用在小车上的时间越长)
4.现在你能解释为什么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预设:在一定限度内,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多,产生的弹力大,作用在小车
上的时间长,小车行驶得远;橡皮筋缠绕的圈数少,产生的弹力小,作用在小车
上的时间短,小车行驶得近。)
(四)、拓展:让橡皮筋产生不同大小的力(预计 4 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钩码]
1.出示橡皮筋和钩码,如果老师将钩码挂在这根橡皮筋上,你觉得会出现什
么现象?(预设:橡皮筋会被拉长)
2.教师演示将一个钩码挂在橡皮筋上,随即提问:将一个钩码挂在这根橡皮
筋上,橡皮筋会被拉长这么多,哪如果再挂一个钩码,你觉得橡皮筋会被拉长那
什么程度?(预设:拉长一倍……)
3.教师演示在橡皮筋上分别挂两个、三个钩码、四个钩码的现象,随即提问:
如果一直王橡皮筋上加钩码会如何?这个问题留给我们下节课继续研究。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3.用橡皮筋驱动小车
橡皮筋缠绕圈数越多,小车行驶距离越远
产生的弹力越大
作用的时间越长
以上是我对《用橡皮筋驱动小车》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4、弹簧测力计》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弹簧测力计》。
弹
力
一、说教材
本节课《弹簧测力计》位于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运动和力》单元的第 4
课,本节课的前 3 课主要研究了小车动力大小与小车运动的关系,也着重了解了
重力、反冲力、弹力等类型的力。本节课安排了两个活动:第一是认识弹簧测力
计,学生通过观察、认读和实际感受来认识弹簧测力计的结构、计量单位、刻度
标识及如何读数,这是使用弹簧测力计的前提;第二是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
小,一方面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不同力的大小,另一方面先估测、后测量实际的物
体,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研讨部分引导学生思考得更为深刻,进一步认识弹力
概念的内涵和实例。
五、学情分析
弹簧测力计是测量力的重要工具,它的构造、原理、使用方法都比较简单。
学生已经知道力有大小,本课安排用弹簧测力计去测量力的大小是符合他们对力
的认识规律的,将为后续力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力有大小和方向,力的大小是可以测量的。
2.弹簧测力计是利用弹簧“受力大,伸长长”的特征制作的,弹簧的伸长特
征与橡皮筋相似。
3.力的单位是牛顿。
科学探究目标:
1.认识弹簧测力计的基本结构。
2.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进一步研究力的兴趣。
2.树立细致、有步骤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不同测量工具可以解决不同的现实问题。
2.用弹簧测力计可以测量物体的重力。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难点:能正确使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力的大小。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拉力器、弹簧测力计]
1.出示拉力器,并简单介绍拉力器后,请两位学生上来比一比谁的力气大。
2.请学生说说怎么判断出谁的力气大,引导学生关注力气大的同学会将拉力
器的弹簧拉得更长。
3.出示弹簧测力计,介绍:弹簧测力计也叫弹簧秤,是一种测量力大小的工
具。这节课,我们来一起学习怎么使用弹簧测力计。(板书:4.弹簧测力计)
(二)探究(预设 20 分钟)
环节一:认识弹簧测力计
[材料准备:弹簧测力计]
1.播放微视频,让学生了解弹簧测力计的构造、使用方法等内容。(板书:
构造: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2.发放弹簧测力计,小组观察、交流视频中提供的信息。
3.小组汇报、交流弹簧测力计的信息。汇报要求:
(1)能清楚指出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等部分的名称。
(2)能大致说出弹簧测力计各部分结构的作用。
(3)能完整说出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步骤,以及“调零”、“平视”、“量
程”等注意事项。(板书:构造: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环节二:用弹簧测力计测量力的大小
[材料准备:弹簧测力计、学生身边物体、学生活动手册]
1.体验:用手慢慢拉动挂钩,分别使指针指向 1N、2N、5N 等,感受不同大
小的力。
2.请同学们说说大小不同的力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弹簧的长度和指针的位置
有什么不同?
3.我们要用弹簧测力计来测量一些物体的重力大小,你们想测那些东西?
