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24 MB
  • 2022-02-10 发布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全套

  • 2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教案全套 单元概述 本单元以小说为主题,依次编排了三篇课文,目的是培养学生掌握小说的三要素及阅读小说的方法;知道小说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因此既有写实的一面,也有虚构的一面的特点。三篇课文分别是《桥》《穷人》《在柏林》,这三篇小说都有感人的情节、丰满的人物形象、独特的社会环境。其中作者在《桥》一文里,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穷人》一文则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在柏林》一文篇幅虽然短小,却从侧面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口语交际”以说服别人支持自己为主题,要求学生能够有理有据地说服他人并对他人的反应能够恰当应对。“习作”部分则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根据给定的场景、环境等创编故事。“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日积月累”三个板块。“快乐读书吧”则是通过介绍名著《童年》中一个片段,引导学生感受主人公的笑与泪,从而获得成长。‎ ‎1.学会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小说具备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 ‎4.学习说服别人,取得别人的支持。‎ ‎5.习作时发挥想象,联系身边实际,创编故事。‎ ‎6.引导学生阅读关于成长的故事,体验成长历程中的快乐、痛苦等情感。‎ 重点 ‎1.学会生字,会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理解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爱的部分,积累好词佳句。‎ ‎3.了解小说具备的三要素:情节、环境、人物,学习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性格和品质的。‎ 难点 ‎1.口语交际中,学习说服别人,取得别人的支持。‎ ‎2.习作时,发挥想象,联系身边实际,创编故事。‎ ‎《桥》2课时 ‎《穷人》2课时 ‎《在柏林》1课时 ‎《口语交际》1课时 习作2课时 语文园地2课时 快乐读书吧1课时 ‎12 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老汉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作者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然后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木桥塌了,二人被洪水吞没;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回味空间。‎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和语言感悟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阅读的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老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把生的希望留给百姓,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的精神可能理解不够深入,这就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1.由课题入手,激起学生阅读的欲望。引导学生根据课题展开想象,大胆地预测文意,然后再去读课文。‎ ‎2.指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读后的感受,然后围绕主人公老汉细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作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自己对老汉的认识。‎ ‎3.在学生理解、感悟课文内容之后,从表达方法这一角度引导学生进一步欣赏和评价课文。教师要注意指导学生从课文的结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知识与技能】‎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品析本文的语言特色,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3.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过程与方法】‎ 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在品味语言中深刻感悟老汉在危难面前表现出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重点 ‎1.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令人感动的地方,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2.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难点 ‎1.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2.在语言情境中,体验生命的意义,促进生命的成长。‎ 教师:搜集洪灾的音像资料;准备相关多媒体教学课件。‎ 学生:在课前根据课题猜测课文内容。‎ ‎2课时第一课时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3.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重点 ‎1.会写“咆、哮”等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嗓子”等词语。‎ ‎2.理清文章结构,展开想象,再现情景。‎ 难点 积淀情感,引导学生在塑造的情境与氛围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得到语感的有效提升。‎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先播放山洪暴发的视频,并提问:“同学们,假如你们面临这样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害时,你们会怎么想,怎么做?”将学生快速带入课文那种紧张、恐怖、危急的环境中。在同学们自由发言之后紧接着导入:可是,有一个村的老党支部书记的表现截然相反,令人肃然起敬,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12课——《桥》(齐读)。并请同学们大胆地猜测一下,课题为“桥”,作者会写桥的什么内容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过渡:我们平时在读文章的时候,要养成一个习惯,看见题目后先想一想这篇文章可能会写些什么,如果让我来写,我会怎样写。如果能够坚持这样做,阅读能力和能力会提高得更快。‎ ‎1.快速朗读课文,指导学生检查自己的想法与作者所写的内容有没有吻合或者相似之处。‎ ‎2.请学生说一说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什么内容。(教师相机板书:洪灾 老汉)‎ ‎3.引导学生再次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字音读正确,‎ 句子读通顺。有不理解的词语可以通过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式自己解决,也可以向学习伙伴请教。