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96 M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教学设计
5 七律·长征
1.会写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
让学生通过对诗句的理解,感受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战胜艰
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
难点
理解第二、三联诗的意思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1.字词教学
本课要求学生会写的“崖”“渡”“索”,可分别利用熟字“涯”“度”“系”来识记,
既要区别它们的字形,还要辨析它们的字义;“律”字可采用换偏旁成新字的办法来识记。
本课有一些特指词语,如“五岭”“三军”,这些词语的意思,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还有
一些词语的意思,如“远征”“等闲”“走泥丸”,可结合诗句理解。
2.阅读理解
细读全诗,理解每句诗的意思时,应引导学生结合查阅的资料(如文字、图片、影视
资料等),深刻体会红军长征途中的“难”以及红军战士的“不怕难”,不要仅仅就字就词
孤立地分析讲解。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诗句,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红
军的战斗豪情。
3.表达运用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
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结合搜集的资料说说:除了诗中写的五岭、
乌蒙、岷山,以及金沙江、大渡河这些自然环境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他们又是如何战胜的呢?
1.预习提纲
(1)课前观看反映长征的纪录片或故事片,搜集红军长征的有关资料。
(2)了解作者毛泽东。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会写 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万水千山”等词语。
2.了解课文的大意。
一、导入新课,了解长征
1.顺水推舟点题。
同学们,几十年前,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
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2.学生交流资料。
请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交流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3.老师补充资料。
(1)1934 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党中央召开遵义会议,确
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课件出示红军长征路线图。
4.了解毛泽东主席。
请同学结合课前搜集的信息,为大家介绍毛泽东主席。
【设计意图】
学生资料的搜集,以及老师适时的补充,加深了学生对长征的了解,为理解诗句,体
会红军大无畏的革命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七言律诗简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
联、颈联、尾联。偶句末一字押平声韵,首句末字可押可不押,必须一韵到底。句内和句
间要讲究平仄,中间两句按常规要对仗。
2.师范读课文,读出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3.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课件出示:
自读要求
(1)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朗读的时候要体现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感。
(2)通过借助工具书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借助注释和插图,想想这首诗的大意是什么。
4.反馈读书效果。
(1)指名读。强调“岷”是前鼻音;“腾”是后鼻音。正音后齐读。
(2)理解词语。(结合注释和已有的生活经验)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诗中指山势高大、险峻。
万水千山:“万”和“千”都不是实数,形容山无数,水无数。
细浪:小浪花。
云崖:高耸入云的山崖。
三军:诗中指红军队伍。
尽开颜:全都喜笑颜开。
(3)结合注释及插图,同桌合作,理解全诗大意。
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的大意。
【设计意图】
达尔文说:“最有价值的知识是有关方法的知识。”只有学之有法,才能学之有效,
学之有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的“钥匙”,让他们自己去开启知识宝库
的大门。这一环节,重点教给学生自读课文的方法,让他们学会读书,提高学习效率。
三、布置作业,指导写字
1.熟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1)利用熟字“津”“涯”“度”“系”来识记生字“崖”“渡”“索”。
(2)观察“崖”“渡”,书写时要注意什么?强调这两个字的撇都要写舒展。
(3)学生书写生字。
【设计意图】
此环节注重写字指导,从启发学生想办法识记字形到观察字的间架结构,把字写美观。
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设计,扎扎实实地落实了写字教学的目标。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一、复习旧知,进入新课
1.回顾旧知。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些什么?
2.导入新授。这节课我们继续去领略英雄们的豪迈气概,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在上节课初读课文的基础上,学生已能初步体会到长征的千难万险及红军战士不畏艰
难的英雄气概。本环节设计虽然朴实,却能紧承上一节课的教学,通过回顾已有知识,调
动学生情感,使学生更快地融入学习氛围,为更好地学诗做铺垫。二、细读全诗,领悟意
蕴
二、细读全诗,领悟意蕴
课件出示: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一)学习首联。
1.理解“远征”。自由读首联,看看哪个词语与课题相照应?(“远征”)
2.理解“万水千山”。
(1)抓词体会意思。红军在这二万五千里长征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从这句诗中的哪
个词可以体会出来?(万水千山,说明了红军长征路上困难多、艰险多)这个词还可以怎
么说?(千山万水、千难万险)
(2)据词找山水名。同学们,二万五千里漫漫征程,诗人很难一一记叙,那么诗中选取
了哪些地方?你们能找到吗?
3.理解“只等闲”。
(1)红军战士面对千难万险,怕不怕?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来?
(2)解释“只等闲”。(只等闲:只是把困难当作平平常常的事。)
4.指导朗读。
“不怕”要读得语气坚决,充满信心;“只等闲”要轻读,读出当作平常事的平淡语
气。
5.小结:这一联总写,诗人直接点出长征的艰难,以及面对困难时红军的态度。
【设计意图】
一方面结合课文语境,学习词语,扩展词汇量;另一方面通过对“万水千山”的理解,
感受红军长征的艰难,使语文学习的工具性与人文性较好地结合起来。
(二)学习颔联。
课件出示: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1.看图感知艰难。
课件出示图片:绵延不绝的五岭山脉、雄伟高大的乌蒙山。
(1)在长征途中,红军得面对万水千山的险阻。看,这五岭山脉和乌蒙山是什么样的呢?
诗中用什么词语来形容的呢?(逶迤、磅礴)
(2)红军在翻越这些山的时候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2.对比体会无畏。
(1)那“细浪”“泥丸”是什么样的呢?教师用简笔画分别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
有一些小泥球的图。
(2)这逶迤的五岭连绵千余里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起伏的微波细浪”?磅礴的
乌蒙山多么高呀,为什么在红军眼里像是“滚动的小小泥丸”呢?
3.读出红军“不怕难”。“逶迤”“磅礴”重读,“腾细浪”“走泥丸”要读得平淡,
表现出红军的“不怕难”。
红军就靠着自己的双脚,走过跨越四省、峰峦起伏的五岭,越过巍峨高大、山势陡峭
的乌蒙山,走出了 1000 多千米的崇山峻岭。多少艰难险阻,在我们红军的眼中,都算不
得什么!这是多么豪迈的气概!让我们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指名读、评价读、齐读)
4.小结呼应首句。
雄伟、险峻的五岭和乌蒙山,红军战士却把它当作平平常常的事!这都是因为——(生
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小结:颔联不仅写出了长征的艰难,而且展现了红军藐视困难的英雄形象。山岭险峻,红
军根本没放在眼里。从这里可以看出红军战胜困难的无畏精神。
【设计意图】
读出问题,读出感情,读出精神。这一设计,在帮助学生梳理诗句结构的同时,巧妙
渗透了长征精神,体现了语文的与时俱进——语文即生活。
(三)学习颈联。
课件出示: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默读谈印象。
如果说颔联是千山的写照,那么颈联就是万水的说明。默读第三联,说说金沙江和大
渡河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听讲解感受“暖”。
课件出示:
(1)教师介绍: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1935 年 5 月,红军巧渡金沙江。敌人本想凭着这
个天险阻挡我军北上。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要知道金沙江水
流湍急,两岸高山峭壁,敌人戒备森严。然而我们的红军足智多谋,假装攻打龙街,迷惑
敌军,想吸引他们的主力部队,愚蠢的敌人果然上当了;我军主力悄悄到绞车渡,活捉敌
兵,缴获渡船,不费一枪一弹夺取了敌军阵地。等敌人发觉赶来时,我军已安然离开,敌
人只能望江兴叹,我军个个欢欣鼓舞。
(2)体会“暖”表达的情感。现在,你们知道“暖”字表达的感情吗?
生 1:表现了红军高兴的心情。
生 2:表现了红军欢欣鼓舞的心情。
生 3:表现了红军兴高采烈的心情。
(3)读出“暖”之欢快。
面对险要的金沙江,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面对穷凶极恶的敌人,我们胜利了——(读)金沙水拍云崖暖。
3.看片段领悟“寒”。
(1)红军和敌人的战斗有智取,也有恶战,让我们看一看飞夺泸定桥的壮烈场面吧!(播
放《飞夺泸定桥》电影片段)
(2)看了这段片段,你有什么感受?
(3)诗中哪个字高度概括了当时的场面?(寒)
(4)读出“寒”之悲壮。
回想刚才那惊心动魄的场面,我们心里久久不能平静,我们仿佛看见:前有顽敌,后
有追兵,红军勇士们攀着寒光闪闪的铁索浴血前进,——(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22 名勇士手攀铁索,冒着对岸敌人的枪林弹雨前进。不怕流血牺牲,终于夺下了泸定
桥——(读)大渡桥横铁索寒。
4.小结呼应首句。
这么艰难的事红军战士还是平常地对待,一“寒”一“暖”,这正是——生读:“红军
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对“暖”和“寒”的理解及对其意境的体会,是本课的难点。所以在学习这两行诗句
时,通过借助相关资料,学生对具体的事件、环境有了深入了解,对诗句意思的理解,以
及对红军战士情感的体会也就水到渠成了。
(四)小结颔联、颈联。
1.这两联分别写了两处山和水,长征中红军战士只跨越了这两处山水吗?(结合资料作补
充)
2.除了这些自然条件带来的困难,红军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
从“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中可以体会到,“万水千山”不仅仅指自然
环境带来的困难,它泛指所有的困难,比如:在长征中,天上每日有几十架敌机侦查、轰
炸,地上有几十万的大军围追堵截。英勇的红军战士走过了万水千山,经历了千难万险。
只是这些艰难险阻太多,说不完、道不尽,诗中只就几个典型事件作艺术概括。
3.再读这两联,体会思想感情。(齐读)
【设计意图】
这一环节的小结让学生全面了解红军战士所遇到的重重困难,以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
红军战士的大无畏精神。
(五)学习尾联。
课件出示: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过渡:如果说翻过五岭、走过乌蒙,是征服大自然的喜悦;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是战
胜敌人的豪情。那么翻越大雪山,就是长征征程上接近尾声的一役,胜利的曙光就在前方!
