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72 MB
  • 2022-02-11 发布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三章《能量》教案(19页)

  • 24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电 和 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电流可以产生磁性。‎ ‎2、过程与方法:做通电直导线和通电线圈使指南针偏转的实验,能够通过分析建立解释。‎ ‎3、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验科学史上发现电产生磁的过程,意识到留意观察、善于思考品质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如何使通电导线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现象更明显实验讨论和设计(短路;用通电线圈代替通电直导线)。‎ ‎2、教学难点:通电直导线使小磁针发生偏转实验的提出、操作、观察和解释。‎ ‎【教学准备】‎ 电池、电池盒、小灯泡、灯座、导线、指南针、线圈、条形磁铁等 ‎【教学过程】‎ ‎1.导入 ‎1)引言 这节课我们开始能量这一单元的学习,生活当中我们用到最多的就是电能。但是在100多年前,电与人类的生活是完全无关的,电只用于实验中。直到1820年,丹麦科学家奥斯特做了一个有名的实验才为人类使用电打开了大门。奥斯特到底做了什么实验,为什么会想到这个实验呢?今天这节课呀,我们也来体验体验奥斯特当时的情境。‎ ‎2)复习能使小灯泡发亮的实验 复习电路的相关知识并引导学生说出是电能使小灯泡发亮。‎ ‎(设计意图:复习电能小灯泡发光的实验,引出“电”。)‎ ‎3)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的实验 设计意图:1.复习回顾磁铁的特点;2.磁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但指南针发生偏转并不一定是磁引起的。‎ ‎2、研究过程 ‎1)提出研究问题:“电”和“磁”之间有联系吗?‎ 师:我们通过复习知道了电能使小灯泡发光,磁铁具有磁性,能使小磁针发生偏转,那么电和磁之间有什么联系吗?也就是说“磁能产生电吗?”或者说“电能产生磁吗?” ‎ 师:谁来猜测一下,电和磁之间有没有联系?为什么?‎ 生:(猜测,说理由)‎ 设计意图:提出研究的问题,明确怎样才能说电和磁之间有联系 ‎2)探究电能否产生磁(重点)‎ 师:我们先来找一找电能否产生磁的证据,接下来请同学来说一下你们的实验计划(研究的问题、猜测、器材、实验方法)‎ 小组讨论,探讨计划并且汇报 方法:在桌上放一个指南针,指针停止摆动后,把电路中的导线拉直靠在指南针的上方,与指针指的方向一致。接通电流时指南针有什么变化?断开电流后指南针有什么变化?反复做几次,结果怎样?‎ 教师演示,学生再操作。‎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电能产生磁。‎ ‎3)探究有什么方法能使指南针偏转现象更明显(重点)‎ 师:刚才我们的指南针偏转都不怎么明显,那想办法,怎么样才能使指南针偏转明显点呢?‎ ‎(引导学生从电流角度思考引出“短路”)‎ 提示:电路短路,电流很强,电池会很快发热。所以只能接通一下,马上断开,时间不能长。‎ 学生操作,交流发现。‎ 师:发现这样对电池损耗很大,那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呢?‎ ‎ 引出学生说出把导线缠成线圈,演示缠成线圈的方法。‎ 师:给线圈通上电流,线圈会产生磁性吗?线圈怎样放置,指针偏转的角度最大?‎ 学生实验并进行汇报。‎ 设计意图:本环节是教学的重点,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短路和用通电线圈的方法都能使指南针发生比较明显的偏转,进一步证明电能否产生磁。‎ ‎3、实际运用 今天我们通过实验发现了电能产生磁,电和磁之间是有联系的,这个过程就是当初奥斯特经历的。接下来老师就来考考大家,奥斯特的发现能不能帮你解决一些问题。老师这里有几节废电池。那么废电池里面真的是一点电都没有了吗?‎ 师:那用什么方法来检测?‎ 生:用线圈和指南针来检测。‎ 师:怎么检测?‎ 生:可以用我们刚才做过的实验来检测,如果指南针发生偏转说明电池里还有电,如果指南针不能偏转了,说明电池里没有电了。‎ 学生实验检测并交流 设计意图:从能量单元角度出发,不仅是对本课知识的运用,也是为第7课“电能从哪里来”中检测小电动机是否已经发出了电做准备。‎ ‎4.小结 师: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对于“电和磁”你还知道些什么?还想知道什么?‎ 生:谈自己的收获 师:那么磁能不能产生电呢?同学们课下自己想思考思考,也制定一个实验计划。‎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是学生对自我学习情况(包括科学概念、科学探究、情感态度价值观三方面)的一个自我评价,提出自己继续探究的新问题。‎ ‎【教学反思】‎ 电和磁是能量这一单元的第一课,是单元导入课,因此我在备课的时候也考虑到了这点,稍微地提了一下。有关电的只是小学科学的重点,要求学生不仅掌握相关的知识还要会运用。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我尽量尊崇深入简出,实验中学的方法使学生理解。‎ 在设计这堂课的时候我是按照“复习导入电和磁,来引出课题——讨论研究电和磁的关系——电和磁的应用”这样三个环节来的。在上课的时候也是这样上的,整体的思路在我个人认为还是比较清晰的。整堂课开始的时候就出了一些小意外,实物投影机接触不良导致浪费了好几分钟,这也是后来拖堂的原因之一,以此为鉴,以后上课得找个助手以备不时只需。刚开始就遇到这样一个问题,就有点小慌,最后以口述的方式介绍奥斯特,这样就导致了刚开始学生注意力不是很集中。