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49.51 KB
- 2022-02-10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智慧广场
教学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制五年级下册第五单元69-70页智慧广场---简单的组合。
教学目标:
1.利用已有的经验,认识和了解简单的“组合;通过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2.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观察、推断等教学活动,体验数学问题的探索性和挑战性,感受数学思考过程的有序性。
4.在数学活动中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并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教学重点:掌握解决“组合”问题的策略与方法,训练思维的有序性。
教学难点:应用列表、画图的方式寻找实际问题中蕴含的简单规律。
教具准备:课件、实物投影仪
学具准备:尺子、彩笔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课件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
1.谈话:同学们,请看屏幕,咱们市里要举行“少儿戏曲大赛”,我们学校从小丽、小军、小杰、小阳4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仔细观察,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课件出示数学信息)
学生回答,教师适时评价。
2.根据这些数学信息,谁能算出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学生可能回答:有4种组合方法,有5种组合,有6种组合方法。
师: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今天我们就来围绕这一个问题,看一看究竟有多少种组合方法?
【设计意图:创设学生熟悉的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初步探究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为下一步有序思考做了一个铺垫。】
一、 自主学习,小组探究
1.学生独立完成后汇报交流。
预设:
生:我找到5种方法:小丽和小军、小阳和小丽、小军和小杰、小丽和小杰、小军和小阳。
生:我有4种方法:小丽和小军、小阳和小丽、小军和小杰、小丽和小阳。
生:我找到6种……
教师小结:在找有多少种组合方法时,有的同学只找出4种或5种组合方法,没有找全6种组合方法。为什么会这样呢?
学生可能回答:在找组合方法时,没有按照一定的顺序,这样容易遗漏。
师:如何有序的找出所有的组合方法呢,做到不遗漏,不重复?
生先独立思考,再小组讨论,把想到的方法整理在练习本上。
【设计意图:放手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组合,通过学生之间的争论,他们既发现了问题又找到了原因,体会学习有序组合的必要性。】
二、 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1.汇报交流,探究方法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想法?
小组学生汇报交流方法:(投影展示)
①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②
用A、B、C、D分别代表这4名同学,连一连,数一数,就知道有多少种组合方法了。
……
师出示多媒体总结展示三种方法,引导学生找出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吗?
生思考后回答:这些方法都是先找出小丽和其他人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找出小军和剩下的人有几种组合方法,接着找出小杰的……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的点拨、补充和小结:我们从先确定第一个人,然后用第一个人与剩下的每一个人分别组合(即分别连线),再确定第二个人,然后用第二个人与剩下的每个人分别组合(即分别连线)……以此类推,找出所有的组合方法。它们都采用了连线的方法,其中第二、三种方法通过有序思考,既不重复,又不遗漏地找到答案。 第三种做法还采用了符号表示的方法,简洁、明了。同时板书:列举法、线段法、画图法
【设计意图:数学规律的普遍性和适用性,只靠前面的几组数据的研究不具有普遍意义。只有在方法对比研究中,规律才能不言自明,在这一环节把握住学生思维发展的可能性,进一步完善学生的认知,深化了有序思维、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2.试一试(课件出示自主练习第一题)
练习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弄清题意,要求小芳有多少种选择也就是要知道这些玩具有几种组合方法,再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组合方法。
3.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课件出示绿点问题:如果从5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
生思考后,说出自己的方法;
师:这位同学我们利用刚才总结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还有没有其他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生先思考,师再提示:如果用点来表示学生人数,用两点之间的线段表示一种组队方法,你能完成下表吗?
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学生人数与各点之间线段条数有什么关系?
师:下面拿出表格四人为一小组开始探究吧!找出规律之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先独立填表,找出规律。完成后在四人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
师巡视,个别指导。
师:谁来说一说你们小组的发现?