1.聚焦“喜”。自由读诗句,哪个字眼吸引了你的目光?
2.理解“喜”。
(1)喜从何来?(我们翻越了“千里雪”的岷山,胜利在望。)
(2)翻越岷山对红军战士们来说真的不算什么吗?
课件出示:
教师深情描述:岷山终年积雪,红军冒着刺骨的寒风,脚穿草鞋,踏着冰雪勇往直前,多
少红军战士长眠在这里,化成了一座座晶莹的丰碑。
3.读出“喜”。克服了重重困难,胜利就在眼前,这一切怎能不令红军欣喜若狂呢?让我
们把红军的这种胜利之喜、万丈豪情朗读出来吧!
4.小结呼应首句。红军战士翻越雪山,终于取得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胜利。这正是——生
读:“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设计意图】
以“不怕远征难”为主线,唤醒感知,给学生以教育。课堂中结合时代背景,积极开
发潜在的资源,再现当时情景,加深学生对“难”但“不怕难”的感悟,体会红军战士在
极其艰苦条件下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反复诵读并补充课
外资料,学生的情感思维被激活,受到了情感和思想的启迪。
三、回读全诗,升华感情
(配《七律·长征》音乐)红军战士跋山涉水,风餐露宿,面对千山万水,面对艰难
险阻,却始终保持着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终于完成了史无前例的二万五千
里长征。他们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我们,让我们在激昂的《七律·长征》音乐声中,用朗
读来表达自己此时的全部感受吧!齐读全诗。
【设计意图】
在《七律·长征》音乐声中回读全诗,意在创设情境,进一步激起学生对红军的敬仰
之情,使他学生的思想感情得以升华。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背诵课文。
这样壮丽的诗篇,我们应该牢记在心中,请大家把它背诵下来。
2.拓展延伸。
(1)搜集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的其他作品,细读鉴赏,领略诗境。
(2)课后阅读《地球的红飘带》。
【设计意图】
课内外有机结合,让学生走上自主阅读之路。通过阅读毛泽东的其他诗词或有关长征
的其他作品,学生更能加深对长征的了解,进一步感受毛泽东同志及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
英勇豪迈的气概。
1.交流资料,走进“长征”。课上首先交流有关长征的资料,使学生对长征有一定的
了解,再结合课文中的注释和插图,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形象感悟,深入“长征”。在学习课文时,把诗歌反映的具有高度集中性和跳跃性
的生活内容、人物形象,借助各种教学手段加以充实,以画面的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帮
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先出示绵延不绝
的五岭山脉和雄伟高大的乌蒙山的图片,让学生感受到即使在平常,要翻越这些山岭也是
何等的艰难;再用简笔画画泛着微波的小河图和路上有一些小泥球的图,在这样鲜明的对
比中,学生充分地感受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3.以读代讲,品味“长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体会诗句表达的感情。如第五
行要读出红军的欢快心情,读第六行时语气要低沉一些,以表达对牺牲战士的沉痛缅怀之
情。
4.诵读延伸,升华“长征”。我把这一课真正上成读书课,通过反复诵读,读出诗的
意境,读出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不足之处是课堂还不够开放,教师始终在掌控教学节奏,导致生成性的东西太少。
6 狼牙山五壮士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日寇、奋战、险要”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
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
3.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突出人物英雄气概的表达方法。
4.学习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重点
理解描写五位壮士痛歼敌人、英勇跳崖的动作和神态的语句,体会五位壮士伟大的献
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
难点
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1.字词教学
生字词方面要注意以下几点:(1)从字音上来说,要注意读准“冀”和“副”这两个
字。;“副”读“fù”,不读“fú”。(2)从字形上来说,;“贯”的上面部分是先竖后横;
“悬”的上面是个“县”字,里面只有两横。(3)本文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较多,可让学
生积累并在课外搜集、摘抄其他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丰富词汇量。
2.阅读理解
教学时,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中领悟思想与情感,在思想上受到教育。让学
生边默读边画出自己觉得感动的语句,并在书旁适当批注;再通过全班交流与教师点拨,
明确这些语句所体现的五位壮士的伟大精神,并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
来;课文中的插图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图文结合感受五位壮士的高大形象与伟大精神。另
一方面要引导学生从课文的叙述中领悟点面结合的表达方法。
3.表达运用
通过品读课文,五位壮士的英雄形象已经立在了孩子心中,学生自然会在五壮士伟大
的献身精神以及忠于党和人民的崇高品质中受到教育。这时设计写话训练:面对着英勇跳
崖的五位壮士,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把你想说的话写下来。这就给了
学生一个宣泄情感的渠道。
1.预习提纲
(1)课前查找有关抗日战争,特别是关于五壮士的资料,有条件可以组织观看《狼牙山
五壮士》等抗日题材的电影。
(2)朗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初步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
一、揭示课题,激发情感
1.话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一定知道董存瑞舍身炸碉堡,邱少云在烈火中永生,刘胡兰舍生取义的
英雄事迹。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涌现了无数临危不惧、视死如归的革命英雄。
2.交流资料。
课前,请同学们搜集了解抗日战争时期可歌可泣的抗敌故事,我们一起交流一下。
3.揭示课题。
今天,我们再来了解一个真实的故事,它发生在抗日战争时期河北省易县的狼牙山。
(1)请大家注意“壮”字的写法,注意和“状”区别。“壮”可以怎样组词?(壮烈、
雄壮、壮举、气壮山河)齐读课题。
(2)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壮士”呢?
(3)再读课题。五位壮士,他们在狼牙山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壮举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一个“壮”字,已经让我们对他们油然升起崇敬之情。再次有感情地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
由课题入手,直奔主题。小小的一个“壮”字,一下子将五位战士的形象十分生动地
立在学生心中,使学生深刻体会到这是文章的中心所在,便于学生牢牢地把握文章的情感
线索。
二、初读课文,掌握字词
1.自由读课文。
请同学们放声读课文,要求读正确、流利,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
2.检测字词。
(1)读准字音。强调“副”读“fù”,不读“fú”。
(2)巧换偏旁,识记字形。
溜——榴 抱——雹
轮——抡 佛——沸 幅——副
(3)理解词语。
悬崖:高而陡的山崖。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也形容处境艰难。
山涧:山间的水沟。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形容坚定不可动摇。
居高临下:处在高处,俯视下面。形容处于有利的地形或傲视他人。
斩钉截铁:形容说话办事坚决果断,毫不犹豫。文中指班长毫不犹豫做出把敌人引向绝路
的决定。
惊天动地:惊动了天地。形容声音响亮或事业辉煌。
全神贯注:贯注,精神、精力集中。全部精力集中在一点,形容注意力高度集中。
(4)辨析词语的感情色彩。
课件出示:
第一组:昂首挺胸 全神贯注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惊天动地 气壮山河
第二组:大举进犯 坠落山涧 粉身碎骨 叽里呱啦 纷纷滚落 横七竖八
①指名读,接龙读。
②仔细体会读第一组与读第二组的不同感受。(第一组都是描写五壮士的词语,感受到了
五壮士的英雄气概;第二组是描写日寇的,感受到了作者对侵略者的愤恨与不满。)
③齐读。
【设计意图】
分类出示词语,使学生能读出不同感受,有助于学生积累词语、深刻感悟文字、培养
语感。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1)这篇文章写了五壮士的一件什么事?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的意思是什么?
2.学生读后交流。
(1)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这篇课文写的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某部七连六班的五位战士,为了掩护群众和主
力部队转移,把敌人引上狼牙山,最后英勇跳崖的事迹。
(2)概括小标题。
根据课文内容,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请同学试着概括小标题,突出每部分的重点内容,
并完成课后习题 1。
课件出示:
接受任务→( )→( )→( )→跳下悬崖
【设计意图】
通过完成课后练习,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为深层次阅读奠定基础,同时进
一步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括号中的内容可放手让学生自由填写,合理即可。
四、布置作业,指导书写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指导书写生字。
(1)交流难写的字。重点指导“冀、贯、悬、沸”这四个生字,强调“冀”的上面是个
“北”字,与“翼”区分开;“贯”的上面部分是先竖后横;“悬的上面是个“县”字,
里面只有两横;“沸”的第六笔是竖折折钩。
(2)教师范写生字。
(3)学生书写。
【设计意图】
从学生自主交流难写的字,到教师范写指导,再到学生书写,步步为营,扎实有效。
既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又增加了书写的美感。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狼牙山五壮士痛歼敌寇、壮烈牺牲的英雄事迹,感受五位壮士爱护
群众、仇视敌人、为祖国和人民勇于献身的精神,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领悟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提高表情达意的能力。
一、复习旧知,引入新授
1.听写词语。
课件出示:
日寇 奋战 险要 手榴弹 全神贯注 悬崖 斩钉截铁 热血沸腾 攀登 居高临下 山涧
粉身碎骨 雹子 屹立 眺望 喜悦 壮烈 豪迈 不屈 惊天动地
2.谈话引入新授。
华夏大地,历经了多少沧桑,正是这些大气凛然、无所畏惧的英雄人物谱写了一曲曲
抗击外来侵略感人肺腑的乐章。让我们把思绪再次拉回 1941 年秋天的易县狼牙山,感受
五位壮士的英勇无畏。
二、研读课文,品析“壮”字
1.默读课文,画出自己觉得感动的语句,并写上批注。
2.汇报交流,品味词句。
(1)示例一:
课件出示:
他们利用险要的地形,把冲上来的敌人一次又一次地打了下去。班长马宝玉沉着地指
挥战斗,让敌人走近了,才下命令狠狠地打。副班长葛振林打一枪就大吼一声,好像细小
的枪口喷不完他的满腔怒火。战士宋学义扔手榴弹总要把胳膊抡一个圈,好使出浑身的力
气。胡德林和胡福才这两个小战士把脸绷得紧紧的,全神贯注地瞄准敌人射击。
1 作者抓住了人物的哪些特点来写的?画出关键词并理解。
班长马宝玉:“沉着”——神态描写
副班长葛振林:“大吼一声”——动作描写
战士宋学义:“抡一个圈”——动作描写
小战士胡德林、胡福才:“绷”“全神贯注”——神态描写;“瞄准、射击”——动作描写
2 从这些描写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战士们的壮言、壮行)
3 带着情感读读这段话。(重读动词,表现对人民的爱,对侵略者的恨。)
④小结:学了这一部分,我们了解了描写人物要注意把语言、动作、神态写具体,还应注
意既要关注人物群体,又要兼顾主要个体,做到点面结合。
(2)示例二:
课件出示:
为了不让敌人发现群众和连队主力,班长马宝玉斩钉截铁地说了一声:“走!”带头向
棋盘陀走去。战士们热血沸腾,紧跟在班长后面。
1 班长在面对生死抉择时,是什么态度?从哪些词可以看出来?“斩钉截铁”是什么意
思?用坚定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
②战士们与班长的想法一致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热血沸腾——内心状态)(紧跟——
动作)
③小结:这里,战士们没有多余的语言,只用行动告诉我们,他们做出了与班长同样的选
择,表现出战士们崇高的自我牺牲精神。
(3)示例三:
课件出示:
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
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谷。
①从这两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你抓住了哪几个关键词?