在接下来的授课过程中,学生在做完通电导线会导致指南针的指针发生偏转的实验之后,得出两个结论:电产生磁和电本身包含磁。由于在备课的时候我没有想到这个情况,所以上课的时候粗略地排除了后者,根据“拿一个电池放在指南针周围,看看指南针会不会动”。上完课的那天晚上,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后来试了一下,事实上指南针是会动的,因为电池旁边有铁片等金属。所以这种方法是不能排除“电本身包含磁”。所以后来我再想了一下,不用深究到底是电产生磁还是电包含磁,只要得出电和磁有关系就可以了,只要知道通电导线能使指南针发生偏转是因为有磁性。这样既降低了难度,又能让学生容易接受。这是我上课遇到的两个小意外,第三个意外就是拖堂了!在此之前,试上了2节课都能按时下课,可见在时间掌控上还得加强。这次最主要时间也太短了,再者我又不知天高地厚地选了一课这么难上的课,导致了以上三个意外。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教育这条路我还是刚入门,还需要不断地摸索前进,加油前进呢!‎ 上完这堂课之后,我就觉得心里很不舒服,感觉砸了,但是又不知道具体砸在哪里。在王慧敏老师、陈晓霞老师等前辈的帮助下我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知道自己在哪里摔倒,这样我才能从摔倒的地方站起来,拍拍身上的土,继续往前跑!‎ ‎《电磁铁》‎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电磁铁具有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的基本性质;‎ 改变电池正负极的连接方法或改变线圈缠绕的方向会改变电磁铁的南北极。‎ ‎2、过程与方法:‎ 制作铁钉电磁铁;‎ 做研究电磁铁南北极的实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养成认真细致、合作研究的品质。‎ ‎【教学准备】‎ ‎1、 学生:每组1号电池2节,铁钉2根,单股网线2根,小铁钉若干、指南针2只 ‎2、 教师:电脑课件、大指南针等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学生谈学习了《电和磁》一课的收获。‎ ‎2、提出任务:利用前一课所学知识设计一个装置吸引小铁钉。‎ ‎(二)制作电磁铁 ‎1、学生说方法并演示把导线绕到铁钉上。‎ ‎2、出示课件并提出要求:朝一个方向均匀绕导线,两端打结固定(示范方法)‎ ‎3、取材料,比一比哪些组绕得又快又好!‎ ‎4、用绕好的装置吸小铁钉,发现不能将铁钉吸起来。‎ ‎5、领取电池实验并交流发现。(提醒:由于导线较短,只能接触很短一段时间。)‎ ‎6、归纳:接通电流产生磁性,断开电流磁性消失。‎ ‎7、请学生给这样一个装置命名,引出“电磁铁”概念及其组成。‎ ‎8、引导学生思考电磁铁有没有南北极。‎ ‎(三)铁钉电磁铁的南北极 ‎1、学生猜测电磁铁有无南北极并请说说如何判断。‎ ‎ 2、学生交流方法、补充。(如果学生没有补充完整则设问:钉尖如果和指南针南极吸引是不是一定能证明这端是北极)‎ ‎ 3、学生领取指南针实验并记录。‎ ‎4、各组依次反馈汇总,确定电磁铁有南北极并引发新的探究问题——电磁铁的南北极跟什么因素有关?‎ ‎5、分组研究是否真的和这些因素有关。‎ ‎ 6、交流实验结果。‎ ‎7、小组讨论实验结果不一致的原因。‎ ‎8、再次实验验证(控制条件)。‎ ‎9、形成研究结论:电磁铁有南北极,电磁铁南北极跟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或线圈缠绕方向都有关。‎ ‎(四)总结拓展 ‎1、看到一大堆杂乱的钢铁,能不能想个好办法比较方便地搬运到卡车上?‎ ‎2、课件演示电磁起重机工作场景,思考如何做一个磁力更大的电磁铁?‎ ‎(提醒学生要注意安全,不能接在家庭、教室的插座上)‎ 板书:‎ 电磁铁 组成:线圈和铁芯 性质:接通电流产生磁性,切断电流磁性消失 ‎ 有南北极,和电池正负极连接方法、线圈缠绕方向有关 ‎【教学反思】‎ 我上的《电磁铁》一课,使我对科学探究这种学习方式以及实验教学方法有了进一步认识。在本课中最重要的环节与难点是让学生通过实验知道什么是电磁铁、电磁铁的性质、学会制作电磁铁、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了解电磁铁的相关应用等。课堂上我采用我来引导和学生探究讨论与实验结合的方法,学生在我的引导中发现问题后,大胆猜测,分组讨论并设计实验方案来证实自己的观点,培养敢于提出不同见解的科学态度。‎ 教学设计时,我以“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制订计划——分组实验——得出结论——交流评价”为主线,具体如下:一、创设问题情景导入教学内容,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因此我设计由魔术引人,使学生对电磁铁产生好奇,想知道电磁铁的秘密,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引导学生探究、实验、分析,发现规律。通过我演示制作电磁铁,让学生初步了解电磁铁的构造,同时也激发起学生参与制作、实验的愿望。在实验过程中,我加以巡视和指导,减少实验中出现不必要的失误。实验后让学生汇报与交流评价实验结果,使他们敢于提出不同见解,努力分析实验结果,找出实验过程中的问题与错误。从而使学生通过实验、汇报、交流评价等环节学会了制作电磁铁,同时也知道了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相关因素。三、寻找电磁铁的应用,通过电磁起重机与电磁吸盘的影音资料,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下知道电磁铁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深化其对电磁铁原理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引导学生探索电磁铁的其它用途,提高学生把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的意识与能力。