4.有些物体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重力,比如笔、橡皮、书本等,但是有些
物体超过了弹簧测力计的最大测量范围(量程),比如书包、椅子等,就不能用
弹簧测力计来测量重力了。所以,测量前要先估计一下物体的重力大小。
5.使用弹簧测力计的注意事项:
(1)拿起测力计,先检查指针是否指向“0”位置。
(2)读数时,视线与指针平视。
(3)测量的力不能超过测力计刻度标出的最大数量。
(板书:使用注意:调零、平视、量程)
6.学生小组使用弹簧测力计测量钩码、笔、橡皮、书包、剪刀等物体的重力
大小,并记录在活动手册 P10《用弹簧测力计测量物体拉力大小的记录表》中。
7.学生汇报交流使用弹簧测力计过程中碰到的问题和测量的结果。
(三)研讨(预设 10 分钟)
1.弹簧测力计的弹力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弹簧测力计能测量力的大小?
2.学生说出由于弹簧被拉伸产生了弹力,在一定范围内弹簧受到的力越大伸
长越长。
3.生活中哪些地方还有弹力?这些弹力是怎么产生的?
4.学生举例说明,要求明确是什么物体产生的弹力。
(四)拓展(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橡皮筋、硬纸板、回形针、钩码、笔、直尺等]
1.介绍制作方法:
(1)用回形针把橡皮筋一端固定在硬纸板上,另一端用回形针当挂钩,用
笔标出橡皮筋静止时最下端的刻度。
(2)用钩码等已知重量的物体作重物,在硬纸板上标出 1N、2N、3N 等一大
格刻度,然后在每一大格间平均划分 10 份或 5 份,标出数值。注意刻度的划分
应该在橡皮筋可承受的拉伸范围内。
2.要求学生回家制作一个橡皮筋测力计。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4.弹簧测力计
构造:提环、弹簧、指针、刻度板、挂钩
使用注意:调零、平视、量程
原理:弹簧受力大,伸长长
以上是我对《弹簧测力计》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5、运动与摩擦力》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运动与摩擦力》。
一、说教材
通过前面 4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建构起“力可以改变物体运动的快慢,也
可以让物体启动或停止”这一概念,认识了反冲力和弹力,还通过弹簧测力计认
识到力是有大小和方向的。本节课要研究摩擦力在什么情况下产生,摩擦力大小
的测量以及减小摩擦力的方法。
聚焦板块通过呈现古人用滚木搬运重物的场景,引出研究物体在运动中产生
并受到摩擦力,以及如何减小摩擦力的问题。
探索板块,主要是模拟生活中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模拟搬运重物来体
验,并用垫圈的个数来表示摩擦力的大小,比较不同运动方式下摩擦力大小的不
同。
通过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实验数据判断哪种运动方式最省力,并利用所学科
学科学原理来解释现实中的问题。
拓展板块,通过介绍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力的原理,以及气垫船模
型和磁悬浮陀螺的制作,进一步引导学生认识摩擦力,将视野拓宽到现代各种交
通工具上。
六、学情分析
在学生的生活经验中,他们对摩擦这个词已经比较熟悉了,对物体运动会受
到摩擦力的现象也是熟悉的,但是,对“摩擦力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生的?摩擦力
的大小怎样知道?如何能减小摩擦力?”等问题并没有进行过太多的思考,这也
成为本课学习的起点。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表面运动时,接触面会发生摩擦,产生摩擦力。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
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探究目标
1.会用垫圈数表示摩擦力的大小,并对比不同运动方式下的测量结果。
2.摩擦力是有大小的,物体由静止变成运动时需要克服摩擦力。
3.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小,滑
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科学态度目标
尝试用不同的思路、方法完成科学探究。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意识到轮子的发明将物体的运动改变成用滚动的方式前进,这是技术上的
巨大进步。
2.意识到人类可以通过不断改进技术来满足增大或减小摩擦力的需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摩擦力,以及知道摩擦力是有大小的。
