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6.00 KB
- 2022-02-11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执教者
课时
一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教材分析
这首诗是1949年11月1日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而写的,因此副标题是“纪念鲁迅有感”。但是这首诗不只是单纯写对鲁迅的怀念,而是通过与鲁迅截然相反的“有的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热情歌颂了鲁迅先生为人民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号召人们做真正的有价值的人。
学情分析
学习《有的人》以前学生已经学习过诗歌,学生对诗歌已经有了相对充分的认识,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能试着体会诗歌表达的丰富感情,但由于我所教课的班级语文素质参差不齐,有一部分学生在课堂上乐于表达自己的阅读体会,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习惯于在课堂上保持言语沉默,甚至思维“休眠”,教学中我用朗读并配合使用多媒体课件完成教学的任务,目的也是为不断激发学习的兴趣以获得成就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训练朗读,培养对诗歌的爱好。
2、理解诗歌对比手法的运用。
3、展开想象,训练形象思维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的诵读及重组课文内容再读的方法让学生走进课文及作者。
2、在引导发现及合作学习中,引导学生深入诗歌,领会诗歌包含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从两种人的对比中,培养学生树立明确的是非观和高尚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指导学生采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反复朗读,领会作者对鲁迅先生崇敬、怀念的思想感情。体会鲁迅先生伟大的精神。
2、了解诗歌中对比手法的运用及前后对照的结构。
难点
从字里行间,通过反复朗诵感受诗人强烈的情感,理解诗歌中的议论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我在设计这节课时努力实践着新课程理念,充分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来选择教学方法。
1、朗读法:指导朗读,重在学生体验,新课标认为“学习过程是自我建构,自我生成的过程”所以朗读指导重在示范,不在理论解说,这是重点之一,又是下一环节的基础,要视学生情况舍得花时间,学生朗读训练形式要多样
2、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
3、引导点拨法: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切实起到“导”师作用。
教学过程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7分钟)
二、指导诵读,读中见情。(10分钟)
1、人都有生与死,毛泽东曾说过“有的重于泰山,有的轻于鸿毛”请举出一例。
2、鲁迅就是一位忧国忧民的伟人,1936年去世,他的死重于泰山。为缅怀这位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臧克家为纪念鲁迅逝世13周年写了《有的人》一诗来纪念他。(板书)
3、指名介绍作者及鲁迅。
教师指导诵读:(“/”表示句间停顿,“.”表示重音)
有的人/活着 他已经死了;
有的人/死了 他还活着。
有的人 骑在人民头上:“ 呵,我/多伟大!”
有的人 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
1、学生发言。
2、学生将收集到的鲁迅作品及有关鲁迅先生的名言名句展示给老师和同学们看,念给 大家听。
3、学生作好笔记。
学生根据教师提示,有感情的朗读全诗。
用不同的语气(蔑视、赞扬)将品质不同的两种人读出来,语调舒缓。
三、答难解疑,深入剖析。(15分钟)
有的人 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
有的人 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
有的人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的活。
骑在别人头上的 人民/把他摔跨;
给人民作牛马的 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 名字比尸首/烂的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节),点明社会上存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人:一种躯体虽活但精神已腐朽,可以说虽生犹死;一种人生命虽结束可精神长存,是虽死犹生。(板书)
第二部分(2、3、3节),对开篇提到的两种人进行对比,首先,对待人民的态度不同,一种人“
用憎恶的语调读出一种人对社会造成的危害,热情得读出褒扬正义的一种人
用酣畅淋漓的语气读出一种人的下场:包含深情得读出一种人的结局。
为自己树碑立传的要读出鄙视的口气;用充满喜悦、激动的语气来赞颂甘于牺牲自己的人,用坚定有利的口气来读一种人的可恶下场;缅怀崇敬的深情来歌颂伟大的一种人,语调舒缓
学生归纳总结,并讨论第一节中两个“死”和两个“活”不同涵义。学生思考:鲁迅属于那一种人?作者要赞扬那一种人?
