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1.84 KB
  • 2022-02-11 发布

小学语文部编版六年级上册全册说课稿

  • 3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 说 课 稿 37‎ 草原 ‎【说教材】‎ ‎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以他亲身的经历和感受写下了《草原》这篇访问记。文章记叙了他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作者通过对草原风光美和人情美的不断认识这条明线,以及自己情感发展的暗线,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对汉族人民的深情厚谊,充分体现出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 为了使学生更好地体会文中的景和情,并扎实地落实语言文字训练,我将这篇文章的教学安排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主要扫除字词障碍,完成第一自然段的教学,领略草原的风光美。第二课时再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人情美。‎ ‎【说教学目标】‎ ‎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多读以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美。‎ ‎4.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思想感情及热爱西部的情感。‎ ‎【说重难点】‎ ‎ 熟读课文,弄清文章的思想内容,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情厚谊是本课的重点。揣摩优美语句的深刻含义,借助语言文字在头脑中产生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这是本课的难点。‎ ‎【说教法】‎ 根据教材特点,我特制定本文的教法如下:‎ ‎1.诵读法: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用多种形式诵读课文,从读中学,从读中悟,让学生在读书声中理解课文内容,受到优美文字的熏陶。‎ ‎ 2.谈话法:在教学过程中,多次采用谈话法,让学生自主讨论,汇报自己的收获。‎ ‎【说学法】‎ ‎ 新课程强调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地探索、研究性地学习。同时重视朗读的训练,因此在教学中我注重对学生进行以下学习方法的指导:‎ ‎ 1.预习方法的指导:在预习中注重让学生反复诵读,领会文意,提出问题。‎ ‎ 2.思维方法的指导:教学中,通过分析,引导学生抓住字词句的内在联系,诱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 ‎ 3.读书方法的指导:抓住关键词句,理解景物特点,品读精彩语段。‎ ‎【说教学过程】‎ ‎ 1.激趣揭题,通过欣赏《天堂》这首歌,激发学生兴趣,揭示出本课课题《草 37‎ 原》。‎ ‎ 2.初读课文感知美:小组长组织组员读书,或齐读,或个别读,或二人读。读书形式由组长决定。听读过程中要完成三个任务:‎ ‎ (1)纠正字音,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 ‎ (2)整体把握课文内容,讨论课文讲了件什么事。‎ ‎ (3)要互相质疑尝试解疑。小组合作学习可以弥补独立学习的不足。‎ ‎ 3.自读课文感悟美:‎ ‎ (1)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自己明白了什么?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 (2)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 (3)师生交流:用简练的语言说说你读了这篇课文之后的感受。你是如何感受到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很深的?‎ ‎ 4.品读体验,走进美。‎ 第一部分:走进“景色美”‎ a.草原景色美丽。那作者是用怎样的语言才把草原的景色写得如此美丽的呢?学生默读,勾画出语句找学生回答。‎ b.生汇报:‎ ‎ (1)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通过“高歌”一词引导学生朗读。‎ ‎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在你的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一幅画面?然后让学生看画面读句子。‎ ‎ (3)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到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锈上了白色的大花。引导学生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4)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也在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引导学生体会拟人句的妙处。‎ 第二部分:走进“人情美”‎ a.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的人民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用上面的学习方法,把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画出来,和同桌说说体会。‎ b.学生汇报:‎ ‎(1)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飞”字换成“跑”字行吗?引导学生读出急切的语气。‎ ‎(2)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大家的语言不同,心可是一样。你说你的,我说我的,总的意思是民族团结互助。体会蒙汉人民心灵相通。‎ ‎(3)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 37‎ 们再回敬。体会蒙古人民热情款待。‎ c.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让学生谈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d.师小结:‎ 是啊,草原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难以忘怀,这都是因为蒙汉人民是生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里的兄弟姐妹,我们各民族之间互利互助,团结友爱。‎ ‎(3)课堂总结,布置作业 总之,我在整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上,尽量合理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与教学有机整合,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并培养学生的想象及创造能力,使学生真正学有所获,体现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丁香结 ‎【说教材】‎ ‎《丁香结》是部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得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显露了作者对世事的洞明和对人生的洒脱。 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所以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说目标】‎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掌握“缀、窥、笨拙、断断续续”等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3.品读优美句子,学习借景抒情的写法。‎ ‎4.比较古人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 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习本文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仿写作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作者豁达的胸怀,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教学重点]‎ ‎1.品读优美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景物的方法。‎ 37‎ ‎2.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寄寓在丁香结中的情感。‎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人生的独特感悟,培养自己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的能力。‎ ‎【说教法】‎ 自主合作探究法、朗读法 ‎【说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师:(出示图片)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松柏喻指傲岸长青等。今天,我们来学习的课文——《丁香结》,作者又赋予丁香结什么样的情感呢?让我们到课文中去看个究竟吧。‎ ‎2.师板书课题, 生齐读课题。‎ ‎3.介绍作者。‎ 宗璞,1928年出生,女,原名冯钟璞,著名哲学家冯友兰之女。曾就职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当代作家,从事小说与散文创作。代表性作品有短篇小说《红豆》《弦上的梦》,系列长篇《野葫芦引》和散文《紫藤萝瀑布》等,中篇小说《三生石》。《弦上的梦》和《三生石》分别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和全国优秀长篇小说奖。‎ ‎[设计意图] 阅读教学首先要创造情境——引出主题,因此,在这个环节的设计,用谈话的方式带领学生入境,这样,既激发学生阅读的欲望,又让学生根据课题设下疑问,为接下来的理解重难点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出示自学提示。‎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词,注意把课文读通顺。‎ ‎(2)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2.学生按照提示要求自学。‎ ‎3.交流学习情况,进行重点指导。‎ ‎(1)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字词:缀 窥 幽雅 浑浊 笨拙 单薄 遮掩 照耀 花蕾 ‎ 愁怨 断断续续 指名读。‎ 男女生读。‎ 全班齐读。‎ ‎(2)学写字词。‎ 37‎ 师指导书写“幽、薄、耀、怨”。‎ 学生练写,个别展示,集体评议。‎ ‎(3)理解词语。‎ 幽雅:幽静而雅致。‎ 笨拙:反应迟钝,手脚不灵活的、动作难看的。‎ 单薄:指身体瘦弱;不强壮。‎ 愁怨:忧愁怨恨。‎ 断断续续:不连续的。‎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第一步是自由朗读课文,面向全体,还学生读书的时间,使每个学生都能在读书过程中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第二步学习生字词,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能正确书写字词;第三步是借助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有了这三步,基本就扫清了文字障碍,为学生学习文本,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评议。‎ ‎2.默读课文,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3.