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56 MB
  • 2021-12-23 发布

最新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25

  • 45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 1 课时 第 2 课时 第 1 课时 同学们知道哪些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杜甫 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 ——韩愈 劝君莫将油炒菜,留与儿孙夜读书。 —— 《增广贤文》 饭可以一日不吃,觉可以一日不睡,书不可以一日不读。 ——毛泽东 25 古人谈读书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 zh ì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 《论语》 一 初读课文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 眼到 、 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 [ 宋 ] 朱熹 二 盖士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则断不甘为下流;有识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有恒者则断无不成之事。此三者缺一不可。 —— [ 清 ] 曾国藩 三 ch ǐ y ǐ q ǐ 耻 矣 岂 翘舌音 学习生字 我 会认 我 会 写 岂 窥 皆 山 己 不露头 大 一 些 小 一 点 穴字头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 / 为 / 知之,不知 / 为 / 不知,是 / 知也。 默而 / 识( zh ì )之,学而 / 不厌,诲人 / 不倦。 ——《论语》 关于 《 论语 》 你了解多少? 学习第一部分 《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结集,由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此书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再加上《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总称“四书五经”。 知识备查 借助注释,理解这三句话的意思。 勤勉而又好学的人,不以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差的人请教为耻。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敏 耻 勤勉 以 …… 为耻 不耻下问 1 找一找这句话中包含的一个成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才是真正的智慧。 知 2 知 知 知 知 这几个 “知” 的意思一样吗? 知道 同“智”,智慧 3 默而识( zh ì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把所学的知识默默地记在心中,勤奋学习而不满足,教导人而不倦怠。 默 识 厌 默默 记住 是“ 讨厌 ”的意思吗? 满足 说一说 这几句话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第一句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第二句告诉我们要端正学习态度,做人、做学问要诚实。 第三句告诉我们学习要勤奋,不要偷懒。 1. 抄写第一部分。 2. 书写本课生字。 3. 背诵第一部分。 作业设计 第 2 课时 回顾背诵第一部分。 听写生字。 耻 诲 谓 诵 岂 恒 窥 皆 缺 复习导入 余尝谓读书 / 有 / 三到,谓 / 心到 、 眼到 、 口到。心不在此,则 / 眼 / 不看仔细,心眼 / 既不专一,却 / 只 / 漫浪 / 诵读,决不能记,记 / 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 / 岂不到乎? —— [ 宋 ] 朱熹 学习第二部分 作者简介 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号晦庵,晚称晦翁,谥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的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闽学派的代表人物,儒学集大成者, 被 世 人 尊称为“朱子”。 翻译第一句话 1 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 、 眼到 、 口到。 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 , 叫作心到、眼到、口到。 这“三到”的关系是怎样的? 翻译第 二 句话 2 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心思不在读书上,那么眼睛就不会看仔细,心和眼既然不专心一意,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一定记不住 , 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 这“三到”中哪一“到”最重要?文中的哪句话表明了这一“到”的重要性?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说一说 为什么“心到最急”呢? 因为“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急”的意思是什么?与我们现在的“急”的意思一样吗? 急:要紧、重要。 今义:着急。 翻译第 三 句话 3 心既到矣,眼口 / 岂不到乎? 思想既然已经集中了 , 眼和口的应用难道会不到位吗 ? 朱熹的读书法是什么? “心到、眼到、口到”。 不可以,因为只有心到了,眼和口才能更专心地读书、学习。 3. 平时的你读书时是怎样做的?效果怎样? 2. 这三者可以调换位置吗? 说一说 这便是用心读书和不用心读书的结果,如果想要得到高效的学习,就需要我们用心读,用心学。这样,不管做什么事,我们才有可能成功。 盖 / 士人 / 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有志 / 则 / 断不甘 / 为下流;有识 / 则知 / 学问无尽,不敢 / 以 / 一得自足,如 / 河伯之观海,如 / 井蛙之窥天,皆 / 无识者也;有恒者 / 则 / 断无 / 不成之事。此三者 / 缺一不可。 —— [ 清 ] 曾国藩 学习第三部分 作者简介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这段话出自曾国潘的家书,这位伟大的清代名臣给了我们怎样的读书方法呢?朗读课文,借助注释理解本文的意思。 这篇小短文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 何为“有志”“有识”“有恒”?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 就是有志气,有见识,有恒心。 说一说 3. 曾国藩是如何阐述自己的观点的呢 ?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分层论述,从分号那里可以看出来。 有志 则断不甘为下流; 分层 一 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断 决不 所以,我们读书学习仅仅有志气就够了吗?还需要有什么? 有识 则知学问无尽,不敢以一得自足,如河伯之观海,如井蛙之窥天,皆无识者也; 分层 二 仅仅有志气不够,还需要有见识,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 井底之蛙 ,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知识典故 这句话 里面有两个典故,一个是 “河伯观海” ,一个是 “井底之蛙” ,这两个典故分别 告诉了我们 什么道理? 河伯观海 出自《庄子》: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辨牛马。于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意思是:秋天里山洪按照时令汹涌而至,众多大川的水流汇入黄河,河面宽阔 , 波涛汹涌,两岸和水中沙洲之间连牛马都不能分辨。于是河神欣然自喜,认为天下一切美好的东西全都聚集在自己这里。 井底之蛙 : “河伯观海”和“井底之蛙”的意思差不多,都是 形容人见识短浅 。 这里运用典故说明了没有见识就没有办法沉下心来学习,容易自满自足的道理。 有见识可以让人看到自己的无知,但是如果一个人知道自己的无知,却还是不坚持学习,这样的人 会 成功吗?这 篇小短文 里是怎么说的? 分层 三 有恒 者则断无不成之事。 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 这三者可以缺少其一吗? 三者缺一不可 只有“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相辅相成才能取得成功。 整段 翻译 读书人学习,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见识,第三要有恒心。有志气,就决不甘居下游 ; 有见识就知道学无止境,不敢稍有心得就自满自足,像河伯观海,井蛙观天,这些说的都是没有见识的人 ; 有恒心就没有成不了的事情。三者缺一不可。 这篇课文由三则小短文组成 。 第一则出自《论语》,告诉我们要谦虚好学、勤学好问 ; 第二则是告诉我们读书要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其中,“心到”尤为重要; 第三则告诉我们读书要“有志”“有识”“有恒”,三者缺一不可。 总结全文 学完这篇课文,联系自己的读书体会,写写课文中的哪些读书方法对你有启发。 背诵这篇课文。 作业设计 板书设计 古人谈读书 好学 —— 好问 诚实 —— 智慧 不厌 —— 不倦 心到 —— 眼到 —— 口到 有志 —— 有识 —— 有恒 读书方法多 虚心听教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