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4.00 KB
- 2022-02-12 发布
-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第八单元 单元备课
单元
主题
走进鲁迅
主备教师
教学
内容
本单元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编排了《少年闰土》《好的故事》《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有的人》四篇课文,前两篇精读课文是鲁迅的作品,后两篇略读课文是别人写鲁迅的作品。本单元选用一组与其相关的文章,旨在通过不同的视角、运用不同的表现手法,从多角度展现鲁迅的形象,让学生能初步了解其文学成就,感知其性格特点,体会其精神境界。
教 材
分 析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既是对五年级上册学习的“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一方法的延续与推进,又体现了对本单元选文特质的观照。
本单元的习作要求是“通过事情写一个人,表达出自己的情感。”借助“有你,真好”这个话题,引导学生回忆,唤起其内在情感,并以第二人称叙事,更有利于情感的抒发。
内容
课时
内容简说
教学要点
少年闰土
2
通过“我”的回忆,刻画了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的形象。
1.会写25个生字,会写29个词语。
2.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好的故事
2
是一首优美的散文诗,运用象征手法描绘了我在梦境中看到了一个好的故事。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1
回忆了伯父鲁迅先生生前给自己留下深刻印象的几件事,说明鲁迅先生是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人,表达了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无比怀念、热爱、敬仰之情。
3.能借助相关资料,理解课文主要内容。
4.能借助课文和资料,初步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1
通过对两种人的对比,批判了那些“骑在人民头上”的统治者和压迫者,歌颂了鲁迅先生无私奉献的可贵精神。
习作
2
围绕中心意思写
表达真情实感
1.学习列提纲。
2.运用第二人称叙事。
3.通过对印象深刻场景的描述,把事情写具体表达出真挚感情。
语文园地
2
1、 交流平台梳理、回顾的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 “词句段运用”引导学生发现文章拟题的不同方法。
3、 “书写提示”介绍而柳公权的两张局部图片。
4、 “日积月累”是一组名句。
1、 能总结和交流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
2、 学习给文章拟题的方法,并能修改自己习作的题目。
3、 能从词语展开想象,写一段话。
4、 欣赏柳公权的书法作品《玄秘塔碑》,了解其楷书的特点。
5、 积累鲁迅名言,感受精神品质。
24 少年闰土
教学内容
24 少年闰土
课型
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胯、拜、厨”等13个生字和“一望无际、祭祀、仿佛”等词语。
2.学生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主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课文写的四件稀奇事,通过闰土的外貌、语言、动作描写,了解闰土是一个勇敢机智、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家少年,感受作者热爱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学习四件稀奇事,了解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体会文章中的感情。
难点:理解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等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同学们,大家了解鲁迅吗?看过哪些鲁迅写的作品和有关与他的故事?
今天,我们要来认识一位与我们年龄相仿的朋友。 (板书课题)
课文节选自鲁迅的小说《故乡》1936
实践活动——“走近鲁迅”
鲁迅(1881—1936)中国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期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中国革命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
二、初读课文,引导质疑
1.初读课文,感知文章大意。利用字典,自学生字和新词。抄写出认为最难的生字和新词,说说哪些地方难以理解,哪些需要提醒注意,逐一交流。
重点交流一些不常见的字词:祭祀 忙月 秕谷 鹁鸪……
2.明确问题:请大家根据课题、单元的主要目标和课后的习题,以及对课文的印象,确定自己最想解决的问题。
(1)课文写了哪几件稀奇事,闰土是一个怎样的少年?
(2)课文是怎样写闰土的?
(3)根据单元目标,找出课文的几句难理解的句子,采用怎样的方法去理解,含义又是什么?
(4)作者在课文中,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老师导语:鲁迅的文章中有许多我们不常见的字词,文章也比较长,读课文时。请同学们抓住课文叙述的主要事例。
3.划分课文层次:全文共19个自然段,可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描绘了记忆中闰土看瓜刺猹的场景。
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我”与闰土相识的原因,以及初次相识时的情景。
第四部分(第6—18自然段): “我”与闰土相处的过程,重点写了闰土给我讲雪地捕鸟,海边拾贝,看瓜刺猹和看跳鱼儿这四件新鲜事。
第五部分(第19自然段):写“我”与闰土的分别和友谊。
三、小组合作,自主释疑
重点学习关于闰土的四件稀奇事,品读、感悟。
1.出示总括的句子。“啊!闰土的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
2.教师引导学生确定不理解的地方:稀奇事在课文中是指哪些?闰土的什么事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引入第四段的学习。
师引:快速读课文第四部分,看看讲了几件事?
(板书:雪地捕鸟 瓜地刺猹 海滩拾贝看 跳鱼儿)
说说“稀奇”的意思,对我们来说,什么样的事是稀奇事?
3.说说你准备怎么学习这几件事?可以用什么方法学?
(有感情地朗读,边画边读,角色扮演互相说……)(学生选择学习方法)
出示:雪地上捕鸟 瓜地里刺猹 海滩上拾贝 海边看鱼
4.让学生选择以上学习方法学这四件事。用上学习记号,并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伙伴进行交流。可以按课文的顺序来学,也可以先挑一件自己最喜欢的事先来学。(选择学习内容)弹性填空:闰土是一个 的人。
四、教师引导,集体评议
1.雪地捕鸟(角色扮演)。
师:闰土啊,你会捕鸟吗?能不能帮我捕鸟呀? 生:……
师:快教教我,怎样捕鸟? 生:……
学生评价,评价标准:说清楚,有感情,能吸引人。
有感情地朗读。
2.有类似的方法学习“瓜地刺猹“海滩拾贝”“海边看鱼”。
教师引导,朗读“瓜地刺猹”时要读得轻一些,读出当时的情境,读其余两件事要有声有色。学生评价。
3.说说少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为什么?用课文中的话来说。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了少年闰土。我们也很佩服这位农村少年,他竟然会做那么多事情,有机会看见那么多的事物,让人羡慕。
2.作业: 读课文,看看自己有什么新的发现。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 整体回顾,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四件稀奇事,“我”对哪件事印象最深,为什么? (是瓜地刺猹,因为课文一开始就写,而且写了两处,写得最详细。)
二、想象情景,自主背诵
1.想象当时的情景,有感情地试读第1自然段。(启发引导:月夜下,少年闰土怎样去刺猹? )
2.出示有关课文图片的课件,仔细观察,用横线画出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插图的?
3.自由练读。
4.回忆背诵的方法,选择自己最擅长的一种背诵的方法,在最短的时间里,把第一段背下来。
5.指名让背得最快的同学介绍背诵的经验。
6.全体尝试背诵。
过渡语:闰土真是见多识广,那么,“我”和“我”的朋友们的生活环境和经历又是怎样的?请找出有关的句子。
三、出示句子,引导理解
1.引导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出示: “
他们不知道一些事,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结合引导课堂争议:课文中的“我”与闰土相比,到底谁的知识更多?
