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01.61 KB
  • 2021-12-23 发布

教案合集部编版四年级下册语文教案全册

  • 24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 ‎ ‎1. 古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等6个字,会写“宿、徐”等14个字。‎ ‎2.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能背诵《宿新市徐公店》。‎ 教学重点:‎ 抓住关键诗句,体会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通过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积累推测、判断重要字词的意思,从而完整地理解诗意。‎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徐、篱、疏”3个字,会写“宿、徐、篱、疏、蝶”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诵读古诗,理解古诗所描绘的美丽景色,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3.学习根据诗句理解诗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展示春天美景图片。教师导入:同学们,展示春景美不美?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样的美景?你想到了我们以前学过的哪些描写春景的诗句?‎ 预设:词语:万紫千红、诗情画意……‎ 246‎ 诗句:村居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今天,我们要跟随南宋诗人杨万里去欣赏暮春时节的乡村景色。(板书:宿新市徐公店)‎ ‎2.认读“宿、徐”。(注意指导把“宿”的平舌音读正确)‎ ‎3.解题。你在哪里见过这两个字?知道它们的意思吗?‎ 预设:在招牌上见过“宿”,引导理解“宿”就是住宿、投宿,这里的“店”就是住宿的客店,就是现在的旅馆、酒店。在同学等人的姓名中认识了“徐”。“徐公”指一位姓徐的老人。‎ 我们一起来说一说题目的意思:‎ 宿新市徐公店:投宿在新市徐公的客店 ‎4.读诗题。现在请你根据诗题的意思把诗题读正确吧!‎ 宿/新市/徐公店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杨万里,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黄桥镇湴塘村)人。南宋大臣,著名文学家、诗人,与陆游、尤袤、范成大并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被誉为一代诗宗。因宋光宗曾为其亲书“诚斋”二字,故学者称其为“诚斋先生”。‎ 写作背景:这首诗作于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年)。诗人在外出的旅途中,经过新市,住在一间姓徐的人开设的客店里,农村美丽的风光和儿童嬉戏的情景,深深吸引了他,触发了他的诗兴。‎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大声、流利地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借助课文注释及其他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46‎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生字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宿”,翘舌音“疏”,边音“篱”‎ ‎②指导书写“篱、疏”‎ 注意“篱”上下结构,上窄下宽,倒数第二笔是撇折。“疏”左右结构,左窄右宽,第一笔是横撇,下面的“止”最后一笔横要变成提。‎ ‎(2)词语理解。‎ 新市:地名,在今湖南攸县北。‎ 疏疏:稀疏。‎ 阴:树荫。‎ 三、图文结合,初读感知 ‎1.了解景物。自由朗读后交流:杨万里在诗中写到了哪些景物,在诗句中做上记号。再看看图,说说图上有哪些景物。‎ 预设:杨万里在诗中写到的景物有“篱”(篱笆)“树”“菜花”(油菜花)“儿童”“黄蝶”;‎ 预设:从图中还能看到田边小路。‎ 根据学生交流情况指导理解:‎ ‎“篱落” 指的就是篱笆; “树头”是指树枝上。‎ ‎“小路”就是诗中所写的“小径”。(板书:篱落、一径、枝头(静)儿童、黄蝶、菜花(动))‎ ‎2.再读诗句,读通顺。‎ 四、重点突破,理解诗意 ‎1.看看图,说一说这些景物分别是怎样的?‎ 246‎ ‎(  )的篱落 (  )的小径 ‎(  )的儿童 (  )的蝴蝶 ‎(  )的菜花 (  )的树 ‎2.读诗句,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景物的?说一说。‎ 根据对词语的理解,小组讨论交流。‎ 选代表展示交流:‎ 预设:篱笆很稀疏,小路很长。‎ 指导图文对照了解“疏疏、深”;指导联系“花落知多少”理解“花落”;看图并根据语境强调“走”在古时指的就是跑。‎ ‎“无处寻”用你自己的话该怎么说?(没有找到)‎ 我们学过的哪句诗句里中的“无”也是指“没有”的意思?(草色遥看近却无中“无”是没有的意思。)‎ ‎3.再读诗句,读好节奏。‎ 宿新市徐公店 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五、吟吟诵诵,渐入诗境 ‎1.我们读着诗句,就仿佛跟随诗人杨万里欣赏到了田园风光,请你把欣赏到的景色说给大家听吧!‎ 小组交流说诗意,再在全班交流:‎ ‎(诗句的大意: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深长的小径,树上的花儿谢了,露出一些新绿,叶子还没成阴。儿童奔跑着追赶黄色的蝴蝶,蝶儿飞进黄山的菜花丛中没法找寻。)‎ ‎(板书:黄 新绿 黄)‎ 246‎ ‎2.看着这样的景色,这样的情景,诗人杨万里会想些什么,他有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诗人被这美丽的景色吸引了,非常喜爱这乡村田园风光。(板书:情:喜爱)‎ 请你把最喜爱的最有感受的诗句读一读。‎ ‎3.配乐一齐读诗。这是诗人的感受,更是大家的感受,请你随着音乐把诗诵读一番,读出自己的感受。‎ 六、图文对照,学编故事 ‎1.这首诗虽然只有二十八个字,但在诗人眼里不仅仅是一个短短的镜头,展开想象,把你“见”到的说给同学听听吧。  (这时,从小路的远处,跑来一个七八岁的小男孩,他正在追赶一只黄色的蝴蝶。黄蝶儿忽高忽低,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好像故意与他捉迷藏。追了一会儿,黄蝶儿大概也飞累了吧,它停了下来,歇在路旁的篱笆上,小男孩也停住了脚,眼睛紧盯着蝴蝶,一边用袖子去擦脸上的汗珠。诗人这时仔细地打量起眼前的小男孩:圆圆的脸上嵌着一双明亮的大眼睛,透出他的天真和可爱。淡紫色的短褂,蓝色的长裤在暮春的田野里显得更加艳丽。说时迟,那时快,小孩双手一拢,猛地朝蝴蝶扑去。可是还没等他把手合拢,那蝴蝶已机灵地扇动翅膀,飞进油菜花丛里去了,再也找不到了。看着那一片金黄的菜花。小男孩非常懊恼,满脸的不高兴。他瞅了诗人一眼,便蹦跳着跑开,去寻找新的快乐了。)‎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和默写。‎ 你能看着图吟诵给同学们听吗?(指导有感情背诵)‎ 在背诵的基础上,把这首诗默写下来,注意不要写错别字。‎ 七、课堂总结,再现课文。‎ ‎1.古时候的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诗人对乡村生活更是充满了喜爱之情,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用喜爱的语气再读一读全文吧!‎ 本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同时也是一个有趣的故事,请把这个故事写下来,看谁写得生动,想象丰富。‎ 板书内容 诗  宿新市徐公店   情  喜爱   画:篱落、一径、枝头  (静)   画   追入    儿童 黄蝶 菜花   (动)   意 色:黄(绿)(黄)‎ 教学反思:‎ 246‎ 第二课时(《四时田园杂兴》)‎ 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内容,感受古诗词中描绘的乡村风光,体会诗人在诗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2.自主识字,会读“杂”字,会写“杂、稀、蜻、蜓”等4个生字。正确读写“杂兴”“菜花稀”“蜻蜓”等词语。‎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4.随机渗透学习古诗的方法,会借助注释理解古诗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主要意思。通过看插图、想象画面等方式帮助学生体验意境,感受田园生活带来的情趣,体会诗人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揭题。一年之中有哪几个季节?你能用一首诗来告诉同学们你喜欢哪个季节吗?‎ ‎(学生交流)是呀!在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习了有关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古诗《四时田园杂兴》,板书课题:《四时田园杂兴》注意“杂”字,下面的部分,不是“木”。‎ ‎2.读诗题,解题意。‎ 请同学来读诗题。‎ ‎“四时”“兴”是什么意思?谁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并猜想一下诗文会写些什么内容?‎ ‎( “四时田园杂兴”的“兴”,四声。“即兴”意思是:对眼前景物有所感触,临时发生兴致而创作。这里的“兴”,兴致,兴趣,“四时田园杂兴”,从一年四季的田园风光引发的各种即兴作品。)‎ ‎“四时”在这儿表示的是——一年四季,那么整个题目的意思连起来说就是——诗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园景色而产生了很多的感想。‎ 师:你看,抓住重点词突破,然后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题目的意思!带着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读读题目。‎ 246‎ ‎《四时田园杂兴》共60首。分“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五组。今天咱们所要学的只是这其中的一首。‎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吴郡(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进士。其诗题材广泛,对农民的痛苦,官吏的残暴等都有反映,诗风清逸淡远。著有《石湖居士诗集》《石湖词》《吴湖录》等。)‎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认识生字:杂、稀、蜻、蜓。‎ 注意读准平舌音“杂”,后鼻音“蜻、蜓”。‎ ‎2.指导书写:“蜻、蜓、稀”都是左右结构,且左窄右宽,特别是“蜓”字,右边不要写成“延”。‎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通过查字典,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词语的意思,想想这首诗大体写什么。把不理解的地方勾画出来,小组讨论。‎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梅子:梅树的果实,夏季成熟,可以吃。‎ ‎(2)麦花:荞麦花。荞麦是一种粮食作物,春秋都可以播种,生长期很短。花为白色或淡红色,果实磨成粉供食用。‎ ‎(3)蛱(jiá)蝶:蝴蝶的一种。‎ 三、初读古诗,感知内容 ‎1.指导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1)个人自由朗读。‎ ‎(2)指名试读,评议。‎ ‎2.读了这首诗,你能简要地说说诗歌写的什么情景吗?‎ ‎3.小声自读,边想画:想想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田园风光?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他们分别怎么样?‎ 246‎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引导回答上面问题,并小结板书:‎ 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齐读(正音,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四、学习诗文,探究诗意 ‎1.交流学法 同学们,古诗语言简练,但含义深远,所以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先要了解诗的大概意思,平时遇到一首新的古诗你是怎么学的?(交流学习方法)‎ 预设:可以借助课文注释理解。‎ 预设:可以查字典,查资料理解。‎ 预设:还可以问老师。‎ 是的,这些都是学习古诗的方法。接下来,咱们就先借助诗句下面的注释,来读懂重点字词的意思,把这些词的意思串起来就是每行诗句的含义,再把每行诗的意思连起来,用上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整首诗的意思啦!‎ ‎2.学生自学 ‎3.大概说说诗句的意思。(同桌说,指名说)‎ ‎(1)刚才,你读懂了哪句?‎ ‎(指点“惟有、日长”等重点词在诗句中的意思:惟有:只有;日长:天长了。)‎ ‎(2)知道了这些词在古诗中的意思,谁能把这首诗的意思连起来,再来说说?‎ ‎(3)教师随机点拨,注意语言表述上的流畅。‎ 照刚才他的说法,你觉得还缺少些什么?‎ ‎(借助注释,能把意思说完整了;借助工具书,读懂诗意,是一种学习方法,但在说的时候我们还要有自己的想法)‎ 246‎ ‎4.质疑: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的?‎ 四、品词赏句,想象悟情 ‎1.赏析“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1)诗歌一、二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 ‎(一树树梅子变得金黄,杏子也越长越大了;荞麦花一片雪白,油菜花倒显得稀稀落落。)‎ ‎2.赏析“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诗歌三、四句写了什么内容? (2)交流:(天长了,农民忙着在地里干活,中午也不回家,门前没有人走动;只有蜻蜓和蝴蝶绕着篱笆飞来飞去。)‎ ‎(3)读诗思考:‎ 诗人描绘了什么季节的景物?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这首诗写初夏江南的田园景色。诗中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写出了夏季南方农村景物的特点。‎ 五、再读古诗,交流探究 ‎1.整首诗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最喜欢哪一句?为什么?‎ 宁静。第三句“日长篱落无人过”写正午时分的幽静的景象。第四句中写“蜻蜓蛱蝶飞”显得田野静悄悄的,以动写静。(板书:宁静 以动写静)总结:这首诗在写法上运用了动静相衬的写作手法。‎ ‎4.指导朗读:用轻柔、舒缓的语气朗读这首诗,体会意境。‎ ‎5.尝试背诵:自由背——同桌背——全班背 六、对比阅读,拓展延伸 这首诗风格清新自然,语言亲切朴实,富有泥土气息。描写了安静闲适的田园生活。(板书:清新、田园、安逸闲适)‎ 四时田园杂兴 246‎ ‎[宋]范成大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过渡)师:刚才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除了借助注释、插图外,还通过发挥想象,(板书)读懂了、读好了这首诗。请大家再读读范成大的另一首《四时田园杂兴》,这首诗又是在写什么呢?现在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读读这首诗,说说大意,读后谈谈自己的感受。‎ 你可以仿照刚才学诗的方法,借助注释,想象画面,来读懂整首诗的意思。‎ ‎2.学生交流,再全班交流。‎ ‎(1)指名读,‎ ‎(2)说诗句的意思,说说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风光?‎ ‎3.比较两首诗 ‎(1)这两首诗都是写田园风光,前一首呢,诗人重点在写什么呢?(写景),后一首,诗人着重描写了村庄里男女劳动时的场景,让我们感受到劳动的快乐,乡村生活的和谐,这么一种兴致。是呀,同样是写田园诗,但诗人观察的角度不一样,写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有写劳动场面的,有写景物的。看来,这乡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还有那各种各样的人,在诗人眼中都是充满生机、活力的。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有生机和活力的场景。诗人范成大就是这样的一个人,让我们把这种情感带进诗中来读读吧!(读)‎ ‎(2)看着这样喜人的景象,让我们不仅想起了村庄男女劳动时的场面“昼出……”‎ ‎(3)虽然只字不提劳动场面,但景物的描写同样让人感受到了那农村的勃勃生机,劳动的喜悦。来,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两首诗吧!‎ 七、总结交流,拓展阅读【出示33】‎ ‎1.说说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乐趣?‎ 这首诗描写的是初夏农村的自然景色。让我们从中体会到田园之美,自然之趣,劳动之乐。2.搜集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的其他诗篇,阅读欣赏。‎ 板书内容 四时田园杂兴【出示34】‎ 246‎ 初夏江南景色: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 清新、田园、宁静、 安逸、闲适 教学反思:‎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认识“锄、剥”2个字,会写“茅、檐、翁、锄、赖、剥”等6个字,适时引领学生理解“翁媪”“无赖”等词语的意思。‎ ‎3.朗读课文,放飞想象,感受乡村田园生活的静谧与美好,体会词人对温馨、平和的乡村生活的向往之情。‎ ‎4.引领学生总结并运用“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的方法学习古诗词。‎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解题读题 ‎1.我们已经学习了两首古诗《宿新市徐公店》及《四时田园杂兴》,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词,它是南宋著名词人辛弃疾写的一首词(板书)——清平乐·村居。请同学们看老师写课题。(边写边提醒:写字像做人一样,来不得半点马虎)‎ 齐读课题。‎ ‎2.(板书:村居)看到“村居”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师板书“村居”)‎ 同学们的想象力很丰富。下面老师再考考大家。(师板书“清平乐yuè”,并齐读)‎ ‎“清平乐”这个词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 ‎(想象一下:有水的地方给你什么样的感觉?清凉舒适。这是一首清静平和的音乐,给人一种舒适的感觉。)‎ ‎3.看来,有了丰富的想象,一个普通的词也会变得有灵性、有生命,就活起来了。学语文就要这样。‎ 246‎ 指读:清平乐村居 ‎4.师介绍:‎ ‎“清平乐”是词牌名,清平乐是一首曲子,是用来演奏的。光听这个词牌名,你有怎样的感受?‎ ‎(凡是用它作词牌的词都给人一种清静、平和、舒适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疏通字词 ‎1.请同学们打开书,自由朗读课文,要把课文读得字正腔圆,一字不差。‎ ‎2.学生自读课文。提醒:轻轻地读,让自己的心静下来,去寻找那种清静、平和、惬意的感觉。‎ ‎3.检查初读。谁来都给大家听?(读得正确即可,教师相机正音。)‎ 教师相机正音,指导书写“茅、檐”。‎ ‎“茅”上下结构,上窄下宽,第五笔是点,最后一笔是撇,别忘记写。‎ ‎“檐”左窄右宽,右边的横画较多,注意间距均匀,长短不一,“言”字上面一横最长。‎ ‎4.指名学生朗读;齐读全词。‎ ‎5.读着读着,你发现了什么?‎ ‎(词的特点:长短句;词有词牌名;词有上下片;词是押韵的。)‎ ‎6.请同学们默读这首词,看看有没有哪个字、哪个词语、或是哪个句子不理解。有问题吗?有了问题,怎么办?‎ 师生共同总结学习方法:看图猜一猜、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同桌议一议。学生自主学习。‎ ‎7.交流释疑。‎ 我们先来说一说,经过讨论解决了哪些问题?‎ 246‎ 预设:“翁”是什么?请大家看这个字的上面,“翁”字上面是一个“公”字,那就是说“翁”指老公公。‎ ‎“媪”字左边一个“女”字,就是指老婆婆,老奶奶。‎ 翁媪就是指白发苍苍的老年夫妇。‎ 预设:谁知道“溪东”这个词的意思?‎ 预设:“锄豆”这个词可不能按字面意思理解,得联系上下文。哪位同学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锄豆就是锄豆子地里的杂草)‎ 我们可不能被文字的表面意思所迷惑。不过,我们总是在错误中长大的。‎ 三、再读课文,感受韵律之美 ‎1.我们理解了一部分词语的意思之后,再来读一读这首词。生齐读。‎ ‎2.听到你们读,老师也非常想读。师用清新的语调读,力求读得入情入境。‎ ‎3.你们知道老师为什么读得好吗?‎ ‎“词”也叫长短句,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读起来抑扬顿挫。‎ ‎“小”“草”“媪”,发现了什么?(第一、二、四句末尾三个字韵母都相同,都有“ao”)‎ 韵母相同或相近,这就是押韵。古人写诗写词讲究押韵,所以诗词读起来琅琅上口。大家把词的上片读读,感受一下。(生读)‎ 我们看词的下片哪些字押韵?(东 笼 蓬)‎ 读一读,再次感受一下。‎ 这首词有意思吗?我们再读一读。‎ 四、放飞想象,浸润静谧之美 ‎1.孩子们,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读着读着,你的眼前浮现出哪些画面?(生简介画面: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2.品环境 246‎ ‎(1)好茶需要慢慢饮,好词需要细细品。下面我们就细细品来,用我们的想象去品出词中的图画。‎ 我们首先来欣赏一下这家的居住环境。谁来读词的一二两句?‎ 你从这两句中看到了什么景物?词人为什么说是“青青草”,而不是“青草”?‎ ‎(2)赏景不仅仅要用眼睛,还要学会用耳朵来聆听!这样的美景属于你,美美地读一读吧。‎ ‎(3)读到这里,老师有一个疑问,“茅檐”是用泥巴垒的墙,茅草盖的房,又矮又小,很简陋,为什么还给你们产生这样美的感觉呢?老师告诉你们:很多诗人都有“茅檐”情结,“茅檐”这个词在诗人的笔下频频出现。(板书:茅檐 低小 )‎ 一个“茅檐”,一下子就把我们带到了一个充满乡土气息的宁静的诗意的小乡村。让我们把这种美好的感觉读出来。生齐读。‎ ‎3.品人物 ‎(1)在这样美的环境里住着怎样的一家人呢?请接着读下面。‎ ‎(2)这一家一共有几口人?‎ 你最喜欢谁?为什么?‎ 预设:‎ ‎①品小儿 我最喜欢小儿,因为他很可爱。‎ 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儿可爱呢?‎ 我说:“你是个无赖,你高兴吗?”‎ 为什么?‎ 那作者为什么说小儿是“无赖”呢?(活泼、可爱)(板书:小儿 无赖)‎ 是的,古代有许多词的意思到了现在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就是古今词义的差别,今后我们还会遇到这样的词。‎ 246‎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小儿可爱呢?‎ 品“卧”。“卧”是什么样的姿态?‎ ‎“卧剥莲蓬的样子”能想象出来吗?‎ ‎(很专注,很认真,还会哼着歌,一会儿还会仰着,高兴就打个滚,摇头晃脑,晃动着小脚,侧着身子,用手托着头……)‎ 师生小结提升:是的,小儿卧的姿势可多了,他愿意仰着就仰着,愿意……‎ 师引说:他是多么——快活、愉快、自由自在、幸福、惬意……‎ 难怪冰心奶奶说,“除了宇宙,世上最可爱的就是孩子”,就是你们,就是这个小儿。谁来读读这句?‎ ‎②品大儿和中儿 喜欢大儿,因为他很勤劳。‎ 喜欢中儿,因为他会编织鸡笼。会编织鸡笼,那就是说他——心灵手巧 ‎(板书:大儿:勤劳 中儿:心灵手巧)‎ ‎③品翁媪 师讲解:虽然他们年岁逐增,青春不再,容颜已老,可是童心未泯。人们常说老小孩儿,老小孩儿,其实老人往往和孩子一样可爱。前面有同学提出“相媚好”这个词不懂(出示图片:突出“相媚好”)。你们看图,两位白发苍苍的老人靠得很近,相互亲热地聊天,这就是——相媚好。‎ ‎“相媚好”指两个人很亲热地说着有感情的话。他们嘴里操着吴音会说些什么呢?‎ 老人们,这么亲密地、甜蜜的说着话儿,拉着家常,这就是——相媚好。(板书:翁媪 吴音 相媚好 )‎ 如果此时大儿、中儿、小儿听到老人甜蜜的交流,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 孩子们,你们觉得这一家人生活得怎样?(幸福、甜美、快乐、温馨、自由自在、与世无争……)‎ 246‎ 你们看,他们每个人都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干自己喜欢干的活,真是各得其乐。你们向往这样的生活吗?师引读——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醉里吴音相媚好,白发谁家翁媪。‎ 仅仅是“翁”和“媪”醉了吗?还有谁醉了?(诗人、我们)(板书:醉)‎ 你醉了,我醉了,大家都醉了。让我们也醉一回吧!(放音乐,配乐朗读)‎ 让我们闭上眼睛,记住这首《清平乐》。‎ 听了同学们的吟诵,老师仿佛看到了一幅画,仿佛听到了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让我们再来美美地吟诵这首《清平乐》!‎ 五、拓展延伸,写话练习 出示这首词的画面,提出写话要求。‎ ‎1.配乐写话。此时此刻,你的脑海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请用简单的文字进行描述。‎ ‎2.画面取名:给自己的文字取一个美丽的名字。‎ ‎3.集体交流 交流讨论:乡村美景图、翁媪对话图、大儿锄豆图、中儿编织图、小儿卧剥图……‎ ‎4.背诵这首词。‎ 板书内容 茅檐 低小 翁媪 吴音 相媚好 醉 清平乐 村居大儿:勤劳 中儿:心灵手巧 小儿:无赖 教学反思:‎ 246‎ ‎2 乡下人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自读感悟,想象乡村迷人的景色,受到美的熏陶。‎ ‎3.揣摩优美的语句,学习作者通过描写乡下人家的景物来表达感情的写法。‎ ‎4.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5.体会作者对乡下人家、对农村生活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田园诗情,激发学生对农村生活的向往和热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认“构、冠”等10个字,会写“构、饰、蹲”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攀上、装饰、顺序、朴素、照例、率领、倘若”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自读感悟,品味乡村美景,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课文插图,观察并思考:图上画的是什么样的生活?哪些风景给你留下了较深的印象?试着说一说。‎ 246‎ ‎2.看完图片,你们一定知道咱们今天要上哪一课了。(板书课题:乡下人家)学生齐读课题“乡下人家”。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对乡村的感知。‎ 预设1:乡村很美丽,空气很清新。‎ 预设2:乡村很有趣,有很多动物,还有很多庄稼和花儿。‎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陈醉云一起,走进乡村,走进乡下人家。‎ ‎2.简介作者 陈醉云,著名现代书法艺术大师,原名陈英儒,自号醉云楼主,广东台山人。小时候深受祖父陈绍典毛笔书法的熏陶。1962年移民去美,定居旧金山。陈醉云不仅是一位现代书法艺术坚强的拓荒者,而且也是一位坚强勇敢的现代诗人。他的诗作不拘形式、爱憎分明、用词精练而含蓄。著有《寒星集》《乡下人家》《爱的乐章》和《醉云集》 等。‎ 二、自学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会认字:构 冠 朴 素 率 倘 附 捣 绘 谐 ‎(1)生字学习 读准字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素”,翘舌音“率”等。‎ 其中“冠”在这儿读一声,组词“鸡冠花”,还有一个读音“guàn”,组词为“冠军”。‎ ‎(2)书写指导:‎ 会写字:构 饰 蹲 凤 序 例 率 觅 耸 踏 倘 绘 谐 寄 眠 ‎①准字音:‎ 读准平舌音“耸”,翘舌音“饰、率”,边音“例”等。‎ ‎②写指导:‎ 246‎ ‎“构 饰 蹲 例 踏 倘 绘 谐 眠”为左窄右宽的字,“觅、耸、寄”为上窄下宽的字;“凤 、序”是半包围的字。‎ ‎“蹲”左窄右宽,右下面的“寸”的一横要写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率”中间的部分笔画较多,注意从左到右写,第八笔是撇,第九笔点,下面的一横写长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谐”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第三笔是撇,第四笔是竖提。‎ ‎(3)词语理解 装饰:起修饰美化作用的物品。‎ 时令:季节、节令。‎ 朴素:质朴;无文彩;俭仆,不奢侈。‎ 独特:特有的,特别的,独一无二、与众不同的。‎ 照例:照样;遵照常例。‎ 倘若:用在偏正复句的偏句中,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假使。多用于书面语。‎ 和谐:在事态发展中的一种相对均衡、统一、协调的状态。‎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如果给课文配画,你觉得可以配几幅图,分别给每幅图起个名字。‎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板书: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鸡鸭觅食图 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四、细读课文,找出全文中心段 246‎ ‎1.默读课文,找找课文哪一小节概括了乡下人家的特点?用铅笔作上记号。‎ ‎2.交流默读所得,找出全文的中心段落(最后一节)。‎ 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3.全班齐读最后一节,理解“独特”“迷人”的含义,进而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学生讨论后,师小结:‎ ‎“独特”是指“独有的,与众不同的”;“迷人”是说“吸引人”。‎ 这句话是说乡下人家,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季节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很吸引人的美。‎ ‎4.真是这样吗?同学们,我们赶快来读一读最后一小节,从作者的语言描述中去发现乡下人家“迷人” “独特”的美吧。‎ 五、课堂总结,再现课文。‎ ‎1.乡村生活真是太美了,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请你想象乡村生活的画面,再读一读全文吧!‎ ‎2.学习了这篇课文,让我想起一首古诗,快来跟老师一起读读吧!‎ 孟浩然《过故人庄》:‎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迷人,受到美的熏陶。‎ ‎2.学会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获得一种学习方法。‎ 一、复习字词,导入课文 246‎ 上节课,老师已经领着你们学习了本课的生字、词语,朗读了课文,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们一起来复习一下上节课的内容吧!‎ ‎1.复习本课重点字词。(齐读)‎ ‎2.指导学生理解有不明白的词语。‎ ‎3.指导学生书写难写的字:率 二、体验情感,学习方法 带领学生用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阅读方法,提炼出两句诗,并进一步感受乡下人家的独特魅力。‎ ‎1.那我们先从第一自然段开始指名读,其他同学边听边注意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并思考每一句主要写的是什么。‎ ‎(1)汇报交流 第一句:门前搭架 第二句:花落结瓜 第三句:装饰可爱 ‎(2)这第三句话句子比较长,到底是讲什么呢?大家一起再读一遍。出示句子。‎ 乡下人家总爱在屋前搭一瓜架,或种南瓜,或种丝瓜,让那些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当花儿落了的时候,藤上便结出了青的、红的瓜,它们一个个挂在房前,衬着那长长的藤,绿绿的叶。青、红的瓜,碧绿的藤和叶,构成了一道别有风趣的装饰,比那高楼门前蹲着一对石狮子或是竖着两根大旗杆,可爱多了。‎ 有没有不理解的地方?‎ 预设:为什么说装饰比石狮子可爱?‎ 预设:石狮子单调,这里的瓜架青红叶绿,颜色鲜明可爱。‎ 门前的瓜架这么特别,这么可爱,能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谁来试试?‎ 指名读。‎ 246‎ ‎2.学习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1)这一段有几句话,分别都写了什么?‎ ‎(3句,第一句种花(花);第二句种竹(竹);第三句看笋)‎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种花种竹 ‎(2)那你们喜欢这里的花呢,还是喜欢这里的竹呢?有喜欢花的有喜欢竹的,那就先看写花这一句,大家一起读一下。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①朴素中带着华丽?独特?‎ 预设:是一对反义词,开得美所以华丽,在农家显得朴素。‎ ‎②写竹子的有两句,第一句很简单,一读就懂。第二句写得很有意思,说说看这句话哪里让你感到有意思?‎ 几场春雨过后,到那里走走,你常常会看见许多鲜嫩的笋,成群地从土里探出头来。‎ 预设:竹笋像小孩子一样调皮可爱,慢慢从土里探出头来。‎ 指名读,齐读。‎ ‎(2)下面又该我们扮演小老乡夸夸自己啦!谁来夸?‎ 生:我们这有美丽的花,花能报时间。‎ 生:有可爱的竹笋,笋能炒菜吃(谁还会从其他方面来夸?)‎ ‎(3)此时如果让你用一个字概括,你会用什么?(好风光)‎ 板书:好风光 ‎(4)看,抓住要点品读感悟,这样我们又把第2段变成了一句诗,读一读。好玩吗?‎ 三、抒发情感,学习方法 ‎(学生在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分组探究,自主抒发对课文的感悟,概括出四句诗。)‎ 246‎ ‎1.看来同学们已经基本学会了这种抓住要点品读感悟的读书方法,同学们想不想自己试试? 下面3、4、5、6段每组读一段,看能不能也概括出一句诗来,把它写在该段的空白处。但要注意你们概括的诗句要能和上面的连起来,读起来要顺口。‎ ‎(1)学生自学,师巡视指导,‎ ‎(2)学生汇报:概括的诗句是什么?每一段主要写什么?‎ 随机板书:大鸡小鸡林觅食,小鸭戏水河中央。‎ 红霞晚餐看鸟归,秋夜虫鸣入梦乡。‎ ‎2.抓住要点品读感悟,我们又概括出了四句诗!‎ 下面我很想听听你们又是抓住哪些重点词句进行品读的呢?‎ 说得这么好,那你们的脑海中肯定也出现了一些有意思的情景吧,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 预设:小鸡抢食的情景、小鸭戏水的情景、他们吃饭时的悠闲、他们做的好梦……‎ ‎3.课文写得精彩,你们说得更精彩!同学们,这就是乡下人家充满情趣的房前屋后,这就是乡下人家独特迷人的一年四季。有默默不语的——,有热闹嬉戏的——,还有悠闲快活的——,真是一片盎然生机。我是越来越喜欢乡下人家了,你们是不是也喜欢上了这里呢?那就让我们带着对乡下人家的喜爱一起读最后一段。‎ ‎4.(1)这一段是对全文的总结,是对乡下人家最好的概括,我们再来概括出两句诗,作为这首诗的总结,好吗?谁来试试?‎ ‎(2)学生说,师引导,抓两个关键词,独特迷人的什么?风景?风景怎么样?‎ 随机板书:独特迷人风景好 ‎(3)乡下人家在这样的地方生活,心情如何?可以用什么词?(舒畅,爽)‎ 随机板书:乡下人家心欢畅 ‎(4)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是什么?‎ 预设: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赞美,对质朴、善良、勤劳的乡下人家的热爱之情。‎ 246‎ 四、课外延伸,布置作业 ‎1.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文,我们欣赏了乡下迷人、独特的风景,了解了乡下人家质朴、快乐的生活,不禁心生向往之情。‎ ‎2.课外延伸:(小练笔)‎ 你们想不想赞美自己身边的乡下人家?我们学习作者的一些写法:比如具体描写的方法,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对比的方法,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等,来写一写我们身边的乡下人家的风景或者是你喜欢的一处景物。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写得很美,很有特色的。‎ 板书: 2乡下人家 屋前瓜果美又香,种花种竹好风光。(瓜藤攀檐图 鲜花轮绽图 雨后春笋图)‎ 大鸡小鸡觅食忙,小鸭戏水河中央。(鸡鸭觅食图)‎ 红霞晚餐看鸟归,夜听虫鸣入梦乡。(院落晚餐图 月夜睡梦图)‎ 独特迷人好风景,乡下人家心欢畅。‎ 教学反思:‎ 246‎ ‎3 天窗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抓住“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3.体会作者对天窗的特殊感情,激发学生通过“窗户”看世界的情趣。‎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天窗给乡下小朋友们带来的无尽遐想和无穷快乐。‎ 教学难点 能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谈自身的感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本课“慰、藉、卜”3个字,会写“慰、藉、卜、锐”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慰藉、蝙蝠、霸气十足、猫头鹰、海滩、闪烁”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教学过程:‎ 246‎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每栋房子都离不开窗户,可是在近百年前的中国南方农村,习惯在屋顶上开个天窗,天窗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所学习的这篇课文《天窗》是著名作家茅盾写的,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板书课题并齐读课题)‎ ‎(板书:3 天窗)‎ ‎2.师:看到课题你们有什么想问的吗?(预设:学生可能会问“什么是天窗?”)‎ ‎3.天窗虽小,却给小朋友们带来了无穷的乐趣,让小朋友们的童年充溢想象,下面让我们和作家茅盾一起去体验天窗的魅力。‎ ‎4.简介作者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玄珠、方璧、止敬、蒲牢、微明、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天窗》是茅盾先生写的关于童年生活的一篇小文章。‎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茅盾先生笔下的天窗是什么样子的呢?‎ ‎1.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 ‎(1)给课文标出自然段。‎ ‎(2)勾画出不认识的字,根据注音拼读,读不通顺的地方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个自然段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出示让学生认读。‎ ‎4.出示本课生字组成的词语。‎ 慰藉 卜落 锐利 河滩 帐子 闪烁 蝙蝠 霸气 猫头鹰 认读形式灵活多样。师生参与评价,重点强调生字“帐 烁 锐”为翘舌音;‎ 246‎ 前鼻音“滩、蝙 ”,后鼻音“鹰”等。‎ 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学生练读。‎ ‎5.指导书写 ‎“蝙”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扁”,“户”的下面是一横,两竖。‎ ‎“鹰”笔画较多,注意写的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广”写宽大一些。‎ ‎6.理解词语 ‎(1)天窗:设在屋顶上用以通风和透光的窗子,常见于旧式建筑。‎ ‎(2)锐利:多用来形容器物尖利、有锋芒,也可形容人的目光敏锐,有洞察力。‎ ‎(3)霸气十足:很有气势,魄力。‎ ‎(4)扫荡:荡平,彻底清除之意。‎ 三、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快速浏览课文,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内容?说说天窗在哪儿?为什么开天窗?‎ ‎2.依据这样的条理给文章分为三段。‎ 第一段(1-3自然段):天窗的由来。‎ 第二段(4-7自然段):天窗带给我们的慰藉。‎ 第三部分(8自然段):感谢发明天窗的人们。‎ ‎3.完成填空:‎ ‎《天窗》首先交代了(天窗的由来或为什么有了天窗),接着写了当(夏天阵雨来了)时或(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这小小的天窗是孩子们在地洞似的屋里的(唯一的慰藉),想到应该(感谢发明天窗的大人们)‎ 为什么说天窗是神奇的呢?哪个段落最能概括体现了这种神奇?(最后一段)‎ 四、学习结尾,学会质疑 246‎ ‎1.出示文章最后一段,齐读。‎ ‎2.你们是不是觉得这段话很难理解?有什么问题?‎ 预设:“天窗”“有”“无”“虚”“实”为什么要加引号?‎ 预设:为什么说活泼会想的小朋友们会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 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这些问题。‎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领会“无”中看出“有”,“虚”中看出“实”的真谛,‎ ‎2.理解语句“小小的天窗是唯一的慰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复习引入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天窗是怎么来的。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人们为什么发明了天窗?‎ ‎2.导入:(1)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课文的最后,茅盾先生说,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生接读)‎ ‎(2)你怎么理解“无”“有”“虚”“实”?‎ ‎(3)简要说说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246‎ ‎(4)引入中心问题:小小的天窗是怎样让孩子们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的?