‎ ‎《电磁铁》一课起初的教学设计中,分组实验时每个小组只打算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后来我觉得四个学生共用一套器材,很难达到人人动手的目的,必须把开始的实验设计拆除再进行第二个对比的实验,我决定每个小组准备两套器材。本课课件的制作也很花费了一番精力,为了强调并表明电流对磁性的影响,我毅然把原课件中的电阻改成电池,一个装置使用一节电池,一个装置使用两节电池,使学生非常明确地感知到电流对电磁铁磁性的影响。‎ 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成功的地方有:一、注重创设问题情景,注重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区别。二、我努力扮演好教学的引导者、组织者、参与者角色,处理好“教、扶、放”三者之间的关系。三、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性,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主动地去实验、去探索、去分析、去交流、去总结,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 ‎ 本课教学中,让我高兴的是,在分组实验,学生不仅发现了电流和线圈匝数这两个影响磁性强弱的因素,还提出了“通电时间的长短”和“铁芯是否生锈”两个不在本课计划范围内的因素。虽然这有些令我措手不及,但我还是很开心,决定下节课继续探究相关问题。‎ 虽然《电磁铁》一课教学效果良好,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的目标,但是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了一些困难与不足:一、电磁铁这一装置是学生不太了解的,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认识电磁铁、了解其性质是很抽象、难度比较大的内容,因此教学中必须以制作简易电磁铁作为本课的切入点,减小认知难度。二、本课教学中,我的语言还存在指导不到位、不够简练、不能一语中的等问题。‎ ‎ 《电磁铁》一课的教学既锻炼了自己的教学能力,提高了自己对科学课教学的认识。‎ ‎《电磁铁的磁力(一)》‎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1、电磁铁的磁力是可以改变的。‎ ‎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少磁力小,圈数多磁力大。‎ 过程与方法:‎ ‎ 1、有一定根据地进行假设,找出认为可能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因素。‎ ‎ 2、在教师的指导下,会识别变量设计对比实验,会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 3、能对本小组实验方案作介绍说明,体会交流与讨论能引发细腻的想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 1、能够大胆的想象,又有根据的假设。‎ ‎ 2、能够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做检验假设的实验。‎ ‎【教学重点】:能控制变量检验线圈圈数对磁力大小影响。‎ ‎【教学难点】:设计并完善线圈圈数和电磁铁磁力的关系的实验 ‎【教学准备】:电池(有的组1节、有的组2节)、电池盒、导线、1根长约1米的导线、大小不同的铁钉、1包大头针。‎ ‎【教学过程】‎ 一、对比导入,引出问题 ‎1.师出示制作好的电磁铁:上堂课,我们已经认识了电磁铁,谁来说说电磁铁是由那几部分构成的?(铁芯、线圈、电流)‎ ‎2.学生制作电磁铁:下面请各小组也来制作一个电磁铁,并且试一试你们的电磁铁可以吸起多少个大头针呢?(各小组汇报个数。)‎ ‎3.(出示图片:电磁起重机)师讲解:这是电磁起重机(也是一个电磁铁),你看,它能吸引几吨重的钢铁呢!‎ ‎4.提出问题:电磁起重机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磁力,而我们自制的电磁铁最多的小组也只吸起了几枚大头针呢?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究竟跟什么有关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电磁铁的磁力(板书课题)。‎ 二、大胆猜想,充分假设 ‎1.谈话: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科学家们在进行科学研究时,第一步就是要对研究的问题作出假设(板书:作出假设)。‎ 接下来就请我们同学也来猜一猜,你觉得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的因素究竟有哪些呢?今天老师还有一个更高的要求,不仅要说出我们的假设,还要说出这样假设的简单理由。‎ ‎(出示提醒:先想一想电磁铁的构成、电磁铁的磁性是怎样产生的;然后再来做出我们的假设)‎ ‎2.学生小组讨论,作出假设。‎ ‎3.小组汇报。‎ 请1小组先来汇报,注意引导(如:说到跟线圈的多少有关,师问,线圈多磁力就越大;线圈少就磁力就越小;说说你们猜测的理由)‎ 学生汇报时,老师进行板书(把学生的各种假设板书出来)‎ ‎4.分析:刚才各个小组都作出了自己的假设,那么在这些因素中,你们小组觉得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最大的因素呢?(学生选择小组认为影响最大的因素)‎ 三、设计实验,验证假设 ‎1.这些知识我们的假设,为了验证我们的假设,我们必须实验。‎ ‎2.确定研究主题:同学们提出了很多假设,因为时间关系,这堂课我们先重点研究线圈圈数与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关系。‎ ‎3.