(1)质疑问难。根据句子,你有哪些问题? (他们指谁?“四角天空”说明了什么?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样的情感? ……)
(2)联系上下文,自由独立思考。
(3)找自己在班级里最喜欢的同学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综合意见。(“他们”指的是作者往常的朋友。“四角天空”说明“我”和那些地主少爷们生活圈子小,知识面狭窄。这些话表达了“我”对闰土的广阔生活天地的向往和对现状的不满。)
得出结论:“我”:书本知识丰富。
少年闰土:聪明能干 机智勇敢 见多识广 热爱自然(板书)
四、分析外貌,了解作用
1.找出描写闰土外貌的词句,想-想: 外貌与生活环境有什么联系?
2.教师读:“他正在厨房里,一张圆脸,头戴一顶帽....”让学生仔细听,把老师漏读的字(紫色、小毡帽、银项圈)用铅笔轻轻画去, (训练学生的听力)
对比着读,仔细品味与课文有什么区别。
3.讨论交流。(紫色说明闰土生活在大海边,身体十分健康;小毡帽说明闰土生活在农村;银项圈说明闰土的父亲十分疼爱他。)
4.师生小结:人物的外貌、打扮、穿着和生活环境、身份有密切的关系。
五、两相对比,自主迁移
1.过渡:“我”生活在高墙大院里,闰土生活在大海边,生活环境有很大差别。除了这一点,“我”与少年闰土之间还有哪些区别?
2.师生讨论、小结:身份不同;穿着、打扮不同;外貌不同……
(1)引导迁移
作者在课文中为什么没有写“我”的外貌呢?是不是作者鲁迅忘了写呢?请你根据刚才我们讨论的结果和课文中“我”的身份,把“我”的外貌补写完整。
(2)自由选择学习伙伴,展开讨论。
(3)补写。.
(4)交流、修改。
(5)选择学生写的片段介绍:“瞧!那不是地主家的小少爷吗?头戴瓜帽,长得又白又胖,脑后拖着一条长辫子,走起路来大摇大摆的。脖子上挂着一块小巧玲珑的玉佩,-双乌黑的眼睛,似乎提不起一点儿精神……”
(6)说说为什么样写?有什么好处?
六、课堂小结,拓展延伸
1.结课,拓展。
2.选做题:
(1)“我”与闰土分别之后,会不会再见面呢?三十年后,“我”和闰土又见面了,想象一下,可爱的闰土会变成什么样?
出示:一眼就认出走进来的人,灰黄的皮肤,尖长的脸,又肿又红的眼睛配着-张毫无生气的嘴,他就是闰土。一一节选自《故乡》
想一想健康、活泼、可爱的少年闰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
(2)以小组为单位,自主选择伙伴,进行研究,寻找当时社会的背景资料,研究少年闰土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课后写一份小结。
七、实践探究——走近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
6年10月19日),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鲁迅是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莫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尤其在韩国、日本思想文化领域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和影响,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与文章相关的资料介绍]
《故乡》是现代文学家鲁迅于1921 年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小说以“我”回故乡的活动为线索,按照“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的情节安排,依据“我”的所见所闻所忆所感,着重描写了闰土和杨二嫂的人物形象,从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痛苦生活的现实;同时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造成纯真的人性的扭曲,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膜,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改造旧社会、创造新生活的强烈愿望。
板书设计:
一、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少年闰土》节选自 的小说《 》,文中回忆了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
( )、( )、( )、(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是 , 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 、 的农村少年。
2.闰土生活在“ ” ,而“我”生活在“ ”;闰土是一个“ ”
的儿子,“我”是一个“ ”;闰土 ,而“我”却 。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 。
二、按课文填空。
( )的天空中挂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 向一匹猹( ) 地刺去。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 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这段文字写的是
2.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抓住了 、 、 三个特征。
3.根据这段文字,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便: 缚:
2.根据对“捕鸟”的介绍完成填空。
捕鸟的时间: 捕鸟的地点:
捕鸟的方法: (填动词)
捕鸟的收获:
3.这段文字对“捕鸟”交待得非常清楚,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 (2)
教学反思:
班级
姓名
课题
24 少年闰土
一、内容梳理(课文回放)。
1.《少年闰土》节选自 的小说《 》,文中回忆了闰土给“我”讲的四件事:
( )、( )、( )、( ),其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一件是 , 从中可以看出闰土是一个 、 的农村少年。
2.闰土生活在“ ” ,而“我”生活在“ ”;闰土是一个
“ ”
的儿子,“我”是一个“ ”;闰土 ,而“我”却 。环境不同、阶层不同、生活不同,没有让“我”感到快乐,反而引起“我”对自己所处的地位和环境的不满,这些都流露出“我” 。
二、按课文填空。
( )的天空中挂着-轮( )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 )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 ),( ), 向一匹猹( ) 地刺去。
一、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我于是日日盼望新年,新年到,闰土也就到了。好容易到了年末,有一日, 母亲告诉我,闰土来了,我便飞跑地去看。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 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这可见他的父亲十分爱他,怕他死去,所以在神佛面前许下愿心,用圈子将他套住了。他见人很怕羞,只是不怕我,没有旁人的时候,便和我说话,于是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
1.这段文字写的是
2.对闰土外貌的描写,抓住了 、 、 三个特征。
3.根据这段文字,说说闰土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第二日,我便要他捕鸟。他说:“这不能。须大雪下了才好,我们沙地上,下了雪,我扫出一块空地来,用短棒支起一个大竹匾,撒下秕谷,看鸟雀来吃时,我远远地将缚在棒上的绳子一拉,那鸟雀就罩在竹匾下了。什么都有:稻鸡,角鸡,鹁鸪,蓝背……”
1.解释加点字的含义。便: 缚:
2.根据对“捕鸟”的介绍完成填空。
捕鸟的时间: 捕鸟的地点:
捕鸟的方法: (填动词)
捕鸟的收获:
3.这段文字对“捕鸟”交待得非常清楚,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1) (2)
25 好的故事
教学内容
25 好的故事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认识并掌握本课生字词。会写“搁、综、澄”等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预告、烟草、烟雾”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3.学习对比的写作手法,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4.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1.理解课文内容,品悟关键语句的深刻含义。
2.感受“好的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难点:体会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别样风景引文章,故事内容触于心
1.出示课件。
(一组照片;播放优美的音乐)
师:上课之前,老师想带大家去看看别样的风景。这次观赏从一条老街开始,老街上有一家历史悠久的小酒店,有一间名叫“跨湖”的书院,有一座总有游客端着相机去拍照的老房子。老街的出口是一座桥,站在桥上眺望,可以望见远处的亭子,传说站在这个亭子上可以望见远处的大海。出了老街向右转,宽阔的河道一直陪伴在马路边,河上有桥,河边有塔,还有广袤的田野上那金色的海洋。
2.这条路线就是鲁迅先生曾经走过的山阴道。在鲁迅先生的日记里,我找到这样一条记载:
课件出示:
1913年6月26日,他“同三弟至大路浙东旅馆偕伍仲文乘舟游兰亭,又游禹陵。归路经东郭门登陆,步归”。——《鲁迅日记》
3.我们刚才领略的就是鲁迅先生当年的行船路线,今天,我们就一起感受先生在这条路线上所见的《好的故事》。
(板书课题:好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识生字,解词方法学于心
1.请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遇到难懂的词语可直接跳过。
2.检查学生对生词的认读情况。
(1)课件出示生词:
课件出示:
预告 烟草 烟雾 昏沉 错综 澄碧 萍藻 荡漾 解散 退缩 瘦削 浮动 瞬间 凝视 骤然 陡然 凌乱
(2)请一组学生开火车读词语,师相机纠正读音。
预设:纠正“瞬间”“骤然”“瘦削”的读音。
(3)学生齐读词语。
(4)区别“综”的形近字。
综( )
踪( )
棕( )
(5)学习多音字。
削xuē(瘦削)
xiāo(削铅笔)
3.请学生默读课文,试着联系上下文理解难懂的词语。
课件出示:
膝髁(xī kē):骨头上的突起,指膝盖。
皱蹙(zhòu cù):皱缩。
瘦削(shòu xuē):形容身体或脸很瘦。
参差(cēn cī):不整齐。
澄碧(chénɡ bì):清而明净。
4.读课文,评价朗读情况。
(1)听课文录音。
(2)指名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指出不足之处。
预设:
①“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这句话中的“倒影”读作“dào yǐng”,不读“dǎo yǐng”。
②“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读时注意停顿,省略号停顿时间稍久一些。
③“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一句要读出话已尽、音未了之感。
三、再探课文解疑惑,结构特点明于心
1.师:我们常常说,看人有第一印象,其实看文也是一样的。请大家谈一谈,《好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第一印象?