‎ ‎4.教师巡视检查学生生字认读和课文朗读情况,对存在的问题予以指导。‎ ‎5.指导学生根据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结局给课文划分层次。‎ ‎[突遇山洪(1~4);疏导撤离(5~13);桥塌殉职(14~23);祭奠英灵(24~27)。]‎ 三、感受情势危急 过渡:通过初读,同学们大致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那个特殊的黎明,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害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指导学生找出文中描写自然环境(大雨和洪水)的句子,读一读,比一比,并说说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2.学生汇报交流,谈体会。‎ ‎(1)学生读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师用课件或小黑板集中出示。‎ ‎(2)学生谈感受。‎ ‎①几句话都不同程度地写出洪水的凶猛,正威胁着人们的生命。‎ ‎②从前后几句描写的情况看,水位在不断上升,灾情在不断加剧,形势越来越紧张、严峻。(师相机指导朗读这几句话,读出形势的紧张突变。)‎ ‎③这些句子多采用拟人或比喻的修辞手法,如“像一群受惊的野马”“在路面上跳舞”“洪水狞笑”“放肆”等词句让我们非常真切形象地感受到洪水的肆无忌惮,突出了情况的危急,渲染了紧张的气氛。(师相机板书:情势危急)‎ ‎④这些句子,语言都非常简洁,精练,如,“像泼。像倒。”‎ ‎(3)指导学生根据视频或者图片从视觉上进行观察、想象、体验。‎ 师播放洪灾的录像资料(或指导学生观察课文第一幅插图):洪水如猛兽般正以强大的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席卷了整个村庄,淹没了农田,冲毁了房舍,死亡正向人们一步步地逼近。可劳动一天的人们还在熟睡中。一声惊呼,大家突然一脚踩进水里,如果你是其中一员,你是什么感受?你能想象出男女老少命在旦夕时惊慌失措的样子吗?(引导学生想象、体验情势的危急)‎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四、体会英雄言行 过渡:是的,求生是人的本能。当一百多号人跌跌撞撞地向那唯一可以逃生的木桥拥去时,有一位老汉早已站在了木桥前。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位老汉在生死攸关之际作出的人生抉择。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部分,想想老汉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板书:老汉)‎ ‎1.学生自学课文,品味关键词句,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交流汇报。‎ ‎(1)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 ‎(老汉沉着冷静,嘴上不说话,心里正思考着应对突然来临的灾害的办法。“像一座山”,说明他临危不惧,形象地表现了老汉是村民的主心骨,对稳定村民情绪所起的作用。)‎ ‎(2)老汉沙哑地喊话:“桥窄!排成一队,不要挤!党员排在后边!”‎ ‎(说话简短有力,以严格的先人后己的党纪控制了局面,组织大家有序地撤离。)‎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老汉说的两句话。(要读得干脆、有力,节奏快,采用个别读、评读等方式。)‎ ‎4.齐读第二部分。‎ 五、启发联想,加深体验,注重积累 过渡:当我们的脑海中树立起这位清瘦的巍然屹立如山一般的老汉形象时,你联想到了什么词句?什么文章?什么人?什么事?‎ ‎(如,词——忠于职守……;句——不是亲情,胜似亲情……;人、事——《丰碑》中的军需处长,《一个降落伞包》中的周恩来,“非典”时期的钟南山、姜素椿、叶欣……)‎ 六、作业 ‎1.抄写生字词,朗读课文。‎ ‎2.写一段话,用上环境描写的手法。‎ 桥 第二课时 ‎1.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老汉的高尚品质和人格魅力。‎ 重点 了解课文在布局谋篇、人物刻画、环境描写等方面的特点。‎ 难点 学习课文的表达方法,体会和学习老汉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 一、复习听写,回顾前文导入 ‎1.听写词语:咆哮 惊慌 跌跌撞撞 拥戴 乱哄哄 沙哑 党员……‎ ‎2.用以上词语复述课文第一、二部分内容,并说说老汉是个怎样的人。‎ 二、思辩“矛盾”之举 过渡:是的,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支书有着崇高的人格魅力(板书:崇高的人格魅力),他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当情况越来越危急,洪水已漫到人们的腰际时,又发生了什么?请同学们用心默读第三部分。‎ ‎1.生自学,说一说这一部分的主要内容。‎ ‎2.出示学习提纲,小组合作学习。‎ ‎3.读议结合,交流汇报,提升认识。‎ ‎(1)谈体会。要求边谈体会,边用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 ‎(从“冲、揪、吼”这几个动词可以看出老汉对小伙子很凶。)‎ 教师指导学生读出老汉很凶的态度。学生齐读第15自然段,学生间展开评议,并在议读、感情朗读中理解、感悟。‎ ‎(2)鼓励学生发现矛盾与疑惑并大胆质疑。‎ ‎①老汉从刚开始恶狠狠的“揪”到最后危难关头又“吼”又“推”,这是矛盾一,为什么?‎ ‎②急于求生的小伙子到最后危难关头又“推”老汉先走,这是矛盾二,为什么?‎ ‎(师相机板书:老汉:冲、揪、吼、凶 小伙子:瞪、推)‎ ‎4.学习第四大段,解开难解之谜。‎ 过渡:老汉和小伙子的言谈举止是多么充满矛盾,令人费解!请同学们读最后4个自然段,老师相信你们在顷刻间会明白许多许多……‎ 学生默读,谈感想。师相机点拨。‎ ‎(文章在最后才交代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这个结局太出人意料了,太让人震惊了。老汉太伟大了……)‎ ‎5.反复咏叹,感受老汉与小伙子之间的亲情。‎ 过渡:当你明白老汉和小伙子原来是父子关系时,再回过头来看看父子在木桥前的情景,你们又有了什么新的感受?(引导学生朗读第三部分)‎ 同学们,让我们把“儿子”这个充满血缘、充满亲情的字眼带到文章中去,再一起来深情地朗诵第三大段,我们就更能理解这位平凡而伟大的父亲了。(教师引读:“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自己的儿子,吼道”,后边为学生接读,把几个“小伙子”都换读成“儿子”。)‎ ‎(1)引导学生想象:老汉似乎要对儿子喊什么?(板书:喊)‎ ‎(2)指导学生说一说此时的老汉给人留下的印象并思考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回答,并有选择地请生上台板书关键词,如“父爱如山”等。)‎ ‎6.师小结:是的,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他忠于职守,他是无愧的;作为一个父亲,他和天下所有父母一样舐犊情深。在生死关头,老汉作出的重大抉择,表现出的大爱让我们为之动容。他的身上充满着崇高的人格魅力,闪耀着灿烂的人性光辉。‎ 三、练习写话,颂人间真情 ‎1.英雄远离了我们,他们的亲人更是肝肠寸断。同学们,洪水无情人有情。面对此情此景,你最想说的是什么?请拿起手中的笔,用饱含深情的笔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下你对英雄的哀思,对英雄家人的宽慰吧!‎ ‎2.生写话,师巡视,选择有代表性的进行交流。‎ 四、总结全文,探究“桥”的含义 课文中留给大家印象最深的是老汉的形象,为什么却用“桥”为题?‎ 五、拓展阅读,注重积累 ‎1.提供补充材料。‎ ‎(1)[法]雨果《“诺曼底”号遇难记》‎ ‎(2)《伦敦地铁大火灾》‎ ‎2.学生自由阅读,小组合作交流。‎ 桥 从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里。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涵。