②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了什么?
(把石头比作“雹子”,说明石头砸下非常迅猛,非常有力。充分体现出五壮士英勇杀敌
的决心和与敌人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
③配上动作,读读这两句话。
(4)示例四:
课件出示:
五位壮士屹立在狼牙山顶峰,眺望着群众和部队主力远去的方向。他们回头望望还在
向上爬的敌人,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1 这两句话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深刻?
(“屹立”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全
转移的欣慰,“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
2 利用课文的插图理解词语“屹立”。
(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课文指五壮士意志坚强、不可动摇。)
③他们当时的表情如何?引导理解“脸上露出胜利的喜悦”。
④指导个性化朗读。
(5)示例五:
课件出示:
这是英雄的中国人民坚强不屈的声音!这声音惊天动地,气壮山河!
①“这声音”指的是什么?
②从五壮士的口号中,你读出了什么?(对日本帝国主义的仇恨,对党和人民的热爱与忠
诚。)
③“惊天动地”“气壮山河”指的是什么?
④这只是赞颂五壮士视死如归、壮烈豪迈的英雄气概吗?
(这段话充分赞扬了中国人民将抗战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不怕牺牲的英雄气概。)
⑤他们的行为堪称壮举!请读出五壮士高呼口号的壮烈豪迈。
【设计意图】
语文教学,就要有语文味儿。引导学生抓住描写五壮士动作、神态的关键字、词、句,
让学生在语言精妙之处驻足品味,细心揣摩,直至领悟其中滋味。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深
深体会五壮士英勇顽强、宁死不屈的英雄气概,同时把感悟到的情感读出来,很好地培养
了学生的语感。
三、激发情感,以情促写
1.课件出示图片(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同学们,为了纪念狼牙山五壮士的英雄事迹,易县人民政府在狼牙山的顶峰修建了纪
念塔,聂荣臻同志亲笔题写塔名“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
2.读写联动。
面对着英勇跳崖的五位勇士的雕像,面对着汉白玉的纪念碑上那金色的大字,今天的
你想说些什么?请同学们写下来。
3.读出写话。
请同学们放下笔,面对着五壮士的雕像,面对着纪念碑,读出你想说的话。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搜集、摘抄描写英雄人物的成语。
2.你还知道或阅读过哪些抗日英雄的故事?讲给大家听一听。
【设计意图】
此环节既有助于学生积累语言,丰富词汇量;又能拓展阅读,了解更多抗日英雄的故
事,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1.找“壮”称。我让孩子们找一找,文章的哪一部分是称呼他们为“战士”的?从哪
一部分开始又称呼他们为“壮士”的?为什么?循着这一问题,孩子们认真地读着课文,
然后他们真的有了重大发现:文章的前半部分,在介绍五壮士完成连队下达的任务时,用
的是“战士”;而之后五壮士把敌人引上了狼牙山顶峰,英勇歼敌并壮烈跳崖,充分显示
了五位壮士的“壮志凌云”,称他们为“壮士”更为适宜。
2.观“壮”行。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五位壮士的“壮举”。如:
文章第 6 自然段,集中表现了五位壮士抗战到底、舍生忘死的壮烈精神与英雄气概。“屹
立”一词,突出了五壮士顶天立地的英雄气概,“眺望”蕴含着对人民群众和主力部队安
全转移的欣慰,“回头望望”写出了壮士们对敌人的蔑视。之后,写班长带领壮士们纵身
跳崖,“像每次发起冲锋一样”“昂首挺胸”“壮烈豪迈”等词句,具体刻画五壮士在面
临生与死两条道路抉择时的“壮举”。
3.品“壮”语。透过本文人物寥寥数语,能够看到五壮士的内心世界。因此,在教学
时,我引导学生抓住人物的语言去细细品味:一是文中为什么只写班长的三次说话,而不
写其他四位呢?当班长决定路线时,为什么只用了一个“走”字?二是最后两句口号,充
分体现了五位壮士在生命最后一息,为了祖国和人民死而无怨,这是五位壮士的心声,这
心声代表了全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抗战到底的坚强意志和决心。
7 开国大典
1.会写 14 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协商、汇集、预定、爆发”等词语。
2.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新中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3.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重点
通过朗读文中场面描写的词语,感受字里行间传达出的热烈、庄严的气氛。
难点
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1.字词教学
(1)本课的生字较多,“栏”是边音,“盏、帜、制、射”是翘舌音。指导学生书写
生字时,应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爆、隆”这两个字:“爆”注意右下方不是“水”字;“隆”
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2)本课的生词,可以分类解决。一类是专用名词,如“旗帜”“制
服”“坦克”,教师可直接告诉学生这些词语的意思,或者要求学生预习时查字(词)典
解决。另一类词语,如“排山倒海”“雄伟”,可在理解课文的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加以
解决。
2.阅读理解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是本课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怎
样帮助学生体会这种思想感情呢?一是要提供一些与课文相关的资料,如中国人民在近代
遭受帝国主义侵略、奴役的事例,让学生对新中国成立的意义有所感受;二是要尽力引导
学生去想象课文描写的情境、场面,要注意抓住一些关键词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句的揣
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三是要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将朗读和想象的情境、场
面有机结合,读读、想想、读读,在读中领会情感。可以先着重练习读好一些感情色彩强
烈的句子,进而朗读全段、全篇。
3.表达运用
在熟读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挑选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
向大家做现场报道。这样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
1.预习提纲
(1)搜集有关开国大典的资料、毛泽东同志的资料、中国人民屈辱史的相关资料,整理
后和同学一起交流。
(2)初读课文,通过查字典等方法认识本课的生字词。
(3)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会本课 14 个生字,理解“典礼、观礼台、电钮”等词语的意思。
2.初读课文,掌握课文大意,给课文分段。
一、回顾情境,导入新课
1.情境导入。
同学们, 1949 年 10 月 1 日,这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相信每一个人都不会忘记。
因为在这一天,我们伟大的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发出了庄严的
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2.探究课题。
(1)板书课题,强调“典”字的书写。齐读课题。
(2)谁能说说“大典”是什么意思?(盛大而隆重的典礼)
(3)激发情感,再读课题。
“开国大典”就是庆祝建国的重大典礼。1949 年 10 月 1 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
生之日。这一天,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到了天安门广场,因为在这里,中华人民共和国举
行了隆重的开国大典。孩子们,看到这四个字,你们的心情如何?再读课题。
【设计意图】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通过对课题的解析,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开国大典的隆重和盛大,
为下文的学习奠定基础。
二、初读课文,梳理脉络
课件出示:
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2.课文主要写了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1.学生按自读提示要求,自读课文。
2.检查交流自读成果。
课件出示:
盏 栏 汇 爆 宣 帜 阅 制 坦 距 隆 射
(1)学生多种形式识记生字。
强调字音。注意“栏”是边音,“盏、帜、制、射”是翘舌音。
(2)交流课文主要写了开国大典哪几个激动人心的场面。
教师小结。课文按照开国大典进行的顺序叙述。先讲大会开始前会场上的情况,然后
讲典礼的主体部分(奏国歌、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升国旗、宣
读中央人民政府公告),接着讲阅兵式的盛况,最后讲群众游行。
(3)学生交流后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会场——典礼——阅兵——游行
(1~4)(5~10)(11~13)(14~15)
师追问:你是怎么找出来的?(抓段首的中心句。)
【设计意图】
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它是对学生阅读能力、抓住重点能
力和提炼能力的一个综合训练。本环节引导学生从整体入手,感知课文,在概括课文场面
描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语言表达和概括能力。
三、走入会场,初识场面描写
1.下面,就让我们先走进典礼前的会场。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课文的第 1~4 自然段,看
看你了解到典礼前的哪些情况?
2.学生交流。(交代清楚时间、地点、参加人员、人员总数、会场布置、群众进场。)
3.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群众入场的队伍当中。
课件出示:
工人队伍中,有从老远的长辛店、丰台、通县来的铁路工人,他们清早到了北京车站,
一下火车就直奔会场。
(1)读读这个句子,你体会到了什么?(心情急切)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人们心情的急切?“直奔”这个词是什么意思?(直接奔向)
(2)让我们有感情地读一读吧。
我感受到了你的那份急切;从你的朗读中,我还感受到了这急切之中所蕴含的兴奋。
让我们都来读读这个句子,一起去感受人们那份急切而又期待的心情吧!