2.生回答,师相机点拨。
预设:
(1)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他写得很美。写了乌桕、野花的迷人,同时,也写得非常细腻。
(2)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是一篇很轻松休闲的文章。
(3)我感觉这篇文章非常具有画面感,在读的时候脑子会浮现相关画面。
(4)这篇文章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看不懂。
(5)我感觉这篇文章很黑暗,重复出现“昏沉的夜”。
3.师总结。
师:这篇文章以《好的故事》为题,读了课文,我们知道了,“好的故事”实际上指什么?
生答:作者的梦。
师:作者从“昏沉的夜”开始,做了一个画面感极强的梦,最后又回到了现实中“昏沉的夜”。
(板书内容:现实梦境)
师:这种圆形结构的写作方式是我们第一次遇见,其实它与我们曾经学过的某种结构方式非常像,还记得是什么吗?
生答:首尾呼应。
4.小结。
文章起于昏沉的夜,结于昏沉的夜。而在这起结之中,展开了一个美丽的故事。这个故事,这个美梦到底好在哪里呢?下节课我们继续探讨。
第二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复习旧知导新课,基础知识记于心
1.复习生字词。
课件出示:
1.选字填空。
综 踪 棕 )迹 ( )色 ( )合
2.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瘦削(xuē xiāo)的他正在削(xuē xiāo)土豆。
2.请学生完成练习,师讲解答案。
3.导入新课。
过渡: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章题目《好的故事》就是鲁迅先生的(生答:梦),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讨这是一场怎样的好梦,这是一个怎样的好故事。
二、品读课文寻美梦,景物意蕴现于心
1.明确好故事的特点。
(1)在昏沉的夜里,“我”静静地闭上了眼睛。在朦胧中,“我”看见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生:美丽,优雅,有趣的故事。
课件出示语句: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
(2)我们可以先来看看,鲁迅先生写的“好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哪几个自然段?
生: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3)默读课文第3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
2.体会好故事。
(1)生自由读写“好的故事”的部分,思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并画出来,在旁边写上感受。
课件出示:
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
(2)学生交流。
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故事很美丽,幽雅,有趣。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错综起来像一天云锦,而且万颗奔星似的飞动着,同时又展开去,以至于无穷。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
生:这是本文的文眼,告诉我们这个好的故事里有许多美的人和美的事,无穷无尽,说明是一个很美好的故事。
① 此处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
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错综起来的美的人与美的事比喻为云锦、万颗奔星。
②云锦是非常美丽的云朵。(课件展示云锦图片)从这里,你读到了什么?
生:作者对这“好的故事”的赞美与向往。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
生: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我觉得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而“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有一种惬意的田间生活的样子。鲁迅当时生活的社会不是这个样子,这是一种新的生活。鲁迅通过这个梦表现了他对这种新的生活的热爱。但是又在融合后却又退缩,说明遇到了阻力。
① 此处描写的景物非常多,试着把它们圈出来。
乌桕、新禾、野花、丛树、枯树……
②我们知道鲁迅先生的文章里,景物的象征意义非常丰富,想一想,文中的这些景物有何特殊意义?
两岸的“乌桕、新禾、野花”代表新的事物,“丛树和枯树”代表旧的事物,它们融合在一起,体现出一种新旧交替的现象。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河边枯柳树下的几株瘦削的一丈红,该是村女种的罢。大红花和斑红花,都在水里面浮动,忽而碎散,拉长了,如缕缕的胭脂水,然而没有晕。茅屋,狗,塔,村女,云,……也都浮动着。大红花一朵朵全被拉长了,这时是泼剌奔迸的红锦带。
生:第7自然段里的“茅屋、狗、塔、村女、云”与第5自然段相照应,同样也是描写了那种美好平静的田园生活。我发现作者描写的景物都是河中的倒影,而且倒影会不断延伸,不断变化。
① 此段描写了与前文相同的景物,也出现了前文没有的色彩,试分析意蕴。
“一丈红”,他先把它比喻成“缕缕的胭脂水”,然后又把它比喻成“红锦带”,“一丈红”立于枯柳下,看似瘦削无力,但也是新力量的出现,思想上的升华。
② 文章描写的景物为何都是写的倒影?
一是鲁迅先生坐在船上,这些景物是他在水面上看到的;二是河水中的倒影是变化的,而不是生活中的一成不变,这样描写景物是动态的、变化的。即新思想可能会被旧势力粉碎,但如水中的倒影一样,当水面风平浪静时,又会重现景物,不会消失。
3.小结。
师:这就是鲁迅先生在文章反复强调的:这是一个“好的故事”,一个“好的梦”,用文中的话讲就是——
生:美丽,幽雅,有趣。
三、品析夜景探昏沉,执着追求立于心
1.揭示现实。
过渡:虽然我们还没明白这个梦到底好在哪里,但是大家不要着急,我们先放一放。我们知道这个梦最终醒了,而我们课文第3~9自然段写的是梦中的世界,而开头和结尾是现实中的世界,现实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
生:昏沉的夜。
(板书:暗的夜)
2.理解昏沉的夜。
我们知道这个好的梦就是作者在这个昏沉的夜晚做的,那么这个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鲁迅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或者说他写这篇文章时内心的情感又是怎样的?画出相关的语句加以品析。
课件出示:
1.昏沉的夜有什么特点?
2.鲁迅先生在这个夜里是怎样的心情?
