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4.00 KB
  • 2022-02-10 发布

人教版5年级上语文教案:5、单元组学习和古诗三首教案(2)

  • 10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泊船瓜洲》 《 秋思》 ‎ 教学目标:‎ 1、 懂得意思,体会情感,并能有感情的朗读。‎ 2、 初步掌握一些读诗的方法。‎ 一、读诗导入 ‎1、同学们刚才背了好几首古诗,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听你们的读诗是种享受。今天我们再学两首古诗,读题目。‎ ‎2、学诗首先要把诗读通顺,字正腔圆,琅琅上口,有诗的味道,自己读读吧。(两首同时呈现)‎ 二、初步交流,引发情感 ‎1、指名读,尽量读出诗的韵味来。‎ 相机点拨多音字:“间”的读音,相机板画地图。把三个地点和长江画出来。‎ ‎“数重山”、 “意万重”,读第2声和它意思有关,什么意思?(多)对啊,表示很多时读重,我们说心事重重,山重水复,轻舟已过万重山。再读这两句:“钟山只隔数重山”,“欲作家书意万重”。‎ ‎2、以你喜欢的方式,再去读一读,看看注释和插图,相互说说诗词的大概意思。‎ ‎3、编者将这两首诗编排在同一课,你有什么发现?(都和思乡有关)‎ ‎4、两首诗中哪些字眼一看就看出是写思乡的?(预设:“还”、“秋思”、家书”等。)‎ 三、细品细学《泊船瓜洲》‎ ‎1、古诗是中文文化的瑰宝,语言特别凝练传神,让我们走进《泊船瓜洲》,静静默读,深入字里行间,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王安石这种急欲还家的思乡情?圈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点批注。‎ ‎2、交流。‎ ‎(估计学生都从明月那句入手,根据文本渐入的思路,从第一二两句开始学较好,老师在巡视时有意识找到前面符号的同学)‎ ‎(1)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A、生谈体会。(诗人泊船瓜洲,与京口只是一水相隔,再过几重山就是他的家乡了。离家这么近,诗人一定很想回家。) ‎ B、师:一道长江水,数重险峻山,在交通不便的古代,可谓是山高水长,路途遥远。为什么诗人觉得只是“一水间”,觉得是“只隔数重山”呢?(诗人21岁离开钟山,高中进士后一直在地方和京城为官,远离家乡。如今他途经瓜洲,对他来说,此刻故乡是如此之近啊!实际距离和心理距离的巨大反差也反映出诗人人向远方,却心系家乡的恋乡之情。)‎ C、近乡欲还乡,思乡情切切,谁来读?‎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还有谁能像刚才**一样,抓住一个字眼、词眼来体会王安石的思乡之情?‎ 预设1——“绿”字。‎ A、这一个绿啊,让诗人浮想联翩,他想到了故乡江南哪些景色呢?(生自由说)这真是“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啊 ,能像老师一样想到成语或诗句吗? ‎ 一切美景尽在这个“绿”字中,绿得多巧妙啊,齐读。‎ B、关于这个绿字还有一段千古佳话呢,谁知道?相机出示课后资料袋的内容。‎ C、阳春三月,草长莺飞的江南多美啊,诗人仿佛又回到了过去,他想起了酒楼里……青山下……郊野外……(想象说话)多么美好的时光,而这一切只能是“明月千里寄相思”了。‎ 预设2——“何时还”‎ A、既然诗人如此想家,为何 不回?(当时王安石应皇帝的诏命从江宁赴京城任翰林学士,公务在身,无法回去。板书:欲还不得还)‎ 知道王安石离家时几岁吗?(21岁)此时他途经瓜洲,几岁了?(49岁)28年哪!人生能有几个28年!这28年来,诗人为仕途奔波,为理想奔忙,而每每想起家乡,总是如此的牵肠挂肚,他是多么想回去看看啊!可28年后,当他途经瓜洲,离老家这么近,却欲还不得还,且不知自己何时能还家,只能仰天追问明月——接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B、这是多么刻骨的一种乡愁啊!