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06 KB
  • 2022-02-11 发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二则《 书戴嵩画牛》教案 (9)

  • 3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书戴嵩画牛》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疏通文意。‎ ‎2、感受艺术之美,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引导学生尝试进行文言故事的哲理概括。‎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记诵积累实词。‎ ‎2.难点:进行文言故事的哲理概括。‎ 教学准备:《斗牛图》、乾隆皇帝为《斗牛图》写的题跋诗。‎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揭题导入 师:我们知道,西班牙的斗牛举世闻名。其实,中国斗牛也有悠久的历史,现在一些苗族地区还有斗牛的习俗。古代,斗牛盛行,在文化艺术中也留下了生动的印迹。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书戴嵩画牛》‎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2.生再读课文,找出自己难以理解的词语或句子。 ‎ 三、读懂课文内容 ‎1.师:这是一个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的故事,主人公是俞伯牙和钟子期,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请大家回忆一下,我们学习文言文有哪些方法?(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通过平时学习古诗知道学古文不能生搬硬套,要学会用自己的话读懂课文的意思)‎ ‎2.学生自学,弄懂课文的意思。‎ ‎3.通过自学,你读懂了什么?(牧童指出戴嵩画牛之缪,苏轼以古语议论点题。)‎ ‎4.小组讨论,完成以下问题:‎ a、借助课后的注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说说课文记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b、如何理解牧童“拊掌而笑”和处士“笑而然之”中“笑”的含义?‎ c、文章叙述了牧童指出戴嵩画牛之缪的故事,指出什么道理?‎ d、如何理解牧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 ‎5、交流小组讨论的内容:‎ ‎ 理解b,要注意牧童“拊掌而笑”的原因和心情;理解d,要注意扣住“画牛”,并讲道理普遍化而予以概括。‎ ‎6、结合乾隆皇帝为《斗牛图》写的题跋诗,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 附资料:‎ ‎ 宋代的时候,戴嵩的《斗牛图》还有几幅流传的,但大都是牛尾巴翘起来的。到了清代,只有一幅保存在皇宫中,牛尾巴是不翘的。乾隆皇帝曾在这幅《斗牛图》的上方题了一首诗:‎ 角尖项强力相持,蹴踏腾轰各出奇。‎ 想是牧童指点后,股间微露尾垂垂。‎ 这首诗的意思是说,戴嵩画的《斗牛图》,牛角尖利,脖子刚强,两牛竭力相持,牛脚踏地发出轰轰的响声,脚步站位各出奇招。牛的两股之间微露出下垂的尾巴,这想必是经过牧童指点后改进的作品。‎ 公元1781年(乾隆四十六年辛丑)冬季的一天, 70高龄的乾隆皇帝来到北京顺义观看斗牛大赛。乾隆发现,这些黄牛在相斗的多数时候是尾巴夹在腚沟里,但有少数时候尾巴是翘起来的。特别得胜的时候尾巴翘得很高。‎ 回到宫里,乾隆就在戴嵩的《斗牛图》上又题了一首诗:‎ 牧童游戏何处去?独放双牛斗角叉。‎ 画跋曾经关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 这首诗说,戴嵩的《斗牛图》中没有牧童,牧童不知去哪里玩耍了,只把两头牛放在这里任凭它们顶斗。北宋苏轼关于《斗牛图》跋语,是受了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影响,《画录》错了,苏轼更是错上加错。‎ ‎“画跋曾经关画录,录诚差跋更为差”,这句颇有典故,一般人不了解的话,不知何意。唐代朱景玄写过一本《唐朝名画录》,其中对戴嵩《斗牛图》作过评价,说戴嵩画牛,能够“穷其野性筋骨之妙,故居妙品”。 北宋的苏轼曾写过戴嵩《斗牛图》的跋语,据说受了朱景玄《唐朝名画录》的影响。所以乾隆说"画跋曾经关画录"。