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师:我们读了课文,你能说出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吗?‎ 指名回答,师适时呈现:‎ ‎《丁香结》写的是作者多少年来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古人吟咏丁香的诗句,在一次春雨中忽然发现一柄柄的花蕾恰似一个个的“结”,于是联想到“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开始了作者的人生体悟。从古人的“丁香结”的诗句开始,作者写到了微雨,写到了人生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 ‎4.分段并概括段意。‎ 师:这篇课文一共6个自然段,可以分成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描写了丁香花。(主体写丁香花样貌。)‎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人眼中的丁香花、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浮想联翩描写了丁香花。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意义深远,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胸怀对待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设计意图]本环节在学生充分读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使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内容;分段并概括段意,促使学生理清了课文的层次。通过这几个环节,从整体上把握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一个清晰的脉络,培养了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 ‎(四)总结感悟 37‎ 师: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个角度展现了丁香花的形象,丰富了丁香花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吗?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读一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1.学生自由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展示读,并说说自己喜欢的原因。‎ ‎[设计意图]在本环节,教师先是对文本内容进行简单的回顾和总结,然后让学生再次朗读自己喜欢的部分,并说出自己喜欢的原因,这样的设计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 ‎(五)布置作业 ‎1.正确、美观地书写本课的生字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喜欢的段落。‎ ‎(六)板书设计 ‎2.丁香结 丁香花样貌(第1—3自然段)‎ 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第4—6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紧紧抓住第一课时的教学要点,简洁、明了、清晰地呈现给学生,使学生对文本的思路有了更清晰的感知。‎ 第二课时 ‎(一)回顾旧课,导入新课 ‎1.师: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花,丁香花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喜欢哪部分,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自己喜欢的部分。‎ ‎2.师:作者笔下的丁香花到底是什么样子的?作者是怎样描写丁香花的?又赋予丁香花什么样的情感呢?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第二课《丁香结》。‎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上节课的知识,激发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教师的问题也帮助学生自然过渡到下面的教学活动。‎ ‎(二)精读课文,加深感悟 A.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2.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里的丁香花,各是怎样的?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3.学生交流。‎ ‎4.学生汇报。‎ 37‎ 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花;第二自然段描写的是校园里的丁香花;第三自然段描写的是我家屋外的三棵白丁香。‎ 师适时呈现:‎ ‎(1)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枝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 这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好在哪里?‎ ‎(这句话运用拟人的手法,写丁香花呈现的样貌,“探”“窥”两个动词形象地突出了丁香花的体态娇小,姿态动人。)‎ ‎(2)月光下,白得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 你从这句中,能知道什么?(丁香花的颜色、气味。)在晚间能辨出是丁香花的原因是什么?(丁香花独特的淡淡的幽雅的甜香,能使人一下子辨别出来。)‎ ‎(3)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雪色映进窗来,香气直透毫端。人也似乎轻灵的多,不那么浑浊笨拙了。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我经历过的春光,几乎都是和这几树丁香联系在一起的。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 ‎“檐前积雪”指的是什么?(丁香花。)“香气直透毫端”说明了什么?(说明香气非常浓郁。)为什么说“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 丁香花虽然微小却繁多,单个的固然单薄,可是众多的花聚到一起就形成许多簇,使整棵树耀眼夺目。)‎ ‎5.思考:想想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丁香花的?‎ 学生回答。‎ 师梳理:‎ ‎(1)形状:星星般的小花,许多小花形成一簇;‎ ‎(2)颜色:紫色、白色;‎ ‎(3)气味:淡淡的幽雅的甜香。‎ 从感觉角度分析,形状,颜色,气味是哪种感觉?(视觉、嗅觉)‎ 作者赋予丁香什么样的品格?(结合课文,圈划出关键词,总结归纳)‎ 灵动优雅、洁白无瑕,可爱芬芳 ‎6.再指名读第1至3自然段。‎ B.研读课文第二部分。‎ ‎1. 指名读第4至6自然段。思考:在这部分,哪些是作者对丁香花的具体描写?哪些是作者对丁香结的感悟?‎ 读后小组里交流,说一说自己的感受。‎ 37‎ ‎2.研读第4自然段,感受雨中的丁香。‎ ‎(1))雨中的丁香是怎样的?‎ 指名回答。‎ 师适时呈现: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外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师:在这几句中,雨中的丁香具有什么特点?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来表现雨中的丁香?(格外妩媚,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了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 ‎(2)师适时呈现:‎ 代赠二首(其一)‎ 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摊破浣溪沙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思考:古人对丁香寄寓着怎样的情感?怎样理解作者引用的古人的诗句,引用它有什么作用?‎ 指名回答。‎ 师:“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中把花蕾丛生的丁香,喻人愁心不解,丁香在古人的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作者引用古诗句有利于表达自己的感情,使意境更加优美。‎ ‎3.研读第5自然段,思考:什么是丁香结?它有什么象征意义?作者为什么要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 ‎(1)交流。‎ ‎(2)师指名朗读:‎ 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 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 象征意义:人生中不顺心的事(愁怨)‎ 作者把丁香花比作丁香结的原因有两个:一是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二是丁香花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3)作者多年赏花,为什么今年突然明白了丁香结的内涵?‎ 37‎ 雨后赏花的触动。‎ 补充介绍:作者自身经历的感悟。(经受病痛折磨。)‎ ‎4.研读第6自然段。‎ ‎(1)默读第6自然段,思考:作者对丁香结什么态度?你从哪里能看出来?‎ 交流,师适时点拨:作者对丁香结的态度是从容、豁达、积极的。‎ 师适时呈现: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是太平淡无味了么?‎ 师:古人寄托在丁香结的情感是愁思,是忧怨,这从李商隐的《代赠二首》和李璟的《摊破浣溪沙》就可以体会到。而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上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为今天的读者开阔一个“丁香结”全新的艺术境界。‎ ‎(2)出示:“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 指名读,全班齐读。‎ 师:谁能说说这句话的含义?‎ 交流。‎ 师呈现: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的,人生的问题也是永远也解不完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永远也解不完的结,我们的人生才充满乐趣,我们的明天才更加灿烂。‎ ‎(3)师:人生的道路上充满了荆棘,学完了课文,你认为应该怎样对待人生的挫折与不幸?‎ 学生发言。‎ ‎(4)全班齐读第六自然段。‎ ‎[设计意图]本环节以问题作为牵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自主探究,注重培养了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其中,本环节特别注重引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对文本的内容有更加清晰的认识,然后再着重引导学生抓关键的句段揣摩体会句子的含义,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学习效果。‎ ‎(三)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1.师总结:‎ 丁香的脉脉香气驰骋了作者的想象,也给了我们尺幅千里的功效,让我们感受到了因丁香而带来的欢愉。多少年了,作者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然而,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然而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这正是我们要找到的答案。‎ ‎2.揭示主题。‎ 37‎ 师:想一想,这篇文章,作者想要表达怎样的思想感情?