难点: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运动方式有关,一般滚动时所受
到的摩擦力小,滑动时所受到的摩擦力大。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皮球]
1.教师出示皮球,皮球在桌面滚动,最后停止。
提问:你观察到了什么现象?(预设:皮球慢慢减速,最后停下来。)
提问:谁能解释?(预设:皮球受到摩擦力。)板书摩擦力
2.感受摩擦力。
提问:我们有什么办法感受到摩擦力呢?(预设:把手放在桌面上往前推。)
提问:有什么感受?(预设:有一个阻碍手掌向前运动的力。)
3.出示摩擦力的概念。
4.出示古人搬运巨石的图片。
提问:古人是如何搬运巨石等重物的?(预设:使用滚木。)
提问:人们在搬运巨石等重物的过程中会产生巨大的摩擦力,如何减小摩擦
力呢?(预设:减少接触面积、改变运动方式等)将学生说的方法记录在班
级记录表中。
5.揭示课题:运动与摩擦力(板书)
(二)、探索:(预设 25 分钟)
活动一:直接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 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学生
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直接拉动重物,可能需要多大的力?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出示温馨提示,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纸盒装载重物是如何前进的?垫圈很少时,纸盒为什么不滑动呢?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滑动。(板书滑动)
活动二:使用滚木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 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铅笔
5 只、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古人有什么好方法拉动重物?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滚木是如何带着重物前进的?用“滚木”移动重物有什么优点和缺
点?
小结:像这样的运动方式,我们称之为滚动。(板书滚动)
活动三:改进滚木,使用轮子拉动重物。
[材料准备:硬纸盒、重物、 木板、滑轮、棉线、托盘、垫圈、剪刀、轮子
四个、车轴两根、学生活动手册]
1.讨论:我们有比使用滚木更好的办法搬运重物吗?
2.学生说说可能要用哪些实验材料,以及如何进行实验。(了解学生前概念)
3.学生说说实验中还要注意什么,明确实验要求。
4.学生实验,记录实验现象,并说说发现了什么?
5.提问:轮子是如何运动的?用轮子和滚木相比有什么好处?
(预设:像滚木一样滚动。)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学生活动记录、班级记录表]
1.学生根据活动记录的数据,反馈交流:哪种方式搬运重物比较省力?
(预设:使用滚木或轮子。)
2.为什么?(预设:根据拉动重物的垫圈个数,知道滑动比滚动受到的摩擦
力大。)(板书滚动摩擦力小,滑动摩擦力大。)
3.提问:三种方式中,你认为哪种搬运重物的方法最好?为什么?(预设:
略)
4.提问:生活中哪些地方需要增大摩擦力?哪些地方需要减小摩擦力?(预
设:略)将学生的想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中。
(四)、拓展:交通工具是怎样减小摩擦力的?(预设 5 分钟)
出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图片。讨论:气垫船和磁悬浮列车是怎样减小摩擦
力,行驶得更快?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5.运动与摩擦力
摩擦力:阻碍物体运动的力
滑动 摩擦力大
运动方式
滚动 摩擦力小
以上是我对《运动与摩擦力》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6、运动的小车》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运动的小车》。
一、说教材
通过前面 5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和力之间的关系,包括让物体运
动起来的动力和阻碍运动的摩擦力。本节课将从能量的角度去研究运动的物体,
同时也是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聚焦板块通过一些生动的现象,如飞行的子弹将物体击穿,踢飞的足球把玻
璃打碎,呼啸的狂风将大树连根拔起,奔腾的江水驱动水轮转动……并指出这些
物体都具有能量,引出研究我们的小车或其他物体有能量吗?