【设计意图】
放手让学生去读,在课堂交流中,找出典礼前会场布置的情况,使同学们对典礼前的
情况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抓住“直奔”这个词语,感受人们急切而又期待的心情,
为下文的学习做铺垫。
四、布置作业,指导写字
1.指导书写生字。
(1)重点指导学生书写“爆、隆”这两个字,强调“爆”右下方不是“水”字,“隆”
不要漏写“生”上的短横。
(2)教师示范写部分易错生字,如“隆、爆”等字。
(3)学生交流注意事项后书写。
2.课后认真朗读课文,将文章读熟。
【设计意图】
对易错字作重点强调,有助于学生巩固字形,强化记忆。虽然是高年级,但对生字不
能忽视,要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默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们自豪、激动的心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这节课让我们再次走进《开国大典》,一起重温那庄严盛大的历史时刻。齐读课题《开
国大典》。
2.回顾旧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回顾课文,想想课文按开国大典进行的
顺序记叙了哪些盛大隆重的场面?
指名答:群众入场、典礼仪式、阅兵式、群众游行。
【设计意图】
回顾四个盛大隆重的场面,为本节课学习做好铺垫。
二、聚焦“典礼”,感受盛况
过渡:这节课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开国大典的主体部分——典礼仪式,感受一下会场热烈、
庄严的气氛。
1.默读课文第 5~10 自然段,边读边感受会场的气氛,把最能让你感受到这种气氛的语句
勾画下来,并在旁边做批注。
2.交流汇报。
(1)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下午三点整,会场上爆发出一阵排山倒海的掌声,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毛泽东出现在主席台上,跟群众见面了。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
①“排山倒海”是什么意思?
②体会“三十万、一齐”。
A.三十万人有多少?你能想象得到吗?
B.三十万人的目光一齐投向主席台,有人指挥吗?没有人指挥,却做了相同的动作,这说
明什么?
C.一齐投向主席台,看谁?终于见到毛主席了,心情怎样?从这“一齐”中,你读出了人
们什么样的心情?(激动、喜悦、热爱领袖)
D.有感情地朗读句子。
过渡:文中还有没有描写人们热爱领袖的句子?
(2)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他读到“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这一句的时候,广场上的人们热爱领袖
的心情融成一阵热烈的欢呼。观礼台上同时响起一阵掌声。
①你知道这掌声想要表达什么吗?是啊,尽管民族不同、年龄不同、职业不同,但热爱领
袖的心却是相同的。
②人们为什么这么热爱伟大领袖毛主席?(学生交流资料)
③读句子,读出你自己的感受吧!
④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这位当年身强力壮的小伙子,现在已经是一位白发苍苍的古稀老人。他说当时他就在
天安门东侧,当时他的表现是激动得眼泪流个不停,高兴得蹦啊跳啊。(可配图)
⑤此时此刻,如果你是人群中的一员,你会是怎样的表现呢?再读这两句话,表达出对主
席的爱戴。
(3)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使全场三十万人一齐欢呼起来。这庄严的宣告,这雄
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
跃起来。
①“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指的是什么?(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宣告中华人民共
和国成立的画面和录音。)
②品析两个“一齐”。你从两个“一齐”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 1:我从第一句中的“一齐”,体会到人很多,三十万人一起欢呼起来,是多么壮观的
场面。
生 2:第二句中的“一齐”说明全中国人的心是一样的。
师:此时此刻,这就叫“万众一心”。
③生自读、体会、想象。
谁能把这段话读一读?其他同学边听边闭目想象: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 1:这声音传到了城市,大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锣打鼓,为中
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呼,为人民的解放而庆祝。
生 2:这声音传到了农村,村前村后,田间地头,到处锣鼓喧天,人们前呼后拥,欢呼着,
高喊着,激动万分,热泪盈眶。
生 3:这声音传到了学校,同学们拿着鲜花,挥舞彩带,唱啊,跳啊,喊啊,好像要让这
个消息传遍全世界。
④读出激动、兴奋之情。是啊,从城市到农村,解放了的人们欢呼着,跳跃着,全中国人
民的心一齐欢悦了起来!让我们把这段话再读一读,看谁能把人民欢悦的情感读出来。(指
名读、评价读、齐读)
⑤此时此刻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让我们来回顾一段历史。(播放视频:圆明园的毁
灭和南京大屠杀)
⑥联系视频,你觉得人民群众为什么如此激动?
生 1:中国曾被帝国主义侵占,租界中上海外滩公园大门口还挂着告示牌“中国人和狗不
能入内。”
生 2:以前,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一些领土也被割让出去了。今天中国站起
来了,成了亚洲和世界强国了。
⑦再来读主席的话,你会有更深的体会。
课件出示: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分组读,一起读。把自己的自豪表现出来吧。这洪亮的声音震撼了北京城,震撼了全
国,震撼了全世界。
(4)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毛主席亲自按动连通电动旗杆的电钮,新中国的国旗——五星红旗在雄壮的《义勇军
进行曲》中徐徐上升。三十万人一齐脱帽肃立,一齐抬起头,瞻仰这鲜红的国旗。五星红
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
①你从“瞻仰”一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瞻仰”指恭恭敬敬地看。表达了人们对国旗无比崇敬之情。
②谈谈对“五星红旗升起来了,表明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这句话的理解。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品析表现毛主席言行和群众反应的语句,不仅领略了毛泽东主席的伟
人风采,还感受到了庄严而热烈的会场气氛。
【设计意图】
文本的情味是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利用文字、图片、视频等资料刺激学
生的感官,触动学生积淀的情感,引导学生通过关键词句去想象场面情景,揣摩人物的思
想感情,进而才能读出兴奋、激动、自豪之情,激发了学生的爱国情怀,有效地突破了本
课的重难点。
三、观看“阅兵”,领悟写法
过渡:热烈而庄严的典礼仪式已经结束,接下来的“阅兵式”又将是怎样一番情景呢?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 11~13 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描写这个场面的?
2.学生交流。
(1)抓重点词谈感受,想象画面。
(2)播放视频,感受场面。(播放 1949 年阅兵式视频)
(3)有感情地朗读文段,再现盛大隆重的阅兵场面。
3.教师小结:如果说叙述典礼的部分主要表达的是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而激动、兴奋的
心情,那么,记叙阅兵式的部分,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来写场面,更侧重于表达为人民军
队的出色表演而自豪的感情。
【设计意图】
这些描述,有点有面、点面结合,层次清楚、突出气氛。无不渗透着对人民军队的赞
美和为人民军队感到自豪的感情。抓住细节,反复品味,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
四、质疑解惑,深读课文
1.读课文第 14、15 自然段。
“光明充满了整个北京城”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师生共同解惑。
2.纵观全文,你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
如:为什么礼炮都是 54 门大炮齐发,一共 28 响?
【设计意图】
课堂上“动”“静”应和谐。前面是热血沸腾地诵读,这里是安静深入地思考。“静
思”“ 深思”才能生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五、口语表达,复述场面
1.挑选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以记者的身份向大家做现场报道。
2.自己练说。
3.指名说。
1.看一看。播放“开国大典”的有关录像镜头,让学生认真观看,把学生带到这感人
的情境中。让学生感受开国大典的盛况,初步体会人们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建立中华
人民共和国的那种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
2.想一想。结合课文第 7 自然段“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经过无线电的广播,
传到长城内外,传到大江南北,使全中国人民的心一齐欢跃起来”这句话,让学生想象:
这宣告,这声音传到了什么地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这声音传到了城市,大
街小巷彩旗飞扬,男女老少欢天喜地,大家敲锣打鼓,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而欢呼,
为人民的解放而庆祝。有的学生说这声音传到了农村,村前村后,田间地头,到处锣鼓喧
天,人们前呼后应,欢呼着,高喊着,激动万分,热泪盈眶……学生训练语言的机会增多
了,情感也得以交融,朗读起来有感而发,水到渠成。
3.说一说。在读熟课文、理解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挑选开国大典中的一个场面,以
记者的身份向大家做现场报道。学生学以致用,将文章内容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出来,提升
了口语表达能力。
8* 灯光
1.正确理解“围歼、倚着、憧憬、璀璨、黑魆魆、千钧一发”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表达顺序。
4.从郝副营长在激战前的神情和谈话中,理解先烈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从郝副营长在战斗
中舍身为后续部队引路的壮举中,理解先烈的无私奉献精神。
重点
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表达顺序。
难点
帮助学生理解郝副营长所“憧憬”的内容与他的英雄壮举之间的联系。
1.字词教学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可放手让学生自学生字词。教师重点点拨:
(1)“钮”是鼻音,;“黑魆魆”的“魆”读“xū”,“璀璨”都是平舌音。(2)“千
钧一发”指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璀璨”在文中指天安门广场灯
光耀眼。
2.阅读理解
本课可以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之后,教师提出覆盖全文的问题,以“多好啊”或“灯
光”的描写为线索引导学生抓住课文重点进行探究。让学生先独立思考,自读自悟课文中
的一些细节,再在全班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教师对重点句适当点拨引导,加深学
生的理解,帮助学生从中感受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要好
好珍惜。
3.表达运用
想象郝副营长划着火柴点燃那本书时的心情、动作、神情,更清晰、生动地展现英雄
的形象。
1.预习提纲
(1)搜集资料,了解作者王愿坚。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再读课文,思考:课文中的“多好啊”出现了几次?分别在什么情况下说的?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 课时。
一、听歌曲,导入课文
1.听歌曲《闪闪的红星》,介绍作者王愿坚。
作者王愿坚是当代著名的作家,1945 年参加八路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当过
随军记者。创作了不少革命历史题材小说,是《闪闪的红星》的电影编剧之一。
2.师动情述说:每当夕阳西下,夜幕悄然降临时,给人们带来光明和温暖的便是灯光。灯
光下,人们散步休闲;灯光下,人们享受着天伦之乐;灯光下,人们看书写字;灯光下,
人们快乐歌唱……而在作者心中,灯光更是一段回忆,一个情结。
【设计意图】
从学生熟悉的革命歌曲过渡到作者王愿坚,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储备,又奠定了本课
以情感陶冶情感的教学基调。从解题切入课文,激发了学生读书的欲望,使学生更快地触
摸到文本的核心。
二、理顺序,感知大意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重要的或难读的词语做个标记。
(1)提醒学生要注意的词语:豫皖苏平原、围歼战、憧憬、黑魆魆、千钧一发、璀璨。
(2)想一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快速浏览课文,想想课文哪些地方是写现在,哪些地方是写往事的。
全文第 1、2 自然段和最后一个自然段写的是现在,其余写的都是往事。
3.通过初步阅读,你发现写法上有什么特点?认识倒叙的写法及首尾呼应的特点。
三、抓文眼,认知文本
1.面对灯光,文中的人们发出了怎样的感叹?(“多好啊!” 这是文章的文眼。)
紧扣文眼,理清脉络,围绕重点展开学习,这是学习课文的一个好方法。
2.自读自悟,认知文本。
课件出示:
“多好啊!”出现了______次,第______次是______(人名)在____________这一情
况下说的。他们在说这句话时,看到了__________________,会想到____________。
3.小组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其他同学可作补充或提出不同的见解。
(1)交流第一处“多好啊!”