‎ 生活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遇到不顺心的事是经常的,我们应该正视这些问题,把它看作是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连接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设计意图]通过总结全文,使学生对文本要表达的主题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四)布置作业 ‎1.完成同步课时练。‎ ‎2.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选择你喜欢的一种花,写一个小片段。‎ ‎[设计意图]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引导学生体会和学习本文的写法仿写作文,实现从课内向课外的延伸。‎ ‎【说板书设计】‎ ‎   丁香结 形状 颜色 气味(视觉 嗅觉)‎ 丁香结 人生才充满乐趣 ‎[设计意图]紧紧抓住课题,用板书串联课文内容,易于学生理清课文思路。精炼的语言,也利于学生对文本有更深刻的认识。‎ 古诗词三首 ‎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课文《古诗词三首》。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说教材】‎ ‎[教材分析]‎ ‎《古诗词三首》是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本组教材以“走进大自然”为专题展开,《古诗词三首》这篇课文为我们展示了两首诗《宿建德江》《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和一首词《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这三首诗词都是描写自然景色的。‎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同学已经学过不少古诗词,对学习诗词有一定的方法,已经初步学会了正确朗读,把握了朗读节奏;知道利用注释和查字典的方法在弄懂重点词语的基础上理解诗句,懂得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理解诗意等。‎ ‎【说教学目标】‎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37‎ ‎1.熟读并背诵古诗词,感知古诗词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的情感。‎ ‎【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几个环节展开:‎ 一、激发情感,谈话导入。‎ 从以前学过的诗词入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新课,使学生集中精力来进行新课的学习。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认识作者。‎ 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首先,我让学生初读三首诗词,重点认读课后生字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三、再读古诗,理解诗意。‎ 要引导学生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这样就基本上理解诗意了。‎ 四、想象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就以重点问题或重点诗句入手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让学生大胆想象诗词描述的情境,进而感悟作者蕴藏在诗词里的情感。‎ 五、总结学法,自学新诗。‎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要在本课学习的基础上,总结出学习诗词的方法:初读诗句──了解大意──理解诗意──体会诗境──悟其感情,并尝试按照这样的学习方法来自学《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六、检查回馈,点拨指导。‎ 37‎ 对学生自学的情况进行检查,让学生就重点问题汇报交流,教师点拨指导,切实把诗词教学的目标逐步完成。‎ 七、感情朗读,背诵课文。‎ 在弄懂诗意,感悟诗情的基础上,让学生反复朗读,背诵课文,做好积累,为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打下基础。‎ 总之,这堂课我们从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古诗的特点出发,引领学生读好古诗,理解古诗,体会写法,进入诗境,积累古诗,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欲望,从而喜欢上古诗。整个过程,教师只是起到了“导”的作用,领着学生入情入境,将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在学习中不断地深入,以情入境,以情促读,从而熟读成诵。既理解了古诗,又体会了意境,更积累了古诗,达到了学习古诗的要求。‎ 花之歌 ‎《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泪与笑》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倾心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美丽和谐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 ‎【说教学目标】   ‎ ‎[知识目标]‎ ‎(1)理解、积累本课出现的重点词语。    ‎ ‎(2)了解纪伯伦和其艺术风格。    ‎ ‎(3)了解课文内容,领悟诗中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 ‎[能力目标]    ‎ ‎(1)强化朗读,体会诗意推进的层次。    ‎ ‎(2)品析文中意味深长的语句,理解诗中多样化的拟人手法。    ‎ ‎(3)领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学习借物抒怀的艺术构思。   ‎ ‎[德育目标]    ‎ 感悟诗作闪烁着的理性光辉,引导同学热爱自然、敬畏生命。 ‎ ‎【说教学重点】 ‎ ‎1.反复诵读,感受诗作清丽流畅的语言风格。   ‎ ‎2.深刻理解文章的情感内涵。   ‎ ‎【说教学难点】   ‎ 37‎ 分析诗中语意递进的层次。 ‎ ‎【说教学方法】   ‎ ‎1.诵读法:纪伯伦的散文诗语言清丽流畅,富含哲理。教学中要引导同学反复朗读,体会两首诗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领会拟人形象的情感内涵。   ‎ ‎2.自读点拨法:文章属自读篇目,教师为同学创设宽松的阅读环境,并通过点拨提示,扩展同学的阅读体会,培养表达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教师以花为话题,讲了花出现的场所与含义,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板书文题)资料助读,纪伯伦简介。     ‎ 二、诵读,整体感知文意,了解在文中作者把花比作什么,知道花儿是以什么形象出现的。‎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同学自由朗读,注意读出文章的感情和节奏,体会课文在辞色和声音上的美感。教师配乐感情范读,同学体会文意,并用简洁的语句表述自身的感受,了解课文采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其中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为形象地传情达意,显示了独具魅力的语言特色。‎ 四、分组讨论,体悟感情。同学齐读全文后,合作研讨,知道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教师引导。‎ 五、请同学们延伸阅读纪伯伦的《啊!风》,试品析诗中风的形象的丰富感性内容。‎ 通过以上环节的教学,使学生欣赏了课文的语言美,学习了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体悟了作者的情感,了解了纪伯伦的内心世界,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七律•长征 ‎《七律•长征》是部编小学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本课是毛泽东主席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胜利之时,回想起红军所走过的千山万水,所经历的艰难坎坷,心情激动地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生动地概述了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讴歌了中国工农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革命英雄主义气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课标对高年级诗歌阅读提出明确要求:“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情感。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 ‎【说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学习生字,积累词语。 ‎ 37‎ ‎(2)过程与方法目标:借助多媒体课件等资源,创设情境,引领学生自主探究,互动交流,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 2.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诗句品读感悟,体会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本诗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红军长征线路图 ‎【说教法与学法】‎ 这首诗的时代背景是红军长征时期,离学生的生活年代比较远,学生要把握诗中的思想感情有一定的难度。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课文特点,我主要采用“情境教学法”和“朗读体会法”,即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读出诗的韵味,在读中理解诗意,在读中感受毛主席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另外,利用创设情境法,将学生带入特定的历史背景中,让学生合作学习、小组交流,为学生营造了一个和谐的课堂氛围。‎ ‎【说教学过程】‎ 本课设计总体上分五个环节:了解背景,走进长征——放手阅读,感知长征——细读鉴赏,深入长征——回归全文,升华长征——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一)了解背景,走进长征 教学伊始,我借助长征路线图,概括红军长征的艰难及《七律•长征》的创作背景。紧接着,欣赏课文范读。 通过铺垫历史背景和激情范读,将学生引入情境。‎ ‎[设计意图]“万事贵乎始”。课堂伊始,通过情境教学法,巧妙地唤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迅速地将学生带入那段历史,激发学习兴趣,营造阅读期待。‎ ‎(二)放手阅读,感知长征 对高年级学生而言,我们应该特别注意在阅读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这个环节的教学中,我放手让学生自由地朗诵全诗,尽情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教师进行适当的梳理、引导、点拨。通过汇报、交流、更正,让“三军、更喜、等闲”这些词语在课堂上理解,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腾细浪、走泥丸、铁索寒”这些难理解的词语,把它们提出来作为本课时的重点、难点,待集体进一步的交流中解决。通过放手让学生读通、读顺诗句,为感情朗读打基础,为理解诗句作铺垫。‎ ‎(三)细读鉴赏,深入长征 此时,学生对课文已经有了一定的感知,我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把学生置于主动、自动、互动的平台之上,以读代讲,让学生自读自悟,领略本诗的意境。 1.小组研究,互动感悟。‎ 37‎ ‎ 新课标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我将学生分成学习小组,让学生交流收集的有关长征资料,对照诗文研读,在学习小组中进行合作、交流,尝试互相解答对诗文的质疑。