制定研究计划:‎ ‎(1)为了使研究更科学,在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制定研究计划(板书:制订计划)‎ ‎(2)大家来看:现在我们研究的问题已经明确了,而且已经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假设。那么,我们怎样来设计这个对比实验呢?‎ ‎(3)学生讨论,分组制定研究计划 ‎4.交流研究计划 ‎(1)你觉得在这个实验中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线圈的圈数)‎ 如何改变线圈的圈数?‎ 教师引导:绕多少圈合适?实验做几次?为什么?每次应该相差多少圈呢(一般要相差20圈及以上,效果才比较明显)?先做哪个实验?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么?如果有的小组最高100圈绕不下时怎么办?(再绕一层,同方向绕)……‎ ‎(2)讨论:刚才我们讨论了实验中需要改变的条件,为了实验的公平,应当控制不变的条件有哪些?如何控制这些条件不变呢?‎ ‎5.小组修改完善研计划 ‎6.实施研究计划 ‎(1)在这个实验中,除了计划中要控制的这些条件之外,老师还想提醒各小组注意以下几点:‎ 出示:温馨提示:A不要长时间接通电池 ‎ B吸过的大头针放在一边,不要再吸;‎ ‎ C为了数据更加科学准确,每个圈数都要进行多次实验(出示实验记录表:比如第一次绕20圈,可以进行三次实验,记录好三次的数据,然后取平均数;第二次40圈,同样如此;第三次也是,并且根据磁力大小进行排序。‎ ‎(2)各组根据实验计划进行实验,并做好实验记录(师板:实验验证)‎ ‎(3)学生分组实验 ‎7.汇报交流:‎ ‎(1)先出示3—4个小组的记录表:观察数据 ‎(2)说一说:从这些数据中你发现了什么?(线圈圈数多,电磁铁的磁力大;线圈圈数少,电磁铁的磁力小)‎ ‎(3)其他小组呢?你们的数据能说明什么问题?‎ ‎(4)小结:通过实验我们发现:电磁铁的磁力大小确实与线圈的圈数有关,圈数越多,磁力越大;圈数越少,磁力越小。‎ 四、总结延伸、生活运用 ‎1.今天这节课,我们通过“作出假设——制订计划——实验验证”这样的步骤研究了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的圈数之间的关系。刚才我们各小组还提出了其他的假设,这些因素是否真的也会影响电磁铁的磁力大小呢?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进行研究!‎ ‎2.(再次出示电磁起重机的图片)你觉得这个电磁起重机为什么磁力会这么大呢?(学生发言)课后可以去查查资料,看看你的解释是否有道理。‎ ‎【教学反思】:‎ 科学的本质就是从提出问题到解决问题,特别是日常生活中人们所关心的问题。强调亲历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并从中获得科学知识,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理解科学的真谛,这便是科学教育的过程。我认为这是科学课的重点,也是和其他学科的区别所在,它并不在于传授知识点而是学会一种学习的方法,学会处事的方式,培养一种科学的意识。‎ ‎《电磁铁的磁力(一)》是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能量》单元的第3课。学生都希望做一个磁力很大的电磁铁,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其结构有明显的联系,所以做实验寻找影响磁力大小的因素,适合学生心理需要和认知水平。设计用两课时间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过程,比较深入地探究哪些因素影响电磁铁磁力的大小,并制作一个强磁力电磁铁。本课有两个活动。‎ 第一,作出我们的假设。在这一步骤中,我让学生寻找所有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可能因素。在全班列出一张假设因素表,推测什么因素可能是影响最大的因素。‎ 第二,设计实验,检验假设。本节课安排全班共同检验一个假设:磁力大小与线圈圈数有关。过程分为制订计划、交流计划、实施计划,重点思考如何在对比实验中控制条件的问题。扎扎实实地经历这个过程不但是检验这个假设的需要,也为下节课学生更独立地检验其他假设打下基础。‎ 对比实验强调的是对变量的控制,早在四、五年级时学生就已接触过对比实验,对对比实验的设计方法也已基本掌握,因此,本课指导设计对比实验的重点不是一步一步具体指导,而是在学生自己设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考虑得更周密、更科学、更细致,从而使取得的数据更科学,更有说服力。‎ 为此,在学生完成研究计划后,安排学生交流、展示研究计划,并引导学生对所展示的研究计划质疑,阐述自己的想法,在研讨中逐步完善研究计划,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应注意的细节,如:先做哪个实验?做几次?为什么?一个实验完成后需要把线圈拆下来吗?圈数多绕不下时怎么办?按怎样的方向绕?等等,目的是使实验时尽可能避免其它因素的干扰,只改变其中一个条件,其它条件都不变,确保所取得的数据的科学性。‎ ‎《电磁铁的磁力二》‎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    1、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教学重点)‎ ‎   2、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等因素有一定关系。(教学难点)‎ 过程与方法 ‎1、经历一个较深入的科学研究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进行检验,汇报交流,共享成果。‎ ‎2、通过倾听,提问共享其他小组的研究成果。体会到交流与讨论能引发新的想法。‎ ‎3、能用全班合作研究的成果,设计制作强力电磁铁。