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为什么是应该被感谢的?让我们走进课文4—7自然段。‎ ‎(二)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小小的天窗成了孩子们“唯一的慰藉”?找出相关句子体会体会,再有感情地读读。(板书“唯一的慰藉”)‎ 生默读课文,找出相关句子,圈画出来,并做批注。‎ 小组交流,代表展示:‎ A.夏天阵雨时 ‎1.指名读第4自然段,设身处地想一想:孩子们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用“△”标出最能表现孩子们心情的词语。(板书:夏天阵雨时)‎ 预设:夏天阵雨来了,孩子非常高兴。‎ 从哪些词语看出?‎ 预设:从“喜欢、仰着脸”看出。‎ ‎2.屋子,被关上了,天窗,却无法关上;身体,被锁住了,想象却无法锁上!透过这扇天窗,文中的孩子看到了什么?又想到了什么?请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在文中画出相关语句。‎ ‎3.第五自然段 我们合作,把孩子们看到的和想到的连起来读一读,注意老师的引读。‎ 透过天窗,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一起来填一填吧!‎ 透过那小小的天窗,你会看到(雨脚在那里卜落卜落地跳),你会看到(带子似的闪电一瞥)。你会不由自主地想象到(这风,这雷,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你想象(它们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扫荡”给了你怎样的感觉?(外面的风雨多么猛烈!)‎ 为什么通过天窗感受到的风雨雷电的威力比你在露天真实感到的要大十倍百倍?‎ 246‎ 预设:因为屋里很安静,与外面的风雨交加比起来来,感到外面的可怕的威力,相比较而言,屋里就安稳的多了。‎ ‎4.语言训练 这风雨雷电怎样猛厉地扫荡了这世界,作者没有具体描写,想象一下,这会是怎样的一个画面?‎ ‎5.夏天阵雨来了时,这一方小小的天窗抚慰了孩子们沮丧孤寂的心灵。因而,作者说—‎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板书:“无”“有”“虚”“实”)‎ B.晚上,被逼上床“休息”时(板书:被逼上床休息)‎ ‎1.出示学习向导:‎ ‎(1)读课文第6自然段,想一想:当孩子们被大人们逼上床“休息”的时候,心情又是怎样的?你是从哪些词语中体会出来的?‎ ‎(2)默读第7自然段,用横线勾画出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事物,用波浪线勾画出孩子们由看到的事物想象到的景象。‎ ‎2.学生读书,思考,勾画。‎ ‎3.品读交流 ‎(1)天黑了,孩子们还留恋着月光下的草地游戏或河滩上的追逐戏闹,却被大人们逼着上床“休息”,这时候,心情是怎样的?(抓“忘不了”“偷偷”体会孩子们的无奈和不甘)‎ ‎(2)然而,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绪却扯得很远很远。请根据你对第7自然段的理解,完成下面的语言训练:‎ 孩子们透过天窗,看到的是(一颗星),想象到的是(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看到的是(),想象到的是()。‎ 这里用的是“排比”的修辞手法。‎ 246‎ 了解排比:排比是一种修辞手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手法。‎ ‎(3)小结:孩子们的想象是丰富的,他们将零星的、分散的星、云,稍纵即逝的一条黑影,通过奇妙的想象组成一体,构成一个美丽、神奇的夜的世界。天窗小小的空白,勾起孩子多少神奇的想象!(板书:小小的空白,神奇的想象)‎ ‎4.师生合作朗读6、7自然段。‎ ‎5.语言训练:‎ 如果是你,也一定和作者一样有着丰富的想象!让我们走进那一间黑得像地洞似的屋子,仰望天窗那一方小小的阵雨的天空;当我们扫兴地躺在床上,面对那一方小小的夜空……我们的思绪又会是怎样的呢?‎ 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描绘出一幅幅奇妙的画面吧!‎ ‎(1)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朵云,想象到无数奇幻的云彩,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 ‎(2)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3)我会从那小玻璃上面的一颗星,想象到无数闪闪烁烁可爱的星,它们也许是(),也许是(),也许是()。‎ ‎6.晚上,躺在床上,孩子们的思想却没有“休息”。这一方小小的天窗让孩子们想象出了一个美丽而又广阔的世界。因而,作者说——‎ 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得感谢的。因为活泼会想的孩子们知道怎样从“无”中看出“有”,从“虚”中看出“实”,比任何他看到的都更真切,更阔达,更复杂,更确实!‎ ‎(三)总结升华,探知真谛 ‎1.展示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2.比较句子:‎ A.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得感谢的。‎ B.发明这“天窗”的大人们,是应该被感谢的。‎ 246‎ ‎(1)这两个句子有什么不同?(后一句话较为具体。)‎ ‎(2)“天窗”加不加引号,表达的意思同不同?(天窗加上引号,有特殊意义)‎ ‎(3)文中加了引号的“天窗”有什么深刻的含义?‎ ‎(天窗已经被赋予了特殊的意义,天窗是孩子们想象的窗口,也是孩子们心灵的窗口,只有揣着一颗向往美好的心,才能打开想象的窗,才能走向更多更广袤的美好世界。)‎ 板书内容 ‎3 天窗 小小的空白夏天阵雨 “无”“有” 唯一的慰藉 神奇的世界 被逼上床 “虚”“实”‎ 教学反思:‎ 246‎ ‎ 4 三月桃花水 教学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绮、和、谈”3个生字,理解“绮丽 回旋 应和 纤细 沉醉”等词语。‎ ‎2.在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爱恋与赞美。‎ ‎2.学会抓住关键词句,理解课文思想感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春水,滋润了大地,催生了万物。春天,是一个美丽的季节,到处都充满了生机,到处是欣欣向荣的景象。‎ 今天,我们要学的这篇课文就是描写这美妙春景的,下面让我们一起感受这美丽的《三月桃花水》吧!(齐读课题。) (板书课题:三月桃花水)‎ ‎1.刘湛秋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246‎ 刘湛秋,1935年出生,安徽芜湖人。1957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铃铛 绮丽 回旋 应和 纤细 沉醉 草如茵 柳如眉 ‎2.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绮丽:鲜艳美丽。 回旋:盘旋,转动。‎ 应和:呼应,附和。 纤细:细微,细小。‎ ‎(二)读懂文意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在课文中画出读不准的字词。‎ ‎2.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3.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 ‎4.教师提问:这篇课文描写的三月桃花水,给你们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三月桃花水是美丽、迷人、令人陶醉的)‎ 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来读课文?(用欢喜的心情、轻快的朗读方式)‎ 教师范读。学生边听,边画出课文中自己不理解的词句。‎ ‎5.学生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246‎ ‎1.学生自由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流畅而有感情。‎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是什么声音,像一串小铃铛,轻轻地走过村边?是什么光芒,像一匹明洁的丝绸,映照着蓝天?‎ 思考:这一段文字里有几句话?是什么句式?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在课文中找出和这两句话对应的段落。(两句话,是疑问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对应3、4自然段和5、6自然段)‎ ‎3.教师引导: “是什么声音”――三月桃花水的水声(把“流水声”比喻成“小铃铛”的声音,清脆悦耳。)“是什么光芒”――三月桃花水的水面(把“明镜”般的水面比喻成“丝绸”,明亮耀眼。)‎ ‎(二)学习第2-6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当你读这一段时,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象?‎ 啊!河流醒来了!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在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 ‎2.结合学生的回答,教师相机点拨:‎ ‎“呵,河流醒来了!”――一个语气词“呵”,表现了作者乍见春水的兴奋之情;一个“醒”把被束缚一个冬天的河水重获新生的喜悦写活了。(拟人方法)‎ 流动的水在舞动朝霞,水中的浪花、旋涡,在作者笔下成了“朝霞”“酒窝”(比喻)。‎ ‎3.分男、女生读描写“水声” “水面”的段落。‎ ‎4.小组自学:‎ 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它弹奏出哪些不同的音乐?这些不同的音乐与乡村生活有什么关系?三月桃花水是春天的明镜。为什么是明镜?它照出了什么美景?(板书:什么声音 竖琴 什么光芒 明镜)‎ ‎5.教师提问:课文的第3―6自然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找出来,读一读,思考: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预设:把“桃花水”比喻成“竖琴”“明镜”。‎ 246‎ 预设:第4自然段运用了排比、拟人修辞手法,把“柳枝”比喻成“长发”,把衣着艳丽的“姑娘”比喻成“花瓣”。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课文第7自然段:‎ 啊,地上草如茵,两岸柳如眉,三月桃花水,叫人多沉醉。‎ 预设:课文最后一段直接抒情, “啊,沉醉”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预设:“草如茵”“柳如眉”,两个比喻句,表现了三月桃花水的美好,令人心醉。‎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散文诗写的是春水,作者表达了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板书:喜爱和赞美)‎ 五、拓展。‎ ‎1.反复朗读课文中优美句段,模仿句段,写一写某一个季节的自然景观,或写一写春天游园的见闻。‎ ‎2.有感情朗读课文第6自然段,发挥想象:如果你是三月桃花水,你会对燕子、垂柳、姑娘等照在水面的朋友说什么?‎ 板书:‎ 三月桃花水 ‎     什么声音?      竖琴 沉醉 喜爱和赞美 教学反思:‎ 246‎ 什么光芒?      明镜 教学反思:‎ 语文园地一 教学目标 ‎1.学会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想法或情感。‎ ‎2.学习和积累词语,了解城市和乡下的不同。‎ ‎3.看图写一段话,根据例句仿写。‎ ‎4.积累和理解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积累词语,了解乡村和城市的区别,仿照例段写片段)‎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从关键词句中体会作者的想法或情感。‎ ‎2.学习和积累词语,了解城市和乡下的不同。‎ 教学过程:‎ 246‎ 一、交流平台 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有些语句特别能表达作者的情感或想法,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一想这些语句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或想法?(板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情感)‎ ‎1.小刚:我发现有些语句能够表达课文的思想感情。‎ 小兰:我从《乡下人家》的最后一句“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感受到了乡下人家的美。‎ 小明:学习《天窗》时,我从“小小的天窗又是你唯一的慰藉”这句话中,体会到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示作者情感或想法的部分用“”画出来。‎ ‎3.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4.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乡下人家》表达了作者的想法是“乡下人家,不论什么时候,不论什么季节,都有一道独特、迷人的风景”。‎ ‎(2)《天窗》表达了天窗给孩子们带来的快乐。‎ ‎4.小练习:‎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其余的文章中找最能表达作者感情或想法的句子,看看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或想法。‎ 示例:‎ 从《宿新市徐公店》中“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表达了诗人喜爱儿童及乡间美景的思想感情。‎ 从《三月桃花水》体会到作者对三月桃花水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词句段运用 246‎ ‎(一)读一读,并选两三个词语,说说你体会到的乡下和城市生活的不同。(板书:城市生活 农村生活)‎ ‎1.‎ cuǐ càn 繁华璀 璨 高楼林立 车水马龙 灯火辉煌 wò niǎo 肥沃 静谧 炊烟 袅 袅 依山傍水 鸡犬相闻 ‎2.读一读,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词语 注意读准平舌音“璀、璨”,鼻音“袅”。‎ ‎3.说一说,这些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第一行词语都是描写城市生活的词语,第二行词语都是描写乡村生活的词语。‎ ‎4.选一选,说一说。‎ ‎(1)描写城市生活:‎ 这是个繁华都市。到处高楼林立,到处车水马龙。商场里陈列着各色价值不匪的世界名牌服装,酒店里的奢侈盛宴一桌连着一桌,一局跟着一局,大街小巷里无处不是霓虹闪烁、欢歌劲舞,空气中到处充斥着前卫时尚的气息……‎ ‎(2)描写乡村生活:‎ 柔和的夕阳,绚丽的云彩,横卧在不远处的天边群山上,坐落着依山傍水的一簇簇村落,一家家房顶上升起的炊烟袅袅。‎ ‎(3)说一说,你体会到的城市生活和乡村生活的不同。‎ 学生交流,展示如下:‎ 246‎ 城市生活很繁华、热闹、时尚、快捷、方便;‎ 乡村生活很自然、恬适、静谧、美好。‎ ‎4.你还知道哪些描写城市或乡村的词语?‎ 城市生活:霓虹闪烁 灯红酒绿 门庭若市 万人空巷 水泄不通 人声鼎沸 人欢马叫 乡村生活:万紫千红花香鸟语 春色满园雨后春笋鸟语花香山青水秀繁花似锦湖光山色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看图写一段话,根据例句仿写。‎ ‎2.积累和理解毛主席的《卜算子·咏梅》‎ 教学过程:‎ 一、词句段运用 ‎(二)读一读,选一幅图画照样子写一写。‎ ‎²天空的红霞,向晚的微风,头上飞过的归巢的鸟儿,都是他们的好友。它们和乡下人家一起,绘成了一幅自然、和谐的田园风景画。‎ ‎²飞翔的海鸥,金色的沙滩,泛着泡沫的浪花,构成了迷人的海岸线。‎ ‎1.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片段分别描绘出了什么地方的风景画?‎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选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总结:第一个片段写了一幅傍晚时田园风景画。‎ 第二个片段写了一幅海边风景图。‎ 246‎ ‎(板书:田园风景画 海边风景图)‎ ‎2.选择其中一幅图,照样子写写。‎ 示例:夕阳染红了西边的天空。一片片晚霞,倒映在清澈如镜的小河里,像盛开的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不知谁往河里丢进一粒小石子,激起的浪追逐着夕阳的余辉。河两岸的柳条像一丝丝的绿绸,在春风的吹动下轻轻摇曳,好像怕惊动了静静的河水似的。柳树下洗衣姑娘的影子倒映在水里……‎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卜算子.咏梅》,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卜算子.咏梅)‎ 246‎ ‎(1)“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这句意思: 风风雨雨把春天送走了, 漫天飞雪又把春天迎来。‎ ‎(2)“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意思是说悬崖已结百丈尖冰,但梅花依然傲雪俏丽竞放。‎ ‎(3)“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梅花她虽然美丽但不与桃李争艳比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 ‎(4)“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写等到满山遍野开满鲜花之时,她却在花丛中笑。‎ ‎3.简介毛泽东 毛泽东(1893—1976),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袖,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创立者。字润之,湖南湘潭人韶山冲(今属韶山市)人。‎ ‎4.把这些诗句再来读一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5.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通过本学习园地的学习,我们学会了抓住关键句子体会作者的想法和情感。积累了一些描写城市和乡下的词语,并学会运用,积累了毛泽东的诗词《卜算子.咏梅》,学会积累和利用词语、诗句。课下请同学们多积累一些本单元有关的词语,诗句。‎ 板书设计 一、抓住关键词句理解作者情感 三、城市生活 农村生活 四、田园风景画 海边风景图 五、《卜算子.咏梅》‎ 教学反思:‎ 246‎ ‎5 琥珀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琥、珀”等12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渗出、半晌、推测、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3.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推测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通过本课学习,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爱好。‎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琥、珀”等11个生字,会写“怒、吼、脂”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怒吼、松脂、拂拭、渗出、半晌、推测、蜘蛛、热辣辣”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 246‎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我们先来欣赏几件美丽珍贵的琥珀艺术品。出示琥珀艺术品图片。‎ ‎2.揭题,板书课题。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学生可能提出:琥珀是怎样形成的?谁发现的?)‎ ‎3.认识琥珀。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琥珀的资料。出示琥珀有关资料 琥珀,是一种透明的生物化石,树脂滴落,掩埋在地下千万年,在压力和热力的作用下石化形成,有的内部包有蜜蜂等小昆虫,奇丽异常。琥珀大多数由松科植物的树脂石化形成,故又被称为“松脂化石”。‎ 琥珀的形状多种多样,表面及内部常保留着当初树脂流动时产生的纹路,内部经常可见气泡及古老昆虫、动物或植物碎屑。‎ ‎2016年3月6日,中国科学家发现了至今为止世界上最为古老的琥珀矿石,其年龄在9900万年左右。‎ ‎4.介绍作者 柏吉尔 ( 1804~1882),德国科学家、科普作家。作品集《乌拉波拉故事集》 等。本文就选自这本书。从大体上看,本文属于科普小品。但由于以讲故事的形式出现,使本来较为枯燥深奥的科学知识变得如此生动有趣,吸引小读者,所以也有人说《乌拉波拉故事集》是童话。《琥珀》是根据《乌拉波拉故事集》改写的。‎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一)提出自学要求 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提出要求:‎ ‎1.读准字音,读不准的借助工具书或询问老师和同学。‎ ‎2.边读边画出带生字的词,结合语言环境加以理解。‎ ‎3.把课文读得准确、流利。‎ ‎(二)汇报检查预习情况 246‎ ‎1.读准字音 出示本课生字 琥 珀 嗡 脂 拭 渗 俯 扎 番 埋 澎 湃 怒 吼 餐 划 晌 辣 挣 刷 测 详 指名读,师生及时更正:‎ 注意读准平舌音“餐 测”,翘舌音“脂 拭 渗 晌 挣 刷”等。‎ ‎2.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拭 餐 渗”的书写 师范写,并讲解:‎ ‎“拭”左窄右宽,左边的“扌”注意第三笔是提,右边的最后一笔斜勾写的长一些,落笔和提手旁在同一水平线上,不要多写最后一笔撇。‎ ‎“餐”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有三个部分组成,下面是“食”,撇捺要写得舒展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渗”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参”的写法,下面的“彡”‎ 的写法,三撇要写在一条竖线上,第二笔、三笔起笔位置要记住:都在前一撇的三分之一处起笔。‎ ‎3.理解词语 松脂:针叶树的树干上流出的胶状液体,是制造松香和松节油的原料。‎ 拂拭:指掸掉或擦掉。‎ 粘稠:形容液体的粘性很强。‎ 飒飒:风的声音。‎ 琥珀:古代松柏树脂的一种化石,浅黄色、褐色或红褐色的透明固体。可用它制造漆、装饰品等。‎ 断绝:指原来有联系的失去联系,原来连贯的不再连贯。‎ 246‎ 推测:根据已知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澎湃:形容涛声互相撞击。‎ 前俯后仰:形容身体前后晃动。俯,头向下;仰,脸朝上。‎ 约摸:估计,大概的意思。‎ 怒吼:原指猛兽发威吼叫。课文中比喻水的风浪声很大。‎ 热辣辣:形容热得像火烫着一样。‎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 ‎2.检查自读课文情况。‎ 指名读课文,正音。师生评述是否正确、流利。‎ ‎3.给课文分段:‎ 再次读文看看课文如何分段?‎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1自然段):琥珀的形成时间。‎ 第二部分(2-9自然段):松脂球的形成。‎ 第三部分(10-12自然段):琥珀的形成。‎ 第四部分(13-18自然段):琥珀被发现的过程及琥珀的价值。‎ ‎4.默读课文,看看课文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提示: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四、图文结合,了解琥珀特点。‎ 246‎ ‎1.图文对照,了解这块琥珀的特点。‎ ‎(1)出示琥珀图,学生仔细观察并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这块琥珀。‎ 预设1:里面有一只小苍蝇和一只蜘蛛。‎ 预设2:这块琥珀是金黄色的。‎ 预设3:这块琥珀是透明的。‎ ‎(2)浏览课文找一找文中描写图画内容的语句。‎ ‎(3)请大家自由读最后一自然段,这个自然段除了写琥珀的样子,还写了什么?(琥珀的形成过程是根据这块琥珀的样子推测出来的;这块琥珀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2.感情齐读。‎ ‎3.课文中所写的内容哪些是实实在在的事物?哪些是作者想象的部分?‎ ‎(明确:课文写这块琥珀的样子,“在那块透明的琥珀里,两个小东西仍旧好好地躺着。我们可以看见它们身上的每一根毫毛……它们的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这些内容是呈现在科学家眼前实实在在的事物,课文中的其他内容都是作者推测、想象的部分。)‎ 五、课堂总结,巩固提高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欣赏了琥珀的美丽和神奇,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都想知道琥珀是怎样形成的?下节课我们就来研究。‎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1.抓住重点词句品读、感悟,展开合理想象,理解领会琥珀的形成过程。‎ ‎2.体会科学家是怎样进行合理想象的,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246‎ 琥珀 松脂 拂拭 渗出 前俯后仰 一番 澎湃 怒吼 美餐 晌午 热辣辣 挣扎 冲刷 推测 详细 指名读,赛读。‎ ‎1.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故事?‎ 预设:课文主要讲了根据一块裹有苍蝇和蜘蛛的琥珀想象这块琥珀形成和发现的过程,并且判断它在科学上的价值。‎ ‎3.谈话导入新课:根据这块罕见的珍贵的琥珀,作者推测想象出一个十分生动的故事,告诉我们琥珀的形成过程。那么,作者是怎样推测、怎样想象的呢?让我们和作者一起思考,一起推测,一起想象。‎ 二、品读课文:还原推测过程,品味文章语言。‎ ‎(一)默读课文,大胆质疑。‎ 默读课文,做批注,提出不懂的问题。‎ 预设:‎ ‎1.松脂球是怎样形成的?琥珀是怎样形成的?‎ ‎2.它们是怎样成为化石的?‎ ‎3.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A.松脂球的形成(2-9自然段)‎ ‎1.想想苍蝇和蜘蛛怎么会同时被包在一个松脂球里?‎ 引导学生发现:天气热,太阳猛;松树渗出松脂;蜘蛛正要抓到苍蝇;松脂刚好滴到蜘蛛和苍蝇上。(板书:苍蝇蜘蛛巧遇)‎ ‎2.作者把这个故事写得非常生动有趣,让人感觉很真实,很形象。再读课文,想象画面。‎ ‎(1)找到描写太阳和松脂的句子,读句子,想象画面,感受天热,松脂多而美。‎ 246‎ 一个夏日,太阳暖暖地照着。‎ 那里长着许多高大的松树,太阳照得火热,可以闻到一股松脂的香味。‎ 晌午的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板书: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厚厚的)‎ ‎(2)作者又是怎样记叙松脂包裹蜘蛛和苍蝇的过程的呢?‎ ‎①找到句子,读一读,并在脑子里形成画面。‎ ‎②说说你看到的画面。(在学生介绍过程中,老师通过追问,引导学生讲清细节,把故事讲生动;同时,抓住“刚、正好、一齐”引导学生感受事情的“巧合”)‎ ‎③课文中还有一个句子,也能说明这真的是一种巧合,一种偶然,能找出来吗?有感情地读一读。‎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子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3)就这样,松脂不停地滴落在两只小虫子上,结果――‎ ‎(出示句子: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能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黏稠的黄色泪珠里。它们前俯后仰地挣扎了一番,终于不动了。)‎ ‎(抓住“不能……也不再……,都,终于”指导有感情地朗读。)‎ ‎3.师生共同归纳松脂球形成的条件 第一,炎热的夏天正晌午。因为只有在这一时间松柏才渗出大滴松脂形成松脂球。‎ 第二,要有松树、柏树。依据是琥珀是松树树脂形成的 第三,苍蝇和蜘蛛正巧在一起,而且挨得非常近,一大滴松脂正巧滴下来把它们包在里面。‎ ‎4.赏析课文,感情朗读。‎ ‎①“一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太阳光下快乐地飞舞。它嗡嗡地穿过草地,飞进树林。”(写出了小苍蝇的快乐劲儿)‎ 246‎ ‎②“忽然,有个蜘蛛慢慢爬过来,想把那只苍蝇当作一顿美餐。它小心地划动长长的腿,沿着树干向下爬,离小苍蝇越来越近了。”(小心翼翼)‎ ‎③“蜘蛛刚扑过去,突然发生了一件可怕的事情。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事情发生得巧极了)‎ ‎④“小苍蝇不能掸翅膀了,蜘蛛也不再想什么美餐了。两只小虫都淹没在老松树的黄色的泪珠里。”(语句幽默,让人感觉两只小动物很可怜;同时也写出了老松树的不忍心但又无可奈何。)(板书:被淹没)‎ B.探究琥珀的形成(10-12自然段)‎ 师过渡:看来,大家对松脂球的形成过程了解清楚了,但松脂球并不等于琥珀,琥珀应该是古代松树脂的化石,松脂球又是怎样变成化石的呢?‎ ‎1.从文中找出相应的语句,画出来,读一读。‎ 预设一:‎ ‎“成千上万只绿翅膀的苍蝇和八只脚的蜘蛛来了又去了。谁也不会想到很久很久以前,有两只小虫被埋在一个松脂球里,挂在一棵老松树上。”‎ ‎(时间那么长,苍蝇蜘蛛那么多,可唯有那两只被包住了,这主要是为了强调事情发生得太巧了,这颗琥珀太少见了。)‎ 预设二:“陆地渐渐沉下去,海水渐渐漫上来,”“水把森林淹没了,树腐烂了,”“剩下的松脂球淹没在泥沙下面。”琥珀的形成是一种地壳运动、沧海桑田巨变的结果。‎ 师提问:如果说松脂滴落到两只小虫上纯属巧合的话,那么,包裹着蜘蛛和苍蝇的松脂球变成化石又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呢?(出示:1.时间漫长。2.陆沉水漫。3.松树腐烂。4.泥沙掩埋。)‎ ‎2.作者是怎样写出漫长的?(引导学生抓住“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时间一转眼就过去了。又是几千年过去了”进行体会。通过时间“长”“短”的相对性,体会化石形成时间的漫长。)(板书:松脂球化石 时间长)‎ ‎3.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进一步感受漫长。‎ ‎4.最后,松脂球化石--琥珀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C.琥珀价值(13-18自然段)‎ 246‎ ‎1.琥珀的发现有什么价值?(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并且可以知道,在远古时代,世界上就已经有苍蝇和蜘蛛了。)‎ ‎(1)“推测”是什么意思?‎ 预设:“推测”意思是“根据已经知道的事情来想象不知道的事情”。‎ ‎(2)为什么说“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预设1:因为透过琥珀我们看到的是两个小东西——一只蜘蛛和一只苍蝇,可以想象它们两个如何相遇,如何被松脂包在一起的。‎ 预设2:从它们“腿的四周显出好几圈黑色的圆环”,可以猜测出它们如何拼命挣扎的情形。‎ ‎2.再读课文,从文中找出科学家还有哪些大胆的推测?‎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 ‎(1)晌午的太阳光热辣辣地照射着整个树林。许多老松树渗出厚厚的松脂,松脂在太阳光里闪闪地发出金黄的光。‎ 这个猜测的依据是什么?‎ 预设:因为只有太阳很毒辣,才能把老松树上的厚厚的松脂晒化,才能滴下一大滴松脂。‎ ‎(2)一大滴松脂从树上滴下来,刚好落在树干上,把苍蝇和蜘蛛一齐包在里头。‎ 这个推测的依据又是什么?‎ 预设:因为能把一只苍蝇和一只蜘蛛同时包住的一定是一大滴松脂,小的松脂是包不住两只小动物的。‎ ‎3.除了课文中写到的,你还能想到会这块琥珀还有哪些价值。用“从那块琥珀的发现,我们可以推测……”说话。‎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总结延伸:寻找前后联系,质疑形成过程。‎ 246‎ ‎(1)再读全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课文很多句子都是有相互的内在联系的,你能一一找出来吗?(如对海的描写;对小虫的描写;漫长时间与第一自然段的照应……)‎ ‎(2)作者对这块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测,你有什么疑问吗?‎ ‎(如,为什么我们通过琥珀,推测到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 那么对这块琥珀的形成过程,你又有什么新的推测呢?‎ ‎(如,苍蝇和蜘蛛也许在几千万年前是一对好朋友,相会的时候被包裹在松脂里了。)‎ ‎2.作业 把你对琥珀形成过程的推想写一篇想象作文,想象要合理。‎ 板书内容 ‎5 琥珀 ‎              太阳光:暖暖的、火热、热辣辣        松脂球形成 松脂:厚厚的、继续滴            苍蝇、蜘蛛:巧遇          时间长         松脂球变成化石 被淹没 教学反思:‎ 246‎ ‎6.飞向蓝天的恐龙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笨拙、迟钝、毫不相干、隧道”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3.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弄懂课文内容,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 教学难点 领悟想象在文中的作用,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性。‎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钝、仅”等13个生字,会写“笨、钝”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笨拙、迟钝、毫不相干、隧道”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246‎ 一、出示,引入课题 出示书上恐龙图,引入课题。‎ ‎1.以前,同学们观看过恐龙展览,刚才屏幕上又再现了活灵活现的恐龙。下面,我们来学习关于恐龙的课文。‎ ‎2.读课题质疑 ‎(1)齐读课题 ,并板书课题。(板书:飞向蓝天的恐龙)‎ ‎(2)质疑 读了课题,你产生了疑问吗?请举手。如有的学生没产生,就让他们再读读课题想想。‎ 产生了什么疑问?分别说说。相同的意思,可能有不同的说法:我们知道的恐龙没翅膀,怎么能飞向蓝天呢?恐龙怎么能飞到天上去呢?奇怪!恐龙还会飞呀!‎ ‎3.初步释疑 ‎①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哪些地方回答了你的疑问?请举手,请再读读想想。不知道的请读课文找答案。(给一定的时间读书)‎ ‎②范读、生边听边想。‎ ‎③分别抽说(说得不对的,全班读书、争议、再说)‎ 辽西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 师讲解。第三自然段回答了恐龙演化成鸟类的过程。‎ ‎4.作者简介 徐星,男,祖籍江苏, 出生于新疆伊犁新源,古生物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动物学家。兼任民盟中央委员,民盟中国科学院副主委,英国《皇家学会学报-生物辑》和《中国地质学报英文版》编委。‎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出示生字新词。‎ 246‎ 迟钝 不仅 描绘 隧道 繁衍 十吨 公斤 脑颅 膨大 敏捷 树栖 开辟 崭新 笨重 谈起 鸽子 毫不相关 描绘 末期 形态各异 前肢 鸟翼 ‎2.自学要求:学生字的音形,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新词意思。互帮:不懂的词意,查字词典和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对差生加以引导。‎ ‎3.分别抽读生字,说形和词意。‎ 注意读准平舌音“隧 ”,翘舌音“崭 肢”等。‎ ‎4.读生字新词(抽读、齐读、去掉音节读)‎ ‎5.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隧 翼”的书写。‎ ‎“隧”左窄右宽,注意左边的“阝”两笔写成:横撇斜勾、竖;右边的部分“遂”是个半包围结构,先写上边的部分,再写“辶”,“辶”是三笔写成:点,横折折撇,捺。“翼”注意是有三部分组成:羽、田、共。其中“羽”不带勾。这个字写扁一些。‎ 三、读课文,理解不懂的词语 ‎1.自读课文,读出不懂的词。‎ ‎2.自查字、词典,不懂的同学商量,教师巡视参与引导。‎ 凌空翱翔:在高高的空中回旋地飞。迟钝:(感官、思想、行动等)反应慢,不灵活。本文指白门溪龙(见图或形)‎ 敏捷:动作等迅速灵敏。本文指一些猎食性的恐龙,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行动迅速灵敏。‎ 色彩斑斓:颜色灿烂多彩。‎ 亲缘关系:血缘关系。如:你和爸爸、妈妈或亲妹妹,有血缘关系。‎ 后裔:已经死去的人的子孙。本文指鸟类可能是小型恐龙的子孙。‎ 欣喜若狂:非常的欢喜快乐。本文指全世界研究者们发现了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能证明恐龙演化成鸟类,而非常欢喜快乐。‎ 演化:演变。本文指恐龙演变鸟类。‎ 246‎ 繁衍:逐渐增多 毋庸置疑:无需怀疑。四、再读课文,理清结构 过渡:下面让我们读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 自由读文,给课文划分段落层次。‎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写大量的化石显示,鸟儿是由恐龙演化而来的。‎ 第二部分(3、4自然段):科学家们假想恐龙是如何演化成鸟儿的。‎ 第三部分(第5自然段):科学家们希望能从化石中重现这一历史过程。‎ 五、精读重点,领悟写法 ‎1.字词、句子都能读准确了,现在可以来解决大家刚才提出的问题。(出示:“恐龙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读课文,哪个自然段能回答这个问题?(第四自然段)‎ ‎2.阅读了解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方法:‎ ‎(1)先自己读。‎ ‎(2)再讨论。‎ ‎(3)汇报:‎ ‎① 第一种大约出现在……和狗一般大小……‎ ‎② 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家族……‎ ‎③ 其中,一些……长得……像鸟类……‎ ‎④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六、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语,读懂了课文,把握了课文的脉络层次,究竟恐龙的一支是如何变成鸟类的呢?下节课我们接着学。‎ 246‎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准确生动的语言特点,背诵自己感兴趣的语段。2.有条理地复述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激起学生热爱科学、探索求知的浓厚兴趣。‎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这篇课文,知道了说明性文章表达准确的这一特点,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首先,我们复习一下上节课学习过的词语,出示词语:‎ 迟钝 不仅 描绘 隧道 繁衍 十吨 公斤 脑颅 膨大 敏捷 树栖 开辟 崭新 笨重 谈起 鸽子 毫不相关 描绘 末期 形态各异 前肢 鸟翼 师:这些词语都是第一自然段中,你们能用上这些词语概括出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吗?‎ 预设:(事实证明笨重的恐龙的一支经过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师:我们接下来学习课文,跟着科学家走进恐龙的演变世界。‎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一)默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想想:‎ ‎(1)科学家提出了怎样的假说?依据是什么?(2)科学家有怎样的发现?‎ ‎(3)“欣喜若狂”是什么意思?这些发现为什么让全世界的研究者们“欣喜若狂”?结合课文内容说说:“辽宁的发现向世人展示了恐龙长羽毛的证据,给这幅古生物学家们描绘的画卷涂上了‘点睛’之笔。”‎ ‎(1)‘点睛’之笔是什么意思?‎ 246‎ ‎(2)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点睛之笔”指最重要、最关键的内容。作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古生物科学家们漫长的研究历程与取得的成果比作“画卷”。而要证明恐龙向鸟类演化,“羽毛”是非常关键的部分。带有羽毛印痕的恐龙化石的发现,为研究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加速了这项研究的进程。因此,说它是“点睛之笔”。)  (3)这一重要的发现多么令人欣喜啊!这也是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我们带着这种欢欣鼓舞的心情来读一读这一句话。指导感情朗读,体会科学家钻研时的心情。(读出欣喜若狂的心情)‎ ‎(二)第三、四自然段的学习 师:是啊,凶猛、笨重、迟钝的恐龙能变成轻灵、五彩斑斓、凌空翱翔的鸟,多么不可思议啊!今天我们就一起看看这一演化过程吧!看默读提示:默读课文的三、四自然段,想想恐龙是怎样一步步演化成鸟儿的?‎ 全班交流:(先小组汇报其他组补充)‎ ‎(1)第一种恐龙的特点 ‎:“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退支撑身体。数千万年后,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A、去掉“大约”行吗?‎ B、比较读 ‎(1)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2)地球上的第一种恐龙出现在两亿三千万年前,它和狗一般大小,像鸵鸟一样用两条后腿支撑身体。‎ C、指名读 ‎(板书: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2)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的特点:“有些恐龙像它的祖先一样两足奔跑,有些恐龙则四足行走;有些恐龙身长几十米,重达数十吨,有些恐龙身材小巧,体重不足几公斤;有些恐龙凶猛异常,是茹毛饮血的食肉动物,有些恐龙温顺可爱,以植物为食。”‎ A、想想看这个句子有什么特点?‎ B、(恐龙种类的图片)请同学们说说你对恐龙的认识。‎ C、注意加点的词语,照样子写一段话。‎ 246‎ 预设:蚂蚁经过进化,有些蚂蚁还保持着原有的黑色,有些蚂蚁则变成了黑红色,有些蚂蚁比他的祖先大了好几倍,有些蚂蚁则小巧玲珑,十分招人喜爱,有些蚂蚁变成了掠夺者,成为了人类的敌人,有些蚂蚁则变成了益虫,成为了人类的好朋友.‎ D.大家对这形态各异的恐龙都充满了喜爱之情那我们就来读一读吧!男女对比读、齐读。‎ 教师:这么庞大的家族都能飞上美丽的蓝天吗?