教师热情鼓励,参与评议,然后小组汇报、集体交流。‎ ‎[设计意图]“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课堂是学生练习、纠错、发展的主渠道。这里让学生先由自学再到生生交流,既给学生提供了自主钻研文本的空间,又增强了学生间的交际能力,真正做到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 ‎2.视频再现,拉近距离。为了能更好的帮助学生理解红军长征中所遇到的艰难险阻,我通过视频分别展示那些惊心动魄的重大历史事件,它们分别是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这些视频直观地再现了当年红军长征所遇到的艰难险阻,以及他们所表现出的不怕困难、不怕牺牲、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给学生以强大的震撼力,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设计意图]及时为学生提供视频,采用音乐渲染以及创设情境等手段,容易使学生如身临其境,产生共鸣。 ‎ ‎3.创设情境,品读感悟。《七律•长征》仅有八行56个字,但它记录的时空内涵,却有着世界历史上罕见的沉重和深远。如何让学生读“厚”——透过这八行56个字与伟人毛泽东一起回顾这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如何让学生读懂长征之难,领悟到红军藐视困难、克服困难的革命英雄主义和乐观主义精神是本课的教学重难点。为了突破这一教学重难点,我围绕全诗的中心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来展开,采取多种形式的朗读,做到以读悟情,以情激情。以“金沙水拍云崖暖”一句为例,让学生根据自己的了解说说巧渡金沙江这场战斗,然后试着用一个词概括,学生说出了“险”“欢乐”,老师适时点拨:正因为高兴,所以战士们看到金沙江的水拍打着高耸入云的山崖,心里暖洋洋的,读出他们的心情!长征中,红军几乎每天都有一场遭遇战,每天都有战友的牺牲,可是巧渡金沙江之战却没费一枪一弹,读!金沙江之战,干净利落,快刀斩乱麻,高兴,再读!我们的伙伴一个都没少,心里都乐开了花呀,读!在老师动情的描述中,学生和诗人的情感落差缩小,情感间距拉近,他们在激情朗读中感同身受。通过学生的自读自悟,再加上教师适时的点拨、指导,他们细细品读了每一句诗,并深入体会诗歌的意境。‎ ‎(四)回归全文,升华长征 ‎ 《长征》这首诗不仅语言美、韵味美,节奏更美,在本课的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歌曲《长征》。让学生汇报学习这首诗后的收获,帮助学生升华对课文的理解、对长征精神的体会以及表达对一代伟人的崇敬之情。‎ ‎(五)拓展延伸,学习长征 ‎ 最后,教师谈话让学生在讨论中懂得在今天的和平年代里,新的世纪有着新的挑战,在新的长征路上我们仍然需要长征精神。‎ ‎[设计意图]‎ 37‎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拓展学生的视野,使语文走向生活。一堂课是结束了,但那仅仅是学生学习的中点,而不是终点。拓展性作业的设计将这堂课的句号改成了省略号,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让他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认识那些感人至深的情感,或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生的启迪。‎ ‎【说板书设计】‎ ‎“板书是浓缩的教案”,在这份板书中,我将诗中关键词语列出,简洁明了,同时将远征之难同红军战士不怕难形成鲜明对比,对学生理解诗歌起到很好的辅助作用。‎ ‎ 万水 金沙江(巧渡)‎ ‎ 大渡河(强渡) ‎ ‎ 千山 五岭(腾细浪)‎ ‎ 乌蒙(走泥丸) ‎ 红军不怕(难) 只等闲 尽开颜 ‎ 开国大典 ‎《开国大典》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单元以“重温革命岁月”为主题。 ‎ ‎【说教材】 ‎ ‎《开国大典》是一篇鼓舞人心的新闻特写,本文记叙了1949年10月1日首都北京举行开国大典的盛况,表达了中国人民对新中国的诞生无比自豪、激动的心情,展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特别是毛泽东的领袖风采。它记叙了新中国成立时亿万民众欣喜若狂,激动自豪的感人场面。作者借三十万人民的心,强烈表达了这样一个主题:新中国成立是我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伟大时刻,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文章文笔流畅,层次清楚,场面描写与抒发感情相结合。 ‎ 本文借描绘会场布置、大会盛况、群众游行等场面,突出了开国大典的喜庆、庄重、热烈的气氛。针对文章以上的特点、单元训练的重点和课文在单元中的安排,我确定了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1.读准生字,读通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 ‎2.重点学习典礼的主体部分,初步了解场面描写的方法; ‎ ‎3.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们热爱新中国、热爱领袖的思想感情。 ‎ ‎【说教学重点】 ‎ ‎“学习场面描写”是本课训练目标之一,精当的场面描写表达思想感情又是本课的重要写作特色,因此,我把在阅读中体会场面描写的方法,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 ‎ ‎【说教学难点】 ‎ 37‎ 通过课文的学习去感受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的伟人风采,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说教法】 ‎ 开国大典距今年代已远,当时的时代背景远离孩子的生活世界、情感世界,如何运用教学手段实现语文教学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切实提高语文教学的有效性,是这篇课文的关键。为完成教学目标,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在教学中,我引领学生按照从整体——部分——回归整体的教学方法学习课文,先初读整体感知大典进行情况;然后抓住部分重点词句领会人民的情感;最后再总结全文回归整体。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走入情景,深化体验。这样既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又再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 ‎【说学法】 ‎ 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体地位,自学生字、新词;多种方式朗读课文;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朗读,想象,谈体会,即通过谈——读——想——体这四个环节,来学习课文,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又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有效地展开了与文本的对话。 ‎ ‎【说教学过程】 ‎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教学过程中我采用激趣的启发式谈话:播放课件歌曲《绣红旗》,然后讲解歌曲中革命先辈们在狱中绣红旗庆祝新中国成立的情景,最后过渡到新中国成立和开国大典这一事件。导入新课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看到课题后产生的疑问,最后让他们带着心中的疑问,结合自学的生字新词用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 待学生初读之后组织学生交流这样几个问题:(课件)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描写开国大典的盛况的?讲了几部分内容?并完成填空。 ‎ 这一环节我采用启发式谈话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件让学生亲近文本;梳理了文章的结构,理清了课文的顺序,并锻炼了孩子的概括能力,真实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生成过程。用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优化整体阅读,以此达到了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主要内容目的。 ‎ ‎2.精读课文 想象场面 体会情感 ‎ ‎“透过一个个场面,体会人民群众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是本课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所以教学中我没有引领学生逐段分析课文。而是从把握孩子的认知起点入手,引导学生抓住场面,想象场面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抓住关键词、句的揣摩来体会人们的思想感情。 ‎ 37‎ 首先,从情感入手:让学生默读课文并思考(课件)课文描写了一些什么场景,你对哪些场景的印象最深,从这些场景中你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边读边批注)也就是从谈话、朗读、思考、体会这四个学生的认知点入手,让学生抓住自己感兴趣的场景,重点谈一谈什么场景的印象深,读一读描写场景的段落,想一想想象当时的情景,体会这场景中包含的思想感情。 ‎ 然后,抓重点分析:引读5-7自然段课件出示文中的重点词句、段落以及与词句相关的图片,让学生观看并指名朗读,随机引导学生理解课件出示的问题。 ‎ 体会场面描写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受毛泽东的伟人风采,认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伟大历史意义,体会中国人民为新中国的诞生而激动、自豪的思想感情;‎ 随后:让学生用同样的学习方法学习“阅兵”和“游行”两个环节。在这两个环节中,我通过谈——读——想——体让学生亲近了文本,以想象训练丰富语言感悟,使语文课成为“情感”的课堂。以默读、指名读、引读等多种方式的读,锻炼了学生阅读能力。让孩子走进字词,在字词理解、语言感悟中体味语文,发现语文的美。‎ ‎3.整体回顾,揣摩写法。 ‎ 总结全文,升华情感,布置学生在今后的习作中学习本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 ‎ ‎【结语】‎ 这节课我是与学生共同学习的,只不过担任了引导者的角色而已。我觉得一堂课下来,自己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我立志在教学的道路上,做一个思想者,遇到问题多动脑筋,为提高教学效率不断努力。‎ 竹节人 ‎《竹节人》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一课,这一单元的训练项目有二:一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二是试着在写事物时,融入感情,表达看法。‎ ‎《竹节人》是现代作家范锡林的作品。文章以生动活泼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作者儿时的一种玩具—竹节人。作者向我们详细介绍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和竹节人给我们带来的无限的乐趣,不但小孩子喜欢玩,大人也抵不住它的诱惑。‎ ‎【说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豁、凛”等16个生字,理解“风靡、威风凛凛、别出心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竹节人的制作方法、带给人们的无限乐趣,读懂“我”因为玩竹节人与老师之间发生的故事。‎ ‎3.懂得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 ‎【说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结构,归纳文段的大意。‎ ‎【说教学难点】‎ 学习根据阅读目的,确定采用恰当的阅读方法。‎ 37‎ ‎【说教学方法】‎ 总体上采用读书指导法。