‎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体会到开展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 ‎【教学准备】‎ ‎1、分小组准备:电池、电池盒、多股粗细不同的绝缘导线、‎ 长短不同、粗细相同的铁螺栓(铁钉)‎ ‎                  长短相同、粗细不同的铁螺栓(铁钉)‎ ‎                   大螺栓(铁钉)、串联电池用的导线、大头针 ‎    2、为全班准备:较大的铁螺栓、螺帽、4米以上多股绝缘导线。‎ ‎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导入课题 ‎    1、出示电磁铁的结构图 ‎    谈话:同学们,还记得电磁铁由哪几部分组成吗?(铁芯和线圈)‎ ‎    注意:电磁铁要产生磁性必须通电 ‎2、提问: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什么样的因素有关?有什么样的关系呢?‎ ‎(出示课件)‎ ‎3、导入揭示课题:同学们,电磁铁的磁力大小除了和线圈圈数有关外,还可能和其它因素有关吗?这节课,我们继续研究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 ‎(板书课题:电磁铁的磁力)‎ ‎(二)引导学生作出假设 学生猜测:根据电磁铁的组成部分进行猜测,电磁铁的磁力大小还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学生的猜测:        ①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③铁芯粗细 ‎(看学生的猜测情况来板书)  ④铁芯长短    ⑤导线长短 ‎(三)小组检验所选择的假设 ‎1、谈话:同学们,怎样证明你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呢?‎ ‎2、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拟定研究计划,并填好研究计划表。‎ 检验电磁铁磁力大小与           关系的研究计划 ‎ 研究的问题 ‎ ‎ 我们假设 ‎ ‎ 改变的条件 ‎ ‎ 怎样改变这个条件 ‎ ‎ 实验要保持哪些条件不变 ‎ ‎ 电磁铁磁力大小与             关系的实验记录表 ‎ ‎ ‎ 吸大头针数量(个)‎ 磁力大小排序 第1次 第2次 第3次 平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实验证明:‎ ‎3、全班交流研究计划 ‎4、各小组根据自己的假设领取实验材料。‎ ‎5、各小组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并填好实验记录表。‎ ‎(四)汇报交流,共享研究成果 ‎1、谈话:现在,让我们像科学家那样交流和讨论我们的研究成果。‎ ‎2、全班交流 ‎(1)实验前的假设是什么?我们要改变的条件是什么?‎ ‎(2)怎样改变要改变的条件?怎样控制不改变的条件的?‎ ‎(3)取得了哪些实验数据?数据能说明什么或不能说明什么?‎ ‎3、简要补充讲解没有实验检的其他因素对电磁铁磁力的影响。‎ ‎4、教师引导总结:我们对几种假设进行了实验检验,现在我们知道了哪些因素影响了电磁铁磁力的大小,以及是怎样影响的。(课件出示,全班齐读)‎ 我们共同的研究成果:‎ ‎①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使用的电池数量有关:电池少则磁力小,电池多则磁力大。‎ ‎②电磁铁的磁力大小与线圈(导线)的粗细长短、铁芯粗细长短有一定的关系。‎ ‎(五)制作一个强磁力的电磁铁。‎ ‎1、谈话:结合这节课,我们对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共同研究以及前节课所学的相关知识,下面我们全班进行比赛,看看哪个小组做出的电磁铁磁力比较强?‎ ‎2、小组比赛活动 ‎(六)全课小结,拓展知识。‎ 这节课我们通过实验验证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很多因素,其实关于电磁铁还有很多知识,像电磁铁还可以用在电铃、电话等方面,同学们如果感兴趣的话,以后还可以继续研究电磁铁。‎ ‎ ‎ 板书:‎ 电磁铁的磁力(二)‎ ‎①电池节数            ②导线粗细 ‎③铁芯粗细            ④铁芯长短 ‎【教学反思】‎ ‎1、这是我第一次参加区级的教学展示,再加上意外的发生,紧张的情绪影响了我上课的激情,我没能用自己的的激情感染学生学习的热情,课堂气氛一直到制作强力电磁铁使方才活跃起来。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教师的情绪最能影响学生学习的热情,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努力去控制自己的情绪,随时以最饱满的热情投入到课堂教学中去。‎ ‎2、教学时间掌控失误,分析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 一是实验用电磁铁我让学生在课堂上现场制作,虽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但由于学生操作的不熟练,用时过长;‎ 二是由于临时的停电,许多内容无法在大屏上展示,只能是口述,既影响教学的效果,也多花了一些原计划不该花的时间。‎ 教学时间掌控失误,让我最大的感受是我的教学机智还有待训练与提高,在《科学》学科的教学上,学科知识储备以及教学实践还远远不足。‎ 当然,在这堂课上,我还有许多的不足,还望对会儿评课的老师以及评委老师们能给我指出,谢谢!‎ ‎《神奇的小电动机》‎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玩具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过程与方法:用分部分观察、整体观察的方法了解小电动机的构造。