(生:不是)请大家找出相应的语句来读一读 ‎(3)猎食性恐龙的特点:其中,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骨骼中空,身体轻盈;脑颅膨大,行动敏捷;前肢越来越长,能像鸟翼一样拍打;体表长出美丽的羽毛,不再披着鳞片或鳞甲。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A、齐读。出示恐龙不断进化的图片(教师适时解释:恐龙长的越来越接近现在的鸟类了。骨骼中空,身体才会轻盈,行动也就敏捷了,又长出了像鸟翼一样的前肢,体表还有羽毛。)‎ B、“其中”是在什么中?“一些”说明了什么?(可见作者用词的准确性,我们在习作时应注意恰当地用词学习如何锤炼语言。)‎ 板书: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C、比较读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 ‎(1)猎食性恐龙的身体变小,长得像鸟类。‎ ‎(2)一些猎食性恐龙的身体逐渐变小,越来越像鸟类。‎ ‎(1)它们中的一些种类可能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2)它们为了躲避敌害或寻找食物而转移到树上生存。‎ D、齐读。‎ 教师:这些都是恐龙飞向蓝天的前提,那么它们是怎么飞向蓝天的?‎ ‎(4) “这些树栖的恐龙在树木之间跳跃、降落,慢慢具备了滑翔的能力并最终能够主动飞行。”‎ 246‎ 师:科学家们都认为是这样吗?‎ 生:不是,还有的科学家认为……‎ 师:由于生活习性的改变,使恐龙飞向了天空。有的科学家认为是树栖生活使鸟具备了滑翔能力,并逐渐能够主动飞行;有的科学家认为是生活在地面上的恐龙在奔跑过程中学会了飞翔。但是,毋庸置疑是什么?师板书齐读。‎ 生:齐读句子。‎ 师:是的,恐龙的一支经过了漫长的演化,最终变成了凌空翱翔的鸟儿。‎ ‎4、直观感受 师:作者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清楚详细的介绍拉近了恐龙与我们的距离,现在就让我们再近距离地欣赏一下各种种类的恐龙吧!(出示其他类型的恐龙图片)‎ ‎5、学生复述 师: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是怎样的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再出示演化过程的图片)‎ 教师:不管怎么样,有一点毋庸置疑(生接读)“毋庸置疑”怎么样理解?(无须怀疑)带着这种语气再读这句话。‎ ‎(三)学习第五段 教师:无论如何这只是科学家们根据种种证据的推论,它们有更美好的心愿。齐读第五段。‎ 读了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师:这是科学家们的愿望,科学家们经过百年的努力研究,他们多么希望能重现这一历史进程啊,帮助我们了解了体态笨重的恐龙最终变为轻盈灵活的鸟儿的演化过程,这一切凝结着他们多少宝贵的心血啊!科学研究同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世界上有太多的奥秘等待大家去探索,就请同学们抓紧宝贵的学习时间,将来去充分实现自己的价值吧。‎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以恐龙化石,科学家能推出恐龙成鸟类的演变过程。对此,你有什么感想?你们想对科学家们说些什么?‎ 246‎ 预设:科学家们推测出恐龙演变成鸟类是有事实依据的,化石是最后的证据。‎ 预设:科学家的想象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上,虽然大胆却是严谨科学的。‎ ‎2.总结写法 阅读感悟写法上的特点:‎ 用词准确,生动的特点如:‎ 地上第一种恐龙大约出现在两亿年。‎ 它的后代繁衍成一个形态各异的庞大家族……‎ ‎3.作业:拓展学习 ‎(1)把恐龙飞向蓝天的演化过程复述给家长听。(2)对于不明白以及想了解的问题可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交流收集的资料,举办一次“恐龙世界”展览。‎ 板书:向蓝天的恐龙 第一代恐龙 → 庞大家族 →‎ ‎(两亿三千万年前)(数千万年后)‎ 猎食性恐龙(其中一支) →飞向蓝天 ‎(许许多多年后)(亿万年前)‎ 教学反思:‎ 246‎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兵、乓”等12个生字,会写“纳、拥”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 拥有 冰箱 除臭 隐形 健康 预防 病灶 疾病 细胞”等词语。‎ ‎2.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3.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4.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神奇”的具体体现。‎ 246‎ 教学 难点 ‎1.培养学生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2.有科学依据的大胆想象,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兵、乓”等12个生字,会写“纳、拥”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纳米 拥有 冰箱 除臭 隐形 健康 预防 病灶 疾病 细胞”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 ‎1.导语:大家还记得在科幻世界里那些随意消失变化的人吗?还记得在神话世界里,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吗?现在所有这一切都不是在疯狂的科幻世界里,不是在神奇的神话里,而是在离我们也许只有几年之遥的纳米时代!那么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大家想不想了解有关这方面的知识?‎ ‎2.展示图片:‎ 图1.纳米机器人(描述的是一个纳米机器人在清理血管中的有害堆积物。由于纳米机器人可以小到在人的血管中自由地游动,对于像脑血栓、动脉硬化等病灶,它们可以非常容易地予以清理,而不再用进行危险的开颅、开胸手术。)‎ 图2.纳米技术制作的中国地图(这是中国科学院化学所的科技人员,利用纳米加工技术在石墨表面,通过搬迁碳原子而绘制出的世界上最小的中国地图。这幅地图到底有多小呢?打个比方吧,如果把这幅图放大到一张一米见方的中国地图大小的尺寸,就相当于把该幅地图放大到中国辽阔的领土的面积。)  3.板书课题: 简述:这篇科学小品文向我们简单而准确地介绍了纳米、纳米技术等科学知识,展示了纳米技术美妙的前景。(板书: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4.出示目标。‎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246‎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检查并指正读音 乒乓球 拥有 杀菌 防臭 蔬菜 癌症 死亡率 疾病 病灶 纳米 冰箱 钢铁 隐形 健康 细胞预防 需要 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注意读准平舌音“灶”,翘舌音“杀 臭 疏 ”等。‎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臭 蔬 健 康”。‎ ‎“臭”上下结构,上面是个“自”下面是个“犬”,不要少写“自”里的一横和“犬”上的一点。‎ ‎“蔬”上窄下宽,下面是“疏”,不要多写横撇下的一撇,也不要少写了撇折右边的一点。‎ ‎“健”左窄右宽,注意中间是“廴”不是“辶”。‎ ‎“康”半包围结构,注意里面的部分,最后四笔分别是:点、提、撇、捺。‎ ‎(3)检查词语理解。‎ ‎(1)微米:微米是长度单位。1微米相当于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 ‎(2)直径:是指通过一平面图形或立体(如圆、圆锥截面、球、立方体)中心到边上两点间的距离。‎ 246‎ ‎(3)隐形战机:通常是指在电磁、可见光、红外、声学等方面难以探测或跟踪的战斗机,其中最主要的就是电磁隐形。‎ ‎(4)雷达:测定目标位置的无线电装置或系统。‎ ‎(5)无能为力:不能施展力量。 指使不上劲或没有能力去做好某件事情、解决某个问题。‎ ‎(6)病灶:疾病集中的部位或是综合病症、感染的主要部位。‎ ‎(7)纳米缓释技术:这是一个纳米技术的问题,就是把材料(一般是药物)用纳米材料包起来或直接做成纳米材料,在一定环境下使它缓慢地释放出来的技术。‎ ‎(8)纳米机器人:是机器人工程学的一种新兴科技,纳米机器人的研制属于分子纳米技术的范畴,它根据分子水平的生物学原理为设计原型,设计制造可对纳米空间进行操作的“功能分子器件”。‎ 纳米机器人的设想,是在纳米尺度上应用生物学原理,发现新现象,研制可编程的分子机器人,也称纳米机器人。合成生物学对细胞信号传导与基因调控网络重新设计,开发载体或生物计算机或细胞机器人,从而产生了另种方式的纳米机器人技术。‎ 三、再读感知,理清脉络。‎ ‎1.课文从哪几方面介绍了纳米?举出了哪些具体的例子?让学生边读边思考,边勾画。‎ ‎(改善我们的生活,医疗制药。)‎ ‎2.根据学生的回答,老师进行点拨。‎ ‎3.再读全文,归纳课文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从生活和医疗两个方面介绍了纳米科技在我们衣食住行方面的应用前景。‎ ‎4.介绍纳米技术的应用 衣:在纺织和化纤制品中添纳米微粒,可以除味杀菌。化纤布挺结实,但有烦人的静电现象,加入少量金属纳米微粒就可消除静电现象。‎ 食:纳米材料做的无菌餐具、无菌食品包装用品已经面世。利用纳米粉末,可以使废水彻底变清水,完全达到饮用标准,纳米食品色香味俱全,还有益健康。‎ 教学反思:‎ 246‎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抓住关键语句,有目的地筛选信息,了解纳米有关知识。‎ ‎2.自主、合作探究“新奇”的具体体现。‎ ‎3.领会纳米的神奇所在,培养爱科学、学科学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纳米技术的神奇这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纳米技术的奥秘。‎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理解什么是纳米。‎ ‎1.齐读第一、二自然段,读了这两段你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整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什么是纳米?什么是纳米技术?)‎ ‎2.师:究竟什么是纳米?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勾画出有关语句。‎ ‎3.指名回答,区别下面的两句话:(1)一纳米长度十分小。‎ ‎(2)一纳米等于十亿分之一米。‎ 生:第二句用具体的数字写出了纳米的长度。‎ 师:十亿分之一米等于百万分之一毫米,拿出尺子,看一看一毫米有多长,想一想它的百万分之一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长度。(板书:长度单位十亿分之一米)‎ 师: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预设:作者列出具体的数字说明了纳米的具体长度,让我们形象地感受到纳米这一神奇的长度单位。这种说明方法叫做列数字。‎ 246‎ ‎(3)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 这里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1纳米的大小?‎ 预设:这里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说明了1纳米的微小。‎ ‎(4)什么是纳米技术?‎ 预设:纳米技术研究的对象一般在1纳米到100纳米之间。‎ 预设:纳米技术就是研究并利用这些特点造福于人类的一门学问。‎ ‎4.齐读第一、二自然段,感受纳米的神奇。‎ ‎(二)了解纳米科技的广泛应用。‎ 现在我们都是纳米新科技的研究人员,我们一起去研究纳米技术在生活中的应用。我们分成两组:第一组纳米生活研究小组,第二组纳米医学研究小组。分小组讨论学习:‎ ‎①在生活上,课文第三自然段分别举了哪些例子说明应用纳米技术和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②在健康问题上,课文第四自然段举了哪些例子来说明纳米技术是怎样预防和治疗疾病的?‎ 先小组讨论,然后小组汇报研究结果。‎ 第一研究小组:‎ ‎①利用纳米材料,冰箱可以抗菌:纳米涂层具有杀菌和防臭的功能,使食物和蔬菜保鲜时间变长。‎ ‎②坐上“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③隐形战机利用纳米吸波材料把探测雷达波吸掉,使雷达根本看不见它。‎ ‎(板书:清理冰箱 “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吸收雷达波)‎ 第二研究小组:‎ ‎①纳米检测技术在重要器官里检测病变及时治疗。‎ 246‎ ‎②纳米机器人循着血管直达病灶,杀死癌细胞。‎ ‎③纳米缓释技术药丸药物效用时间长。‎ ‎(板书:监测身体病变 清除病灶  制造有效时间长、副作用小的药物)‎ 是啊,作者举了这么多的例子告诉我们,纳米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巨大的变化。其实啊,在生活的其他领域也有纳米技术的踪影。让我们一起来分享每个同学的劳动成果,一起来了解这神奇的纳米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资料。‎ ‎①用纳米材料制成的自行车,重量只有几公斤;将防水防油的纳米材料涂在大楼表面或窗玻璃上,大楼不会沾油污,玻璃也会永远透亮。用防污的纳米材料织成的免洗涤衣物。纳米技术用于制药,可以制成导弹型药物,循着导引的方面直达病灶部位,疗效大大提高。‎ ‎②是由碳纳米管制作的纳米齿轮模型。纳米齿轮上的原子清晰可见。最异想天开的用途莫过于将碳纳米管做成太空升降机的缆绳。由于碳纳米管的强度高、重量轻,如果把它做成缆绳,即使缆绳的长度是从太空下垂到地面的距离,它也完全可以经得住自身的重量。到那个时候,人类到外太空旅行将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 ‎(三)总结 齐声朗读最后一自然段:‎ ‎1.从文中找出一个词语形容纳米技术给人类生活带来的变化。‎ 预设:深刻 ‎2.用自己的语言来形容这种变化:巨大、翻天覆地历史性 三、拓展延伸,读写迁移 同学们,你最想应用纳米技术来解决生活中的哪些问题呢?说说你的想法,并仿照课文第四自然段的写法,按先总述然后举例说明的方法有条理地写下来。‎ 板书 内容 ‎7纳米技术就在我们身边      纳米(长度单位)(十亿分之一米)‎ 246‎ ‎(应用)清理冰箱 纳米技术  “碳纳米管天梯”到太空旅行 给人类   吸收雷达波 生活带来 监测身体病变深刻的变化  清除病灶      制造有效时间长、副作用小的药物 教学反思:‎ ‎8 千年梦圆在今朝 教学 目标 ‎1能够正确认读“揽、焰”等9个生字,理解词语。‎ ‎2.通过自读自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我国航天技术的伟大成就,体会到现代科学技术成就的取得要靠一代代科技工作者艰苦的工作和不懈的努力。‎ 教学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体会文章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 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246‎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神舟五号”有关资料,‎ ‎“神舟五号”发射与飞行过程的录像。‎ ‎2.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课文追寻奋斗者的足迹,让我们走进课文去探求去思考。(板书课题:8千年梦圆在今朝)‎ 请同学们读读课文前面的阅读提示,看看阅读提示给我们提出了哪些阅读建议。‎ 默读课文,为什么千年的飞天梦能在今朝实现?‎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九天揽月 鲲鹏展翅 炎黄子孙 先驱 里程碑 火焰 实践 党中央 实施 不懈 宛如 里程碑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4.指名分节朗读,教师相机订正错误的读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施”,前鼻音“揽 焰 践”,后鼻音“党”‎ ‎5.学生两人一组,齐读课文,互相检查是否读准字音。6.学生质疑。‎ ‎(对于学生提出的、较容易的字词问题,如果有其他学生能够解决的,就应该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表达方式、理解方式解决,因为这是学生的初步自学过程,不要要求尽善尽美。对于比较难的问题,可以让学生带着问题继续学习。)(二)初读,自定目标。‎ ‎1.请同学们自由读文,结合课文前的提示,自己来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2.全班交流,确定本节课的共同学习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46‎ ‎(2)了解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 ‎(3)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三、自读自悟,合作交流 ‎1.自读课文,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完成学习目标。‎ ‎2.小组合作,互检互评自学效果,深化提高。‎ ‎3.全班交流。‎ ‎(1)各小组派一名代表,轮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纠正字音,疏通难读的句子。‎ ‎(2)交流载人航天梦想是怎样一步一步实现的,顺势指导学生理清课文的行文线索,教师相机板书:‎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3)交流本文在表达方法上(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等方面)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借鉴之处。‎ 四、拓展读写,升华情感 ‎1.“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46‎ ‎2.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并结合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谈一谈“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的历史意义。‎ ‎3.“千年梦圆在今朝”,让富有激情与魄力的炎黄子孙怎能不高兴自豪,怎能不欢欣鼓舞?你能读出这种激动的心情吗?‎ ‎4.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神州五号”飞行成功仅仅三年,“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又飞上了太空。‎ 同学们,请你来为本文作者填补这一空白:把“神州六号”载人航天飞船的成功也写进课文中,加在你认为合适的地方。‎ ‎5.请2~3名学生读一读自己写下的文字,互相评议。‎ 板书 内容 ‎8.千年梦圆在今朝 古人的奇妙想象──美好的梦想 ‎↓‎ 万户的火箭飞行──大胆的尝试 ‎↓‎ 人造卫星的发射──突破性进展 ‎↓‎ 载人航天工程的实施──艰苦的努力 ‎↓‎ ‎“神州五号”载人飞船发射──巨大的成功 教学反思:‎ 246‎ 语文园地二 教学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 ‎2.学习12组形近字,会认12个生字。‎ ‎3.积累8个新词,交流词义。‎ ‎4.学习例句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学会运用此法介绍一个事物。‎ ‎5.积累和理解一组对联。‎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运用作比较的方法介绍一个事物,仿照例段写片段)‎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一组对联。‎ 第一课时 246‎ 教学 目标 ‎1.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 ‎2.学习12组形近字,会认12个生字。‎ ‎3.积累8个新词,交流词义。‎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1.在本单元的学习中,你有没有遇到不懂的问题,应该怎样解决呢?(板书:遇到不懂的问题)‎ 小丽:我通常会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小博: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的问题,如,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我查资料知道了,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 小如:我是请教别人后知道的。‎ ‎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示解决不会问题的方法,用“”画出来。‎ ‎3.以上几个同学的交流内容,提到了几种解决难题的方法,分别是什么?‎ ‎4.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5.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遇到不懂的问题我们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联系上下文,并结合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 ‎(2)查资料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不懂的问题。‎ ‎(3)以上方法都不能解决的,可以请教别人,也是一个很好的方法。‎ 246‎ ‎(板书: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查资料;请教别人)‎ ‎6.小练习:‎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文章中回顾当时是如何解决不懂的问题的?‎ 示例:‎ 在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中理解“演化”一词,我们就可以联系下文,就会明白“一部分恐龙为了躲避敌害或者寻找食物而逐渐变成了鸟的样子。”‎ 在学习《琥珀》一文时,解决为什么“从那块琥珀,我们可以推测发生在几千万年前的故事的详细情形”?就可以查资料,明确琥珀的形成需要几千万年。‎ 二、识字加油站 你会给下列形近字组词吗?和同学交流。(板书:形近字)‎ 出示:‎ ‎1.认一认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12组字,12个词语,互相交流。‎ ‎(3)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教师小结,指导:‎ 每组生字都是形近字,同一字族的字。(板书:同一字族)‎ ‎2.识记方法交流 前两行的字可以使用减一减。减去部首的方法识记,后两行用的识记方法是加一加,加上合适的偏旁。‎ ‎3.练一练 246‎ 再写出几组同一字族的字,看谁写得多。‎ 包一泡 青一晴 及一吸 见一现 三、词句段运用 ‎(一)下面这些词语,有的是近年新出现的,有的在原有含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选一两个你知道的,和同学交流。(板书:新词含义)‎ 出示:‎ ‎1.认读词语:‎ ‎(1)齐读词语,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错生字读音,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对这些词语的了解。‎ 教师小结,指导:【出示9、10、11、12、13、14】‎ 桌面:‎ 原有含义:指传统意义上的书桌或者写字台表面。‎ 新含义:桌面,是指打开计算机并成功登录系统之后看到的显示器主屏幕区域,是计算机用语。桌面的定义广泛,它包括任务栏和Windows边栏及“开始”按钮 。桌面文件一般存放在C盘,用户名名下的“桌面”文件夹内。‎ 窗口:‎ 原有含义:开在墙上的窗形的口子,用来售票、付款或医院挂号等。‎ 新含义:比喻同外界相互往来联系的单位、部门或地区::如(1)交通运输部门是文明的窗口。( 2 )对外开放城市成了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 246‎ 电脑中窗口的含义:窗口就是一个操作界面,你眼睛所能看到的微机系统中一种新的操作环境。把微机的显示屏幕划分成许多框,即为窗口。每个窗口负责显示和处理某一类信息。用户可随意在任一窗口上工作,并在各窗口间交换信息。计算机中有专门的窗口管理软件来管理窗口操作。‎ 每当用户开始运行一个应用程序时,应用程序就创建并显示一个窗口;当用户操作窗口中的对象时,程序会作出相应反应。用户通过关闭一个窗口来终止一个程序的运行;通过选择相应的应用程序窗口来选择相应的应用程序。‎ 文件夹:‎ 原有含义:主要是用来存放文件的地方。‎ 新含义:是专门装整页文件用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更好的保存文件,使它整齐规范。普通计算机文件夹是用来协助人们管理计算机文件的,每一个文件夹对应一块磁盘空间,它提供了指向对应空间的地址,它没有扩展名,也就不像文件的格式用扩展名来标识。‎ 潜水:‎ 原有含义:进行水下查勘、打捞、修理和水下工程等作业而在携带或不携带专业工具的情况下进入水面以下的活动。后潜水逐渐发展成为一项以在水下活动为主要内容,从而达到锻炼身体、休闲娱乐目的的休闲运动,广为大众所喜爱。‎ 新含义:进入互联网时代后,随着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大众又赋予了潜水新一层的含义,即在他人不知情的情况下,隐秘的观看共享信息或留言,而不主动表露自己身份、发布信息和回复他人信息的单独个体或行为。‎ 云技术:基于云计算商业模式应用的网络技术、信息技术、整合技术、管理平台技术、应用技术等的总称,可以组成资源池,按需所用,灵活便利。云计算技术将变成重要支撑。技术网络系统的后台服务需要大量的计算、存储资源,如视频网站、图片类网站和更多的门户网站。‎ 多媒体:在计算机系统中,组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媒体的一种人机交互式信息交流和传播媒体。使用的媒体包括文字、图片、照片、声音 (包含音乐、语音旁白、特殊音效)、动画和影片,以及程式所提供的互动功能。多媒体作品通过光盘发行、网络发行。‎ 克隆:克隆通常是一种人工诱导的无性生殖方式或者自然的无性生殖方式(如植物)。一个克隆就是一个多细胞生物在遗传上与另外一种生物完全一样。‎ 互联网:互联网是指将两台计算机或者是两台以上的计算机终端、客户端、服务端通过计算机信息技术的手段互相联系起来的结果,人们可以与远在千里之外的朋友相互发送邮件、共同完成一项工作、共同娱乐。‎ 四、课堂小结:‎ 246‎ 本堂课我们学会用多种方法解决不会的问题;学习了12组形近字,会认12个生字。积累8个新词,交流了词义。希望同学们课下多多发现新词,收集新词!‎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例句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学会运用此法介绍一个事物。‎ ‎2.积累和理解一首古诗。‎ 一、词句段运用 ‎(二)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再照样子介绍一个事物。‎ ‎1.出示:‎ ‎(1)地球上的第一只恐龙和狗一般大小,两条后腿粗壮有力,能够支撑起整个身体。‎ ‎(2)如果把直径为1纳米的小球,放到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地球上,可见纳米有多么小。‎ ‎(3)有一种叫作“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比钢铁结实百倍。‎ ‎2.读一读,读一读这些句子。‎ ‎3.说一说,这些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别描写了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加点的词语,都是使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板书:作比较)‎ 第一句中,把第一只恐龙的大小和狗作比较。‎ 第二句中,为了介绍一纳米的小球的大小,把1纳米的小球放在乒乓球上,相当于把乒乓球放在了地球上。‎ 246‎ 第三句话把“碳纳米管”的神奇材料结实程度比“钢铁”还要结实百倍。‎ ‎4.介绍一个事物,照样子用作比较的方法写一写。‎ 示例:有五千个席位的宴会厅又是另一番景象。它的面积有七千平方米,比一个足球场还大,设计得精巧也是罕见的。‎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江畔独步寻花》。‎ 出示:2.读一读这些古诗。‎ ‎3.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预设:这些都是描写春天景物的古诗。‎ ‎4.教师讲解:‎ ‎(板书:描写景物的古诗)‎ 诗句解释 ‎(1)词语解释 江畔:指成都锦江之滨。‎ 独步:独自散步。‎ 塔:墓地。‎ 一簇:一丛。‎ 无主:没有主人。‎ ‎(2)诗句解释 黄师塔前那一江的碧波春水滚滚向东流,温暖的春天使人困倦,只想倚着春风小憩。‎ 一株无主的桃花开得正盛,究竟是爱深红还是更爱浅红呢?‎ 246‎ ‎4.把这首古诗再来读一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5.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学习例句中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学会运用此法介绍一个事物。积累和理解一组对联。‎ 板书 设计 遇到不懂的问题 联系上下文、结合生活经验;‎ 查资料;‎ 请教别人 语文园地二 同一字族 新词含义 作比较 描写景物的古诗 教学反思:‎ 246‎ ‎9 短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 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3.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体会诗歌的韵味。‎ 教学难点 展开想象,体悟情感,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24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漫、涛”2个生字,读准“啊”“膝”等音变和易误读字音,会写“繁、漫”等8个 生字,理解“漫灭”“思潮”等词语。‎ ‎2.初读课文,读出节奏。‎ 一、导入课题,释义诗题 ‎1.《 纸船 》——寄母亲我从不肯妄弃了一张纸,总是留着——留着,叠成一只一只很小的船儿,从舟上抛下在海里。有的被天风吹卷到舟中的窗里,有的被海浪打湿,沾在船头上。我仍是不灰心的每天的叠着,总希望有一只能流到我要它到的地方去。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它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它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这是冰心先生的一首小诗。让我们一起朗读欣赏。诗歌,让我们用美丽的眼睛看世界。今天就让我们来学习冰心先生的三首短诗。‎ ‎2.(板书课题:繁星)学生齐读课题“繁星”。解释“繁星”,指导书写“繁”字,上下结构,注意下面的“绞丝底”写的宽一些,上面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诗集介绍:‎ ‎《繁星》:是冰心的第一部诗集,诗集收入诗人1919年冬至1921年秋所写小诗164首,最初发于北京的《晨报》。《繁星》是冰心在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用她自己的话说,是将一些"零碎的思想"收集在一个集子里。总的说来,它们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将母爱、童真、自然融为一体。三是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4.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冰心先生一起,体会母爱、童真、自然的美好。‎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冰心(1900年10月5日-1999年2月28日),原名谢婉莹,福建长乐人。中国诗人,现代作家,翻译家,儿童文学作家,散文家,社会活动家。笔名冰心取自“一片冰心在玉壶”。1919年8月的《晨报》上,冰心发表了第一篇散文《二十一日听审的感想》和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 246‎ ‎1923年出国留学前后,开始陆续发表总名为《寄小读者》的通讯散文,成为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1946年在日本被东京大学聘为第一位外籍女教授,讲授“中国新文学”课程,于1951年返回中国。1999年2月28日21时12分冰心在北京医院逝世,享年99岁,被称为“世纪老人”‎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读准字音 ‎【出示:词语】‎ 漫灭 波涛 繁星 藤萝 膝上 躲到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指正读音:注意读准前鼻音“漫、繁 ”,后鼻音“藤”,读准易错音“膝”。‎ ‎(2)指导书写【出示】‎ 重点指导“藤 膝”。‎ ‎“藤”上窄下宽,上面的草字头的一横要写长一些。下面的部分是“滕”,不是“腾”。‎ ‎“膝”左窄右宽,右边的部分,需要注意,上面是个“木”,撇捺要注意避让穿插,下面不是“水”。‎ ‎(3)理解词语【出示】‎ 漫灭:磨灭,模糊不清。‎ 回忆:想过去的事或指回想;反省。‎ 藤萝:又名紫藤萝,是优良的观花藤木植物,缠绕茎,羽状复叶,小叶长椭圆形。总状花序,春季开花,花淡紫色,具有优美的姿态和迷人的风采。‎ 思潮:某一时期内在社会上流行的思想倾向;脑海里涌现的念头。‎ 清响:清脆的响声。‎ 246‎ 三、有板有眼,读出节奏 环节一:朗读《繁星》(一五九)‎ ‎1.发现韵脚:发现“了”“里”,了解同字成韵。‎ ‎2.读出节奏:指导分句朗读,读出分句间的强弱对比,感受现代诗高低起伏的节奏。‎ 环节二:朗读《繁星》(七一)‎ ‎1.发现特点:发现无韵诗,句式相同,节奏相仿的特点。‎ ‎2.读出节奏:指导朗读“母亲的膝-上--”读出节奏,引发思考。‎ 环节三:朗读《繁星》(一三一)‎ ‎1.比较思考:现代诗与古诗之间的异同,发现诗“韵”。‎ ‎2.读出节奏:感知“光”“香”“响”ɑnɡ的韵脚,了解同音成韵,关注问号的语气,读出节奏。‎ ‎3.情境朗读:师生合作,接读“哪一……?”排比句式,理解“思潮”。‎ 过渡:读着读着,你不仅发现了现代诗的节奏,你还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呢?预设:发现现代诗押韵的特点。‎ 预设:我发现现代诗字数不要求相同的特点。‎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字词,读通了诗歌。初步了解了诗歌的一些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三首诗歌的内容及表达的情感。‎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 目标 246‎ ‎1.通过反复朗读课文,体会诗歌韵味,熟读成诵。‎ ‎2.初步了解现代诗的一些特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3.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习整理资料的方法。‎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1.检查,指名学生有节奏地朗诵三首短诗。‎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领略了《繁星》蕴含的爱与真,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冰心先生走进诗歌的意境,去感受一下自然的美好,母爱的伟大。‎ 二、有声有色,读出想象 环节一:想象《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延长顿逗:教师示范朗读,学生展开想象。‎ ‎2.补白想象:指导破折号和“中”“下”“上”停顿并增加音长,仿照朗读。想象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作者在做什么。‎ 预设:作者漫步在月明的园中,走到了藤萝的叶下,趴在母亲的膝上,听母亲讲美妙的故事。‎ ‎3.“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唤起了你怎样的感受?‎ ‎(一种闲适、温馨、充满母爱的感受。)‎ ‎4.理解词语:通过补白想象理解“永不漫灭”的含义。‎ 预设:“永不漫灭”是对美好童年的回忆永不漫灭,对母亲的依恋,对母爱的回忆永不漫灭。‎ ‎(板书: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5.情景朗诵:教师引导学生,想象情景积累背诵。‎ 环节二:想象《繁星》(一五九)‎ 246‎ ‎【出示}‎ 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到你的怀里。‎ ‎1.诗中两个“风雨”有什么不一样?‎ ‎(1)“天上的风雨”是指什么?‎ 预设:狂风暴雨、倾盆大雨、暴雨如注……‎ 引导学生朗读重音,分角色朗读,想象“风雨”景象。‎ ‎(2)“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呢?‎ ‎(预设:困难、挫折、痛苦……)‎ ‎(板书:风雨:狂风暴雨 困难 挫折 痛苦 )‎ 作者冰心此时“心中的风雨”又是指的什么?‎ 预设:学生课前搜集资料如下:‎ ‎(1)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 ‎2.过渡:现代诗不仅蕴含着丰富的想象,你又发现了现代诗的什么特点?‎ 三、有情有思,读出情感 环节一:悟情《繁星》(一五九)‎ ‎1.品读“风雨”:在补白想象的基础上,感受母亲怀抱中浓浓的母爱。‎ ‎2.体会情感:结合作者经历,理解“心中风雨”的内涵,通过复沓朗读体会情感。‎ ‎(1)1900年出生的冰心,从小便体弱多病,每次生病就会想起,母亲啊……‎ ‎(2)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革命对于11岁的冰心来讲是可怕的,是枪林弹雨,是无家可归……想到这些冰心有些害怕,她会说,母亲啊……‎ 246‎ ‎(3)1921年,经历人生风雨的冰心出版了她人生的第一本诗集《繁星》,她把对母亲的爱写在这首诗中, 母亲啊……‎ 风雨是景象,是心情,更是对母亲怀抱的依恋。‎ ‎(板书:心情、对母亲的依恋)‎ 环节二:悟情《繁星》(一三一)‎ ‎1.情景朗读:播放海浪声音,情景朗读体会作者对大海的挚爱之情。‎ ‎2.体会情感:补充资料,体会大海对作者写作带来的灵感与思考。‎ ‎(1)“我的童年是在海边度过的。我特别喜欢大海,所以,在我的早期作品中经常有关海的描写。”--《冰心自传》‎ ‎(2) “每次拿起笔来,头一件事忆起的就是海。”--《往事》‎ 大海是作者写作灵感的源泉,是心灵寄托的地方,作者对海眷恋、感激……‎ ‎(板书:对大海的眷恋、感激)‎ ‎3.共同诵读:伴着海浪声,引导学生诵读诗歌,内化背诵。‎ 环节三:悟情《繁星》(七一)‎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月明的园中,藤萝的叶下,母亲的膝上。‎ ‎1.品悟月明:月是中国人心中的共同的情怀,举头望明月……月明时分又寄托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体会情感:母亲给予我们生命,养育我们长大,谁言寸草心……母亲的膝上感受到什么呢?‎ 预设:是一种依恋的感觉。‎ 预设:趴在母亲膝上是一种安全、温馨的感觉。‎ 四、情动辞发,仿写《繁星》‎ 246‎ ‎1.仿写诗句,唤起自我感受。‎ 出示“语文园地”词句段运用◎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这些事--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 )的( ),‎ 藤萝的叶下, ( )的( ),‎ 母亲的膝上。 ( )的( )。‎ ‎2.教师巡视,相机评价。‎ ‎3.朗读仿写,分享自创“繁星”。‎ ‎4.朗读成诵,齐背三首《繁星》。‎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学习冰心先生的诗,被她浓浓的对母爱的赞美之情,对大自然的顶礼膜拜所打动。‎ ‎2.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朗读现代诗集《繁星•春水》,摘录喜爱的现代诗写清作者和出处,和家人或朋友一起分享,开展班级诗歌朗诵会。‎ 板书 内容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风雨: 狂风暴雨 繁星 困难 挫折 痛苦 心情、对母亲的依恋 246‎ 对大海的眷恋、感激 教学反思:‎ ‎10绿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挤、叉”2个生字,会写“瓶、挤”等4个生字,掌握“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3.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4.根据需要收集资料,初步学会整理资料的方法。‎ 教学重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2.了解作者所描绘的“绿”。‎ 246‎ 教学难点 在品读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谈话导入:(出示春天图)这是一幅由各种绿色绘制而成的图画,知道画中画的是什么季节吗?它给你们带来什么感觉? 2.师小结:我们刚从冰雪中走来,看到这生机勃勃的绿实在赏心悦目。绿是春天的象征,还是希望的象征。诗人艾青就写了一首诗《绿》,就让我们跟着他一起走进春天绿意盎然的画卷中吧!3.板书课题:(板书:10绿)‎ ‎4.全班齐读课题。5.这篇文章的作者,你了解他吗?(艾青)‎ 艾青(1910~1996),原名蒋海澄,浙江金华人。1928年入杭州国立西湖艺术学院绘画系。翌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32年初回国,在上海加入中国左翼美术家联盟,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大堰河——我的保姆》发表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抗日战争爆发后,艾青在汉口、重庆等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任《文艺阵地》编委、育才学校文学系主任等职。1941年赴延安,任《诗刊》主编。‎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的脚步,一起去走进“绿”的世界。‎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地把课文朗读一遍。自学生字词语。‎ ‎2.检查生字词语:‎ ‎(1)读准字音。‎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 节拍 整齐 集中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指名逐词读,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叉”,后鼻音“瓶”。