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13 穷 人 这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当时,俄国劳动人民处于沙皇的黑暗统治之下,生活极度贫困,但是他们心地善良、情操高尚。课文主要记叙了在一个寒风呼啸的夜晚,桑娜与渔夫主动收养已故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沙俄专制制度下渔民的悲惨生活,赞美了桑娜和渔夫宁可自己吃苦也要帮助别人的美好品质。课文在写作上特色鲜明,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对话的描写,把人物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 六年级的学生已具有一定的自学感悟能力,能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并能对课文中不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初步感受作品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而本文通过对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抒发真情实感的写作特色,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1.向学生介绍课文写作的时代背景以及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的情况。‎ ‎2.指导学生从环境和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中体会人物的美好心灵。‎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多处省略号的作用。‎ ‎4.课后小练笔:续写《穷人》。‎ ‎【知识与技能】‎ ‎1.会写“汹、涌”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汹涌澎湃、熄灭”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文章的语言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揣摩、体会文中关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通过摘录,积累文中环境描写的优美语句。‎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 默读课文,感受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心灵。‎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对环境、人物心理活动等方面的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查找有关作者的资料。‎ ‎2课时 第一课时 ‎1.会写“汹、涌”等生字,能正确读写“汹涌澎湃、熄灭”等词语。‎ ‎2.快速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重点 正确读写生字词。‎ 难点 理清课文脉络,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一、情境导入,板书课题 ‎1.(板书“穷”)同学们,看到这个字你想到了什么?(学生回答)‎ ‎2.(板书课题)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是《穷人》,它的作者是俄国著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对于列夫·托尔斯泰你了解多少?(学生交流这位作家的资料)‎ ‎3.师:他的代表作《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不朽的名作。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穷人》是他的又一篇经典力作。‎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遇到生字词的地方多读几遍。‎ ‎2.检查字词,扫除障碍。‎ 课件出示生字词:汹涌澎湃、溅起、熄灭、掀起、困难、唉、湿淋淋、嘿、糟糕、嘛、皱眉、后脑勺。‎ ‎3.再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理清文章脉络,试着给课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4.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指导归纳。‎ ‎ (课文主要讲了渔夫和妻子桑娜在邻居西蒙死后,主动收养她的两个孩子的事。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2自然段):讲述了在海上起风暴的夜晚,桑娜焦急地等待着出海捕鱼的丈夫的归来。‎ 第二部分(第3~11自然段):讲述了桑娜看望生病的西蒙,发现西蒙死了,便把西蒙的孩子抱回自己的家。‎ 第三部分(第12~27自然段):讲述渔夫出海归来,听说西蒙死了,主动提出收养西蒙的孩子。)‎ 三、细读课文,品读体验 ‎1.快速默读课文第1~11自然段,说说“穷人”指的是哪些人。(桑娜、渔夫一家,西蒙家。)课文哪些内容描写了他们的穷?‎ 课件出示:‎ ‎(1)桑娜和渔夫从早到晚地干活,还只能__________;孩子们没有__________;吃的是__________,菜__________鱼。‎ ‎(2)西蒙的两个孩子她一个人张罗,如今又加上病。寡妇的日子__________!‎ 一只苍白僵硬的手像要抓住什么似的,从__________垂下来。‎ 母亲在临死的时候,拿__________盖在他们身上,还用__________包住他们的小脚。‎ ‎2.再读课文第9~11自然段。‎ ‎(1)思考:文中最能体现桑娜从邻居家抱回孩子后的心情的词语是什么?(忐忑不安)‎ ‎(2)桑娜忐忑不安地想了哪些事情?用“既(想到)……又(想到)……也(想到)……还(想到)……”来概括地说一说桑娜的所想。‎ ‎3.指导学生抓住“穷”这个字眼,勾画理解词句,了解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极端贫困的状况,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指导学生找出描写桑娜心理活动的语句,画出来并思考:‎ ‎(1)桑娜为什么认为“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从第几自然段可以知道“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第2自然段)‎ ‎(2)穷苦的桑娜家是什么样的呢?从中你能看出桑娜是个怎样的人?(引读第1自然段)‎ ‎(桑娜的家里是“温暖而舒适”的,“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住处虽然简陋,但桑娜却把它收拾得干净利落。“挂着白色帐子的床上,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声中安静地睡着”,给人温暖舒适的感觉。从中可见桑娜是个勤劳能干的家庭主妇。)‎ ‎(3)从哪几个自然段中可以知道桑娜“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第3~8自然段)‎ 课件出示:联系课文补充句子。‎ ‎①如果桑娜不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桑娜把这两个孤儿抱过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桑娜想:与其________,不如________。宁可________,也要________。‎ ‎(4)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第3~8自然段,谈谈自己眼中的桑娜形象。‎ 四、总结回顾,留下悬念 师小结:桑娜没有和渔夫商量就把西蒙的两个孤儿抱回了自己的家,这无疑会给这个本来就贫困的家庭增加负担。