根据小电动机的构造推想通了电后它为什么会转动。‎ 情感、态度、价值观:产生探究小电动机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小电动机的功能是把电变成了动力 教学难点:小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的理解 ‎【教学准备】学生准备小赛车内的小电动机 ‎【教学设计】‎ ‎(一)导入 ‎1. 小电动机被安装在很多玩具的里面,通上电以后就可以转动。你知道它为什么一通电就能转吗?‎ ‎2. 今天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神奇的小电动机。板书课题。‎ ‎(二)小电动机里有什么 ‎1. 让我们先拆开小电动机,看看里面有什么?‎ ‎2. 学生活动。‎ ‎3. 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介绍电动机内部构造:外壳:磁铁;转子:线圈、铁芯、换向器;后盖:电刷)‎ ‎4. 猜一猜小电机里面的这些零件都有什么用?‎ ‎(三)小电动机转动的秘密 ‎1. 小电机里的转子部分是一块电磁铁吗?怎么验证?如果老师没有大头针和指南针给你们,只给你们一块磁铁,你们可以验证它是电磁铁吗?为什么?‎ ‎2. 学生讨论交流。‎ ‎3. 讨论:小电动机内部的零件和结构,对于它的转动起到了什么作用?‎ ‎4. 学生参照书本59页步骤装小电动机,注意:‎ ‎①调节支架:要使转子放平,支架和电刷距离适中,转子不被卡住。‎ ‎②用磁铁靠近转子,为什么转子会转动?(不会转,借助手转动下)‎ ‎5.电动机的工作原理:用电产生磁,利用磁的相互作用转动。(板书)‎ ‎【教学反思】‎ 学生亲自拆开小电动机,对里面的装置了解地更明白,有更多兴趣想去探究。当问到电动机是怎么工作时,学生对几部分零件就更加好奇,但是直接让学生说出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比较困难。先复习第二节课中用指南针偏转判断电磁铁的南北极,以及磁铁“同极相斥,异极相吸”的性质,再引到磁铁,电磁铁,电源三部分组成使得小电动机会转。在实验中既是验证也是让学生加深印象,更理解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实验中先把转子接在电源两侧,观察是否会转动,再在转子两边靠近小磁铁,观察现在转子的转动情况,学生就恍然大悟,体会到其中磁铁和电磁铁的相互作用。‎ ‎《电能和能量》‎ ‎【教学目标】:‎ ‎1、科学概念 能量有电、热、声、光等多种形式,能量还储存在食物,燃料中。‎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试验和阅读资料,研讨认识能量和能量转化。‎ 分析常见的能量转化的例子。‎ ‎3、情感、态度价值观 产生能量研究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 电能可以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量,其他不同形式的能量间也能转化。‎ ‎【教学准备】:‎ 课件、记录表、火柴、自制教具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 老师请你们调查家里的家用电器有哪些,你们完成了吗?谁来说一说?我再请一位同学说说你们家里面有哪些家用电器?‎ 二、探究活动 ‎1、认识电能 看来同学们家里的家用电器可真多啊!要想我们的家用电器工作起来还需要什么呢?对,有了电我们的家用电器就可以做各种各样的事了。科学家认为一种物质能做某些事情或某种工作,它就具有能量(板书:能量)。在这里,电能使风扇动起来,使电视发光发声,使电水壶发热等等,电就具有能量,我们把电具有的这种能量,叫电能。‎ ‎2、认识其他能量 能量还有其它的形式吗?‎ 我们来看一看,这是什么?蒸汽机车烧煤产生的热使水变成水蒸汽,推动机车前进。这说明热也具有能量,我们把它叫作热能(板书:热能)。‎ 太阳光也具有能量,他能够照明,促进植物的生长,激光具有很大的能量,它能够打孔或切割各种材料,光具有的能量,我们叫它光能(板书:光能)。‎ 运动的物体也有能量,例如:运动的汽车能运送物质,运动的铁球能把地面咂一个坑,流动的水能够推动水车,风能够带动风车转动;人动手可以开关电灯等。所以,凡是运动的物体都具有能量,运动的物体具有的能量叫作动能(板书:动能)。‎ 刚才老师动手开关电灯,我们甚至可以不动手也可以开关电灯,例如:(演示声控开关),刚才是声音帮我打开了电灯,说明声音也具有能量,叫声能(板书:声能)。‎ 有的物体里悄悄地储存着能量,例如要想汽车动起来,我们必须给它加上什么?说明我们的汽油里储存着能量,刚才老师做了这么多的动作,哪里来的能量?对了,食物里也储存着能量。能量还储存在燃料、食物、和一些化学物质中,叫化学能。‎ 任何物质工作都需要能量。如果没有能量,自然界就不会有运动和变化,也不会有生命了。‎ ‎3、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 我们现在用得最多的能量是什么?那么电能是怎样为我们工作的呢?我们来看一看电灯。列举电灯的能量转化过程(板书:电灯:电能→光能、热能)。下面我们就来做几个小实验看看电能是怎样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的。在这里我们使用电池代表家里的电源,我们做实验一般都采用电池,这样很安全。这里老师要提醒同学们,你们千万不要用家里的电直接做实验,这样会发生触电事故的。另外的材料分别是: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它们代表家里的电器。这里老师有几个注意事项:(1)、注意正负极,千万不要接反了;(2)、每次实验不需要反复多次,只要能观察到现象就可能了;(3)、注意完成实验记录表,不一定是表中的五格,可以多,也可以少。现在老师演示怎样做实验。(师演示)‎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你们的实验做得怎么样呢?哪一小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实验。