‎ 246‎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交叉:方向不同的几条线或条状物互相穿过。‎ 节拍:是衡量节奏的单位,在音乐中,有一定强弱分别的一系列拍子在每隔一定时间重复出现。‎ 指挥:指导演奏的人。‎ 整齐:有秩序,协调一致。‎ 重叠:同样的东西层层堆叠,互相覆盖。‎ ‎(4)指导书写。‎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本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教师重点指导“瓶、挤”‎ ‎“瓶”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瓦”,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横折弯钩不要写得太长。‎ ‎“挤”左窄右宽,注意右边的上面是“文”,不是“夊”。3. 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这首诗表现的“绿”,是大自然的景象,更是诗人的感觉:风一吹,就随着节拍整齐地飘动在一起。‎ 三、梳理内容,明确结构 ‎1.学生分组讨论,给课文划分段落并概括出每一段的意思。‎ ‎2.学生汇报,教师明确:‎ 第一段(1-3小节):写到处都是“绿”。‎ 第二段(4~5小节):具体介绍“绿”的静态和动态。‎ 246‎ 四、总结回顾,布置作业 ‎1.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着作者徜徉在绿色的海洋,看到了各种绿色,感受到绿的奇妙,感受到春天的美好。‎ ‎2.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生字词语3遍。‎ ‎(2)课下朗读课文,并背诵下来。‎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为何所有的绿会按节拍飘动。‎ ‎2.感受作者对“绿”色的赞美,对春天的讴歌。‎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墨水瓶、交叉、舞蹈、教练、指挥、按着 节拍 整齐 集中 墨绿 嫩绿 淡绿 粉绿 挤在一起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作者发现了春天有各种各样的绿,这些绿给作者什么感觉?下面我们跟着诗人艾青的脚步来到绿色的春天,体会春的美妙。‎ 二、诵读课文,感悟体会1.听着录音(最好配有音乐)轻声朗读全文,边读边思:春姑娘用巧手为我们调出了哪些绿色?2.板书: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同时贴出色卡)3.感受绿的多:是不是只有这些“绿”?你还知道有哪些绿?(了解省略号的作用)4.出示第一小节:好像绿色的墨水瓶倒翻了,到处是绿的……‎ 难怪作者说(出示第二节),‎ 到哪儿去找这么多的绿:‎ 墨绿、浅绿、嫩绿、‎ 246‎ 翠绿、淡绿、粉绿……‎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自己轻声朗。指名读。全班齐读。5.感受绿的美:这各种各样的绿,却绿得发黑,绿得出奇?知道“出”是什么意思吗?(不同寻常)(板书:绿得发亮、绿得出奇)‎ ‎6.齐读第一、二小节。7.这么多的绿集中在一起,会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朗读课文三、四、五小节。(1)轻声地、自由读三、四、五小节。(2)你觉得哪个小节写得最有趣,挑选你最喜欢的一节再仔细读读。(2)指名读,全班齐读。第四节:‎ ‎(1)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所有的绿集中起来,挤在一起,重叠在一起,静静地交叉在一起。”(板书:挤、 重叠、交叉)(2)指名读,男女生对读。第五节:‎ ‎(1)为何所有的绿会按着节拍飘动?(板书:按着节拍飘动)‎ 预设:这是因为,一阵风吹来,使所有的物体都随风摆动。‎ 预设:这是作者看到风吹过后,春天的景物随风摆动,那么和谐,整齐划一。‎ ‎(2)出示说话练习。【出示18】说一说:一阵风吹来,小草,柳条,树枝。‎ ‎(3)指读,师范读,全班读。‎ 三、拓展运用,读写训练 ‎1.拓展运用:春天,大自然的一切都充满了生机,充满了绿色,你见过“所有”的绿集中起来的情景吗?2.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说一说:艾青笔下的绿给我们留下很多想象的空间,宗璞笔下的“绿”,又带给我们怎样的感受?‎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扑面而来的绿,满眼都是绿。‎ 预设:宗璞笔下的绿是一种静态的绿,艾青笔下的绿是有动态感的。‎ ‎3.学生交流,句式训练 春天到了,校园里。公园里。田野里。4.试背课文。‎ 板书 246‎ 内容 绿 【出示】‎ 黑绿 浅绿 嫩绿 翠绿 淡绿 粉绿对绿的赞美 绿得发黑、绿得出奇 对春的热爱 挤、 重叠、交叉 按着节拍飘动 教学反思:‎ ‎11白桦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4.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5.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教学重点 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及诗人的情感。‎ 246‎ 教学难点 了解现代诗的特点,学习现代诗。‎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认识本课“绣、潇”等8个生字,会写本课“桦、涂”等11个生字,学会本课新词、生字词,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二、1.猜谜语:花下树旁正相会(打一树名)。‎ 你猜出来了吗?(桦)‎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赞美白桦的诗。‎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白桦》)‎ 今天我们来学习《白桦》这首诗,同学们想不想知道白桦长什么样子,让我们一起看看!这就是白桦树。【(出示白桦树图片)‎ ‎3.简介作者 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叶赛宁(1895—1925),俄罗斯田园派诗人。生于梁赞省一个农民家庭,由富农外祖父养育。1912年毕业于师范学校,之后前往莫斯科,在印刷厂当一名校对员,同时参加苏里科夫文学音乐小组,兼修沙尼亚夫斯基平民大学课程。1914年发表抒情诗《白桦》,1915年结识勃洛克、高尔基和马雅可夫斯基等人,并出版第一部诗集《亡灵节》。‎ 三、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可以小组合作读,自读,赛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 ‎2.小组赛读,男女同学赛读。‎ 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 246‎ ‎(一)检测生字词预习和对课文的感知情况。‎ ‎1.出示生字词,检查学生认读易错的字词。‎ 生字:绣 潇 绽 朦 胧 晖 徜 徉 桦 涂 茸 穗 寂 霞 抹 词语:白桦 毛茸茸 潇洒 花穗 朦胧 寂静 朝霞 ‎①注意读准平舌音“穗”,翘舌音“绽 徜 ”。‎ ‎②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绣 潇 穗 霞”‎ ‎“绣”左窄右宽,第九笔是横折折折钩。‎ ‎“潇”左窄右宽,注意第十笔之后的笔画是:竖 点 点 撇 竖。‎ ‎“穗”左窄右宽,两部分部分组成“禾+惠”。‎ ‎“霞”上窄下宽 ,上面是“雨字头”,不是“雨”,下面注意书写笔顺:横折 横 竖 横 横 横折 横 横撇 捺。‎ ‎(2)理解词义。‎ 学生分四人小组,交流一下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3)重点指导:‎ 流苏:一种下垂的以五彩羽毛或丝线等制成的穗子,常用于舞台服装的裙边下摆等处。‎ 姗姗来迟:比喻走得缓慢从容。现在形容慢腾腾地很晚才到来或来得很慢。‎ 白雪皑皑:皑皑:洁白的样子,多用来形容霜雪。洁白的积雪银光耀眼。‎ 毛茸茸:细毛丛生的样子。‎ 徜徉:彷徨,心神不宁;陶醉于某事物当中。‎ ‎(4)齐读词语。‎ 246‎ 大家读准了字音,了解了字义。请把要写的字在课堂上每个字写一个,一定要看准每个字的笔画,端正、工整地把每一个字写好,注意写字的姿势。‎ ‎(二)指名说说本课的主要内容。‎ ‎1.本文有几个小节?每个小节写了什么?‎ ‎《白桦》一诗一共有4个小节,‎ 第一节写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 第二节写了白桦在雪花中的美。‎ 第三节写白桦在朦胧的寂静中的美。‎ 第四节写白桦在朝霞中的美。‎ ‎2.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尝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以白桦为中心意象,从不同角度描写它的美。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 四、课堂小结 读了这首诗歌你有什么收获?‎ 读这首诗,认识并会写了生字,理解了词语,读通了诗歌。‎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感受诗歌的意境美,体会诗人的情感。‎ ‎3.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4.通过阅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魅力。‎ 246‎ 教学过程:‎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 ‎1.听写词语:白桦 毛茸茸 潇洒 花穗 朦胧 寂静 朝霞 ‎2.《白桦》是一首现代诗,它和古诗有些不同,那它到底有哪些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读读《白桦》这首诗,相信通过同学们的学习,就会明白的。‎ 现在请大家翻开语文书自由地读诗歌。‎ 二、品读诗歌,感悟意境 ‎1.生自由地读诗歌,并边读边想象:‎ ‎(1)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什么画面?‎ ‎(2)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3)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班上交流,师相机引导:‎ ‎(1)看到的是“满身的雪花、雪绣的花边、洁白的流苏,在朝霞里晶莹闪亮,披银霜,绽花穗,亭亭玉立,丰姿绰约。”(板书:看到:披银霜,绽花穗)‎ ‎(2)诗中的白桦树,既具色彩的变化,又富动态的美感。白桦那么高洁、挺拔,它是高尚人格的象征。(板书:想到:高尚人格)‎ ‎(3)这首诗流露出了诗人对家乡和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板书:情感:热爱之情)‎ ‎4.读一读,选择以下几个短语描述这棵白桦,说说白桦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洁白的流苏 灿灿的金晖 姗姗来迟的朝霞 晶亮的雪花 银色的光华 白雪皑皑的树枝 预设:‎ 246‎ ‎(1)这是一棵白桦树,枝头毛茸茸的,一串串花穗起绽放,洁白的流苏美如画。‎ ‎(2)傍晚,这棵白桦树在在灿灿的金晖中,闪着晶亮的雪花。‎ ‎(3)早晨,姗姗来迟的朝霞,又在白雪皑皑的树枝上抹了一层银色的光华。‎ 三、再读课文,总结特点 ‎1.学习饱含感情的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有什么新的发现?你发现现代诗与古诗的区别是什么?‎ 古诗,一般讲究字数、句数、平仄、押韵;现代诗不像古诗那样在字数和押韵上要求那么严格,它的写法比较自由,句子长短自由,分为若干小节。‎ ‎3.诗歌有什么特点?‎ 诗歌的特点:‎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饱含丰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丰富的想象、联想和幻想;‎ 第四,语言具有音乐美。‎ ‎(板书:高度概括 抒情言志 丰富的想象 具有音乐美 )‎ 四、课后练笔,延续感情 ‎1.你知道哪些与植物有关的诗歌,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出示:‎ 梨树(希尔达·杜利特尔)‎ 银色的尘雾 从地面升起 246‎ 我的手够不着 你升得那么高 哦,白银 我手够不着 你花团锦簇向着我们 没别的花能开出 如此坚挺纯白的花瓣 没别的花能从如此罕见的白银 再分离出白银 哦,洁白的梨花 你一簇簇花团 怒放在枝头 用你紫色的心 带来夏天,带来成熟的果实 ‎2.师:试着当一回小诗人,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写的时候注意分行。写完后,和大家分享。‎ ‎3.同学们,学习新诗,我们分享了白桦的美,领略了白桦高洁的品格,体会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之情。‎ 板书 内容 白桦 看到:披银霜,绽花穗 246‎ 想到:高尚人格 情感:热爱之情 新诗:高度概括 抒情言志 丰富的想象 具有音乐美 教学反思:‎ ‎12 在天晴了的时候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引导学生通过自学,运用已掌握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会认“炫、怯”等6个生字及其新词,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并由读到写,学会描写一种景物。‎ 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朗读,逐层次理解重点字词,关键句子,体会诗歌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大胆想象,从中感悟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46‎ 一、教学过程 导入课题,介绍作者 ‎1.出示一组雨过天晴的图片,师:看着这组图片,你想到了哪些词语?(雨后初霁、云开日出、云消雾散)也可以说说自己的感受。‎ ‎2.师:雨过天晴,正是我们出去走走的好时候,你有这样的经历吗?向大家介绍一下吧。(学生自由介绍)‎ ‎3.中国现代著名诗人戴望舒的诗歌——《在天晴了的时候》。(读课题)(板书:在天晴了的时候)‎ ‎4. 戴望舒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戴望舒(1905—1950)原名戴朝安,又名戴梦鸥。浙江杭县(今杭州余杭区)人。是现代中国诗坛上负有盛名的“雨巷诗人”。中国现代派象征主义诗人,为中国现代象征派诗歌的代表。他的诗歌和诗论极富个性,虽然总量不多,却“以少胜多”,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他是一位现代派象征主义诗歌代表人物,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占有不容忽视的地位。他的《雨巷》《狱中题壁》《我用残损的手掌》等诗篇,堪称中国新诗的杰作。‎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润过 凉爽 温柔 炫耀 胆怯 绽透 饰彩 曝着阳光 涉过 赤脚 涉过 圆晕 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赤、涉”,读准易错字“怯(qiè)”“曝(pù)”。‎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理解“炫耀、尘垢、胆怯、曝着、阴霾、闲游、晕皱”等词语。(方法:可以查字典,可以选用想象画面,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等方法理解词语。)【出示5】‎ 炫耀:卖弄夸耀。‎ 246‎ 尘垢:尘埃和污垢,比喻细微不足道的事物,也指尘世。‎ 阴霾:1.天气阴晦、昏暗。 2.比喻人的心灵上的阴影和不快的气氛。‎ ‎(二)读懂诗意 ‎1.指名朗读,纠正。要求读通顺。‎ ‎2.想一想,诗歌写了什么内容呢?‎ ‎(雨过天晴的时候,风景很美,告诉大家可以到大自然中去走走)‎ 三、深入研读,欣赏美景1.自由朗读诗歌的第一节,想一想文中描写了哪些雨过天晴的景物?用横线把景物名称画出来。指名反馈。(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板书: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 ‎2.找出相关的诗句,读一读。‎ ‎3.指名说说自己最喜欢的画面,然后再读一读。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朗读。‎ ‎4.师:通过诗人的描述,雨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给你留下了怎样的感受呢?‎ 预设:‎ 小路:湿润的、凉爽的、温柔的、散发泥土芳香的、柔软的、空气新鲜的、让人心旷神怡的、有生命的……‎ 小草:新绿的、充满生机的、干净的、顶着小雨滴的、戴着珍珠的、快乐的、可爱的、活泼的……‎ 小白菊:小心翼翼的、文静的、美丽的、自信的、绽放的、幸福的……‎ 凤蝶:自由自在的、美丽的、穿着五彩衣服的、快乐的……‎ ‎(板书: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小白菊:绽放 凤蝶儿:自由自在)‎ ‎5.师导:同学扪,雨后的景色是多么的美丽而清新!在天晴了的时候,我们真该到小径中去走一走。因为——(学生读描写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学生再次齐读)‎ 246‎ ‎6.在读了诗人描写天晴后的小路、小草、小白菊、凤蝶儿的句子后,你们发现了诗歌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 小组合作讨论交流,教师总结:拟人 回顾拟人手法:就是把事物人格化,将本来不具备人动作和感情的事物变成和人一样具有动作和感情的样子。‎ 四、拓展思维,丰富画面。‎ ‎1.同学们,天晴了,除了可以看到润湿的小路、炫耀着新绿的小草、绽放的小白菊、自在闲游的凤蝶儿,还可以看到怎样的景象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第三节。‎ ‎2.指名提问:诗歌描绘的天晴了所看到的景象有哪些?你又有何感受?‎ ‎(雨停了,太阳出来了,乌云散了,一切显得那样的明朗:溪中波光荡漾,林中树影婆娑,天空云儿闲游……多美呀!我们一起把这三行诗句读一读。‎ ‎(板书:新阳 溪水 云儿)‎ ‎3.拓展思维:你留心观察过雨后天晴时的景象吗?把你看到的、听到的说一说。‎ 五、品味诗句,总结全文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清新的雨过天晴自然风光图,景物清新自然,给人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让我们一起欣赏这幅图,来品味诗中的语言,感受诗中的美景。(学生朗读)‎ 同学们,生活中处处都有美,我们只是缺少了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老师希望大家能够和戴望舒一样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留心观察,拥有一双能够发现美的眼睛。(板书: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 六、拓展练习 ‎1.说说你最喜欢哪句诗,为什么喜欢?读了这首诗有怎样的心情?‎ ‎2.你还见过哪些雨后的自然景象?说一说,并模仿这首诗的写法,把你观察到的雨过天晴的景象写出来。‎ ‎3.最后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诗歌。‎ ‎(1)熟读诗歌,根据自己对诗歌的理解有感情朗读诗歌。‎ 246‎ ‎(2)教师提示,学生尝试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诗歌。‎ ‎(3)根据教师板书提示,试着背诵诗歌。‎ 板书 内容 泥路:温柔 小草:新绿 走走 小白菊:绽透 凤蝶儿:闲游 热爱自然 新阳 热爱生活 ‎12在天晴了的时候 溪水 看看 暗绿 云 教学反思:‎ 246‎ 语文园地三 教学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新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3.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4.仿照例子写诗歌。‎ ‎5.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积累表示颜色的词语,仿照例字写诗歌)‎ 246‎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名人名言。‎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在交流中,了解现代诗的特点,体会诗歌表达的情感。‎ ‎2.了解8个古代文人,会认10个生字。‎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本单元是诗歌单元,在这一单元里,我们感受到了诗歌中的美丽世界,大家是不是在学习诗歌的过程中很享受呢?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走进诗歌的乐园吧!‎ 一、交流平台 ‎1.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都是现代新诗,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一想新诗有什么特点呢?‎ 我们先来听听同学们有什么高见吧!‎ 小雨:我很喜欢本单元的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很有节奏感。‎ 小博:诗歌常常表达了诗人独特的感受,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因此,语言表达也很独特,如阳光是“绿的”,寂静是“朦胧”的,小草“炫耀”着新绿。‎ 小如:诗歌往往饱含着真挚的情感,如“永不漫灭的回忆”和“我只躲到你的怀里”,让我体会到诗人对母亲的深深依恋。‎ ‎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示现代诗歌特点的词句用“”画出来。‎ ‎3.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246‎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 ‎(1)现代诗朗朗上口,很有节奏感。‎ ‎(2)诗歌表达诗人独特感受,蕴含丰富的想象,语言表达独特。‎ ‎(3)诗歌表达着真挚的感情。‎ ‎(板书:新诗的特点:有节奏感 丰富的想象 独特的感受 真挚的感情)‎ ‎4.小练习:‎ 请同学们从本单元的几首新诗中,找最能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看看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示例:‎ 从《绿》中“所有的绿就整齐地按着节拍飘动在一起。”写出了诗人对“绿”的独特感受,表达了诗人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从《白桦》的“毛茸茸的枝头,雪绣的花边潇洒,串串花穗齐绽,洁白的流苏如画。”体会到作者对白桦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二、识字加油站 你了解下面的古代文人吗?和同学交流。(板书:古代文人)‎ qū yuān mèng fǔ 屈原 陶渊明 孟浩然 杜甫 hán yù yǔ xī zhòng gōng 韩愈 刘禹锡 范仲淹 龚自珍 ‎1.认一认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错生字读音,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246‎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前鼻音“渊、韩”,后鼻音“孟、仲、龚”。‎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对这些古代文人的了解。(板书:认识古代文人)‎ ‎3.教师小结,指导:‎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政治家。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约公元前340年出生于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 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他创作的《楚辞》是中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源头,与《诗经》并称“风骚”,对后世诗歌产生了深远影响。‎ 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孟浩然(689—740),名浩,字浩然,号孟山人,襄州襄阳(现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是唐代著名的山水田园派诗人。‎ 杜甫:(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汉族,祖籍襄阳,河南巩县(今河南省巩义)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汉族,自称“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昌黎先生”。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政治家。‎ 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 范仲淹:(989 -1052),字希文,汉族。苏州吴县人。北宋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 龚自珍:龚自珍(1792—1841),字璱(sè)人,号定庵(ān)。汉族,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晚年居住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琌山民。清代思想家、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义的先驱者。‎ 246‎ 三、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解了现代诗歌的特点,认识了几个古代文人,认识了10个生字。请同学们课下再好好复习一下这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本单元表示颜色的词语。‎ ‎2.仿照例子写诗歌。‎ ‎3.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来认识一些表示颜色的词语。‎ 二、词句段运用 ‎(一)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找一找其他描写颜色的句子,和同学交流。(板书: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 ‎1.出示:‎ 在我的窗前,有一棵白桦,仿佛涂上银霜,披了一身雪花。‎ 白雾与远天晴天空连在一起,晶白中透着淡蓝、青苍,一碧万顷。‎ 那草滩的绿,绿得娇嫩;那菜花的黄,黄得蓬勃;而那湖水的蓝,又是蓝得多么醉人啊!‎ ‎2.读一读这些加点的部分。‎ ‎3.说一说,这些部分分别描写了什么?‎ 246‎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这些词语都是表示颜色的短语。‎ ‎4.这些描写颜色的短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把颜色描述得非常细致、具体、生动。)‎ ‎5.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这样表示颜色的短语的句子?‎ 示例:在朦胧的寂静中,玉立着这棵白桦,在灿灿的金晖中,闪着晶亮的雪花。‎ ‎(二)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着写一写。‎ 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再仿照写一写。‎ 这些事——‎ 是永不漫灭的回忆:‎ 月明的园中,‎ 藤萝的叶下,‎ 母亲的膝上。‎ 春天的早晨,‎ 是怎样的可爱呢!‎ 融冶的风,‎ 飘扬的衣袖,‎ 静悄的心情。‎ ‎1.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片段加点的部分有什么共同之处?‎ ‎2.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选代表班内展示。‎ 246‎ 教师总结:加点的部分是结构相同的“的”字短语。‎ ‎(板书:仿写新诗 “的”字短语)‎ ‎2.仿照加点的部分,照样子写一写。示例:‎ 这些事——‎ 是永远不忘记的画面:‎ 阳光下的花园,‎ 浓浓的树荫下,‎ 奶奶的故事。‎ 三、日积月累 ‎1.出示名言,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诗和音乐一样,生命全在节奏。——朱光潜 诗是人类向未来寄发的信息,诗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艾青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露,它源于宁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 ——【英国】华兹华斯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3.教师讲解:‎ ‎(板书:关于诗歌的名言)‎ ‎4.小组内交流对这些名言的理解。‎ 选代表展示自己对这些名句的理解。‎ ‎(1)第一句,朱光潜是说诗歌的特点是“节奏”感很强。‎ ‎(2)第二句,艾青说的是诗歌的作用,能“给人类以朝向理想的勇气。”‎ 246‎ ‎(3)第三句,英国诗人华兹华斯说的是诗歌能够表达情感,表达的是强烈的情感。‎ ‎(板书: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5.把这些名句再来读一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6.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认识了解了描写颜色的短语,学会仿写新诗,积累理解了几句名言。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要学会正确运用这些词句。‎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 现代诗的特点:有节奏感 丰富的想象 独特的感受 真挚的感情 认识古代文人,学习生字 描写表示颜色的短语:细致、具体、生动 仿写现代诗:“的”字短语 关于诗歌的名言:诗歌的作用、特点、表达情感 教学反思:‎ 246‎ ‎13猫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虑、职”等8个字,会写“忧、虑”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用“无优无虑”“生气勃勃”造句。‎ ‎2.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3.训练学生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以提高学生明确、完整、简洁地表达段意的能力,促进逻辑思维的发展。4.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踩印几朵小梅花”“淘气”“绝不会”等词和词组所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点 246‎ 学习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教学 难点 体会猫的性格有些古怪,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感受作者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虑 职”等8个字,会写“忧、虑”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会用“无优无虑”、“生气勃勃”造句。‎ ‎2.默读课文,学习用“摘句法”理清文章结构。‎ 一、揭示课题。‎ ‎1.揭题:【出示】出示猫的图片,你喜欢图中的小动物吗?说说它的样子。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的课文是——《猫》。‎ ‎2.介绍作者:这篇课文是老舍爷爷写的,老舍爷爷一生写下了许多好文章,是我国著名的语言大师,学习他的文章就是一种享受。‎ ‎3.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 ‎“老舍,原名舒庆春(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字舍予,笔名老舍,满族人,生于北京,中国现代小说家、著名作家,杰出的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他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曾经产生过较大的国际影响。老舍的文学语言通俗简易,朴实无华,幽默诙谐,具有较强的北京韵味。”‎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出示】‎ 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46‎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出示】‎ 尽职 抓痒 稿纸 咕噜  屏息凝视 丰富多腔   遭殃  彼此 任凭 逐渐 无忧无虑  贪玩 解闷 花盆 性格古怪  粗细各异 温柔可亲 变化多端 枝折花落 生气勃勃  天真可爱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蹭、遭”,翘舌音“职、折、蛇 ”。‎ 其中有两个多音字“屏、折”,“屏”在这里读“bǐng”,还有一个读音是“píng”,组词“屏风”;“折”在这里读“shé”,还有一个读音是“zhé”,组词“折断”。‎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虑 遭”。‎ ‎“虑”半包围结构,注意“虍”的撇写长一些,下面的“心”‎ 写得小一些,藏在虎字头的下面 。‎ ‎“遭”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曹”,再写“辶”。‎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 无忧无虑:没有一点忧虑和顾虑。‎ 枝折花落:枝断了,花也落了,“萧条”与“破败”的意思。‎ 变化多端:形容变化极多。也指变化很大。‎ 生气勃勃:形容气势旺盛的样子。富有朝气,充满活力。‎ 屏息凝视:全神贯注地看,连呼吸都不敢呼吸一下。‎ 三、再读课文,理清顺序 ‎1.自由轻声读课文。‎ 246‎ 思考:①老舍先生从哪两方面来写猫的?②给课文分段。2.指名读,交流。【出示】‎ 预设:① 课文从“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和“满月的小猫更可爱”两个方面写猫的。‎ ‎② 分段:第一段:1、2、3自然段,第二段:第4自然段 教师相机指导:(一)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第一段段意。【出示】‎ ‎1.默读课文,划出表示这一段主要意思的句子。(第一句)师述:这句话在第一段中是总起句。‎ ‎2.理解“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一句。‎ 出示比较:‎ 猫的性格古怪。‎ 猫的性格有些古怪。‎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么意思?‎ 古怪——跟一般情况很不相同,让人觉得诧异,感到生疏罕见。实在:的确。‎ 本课指猫的性格特别、难捉摸。读出句子语气。‎ ‎3.第一段抓住猫的哪些特点来描写猫的古怪呢?自读第一段。‎ 小组讨论交流后,教师板书总结:‎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猫胆小     勇猛 满月的小猫更可爱 246‎ ‎4.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1)复习学过的摘句法归纳段意的方法。‎ ‎(2)说说段意: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二)强化训练目标【出示】‎ ‎1.自读第二部分,想一想第二部分句子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总分总)‎ ‎2.用“摘句归纳法”概括段意: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板书: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四、总结全文,朗读课文【出示】‎ ‎1.哪些段落可用“摘句法”归纳段意?如何运用“摘句法”归纳段意?‎ ‎(有总起句、中心句、总结句的段落,先摘句,后整理句子归纳。)‎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生动具体地叙述了猫的古怪性格和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培养学生在观察中抓事物特点的能力。2.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踩印几朵小梅花”“淘气”、“绝不会”等词和词组所表达的对猫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出示】‎ 上节课我们读通了课文,并且运用“摘句归纳法”概括了课文每段的段意,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 二、品词句,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一)品词品句细细体会猫的古怪性格(第一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46‎ ‎[1]默读第一节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猫的性格既老实又贪玩,既贪玩又尽职,你能从哪些语句中读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的古怪性格呢?‎ 自由朗读第一节,并用“——”划出有关语句。【出示】‎ ‎2.朗读交流。‎ 注意读出词语和句子语气:‎ ‎①的确 成天 无忧无虑 多么 屏息凝视 非……不可(用“词素合成法”理解“屏息凝视”)‎ ‎②比较【出示】‎ 任凭谁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3.引读: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它老实在——‎ 它贪玩在——‎ 它尽职在——‎ ‎4.【出示】一起来看课后第三题的小练笔 说它老实吧,它的确有时候很乖。它会找个暖和的地方成天睡大觉,无忧无虑,什么事也不过问。可是,它决定要出去玩玩,就会出走一天一夜,任凭谁怎么呼唤,它也不肯回来。‎ 用上面段落中红色的词“说……吧……可是……”写一段话。‎ 预设:说小猫温柔吧,它的确有时候很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可是,它有时候又那么勇猛,别说老鼠和小虫,就是见到蛇也敢斗一斗。‎ ‎5.小结:“老实,贪玩,尽职”集于猫的一身,的确写出了猫的性格古怪。‎ ‎6.齐读第一部分,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246‎ ‎[2]小组学第二节 ‎1.过渡:猫的性格古怪表现出的第二点是它——(师指板书)‎ 生齐读:高兴时温柔可亲、不高兴时一声不吭 ‎2.小组学习第二节,提要求:【出示】‎ ‎①猫的温柔可亲表现在哪些地方,请你用朗读表示出来。‎ ‎②哪些语句表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请你在朗读中用语气表示出来。‎ ‎3.交流朗读。‎ ‎①猫的温柔可亲:【出示】‎ a.用身子蹭你的腿,要求抓痒。‎ b.跳上桌来在稿子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c.丰富多腔地叫唤 d.给自己解闷。‎ ‎②喜爱之情:‎ ‎【出示】‎ 出示: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儿伸出来要求给抓痒。理解“蹭”:‎ ‎①“蹭”是什么意思?(磨、擦)‎ ‎②请大家读句子,说说你从这个“蹭”字中读出什么味来了。生读文。‎ ‎③刚才大家都读得很认真,这个句子的意思大家都读懂了吗?下面我们来表演一下好吗?老师来演大作家老舍先生,谁来演猫呢?生表演。‎ ‎④你们觉得刚才那位同学演得怎样?谁愿意再来演一次。‎ ‎⑤你们看,这只“猫”的动作是多么的温柔可亲啊,分明像一个孩子在向大人——(生:撒娇)‎ 246‎ ‎⑥师小结:是啊,当猫的身体接触到作者的腿时,作者所感觉到的不是猫碰了他,而是猫像一个温柔可亲的小孩在亲昵地蹭着他。由此可见,作者对猫是多么喜爱啊!谁能把作者的这份喜爱之情读出来呢?‎ ‎⑦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句子。‎ ‎【出示】‎ 出示:或是在你写作的时候,跳上桌来,在稿纸上踩印几朵小梅花。‎ 把猫脏的脚印比喻成“小梅花”。让淘气的猫在写作的干净的稿纸上任意踩踏,非但不冒火,反而赞赏它是“踩印了几朵小梅花”,表达出老舍的爱猫之情。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4.小结这一节:【出示】‎ 作者抓住了猫的性格中又一对矛盾——高兴与不高兴的表现来写,写得细致、逼真,说明作者和猫的关系亲近,作者非常喜欢猫。‎ ‎5.齐读第二节,把老舍爱猫的语气读出来。‎ ‎[3]集体学第三节 ‎1.师:老舍不仅喜爱猫的“老实、贪玩、尽职”,而且喜爱猫高兴与不高兴时的表现,还喜爱猫既胆小又勇敢的性格。‎ ‎2.朗读第三节,读出老舍对猫既疼爱又赞赏的感情。(二)品词品句体会“满月小猫的淘气可爱”(第二段),体会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1.你认为这段文章哪些词句体现了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反复自由地朗读。‎ ‎2.交流:‎ ‎①词语:‎ 更——特别得喜爱,“更”在这里有递进作用。(读好词句)‎ 淘气——顽皮。把小猫当作了孩子。(读好词句)绝不会——嬉闹的猫把家里搞得枝折花落,老舍并不生气,反倒觉得它们生气勃勃,天真可爱。(读好词句)‎ ‎②【出示】‎ 句子:一根鸡毛……枝折花落。‎ 246‎ 板书: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院子里——花草遭殃 请你用词素合成法理解“枝折花落”。‎ ‎3.根据板书,说说课文内容,深入体会老舍对猫的喜爱之情。‎ 三、总结全文,完成课后练习1.老舍笔下的猫你喜爱吗?为什么?老舍笔下的猫不像猫,倒像——(小孩子)。老舍把猫当作小孩子来写,用拟人化的手法写出了它的淘气、可爱,表达了对猫的喜爱之情。‎ ‎2.让我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把你的喜爱之情也表达出来。‎ ‎3.师述:你能学习课文的写法,围绕总起句写一段具体的话吗?‎ ‎【出示】出示总起句(任选一题):‎ ‎(1)猫真老实。‎ ‎(2)猫很尽职。‎ ‎(3)课间活动丰富多彩。‎ ‎(4)这堂自习课真静啊!‎ ‎4.阅读链接【出示】‎ 读读课后的阅读链接,体会不同作家对猫的喜爱之情。‎ 同样写猫,有什么不同?‎ 预设:夏丐尊写对猫的喜爱,用了衬托的方法,从妻子孩子对猫的喜爱,表达自身的喜爱之情。‎ 预设:周而复写猫,是直接描写,写出猫的外形、动作、神态等。