渔夫回来以后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进《穷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穷 人 等待丈夫——抱回孤儿——丈夫归来 善良、 关心他人 第二课时 ‎1.通过揣摩、体会文中关于环境和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学习作者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感受桑娜和渔夫的勤劳、淳朴和善良,学习他们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美德。‎ 重点 感受人物的美好品质。‎ 难点 学习作者通过环境、对话、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表达方法。‎ 一、出示课题,回顾复习 ‎1.回忆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 ‎2.回忆上节课还有哪些疑难问题尚未解决,明确本课时学习目标。‎ 二、再读课文,感受“穷”人的富有 ‎1.课文只写了穷人的穷吗?你认为他们穷吗?‎ ‎2.默读课文,说说桑娜和和她丈夫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善良、乐于助人、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有同情心、淳朴……)‎ 过渡:桑娜和渔夫的生活虽然在物质上是极端贫困的,然而他们的道德情操却是高尚淳朴的,他们精神是富有的,他们不是穷人!‎ ‎3.你是从文中哪些描写中感受到他们的“富有”的?(环境、人物对话、心理活动。)找出相关句子,勾画出来。‎ 三、细读重点句,体会人物的高贵品质 ‎1.课件出示描写环境的句子:‎ ‎(1)屋外寒风呼啸……五个孩子正在海风呼啸中安静地睡着。‎ 你能体会到什么?(桑娜虽贫穷但很勤劳。)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的?(温暖、舒适、干干净净、闪闪发亮等。)‎ ‎(2)对西蒙家场景的描写。(西蒙的贫穷艰难使她无法给予孩子好的生活,但她尽到了母亲的职责。)‎ ‎2.课件出示描写心理活动的句子:‎ ‎(1)桑娜沉思…… ‎ ‎(2)她忐忑不安地想……‎ ‎(3)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 ‎①桑娜在继续等待丈夫的时候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 ‎(她经历了先是激动,继而紧张、担忧甚至自责,最后坚定决心的复杂心理。)‎ ‎②指导学生围绕省略号进行合理想象,体会桑娜善良的美好品质。(由于桑娜家庭的贫穷,由于桑娜热爱丈夫、同情孤儿,所以才会有如此复杂的心理活动。虽然桑娜的内心活动十分复杂,但是收养孤儿的决心没有动摇。)‎ ‎3.不仅桑娜有高尚的品质,渔夫也同样善良、乐于助人。找出描写人物对话的句子,体会渔夫的高尚品质。‎ ‎(1)分角色朗读桑娜和渔夫的对话。‎ ‎(2)说说自己体会到了什么。‎ ‎(桑娜和她丈夫的善良,乐于助人、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品质实在让人感动。)‎ ‎(3)桑娜的两次“沉默”各有什么含义?‎ ‎(第一次沉默是因为桑娜不知怎么向丈夫说出抱回孩子的事,这种沉默揭示了桑娜的内心经历着激烈的思想斗争。第二次沉默是带着试探意图,想看看丈夫对这件事有什么反应。)‎ ‎4.课件出示:“哦,我们,我们总能熬过去的!”这个“熬”字说明什么?‎ ‎(渔夫为了抚养邻居家的孩子,准备过更艰苦的日子,准备付出更多的劳动。他与妻子同样有着一颗甘愿自己受苦也要帮助他人的高尚的心。)‎ ‎5.小结:课题是“穷人”,可文中没有一个“穷”字,但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穷人的贫困与艰辛。同样,全文没有一句赞美的话,然而穷人的高尚品质感人肺腑。列夫·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文学家的深厚文学功底不得不让人佩服。‎ 四、小结全文,续写《穷人》‎ ‎1.渔夫和妻子桑娜收养了邻居西蒙的两个孤儿,以后的日子将是何等的难熬,相信此刻同学们的心中都充满了无限的忧虑。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续写‘桑娜拉开了帐子’以后,他们会说什么、做什么。‎ ‎2.学生交流续写,评价作品。‎ 附例文:‎ 桑娜拉开了帐子,渔夫把马灯高高地举起,只见床上多了两个浅黄色头发的小脑袋。他们睡得又香又甜,呼吸均匀而平静。桑娜看着看着,突然无力地瘫坐在一张椅子上,两手掩面,“我们……我们怎么办呀?我们……拿什么给他们吃?要知道……”她再也说不下去了。渔夫拥住桑娜的肩膀,“别急,我来顶着。你我少吃一口饭,总能把他俩给喂饱。我们总能熬过去的!”‎ 第二天拂晓,渔夫迎着大雾出海了。桑娜望着渔夫远去的背影,把两手放在胸前,念道:“上帝啊!为了西蒙的两个孤儿,保佑他一帆风顺吧!”‎ 五、推荐阅读 ‎《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我把教学重点定位在让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 感悟人物性格品质。在学习第8~27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画出最能体现桑娜矛盾心理的句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交流,并要求他们思考桑娜当时的心理感受如何。学生在合作中读读、说说、议议,体会到桑娜当时担忧、害怕、坚定的心理。而后,我又抓住句中的省略号,引发学生联系当时的情景展开想象,让学生设想自己如果是桑娜,会担忧什么?害怕什么?后来为什么那么坚定?结果沉寂的课堂一下子活跃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14* 在柏林 战争是人类一个永恒而又沉重的话题,美国作家奥莱尔写的这篇微型小说《在柏林》,以“二战”为背景,以一列从柏林驶出的火车上的小插曲为故事材料,深刻地反映出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肉体痛苦和对人民心灵的沉重打击。文章构思巧妙,情节引人入胜,作者于平静而不动声色的叙述中含蓄而有力地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渴望和平的愿望。‎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了两篇小说,对小说的故事情节、环境描写、人物刻画都有一定的认识,这为学习本篇课文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由于战争离学生生活较远,学生无法切身体会战争的罪恶,需要教师适时的指导。‎ 教学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相结合。对于领悟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创伤要结合人物形象分析、心理活动想象来完成。‎ ‎【知识与技能】‎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主旨,学习根据情节和人物形象表现主题的方法。‎ ‎2.领悟这篇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过程与方法】‎ ‎1.默读课文,体会作者对战争的厌恶、控诉以及渴望和平的愿望。‎ ‎2.联系上下文,理解“车厢里一片寂静,静得可怕”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领悟希望和信念对于身处困境之人的重要意义。‎ 重点 品味文本中含义深刻的词句,理解作者蕴含其中的情感。‎ 难点 体会微型小说“以小见大”的特点及其“留白”艺术,把握微型小说的构思特点。‎ 教师:准备反映战争残酷的多媒体课件。‎ 学生:课前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有关资料。‎ ‎1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话题 ‎1.(展示战争图片)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战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看过许多有关战争的新闻、影视作品,这些新闻、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战争的微型小说——《在柏林》。