探索板块,主要是通过学生活动,发现不同敲击速度下的音叉震动情况,体
会“小槌运动的越快,传递给音叉的能量越大”;通过观察不同速度的小车撞击
木块后的距离,体会“小车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
研讨活动,学生通过对象不同、实验现象不同的两个对比实验,都会发现物
体具有的能量与其运动速度的关系,即物体的速度越大,它具有的能量越大。
拓展板块,教科书用一段说明性文字给出了关于能量的知识。第一句话是让
学生明了一切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没有能量就不会构成我们身边变化的世界。
第二句话是告诉学生自然界的能量丰富多彩,例举了包括本单元涉及到更多的一
些具有能量的事物和现象。最后用一句话告诉学生一些可能并不容易被识别的能
量,比如,它们被储存在食物、燃料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中。
七、学情分析
不少儿童对能量已经有了一定的感性认识,已经在使用“能量”这个词。他
们知道发光、发热的物体是有能量的,也听说过光能、水能、风能等,但是在儿
童的认知中还没有一个关于能量更概括性的概念。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2.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能量以各种形式存在,有的储存在食物、燃料
中。
科学探究目标
1.通过观察敲击实验和撞击实验,认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2.通过对比观察、测量,发现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不同的能量。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研究能量的兴趣。
2.意识到通过实验结果作为证据而形成观点。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体会到生活中能量无处不在,并且以各种形式存在。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知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难点:通过观察具有能量的物体所产生的现象来认识、理解能量。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3 分钟)
[用课件展示图片:飞速前进的赛车、子弹把盘子击破、被风吹弯的树、滴
落的水珠。]
1.提问:同学们看完图片有什么想说的?(预设:物体都在运动。)
飞速前进的赛车、子弹把盘子击破、被风吹弯的树、滴落的水珠,这些运动
的物体都具有能量。(板书:运动 能量)
[用课件展示图片:小车、橡皮筋球、音叉]
2.提问:小车或其他物体具有能量吗?
3.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以运动的小车为载体来认识能量 《运动的小车》
(板书:运动的小车)
(二)、探索(预设 25 分钟)
[教师实物出示:音叉、橡皮槌、小车](简单的介绍音叉让学生熟悉)
1.提问:它们什么时候会具有能量?通过什么现象说明它们具有能量?
(预设:运动着的橡皮槌和小车具有能量,音叉有声音、小车能前进等)。
2.敲击实验
[课件出示图片及活动 1. 缓慢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2.较快挥动橡皮槌敲
击音叉;3.快速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
(1)提问:用橡皮槌敲击音叉,你怎么做到“缓慢地敲”和“快速地敲”?
(小组交流,比划并感受缓慢地敲和快速地敲手部的力度,建立起缓慢地敲
就是轻轻地敲,快速地敲就是重重地敲的认识。)
(2)提示不要太用力敲击音叉。
(3)分组研究:研究用不同速度挥动橡皮槌敲击音叉时,有什么现象?(预
设观察能发现声音大小的变化、振动大小的变化)
(4)交流:哪些现象可以说明橡皮槌具有能量?(敲击的速度越快,代表
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大,转化为声能也越大,音叉的振幅越大,反映出声
音也越大;相反,当敲击的速度越慢,代表运动的橡皮槌具有的能量越小,转化
为声能也越小,音叉的振幅越小,反映出声音也越小。)
2.撞击实验
[教师课件出示材料]
(1)提问:有了这些材料,可以怎么做这个实验?(生分组讨论)
(2)交流实验方法,完善实验过程。(怎样确定木块被撞击滑行后的终点
位置?可以将木块被撞击滑行后离起始位置最近的一点确定为终点位置。)
(3)观看实验视频。
(4)温馨提示:
①在木块的起始位置摆放小旗或其他标记,释放小车去撞击木块。
②用小旗或其他标志标记木块被撞后的位置。
③测量距离,记录数据。
(5)解读记录表,指导记录。
(6)交流汇报实验现象及我的发现。
(三)、研讨:实验发现(预设 8 分钟)
1.提问:橡皮槌和小车在什么情况下具有能量?我们是怎么知道的?(预设:
挥动着的橡皮槌和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从橡皮槌敲击音叉时声音的大小和音
叉振动强度大小可以判断能量的大小,从小车释放后撞击木块的滑行距离可以判
断能量的大小。)
2.提问:运动着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有什么关系?