①指名汇报。
生:第一次出现,是群众,这是对天安门广场上的灯光的赞叹。
课件出示:
广场上千万盏灯静静地照耀着周围的宏伟建筑,令人心头光明而又温暖。——“多好
啊!”
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
②课件出示:天安门广场灯光图。
A.看图片,谈感受。
B.教师引读。这么美的灯光,让人禁不住发出赞叹——(引读)“多好啊!”
C.延伸含义。除了感受到灯光的美,你还从中感受到什么?(由“千万盏灯”、广场周围
还有许多宏伟的建筑、奥运会等,引导学生重点体会祖国的繁荣。)让我们自豪地赞叹
——“多好啊!”
(2)交流第二处“多好啊!”
①指名汇报。
生:第二次说这话的是郝副营长,他看到图上的孩子在灯光下读书,就说了这句话。
②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书上有一幅插图,画的是一盏吊着的电灯,一个孩子正在灯下聚精会神地读书。他注
视着那幅图,默默地沉思着。
“多好啊!” 他在自言自语。……
A.走进内心。观察课文插图,引导学生想象郝副营长在默默地沉思什么。(将来自己的孩
子也能在电灯下读书;孩子们都能读书,有文化;有电灯的生活是多么美好……)
B.读出情感。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郝副营长此时的心情,那就是“羡慕”。教师引读,学
生带着羡慕的语气来读读“多好啊!”。
C.探究原因。不就是一盏普通的电灯吗?郝副营长为什么会如此羡慕呢?请孩子们结合战
争时期艰苦的条件谈谈原因。
D.再读悟情。正因为如此,郝副营长才会这样地羡慕,再来读读这个“多好啊!”,一定
会有更深的体会。
(3)交流第三处“多好啊!”
①正是插图上的电灯点燃了郝副营长心中的希望之灯,第三处“多好啊”,他是在什么情
况下说的?指名回答。
生:他是在又望了一眼图画时说的,他相信战争胜利后,孩子们都能在灯光下学习。
②课件出示:
课件出示:
他又划着一根火柴,点燃了烟,又望了一眼图画,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
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他把头靠在胸墙上,
望着漆黑的夜空,完全陷入了对未来的憧憬里。
A.引导学生体会郝副营长说这句话时的神态,想象他仿佛看到了什么画面。
B.采用个性演读的方式,读郝副营长说的话。
a.郝副营长眯着眼睛,望着远方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让孩子
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b.郝副营长深深地吸了一口烟,兴奋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能用上电灯,
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c.郝副营长头靠在胸墙上,望着漆黑的夜空,深情地说——“赶明儿胜利了,咱们也
能用上电灯,让孩子们都在那样亮的灯光底下学习,该多好啊!”
【设计意图】
对略读课文,教师应提出提纲挈领的问题,组织学生有方向地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
习的能力。
四、感壮举,聚焦“灯光”
1.学到这,能说说文章为什么以《灯光》为题呢?(灯光给人带来光明和温暖,这也是郝
副营长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如果只想到这一层,远远不够。我们的学习应由表及里,进行
深层次的思考。
2.学生默读。教师引导:文中还有一处特殊的“灯光”,你发现了吗?
3.聚焦“灯光”。让我们静下心来读第 10 自然段,用心感受这特殊的“灯光”。
课件出示:
后来才知道,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是郝副营长划着了火柴,点燃了那本书,举得高
高的,为后续部队照亮了前进的路。
(1)“千钧一发”能用拆词法说说它的意思吗?请联系文中语句介绍当时的情况。
(2)“灯光”对战友来说意味着什么?(生的希望,战斗的胜利……)
(3)可是,火光暴露了他自己,他被敌人的机枪打中了。郝副营长清楚会有这样的后果
吗?这样做是为了谁?请联系上文对郝副营长的描写,静静地思考。
4.再现“灯光”。
(1)想:(配乐)教师深情而满含敬意地范读。请大家在脑海中再现这一感人的画面。
(2)写:根据刚才的想象,写写郝副营长当时的心情、动作、神情,让英雄的形象刻画
得更清晰。
(3)读:郝副营长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了我们的幸福和安乐,让我们满怀敬意地读
这段描写特殊 “灯光”的文字。
【设计意图】
略读课文的教学并不是一味地放,对于重点及难点,也应适当地点拨。以“灯光”为
突破口,直奔文本的中心。通过理解重点词“千钧一发”,了解当时危急的情况,认识“灯
光”对战友与对郝副营长自己的不同意义,理解他是为了理想而英勇献身。采用
“想”“写”“读”三种方式,引领学生多层次感悟革命先烈的献身精神,受到情感熏陶。
五、拓文路,升华主题
1.这“灯光”会熄灭吗?请发表你的看法。
这“灯光”其实象征着英雄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伟大精神,因此不会熄灭,必将永
远闪耀在人们的心中。
2.在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涌现出无数“灯光”式的人物。正是他们默默地燃烧自己,才
换来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你知道他们的故事吗?
阅读链接:《毛主席在花山》《狱中联欢》
文本拓展:《七根火柴》《草地夜行》《马背上的小红军》,体会像郝副营长的英雄还有很多,
他们都心怀崇高理想而活得伟大。
【设计意图】
由直观可感的“灯光”,升华到象征着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联想到诸多英雄
人物,使学生深感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同时由课内走向课外,让学生超越文本,迁移阅
读,了解更多革命先辈的事迹,受到情感的熏陶。
1.聚焦文眼,体会人物品质。教学《灯光》一课,我围绕三处“多好啊”,引导学生
理解体会。看看三次“多好啊”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能体会到什么?让学生明白,这里
“多好啊”不仅仅指孩子能在灯光下学习,而是郝副营长憧憬战争取得胜利后,孩子们有
更优越的学习环境,老百姓能过上更好的日子,祖国能繁荣富强。正是对未来的这种美好
憧憬,郝副营长才会在后续部队找不到突破口的危急关头,冒着生命危险,点燃书本,为
后续部队找到前进的方向,最终促进战斗的胜利。此时,郝副营长的英雄形象自然而然地
在学生心中树立。
2.深入阅读,铭记英雄形象。在教学中,通过“读”将学生、教师与文本之间联系起
来;通过“情境创设”将三者变得生动起来;通过“情”将三者融合起来。学生感悟的过
程是一个个性化过程,在教学中,力争做到以读唤情、以读获情、以读悟情,从而获得独
特而丰富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从中体会郝副营长的献身精神,体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
不易,要好好珍惜。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注意渗透指导学生学习运用阅读的方法、有感情
朗读的方法和表达的方法进行学习。
3.抓住细节,展开丰富想象。在教学本课时,我还注意对学生进行“展开丰富的想象”
的运用训练。课文中间部分由景生情,追忆战争年代的一桩往事,是全文重点,我指导学
生想象:在战斗间隙,郝副营长借着微弱的亮光注视着书上的插图,他在沉思什么,憧憬
什么?
口语交际:演讲
1.了解演讲稿的文体特点和演讲的基本方法。
2.培养围绕主题选择、处理资料的能力,提高安排、组织写作素材的能力。
3.能将搜集到的材料,用比较适合自己的方式与同学交流分享,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
看待社会和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见解和立场;养成乐于、敢于、善于与人交流观点的习惯。
重点
培养学生在演讲中自然流畅、清楚明白、感情真挚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看法和感情。
难点
培养学生用自己的眼光去看待社会和人生,有自己正确的见解和立场。
在梳理演讲技巧阶段,通过课件出示演讲的精彩片段,旨在让学生感受演讲形式的多
样化和体态语言的辅助作用,同时更直观地感受到真正能打动人的演讲,为接下来的“个
人风采展示”提供示范。演讲实战阶段,教师为每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他们
都能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自信地、主动地与他人交际,关注课堂生成,强调交际的互动
性,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逐步掌握演讲技巧,提高演讲能力。
1.教师查找几篇比较优秀的演讲稿,并印发给学生。
2.让学生提前预习《演讲》这份资料。
3.准备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稿。
4.全班分成四个小组,确定评委。
5.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1 课时。
一、话题导入,初识演讲
1.板书演讲:你知道什么是演讲吗?学生自由介绍。
2.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资料及图片介绍,了解演讲。
(1)课件出示:
图文结合出示:2019 年 4 月 26 日,习主席在北京出席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
高峰论坛开幕式,并发表题为《齐心开创共建“一带一路”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2017
年 3 月 24 日,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先生再次来到北大,以“中国的未来:创新、慈善
与全球领导力”为题发表演讲;阿里巴巴创始人马云,这是他在做一个关于“互联网时代
如何取得成功”的演讲;这是抗洪官兵在行动前,指挥员做战前演讲。
(2)小结:演讲又叫讲演或演说,是指在公众场所,针对某个具体问题,鲜明、完整地
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或者是进行宣传鼓动的一种语言交际活动。演讲是无处不在的,
生活中处处有演讲,那么我们该如何写演讲稿呢?