‎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 ‎(1)指名读。‎ ‎(2)男女生读。‎ ‎(3)全班齐读。‎ ‎3.快速默读课文,试着用一两句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主要内容:一个在战争中失去三个儿子的老兵,在重返战场之前,将他神志不清的妻子送往精神病院。在车厢里,老妇人奇怪的举动引起了两个小姑娘的嘲笑。老兵道出原因后,车厢里一片寂静。)‎ 三、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课件出示句子:一列火车缓慢地驶出柏林,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 ‎(1)学生读句子。‎ ‎(2)车厢里“几乎看不到一个健壮的男子”,这说明了什么?‎ 师引导:小说一开始就写出不合逻辑的一个场景,为什么呢?男人们都去哪里了?这是故事的“第一波悬念”。(男子都上前线去了。)‎ ‎(3)找出描写老妇人的句子。‎ 师:这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妇人?‎ 生交流。‎ 师展示:在一节车厢里,坐着一位头发灰白的战时后备役老兵,坐在他身旁的是个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显然她在独自沉思,旅客们听到她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师:这是一位身体虚弱而多病的老妇人,你从哪里看出她的反常?‎ ‎(独自沉思;在数着“一,二,三”,声音盖过了车轮的咔嚓咔嚓声;停顿了一会儿,她又重复起来。)‎ ‎(4)车厢里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 ‎(两个小姑娘看到这奇特的举动,指手画脚,不假思索地嗤笑起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平静了。)‎ ‎(5)两个小姑娘可能在想什么?老头可能在想什么?(指名发言)‎ ‎2.指名读第2~3自然段。‎ ‎(1)当神志不清的老妇人又一次重复数数时,两个小姑娘再次傻笑起来,说明了什么?(说明了小姑娘还十分天真,不懂得战争的残酷及给人们带来的巨大伤害。)‎ ‎(2)让我们回到课文中,找出老兵说的话,把它画出来。‎ ‎(3)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小姐,”他说,“当我告诉你们这位可怜的夫人就是我的妻子时,你们大概不会再笑了。我们刚刚失去了三个儿子,他们是在战争中死去的。现在轮到我上前线了。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进疯人院啊!”‎ ‎(4)请学生用心朗读这几句话,说说从这些句子中,可以知道哪些信息。(指名发言)‎ ‎(5)“他们的母亲”改成“她”好不好?‎ ‎(不好,“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的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谓更直指人心,失去三个孩子的母亲所承受的痛苦,更给人以强烈的冲击。)‎ ‎(6)融入自己的感受,再次读读这段话。‎ ‎3.指名读第4自然段。想一想:车厢里为什么一片寂静?(指名回答)‎ ‎(知道真相的人们震惊了,老兵的话让人们不禁陷入对战争的反思,人们似乎已经对老夫妻的痛苦遭遇感同身受了,除了沉默,他们不知道该怎样做。)‎ 四、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本文短小精悍,在人物对话上,文中唯一的对话是谜底,它一语中的地道破了事实的真相。这句话就像一块从陡峭的山崖上突然降落的巨 石,在惊叹之余将人们拉入对战争的深刻反思之中,表达了作者对战争的憎恶,对普通民众的深切同情。《在柏林》在思想性和艺术性上无疑是成功的,但这一切的完成只用了360多个字,可以说作者在文字的选取上“找到了那最适合的一个字,一个词”,真正做到了惜墨如金。‎ 五、布置作业 ‎1.用自己的话把故事讲给家长听。‎ ‎2.学生交流课前准备的二战资料,交流体会战争对人类的伤害,并写一篇读后感。‎ 在柏林 战争的罪恶 在战争中人类呐喊了数千年,但是仍然有一些自认为高人一等的好战者戴着善良的面具呼唤着要统治世界,他们相信绝对的弱肉强食,对上天赋予人们的生命无情地夺走,他们要从战争中让对手屈服。学习这篇小小说后,学生体会到了战争的罪恶,懂得了和平来之不易。‎ 口语交际:请你支持我 这次口语交际是要求我们如何在需要的时候说服别人,取得别人对自己的支持,以及应当怎样和别人交流,从而达到自己的预期目的。教材提供了几个要说服别人的场景,要求学生分角色扮演,模拟与别人交流的过程,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六年级的学生,不论是知识面还是表达能力上,都具备了一定的水平,但毕竟是小学生,有时候考虑问题不够周全,理由表述不充分,听者会有所疑虑,而得不到别人的支持。教学中要求学生交流前要做好充分准备,交流时注意对方的反应。‎ 交流前学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要打好腹稿,理由要充分,思路要清晰,表述要清楚 ‎【知识与技能】‎ ‎1.能清晰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取得对方的支持。‎ ‎2.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大胆发言的勇气。‎ ‎3.换位思考,能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别人。‎ ‎【过程与方法】‎ 了解和感悟说服他人时语言的特点和技巧,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说服别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掌握说服别人的策略,培养分析问题的能力和敢于大胆发言的勇气。‎ 重点 学会说服别人,使用得体的礼貌用语。‎ 难点 培养认真倾听和乐于表达、善于交流的好习惯。‎ 教师:提前组织做好准备,让学生分组选择任务。‎ 学生:提前进入角色,模拟角色表演。‎ ‎1课时 一、巧设情境,激趣导入 ‎ 1.同学们,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一些情况,需要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但怎样进行说服才能打动别人呢?正确的说服会得到别人的支持,不正确的说服就会受到别人的拒绝。这节课,我们就来争当“小小说服家”,请求得到别人的支持。‎ ‎2.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板书:请你支持我)‎ 二、出示事例,学会说服 ‎ 1.说服别人是一门学问,我们先来看一个关于说服别人的小故事。‎ ‎ 课件出示:有个男孩想让母亲为自己买一条牛仔裤,但他怕被拒绝,因为他已经有了一条牛仔裤。‎ ‎(1)向妈妈苦苦哀求,或者撒泼耍赖。‎ ‎(2)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地说服妈妈:“妈妈,你见过一个孩子,他只有一条牛仔裤吗?”‎ ‎2.你觉得那个男孩会选择哪种说服方式?为什么?‎ 预设1:第一种行为显得无理取闹,没有表现出自己的需求,只是表现了一味索取的态度,让人难以接受。我选择第二种。‎ 预设2:当然会接受第二种方式进行说服,因为这种天真而又委婉的问话,可以一下子打动别人。‎ ‎3.小结:正是第二种方式委婉得体,有理有情,那个小男孩才说服妈妈为他买了一件牛仔裤,看来说服别人还真是一门学问,那么说服别人的时候需要注意什么?我们一起来看看。(生齐读出示的课件)‎ ‎(1)注意说话的语气,说话要委婉,不要用命令的口吻。‎ ‎(2)多从别人的角度着想,这样别人更容易接受。‎ ‎(3)态度诚恳,以情动人,以理服人。‎ ‎(4)说清楚自己的想法,讲清楚具体的理由。‎ ‎(5)设想对方可能作出的反应,恰当应对。‎ 三、共同演示,合作说服 ‎ 师:学了这么多的关于说服别人以得到别人支持的方法,大家想不想体验一下?我们一起来模拟这个场景,一位同学扮演妈妈,一位同学扮演小男孩。(学生自主寻找同伴进行演示)‎ 四、同桌合作,练习说服 ‎1.其实在我们身边还有很多情况需要请求别人支持我们做一件事情,大家一起来看看:(课件出示)‎ 情景一:有同学想办一份校报,需要老师的帮助。