3.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鞭爆的繁响在四近,烟草的烟雾在身边:是昏沉的夜。
生:我觉得当时的现实是喧嚣的、混乱的,而且缺乏正能量,阻碍了鲁迅先生的理想的实现。
(1)请用两个词概括这个昏沉的夜。
(喧嚣、混乱)(板书:喧嚣、混乱)
(2)请注意这个句子的后边是冒号,冒号有什么作用?(解释说明。冒号一般有两种作用,用在前边是提示下文,用在后边是总结上文。也就是说最后一句“昏沉的夜”是对全段的总结,所以这两句话对发现夜的特点很有意义。)
(3)此时作者在干什么呢?(抽烟,说明他有点惆怅的感觉,抽烟是因为心中有愁绪。)
(4)作者为什么感到惆怅呢?(梦想与现实的冲突使他惆怅。作者还是有些心烦意乱的,烟草的烟雾在身边,说明他的内心是烦乱的;鞭爆的繁响在四近,说明周围是嘈杂的。)
(5)补充写作时间。
文末是二月二十四日,其实应该是一月二十八日,因为这篇文章首发于二月九号的《语丝》。一月二十八,这一天是正月初五,农村习俗这一天在请财神,别人都热热闹闹地放爆竹,只有他是孤独的、寂寞的、单调的、沉闷的、冷寂的。
(6)我们用这些词来概括夜的特点和先生那时的情感,这是现实世界的;还记得梦境中的情景吗?
(美丽,幽雅,有趣的好梦。)文章将现实世界和想象的世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出了梦境的美好,故事的美好。
(7)男生朗读“昏沉的夜”部分,感受夜的黑暗;女生朗读“好的故事”部分,领悟故事的美好。通过鲜明的对比,体会“好的故事”。
B.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正要凝视他们时,骤然一惊,睁开眼,云锦也已皱蹙,凌乱,仿佛有谁掷一块大石下河水中,水波陡然起立,将整篇的影子撕成片片了。
预设:美梦醒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社会。“大石”具有象征意义,指旧势力,鲁迅先生“好的故事”正受到黑暗社会的迫害。
(1)试着想一想,“好的故事”在当时社会具体指什么?(《新生》《新青年》等。)
(2)这些“好的故事”遇到了那些阻碍呢?
(课件出示背景资料)
课件出示:
•《新生》流产 1907年
•《新青年》解体 1922年
•兄弟失和 1923年
•婚姻和爱情 1925年
(3)结合背景,同学们应该有了更深的感受:这个梦最终醒了,梦想的境界消失了,又回到了黑暗的现实中来。我们可以概括《好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作者于黑暗中守望光明,结果却依然黑暗。请大家仿照这个句子,再说几句话。(于迷茫中寻求阳光,却依然迷茫。于冷寂中寻找温暖,却依然冷寂。于沉闷中寻求生动,却依然沉闷。)
(4)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现实的世界是让人绝望的,梦想的世界是充满希望的。因此我们可以这样仿写:(于绝望中呼唤希望,却依然绝望。)
(5)但是文章就这样结束了吗?在这一种清冷、惆怅、孤独、寂寞、绝望的感觉中结束了吗?(没有,鲁迅先生要追回“好的故事”。)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我真爱这一篇好的故事,趁碎影还在,我要追回他,完成他,留下他。
预设:虽然刚一融合的新旧事物很快退缩,美好的梦境总是一次次被打碎,但是作者并没有放弃,还是要追回、完成、留下这篇“好的故事”。
(1)明知是绝望,但仍然要和绝望抗争,北京大学汪晖教授称之为:反抗绝望。
(2)结合“阅读链接”中的材料,说一说鲁迅先生流露在《好的故事》中的哲学。(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课件出示第12自然段,生齐读,读出作者美好的人生信仰和执着的人生追求。
课件出示:
但我总记得见过这一篇好的故事,在昏沉的夜……。
四、拓展延伸多问题,推荐阅读
1.课上到这个地方,大家一开始提出的问题有没有得到解决?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请大家再交流一下。
预设:
生:鲁迅先生是充满怅惘和失望的,可为什么他在文章的最后还要呼唤希望?
生:我想问:面对旧社会的黑暗,鲁迅先生内心到底有没有希望?
生:文章多次提到《初学记》,其中有什么寓意?
……
2.推荐阅读。
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课后大家可以带着这些问题继续读读鲁迅先生的其他著作,如《野草》《呐喊》,你一定能找到答案的。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26*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教学内容
26*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用较快的速度默读课文。
2.能用小标题的形式概括文中所写的关于鲁迅的几件事。
3.能借助课文及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课文内容,给文段加上小标题,品悟关键词句。
难点:体会作者对鲁迅先生的怀念,感受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崇高品质。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悲壮之景展眼前,未成曲调情先染
1.(出示课件:人们送别鲁迅先生场面的图片;播放悲伤的纯音乐)
师:1936年10月19日,一颗伟大的心脏永远停止了跳动。一时间,成千上万的人们失声痛哭,纷纷前来见他最后一面,来送他最后一程。这个人就是鲁迅先生。他以笔作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民族魂”。毛泽东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
板书:鲁迅先生(提醒学生注意“迅”的笔顺)
2.到底是一位怎样的伯父?到底是一位怎样的先生,能如此受人爱戴?今天,我们就同本文作者,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一起走近鲁迅先生。
二、琅琅书声初感知,怀念之情文句藏
1.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借助资料等理解不懂的词语。
思考:课文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尝试给每件事加个小标题。
2.理解词语。
课件出示:
吊唁 囫囵吞枣 张冠李戴
恍然大悟 饱经风霜
学生交流理解词语的意思。老师随机点拨理解词语的方法。
(1)“吊唁”:出示祭奠图片加以理解。(课件出示追悼会图片)。
(2)“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恍然大悟”:结合自身生活实际进行理解。
(3)“饱经风霜”:通过联系上下文,想象车夫饱经风霜的样子,感受文中车夫生活的艰辛。
课件出示:
吊唁:祭奠死者并对家属进行慰问。
囫囵吞枣:囫囵:整个儿。把枣整个咽下去,不加咀嚼,不辨滋味。比喻对事物不加分析思考地笼统接受。
张冠李戴:把姓张的帽子戴到姓李的头上。比喻认错了对象,弄错了事实。
恍然大悟:恍然:猛然清醒的样子;悟:心里明白。形容一下子明白过来。
饱经风霜:饱:充分;经:经历;风霜:比喻艰难困苦。形容经历过长期的艰难困苦的生活和斗争。
3.拟小标题。
师:《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写了关于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呢?
根据预习情况,学生反馈。
预设:沉重悼念、趣谈《水浒传》、笑谈“碰壁”、燃放焰火、救助车夫、关心女佣。
4.鲁迅先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你用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
预设: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过渡:是呀,鲁迅先生那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如花朵一般灿烂地开放着。让我们一起进入课文,看看这朵人格之花是如何绽放美丽的。
三、品词析句探内涵,伯父品质骤然现
(一)学习第1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1自然段——沉痛悼念。思考:“我”为什么惊异?