确立学生在课堂的主人地位,教师采用确定阅读范围、出示阅读练习、激发阅读兴趣等手段,尽量放手让学生读书,从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师生一起解决问题,完成教学目标。‎ ‎【说教学过程】‎ 一、谈玩具导入新课。因为课文本身就是讲传统玩具的,所以我确定以玩具为话题和学生交谈,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自然导入新课,水到渠成,没有跳跃感。‎ 二、读课文整体感知。学生初读课文,通过多种方式扫除字词障碍,感知课文主要内容,了解课文围绕竹节人写了哪些内容,并说出自己印象最深的部分,为下一步学习课文做好铺垫。‎ 三、分小组探究学习。落实“懂得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恰当的阅读方法。”这一教学目标,把学生分成小组,每小组选定自己的学习任务进行探究学习。我出示了下面的学习任务,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用自己的阅读方法来完成练习题。‎ 一组:写出竹节人制作指南,教别人玩这种玩具。‎ 二组:体会竹节人给人们带来的快乐,说给大家听。‎ 三组:讲一个有关老师和竹节人的故事。‎ 四、抓重点感悟语言。‎ 为了使学生深入体会语言特点,积累优美的语言,我设计了分析重点句子来体会语言特点,感悟语言魅力。通过“那一段时间,妈妈怪我总是把毛笔弄丢,而校门口卖毛笔的老头则生意特别火。”这个句子明白作者运用的语言具有含蓄幽默的特点;“下课时,教室里摆开场子,吸引了一圈黑脑袋,攒着观战,还跺脚拍手,咋咋呼呼,好不热闹。常要等老师进来,才知道已经上课,便一哄作鸟兽散。”这个句子让学生明白侧面描写的好处;“只见老师在他自己的办公桌上,玩着刚才收去的竹节人。双手在抽屉里扯着线,嘴里念念有词,全神贯注,忘乎所以,一点儿也没注意到我们在偷看。”这个句子从表面上看来是写老师专心玩竹节人,而实际上是借这件事来说明竹节人对人的诱惑力之大。‎ 我在课堂上注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放手让学生去探究、讨论、自读自悟,学生在感受竹节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体会了作者的语言特色,学会了用不同阅读方法达到不同的阅读目的,较好地完成了教学目标。‎ 故宫博物院 ‎《故宫博物院》是一篇空间顺序说明文,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用恰当的阅读方法。根据教学重点和本课的特点,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说教学目标】‎ 37‎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3.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4.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进一步激发他们民族创造精神。‎ ‎【说教学重点】‎ ‎1.了解故宫博物院建筑群规模宏大、建筑精美、布局统一的特点。‎ ‎2.了解方位词在空间说明顺序中的重要作用。‎ ‎【说教学难点】‎ ‎1.学习根据不同的任务,选用不同的阅读方法。‎ ‎2.体会本文重点突出,有详有略的说明事物的写法,学以致用。‎ ‎【说教学方法】‎ 根据新课标中“从实际出发,遵循知识传授与能力发展相结合,形象感知与逻辑思维相结合,性情陶冶与知识拓展相结合以及以学生本位”的原则,本节课所使用的主要教学方法有:‎ ‎1.讨论法和点拨法结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阅读,提醒学生注意方位词的。在老师的点拨下,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 ‎2.图示法。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平面图配合相关景物图像,引导学生了解作者的游览路线。‎ ‎3.延伸拓展法。不局限于《材料一》对故宫的介绍,其他几个材料也从不同角度对故宫博物院做了介绍。学生在学习时,要学会根据任务来选择阅读材料和合适的阅读方法。‎ ‎【说学生学法】‎ 学法上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方式。自主学习主要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掌握文章按空间顺序写作的特点;合作学习主要是学生分组理解课文相关段落段,体会课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特色;通过这样的设计达到促成学生这样一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说教学过程】‎ 一、出示图片,导入新课 多媒体呈现教材中的故宫图片(1.平面图 2.平面示意图),通过谈话,使学生了解故宫博物馆的宏伟壮观,了解它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地位。‎ 二、整体感知,明确任务 ‎1.朗读课文,了解课文为介绍故宫为我们提供的四份材料。‎ ‎2.根据两项不同的任务,确定使用不同的阅读方法。任务一:为家人计划故宫一日游,画一张故宫参观路线图。任务二:选择一两个景点,游故宫的时候为家人做讲解。‎ 37‎ 三、温馨提示,指导方法 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两项任务,教师给学生提示,教给学生完成任务的思路,为学生完成任务铺路搭桥。‎ 四、汇报评价,点拨指导 教师检查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学生的汇报师生共同评点,教师适时点拨,恰当指导:明确参观路线图的具体画法,知道介绍一处景点要从多方面的材料中筛取有关信息,综合介绍。‎ 五、合作探究,课堂小结 ‎(一)分组合作,探究以下问题:‎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 ‎ ‎2.作者抓住故宫博物院的哪些特征来写?请迅速从课文中找出有关语句证明。‎ 学生汇报,师生评价,教师指导。‎ ‎(二)课堂总结 教师总结本课的说明内容,选材、说明顺序,以及学习要点,结束这节课的教学。‎ 这节课基本完成了教学目标,使学生学会了根据不同的阅读目的,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桥 ‎【说教材】‎ ‎ 《桥》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组课文中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本组课文要入情入境,抓住那些感动我们的地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认真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桥》的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当洪水袭来的时候,在窄窄的木桥前,他把生的希望让给群众,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在表达上很有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简短的句、段渲染气氛;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增强表现力。‎ ‎【说学情】‎ 六年级学生已具备一定的朗读能力,语言感悟的能力。对于本课扣人心弦的故事,学生的阅读主动性,积极性应该很高,但对共产党员面对危险时,不徇私情、舍己为人的精神理解怕不够深入,也理解不了桥的深刻含义。‎ ‎【说教学目标】‎ 基于我对教材的认识和分析,结合课标中对阅读教学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37‎ ‎1.掌握9个生字,正确读写课文中出现的生词。‎ ‎2.通过对文字的感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精神世界。‎ ‎3.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说重点难点】‎ 在确定教学目标时,我进一步对教学的重难点进行了把握,将本课的教学重点确定为“抓住文章内容,感悟人物品质”。难点为“理解题目的含义”。‎ ‎【说教法学法】‎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分析、感悟文章的能力,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采取引生入境,感悟体会的方法引导学生实现与文本的对话。并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换位思考,自主探究等方法感悟文章中心,体会人物思想,领悟文章写法。‎ ‎【说教学过程】。‎ 本课我将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三)解决重点 ,体会精神。‎ ‎(四)重回题目 ,解决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一)检查预习,导入新课。‎ 我将以检测学生课前预习的字词入手,并引导学生用上这些词来概括这篇课文的主要事情。这样可培养学生抓住重点词语概括课文内容的能力,对学生进行了语言训练,同时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了解老支书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感受危况,引生入境。‎ 在学生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后,课堂教学的重点就进入了教学重点的解决上。为了使学生更好的把握人物的精神品质,我把引生入境作为一个搭建的梯子。入境入的就是当时的那种危境,那种似乎无路可退的死境。请找出文中描写当时自然环境的句子,画一画,读一读。在学生自主学习过后,进行讨论和体会,让同学读相关的句子,在这里,重点从以下几个细节引导学生体会环境,领悟写法,从句子中你感受到了什么,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手法,你能不能读出当时情景的危急。在画,悟,读三步之后,我及时让学生说出形容形势危急的词语。这样对学生进行了一个词语积累和运用的综合练习。‎ 37‎ 引生入境的第二步:因为学生对洪水比较陌生,通过前面入情入境地品读、体会,学生已经在脑子里初步感受到洪水的可怕与疯狂,但并不能更深的触及学生的心灵,因此我适时出示洪水的图片,同时设疑:“同学们,假如这场疯狂的洪水冲进了我们的村庄,冲进了我们自己的家,你该怎么办?”这样设疑,学生能将自己真正融入这场洪水中,为下文理解人们的表现埋下了伏笔。同学们,在这洪水肆虐,万分危急的时候,人们又是怎样的表现呢,找出描写人们表现的句子,交流,体会。然后进行第二个语言文字的训练,人们的这种种表现,可以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随着这两步教学的递进开展,此时的学生已经随着那泛滥的洪水,惊慌失措的人们进入了课文为我们铺展的这幅洪水图之中了。也为下一步的教学做了有声有形的准备。‎ ‎(三)解决重点 ,体会精神。‎ 这一步与上面的教学环节是紧密联系的,当我这样过渡:在这个时刻,在这个洪水发出死亡的狞笑的时候,人们都慌了,可你看,却有一位老汉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此时此刻,他表现得怎样呢?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悟一悟。教学的重点也自然的转移到了老支书的身上。新课标明确提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学生从“像一座山”感受到了老汉的沉稳、冷静,从“党员排在后边”感受到老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然后我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猜测老汉的内心想法,学生会深刻体会到在生死关头老汉心里时刻装着群众,在危急关头老汉为群众的安危而担忧,在紧要关头老汉用沙哑的声音发出了一道铿锵有力的命令,引导学生入境地朗读!‎ 在洪水面前,老汉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党支部书记,他像一座山,巍峨屹立,岿然不动。这位忠于职守、舍己为人的老汉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洪水无情,但人间有爱。我在读这一部分的过程中让学生想象揣测父亲与儿子的内心独白,学生畅所欲言,真正领悟父亲的心理世界,更是对人物精神世界的又一次感受。‎ ‎(四)重回题目 ,解决难点。‎ 教学进行到这里,已经基本完成了教学任务,此时教学难点的解决已经水到渠成。文中的那座桥已经垮掉了,可是我们心中的桥已经搭建起来了,这座桥是什么?