‎ 情景二:有同学想换座位,需要老师的同意。‎ ‎2.同桌之间演一演,一个扮演老师,一个扮演说服老师的学生。‎ ‎3.选代表,全班展示。其他同学认真看,认真听,做一个文明的听众。‎ ‎4.师生评判,选出说得合情合理、容易得到老师支持的同学。‎ 五、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学习、实践了说服别人支持我们去做某件事,大家的表现都很精彩,老师相信同学们都能成为小小说服家。‎ 请你支持我 通过讲授与课堂活动,学生明白了在生活中,为了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想法和思路,我们常常需要说服别人,所以说服是人们沟通交流的重要功能和目的。我们在说服别人时要注意态度和语气,需要掌握说服的方法和技巧,提高口语交际能力,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习作:笔尖流出的故事 本单元学习的几个故事都是虚构的,读起来却像在生活中发生过一样,因为这些故事都能从生活中找到影子。虚构的故事往往情节曲折,有较鲜明的人物形象,本次习作训练就是展开丰富的想象创编故事。书中给出了三组环境和人物,从中选择一组或自创一组创设情境,‎ 虚构一个生动的故事。‎ 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对小说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次习作给定了环境、人物,主要是虚构情节,创编故事,突出人物形象。难度在于故事的完整性,情节要吸引人。‎ 学生课前对三组环境和人物可能发生的情节做充分想象,可以请教老师和家长,对人物形象的刻画要从语言、动作、心理活动上多下功夫。先讨论交流,后创编。‎ ‎【知识与技能】‎ ‎1.根据给出的情境找出编故事的关键词,并展开合理的想象。‎ ‎2.学习构建故事框架以及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将想象延伸。‎ ‎3.学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想象编故事,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过程与方法】‎ 创编出合理、有新意、有波折的故事情节,并能将故事写具体、写精彩。‎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感受创编故事的一波三折,体验想象的丰富,体会写作的乐趣。‎ 重点 创编出合理、有新意、有波折的故事情节,并能将故事写具体、写精彩。‎ 难点 学习围绕主要人物展开想象编故事,并运用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教师:多媒体课件。‎ 学生:1.温习看过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历史故事或科幻故事。‎ ‎2.查阅、观看故事的影视资料,丰富对故事的体验。‎ ‎2课时 第一课时 ‎1.能根据给定的词语,展开丰富的想象。‎ ‎2.围绕主要人物创编故事,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重点 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将故事创编得完整、有趣。‎ 难点 围绕主要人物创编故事,运用语言、动作、心理活动等描写方法塑造人物。‎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喜欢听故事吗?会讲故事吗?很多精彩的故事都是人们精心编造、虚构出来的,大人们能编,小朋友也可以编,你们想编故事吗?今天,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来创编简单的故事吧!(板书课题)‎ 二、设置情景,展开思路 ‎1.同学们,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很多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精彩的故事。我们还一起给这些故事定了这样一个标准:要素齐全、故事完整、情节曲折、人物鲜明。(学生齐读)要素齐全就是说故事中要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除了这几条,你觉得好的故事还要具备什么?(出人意料 合情合理。)这节课,就让我们对照这个标准一起来编一个故事。‎ ‎2.(课件出示)早晨起来,丁丁向窗外一看,发现屋外神奇地出现了一座城堡。他跑到城堡前,听到里面传出了奇怪的声音。里面是谁?这时,城堡的门吱吱呀呀地开了,丁丁走了进去……‎ ‎ (1)对照好故事的标准,看看这段话已经有了些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接下来思考:‎ ‎①这段话里已经有了一个人物——丁丁,那故事中除了丁丁还有谁吗?从哪里知道的?(奇怪的声音。)‎ ‎②好,那我们往下想想!我们要想象眼前真的出现了一座城堡。突然听到里面传出了奇怪的声音(播放三种奇怪的声音),猜猜这是什么声音?你觉得这种声音奇怪吗?‎ 过渡:同学们,城堡里奇怪的声音还有好多好多……奇怪的事情也有一大堆!丁丁进去后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就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尽情地畅想吧!‎ ‎③丁丁听到了什么声音?他进去后循着声音看见了什么?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请用三四句话简要地在小组内说一说。‎ ‎(2)同学们都是想象的高手,编故事就像我们向着不同的方向走能看到不同的美景一样,那我们向着不同的思路就能编出各不相同的故事。这节课,我们专门编一个关于营救的故事。‎ 对照故事标准,看看我们现在的目标是什么。(故事完整。)要想达到标准,有一个秘诀,那就是先写好三句话,来定下你的故事内容。‎ ‎①丁丁听到什么发出怎样奇怪的声音?‎ ‎②丁丁进去后发生了什么事情?(丁丁进去后想尽办法营救。)‎ ‎③结果如何?(营救成功。)‎ 同学们,这三句话不但把故事的大概内容定了下来,而且使得故事的条理也很清晰。你看,第一句话就是故事的开头,第三句话是故事的结尾,第二句就是故事的重点了。‎ ‎(3)故事大概内容有了,再对照故事标准,还缺什么?(曲折。)指导学生分小组讨论,说一说可以设置一些什么波折或者矛盾冲突使情节曲折。‎ 三、学生练写,教师指导 ‎1.同学们,经过交流、讨论,我们故事的框架已经有了,这个故事是围绕主人公丁丁展开的,他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2.结合本单元学习的课文,指导学生运用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方法塑造丁丁勇敢、机智等特点。‎ ‎3.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个小组任选教材提供的三组环境与人物中的一个,展开想象,学习用三句话确定故事的框架以及情节,教师巡回指导。‎ ‎4.要求学生根据框架先在组内讲故事,然后选出小组代表在班内分享小组创编的故事。‎ ‎5.指导学生将自己创编的精彩故事写下来。‎ 四、课堂小结 集体的力量是强大的,大家集思广益,讲的故事十分有趣,也让老师感受到了大家创作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为了将这故事分享给更多的人,请同学们动动笔,利用剩余的时间和第二节作文课把今天讲的故事写下来。‎ 第二课时 ‎1.创编出合理、有新意、有波折的故事情节,将故事写具体、写精彩。‎ ‎2.根据习作要求,评价并尝试修改习作,感受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3.学会欣赏评价他人的习作,体验想象的丰富。将写好的故事读给同桌听,分享习作的快乐,激发写作的兴趣。‎ 重点 ‎1.把故事写完整,情节尽可能吸引人。‎ ‎2.评价并尝试修改习作,感受修改习作的重要性。‎ 难点 让学生通过写故事,感受写故事的乐趣,激发写作的兴趣。‎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上节课我们一起开了一个小小的故事会,确实,大家讲的故事很有趣,有些故事还告诉我们许多道理。但是,光会说还不行,我们还要能把故事写下来。同学们想不想把故事写下来,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呢?