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62 KB
  • 2022-02-12 发布

部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 月光曲》教案 (1)

  • 8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教学目标:‎ ‎1.会写“谱、莱”等8个字。会写“谱写、钢琴”等12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9自然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体会他在创作过程中情感的变化,感受他对兄妹俩的同情和关爱。‎ ‎2.想象课文描绘的画面,感受乐曲的美妙。‎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一定很喜欢音乐吧?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听一首钢琴曲。(播放《月光曲》)‎ ‎2.听完了这首钢琴曲,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3.指名学生谈感受。‎ ‎4.刚才我们听的这首曲子的名字叫《月光曲》,它的作者就是闻名世界的德国作曲家——贝多芬。‎ 课件出示:贝多芬(1770—182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其创作成就极大地深化了音乐艺术的思想性和表现力,对后世有极深远的影响。他从小就接受父亲严格的音乐训练,学会了弹琴与作曲。1820年,他两耳失聪,‎ 但仍坚持创作。他毕生追求“自由、平等、博爱”,对劳动人民十分同情。他一生谱写了许多著名的乐曲,主要作品有交响曲《英雄》《命运》《田园》《合唱》等,钢琴奏鸣曲《月光》《悲怆》《热情》《黎明》等。‎ 关于这首曲子的来历,还有一个美丽的传说。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关于这首世界名曲的一个传说。(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遇到生字时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教学字词,能读正确,能工整书写。‎ ‎(1)提示重难点字音,师生共同正音。“券”的读音是quàn;“缕”的读音是lǚ;“涌”的读音是yǒnɡ;“粼”是前鼻音,指导学生把这个前鼻音读好。‎ ‎(2)“键”和“健”字形相近,引导学生区分不同偏旁。‎ ‎(3)“盲”的上面不要多写一点。‎ 三、理清结构,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学生先班内交流,然后教师归纳)‎ ‎(1)课文哪部分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 ‎(课文从第2自然段到第10自然段,写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全过程。)‎ ‎(2)全文可分为几部分?你们能概括每部分的主要内容吗?‎ 全文可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1):交代贝多芬创作了《月光曲》,引出下文创作《月光曲》的传说。‎ 第二部分(2~10):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详细记述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整个过程。‎ ‎2.了解主体部分的层次。‎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课文第2~10自然段详细介绍了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过程,那么我们能否按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给这部分划分层次呢?‎ 学生小组讨论后,班内交流,最后教师归纳。‎ 第一层(2~3):写贝多芬散步时听到了一所茅屋内的琴声和兄妹俩的对话。‎ 第二层(4~7):写贝多芬为盲姑娘弹奏乐曲。‎ 第三层(8~10):写贝多芬弹奏并记录《月光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四、小结课文,设疑激趣。‎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内容,理清了文章的层次,下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进一步理解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月光曲》的美妙意境。‎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 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二、朗读课文,品读感悟。‎ ‎1.找出重点段落。‎ 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读后找出描写贝多芬弹奏《月光曲》的内容,多读几遍。‎ ‎2.画出联想。