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0.42 KB
  • 2022-04-07 发布

四年级下册数学教案 -4《三角形的三边关系》 ︳青岛版 (1)

  • 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青岛版数学四年级下册《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三角形的三边关系”是青岛版四年级数学下册“巧手小工匠——认识多边形”中第二小节的内容,该课时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三角形的定义和三角形的分类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三角形的特征,即三角形任意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不仅给出了三角形三边长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教学中,充分体现新课标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我力求从实验入手,让学生通过剪、围、量小棒,判定三根小棒如何才能围成三角形,引导学生经历“发现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修改完善、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最终发现三角形中三边之间的这一特殊关系。这样的设计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既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积累了大量的操作经验和研究经验。设计理念1.注重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把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的探究性问题,激发探究欲望和学习兴趣。 2.关注动态生成,拓展探索空间,让课堂成为“做数学”的平台,促进知识的有效生成。3.关注学生全面发展,重视引导经历探究过程,在“做数学”中获得知识与能力的和谐共赢,同步发展,实现意义建构。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活动,理解并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2.能根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积极参与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探究问题及得出结论的过程,渗透归纳概括、推理、模型和优化的数学思想。教学重、难点重点:掌握“三角形任意两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边”的关系。  难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究和归纳,以及对“任意”的理解。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铺垫孕伏1.谈话引入:(1)师:我带来了一个小视频,请大家一起观看。(对角斑马线)(2)师:你能在这幅图中,找到你熟悉的平面图形吗?生:三角形师:对角斑马线和数学中的三角形有关联吗?如果有,有怎样的关联?(3)揭示课题:三角形的三边关系【设计意图:借助城市斑马线,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对三角形的知识储备,帮助学生重现三角形的直观表象。在此基础上聚焦主题,提出核心问题,激发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引发其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深入思考,为构建“三边关系”的数学模型奠定认知基础。】二、合作交流,探索新知1.探究问题1: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师:这是什么?(吸管)——你已经拥有了一双生活的眼光。从数学的角度看,它还可以是什么?(线段)——恭喜你,你已经拥有了一双数学的眼光。师再拿出另外两根小棒。(1)出示问题1: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2)生猜想:能、不一定。(3)动手操作师:打开你们桌上的信封,把小棒拿出来围三角形。生:才两根小棒,怎么围呢?师:都是两根?拿出来看看,两根一样长吗?(有的一样长,有的一长一短)。糟了!每个信封都少装了一根小棒,怎么办呢?生:可以剪。 师:好!就按你说的办法做。不过,再剪之前,请大家先把要求看清楚。师出示操作要求:①选择其中的一根小棒剪成两段;②剪的时候,剪刀与小棒垂直,不能斜着剪;③用3根小棒在垫板上围三角形,注意首尾相连。师:操作要求里有哪些注意事项?(剪刀与小棒垂直......)示范:剪的时候我们应该这样剪(剪刀与小棒垂直),而不该这样剪(斜着剪)。学生同桌合作剪、围三角形。A.拼一拼。师:看哪一组同学围的三角形最标准、最规范。注意剪刀的使用安全。B.说一说。师:围成三角形的请举手。没有围成的举手。(4)结论:通过刚才的剪和围,我们能得出什么结论?(任意的三根小棒不一定能围成三角形。)2.探究问题2:怎样的三条线段一定能围成三角形?(1)出示问题2。(2)生猜想:我觉得剪长的那条可以围成,剪短的那条好像围不成一个三角形。师采访刚才没围成三角形的学生:你们刚才没有围成三角形,可能是什么原因?这只是大家的猜想,看来我们还需要借助数据来说理。(3)操作验证:量一量、填一填。师:现在我们来量一量三条线段的长度,把数据写在旁边,你发现了什么?(指名上台填表)师:两根一样长的小棒,能拼成吗?为什么?生上台演示,课件演示。师:观察表格,你发现什么情况能围成三角形呢?(4)得出结论:两条边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板书)3.探究问题3: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的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1)师:剪长的这根小棒一定能围成三角形吗?师动手剪短的那根小棒(其中一段很短很短,并在垫板上围三角形)。问:为什么这两边之和已经大于第三边,仍然围不成三角形呢?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再次思考。(2)同桌互相议一议、说一说。(3)反馈:任意两边…… (4)师:如果三角形的三条线段分别是a、b、c,你能用式子表示三边的关系吗?a+b>ca+c>bb+c>a师:别小看只有“任意”两个字,这两个字让我们对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思考又更深入了一步。【设计意图:借助生活经验,让学生动手用小棒摆三角形,并动脑想一想,让学生发现能否围成三角形跟它的三条边的长短有关,即有的能摆成三角形,有的不能摆成三角形,产生认知冲突,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动手摆一摆、算一算、比一比等实验探究活动,能更有效地帮助学生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自主探究发现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可以围成三角形。从而体验到成功,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本环节是本节课的重点部分,教师引导学生得出正确的结论。】三、建构模型,联系生活你能用今天学的知识来解释对角斑马线的好处吗?这是我国首个对角斑马线。在红绿灯的正确指引下,人们就可以斜穿马路,大大方便了行人。这种斑马线的设计者是杭州的一位交警叔叔。在记者采访他时,说这种斑马线的设计灵感就来自于数学中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希望大家也能像这位交警叔叔一样,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设计意图:从生活中寻找数学原型,创设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使学生处于强烈的求知状态,也使得对于三角形三边关系的探索内化成学生的一种需要。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简单的数学现象,旨在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分析和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数学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四、灵活运用,深化理解1.下在几组线段,能分别围成三角形吗?请说明理由。 (1)15cm、10cm、7cm      (2)4cm、5cm、10cm(3)3cm、8cm、5cm        (4)4cm、5cm、6cm师: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是否一定要检验三条线段中任何两条的和都大于第三条?有没有更简便的判断方法呢?(看来,确定三条线段能否围成三角形,只需将较短的两条线段的和与第三条线段比较即可)【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掌握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分析讨论,鼓励各个小组踊跃发言,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一题多解,选出最佳方法。通过练习让学生再次明确三角形三边的关系,再次突出本节课的重点。】2.小明想要给他的小狗做一个房子,房顶的框架是三角形的,其中一根木条是3分米,另一根是5分米,那么第三根木条可以是多少分米呢?你认为最有可能是哪种?①生尝试解答。②交流反馈。③课件演示,引导学生发现:两边之差<第三边的长度<两边之和【设计意图:通过练习,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应用于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刻,着眼学生的后续发展。】五、回顾总结,拓展延伸1.师:这节课,我们在研究三角形三边关系时,经历了3次“提出问题——大胆猜测——操作验证——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2.生谈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