‎ 板书 内容 246‎ ‎【出示】‎ 老实 贪玩 尽职    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高兴时温柔可亲  不高兴时一声不吭对猫的    猫胆小    勇猛 喜爱               屋里——耍个没完没了→摔、跌、撞    满月的小猫淘气可爱   ↓               院子里——花草遭殃 教学反思:‎ ‎14母鸡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疙、瘩”等10个生字,会写“讨、厌”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讨厌、理由、细声细气、心事”等词语。‎ ‎2.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作者老舍用词的严谨性。‎ ‎3.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感受母鸡的特点,感悟母爱的伟大。‎ 教学重点 246‎ 感受作者对母鸡由厌恶到喜爱、尊敬的情感经历,感受母鸡伟大的母爱。‎ 教学难点 体会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疙、瘩”等10个生字,会写“讨、厌”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讨厌、理由、细声细气、心事”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品味课文第一部分。‎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母鸡下蛋的声音,学生倾听母鸡下蛋的叫声,请同学描述一下你见过的母鸡。‎ 下蛋后会发出咯咯哒的叫声,会啄人……‎ ‎2.师:那么,老舍眼里的母鸡又是怎样的呢?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老舍先生的一篇文章《母鸡》。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母鸡)‎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自由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多读几遍,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 ‎2.读完后想想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 ‎3.检查生字词。‎ 出示词语:‎ 疙瘩 侮辱 聋子 啄一啄 伏地 凄惨 忠厚 毒手 歪头 掘地 讨厌 理由 细声细气 心事 田坝 反抗 可恶 成绩 心思 警戒 预备 汤圆 啼叫 疙瘩 汤圆 246‎ 齐读,抽读。‎ ‎(1)师生共同指正:注意读准翘舌音“ 啄 忠”。‎ ‎(2)多音字及指导书写 其中一个多音字“恶”,在这里读“wù”,还有一个读音是“è”,组词“凶恶”。‎ 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孵 戒”。‎ ‎“孵”左右结构,左边是“卵”笔顺是:撇 竖提 点 撇 横折钩 点。右边的部分是个“爫+子”。‎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细声细气:形容声音柔软轻细。‎ ‎(2)警戒:防敌袭击和侦察的警卫措施。是战斗保障的内容之一。‎ ‎(3)田坝:堤岸旁边的田地。‎ ‎(4)可恶:指令人厌恶恼恨及憎恶。‎ ‎(5)预备:预先准备。‎ 三、再读课文,初识母鸡特点。‎ ‎1.快速、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作者眼中的母鸡是怎样的?他对母鸡的态度前后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读书,做批注,圈画出相关句子,然后交流初步感受。)‎ 预设:‎ ‎(1)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让人讨厌的。‎ ‎(2)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是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3)老舍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板书: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2.作者从开始讨厌母鸡,到后来的认为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不敢再讨厌母鸡,经历了一个情感变化的过程,而作者的情感变化是文章的线索,从讨厌到不讨厌,前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46‎ 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讨厌母鸡,哪些自然段写了作者不讨厌母鸡?并以此为依据把课文分成两段。‎ 四、自读自悟,感受母鸡特点。‎ 默读课文,画出“我”对母鸡态度前后变化的句子,说说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 ‎(一)研读文本第一部分,培养概括能力:‎ 老舍先生笔下的母鸡让人讨厌,是通过几件具体事例写的?在1~3自然段中选择你最感兴趣的一段,读一读,用恰当的词语概括一下,这是一只怎样的母鸡。‎ 这是一只( )的母鸡。‎ ‎1.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点拨,深化认识:‎ 第一段:抓住“没完没了”“没有什么理由”“颤颤巍巍” “如怨如诉”等词,帮助学生提升概括:无病呻吟。(板书:无病呻吟)‎ 第二段:抓住 “忠厚”“趁其不备”“ 狠狠”等词,概括:欺软怕硬、暗箭伤人。(板书:欺软怕硬、暗箭伤人)‎ 第三段:抓住“发狂”“恨不能让全世界知道”等词,概括:自大、爱炫耀。(板书:自大、爱炫耀)‎ 随机理解句子:‎ ‎“到下蛋的时候,它差不多是发了狂,恨不能让全世界都知道它这点儿成绩;就是聋子也会被它吵得受不了。”体会画线部分夸张的写法。‎ ‎2.指导朗读,读出母鸡的令人讨厌。‎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老舍先生一道了解了母鸡的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爱炫耀的特点。‎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46‎ ‎1.默读课文,通过课文内容的前后对比,体会作者情感的变化和母爱的伟大;还要结合具体的语句来体会,感受作家用词的严谨,使学生认识到,母鸡就是一个无私无畏、日夜操劳的母亲。‎ ‎2.通过阅读,体会作者对母爱的崇敬以及对母爱的赞颂。感受母鸡的特点,感悟母爱的伟大。‎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字词 出示生字卡片:‎ 疙瘩 侮辱 聋子 啄一啄 伏地 凄惨 忠厚 毒手 歪头 掘地 讨厌 理由 细声细气 心事 田坝 反抗 可恶 成绩 心思 警戒 预备 汤圆 啼叫 疙瘩 汤圆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了无病呻吟、欺软怕硬、爱炫耀的母鸡,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老舍先生了解一下第二部分,又介绍了母鸡的什么特点?‎ 二、自主探究,深入学文 ‎1.什么原因使作者改变了看法?在文中找到能概括说明这一原因的句子,画下来。‎ 三、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2.围绕“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研究第4—8自然段老舍先生说母鸡负责、慈爱、勇敢、辛苦、伟大,看看哪些词、句写出了母鸡的这些特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就勾画,批注在旁边,母鸡的特点可以是书上的词语,也可以是自己读后的感受。‎ 这是一只(  )的母鸡。‎ ‎3.自学、交流、补充、评议。‎ 预设要点:(许多词句中都蕴含好几层含义,学生只要能说得有理有据即可。)‎ 母鸡所做的一切(保护、喂养、照顾、教育子女)都是作为母亲尽责的表现。‎ 慈爱:“一点儿”东西就“紧叫”;鸡雏的肚子“像汤圆似的”,自己却“消瘦”许多;给鸡雏取暖;任凭鸡雏在它身上调皮,“一声”也不哼。‎ 246‎ 勇敢:“不论……总是”;“假若……一定……连……”‎ 辛苦:“立刻警戒”:换词解释“警戒”,消瘦、夜间睡不好……‎ ‎(板书:负责、慈爱、勇敢、辛苦)‎ 相机点拨并想象说话体会母鸡的勇敢、负责、慈爱、辛苦:母鸡可能会怎样警告自己的鸡雏?小鸡躲在妈妈的怀抱里会说些什么?‎ 学生讨论交流会,汇报。‎ 三、升华主题,体会情感 ‎1.看到这令人震撼的一幕幕,作者此时还仅仅是喜欢那么简单吗?(敬佩)‎ 这只母鸡如此爱自己的孩子,如此不辞辛劳地为孩子们无悔付出,真让我们感动,让我们带着对鸡妈妈的敬佩和喜爱,再读第9自然段。‎ ‎2.作者仅仅是在赞美鸡妈妈吗?(不是。)正因为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正因为母爱的伟大,所以老舍先生的情感才从“一向讨厌母鸡”变为“不敢再讨厌母鸡了”,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作者对母鸡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感情呢? (喜欢、敬佩、赞赏……)(板书:不再讨厌)‎ 是呀,此时,作者对母鸡已经不是简单的喜欢,而是对母爱的一种纯洁、神圣的尊敬了。(带着对母爱的崇敬再读第9自然段。)‎ 四、体会写法 默读《猫》,能用自己的话说出《猫》和《母鸡》在表达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处?‎ 预设:相同之处是:叙述动物的特点时:作者善用总分段式。如写猫,先写“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再具体写它的表现。写母鸡时,先写“我一向很讨厌母鸡”,再写它令人生厌的三个方面。‎ 预设:不同之处是:《母鸡》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方法,而《猫》从头到尾都运用了“扬”的表达方法。‎ 三、拓展延伸,布置作业 ‎1.最后出示一首小诗,教师配乐朗读结束全课的学习。‎ 母亲是避风的港湾 246‎ 母亲是黑暗中的火炬 母亲是照亮人生的路灯 母爱一种伟大的爱 母爱一种神奇的爱 母爱一种无私的爱 让我们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 送一首小诗给母亲 感恩母爱 回报母爱 让我们的母亲永远幸福、安康!‎ 板书 内容 ‎14母鸡 一向讨厌         不敢再讨厌 无病呻吟 勇敢 欺软怕硬母爱 负责 拼命炫耀 ———————→ 慈爱 辛苦 教学反思:‎ 246‎ ‎15 白鹅 教学目标 ‎1.会认“看、嚣”13个生字,会写“吠 促”15个生字。正确读写“呵斥、狂吠、局促、京剧、一丝不苟、譬如”等词语。‎ ‎2.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3.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4.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教学重点 246‎ 深入了解白鹅高傲的特点,体会语言的趣味及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动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和说明的。‎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会认“郑 看”13个生字,会写“吠 促”15个生字。正确读写“呵斥、狂吠、局促、京剧、一丝不苟、譬如”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一、谜语导入,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上课之前我们先猜个谜语好吗?多媒体出示:‎ 猜谜语 头戴红顶帽,身穿白布袄。‎ 走路像摇船,说话像驴叫。‎ 打一动物()‎ 师: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到乡下,看看真正的白鹅?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把鹅请出来吧!【出示 你能用哪些词语或句子形容视频中的这些白鹅?(生交流,老师相机点评、引导)‎ ‎2.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描述得真好!著名作家丰子恺把自己家的鹅画了下来,出示白鹅图片。丰老先生笔下的白鹅有什么特点呢?今天我们就走进丰子恺先生的《白鹅》。板书课题:白鹅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认识一下丰子恺老先生吧 ‎3.简介作者 246‎ 丰子恺(1898年11月9日-1975年9月15日),中国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石门镇人,散文家、画家、文学家、美术与音乐教育家,原名润,又名仁、仍,号子觊,后改为子恺,笔名TK。‎ 丰子恺主要作品有《缘缘堂随笔》、画集《子恺漫画》等。师从弘一法师(李叔同),以中西融合画法创作漫画以及散文而著名。1926年9月30日,丰子恺漫画结集面世。‎ 二、阅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课文范读,注意预习时难读的字音。‎ ‎2.再读文,把画住的词语多读几遍。‎ ‎3.出示词语,读生字、新词:‎ 看守 叫嚣 引吭大叫 奢侈 窥伺 供养 姿态 高傲 吃相 音调 呵斥 必然 狂吠 步调 局促 大模大样 京剧 一丝不苟 譬如 从容不迫 侍候 饭馆 附近 敏捷 偶然 添饭 ‎4.学生自由读、开火车领读。‎ 强调读准平舌音“促 伺”,翘舌音“奢 侈 侍 ”。‎ 多音字“看、角”的读音。‎ ‎“看”在这里读“kān”,还有一个读音“kàn”,组词“看见”。‎ ‎5.知道什么是“净角”吗? (“净角”脸谱图像。)‎ ‎“角”是多音字,在“角色”中读“jué”,而不是“jiǎo”。‎ ‎6.自由大声读课文,碰到难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思考:这是一只怎样的白鹅?‎ ‎7.开火车读文。‎ 三、整体感知,自读自悟 ‎1.交流:‎ 提问:文章写白鹅哪些方面的内容?‎ ‎(明确:从鹅的形状、叫声、步态、吃饭、贡献等方面来写。)‎ 246‎ 这是一只什么样的白鹅?用课文中的词概括。‎ ‎2.填空: 这是一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白鹅。‎ ‎(高傲、傲慢、从容不迫、一丝不苟、架子十足、有着老爷脾气、需要人侍侯……)‎ ‎3.你从哪里知道这是一只高傲的白鹅?‎ 引导学生找相关段落,并完成如下板书:‎ 姿态:左顾右盼 叫声:引吭大叫 步态:从容不迫 吃相:架子十足 四、初识“高傲”,自学课文 ‎1.朗读第一自然段,思考:你从哪里看出白鹅的“高傲”?‎ ‎2.品词:伸长头颈,左顾右盼。‎ ‎3.感情朗读:“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4.自读课文,划出自己喜欢的句子。‎ ‎5.把自己画的句子多读几遍,并把感受和体会批注在旁边。‎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丰子恺先生一道了解了高傲的白鹅,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认识一下这些高傲的大白鹅。‎ 请同学们课下熟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246‎ 教学目标:‎ ‎1.抓住重点词句了解白鹅的特点,能体会到作者运用对比、拟人、明贬实褒等方法表达对白鹅的喜爱之情。‎ ‎2.感受作者对白鹅的喜爱之情,培养学生保护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的意识。‎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语言的趣味。‎ 一、复习旧知,谈话导入 ‎1.检查字词 看守 叫嚣 引吭大叫 奢侈 窥伺 供养 姿态 高傲 吃相 音调 呵斥 必然 狂吠 步调 局促 大模大样 京剧 一丝不苟 譬如 从容不迫 侍候 饭馆 附近 敏捷 偶然 添饭 ‎2.同学们,从上节课我们知道丰老先生养过一只白鹅,这只白鹅是一只一位即将远行的朋友送给他的,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齐读课题:白鹅 ‎3.一提到丰老先生的白鹅,你的脑海里会出现一一只怎样的白鹅?‎ 预设:高傲、从容不迫、架子十足---‎ ‎4.课文是围绕文中哪句话写的?‎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理解:高傲 二、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师:作者把这个词用在它身上是讨厌它吗?恰恰相反,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课文,看看鹅的高傲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1.打开课文,首先告诉老师表现在哪些方面?‎ 板书:叫声 步态 吃相 ‎2.通过上节课的自读自悟,你感兴趣的是哪些方面的句子,把你喜欢的句子读一读 第三自然段(引导抓住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体会鹅的高傲,厉害;这几个词都表示白鹅叫声很严厉,这么多,不重复吗?‎ 246‎ 预设:不重复,因为它们精确表达了不同情境下鹅的叫声。)‎ ‎(板书:叫声:厉声呵斥、厉声叫嚣、引吭大叫)‎ 理解得如此透彻,带着理解来读一下:‎ 指读---说体会---练读 师:同学们,白鹅不是人,它的语言中没有词语和句子,但它却能通过各种音调来表情达意。让我们一起理解白鹅的语言。‎ 扩展:如果鹅会说汉语,你猜它会说什么?‎ 指名说 ‎4.过渡:原来白鹅在看门时会有不同的叫法,可见作者的观察是多么的仔细,你觉得这是一只怎样的鹅?‎ 预设生答:‎ 好一个(个性实足、高傲、尽职尽责……)的白鹅,齐读这一段。‎ 从你们丰富的想象中我们感受到了鹅的高傲尽职,那么鹅的高傲还表现在哪儿?‎ 相机出示:鸭的步调急速,有局促不安之相;鹅的步调_____________ 的,颇像_______________出场。指读—说体会(理解净角)相机看净角出场的视频(试着用几个词来形容一下净角出场:大模大样、从容不迫、威风……)‎ 把鸭子请出来与鹅的走路作对比 ‎(引导抓住大模大样、从容体会)学生表演鸭子和鹅走路的不同样子。(板书:步态:大模大样、步调从容)‎ 指导朗读:‎ 同学们让我们昂首挺胸地齐读鹅走路的样子 ‎5.过渡:它的吃饭更有趣,怎么吃呢?先读第五自然段,一会儿用你的朗读告诉大家,鹅到底是怎么吃饭的?‎ 请一位同学来读这一自然段,师:这么个吃法有趣在哪里呢?为什么作者说“常常使我们发笑?”‎ 246‎ 相机出示:吃法有板有眼的句子:‎ ‎“它需要三样东西下饭:一样是水,一样是泥,一样是草。先吃一口冷饭,再喝一口水,然后再到别处再吃一口泥和草。”‎ 引导抓住先 - 再-然后,体会鹅吃饭三眼一板、一丝不苟。(板书:吃相:三眼一板、一丝不苟)‎ 理解三眼一板(眼,板:戏曲音乐的节拍。三眼一板指先击一下檀板,后敲三下鼓,比喻言语、行动有条理或合规矩,有时也比喻做事死板,不懂得灵活掌握。)和一丝不苟的意思。‎ 指导朗读 指读——练读-指读 ‎6.过渡:你觉得有趣吗?这种顺序可以打乱吗?我们的鹅老爷是绝对不会打乱顺序的,因此在这位鹅老爷的身上经常上演这一幕情节。‎ 出示课文最后一段。‎ 再读一读,说说上演了哪一出呀?有趣吗?‎ 指名说 指导朗读 指读-师范读—指读。‎ 四、阅读链接 读一读“阅读链接”,和课文《白鹅》比一比,说说两位作家笔下的鹅有什么共同点,再体会两篇文章表达上的相似之处。‎ 预设:‎ 相同点:都写出了鹅的高傲的特点。都有对鹅的步态的描写。‎ 不同点:《白鹅》主要从鹅的叫声、步态、吃相三方面写白鹅的;《白公鹅》写了白公鹅的步态、游泳、抢地盘、抢吃鱼饵等。‎ 四、扩展延伸,总结全文 246‎ ‎1.难怪这位作者像堂倌一样不胜其烦地侍候这位鹅老爷,你觉得作者对白鹅有什么的感情?‎ 预设:喜爱 师:如此爱着这只鹅,带着自己的理解你怎么再读这句话?‎ 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仿照填,好一个的动物!‎ 总结:这么令人喜爱、如此有趣的家伙,谁能把它忘了呢?仿佛这只白鹅就站在我们眼前,就是放到课前短片中成群结队的鹅群中,我们也能一眼就认出它来。好一只高傲的白鹅!好一个细心的丰子恺!希望同学们也能学会在生活中细心观察、用心思考,那样你也会写下令人难忘的文字。‎ ‎2.丰子恺老先生风趣幽默的语言使我们看到一位趣味十足的鹅老爷,通过学习本课,你能总结一下本课的想写作方法吗(对比,反语,拟人)‎ ‎3.结合他的写作方法,同学们也来描写一下自己喜欢的一种小动物吧!只要你们用心,你的文章一定会和丰老先生的文章一样精彩。‎ 板书 内容 ‎15 白鹅 好一个高傲 叫声严肃郑重 厉声呵斥 厉声叫嚣 引吭大叫 喜爱 的动物! 步态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 之情 吃相三眼一板 一丝不苟 教学反思:‎ 246‎ 语文园地四 教学目标 ‎1.交流作者表达自己感情的方法,学会用这种方法说话或作文。‎ ‎2.学会用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生字,了解形声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 ‎3.了解一些带有动物的词语,表示了哪一类人。‎ ‎4.掌握冒号的用法,学会用所给短语写一个片段。‎ ‎5.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 ‎6.学会把片段写美观,大方。‎ ‎7.积累和理解古诗《蜂》。‎ 246‎ 教学重点 词句段运用(积累表示动物的词语,用所给短语写一个片段,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并积累古诗《蜂》。‎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交流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学会用这种方法说话或作文。‎ ‎2.学会用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生字,了解形声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 ‎3.了解一些带有动物的词语,表示了哪一类人。‎ 一、交流平台 读描写动物的文章,如何体会作者的表达的思想感情呢?很多时候看似讨厌,实则喜欢,比如:‎ ‎²猫的性格实在有些古怪。‎ ‎²鹅吃饭时,非有一个人伺候不可,真是架子十足!‎ ‎²如果赶上这么一场用以耀武扬威的乱子,你就甭想有鱼咬钩了。‎ ‎1.读读上面的句子,体会作者分别表达了什么情感?‎ 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1)第一句话表面上看起来好像对猫不喜欢,但是恰恰表达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 ‎(2)第二句话看起来对鹅的傲慢很不以为然,其实表达的是对鹅的“高傲”的喜爱之情。‎ 246‎ ‎(3)看似不喜欢这场“乱子”,但是其实很喜欢。‎ ‎2.正像以下同学讨论的一样:‎ 小刚:从字面上看,作者好像并不喜欢这些小动物,实际上字里行间却藏着对它们深深的爱。‎ 小丽:读到这样的句子,我就想起妈妈经常跟别人说:“我们家那傻孩子……”‎ 小豪:我们说话和习作的时候,可以试着运用这种方法。‎ ‎3.从妈妈的“我们家那傻孩子……”你发现了什么?‎ ‎(表面上看是不喜欢我,责怪我的调皮,实际上也表达了妈妈对我的喜爱之情。)‎ ‎“这种方法”是什么?(实际喜欢,表面却说不喜欢,是一种明贬实褒的方法。)(板书:明贬实褒的写法)‎ ‎4.练一练:运用“明贬实褒”的方法,写句子。【出示5】‎ 示例:你可真是个自私自利的家伙,自私自利得把所有痛苦和灾难都留给了自己。‎ 二、识字加油站 师:识记生字的方法很多,换偏旁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识记生字。‎ 出示:【出示6】‎ ‎1.认一认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错生字读音。‎ ‎(3)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 ‎2.教师小结,指导:‎ 246‎ 每一行的两个带拼音的字与开头的字是同一字族的字。它们声旁相同,形旁不一样。识记这些字,可以用换偏旁的方法识记。(板书:识字加油站: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3.拓展 类似的一组字,你还知道哪些?‎ 请 清 情 晴 蜻 抱 跑 泡 饱 刨 咆 三、词句段运用 ‎(一)你知道下面这些词语是哪一类人吗?选一两个说一说。‎ ‎1.出示:‎ 千里马 老黄牛 百灵鸟 领头羊 小蜜蜂 纸老虎 变色龙 铁公鸡 应声虫 哈巴狗 ‎2.读一读这些词语。‎ ‎3.说一说,这些词语分别说的是那一类人?‎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出示10、11】‎ 千里马:原指善跑的骏马,可以日行千里。现在常用来比喻人才;特指有才华的青少年。‎ 老黄牛:比喻默不作声、踏实工作的人。‎ 百灵鸟:歌声甜润、清脆的歌手。‎ 领头羊:就是做什么事情都有带头作用的人。‎ 小蜜蜂:形容非常勤奋的人,乐于奉献的人。‎ 纸老虎:外强中干、没有真本事的人。‎ 变色龙:指那些善于变化,见风使舵,言行不一,出尔反尔,没有诚信的人。‎ 246‎ 铁公鸡:一毛不拔的吝啬鬼。‎ 应声虫:随声附和、没有主见的人。‎ 哈巴狗:驯服的奴才。‎ ‎4.这些词语,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都是带有动物的词语,其实分别比喻一类人。)(板书:词语的比喻义)‎ ‎5.你还知道哪些带有这样的词语?‎ 狐狸精——喻专事迷惑人的女人 老狐狸——喻非常狡猾、诡计多端的人 小绵羊——喻老实听话、性格驯服的人 替罪羊——喻代人受过的人 四、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交流了明贬实褒的写作方法,学会用这种方法说话或作文。学会用形声字结构规律识记生字,了解形声字中形旁表义的特点。了解一些带有动物的词语,表示了哪一类人,希望课下同学们能好好巩固这些知识。‎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冒号的用法,学会用所给短语写一个片段。‎ ‎2.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 ‎3.学会把片段写美观,大方。‎ ‎4.积累和理解古诗《蜂》。‎ 一、导入课文 246‎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语文园地”。‎ 二、词句段运用 ‎(二)体会下面句子中冒号的用法,从短语中选一个,仿照着写一段话。‎ 出示:‎ ‎²它要是高兴,能比谁都温柔可亲:用身子蹭你的腿,把脖子伸出来让你给它抓痒。‎ ‎²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它立刻就警戒起来:看看前,看看后,咕咕地警告鸡雏要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 ‎²后来我看到鹅果然能看守门户:凡有生客进来,鹅必然厉声叫嚣;甚至篱笆外有人走路,它也要引吭大叫,不亚于狗的狂吠。‎ ‎1.读一读上面的句子,注意每个句子中的冒号,用法相同吗?‎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这些句子中冒号用法相同都是“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冒号: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引起下文的分说)‎ ‎2.选一选,写一写。‎ 请在所给的三个短语“爱臭美的小狗”“粗心的小杰”‎ ‎“热心肠的老奶奶”中选择一个,仿照上面的例句,用上冒号,写一段话。‎ 示例:小杰性格很活泼开朗,只是太粗心:不是忘记带铅笔盒,就是把衣服反穿,还浑然不觉。做错题更是家常便饭。‎ ‎(三)如果去掉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1.出示:‎ 说它贪玩吧,的确是啊,要不怎么会一天一夜不回家呢?‎ 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也一声不出。‎ 246‎ 它板正的姿势啦,步态啦,和别的公鹅攀谈时的腔调啦,全是海军上将的派头。‎ ‎2.读一读这些加点的词语。‎ ‎3.说一说,这些加点的词语都是什么词语?‎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教师小结,指导:‎ 这些词语都是语气词,语气词是表示语气的虚词,常用在句尾或句中停顿处表示种种语气。常见的语气词有:的、了、么、呢、吧、啊。语气词:附着在词语、句子末,表示陈述、疑问、感叹或祈使的语气。‎ ‎4.这些语气词能不能去掉?(语气词常常跟语调一起共同表达语气,所以一部分语气词可以表达多种语气。不难去掉。)‎ ‎(板书: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 三、书写提示 师:我们时常需要写一段话,或者写一篇文章,如何才能抄写的美观、大方呢?‎ 出示:1.看提示 旁边提示我们抄写片段的时候要注意什么?‎ ‎(1)字距要比行距小。‎ ‎(2)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3)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板书:字距要比行距小 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2.写一写【出示18】‎ ‎(1)先照着字帖写,一边写一边念笔画名称。‎ ‎(2)再在田字格中写,写好之后对照比较,看看哪个笔画没有写好,再重写。‎ 246‎ 四、日积月累 ‎1.出示古诗,学生尝试读一读。‎ 蜂 唐 罗隐 不论平地与山尖,‎ 无限风光尽被占。‎ 采得百花成蜜后,‎ 为谁辛苦为谁甜?‎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小组内交流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选代表展示自己对这首古诗的理解。‎ ‎3.教师讲解:‎ ‎(1)作者介绍 罗隐(833-909),字昭谏,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2)词语解释 山尖:山峰。‎ 无限风光:极其美好的风景。‎ 占:占有,占据。‎ 采:采取,这里指采取花蜜。‎ 246‎ ‎(3)译文 无论是在平地,还是在山峰,及其美好的风景都被蜜蜂占有。‎ 蜜蜂啊,你采尽百花酿成了花蜜,到底为谁付出辛苦,又想让谁品尝香甜?‎ ‎4.把这首诗再来读一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5.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本学习园地,你有哪些收获?‎ 预设:这节课我们掌握冒号的用法,学会用所给短语写一个片段。了解语气助词的作用。学会把片段写美观,大方。积累和理解古诗《蜂》。‎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 交流平台:明贬实褒的写法 识字加油站:换偏旁的方法识记 词语的比喻义 用在总结性话语的后边,引起下文的分说 语气词表示多种语气 字距要比行距小 字的大小基本一致 两边留的空白大致相等 教学反思:‎ 246‎ 习作 :我的动物朋友 教学目标 ‎1.学会介绍动物朋友的方法,抓住典型特征介绍得形象、生动。‎ ‎2.学会借助范文练笔,有条理地描写自己的动物朋友,通过外形、神情、动作等描写将动物刻画得丰富、准确、传神。‎ ‎3.在动物朋友的介绍和描写过程中,增强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获取人与动物相亲相爱的情感体验。‎ 教学重点 依托范文,引导学生抓住动物朋友的特点进行描写。‎ 教学难点 246‎ 抓住动物的特征,从多角度观察,介绍得形象、生动。‎ 一、重温故事,了解特点 ‎1.回忆第四单元学过的课文,分别描写了哪种动物,有什么特点?‎ ‎《猫》 写了大猫的性格古怪,小猫的可爱。‎ ‎《母鸡》 既写出母鸡的浅薄、欺软怕硬、又写成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辛苦的特点。‎ ‎《白鹅》 抓住了白鹅“高傲”的特点来写的。‎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喜欢的小动物是什么?为什么喜欢它?(学生自由发言)‎ ‎3.这节课,我们就来写一写自己的动物朋友。(板书:我的动物朋友)读题,突出“朋友”。‎ 二、以聊激趣,建构文脉 ‎1.你的动物朋友是谁?你愿意介绍你的这位朋友吗?谁能从不同的角度来介绍?‎ 学生讨论交流后,引导学生看课文,了解文中介绍的三种小动物。‎ ‎3.结合课文和学生的讨论交流进行梳理:‎ 观其形(即介绍该动物的外形特点)‎ 知其性(即介绍动物的生活习性,包括捕食、活动、休息等)‎ 述其亲(即介绍“我”与动物之间的互动,我们之间发生的故事等)‎ ‎(板书:观其形 :外形特点 知其性 :生活习性(捕食、活动、休息)‎ 述其亲:发生的故事)‎ 听着同学们的介绍,感觉你的动物朋友虽然不在跟前,但似乎又如见其形,如闻其声。‎ 三、图片引领,初见行文 246‎ ‎1.都说“动物是人类最好的朋友”,当人和动物在一起的时候,往往会褪去全部的伪装,以更纯真、更自然的姿态去对待,所以那画面就格外温馨、感人。‎ ‎【出示5】出示几幅图片,这是不是也勾起了你与动物朋友在一起的快乐时光?‎ ‎2.你的动物朋友长什么样呢?它有怎样的生活习性?你们之间有着什么温馨、有趣的故事呢?请选择其中一个方面来写写。‎ 温馨提示:‎ ‎(1)观其形:抓住其外形特点,写得生动、形象。‎ 刚出生的小猫,眼睛闭着,叫声细弱,浑身光秃秃的,好似一个会蠕动的肉团团。 满月以后,绒毛才全部长齐。有的颈圈是白色,四肢长满白毛,背部黑中杂有灰白,尾巴灰黑;有的从头到尾披一件油墨“大氅”,脚掌却是白色,爸爸说是良种,叫“乌云盖雪”;有的通体黄色,现虎斑纹,我赐它美名“金不换”;还有一身白毛配上一条黑毛尾巴的,被称为“雪里拖枪”。刚满月的猫离不开奶,走路也不稳。——《一窝小猫》‎ ‎(2)知其性:选择生活习性中的一个方面,可以从捕食、活动、休息等角度来写,也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角度来写,还可以从形态、颜色、声音等方面入手。如:‎ 从此,那根木棍成了它的磨牙棒,在自己安逸的小窝里享受地啃着,常啃得口水淋漓。直到木棍被啃得成了渣滓,它的牙齿应该也就被磨砺得可以碎金切玉了。这还不够,我的鞋子、袜子也难逃噩运,一不留神就被啃得湿哒哒、烂稀稀了。我只能在一旁望狗兴叹了。 ——《小狗托尼》‎ ‎(3)述其亲:撷取一件最能体现“我”与动物之间亲密友好的事来写。‎ 关于两只小鹦鹉的趣事,可能讲上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呢!有一天,我把鸟笼挂到了一面镜子前,便去做作业了。可我还没开始做,便听见了它们叽叽喳喳的叫声。我转过身去一看,发现小鹦鹉对着玻璃急得跳上跳下,好像在说:“小主人只买了我们两个,怎么会有你们两个呢?”我忍不住笑了,对小鹦鹉说:“呀!小傻瓜,原来你们还会吃醋啊,里面的人不就是你们自己吗!”这俩小家伙昂着脑袋,一脸迷茫地看着我。‎ 四、互评互改,优化行文 ‎1.根据以上温馨提示,写一写自己的动物朋友。‎ 知道同学们有点舍不得停下来的意思,但如果停下来听一听,看一看,兴许对你有新的启发。‎ ‎2.展示学生习作,由作者朗读,学生评议。‎ 246‎ ‎(1)观其形 你喜欢他的描写吗?你能不能从字里行间读出这不只是一只动物的样子,而是“我”动物朋友的样子?如果要给点建议呢?‎ 出示精彩片段,同样是写动物朋友的样子,你觉得这一段有没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 ‎(2)知其性 从他的介绍里,你了解***的生活习性了吗?你还想知道些什么?作为***的朋友,你能把它的生活细节更多地介绍给大家吗?‎ ‎(3)述其亲 你能感受到这是朋友间的故事吗?哪些描写让你感到亲切、温暖?‎ ‎3. 修改习作 ‎4. 二度交流。‎ 五、小结:我们在介绍自己的动物朋友时可以是全面介绍,从外形到生活习性,再到人与动物亲密的故事,也可以挑选侧重于一个方面进行深入描摹,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出示9】‎ 板书 设计 我的动物朋友 观其形 :外形特点 知其性 :生活习性(捕食、活动、休息)‎ 述其亲:发生的故事 教学反思:‎ 246‎ ‎16 海上日出 教学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努力”等词语。‎ ‎2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3.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4.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教学 重点 ‎1.通过阅读,感悟海上日出的动静相宜的描写方法。2.体会作者观察角度的变化和拟人手法的运用。3.抓住关键词句,感受日出的壮丽景观,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随文入境、以境促读,以情怡景。‎ 教学 难点 246‎ ‎1.学生能感悟海上日出的壮丽景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3.体会日出的变化过程,学习作者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扩、荷”等4个字,会写“扩、范”等9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清静、浅蓝、扩大、范围、努力”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谁看过海上日出?是什么样的?当时心情怎样?‎ ‎2.同学们,让我们一起到海边欣赏吧!图片:海上日出 师:看了海上日出的景观,谁能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自己的感受 生1:我觉得海上日出的景象太美丽了。‎ 生2:我真想亲眼看看海上日出的整个过程。‎ 师:是呀,实在是太美了!今天,我们就走进《海上的日出》,一起去看看这些美丽的画面。板书课题:15海上日出。‎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原名李尧棠,另有笔名有佩竿、极乐、黑浪、春风等,字芾甘。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作家、翻译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巴金1904年11月生在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官僚家庭里,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写作背景:巴金1927年1月,从上海乘船去法国留学,在轮船上,观察海上日出的景象,他非常喜欢这幅大自然画卷,就用文字把这些美丽的画面描述了出来。‎ 246‎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1)大声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字词自学情况 扩大 范围 努力 一刹那 灿烂 替代 镶嵌 紫色 不仅 ‎(1)读准字音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注意读准平舌音“紫”,翘舌音“刹 ”等。‎ ‎(2)多音字:荷、重 荷:荷花重荷 ‎“重荷”中“荷”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正确字义( )‎ a、承当 b、负担 重:重担重围 ‎“重围”中“重”字有如下解释,给它选择正确字义( )‎ a、重复b、层 ‎(3)一刹那 你能在课文中找出“一刹那”的近义词“转眼间、一会儿、一转眼、一眨眼、瞬间”等。不用词典,咱们也能理解词义 ‎(4)镶。它的光芒给黑云镶了一道光亮的金边。‎ 师画云,让学生“镶”边 246‎ ‎(5)书写指导(重点指导“镶 紫”) “扩 烂 镶 仅”左窄右宽,“范 努 替 紫”上下结构,其中“范”上窄下宽结构。‎ ‎“镶”左窄右宽,注意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右边的部分要写得扁一些。‎ ‎“紫”上下结构,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上面是个“此”字。‎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默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提示:读课题,有时根据课题就可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预设:本文主要写了海上日出的过程。‎ ‎(2)请同学们默读2—5自然段,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生动地描写了海上日出这一景象?‎ 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 ‎(3)思考:作者用哪一句话热情赞美了海上日出这一自然景象?找出来读一读。‎ ‎(4)出示:这不是伟大的奇观吗?‎ 说说什么是“奇观”?这指什么?这句话又是什么意思?(“奇观”指雄伟、壮丽又少见的景象;“这”指日出的景象;整句话指海上日出是雄伟壮丽的景象。)‎ 四、课堂总结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巴金先生一道欣赏了海上日出的美丽风景,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海边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去欣赏日出的壮观景象。‎ 下节课,让我们随着巴金爷爷优美的文字去细细欣赏海上的日出吧!‎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246‎ ‎1.能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通过品读课文,在脑海里构建“海上日出”美景。‎ ‎2.读句子,抓住词语,通过图文结合、想象,感受海上日出的壮观景象,体会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3.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的方法,训练学生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的能力。‎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学生上节课生词学习情况,让两位学生上黑板听写课后生词,其余学生在下面听写。‎ 用实物展示台展示学生书写情况,相机评价。学生齐读生词。‎ ‎2.播放课文朗读,学生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内容?(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海上日出》,看看作者是怎样按照一定顺序把海上日出的过程写出来的。‎ 二、随文入境,品词析句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学生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什么?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出示句子:为了看日出,我常常早起。那时天还没有大亮,周围非常清静,船上只有机器的响声。(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教师相机出示写作背景:这是1927年1月,巴金从上海乘船赴巴黎留学,在途中写下的这篇杂记。文章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抓住景物的特点勾画出了一幅朝阳初升、瞬息万变的奇妙景象。‎ 指导朗读。‎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让我们一起来欣赏几张图片,‎ 思考:天空的颜色有什么变化?