【设计意图】
通过课件出示学生具体可感的演讲资料,方便学生梳理内容,组织语言,也为下面的
演讲做好铺垫。
二、故事欣赏,魅力演讲
下面是两个关于演讲的小故事,大家读一读这两个故事,想一想,演讲时要注意什么。
1.课件出示故事一:
在华盛顿的某个口才训练班里有位福林先生,他刚参加训练时,从一家报社所发行的
一本小册子里仓促且大略地搜集了一些关于美国首都的资料,然后向众人演讲。他虽然在
华盛顿住了许多年,却没能举出一个亲身的经历来说明自己为什么会喜欢这个地方,只是
一味陈述着这个城市的妥善建设,所以听起来就让人感到枯燥、生硬,大家听得不耐烦,
他自己也讲得痛苦。
出人意料,在两星期后发生了一件事情:他的新车停放在街上,竟有人开车把它撞个
稀烂,并且逃逸无踪。这可把福林先生害惨了,这件事是他切身的经历,所以当他说起这
辆撞得稀烂的汽车时,异常激动,说起话来滔滔不绝,怒气冲天,好像维苏威火山在眼前
爆发了。
两星期前,同学们听他的演讲时还觉得烦躁无聊,时常在椅子上扭动,现在却给了福
林先生热烈的掌声。
(1)思考:为什么前后两个星期,听众的反应会如此不同?福林先生学到了什么独特的
演讲技巧了吗?
(2)师生讨论小结:福林先生两星期后的演讲之所以会赢得观众的热烈掌声,最关键的
一个原因是他讲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内容清楚,感受深刻,这是他熟悉的主题,自然而然,
语言就充满了热度,听众就很容易被感染。
课件出示:
演讲的基本要求:
1 主题明确,内容充实。
2.课件出示故事二:
林肯做律师时,曾在一次诉讼中以充沛的情感赢得了胜利。一天,一位老态龙钟的女
人来找林肯,哭诉自己被欺侮的事。这位老妇是独立战争时一位烈士的遗孀,每月靠抚恤
金维持生活。不久前,出纳员竟要她交付一笔手续费才准领钱,而这笔手续费等于抚恤金
的一半,这分明是勒索。
开庭了,被告矢口否认,因为这个狡猾的出纳员是口头进行勒索的,没有凭据,情况
显然对林肯不利。轮到林肯发言了,上百双眼睛紧盯着他,看他有无法子扭转形势。首先,
林肯用抑扬顿挫的嗓音,把听众引入美国独立战争的回忆中。然后,林肯两眼闪着泪光,
述说爱国志士是怎样忍饥挨饿地在冰天雪地里战斗,为浇灌“自由之树”洒尽最后一滴鲜
血。最后,他作出令人怦然心动的结论:“现在事实已成了陈迹。1776 年的英雄,早已长
眠地下,可是他那衰老而可怜的遗孀还在我们面前,要求代她申诉。这位妇人从前也是位
美丽的少女,曾经有过幸福愉快的家庭生活,不过,她已牺牲了一切,变得贫困无依,他
们不得不依靠革命先烈,用革命先烈争取来的自由,向我们请求援助和保护。试问,我们
能熟视无睹吗?”
发言至此戛然而止。听众的心早被感动了,有的捶胸顿足,扑过去要撕扯被告;有的
眼圈泛红,为老妇人流下同情之泪;还有的当场解囊捐款。在听众的一致要求下,法庭通
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1)后来法庭为什么通过了保护烈士遗孀不受勒索的判决?
(2)学生交流。
(3)老师小结。林肯之所以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赢得诉讼,是因为他的演讲具有针对性,
观点明确,对革命先烈充满敬仰,对这位老妇人充满同情,他怀着强烈的、带爆发性的情
感进行诉讼,他的演讲充满生命力,最终让老妇人的权利受到应有的保护。因此,精彩的
演讲,演讲者一定要投入热情,要感情充沛,必须先激发听众的情感,使人思想有所触动,
即所谓“通情才能达理”。
课件出示:
演讲的基本要求:
2 感情充沛,张弛有度。
【设计意图】
课件出示演讲的精彩片段,旨在让学生感受演讲形式的多样化,体态语言的辅助作用,
同时更直观地感受到真正能打动人的演讲,为接下来的“个人风采展示”提供了示范。
3.讨论演讲还应注意的问题。
(1)学生交流:登台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小结:登台演讲首先要自信,这也是征服听众的有力武器。演讲者不仅要表现出自
信的神情,还要用自信的目光不断与听众交流。端庄的仪表是参加公众活动所必需的,这
既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也会使自己给他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激越的演讲到了一个高潮时,
演讲者往往都会用相对独立的语段,以排比句、反问句、感叹句、重叠句等语言手段,直
抒胸臆,使压抑在胸中的感情如潮水般一泻而出,淋漓痛快。
课件出示:
演讲的基本要求:
3 神情自信,仪表端庄。④语言丰富,表达流利。
【设计意图】
师生共同探究出“演讲”的基本要求,既是本课的教学要求,也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
创新性探索。
三、模拟情景,实战对抗
在班级举行一场以“读书”为主题的演讲比赛。准备演讲稿,并在班上进行交流。训
练要求:
1.从各组中找一人作为学生会干部组成评委,四个小组各抽一人作为参加初试的同学。
2.其他同学作为观众评审团,在活动进行期间,不予评议,可将对参试者的看法、评价
记录下来。最后参与集体讨论,完成对参试者的评价。
3.演讲时间不超过三分钟。
【设计意图】
为每个孩子提供活动的机会和时空,让他们都能在充分准备的前提下,自信地、主动
地与他人交际,关注课堂生成,强调交际的互动性,让学生在交际过程中逐步掌握演讲技
巧,提高演讲能力。
四、自主评议,共同提高
1.评委先对参赛的同学做评论,指出优缺点。
2.再请观众评审团对参赛的同学做评论,指出优缺点。
【设计意图】
给学生自主评议的机会,用“欣赏”来引导评价的激励性,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
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五、小结收获,课外延伸
1.通过学习,我们了解了要想演讲精彩,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的主题,内容要丰富,不
要罗列资料,不要空喊口号。其次,演讲者感情要充沛,这样才能激发起听众的兴趣和感
情,神情要自信,仪表要端庄。
2.观摩专题演讲实况,体验演讲现场的氛围。
3.全班分成四个小组,每组选两人参加班级演讲比赛,题目可从题库中选取。
【设计意图】
口语交际训练要立足课堂,走向生活,走进社会,在动态化、生活化、实用化中提高。
本着这一思想,提出来让学生观摩专题演讲实况和举行班级演讲比赛,到广阔的生活中进
行口语交际实践,促进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提升和语文素养的形成。
1.探究了“演讲”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师生共同探究出“演讲”式口
语交际的基本要求:①双方有共同的交谈话题;②兴致高、表达快、感染人;③体态自然
大方,用姿势辅助说话;④倾听耐心、专注,应答及时、切题;⑤相互促进话题的继续。
这就较好地把“口语交际”的形式和“演讲”的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整合为一体。这
既是本课特定教学内容的客观要求,也是对本课教学实践的创新性探索。
2.发挥了学生口语交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由于学生在新课开始后经充分探讨,明确
了“演讲”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在“演讲”前又安排了分小组讨论演讲的话题、内容、
方法等,所以在举行班级“小小演讲会”的口语交际时,学生表现出了很强的主观能动性
和创造性。
3.较好地处理了“训”和“练”的关系。本课教学做到了先“训”后“练”,
“训”“练”结合,“训”中有“练”,“练”中有“训”,以“练”为主。在学生明确
了“演讲”式口语交际的基本要求后,即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分组自选一个话题进行自主
独立构思并练说,然后先在小组内交流、评议、修改,最后每组推荐一个演讲得最好的学
生到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在台上进行口语交际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修改,并对
修改好的部分再次进行展示、评议、演说。这样以“练”为主,“训”“练”结合的口语
交际尊重了学生的主体性,调动了学生的主动性,发挥了学生的创造性。
习作:多彩的活动
1.围绕中心,有条理、有重点地记叙一次活动,要做到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2.通过有针对性地指导和训练,学习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抓住细节,既要写好场面中的
“点”,又要写好场面中的“面”,使人物形象丰满,性格鲜明。
3.引导学生用心观察生活,多思考,使作文有深度。
重点
通过经典场面描写,让学生掌握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难点
把握场面描写的要求,并通过写作进一步掌握场面描写的方法。
1. 欣赏短文片段,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如:群众游行部分,一是从“天上五颜六色的
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的环境描写,表现了人民热爱领袖的心情。
二是从“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
‘中央人民政府万岁!’……”这些动作、语言描写反映了人民群众对领袖毛泽东的拥
戴。三是通过毛泽东动作、语言的描写,看到了毛泽东的高大形象。通过庄严的会场
环境和人物的语言、动作的描写,我们能深切地感受到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心情,感
受到毛泽东是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
2. 老师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活动,唤醒他们的生活积累,积极地展开联想,在
体验中,进一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并学会由点到面的观察描写,在叙事中真实、具
体地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
3. 同桌或组内自由口头习作。教师要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做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由形象
到文字的转化。
4. 妙笔生花,使情感得到宣泄。给予学生在言语内容以及言语形式选择上的“自由”,
只有如此,才能让学生“言为心声”,写好自己想说的话。
1.预习提纲
(1)认真朗读《狼牙山五壮士》里的五壮士英勇跳崖段落和《开国大典》中的阅兵式段
落,熟悉场面描写的基本方法。
(2)和同学开展一次活动,了解活动的过程。
(3)同学之间交流活动的过程。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赏析短文片段,认知场面描写。
2.创设情境,运用点面结合的方法口头说清场面过程。
一、导入课题,拓展思路
亲爱的同学们,打开你记忆的阀门,回忆一下,生活中我们经历了哪些活动?
