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8.50 KB
  • 2022-02-10 发布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新人教版

  • 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17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并默写《江南春》。‎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美好景物。‎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地朗读、背诵《江南春》《书湖阴先生壁》,并默写《江南春》。‎ 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描绘的美好景物。‎ 一、复习导入 ‎1.指名背诵《浪淘沙》。‎ ‎2.上节课我们学习的《浪淘沙》一诗,向我们展示了黄河的雄伟气势。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两首古诗,去感受别样的自然风光。‎ 二、学习《江南春》‎ ‎(一)情景引入 ‎1.播放优美的春天的视频,让学生用所学过的词语描绘刚才所看到的情景。‎ ‎2.指名背诵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3.引出诗题“江南春”。‎ ‎(江南的春天。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 ‎2.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2)分组读。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4.再读古诗,结合旁边的注释,理解词语或诗句的意思。‎ ‎5.学生交流收获,提出不懂的地方。‎ ‎(三)反复诵读,体会诗意 ‎1.你从这首诗里,看到了哪些景物?‎ ‎(莺 绿树 红花 水村 山郭 酒旗 寺庙 楼台 烟雨)‎ ‎2.“千里”之外的景物能看见吗?“千里”之外的鸟鸣能听见吗?(“千里”是虚指,表示就是看上去很远。)‎ 小结:在古诗里,很多数字都是虚指。“千里”不是真的指一千里,而是指一个很大的范围,并不是真的要跑到一千里以外去听黄莺的啼叫,而是指在很大的范围里都有黄莺在啼叫。在整个江南,处处都有这样美的春景。在古诗中,‎ 4‎ 人们常常把黄莺和春天联系在一起。诗人边走边看,地点在变化,鸟鸣不停地在耳边响起,这是一番怎样的生机勃勃的景象。诗中写出了听觉,还有什么?(视觉、幻觉、感觉。)‎ ‎3.带着感情朗读古诗,读出那景色的明丽,读出那色彩的斑斓。(指名读,齐读,教师伴读)‎ 过渡:诗人边走边看,游兴十足。这个时候,忽然下起了蒙蒙细雨,他慢慢走上一个山冈,极目远眺,所有景物仿佛都笼罩在一片雾蒙蒙的青纱之中。在远处,他看到了很多寺庙,他说:“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同学们,我们静静地听一听诗人的心声,和他一起来想象,你看到、听到了什么?‎ ‎(很多很多的寺庙,很多很多的楼台,在蒙蒙的雾雨中忽隐忽现。蒙蒙细雨的沙沙声,还有黄莺的啼叫声。寺庙旁边的花香、下雨时清新的空气、雨中还有草的味道。)‎ ‎4.齐读课文。‎ ‎5.是四百八十四座寺庙,一座不多一座不少吗?(这是一个虚数,告诉我们在江南,有各种各样的寺庙。)‎ ‎6.我们一起再来读一读,读出佛寺的多,读出寺庙的香烟缭绕。(学生读诗句)‎ ‎7.再一次和着音乐一起完整地读这首诗。(学生完整朗读,关键词句教师伴读)‎ 三、学习《书湖阴先生壁》‎ ‎(一)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谈话:我们曾经学过《题西林壁》,知道了诗人是将诗写在了西林寺的墙壁上。无独有偶,今天我们要学的《书湖阴先生壁》一诗也是将诗写在了墙壁上。本诗的诗题可理解为(题写在湖阴先生家庭院墙壁上的诗)。‎ ‎2.出示自学提纲。自读自悟,借助工具书及注释,理解词意,进而理解每句诗的意思。采用边读边画边批的方式学习。‎ ‎3.学生开始自学,教师巡视。‎ ‎4.出示习题,反馈检测。‎ ‎(1)读古诗。‎ ‎(2)交流反馈,重点引导:‎ 长扫:即常扫,指经常打扫。‎ 排闼:推开门。‎ ‎(3)理解诗意:茅草房的庭院经常有人打扫,洁净得没有一丝青苔,花草树木成行满畦,都是主人亲手栽种的。庭院外一条小河护卫着农田,把绿色的田地环绕,两座青山推开门,送来青翠的山色。‎ ‎(二)品读重点,深入感悟 ‎1.出示提纲,明确重点。‎ ‎2.自由读诗,思考下列问题:‎ ‎(1)诗人是通过什么来表现湖阴先生庭院的干净的?‎ ‎(2)本诗哪句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3)全诗哪些诗句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哪些诗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品质?‎ ‎3.划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全诗,再悟诗意。‎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4.深入理解诗句,感悟诗境。‎ ‎(1)“净”是通过“无苔”二字体现的。‎ 教师引导:江南地湿,又时值初夏多雨,这对青苔的生长比其他时令都更为有利。况且,青苔性喜阴暗,总是生长在僻静之处,较之其他杂草更难于扫除。而今,庭院经常打扫,总是干干净净的,叫人感觉舒适。‎ 4‎ 更有令人赏心悦目的花木,一畦畦,整整齐齐,都是主人亲手栽种,这更令人心旷神怡。所以再读这两句的时候,要注意读出作者心情的愉快。‎ ‎(2)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感悟诗境。‎ ‎(3)含有“护”“绕”二字的两句诗“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采用了拟人手法。‎ 教师引导:门前的景物是一条河流,一片农田,两座青山。在诗人眼里,山水对这位志趣高洁的主人也有情谊。诗人运用拟人手法,将“一水”“两山”写成富有人情的亲切形象。一条弯弯的河流环绕着碧绿的农田,正像母亲用双手护着孩子一样。‎ ‎(4)“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暗示了主人生活情趣的高雅,“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表现了主人的高洁。‎ ‎5.学生在此基础上自读、小组交流读,感悟诗境。‎ ‎6.朗诵全诗,感悟诗歌内涵。‎ ‎7.再次齐读,加深印象。‎ ‎8.总结中心,升华主题。‎ 四、立足教材,拓展延伸 ‎1.默写《江南春》。‎ ‎2.课外搜集几首题墙诗,读一读。‎ 江南春 书湖阴先生壁 诗人在创作时,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见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老师如果把自己的理解强加于学生是不对的,也抑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我认为只要借助注释大体理解即可,因为诗人要表达的情怀深藏于字里行间,这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意境美,这种意境美最好的表现方式,是通过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使诗情画意尽在学生脑海中。如何去展现?诵读是最好的方式。只有有感情地诵读,才能体会出诗的真味。学生诵诗文,抑扬顿挫,韵味无穷,不仅可以感受到汉语言的韵律之美,诗文意境之美,形象之美,还可以积累语言,受到熏陶感染。‎ 4‎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