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83 MB
  • 2022-02-10 发布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十九课 草船借箭 R 五年级下册 我 国 四 大 名 著 三国演义 罗贯中 水浒传 施耐庵 红楼梦 曹雪芹 西游记 吴承恩 《 赤壁之战 》 中的人物谁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 课前导入 背景简介    东汉末年,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东吴的孙权,为了稳定局势,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共同抵抗曹操。刘备于是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草船借箭”这一故事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 北魏(曹操) 打败 攻打 西蜀(刘备) 联合 东吴(周瑜) (诸葛亮) 派诸葛亮 (鲁肃) 三国形势图 长江 北 曹 吴 妒 忌 甘 受 布 幔 曹 操 鲁 肃 私 自 都 督 迟 延 神机妙算 字词积累 水 寨 擂 鼓 呐 喊 支 援 丞 相 弓 弩 整体感知 课文朗读,点我! 1. 听读课文 , 试着向大家复述故事的基本内容。 2 、 《 草船借箭 》 写了哪几个人物? 诸葛亮: 字孔明,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周 瑜: 字公谨,东吴名将,总督东吴兵马。 鲁 肃: 东吴名将,周瑜死后,他总督东吴兵马。 诸葛亮: 字孔明,蜀汉政治家、军事家。 1. 在文中找出 “ 草船借箭 ” 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划分段落并归纳段意。 深入理解 起因( 1 — 2 ) 写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短期造十万支箭来为难诸葛亮。 准备( 3 — 5 ) 诸葛亮不要造箭原料,只要鲁肃帮助,巧妙做好借箭准备。 经过( 6 — 9 ) 写诸葛亮用草船巧妙地向曹操 “ 借 ” 箭。 结果( 10 ) 写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叹服不如诸葛亮。 故事起因        周瑜借战事紧急,请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        周瑜因妒忌诸葛亮的才干想加害于他。    表面起因:    实际起因: 故事经过   诸葛亮借助鲁肃的帮助,施妙计用草船向曹操“借箭”。 借箭经过: 连船 靠近曹营 一字摆开 擂鼓呐喊 受箭 调转船头 再受箭 谢箭回营 故事结果        诸葛亮神机妙算,周密布置,如期交箭。        挫败了周瑜加害自己的阴谋。    表面结果:    实际结果: 2. 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地方? ②晓地理 ④布置周密、准确。 ①知天文 ③识人心    3. “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 诸葛亮为什么要把船连接起来? 为了增大受箭面积。    4. “ 诸葛亮下令 …… ,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 ” 诸葛亮为什么下令军士擂鼓呐喊? 为了制造进攻的假象。    5.“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 ……”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 诸葛亮为什么先下令船头朝西,船尾朝东;然后又下令船头朝东,船尾朝西?    为了撤退的方便,节省时间。 草船借箭 接受任务 借箭准备 草船借箭 如期交箭 板书设计 神机妙算 诸葛亮 有知识 有胆量 有肚量 有计谋     阴险狡诈,表面客气,暗藏杀机。 从容镇定,了然于心,胸有成竹。 鲁 肃: 忠厚老实,诚实守信。 曹 操: 十分谨慎,生性多疑。 诸葛亮: 合作探究 周瑜: 讨论分析课文中人物的形象。 品头论足 三顾茅庐 探囊取物 文思泉涌 羽扇纶巾 隔岸观火 七擒七纵 三足鼎立 课外拓展 关于“三国”的成语 1 、 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 2 、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3 、 过五关,斩六将; 4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5 、 既生瑜,何生亮 ; 6 、座上客常满 樽中酒不空 ; 7 、淡泊以明志 宁静而致远   8 、经天纬地之才 出鬼入神之计   关于“三国”的谚语 课外拓展 1 、东吴招亲 —— 弄假成真 2 、关公赴会 —— 单刀直入 3 、周瑜打黄盖 —— 一个愿打 , 一个愿挨 4 、曹操吃鸡肋 —— 食之无味,弃之可惜 5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 顾全大局 6 、诸葛亮的锦囊 —— 神机妙算 关于“三国”的歇后语 2.“ 草船借箭”中的“借”字可以换成什麽字呢?为什麽课文用借而不用其它字呢? 1. 设想一下当诸葛亮归来时与周瑜相见 , 周瑜会怎麽说 ? 诸葛亮又会怎麽说呢 ? 课外作业 报听写视频 同学们,这一课学习的生字你们都掌握了吗?现在大家来检验一下,点击下面的视频开始听写吧! 生命是一种语言,它为我们转达了某种真理;如果以另一种方式学习它,我们将不能生存。 —— 叔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