再读该句。‎ 诗人21岁,上京赴考,途经瓜洲,意气风发地问: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49岁,上京重用,途径瓜洲,百感交集地感叹: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人55岁,罢免相位,再次途经瓜洲,已是物是人非,怎不老泪纵横地悲叹: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当某年某时某地,我们也远离故乡,适逢明月,会情不自禁地问:生齐读——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C、过渡:何时还,何时还,王安石欲还不得还,满腔思乡情只能寄托于春风明月,让我们一起吟诵全诗,再次感受诗人的思乡之苦吧。‎ 四、迁移《秋思》 放手点拨 咀嚼“思乡”苦 ‎1、王安石将思乡寄托于春风明月,那诗人张籍又以怎样方式表达思乡之苦?请同学们静静默读,圈出关键字词,也可动笔写写。‎ ‎2、交流:‎ ‎(1)、以什么方式来表达思乡情?板书:发家书 在学生说的基础上,呈现前两句诗: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谁来读。‎ 这千言万语说不完的感觉谁能再读读吗?‎ 你非常投入,能告诉大家你心里想什么?(生:想这家人,有好多话要说……)‎ ‎2.那为什么张籍会有那么多话要说呢?‎ ‎(谁知道张籍的历史背景)适当补充:张籍小时候家很穷,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江苏苏州,常年四处漂泊、流落异乡,写这首诗时他暂居洛阳,刚刚做了官,远离千里之外的故乡已经12年了,12年四处流浪,乡愁自然是意万重。‎ 1、 诗人杜甫曾在诗中写到“家书抵万金”,那诗人张籍在家书里又会写些什么呢?会想到哪些人、哪些事呢?请你动笔写一写。‎ 2、 交流生所写的。‎ 3、 这么多的话,诗人写得完吗?(写不完)哪里读出来?(匆匆说不尽)时间太匆促了,捎信的人马上要走了,可诗人又想起还有话没在信中写完呢,所以——接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4、 重点推敲“又开封”‎ 诗人不写思念具体的人,怀念具体的事。单单写了这个“临发又开封”的细节,这意味这什么呢 ?让我们走近当时的场景(出示课文插图,背景音乐《思乡曲》响起),诗人打开信后会怎么做?怎么说呢?‎ 预设一:再急匆匆写上什么?师:是啊,家书抵万金,再匆匆补上一笔 张籍打开了后就一定会写上一些吗?也可能怎样?‎ 预设二:什么都没有写,就 哭了, 叹气 ,手一直颤抖……‎ 老师提升:(充分预设可能的各种,快速互动,在学生发言基础上把情感望上提,要适当引导到读上)‎ 师1:滴滴相思泪啊就在这个“又开封”中。‎ 师2:那抖动的手分明是归家的魂啊,也在这“又开封”啊。‎ 师3:一声叹气就是刻骨的相思,也在“又开封”里。‎ 师4: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这就是“又开封”啊。‎ 预设三:紧紧拉着行者的手,要他一定把信送到,记得对他家人说声平安。‎ 师:让我们想起了“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朗读 重点朗读就是后面的两句话,又开封的“又”要让学生反复读好。‎ ‎5、凝聚情感:(对着板书)‎ 这真是剪不断理还乱的(生接)“意万重”,这真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生接)“说不尽”,12年乡愁,浓缩成一个“又开封”(老师圈“又”)范读,齐读整首诗。(配乐)‎ 五、回归整体 同为报国 1、 两代诗人,同是思乡,让我们永恒记住他们吧。来一起背。(配乐)‎ 2、 思乡思乡,为什么不回?‎ 是啊,他们都有一腔报国志。板书:报国志 六、作业:背诵其他思乡著名诗句。‎ ‎ ‎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