小组汇报:
①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增加一个人变成三个人时,增加的这个人,要和前面的两个人都各自有一种组队方案,所以就增加了2种组队方案;再增加一个人变成四个人,就会增加3种组队方案……
②
两名学生,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比两名学生,增加了2种组队方案;四名学生比3名学生,增加了3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比四名学生,增加了4种组队方案……
③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一共有“1+2=3”种组队方案;四名学生时,一共有“1+2+3=6”种组队方案;五名学生时,一共有“1+2+3+4=10”种组队方案场。
④两名学生时,只有1种组队方案;三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2;有四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3;有五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4;有六名学生时,组队方案为1加到5;以此类推。
……
师小结:如果从n名同学中选出2人代表学校参加“少儿戏曲大赛”,有多少种不同的组队方法?你能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吗?
生答。教师板书:组队方案=1+2+3+…+(n-1)
【设计意图:在具体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学生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在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的活动中发现规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图表的有序性、简洁性和有效性。】
四、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数学领域中的‘组合’问题(板书课题)。你明白了什么新的知识?如果今后再遇到组合问题,你打算怎么研究?
其实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组合问题,我们要把今天的收获,运用到生活中去,让我们做起事来更有序。
五、巩固应用,拓展提高
1.课本70页第2题
从明明、红红、丽丽、平平4人中挑选2人代表班级参加社区调查,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学生独立完成,交流时,说一说自己的组合方法。
2.课本70页第3题
某校从5名候选人中选2名参加区“少代会”,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3.课本70页第4题
甲、乙、丙、丁4个同学进行乒乓球比赛,每两人比赛一场,一共要比赛多少场?
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两人都比赛一场的意思,使学生明白题意后,再让学生独立解决。
【设计意图:选择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作为练习,不仅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而且还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
六、总结概括
师:同学们,这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回想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学生畅所欲言。
师:同学们,其实生活中有很多关于组合的知识,如一些人中选派部分人去参加某项活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你们留意身边的数学问题,有序而全面的思考问题,你将逐渐变为一个有智慧的人.
【设计意图:让学生总结这节课的学习方法,让不同层次的学生谈学习收获,可是每个学生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样,学生收获的不仅仅有知识,还有能力、方法、情感等,学生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增强了学好数学的信心。】
板书设计:
简单的组合
组队要求:不重复、不遗漏
方法:列举法、线段法、画图法
组队方案:1+2+3+4+……+(n-1)
设计说明:
1.教学说明:
“智慧广场——简单的组合”的有序性, 教学设计要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做到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循序渐进。从学生的直观认知到画线进行形象的图形认知,最后抽象出数学算式,构建数学模型。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图形模式)表示组合方案,最后寻找相同的地方,经历同中求异,再异中求同的探究过程.
因此在教学中我是这样做的:
(1)注重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建构主义教学论认为:“学生的知识建构不是教师传授与输出的结果,而是通过亲身经历,通过与学习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来实现的。”教学过程中,先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再和同学分析对比,让学生在思考比较中学到了知识,提升了能力。放手让学生自主组合,引导学生观察有的容易遗漏,而有的没有遗漏,引出问题的冲突,为后续的引出探寻不遗漏、不重复的方法作铺垫.
(2)注重学习方式的转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整个学习的过程中,知识不是教师强加与学生的,而是学生通过自己的独立猜想、同学合作、交流争辩逐步达成的。学生既动手又动口又动脑,真正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参与者”的理念。用符号代替实物,体现数学的简洁美和数学的符号化思想,让学生在对比中初步具有符号意识.
(3)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
教学中以激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参与数学学习,以赞许的语言、鼓励性的示意对待学生学习的表现,以平等的态度和学生展开交流。热情的鼓励、耐心的等待、情感的共鸣,使孩子们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学习的快乐,增强了数学学习的自信心.
2.使用建议:
练习的设计要有层次,由易到难,切不可设计成都是难题,这样会让班级中的学困生产生畏难情绪,要关注全体学生,这样才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