用“”划出颜色变化的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246‎ ‎(板书: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过渡:我这时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2.引导理解:指导学生用书中句子回答问题 ‎“我知道太阳要从天边升起来了,便不转眼地望着那里”。‎ 师:“不转眼”是什么意思?引导采用查字典或联系生活实际说一句话的方法理解词语。  从“不转眼”这个成语里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心情?‎ 预设:非常渴望看到海上日出的心情。‎ 谁能读一读这个句子,试着把这种感悟读出来(指名读、评读、齐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日出时海面又是怎样的景象呢?下面学习第三自然段。‎ ‎1.读第三自然段,出示思考题:“果然”一词说明了什么?接下来看见什么?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后来的变化又怎么样?‎ ‎2.分组讨论:指明学生回答问题:‎ 预设:‎ 小组一:“果然”一词说明了太阳要从天边升起的想法是正确的,我终于看见海上日出的真实情景了。  小组二:接下来海边露出了红而无光的小半边脸儿。  小组三:太阳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  师小结:大家能根据课文内容把太阳向上升的过程具体表达出来吗?作者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这样描述:‎ ‎(1)太阳努力上升。‎ ‎(2)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努力上升。‎ ‎(3)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慢慢地努力上升。(4)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 努力上升。‎ 比较着读一读,你认为哪一句写得更好?为什么?‎ 246‎ 小结:作者采用拟人的写作手法,表现出日出时的动态美。‎ ‎3.出示日出动态变化的情景。  太阳好像负着重荷似的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到了最后,终于冲破了云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颜色红得非常可爱。‎ 上面的片段中加点的部分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预设:加点的部分是“努力上升 冲破了云霞 跳出了海面”都是动词,把太阳升起来的过程,按照一定顺序写出来了。‎ ‎(板书: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4.想象着太阳升起来时吃力的样子,你就一定能读好,试一试!‎ ‎5.小结写法填空,整体导读。‎ 这段话按( )顺序一步一步地写出了日出时景象的变化,作者不仅抓住日出时太阳的( )变化,还抓住太阳( )和( )的变化来写。‎ 预设:按照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动态 颜色 光线。‎ ‎6.学生用彩色笔在画纸上画下想象到的画面,并 用一两个词语概括图画的意思。‎ 学生互相评画,修改,推出代表作贴到黑板。‎ ‎7.引导学生看图口述日出时的情景,再次感受日出时颜色美,光线多变化快的壮观。‎ ‎8.想象说说当时作者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心情怎样?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三)自学第四、五自然段 ‎1.师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天晴时海上日出的景色。采用了在文中找重点词句体会的方式学习了课文。当太阳走进云堆里时又是什么情景呢?继续往下看。请大家采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己默读第4、5自然段,先用概括的词把这两段话的内容说出来。‎ ‎2.交流学习内容:‎ ‎(1)出示句子:“有时太阳走进了云堆中,它的光线却从云里射下来,直射到水面上。这时候要分辨出哪里是水,哪里是天,倒也不容易,因为我就只看见一片灿烂的亮光。”‎ 246‎ ‎(板书:薄云:直射水面)‎ 追问:为什么分辨不出水和天?‎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2)出示幻灯片上的句组让学生品读,与课文比较说说哪一段话的描写更好。‎ ‎①然而太阳在黑云里放射的光芒,透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镶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地冲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②太阳在黑云里发出的光亮,穿过黑云的重围,替黑云画了一道发光的金边。后来太阳才慢慢走出重围,出现在天空,甚至把黑云也涂成了紫色或红色。‎ 鼓励学生大胆说出自己独特的阅读感受。‎ ‎(板书:日出后 厚云:镶上金边)‎ ‎(3)学生讨论说说:当作者看到太阳被黑云挡住时,心情会怎样?‎ 预设:很为太阳担心,怕太阳不能冲出黑云的包围。‎ 太阳冲出重围时云和周围的景物有什么变化?‎ 预设:把黑云也染成了紫色或者红色。这时候发亮的不仅是太阳、云和海水,连我自己也成了光亮的了。‎ 作者的心情又是怎样的?(非常高兴)‎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感情。‎ 相机出示图片,指导朗读。‎ ‎3.师生一起看图,口述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情景,加深对“海上日出”的印象。‎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一)谈话总结,学习写法。‎ 246‎ ‎1.师:今天我们通过品读课文,想象作画,充分感受了海上日出的壮观美景。虽然我们还没看过真正的海上日出,但读了巴金爷爷的这篇文章,就如同亲眼看见了大自然的这一伟大奇观。作者为什么能把日出的景象描绘得如此逼真形象呢?‎ ‎2.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细心观察,用心感受,用词准确,抓住特点,发挥想象……)‎ ‎3.指导背诵,积累语言 ‎(1)说说你经常用什么方法背诵文章?(先部分,后整体;理出思路,按顺序背;串联重点词语背……)‎ ‎(2)选择你喜欢的方式,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二)作业(选择其中一道题完成作业。)‎ ‎(1)你注意到日落刮风、下雨、叶落等自然现象的变化过程了吗?可以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的写法,写一段话,描述一种变化中的自然现象。‎ ‎(2)课外搜集相关描写日出景色的古诗或短文读一读,并比较与本文写法的不同之处。‎ 板书 内容 海上日出     日出前  浅蓝—红色  越来越亮     日出时  上升  冲破  跳出     日出后  薄云:直射水面      厚云:镶上金边这不是很伟大的奇观吗?‎ 教学反思:‎ 246‎ ‎17 记金华的双龙洞 教学 目标 ‎1.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3.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4.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教学重点 246‎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教学难点 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 认识“浙、簇”6个生字,会写“浙、罗”15个生字。正确读写“一簇、杜鹃、 突兀森郁、臀部、漆黑、蜿蜒”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3.初读课文,感知课文。‎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师: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不仅在地面上有高山、大海、平原等自然的风光,而且在地下也有着很多奇妙的景观。其中溶洞就像童话世界中的迷宫……‎ ‎“溶洞、石钟乳、石笋”等词语及图片,学生认读理解词语。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叶圣陶先生一起,走进金华,走进那狭窄的双龙洞。(板书:17记金华的双龙洞)‎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读一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求读准字音,对其中笔画较多的生字如“鹃、臀、蜿、蜒”等,要求识记它们的字形。‎ 246‎ ‎(这些字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忆会比较好。也可以让学生用联想法由一个字联想到多字加以区别分析。)‎ ‎(1)读准字音 浙江 一簇 臀部 漆黑 蜿蜒 杜鹃 宽窄 肩背 移动 额角 陆续 石钟乳 石笋 变化多端 上源 自由读,指名读。‎ 师生共同正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簇 笋”,翘舌音“浙 窄 乳”等。‎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臀 窄”。‎ ‎“臀”上下结构,笔画较多,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字要写得扁一些。下面的“月”写宽一些,托住上面的部分。‎ ‎“窄”上窄下宽,下面的部分是“乍”,不要写错。‎ ‎2.画出课文中的新词,并根据上下文或查工具书理解它们的大概意思。‎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拥挤:(人或车船)等挤在一起。地方相对较小而人或车船等相对较多。‎ ‎(2)空隙:指中间空着的地方;尚未占用的时间;空旷间隙;相似的情况或状态再现的时间间隔。‎ ‎(3)稍微:表示数量少或程度浅。‎ ‎(4)蜿蜒:上下起伏前曲折像蛇类爬行的样子。‎ ‎(5)依据:基础,按照。‎ ‎(6)突兀森郁:形容山势险峻,树木繁茂。突兀,山峰高高耸起的样子;森郁,形容树木多而茂盛。‎ ‎(7)石钟乳:在溶洞里常见到,形如寺庙里的大钟,也也叫钟乳石。‎ 246‎ ‎(8)石笋:指的是喀斯特地貌特有的一种钙沉积、形成像笋子一样的石头。‎ ‎(9)名目:事物的名称。‎ ‎4.质疑问难。(可以同桌之间互相询问,也可向老师提出不能理解的词语。)‎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自由朗读全文,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3.默读全文,要求边读边画出作者游览路线示意图。 (可以各自进行,也可与几个同学讨论一起完成。)‎ ‎4.交流 指名出示画好的示意图。并按图说清图意,然后相互补充或纠正不当之处。‎ 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板书:路上→外洞→孔隙→内洞→出洞)‎ ‎5.对照示意图,找到相应段落再次朗读。‎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叶圣陶先生一道欣赏了美丽的溶洞景色,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溶洞里面去看一看,看看那里到底有多么神奇,下节课我们就一起去那里看看!‎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复述“双龙洞”的景象,感受大自然的壮观。‎ ‎2理清课文记叙的游览顺序,学习有条理叙述的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用词造句的准确和朴实。‎ 246‎ ‎3.感受金华双龙洞自然景观的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趣。‎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领略了溶洞外的美丽风光。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叶圣陶先生走进溶洞,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 二、“初入溶洞”,感受“美丽”。‎ 思考:作者在去双龙洞的途中所见的景物有哪些?‎ ‎1.粉红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红,再加上或浓或淡的新绿,眼前一片明艳。‎ ‎(由具体的景物概括出“明艳”一词,写出金华一带山区明亮艳丽的春色。)‎ ‎2.一路迎着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时变换调子。‎ 引导发现这句话的特点。(如有两对反义词,用拟人手法,写溪水的声音)‎ 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体会句子中的因果关系,音韵节奏感,和作者当时的心情等。预设:一个“迎”字,点明作者是逆溪流而上。‎ ‎(1)“时而……时而……”说明了溪流蜿蜒曲折,因为溪流的宽窄不一,所以才形成流水速度的缓急不同。‎ ‎(2)作者巧妙地运用“宽、窄;缓、急;”两对反义词准确地表达溪流的形和声。由于溪流缓急不一,听到的流水声也就各不相同,犹如在“时时变换调子”。‎ ‎(板书:宽、窄;缓、急;)‎ ‎(3)这句话烘托了作者当时的游兴有多浓,对涓涓溪流发出如此赞叹!‎ 反复朗读上述句子。‎ 三、精读感悟,感受“狭窄”。‎ 研读洞口、外洞、内洞各自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 ‎1.引导学生找到课文中概括特点的词语或者能用恰当的词语概括。‎ 246‎ 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 洞口:像桥洞似的,很宽。‎ 外洞:宽敞。‎ 孔隙:窄小。‎ 内洞:昏暗比外洞大,有双龙和石钟乳。‎ ‎2.从文中找到作者用什么方法把这些特点写出来的。‎ ‎(让学生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以及采用的打比方,说感觉等手法)‎ 着重感悟下列句子:‎ ‎1.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擦伤鼻子。‎ 体验由于孔隙的窄小而形成“挤压”的感觉。这句话写出作者通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稍微”,“一点儿”告诉我们只有一动不动地平躺在小船上,才能通过孔隙,以此说明孔隙小的特点,非常逼真。运用“要是……准”的假设句式,准确地表达了作者当时受“挤压”的感觉。‎ ‎2.这些石钟乳和石笋,形状变化多端……也很值得观赏。‎ 着重理解“即使”这部分的强调作用。这句话的意思是说石钟乳和石笋是非常值得观赏的,原因是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又各异。用“即使”这个关联词作强调,即退一步讲,如果不把这些石钟乳、石笋具体比作什么也值得观赏,说明它本身已经够吸引人了,无需再比作什么了。‎ 三、复述课文,写段训练。‎ ‎1.任选双龙洞其中一个景点进行复述,可采用导游介绍等形式进行。‎ ‎2.用“时而……时而”写句子。‎ ‎(飞机在高空表演,时而盘旋上升,时而俯冲下降,真让人提心吊胆。)‎ ‎3.把下面两个句子表达的意思分别写具体。‎ 汽车行驶:‎ 246‎ 自然天气:‎ 四、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启发学生谈谈学了本文后的收获,在相互交流对话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从内容和写作方法两方面谈自己的收获。‎ ‎2.教师小结。‎ 文章开门见山,直接点明游览的时间和地点。又以简洁的语言写了途中所见的景物,用“眼前一片明艳”概括了山区生机盎然的春色,再以具体、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双龙洞的特点。在记叙中,作者的语言朴素,真实可感。‎ ‎3.作业 搜集有关溶洞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板书 内容 ‎17记金华的双龙洞 路上(宽、窄;缓、急;)--外洞(很宽)‎ ‎--孔隙(窄小)--内洞昏暗--出洞 教学反思:‎ 246‎ ‎18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絮”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炕上 铅笔 迈进 枪栓 胳膊 劫难”等词语。‎ ‎2. 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学会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3. 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教学重点 246‎ 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课文,学会怎样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每部分的内容,并能说出每一部分的主要意思,给每一部分加上小标题。‎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晋、絮”等17个生字,会写“晋、炕”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炕上 铅笔 迈进 枪栓 胳膊 劫难”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配乐诗《小英雄啊,雨来!》‎ 晋察冀边区,有条还乡河。秋天已来到,雨来上夜校。  河边有个村,名叫芦花村。在校受教育,学会爱国家。  村里有个娃,名字叫雨来。鬼子来扫荡,掩护李大叔。  年龄十二岁,游泳本领强。人小志气高,智斗敌人把命保。‎ 思考:此时此刻,你有什么想法?你还了解小英雄雨来的其他事迹吗?‎ ‎2.出示图片:小雨来与鬼子斗争的片断。‎ ‎3.教师小结:通过以上的朗诵以及观看图片,我们仿佛置身于课文所描绘的特定的情境中,我们的心中仿佛燃起了一把熊熊的民族反侵略战争之火。‎ ‎4.出示课题:《小英雄雨来(节选)》(板书:小英雄雨来)  (1)理解课题:‎ 小——指的是雨来的年龄小,是一个少年。‎ 英雄——指的是雨来的特点。‎ 雨来——课文中的主人公。‎ 课题表现出文章的中心——英雄 (2)引导学生质疑:看到课题后,你想知道什么?(为什么称雨来是小英雄?)‎ 246‎ ‎(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雨来是一位小英雄?)‎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管桦一起了解小英雄雨来的故事。‎ ‎5.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管桦,原名鲍化普。河北丰润人。1942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文学系。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曾任冀东区党委机关报《救国报》随军记者,冀东军区政治部尖兵剧社文艺队队长。‎ 写作背景:‎ ‎1937年,日本法西斯侵略中国,中国进行全民族抗战。青壮年参加八路军,拿起枪抗击日本侵略者,冀东还乡河两岸各村的民兵、老年人、妇女、少年儿童为保卫祖国家园与敌进行顽强的斗争。在那个战争年代,像雨来那样站岗放哨、手拿红缨枪、挺起小胸脯、给八路军送信、带路的情况是很多很多的。‎ 雨来,是抗日战争年代里冀东少年儿童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芦花戏水,星夜攻读,智护交通员的情节,苇丛雏鸭、五谷飘香的田园风光景物,鲜活的方言土语,无一不是多年前那场波起云涌的民族解放战争中燕赵大地的真实写照。‎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正确、流利地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晋察冀 柳絮 扭身 软鼓囊囊 姥姥 塞进 呜哩哇啦 糠皮 枪栓 捆绑 劫难 枪毙 扒开 尸首 铅笔 胳膊 红绸 敌人 慌忙 趁机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塞 ”,翘舌音“栓 毙 尸 绸 趁”等。‎ 另外,注意多音字“塞”在这里读“sāi”,还有两个读音分别是“sè”,组词“堵塞”和“sài”,组词为“边塞”。‎ ‎(2)指导书写 246‎ 重点指导“膊”。‎ ‎“膊”左窄右宽,三部分组成“月+甫+寸”。注意右边的部分写得扁一些。‎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扫荡 :扫荡是一种军事行动。荡平,彻底清除之意。‎ ‎(2)民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长期革命战争中逐步发展起来的不脱离生产的群众武装组织;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助手和后备力量。在历次革命战争中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在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做出了重大贡献。‎ ‎(3)起码:最低限度,至少。‎ ‎(4)睁眼瞎:比喻没文化的人,不识字的人,缺乏知识的人。‎ ‎(5)趔趄:由于某种原因,身体歪斜,脚步不稳。‎ ‎(6)门槛:门框下部挨着地面的横木(或长石等)。‎ ‎(7)漩涡:水流遇低洼处所激成的螺旋形水涡。‎ 三、出示提纲,初步感知。‎ 过渡:学习课文的生字新词后,我们再回到课文中,学习故事,了解内容。‎ ‎1.出示预习提纲 思考题:‎ A.文章通过哪件事表现雨来机智勇敢的优秀品质?(掩护李大叔、和鬼子斗争)‎ B.文章的其它部分与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有什么关系?(围绕各部分重点问题讨论,教师加以点拨。)‎ 第一段:芦花村的自然环境怎么样?‎ 预设:芦花村的自然环境非常美丽。我从“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感受到的。‎ 通过一件什么事说明雨来勇敢机智灵活,游泳本领高?‎ 246‎ 预设:写雨来借助高超的游泳技巧巧妙躲避妈妈的追打。‎ 第二段:从哪看出雨来上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在书中用“_______”画下来。预设:大家就随着女老师的手指,齐声轻轻地念起来: “我们——是——中国人,‎ 我们——爱——自己的——祖国。”‎ 第五段:芦花村的乡亲对雨来不怕牺牲的精神表示怎样的赞叹?预设:老人们含着泪说:“雨来是个好孩子!死得可惜!”‎ ‎“有志不在年高。”‎ 第六段:雨来怎样机智脱险的?预设:原来枪响之前,雨来就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 ‎2.以学生的自学为主(分为若干学习小组),注意养成边读、边想、边标画的方法。‎ 四、汇报预习,交流解疑。‎ ‎1.汇报预习的情况。‎ ‎2.分角色朗读,参与评价。‎ ‎(1)确定重点段:哪段最能表现小雨来是一位小英雄,哪段就是重点段。‎ ‎(第四段写的是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决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分组讨论:作者是根据哪些情节和词语表现雨来是一个小英雄的?把有关的词语标画出来。(敌人的手段是哄、骗、恐吓、毒打,甚至用死来威胁。而雨来始终说:“没看见。”)(3)试着读一读,在组内分角色读一读。‎ ‎(4)指名在班上分角色朗读课文或者表演。‎ A.自愿读或者表演 B.大家评议。‎ 五、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认识了小朋友小雨来,下节课我们就来深入了解雨来。‎ 246‎ ‎2.作业(1)读书,体会小雨来的品质。‎ ‎(2)体会文章各部分之间的联系。‎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内容,练习用较快的速度阅读。能简要复述课文内容。2.体会本课中描写景色的优美句子和丰富的词语。了解雨来为掩护革命干部和日寇英勇斗争的故事,学习雨来热爱祖国、勇敢机智的品质。‎ 一、复习巩固,回忆旧知。‎ ‎1.指名说出文章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2.说说小英雄雨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物?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3.指名朗读课文的第四段。‎ 二、回顾全文,深入探究。‎ ‎1.从重点内容入手,理清段间联系。‎ ‎(1)鬼子抓住雨来为什么要枪毙他?‎ ‎(因为雨来不肯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2)雨来在鬼子面前为什么表现得如此坚强?  (因为他要保护李大叔。)‎ ‎(3)雨来又是怎样从鬼子手中逃脱的?他为什么能这样做?‎ ‎(枪响之前,雨来趁鬼子不防备,一头扎到河里去了。)‎ ‎(4)你认为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爱国、有骨气的中国人。)‎ ‎2.同学讨论。‎ 246‎ 画出“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在课文中的位置。重点理解课文中两次提到这句话有什么重要的意思?从而体会雨来的优秀品质。‎ ‎(课文中第一次出现在第二段中。雨来在夜校学习时,女老师指着黑板上的字念着:“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这说明雨来在夜校不仅学了文化,更重要的是接受了爱国思想教育。这种爱国主义的思想,在他头脑里扎下了根,这是雨来与敌人斗争的力量源泉和思想基础。‎ 课文中第二次出现在第四段中。敌人的威胁、利诱,软硬兼施,都不能使雨来屈服。“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鼓舞鞭策着他,使他经受住敌人的毒打。在严峻的斗争面前,雨来重温这句话,倍感亲切。“我们是中国人,我们爱自己的祖国。”是他意志、信念、力量和经受各种考验的精神支柱。)  3.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提炼成为小标题。‎ ‎(1)归纳各段的主要意思 本文分为六个大部分,每个部分的意思是什么呢?‎ 小组讨论交流,代表展示如下:‎ 第一部分:雨来家乡的景色优美,他游泳的本领高强。‎ 第二部分:雨来上夜校读书,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第三部分:雨来掩护交通员李大叔。‎ 第四部分:雨来与鬼子展开英勇斗争,始终不说出李大叔的藏身之处。‎ 第五部分:乡亲们以为雨来牺牲了,都很难过。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 ‎(2)提问思考:怎样编写小标题呢?‎ 小组讨论,交流如下:‎ 师根据交流结果,总结:‎ 可以是句子,也可以是词语。可以用书上的语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话编写。‎ ‎(3)提炼课文的小标题:‎ 第一部分: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第二部分: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246‎ 第三部分: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第四部分: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第五部分: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第六部分: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板书:‎ ‎17小英雄雨来(节选)‎ 望着妈妈笑(或游泳)‎ 爱自己的祖国(或读书)‎ 掩护李大叔(或掩护)‎ 与鬼子斗争(或斗争)‎ 有志不在年高(或枪声)‎ 雨来没有死(或脱险)‎ ‎4.讨论段间的联系。‎ 师:这六个部分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呢?‎ 分小组讨论交流,展示交流如下:‎ 描写还乡河景色美,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脱险打下伏笔;雨来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的教育,是雨来临危不惧,英勇斗争的思想基础;鬼子阴险狡诈,能反映出雨来坚强不屈;众乡亲对雨来的评价,点明雨来是一个好孩子;雨来脱险没有死,不仅与文章开头互相照应,也是小雨来优秀品质的体现。  5.讨论景物描写的作用。‎ 文章开始写 晋察冀边区的北部有一条还乡河,河里长着很多芦苇。河边有个小村庄。芦花开的时候,远远望去,黄绿的芦苇上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雪。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把这几十家小房屋都罩在柔软的芦花里。因此,这村就叫芦花村。十二岁的雨来就是这村的。‎ 246‎ 师:这一自然段的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这一段描写,既写出了故事发生的地点,也为我们勾勒出芦花村的美丽景色,点明雨来的家乡美,并为后来雨来的脱险埋下伏笔。雨来勇敢地与敌人斗争,除了在夜校受到爱国主义教育外,还由于雨来对美丽家乡的热爱,这样美丽的家乡,岂容敌人侵害!)  第五部分写 ‎“太阳已经落下去。蓝色的天上飘着的浮云像一块一块红绸子,映在还乡河上,像开了一大朵一大朵鸡冠花。苇塘的芦花被风吹起来,在上面飘飘悠悠地飞着。”‎ 这一段的景物描写起到什么作用?‎ 预设:‎ ‎(这里写出不仅白天的芦花村景色优美,太阳落下去以后,这里依然是那么美。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生活着勤劳善良的村民们。人杰地灵,人们多么希望雨来这个好孩子仍活在大家中间啊!)‎ 第六部分写 ‎“还乡河静静的,河水打着漩涡哗哗地向下流去。虫子在草窝里叫着。”‎ 这一处的景物描写又表达了什么情感?‎ 预设:‎ ‎(这一段看似写景,实际在写人们的心情。人们多么盼望雨来会突然出现在大家面前啊!连那河水都在静静地等待着,草窝里的虫子都在呼喊着雨来。)  师小结:‎ 文章中三次景物描写,都表达了一定的思想情感。由此看来,成功的景物描写,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表达文章的中心。‎ 四、课堂小结,复述课文 ‎1.课堂小结 学习本文,我们认识了小英雄雨来,并被他爱国、不屈的刚强性格所感动。‎ 为了更加熟悉课文,我们下面进行一下课文复述。‎ 246‎ ‎2.练习简要复述:雨来是个十二岁的小孩,为什么说他是个小英雄呢?请大家简要地来讲讲《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要讲清时间、地点、人物、情节——事情的开始、发展、高潮和结局。‎ 时间:抗日战争时期的一天。‎ 地点:晋察冀边区北部的芦花村(指地图);‎ 人物:雨来。‎ 事情的开始、发展:课文第三段内容。‎ 高潮:课文第四段内容。‎ 结局:课文第五、六段内容。‎ 要求大家简要复述,抓住重点内容,其余简略复述。‎ 指导重点段落的复述:回忆一下,第四段是怎么写的。出示第四段的板书内容。放映有关这段内容的幻灯片,让学生观察幻灯片内容。‎ 各人轻声练习复述。指名上台复述。大家评议。  2.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把小英雄雨来的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板书 内容 ‎18 小英雄雨来(节选)‎ 教学反思:‎ 246‎ ‎19 我们家的男子汉 教学 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读本课“徽 谜”等15个生字,学习理解新词。‎ ‎2.学习以人物性格特点分类组织、安排材料的方法;细致地观察和细腻地描写。‎ ‎2.体会“男子汉”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的性格特征。‎ ‎3.学会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246‎ 教学重点 较快速度默读课文,了解作者对小男子汉的喜爱之情。‎ 教学难点 学会把握长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一提“男子汉”,我们的头脑中就会马上联想到:顶天立地、敢说敢为、正直无私、胸怀宽广等词。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王安忆写的《我们家的男子汉》,看一看和我们印象中的男子汉有何不同。(板书课题:我们家的男子汉)‎ ‎2.王安忆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王安忆,当代著名女作家,是作家王愿坚和茹志鹃的女儿。王愿坚的代表作品有小说《七根火柴》《党费》等,茹志鹃的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安徽 谜语 嘴唇 和尚 吃荤 倔强 嘱咐 沮丧 情绪 一声不吭 嘹亮 妨碍 轮廓 注意读准:翘舌音有“唇 尚 嘱”等。‎ 其中多音字“强”在这里读“jiàng”,还有一个读音“qiáng”,组词“强大”‎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轮廓:构成任何一个形状的边界或外形线。‎ 恍惚:① 神志不清;精神不集中精神恍惚。‎ ‎② (记得、听得、看得)不真切;不清楚。‎ 246‎ 妨碍:使事情不能顺利进行;阻碍。‎ 沮丧:灰心,失望,伤心,灰心丧气。‎ ‎(二)读懂文意 ‎1.认真读课文,可以朗读,可以默读,也可以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 ‎2.讨论:文中的男子汉是一个才几岁的小孩子,但作者为何称他为男子汉呢?(或问“文章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几岁的小男孩是一条‘男子汉’”?)‎ 他身上已初步表现出了男子汉的气概:逐渐成熟、自主自立、刚强勇敢、直面现实、挑战自我、天真幼稚、可爱沉着等性格特征。‎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然后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内容。复述时注意作者从哪几方面写这个男子汉的?理解小标题的作用。‎ 明确:(1)他对食物有足够的兴趣;‎ ‎(2)他有独立的要求,要求独立做事;‎ ‎(3)他沉着面对生活挑战。‎ 你还可以给每个部分换个小标题。‎ 预设:(1)爱吃(2)要求独立(3)凡事很沉着 三、师生互动,解读文本。‎ 你觉得文中所写的小男孩可爱吗?你最喜欢课文的哪一部分?请简要说一说你的理由。(一)开头部分:交代写作对象,写孩子的出生、留在外婆家的原因及其与“我”的关系。‎ ‎(二)他对食物的兴趣 ‎1、量很多,范围很广,极有滋味,“叫人看了不由得也会嘴馋起来”,从侧面写出他吃饭极有滋味。‎ ‎2、补写吃青菜一事,风趣幽默。‎ ‎3、“他可以耐心地等上三刻钟,为了吃一客小笼包子。”“三刻钟”说明了什么?‎ 246‎ ‎(对一个孩子来说是极难安静下来的,但“他”却很有“耐心”,可见其兴趣之浓厚。)‎ ‎4、他为了去少林寺,愿意在吃上做出一些牺牲(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已经不简单了),但毕竟还是吃的诱惑力来得大。‎ ‎5、这一段写出了一个孩子、一个男孩子的特点。‎ 所有的细节描写都体现了小男孩率真的性格特点。(三)他对独立的要求 文章第二部分,题目是“他对独立的要求”,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他很想独立?‎ 预设:‎ ‎1、走路时,从他那挣扎的状态中,可见他想要独立的愿望之坚决,“男人”的性格初见端倪。‎ ‎2、去买山楂片时,我本想帮他的,却使他失去了一次自己锻炼的机会,因而他显得“沮丧”。‎ ‎3、对去换橘子水的独立性和狂热性,是一种要满足成功感的外在表现,表现小男孩越来越想与成人一样享受独立做事的满足,流露出作者的关爱赞赏之情。‎ ‎4、在柜台外等候的细节,可拓展一些内容。引导:每个人在走向独立的过程中,不可能一帆风顺。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不接受风雨的洗礼,怎么能在社会上独当一面呢?‎ ‎(四)他面对生活挑战的沉着 你从哪里感到他很沉着?‎ 预设:‎ ‎1、只是觉得好玩才哭的,符合一个孩子的性格。‎ ‎2、“可是他明白了自己不得不去……不作任何无效的挣扎。”表现他作为一个男孩子、一个男人、一条男子汉的刚强、成熟。‎ ‎3、回安徽时的勇敢,也是细节描写,表现他的沉着。‎ ‎(五)结尾部分 246‎ 开头一句总结上文,点题。一个“这”字,指代了上文主体部分所写的内容。抒发自己从“我们家的男子汉”身上引发的感受,体现了作者对这一类孩子的关爱之情。(从其观察的细致、长期上可看出)‎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篇课文写出了作者对小外甥的无比喜爱之情。‎ 五、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0—4岁的一个小男孩,他的生活中肯定不会有什么豪言壮语或有什么惊天壮举,感动我们的只是那些真真实实的一个个生活细节。‎ 小结引伸:在日常生活中或写文章时,细节往往能收到以一当十的良好效果。不是很多人都在说“细节决定成败”嘛!那么谁能说一说什么是细节描写呢?怎样才能描写好细节呢?分组讨论,交流展示如下:‎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正确运用细节描写,对表现人物,记叙事件,再现环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著名作家李准曾经说过:“没有细节就不可能有艺术作品。真实的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在文章中,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使作品更具有感染力,就应该学会对细节进行描写。描写的目的是要达到生动形象,做到写人则如见其人,写景则如临其境,能给人以真切的感受。要写好细节描写应注意下面几点。‎ ‎(1)选用典型细节。‎ ‎(2)细致观察事物。‎ ‎(3)精心锤炼词语。‎ ‎(4)巧妙运用修辞。‎ 我们共同生活半年多时间了,大家能说一说老师或同学们身上的某个言行举止方面的细节吗?让学生随机地说一说。‎ 246‎ ‎2.作者为什么把这样一位四岁的小男孩称为“男子汉”?归纳一下课文中的“男子汉”所具有的品质。有志不在年高,只要具备这些优秀品质,就是一位真正的男子汉!(完成板书并小结)‎ ‎3.你觉得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男子汉呢?能举出一些你所了解的男子汉的事例吗? A、在我们的身边,有许许多多有身份有地位的人,仍与老百姓同甘苦、共患难,在人民的心目中,他们是公仆、是堂堂正正的男子汉!‎ 周恩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贡献出了自己的一生。‎ 孔繁森:扎根雪域、献身边陲,把自己的一切交给了党和人民。‎ 牛玉孺:担任呼和浩特市的市委书记期间,当地的工业产值成倍增长,城市面貌大有改观,他把权力交给了人民,他造福了一方百姓,却牺牲了自己的健康。‎ B、在我们的身边,还有许许多多默默无闻、普普通通的人,他们能急他人所急,想他人所想,用自己的智慧为社会无私地奉献着自己的青春和汗水,在人们的心目中,他们是兄弟、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自己省吃俭用,却能胸怀他人。‎ 袁隆平:一位相貌平平的七旬老人,穿梭在田头,心系天下民生。‎ 徐本禹:一介文弱书生,生活拮据,却能只身支教穷山僻壤,无怨无悔。‎ 田世国:孝心动天地、泣鬼神,捐肾救母,反哺之举,令世人动容。‎ 师参与其中:其实在我们自己的家中、在我们的长辈甚至是晚辈中也不乏男子汉。在这篇课文中女作家用心地观察,细腻地描绘出了一个三、四岁的男子汉。‎ ‎4.小结升华:‎ 好,今天,我们一起探讨了一个关于男子汉的话题。照着板书小结课文内容。在一个蹒跚学步、稚气未脱的小男孩的生活细节中,我们认识到了男子汉的真谛。至情至信、自主独立、刚强坦诚的人就是男子汉。不论年龄的大小、不论职位的高低、也不论财富的多寡,只要拥有了这些(指着板书右侧)优秀品质,你就是一个大写的人,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最后请欣赏《男儿当自强》,让我们在歌声中寻觅男子汉的雄姿!‎ ‎(板书:率真爽气 感情真挚 自主独立 刚强坦诚 沉着勇敢)‎ 板书 内容 246‎ 我们家的男子汉 率真爽气 感情真挚 自主独立 刚强坦诚 沉着勇敢 教学反思:‎ ‎20 芦花鞋 教学 目标 ‎1.认读会认“搓、葵”等7个生字,理解词语,流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用空行标示长文章各部分的方法,继续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主要内容,探究“芦花鞋”的故事。‎ ‎3.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 246‎ 教学重点 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探究芦花鞋的故事。‎ 教学难点 运用边读边想、前后联系的方法,感悟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学习阅读长文章,进一步激发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一本好书,是一路风景,那里的世界新奇广阔;一个好故事,更是一段美好的回忆,值得你一生回味。曹文轩的《青铜葵花》就是这样的一本好书。我们一起读过它,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大麦地,走进《芦花鞋》。(板书课题:芦花鞋)‎ ‎2. 曹文轩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曹文轩,一九五四年一月生于江苏盐城。作家。著有长篇小说《草房子》《根鸟》《细米》《青铜葵花》《火印》以及“大王书”系列、“我的儿子皮卡”系列和“丁丁当当”系列等。多部作品被译为英、法、德、日、韩等文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过渡:首先让我们自主解决一下本文的生字新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4】‎ 搓麻绳 葵花 祈求 遗憾 污迹 雪屑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梳理情节,了解故事。‎ 师:解决了生字新词,让我们再来理清文章的脉络层次。‎ ‎1.了解用空行标示长课文各部分的方法,把课文分为四个部分。‎ 246‎ ‎2.交流讨论,提炼小标题。‎ ‎(1)出示自学要求,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完善预习单上的小标题。‎ ‎(2)小组讨论,提炼出最佳小标题,写在词卡上,自由展示。‎ ‎(3)全班交流,共同评议,确定每部分的小标题。‎ 根据学生回答展示:‎ 第一部分(1-8):编芦花鞋 第二部分(9-14):卖芦花鞋 第三部分(15-22):芦花鞋卖光了 第四部分(23-30):最后一双芦花鞋 ‎(板书:编芦花鞋 买芦花鞋 芦花鞋卖光了 最后一双芦花鞋)‎ ‎4.运用“小标题串联法”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弄清了各个部分的小标题,在此基础上我们再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是否就非常容易了呢?‎ 预设:‎ ‎(本文主要写了青铜一家做了101双芦花鞋,让青铜顶着刺骨的寒风去卖芦花鞋,他甚至还把自己脚上穿的一双芦花鞋也给卖了,回到家时,他的脚已经冻得通红。)