(预设:缓慢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小,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小;
快速挥动橡皮槌时,橡皮槌具有的能量大,敲击音叉发出的声音大。坡度越小,
小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小,具有的能量越小,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小;坡度越
大,车滑下后的速度越大,具有的能量越大,木块被撞击滑行的距离越大。)
3.小结: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物体的运动速度不同,具有的能量也不同。
(四)、拓展(预设 4 分钟)
(1)教师小结:挥动的橡皮槌、运动着的小车具有能量。任何物体工作都
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板书: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2)出示图片,提问:运动的小车、充足气的气球、拉伸的橡皮筋等都具
有能量,说一说怎样判断它们具有能量?(动着的小车可以把物体撞倒,可以行
驶一段距离等;充足气的气球具有能量能驱动小车,放手后能飞行等;拉伸的橡
皮筋具有能量能驱动小车,被拉伸后的橡皮筋弹到会痛等。)
(3)生活中还有一些可能并不容易被识别的能量,比如,它们被储存在食物、
燃料以及一些化学物质中。(板书:能量还存储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6. 运动的小车
运动 能量
任何物体工作都需要能量。
能量还存储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
以上是我对《运动的小车》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7、设计制作小车(一)》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设计制作小车(一)》。
一、说教材
通过前面 6 节课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运动的小车与其受到的动力、摩擦力
的关系,知道根据需要如何减小或增大摩擦力,认识到了运动的物体具有能量,
这些能量可以不同的形式来储存。本节课将围绕设计制作小车展开,这既是对之
前所学知识和技能归纳和总结,又是进一步培养科学素养,发展对工程设计的认
识、理解和应用。
明确问题板块首先让学生明白了本堂课的任务: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
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 5 秒内把两块橡皮运输 1 米远。同时让学生明确了
制作小车的三点要求:1.车身长度不超过 25 厘米;2.用橡皮筋或气球做动力;3.
只能利用提供的材料。也让学生了解了设计制作的一般流程。
制定方案板块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观察小车模型了解小车
各部分的结构和作用,通过观察学生知道小车的结构包括车架、车身、车轴、轮
子,它们各有各的特点和作用;第二个活动是通过讨论确定小车的设计方案并绘
制设计图。
八、学情分析
学生具有丰富的想象空间, 对许多事物充满着好奇,也十分热衷去制作一
些新奇的物品,这都是开展设计的有利基础。但要把想象变为实际的作品,要面
对的困难是很多的,因此,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知识和技能
去设计能“做得到”的产品,还要让他们能持续围绕一个主题设计开展有始有终的
实践活动。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工程设计中需要运用相关的科学概念来解决问题。
2.工程设计具有一定的执行程序。
科学探究目标
1.在教师引导下,能根据任务要求和材料条件进行设计,绘制设计图。
2.在设计讨论活动中,能倾听他人的想法,并与之交流。
3.能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做出自我评价和调整。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设计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制作的关键在于设计。
2.人们不断改进设计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3.意识到科学技术的发展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按照要求和材料条件进行设计,绘制设计图。
难点:绘制、修改下车的设计图。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明确任务(预设 5 分钟)
1 课件出示各种车的图片,提问:这些车分别有什么用途?他们各有什么特
点?(预设:学生可能会从有四个车轮、车身、需要动力等方面考虑)
2.揭示课题,提出任务:我们也要设计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板书课题)
我们今天要利用生活中的材料设计制作一辆具有动力的小车,它能在 5 秒
内把两块橡皮运输 1 米远。
3.明确要求:我们来看看设计的小车有什么要求。(课件出示要求并认识老
师所提供的材料)
4.我们一起来看看工程师是怎样设计小车的。(课件出示设计制作的一般流
程)本节课我们将完成明确问题、制定方案两个流程。
(二)、制定方案(预设 33 分钟)
活动一、观察小车模型(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小车每组 1 辆、记录表]
1.要想设计一辆小车,我们首先要了解小车的结构,老师给每组同学准备了
一辆小车,请同学们认真观察并思考小车包括哪几部分?每一部分的特点
和作用是什么?(课件出示问题)
2.学生分组观察,并记录。
3.学生分组汇报,教师把学生的想法记录在班级记录表上。
活动二、确定小车设计方案(预设 8 分钟)
[材料准备:硬纸盒、安全剪刀、橡皮筋、轮子、连接轴、胶水、吸管、
胶带、气球]
1.在设计小车时,我们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内容?(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时
出示课件)
2.提问:怎样安装橡皮筋和气球?