他是一座什么桥?请用一句话把老汉和桥联系起来说一说。在学生深入学文,研读分析的过程中,学生已感悟了老汉的高大形象,这时对“桥”的含义的理解就会迎刃而解,即突破了教学难点。‎ ‎(五)领悟写法,体会效果。‎ 这篇课文在表达上很有特色,我引导学生浏览课文,说出自己的发现。学生交流表达方法:‎ ‎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2.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4.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37‎ ‎(六)课后练笔,延续情感。‎ 同学们,老汉牺牲后,村民们会怎样做?怎样说?想象当时的一个场景,以不同的身份写个片断。语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课后进行小练笔,为学生提供了写作的机会,搭建了倾诉情感的平台。‎ ‎【说板书设计】‎ ‎ 桥 山洪——咆哮而来 势不可当 人们——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老汉——忠于职守 舍己为人 这样设计板书,简洁明了,既体现了环境的紧张,又能将人们与老汉在危急时刻的表现形成鲜明的对比,烘托出老汉的高大形象。‎ 夏天里的成长 ‎【说教材】‎ ‎《夏天里的成长》是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这一课是一篇说理性小散文,作者用简洁朴素、清新优美的语言描绘在夏天里万物都在生长的自然现象。开篇以“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这一中心句引领全文,结尾点明中心,收束全文。启迪我们:“人要把握时间,尽量地用力地长。”‎ ‎【说学情】‎ 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读这篇文章时,对于夏天里各种事物飞快地长,跳跃地长这些句子,理解起来比较容易,但是对于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所蕴含的道理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 ‎【说课标】‎ 课标中要求学生在阅读教学中要学会“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本单元教学目标主要是体会文章是怎样围绕中心意思来写的。‎ ‎【说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通过学习理解和感悟,感受夏天里各种事物都在快速地生长。让学生体会“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地长。”的含义,从而懂得把握时间珍惜时间。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所以,我把理解为什么说“夏天是万物迅速生长的季节。”定为本课的教学重点。体会作者的表达特点,明白最后一句话的含义,作为本课的教学难点。‎ ‎【说教法学法】‎ 本课的教学我采用了创设情境法、朗读感悟法、自主感悟合作交流法。‎ ‎【说教学准备】‎ 37‎ 课前让学生了解生物的生长规律,了解在夏天里生物生长的状态。同时借助多媒体教学,出示文字图片等资料,以达到教学的直观化和最优化。‎ ‎【说教学过程】‎ ‎(一)首先语言导入、揭示课题上课开始,由于是第二课时所以教师几句简单平实的语言将学生的思绪带入课文。出示课题后让学生质疑,为下面围绕“哪些事物成长,怎样成长”展开学习,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学生第一遍读课文,明确课文的主要内容。最后组织学生读课文,找出文章的中心句,理清课文的写作顺序,进而明确文章从植物、动物、山水、铁路、马路等几方面描写的。‎ ‎(三)研读文本、感受成长,这一环节引领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学生再次读课文,体会夏天是万物长大的时期。边读边用笔画画、写写,看看作者描写了夏天谁在成长,它们有什么特点。这一环节的教学旨在培养学生独立学习、自主感悟的能力。‎ ‎(1)体会植物动物的长。出示“生物从小到大,本来是天天长的,不过夏天的长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这句话,反复诵读后,体会从哪句话、哪个词能看出生物是飞快的长,跳跃的长,活生生的看得见的长?引导学生理解文章是围绕生物在夏天生长速度特别快这个中心意思来写的。然后让学生欣赏夏天里生物生长的图片,进一步直观感受夏日里那活生生看得见的长。从而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一段,朗读中我采用指名读形式。最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能把这一段写得这么形象呢?让学生明白就是因为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事物,并抓住事物的特点进行描写,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帮助学生建立写作文时也要抓住有代表性的事物的特点去写的概念。此环节的设计落实了本课的教学重点。‎ ‎(2)体会山水、马路、铁轨的长,针对这一段的教学,我设计了用“因为……所以……”把文中提到的五种事物成长的特点说出来的语言文字训练内容。如:因为草长树木长,所以山是一天天变丰满。‎ ‎(3)体会人的长,首先说一说“六月六,看谷秀。”“处暑不出头,割谷喂老牛。”这两句谚语的含义。接着教师讲解含义。农作物夏天不长或长得太慢,秋天就没有收成的希望。人也是一样,要赶时候,赶热天,尽量地用力量地长。让学生说一说读了这两句话,体会到了什么,明白了什么。教师小结,这句话告诉我们人一定要在青少年时期珍惜时间,积极获取知识、能力,不能错过时机,否则就会成为一事无成的人。最后读第四自然段,深刻体会人要成长的道理。此段文字没有华丽的词语,有的只是浅近的语言和通俗易懂的谚语,教学中充分理解了谚语的意思,也就更好地体会到使用谚语的作用,从而理解了最后一句话的含义,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说板书】‎ 37‎ 此板书清晰地呈现出本文的写作思路,凸显了文章的中心,简洁明了,重点突出。总之,本节课的教学,我力求体现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学习,引导学生品词析句、诵读感悟,力求以读为主,在读中思考,在读中理解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只有一个地球 ‎【说教材和学生分析】 ‎ ‎《只有一个地球》是部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篇科学知识说明文。朴实、流畅的语言,严谨的结构,清楚的条理,又饱含着深情,是这篇文章的特点。它通过地球“美丽又渺小”“资源有限”“不能移居”这三方面介绍了地球的有关知识,教育我们要精心保护这唯一可以赖以生存的美丽星球。‎ 本设计抓住“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了,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主线,围绕文本,构建开放而又具有生成空间的阅读话题,挖掘文本价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给予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发展的机会。在读中引发学生思维,唤起学生情感,让学生的思想和教材产生共鸣,师生共同亲历发展认知、陶冶情操、引发创造的成长历程。‎ ‎【说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学会本课11个生字,能理解“渺小、矿产、恩赐、慷慨、枯竭、滥用、威胁”等词语;了解地球的特点、有限的资源及人类的开发对地球产生的危害。 ‎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初步的探究能力和搜集处理网络信息能力。 ‎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珍爱地球、善待地球的情感,从小树立环保意识。 ‎ ‎【说重难点】‎ 引导学生利用课本和资料,进行自主、个性化的探究阅读,达到教学目标提出的感受地球之美,从小树立环保意识的要求。 ‎ ‎【说教法、学法】‎ 基于教学目标的制定和重难点的提出,结合《新课标》理念,我采用了自读感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实践创新等学习方式,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新型语文课堂。始终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生学习伙伴中的首席。 ‎ ‎【说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我先出示了宇航员拍摄的地球照片,吸引学生注意力,从感官上感受地球的美丽壮观,导入课题。‎ ‎(二)选读探究 ‎ 37‎ 在充分调动学生兴趣的基础上,我让孩子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引导他们抓住地球太可爱,又太容易破碎这一切入点,将自己最感兴趣,最想了解的问题提出来,鼓励孩子们质疑问难。在师生的共同梳理下,归纳为三个探究主题。让孩子们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主题进行深入的探究,教师相机引导。 ‎ 这正体现了新课标指出的:教师要为学生留出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满足不同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需要。 ‎ ‎1.地球的美 ‎ 当学生在选择这一主题探究学习时,首先让他们从文字中去感受美。孩子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和对文字的独特体验,从中受到情感熏陶,感受到地球的外在美。引导学生抓住 “六千四百千米”“同茫茫宇宙相比”体会作者是采用列数字和作比较说明方法来写出地球的渺小的。 ‎ 通过阅读资料使他们深刻地认识到地球的美,不仅在于它的外观,更在于它对人类的无私奉献。 ‎ ‎2.地球的易破坏性 ‎ 当学生选择这一主题探究时,引导他们通过自读,弄清地球上的“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然后进入相关的段落,看到人类破坏地球的种种行为,看到美丽的家园伤痕累累,此时此刻,孩子们禁不住伤心愤怒,发出和宇航员一样的感叹。这时让学生观看地球妈妈遭到破坏的影像资料,再让他们结合生活中的现象来谈一谈自己的周围有哪些破坏环境的行为。 ‎ ‎3.地球的唯一性 ‎ 当选择这一部分学习时,引导他们抓住“至少”、“本来”等词,体会说明文应用词准确。接着,让孩子们相互交流课前搜集的九大行星的资料,再推荐相关网站让他们上网查阅,然后引导下载别的星球不适合人类居住的有关资料。这样的设计既让学生深刻理解了人类“不能移居”的原因,又初步培养了学生搜集、处理网络信息的能力。 ‎ ‎(三)升华情感 ‎ 这时,让孩子们把最想说的话与同学们交流,这样,情感熏陶与语文实践活动就完美地结合起来了。这样的设计,既为学生创设了口语交际的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积极、健康的情感,实现了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整合。 ‎ ‎(四)拓展迁移 ‎ 让孩子们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交流讨论,为了保护地球,保护我们美丽的家园,我们应该做些什么。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相互启迪,碰撞出创新的火花。 ‎ 这样的设计,注重了跨学科的学习,由课内延伸到课外,让课堂走进了社会,真正体现了大语文教学观。 ‎ ‎【说板书设计】 ‎ 只有一个地球 ‎ 太可爱: 美丽而渺小,慷慨无私 37‎ 太容易破碎:资源枯竭、不可再生 精心保护地球 ‎【说教学小结】‎ ‎《只有一个地球》一课的教学设计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根据新课标精神,使语文教学与媒体运用形成新的整合模式:利用网络资源,创设情景;利用文字信息,感悟质疑;利用协作学习,升华情感;利用学科整合,拓展迁移。最终达到意义建构,致力于学生语文素质的形成与发展。‎ 三黑和土地 ‎【说教材】‎ ‎《三黑和土地》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一篇略读课文。