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89 MB
  • 2022-02-15 发布

六年级下册语文讲义-小升初古诗词拓展:《夜雨寄北》《泊秦淮》《观书有感》 部编版

  • 16页
  • 当前文档由用户上传发布,收益归属用户
  1. 1、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淘文库整理发布,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所产生的收益全部归内容提供方所有。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请立即联系网站客服。
  3. 3、本文档由用户上传,本站不保证质量和数量令人满意,可能有诸多瑕疵,付费之前,请仔细阅读内容确认后进行付费下载。
  4. 网站客服QQ:403074932
必背与拓展诗词精讲:《夜雨寄北》《泊秦淮》《观书有感》‎ 文史轶事 李商隐活得有多艰难,你造吗?‎ 从“牛李党争”说起 牛李党争,通常是指唐代统治后期(九世纪前半期),以牛僧孺为领袖的牛党与李德裕为领袖的李党之间的争斗。斗争从唐宪宗时期开始,到唐宣宗时期才结束,持续时间将近40年,最终以牛党获胜结束。以致唐文宗有“去河北贼易,去朝中朋党难”之叹。‎ 牛李党争是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唐朝腐败衰落的集中表现,加深了唐朝后期的统治危机。‎ 著名史学家陈寅恪先生认为:牛党代表进士出身的官僚,李党代表北朝以来山东士族出身的官僚。他们之间的分歧不仅是政见不同﹐也包括对礼法﹑门风等文化传统的态度之异。史学界大体上认为牛党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而李党则是没落的门阀世族。‎ 再看,李商隐生命中的两位“贵人”‎ 恩师令狐楚:令狐楚是骈体文专家,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不仅教授他骈体文的写作技巧,还资助他的家庭生活,鼓励他与其子弟交游。在令狐楚的帮助下,李商隐的骈体文写作进步非常迅速,希望可以凭借这种能力展开他的仕途。李商隐也对令狐楚非常感激。‎ 岳父王茂元:李商隐考中进士的当年(837年)年末,令狐楚病逝。在参与料理令狐楚的丧事后不久,李商隐应泾原节度使王茂元的聘请,去泾州(今甘肃泾县北部)作了王的幕僚。王茂元对李商隐的才华非常欣赏,将女儿嫁给了他,这桩婚姻将李商隐拖入了牛李党争的政治漩涡中。‎ 尴尬处境下的李商隐:人生是大写的艰难!‎ 李商隐的尴尬处境在于:令狐楚父子属于“牛党”,而王茂元与李德裕交好,被视为“李党”的成员。因此,他的行为就被很轻易地被解读为:“去牛就李”!对刚刚去世的老师和恩主令狐楚的背叛,李商隐很快为此付出了代价。‎ 婚后与妻子王氏恩爱情笃,却给仕途带来厄运,致使终生处在牛李党争的夹缝之中,说不清,道不明,受尽夹板气。虽苦苦挣扎,也无法摆脱人际关系这张无形的罗网,致使他“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曾开” (崔珏《哭李商隐》)。‎ 知人论世 字义山,号玉溪(谿)生,又号樊南生,祖籍怀州河内(今河南焦作沁阳) ,出生于郑州荥阳。‎ 与杜牧齐名,并称“小李杜”;与李贺、李白合称“三李”;与温庭筠合称“温李”;因诗文与同时期的段成式、温庭筠风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称为“三十六体”。‎ 李商隐擅长诗歌写作,骈文文学价值也很高。其诗构思新奇,风格华丽,尤其是一些爱情诗和无题诗写得缠绵悱恻,优美动人,广为传诵。但部分诗歌过于隐晦迷离,难于索解,至有“诗家总爱西昆好,独恨无人作郑笺”之说。‎ 李商隐 历代评价 白居易:极其欣赏李商隐的文章,说“我死后,得为尔儿足矣。”‎ 清人吴乔:“于李、杜后,能别开生路,自成一家者,唯李义山一人。”‎ 当代古典诗词作家苏缨、毛晓雯:著有《多情却被无情恼:李商隐诗传》。苏东坡“多情却被无情恼”句正可用作李商隐一生的总括。多情者本已易于自伤,况欲于无情的世界里寻觅情的归所,而终于无处堪用其情,便只觉得世界辜负了自己。这话对李商隐而言,没有半分矫情,毕竟他所有的委屈都是应该的,因为这世界当真辜负了他。‎ 朗读诗歌 夜雨寄北 唐·李商隐 君问/ 归期/ 未有期,‎ 巴山/ 夜雨/ 涨秋池。‎ 何当/ 共剪/ 西窗烛,‎ 却话/ 巴山/ 夜雨时。‎ 精读诗歌 题目:夜雨寄北 ① 寄北:这首诗是寄给友人的(也可能是寄给妻子的)。当时诗人在巴蜀,友人(或妻子)在长安,所以说“寄北”。‎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① 君:对对方的尊称,您。指友人或妻子。‎ ② 期:期限。‎ ③ 巴山:不是大巴山,而是缙云山。这里泛指巴蜀一带。‎ ④ 池:水池。 ‎ ‎【译文】‎ 你问我回家的日期,我却还没有回家的日期。‎ 在这秋夜的巴山,大雨骤至,池中涨满了水。‎ 巴山到底指哪儿?‎ 巴山不是一般人所认为的大巴山,这是不了解古代四川地理的一个误解。 ‎ 明代曹学佺《蜀中名胜记》中指出:重庆北碚的缙云山,古时候就叫巴山,这里的夜雨现象特别明显。从南北朝以来,这儿就是一处名胜,常有许多文人雅士来往。‎ 李商隐来到这里游玩,就曾经暂时停留在这儿,写了这首有名的诗篇。大巴山范围广阔,位置非常偏僻,李商隐没有居留在那里的任何理由。‎ 知识拓展 谚语“巴山夜雨”是怎么回事儿?‎ 夜雨,是指晚八时以后,到第二天早晨八时以前下的雨。‎ ‎“巴山夜雨”的谚语,就是因为四川盆地多夜雨而得。如四川盆地西部的峨眉山,平均1年中夜雨67%,春季夜雨69%。‎ 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是西南山地潮湿多云。夜间,云层对地面有保暖作用,使得云层下部温度不至于降得过低;云层上部由于云体本身的辐射散热作用,而温度偏低。这样,云层上下部形成温差,大气层结构趋向不稳定,偏暖湿的空气上升形成降雨。‎ 其二是西南地多准静止锋。云贵高原对南下的冷空气,有明显的阻碍作用,因而我国西南山地在冬半年常受到准静止锋的影响。在准静止锋滞留期间,锋面降水出现在夜间和清晨的次数占相当大的比重,相应地增加了西南山地的夜雨率。‎ 精读诗歌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① 何当:什么时候。‎ ② 剪烛:形容深夜秉烛长谈。‎ ③ 却话:再叙。却,再。‎ ‎【译文】‎ 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在西窗下剪烛夜谈,‎ 再来叙说今天巴山夜雨的情景呢?‎ 品读拾宝 1、 首句连用两个“期”,有何艺术效果?‎ 一句之中两个“期”字,先停顿后转折,一问一答,一扬一抑,思念友人、欲归不得的愁苦跃然纸上。‎ 这是诗人在一开始就摆出的不可解脱的矛盾。归期的希望与未有期的失望,两相对立。‎ 悲怆沉痛,笼罩全篇。‎ ‎2、次句写巴山夜雨之景,有何作用?‎ ‎“巴山夜雨涨秋池”,表面是即景点题。但这一景象把归期未有期的沉痛情绪,渲染得更形象、更浓郁了。‎ 独在他乡异域的巴山,是秋天,又是深夜,又是夜雨。这一情境本身就是令人伤感的。尤其是“涨秋池”三字,秋雨绵绵,把池水都涨满了。‎ 诗人抓住了这一精细的而又富于生活实感的画面,调动读者的想象,似乎秋池里涨的不是秋水,而是诗人难以解脱的痛苦。既写出巴山水注秋池的夜雨景象,又表现诗人的愁思之绵绵深重。‎ ‎ ‎ ‎3、末两句为千古名句,你是怎么理解的?‎ ‎“何当共剪西窗烛”句,宕开一笔,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从眼前跳脱到将来,从巴山跳脱到北方(长安),写出诗人的遐想。“何当”二字,照应首句“未有期”。‎ ‎“却话巴山夜雨时”句,此句向“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巴山夜雨”重出,前句以景写情,此句却以情写景。令人的思绪在现实与想象中徘徊。‎ 主旨总结 这是一首内涵丰富的抒情诗。‎ 诗的开头两句以问答和对眼前环境的抒写,阐发了孤寂的情怀和对亲人(朋友)深深的怀念。‎ 后两句即设想来日重逢谈心的欢悦,反衬今夜的孤寂。‎ 语浅情深,含蓄隽永,脍炙人口,余味无穷。‎ 拓展延伸 李商隐咏史诗 马 嵬 李商隐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注】‎ 这首诗讽刺了唐玄宗贪恋女色、荒淫误国的下场;感叹人才不被重用的遭遇,表达自身深沉的忧患;显示了诗人独到的政治见识和难能可贵的现实勇气。‎ 提起李商隐,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他那使人迷离情醉的爱情诗篇。其实,诗人那些并不为人关注的咏史诗,也是一生爱国的诗人留给后世的宝贵财富。‎ 他的咏史诗委婉且意蕴深长,表达了诗人对国与民的深切忧患,以及报国无门的深深落寞和惆怅。‎ 在诗中他善于用典,借助恰当的历史类比,使隐秘难言的意思得以委婉表达。‎ ‎《泊秦淮》‎ 唐·杜牧 美文品读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节选) 朱自清 ‎ 秦淮河的水是碧阴阴的;看起来厚而不腻,或者是六朝金粉所凝么?我们初上船的时候,天色还未断黑,那漾漾的柔波是这样恬静,委婉,使我们一面有水阔天空之想,一面又憧憬着纸醉金迷之境了。等到灯火明时,阴阴的变为沈沈了:黯淡的水光,像梦一般;那偶然闪烁着的光芒,就是梦的眼睛了。我们坐在舱前,因了那隆起的顶棚,‎ 仿佛总是昂着首向前走着似的;于是飘飘然如御风而行的我们,看着那些自在的湾泊着的船,船里走马灯般的人物,便像是下界一般,迢迢的远了,又像在雾里看花,尽朦朦胧胧的。‎ ‎ 沿路听见断续的歌声:有从沿河的妓楼飘来的,有从河上船里度来的。