2.讨论。
(1)“惊异”是什么意思?(惊奇,诧异。)
(2)“我”对什么事情感到惊异?(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我”不理解,感到惊奇、诧异。)
(3)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伯父受到许多人的爱戴?找出来读一读。
学生齐读“他的遗体躺在万国殡仪馆的礼堂里,许多人都来追悼他,向他致敬,有的甚至失声痛哭。数不清的挽联挂满了墙壁,大大小小的花圈堆满了整间屋子。送挽联送花圈的有工人,有学生,各色各样的人都有”。
(4)伯父得到这么多人的爱戴,是什么原因呢?
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过渡:作者当时年纪还小,不明白是怎么一回事。让我们跟随作者的回忆,去检验自己的答案是否正确。
(二)学习作者回忆的五件事。
1.自由读课文,画出体现伯父鲁迅先生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感受。
2.学生交流。
A.预设: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
“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
生:我觉得这些句子很有意思,鼻子还能碰扁。“四周黑洞洞的”肯定象征着什么,“碰壁”也不只是指碰着墙壁,应该是指当时黑暗的社会,这是讽刺意味极强的句子。
(1)这个句子写出了鲁迅先生说话时怎样的风格?(风趣幽默)(板书:风趣幽默)
(2)鲁迅先生用这样幽默的语言告诉了我们“四周黑洞洞”的,还经常“碰壁”,这是什么意思?(“四周黑洞洞”指当时社会环境的黑暗;“碰壁”指的是革命者受到了恶势力的抨击和迫害。一如既往的讽刺性语言,让我们不禁感叹当时社会的黑暗。)
(3)请学生再一次朗读“笑谈碰壁”,读出鲁迅先生的风趣幽默,体会当时社会的黑暗。
B.预设:生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这时候,我清清楚楚地看见,而且现在也清清楚楚地记得,他的脸上不再有那种慈祥的愉快的表情了,他变得那么严肃。
生:这一句与“燃放焰火”时伯父的表情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的伯父陷入了深深的沉思。
(1)鲁迅先生在“燃放焰火”时是怎样的表情?(那么慈祥,那么愉快,眉毛,眼睛,还有额上一条条的皱纹,都现出他心底的欢笑来。)
(2)鲁迅先生在帮助车夫后又是怎样的表情呢?(变得那么严肃。)
(3)因为他看到焰火下的明亮,感受到家庭的和谐,所以眼中带着笑意,脸上充满了笑容。当他看到当时黑暗的社会对下层人民造成巨大的伤害时,又是充满憎恨的。所以,伯父鲁迅先生还是一个怎样的人?(爱憎分明。)(板书:爱憎分明)
(4)文章一连用了两个“清清楚楚”是什么意思?(课件出示,圈出文段中的“清清楚楚”)(因为作者对伯父的神情记忆特别深刻,同时也写出了作者对伯父鲁迅先生深深的怀念之情。)
(5)请男生齐读第16自然段,女生齐读第25自然段,对比体会伯父的爱憎分明。
(6)鲁迅先生在为车夫包扎时,文章运用了几个连续的动词,请学生找出来,并体会。(“扶、蹲、半跪、拿、夹出、洗、敷、扎”,从中体会到了鲁迅对劳动人民的关切、怜爱、同情,再一次感受鲁迅先生的爱憎分明。)
C.预设:生汇报交流内容(课件出示句子)
课件出示:
“他对自己的病一点儿也不在乎,倒常常劝我多休息,不叫我干重活儿。”
生:这句话体现了伯父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品质。
(1)他自己生病,他并不在乎,但一位女佣生病了,他却多加关心,你从这里读出了鲁迅先生是一位怎样的人?(关心他人,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
课件出示第27自然段,师引读,读出对鲁迅先生的敬佩之情。
课件出示:
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2)引读:
天色阴暗的黄昏,鲁迅先生亲自为受伤的车夫上药,并掏出自己的钱帮助车夫渡过难关。(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月色渐浓的深夜,鲁迅先生依然拖着病体写文章,不顾自己接连不断地咳嗽,却关心着家里的女佣。(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四周黑洞洞的社会,鲁迅先生毅然弃医从文,不在乎自己的功名利禄,一心只为拯救穷苦人们。(生读:的确,伯父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
(三)总结文章结构关系。
师:正是因为鲁迅先生风趣幽默,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所以在他离世之时,才会有这么多的人前来吊唁,失声痛哭。
所以文章的第1自然段是后文的结果。文章前后是什么关系?(因果关系)
四、读读写写意深长,为国为民万古扬
1.师:如果你也在送别鲁迅先生的行列中,你想说些什么呢?
生结合对鲁迅先生的了解,自由交流。
2.课后作业:请同学们借鉴本文通过具体的事情写一个人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的情感。写一篇小短文,可以写自己的父母、老师,也可以写一写同学、朋友。
3.推荐学生课后阅读鲁迅先生的小说《故乡》。
板书设计: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①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里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一个在麦田里的农夫认出了他。农夫上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你的降临,你终于来了。”
②上帝说:“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是在祈祷什么呢?”
③“我总是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④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⑤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⑥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_____________,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⑦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⑧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1、在文中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农夫高兴的成语。
2、想一想,下面这段话应加在第_____自然段和第_____自然段之间。
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也创造了蝗虫和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所愿的世界。
3、联系上下文,在第⑧自然段地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
4、依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对于一个人来说,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可以唤醒人内在的灵魂。
5、结合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
(1)如果麦子没有考验,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上帝没有满足农夫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五十年里,农夫一直在祈祷什么?请用“------”在文中划出。
7、读了本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班级
姓名
课题
26我的鲁迅有感
如果麦子没有考验
①上帝有一天心血来潮,来到他所创造的土地上散步,看到农田里的麦子结实累累,感到非常开心。一个在麦田里的农夫认出了他。农夫上前向上帝请安,说:“仁慈的上帝呀,终于来了。这五十年来,我没有一天停止祈祷企盼着你的降临,你终于来了。”
②上帝说:“五十年来,你都在祈祷,到底是在祈祷什么呢?”
③“我总是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可是不论我怎么祈祷,总是不能如愿!”农夫说。
④农夫跪下来,吻上帝的脚:“全能的主呀!可不可以在明年允诺我的请求,只要一年的时间,不要风,不要雨,不要烈日与灾害,别人的田我不管,能不能给我一年的时间?”
⑤上帝说:“好吧!明年如你所愿。”
⑥第二年,农夫的田地果然结出许多麦穗,由于没有任何狂风暴雨、烈日与灾害,麦穗比平常多了一倍,农夫_____________,欢喜地等待收成的那一天。
⑦到了收成的时刻,奇怪的事情发生了,农夫的麦穗里竟然没有结出一粒麦子。
⑧农夫找到了上帝,问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上帝说:“我没有搞错任何事情,一旦避开了所有的考验,麦子就变得无能了。对于一粒麦子,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风雨是必要的,烈日是必要的,蝗虫是必要的,它们可以唤醒麦子内在的灵魂;人的灵魂也和麦子的灵魂相同,如果没有任何考验,人也只是一个空壳罢了。”
1、在文中第⑥自然段的横线上填上一个表示农夫高兴的成语。
2、想一想,下面这段话应加在第_____自然段和第_____自然段之间。
上帝回答:“我创造世界,也创造了风雨,创造了干旱,也创造了蝗虫和鸟雀,我创造的是不能如所愿的世界。
3、联系上下文,在第⑧自然段地横线上填上一句合适的话。()
4、依照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注意加点的字,把下面的话写具体:
对于一个人来说,努力奋斗是不可避免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它们可以唤醒人内在的灵魂。
5、结合课文,把句子补充完整
(1)如果麦子没有考验,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上帝没有满足农夫的愿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这五十年里,农夫一直在祈祷什么?请用“------”在文中划出。
7、读了本文后,你突然明白了什么?