这是一首现代诗歌,描述了翻身农民三黑重获土地的喜悦心情,对土地的无比热爱之情,以及有了土地后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 本文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总体写出三黑得到土地后,视若珍宝、爱不释手的情感。认真地侍弄土地:仔细地翻地,来回地耙地,把土地弄得非常松散,简直像一张柔软的床。非常适合种子在上面生长。第二部分介绍三黑把荞麦种子播种到地里,看到麦苗的良好长势,听到地里的蝈蝈叫,想起心酸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展望未来,向往美好的生活。‎ ‎【说目标】‎ ‎1.教学目标 ‎(1)训练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2)掌握作者比喻的修辞手法。‎ ‎(3)了解三黑对土地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2.重难点 ‎(1)通过课文的学习,感受三黑对土地的热爱之情和重获土地的喜悦。‎ ‎(2)想象文字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感情,感受农民对土地的感情。‎ ‎(3)通过理解重点词语来体会诗人描绘的景物。‎ ‎【说教法】‎ 自主朗读感悟法:要用好课文这个“例”,少分析,多揣摩,多感受,多体验。教师引领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深入到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语言,熟悉语言,理解语言,借鉴语言。‎ 情境教学法:借助多媒体提供,通过语言渲染等途径,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感受文章内容,理解重点语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 37‎ 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将安排两课时来引导学生达到预设的教学目标课时一分为5个环节:‎ ‎(一)师生谈话,导入课题。‎ ‎1.每个人都有非常喜欢和珍爱的东西,今天我们就来认识一下农民三黑,看看他所珍爱的东西是什么?(板书课题:三黑和土地)‎ ‎2.苏金伞简介,学生初步了解。‎ 苏金伞(1906-1997),原名苏鹤田,河南睢县人,是中国五四以来最杰出的诗人之一,1932年开始发表作品。1946年,《大公报》介绍苏金伞时说,"他的诗讽刺深刻得体,当世无第二人"。‎ ‎194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曾任河南省文联第一届主席,著有诗集《地层厂》《窗外》《鹁鸪鸟》《苏金伞诗选》《苏金伞诗文集》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 A.初读,解决字词。‎ ‎1.读课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认识生字词语,扫除字词障碍。‎ ‎2.出示词语。‎ 旱天 恨不得 土疙瘩 顺溜 松散 麦籽 白霎霎 荞麦 耙地 痒抓抓 蹚坏 闺女 ‎3. 指名读词语,相机解释词语意思。‎ B.读懂文意 ‎1.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边读边想象作者所描绘的景物画面,读给同桌听,两人互相评价。‎ ‎2.理清思路,把握诗歌的主要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本文主要写了农民三黑得到土地后,爱不释手,认真侍弄土地,种上荞麦,等到丰收。)‎ ‎(2)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请给每个部分加个标题。‎ 第一部分:(1-6小节)农民三黑有了土地,视若珍宝,把整个生命投入到土地上,翻地、耙地。标题:翻地耙地 第二部分:(7-12小节)三黑把荞麦种到地里,听到蝈蝈叫,想起童年的生活。标题想起童年生活 第三部分:(13-15小节)三黑展望美好的未来。‎ 标题:展望未来 ‎(板书:翻地、耙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展望未来)‎ ‎(三)再读课文,深入分析。‎ ‎1.诗歌塑造了三黑怎样的人物形象?(翻身做主人的老农民形象。)读出最能打动你的地方,多读几遍,读出自己的感受。‎ 37‎ ‎2.你最喜欢诗歌的哪些语句?圈点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想一想这些语句好在哪里?‎ ‎ (1)活像旱天的鹅,一见了水就连头带尾巴钻进水里。‎ ‎(2)地翻好,又耙了几遍,耙得又平又顺溜,看起来,好像妇女刚梳的头。‎ ‎ 以上两个句子,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农民见到土地比作“旱天的鹅见到了水”;把耙过的土地比作“妇女刚梳的头”。‎ ‎3.“从来没有睡过这么好的床”是什么意思?‎ 预设:这里的“床”是指翻过后耙平整的土地,很松散、很柔和。‎ 预设:三黑太热爱自己的土地,把整过的土地比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种子生长的温暖的床。‎ ‎4.读了这篇课文,你对脚下的土地有了什么新的感受?‎ ‎(也对土地产生了感情,非常热爱它。)‎ ‎(四)分组探讨,体悟感情。‎ ‎1.小组讨论:这篇课文表达了三黑什么感情?‎ ‎(学生结合课文讨论,教师巡视)‎ ‎2.学生反馈汇报,教师指导:‎ 这首诗歌表达了重获土地的农民喜悦心情以及对土地的无比热爱和对未来生活的憧憬和向往之情。(板书:热爱土地 憧憬未来)‎ ‎(五)总结全文。‎ ‎1.自读课文后,说说三黑是怎样看待土地的?‎ ‎(把土地看作一张床,一张非常适合庄稼生长的温床。)‎ ‎ 2.说一说你学到了什么?‎ ‎(学习本文比喻、拟人的写法)‎ ‎【说板书设计】‎ 翻地、耙地 三黑和土地 播种,蝈蝈和童年 热爱土地,憧憬未来 展望未来 月光曲 ‎【说教材】‎ ‎《月光曲》是一篇精读课文,讲述了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因同情穷鞋匠兄妹而为他们弹琴,有感于盲姑娘对音乐的痴迷而即兴创作出《月光曲》的传奇故事。作者借这个美丽动人的故事,既表现了大音乐家贝多芬对穷苦人命的同情和热爱,又表现了他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才华,同时也告诉人们,美好乐曲的产生不仅要依靠丰富的想象力,更要依靠高尚而真挚的情感。文章文字美、情感美、意境美,融传说、美景、深情于一炉。‎ 37‎ ‎【说教学目标】‎ 根据人教版教材的特点和学生实际,我确立了以下[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贝多芬同情穷苦人民的思想。‎ ‎3.学会根据实在的事物,展开适当的联想。‎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九自然段。 ‎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 ‎ ‎[教学难点]理解“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说教法】‎ 为了紧扣大纲,突破重点,解决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知识结构和认知水平,我采用了尝试教学、变序教学等多种方法,利用多媒体软件,运用“以读代讲”“尝试练习”“点拨议论”的方法。‎ ‎【说学法】‎ 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为此我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合作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渗透“读”“思”“议”“悟”“勾”等学法。‎ ‎【说教学过程】‎ 本课安排两个课时,为了体现新一轮课程改革对教育提出的新要求,我设计了以下几个教学环节:‎ ‎(一)创设情景氛围,激发学生情感。‎ 讲课伊始,我应用情景教学,多媒体出示贝多芬的名言:“我的音乐只应当为穷苦人造福,如果我做到了这一点,该是多么幸福。”随后播放贝多芬的《月光曲》,伴随乐声简介贝多芬,让学生明确贝多芬是一个伟大的音乐家,他为人民创作,为人民演奏。‎ 人民对他十分爱戴和敬仰。创设出浓郁的情景氛围,使学生进入情景,既激发了学生兴趣,又暗示了课文的内容中心,引出课题。‎ ‎(二)倡导合作学习,培养问题意识。‎ 教学想要真正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就应该营造一个合作学习的民主氛围,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是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基础,陶行知先生曾经说过:“发明千千万,起问是一点,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人力胜天工,就在每事问。”显而易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相当重要。在本课教学中,我让学生初读悟文后,合作学习,促进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影响。让学生质疑提问,教师梳理学生懂或不懂的内容,以学定教。这一步,体现了尝试教学法的“自练”;体现了学法“读”“议”“悟”。‎ 37‎ ‎(三)直奔文章重点,体会乐曲意境。‎ 本篇课文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领悟《月光曲》的内容,而文章并没有描写《月光曲》的琴声、节奏及旋律,而这一内容文章是通过皮鞋匠听音乐时的联想表现出来的,为此,我让学生勾画出皮鞋匠听音乐时联想的文字,合作学习,初步体会乐曲的三层变化,再用多媒体施放月色海天的图画,即“月亮升起,海面平静”“月亮升高,穿过微云”“月光照耀,风起浪涌”。并配与月色海天图画相对映的《月光曲》的三具乐段,即轻松舒缓的、渐强发展的、高昂激越的。教师再用富于感情的语言朗读三层文字。这样,以图画展现情景、以音乐渲染情景、以语言描绘情景的方法被有机的结合起来。音乐、美术、语文三门学科成为水乳交融不可分割的整体,深深地撼动了学生的心灵,从而突破了重点,并让学生分辨了事物和联想。这一步,体现了学法“勾”和“议”。‎ ‎(四)追溯作曲根源,了解人物心境。‎ 如此美好的乐曲,贝多芬是在怎样的心境和激情中创造出来的呢?我让学生尝试自学后,出示插图,师生共同讨论得出贝多芬作曲的根源:夜深人静,听到琴声;走进茅屋,引起同情;遇见知音,非常激动;环境清幽,创作名曲。让学生明白兄妹贫穷的现状与贝多芬憎恶社会的激情,使得贝多芬的心情在变化,而穷兄妹俩,特别是对爱音乐又懂音乐的盲姑娘的深切同情和对她求知若渴心理的理解,是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感情基础,从而让学生体会了贝多芬的卓越才华,和她对劳动人民的关心、热爱。‎ ‎(五)突破文章难点,解决“两境”统一。‎ 为理解本课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我让学生连贯全文,体会贝多芬散步时心里平静,正像第一乐段轻松舒缓,也如皮鞋匠听到音乐联想的第一层文字描写,当贝多芬听到琴声和兄妹的谈话十分感动,正象第二乐段节奏渐强发展,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二层文字描写,当第一曲完了,盲姑娘认出贝多芬,贝多芬更加激动,正像第三乐段高昂激越,也如皮鞋匠联想的第三层文字描写,从而解决了文章难点“人物的心境和乐曲的意境”的统一。‎ ‎(六)释放情感欲望,强化朗读训练。‎ 进入新世纪的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已经充分意识到读书感悟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读书是课堂训练的主线。为此,在教学中,我贯穿了多种形式的读,如自由读、齐读、分读、品读、读句、读层等,通过读使学生入情入境,产生共鸣,受到启迪并释放了自己的情感 ,进一步体现了“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 ‎(七)重视想象能力,拓展创新意识。‎ 37‎ 在作业设计上,为了让学生化知为能,迁移应用,我出示文中联想的语段,并提问“这一幅美妙绝伦的月色海天图,兄妹俩真的看到了吗?”进而抓住“好像”“仿佛”引导学生进一步分辨事物和联想,并体会写作时应用联想的条件和好处。之后出示两幅图画,并配以音乐,让学生领会美妙的音乐给我们带来的无限遐想,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从而丰富和提高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再让学生发挥想象,练习写作,力求读写结合,课外延伸。‎ 总之,在整个教学设计中,我旨在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培养学生多种能力的指导思想。