我们明知那些歌声,只是些因袭的言词,从生涩的歌喉里机械的发出来的;但它们经了夏夜的微风的吹漾和水波的摇拂,袅娜着到我们耳边的时候,已经不单是她们的歌声,而混着微风和河水的密语了。于是我们不得不被牵惹着,震撼着,相与浮沉于这歌声里了。……‎ ‎ ‎ ‎ 秦淮河上原有一种歌妓,是以歌为业的。从前都在茶舫上,唱些大曲之类。每日午后一时起;什么时候止,却忘记了。晚上照样也有一回,也在黄晕的灯光里。我从前过南京时,曾随着朋友去听过两次。‎ 知人论世 杜牧 唐代文学家。字牧之,太和进士,曾为江西观察使、中书舍人等职。‎ 以济世之才自负,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 其诗多讽谕时政之作;写景抒情的小诗多清俊生动。其诗在晚唐成就颇高,后人称杜甫为“老杜”,杜牧为“小杜”。‎ 有《樊川文集》。‎ ‎“小李”对“小杜”的评价 ‎“高楼风雨感斯文,短翼差池不及群。刻意伤春复伤别,人间惟有杜司勋。”‎ ‎——李商隐《杜司勋》‎ 朗读欣赏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精读词句 题目:泊秦淮 ① 泊:停泊。 ‎ ② 秦淮:河名,发源于江苏溧(lì)水东北,经南京流入长江。‎ 精读诗歌 秦淮留墨 南唐李煜《浪淘沙》词:“想得玉楼瑶殿影,空照秦淮。”‎ 元傅若金《金陵晚眺》诗:“城下秦淮水,年年自落潮。”‎ 清孔尚任《桃花扇·听稗》:“既是这等,且到秦淮水榭,一访佳丽,倒也有趣!”‎ 清戴名世《种树说》:“顷余侨居秦淮 之上,而城之西北多有间旷之地,居民多种树为生。‎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译文】迷离月色和轻烟笼罩寒水和白沙,夜晚船泊在秦淮靠近岸上的酒家。‎ 精读课文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① 商女:茶楼酒馆里伺候客人的歌女。 ‎ ②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的简称。南朝陈后主所作,后世多称为“亡国之音”。‎ ‎【译文】‎ 卖唱的歌女不懂什么叫亡国之恨,隔着江水仍在高唱着玉树后庭花。‎ 精读诗歌 秦淮八艳 十里秦淮是南京繁华所在,一水相隔河两岸,分别是南方地区会试的总考场江南贡院(即今中国科举博物馆),和另一畔的南部教坊名伎聚集之地,著名的有旧院、珠市。‎ 秦淮八艳指的是明末清初江南地区南京秦淮河畔的八位才艺名伎。‎ 最先见于余怀的《板桥杂记》分别写了顾横波、董小宛、卞玉京、李香君、寇白门、马湘兰六人。后人又加入柳如是、陈圆圆而称为秦淮八艳。‎ 品读拾宝 ‎1、两个“笼”字突出了水边夜色的什么特点?请谈谈两个“笼”字好在哪里?‎ ‎2、作者对商女唱《后庭花》态度怎样? 《泊秦淮》这首诗是在斥责歌女吗?为什么?‎ 曲笔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杜牧《泊秦淮》‎ 何为曲笔?‎ 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接抒写其事其情的笔法,叫做曲笔。曲笔,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一种艺术手法,用曲笔来抒写感情,可以使诗歌的抒情更为婉转、含蓄、意境深邃,倍增哀乐。‎ 从形式上来看,侧面虚写(旁衬)、落笔对方、移情别恋、琵琶反弹等都是古典诗词中的曲笔经常运用的类型。 ‎ 例如:杜甫《月夜》‎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哭湿,清辉玉臂寒。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 这是杜甫安史之乱中,身陷长安时,于城中“举头望明月”,不由自主地想起了远在鄜州的妻儿。但是诗人不直接描写自己在长安城中如何望月思远,而是从自己的家人写起,这就是所谓的曲笔。‎ ‎ 诗歌明写妻子,暗写自己,借对方对自己的思念来传达作者对妻子儿女的思念。思念之情,溢于言表。‎ ‎3、“隔江犹唱《后庭花》”中的“犹”字意味深长,试简析。‎ ① ‎“犹”字是“还”的意思,起强调作用。‎ ② 形象地写出晚唐统治者不以国事为重,在国家危难时,他们仍在寻欢作乐,走向亡国之路的情形。‎ ③ 表现了作者对统治者强烈不满,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主旨总结 作者借古讽今,借对秦淮河畔歌女的指责,抨击了那些沉迷酒色、不理朝政的上层人物,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怀和忧愤。‎ ‎《观书有感》‎ 宋·朱 熹 知人论世 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哲学家,是我国历史上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位大思想家。