1、欣喜若狂、兴奋不已
2、第三自然段和第四自然段之间。
3、上帝,我要的是丰收年,你是不是搞错了?(意思对即可)
4、困难是必要的 挫折是必要的 失败是必要的
5、(1)不可能结出果实 (2)农夫的麦子可能会有收成
6、我总是在祈求风调雨顺,祈祷今年不要有大风雨,不要下雪,不要地震,不要干旱,不要有冰雹,不要有虫害。
7、我们不能去埋怨自己生活中有许多挫折,这些困难会使我们变得更加坚强,反而更会有助于我们走向成功。(意思对即可)
27*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
教学内容
27 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能借助本单元的课文和相关资料,感受鲁迅的人物形象。
教学
重点难点
重点:读懂诗歌内容,了解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难点:了解诗歌中的对比手法,并体会运用这种手法的好处。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谈话导入,了解背景
1.同学们,上课前老师带给大家一句名言:“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你们知道这是谁写的吗?(鲁迅)
2.对于鲁迅,你对他都有哪些了解呢?
3.同学们,鲁迅先生离开我们已经有83年了。83年的时间,岁月的风尘并没有把这个名字掩埋在历史深处,相反,他的名字随着时间的流逝更加光彩夺目。鲁迅先生身上有什么独特的魅力让他得到了这么多人这么持久的爱戴呢?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文章中同学们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这节课,我们再走进著名诗人臧克家先生在1949年为纪念鲁迅先生逝世十三周年挥笔写下的经典诗篇《有的人——纪念鲁迅有感》。(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4.介绍写作背景。
课件出示: 1949年10月19日,是鲁迅先生逝世13周年纪念日。当时,全国各地人民第一次公开隆重地开展了各种纪念活动,现代著名诗人臧克家亲自参加了首都人民的纪念活动,瞻仰了鲁迅故居,“对着这遗迹,回忆鲁迅的一生,”心里感慨万分,便于11月1日写了这首诗。此诗自发表以来,一直受到读者喜爱,广为流传。
指名读背景介绍。
二、初识文本,指导朗读
(一)看视频,听课文录音,谈体会。
1.看视频,听朗读录音。
课件出示:听完录音,思考:你觉得朗读得怎么样?你从朗读中听出了什么?
2.学生小组内交流听后感受。
(二)生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教师强调:诗歌重朗读,要读出节奏、重音、语气、语调、情感等。
2.思考:
(1)作者在诗中以鲜明的态度写出了哪两种人?找出文中的诗句,用“ ”画出来。
(2)诗人是怎样描述这两种人的?请找出相应的诗句,用“ ”画出来。
3.根据你对诗歌的理解,自由朗读,读出作者对这两种人的爱与憎。
4.指名学生朗读(可读自己喜欢的章节),其他学生评议。
(三)再读诗歌。
1.调整顺序让学生分两组对比读,并说一说从中读出了什么。
课件出示:
朗读要求:1.将每节诗的前两句连起来读。2.将每节诗的后两句连起来读。
3.男女生分别交替朗读每节诗的前两句和后两句。
2.学生评价朗读效果,多角度挖掘朗读的技巧。
3.学生初读,自由朗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以及所蕴含的情感。
4.通过自读自悟,发现诗歌本身的内容和写作特点。
三、探究发现,走进文本
小组合作议一议。
1.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你发现了什么?
课件出示:可以说说诗歌的思想内涵、诗歌的内容,可以品评诗歌的表现手法,也可以点评诗人的炼字艺术,还可以谈谈你认为难以理解的诗句等等。
预设1:诗的第一部分作者开门见山,以两种对立阶级的人为代表,紧紧抓住参加鲁迅纪念活动后感触最深的两点,即鲁迅生为人民鞠躬尽瘁,死后人民怀念他,从对鲁迅虽死犹存的感受入手,提出了对“生”与“死”的不同的观点。第二部分从两种人对待人民的不同态度中,热情赞颂鲁迅为人民鞠躬尽瘁的伟大精神。第三部分从人民对两种人的不同态度中,抒发了作者及人民永远怀念鲁迅的深厚感情。
预设2:采用对比手法,每一小节一反一正的对比,使正反两面人物对立得更为鲜明,从而达到突出主题的作用。
预设3:诗歌赞颂了鲁迅鞠躬尽瘁,为人民服务的伟大精神。
2.解析诗中重、难点词句。
(1)对词语的理解。
①“有的人”分别指哪些人呢?联系所学和实际生活,说一说,两个“有的人”,分别指哪两类人呢?预设:前一种人指坏人,如:小偷、强盗、骗子。后一种人指对社会有用的人,如:军人、警察、科学家。
教师指导:每节诗的前两句都指反动派,他们虽然“活着”,但在老百姓的心目中是“行尸走肉”,他们欺压百姓,行为可耻。每节诗后两句都是指鲁迅以及像鲁迅这样的人,他们虽死犹生,永远活在人民心中,赢得人民的尊敬和歌颂。
②“活”:第一个“活”字充满了作者的鄙夷和轻蔑,第二个“活”字是作者对鲁迅伟大一生的充分肯定和赞扬。
③“死”:第一个“死”字充满了作者的痛恨和咒骂,第二个“死”字表达了作者的惋惜和怀念之情。
④“骑”字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用“骑”字组词吗?
预设:跨坐,兼跨两边的意思。骑马、骑手、骑术、骑兵。
⑤“骑”字在诗中运用得很巧妙,你能说说其中的含义吗?
指导:“骑”字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欺压人民,作威作福的丑恶嘴脸。
⑥“摔垮”:人民要推翻反动派,打倒反动派,把仇恨和力量凝聚在一个“摔”字上,“垮”作为结果,形象地表现了反动派的可耻而又必然的下场。
文中还有很多这样的字词,请同学们找出来,小组交流,谈谈自己的理解。
(2)对句子的理解。
课件出示: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设疑:这两种人分别指谁?请同学们在文中找出答案。
预设1:前一种人指的是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人,只是躯壳活着,虽生犹死,生命毫无价值。预设2:后一种人指的是一生为人民、甘愿做人民牛马的人,这种人虽生命不复存在了,但他们的思想、精神永驻人间。
小结:这是全诗提纲挈领的小节,抓住它品读全文,就会事半功倍。
课件出示: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啊,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预设1:一个“骑”字,深刻地揭露了反动派蛮横的形象和凶暴的本质。
预设2:“啊,我多伟大!”刻画了反动派的外强中干、自我吹嘘的丑态,对反动派进行了有力的讽刺。
预设3:对于鲁迅先生,则用“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俯下身子”把鲁迅先生的精神表达得多么充分,刻画了鲁迅崇高而感人的形象!