‎ 少年闰土 ‎【说教材】‎ ‎《少年闰土》是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训练重点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自己的情感”。通过课文进行训练,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理解能力,同时还要使学生学会用比较快的速度读课文。在前面课文的学习中,学生已初步学会从内容中体会中心思想,对体会思想有了感性认识,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要掌握并能运用这一方法,将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进而为真正读懂一篇文章扫清障碍。‎ ‎《少年闰土》这篇课文通过“我”对少年闰土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知识丰富的农村少年形象,表达了“我”与闰土的友谊及对他的怀念之情。这篇课文先写“我”记忆中的闰土,接着写与闰土相识、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四件事,最后写两人的分别和友谊。‎ ‎【说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条理。‎ ‎3.了解闰土是个机智勇敢、聪明活泼、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鲁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4.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说教学重点】‎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注意课文是怎样刻画人物的,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特点写的方法,我们可以从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来体会闰土这个人物的特点和内心活动,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难点】‎ 课文含义深刻的句子较多,学习要注意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并从中体会“我”的思想感情的变化,从而真正了解闰土是个有丰富知识、聪明能干、活泼可爱的农村孩子。‎ ‎【说教具准备】‎ 37‎ 多媒体课件。‎ ‎【说课时安排】‎ 本课教学需要两课时。第一课时:自学生字新词,通过反复读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理清条理,学习相识这一部分。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闰土的性格特点,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思想感情。‎ ‎【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七个单元的学习中,已有一定阅读能力,但分析和理解能力不强。对“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的有关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教学时,我从整体着眼,以“疑”为主线的读思、研讨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的状态,攻破难点。‎ ‎(二)说教法 在教法上,采用“主扶式”课堂教学结构,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认真阅读课文,抓住重点词语、重点句来实现。同时通过朗读、默读,学生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方法来完成。‎ 教学时,主要抓住语言文字,使学生从语言文字中理解内容,发掘主体。抓住重点句,深入分析,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做到重点突出。‎ ‎(三)说学法 教学时,采用“看、读、想、划、议”等步骤,教师适时点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议”活跃课堂气氛,改变教师“一言堂”的状况,使学生真正主动地去学习,去探索。‎ 教学过程中,设计自读,分角色读,表演的方法,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再现课文中“我”与闰土分别时的情景,同时进行了一次扎实的语言表达训练。‎ ‎【说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新课。‎ ‎1、昨天我们了解了“我”与闰土是怎样的人?说说。(学生自由说)‎ ‎2、读课文“相处”一部分,完成填空:( )的少年闰土,(幻灯片出示)‎ ‎(这一环节的设计给学生一个开放的思维空间,开放的要求,激起学生读文的兴趣和自信。)‎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默读课文。‎ ‎2、请同学们说一说课文介绍了那几件事,这些事让“我“感到怎样?‎ ‎3、请同学们思考“我”对哪几件事印象特别深刻并说出原因。‎ ‎(三)研读重点,随机点拨。‎ 37‎ ‎1、引导学生再次默读课文,找找最值得研究的词语、句子,为进一步讨论交流做准备。‎ ‎(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于还课堂给学生,让他们自行研究,凭自己的知识积累、思维方式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尝试自己解决问题,真正做到学习的主人。)‎ ‎2、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研究成果或提出发现问题。‎ 重点理解句子:“阿!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稀奇的事,都是我往常的朋友所不知道的。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①请学生自由地充分地读。‎ ‎②引导学生理解“无穷无尽的事”指哪些事?“他们”指谁?“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又是什么?这句话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用闰土的知识丰富来反衬“我”和城里的小伙伴见识少,生活能力较差,每天关在家里,只能看到有限的天空,而广阔的世界有许多精彩的东西是我们所不知道的,表达了“我”对拥有丰富知识的闰土的钦佩,对外面广阔世界的无限向往。)‎ ‎③练读这句话,体会“我”当时的感情。‎ ‎(这一环节的设计能适时、适度地点拨,解放学生思路,使教学向纵深发展。)‎ ‎(四)争辩研读,开放课堂。‎ ‎1、请学生思考:在当时的社会,如果要你选择,你想做闰土还是做课文中的“我”?并试着找出充分的理由作为论据。‎ ‎(这一引导争辩的设计,将活动引进课堂,在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心灵自由,凸现个性。)‎ ‎2、请双方陈述理由,自由辩论。‎ ‎3、教师不予评定学生的选择,但建议学生阅读鲁迅的小说《故乡》,以充分的了解文中的两人及当时的社会。(辩论的引入,开放了课堂,解放了学生。学生积极参与,尽情发挥,在争辩过程中发展思维,展示个性,也较好地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 ‎(五)学习“外貌描写”一部分。‎ ‎1、快速默读这一部分,说说自己读后的感受。‎ ‎2、分析外貌描写的好处。(这一环节的设计重在于引导学生在读文、想象中深化文章的中心,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演说能力。)‎ ‎(六)总结课文。‎ 课文《少年闰土》写了“我”与他的相见、相识、相别的经过,塑造了一个纯朴、机智的少年形象,表现了“我”与他之间纯真的友情,表达了“我”对外面世界的向往。‎ ‎【说板书设计】‎ 37‎ ‎24.少年闰土 ‎ 雪地捕鸟 聪明能干 海边拾贝 机智勇敢 看瓜刺猹 见多识广 看跳鱼儿 热爱自然 好的板书,应是文章结构简缩,既体现了文章的重点内容,又反映文章的中心,使学生能够利用板书,总结全文。‎ 好的故事 ‎【说教材】‎ ‎《好的故事》是鲁迅先生的一篇富有散文诗性质的短文,作者通过这简短的文字,展现给读者一种美丽而深邃的意境,表现了鲁迅先生关于人生的现实的与哲学的深沉思考。这些深邃的人生哲学和现实感慨,经过鲁迅先生在非常宁静的深夜里的深沉艺术思索,以精美的文字,新颖的联想和独特的构思呈现出来。‎ 作者是在一种开头和结尾互相衔接与呼应的"圆形结构"中展开构思的。散文开头写"我"自身的现实处境,继而切入昏昏欲睡的梦境:"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在梦境的想象中,错综的交织在一起,最后又由梦中醒来,回到现实中,书写了一种对于美丽的梦的失落和追念。这其中,"昏沉的夜"即使做梦所处的大的环境,也是鲁迅所生存的黑暗现实的象征;而"美的人和美的事"则是鲁迅先生对黑暗现实绝望反抗心境之下,内心深处对理想、美好、和平境界的向往与抒写。‎ ‎【说教法】‎ 因课文的创作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作者当时的境遇不了解,所以学习起来有难度。教师要积极引领,适时指导,补充课外资料,学生的探究活动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 ‎【说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掌握课文中“综、锦、萍”等12个生字和新出现的词语。‎ ‎2.理解课文超现实想象和情感的层次性变化。‎ ‎3.品悟文本明快、美丽的感情基调和美学意境。‎ ‎4.学习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说教学重点】‎ 理清课文结构,整体感知“好的故事”。‎ ‎【说教学难点】‎ 通过文本体味文中描述的意境,感悟作者的情感。‎ ‎【说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37‎ ‎ 由鲁迅先生写故乡情景的话题导入,引领学生走近他心中那好的故事……(板书:好的故事)‎ ‎(二)作者介绍 ‎ 介绍鲁迅先生笔名由来和他在中国文化史上的地位。‎ ‎(三)介绍《好的故事》写作背景,为学生理解课文创造条件。‎ ‎(四)初步感知 ‎ 读课文,学习掌握文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再读课文,小组合作,简析本文结构。‎ ‎(五)研习探究 出示下面五个问题,引导学生演习探究,学生反馈后,教师明确,是每个学生对文章有个总体上的认识。五个问题分别是:‎ ‎1.请大家从文中找出一句话来概括眼前这个好的故事。‎ ‎2.作者对梦境的描写共分为几个部分,分别是什么?简要概括一下。‎ ‎3. “我抛了书,欠身伸手去取笔,——何尝有一丝碎影,只见昏暗的灯光,我不在小船里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4.文章开头和结尾两次提到“昏沉的夜”,从文章的开始到结束完成了一个美好的故事回环,这个美好的回环作者是怎样将这些看似琐碎的影像合成一个整体的?‎ ‎(六)重点赏析 教师找出课文中三个能够反映作者思想的句子,和学生一起重点赏析,结合作者的境遇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这三处重点分别是:‎ ‎1.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2.我所见的故事也如此。水中的青天的底子,一切事物统在上面交错,织成一篇,永是生动,永是展开,我看不见这一篇的结束。‎ ‎3.我所见的故事清楚起来了,美丽,幽雅,有趣,而且分明。青天上面,有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我一一看见,一一知道。‎ ‎(七)写法探究 引导学生探究文章的“圆形结构”(现实——梦境——现实),懂得作者这种结构留给人们的思考。‎ 探究结尾处的意义深长。“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但“我”只见昏暗的灯光,只见昏沉的夜。希望和虚无,孤独和寂寞,给人一种淡淡的哀愁。‎ ‎(八)提炼升华 鲁迅先生把现实中难以实现的信念可以编织在梦里,再从梦中又回到现实里继续战斗,这真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也足以证明鲁迅先生对故乡的深厚情结和对“昏沉的夜”的憎恶。‎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