‎ 师总结:实际上,所有的用电器都是一个电能的转化器,能够把输入的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光能、声能、动能等等。通过电能与其它形式能量之间奇妙的转化,使得我们的生产、生活变得越来越方便。‎ ‎4、能量之间能够相互转化 电能能够转变成其他形式的能量,那其他能量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吗?‎ 用双手互相摩擦,我们有什么感觉?在这个过程中,能量是怎样转化的?这个太简单了,难不住你们。我们来做几个实验,看看它们的能量是怎样转化的!‎ ‎1)        出示苹果?这是一个苹果,它具有什么能量?它的能量是从哪里转化来的呢?‎ ‎2)        现在我们用苹果模拟我们吃的食物,再加上这几个材料:发电机、小风扇、小灯泡、喇叭,做实验,说说能量的转化过程。‎ ‎3)        师演示一个实验(完成一个记录)。选用材料:苹果、发电机(提示:每次实验都要用苹果、发电机,用电器自选,一个行,两个三个也行)、电子点火引信;注意事项跟前面我们的实验一样,这里老师特别提醒的是:绳子我们是顺时针缠绕的,一般我们都缠15圈,拉的时候不要太快了。‎ 学生分小组完成实验,师指导。‎ 看来同学们都很兴奋,哪一小组来说说你们的实验。‎ 师小结:做了这个实验,我们就知道了能量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三、课堂小结,出示课题:‎ ‎1、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的内容是电能和能量(板书课题),学了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知识?有什么收获吗?‎ ‎2、师:今天我们学了这节课后,我们知道了能量的形式有很多种:电能、热能、光能、动能、化学能等,而且我们还发现电能能够转化成其它形式的能量,其它能量之间也可以相互转化。           ‎ ‎【教学反思】:‎ ‎     《电能与能量》讲述的是能量之间的转换,教材由学生最为熟悉的电能入手,首先让学生思考,电在我们的生活中能做什么从而引出电能的概念,并由此让学生思考除了电能以外,还有什么能量?这些能量能够做什么事情?‎ ‎       至此教材进入第二环节,这些能量“躲”在哪?而作为引入,同样是学生身边所熟悉的,我们自身运动时的能量是从哪儿来的?食物,食物中储藏的能量叫什么能呢?化学能,化学能躲在食物中,其他的能量分别躲藏在什么地方呢?‎ ‎       第三环节,能量可以互相转化吗?由第二环节进入第三环节,在教学上感觉比较突兀,过度不自然,第一次授课时感觉及不自然。‎ ‎       因此,在后面的授课中,将教材上的授课流程加以改进。‎ ‎       同样,由电能够做什么进入本课,引出电能概念,然后让学生说说我们身边除了电能还有什么其他形式的能量?‎ ‎       学生例举了风能、水能、光能、太阳能等等。‎ ‎       教师有意将动能放在了学生举例的最后面(如学生提前说出则最后加以总结),并请一位同学起来做跳跃运动并提问:“他在运动吗?他具有动能吗?他的动能来自与哪?”在这一步已然开始向学生渗透能量可以转换的概念。‎ ‎       学生回答:“他的动能来自自己的身体。”‎ ‎       “是的,他的动能来自自己身体,而在科学上,我们把类似与人体自身这样所具有的能量叫作生物能,每一种生物都有生物能,可是我们的生物能又是从哪儿来的?”‎ ‎       “食物”‎ ‎        “食物给予了我们能量,我们把食物中的能量叫作化学能,化学能躲藏在食物、燃料以及化学物质中,那么其它能量躲藏在什么地方呢?”‎ ‎       至此教学跳过教材中的一个小环节,并未让学生讨论并说明其它能量可以做什么,直接进入了教材第二环节,能量储存在哪儿。在这一环节之后,教师则将课堂的中心再次回到电可以用来做些什么?并进一步提问:“电能可以做这些事情,其它的能量可以用来做些什么事情呢?做完这些事情以后,它们还是原来的能量吗?”至此教学进入第三环节,能量可以相互转化吗?‎ ‎       修改后,感觉教学更为平滑,没有了一开始的突兀感,自认为学生更容易接受。‎ ‎《电能从哪里来》‎ ‎【教材分析】:‎ 电不是自然存在的能源,而是由其他能源(风能、水能、热能等)转换来的二次能源。上一课认识了电能转化成其他形式的能,这一课认识其他形式的能转化成电能,这就使学生更深入地认识电能与其他能量的相互转化,同时更进一步认识科学技术对人类的巨大贡献。本课有三个活动。‎ 第一,了解各种各样的电池。这部分引导学生认识了解各类电池,了解它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了解它们把哪些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第二,我们来发电。我们使用的电主要来自发电厂。所有的发电厂都是用发电机发电的,不同的只是推动发电机的方法。怎样让学生体验发电呢?教科书安排了用小电动机模拟发电机来发电的活动。‎ 第三,了解发电站的电能是从哪里来的。这部分引导学生了解不同的发电厂把哪些不同的能量转化成了电能。‎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电池是把化学能或光能转化成了电能。发电有多种方法。‎ ‎●电能都是其他形式的能量转化来的。‎ 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实验和阅读资料认识电能的来源。‎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技术对社会进步的贡献。‎ ‎【教学准备】‎ 为小组准备:导线圈、指南针、玩具小电动机、小灯泡、导线、发光二极管。‎ 教师自己准备:导线、各种电池或电池图片、手摇发电机、小灯泡、发光二极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我们的生活中处处离不开电,你知道我们使用的电能都从哪里来吗?(板书课题:电能从哪里来?)‎ ‎(二)各种各样的电池 ‎1. 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些可以带着走的电能吧。‎ ‎2.