‎ 苏轼在《书戴嵩画牛》一文中说,四川杜处士把一幅戴嵩画的牛拿出来晾晒,有个牧童看见这幅画拍手笑道:“牛相斗时力量全在牛角上,尾巴夹在两股中间,而你这幅画上面的牛却摇着尾巴相斗,错了!”杜处士认为牧童说得对。苏轼讲了这个故事之后议论道:“古语有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翻译过来就是说:“耕地应当去问男奴,织布应当去问婢女。”这是不可改变的真理。但是乾隆亲自看了顺义斗牛大赛之后,才发现苏轼的跋语,尤其是观点也错了,于是写出了“录诚差跋更为差”这一句。‎ 总体说来,乾隆的第一首诗主要还是针对戴松的画而题,同意苏轼跋的观点,默认了“股间微露尾垂垂”的事实,也附和了苏轼知识来源于实践的观点。事实上,乾隆在这里还是根据书本经验,而不是根据实际观察体验来附诗的。当他亲自看过斗牛后,才发现苏轼也错了。苏轼不仅没有亲自看过斗牛,反而也是通过文字故事的记载,抒发议论。最搞笑的是,苏轼赞赏实践出真知,自己却恰恰靠二手材料发表观点。所以乾隆题了第二首诗,在自己亲身体验的基础上,对戴嵩《斗牛图》重新进行了评价。‎ 其实,乾隆第二首写的还是比较深刻的,他没有正面说戴嵩图中牛尾巴下垂不是事实,而是直接怀疑并讽刺“戴嵩寻问牧童”这个故事本身来源并不可靠,所以说“牧童游戏何处去?”,实际上也隐约指出了间接知识的失真,这种手法捎带着也把苏轼批评了一下。不能不说,此诗还有深有技法的。‎ 不过,乾隆第二首诗的观点是偏狭的。首先,戴嵩画的牛是水牛而不是黄牛,即便黄牛有时候尾巴翘得很高,也不能用黄牛来否定水牛。其二,牛相斗多是在得胜或满有信心得胜的时候才翘尾巴,而戴嵩画的是酣斗时的水牛,尾巴当然不能翘起来。牛得胜时翘尾巴,是骄傲的表现,因此人们常用“翘尾巴”来比喻人骄傲或自鸣得意。‎ 所以,我们不妨在乾隆第二首诗的后面也题诗一首:‎ 戴嵩请教放牛娃,斗牛图画垂尾巴。‎ 耕当问奴织问婢,录跋不差乾隆差。‎ ‎7、概括文章主旨:文章叙述了牧童指出戴嵩画牛之缪的故事,指出遇事要向内行请教,要尊重常识和经验,不应闭门造车,凭空臆想的道理。‎ 三、作业:《正午牡丹》、《书黄筌画雀》‎ 书黄筌画雀 黄筌画飞鸟,颈足皆展。或曰:“飞鸟缩颈则展足,缩足则展颈,无两展者。”验之信然。乃知观物不审者,虽画师且不能,况其大者乎?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1.上文作者是  代的文学家苏轼,他有一首咏月词《    》。‎ ‎2.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2分)‎ A.验之信然。              惟颍川徐庶与崔州平谓为信然。‎ B.虽画师且不能。         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乃知观物不审者。        乃不知有汉。‎ D.君子是以务学而好问也。  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3.本文揭示了一个艺术创作规律,那就是:           。(2分)‎ ‎ 答案 ‎1.宋  《水调歌头·中秋》 2.C ‎3.要深入观察,要勤学好问。‎ ‎(参考译文)黄筌一次画了一只飞鸟,脖子和脚都是伸展开的。有人对他说:“飞鸟缩起脖子才能把脚张开,把脚缩起来才能把脖子伸出来,没有像这样两者都张开的。”黄筌就去验证了一下,发现果然是这样。由这件事我们知道,如果不能仔细的观察事物,就算只是个画师,也无法做好本职工作,更何况是做大事的人呢?因此君子应该认真的学习并且善于提问才是。‎ 附资料:‎ ‎ 自作聪明的苏学士 在冯梦龙编的《警世通言》中,有一篇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其中写的是王安石教训苏东坡的几个小故事。故事中有这样的一则: 有一天,苏东坡去看望宰相王安石,恰好王安石出去了。苏东坡在王安石的书桌上看到了一首咏菊诗的草稿,才写了开头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西风”就是秋风,“黄花”就是菊花,菊花最能耐寒、耐久,敢与秋霜斗,怎么会被秋风吹落呢?说西风“吹落黄花满地金”是大错特错了。这个平素恃才傲物、目中无人的翰林学土,也不管王安石是他的前辈和上级,提起笔来,续诗两句: 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回来以后,看了这两句诗,心里很不满意。他为了用事实教训一下苏东坡,就把苏东坡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东坡在黄州住了将近一年,到了九月重阳,这一天大风刚停,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只见菊花纷纷落瓣,满地铺金。这时他想起给王安石续诗的往事,才知道原来是自己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