‎ 二、强化细节,评议修改 ‎1.习作总评。大家根据相关关键词或句段展开了丰富而合理的想象,创编了风格各异的故事并写了下来,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讲评大家写的故事。‎ ‎2.指名表扬。‎ ‎3.佳作放送。‎ ‎(1)学生朗读自己的作文。‎ ‎ (2)学生评作文。‎ ‎(3)教师适时点评。‎ ‎4.亮点欣赏。请学生举手朗读自己习作中的精彩片段或优秀语句。‎ ‎ 5.出示一篇学生习作,请学生点评,并按照修改要求进行修改。‎ ‎ 修改要求:‎ ‎ (1)故事是否完整,内容是否有趣。‎ ‎ (2)语句是否通顺,情节是否吸引人。‎ ‎ (3)想象是否合理。‎ ‎ (4)语句通顺,没有错别字,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6.学生根据大家的评价以及提出的修改建议,完善习作。并认真地誊写在作文本上。‎ ‎7.自评。围绕以下四方面自评:‎ 在本次作文中,我最想表达的中心意思是______________;我写作本文最成功的地方是______________;最大的失误是______________。经过本次写作训练,我在下次作文中一定做到______________。‎ 三、课堂总结,拓展延伸 这节课,同学们都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创编出了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那么,请同学们回想这节课以及自己看过的故事,你们知道创编故事读起来想要吸引人需要具备什么吗?‎ 对,创编故事想要吸引人,就要做到情节曲折、人物形象鲜明、故事结构完整,我们今天就创编了一篇生动有趣的故事,同学们可以把自己创编的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笔尖流出的故事 教师点评、互评、自评 本次习作由讲故事引入,学生的积极性较高,有一定的表达欲望。在再现情境的同时,有着良好的情绪体验,为写好习作奠定了基础。通过分组练说,合作交流,给学生充分发言的机会,让学生在积极的情绪状态下,展开思维活动,调动内部语言,在说的基础上动笔写,降低了写的难度。作文中反映出极少的同学尚存在写不具体的现象,今后在阅读积累方面还要继续强化要求,加强督促。‎ 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园地”包括“交流平台”“词句段运用”和“日积月累”三个板块。“交流平台”以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为话题,引导学生以《穷人》为例交流,提高学生赏析人物的水平和表达能力。“词句段运用”以展示《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片段为例,体会故事情节对突出关公的神勇这一形象的作用;在句子中注意重点词语对表达人物感情的作用,进一步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学会写人物的心理活动。“日积月累”则通过理解、积累古诗《回乡偶书》,培养学生欣赏诗歌、热爱诗歌的兴趣。‎ 学生在本单元已经学习了三篇小说,又自己创编了一个故事,对人物形象的塑造和理解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基础上学习语文园地,再谈人物形象的刻画,应该会有感而发,有很多想说的话,学习起来比较容易。在写自己内心活动时有一定难度,‎ 要注意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抓住动作、语言描写等来表达。‎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自主交流,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知识与技能】‎ ‎1.借助《穷人》中人物形象理解打开话题,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理解并积累古诗《回乡偶书》。‎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分析句子,体会情节、重点词语、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读懂人物的内心世界,乐于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重点 ‎1.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 ‎2.懂得抓住重点词语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 ‎3.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难点 通过朗读、分析句子,体会情节、重点词语、心理活动对刻画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并乐于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教师:《三国演义》中关公温酒斩华雄的片断视频资料。‎ 学生:课前阅读《三国演义》,了解关公的人物形象。‎ ‎2课时 第一课时 借助《穷人》中人物形象理解打开话题,表达自己的思想,培养口头表达能力。‎ 重点 学习在情节中体会人物形象。‎ 难点 根据人物的动作、神情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并学会运用动作、语言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理活动。‎ 一、交流平台 ‎1.怎样理解小说的人物形象?‎ ‎(留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活动及相关环境描写。)‎ ‎2.以《穷人》为例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展开交流。‎ ‎(1)语言描写:‎ 但桑娜坐着一动不动。 ‎ ‎ “你怎么啦?不愿意吗?你怎么啦,桑娜?”‎ ‎ “你瞧,他们在这里啦。”桑娜拉开了帐子。‎ ‎(语言描写体现了桑娜和渔夫善良、乐于助人的性格特点。)‎ ‎(2)动作描写:‎ 桑娜用头巾裹住睡着的孩子,把他们抱回家里。她的心跳得很厉害,自己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做,但是觉得非这样做不可。她把这两个熟睡的孩子放在床上,让他们同自己的孩子睡在一起,又连忙把帐子拉好。 ‎ ‎(动作自然贴切,表现了桑娜的细心、善良。) ‎ ‎(3)心理描写:‎ ‎“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细致地刻画了桑娜此时矛盾、忐忑不安的心情,说明生活确实艰难。)‎ ‎(4)环境描写:‎ ‎ 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海上正起着风暴,外面又黑又冷,这间渔家的小屋里却温暖而舒适。地扫得干干净净,炉子里的火还没有熄,食具在搁板上闪闪发亮。‎ ‎(屋内外环境形成对比,从侧面反映了桑娜的勤劳、能干。)‎ ‎3.根据老师出示的语段,交流这些描写方法在表现人物形象上的作用。‎ 二、词句段运用 ‎1.看课件,关公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特别喜欢哪个情节?‎ ‎2.体会节选自《三国演义》的文段中关公的形象。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比如“与、曰、且、皆、掷、尚”等字,借助工具书理解其含义。‎ ‎3.文段中有哪些人物?谁是主要人物?‎ ‎4.哪个情节写得生动传神?‎ ‎5.怎样读出人物神勇有气势的风采?学生试读。‎ ‎6.老师示范,进行点评。‎ ‎7.学习课文节选的文段,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 出示文段:‎ 桑娜脸色苍白,神情激动。她忐忑不安地想:“他会说什么呢?这是闹着玩的吗?自己的五个孩子已经够他受的了……是他来啦?……不,还没来!……为什么把他们抱过来啊?……他会揍我的!那也活该,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顿也好!” ‎ 我的心绷得紧紧的。这怎么忍受得了呢?我担心邱少云会突然跳起来,或者突然叫起来。我不敢朝这个年轻的战士那儿看,不忍眼巴巴地看着我的战友活活地烧死。