学
引用伟人对鲁迅先生的评价,为学生理解本课的内容和思想定下基调,为下面的学习铺垫。同时让学生对学习内容发出疑问,产生学习的兴趣和动力。)缩短作品和现实的距离,加深对诗歌内容的印象,继续为下面的教学打好基础。
通过对教师的范读,一方面能引导学生体会到诗歌的对比写法,另一方面进一步感受到诗意和诗情,感悟到朗读的魅力,激发他们朗读的兴趣。采用形式多样的朗读练习,维护他们的好奇心,从而愉快地学习。)
四、升华情感,拓展延伸。(5分钟)
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横行霸道;一种人“俯下身子给人民作牛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第二,他们的人生目的不同,一种为自己树碑立传,妄想“流芳百世”想不朽,到头来却身败名裂;一种人为了多数人活的更好,甘愿献出自己的生命,捍卫人民利益,有崇高品质。第三,他们对社会的影响不同,一种人为满足自己的穷奢极侈,剥削人,压迫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一种人无私无畏和人民在一起,为他人而活,活得有意义。(板书)
第三部分(6、7、8节)这两种人与人民的关系不同,他们的命运和结局、下场也不同。从而深刻的揭示了为了人民的人在人民中永生,与人民为敌的人必然灭亡的道理。全诗歌颂了正义,打击了邪恶。(板书)
这诗表达了臧克家 对鲁迅深深的怀念,我们带着对这伟人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来读读老师变序后的诗。
生思考:从哪三个方面进行对比?通过对比作者赞扬了鲁迅先生的什么可贵精神?
根据教师提示将第三部分与第二部分有逻辑关系的小节对应起来。进一步体会鲁迅精神的伟大。
师生合作读
理解诗意是本文教学的第一要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好教学问题,帮助学生省时高效理解诗意,既要放手给学生阅读感悟,也要适当引导点拨,提升他们的理解
小结本诗的写作目的,升华学生对鲁迅先生的认识,激发他们对鲁迅先生的崇敬和爱戴之情。最后的拓展学习能让学生走出课堂,进一步了解鲁迅的光辉形象。)
课堂小结
2分钟
这是一首情感丰富的现代诗歌,我们读后,不仅了解到鲁迅先生的崇高品格和伟大精神,还认清了鲁迅的对立面——官僚地主阶级和一切骑在人民头上的反动派的丑恶本质,增强了对鲁迅及像鲁迅一样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崇敬和热爱。诗人用质朴的语言,通过鲜明的对比,热情歌颂了鲁迅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和甘愿牺牲生命的伟大精神。鲁迅的这种精神在当今社会也有其积极的现实意义,同学们应学习这种精神,并在行动中有所体现。
布置作业
1分钟
1、 诵读这首诗。
2、 搜集鲁迅的名言。
板书设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活——死 骑 遗臭万年
死——活 俯 流芳千古
教学反思
如何让学生领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感情受到触动?我想诗歌应通过诵读来领悟它的内涵。对比是这首诗的主要写法,诗的每一小节都用对比写,每一节都是先反后正,这样,使正反两方面的形象更加鲜明,主题更突出。所以这节课我主要是通过对比朗读让学生感受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的行为以及他们的不同的结果,从而进一步去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和人生理想。最后引导学生联系实际说说什么样的人才是为人民的人,对于我们中学生来说该如何去做。
在朗读指导中我采取了多种形式进行对比朗读,如:每一小节前后两句话对比读;行为和结果的对比读;还有更加细化的第二小节第一句和第五小节第一句(以此类推)的对比读。朗读指导不能孤立地进行,要与理解课文有机结合起来,做到读中感悟,悟中促读,两者相辅相成,使学生从课文中受到感染和熏陶,在朗读时自然地表达出来,做到以情带声,以声传情。
通过这种对比朗读,既能帮助学生体会诗歌的内蕴,也能在潜移默化中学习对比的表达手法。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感悟自然也得到了提升。这样以读代教,让学生在读中品味,读中感悟,好多学生甚至能当堂背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不过,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略读课文的教学特点没有得到充分体现。牵着学生的地方还多了点,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不够。教学过程中对小环节与细节的时间缺乏基本的预设,影响了教学目标的达成,由于时间设计的失误,写的训练也就没有时间给予落实。另外,教师主导下师生单向互动的时间过多,没有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这也影响了学生参与的广度和深度,一些学生陪着学习的状态因此而产。我应该让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尝试运用学习讲读课文的方法独立阅读,理解文章,我再适当引导,让学生体会、感悟课文,从而提升认识,升华情感,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使学生真正成为读书的主人。
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名称
执教者
课时
所属教材目录
教材分析
学情分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过程与方法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难点
教学策略与 设计说明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注明每个环节预设的时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课堂小结
2分钟
布置作业
1分钟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可以从以下方面阐述:
1.请对本节课进行简单的自我评价,是否满意;
2.有哪些精彩的瞬间;这节课中你最满意的地方或者让您最兴奋的地方?
3.学生对这节课的学习达到你期望的水平了吗?你满意吗?这节课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为什么?或者让你觉得不足的地方在哪里?
4.课堂上有出乎你意料的事件发生吗?你是如何解决的?
5.如果让你重新上这节课,你会怎样上?有什么新想法吗?
6.从学生的作业、课后谈话等途径你觉得学生的学习效果如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
7.当时听课的老师或者专家对你这节课有什么评价?对你有什么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