3.提问:怎样增大小车的动力?如何延长动力作用与小车的时间?
4.提问:用橡皮筋做动力时如何解决小车打滑的问题?
5.小组讨论设计方案,完成活动手册中的材料选择,合理分工,并在材料箱
中选出所需的材料。
6.提问:怎样安装车轮让车轮可以转动?(引导学生发现轮轴可以用吸管做
轴套与车身连接,让轮子可以自由转动。轮子必须能自由转动的同时,所
有轮子必须能平衡着地)
7.合理的分工是设计小车的重要前提,你们是怎样分工的?(小组交流分工
情况,教师评价)
活动三、绘制小车设计图(预设 20 分钟)
1.确定了设计方案,在制作小车前工程师们还必须要绘制小车的设计图,请
大家发挥小组的智慧把小车的设计图画在活动手册上,要求画三幅图:正
面看图、侧面看图和上面看图。画好了可以进行修改,让你的设计的小车
更合理、更科学、更美观。
2.学生分组绘制小车设计图。
3.展示、交流设计方案。提问:这组的设计方案,哪些方面值得你学习的?
你对他们组的设计方案有什么建议?
4.小组修改设计方案。
(三)、课堂小结(预设 2 分钟)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教师小结。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7.设计制作小车(一)
流程:明确问题 制定方案 实施方案 评估与改进
车架:支撑 固定
小车 车身: 美观 载人
车轴:固定 传动
轮子:滚动 前进
以上是我对《设计制作小车(一)》这节课的说课。
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8、设计制作小车(二)》说课稿
开始: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下午好! 今天我将要说课的课
题是《设计制作小车(二)》。
一、说教材
本课是该主题活动的延续。设计是工程制作的前提和关键,在接下来的活动
中,学生要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分工合作中解决实际问题,制造出产
品。任何产品都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以满足人们对产品更高的要求,这也是不
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应用技术的过程。教科书接着安排了评估与改进的活动,
并出示了评价表指导学生进行活动。在这样的体验活动中,学生可以充分体会到
“做”的成功和乐趣,并逐渐养成通过“动手做”解决问题的习惯。
本课提供了第三步和第四步的实践指导先是按照上一课的设计思路和设计
图制作小车,明确制作的基本步骤和汇报测试方法;然后再评估改进,根据评估
指标进行评价,包括设计思路、小车制作、功能实现、合作分工、展示汇报等方
面,以进一步改进小车。
九、学情分析
通过前 7 课的铺垫,特别是经历了第 7 课的设计,学生对动手制作一辆一车
的兴趣应该是已经调动到最高潮了。兴趣是学习最大的动力,相信对于大多数学
生而言能制作出一辆有自己想法的小车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在教学中,应该将
关注重心放在如何让学生有效分工合作并在评估环节愿意去接受他人意见,并会
根据他人意见愿意花时间去改进自己的小车。这类 STEM 课型,在常规课堂时间
内完成教学各环节也是需要注意的。
三、 说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目标
1.工程制作中需要运用科学概念、使用技术手段、分工合作解决实际问题。
2.对制作出产品的评估需要有一定的标准。
3.应该根据需要不断地改进和完善产品。
科学探究目标
1.根据设计,能利用所给的材料制作动力小车。
2.在测试评估活动中,对自己的想法和结果进行反思并改进。
科学态度目标
1.发展对工程设计和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新精神。
2.认识到制作出不成功的产品也是有价值的学习
3.能够接纳他人的观点,不断完善自己的制作。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1.体会到测试和评估产品有利于不断改进产品。
2.人们不断改进产品以满足不断增加的需求。
四、 说教学重难点
重点:能根据设计图,通过小组合作制作出一辆动力小车。
难点:能根据评价结果,对小车进行进一步改进。
五、 说教法
下面,为了讲清重点、难点,使学生能达到本节设定的教学目标,
我再从教法和学法上谈谈:
基于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由已知到
未知,循序渐进的顺序,重点运用探究式、互动式的方法去教学,逐
步使学生学会掌握概念的一个系统模式。
1、其中探究式教学法,首先是根据目标去创设疑问,再引导学