看书P63,它们是用在什么地方的电池?这些电池里是什么能量转化为电能的呢?‎ ‎(普通电池是一次性把化学能转化成了电能,光电池是把光能转化成了电能,蓄电池是放电时把化学能变成电能,充电时把电能转化成化学能,也可以理解成它用化学能的形式把电能储存起来,需要时再输出来。电池移动使用方便,但一般电容量较小。光电池不能储存电能,只能即时使用。)‎ ‎3. 除了这些电池之外,我们还可以从哪里得到电?‎ ‎(三)我们来发电 ‎1. 大家看老师这里的手摇发电机,转动摇杆它就可以发出电来。‎ 演示发电。‎ ‎2. 介绍手摇发电机的结构 ‎(磁铁、线圈、导线、底座和摇杆)‎ ‎3. 看了这个结构之后,你联想到我们之前学习的什么装置?它们有哪些相似之处?(像小电动机的构造)‎ ‎4. 小电动机是利用电产生磁,利用磁极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工作的。小电动机的构造和手摇发电机的构造相似,那么我们可以利用小电机发电吗?可以怎么做?‎ ‎5. 要知道是否发出电来,我们应该怎么检验?‎ 学生说自己的想法。‎ ‎(教师可以提供简洁的测试电的方法)‎ ‎6. 用你们说的方法试一试吧!‎ ‎7. 成功没有?让小电机发出电来的原因是什么?(介绍机械能P61)‎ ‎8、以前的教学使我们认识到:点可以产生磁,今天的学习让我们认识到:磁可以产生电。‎ ‎9、如果发电机很大,我们有什么办法可以带动发电机工作呢?‎ ‎(四)发电站的电是从哪里来的 ‎1.自从奥斯特发现了电和磁之间特殊的关联之后,人们继续研究,不久就发明了发电机,从此人类全面进入了电器化时代!发电机被广泛的使用在各种不同的发电站里。‎ ‎2. 你们知道目前有哪些类型的发电站?能量是怎样转化的?查阅资料,把结果记录在表格中。‎ 电能的来源和转化 电能的来源 ‎ 转化的能量 输出的能量形式 普通电池 化学能 电 能 光电池 光能(太阳能)‎ 蓄电池 化学能 水力发电机 水能 风力发电机 风能 核电站 核能 火力发电机 热能 生物质能 ‎ ‎ ‎ ‎ ‎3. 介绍三峡发电站 ‎ ‎ ‎ ‎ 板书设计: 电能从哪里来 ‎ ‎ 各种各样的电池 发电 发电站的电从哪里来 ‎【教学反思】‎ 今天,上电能从哪里来这一课,偷偷地跑到科学探究式,把里面的手摇直流发电机全都拿了出来,上课效果出奇的好,孩子们都积极地做着实验,课堂相当的热闹。但是下课的时候,我把手摇发电机收起来的时候,心情却不怎么好了,弄破3个小电珠,郁闷中,这下自己要掏钱买了……‎ ‎ 细观这堂课,那是相当的简单的,为了使课堂不至于无聊,无奈,只好千方百计想了一些有趣的活动,首先是我让学生研究普通电池,用榔头和钳子把以前用过的旧电池拆开,研究内部的结构,帮助学生建立化学能的初步感知,然后就是介绍学生认识和使用手摇直流发电机,对于这个学生最感兴趣,一堂课到处是擦擦擦的发电机齿轮的摩擦声,不过虽然有点闹,但帮助孩子们认识各种发电厂的基本原理。 ‎ 临近期末,着实让孩子们乐了一把,就当减轻学期末的负担吧……‎ ‎《能量与太阳》‎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煤、石油和天然气所具有的能量都是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能源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人类正在开发新的能源。‎ 过程与方法:‎ 体验探究中证据、逻辑推理及运用想象的重要性。能将自己的分析结果与已有的科学结论作比较。‎ 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同珍惜能源、节约能源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生活动的能源及来源,节约能源 难点:探究、逻辑推理、想象等能力的培养 ‎【教学准备】‎ ‎1. 学生准备:搜集有关能源的资料 ‎2. 教师准备:煤的化石、能源储量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当前人类使用的主要能源是煤、石油和天然气。你们知道这些能源被用在什么地方?它们是什么样子?或者关于它们的其他什么信息吗?‎ ‎(二)煤带给我们的信息 ‎1. 同学们看一下你们小组的桌面上放着什么?(煤)现在请你拿起你们小组的煤仔细观察一下,你发现了什么?把你的发现在写在纸上。‎ ‎2. 小组观察 ‎3. 全班交流 ‎(1)你发现了什么?‎ ‎(2)这些发现可以证明煤是怎么来的吗?说出你的猜想并证明。‎ ‎4.教师总结煤的成因,从哪里来?怎么形成的?(幻灯片播放煤的成因短片)‎ ‎(三)储存了亿万年的太阳能 ‎1.那么石油、天然气是怎么形成的呢?( 煤、石油和天然气的形成过程大致相似,都是远古的动植物残骸演变而来)‎ ‎2. 煤、石油和天然气其实就是储存在动、植物身体里的太阳能,植物依靠太阳生长,动物则以植物和吃植物的其他动物为食。它们不知不觉中把太阳的能量储存在了自己的身体里。‎ ‎ ‎ ‎(四)节约能源,寻找新能源 ‎1. ppt图片出示能源与人类有哪些密切的关系。(学生补充说明)‎ ‎2. 这些能源会被用完吗?想象一下那一时刻到来时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子?‎ ‎3. 我们现在应该怎样使用能源?‎ ‎4. 你还知道哪些我们可以利用的能源? ‎ ‎【教学反思】‎ ‎《能量与太阳》‎ 是《能量》单元中最后一课的教学,在总结前段时间的学习的基础上,应该培养学生节约能源的情感态度,教师直接讲授的道理学生都懂,但未必能深入的体会道理,只有让学生自己从能源的来源、能源在生活中的重要性、能源的紧缺、新能源的开发等环节的安排上体会出节约能源的重要性才是最深刻的思考。对于本节课的教学,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 太注重知识的讲授,自己说的太多。学生表达能力的培养同样很重要,还有在课堂上要让学生把话说完,即使说不完整也要注重让他自己组织语句。‎ ‎2. 提问不够谨慎,学生回答完问题要给予一定的肯定,要多表扬。‎ ‎3. 讨论不够充分,突发事件处理不够妥当。‎ ‎4. 重点环节安排可以再详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