‎ 他的一生中共撰写了50余部著作,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及自然科学都有不同程度的贡献。‎ 他的诗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 历代评价 南宋辛弃疾: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清康熙:集大成而绪千百年绝传之学,开愚蒙而立亿万世一定之归。‎ 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朱熹是一位深入观察各种自然现象的自然学家。 (《李约瑟文集》)‎ 朗读欣赏 观书有感(其一)‎ 宋·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精读词句 题目:观书有感 思考题:这首诗的题目叫《观书有感》,但诗句提到“书”了吗?作何理解?‎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① 方塘:又称半亩塘,在福建尤溪城南郑义斋馆舍(后为南溪书院)内。朱熹父亲松与郑交好,尝有《蝶恋花·醉宿郑氏阁》词云:“清晓方塘开一境。落絮如飞,肯向春风定。”‎ ② 鉴:镜子。古人以铜为镜,包以镜袱,用时打开。‎ ③ 开:打开。 ‎ ④ 徘徊:原指人在一个地方来回慢步地走,这里指来回移动。 ‎ ‎【译文】半亩方塘像镜子一样清澈明亮,天光云影的移动全被它反映了出来。‎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① 渠:它,第三人称代词,这里指方塘之水。‎ ② 哪得:怎么会。那:通“哪”,怎么的意思。‎ ③ 如许:如此这般,像这样。‎ ④ 为:因为。 ‎ ‎【译文】要问这池塘里的水为什么这样清澈,这是因为有永不枯竭的源头不断为它送来活水。‎ 重难字词 • 渠 本义:水停积处,也指人工开凿的水道。‎ 其他含义:古代也指车轮的外圈;通“钜[jù]”,大;姓氏等。‎ 特殊用法:赣语的第三人称为“渠”,常俗化为“佢”。如“渠辈”指“他们”。(因为朱熹是江西人哟!)‎ • 源头活水 比喻知识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从而不断积累,只有在人生中不断的学习、运用和探索,才能使自己永葆先进和活力,就像水的源头一样。‎ 品读拾宝 ‎1、历代评价此诗是是一首借景喻理的名诗,你是怎么理解的?‎ 第一句将书比作半亩方塘。书是长方形的,所以说“半亩方塘”。“一鉴开”以镜子作比,形容方塘极其清澈。‎ 第二句写清澈方塘中倒映的美好景致。“天光”“云影”,比喻书中的内容丰富、精彩。‎ 三、四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因此人们常常用来比喻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达到新境界。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 ‎2、读了此诗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寓意含蓄,具有哲理。‎ 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 ‎ 主旨总结 本诗以方塘、活水作比,启示我们:人心的睿智是由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而得来的。‎ 拓展延伸 欣赏朱熹的另一首诗,谈谈你的启发。‎ ‎《观书有感》( 其二)‎ 朱 熹 昨夜江头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 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译文】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启发】这首诗用水上行舟作比,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 你能填写合适的诗句吗?‎ 抓住时间,抓住机遇,努力奋斗,不要等岁月消逝,机会失去,空后悔。这正是:‎ 有花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当你克服了艰难险阻,取得成功时,回头再看那些困难,就会觉得,那些困难是那么的微不足道,这正是 :‎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活到老,学到老。 ‎ 读万卷书 ,行万里路 。‎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 无一事而不学,无一时而不学,无一处而不学。‎ ‎——朱熹