1.学生交流。
2.小结:这节课我们就来写写习作《多彩的活动》。(板书课题)用你手中的笔,把生活
中所见、所感、所悟记录下来,让它成为你记忆中永不褪色的珍藏。
【设计意图】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想让学生有创作的激情,一定要写
他们生活中经历的活动,使他们想写,愿意写,只有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二、短文赏析,认知场面描写
通过本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一种新的写作方法——场面描写。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
讨一下对场面的描写。(板书:场面描写)
1. 师:场面描写就是特定的时间与地点内对许多人物活动的总体情况的描写,也就是说
场面描写包含两个方面——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换句话说,把环境描写和人物描写
融为一体就是场面描写。(板书:环境描写、人物描写)
2.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开国大典》中群众游行的场面。
课件出示:
阅兵式完毕,已经是傍晚的时候。天安门广场上的灯笼火把全都点起来,一万支礼花
陆续射入天空。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群众游行就在
这时候开始,游行队伍分东西两个方向出发,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
万岁!”“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中央人民政府万岁!”他们一队一队按照次序走,走过
正对天安门的白石桥前,就举起灯笼火把,高声欢呼“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毛
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边,向前探着身子,不断地向群众挥手,不断地高呼“人民万岁!”
“同志们万岁!”
(1)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个场面,看看这个场面写了些什么?是怎样写的?
(2)学生交流。
(3)师:你觉得这段场面描写得好不好?好在什么地方?
预设:
①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
②在这个场面描写的片段中,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③你看,“天上五颜六色的火花结成彩,地上千千万万的灯火一片红”。此处的环境描写衬
托了人们仍旧沉浸在开国大典的喜悦气氛之中,从侧面表现了中国人民当家做主的无比幸
福的心情。
④“他们擎着灯,舞着火把,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毛主席在城楼上主席台前
边,向前探着身子……”这两处都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语言来进行场面描写,从中展现了毛
泽东同志的领袖风采和人民群众对毛主席的热爱和崇敬——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一定的思
想主题。
⑤小结:通过对这个场面的分析,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和认识了场面描写的方法,要写好
一个场面,就必须要做到:
课件出示:
写好场面,要做到:
①有人物、有环境、有情节。
②有“点”,有“面”,点面结合。
③有顺序地反映一定气氛。
④抓住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心理等方面进行描写,把场景写具体、生动。
⑤突出人物性格,反映一定的思想主题,以及深刻的感受。
【设计意图】
写法的指导对学生的习作起着引领的作用,它使学生在习作中能够有法可循。本环节
旨在通过具体的场面描写片段,让学生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为接下来的习作训练打下坚
实的基础。
三、创设情境,口头作文
过渡:同学们,《开国大典》的场面描写,让今天的我们再一次感受了几十年前的 10 月 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中国人民欢欣鼓舞、激动喜悦的场面,再一次感受了开国大典
的庄严、隆重、宏伟壮观的喜庆场面,再一次让我们激动不已。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也
经常会接触或看到一些场面,随之会产生深刻的感受,相信大家仍然记忆犹新,感受深刻,
甚至一辈子也忘不了。
1.提出任务。我们现在就来玩一个经典的活动吧!这个活动的名字就叫“击鼓传花”。
2.说明活动规则:先选出一名击鼓手,鼓声开始就传花,鼓声停时,花落谁家,谁就要按
老师纸条上的要求表演节目。
3.活动开始。
老师用谈话法对学生进行写作的启发引导。
师:现在我要暂时充当一名记者,来采访几位同学。
预设:
(1)你刚把花扔给他鼓声就停了,当时你心情如何呢?你想对大家说什么话吗?
(2)问接到传花的同学,心情怎样?
(3)同学前后表情的变化?
(4)学生交流。
(5)老师引导学生具体、细致、清楚地说出人物的心情,表情变化。
4.活动继续进行,老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别人的动作、语言、神态。
(1)学生交流。
(2)老师引导学生具体、细致、清楚地说出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
5.停止活动,教师进行片段作文的指导。
(1)师:如果我们要把刚才的游戏写下来,写成一段话,那应该注意什么问题呢?(引
导学生说出写清游戏的名称和规则,还要把游戏写得有趣。)
(2)师:在写游戏的时候要抓住一两个情节重点写。还要把所写的人的表情、语言、动
作、神态等等写出来,这样写出来的那段话就不会是流水账了,更便于把事情写清楚,突
出这个游戏真有趣。
(3)师:为了更突出这个游戏的有趣、好玩,除了把人写进去之外,还可以写什么呢?
引导学生进行有趣的游戏作文教学环境描写,如鼓声、叫声等这些热闹的场面。
【设计意图】
“活动作文”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观察游戏,体验游戏。口头表达时,教
师要对动作、表情的描写做引导,帮助学生完成由形象到文字的转化。
四、同桌或组内自由口头习作
【设计意图】
这样做既训练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集思广益,有助于帮助他们把语句表达通顺,
进而达到生动具体。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写活动时,既要关注整个场景,也要关注个别细节。
2.把在这次活动中的体会写下来。
一、当堂习作,随机指导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大家都了解了场面描写,现在请写下上节课游戏中的场面吧。
2.学生作文,教师巡视指导,了解学生作文情况,做到心中有底。
【设计意图】
习作教学应给予学生在言语内容以及言语形式选择上的“自由”,只有如此,才能让
学生“言为心声”,写好自己想说的话。
二、交流评议,自主修改
1.组内或同桌交流。
2.评价学生的作文片段。
(1)指名作文写得较好的学生上台朗读。
①师:听了刚才的作文朗读,你们觉得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②师:你们觉得哪些地方不太好的,帮他修改修改,提提建议。
③学生评议,引导学生始终抓住重点的描写、人物的描写、环境的描写,也就是要有“点”,
有“面”,点面结合。
(2)学生互相讨论,把自己的文章都改一改。
(3)学生改后交换文章,看看别人的作文。
(4)给文章起个名字。
师:文章写好了,就等于生下了一个孩子,孩子得取名字,文章也得取个名字啊,至于定
什么题目就由你自己思考。
【设计意图】
学生不是天生就会修改作文的,老师引导学生学习修改的步骤和方法,使学生在修改
作文的训练过程中,逐步养成修改作文的习惯,提高能力,增强兴趣,乐于表达。
三、分享作品,尝试评改
1.学生依据提示要求,自评认为写得最满意的是哪一段内容或哪一句话,其他同学评价片
段描写中的优劣处,适当给出修改建议。
2.教师通过“加星”的方式给学生以鼓励性评价。指导学生按照“游戏前、游戏中、游戏
后”的顺序,将整个游戏的过程写出来,然后上传到“班级博客”,与更多的人分享其中
的快乐。
【设计意图】
自评“写得最满意的内容”,意在鼓励学生珍视自己的独特感受及有创意的表达;他
评则是为了让学生从“言语制造”走向“言语交往”,对习作内容进行分享、借鉴、修改、
提升。
四、再改提升,誊写习作
1.根据老师和同学提出的意见,再次修改习作,力求有质的飞跃。
2.学生把修改好的习作认真地誊抄到作文本上。
【设计意图】
增强修改意识,提高习作质量,完成“精彩之笔”,让学生一吐为快,享受习作的快
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要留心周围的事物,乐于书面表达,能不拘形式地写下
见闻、感受和想象。注意表达自己觉得最新奇有趣的或印象最深的、最受感动的内容。但
是学生对作文总是会望而生畏。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给予他们亲身
体验的机会,引导他们主动观察,激发他们的兴趣,愿意把自己的感受用笔书写出来。基
于这一点,我设计了《击鼓传花》游戏作文课,并做到以下几点:
1.强调一个“真”字。教学中,我首先创设了一个有趣的游戏情境,尽量使学生们在
轻松愉悦的氛围中找到需要表达的内容,激发起学生们的习作兴趣和欲望。他们在游戏情
境中学会观察人物的神态和动作,感受人物的心理活动。
2.注重一个“导”字。借助习作提示,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人物的心理、神态、动作
写清楚、写具体。在游戏的同时,我给学生们安排三个时段的语言交流,第一次是游戏前
的心理活动交流,学生们有紧张的,也有兴奋不已的;第二次是让学生们通过对他人神态、
动作的观察和描述,发现他人的心理变化;第三次是在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游戏后,组织学
生围绕“当花儿来到你的手心时,你好像摸到了什么一样”“你是怎样把花儿传出去
的”“当花儿从你手中溜走的时候,你是怎么想的”这三个问题交流参与游戏时的自我心
理体验。
3.体现一个“细”字。在交流的过程中,我适时地为学生们提供了一些利于他们表达
的词句,丰富学生们的语言表达,为后面的具体习作训练奠定了基础。游戏虽然做到了人
人参与,却可能没有做到精彩纷呈。也许是我在具体操作时没有让花传个来回,也许是学
生位置太呆板化,又或者是我的课堂驾驭能力不够,使得游戏情境的创设没有达到预期的
效果,也让我认识到今后的作文教学应该朝怎样的方向努力!