‎ 小结: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把小标题串联起来,就把握了课文的主要内容,也把银项链“变”成冰项链的过程弄清楚了。‎ 三、联系文本,赏人物之“美”。‎ ‎1.再次默读课文,思考:在卖芦花鞋的过程中,哥哥青铜给你留下的印象是否更深?请在文中相关地方做标记。画出相关语句。‎ ‎2.小组交流阅读感受。‎ ‎3.全班交流,感悟人物形象。‎ 246‎ 生自读,师巡视。‎ 交流相机出示:这是家里的一笔收入,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从编芦花鞋去卖,卖的钱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可以看出青铜的家用一个词形容,可以说是?(穷)‎ 师:青铜一家是怎么做芦花鞋的?(指名读,要读得好)‎ 先将上等的芦花采回来,然后将它们均匀地搓进草绳里,再编织成鞋,‎ 生指名读。‎ 让我们跟着青铜一起来试着做芦花鞋。指名读。  找出表示做芦花鞋动作的词语。‎ 预设:(采 搓进 编织)‎ 芦花鞋是什么样子的?‎ 那柔软的芦花竟像是长在上面的一般。被风一吹,那花都往一个方向倾覆而去,露出金黄的稻草来。……两只鞋既像四只鸟窝,又像两对鸟。‎ 生齐读。‎ 就这样,青铜一家竟然做出了101双芦花鞋。这些芦花鞋是青铜一家辛辛苦苦做出来的,是“一笔很重要的收入。”‎ ‎4.读第二部分,你觉得青铜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能吃苦的人)你从哪儿体会到?‎ 天下了一夜大雪,积雪足有一尺厚,早晨门都很难推开。雪还在下。‎ 但青铜却坚持着今天一定要去镇上。他对奶奶他们说:“今天天冷,更会有人买鞋的。”‎ 你从这些词语感到青铜是个能吃苦的人?(坚持、一定、更会)你认为景物的描写有什么作用?(衬托人物的作用)具体来说?‎ 预设:用天气的恶劣,雪的大,来衬托人物冒雪卖鞋的艰辛,体现青铜的懂事、为了家人吃苦耐劳的精神。‎ 你能读出你对人物的理解吗?‎ 246‎ 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小结:阅读长文章时,边读边想,联系前后文的内容,就能拉近与故事中人物的距离,更全面地了解人物形象。‎ ‎5.从三四部分中,青铜卖鞋的过程,你又体会出青铜是个怎样的人?从哪儿体会出来的?‎ 自读课文,圈画出相关语句,做好批注。‎ 小组讨论,展示交流:‎ 从这两个部分,我们感到青铜的善良,纯真。‎ 找出相关语句。‎ 其中肯定有一两个搞艺术的,看着这些鞋,嘴里啧啧地感叹不已。‎ 读读这些语句,你读出了什么?(过路的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爱。)‎ 你能读出这种感情吗?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尽管,看出了城里人对芦花鞋的喜欢,青铜又是怎么做的?‎ 他没有因为他们眼里闪现出来的那份喜欢而涨价,还是报了他本来想卖的价。‎ 从青铜的做法中,你想给他说些什么?‎ 预设:青铜,你可真老实,尽管看出他们非常喜欢这些鞋子,还是按照原来的价钱卖,为你喝彩!‎ 四、总结归纳,读写训练 ‎1.同学们,青铜葵花生活在一个苦难的年代,但苦难并不是那个时代特有的。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的苦难。曹文轩叔叔在封底写道:‎ 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一个时代的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天的少年才有的。少年时,就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齐读)‎ 合上书本,想想自己,你有什么收获呢?‎ 生交流。‎ 246‎ 老师希望这朵朵葵花永远盛开在我们的心灵深处,驱散生活中的潮湿和阴霾,让好书永远伴随我们成长!‎ ‎2.大胆想象,续写故事。‎ 师:课文的结尾存有留白,给了我们无限想象的空间,让我们续写故事结尾吧!‎ 他赤脚踏过积雪时,溅起了一蓬蓬雪屑……‎ 根据自己对青铜的了解,把课文的结尾,展开合理的想象,被省略的内容写出来。‎ 五、阅读延伸,推荐系列书目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了青铜葵花的世界,在美的世界里与作家曹文轩有了一个美丽的约会。  2.曹文轩先生的作品情节美,人性美,语言也美,他把这一系列歌颂美的作品称为“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  “曹文轩纯美小说系列”:《根鸟》《细米》《狗牙雨》《野风车》《红瓦黑瓦》《青铜葵花》《山羊不吃天堂草》《草房子》。  3.让我们带着向往与追求继续走进曹文轩的纯美小说中,走进真善美的世界中!‎ 板书 内容 ‎20芦花鞋 编芦花鞋 买芦花鞋 芦花鞋卖光了 最后一双芦花鞋 教学反思:‎ 246‎ 朋友相处的秘诀 教学 目标 ‎1.交流和朋友相处的方法。‎ ‎2.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3.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教学重点 246‎ 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教学难点 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一、谈话导入 ‎1.我们都有自己的朋友:新朋友、老朋友。和朋友相处,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 预设:‎ ‎(1)我认为和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相互信任。‎ ‎(2)我认为和朋友相处最重要的是愿意分享,不自私。‎ ‎2.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讨论:和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板书:朋友相处的秘诀)‎ 二、明确交际要求 本次口语交际的要求是: 1.根据讨论的目的记录重要信息。‎ ‎2.分类整理小组意见,有条理地汇报。‎ ‎(板书:记录信息,分类整理 条理汇报)‎ 三、交际练习,汇总意见 下面我们就分组讨论“朋友相处的秘诀”是什么?‎ ‎1.分组交流,每人至少提出三条重要意见。‎ ‎2.组长汇总小组意见。‎ ‎3.小组长怎样才能更好地汇总小组意见呢?‎ 温馨提示:‎ 先记录每个同学的想法,再把相近的整合在一起,然后标记出大多数同学认同的想法。‎ ‎4.出示汇总记录例子:‎ 246‎ 下面是某小组在讨论“怎样表达对父母的爱”时做的记录,供参考。‎ ‎5.代表全班交流 将小组意见汇总后,派代表在全班汇报,其他组员可以做补充,尽可能全面地反映小组意见。‎ 四、交际示例 师:那么,我们与朋友相处时,究竟应该如何做,才是对的呢?‎ 针对本次口语交际“朋友相处的秘诀”,出示如下意见:‎ ‎(1)和朋友相处应该相互尊重,给予朋友足够的空间和时间。‎ ‎(2)和朋友相处应该学会分享,既分享快乐,也分享痛苦。这样,分享快乐,就会得到两份快乐,分享痛苦,痛苦就会只剩下半份。‎ ‎(3)和朋友相处应该彼此信任,不要互相猜疑。‎ ‎(4)和朋友相处应该互相帮助、扶持。‎ ‎(5)和朋友相处应该学会包容,包容朋友的缺点和不完美,因为世界上没有人是完美的,都是有缺点的。‎ ‎(板书:互相尊重 学会分享 彼此信任 学会包容)‎ 五、课堂总结 ‎1.生活中我们总会遇到朋友与自己不一致的意见,千万不要因此而生气,仇恨朋友,要珍惜友谊,善待朋友。‎ ‎2.要静下心来,学会换位思考,态度平和,以理服人。‎ ‎3.课下解决一下朋友间的矛盾和隔阂。‎ 板书 246‎ 设计 朋友相处的秘诀 互相尊重 学会分享 彼此信任 学会包容 记录信息,分类整理 条理汇报 教学反思:‎ ‎21古诗三首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等7个字,会写“芙、蓉、洛”等8个字,理解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歌的意境,了解诗歌的意思,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246‎ 教学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诵课文,理解诗句及整首诗的大意。‎ 教学 难点 体会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精神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读“芙、蓉、洛”3个字,会写“芙、蓉、洛、壶”4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能默写古诗《芙蓉楼送辛渐》。‎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抓住“冰心”“玉壶”等词语理解诗句。‎ ‎4.体会诗人不会因横遭谤议贬谪而改变志气的决心,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 一、解题导入,介绍作者 离别这种情感自古有之,与友人分别时或是表达朋友间的深情厚谊,或是表白自己的心志,这种种的离情别绪都凝聚在这字字凝练的古诗中。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别董大》《送元二使安西》《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唐代诗人王昌龄的诗《芙蓉楼送辛渐》。‎ ‎2.揭题:今天,我们再学习一首唐代诗人王昌龄写的送别诗《芙蓉楼送辛渐》。板书课题,齐读。‎ ‎(板书:芙蓉楼送辛渐)‎ 246‎ ‎3.解题:学习古诗,应从题目入手,你从题目中知道了什么?‎ ‎“芙蓉楼”是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送”是送别的意思。“辛渐”是诗人的一位朋友。题目的意思是:在芙蓉楼送别好友辛渐。‎ ‎4.作者简介:‎ 王昌龄(698-756年)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汉族。盛唐著名边塞诗人,擅长写七言绝句,后人称王昌龄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称王龙标,有“诗家天子王江宁”之称,存诗一百七十余首,作品有《王昌龄集》。‎ ‎5.写作背景:‎ 这首诗大约作于开元二十九年以后。王昌龄当时离京赴江宁(今南京市)丞任,辛渐是他的朋友,这次拟由润州渡江,取道扬州,北上洛阳。王昌龄可能陪他从江宁到润州,然后在此分手。‎ 二、初读诗文,初步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确,读流利。‎ ‎【出示5:生字田字格】芙 蓉 洛 壶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蓉”,边音“洛”。‎ ‎(2)指导书写 ‎“芙 蓉 壶”都是上窄下宽的字,“洛”左窄右宽。‎ ‎“壶”注意有三部分组成:士、冖、业。‎ ‎2.借助注释想想诗句的大体意思。‎ ‎3.多种形式朗读。‎ 三、自主交流,理解诗意 ‎1.自主理解字义:‎ 246‎ 寒雨:寒冷的雨。连江:满江。吴:三国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客:指辛渐。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的山为楚山。孤:独自,孤单一人。洛阳:位于河南省西部、黄河南岸。一片冰心在玉壶:冰在玉之中。比喻人清廉正直。冰心:比喻心的纯洁。‎ ‎2.交流诗句之意:昨夜,秋雨绵绵洒满吴地江天。清晨送走友人只留下孤独的楚山。洛阳的亲朋好友如果向你问起我,就请转告他们:我的心依然像玉壶中的冰一样纯洁。‎ 四、品读诗文,赏析感悟 ‎1.品读前两句诗 ‎(1)请大家默读前两句,看看都写到了哪几种景物?(雨:什么时候下起了什么样的雨?江:江面上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山:在作者眼里楚山什么样?诗中还暗含着两个人物) (2)“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表现一种怎样的气氛?(“连”“入”两个动词写“寒雨”的绵绵不断和无声无息,渲染出离别时的暗淡气氛。)“楚山孤”表达作者怎样的情感?(表达诗人离开朋友时的强烈的凄冷孤寂感。)(板书:凄冷、孤寂感)‎ ‎(3)前两句有一对表示时间的词语:“夜和平明”,王昌龄一共写了两首,这首是天亮时在芙蓉楼送别辛渐时所作,另外一首描绘的是前一天夜里两人在芙蓉楼里饮酒话别时的情景。(出示第一首诗)‎ 师:窗外秋雨绵绵,芙蓉楼内二人相对而坐,饮酒道别,这此情此景,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凄凉,忧愁)。这种情感凝聚在诗中的哪个字中?(孤)带着这种感觉,再读前两句。‎ 师:王昌龄才华横溢,官至县蔚,后来因事被贬谪岭南,在北返长安时在江宁县任职,在江宁数年,又遭人诋毁,再次被贬为龙标县蔚,龙标镇非常偏僻,曾有许多的官员被贬于此地。他一生壮志未酬,与好友分别,心中怎能不孤单、苦闷呢?‎ ‎2.品读后两句诗 ‎(1)读一读这两句诗,说说你的感受。(诗人还在写自己的离愁别恨吗?诗人笔锋一转,从凄冷孤寂中振作起来,表明自己的信念。)‎ ‎(2)抓字眼:诗人没有再过多地抒发离愁别绪,而是借辛渐向远在洛阳的亲友表明自己的信念。那么,诗人是想表明自己的什么呢?(不因两次被贬而改变自己冰清玉洁的品质,即高洁清廉。)哪些字词告诉了你诗人的信念?‎ 冰心:从字面可以解释为什么?诗人想用它说明什么?‎ 玉壶:玉壶是什么样子的呢?(里里外外晶莹剔透,洁白无瑕)‎ 246‎ ‎3.归纳主题:《芙蓉楼送辛渐》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的表白,不仅烘托诗人送别时的凄寒孤寂之情,更展现了诗人开朗的胸怀和坚强的性格,表明诗人永葆高洁清廉品质的崇高气节。(板书:高洁清廉)‎ ‎4.表达手法:全诗即景生情,寓情于景,含蓄蕴藉,韵味无穷。‎ ‎5.指导背诵。‎ 五、拓展总结 ‎1.人生自古重离别,你还知道哪些送别诗?‎ 预设:《山中送别》‎ 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2.总结:古诗中送别诗很多,表达离别的不舍,同时体现了诗人深厚的友情。珍惜友谊,所以才伤离别。但是“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有谁知道短暂的离别不是下一次重逢的开始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读本课“单、遁、砚”等4个字,会写“雁、砚”等4个字,理解字词。‎ ‎2.读懂《塞下曲》和《墨梅》,体会感情,感受人物精神。‎ ‎3.通过自学和小组合作的方法理解整首诗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复习导入 指名背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 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它是一首送别诗,今天,继续用学习上节课古诗的方法来学习《塞下曲》和《墨梅》(板书:塞下曲墨梅)‎ 二、出示目标 246‎ ‎《塞下曲》《墨梅》自学提示:‎ 解释题目,了解作者。‎ 带感情朗读这两首古诗。‎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理解重点词语。‎ 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大意。‎ ‎5.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单雁砚乾坤 ‎(1)注意读准前鼻音“单雁砚乾坤”‎ 其中多音字“单”,读“chán”,还有一个读音“dān”,组词“单一”。‎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雁乾”的书写。‎ ‎“雁”半包围结构,里面的笔画较多,注意写扁一些,四个横间距均匀,但长短不一。最后的横最长,中间的两横较短一些。‎ ‎“乾”左右结构,注意右边不是“气”。‎ 第一部分:《塞下曲》‎ ‎(一)合作学习 ‎1.诗题“塞下曲”:“塞”为边界的意思。《塞下曲》是边界上的歌曲。是唐代的一种歌曲名称,内容大都描写边疆的战斗生活。‎ ‎2.介绍作者:卢纶:曾经参过军,他写的描写军队生活的诗,内容充实,富有生气。卢纶的《塞下曲》组诗六首,这里选的是第三首。‎ ‎3.理解重点词语,想想“单于”“轻骑”“欲将”“满弓刀”结合注释理解。‎ ‎4.说一说诗句的大意:夜静月黑雁群飞得很高,单于趁黑夜悄悄地窜逃。正要带领轻骑兵去追赶,大雪纷飞落满身上弓刀。(板书:边塞生活大雪纷飞)‎ ‎(二)质疑探究 246‎ 品读,深化理解 根据有关资料想象一下单于是怎样被包围的,自由说。‎ 预设:单于被重重包围着,白天无法脱身。‎ ‎2.想一想大雁为什么会受惊,高高飞起?想象一下当时的情景是怎样的,练习说。‎ ‎(趁着黑夜,单于想带领手下悄悄逃跑,惊醒了正在睡觉的大雁。)‎ ‎3.想象一下将军是怎样知道单于逃跑的?指名说。(从被惊醒高高飞起的大雁,知道单于要逃跑。)‎ ‎4.发现单于逃走后将军会怎样想,怎样说?预设:将军发现单于要逃跑,回想:我必须把单于拿回,想跑,没门!会对手下说:“快随本将捉拿单于那厮!”‎ ‎5.这时,下起了大雪,狡猾的单于逃走之后,将军是否带领士兵捉住了他?(捉住)捉单于的时候会遇到什么情况?(雪大路滑,看不清方向)将军又是怎样在雪中运用智慧英勇搏杀,擒住单于的呢?(根据马蹄印,根据马蹄声)‎ 请同学们展开想象,说一说。‎ ‎(同桌互相说-指名说)‎ ‎(板书: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墨梅》‎ ‎(一)合作学习 解题:《墨梅》是一首题画诗,用墨笔勾勒出来的梅花。‎ 了解作者:王冕,元代诗人、文学家、书法家、画家王冕,字元章,号煮石山农,浙江诸暨人。‎ ‎3.理解重点词语:‎ 吾家:我家。因王羲之与王冕同姓,所以王冕便认为王姓自是一家。‎ 洗砚池:写字、画画后洗笔洗砚的池子。王羲之有“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传说。这里化用这个典故。‎ 246‎ 池头:池边。头:边上。‎ 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四种,如,清墨、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那朵朵盛开的梅花,是用淡淡的墨迹点化成的。‎ 痕:痕迹。‎ 清气:梅花的清香之气。‎ 满乾坤:弥漫在天地间。满:弥漫。乾坤:天地间。‎ ‎4.说说诗句的大意:【出示30】‎ 我家洗砚池边有一棵梅树,朵朵开放的梅花都像是用淡淡的墨汁点染而成。‎ 它不需要别人夸奖颜色多么好看,只是要将清香之气弥漫在天地之间。‎ ‎(板书: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二)品读感悟 ‎1. 出示:‎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2,品读:‎ 开头两句“吾家洗砚池头树,朵朵花开淡墨痕”直接描写墨梅。画中小池边的梅树,花朵盛开,朵朵梅花都是用淡淡的墨水点染而成的。“洗砚池”,化用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的典故。‎ 三、四两句盛赞墨梅的高风亮节。它由淡墨画成,外表虽然并不娇艳,但具有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的内在气质;它不想用鲜艳的色彩去吸引人,讨好人,求得人们的夸奖,只愿散发一股清香,让它留在天地之间。这两句正是诗人的自我写照。‎ ‎(板书:高洁 有内涵)‎ 三、总结拓展 246‎ ‎1.同学们,诗人卢纶笔下的《塞下曲》可并不只是这一首,而是共六首。今天我们学习的是第三首。在剩下的五首古诗中,第二首“林暗草惊风”也十分有名。另外,像著名的大诗人李白、王昌龄,也都创作过《塞下曲》。那么,课下就让我们互相帮助,搜集这些古诗,把它摘抄在采集本里。‎ ‎2.升华读:同学们,看着这幅墨梅图,你有什么心里话想对墨梅、对王冕说吗?‎ 指生说,该生接着读出自己的情感。‎ 预设:王冕,你真了不起,梅花画得真得很神似!‎ 预设:这些梅花栩栩如生,真是太美了!‎ 师:同学们,让我们把千般喜欢、万般敬佩化成一首诗,表达出对墨梅对王冕的由衷赞美吧!‎ 板书 内容 芙蓉楼送辛渐 凄冷、孤寂感 高洁清廉 塞下曲 边塞生活大雪纷飞 充满智慧 英勇搏杀 墨梅 梅树 颜色好 清香迷人 高洁 有内涵 教学反思:‎ 246‎ ‎22文言文二则 教学 目标 认读“恭 勤”等4个生字,会写“囊 萤”等9个生字,正确读写“囊萤夜读 恭勤不倦 博学多通”等词语。‎ ‎2.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 246‎ ‎5.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受人物的品质。‎ 教学 难点 能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正确、流利地朗读《囊萤夜读》,认读“恭、勤、焉”3个字,会写“囊 萤”等7个字。‎ 结合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 探究学习,体会其中的道理。‎ 一、谈话交流,导入课题。‎ ‎1.同学们,《凿壁偷光》的故事大家听说过吗?【出示2:图文】匡衡勤奋好学,可是家境贫寒,晚上想读书而无烛照明。邻居家倒是每到夜晚,总烛光明亮,可惜这光照不到他匡衡的屋里。怎么办呢?匡衡便把自己家靠邻舍的那堵墙壁凿开一个洞以引邻居家的烛光来读书。‎ 古时候,还有一位热爱读书的人,他是晋代车胤,因为家贫,没钱买灯油,而又想晚上读书,便在夏天晚上抓一把萤火虫来当灯读书。‎ ‎2.这个故事就是《囊萤夜读》,今天,我们来学习一下这个小故事。(板书:囊萤夜读)‎ 学生齐读课题。‎ 246‎ ‎3.这是一篇文言文。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4.补充文言文知识: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他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我们要去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出示3】‎ ‎、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自己解决生字:【出示4】‎ 囊、萤、恭、勤、博、贫、焉 ‎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前鼻音“勤 贫 焉”,后鼻音“囊 萤 恭”。‎ ‎(2)指导书写。【出示5】‎ 重点指导“囊 勤 焉”。‎ ‎“囊”上中下结构,笔画较多,写的时候要注意写扁一些,注意笔画的穿插避让。‎ ‎“勤”左右结构,注意左边的部分,下面是两横一提。‎ ‎“焉”上面是个“正”,下面的部分不是“与”。注意把字写得扁一些。‎ ‎3.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古文的朗读和现代文不同,要读出节奏。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教师范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味。学生拿笔划分节奏。‎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 ‎6.点名读,齐读。‎ 三、理解文本,探究交流。‎ ‎1.真是读得越来越有滋味,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 先来看一看词语的意思:【出示6】‎ 246‎ 囊萤:用袋子装萤火虫。囊: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袋子装”。‎ 胤恭勤不倦:晋朝人车胤肃敬勤勉而不知疲倦。恭:肃敬的意思。‎ 练囊:用白色绢子做袋。练:白绢,文中作动词用,意思是“用白绢做”。‎ 以夜继日:夜晚接着白天(学习)。‎ ‎2.从以上词语的解释中,理解了词语,找出文中描写车胤动作的词语,从这些动词中,你体会到车胤什么品质?‎ 预设:表示动作的词语是“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出示7】‎ 预设:从“囊萤(用袋子装)”和“练囊(用白绢做)”中,我体会到车胤刻苦努力,没有条件努力创造条件的精神。‎ ‎3.当我们深入课文的时候,会对课文有更深入的理解,再读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不懂的可以同学交流。‎ ‎4.预设交流【出示8】‎ ‎(1)我读懂了“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这句话告诉我们晋朝人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知识广博,学问精通。‎ ‎(板书: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2)我读懂了“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夏天的夜晚,(车胤)就用白绢做成(透光)的袋子,装几十个萤火虫照着书本,夜以继日地学习着。‎ ‎(板书:囊萤夜读 夜以继日)‎ ‎5.同学们,你还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交流自己的阅读体会。【出示9】‎ ‎(1)我觉得车胤真的很聪明,遇到困难很好地解决困难。‎ ‎(2)我读懂了车胤家里非常贫穷,没有读书的条件,但是车胤绝不放弃,努力给自己创造条件。‎ ‎(3)我们这些有条件读书的人,应该珍惜读书的机会,好好学习。‎ 四、读写训练,朗读全文 246‎ ‎1.师:课文虽然很短,但写出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读了这个故事,你感动吗?将你此刻内心的想法写出来。(学生动笔写感受。然后交流。)‎ ‎2.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朗读课文。(生齐读课文。)‎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朗读《铁杵成针》,认读“卒”,会写“逢 卒”2个字。‎ ‎2.结合注释理解文章的意思,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3.学习养成认真观察的好习惯。‎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第一则文言文《囊萤夜读》,了解了关于“热爱读书”的一段佳话。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第二则文言文《铁杵成针》。(板书课题:铁杵成针)齐读课题。‎ ‎2.释题:“铁杵”是什么意思?“铁杵成针”又是什么意思呢?(“铁杵”,是“用来舂米或捣衣的铁棒”的意思。“铁杵成针”就是把铁棒磨成绣花针的意思。‎ 李太白就是唐代诗人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 “谪仙人”。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成,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越女词》《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3.引导学生就课题质疑,及时归纳整理并出示:‎ ‎(1)是谁把铁棒磨成针?‎ 为什么把铁棒磨成针?‎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4.课前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课文,谁能给大家讲一讲《铁杵成针》这个故事?‎ 246‎ 二、初读课文,读通句子 ‎1.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自由读文,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1)注意读准平舌音“卒”,后鼻音“逢”。‎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逢 卒”。‎ ‎“逢”半包围结构,先写辶上面的部分。:辶书写顺序:点 横折折撇 捺。‎ ‎“卒”独体字结构,注意下面的横写得长一些,基本压在横中线上,竖压住竖中线。‎ ‎2.教师范读课文,努力做到读得有声有色,流畅自如(最好能背诵)。从而感染学生,激发其诵读兴趣。‎ ‎3.读后学生评价,及时归纳出朗读文言文的要点:一是读的速度要慢。二是停顿要得当。老师也可出示原文和停顿符号,可以对学生朗读有所帮助。‎ ‎4.学生模仿教师自由练读,读通读顺为止。(教师要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反复朗读)‎ ‎5.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正误。‎ ‎6.教师运用多种方式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如指名读、赛读、齐读等,直到读熟为止。‎ 三、精读课文,理解文意 ‎1.学生对照文后注释,自己尝试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理解故事的内容,遇有困难教师及时帮助。‎ ‎2.同桌互相解疑释惑,合作学习,讨论每句话的意思,也可向教师请教。教师及时就文中比较难理解的词句进行指导:如“弃”是“放弃”的意思,“之”在文中指“老婆婆”;“还”是回去,到学校去的意思。‎ ‎3.学生对照注释,讲解自己对文中语句的理解,教师及时讲解学生理解中的难点。‎ ‎4.同桌互相讲说故事内容。‎ 出示课文大意:‎ 246‎ 磨针溪,坐落在象耳山下。传说李白在山中读书的时候,没有完成好自己的学业,就放弃学习离开了。他路过一条小溪,遇见一位老妇人在磨铁棒,问她在干什么,老妇人说:“我想把它磨成针。”李白被她的精神感动,就回去完成学业。‎ ‎(板书:李太白放弃学业 老婆婆铁杵成针)‎ 四、联系生活,深化认识 ‎1.请学生谈谈学习本文的体会。‎ ‎(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2.你能联系实际说一说吗? (让学生联系生活、学习中的经历充分发言,认识到不能轻言放弃,要坚持就会成功。) (板书:不轻言放弃,坚持就会成功)‎ ‎3.“铁杵磨针”带给我们什么启示?‎ ‎(1)只要坚持不懈,就算是铁杵也能磨成针。‎ ‎(2)一个人,认准了一个目标,只要坚持不懈,就可以创出佳绩。‎ ‎(3)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如果有了目标就不能中止,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实现我们的目标。‎ ‎(5)要把铁杵磨成细针,需要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只要我们拥有这样的精神,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6)无论做什么事请,只要有恒心,就一定会成功,因为工夫不负有心人。重视生活细节,那将影响你的一生,请牢记:世界上没有你做不到的事,关键在于你的心态。‎ 五、复述故事,背诵课文 ‎1.同桌互相讲故事。‎ ‎2.指导学生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 内容 246‎ 囊萤夜读 车胤:谨慎勤劳而不知疲倦 囊萤夜读 夜以继日 铁杵成针 李太白放弃学业 老婆婆铁杵成针 不轻言放弃,坚持就会成功 教学反思:‎ ‎23.《“诺曼底号”遇难记》‎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感知课文内容和船长的英雄品质。‎ 教学 重点 246‎ 从人物的动作、语言描写中,感悟哈尔威船长所表现出来的高尚品质和崇高的人格魅力。‎ 教学 难点 通过大量的人物语言描写和环境描写体会哈尔威船长的崇高形象。‎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弥、脉”等13个生字,会写“伦、腹”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剖开、窟窿、混乱、维持、秩序”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同学们,我们每天都处在安定幸福的生活中,可是当灾难突然降临到我们身边,你会怎么想,又会怎么做呢?‎ ‎2.是啊,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谁都会感到惊慌、害怕。让我们回到1870年3月17日夜晚,那个大雾弥漫的夜晚,照常行驶的“诺曼底号”被全速前进的“玛丽号”剖开了一个大窟窿。那是一个怎样的场面呢?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出示2:“诺曼底号”遇难场景】‎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维克多.雨果一起,走进1870年3月17日的那个夜晚。‎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3】‎ 维克多·雨果,法国作家,19世纪前期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人道主义的代表人物,法国文学史上卓越的资产阶级民主作家,被人们称为“法兰西的莎士比亚”。一生写过多部诗歌、小说、剧本、各种散文和文艺评论及政论文章,在法国及世界有着广泛的影响力。”‎ 写作背景:【出示4】‎ 246‎ ‎1870年3月17日夜晚,一艘名为“玛丽号”的船,在浓雾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为“诺曼底号”的船,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内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却随着船沉下了大海。‎ ‎、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借助学习课文中的生字新词,尤其是难读的外国的人名和地名。【出示5:生字词】‎ 弥漫 山脉 剖开 半裸 哭泣 汹涌 维持 酣睡 机械 可卑 岗位 主宰 调遣 鱼腹 窟窿 秩序 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平舌音“宰 ”,翘舌音“秩”。‎ ‎(2)指导书写【出示6:书写指导】‎ 重点指导生字“遣”。‎ ‎“遣”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右边的最后五笔的笔顺:竖 横折 横 横折 横。‎ ‎2.找到“剖开、灌、蓦地、须臾”这些词所在的句子读一读,并联系上下文理解它们的意思。‎ ‎3.在练习本上写一写自己认为难写的字和词。‎ ‎4.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7】‎ ‎(1)弥漫:布满,到处充斥着。‎ ‎(2)混乱:无条理,无秩序。‎ ‎(3)维持:保持使继续存在;保护;维护。‎ ‎(4)秩序:多指人或事物按规定有条不紊,整齐有序。‎ ‎(5)主宰:主管;支配,统治;掌握。‎ ‎(6)惊慌失措:失措:失去常态。由于惊慌,一下子不知怎么办才好。‎ ‎(7)岗位:一份职位一般是将某些任务、职责和责任组为一体。‎ 246‎ 三、整体感知,理清情节。‎ ‎1.用自己的话说说这篇小说讲的是什么?要求同桌的两个人互说一遍。比比看谁说得好。‎ 学法提示:【出示8】‎ 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只要说出其中的关键信息即可:时、地、人、事。‎ 小组交流,展示如下:‎ ‎(1870年3月17日夜晚,一艘名为“玛丽”的船,在浓雾中不小心撞了一艘名为“诺曼底”的船,船长哈尔威临危不乱,有秩序地安排了船内的60名乘客救出去,自己却随着船沉下了大海。)‎ 熟读课文。‎ 自由读,指名读。‎ 五、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雨果先生一道目睹了一场灾难的发生,船上的人如何获救的?下节课我们继续学。‎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探究学习课文,抓住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2.正确流利、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和船长的英雄品质。‎ 一、谈话导入,复习检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诺曼底号”遇难记》, 灾难会给人的生命和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请大家把课题读得沉重些。‎ ‎2.检查字词:【出示12】‎ 246‎ 弥漫 山脉 剖开 半裸 哭泣 汹涌 维持 酣睡 机械 可卑 岗位 主宰 调遣 鱼腹 窟窿 秩序 ‎2.检查课文的朗读,说一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出示13】‎ ‎(“诺曼底号”被“玛丽号”撞坏了,船长在指 挥船上的人有序撤离,唯独自己被海水淹没了。)‎ 二、想象品读,体会惊恐万状的场面。‎ ‎1.【出示14】教师播放《泰坦尼克号》影片片断录音,学生倾听。‎ ‎2.听了刚才的场景,你感受如何?(好害怕,很恐惧等。)‎ 你们听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生自由回答)‎ 面对此情此景,你会首先想到什么呢?要实话实说。‎ ‎(活命、逃命、哭、什么也没想等。)‎ ‎3.师:那么“诺曼底号”上的人们又是怎么表现的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找出相关的段落。‎ ‎【出示15】‎ 震荡可怕极了。一刹那间,男人、女人、小孩,所有的人都奔到甲板上,人们半裸着身子,奔跑着,尖叫着,哭泣着,惊恐万状,一片混乱。海水哗哗往里灌,汹涌湍急,势不可当。轮机火炉被海浪呛得嘶嘶地直喘粗气。‎ ‎4.指名读文,其他评议。‎ ‎(1)指名学生读,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情况危急、场面混乱等),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来?哪个词语最能体现出人们的表现?(板书:惊恐万状)(读)‎ ‎(2)海水哗哗往里灌说明什么?(情况非常危急,船很快就会坠入海底)(再读)‎ ‎(3)引导学生讨论,如果你来读,你会怎么读?‎ ‎(4)【出示16】再次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246‎ 师:面对这突如其来的灾难,所有的人都惊呆了。让我们一起读一读,共同感受这可怕的灾难。‎ 三、细读品味,感受三幅画面。‎ ‎1.师:这场灾难的的确确是非常的可怕。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如果就这样继续混乱下去,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船毁人亡……)‎ 但是结果是这样吗?(除了船长以外,全部脱险。)‎ ‎2.师:是的,乘客们都存活了下来,乱的不可开交的场面竟然会变的——井然有序。(板书:井然有序)‎ ‎3.师:在这样的转变当中,谁起了关键作用?(哈尔威船长)‎ ‎4.正因为哈尔威船长改变了这一切,所以文章的作者雨果给了哈尔威船长非常高的评价。‎ ‎【出示17】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师: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谁还想读?谁再来试试?一起来读读。‎ ‎“相提并论”是什么意思?(把不同的人或不同的事放在一起谈论或看待。)‎ 师:请你们自己再读一读这个句子,老师非常欣赏能自己提出问题的孩子,当你读完这个句子的时候。再读质疑 生:为什么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因为哈尔威船长的牺牲精神和指挥人员撤离的能力是无与伦比的)‎ ‎5.那么就请同学们再次快速朗读课文,特别要找出描写哈尔威船长的语段,认真读读,并想一想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些画面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快速读文。‎ ‎6.交流、再现画面 师:好,刚才读了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静下来,在脑海中回想一下,关于哈尔威船长的哪一幅画面能够清晰地呈现在你的脑海中。【出示18】‎ 生:1)庄严的指挥2)简短有力的对话3)悲壮的沉没 246‎ A、感悟第一个画面 师:下面就让我们走进这三幅画面,来感受一下,为什么雨果说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咱们先走进第一幅画面:【出示19】‎ 哈尔威船长站在指挥台上,大声吼喝:“全体安静,注意听命令!把救生艇放下去。妇女先走,其他乘客跟上,船员断后。必须把六十人救出去!”‎ ‎1.师读旁白,剩下的话学生自由练读,想想该怎么读?‎ 师为什么读这么大声?(抓住“吼”字)指名多人读。‎ ‎2.再看看哈尔威船长说的话,有什么特点?(简短)为什么?‎ ‎3.灾难来临之际,别人都惊恐万状,而哈尔威船长却在做什么?(指挥、发布命令)‎ 他为什么不像其他人一样选择逃走呢?(因为他是船长,这是他的本职工作。)‎ 这是什么品质?(板书:忠于职守)‎ 和别人的惊恐万状相比,他在做什么?(指挥大家)怎么样指挥?(镇定)‎ 师:对,镇定自若。(板书:镇定自若)这份镇定自若,别人能与他相提并论吗?(不能)‎ ‎4.你还能从这段话中读出什么来?妇女先走,船员断后。咱们常说女士优先,在灾难面前也做到让妇女先走,这叫什么?‎ 生:绅士风度。(板书:绅士风度)‎ ‎5.同学们,假如你就是哈尔威船长,面对混乱的人群,你准备怎样来下达这道命令?‎ 指名学生朗读。(师指导:场面混乱,情况危急。)‎ 师:在灾难面前,时间就是生命。‎ 师:这是庄严的指挥,这是威严的指挥。我们一起来读读。‎ 师:真好,读得好,脸部的表情也非常到位,满脸的威严。正因为这样,所以课文的作者雨果是这样评价船长的,再读。‎ ‎【出示20】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生齐读)‎ 246‎ 师: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还有他的: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这是咱们从第一幅画面中感受到的。‎ B、感悟第二幅画面 师:下面我们走进第二幅画面:【出示21】‎ ‎1.这是一段怎样的对话?(简短有力的对话)‎ 在这段对话当中,有三个角色:船长、洛克机械师、奥克勒福大副。请同学们同桌互相练读,要注意读出那份威严、有力来。(同桌互读,小组展示读,评议。)‎ ‎2.咱们一起合作读好吗?你们想读谁?(哈尔威船长)那老师就读洛克机械师和奥克勒福大副的话。‎ ‎3.(配乐读)接下来老师配上灾难发生时的嘈杂声,再入情入境地读一读,你就把自己当作是哈尔威船长,好吗?(师生再合作读对话)‎ ‎4.各位船长,你问大副还有多少分钟,什么意思?‎ ‎(想知道还有多少救援的时间。)‎ 当你听说只有20分钟的时候,你说够了,你指的什么够了?‎ ‎(脱险的时间够了。)‎ ‎5.20分钟救出60个人时间够了,但前提必须是什么?‎ ‎(人们撤离的时候必须井然有序。)‎ ‎6.能惊恐万状吗?(不能)能像一窝蜂似地往前挤吗?(不能)所以,你下达了一道死命令,一道看似无情却至关重要的死命令。谁来读读?(读出那份威严。)‎ ‎【出示22】哪个男人胆敢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7.讨论: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下令开枪打死那些胆敢走在女人前面的男人?他该不该下达这道命令?(请学习小组互相讨论)。‎ 生汇报:首先体现了对弱者的关心,同时由于当时情况紧急,却又不得不这样做。‎ 让我们一起来读读,共同下达这道看似无情却至关重要的命令。(齐读)‎ 246‎ 师范读,学生再齐读。‎ 这么无情的命令,收到效果了吗?从文中找找,用笔画出来。‎ ‎【出示23】大家立时不出声了。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这个“伟大的灵魂”指的是谁?(哈尔威船长)为什么要称他是“伟大的灵魂”?(因为他不放弃任何生命,作为强者对于弱者的保护,有强烈的责任心。)‎ ‎9.同学们,正因为这样,所以雨果要这样来评价哈尔威船长,一起读:‎ ‎【出示24】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生齐读)‎ 不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还有他的(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 C、感悟第三幅画面 ‎1.