生观察实验,操作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思考,去引出新概念,
最后归纳总结。设疑 —观察(实验)—思考—总结—应用。
2、而互动式教学法体现在整节课堂中,例如在教师的讲解过程
中,有学生的猜想、讨论和回答,在学生的实验过程中有教师的指导、
答疑等。师生之间不停地进行“信息”交流,会使课堂气氛变得活跃,
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集中和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也有助于教师及时得
到反馈,改进教学方法。
3、本节课还采用了复习、归纳、阅读、讲解、讨论相结合的教
学方法,对学生进行多种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素质。(理
论性的知识:联系实际→进行思考→实验探究→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联系实际→发挥想象→提高兴趣。)
六、 说学法
我们常说:“现代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掌握学习方
法的人”,因而在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学法的指导。我们知道学生学习
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主动获取、整理、贮存、运用知识和获得学习
能力的过程,因此,我觉得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学习时,应尽量避免
单纯地、直露地向学生灌输某种学习方法。而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
主要渗透以下几个方面的学法指导:
1、培养学生学会通过实验、观察获取相关知识,并得出科学结
论的探究式学习方法。
2、指导学生以实际生活的经验和对教材的阅读,从中归纳出,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方法。
3、利用学生分组实验和小组讨论,使学生在沟通中创新,在交
流中发展,最大程度的发挥合作学习的作用。
七、 说教学过程
我来具体谈一谈这一堂课的教学过程:
(一)、聚焦:揭示课题(预设 5 分钟)
[材料准备:制作小车的材料工具包]
1.对照着材料清单,再次熟悉自己小组的设计图。
2. 在学生领取材料之前,先组织学生交流怎样分工能够更快更好地完成任务。
(二)、探索:制作小车(预设 30 分钟)
[材料准备:制作小车的材料工具包、测试场地、软尺、便签纸]
1.了解制作小车的流程
思考:在制作过程中,你们小组可能会遇到什么难题?
预设:车轴怎么安装在车架上。(组织讨论怎么安装车轴到车架上)
2.制作小车
(1)学生领取材料,按照自己小组的设计图开始制作小车。制作过程中,
教师要巡视,及时帮学生解决问题。
(2)汇报
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小车制作,教师组织学生汇报设计思路、展示设计
图、介绍组装流程、测试小车。
(3)测试
可以选择在户外空地测试小车,也可以通过移动讲台或课桌椅在室内测试。
(4)根据测试结果,发现问题并记录
教学时应预留一段时间给学生改进小车,在测试时及时发现小车出现的问题
以及如何解决、改进。
预设问题:不能走直线,可能原因是车轴不正,调正即可;橡皮筋小车动力
不足,可能原因是一根橡皮筋驱动力太小,加橡皮筋股数或长度解决;气球小车
喷气时间太短,可能原因是气球太小,换用大气球或在承受范围内尽量吹大气球
解决;若小车摩擦力太小致使轮子打滑,可以用增加小车重量或增大车轮摩擦力
来解决……
(5)用比赛的方式举办一个班级“赛车大赛”
3.评估与改进
小车实测结束后,组织学生按照教科书的评估表给本组和其他小组的小车评
估,最后算出每个小组的总分。
1.再次了解评估标准
2.根据评估情况,小组反思设计和制作过程,课后进一步改进小车。
时间允许进行班级赛车大赛,时间不允许的话上次课上课之前进行赛车大
赛。这次的赛车是改进后的赛车。
(三)、拓展:改进小车(预设 5 分钟)
教师提醒和引导学生认识到不成功的小车并不是失败,好的工程师能根据其
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反思和改进,做出更好的解决方案。
八、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可以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易懂。
8.设计制作小车(二)
设计图
介绍小车
全员评估
以上是我对《设计制作小车(二)》这节课的说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