课件出示:情愿作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预设:比喻鲁迅愿把自己的一切贡献给革命事业。
教师补充:鲁迅有一本散文诗集叫《野草》,他在《野草》的《题辞》里说:“
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
课件出示: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预设1:把名字刻入石头的人,是想流芳百世,实际上这种人活在世上,灵魂早已死去,名字早已臭名昭著。“刻入”一词,真是入木三分。
预设2:反动派想留名“不朽”,但事实上,他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这里的一个“烂”字,既写出了反动派恶贯满盈,又表现了人民的心愿和力量。
预设3:“青青的野草”则给人以无限生机、无限希望的感受和联想,表现了广大人民群众对鲁迅先生无比崇拜和爱戴的深厚感情。
预设4:“春风”“到处”“青青”这些感情色彩鲜明的词语,是作者对为人民奋斗一生的革命战士蓬勃生命力和不朽的精神的热烈歌颂。
3.教师引导,深入内容:
(1)同学们对两类人物已有了自己鲜明的认识,让我们用一些词语送给这两种人。
预设1:前一种人是“行尸走肉”;
预设2:后一种人是“人民英雄”;
预设3: 后一种人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值得人们尊敬。
(2)人们对这两种人又是怎样的态度呢?也请同学们用词语来概括。(请各小组就某一方面将词语板书在黑板上)
预设关键词:唾弃、憎恨、踩踏(前一种人);尊敬、拥戴、敬佩(后一种人)。
(3)学生讨论、合作、交流。
(4)积极主动地用词语表达出来。
(5)学生概括、补充。
(6)在品读欣赏的过程中让学生领略诗歌的魅力。
(7)提升对主题的认识。
四、体会写法,深挖主题
1.同学们请看,这首诗的题目是《有的人》,在题目下面还有一个副标题,为什么?
预设:副标题是为了补充说明这首诗歌是为了纪念鲁迅先生而作的。
2.根据你对诗句的理解,选择对应的词语。
课件出示:1.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 ( )
2.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 )
3.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
A.我为人人,鞠躬尽瘁。
B.虽生犹死,行尸走肉。
C.虽死犹生,永垂不朽。
3.作者这样对比来写有什么目的?
预设:通过两种人的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为了自己的私欲而践踏人民的人的憎恨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对像鲁迅一样为了人民的利益鞠躬尽瘁的人的敬佩之情。
4.巩固理解诗文的内涵,进一步体会诗歌所要表达的情感。
五、拓展认识,升华情感
1.谈一谈。
(1)在历史或现实中,既有流芳百世的英雄,也有遗臭万年的奸臣,你能联系具体人物来谈谈自己的感想吗?
预设:流芳百世的英雄人物:文天祥、戚继光、岳飞、孙中山。遗臭万年的奸臣:赵高、秦桧、和珅。
(2)结合单元所学课文以及通过其他途径对鲁迅的了解,说说鲁迅是一个怎样的人。
(3)学生小组交流。
预设1:鲁迅是一个非常勤奋的人。
预设2:鲁迅是一个性格非常刚强的人。
预设3:鲁迅是一个正义的、富有民族气节的、忧国忧民的人。
教师总结:毛泽东曾这样评价鲁迅:“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他不但是伟大的文学家,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可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同学们,让我们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有的人》,来缅怀这位伟大的英雄吧!
2.补充相关名人名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陶行知
3.学生齐读。
4.拓展加强学生对人生价值的认识。
5.推荐阅读鲁迅的诗歌集《野草》,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故事。
六、仿写诗歌,成就理想
引导:你在日常生活中曾有过对人生的思考吗?
1.请联系生活感受,仿照本诗的对比手法,写一写你对人生的看法或是读了本诗后的感想。
2.学生动笔写作。3.读写结合,体验人生的价值。
4.写完后与同桌交流,互相评议。
板书设计: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3.第③段和第⑩段两个划线语句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说说。
4. 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 ”在原文中标出。
5.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班级
姓名
课题
27有的人
——纪念鲁迅有感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路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省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连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被人瞄上了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不是个小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了车下一个女人声嘶力竭的尖叫:“
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一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死了男人,里里外外全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的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的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个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不知道说什么好,一个劲儿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3.第③段和第⑩段两个划线语句矛盾吗?为什么?请结合父亲不同心境简要说说。
4. 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请用“ ”在原文中标出。
5.选文第②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
6.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1. 本文讲述了父亲在自己丢失钱后,把自己的部分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妇女,感染了车上其他人给种子,最后钱失而复得。
2. 父亲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动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
3. 不矛盾。因为第③段写父亲的钱被偷时的焦急心情,对他人的猜疑及不信任;而第⑩段写父亲的钱失而复得后心情转悲为喜,他相信人心是向善的。
4. 最后一段。
5. 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与下文父亲慷慨地把自己的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父亲的善良。
6. 评价围绕父亲“善良”来谈;联系现实要答出做一个善良的人的正面意义。
习作:有你,真好
教学内容
习作:有你,真好
课型
新授课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交流回顾与某人初次相见时的情景,也可交流与其相处后发生的事以及印象的转变,能写出与“你”有关的事情,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
2.通过回忆,引导学生理清主次,学会把与“你”有关的具体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善于捕捉人物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来突出人物特点。
3.回顾单元所学,引导学生交流本组课文中表现人物的多种表达方式,体会用事例表现人物特点的方法,并运用到习作中。
4.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调动学生观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真正让习作练笔成为学生的生活需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的方法。
难点:学会用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围绕与“你”有关的具体事件,系统地搜集、整理材料,抒发真实情感。
2.通过抓读写联系,帮助学生初步掌握如何抓具体事例和抓人物特点写人的习作方法。
3.领悟题意,学会自拟与众不同、耳目一新又能突出主题的作文题目。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启发回忆,确定素材
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经常和各种不同的人打交道:在这些人中,有你熟悉的,有你喜欢的,有你讨厌的,有你敬佩的……能不能把他(她)们介绍给老师呢?今天先介绍你最想要让老师了解的那一位。你所要介绍的这个人有哪些事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呢?
课件出示: 1.最想要介绍给老师的那个人。
2.这个人给你印象最深的事情。(可以是多件事)
2.小组互议,相互启发,确定习作题目。
(1)教师组织学生分小组交流,让学生在互动中相互启发,并允许学生调换所要介绍的那个人。
(2)启发学生根据自己所要介绍的人,自拟习作题目。
(3)教授拟题思路和方法。
课件出示: 1.可按人物性格特点拟题。
2.可按人物品质特点拟题。
3.可按典型事例拟题。
二、读写联系,领悟写法
1.启发学生从学过的写人的课文中领悟写法。
同学们,我们学过的课文中,有不少是描写人物的,想一想:在这些课文中,哪些人物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1)同桌间交流印象最深的人物。思考:这些人物为什么会给你留下如此深刻的印象呢?