但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现什么奇迹——火突然间熄灭。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 ‎(1)引导学生读出桑娜害怕、矛盾、紧张、自责、忧虑、决断的复杂心理,以及“我”紧张、担心、期待、难受的心理。‎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段。‎ ‎(3)请学生写一写自己忐忑不安或犹豫不决时的心理活动。‎ 示例:‎ 我的心里忐忑不安,生怕老师公布我的分数,我把头轻轻地埋了下去,目光躲闪着,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过着妈妈知道分数后那生气和失望的表情,可是,我还是让她失望了,这已经不是第一次了……妈妈,你不要生气……‎ ‎(3)把自己的心理描写读给家长听,请家长提出修改意见。‎ 语文园地 ‎ 人物形象 第二课时 理解古诗《回乡偶书》,背诵默写这首诗。‎ 理解并背诵这首古诗,感受我国诗歌的魅力,培养热爱诗歌的乐趣。‎ 一、初读诗歌,了解内容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 ‎3.指名读,强调读准生字读音。‎ ‎4.理解古诗大意。‎ ‎5.学生交流。‎ ‎6.指导诵读、表演。‎ 二、理解诗意,情感升华 ‎1.“少小离家老大回”,五十年了,诗人迈着蹒跚的步履回到了家乡,看着亲切的乡邻,听着熟悉的乡音,这位86岁的老人心潮澎湃,写下了一首《回乡偶书》。‎ ‎2.指名试读,自由读,齐读。‎ 三、品读诗句,感悟诗情 ‎1.由图切入,感知诗人形象。‎ ‎(1)瞧,这个人就是贺知章,说一说,他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结合词语“老大”“鬓毛衰”理解诗人形象。‎ ‎ A.鬓毛衰 观图讨论:同学们,仔细地观察观察,你从哪里看出贺知章很老了?‎ 理解“鬓毛”:耳朵两边的头发我们称之为鬓毛。学习“鬓”。‎ 比较:看看贺知章的鬓毛,再看看摸摸我们自己的鬓毛,你觉得有什么区别吗?‎ 理解“鬓毛衰”:耳朵旁边的头发又白又稀少我们可以称作鬓毛衰。‎ 指导朗读:乡音无改鬓毛衰。‎ B.老大 还有哪个词也说明贺知章很老了呢?猜一猜,他可能有多少岁了?‎ 资料补充:据说贺知章10岁的时候就跟随父亲离开家乡去长安求学了,长大后,还在洛阳当官,一直到83岁才回到家乡,这一别就是70年啊。‎ 指导朗读: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2.探寻回乡原因,读懂爱乡感情。‎ ‎(1)贺知章这么老了,为什么要回到家乡呢?‎ ‎(2)根据回答创设情境。‎ 播放课件,师深情介绍:因为这里有他的家,有他的亲人,还有他儿时的伙伴,他们曾经在这里一起捉迷藏,一起跳绳,一起做各种各样的游戏,多快乐啊。看,家乡的桥,家乡的路,家乡的一草一木都是那么亲切,这里给他留下了太多太多的回忆。所以,即使老了,年纪大了,即使路途遥远,诗人还是要回到这里,因为,他深深地爱着这片土地。‎ ‎(3)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诗人热爱家乡的那份情谊。‎ ‎3.了解诗人回乡遇到的事情,体会回乡复杂的心情。‎ ‎(1)贺知章在回乡的路上遇见了谁?发生了什么事情?‎ ‎(2)指导朗读诗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明明是家乡的人,为什么大家都不认识了呢?‎ ‎(3)深入理解,体会贺知章回乡的心情。‎ 引读一:走啊走,快到了,终于来到我日思夜想的家了,你的心情如何?请你高兴、激动地读一读吧。‎ 引读二:终于到家了,可惜爸爸妈妈都不在了,亲人也没有了,此时你的心情是怎样的?请你伤心地读一读。‎ 引读三:走吧,去看看你的小伙伴,可惜,他 们有的搬家了,有的不认识你了,请你失落地读一读吧。‎ ‎(4)小结:看来,贺知章回乡的心情是十分复杂的,你理解他了吗?‎ ‎(5)背一背《回乡偶书》。‎ 四、拓展延伸 ‎1.故乡,是每个人心里的一盏灯,这盏灯,亮在贺知章的心里,也亮在无数游子的心里。从古至今,正是这盏灯,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不朽的诗篇。‎ ‎2.齐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泊船瓜洲》。‎ 回乡偶书思乡之情 ‎《回乡偶书》是唐代诗人贺知章在老年回到家乡后,感到时光飞逝而写下的一首古诗,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热爱。教学伊始,以孩子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适时点拨。同时,利用表演,让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及耐人寻味的情感,深深地印刻在学生的脑海里,教学效果良好。‎ 快乐读书吧 笑与泪,经历与成长 ‎“快乐读书吧”以“笑与泪,经历与成长”为主要学习内容,引导学生阅读一些有关成长话题的小说,比如《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故事中的孩子性格不同,情节生动感人,容易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同时,此板块旨在通过讲述成长的故事,引导学生乐于读书,体会成长中不同的经历,体验读书带来的快乐。‎ 通过本组学习,学生对小说这个体裁产生了深厚的学习兴趣,小说的情节曲折动人,很容易吸引学生的关注,所以当把故事中的人物、情节略微讲解一下,马上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放手让学生读书,让学生快乐地捧起书本,沉浸在人物的角色中,体味成长的经历,体会读书的快乐,并在与同学们分享故事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阅读更多的书。‎ ‎【知识与技能】‎ 抓住故事的主人公,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 ‎【过程与方法】‎ 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故事情节。‎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成长中的喜乐和忧伤,感受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成为一个爱读书、会读书的孩子。‎ 重点 理清人物之间的联系,把握故事情节。‎ 难点 体会成长中的喜乐和忧伤,感受人世间的温暖和美好。‎ 教师:多媒体课件、《小英雄雨来》影视资料。‎ 学生:准备有关的故事书。‎ ‎1课时 一、展示图片,激趣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认识一些小伙伴,看看他们是怎样成长的。‎ ‎1.(出示一个人物形象——阿廖沙)同学们知道这是谁吗?同学们想知道关于他的故事吗?老师截取课外书中的一段故事,讲给学生听。‎ ‎2.简单介绍这本书的作者:苏联作家高尔基。我们看过他的哪些作品?‎ ‎3.读书中对《童年》人物的简介与节选的部分,你觉得阿廖沙是个什么样的人?‎ ‎4.想一想,书中还有哪些人物?他们与主人公之间发生了哪些故事?(指名说一说)‎ 二、学生展示准备的故事书 ‎《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以及其他故事书。‎ 三、班级故事会 ‎1.以小组为单位,轮流把自己读过的故事分享给其他同学。 ‎ ‎2.每个组请一位代表把他的故事分享给全班同学。老师对讲得精彩的同学提出表扬,给小组加上一颗星,星星最多的小组最后获得“故事 大王”的称号。‎ ‎3.每个小组推荐一本故事书,简单地介绍这本书的故事情节。‎ ‎4.请同学们向同伴推荐自己喜爱的关于成长的故事书。‎ ‎ 四、课堂小结 ‎ ‎ 书中有各种各样的朋友等着我们去认识,书中有精彩绝伦的故事等着我们去欣赏,书中还有很多神秘的宝藏等着我们去挖掘。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对我们的学习也很有帮助。能与他人分享自己读过的故事,也一定能收获更大的快乐和更多的朋友。‎ 快乐读书吧 ‎《童年》《小英雄雨来》《爱的教育》‎ 本次“快乐读书吧”让学生沉浸在书中描述的故事里,开阔了视野,学会了思考,并在读书中与主人公同欢喜,共忧伤,在体验中获得快乐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