‎ 播放《月光曲》,教师范读第9自然段,要求学生画出描写皮鞋匠联想的句子。‎ ‎3.体会感悟。‎ ‎(1)慢慢升起的月亮,月光下波涛汹涌的大海……这些联想是由什么引起的?如果去掉这些联想的句子,只留下实在的事物,那么这些文字就失去光彩了。不信,请看(课件出示句子)。‎ 皮鞋匠静静地听着。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 ‎(2)请学生读这几个句子,并进行体会。‎ 大家读了觉得怎么样?那么让我们来读这些联想的句子。‎ ‎①出示句子:‎ ‎“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满了银光。”‎ 比较句子:‎ 月亮升起来了,海面上到处都是月光。‎ 组织学生研读,体会作者把“月光”比作“银光”的妙处,“洒”这个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光的动态美。‎ 出示相关画面,引导学生体会看到这幅图画时的印象。‎ 汇报朗读:‎ 指名说看法并朗读,相机指导全班朗读,体会大海的平静和美丽。‎ ‎②出示句子:‎ ‎“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比较句子:‎ 月亮越来越高,从微云里经过。‎ 体会作者把“微云”比作“轻纱”的妙处,“升”“穿”等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月亮的动态美。‎ 出示相关画面,引导学生说说看法,相机指导朗读。‎ ‎③出示句子:‎ ‎“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 比较句子:‎ 海面上起了大风,还起了波浪。被月光照着的浪花涌向岸边。‎ 体会作者使用“刮”“卷”“涌”等动词的妙处,这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海面波涛翻滚的情景,与“微波粼粼”形成了对比。‎ 出示相关画面,引导学生体会《月光曲》所表现的内容、意境、感情。‎ ‎(3)引导练读。‎ 指名(个人或小组)朗读这部分,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教师提问:‎ 皮鞋匠为什么会联想出不同的画面?‎ 学生回答。(教师补充小结:最初月亮升起,平静的海面上洒满了银光,这时音乐是轻柔、舒缓的,表现了月光下的一切都很幽静。一会儿,月亮升高,穿过微云,这时音乐气势逐渐增强,曲调出现了转折。接着风起浪涌,宁静被完全破坏了,这时的音乐一定是高昂激越的,节奏越来越快。)‎ 教师提问:‎ 盲姑娘“仿佛也看到了”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这说明了什么?‎ 组织讨论。(盲姑娘此时的神态,衬托了贝多芬音乐的魅力。)‎ ‎(4)指导朗读这段课文,并尝试背诵。‎ ‎(5)小结:‎ 写文章时能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写具体,并恰当地加上自己的联想,文章的内容就更充实,表达的感情就更深刻。‎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升。‎ ‎1.齐读皮鞋匠听乐曲联想的这部分。‎ ‎2.读后组织学生讨论:‎ 曲调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 ‎3.学生汇报:‎ 曲调的变化实际上是贝多芬心情的变化。‎ ‎4.组织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 贝多芬的心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呢?请同学们按要求,小组研究学习。‎ 四、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1.贝多芬悄然而来,又悄然而去,给兄妹俩带来一次美妙的艺术享受,也给自己带来一次意外的创作收获。再次欣赏《月光曲》,看看你会想到什么。‎ ‎(1)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闭目联想。‎ ‎(2)组织交流自己想到的内容。‎ ‎2.美妙的音乐会给我们带来无尽的思考,会给我们带来心灵的冲击,会给我们带来美的熏陶和享受。课外大家可以多听听音乐,用心领会其中的意境,不断地丰富和提高自己的精神世界。‎ ‎3.课下,听一听自己喜爱的音乐,展开联想和想象,把想到的情景写下来。‎ ‎4.背诵第9自然段。‎ 月 光 曲 ‎1.从鲜明的形象中领略人格美。‎ 课文塑造了贝多芬、穷苦兄妹俩这三个人物形象。教学时,抓住人物的外在形象,揭示人物的心灵美,使学生接受人格魅力的熏陶。‎ ‎2.从生动的词句中感受文章美。‎ ‎《月光曲》值得一听再听,而文中的经典段落更值得反复诵读体会,以帮助学生领略语言文字的生动优美。例如,在朗读第9自然段时,指导学生抓住“水天相接”“微波粼粼”“霎时间”“一缕一缕”“波涛汹涌”等词句,让学生想象画面,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体会海面由平静到波涛汹涌、乐曲由舒缓流畅到高昂激越的变换。‎ ‎3.从优美的乐曲中品味艺术美。‎ ‎《月光曲》是贝多芬创作的经典乐曲之一,其优美的旋律令无数音乐爱好者为之倾倒。教学中,在学生透过语言文字体会了课文的意境之后,运用多媒体播放《月光曲》,让学生配乐诵读,从而切身体会《月光曲》的旋律,感受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