语文园地
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反复手法,了解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
情。
3.了解运用反复手法的好处。
4.仔细读人物对话,明白怎样做到不用“说”这个字来表达。
5.认真书写一份硬笔书法作品,注意做到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
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6.理解并背诵“日积月累”。
重点
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2.仔细读人物对话,明白怎样做到不用“说”这个字来表达。
3.理解并背诵“日积月累”。
难点
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1.交流平台
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2.词句段运用
(1)认真朗读,了解“反复”的作用,可以表达强烈的情感,重点强调,加强渲染力,
加强语气……
(2)比较句子,学习如何用不同的词语表达相同的意思。
3.书法作品
佳作欣赏;指导书写。
4.日积月累
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积累背诵有关“爱国”的名言警句。
1.预习提纲
(1)熟读《开国大典》和《狼牙山五壮士》精彩片段。
(2)欣赏优秀的楷书书法作品。
(3)搜集与“爱国”相关的名言警句。
2.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2 课时。
第 1 课时
课时目标
1.仔细品读本单元的课文,学习场面描写中点面结合的方法。
2.了解什么是反复手法,了解有意重复某个词语句子,是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
情。
3.了解运用反复手法的好处。
4.仔细读人物对话,明白怎样做到不用“说”这个字来表达。
一、交流平台
交流场面描写的方法。
1.回顾本单元相关片段。
出示课件 1:
课件出示:
五位壮士一面向顶峰攀登,一面依托大树和岩石向敌人射击。山路上又留下了许多具
敌人的尸体。到了狼牙山峰顶,五位壮士居高临下,继续向紧跟在身后的敌人射击。不少
敌人坠落山涧,粉身碎骨。班长马宝玉负伤了,子弹都打完了,只有胡福才手里还剩下一
颗手榴弹。他刚要拧开盖子,马宝玉抢前一步,夺过手榴弹插在腰间,猛地举起一块大石
头,大声喊道:“同志们!用石头砸!”顿时,石头像雹子一样,带着五位壮士的决心,带
着中国人民的仇恨,向敌人头上砸去。山坡上传来一阵叽里呱啦的叫声,敌人纷纷滚落深
谷。
出示课件 2:
课件出示:
开头是海军两个排,雪白的帽子,跟海洋一个颜色的蓝制服。接着是步兵一个师,以
连为单位,列成方阵,齐步行进。接着是炮兵一个师,野炮、榴弹炮等,各式各样的炮,
都排成一字形的横列前进。接着是一个战车师,各种装甲车和坦克车两辆或三辆一排,整
整齐齐地前进;战士们挺着胸膛站在战车上,像钢铁巨人一样。接着是一个骑兵师,“红
马连”一色红马,“白马连”一色白马,六马并行,马腿的动作完全一致。以上这些部队,
全都以相等的距离和相同的速度经过主席台前。当战车部队经过的时候,人民空军的飞机
也一队队排成人字形,飞过天空。毛主席首先向空中招手。群众看见了,都把头上的帽子、
手里的报纸和别的东西抛上天去,欢呼声盖过了飞机的隆隆声。
(1)仔细阅读《狼牙山五壮士》中写狼牙山上的激烈战斗的片段和《开国大典》中的阅
兵式片段,想想他们在写法上有什么相同点。
(2)学生交流。
《狼牙山五壮士》中五壮士把敌人引上顶峰,英勇杀敌,着重写了班长负伤后,在弹
药用尽的状况下,如何带领战士们用石头与敌人奋战到底,其中“拧、抢、夺、举、喊、
砸”等一系列动作,进一步突出了五壮士行为的壮烈。《开国大典》中写阅兵式时,既写
了受阅部队经过天安门广场的那种整齐威武的情景,又用一些细节去展现各个方阵的风
采。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阅兵式的庄严、隆重,还让我们对各具特色的队伍产生了深刻
的印象。
2.说说生活中令人难忘的场景。
3.根据语境,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说一段话。
老师不在教室里,同学们闹翻了天:______________。
小结:课文在写这些场面时,都运用到了点面结合的方法。
【设计意图】
开展课内和课外的学习与活动,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
在交流和对比中,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成果,并进行改进。
二、词句段运用
(一)“反复”的妙用。
1.读句子,注意加点的部分,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课件出示:
(1)起初是全场肃静,只听见...炮声和乐曲声,只听见...国旗和其他许多旗帜飘拂的声音。
(2)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
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2.学生交流。
3.小结: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的句子,这种方法叫反复。
4.了解反复的种类。
(1)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例句:
课件出示:
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
(2)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例句:
课件出示: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
【设计意图】
对于知识的学习不应该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知识的扩展有助于扩散学生的思维。
(二)“说”字的多种表达。
1.读句子,有什么发现?
课件出示:
(1)清明节前的一个晚上,我又漫步在广场上,忽然背后传来一声赞叹:“多好啊!”
(2)“我还有作业没完成,不能和你一起去玩了。”我婉言谢绝了伙伴的邀请。
(3)“既然这样,你以后再也不要找我借书了!”话一出口,我就后悔了。
(4)妈妈俯下身子盯着我的眼睛,一脸焦急:“你的眼睛怎么肿了?”
2.学生交流。
(1)用“赞叹”“婉言谢绝”代替了“说”。
(2)我还想到了“谈论、窃窃私语、讲解、讲、谈、曰、言、语、诉、论、道、叫、喊……”
(3)也可以不用“说”的词。如:用人物的神态和行为去“说”。
课件出示:
(1)小明看到妈妈后喜出望外:“您怎么来了!”
(2)爸爸刚一进屋就抱起小明,洪亮的声音震得人双耳发麻:“这次考了双百分,咱们
庆祝庆祝!”
3.根据提示填写表示“说”的词语。
一天,放学的铃声刚响,杨丁就第一个冲出教室。他担心自己被老师留下来补昨天未
完成的作业。然而,怕什么来什么——他才冲出教室,就和老师碰了个面对面。
A.“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杨老师脸上笑眯眯地( )。
B.“站住,作业补完了吗,就想往家跑?”杨老师一声( ),往走廊中间一横,一把抓
住了他,一张脸涨得通红,两只眼睛似乎要喷出火来。
【设计意图】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另外,学习的最终目的还是要灵活运用到实践中。
第 2 课时
课时目标:
1.认真书写一份硬笔书法作品,注意做到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
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2.理解并背诵日积月累。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1.反复的手法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2.通过学习,我们知道写人物说话时,可以不用“说”来表达。你也试着说几个句子。
【设计意图】
复习旧知,既巩固了所学知识,又为学习新知作好准备。
二、书法指导
中国书法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经过几千年的衍变、发展、积淀,群星璀璨,名家辈
出,汉字书法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形式,成为人类艺术殿堂中的一朵奇葩。写好汉字不
仅具有展示、欣赏和收藏价值,还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欣赏优秀硬笔书法作品。
2.学生认真书写一份硬笔书法作品。
课件出示:
①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
②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
③养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3.同桌互评书法作品,并积极练习。
4.师生共同评选优秀书法作品。
5.举办书法展览。
小结:书写时注意行款整齐、布局合理;书写要正确,不出现错别字和不规范的汉字;养
成自我检视的习惯,不断提高书写水平。
【设计意图】
让学生学会交流、合作,并在合作中培养敢于评判、说服对方的能力。练评结合,能
维持学生的写字兴趣,培养学生的评价能力,使学生有成就感,并且使学生在写字过程中
始终轻松愉快。
三、积累爱国名言警句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为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而自豪。在历史的长河中,许多的
仁人志士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自己祖国的钟情。
1. 课件出示四句话:
课件出示:
(1)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2)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曹植
(3)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李纲
(4)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
2.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
课件出示:
(1)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3.交流。
鞠躬:弯着身子,表示恭敬、谨慎;尽瘁:竭尽劳苦;已:停止。这句话指勤勤恳恳,
竭尽心力,到死为止。
课件出示:
(2)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
为了解除国难献身,把死亡看作回家一样。这句话意思是为国献身,去血洒疆场,赢
得胜利的荣光!
课件出示:
(3)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可以尺寸与人。
——李纲
祖宗留下来的土地,我们无论如何也要守住,一寸土地也不能让给别人。
课件出示:
(4) 位卑未敢忘忧国。
——陆游
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4.根据理解,自由读四句名言警句。
5.开展老师引读、分组、男女、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朗读。
6.指名背诵。
7.交流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1)朗读自己搜集的爱国格言或古诗词。
(2)介绍所搜集句子或古诗词的意思,谈谈自己的想法。
(3)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他们在说这些话的时候的表情。
8.出示收集的爱国诗句。
课件出示:
1.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王昌龄
2.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3.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辛弃疾
4.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
【设计意图】
以读为主,把读与思、读与悟相结合,让学生通过反复读、不同层次的读,受到语言
文字的感染,受到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
四、根据语境,填充诗句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为了祖国,抛头颅洒热血,文天祥说道:“( ),( )”;
陆游临终前还告诫儿子:“( ),( )”;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之》中,以“( ),( )”抒发忠君爱国的雄心壮志。
【设计意图】
将课内引向课外,将课堂引向社会,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使学生懂得相互学习,
取长补短。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能力,在阅读中增长知识。
1.授之以渔,发展思维。语文园地是结合本单元的专题学习内容,就课内和课外的学
习与活动进行交流,让学生在交流中进行思维的碰撞,受到方法的启示。在交流和对比中,
初步学习理性地分析总结自己的学习,在交流中发散思维。
2.合作学习,积累语言。让学生在互学、背诵、交流、展示中,走上合作的学习之路,
教师在引导学生对爱国名言的理解和积累中,增强他们对中华民族的热爱和对自己祖国的
钟情。
3.课外延伸,拓展空间。将课内引向课外,将课堂引向社会,拓展了学生的交流空间,
使学生懂得相互学习,取长补短,促进自身的成长。同时让学生在交流中提高能力,在阅
读中增长知识。
相关文档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素材2022-02-117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10古诗三首(课堂2022-02-1171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中测试卷共2022-02-1163页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阅读素材2022-02-118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期末复习专2022-02-116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测试2022-02-117页
- 2020年秋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末2022-02-116页
-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复习2022-02-1121页
- 2020-2021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期2022-02-1121页
- 12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下册课时练2022-02-1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