同学们,正是因为船长的忠于职守、镇定自若、绅士风度,乱得不可开交的场面变得井然有序。救援工作也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20分钟很快就到了。当第60个人登上小艇的时候,船头开始下沉,海水把船尾也浸没了。此时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 ‎(师配乐朗读,出示)【出示25】哈尔威船长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2.同学们,这是悲壮地与船同沉,这是惊天地、泣鬼神地与船同沉,请你们带着自己的感动,来读读这段话,轻声地读。(学生轻声读,指名读)‎ ‎3.有什么问题想问问这位船长吗?你还有什么问题要问作者雨果吗?‎ a、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呢?为什么要与船一起沉没?‎ b、这薄雾为什么是阴惨惨的?‎ c、为什么要称船长为雕像呢?‎ 请同学们再次深情地凝望每一个字,思考刚才你提出的这些问题。船长,你为什么不走啊?你为什么要与船同沉呢?雨果,你为什么要将船长比喻成一尊黑色的雕像呢?在你的眼中,为什么薄雾都是阴惨惨的呢?静静凝望,静静思考。明白吗?为什么此时此刻,连薄雾都是阴惨惨的?‎ 246‎ 生思考并回答:‎ a、作者把薄雾比作人们悲痛的心情。‎ b、因为他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 还因为雕像都是非常伟大的,与其说哈尔威船长是一尊雕像,不如说他在人们心中是一座丰碑,他的精神将永远刻在人们的心中。‎ c、因为他是船长,这艘船是他的心爱之物,船就是他的生命。所以,我们的船长他遵循着这样一句诺言:船在人在,船毁人亡。明白了吗?虽然牺牲了船长一个人,但是却让其他人获救。‎ 这是什么品质?(板书:舍己救人)‎ ‎4.正因为这样,所以雨果要如此评价船长,一起读这两句话:‎ ‎【出示26】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海员能与他相提并论。‎ 他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践行了一次英雄的壮举。‎ 读得再肯定一些。(生再读)‎ ‎5.危难出英雄。危急时刻,是放弃责任,违背天良,只求独自活命呢?还是舍己救人、不辱使命、流芳千古?哈尔威船长已经用行动给我们做出了响亮的回答。‎ 此时此刻,轮船还在下沉,可是我们却只能眼睁睁地望着哈尔威船长赴难,我们的心在滴血。我仿佛听见获救的克莱芒在深情地呼喊着……,我们仿佛听见小艇上获救的人们在深情地呼喊……,所有的人都在深情地、饱含着热泪地呼喊……(反复读)‎ ‎6.但是任我们怎样的呼唤,哈尔威船长却徐徐沉入大海,离我们而去。但他留给了我们镇定自若、绅士风度、忠于职守、舍己救人并不惜以身殉职的伟大精神,他又永远地活在我们心中。让我们再次饱含着深深的感情,读读这句话,共同缅怀这位伟大的船长。‎ 四、倾诉心声,总结全课 ‎1.同学们,读完这个故事,相信我们每个人都被深深地打动了,仿佛我们每个人都经受了一场心灵的洗涤。在这次灾难当中,最令我们感动,最令我们敬佩的人是谁?‎ ‎(哈尔威船长)‎ 246‎ ‎2.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的心里和老师一样,久久不能平静。哈尔威船长的英雄壮举,让你对生命有了怎样的体会?大家一定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拿起笔,把你心中最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写话,汇报。‎ ‎3.教师小结 千言万语,汇成一句话,一起读:哈尔威船长,我爱您,您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同学们,相信每一个人学了这个故事之后,一定会记住这样一位船长:记住一位与船同沉的船长!记住那位在大海中永生的船长!记住那位在英伦海峡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能与他相提并论的船长!‎ 板书 内容 ‎“诺曼底号”遇难记    惊恐万状 井然有序 ‎    船长  忠于职守 镇定自若 绅士风度 舍己为人 教学反思:‎ ‎24 黄继光 教学 目标 ‎1.自主识字,认识“役、屡”等6个字,理解词语。‎ ‎2.抓住文中描写语言、动作的语句,通过学习,认识黄继光壮烈牺牲的伟大意义,体会英雄顽强战斗、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教学 重点 246‎ 学会从描写人物动作、语言的语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 教学 难点 理解黄继光顽强战斗、壮烈牺牲的段落,学习他爱国主义的革命精神。‎ 一、导入,揭示课题 ‎1.【出示2:丰碑画面】诵读课题  师:同学们,这是一座纪念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而高高耸立的丰碑,这座丰碑,是由千万个为祖国、为朝鲜、为和平而壮烈牺牲的烈士的英灵筑就的。在这些英灵中,就有这样一位年轻而伟大的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呼唤他的名字——黄继光。‎ ‎2.简介背景【出示3】‎ ‎1950年,美帝主义发动了侵略朝鲜的战争,又把战火引到我国边境,新生的人民共和国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毛主席发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 ‎1952年10月,上甘岭战役打响了,美军以6万多重兵向上甘岭地区发动猖狂进攻,企图攻占该地区西侧高地,仅仅3.7万平方公里的阵地,投掷了几千枚重磅炸弹,山头被削平1米多,在那场残酷的战役中,为夺下敌人的597.9高地,黄继光献出了宝贵的生命,那年他才22岁。  50年后的今天,让我们走近那次残酷的战斗,寻找英雄的身影。(板书:黄继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出示4】‎ 战役 屡次 摧毁 胸膛 冰雹 晕倒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246‎ 三、对话文本,引导质疑  1.请同学们打开书,用你喜欢的方式认真读课文,要读得准确、流利,再拿出一支笔,有什么问题自己想不明白的,可以在书上做个标记,一会提出来。‎ ‎2.好了,同学们读得非常认真,也做了一些标记,要知道学会在质疑中提出问题,才能更好地学习。下面,大胆地把你的问题提出来。‎ 四、潜心会文,领悟情感 (一)学习第一段(1、2自然段)‎ 同学们在读书中遇到的问题还要靠读书来解决,随着课文的学习,看看能不能自己解决问题,解决不了或者老师遗漏的,一会再提出来。下面请1名同学读1、2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思考:【出示5】‎ ‎1.第1和2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2.结合课文中的时间词,谈一谈完成这项任务的难易程度怎么样?(生:时间的紧迫,第五天夜晚,黎明之前,战斗了四天四夜)‎ 师过渡:(这样激烈的一次阵地战,时间又是如此紧迫,看来,夺取高地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身在战场的黄继光是怎么做的?‎ ‎(二)自主学习第二段(3—6)自然段,出示思考题:‎ 师:【出示6】‎ 黄继光在什么情况下主动请战的?又是怎么请战的?‎ 请同学们自主学习第3—6自然段,可以用抓词语,理解重点句子的方法学习,一会儿汇报你的学习结果。‎ 生:汇报交流。‎ A:敌人火力凶猛,进攻受阻。‎ 突出黄继光在完成任务中所面临的困难是很大的。‎ B:“愤怒”“坚定”。‎ 请根据“愤怒”“坚定”等词语,同桌读黄继光和参谋长的话,想象一下黄继光的愤怒来自什么?坚定来自什么?(对敌人的恨,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不惜代价。)(对朝鲜人民的热爱,对革命事业的忠诚,高度的责任感。)(板书:神态描写:愤怒 坚定)‎ 246‎ C、哪位同学能勇敢地站起来,像黄继光那样坚定地向我——参谋长请战。师握生手。‎ 师引读:黄继光带上两个站士,拿了手雷,喊了一声什么?(生接读)‎ ‎【出示7】“让祖国人民听我们胜利的消息吧!”   从黄继光的话中,你听出了什么?(必胜的决心、自我牺牲的精神)(板书:自我牺牲的精神)‎ 师:敌人的火力那么凶猛,黄继光要完成任务,那份艰难可想而知。‎ ‎(三)下面同学们重点研读7—11自然段,结合学习提示,小组合作学习,每个人都要积极发言,一会全班交流。 【出示8】‎ 学习提示:‎ ‎1.黄继光处境如何艰难?标在书上。‎ ‎2.找出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表现,标在书上。‎ A:生自主学习后,小组讨论。‎ B:全班交流:‎ ‎(1)先说处境如何艰难。‎ ‎(2)再现黄继光在战斗中的表现。‎ 师相机指导读:‎ ‎(1)慢表现出难。【出示9、10】‎ ‎(2)慢、有力,数字和省略号说明每前进一步都需要惊人的毅力。‎ ‎(3)这位年轻的战士在身负重伤的情况下,站起来了,在暴风雨一样的子弹中站起来了,作者怎样表现他的惊讶与赞叹?(!!!啊)这是惊人的勇敢与顽强,让我们带着对英雄的敬佩与赞叹朗读。(第9自然段)‎ ‎(4)晕倒了 ‎(5)又站起来了。(在什么情况下又站起来了?A:战斗的激烈。B:天快亮了,情况紧急。C:自身处境。)  (6)“张开、猛扑、堵住”,抓住描写动作的词,体会堵枪的壮举,用尽全身力量,身负重伤,尽全力扑远一些。(板书:动作描写:张开、猛扑、堵住)‎ 246‎ C:讨论:同学们,要摧毁敌人的火力点,除了用胸膛堵枪口外,还有没有别的办法?(武器没了,时间到了,情况严峻。)【出示11】‎ D:展开想象表达情感:同学们,假如你就是黄继光的战友,亲眼目睹了这惊天动地的一幕,你会怎么想?把你内心的感受用语言表达出来,以“黄继光啊,你是我的好战友——”开头说几句话(生)【出示12】‎ 四、学习第四段(第12自然段)‎ 年轻的战士用生命谱写了一曲英雄赞歌,战友们的心怎能平静,复仇的火焰熊熊燃烧,带着你的感受,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五、以情激情【出示13】‎ ‎1.黄继光用生命铺就了一条胜利之路,战友们冲上阵地后发现,黄继光敦实的身躯仍然压在敌人的射击孔上,他的手仍然牢牢地抓着周围的麻袋,腿已被打断,身后是一道十多米长的血印,卫生员整理遗体时,用热毛巾捂他的手臂,捂到第三天,那高高举起的手臂才放下来。课文学完了,老师相信你们也被深深地震撼了,黄继光没有照过一次相,这尊塑像是根据连长的回忆塑成的。此时此刻,面对英雄的塑像,你想说点什么吗?‎ ‎2.学生交流后出示:黄继光纪念馆【出示14】‎ 同学们,这就是黄继光纪念馆,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对烈士无比崇敬的心情,倾诉内心的独白:黄继光,你永远活在我们心中。‎ ‎3.激情总结:‎ 同学们,有了这种精神的军队是伟大而不可战胜的!老师相信,这种精神一定会代代相传,永放异彩!‎ 板书 内容 ‎24、黄继光 神态描写:愤怒 坚定 自我牺牲的精神 动作描写:张开、猛扑、堵住 教学反思:‎ 246‎ 语文园地七 教学 目标 ‎1.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2.了解8个描述品质、心情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3.积累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 ‎4.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教学 246‎ 重点 词句段运用(积累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 教学 难点 积累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学会从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 ‎2.了解8个描述品质、心情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一、交流平台 本单元学习的课文中,都是写人的文章,很好地表现了人物的品质、特点。作者是怎样体现出人物的品质、特点的呢?读读下面的几位同学的交流,想一想表现人物特点、品质可以运用哪些方法呢?‎ ‎2.请同学们把上面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的方法用“”画出来。‎ ‎3.学生交流。‎ 学生反馈练习情况,教师评价指导。‎ 教师总结评价,点拨指导:【出示3】‎ ‎(1)第一个语段从人物的语言表现人物的品质。‎ ‎(2)第二个语段,是从人物的动作描写看出人物的一些特点。‎ ‎(板书:从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特点)‎ ‎4.小练习:‎ 246‎ 请同学们写一写,通过人物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能表现人物品质、特点的句子。示例:【出示4】‎ 语言描写:‎ 中午吃完饭,妈妈叫我洗碗,我不肯洗,妈妈用婉转的语气说:“我的小洗碗机,快去洗碗吧!”我就高高兴兴去洗碗了。我一边洗一边说:“妈妈,那你是小天鹅洗衣机啦!”因为妈妈常常给我们洗衣服。爸爸不甘落后地说:“我是电饭锅,因为我天天给你们烧饭。”我笑着说:“哈,我们都是家用电器了!”‎ 动作描写:【出示5】‎ 她上课很严肃,一定要全班四十二双眼睛齐刷刷地盯着她,谁要是做小动作,就会被她的秘密武器--“粉笔头”袭击,如果两个同学在交头接耳,她就会使出绝世神功--“穿心眼”,好像要把人的心看透,有了这两样“法宝”,应该没有人不服气了吧。‎ 二、识字加油站 你了解下面的词语吗?出示:【出示6】‎ ‎1.认一认 ‎(1)指名拼读生字,齐读生字,指名领读。‎ ‎(2)小组同学对比读,互相交流纠正易错生字读音,组长记录小组同学的发现。‎ ‎(3)小组派代表汇报交流,教师小结。‎ 平舌音“躁”,前鼻音“焚”,后鼻音“慷”。‎ ‎2.学生小组讨论,根据自己所查找的资料,说一说你对这些词语的了解。‎ ‎3.教师小结,指导:【出示7】‎ 和蔼:性情温和,态度可亲。‎ 慷慨:充满正气,情绪激昂;大方、不吝啬。‎ 贤惠:指妇女甘愿为家庭付出,有德行,态度和气,心灵手巧。善良温柔而通情达理。‎ 悲戚:悲痛哀伤(着重于哀,多是个人情感上的)。‎ 246‎ 临危不惧:临:碰到,面临;惧:害怕。遇到危难,一点也不害怕。‎ 彬彬有礼:表示个人修养和作风的道德用语,形容文雅有礼貌的样子。‎ 焦躁不安:着急,烦躁,坐立不安的样子。‎ 心急如焚:心里急得像火烧一样。形容非常着急。‎ ‎4.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词语?(描写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板书:描写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 课堂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会从人物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特点或品质。了解8个描述品质、心情的词语,会认9个生字。‎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积累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 ‎2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一、词句段运用 ‎(一)下面的成语都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选两三个,讲讲它们的故事和含义。(板书: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1.出示:‎ 囊萤夜读悬梁刺股凿壁偷光 铁杵成针程门立雪手不释卷 ‎2.读一读,借助拼音读一读这些成语。‎ ‎3.说一说,这些成语分别描写了什么故事?‎ 246‎ 学生小组讨论,说一说。‎ ‎4.选一选,说一说。‎ ‎(1)悬梁刺股 古时候,有一个叫孙敬的年轻人,孜孜不倦勤奋好学,闭门从早读到晚也很少休息,有时候到了三更半夜的时候很容易打盹(瞌睡),为了不因此而影响学习,孙敬想出一个办法,他找来一根绳子,一头绑在自己的头发上,另一头绑在房子的房梁上,这样读书疲劳打瞌睡的时候只要头一低,绳子牵住头发扯痛头皮,他就会因疼痛而清醒起来再继续读书,后来他终于成为了赫赫有名的政治家。‎ 战国时期的苏秦是一个有名的政治家,但是他在年轻的时候学问并不多,到了好多地方都没有人关注,即使有雄心壮志也得不到重用,于是他下定决心发奋图强努力读书。由于他经常读书读到深夜,疲倦到想要打盹的时候就用事先准备好的锥子往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突然的痛感使他猛然清醒起来,振作精神继续读书。‎ 这两个故事引申出“悬梁刺股”这个成语。虽然告诉我们废寝忘食地刻苦学习是值得提倡的,但是我们也要认识到为了学习也不能一直努力到累垮自己的身体,读书也是需要适可而止的。‎ 程门立雪 进士杨时,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和他的朋友游酢一块儿到程家去拜见程颐,但是正遇上程老先生闭目养神,坐着睡觉。这时候,外面开始下雪。这两人求师心切,便恭恭敬敬侍立一旁,不言不动,如此等了大半天。老师睡醒后,看见了外面的两个雪人——杨时和游酢,对此,程老先生感动不已。‎ ‎(3)手不释卷 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 一次,他点兵3万,用船80余只袭击荆州。水手一律身着白衣,大批精兵埋伏在船舱里。黑夜,船到当阳江边,烽火台的汉兵厉声盘问。吴军诈称是商船,要求靠岸避风,汉兵信以为真。约至二更,船上吴军突然袭击,占据了烽火台。随后,吕蒙带兵长驱直入,轻取荆州。‎ 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5.你还知道哪些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故事有关的成语?‎ 246‎ 闻鸡起舞韦编三绝孟母三迁 ‎(二)仿照下面的例句,选一种情况写一组连续的动作。‎ 他勇敢地抓住窗框,两只脚有力地蹬着车厢,攀上了窗口。‎ 罗盛教听到孩子们的哭喊声,知道有孩子落水了,就急忙向河边跑过去。他一边飞奔,一遍脱棉衣。冰窟窿里泛着水花,罗盛教猛地跳了下去。他在水里摸了好一阵,也没摸到。他钻出水面吸了口气,立刻又钻了下去。‎ 蝴蝶飞舞小男孩打羽毛球妈妈下班回到家 指名学生说一说,这两个片段中红色的词语,表示什么?‎ 学生小组内交流讨论,选代表班内展示。‎ 教师总结:这两个片段红色的词语都是表示动作的词语,而且是连续的动作词语。‎ ‎(板书: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 ‎2.在出示的三种情况中,选择其中一个情况,照样子写写。‎ 示例:我把羽毛球往空中一抛,然后用力一打,只见羽毛球在空中迅速地划了一个弧,直奔小明跟前。小明也不甘示弱,用球拍猛地一回打,球箭一般地回到了我的身边。我举起球拍猛地一反击,球再一次地来到了小明的身边。‎ 二、日积月累 ‎1.出示名人名言,学生尝试读一读。‎ 出示:‎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不怨天,不尤人。——《论语》‎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 ‎2.说一说自己读懂了些什么?‎ 246‎ ‎(这些都是告诉我们要自立自强的名言)‎ ‎3.教师讲解:‎ ‎(板书:描写自强不息的名言)‎ ‎(1)“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语出周文王姬昌《周易》。意思是宇宙不停运转,人应效法天地,永远不断地前进。‎ ‎(2)“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意思是说“胜人者”,凭借的是自我个体的蛮力;“自胜者”,凭借的是坚强的意志。能够战胜自我的人,是具有天地之志的人。天地之志是收获大道、战胜一切的力量源泉。只有“自胜者”,才是真正的强者。‎ ‎(3)“不怨天,不尤人”不埋怨上天给的命运,不要遇到挫折就怨恨别人,通过学习平常的知识,理解其中的哲理,获得人生的真谛 。‎ ‎(4)“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4.把这些名句再来读一读,相互交流,看谁读得最好。‎ ‎5.自己练习背一背,再抄写一遍,积累下来。‎ 三、课堂小结 本课我们积累并理解了关于读书求学的成语,并能仿写例句,写连动句,积累和理解名人名言。‎ 板书 设计 语文园地 从人物语言描写、行为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特点 描写人物品质、心情的词语 与古人读书求学的成语故事 表示连续动作的词语 描写自强不息的名言 246‎ 教学反思:‎ ‎25 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妖、矩”等8个字,会写“介、绍”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介绍、神仙、妖怪、规矩”等词语。‎ ‎2.自读感悟,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3.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246‎ 教学 重点 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教学 难点 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妖、矩”等8个字,会写“介、绍”等15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介绍、神仙、妖怪、规矩”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出示2:一只葫芦】看,这是什么?对,一个葫芦,它可不是一个普通的葫芦,它可是有故事的宝葫芦。‎ ‎2.今天,我们来学习《<宝葫芦的秘密>(节选)》。学生齐读课题“宝葫芦的秘密”。请同学们分小组交流一下自己课前阅读到的关于《宝葫芦的秘密》的故事,谈谈自己对宝葫芦的感知。‎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张天翼一起,走进童话故事《宝葫芦的秘密》,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板书: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出示3】‎ 246‎ 张天翼(1906-1985),中国当代作家。出生于南京,在杭州读完小学和初中,1925年秋到北京,次年考入北京大学。1929年正式开始职业写作生涯,1931年加入左联,抗战爆发后,一直在长沙等地从事抗日救亡工作和文艺活动。解放后历任中央文学讲习所副主任、中国文联委员、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人民文学》主编等职。代表作有童话《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秃秃大王》,小说《华威先生》《鬼土日记》等。他的童话在儿童文学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2.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出示4、5、6、7:字词】‎ 妖怪 规矩 乖巧 撵上 脚丫 拽住 冲着 又瘦又长 烫着 溜开 幸福 舔手 向日葵 罢了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拽 瘦 绍”,前鼻音“撵 舔”,后 鼻音“烫”。‎ 另外,多音字“冲”在这里读“chòng”,还有一个读 音“chōng”,组词“冲动”。‎ ‎(2)指导书写 重点指导“舔 葵 瘦”。‎ ‎“舔”左右结构,注意右边的部分,注意笔画的穿插 避让,上面的“天”的撇注意不要写太长,下面是“小”多一点点。‎ ‎“葵”上窄下宽,注意第四笔是横撇,第六、七笔都是 撇。‎ ‎“瘦”半包围结构,注意病字框里面的部分,笔顺依次是是:撇 竖 横折 横 横 横 竖 横撇 捺。‎ ‎(3)词语解释 介绍:沟通使双方相识或发生联系;引入;推荐;使了解。‎ 246‎ 妖怪:除人类和神以外存在于天地中的超自然生命,即由于认知限制,人们暂时难以用科学解释的现象或事物。‎ 规矩:一定的标准、法则或习惯。‎ 劈面:迎面,正对着脸。‎ 可怜巴巴:非常令人可怜的样子。‎ 声明:指公开表态或说明。‎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讲了什么?‎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出示8】‎ 第一部分(1-4自然段):讲宝葫芦的主人王葆的自我介绍。‎ 第二部分(5-18自然段):奶奶从小给我讲了许多宝葫芦的故事。‎ 第三部分(19-21自然段):我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的原因。‎ ‎5.整体感知【出示9】‎ 这篇文章主要讲了什么?‎ ‎(本文主要讲了宝葫芦的主人王葆在得到宝葫芦之前,经常听奶奶讲许多关于宝葫芦的故事,非常希望自己也有这么一个宝葫芦。)‎ 四、细读课文第一部分 ‎1.请同学们仔细阅读文章第一部分,想想张天翼笔下的宝葫芦的主人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是从哪些语句中感受到的。画出有关句子,并想一想这些语句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2.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246‎ ‎3.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交流自己的感受。‎ ‎4.教师根据交流结果归纳:(宝葫芦的主人是一名普通的少先队员,名叫王葆。)你从哪里得到这些信息的?‎ 教师重点导读并理解以下语句:【出示10】‎ ‎①“我姓王,叫王葆。”‎ 为什么不说“我叫王葆”?‎ ‎(这样说,比较正式,有仪式感。)‎ ‎②“可是我要声明,我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我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平平常常的普通人。”‎ 为什么说王葆说“我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什么妖怪”?‎ ‎(因为他和宝葫芦有故事,是传说中的那种宝葫芦和王葆发生过一些故事。)‎ 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张天翼先生一道认识了传说中的宝葫芦有过故事的王葆小朋友。下节课我们,来看看宝葫芦的故事到底是怎样的呢?‎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自读感悟,感受童话的奇妙。‎ ‎2.根据已有内容创编故事。‎ 一、复习检查,导入新课 ‎1.检查,指名学生朗读课文第一部分。‎ ‎2.谈话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一部分,认识了一个小朋友王葆。这节课,我们将继续跟随张天翼先生走进宝葫芦的故事,去感受一下宝葫芦的神奇。‎ 246‎ 深入理解,探讨故事 ‎(一)学习第二部分: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 ‎1. “至于宝葫芦的故事,那我从小就知道了。那是我奶奶讲给我听的。”‎ 奶奶给“我”讲了哪些故事?(都是宝葫芦的故事)‎ ‎2.【出示14】“奶奶每次讲的都不一样。上次讲的是张三劈面撞见了一位神仙,得了一个宝葫芦。下次讲的是李四出去远足旅行,一游游到了龙宫,得到了一个宝葫芦。王五呢,他因为是一个好孩子,肯让奶奶给他换衣服,所以得到了一个宝葫芦。至于赵六得的一个宝葫芦——那是掘地掘出来的。”‎ 张三想:“我要吃水蜜桃。”立刻就有一盘水蜜桃。李四希望有一条大花狗,马上就冒出那么一条——冲着他摇尾巴,舔他的手。‎ ‎(1)奶奶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怎么样?(非常奇妙)‎ 怎么奇妙了?‎ 预设:‎ 三遇到了神仙,并得了一个宝葫芦很神奇。‎ ‎②李四游到了龙宫,得到一个宝葫芦。‎ ‎③他们从宝葫芦那儿得到了很多好处“幸福极了,要什么有什么。”‎ 指导朗读第二部分:带着幸福、快乐的语气读出宝葫芦的神奇。‎ ‎(2)奶奶给我讲的宝葫芦的故事,有很多,你能否选择其中一个,根据已有的内容创编一下,讲给同学们听?‎ 学生分组讲故事,选代表上台讲给全班同学听。‎ 注意:可以补充课文中没有的空白,发挥想象,大胆编创。‎ 预设:‎ 246‎ 有一天,赵六到地里翻地,因为他是个勤奋的农夫。掘着掘着,忽然感觉锄头底下硬邦邦的。他想:难道底下有宝贝吗?于是,他就小心翼翼地把“宝贝”从土里掘出来,一看,是一只金灿灿的,长得非常饱满的葫芦。赵六看到了,不禁有些失望。赵六想:“如果挖上来的是一个大元宝,该多好呀!”奇迹出现了,立刻一个金光闪闪的大元宝就出现在他的手心上!‎ ‎3.王葆非常想得到一个宝葫芦,为什么?(因为听了这么多宝葫芦的故事,每个得到宝葫芦的人都“幸福极了”“过上了好日子”“要什么有什么”)‎ ‎(板书:宝葫芦使人们 幸福极了 过上了好日子 要什么有什么)‎ ‎4.【出示15】“我要是有了一个宝葫芦,我该怎么办?我该要些什么?”‎ 是啊,王葆,要宝葫芦最想做什么呢?‎ ‎(二)学习第三部分:‎ 读读课文20-21自然段,圈画出王葆要宝葫芦的目的是做哪些事?‎ ‎(1)帮助王葆列式子,学数学: “我有几次对着一道算术题发愣,不知道要怎么样列式子,就由‘8’字想到了宝葫芦——假如我有这么一个,那可就省心了。”‎ 从这段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板书: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2)帮助向日葵长高: “那,我得要一棵最好最好的向日葵,长得不能再棒的向日葵。”‎ 从这儿可以看出,王葆是个怎样的孩子?(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板书: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指导朗读:读读第三部分,读出王葆对宝葫芦的渴求,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三、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1.课文具体写了王葆听奶奶讲宝葫芦的故事,自己也想要个宝葫芦。童话的故事好奇妙呀!‎ ‎2.王葆为什么要宝葫芦?他能用宝葫芦做什么?‎ 小组分组交流,展示如下:‎ 预设:王葆想要宝葫芦为自己做事情,自己可以想要什么就有什么。‎ 预设:有了宝葫芦可以替他做数学题,可以帮助他种好向日葵。‎ 246‎ ‎2.作业 ‎(1)抄写课文中优美的句子。‎ ‎(2)把宝葫芦的故事讲给别人听 板书 内容 ‎25、宝葫芦的秘密(节选)‎ 宝葫芦使人们:幸福极了 过上了好日子 要什么有什么 王葆:数学不好,不爱动脑筋的孩子 好胜心很强,凡事比别人要好 教学反思:‎ ‎26 巨人的花园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硕、允、砌”等8个字,会写“硕、允、砌”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允许、砌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46‎ ‎3.了解巨人花园发生了哪些变化,巨人又有了哪些变化。‎ ‎4.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教学 重点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教学 难点 体会这篇童话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 第一课时 教学 目标 ‎1.自主学习字词,会认“硕、允、砌”等8个字,会写“硕、允、砌”等11个生字,理解字义,识记字形。正确读写“允许、砌墙、禁止、告示牌”等词语。‎ ‎2.正确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喜欢童话故事吗?你们阅读过哪些优美的童话故事? 童话故事里有美丽善良的白雪公主,有勇敢可爱的小红帽,还有坚强执著的丑小鸭……这节课让我们跟随王尔德,走进《巨人的花园》中,一起认识一位巨人吧!‎ 今天,我们就和作家王尔德一起,走进巨人花园,感受那里景象的变化多端。(板书:巨人的花园)‎ ‎2.简介作者以及写作背景 奥斯卡·王尔德(Oscar Wilde,1854年10月16日-1900年11月30日),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19世纪英国(准确来讲是爱尔兰,但是当时由英国统治)最伟大的作家与艺术家之一,以其剧作、诗歌、童话和小说闻名,唯美主义代表人物,19世纪80年代美学运动的主力和90年代颓废派运动的先驱。‎ 246‎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出示3、4】硕果 允许 砌墙 覆盖 呼啸 一缕 搂住 脸颊 告示牌 禁止 惩罚 踪迹 呼啸 自私 拆除 ‎(1)读准字音 注意读准翘舌音“拆”等。‎ ‎(2)指导书写 ‎“ 砌 啸 拆”都是左窄右宽,“ 允 禁 ”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1)洋溢:充满;广泛传播。充分流露、显示。‎ ‎(2)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 ‎(3)瑟瑟发抖:指因寒冷或害怕而不停地哆嗦。‎ ‎(4)任性:指听凭秉性行事,率真不做作或者恣意放纵,以求满足自己的欲望或达到自己某种不正当的目标或执拗使性,无所顾忌,必须按自己的愿望或想法行事。‎ ‎(5)冷酷:意即冷淡苛刻,残酷无情,毫无同情心。‎ ‎(6)提醒:是唤起忘掉的事或很难再想起的事,有时是通过告诫的方法引起的;从旁指点,引起注意。‎ 三、再读感知,理清结构 ‎1.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想想:作者是分几个部分介绍巨人花园的?(三个部分)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材料串接起来的?(事情发展的顺序)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46‎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教师总结。‎ 第一部分(1、2自然段):巨人回来前巨人花园可爱而快乐。‎ 第二部分(3-9自然段):巨人回来后驱赶孩童,花园充满凄凉和没有了生机。‎ 第三部分(10-15自然段):发现原因后,巨人欢迎孩子,花园又充满快乐。‎ ‎5.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本文讲的是巨人回来前巨人花园漂亮而快乐。巨人回来后驱赶孩童,花园充满凄凉,没有了生机。当弄清原因后,巨人欢迎孩子,花园又充满快乐。)‎ 四、课堂总结 这一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并跟随王尔德先生一道欣赏了巨人花园多次变化的景象,我想大多数同学可能都有一种冲动,就是想马上到巨人花园里去看一看,去呼吸清新的空气,感受那里的快乐和温馨。、‎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画面。‎ ‎2.明白“快乐应该和大家分享”的道理,愿意和同学交流阅读后的感受。‎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走进了巨人的花园,了解了巨人的花园里的景象在不断地变化,你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让我们赶紧走进巨人的花园里,再看个明白吧!‎ 品读课文,感知体验 ‎【出示9:1、2自然段】‎ 246‎ 出示巨人回来前花园景象的:‎ 巨人回来前,花园的景象是怎样的呢?指导朗读第一、二自然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出示“园里长满了柔嫩的青草,草丛中到处露出星星似的美丽花朵。还有十二棵桃树,春天开出淡红色和珍珠色的鲜花,秋天结出丰硕的果子。”‎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想说的呢?‎ 预设:巨人花园的景色真美啊!‎ 师:是啊,这么美的景色人们喜欢带领孩子一起到这儿玩耍,但是后来——‎ 巨人回来以后,花园多次发生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请你把巨人叱责孩子们的话找出来读一读。‎ 你们在这儿干什么?‎ 我自己的花园就是我自己的花园。除了我自己以外,我不允许任何人在里面玩。‎ 根据课文内容想象巨人在叱责孩子们的时候是什么样子的,并指导朗读。‎ 说一说,巨人是个怎样的人。(自私、冷酷、任性)(板书:冷酷、任性)‎ 他叱责孩子们之后,花园里的景色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学生从文中找到有关的句子读一读。) 出示巨人叱责孩子们之后,花园里的景色发生巨变的。‎ 可是春天始终没有来,夏天也没有来。秋天给每个花园带来了金色果实,但巨人的花园却什么也没有。‎ 巨人独自在花园里生活,他过得快乐吗?(凄凉、寒冷、孤独)‎ 后来是什么又让春天来到了花园里?(孩子)‎ 巨人才醒悟过来,指名朗读巨人的话。‎ 我多么自私啊!现在我明白为什么春天不肯到这儿来了。‎ 孩子们,花园现在是你们的了!‎ 246‎ 巨人终于醒悟了,他拆掉了围墙,迎来了春天……你看到了什么画面?(学生想象拆掉围墙后花园里的美景。)‎ 出示巨人和孩子们一起生活的巨人把花园给了孩子们,巨人的生活变得怎么样了呢?‎ 巨人把花园还给了孩子后,他还那样孤独寂寞吗?(巨人不再孤独,因为有了孩子们的陪伴。)‎ 现在的巨人花园真美好呀!发挥想象,把孩子们在巨人花园里尽情玩耍的情景写下来。‎ 猜猜巨人陪孩子们做了哪些游戏?‎ 生甲:老师,巨人陪孩子们做捉迷藏的游戏,让孩子们藏在他的身后。‎ 生乙:老师,巨人陪孩子们做拔河游戏,让孩子们把他的手臂当成绳子来拔。‎ 生丙:老师,我来说个更有趣的游戏。‎ 师:还有什么有趣的游戏呢?你来说说看!‎ 生丙:老师,巨人可慈爱、宽容、善良了!他让孩子们爬上他的肩膀,抱着他的脖子,坐在他的肚子上滑滑梯,一定很好玩!(板书:宽容 善良)‎ 师:有感情朗读课文,根据课文想象画面,并演一演。 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园和孩子们的中间,感到无比幸福和快乐。让我们齐读最后一段,再来分享他们的幸福吧!‎ 三、感悟道理,初识童话的特点 ‎1.巨人的冷酷和任性唤来了寒冬,巨人醒悟后花园里一片美景,春天到来了,正是这强烈的对比,让我们从中体会到其中蕴含的道理。谁来说说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板书:寒冬 春天)‎ 师:在日常生活中,你有与别人分享快乐的经历吗?说一说你是怎样与人分享快乐的?‎ 生甲:我也有过这样的经历。秋天,我们家的苹果成熟了,我摘下一些红红的苹果,送给了我的同桌,他还夸我们家的苹果很甜呢!‎ 生乙:我把新买的故事书拿到学校,和同学们一起看,可开心了!‎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当你把快乐分享给大家时,一个快乐就会变成无数个快乐,那样,你才会感到内心的幸福。同学们,让我们做个懂得分享的孩子吧!‎ 246‎ ‎ (联系生活实际,说出自己的亲身经历,这样,“与人分享快乐”的种子才会在学生的心中生根、发芽、开花!)‎ ‎2.总结:快乐要和大家一起分享。(板书:快乐一起分享)‎ ‎3.通过学习本课,你对童话题材有什么认识? 语言生动浅显,具有浓厚的幻想色彩,运用拟人的写法……‎ 板书 内容 ‎26巨人的花园 任性、冷酷 善良、宽容 ‎↓ ↓‎ 寒冬———————→春天 快乐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27 海的女儿 教学 目标 ‎1.认识本课“港、宴”等13个生字,积累生字组成的新词。‎ ‎2.自由阅读课文,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 ‎3.激励学生从小为人大度,常抱有处处为别人着想的思想。‎ ‎4.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246‎ 教学 重点 感受童话的奇妙,体会人物真善美的形象。‎ 教学 难点 了解故事大意,体会人鱼公主的美好心灵。‎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同学们,读过《海的女儿》 这个故事吗?请读过的同学说说这个故事。‎ ‎2.出示美人鱼图片,问:“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这张图片吗?”对,这个图片画的是海的女儿。(板书课题:海的女儿)‎ ‎3. 安徒生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汉斯·克里斯蒂安·安徒生 (1805-1875),19世纪丹麦著名的童话作家,既是世界文学童话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世界儿童文学的太阳”。1838年获得作家奖金---国家每年拨给他200元非公职津贴。‎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解决字词。‎ ‎1.学生自由阅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不认识的字标上记号,自己想办法解决。2.在读书过程中,标记优美的词句,写上自己的体会,不同意见可以与同桌交流。3.出示词语。‎ 港口 宴会 睫毛 婚礼 喜讯 挽手 神圣 仪式 旗帜 铺陈 垫子 永恒 抚弄 注意读准翘舌音“圣 帜 陈”,前鼻音“宴 婚 讯 挽 ”,后鼻音“恒 港”。‎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二)读懂文意 ‎1快速读读课文,这是《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如果让你给这个部分取个题目,你认为什么题目较合适?‎ 246‎ 预设:‎ ‎(1)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2)王子结婚,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 ‎(板书:王子结婚,美人鱼化为泡沫)‎ ‎2.再读课文,如果给课文划分段落,你认为会划为几个部分?在文中标示出来。‎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 第一部分(1-10):美人鱼眼睁睁地看着王子娶了别的公主。‎ 第二部分(11-13):美人鱼没有加害王子,自己却变成了泡沫。‎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快速朗读课文,把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圈画出来,做一下批注,和同学交流你的体会。‎ ‎2.展示交流。‎ ‎“小人鱼亲吻着王子的手。她觉得自己的心在破碎。”‎ 谈谈你的体会。‎ 预设:(1)小人鱼很伤心,因为王子误会了这件事,明明救活王子的是自己,却被认为是别人。‎ ‎(2)这将意味着自己将会变为泡沫,将会死去。‎ ‎“小人鱼知道,这是她能看到王子的最后一个夜晚——为了他,她离开了自己的族人和家庭,交出了她美妙的声音;为了他,每天忍受着没有止境的痛苦,他却一点儿也不知道。”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你的体会。‎ ‎(小人鱼为了爱情,孤身一人来到海上,为了爱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离开家人、族人,把自己的声音交给了巫婆,但是最后却什么都没有得到,遍体鳞伤,忍受苦痛的她,还要面临着死亡。多么伟大的小人鱼,多么可怜的小人鱼!)‎ ‎“小人鱼拿着刀的手在发抖,但是,……刀落下的地方,浪花迸发出一道耀眼的红光,好像一滴滴的鲜血从水中喷溅出来。”‎ 246‎ 预设:这是小人鱼有了重生的机会,而选择放弃,为了她心爱的王子,宁愿牺牲自己,成全他人。(板书:牺牲自己,成全他人)‎ 预设:这是一位处处为别人着想的小人鱼。‎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篇课文写了小人鱼怎么一步步变成了泡沫,虽然有一次重生,回到原来的机会,可是却放弃了,表达了作者对小人鱼的这种“宁愿牺牲自己,伤害自己,也要保护他人,处处为别人着想”精神的赞美之情。‎ 五、课文小结 ‎1.这节课我们读了《海的女儿》的结尾部分,故事非常精彩、感人,这是一段凄美的爱情故事,令人感动。我们被小人鱼所打动。‎ ‎2.学习了本文,你想对小人鱼说些什么?‎ 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