(2)交流、探讨表现人物特点的写作手法。
小结:抓住语言、动作、外貌、神态等描写,不仅把人物写活,而且能把事情写清楚、写具体,写得打动人心。
2.引导学生从读过的优秀习作中领悟写法。
大家读了许多有关介绍人物的优秀习作,哪些习作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选择最喜欢的一篇向大家介绍一下。
设疑:通过复习学过的课文和读过的优秀习作,你认为要介绍一个人物,必须注意哪几方面呢?
学生小组交流讨论,教师指导明确:
课件出示:
1.要抓住具体的事写人,可以是“一人一事一品质”,可以是“一人多事一品质”,也可以是“一人多事多品质”。
2.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描写来反映人物的特点。
三、范文赏析,编写提纲
朋友,有你真好!
在茫茫人海中看到你,是一种幸运;在大雨滂沱时遇见你,是一种幸福。感谢那一次生命的邂逅,让我们走在一起,走向光明和温暖……我不禁感叹:“有你真好!”【直接抒情,引出下文。】
还记得那个下午,酷热的夏阳使人昏昏欲睡。我来到学校,趴在桌上,舔着干裂的嘴唇。【环境描写、动作描写,突出天气的炎热和“我”口干舌燥的状态,为下文做铺垫。】水——是的,早上放学时我的水壶掉在了路上,是你打来电话告诉我你捡到了它。我盼望着你的到来,让水滋润我如火的喉咙,滋润我的心。
突然,一只手搭在了我的肩上,我回头,看见你灿烂的笑容:“糊涂虫!给,你的水壶。”我接过水壶,迫不及待地喝了一口——酸甜而清凉的味道在口中荡漾开来,冲淡了夏日的炎热和浮躁。“是柠檬水吗?”“嗯,我亲手为你泡的,好喝吗?”你的笑像一块冰糖,有着香甜的滋味。我也笑了:“好喝!”【语言、神态描写,展现了“你”的细心体贴、善解人意。】
原来,友谊就是如此,它有着把白开水变成酸甜清凉的柠檬汁的神奇魔法。【巧用修辞,赞美友情。】
夏日的雨敲响了放学的铃声。你说:“下雨了呀,我们一起走吧——用我的伞!”我们牵着手,一起走进了雨帘中。雨丝在那一把小伞上跳着轻快的舞蹈,唱着欢快的小曲。【拟人手法,抒发畅快心情。】小小的伞下,我和你的手紧紧相握,在小路上踏出小小的水花,说着学校发生的趣事。夏日的雨,让笑声更加欢畅,让两颗心紧紧相依。
雨声小了,你的手一指,兴奋地叫道:“快看!”我顺着你指的方向看去——蓝宝石般的天空中,隐隐约约出现了一道彩虹,就像在梦中一样。我们停住了脚步,看得入了迷。我能感觉到,你的手握得更紧了。这时,你看向我,笑着,我也微笑着看向你。我仿佛看到,你的眼眸中,也有一道美丽的彩虹。【动作、语言描写,“兴奋地叫”“手一紧”“手握得更紧了”,写出“你”的可爱、真诚。】
友谊的样子,也许就是美丽的彩虹。【把友谊比喻成美丽的彩虹,表达了“我”对这份友情的珍视和喜爱。】
那绚烂的彩虹,是你的笑,是你我的友谊。感谢你的陪伴,你的笑容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我不禁感叹:“有你真好,友谊真好!”【再次抒发情感,与开头呼应。】
2.交流写作方法,明确要求:
(1)抒发真实情感,首尾呼应。
(2)巧用修辞,流露真情实感。
(3)通过具体的事情,运用动作、语言、神态、环境等描写突出人物特点。
3.编写提纲,写好后可以同桌间互相交流,评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将所学的作文技巧运用到作文中去。
2.让学生发现自己作文的特点和长处,增强自信心,激发写作兴趣。
3.让学生发现和借鉴其他同学作文的优点。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都想把自己印象最深的那个人介绍给大家,但是,由于时间关系,老师来不及听大家一个个介绍。现在我们开展一次竞赛,看谁能将自己最想介绍的那个人写得既快又好。在起草前先构思一下,然后再起草,能在25分钟内完成初稿的同学可获得“耕耘奖”。(其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快速表达的能力)
1.学生独立构思起草,教师巡视,并对习作有困难的学生单独辅导。
2.对在25分钟内完成习作初稿的授予“耕耘奖”。没有完成初稿的同学继续写,已经完成的同学可以尝试修改。
3.指导修改,完善习作。
(1)启发谈话:美玉是琢出来的,好文章是改出来的。习作初稿写好以后,通过自己的修改可以使文章锦上添花。你有信心把自己的习作初稿修改得更完美些吗?改得好的同学还可以获得本次习作的“百花奖”呢!
(2)学生自改习作。先进行错别字和病句的常规修改。然后,教师引导学生对照“是否通过具体事例写出人物特点”这一要求进行重点修改。
(3)同桌或分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与对方商讨需要修改的地方,然后根据对方提出的修改意见进行再次修改。
(4)课堂交流。可以按“原来怎么写的—现在怎么修改的——为什么这样修改”的顺序说说修改的过程和理由。
(5)评议“百花奖”。先分小组评议,再进行全班评议。
二、指导评赏,成就激励
1.启发谈话,激发评赏的兴趣。
当你手里抓一把沙土放在太阳光下一照,就会看到点点金光。同样,每个人的作文都有闪光之处,哪怕是写得不够理想的作文,也有一两句优美的句子或几个闪光的词语。
你的习作通过几次修改,一定有许多成功之处。请将成功之处读给同桌或小组的同学听,一起分享成功的欢乐。如果认为全文写得好,就读全文;如果觉得只有某一片段写得精彩,就读片段。
2.示例评赏,启发自我评赏
教师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优秀习作或片段组织学生评赏,然后分组交流自评,畅谈收获,分享习作成功的乐趣。
3.教师组织学生评议班级“浪花奖”。
4.创建习作环境,激发习作兴趣。
(1)将优秀习作或修改后有明显进步的习作装订成册,在班内(或学校同年级内)传阅。
(2)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寄给远方的亲人。
(3)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习作向学校广播站或学校画廊投稿。
(4)将班级中的优秀习作推荐给少儿报刊发表。
(5)当学生的优秀习作积累到一定的数量后,教师可鼓励学生编写自己的优秀习作集,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作文是他们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板书设计:
相关文档
-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故宫博物2022-02-128页
- 六年级下册数学习题课件-整理与复2022-02-127页
-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单元测试2022-02-1210页
- 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第六单元 习作2022-02-127页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总复习 数与2022-02-1221页
- 六年级上册数学课件-第六单元第4课2022-02-1217页
-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下册语文期中质量2022-02-126页
- 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教学课件:把握自2022-02-126页
- 六年级下册数学课件- 总复习 复习2022-02-1221页
- 人教版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2单元《位2022-02-122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